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云计算的研究方向十篇云计算的研究方向十篇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2:27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1

>>基于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策略研究基于云计算设计平台的电子商务安全策略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策略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信息安全策略研究云计算模式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构建探究企业用户感知视角下的云计算信息安全策略研究试论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安全策略研究面向云计算教育大数据的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浅析云计算的安全策略数字图书馆iaaS云计算平台安全策略研究一种基于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的云平台安全策略研究云计算环境下用户信息安全策略探讨基于云计算用户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安全策略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研究云计算数据安全策略研究“云计算”时代数据安全策略研究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研究分析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安全策略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安全研究云计算及应用安全策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王才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研读[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2):13-16.

[3]何利文,李陟,陈向东等.云环境中软件定义的安全服务[J].2014(4):1-6.

[4]武少杰.云计算下虚拟环境安全的关键技术[D].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大学,2012.

[5]冯朝胜,秦志光,袁丁等.云计算环境下访问控制关键技术[J].电子学报,2015,2(2):312-319.

[6]miniSinghahuja,RandeepKaur,DineshKumar.trendtowardstheUseofComplexnetworksinCloudComputing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Hybridinformationtechnology,Vol.8,no.3(2015):297-306.

[7]成瑾,刘佳,方禄忠.面向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平台的安全检测评估服务体系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应用,2015,5,83-91.

基金项目:

发改投资[2012]1850号。

作者简介:

冯海永(1979-),男,河南商丘人,河南科技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卫生信息化、网络与信息安全。

张盛源(1989-),男,河南郑州人,河北工业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卫生信息化、云计算模式研究。

陈益洲(1966-),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处长,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卫生信息化、网络工程与信息安全。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2

摘要:总结卷云冰晶粒子常用的物理参数如形状尺寸以及谱分布,论述卷云冰晶粒子散射特性的常用计算算法,重点介绍毫米波波段冰晶粒子散射特性的计算方法如DDa、t矩阵、FDtD方法并研究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总结国内外气象粒子的实验测量方法如微波后向散射测量装置、Fp腔、双站RCS快速测量技术、

微波暗室测量方法,最后对该领域内研究动向进行概述。

关键词:卷云;冰晶粒子;物理参数;理论计算;实验测量

中图分类号:tn01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卷云平均覆盖了地球上空20%-30%,其水平范围从几公里到上千公里,由于卷云既反射太阳的短波辐射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对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有着重要的影响[1],因此对卷云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建立各种非球形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数据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目前对云的探测手段主要有卫星遥感、天气雷达、激光雷达、云幂测量仪以及高空气球等。卫星遥感探测间隔时间长,空间分辨率低;天气雷达对浅薄云不敏感;激光测云雷达、云幂测量仪以及气球只能探测空间某一点的云信息。因此,常规的探测云手段虽然可以获取云信息,但是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较低,不能探测云内部结构,难以准确反映时刻变化的云参数信息[3]。作为新型的云探测工具,毫米波测云雷达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以探测云的内部结构,弥补了常规云探测的不足。

为了利用毫米波测云雷达的回波特性评估冰云,必须对毫米波波段云中冰粒子的散射特性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4]。目前理论研究卷云中冰晶粒子散射的方法多集中在FDtD[5]、DDa[6]、t矩阵[7]等,常用的实验方法主要有微波后向散射测试方法、Fp腔法、双站RCS快速测量方法、微波暗室测量。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冰晶粒子散射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方案进行综述,以此为研究毫米波波段卷云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提供部分的参考依据。

2卷云冰晶粒子的物理参数

冰云主要由比球形粒子复杂的各种形状的冰晶粒子组成,卷云、高积云、高层云上部及雨层云上部等一般由冰晶组成,所以属于冰云。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与其形状、大小、组成成分、取向以及入射波长等因素有关,毫米波散射特性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冰云的特性和云粒子的后向散射特性的关系,从而利用毫米波雷达的回波来准确反演云的特性。

2.1卷云单个冰晶粒子的尺寸以及形状

冰晶粒子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随高度变化,它取决于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在云中是否经历了碰撞与合并过程[8],中纬度卷云冰晶粒子的典型尺度变化范围为10~4000um[9],Honggang在研究94GHz频率下非球形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时将冰晶云的粒子分成了6种形状,包括六角棱柱、中空六棱柱、六角平板、子弹花环、聚合物以及过冷水滴,粒子的尺度范围为2~5500um[10]。pingYang等在计算冰晶粒子单次散射特性时将冰晶粒子分成了聚合物、实心以及空心六棱柱、椭球形、六角平板状、过冷水滴以及子弹花环,计算中粒子的尺度范围为2~10000um[2]。

2.2卷云冰晶粒子的谱分布

云物理中把云中冰晶浓度(单位体积中冰晶的个数)随尺度的变化叫做冰晶谱,冰晶谱n(D)代表了冰晶的大小D与数量n的对应关系,它是一种反映云特征的微物理参量。冰晶谱分布主要有对数正态分布、伽玛分布、双峰伽玛分布、幂指数分布等[11],目前云粒子计算中最常用的是伽玛粒子谱分布[12],形式如下所示:

3冰晶粒子的散射理论计算与实验标定

3.1卷云冰晶粒子散射的计算方法

卷云冰晶粒子散射计算的方法有限时域法(FDtD)、离散偶极子近似法(DDa)、t矩阵(t-matrix)、有限元法(Fem)、矩量法(mom)、几何光学法(Gom)、异常衍射理论(aDt)等。在毫米波波段下,计算卷云冰晶粒子最常用的是FDtD、DDa以及t矩阵方法,故对这三种方法做简单的介绍:

3.1.1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

自1966年Yee首次提出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以来,该方法已经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以及应用。目前公开的FDtD软件主要有FDtDa、XFDtD、ema3D、automesh、aConformalFDtDSoftwarepackage等[13],FDtD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形状的粒子,但是当尺度参数χ(χ=2πr/λ,r为粒子的等效半径,λ为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大于20时,计算所需的CpU的时间和内存空间变得有点不切实际[2]。

3.1.2离散偶极子近似DDa方法

DDa方法最早是由purcell和pennypacker于1973年首次提出,后经过Draine等人的进一步改进,现已经发展成一种成熟的算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计算任意形状、非均匀和各向异性粒子的散射问题。DDa的基本思想是用有限个离散的、相互作用的小偶极子的阵列来近似实际的粒子,这些小偶极子必须在形状上和电磁特性上足够描述它们所模拟的粒子,即两者具有相同的离散关系从而对实际粒子的研究转化为对这些小偶极子的研究。任给一粒子,设其可离散为n个小立方体,每个小立方体的散射特性可用一个偶极子表示。整个粒子成为含有n个偶极子的阵列。n越大计算结果越精确,但对计算要求越高。用这种方法时离散偶极子的数目随散射体的尺度参数以指数形式增加,从而进行随机取向的运算量也将快速增大。

3.1.3tmatrix

该方法最早是由p.C.waterman提出的,原用来求解导体的散射问题,后来推广应用到求解介质体,该方法多用于计算轴对称粒子的散射问题,因为散射体具有轴向对称(或在空间随机取向)时,可以用互易性定理,即入射光和散射光是可以互易的,这时t矩阵化为由6个独立元素组成的对角矩阵,且每个子矩阵都可独立计算。t矩阵中的每一个矩阵依赖于散射体的形状、大小和折射指数,而与入射场和散射场没有关系,因此只要计算一次t矩阵就可用于任意距离处光散射的计算。t矩阵方法的优点是程序中有自动收敛检测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速度也很快,但目前的代码只能用于计算轴对称物体(如椭球体、圆柱体等)的散射。对尺度参数较大的粒子,计算结果不收敛,对于取向比远偏离1的粒子,t矩阵也只能计算小尺度参数粒子的散射[14][11]。

总之,各种计算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而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精确快速地求解任意形状,任意尺寸的非球形粒子散射特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只能根据粒子的实际特征来选取合适该类粒子的计算方法。其中,FDtD、DDa适用于任意形状及非均匀的粒子,但是由于计算机内存和速度的限制,当尺度参数大于20的时候就不可以使用FDtD和DDa算法进行计算了,t矩阵精度远胜过FDtD和DDa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计算轴对称的粒子,比如球、椭球、圆柱以及切比雪夫粒子。Gom、aDt适用于尺寸比入射波长大的粒子,但精度较低,而且这两种方法在仿真不均匀粒子或者复杂的粒子模型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15]。

目前一些常用的商业软件也可对粒子的后向散射进行仿真计算,如HFSS(基于有限元)、CSt软件(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eKo(基于矩量法)。

3.2卷云冰晶粒子散射的实验测量技术

国内外对气象目标物如云冰晶粒子、冰雹以及降水粒子散射测量的实验方法主要有(1)微波后向散射测试方法(2)Fp腔方法(3)双站RCS快速测量方法(4)微波暗室测量法等,下面分别对其进行简述:

4结论与展望

卷云的辐射特性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研究的热点,世界各国一直非常重视卷云的研究,但是卷云的辐射强弱仍然是一个尚不能精确确定的影响因子。本文对卷云中常用的物理参数进行总结归纳,认为卷云冰晶粒子的典型尺度变化范围为10um~4000um,形状模型主要有六角棱柱、中空六棱柱、六角平板、子弹花环、聚合物以及过冷水滴这几种。实际的探测资料表明,云中的粒子远比这些模型复杂,无法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而且目前的研究中大都认为冰晶粒子为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缺少对各向异性且非均匀情况下的计算。粒子散射理论计算中,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精确快速地求解任意形状,任意尺寸的非球形粒子散射特性,因此设计一种混合的算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验室测量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微波后向散射测量装置、Fp腔、双站RCS快速测量技术、微波暗室测量技术,这些测试的方法都存在着缺点,如何克服这些缺点,如何真实地模拟大气中云的冰晶粒子以及如何利用相关的测试仪器准确地测量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技术工程中心共建的“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配有毫米波雷达研究测试所需的各种实验装备,建有大型微波暗室、准3m法emC电磁兼容实验室、电磁仿真实验室,除此之外还建有风洞实验室,如何利用微波暗室以及风洞实验室完成大气粒子的散射实验测量将是本人博士期间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DowlingDR,LawrenceFR.asummaryofthephysicalpropertiesofcirruscloud[J].Journalofappliedmeteorology,1990,29:970-978.

[2]pingYang,Heliweietal.Scatteringandabsorptionpropertydatabasefornonsphericaliceparticlesinthenearthroughfarinfraredspectralregion[J].appliedoptics,2005,44(26):5512-5523.

[3]仲凌志,刘黎平,葛润生.毫米波测云雷达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4):383-391.

[4]Sassen,K.,Z.wang,V.i.Khvorostyanovetal.Cirruscloudicewatercontentradaralgorithmevaluationusinganexplicitcloudmicrophysicalmodel[J].J.appl.meteorol.2002,41:620-628.

[5]Yang.p.,andK.n.Liou.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methodforlightscatteringbysmallicecrystalsinthree-dimensionalspace[J].J.opt.Soc.am.a,1996a,13:2072-2085.

[6]Draine,B.t.,andp.J.Flatau.Discrete-dipoleapproximationforscatteringcalculation[J].J.opt.Soc.am.a,1994,11:1491-1499.

[7]mishchenko,m.i.,L.D.travis,andD.w.mackowski.t-matrixcomputationsoflightscatteringbynonsphericalparticles:areview[J].J.Quant.Spectrosc.Radiant.transfer,1996,55:535-575.

[8]Gallagher,m.w.,J.whiteway,m.J.Flynn,p.J.Connollyetal.anoverviewofthemicrophysicalstructureofcirruscloudsobservedduringemeRaLD-1[J].Q.J.R.meteorol.Soc.,2004,131:1143-1169.

[9]anthonyJ.Baran.areviewofthelightscatteringpropertiesofcirrus[J].JournalofQuantitativeSpectroscopy&Radiativetransfer,2009:1239-1260.

[10]GangHong.parameterizationofscatteringandabsorptionpropertiesofnonsphericalicecrystalsatmicrowavefrequencies[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2007,112:D11208,1-11.

[11]张琳.卷云的辐射传输与散射特性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7-39.

[12]GangHong.Radarbackscatteringpropertiesofnonsphericalicecrystalsat94GHz[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2007,112:D22203,1-11.

[13]葛德彪闫玉波.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第三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4.

[14]RosalbaSaijaetal.Backscatteredintensityfrommodelatmosphericicecrystalsinthemillimeterwaverange[J].opticalSocietyofamerica,2001,40(30):5337-5342.

[15]ZHiBozhang.computationofthescatteringpropertiesofnonsphericalicecrystals[D].athesisofdegreeofmaSteRoFSCienCe,texasa&mUniversity,2004:57-78.

[16]Gerhardt.J.R.etc.,experimentaldeterminationsofthebackscatteringcrosssectionsofwaterdropsandofwetanddryicespheresat3.2centimeters[J].J.met.,1961,2:340-347.

[17]王庆安钱珉王景岚.水滴和冰球后向散射截面的实验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7,10(3):268-275.

[18]L.J.auchterlonie,B.Sc.,D.phil.,m.inst.p.etal.experimentalstudyofmillimeterwavescatteringfromsimulatedhailstonesinanopenresonator[J].ieeproc.128,pt.H,1981,no.5:236-242.

[19]Bryant,D.L.,andauchterlonie,L.J.measurementoftheextinctionCross-sectionofdielectricspheresusinganopenresonator[J].electron.Lett.1978,14:475-476.

[20]B.mahmidandL.J.auchterlonie.measurementofmutualscatteringeffectsBetweenspheresbyusingamicrowaveopenresonator[J].elecron.Letter.,1981,17:977-978.

[21]张尧培钱鉴.双站雷达散射截面快速测量技术[J].南京大学学报,1991,27(1):49-55.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3

1文献统计数据及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net)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题名包括“云计算+档案”、“云技术+档案”和“云档案馆”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3-12),删除其中新闻报道性和重复性的论文后,共检索出78篇论文。

1.1时间分布。这78篇相关论文的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档案学界对云计算的研究始于2009年,2009年后开始引起学者较多关注,到2013年掀起一个较小的研究高潮(2013年发表相关论文共33篇),但是依据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结果,尚未出版云计算应用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著作。

1.2主题分布。上述78篇论文,其研究的主题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介绍云计算的概念、特点、优势,应用的可行性、问题及对策等)、具体应用(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运用,如备份、整合与共享、利用与服务、云档案馆等)、系统和平台构建(研究基于云计算的系统和服务平台架构、服务模式等)和应用的安全性。78篇论文的主题分布如表2: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目前档案界对云计算的理论和应用设想方面的研究占主导,分别占全部论文的43.6%和44.9%。但是,基于云计算的系统、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论文只有5篇,对于如何用技术手段来实现“云”并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1.3作者机构分布。各研究主题的作者机构分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78篇研究论文作者中有22篇来自高等院校的档案院系,占全部论文的28.2%。26篇论文作者来自其他机构,约占33.3%,其他机构包括高校除档案院系和档案馆室的其他院系和部门、事业单位、军队档案馆等。从表中数据看,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倾向于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应用,而其他机构的研究者更注重理论研究和云计算在人力资源档案、会计档案、健康档案等领域的应用与实现。

2主题分析

2.1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田雷提出:“云计算是一种网络服务方式,提供了it服务的一种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租用或免费获取所需服务。”他还提出目前云计算的三个服务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2]。黄正鸿认为,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互联网和内部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其特点可以归纳为:资源池;按需、自助;快速弹性;广泛的网络访问;可度量的服务[3]。陈康明认为,云计算是基于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已有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络的服务信息共享模式。云计算的特点是:数据存储更加可靠、安全;资源的合理分配;先进技术理念带来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4]。

2.2云计算在档案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刘永提出,云存储在技术、管理和经济上已经具备了数字档案存储的基本条件。云存储技术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网格技术、集群应用等技术的集成,后三种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逐渐成熟。云存储将分散在各地的数字信息集中存储,各档案馆(室)可以根据需求来申请适当的存储空间,降低了资金投入[5]。朱悦华、何丽萍、丁建萍认为,云计算时代“云档案”的实现具有较为完备的云计算理论基础、较为成熟的云计算技术条件、较为低廉的云计算经济成本和较为完善的云计算实践环境[6]。

2.3云计算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文杰提出了云计算在数字档案馆应用中的四大优势:确保档案服务器的可靠运行,降低服务器的出错概率;降低相关的维护费用;扩展了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丰富的终端设备[7]。彭小芹、程结晶结合云计算的特点提出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优势,即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云服务;强大的计算能力;诸多技术的集合体;经济效益;个性化;以用户服务为中心[8]。祝庆轩、桑毓域、方昀提出了云档案馆模式的优点:有利于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统一全国各地区档案工作标准;有利于节省软硬件投资;有利于减少对计算机人才的依赖[9]。

2.4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黄正鸿提出云计算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标准问题、版权纠纷问题、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用户使用习惯问题等[10]。陈康明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首先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其次是执行的国际标准问题。对策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安全监测环节和相关技术;制定监督和管理机制[11]。文杰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资源的选择问题;协议和接口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对策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云计算标准;提供基础建设的统一监控、管理和控制;加强安全检测[12]。

2.5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设想

2.5.1云计算在档案存储、共享与服务中的应用设想。田雷提出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整合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存储器等设备,部署“云计算”环境,向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13]。陶水龙提出了基于云存储技术的档案数字资源的云备份和多套多地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数据存放策略,建立了云备份系统架构及其运行机制[14]。吕元智提出了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将分散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云服务平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云”[15]。祝庆轩、桑毓域等提出档案馆馆际云服务,将档案馆电子文件信息置于云中心,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检索云档案馆“虚拟资源池”[16]。卞昭玲、李俐颍等提出通过云存储解决档案信息的存储、档案信息的收集问题,同时可以共享档案信息[17]。

2.5.2云计算在专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廖玉玲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建设工程档案全过程监管模式的系统方案[18]。刘振鹏、卞昭玲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19]。邓岚提出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国家综合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并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灾害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和障碍[20]。

2.6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平台构建。程春雨提出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应采用两级部署方式,分别部署在中央云中心和5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央云中心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平台管理系统、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门户网站;省节点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省节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基础工具包软件[21]。程结晶提出要构建统一的云存储平台,采用虚拟化技术,开发基于“元数据”访问的分布式数字档案数据访问接口,构建完整的云服务平台来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访问服务、请求认证服务、安全数据传输服务和快速资源搜索和资源发现服务[22]。郑光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档案利用系统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了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云平台管理系统及开放数字档案利用门户设计方案[23]。蔡学美提出云计算数字档案馆系统主要是由云计算数字档案管理应用程序、数字管理节点、计算机专用网络、安全防火墙、公用和私有的硬件设施等构成[24]。朱悦华、何丽萍等提出构建“云档案”资源共享系统,其系统理论模型由资源层、管理中间件层和服务层等三层构成[25]。

2.7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徐华、薛四新等提出云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防御系统、监控系统、容灾备份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通过安全法规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安全人员培养和培训体系来保证[26]。崔海莉、张惠达提出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入云的基础设施上,服务中断、数据失真、敏感信息泄露是可能遭遇的技术风险,组织策略、准入退出机制是可能遭遇的管理风险[27]。

3问题与展望

3.1问题。首先,研究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当前对于云计算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多,关于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其具体应用的研究较少。78篇论文中只有5篇从技术角度阐释了云计算应用于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方式。应用设想相关论文仅仅止步于“设想”,对具体应用及如何实现其应用轻描淡写,缺乏技术因素。

其次,研究缺乏实践基础。相对于云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实现,传说中的云档案馆、档案云尚未付诸实施,对于云技术的应用需求也没有实际调研,因此,大多数研究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3.2展望

3.2.1研究内容。首先,对云计算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档案资源的共享与服务。云计算的精神内核在于资源的共享。在全新的云计算模式下,研究者应站在整个国家档案资源共享和利用的角度谋划“云”,探寻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更加科学地整合和共享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并向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其次,适当扩展研究内容,构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例如,云计算环境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和管理策略是否发生变化?云计算在档案部门有效应用应具备哪些条件?“云”之间如何交互协同?云计算的行业标准研究等。最后,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应更注重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技术实现。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云计算;云基础架构;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系统;并行编程模型

1.引言

自新千年it业引入云计算概念以来,通过广大的市场需求及雄厚的技术支持,大规模云计算系统已成为当今it业发展的主流。实现云计算的基础是实现云计算系统基础架构。一个云计算系统的优秀与否,关键在于其基础架构是否能够稳定、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本文试图结合相关资料,对云基础架构及其效能进行分析、定义及具体阐述,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力参考。

2.云计算简介

云计算的迅猛发展与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技术支撑密切相关。首先,随着it业的迅猛发展,各it运营商都形成了各自庞大的服务器集群。如何实现现有集群的重新整合以降低运维成本,提高效率成为运营商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it市场的迅猛发展也要求各运营商提供更加稳定、快捷的服务。其次,分布式系统、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服务集群性能的快速提升成为可能。所以,在上述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下,云计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目前,不同公司对云计算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现方式。通过对现有云计算系统的分析及对相关资料的研究[1—5],本文认为云计算是以商业需要为出发点,将数量庞大的服务器集群整合成为分布式的资源池,通过虚拟化技术、web2.0技术将资源池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构建在其基础之上的各类应用以按需计费的形式从不同的层次(infrastructure、platform、application)租赁给用户的一种新型网络运营模式。

由上述定义可得到云计算体系结构如图1。

由图可知,云计算基础架构位于云计算系统的底层,它为云计算系统的出色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云计算基础架构

3.1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定义

目前,业界及学术界对云计算基础架构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利标准。各it运营商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各自的理解定义和实现云计算基础架构的部署。理工大学教授刘鹏在其著作《云计算》中提出:云基础架构及管理层由数据中心与云基础架构、安全产品、基础架构和运营管理三大部分组成[3]。作为虚拟化技术的龙头,Vmware公司在谈到其云基础架构层产品时说道:云计算基础架构是指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传统数据中心转变为云基础架构并在其之上创建云,将it基础架构作为服务交付给客户使用[6]。Lenk等人在其文章谈及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时也指出:云基础架构可划分为基础设施服务和资源集两大部分,其中资源集可分为虚拟资源集和物力资源集;而基础设施服务又分为高级基础设施服务、基本基础设施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服务[7]。

通过对现有云基础架构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本文认为云计算基础架构是指由硬件资源(pC服务器、磁盘阵列、路由器、交换机及相关配套设备)组成,通过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并行技术整合形成的用以直接对外提供存储、计算服务或作为基础设施为上层云计算应用提供存储、计算能力支撑的一种高效、可靠并且具有良好扩展性的底层分布式系统。

3.2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分类

通过分析研究现有云计算系统及相关[8—12],本文认为云基础架构按照服务的对象可分为基础型云基础架构和外向型云基础架构:基础型云基础架构指主要向运系统上层提供计算、存储资源服务的云基础架构,基础型云基础架构的代表系统有:tFS、GFS、Cassandra、KiDC;外向型云基础架构指直接向用户提供计算、存储资源服务的云基础架构,外向型云基础架构的代表系统有:iBmensembles、amazoneC2、amazonS3、HyperCloud、megastore。

3.3云基础架构的结构体系

通过对当前业界主流云基础架构系统的分析和对相关学术成果的研究,可以看出云基础架构的作用是通过将物理资源转化为虚拟资源池,实现对资源的监控、调度和管理以达到为上层应用和用户提供弹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的目的。云基础架构结构框架如图2。

由此本文将云基础架构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物理层是指搭建、部署云基础架构所需的物理设备和配套环境。起作用时为云基础架构提供基本的物力资源,并保持物理设备的可靠性。

2)虚拟层是指通过虚拟化技术解除实现方式、地理位置或底层物理配置对计算机资源的限制,打破上层与物力资源之间的耦合关系,形成统一的虚拟资源。虚拟层的作用是为上层提供可靠且能够灵活按需分配的虚拟资源。虚拟层由虚拟计算资源、虚拟存储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组成。

3)数据层是指对云基础架构内运行的客户数据进行基本操作和管理的层次。数据层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既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

4)管理层是整个云基础架构中的一个抽象层次。它对云基础架构的各类资源进行监控,根据实际负载状况对资源进行管理和调度并且根据上层需求对资源进行快速部署,以保证云基础架构高效运行。云基础架构管理层主要由资源监控、负载管理、资源部署和安全管理四个部分组成。

5)服务层是指为上层云计算应用调用云基础架构计算、存储资源预留的接口和对用户使用云基础架构计算、存储资源提供的交互界面。服务层对云基础架构效能的影响体现在服务层各类接口的通用性上。因为服务层接口与上层的松耦合性能够减小底层云基础架构对上层应用的限制,从而提高云基础架构自身的可用性。

3.4云基础架构实现的主要技术

3.4.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表示计算机资源的一种抽象方法。通过虚拟化,可以简化基础设施、系统和软件等计算机资源的表示、访问和管理,并为这些资源提供标准的接口来接受输入和提供输出[2]。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多个虚拟机,从而提供服务器的效率。由于绝大部分pC产品均属于X86架构,所以本文论述的虚拟化技术主要指X86架构的虚拟化技术。当前X86虚拟化技术的主流产品是Vmware的VmwarevSphere。

vSphere主要用于服务器的虚拟化,即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多台虚拟机,以次达到服务器整合和优化的目的。vSphere的核心是eSX架构,它可分为两部分:ServiceConsole和VmKernel。其中前者提供管理服务,后者提供虚拟化能力。

随着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对虚拟资源的管理便是热点之一,[13]提出将Vm模型集成到资源管理框架里,利用两极调度将Vm的管理集成至批调度器里,以次为用户提供调度服务。

当前如amazoneC2等云计算产品大多是以虚拟机的形式为用户提供计算能力,但对于虚拟机的具体配置,需要用户手动完成,因此虚拟化技术在自适应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4.2分布式存储系统

随着it业的发展,网上交易、网上检索等系统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如何利用最低的资源成本创造最高的运行效率成为各大运营商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研发人员开发完成了一系列分布式存储系统,为云计算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分布式存储系统研发目的是为云基础架构提供高效、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各大运营商在搭建自己的云基础架构前都会开发自己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如Google的GFS分布式文件系统。Google的GFS(GoogleFileSystem)[14]是Google研发完成的作用于底层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的作用是为大规模分布式应用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存储服务。GFS的核心设计思路是将系统故障当作一种常态来处理,实现这一思路的技术主要是提供多个副本进行操作。在接口方面GFS除提供基本的Creat、Delete、open、Close、Read、write外还提供Snapshot和记录追加两项操作。Snapshot以最低的开销创建一个文件或目录副本,记录追加则保证多客户同时对文件进行数据追加时的原子性和正确性。

GFS含有一个主控服务器(master)和多个块服务器(ChunkServer)。一份文件由设备经接口,会被分为有限个数据块(每个数据块64mB)。此外,每个数据块都会产生一个元数据(

当前分布式存储系统已成为云基础架构重要组成之一。在学术界,对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11]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对等结构分布式存储系统nDSS,该系统取消了类似GFS中主控服务器的中心节点,而是利用分布式共享内存(DSm,DistributedSharedmemory)实现了数据一致性模块,利用分布式共享位图(DSB,DistributedSharedBitmap)限制了多个节点对信息的同时访问,解决了同步访问控制问题。以此在对等节点中完成了中心节点的主要功能。从测试结果看,nDSS系统的整体性能优于有中心节点的YnS系统[10]。

目前,云基础架构中著名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还有Google的Bigtable分布式存储系统和amazon的Dynamo分布式数据存储中心[11]等。它们虽然为云基础架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仍有改进之处。

3.4.3并行编程模型

并行编程模型是云计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系统为高效并行处理海量数据而设定的一组数据处理规则。研发人员为了解决输入数据的并行计算、分发数据等问题提出了并行编程模型的概念。

mapReduce是Google公司开发的一种新的抽象模型,也是当前起主导作用的编程模型。它的设计思路来源于函数式编程语言的映射和简化操作[1]。mapReduce的核心思想是将数据逻辑列表通过map函数处理成为键值对集(),经过排序将具有相同Key值的键值对放在一起后通过Reduce函数将具有相同Key值的键值对的Value值进行合并。

当前对并行编程模型的研究大多以在mapReduce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为主。在文献[15]中。Zaharia等人根据mapReduce建立在系统同构的假设基础上,提出了Late(Longestapproximatetimetoend)调度算法。通过新型调度算法的改进使得mapReduce在异构环境下运行。

虽然现行并行编程模型为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某些具体情况的适用性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4.结论与展望

当前对云基础架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业界it运营商,在学术界对云计算基础架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技术性能的改进与提高上,明确提出云计算基础架构概念,并进行整体性理论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现有云计算基础架构实例及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了云计算基础架构定义,指出:云计算基础架构是指由硬件资源(pC服务器、磁盘阵列、路由器、交换机及相关配套设备)组成,通过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并行技术整合形成的用以直接对外提供存储、计算服务或作为基础设施为上层云计算应用提供存储、计算能力支撑的一种高效、可靠并且具有良好扩展性的底层分布式系统。根据云计算基础架构定义,预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云计算基础架构的研究会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更加高效的数据交互体验。云计算基础架构为上层应用提供存储与计算能力,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基于请求的数据交互过程。而数据交互的速度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云计算应用的操作体验。所以对高效的数据交互地研究会成为未来云计算基础架构的研究重点。

2)更稳定的系统运行过程。云计算基础架构位于云计算系统的底层,其运行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云计算系统的运作。尽管当前已有多种技术手段(资源监控技术、同步复制技术,心跳检测技术等)来确保云计算基础架构的稳定性。但是这些技术手段任然存在自身消耗资源过大、检测周期与负载变化不适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在今后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的研究中得到解决。所以系统的稳定性也将是云计算基础架构研究的重点之一。

3)更灵活的系统扩展。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云计算基础架构不得不面临系统扩展的问题。而实时变化的数据交互量,使得云计算基础架构在扩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展的灵活性。系统的扩展意味着资源的扩充,而系统扩展后的资源合理分配是体现灵活系统扩展的重要部分。当前尽管各类云基础架构都在努力统一和规范各自系统扩展接口并改进资源分配方式,但资源分配是否能够与负载变化同步依然是问题的实质和仍未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云计算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灵活的系统扩展能力是云计算基础架构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云计算基础架构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并充满挑战的新兴领域,它的发展将对云计算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云计算基础架构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陆嘉恒等.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

[2]吴朱华.云计算核心技术剖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

[3]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7.

[4]timmather,SubraKumaraswamy,ShahedLatif著.云计算安全与隐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5]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

[6]VmwareandCloudComputing:anevolutionaryapproachtoanitRevolution.

[7]a.Lenk,m.Klems,J.nimis,S.tai.whatisinsidetheCloud?anarchitecturalmapoftheCloudLandscape.http:///portal/web/csdl/doi/10.1109/CLoUD.2009.5071519.

[8]房晶,吴昊,白松林.云计算安全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11,27(4):37—42.

[9]陈丹伟,黄秀丽,任勋益.云计算及安全分析[a].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2):99—102.

[10]张建勋,古志民,邓超.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a].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2):429—433.

[11]吴英,谢广军,刘景.对等结构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设计与研究[a].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4):135—139.

[12]王刚,刘晓光,刘景.网络软RaiD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37(增刊):81—83.

[13]FReemantt,KeaHeYK.Flyinglow:simpleleasewithworkspacepilot[C].//procofthe1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arallelprocessing.

[14]GHemawatS,GoBioFFH,LeUnGS.theGooglefilesystem[C].//theproceedingsofthe19thSymposiumonoperatingSystemsprinciples,LakeGeorage,newYork,2003.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云计算;分布存储技术;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3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和科学也已不可估量的速度飞速行进着,与此同时,在各行各业中不断推进和广泛应用的信息化向信息技术发出了更新一轮的巨大挑战,对信息技术向前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云计算随着存储、通信技术以及计算等的发展而出现并得以广泛应用,使得用户能够更便捷、适时地访问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信息资源,整体来说,云计算同时具备着高可靠性、虚拟化、超大规模、价格低廉等特性,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海量数据存储要求。在这一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作为云计算的基础,虽然功能强大,然而从当前形势看来,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地做出分析和研究。

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相当数量的数据信息的计算以及存储等相关服务,同时跟随当下形势呈现出非常流行趋势的通信技术而产生的新型的、能够为各行各业进行分享基本数据资源的一种计算模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基本上是不参与相关流程的,云计算机能够保证用户实现随时、便捷且放百度呢存储服务、访问网络服务、计算服务等一系列资源。源头上看来,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是将庞大的数据节点以及相关网络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有机结合,继而就可以形成一个或者是一些具与一定规模的数据中心,进而由这一数据中心向有所需的用户提供到他们需要的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使用要求。

关于云计算这一方面做出的相关研究表明,云计算具有最为显著的属性包括高稳定性、可扩展性以及规模超大灯,因此就可以在相应的环境下很好地实现庞大数据信息的存储操作,存储的位置多为不同数据中心的不同节点之上,即存储在这些节点之上的数据信息都是透明的、共享的,因此一旦用户有哪一方面的需求,只需通过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出的数据访问接口就可以满足自己需求,获取到其中心内部存储的数据信息。然而当前看来,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分布存储技术显然也是遇到了一些巨大的挑战,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数据量、数据信息的规模是非常可观的,无疑会为数据中心的相关有效成本费用、容错性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带来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出分析研究。

2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

2.1可扩展性研究

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在各行各业都会应用到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对相关数据做出一定的有效处理,当下看来,海量信息显然单靠计算机无法满足其处理操作,类似存储、计算等,这一背景下,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分布存储技术研究应运而生,首先研究其可扩展性。研究之前先分析传统的数据存储计算,其通过冗余的磁盘实现相关要求,那种采取与流行时进行提高数据存储可扩展性的方式虽然确实实用了一定时间,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满足了数据的存储空间,只是基于云计算之中的庞大的海量的数据节点,其存储的数据规模以及相关数据中心的规模仍然处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上,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储容量显然不能由磁盘预留方式来实现了。因此,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又到达了一个致高点。云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不可能采取冗余磁盘预留的方式来扩展存储空间,并且它也不可能在建立之初将所有的操作都完完全全规划好,譬如说谷歌当前看来,已经在全球的数据中心就有36个,并且每一个数据中西所包含的计算机节点达到了数百万个;再譬如微软的数据中心,对外宣称其将会在全球建设多余二十个数据中心,同时在九月份已经在芝加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其中包含了二百二十多个集装箱,同时每一个集装箱中机器数都在两千作用,其服务器还会以十四个月为周期进行成倍增长,赶超摩尔定律增长速度,因此,基于数据中心的网络可扩展性进行研究意义十分重大,以期能够适应当下不断增长、扩展的应用需求。

2.2容错性研究

云计算提供商仅仅依靠传统的提高容错性的方法进行操作显然满足不了当下的需求,这是因为传统的容错性提高办法是经由高性能的服务器、RaiD技术或者是专用的存储设备来进行相关操作,完成这一内容的成本十分高昂,根本无法满足现今云计算提供商的要求,除上述之外云计算之中庞大的节点以及数据规模注定了极高的失效概率。在云计算这一大环境下,操作失效非常常见。譬如在谷歌公司中,就曾在零六年做出过一份报告,即在云计算环境的分布存储技术的数据中心内部,平均每一个mapReduce作业的运行过程之中就包含了五个失效的节点;每一个拥有着四千个节点金星运行的mapReduce作业的相关数据中心中,几乎平均六个小时中就有一个小时的磁盘失效时间,这无疑会给云服务的提供商和资源应用者带来不同程度的麻烦和损失。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情形下会造成失效的结果。总而言之,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的频频失效必将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损失,其程度不可估量,因此当下而言,容错成为云计算环境之下分布存储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同时其亟待解决。关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想要更为彻底有效科学的提高其容错性,单研究节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以提高在屋里拓扑结构上的容错性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必须同时研究在节点上存储着的数据的相关组织和管理操作,以提高数据容错性,达到最终目的。

2.3成本控制方面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之所以需要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出一定的研究,是因为传统的分布存储所需要管理组织的节点和数据的规模都非常显,能耗相对也自然比较小,同时于企业而言,低消耗下他们是愿意通过成本输入来交换可靠性能以及效率的。然而,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其能耗是非常大的,同时为了使设备处在正常运转的状态之下,能耗还要增加很大一部分。在24*7的运行模式下,在数据中心的存储开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能耗。曾有研究人员作出相关研究发现,基本上每一台服务器四年的能耗与其相关硬件的成本不相上下,而且一旦能耗有所降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提高磁盘等一些硬件设备的运行寿命,这些都会大幅缩减整个数据中心的成本,因此就可以说,当下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就是如何降低能耗进而降低成本,相继会产生的优良效果就是能源得到节约,环境得到保护。总而言之,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需要研究的重大内容即尽可能多角度的对设备的制冷消耗进行研究,从而期望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云计算的成本费用。

3数据中心网络构件技术

3.1以服务器为中心

之所以会研究到数据中心网络构件技术,是因为数据中心是使得云计算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所在,通常来说,它主要的包括着两个部分,分别是软件和硬件,软件即数据中心提供出服务时所应用到的软件;硬件即数据中心的相关计算机设备以及支撑系统的一些基础设施。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主要即是在每一个数据中心的相关服务中都会安装网卡,且数量较大,然后运用网线把网卡和服务器进行连接,继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网络整体,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增大数据中心的存储功能。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在结构的组成以及线路的连接两个方面都比较简单,从而达到确保网络底层与服务器之间的有效数据交互,当前看来还有功能更甚强大的路由算法,然而这一结构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即由于数据信息会占据相当大的服务器计算资源,就会导致存在一些链路无法实现功能,继而使得服务器的数据压力更大,服务器的计算速率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成本的费用以及功能的损失两方面来说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2以交换机为中心

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网络构件结构其实最主要就是对于交换机的应用,交换机将每一个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有效地连接,再通过交换机进行数据包转发,当然,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相关的服务器负责的功能有所不同,其只是对于数据信息的存储以及处理负责。通常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网络构件被交换机分成了三层,最为主要的分别是核心层、边缘层以及聚合层。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中,经由交换机作为中心的网络构件结构具有的优点有操作简便,稳定高效,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换机的应用实现一些扩展功能,然而,这一结构也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比如由于交换机的使用,导致整个数据中心的操作具有不够良好的灵活性、较低的服务器利用效率以及交换机资源的浪费等,通常而言,这一结构在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构件中应用较多。

3.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上述两种数据中心网络结构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形成一种功能上更加强大,实现互补的新型结构。在混合模式的结构中,主要是将交换机作为将服务器进行连接的节点,同时配合安装在服务器中的多个网卡,除此之外,混合模式的网络结构中实现了特定场景下的网络结构,它综合上述两种结构的优势,因此比其更加的灵活自由,同等性能的条件下,对于数据中心的成本而言有一定的降低功能。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云计算中庞大的数据节点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进行有效的有机结合,进而就形成了一个或者是一些较为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点,从而达到向用户提供一些基本性质的服务,使得客户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总而言之,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使得庞大的数据信息得以存储,存储位置即为数据中心内部中的众多节点中的不同节点之上,更为甚者会存储到在不同数据中心的不同节点上。整体来说,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分布存储技术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上述内容,如何实现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在数据中心中进行存储的大量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09):56-57.

[2]张莉.浅谈云计算技术国内发展现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78-79.

[3]崇阳.基于云计算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32-33.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6

摘要:将云服务应用于高职教育科研管理,能提高科研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高职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科研管理解决方案,提出“设计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系统、集成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技术、建立高职科研过程管理评价体系、变革与创新科研过程管理组织”的策略,并以基于云计算的科研过程管理实践案例说明其优势和可行性。

关键词:云计算;过程管理;科研管理;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07-03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调查显示,普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存在认识偏差、基础薄弱、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不少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重点放在程序性工作上,对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不力,教师申报、立项积极,结题拖延、半途而废的现象屡见不鲜,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是难上加难。

教师科研能力薄弱更是困扰不少高职院校的一个难题,各高职院校也一直在努力尝试通过教师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效果不佳。也有学院尝试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然而由于方法手段传统、人手不够、经费不足,指导工作很难做到位。必须运用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和引导,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二、基于云服务的科研过程管理策略

短短几年,云计算从概念发展为比较成熟的服务,也为解决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把it资源、数据和应用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云计算的服务具有高可用性、可扩展性等特点。云计算平台可以按需进行动态地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取消服务。

过程管理是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管理方法,它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科研过程的质量,最终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质量。过程管理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评价和过程改进。

在云计算环境下实施高职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

1.设计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系统

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最关键的工作是对高职科研工作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必须依据“动态管理、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有效地整合和配置学院和社会的公共服务资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完整支撑。

根据科研工作目标,按整体最优、精简和注重过程输出结果的原则,进行概念开发,自上而下地进行设计,先设计学院层面科研工作过程及对学院办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过程,再围绕学院科研工作过程和关键过程设计系部和课题(项目)工作过程;尽量减少工作过程的层次,把复杂的科研过程分解为有序的、简化的、优化的工作过程;确定各工作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工作过程相对独立、责任清楚、交接明确。并不断调整和改进,通过简化、合并、组合、替代和改变工作过程间的联结、改变人机结合方式,用云服务取代人工操作,优化科研工作过程。

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科研过程性管理系统设计原则:(1)可视性:利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先进的监控功能实时监控高职科研工作的运行状况及对事件进行实时记录;(2)先进性:云计算服务平台及基础设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确保其可用性,满足新时期科研过程管理的需求;(3)安全性:正确设置云服务管理系统,确保访问的可靠性;(4)标准化:基于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统一规范设计系统结构;(5)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根据科研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扩大站点容量,提高用户数量和质量,及时调整更新站点内容;(6)经济性:低成本地维持系统运转,提高科研过程性管理效益。

2.集成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技术

应用过程管理方法,需要综合应用如管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技术,实现技术集成,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提高研究过程系统的运行效率。对多数科研管理者个人来说这难以实现,然而在云服务环境下,这些技术只要定制就可以集成。如:

(1)定制网络相册,可以快速而轻松地将照片或图像作品存储到网上,并自动切换演示。

(2)定制评论组块和论坛,教师及管理人员就可以发表评论、讨论、发帖,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分享科研的感受、讨论教育教学研究问题。

(3)定制日历,管理者可以安排/提醒科研活动。帮助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有序地开展科研日程上的活动。

(4)定制表单,直接收集、自动化处理科研数据,为科研数据分析和利用打下基础,而且节省时间,工作效率成倍增加。如:通过Google文档提供的表单可以设计调查问卷,以调查教师及管理人员对科研的看法以及科研的情况,并以在线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反馈信息。

(5)定制文档。如Google和百会文档能够免费在线建立、撰写、储存和分享文档与电子表格,它具有与word相近的编辑界面,提供简单易用的文档权限管理,可以记录所有用户对文档所做的修改过程。在线文档的共同编辑功能帮助同伴研究者和管理者跨越时空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3.建立高职科研过程管理评价系统

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反馈控制技术,建立基于云服务的科研过程反馈控制系统,在云服务协作平台中记录高职院校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学习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记录科研情况的评价,任何教师、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都能参与科研评价活动,且可以采取如等级评审、提出建议、写评语、积分、提醒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实现科研管理的动态评价。使每一个过程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即可依据反馈信息,对科研过程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控制,及时解决过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各业务过程进行整体协调;当科研过程运行状态与学院规划目标或项目目标相偏离时,及时进行调整。另外,研究者及管理人员之间的互评让参与者更理智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和评价,来自不同角色的评价引导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观察问题,引发对科研工作的更深入研究。

4.变革与创新科研过程管理的组织

过程管理是通过组织结构实现的。高职科研工作要实践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组织创新。以科研过程为中心,按科研过程的结构和运行特点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改变层次多、部门多的“纵向结构”,建立“横向结构”,即构建组织层次少、网络化特点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具有较强的柔性,易于按科研过程运行的变化作动态调整。基于云服务的高职过程管理系统使组建各种人员组合、灵活变动的科研团队、由团队履行各科研过程管理的职责变得可能。按照科研过程管理的要求规定管理人员的职责,建立工作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制订科研过程运行控制和协调规则。通过云服务平台的各种功能营造团队合作、相互沟通、知识共享、持续学习、持续改进的研究氛围,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基于Google云的科研过程管理案例

如表所示为笔者创建的基于Google云的科研过程管理协作平台的设计,服务于高职学院系部科研工作过程管理。

四、云计算环境下的科研过程管理优势

1.营造优质科研过程管理环境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旨在营造自由、互动、协作、安全和便利的管理环境。在此环境中,教师及管理人员之间可以利用在线文档、表单收集管理数据、与教师及管理人员共享科研资源和信息,监控科研过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通过在线日历,创建自己的日历或了解他人的日程安排;利用论坛、评论、即时信息等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网络协作平台,相互邀请对方浏览自己的专题研究网站,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交流,以达到促进教师及管理人员专业成长的目的。

2.促进高职科研人员自我管理

云服务协作平台提供的应用程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方式向信息化转变,便于教师进行自我管理。基于云服务的过程性科研管理协作平台,由科研指导教师和教师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过程本身帮助他们建造交流、共享和协作的桥梁。数据自助上传和自动化处理使得研究人员对自己的研究项目产生更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高研究者对其研究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催生高职科研的学习型组织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能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远程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云服务协作平台为远程协作学习提供优良的条件,通过平台,一方面教师及管理人员学习讨论,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努力;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科研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对其他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内容进行评论,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形成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4.提高高职科研队伍研究水平

21世纪教育对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等信息素养的要求日益增强。基于云服务平台的过程性科研管理实践,要求教师及管理人员具备在线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把这些在线软件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中,能促进高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云服务科研过程管理平台不仅用于管理,还提供学习资源和研究方法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科研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知识、方法和能力,嵌入的配套服务构建起多元化交流环境,促进教师间的协作和互助,营造教师间跨越时空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高职科研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

5.优化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质量

高职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通过对科研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使科研过程透明公开,科研进展可视可控,使科研成果能随时共享复用,研究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和解决,使研究结果得到持续的改进。过程管理是引导教师学会科研,深化研究,多出成果、优化成果的过程。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大大优化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6.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效率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管理协作平台的科研数据自动化处理功能能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把科研管理人员从繁忙的数据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云服务来完成这些繁琐的工作,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学院科研人员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法培训等科研服务中,最大限度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云计算发展迅猛,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技术门槛低,可广泛应用于辅助教学、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各个教育领域。探索如何将云服务应用于教育科研领域对提高高职科研质量和办学质量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3):79.

[2]沈琳,夏仲文.基于Google云计算的教育实习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某师范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10(9):35-37.

[3]高义栋,杨小飞.“Google云”实现学生电子作品的展示与互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35-39.

[4]黄木生,胡炼.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35-37.

[5]桂德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8):34-35.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云计算;过程管理;科研管理;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07-03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调查显示,普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存在认识偏差、基础薄弱、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不少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重点放在程序性工作上,对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不力,教师申报、立项积极,结题拖延、半途而废的现象屡见不鲜,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是难上加难。

教师科研能力薄弱更是困扰不少高职院校的一个难题,各高职院校也一直在努力尝试通过教师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效果不佳。也有学院尝试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然而由于方法手段传统、人手不够、经费不足,指导工作很难做到位。必须运用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和引导,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二、基于云服务的科研过程管理策略

短短几年,云计算从概念发展为比较成熟的服务,也为解决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把it资源、数据和应用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云计算的服务具有高可用性、可扩展性等特点。云计算平台可以按需进行动态地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取消服务。

过程管理是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管理方法,它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科研过程的质量,最终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质量。过程管理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评价和过程改进。

在云计算环境下实施高职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

1.设计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系统

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最关键的工作是对高职科研工作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必须依据“动态管理、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有效地整合和配置学院和社会的公共服务资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完整支撑。

根据科研工作目标,按整体最优、精简和注重过程输出结果的原则,进行概念开发,自上而下地进行设计,先设计学院层面科研工作过程及对学院办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过程,再围绕学院科研工作过程和关键过程设计系部和课题(项目)工作过程;尽量减少工作过程的层次,把复杂的科研过程分解为有序的、简化的、优化的工作过程;确定各工作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工作过程相对独立、责任清楚、交接明确。并不断调整和改进,通过简化、合并、组合、替代和改变工作过程间的联结、改变人机结合方式,用云服务取代人工操作,优化科研工作过程。

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科研过程性管理系统设计原则:(1)可视性:利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先进的监控功能实时监控高职科研工作的运行状况及对事件进行实时记录;(2)先进性:云计算服务平台及基础设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确保其可用性,满足新时期科研过程管理的需求;(3)安全性:正确设置云服务管理系统,确保访问的可靠性;(4)标准化:基于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统一规范设计系统结构;(5)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根据科研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扩大站点容量,提高用户数量和质量,及时调整更新站点内容;(6)经济性:低成本地维持系统运转,提高科研过程性管理效益。

2.集成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技术

应用过程管理方法,需要综合应用如管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技术,实现技术集成,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提高研究过程系统的运行效率。对多数科研管理者个人来说这难以实现,然而在云服务环境下,这些技术只要定制就可以集成。如:

(1)定制网络相册,可以快速而轻松地将照片或图像作品存储到网上,并自动切换演示。

(2)定制评论组块和论坛,教师及管理人员就可以发表评论、讨论、发帖,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分享科研的感受、讨论教育教学研究问题。

(3)定制日历,管理者可以安排/提醒科研活动。帮助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有序地开展科研日程上的活动。

(4)定制表单,直接收集、自动化处理科研数据,为科研数据分析和利用打下基础,而且节省时间,工作效率成倍增加。如:通过Google文档提供的表单可以设计调查问卷,以调查教师及管理人员对科研的看法以及科研的情况,并以在线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反馈信息。

(5)定制文档。如Google和百会文档能够免费在线建立、撰写、储存和分享文档与电子表格,它具有与word相近的编辑界面,提供简单易用的文档权限管理,可以记录所有用户对文档所做的修改过程。在线文档的共同编辑功能帮助同伴研究者和管理者跨越时空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3.建立高职科研过程管理评价系统

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反馈控制技术,建立基于云服务的科研过程反馈控制系统,在云服务协作平台中记录高职院校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学习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记录科研情况的评价,任何教师、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都能参与科研评价活动,且可以采取如等级评审、提出建议、写评语、积分、提醒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实现科研管理的动态评价。使每一个过程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即可依据反馈信息,对科研过程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控制,及时解决过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各业务过程进行整体协调;当科研过程运行状态与学院规划目标或项目目标相偏离时,及时进行调整。另外,研究者及管理人员之间的互评让参与者更理智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和评价,来自不同角色的评价引导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观察问题,引发对科研工作的更深入研究。

4.变革与创新科研过程管理的组织

过程管理是通过组织结构实现的。高职科研工作要实践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组织创新。以科研过程为中心,按科研过程的结构和运行特点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改变层次多、部门多的“纵向结构”,建立“横向结构”,即构建组织层次少、网络化特点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具有较强的柔性,易于按科研过程运行的变化作动态调整。基于云服务的高职过程管理系统使组建各种人员组合、灵活变动的科研团队、由团队履行各科研过程管理的职责变得可能。按照科研过程管理的要求规定管理人员的职责,建立工作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制订科研过程运行控制和协调规则。通过云服务平台的各种功能营造团队合作、相互沟通、知识共享、持续学习、持续改进的研究氛围,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基于Google云的科研过程管理案例

如表所示为笔者创建的基于Google云的科研过程管理协作平台的设计,服务于高职学院系部科研工作过程管理。

四、云计算环境下的科研过程管理优势

1.营造优质科研过程管理环境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旨在营造自由、互动、协作、安全和便利的管理环境。在此环境中,教师及管理人员之间可以利用在线文档、表单收集管理数据、与教师及管理人员共享科研资源和信息,监控科研过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通过在线日历,创建自己的日历或了解他人的日程安排;利用论坛、评论、即时信息等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网络协作平台,相互邀请对方浏览自己的专题研究网站,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交流,以达到促进教师及管理人员专业成长的目的。

2.促进高职科研人员自我管理

云服务协作平台提供的应用程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方式向信息化转变,便于教师进行自我管理。基于云服务的过程性科研管理协作平台,由科研指导教师和教师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过程本身帮助他们建造交流、共享和协作的桥梁。数据自助上传和自动化处理使得研究人员对自己的研究项目产生更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高研究者对其研究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催生高职科研的学习型组织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能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远程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云服务协作平台为远程协作学习提供优良的条件,通过平台,一方面教师及管理人员学习讨论,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努力;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科研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对其他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内容进行评论,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形成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4.提高高职科研队伍研究水平

21世纪教育对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等信息素养的要求日益增强。基于云服务平台的过程性科研管理实践,要求教师及管理人员具备在线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把这些在线软件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中,能促进高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云服务科研过程管理平台不仅用于管理,还提供学习资源和研究方法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科研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知识、方法和能力,嵌入的配套服务构建起多元化交流环境,促进教师间的协作和互助,营造教师间跨越时空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高职科研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

5.优化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质量

高职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通过对科研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使科研过程透明公开,科研进展可视可控,使科研成果能随时共享复用,研究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和解决,使研究结果得到持续的改进。过程管理是引导教师学会科研,深化研究,多出成果、优化成果的过程。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大大优化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6.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效率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管理协作平台的科研数据自动化处理功能能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把科研管理人员从繁忙的数据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云服务来完成这些繁琐的工作,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学院科研人员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法培训等科研服务中,最大限度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云计算发展迅猛,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技术门槛低,可广泛应用于辅助教学、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各个教育领域。探索如何将云服务应用于教育科研领域对提高高职科研质量和办学质量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3):79.

[2]沈琳,夏仲文.基于Google云计算的教育实习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某师范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10(9):35-37.

[3]高义栋,杨小飞.“Google云”实现学生电子作品的展示与互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35-39.

[4]黄木生,胡炼.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35-37.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8

云计算和大数据在目前的互联网企业当中应用非常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用大数据进行云计算的方法也在不断改善,使用新的方法技术进行云计算的相关操作可以极大地减轻数据工作中的压力。本文从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因素出发,探讨在云计算技术升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相关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云计算服务器网络系统应用技术升级

云计算的概念源自于2007年,在当时被当做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云计算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各种各样的领域中,在互联网经济大行其道的现状下,创造了数额极为巨大的经济效益。云计算的应用在于对复杂计算的分散处理,通过网络技术将重要的计算程序划分成为可扩展的计算模块,从而打破传统的计算机单体运算模式,将计算上传到服务器,利用服务器的强大运算能力进行远程多浮点运算。

1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云计算的应用领域是在数据比较多的运算框架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其运算的特点。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有数据运算的需求,但是针对这些需求购置数据运算的相关设备就有些大材小用,因此负责专业数据计算的云计算公司就有了大量的商机,但是随着互联网企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云计算企业在疯狂的掠夺着这片蓝海,因此如何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创新或者以更低成本吸引相关的用户才能在这个领域站住脚。

云计算一般包括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多个计算领域,同时基于先进的软件技术和网络服务,基于虚拟化技术和效用计算理念,云计算可以在多种平台上发挥相当巨大的作用。云计算所使用的大型服务器集群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就可以在普通用户调动的过程中耗费最少的计算资源达到最大的计算效果。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云计算概念,其中狭义的云计算概念是指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利用虚拟化技术和分布式计算的方法建设超级计算机进行计算,向有需求的客户提供服务,而广义的云计算则是通过建立大型的服务器集群,针对用户的各种计算需求提供云计算相关的各种服务。

2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技术研究

2.1网格计算的相关技术探讨

网格(grid)计算是互联网技术中云计算相关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之一,随着云计算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网格计算可以弥补以往云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格计算很好地融合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技术,如对虚拟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以及远程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让比较高的计算力在各种设备之间共享,具有可伸缩和多架构的特点。网格计算的计算模式准确来说是一种偏向公共服务的计算模式,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大量闲置计算能力进行集中计算。而根据目前的云计算发展趋势,网格计算将会在进一步商业化的基础上提高相关的计算效率,在技术的应用中,云计算和网格计算会进一步融合,最后形成商业化和应用程度都比较广的云格计算模式。

2.2云计算服务器的系统优化方向

云计算作为一种分布式的计算方式,在管理统筹方面要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服务器的系统升级与优化也要向更加便于集中管理的方向发展。针对云计算服务器中的一些技术特征,应该对系统优化进行多方面的统筹与规划。云计算的服务器有着虚拟化、扩展程度高、任务分配可靠性强的特点,因此服务器的系统升级要侧重云计算的高校和灵活方面的特化,提高云计算服务的性价比,通过改善硬件和软件将云计算中服务器机组的可靠程度和维护成本做出一定程度的优化,从而实现云计算服务器的全面优化和升级。

2.3云计算服务器的海量数据管理技术升级

云计算需要在服务器端同时管理大量的数据,对数据管理的准确度越高,其计算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数据库的性能也是云计算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具有高效率和高容错率的特点,在异构的网络环境下也应该能够正常运行。传统的非云计算模式下的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使用数据库服务,利用数据的索引与缓存以及数据分区的理念进行相关的数据管理工作,但是这一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云计算的发展模式。目前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技术主要基于谷歌公司研发的Bigtable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通过列存储的分布模式,将数据管理和应用过程中的并发性和相应时间的管理模式提高,从而实现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

3结语

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包括多个方面的核心技术购入和实践探究,对于云计算的相关企业来说,应该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一些新的核心技术上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实现云计算效率的增强和整体效益的提升。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应该注重整体的数据管理统筹与规划,力求在云计算服务的使用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参考文献

[1]李丹,陈贵海,任丰原,蒋长林,徐明伟.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计算机学报,2014(02):259-274.

[2]裘莹,霄,肖刚.中国云外包产业升级策略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3(12):105-112.

[3]张佩英.云计算及其应用探讨[J].制造业自动化,2010(09):78-80+100.

[4]王海涛,刘波.云计算和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11(10):6-11.

作者简介

刘洪涛(1979-),女,辽宁省锦州市人。现为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9

本书是一本关于云计算前沿技术的论文集,探究云计算技术的模式并展望云计算在科学、工业、商业和消费等领域的潜在发展方向。本书旨在阐明云计算技术的机制,通过研究现有的云计算技术、数据存储和云服务应用的实际案例,指出当前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发展水平和技术瓶颈。

云计算技术是最近在信息和通信行业中兴起的热门话题,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通过网络互连,共享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和数据信息。这种“云”技术是从传统的大型数据中心发展演变过来的,但它和大型数据中心有本质的不同,即它通过互联网屏蔽了数据中心底层的技术细节,用户只需根据自己对计算资源、数据存储和信息传输的需求,申请相应的服务并付费。云计算服务分三个层面:基础设施级服务(iaaS),平台级服务(paaS)和软件级服务(SaaS)。云计算技术极大降低了计算、应用托管、内容存储和数据传输的代价,至少在今后20年,云计算这门新技术将对我们的科学研究领域和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全书分为六部分,共25章。第1部分,云计算的基础,含第1-4章:1.云计算导论;2.向云端转移;3.强调“整合即服务”模式的云计算时代;4.企业云计算模式。第2部分,基础设施级服务,含第5-8章:5.虚拟机的供应和转移服务;6.提供基础服务的虚拟机管理;7.强调采用集群作为服务的云计算环境;8.云计算中可靠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第3部分,平台级服务和软件级服务(paaS/iaaS),含第9-14章:9.aneka――整合私有云和公共云;10.彗星云:一种自动的云引擎技术;11.t-系统的基于云计算解决方案的商业应用;12.云的工作流程引擎;13.理解云计算环境下的科学应用;14.映射化简(mapReduce)编程模型及其实现。第4部分,监控和管理,含第15-17章:15.云计算的结构体系;16.云计算中的SLa管理:云服务供应商的前景;17.在云环境下高性能计算的(HpC)性能预测。第5部分,应用案例,含第18-21章:18.awS云计算中构建应用软件的最佳示例;19.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多玩家在线游戏;20.采用云计算构建内容传递网络;21.资源云的聚合技术。第6部分,管理方法和案例学习,含第22-25章,22.云计算时代的组织和管理变更;23在云计算中的数据安全问题;24云计算中的法律问题;25实现云服务的产品化。

本书适合计算机系统设计师、从业人员、开发者和研究生,是进入云计算领域研究人员的理想参考书籍。

陈涛,

博士生

(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

云计算的研究方向篇10

无处不在的云计算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曹建华、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国际云安全联盟大中华区主席李雨航教授、CnniC首席安全官胡安磊、中科院信息安全研究所翟起滨教授等嘉宾应邀出席了该论坛并发表致辞。世纪互联副总裁、云Cto沈寓实博士发表了题为“混合it开启云时代创新融合之旅”的主题演讲,并代表世纪互联签署了三大战略合作协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世纪互联混合it战略。

云计算作为国家产业的基础,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云计算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已取得很大的进展,逐步发展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信息化市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曹建华表示:“随着‘互联网+’、‘网络强国’战略的推进,云计算与各领域将不断融合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欣喜地看到世纪互联通过其最新的混合it战略,实现从传统互联网产业向云计算产业的转型。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纪互联及其生态伙伴在促进云计算及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能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同时,石现升也表示:“云计算正在向各行各业广泛渗透,在一些交叉领域产生技术融合与创新,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颠覆性的创新,给整个行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云计算相关企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在技术和业务层面有效推进云计算与相关领域的融合创新,让消费者和企业越来越多地享受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因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网络空间已进入云时代,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当中,云计算是重要核心,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他认为,伴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越来越广泛,云计算在各行各业中的推动力越来越重要,政务云、工业云、教育云、交通云等不胜枚举,云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云计算的本质决定了它不是一项孤立的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架构,云计算对网络空间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融合,云计算正在向各行业、各领域延伸,其中必将带来一些颠覆性的创新,除了技术方面的融合创新,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也不能忽视。

各企业优势互补强强联手

论坛上,世纪互联与京东云、中国软件园联盟和中央财经大学达成了基于混合云、创新创业和区块链的战略合作。在工信部、互联网协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领导的见证下,世纪互联副总裁沈寓实分别与京东云首席构架师杨海明、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韩英、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朱建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世纪互联和京东云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云服务、智慧城市、双创园区建设、传统互联网产业升级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抢占云计算的市场空间,扩大行业影响力,建立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并完善云生态体系,使双方客户群关系更加紧密。世纪互联将与中国软件园联盟共同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惠民建设,以联盟下软件园的试点园区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源互换及项目合作,不断优化合作模式,拓展合作渠道,提升双方社会影响力。为了促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共同推动国家金融信用安全体系的建设,世纪互联还将与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共同创建国内第一家区块链校企联合实验室,并在今年9月开设国内第一个区块链相关课程,该合作将促进双方在区块链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市场运营。

混合it。混合it,开启云时代的融合创新之履。沈寓实博士展开了以“混合it是开启世纪互联新未来的核心战略”为主题的演讲。相信与京东云的合作将促进世纪互联引进新业态、新模式,加速世纪互联传统数据中心业务的转型发展,推进混合it战略落地,助力双方进一步完善云生态系统。与中国软件园联盟的合作将加快世纪互联在智慧园区、数字产城、智能城市领域的产业布局,为世纪互联精品机房、云服务、CDn等业务的实施提供重要载体。

随着区块链逐渐融入主流云计算厂商战略布局,作为区块链领域的先行者,世纪互联将积极打造集“产、学、研”为一体区块链生态系统,通过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连接产业端,通过与中央财经大学共建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提升中国区块链学术水平,提高世纪互联区块链研发能力,实现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块链技术。中央财经大学与世纪互联达成了战略合作,世纪互联是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提供商,也是电信中立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近年来世纪互联在区块链技术方面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区块链底层协议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究。

为什么我们会关注区块链技术?因为区块链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理论和金融的一个结合,是长期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一个优势。朱建明认为:“联合实验室有利于促进中央财大在区块链科研领域的研究发展,提升学院在区块链领域的学术地位,同时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优质区块链专业人才。基于该合作,世纪互联也可以尝试区块链的应用实践,储备区块链专业人才,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朱建设明讲到了合作的主要三个目标:1.中央财大要共同开设出国内高校第一门区块链的课程,中央财大目前已经在做准备。9月份将中央财大正式给研究生开设这样一个课程。并且中央财大要将这一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为区块链的教学和培训提供服务。

2.中央财大要建立一个区块链的实验平台,为区块链的研究提供基础环境,这是双方共同合作的第二个目标。

3.开展区块链项目的研究,以世纪互联先进技术和中央财大的研究团队优势互补、共享成果,重点针对财经管理领域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目前,中央财大已经拟定了几个研究的项目,在7月开始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