首页范文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十篇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十篇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5:18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商品学;技能;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商品学课程的基础性

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商品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体系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商品学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

商品学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有开设,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仅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核心课程学习的服务性,需要通过从理论上掌握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方法和途径,为其今后学习后继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但是物流管理专业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的教学常常不能突出物流管理的专业性。

(三)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急需要增加他们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学方法依然采用教材加粉笔的形式,只注重于其教法而不注重于学生的学法,课堂中教师将商品学知识讲得过细过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商品的感性认识和相应的互动性,学生就容易失去对学习和专业认识了解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中操作技能的培养较弱,实践性较差

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因商品学基础知识和理性认识都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关注较少,实践性教学也较为薄弱。许多学生虽然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但在面对商品实物时依然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例如,商品检验和商品条码等知识点,如果只采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不仅所用课时多,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掌握所学商品学知识,将此学以致用就更为困难。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重新确认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也迫切需要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对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商品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其商品学基本知识体系。因此,将传统的商品学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重新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目标,形成以掌握商品学知识为基础,增强对商品学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并逐步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物流人才职业意识。

(二)重构教学内容

依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于对商品学知识体系和物流管理的核心课程的认识,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专业技能部分包括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内容。依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可灵活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三)丰富教学方法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2

 

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策略,并针对学生的年龄段选择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使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让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以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

 

一、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重中之重,是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根本。只有真正完成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并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年段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够逐步实现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蓝裙的故事》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求学会9个一类生字,读准二类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师就要针对一类字的生字结构指导学生识字方法,教会学生“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不断运用识字的方法以达到掌握识字方法的目的。而在写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每一个字的写法,还要讲解生字怎样书写才会更美观。而到了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已经不是上课的重点讲授内容,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自主识字,通过在低年级以及中年级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以及写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二、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基础知识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欠佳,而有些课文文本如果单凭教师的口授是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形象可感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的辅助下更好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长春版语文《西湖的绿》的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知道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当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了解基础知识要求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绿的图片,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到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以及组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学生喜欢的词,让学生说一句话,提升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这就使学生在教学中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如在比喻句的训练中,教师如果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都是相同的,那么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而小组合作学习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获得交流,能够获得共同提升。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授语言、动作以及外貌描写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

 

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在高年级语文日积月累的考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考核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继续由教师组织进行全班性考核,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才是有效教学。教师要针对不同学年段学生的不同情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本学年度段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要营造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及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优势,让学生不断学会自主学习。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流管理动态能力关系机理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1)06-0033-05

ResearchonRelationshipmechanismbetweenorganizationalKnowledgeFlowmanagementandDynamicCapabilities

wangjiangangwujieZhangqingYinjie(economics&managementSchool,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Jiangsu,212003)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fourstateofknowledgeflowsuchasknowledgestocks,flows,directionandattributebyliteraturereviewandanalysis.thenthispaperconstructsinteractivemodelbetweenknowledgeflowmanagementanddynamiccapabilities.Furthermore,thispaperresearchestherelationshipmechanismbetweenfourstateandposition,process,pathandknowledgebaseofdynamiccapabilitiesandillustr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stocksandposition,knowledgeflowsandprocess,knowledgedirectionandtheevolutionofdynamiccapabilities,knowledgeattributeandknowledgebaseofdynamiccapabilities.Finally,thispaperrevealsthetransformationmechanismofknowledgeflowmanagementformingdynamiccapabilities.

Keywords:knowledgeflowmanagement;dynamiccapabilities;relationshipmechanism

CLCnumber:G203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3-6938(2011)06-0033-05

知识已经成为组织获取并保持新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是动态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建立的重要的构成要素,mcKelvie和Davidsson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资源流量,而不是静态的资源存量,获取企业家、员工的人力资本、专业的技术知识等是动态能力的资源基础,[1]其变化会导致动态能力资源基础的变化,进而影响动态能力。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资产的创造、转移、保持和利用进行管理的标准化方法。知识流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微观表现,从过程来说知识流管理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知识流管理过程与动态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组织内部有效和高效的知识流动对建立和保持动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2]动态能力的形成来源于组织知识的获得、传递、共享、发挥、更新的不断循环的动态机制,[3]知识产生、整合、重构等是形成动态能力的流程。[4]Verona和Ravasi认为动态能力由知识创新和吸收、知识整合、知识重构组成。[5]Cepeda和Vera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描述了知识管理流程支持动态能力的开发和利用。[6]Brunil和Verona对市场知识的创新和释放来描述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并阐明了这些知识活动如何促进并支撑新产品开发及在开发流程中的变化。[7]marsh和Stock认为知识获取、共享、说明、保持、应用等的循环实现跨期整合,把企业的技术能力、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不断转换为新的动态能力。[8]

以上研究多是从各知识活动的动态过程对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而鲜有从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流量、流向和知识属性等知识流状态的变化来研究动态能力。本文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知识活动与动态能力的关系,重点研究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和知识属性四个方面作用于动态能力的位势、流程、路径和知识基础的关系机理。

1知识流管理中知识流的状态

知识流管理主要是通过知识流管理的活动过程对知识存量、流量、流向及知识属性的作用,以改善其管理的成效(知识流管理的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见图1)。

1.1知识存量

知识存量是特定时点某个组织系统的知识总量,是依附于组织系统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结果。[9]它反映了组织系统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体现了组织系统的竞争能力。知识存量是组织所拥有并且可以被反复利用的知识资源,既包括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资源和显性知识资源,也包括组织的知识资本和知识资产。知识存量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包括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物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存量和以市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

1.2知识流量

知识流量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进出企业的知识资源总量,是在一段时期内知识存量变化的结果。知识流动是在组织内部和跨越组织边界流动的,遵循一定的流动路径和边界。企业必须保证知识活动的前后衔接合理有序,加快知识流动速度,增加知识流量。应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形成并维持企业的知识库;通过对获取的知识的转化,把知识库中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变成企业可用的知识;已经被转化为可用的知识必须在组织内实现转移与共享,扩大应用知识的范围,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创新等活动提供知识的保障体系。组织把已转化的、可用的知识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营销、R&D、顾客服务等活动中,实现知识的价值。

1.3知识流向

知识流动的方向一方面表现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通过内部化把显性知识内隐化为隐性知识;通过组合化把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通过社会化实现隐性知识间的转化;通过外部化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循环转化,团队中的个体成员把个人知识在团队工作中转化为团队知识,团队知识在与其他团队的交流中转化为组织知识,个人又从组织中获取组织知识并转化为个人知识,这是通过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循环来实现的。知识在组织与外部及组织间的流动,有助于组织从内部挖掘新知识和外部的组织获取新知识,从而增加知识存量。

1.4知识属性

prabhu等人认为深度是指公司所拥有的某领域内的知识的数量,反映该领域内知识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是企业对特殊的技术或应用领域的知识的熟悉程度。深度的知识说明企业的知识拥有较大价值,转化的企业能力作用也越大。知识宽度是指企业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所拥有专业知识的范围或企业知识所覆盖的领域范围。代表企业所拥有知识的丰富程度,说明企业的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宽度决定知识可流动的范围,影响对新知识的获取,并限定动态能力的作用域。[10]罗正清等则认为知识强度反映组织中的知识分布密度和共享的程度,[11]组织应建立一个内部核心知识基础,成员以此可以了解外部知识,并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他们的具体需要。

2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关系机理分析

2.1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

teece等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动态能力研究的框架,[12]即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由其资产位势塑造的管理和组织流程以及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确定了流程、位势和路径三个维度,不仅为通过企业的资源或能力的性质来理解潜在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为通过潜在的企业计划、战略和流程来实现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重构提供了框架。

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位势、流程、路径相对应,而知识属性则成为其基础,共同作用实现对资源与能力的重构,建立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知识、知识资产与知识资本的状况及转化描述知识存量与位势的互动。知识获取、积累、转化、交流、应用及创新等知识流管理流程影响知识流量,知识流动的结果输出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在知识流管理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协调/整合、学习和转换,影响知识流量。知识流动的方向引导知识的演化,知识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引起惯例的变异,生成新的动态能力。知识属性决定动态能力的层次,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互动模型见图2)。

2.2知识存量与动态能力位势

teece等认为企业的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关系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边界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位势。从根本上说,动态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知识,更为关注为企业带来并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知识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可以说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组成狭义的动态能力位势。ambrosini等人认为通过持续地改进、更新、修改并扩大企业的资源基础,并改变企业更新其资源基础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动态能力。[13]

知识基础观把企业看做是知识的集合,把广义上的知识存量组织为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知识资源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把知识存量中的知识资源转化为为组织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在发挥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的过程中形成企业的动态能力是知识流管理的重点。知识资产是能够为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资源,必须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价值创造的前提;知识资本是组织知识存量的核心,主要包括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和结构资本等,这些知识资本是组织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是因为知识资本凝聚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被认为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

Zack则按知识是否支持企业的战略态势,把知识划分为核心知识、高级知识和创新知识。[14]知识是知识资本形成的基础,是企业的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形成的主要促进力量,也是组织知识资本运作的主要元素。企业知识资源的量代表企业的知识存量,其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是知识资本,把企业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资产,通过对知识资产的运作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支撑动态能力框架的基础,是实现动态能力价值的载体(见图3)。

2.3知识流量与动态能力流程

动态能力是一系列深植并隐含于组织的组织和管理流程中的惯例,从静态的角度,体现为组织当前的知识存量;从动态的角度,体现为知识在流程中的循环流动,具体体现为知识流量。知识流量与知识流程紧密相连,知识流程确定企业可获取哪些知识、积累知识的程序、知识转化的策略以及如何应用知识等,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流程能增加知识流量,促进知识的更新速度,增加知识存量水平,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资源位势。

流程有三个作用,在企业内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学习与重构。组织流程从静态来说是协调和整合,teece[15]、eisenhardt和martin、[16]Zott[17]等认为动态能力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能力等,以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知识的循环流动带来知识冗余,整合流程中的知识,剔除冗余知识,会改善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的知识构成,优化知识的流量。组织流程从动态来讲是学习,知识在流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循环流动,成员则根据在流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工作任务的特征与需要从流程中获取知识,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执行任务,并通过反复地执行任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个人知识和能力,又通过知识转移和共享流程逐渐把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把知识存储到惯例中,进而转化为组织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组织流程从转换的角度来讲是重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重构组织的资产结构对组织是必需的,由流程来保证知识的流量是知识重构的保障,由知识流为组织资产重构提供来源,为组织提供新的知识及其组合,重组能力结构,为动态能力的提升提供契机。

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把知识按流程的特点和需求传递到组织需要的领域。知识的运动内隐于组织的业务流程,其运动或流动的过程就是知识流程。按活动可划分为知识的获取、积累、转化、交流、应用及创新等,知识获取是组织从其内外部获得知识,并把知识提供给组织使用;知识积累是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有效地存储到知识库中,并保持知识的更新状态;知识转化是把知识变得可用有用的过程;知识交流是知识在企业内外的转移与共享的过程;知识应用是把知识创造出价值的过程。各个知识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组成一个使知识顺畅流动的流程,使恰当的知识流量在恰当的时间经由恰当的知识活动和媒介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恰当的人,提高知识的流动性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增加知识的流量,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见图4)。

2.4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的演化路径

知识流动方向的控制是知识流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流向决定组织开发并增强何种类型的动态能力,如组织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的知识交流,就是增强自身R&D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流向要受到组织的知识存量、流量和知识宽度、深度等知识属性及企业过去的知识流向的制约,产生路径依赖,影响动态能力的演化。动态能力的演化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和方向。知识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其结构、形态等发生演化,并受到组织过去知识存量、流向、结构等的限制,产生路径依赖,作为动态能力基础的知识的演化路径和方向从根本上决定动态能力的演化。知识流管理与学习机制共同促使知识演化,使新知识不断替换过时的老旧知识,促进原有惯例发生变异,使组织形成包含新知识的新的行为模式以及活动方式和技能,形成新的组织惯例,进而形成新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具体的组织惯例,而惯例是知识的集合,惯例变异的本质是惯例的知识结构特性的变化,是动态能力演化的触发器。Zott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经营惯例的变异、选择、保留过程中的常规流程。[18]可见动态能力是组织的知识和组织惯例在组织流程中经过变异、选择和保留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知识流管理的过程是组织的学习流程,eisenhardt、Zollo和winter等认为组织学习机制引导动态能力的演化。[19][20]这些学习机制包括重复的实践、错误/失败、经验累积的节奏/速度、知识说明、知识编码,也是知识流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活动。重复的实践帮助组织成员把知识资源更充分地运用到组织的活动实践中,在对知识的重复使用中激发创新的思想,更好地理解组织活动和流程,进而开发出更有效的惯例。经验累积是开发经营性惯例的主要学习流程。知识的说明和编码有助于惯例的复制和扩散。动态能力是组织系统地产生和修正其经营常规和惯例的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21]通过学习的机制和模式,组织整合、重构、释放资源以获取新的资源构成,促进组织惯例的变异(见图5)。

2.5知识属性与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

(1)知识深度。深度的知识存量为企业重构、重新整合/组合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深化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没有达到相应的深度,企业很容易被拒于该领域的知识创造和吸收的大门之外,[22]阻碍组织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组织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深度的不同会导致动态能力的差别,具有一定的知识深度的组织能够高效地获取、消化、转换、开发新知识,并可敏锐的感知该领域的变化趋势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知识深度的差异为组织评价、吸收、整合内外部知识带来困难,但具有一定深度的内部知识可以选取合适的潜在的外部知识,更好的发挥整合效应,实现资源的协同。挖掘知识深层次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知识的创造和创新,深化组织能力的知识基础,进而带来能力的形态和结构的演变,促进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的组织能力的形成。

(2)知识宽度。知识宽度越宽的组织拥有不同领域的多种类型知识,可以帮助其整合来自外部不同领域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组合。组织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会因为缺乏适应不同但相关领域知识发展的能力而产生核心刚性,降低了组织产生能力刚性的可能性,为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上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环境的动态性要求组织必须具备以广泛而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基础的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和感知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风险、机遇等的能力以及及时捕获机会的能力,以使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行。宽度也决定知识可流动的范围,有助于拓宽组织能力的作用域,影响组织能力作用的范围和知识价值的实现。

(3)知识强度。组织间知识势差促使知识由高势差区域向低势差区域流动,在知识分布集中的领域、部门或企业,其获取其他领域、部门或组织的知识的能力就强,易形成知识集群,对知识的利用效果会更好,有利于更好的吸收知识和实现创新。知识分布集中有利于对该领域、部门或组织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对吸收的外部知识资源的系统化、组合化,以促进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形成新的资源组合,更新组织能力的知识基础。组织知识关联度是知识强度的表现形式,知识相关联的程度越高,其在为组织创造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以及促进动态能力的形成等方面更大地发挥知识的作用(见图6)。

3结语

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表明知识流管理的四个知识流状态与动态能力的位势、流程、路径和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是互动的关系,知识存量是动态能力位势的基础,知识流量为动态能力流程提供知识输入,知识流向引导动态能力的演化,知识属性的变化改变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决定动态能力的结构和本质,从而明确知识流管理作用于企业动态能力三个结构维度及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的关系机理。知识流管理的过程本质上是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学习通过知识流管理活动来实现,是动态能力的来源机制。进一步的是研究如何将组织学习与知识流管理整合来提升组织的动态能力。

参考文献:

[1]mcKelvie.a,Davidsson.p.FromResourceBasetoDynamicCapabilities:aninvestigationofnewFirms[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2009,20(S1):63-80.

[2]Sher.p.J.,Lee.V.C.informationtechnologyasafacilitatorforenhancingdynamiccapabilitiesthroughknowledgemanagemen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41(8):933-945.

[3]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10):68-70.

[4]prieto,i.m,Revilla,e,Rodríguez-prado,B,.managingtheknowledgeparadoxinproductdevelopment[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9,13(3):157-170.

[5]Verona,G.Ravasi,D.Unbundlingdynamiccapabilities:anexploratorystudyofcontinuousproductinnovation[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3,12(3):577-606.

[6]Cepeda,G,VeraD.Dynamiccapabilitiesandoperationalcapabilities:aknowledgemanagement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7,60(5):426-437.

[7]Bruni,D.S,Verona,G.DynamicmarketingCapabilitiesinScience-BasedFirms:anexploratoryinvestigationof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

nt,2009,20(1):101-117.

[8]marsh.S.J,Stock,G.n.BuildingDynamicCapabilitiesinnewproductDevelopmentthroughintertemporalintegration[J].the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3,20(2):136-148.

[9]李顺才等.知识存量与流量: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4):42-45.

[10]prabhu,J.C,Chandy,R.K.,ellis,m.e.theimpactofacquisitionsoninnovation:poisonpill,placebo,ortonic?[J].Journalofmarketing,2005,69(1):114-130.

[11][22]罗正清,和金生.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142-146.

[12][15]teece,D.J.,pisano,G.,and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7):509-533.

[13]ambrosini,V.,Bowman,C.,Collier,n.Dynamiccapabilities:anexplorationofhowfirmsrenewtheirresourcebase[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2009,20(S1):9-24.

[14]Zack,m.H.Developingaknowledgestrateg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9,41(3):125-145.

[16][19]eisenhardt,K,martin,J,DynamicCapabilities:whatarethe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10/11):1105-1121.

[17][18]Zott,C.Dynamiccapabilitiesandtheemergenceofintraindustrydifferentialfirmperformance:insightsfromasimulationstud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2):97-125.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4

知识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知识、能力、素质”是我国各级、各类、各层次、各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那么,具体到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呢?

一、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当作培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根据规定的教材和预估的学生共同认知规律在进行单向传授,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继承与积累,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满堂灌”。结果灌输式、保姆式、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被动,课堂失去了活力,学习热情大减,上课仅仅是在走过场。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其导向作用。记得有人曾形容师生关系是“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到把学生心中的火把点燃”。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这一角色,教什么?怎么教?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研究每堂课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中,知识是基础,传授学生知识是教育本身的首要职责,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就大学物理课程来讲,怎样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我们暂且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讨论,本文只就微观层面进行表述。所谓微观层次就是指从每节课做起,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做到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也要重点思考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科学素质方面的作为。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基本教学要求》的a、B类知识点,目前,我校部分班级大学物理课程的安排为:大一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经典物理基础(72学时),包括力、热、电磁、光四部分共十七章;大二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近代物理基础(56学时),包括相对论、量子、激光、固体、原子核五部分共十三章。按照教学日历,我们针对每节课(或每一小节)都制定出一套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教学方案,具体包括有:形象图片、核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讲授方案、重点、难点、能力要求、素质提升及知识点应用十大方面。这里,不妨以第三章第三节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一节为例予以介绍。具体教案是这样的:

(1)形象图片(略);

(2)核心内容:如何表征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性;

(3)教学目标:探讨连续性方程数学表达式的提出与意义;

(4)教学目的:为什么连续性方程是质量守恒定律在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中的表现;

(5)讲授方案:以几何、代数、积分的不同方法描述流场,从均匀流场到非均匀流场,从非定常流到定常流,利用质量守恒引入连续性方程;

(6)重点:如何引入与表示通过可控闭合面的体积流量;

(7)难点:如何规定流入、流出闭合面体积流量的正、负;

(8)能力要求:应用数学方法描述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特征的能力;

(9)素质提升:从复杂的流体运动中抽象出理想流体模型,运用几何、代数、分析的数学语言建立连续性方程的思路;

(10)应用:保温桶的流速计算。

在本次课的课程教学中,探究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这一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而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描述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特征的能力则是培养的重点与核心;提升学生从复杂的流体运动中抽象出描述理想流体的模型,能运用几何、代数的数学语言去建立连续性方程则又成为本次课课堂教学的难点与关键。因为我们知道,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域里建立起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理想流体问题的思路与视角,达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并非易事。但我们在本学期这一教学方案的试行过程中,却确实感觉到了通过给学生营造这样一种教学氛围,学生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大学物理更多地倾向于研究掌握各种问题的物理学思想,更加注重于培养独立应用这些思想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学生自己来讲,除了应改变思路、变换学习方法外,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学生发表感言);另外,也有一些学生真实体会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受益最多的是在方法上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讲解……突然间‘学海无涯’再次闪现在我心中。在大学里,我们所学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那些东西,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和他人相处的礼节、各项事物的处理、个人生活的方成以及社会生存的经验。”(学生真实感言)

三、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的渗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案制定了,思想明确了之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呢?

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照顾个性的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时刻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想方设法给学生创建探索知识的环境与氛围,并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做到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理学方法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而物理学知识又贯穿于物理学的方法论中,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讲授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将物理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了解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才能从物理学方法的视角上去更好地把握内容。经实践,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用学生自己在课程学习小结中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对物理学方法的专门讲解和重视在学习中的应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大学物理学的强大魅力……但使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大学物理学中对各类方法的巧妙运用。这些方法使我真切体会到了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科学的艰辛,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一点一点地强化着我的思维。”

四、结束语

学生们能体会到“学好大学物理不仅为学业增添砝码,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看着学生们写的学习物理课程的各种体会,我们不得不惊叹“以人为本,集知识、能力、素质于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思维、新举措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姚青荣,潘顺康,周沁,陈旭.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9,(5):59-61.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定位;设计

物流被称为继原材料、人力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是集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物流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即要成为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能读懂财务报表,进行经济核算、成本分析。正确掌握物流各环节经济信息,能够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及控制。这就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要熟悉会计方面的知识,而会计知识的基础课程――《基础会计》自然就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从就业岗位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是从事运输、仓储、配送等操作与管理。因此,《基础会计》课程从其定位到教学内容设计与会计专业的针对性方面要有所区别,主要是根据学生就业岗位需要,及为后续专业课程《物流成本控制》的学习做准备。笔者根据教学与专业建设的经验分别从物流管理专业《基础会计》的定位及教学内容设计两方面提出建议。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消除学生“自己学习的是物流管理专业,而非会计专业,学习《基础会计》没有用”的错误认识。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物流管理能力培养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

(一)明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所需能力

物流管理是一个涵盖内容很广的大专业。从毕业生就业领域来看,有物流业、商业、生产制造业等;从对应岗位看,是多个岗位群,如运输岗位群、仓储岗位群等。而胜任这些岗位需要学生不仅要会操作,还要懂管理、会经营。具体地讲,作为物流管理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优秀的专业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过硬的专业技能。从所涉及的能力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

1.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在工作中显现出来的专业品质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运用物流技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1)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能力

在物流过程的各业务环节操作中,对市场需要具有见微知著的高敏感性,管理中善于发现问题,对事态的发展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学生适应就业岗位及发展必备的能力。

(2)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物流业务是一个有机整体,工作上下游岗位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物流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上下游岗位人员应紧密协作;或作为管理者能善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样才能提高物流工作的整体效率。

(3)可持续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可持续学习又是创新的源泉。物流从业人员应不断学习新技术,这样在作业过程中,才能对不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有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作业效率的能力。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1)物流各环节操作能力

针对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过程所进行的采购设计、运输优化设计、增值服务项目设计、仓储优化设计、库存控制、货物保管、设施设备保养、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等。

(2)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

综合物流业务中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费用,有些是物流企业内部的成本,有些是外部发生的费用。了解这些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是对物流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项目成本的分析能力,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才能向决策层或客户提出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易于接受的解决方案。

以仓储物流员岗位为例,分析其与《基础会计》的相关之处。仓储物流员是从事物流仓储活动和仓储经营的基层操作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商品入库验收,储存保管,商品出库,仓储设施设备的使用,库存商品的保养,仓储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保障仓库和库内商品安全,协助主管做好下属员工的管理及培训工作。不仅要掌握仓储活动整个流程的具体业务操作技能,还必须全面熟悉仓储管理方方面面的知识,以便获得良好的仓储经营效益。对仓储物流员岗位人员技能与素质的具体要求在中国国家职业资格中已有了明确地规定(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仓储物流员应具备统计与账务处理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看懂报表,会进行成本核算、分析并作出相关决策的能力,为主管做好参谋。可见,学习一定的会计知识,对于仓储物流员做好仓储工作有着积极作用。这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提出了区别于会计专业的要求。

(二)基于物流职业素质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

1.从核算角度定位,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与良好的工作习惯

核算是指企业经营上的核查计算,在会计中的核算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程序,反映各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能够提供完整、连续、系统地管理所需信息的核算,就是会计核算。学习会计核算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取极强的核算能力给使用者提供完整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严密的思维方式并养成谨慎的工作态度,而涉及核算能力与素质的工作,在各物流岗位中是很普遍的,以仓储物流员为例,其工作岗位无论是在验收环节、在库保管环节还是出库发货(料)环节,都离不开核算能力,而这种核算能力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则是对信息准确性的确认,规范的信息录入,货物的验收及相关计算、凭证的录入、登账,在库的保管与相关数据的录入与填写,出库发货(料)单的填写及入账,盘点及相关信息录入与入账等。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无论学生是处于仓储工作的某一环节,还是处于仓储工作的系统管理,对会计相关的经济信息都会有一个整体把握能力。

2.从控制角度定位,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成本控制意识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现代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进一步的专业化、集成化、共同化、信息化、网络化,而这些特点的集中表现在于物流成本控制。而对于物流成本的研究,尽管有相关教材与论文有所述及,但不够系统。在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也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一般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无法分离。这使得企业仅把向外部运输企业支付运输费用和向外部仓库支付的仓储费用作为企业的物流成本,造成企业内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形成物流冰山,不能作为物流费用予以有效控制。

因此,对成本控制的能力应是现代物流人才所必须具备。那么如何控制成本,首先应该懂得成本是什么,物流冰山在何处,掌握财务基本知识对物流专业人才来说十分必要。从成本控制角度来定位《基础会计》课程,培养学生对物流成本的识别、归集与分配、分析,进而找出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对物流成本实施有效控制。在《基础会计》中以工业企业为例,分六个环节讲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在讲解这六个环节时,可以把物流成本引入其中,介绍工业企业的物流冰山在哪里,从哪些账簿上可以查看,从哪些账簿上可以提炼、计算出物流相关成本。如此,学生可以在学习会计核算方法的同时,掌握物流成本控制方法。

3.从管理角度定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管理意识

学习者主动审视一项工作是如何做的,并把它做好,与学习者被动去做,并被别人来审视是否正确,哪一种对富有个性的现代学生更具有吸引力,答案很明显。以管理者身份或以创业者身份去接触《基础会计》,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设计,如果能跳出课程本身来设计,使学生从管理者的视角来学习,就会使学生感到轻松而有成就感。那么,对《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就十分重要。比如,以实际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案例设计任务,从如何从原始凭证上识别、防止业务人员作假,如何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上识别、防止会计人员工作的不规范,如何防止会计人员记错账、假账。

二、基于物流管理能力培养的项目式《基础会计》课程“三查一解”的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基础会计》课程承担起对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培养的重任。如何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对《基础会计》课程,可以进行项目设计,具体采用“三查一解”的思路,组合现有《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即查原始凭证查记账凭证查账簿解读会计报表的“三查一解”内容组合。这种内容组合从学生认知角度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培养能力上讲,是从初级的操作层面到综合的管理层面循序渐进。从而实现“跳出会计学会计”为管理能力的形成服务的目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础会计》“三查一解”的教学内容设计及与现行《基础会计》教材内容的对比,具体内容组合如表2所示。

与现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相比较,“三查一解”的教学内容设计更有物流管理专业针对性,突出“做中教、做中学”,以实务操作带动理论教学,在做的过程中传授会计基础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实用性、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倪海云.如何教育新一代物流高层管理者[J].物流管理,2008(1).

[2]杜学森.物流成本管理实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王槐林,刘明菲.物流管理学[m].武汉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余思勤.物流人才测评的需求及方法[J].物流管理,2008(5).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6

一、抓住各知识点,深入理解,牢固掌握

近两年来的对口单招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明确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用这些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复习教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综合还是实际应用,最基本、最关键的是要紧紧地抓住书本上各个知识点,不仅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本意,还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这一点是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下面以“复杂直流电路”专题复习教学为例,在基础知识中如何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思维能力展开论述.

本专题有三条主线:一是以“基尔霍夫定律”为核心的支路电流法,进一步扩展到回路电流法和节点电位法;二是化复杂直流电路运算为简单直流电路运算的“叠加原理”,可以延伸到不仅电流可以叠加,电压也可以叠加,但功率不可以叠加;三是以“等效思维”为核心的戴维宁定理和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举一些典型的题型,使教学内容由基础组成有序的问题,通过分析挖掘使知识点得到理解和掌握.

二、把知识点串成线,理顺关系

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后,应指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和串连.将每个零散的知识点串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分散记忆,灵活分析,综合运用.如第六章电磁感应的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的原因――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的两种特殊现象――自感、互感,电磁感应的应用――涡流、磁屏蔽.第八章正弦交流电路的纯电阻电路,纯电容电路,纯电感电路,组合成电阻、电感、电容的串联电路,电阻、电感、电容的并联电路,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电路.第十章三相交流电路的三相交流电源的连接(重点是星形连接),三相负载的连接(星形和三角形),从而构成三相交流电路的两种电路:星-星连接和星-三角连接.

三、构成知识版块,形成不同的专题

把各个条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纵横联系,将不同的知识体系经过移动,扩展为专题,形成一个个知识版块,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达到知其所以然的能力目标.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长期记忆,使一条条知识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面.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复习教学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对知识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完整化、深化理解的关键,也是学生是否能取得对口高考优异成绩的关键.

根据复习教学的情况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组合,构成不同的专题.如第二章简单直流电路和第三章的复杂直流电路构成直流电路专题,第四章的电容专题,第五章的磁场和磁路、第六章的电磁感应构成电磁专题,第七章的交流电路基本的概念和第八章的基本正弦交流电路以及第九章的相量法构成单相交流电路专题,第十章的三相正弦交流电路和第十一章的三相交流电动机构成三相正弦交流电路专题等.这样,让学生能顺藤摸瓜、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各种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四、针对考点精选练习,突破专题、重点和难点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7

近几年来笔者在《晶体管电路基础》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的实践证明:通过观察投影图示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现代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电教手段合理安排课堂内的45分钟,加大课时密度,多用时间做巩固知识的练习提高课堂效率,是一条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可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观察投影图示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只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自我也无法判断其"想得"正确与否,而电化教学却是有化想象为直观的特点,它能通过多种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文字叙述,化为可见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立刻被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置身于电子技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五彩缤纷的电子世界中激荡,更形象更深刻地看到了电子技术知识和广泛应用,这样就在学生心中撒下了为祖国而学习的种子。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启迪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了学生学习《晶体管电路》的兴趣。

一堂电教课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何生动地导入新课,而不是直接提出课题,具体方法因题而异。笔者认为:可以用电化投影演示导入。总之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为目的。以教材中pLC串联谐振一节为例。提问:

(1)以电流为参照矢量分别在自备玻璃板(便于投影仪检查结果)上画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的矢量图。

找三名同学将绘制制版结果分别在投影仪映出展示在银幕上,学生集体评改、找出正确矢量图。加深对RLC各矢量图的理解和巩固,懂得各元件单独接入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相位关系,为导入新课奠定理论知识基础。

(2)以电流为参照矢量将RLC串联起来的矢量图如何绘制?质疑后学生开始动脑构思绘制,绘制后、多找几名同学分别将结果用投影仪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众人评议,选出正确的矢量图:(如图)

用投影仪检查正确方案:

总结:在不同条件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矢量图,标志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电路:

①为感性电路;

②为容性电路;

③为电阻性电路。

前两种性质的电路已讲述过,③性质的电路就是本节所讲的RLC串联谐振时必备条件,只有在此种情况下电路才能发生谐振(由此导入新课)。

用电教的手段复习旧知道导入新课,学生接受新知识程度明显提高。经过试验一堂课下来后,有85%的学生能当堂讲清楚课堂所授内容,18-32%的同学能完整地叙述这些投影矢量图产生过程,89%的同学能说出其矢量结构含义和串联谐振条件。

二、采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加大课堂密度,用更多时间练习巩固新知识

由《晶体管电路基础》教学特点所决定,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是理性性强,为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需在课堂预习十分左右,这就得巧妙设计课堂时间分配,纠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单纯浏览教材,积极引导--阅读--钻研--思考良好的预习方法。预习时先以投影形式将阅读提纲展示在银幕上(并非普通的陈述教材内容的阅纲,而是具有一定难度,有助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思考题)。如:在"半导体基础知识"这节

(一)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二)物质的原子结构;

(三)杂质半导体,结合本节内容给出阅读回忆旧知识加深思考题:-铜、铅、云母、陶瓷、锗、硅都是哪类物质?虽然同学很快的会说出铜铅是导体,云母、陶瓷是绝缘体,对硅、锗元素就认识不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头脑会深思什么是导体、绝缘体,硅锗属于哪类物质?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加深阅读理解内容,从①中推理一定隶属于半导体。②查化学元素周期表:硅锗为几价元素?(这一思考题是弄清本节(2)、(3)问题),这样的思维题将每个学生引入一定的思考范围,以减少盲目性,使学生思维有路,即巩固旧知识又预习了新知识。其次是图示(物质结构、二极管、三极管示意图,晶体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及放大电路原理等图)多,在课堂上画一张图时间长,量又大。过去解决的办法是先画在小黑板上或在课堂上画出,即费力又误时,使用不方便又不易保存。采用电教手段后,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彩色,黑白投影片,来帮助教学,迅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可用大量的时间做巩固练习。

三、采用电教手段,有效地讲解与实践有关的专业知识,即提高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晶体管电路基础》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其他知识和电子设备的实践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一般都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对他们要讲细、讲透、分析清、总结好是必要的,但不要讲得过细过多,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不易集中,也不易抓住重点;过细,学生依赖老师讲授,不动脑思考,被动的接受知识。

要精讲,精讲与一般讲课不同,不是照本宣科或少讲,要用精练而概括的语言把重点或难点讲透,一定要抓住难于接受的内容,抓住学生易于混淆的内容,抓住学生中带共性的内容精讲,学生听得即认真,又可以克服他们阅读不思考预习不质疑的毛病。如《晶体管电路基础》一书结束后,需要选讲各类放大器功能,综合应用到实际电子线路中(选晶体管收音机电路为宜)就不用范范重复讲解,此内容正是电教手段大显伸手的良好时机,可将各部放大电路单一绘制构成组合投影片,最后将全部工作原理图展示在银幕上。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直观状态,清晰地看到组合电路中的各放大器,同时还可以对晶体管收音机电路原理图整体功能得到直接观察以及各放大器功能横向联系所起到的综合作用。

四、电教手段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晶体管电路基础》课的兴趣,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现代化教育

一般地说,职高的学生素质低,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长期学习文化课,初次接触职业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头脑中没有一定的记印,学习兴趣不浓,特别是《晶体管电路基础》理论性强,个别学生由于陌生而产生厌学情绪,而电教则可利用其新奇、广博、多角度、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在深入浅出完成学习过程。

在整流与稳压电路一章对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的全过程只能从理论上来讲,正弦交流电利用二极管单向导通的特性整流为直流电,学生不能直观二极管整流工作过程,更难想象出整流的全过程。

我设计两套投影片(半波、全波整流),将半波、全波整流全过程化静为动,形象地具体地展示在银幕上,学生信服了二极管利用单导电特性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真实性,而且能启迪学生发散的思维力。

参考文献

[1]彭龙商等编.模拟与数字电路[m].四川科学出版社.1984.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资源库;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9703

作者简介:石晓峰(1968-),男,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资源分析。

1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情况分析

1.1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简介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作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教育项目,目的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内容丰富的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资源开发、管理、指导与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门户网站——“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cn)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专门针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而设计的、免费为教师提供服务的一个基础教育项目。目前,该网站的基本框架和功能已经趋于完善,根据新课程划分的学习领域和学科的资源搜索建立分类。网页分为检索版和目录索引版,设有教育动态、专题项目、资源查找、资源交流、资源展示、在线刊物和合作单位等栏目,用户可按课标、专题、教材、学科、年级、媒体等方式搜索资源。

1.2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情况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从2003年建立以来,总量不断增加,容量不断扩大,服务受众也逐渐扩大。截至2012年7月6日注册用户为905568人,搜索次数为31771154次,下载次数为9996626次,共计下载资源总量为392422GB。即使如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依然觉得教学资源的匮乏和不适用,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新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涌现出许多新教材、新版本,使得教学资源与教材版本不配套;二是信息化设施供不应求,很多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还存在教师排队轮流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现象,严重影响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三是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产品针对性不强,难以获得一线教师的认可;四是一线教师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教师只使用现成的课件资源,缺乏对资源再创造的能力;五是一些学校缺乏上网环境,无法下载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内容;六是相比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人数,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注册教师相当少,资源利用率不高。

2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是由组织或个人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可以有效改善人类行为方式的信息。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应用、共享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理念产生于20世纪末,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伴随着知识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其理论也相应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近年来知识管理理念被教育领域学者所关注,出现了“教育知识管理”、“教师知识创新”等概念,成为教育研究的新方向。美国生产力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义的策略,它能够保证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最需要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这些知识,以能改进实质行为的方式将信息付诸于实际行动。知识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核心是隐性知识的外化(将个人的实践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通过交流、对比等方式外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的共享与内化(在组织内进行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使其通过实践得到内化,并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管理不是知识简单的堆砌、集中,而是在快速提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结构进一步发掘、提炼,使隐性知识外化,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并且产生知识的创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教师获取资源、保存资源、共享资源、利用资源和创新资源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也是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随着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的开展,相关研究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将知识分为员工个人的知识和组织知识。员工个人知识是指员工自己个体的知识,包括技能、习惯、经验、价值观、直觉等,属于员工自身的,可以随着员工的流失而流失。组织知识是指内含与组织实体系统的知识,如组织内的组织文化、信息系统、作业流程与团队协作等,这些都是员工无法带走的知识。

(3)知识管理的基本方法。在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中,怎样储存、查找、共享与创新知识是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运而生形成了知识管理工作的3种基本方法,即知识库、知识地图和知识社区。

①基于知识库的管理。知识库是一种基于知识编码条件下建立的知识管理方法,它集知识的获取、分类、组织、存储、交流、共享于一体的智能知识处理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或通过人工方式获取针对某一组织主题的知识,并按一定的模式进行分类、编码,能够对各种结构和类型的知识进行集中或分布存储,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并能动态地对其中存储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与维护。建立知识库能够将知识、经验、资源等以更容易获取的形式呈献给需要的员工。

②基于知识地图的管理。知识地图提供一种人员与专家查询系统,寻找专家就像通过查阅地图一样,通过知识地图,人们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专家,并与之联系,以获取相应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不易进行编码的,特别是一些个人专业技能与实践积累的经验,往往只有通过亲身传教才能将之授予他人,这种知识无法用知识库加以管理,用知识地图进行管理无不视为一种良好的方法。知识地图实质是使用现代技术组织知识资源的总目录,以及知识的综合体来实现的。

③基于知识社区的管理。知识社区是指企业通过促进员工自发或半自发组成的知识分享群体,以分享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为目的的一种知识管理策略。知识社区对应的是个人化策略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3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利用策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国家教育资源库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获取、使用、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使得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却面临着知识管理问题。国家基础资源库为全国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化的平台,整合了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其推广应用实质就是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对资源的获取、利用、共享和创新过程。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理论可以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3.1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家教育资源库体系及其特点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当前远程教育资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配套资源短缺、类别与形式不够丰富、适用性低以及部分资源质量较差等。因此,按照知识管理理论,对现有的资源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创新性的现代知识流程的管理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基于知识流的国家教育资源库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相对优越性。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国家教育资源库在资源的适用性、针对性、体系结构等方面相对于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提高资源的相对优越性,第一,在资源设计初期就要深入学校进行调研,了解一线师生的需求,做好学习需求分析,使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第二,资源并非数量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能突出重难点。若在资源建设初期就做好中小学课程的内容分析,不仅能增强资源的针对性,还能降低建设成本;第三,建立完整的资源管理体系,对各类资源进行详细准确的描述,设计明晰、快捷的检索目录和索引方式,便于教师对资源更有效的利用;第四,构建系统结构清晰的资源管理机制,鼓励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制作不同版本的教学资源,由上级部门严把质量关,做好监督、评审、筛选工作,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自上而下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现有资源与教师已有的教育价值观念、教学经验和教学需求相一致的程度。为提高资源的兼容性,一方面应从主体角度入手,组织一线教师参与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提高其对资源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应从资源的角度入手,使资源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教学经验和教学需求相一致,相应地提高资源被采纳的频度,扩大资源被应用的范围。

(3)便捷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不喜欢复杂和繁琐的技术手段,资源在使用和操作上越简单、快捷,其推广的速度就越快,教学效果自然就越好。如果使用操作复杂有难度,又无法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就会阻碍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因此,为提高资源的推广速度和效果,必须降低技术门槛,应将操作的便利性作为资源应用推广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因素。

(4)便于共享。分享的目的是满足教师对资源的需求。教育资源库的分享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共享给教师使用,同时也鼓励教师将自己实践中制作的课件、教学设计方案、试题等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与其他教师共享交流,以完善资源库的丰富性,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5)利于创新。在资源的分享与教学应用过程中,资源经由教师的脑力震荡,会产生新的想法来实现资源的二次开发——资源创新。所以在资源的实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开源化,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做适当的修改、完善、开发,以便更适合实际的教学过程。

3.2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家教育资源应用推广阶段及其实施策略(1)获取知识。国家教育资源库应用推广的前提是获取知识,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资源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意义的前提下获取知识,才能有效地应用推广资源。为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顺利渡过获取知识阶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成立宣传小组,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具体实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向学校领导和教师免费发放国家教育资源库应用宣传光盘和手册;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理念引入学校;召开专门的资源应用宣传会议,并在各级教育单位张贴有号召力的资源宣传标语,从而为资源的有效推广营造良好氛围。总之,上级教育部门要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使一线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获知”国家教育资源库,为资源走进学校课堂开辟道路。

(2)保存资源。随着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资源应用推广获取创造了客观环境。但是也出现个别教师大量地保存资源,却在使用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资源。人的认知和记忆都有局限性,建议教师将收集到的教学资源按照学科、年级等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也应该规范,在资源库中上传资源时也能按照分类进行归类,并提供资源的简介和相应的目录索引,以便于资源的快速有效检索。

(3)共享资源。在资源管理系统中创设一个教师资源应用的共享交流平台,通过周围实际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使教师学有对照、比有标尺,逐渐认可资源,应用资源开展教学。教学资源包括显性资源也包括隐性资源,建议构建一个专家地图和教师地图,教师在应用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可以随时得到解答,也可以在与专家或者其他教师的交流学习中分享潜移默化的隐性知识,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

(4)使用资源。作为资源应用主体,中小学师生在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后获得教学效益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实施可行的策略与方案,以辅助学校快速、高效地应用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如,建立科学规范的资源使用与管理制度;制订中小学教学资源应用培训方案;建立校际间的合作机制、资源应用的督导机制与反馈机制等。总之,要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与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利用资源创造环境、提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有效地利用资源做好铺垫,使资源真正发挥有用之地。

(5)创新资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改革,只有创新才能有更好、更持续长久的发展,也可称之为二次创造。人们习惯于做任何事之前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者说是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行动,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创造。对于资源库的建设发展也应当如此,在各级教育部门有效地实施了资源应用推广方案,广大教师已经决定采用资源开展教学时,建立一系列辅助和后续性保障机制,确保资源库的实时更新和持久生存。如:建立鼓励嘉奖机制,把资源的教学应用与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等相关联,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支持服务体系,对体系的机构、职能、服务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其从技术、管理、经费、培训、资源等方面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教研结合机制,鼓励教师开发本土资源、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教学研究方法,挖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构建资源库的主力军。总之,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资源库持续发展创新的问题。

4结语

国家建立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而应用的关键是资源。资源就是所谓的知识,依据知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中应做好资源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推广工作。另外,在教师获取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加强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研究,让一线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使资源建设趋于多元化、有效化和开放化,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共享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使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师的需要,真正走进课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库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是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杨晓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沈雪莱.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5(10).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学科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途径

作者简介:徐道炜(198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讲师;刘金福(1966-),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改项目(项目编号:01jg04019、01rp10002)、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YJ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28-02

近年来,就业市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一流大学,高校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基本功能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以知识为基础和以学科为核心的高校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

一、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本质

1.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学科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学科所特有的、能使学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其在开展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过程中,依托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以学科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术构成以及学科所拥有的其他竞争力诸要素的协同、融合为基础,展现学科所拥有的优势和特色,并挖掘学科潜在的优势和能力而长期形成的。

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五个特征:[3]

(1)价值性。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是学科资源、人才、设备等简单堆积,而是学术资源历史积累、各方面工作长期整合的综合体现,是能够给社会带来超预期价值的竞争力。

(2)稀缺性。学科核心竞争力是学科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表现,是在漫长的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出来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与学科相生相伴,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学习借鉴、引进人才、自身积累等方式获得,是相对独特、专有的竞争力。

(3)渗透性。学科核心竞争力内化于学科组织管理体系中,渗透到学科各个方面,是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可发挥耦合作用。

(4)可持续性。学科核心竞争力使学科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与学科历史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5)创新性。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是学科相对持久的竞争能力,而非一成不变的竞争能力。在保持和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使学科在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实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2.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学科是最基本的知识集合体,是以知识为基础、传播和创造专门知识的基本学术组织。知识是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没有知识,学科就成了无水之源。格雷・汉默在海恩主编的《在竞争基础上的竞争力》一书序言中指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竞争力不可触知,也不能度量。核心竞争力的普遍模糊特性表明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主要表现为隐性知识所体现的竞争力。

学科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渗透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归根结底都是知识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表现为竞争对手或无法进入或进入成本很高,能使该学科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认为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知识性。

二、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主要在于协调统一信息获取、人力资源、知识以及组织运作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的绩效,它实际上是一种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和效益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动态管理,需要配以相应的管理机制、学科氛围和知识共享环境等基本条件才能够有效地管理知识,采集有用的知识并进行加工,进而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创建课题小组、学科团队等形式进一步优化知识共享机制,达到外部知识与组织内部的融合、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升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学科对外部环境的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2.学科加强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有效组织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实现知识资源的互动与共享、融合与升华,提升学科的整体知识水平,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知识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过程之中。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协调和促进知识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之间流动的过程(见图1),使三大职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更新、提升。图1为知识管理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良性循环发展示意图。

三、以知识管理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1.营造知识管理的有利环境,提高学科管理效率

知识管理过程中始终强调知识的共享,这就要求学科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文化氛围,减少知识流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使知识在组织成员间快捷、高效地流动和共享,在知识交叉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学科内部创建一种鼓励学习、增强成员间的信任与合作、推动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的机制。这样的环境中,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巨大的潜能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创造积极性受到肯定,创新的想法得到尊重和交流,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普遍,从而使学科的整体水平得以全面提高,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鼓励学科成员之间交流,提升知识素养

知识流动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流动的过程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科成员在原有知识积累和知识构成的基础之上,对不同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并进一步进行加工改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自身所积累的知识进行融合与升华,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使自身知识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应鼓励学科成员之间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增加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增加学科知识的存量与流量,提升学科竞争力。

3.优化知识交流机制,增强知识流动

知识结构影响知识流动的速度、深度以及广度。用节点表示学科成员,两节点的连边表示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就构成了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模型。网络中各个节点所代表的知识水平(知识存量)是不相同的,而且知识内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知识流动过程中存在两种最基本的模式:第一种为知识从知识水平高的节点向知识水平低的节点流动,知识水平高的节点成为知识的供给者,而知识水平低的节点成为知识的接受者;第二种模式是节点之间不同知识内容的相互交流。因此,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表现为网络上的知识传播。优化学科知识交流网络的结构,发现其内在特性,找出促进网络间知识流动的有效方法,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4.构建知识网络,推动知识共享

知识网络是基于对知识的管理以及知识需求的需要,每个学科均需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机构建立联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共享,从而构成集知识创造、知识整合和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科知识网络结构体系。[4]学科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不同学科相互融合产生许多交叉学科。因此,加强学科之间交流,构建学科联盟,有助于各学科之间优势互补,融合贯通,创造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达到双赢,核心竞争力得到共同提高。

5.建立学科知识创新机制,促进知识可持续性发展

知识是学科的基础,而创新是知识的源泉。要想保持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保持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知识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更需要相应的知识创新机制。首先,要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科成员创新的激情;其次,在硬件条件上尽可能提供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基金资助、设备保障和生活支持,为人才调动和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科成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创新中去;再次,建立鼓励知识创新的奖励制度,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成员给予精神上的鼓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广泛开展成果知识交流会和研讨会,利用集体的智慧进一步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保持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四、结束语

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和本质在于知识,而知识管理正是为了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学科建设管理之中,对于提高知识流动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促进成员间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加快知识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改革高校管理制度的新观念和新尝试。将知识管理的思想渗透到日常学习、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中,发挥其在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2]刘金福,洪伟,吴承祯,等.资源环境类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3):47-49.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篇10

目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阶段。此《课程标准》根据时代要求,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了新的设计,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为此,《课程标准》提出“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一方面要继续发扬我国数学教学一向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新审视“双基”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双基”内涵的理解

数学“双基”指的是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狭义的“双基”是指记忆和掌握“基本数学公式和方程式”,快速且准确地进行计算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够逻辑地进行数学的“基本论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发生变化,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用数学方法思考判断的能力、人生规划能力、批判性思维习惯等等也成了基础,甚至是更重要的基础。还有如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情感态度、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更成为了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是基础的基础。它们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起,才能互相促进,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教学实施方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双基”始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我国数学教学的立足与发展之本。但是,打好基础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发展和创造。缺乏基础的创新是空中楼阁,没有创新指导的打基础是傻练,在花岗岩的基础上盖茅草房是极大的浪费。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双基”教学呢?

1、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面前,教师有时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以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学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常常采用齐步走的方式,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人。实际上,黄沙如海,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颗砂粒;人海茫茫,当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而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无疑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大教育家孔子两千多年前尚可提倡“因材施教”,知识经济时代则更应该提倡为学生营造相对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天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展现。

(3)适当减少师生间的纵向交流,增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几十个学生整堂课面对一个老师,老师也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试图主导所有学生的思想。然而,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有序的,思维的跳跃性又是无序的,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思维活动的束缚,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师生纵向交流的同时,还应大力增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比如:在课堂上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为引导和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彼此沟通,使完全没有必要由老师统一讲解的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4)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单一媒体”课堂教学走向“多种媒体”齐上阵的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对教师自身的转变: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所以,能否打好“双基”,教师是关键。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知识量的积累。标准新了,要求高了,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学习数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3)加强集体备课和多向交流。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主要来源是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应当加强集体备课。在新课程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商讨研究,教师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是改进教学,实施新课程的必要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