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十篇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十篇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2:24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1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经局党组研究确定,今天召开市环保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对全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市委第十五指导检查组组长江敦生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我局的工作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从去年9月份,全党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展开。市委于3月25日召开了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王兆力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并对活动的开展作出了部署。全市动员大会结束后,局党组迅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领导的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精神,对市环保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认真研究。全局党员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五年多来,内容不断展开,思想不断深化,越来越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近年来,市环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深化“三学三创”(三学:学理论、学业务、学先进。三创:创一流工作水平、创一流工作业绩、创一流服务形象)切实转变作风,污染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不够深入,运用还不够自觉,一些党员干部在真学、真懂、真信上还有差距,学习实践还只是初步的。这就要求我们,面对环保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更加自觉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深处扎根,贯彻到环保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成为统领全市环保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推动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动全市环保工作上水平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5次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标志,是环保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全市环境保护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总量减排、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环保基础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难以解决生态环保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实现环境事业的科学发展。特别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何按照市委“保增长、抓项目、调结构、重民生”的要求,担负起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既为我市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环保服务,实现“保增长”这一首要任务;又发挥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战略转型的作用,防止污染在保增长的名义下反弹,防止“两高一资”项目卷土重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可以说,当前做好环保工作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越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越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针定向”。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提振信心的思想基础,作为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工作指南,以环境保护的实践推动我市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重要契机。

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毫不放松地抓班子、带队伍、强作风、树形象,环保系统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队伍。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特别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思想认识还不适应。有的干部思想不解放,眼界不开阔,工作不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的同志政治和大局意识淡薄,不能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指导工作。二是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有的同志缺乏工作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因循守旧;有的工作作风浮飘,敷衍了事,缺乏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三是服务水平上还不适应。有的同志业务不精、服务不主动,执法不到位。四是工作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工作制度还不健全,基本规章、工作纪律、行为规范还没有全部建立起来。与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利时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使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全党进行的一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洗礼,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当前,环保事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保增长、抓项目、调结构、重民生”的要求,推动鸡西市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与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环保工作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部署上来。

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市委安排,我局为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作为环保部门的同志,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指导思想,把握基本原则扎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一)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围绕省委提出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紧密结合全市环保工作实际,组织全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环保服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干部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在推进环保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提高全市环保工作的监管水平,大力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为鸡西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时间紧,覆盖面广,要求质量高,工作任务重,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环保服务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使环境保护事业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突出实践特色。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实践,重在解决突出问题,重在促进环保服务发展。要学以致用,要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和“从我做起,争当环保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锋”为载体,紧密结合全市环保工作实际,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中,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环保工作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环保队伍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取得实效。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真诚接受群众监督。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评议,切实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四是正面教育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思想、作风及环保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系统党员、干部服务发展的积极性。

(三)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按照市委确定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着力实施穆棱河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解决环境民生问题为重点,学习要突出解放思想,实践要突出改革创新,在环保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努力做到思想更加统一、行动更加自觉、措施更加有力、机制更加完善,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四)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市环保局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8月基本完成,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习调研阶段,时间从2009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这一阶段重点抓好调查研究、解放思想讨论两个环节。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委规定的必学内容和必读书目,真正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确定调研课题,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开展调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总结经验、全面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深入开展交流研讨,加深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解,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上来。

第二阶段为分析检查阶段,时间从2009年5月下旬至7月初。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并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重点抓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干部作风建设,确定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重点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突出的问题,剖析问题原因,深挖思想根源,落实整改措施。二是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充分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和民主生活会成果,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在分析检查报告形成过程中,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对分析报告和评议结果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公开。

第三阶段为整改落实阶段,时间从2009年7月上旬至8月下旬。一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要做到“四明确一公开”,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和科室、单位,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公布,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二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解决好,特别重点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解决好影响政策执行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环境管理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机制,解决我市建设项目分散布点、结构不优、排污强度大等突出问题;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格局;健全环保责任激励约束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

三、真抓实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环保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距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较大的差距,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普遍停留在就环保抓环保、就污染说污染、就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环境保护向广度进军、向纵深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在抓机遇中思考问题,在迎挑战中理清思路,在全面提高环保工作水平上下功夫,从而使环境保护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

一要立足发展抓环保。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环境保护必须立足发展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影响开始显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环境保护服务和优化经济增长,以战略环评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以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减排污染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在发展中做到有为有位,才能依靠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准确找准环境保护的定位,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为保护而保护,更不能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保护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

二要以人为本抓环保。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改善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环境质量需求,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坚持环保工作以人为本。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着力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抓好节能减排、环保“四大行动”等主要工作。通过强化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开展环保“四大行动”,促进我市环境质量的改善;通过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妥善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打造宜居城市和创建生态城市,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三要跳出环保抓环保。在环境保护中坚持统筹兼顾,就要运用战略思维来思考环保工作,着眼宏观层面推进环保工作。环境保护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就环保说环保不行,就环保抓环保也不行,应该把环保工作置于人类社会与整个自然和谐相处来思考。如果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宏观层面,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中观层面,环境保护工作自身是微观层面,那么跳出环保抓环保,就是要从微观层面跃升到中观层面,进而挺进宏观层面。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把环保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放在环保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谋划。

四是全面协调抓环保。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求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更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需要。中央将“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要求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央和省委、市委高度重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充满期待。我们一定要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认真扎实、富有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习实践活动要在局党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为加强对全局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我局成立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赵立波、张玉来同志任副组长,局部分科室、直属单位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机关政工科,负责具体协调工作。

(二)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全力以赴抓学习,又要摆正位置受教育,带头搞好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积极参加活动,并结合各自分工建立联系点,深入基层和群众,总结实践经验,发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联系实际,务求实效。我局作为参加全市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深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要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创新体制机制、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环境发展上,用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四)搞好宣传,营造氛围。按照市委的要求,要充分运用报刊、信息和环保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和重要活动,大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大力宣传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切实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和党组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以极大的热情和正确的态度,积极投入和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中。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2

关键词:环境损害;环境法学;逻辑起点

中图分类号:D912.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1.0040.06

研究某门学问时,研究者必定有一个明确的逻辑起点,否则,无从着手。对一个学科而言,只有众多的研究者一致认同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该学科才能进步,在成长中迈向成熟。环境法学自然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环境法学界对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缺乏应有的共识。这影响和制约了环境法学的纵深发展。为了环境法学能够一步步地走向成熟,笔者不揣浅陋,欲就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提出浅见,以求教于大方。

一、确立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标准

任何学术研究必须在一定的学术范畴中展开,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学术共识基础上。为了建构特定的学科门类,研究者之间需要对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形成共识,以同一概念作为基石范畴去组织和安排理论体系。缺乏这种学术共识,缺乏共同的学术范畴,所谓的学术研究就只是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因此,某门学科的研究者并不能任意地选择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内,研究者需要寻求某一共同的范畴作为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只有如此,这些独立的研究成果才能够整合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构成一门学科的内容。况且许多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一种书斋中的学问,其理论成果还会应用于社会实践,影响到每一社会成员的利益。所以,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确立适宜、妥当的逻辑起点尤为重要。就环境法学而言,环境法学者可以自由地选择理论研究的起点,但是,作为一门实践性强,为环境立法、司法和执法提供智识服务的学科,环境法学绝不能任意地设定其逻辑起点。确立何种基石范畴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取决于该种范畴帮助研究者组织环境法学理论体系、设计环境法律制度以更好地完成环境法的使命和实现环境法学的学科任务的潜力。简言之,某种范畴能否成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取决于该范畴的理论潜力和实践应用潜力。基于此,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确立,应遵循如下的标准:

(一)符合学科逻辑起点一般标准、满足环境法知识化的需要

逻辑起点构成整个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石,也是学科研究的各个具体的、部分的理论观点得以联系、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的主线。缺乏共同逻辑起点的各部分理论之间不会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使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然,这些理论更不会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学科自身意义重大。研究者选择何种范畴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决定了其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选择学科逻辑起点的一般标准就是:(1)逻辑起点必须是对所研究对象最简单、最一般与最抽象的概括与表述;(2)逻辑起点的概念能够成为学科内部研究者之间最易达成共识的概念;(3)作为学科研究逻辑起点的概念范畴要最能够准确表征研究对象的本质。学科中任一具体知识都是对其研究对象的具体阐述和说明,只有准确描述和概括研究对象的基石范畴才能够涵括这一学科的全部知识的内在特征。

环境法学的基本任务是在理论上说明、阐释与论证环境法律制度的作用、方法与原则,考察现行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效、查找其中的缺陷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方法。这种理论作业是在一定的知识系统内进行的。环境法学的任务乃是构筑环境法的知识系统,使学习者与研究者能够明了环境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运行方式与实际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在进行环境立法时,立法者并不总是以某种系统化规则为模板,也不总是在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中阐明立法的目的与条文的含义。同时,法院在适用环境法律规则于个案时,也未必清晰地论证了司法的理由。因此,为了帮助社会成员理解环境法律规则的具体含义,便于他们遵守相关法律,也便于环境法的学习,学者们需要使用某种基石范畴去组织与安排该知识系统,把零散乃至凌乱的环境法律规范予以知识化。

把环境法的内容予以知识化,使之成为一种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研究者必须选择一个具备理论推衍潜力的基石范畴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因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理论推衍潜力,这一范畴才能够成为基石范畴,研究者才能够运用这一范畴去组织相应的知识要素。以民法学为例,民法学中的基石范畴就是法律行为。因为法律行为这一范畴具有理论推衍潜力,以法律行为为中心,民法学者可以把合同、物权、婚姻、继承等民事行为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民法学知识体系。如果不以法律行为为基石范畴,民法学无法被构建成为一种知识系统①。环境法学也应该像民法学那样,找一个基石范畴作为逻辑起点。显然,这一基石范畴必须符合学科设定逻辑起点的一般规律。

(二)有利于构建环境法体系,实现环境法的使命

研究环境法治实践是环境法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不过,环境法学者并不总是以已经颁布的某项环境法律规范或者已经建立的某项环境法律制度为对象,被动地研究环境法律制度。科学、客观地评价现行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填补其中的漏洞和消除其中的缺陷,需要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完善的理想型环境法是什么?完善的理想型环境法是我们据以判断现实的环境法律制度健全与否的标准,是对现实的环境法律制度提出改进措施的模范法。至此,寻找完善的理想型环境法,更为抽象、也更为重要的问题出现了:环境法的使命是什么?我们需要何种环境法?

环境法的使命就是保护环境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2]。环境法学的任务是科学地分析、总结出保护环境的社会需要的具体形式与具体表达,促使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符合这种社会需要。当然,保护环境的法律规则不仅仅限于环境法中,刑法、民法也包含了一些保护环境的规则。但是,传统法,尤其是传统民法以自由主义为根本价值依归,强调不得干预民众行动的自由,因此,其并不注重在事前预防某种损害的发生,而是强调事后对某种损害的赔偿或者填补。如企业排放污染物质以致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时,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刑事公诉,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当企业排污行为造成环境污染致人损害时,受害人可以要求该企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些法律规则可以起到间接地阻止企业排污以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刑法与民法中规定的责任制度属于事后责任。在追究行为人的责任时,环境已经遭受到严重损害,难以挽回了。这不能责怪刑法、民法等传统的部门法。人类自作为一种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影响与改造着环绕其间的环境。没有这种对人类周围环境的改造就没有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这种改造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这种改造、影响没有造成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或者当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社会需要环境法之时,正是传统法律制度无法解决环境问题之时,也是传统法学无法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智识支持之时。为了避免环境遭受损害,环境法并不把这些事后责任规则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规定,相反,它专注于环境损害的事前预防。通过种种制度安排,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等,来预防环境损害于未然。另外,传统法学中没有整体人类的地位,也没有整体的人类利益的地位。在传统法学看来,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发生在个体人与个体人之间。传统法律的使命是解决个体人与个体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纠纷。传统法学为传统法律提供智力支持,准备相应的法律理论。它们没有为解决整体的人类利益与个体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准备相应的规则和知识。如民法中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规则,其目的在于保护个体的受害自然人或企业的与环境有关的利益。当排污者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损害了环境以及以环境为媒介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时,民法只要求排污者对其他人的环境权益予以填补,并不要求排污者对环境的损害予以赔偿或者修复。这说明,整体的人类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人在现行的侵权行为法中没有存在的余地,也不会被当做“受害人”来对待。因此,传统部门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整体利益受到事实上损害的问题。刑法、民法等具体的部门法本身就不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制定的,它们的立法目的本不在此。

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环境法的根本性特征是以环境损害事前预防为最重要的手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环境法所预防的损害不是个体人的损害,而是整体人类的损害,是环境本身的损害。环境法的特殊使命需要环境法选择某种特殊的范畴作为其逻辑起点和中心概念,以便组织和安排相应的制度,实现保护环境的终极目标。

二、“环境权利”不能成为环境

法学的逻辑起点有学者主张以环境权或者环境权益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作为环境法的逻辑起点②[3]。这种观点符合传统法学立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传统法学与传统法律就是以权利为逻辑起点的。如果以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的逻辑顺序必定是:什么是环境权?如何保护环境权?以环境权利为环境法与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这似乎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环境法的使命。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种观点并不符合环境法的实践,也不利于实现环境法的使命。

首先,“环境权利”不是环境法中最一般和最普遍的法律事实。如果以环境权利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环境权利应该是环境法领域中最一般、最普遍的法律现象。事实上,环境权利并不符合此种要求。我们承认环境权利是环境法中常见的现象。在通常情形下,如果有人污染了环境,人们会主张自身环境权益遭受侵害从而要求排污者停止侵害(排污)和损害赔偿。但是,当环境权益遭受侵害,民众可以在传统民法中寻求救助,不需要寻求环境法的支持。民众环境权益遭受损害的前提是环境本身遭受了损害。民众寻求民法的帮助,这会促使排污者减少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不仅有利于保护受害人,也有利于保护环境。此时,环境获得的保护,不过是民法意义上的停止对个体人利益的侵害所带来的反射性利益而已。按照科斯的说法,为了交易的最大化,排污者甚至可以用金钱购买受害人的免受污染权③[4]。至于环境损害的预防,不在传统民法的规制范围内。环境法领域中,环境损害现象远比环境权利现象更为一般、更普遍。环境损害预防与治理的问题成为环境法学研究环境权利保护问题的前置性问题。不能解决环境损害预防与治理这一更一般的问题,就无法解决环境权利的保护问题。另外,世界上尚存一些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区域,如北极、南极和外太空等。没有任何单一的人或者国家可以对这些区域主张所有权。保护这些区域对于维持人类生存和延续也相当重要。但是,国际社会并不是以保护某一国家或者个人的环境权利为目的,而是以保护所有的国家、人类整体享有的相应利益为目的而去保护这些区域。在国际环境公约中,是以不得损害这些区域的环境为中心去安排具体制度的。这些事实说明环境权利不是环境法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抽象的现象。因此,以环境权利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并不符合前文所阐述的学科选择逻辑起点的一般规律,也不符合法律事实。

其次,以环境权利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在环境权利话语下,社会成员有权利开发利用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其权利的边界在于不得侵犯、损害其他人的权利。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个体人的利益,注重事后对受害人损害的赔偿。在发生了环境污染后,污染者只需要对个体的人予以赔偿或者停止侵害、重新安置就够了。这种责任形式已经充分地救济了受害人的权益。但是,这种做法却没有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必要的环境生态功能修复与保护。这样的制度安排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本身的损害,实际上不能够很好地保护环境。由于没有人能够代表环境提出权利救济的主张,当然,行为人也不需要对环境遭受的损害予以赔偿和修复。一些国家设置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保护环境公共利益,起到了对环境本身的保护作用。这种制度安排却不是以环境权利为逻辑起点的。以权利作为逻辑起点,意味着权利人可以放弃对权利的行使。理论上,就可能出现每一社会成员都不愿意行使权利,对侵犯环境公益的人提讼。这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将失去作用。为了避免此种情形的出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逻辑起点并不以环境权利作为逻辑起点,而是以制止、预防环境损害为逻辑起点。

再次,以环境权利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学将不适当地扩张。学术研究的深入需要跨越学科的边界,打破人为的研究桎梏。但不可否认,一定的学术研究边界还是需要的。这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学者专注于某些问题,解决一些难题,升华本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避免盲目地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工具,导致学术成果的华而不实。逻辑起点应该揭示环境法学的研究范围,帮助研究者集中精力研究环境法学的重大问题,推动环境法学的进步。由于环境权论者把个体环境权益也作为环境权来对待,这样,环境法学者必须研究原本属于民法学、刑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内容,如环境侵权责任问题、森林所有权归属问题。这种做法过分地扩张环境法学的内容,导致环境法学研究内容的庞杂,冲淡了环境法学的研究意义。有学者以环境权利为基石范畴,认为通过承认自然体也有权利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应该说,这种观点的主张者为了保护环境,可谓用心良苦。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在理论上,这种观点也衍生许多问题。有学者曾经直言不讳,认为以自然体也享有相应的环境权的环境法更是存在问题[5]。我们在认真地对待权利时,应当考虑到权利制度的本身意涵[6],更应该注重运行权利制度的操作性环节。当人类承认自然体的权利之后,自然体如何实现自身的权利?如果自然体的权利必须以人的行为为中介而实现的话,人类为何不能直接考虑人的活动损害环境损害的问题?即使自然体不享有权利,也不能承认人可以肆意地破坏和污染自然。自然之上存有人类的利益,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人类完全可以为了保护个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而设置环境保护制度,无需假道自然体权利理论,更不需要设置自然体权利制度。不适当的理论只会将本已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乃至无法凝聚共识以解决该问题。

三、环境损害: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

环境损害符合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确立标准,应当成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只有以环境损害作为逻辑起点,才能构造出真正能够维护人类整体环境利益、保护环境的环境法律制度,才能在环境法学研究方面创造出真正适应环境保护需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法学理论。具体而言,理由如下:

首先,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符合学科逻辑起点设定的一般标准。第一,环境损害是环境法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客观事实。环境法调整和规范许多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也不一致。不过,这些社会关系却有着共同的客观基础,即环境损害。环境法学内部,没有一个学者反对环境法是用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法律规范总和的观点。也就是说,环境法学界对环境法的目的与功能有着广泛的共识。那么环境法所解决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答案显然是环境损害。正是存在环境损害现象,产生了环境问题,才需要环境法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环境损害作为客观的现象,它是人类社会需要环境法的基础,是环境法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各种环境法律关系都是人类社会因应环境损害的需要而人为地设置的;第二,环境损害是环境法学观察环境法律现象的初始出发点,也是环境法学对这些环境法律现象高度抽象后所形成的基石范畴。环境法既然是预防与治理环境损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各种环境法律规范和制度都要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损害这一中心任务而进行相应的设置与安排,那么所有的环境法律关系都一定勾连着环境损害这一客观事实。因为各种环境法律现象因环境损害事实而相互关联起来,作为一门对环境法进行研究的学科,环境法学也应当以环境损害这一客观事实作为中心,研究各种环境法律现象。在知识系统中,环境损害作为一种工具性概念,成为研究者知识化、理论化各种环境法律现象的基石范畴。

环境损害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是环境法赖以存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客观基础,防治环境损害也是环境法的目标之所在,从而在环境法学知识系统中,环境损害也成为了环境法学所有研究对象中最一般、最普遍的事实。作为客观事实的环境损害被环境法学抽象为概念意义上的环境损害,变成基石范畴。

其次,以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有助于实现环境法的使命。传统法律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其所设想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的人与其他个体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就是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民法、行政法和刑法共同维护个体利益。当权益遭受侵害时,个体的人可以利用司法救济机制提起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与刑事自诉来保护自身权益。当国家利益遭受损害时,国家可以运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等责任机制来惩罚行为人,通过行政执法机制与刑事公诉保护国家利益。在发生了所谓的环境侵权后,遭受侵害的个体可以追究作为个体的加害人的责任,要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个体利益可以依靠传统法律得到保护。但是对于人类整体环境利益,传统部门法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与维护机制。由于缺乏这种利益表达与维护机制,传统部门法无法有效地保护人类整体的环境利益。可以说,正是传统部门法没有设置类似个体利益保护的机制去保护人类整体环境利益,环境损害日趋严重。20世纪60年代后,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传统部门法束手无策。为了应对环境问题,环境法与环境法学应运而生。

如果以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我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将按照理论延伸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这些问题:首先,什么是环境损害?其次,如何预防环境损害?再次,如何恢复环境损害?最后,如何看待环境损害?我们运用法律方法与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形成了环境法。什么是环境损害的问题由环境监测评价法解决;如何预防环境损害由预防环境损害法来解决,现行环境法律制度中的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就属于此类环境法;如何恢复环境损害则由环境损害修复、复原法来解决,如土地复垦法律制度、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法律制度等;如何看待环境损害与认知环境多重价值由环境教育法解决④。这样理想型的环境法体系应该是我们环境法立法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才能够在学理上以环境保护事务法和环境手段法为基本框架,构建体系严密的理想型环境法。其中环境保护事务法有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生态保护法、环境退化防治法等具体的法;环境手段法有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法、环境税法、环境规划法、环境监测法、环境教育法、环境责任法等[7]。

结构完善、体系严密和权利义务配置合理的环境法正是以环境损害为逻辑起点的理想型环境法的现实版。这种环境法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损害为目的。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行为人的行为——破坏环境——个体的人受损。传统部门法视环境仅仅为人类活动的对象与媒介,越过环境本身的损害,把行为人的行为与个体人的受损直接地联系起来。在传统部门法看来,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其上并不存在任何人的权利。除了对人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以外,自然不再具有其他的价值。因此传统部门法只关注个体利益的保护,忽视预防与治理环境损害。当前,由于环境损害已经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利益,传统部门法也开始了“绿色化”。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与环境有关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制度也进行了某些局部改良。例如为了保护环境侵权的受害人,民法不再像过去那样要求受害人承担证明自己所遭受的损害与行为人的排污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是要求排污者证明自己的排污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无因果关系方能不承担赔偿责任,否则,排污者应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这种“绿色化”并不以预防与治理环境损害为目的。实际上,依据传统部门法的规则,环境损害本身仍旧不能得到赔偿。以环境损害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则和传统部门不同,它必定将环境损害的预防与治理作为法律目的,而不是以个体利益的保护为目的。无论环境之上有无个人权利,环境都应当得到保护。理论上讲,即使暂时没有个人利益的损害,我们也不需要等待这种个人利益遭受损害后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而是在人还没有行动之前,就预先测定该种行为可能的环境影响后果,根据这种环境影响后果的程度作出许可或者禁止此种行为的决策。由于环境损害预防于未然,这种环境法可以避免传统法无法解决的环境损害赔偿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环境法自身的使命。

第二,预防和治理环境损害成为普遍义务。以环境损害作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学研究在构想理想型的环境法时,其中的权利义务配置与以环境权作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学研究所构想的理想型环境法中的权利义务配置有着本质性的差别。以环境损害作为逻辑起点,环境法中的权利义务配置首先强调的是环境义务而不是环境权利,是人人对于保护环境所具有的义务。每个人履行了这种义务后的结果就是自身环境权益的实现——只有在每个人都履行了自身环境义务后,环境才会得以保全自身的完整性,才会发挥其生态功效。这时,作为人类整体环境利益的享有者才会享有相应的环境利益⑤。无论环境权的主体是个体的或者自然体本身,都无法真正有利于保护环境,因为整体环境利益属于全人类而不是个体的人或自然体。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只有从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环境保护义务,才可能获得一定的生态利益。这种行为规则必定会更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不是相反。

四、结论

逻辑起点的选择,事关环境法学的健康发展和环境法使命的实现。环境损害作为环境法中最一般、最普遍和最抽象的现象,既是环境法得以产生的根源,也是引起环境法学者思考的缘由。以环境损害为基石范畴,可以合理地组织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妥善地设计与安顿环境法律制度的位置。因此,环境法学应当以环境损害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

(致谢:本文的写作,缘于业师徐祥民教授的一次课堂教学,特此向业师表示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和师兄刘卫先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讨论多次,获益甚多,也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徐祥民,邓一峰.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兼论环境法的使命[J].法学论坛,2006,(2).

[2]徐祥民,巩固.环境损害中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兼论环境法的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7,(5).

[3]王彬辉.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0.

[5]钱水苗.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应然与实然[J].中国法学,2003,(3).

[6]徐祥民,巩固.自然体权利:权利的发展抑或终结?[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4).

[7]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注释:

①或许有学者以英美国家的法学为例反驳该观点。但笔者认为:英美国家法学内部,仅有合同法学、侵权法学、婚姻法学等。这些知识并没有被学者整合成诸如德国民法学那样的极为庞大、复杂的知识系统。我们根本上就不能说英美国家法学中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民法学。因此,不能以英美国家的法学反驳笔者这一观点。

②以“环境权利”作为逻辑起点的环境法学研究理论有两类:其一,承认个体人的环境权而否认整体人类的环境权;其二,承认个体人与整体人类的环境权,也认为自然体也享有权利。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环境权”概念有一定的歧义。作为名词的环境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个体意义上讨论环境权。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权理论只承认个体有所谓的环境权;另一种是在自然体意义上讨论环境权。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权理论认为环境本身也可以作为权利的主体享有某些权利,这些权利就是环境权。但是,这两种环境权利观念都无助于环境法的完善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无法实现环境法的使命。

③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援引英国和美国的司法判例论证了“损害是相互的”命题,并且提出:为了交易的最大化,国家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损害双方当事人交易的干预,从而减少他们的交易成本。科斯的命题中没有人类整体环境利益的地位,也没有环境本身的地位。按照科斯的命题,民众不需要担心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的有限性问题。参见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58页。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3

关键词:环境负债会计核算或有负债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对环境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各国的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们在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思路时认为:企业应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履行环保责任,真实公允地反映环境负债等信息。目前关于企业环境负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很少涉及结合企业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环境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产生的环境治理支出和负债金额一般也会很大,对已经明确的负债或可能发生的负债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是环境会计实施的关键。因此,结合我国实际,准确及时地对环境负债核算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负债核算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负债的定义

参阅国内外环境负债文献可以发现,关于环境负债的研究颇多,各有不同,本文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定义: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环境负债本质上仍是企业的一项负债,因而同样也需符合传统财务会计中关于负债的一般定义。它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的直接反映,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己经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和影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应当承担的一项确定的债务,而履行该义务需要以确定金额的企业资产或劳务来偿付。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负债具有可追溯性、连带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二)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环境负债首先要满足负债要素的定义,这是确认项目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一方面,与环境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相关性,环境负债的金额要能够合理的估计,难以合理估计,不能以货币可靠计量的要给予披露。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规定,如果以往的交易或事项导致的未来资源流出或其他类型的资源消耗被确认为“很可能的”并且“可以合理估计”时,则环境负债就应在会计报表中予以确认。因此,关于环境负债的确认,在满足负债基本定义的同时,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依照环境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别确认环境负债或者或有环境负债。

确认了企业环境负债后,需要选用合理的计量方法对环境负债进行计量。根据“最优估计”原则:首先,要采用合适的计量属性,由于环境负债的偿付时间是在未来,而计量是在当前,因此,以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和现行成本作为环境负债的计量属性是较为合适的。其次,确定恰当的计量基础,计量基础包括污染造成损失的金额;污染后果的消除与损害赔偿的成本;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这三种。第一种是普遍认为最经济合理的,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选择最为恰当可行的计量基础。最后,关于环境负债还必须运用一定的计量标准或计量尺度对其进行量度,选择环境负债的计量单位时,可以选择货币计量单位,也可以选取其他非货币计量单位,一般来说,预防性环境负债通常直接用货币偿付或解除义务,所以在计量这些环境负债时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而在计量修复性环境负债时,一般选择货币、实物和劳动量等综合计量单位。

三、我国环境负债核算的现状

为了客观、公允、及时地披露企业的环境负债信息,进行准确的环境负债核算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环境负债核算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在原有负债核算框架内增设有关环境事项;另一种是单独设置一套核算体系。实务中,我国环境负债的主要内容:企业因发生购买环保材料,环保设备,雇请专业的环保机构和人员等环境经济事项而形成的环境应付账款;企业的环境工作不符合政府的要求或标准时,政府机构对企业的罚款,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伤害时的赔偿等确认为环境其他应付款;我国征收的环境方面的税种,如资源税;政府按规定向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环境方面的管理等费用确认为企业的环境其他应交款。根据我国环境负债核算的实际,企业一般都选择在现有会计科目中添加有关环境明细科目,操作简单,但存在很大局限性,比如不能及时、完整列报和披露相关信息等。具体环境负债核算可分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方面。

(一)确定性环境负债的核算

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的环境影响引发的、经有关机构(如法院、仲裁、环保执法)做出裁决而应由企业承担的、其清偿金额和时间均确定的环境负债。常见的有:弃置费、排污费、环境罚款、环境赔偿和环境修复责任引发的环境负债。确定性环境负债通常是法定负债,有确定的到期日、确定的金额和确定的债权人,因而其会计确认与一般的确定性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交税费等类似。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于应付的环境罚款和环境赔款,均视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损失,在环境罚款和赔偿义务已确定但未支用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环保罚款或赔偿金”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环保罚款或赔偿金”科目。对于应向环保部门缴纳的排污费用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则视为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而发生的费用,按月计提时,借记“管理费用――排污费或矿产资源补偿费”科目,贷记“其他应交款――应交排污费或矿产资源补偿费”科目。

(二)不确定性环境负债的核算

不确定性环境负债(即预计环境负债)产生于与环境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该义务发生的具体时间或具体金额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目前主要的不确定性环境负债有:企业因环境污染将被处以罚款,但在资产负债表日处罚决定尚未下达前金额不能确定;企业必须承担的环境修复义务,如绿化义务;以及企业为了减少或预防其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主动采取的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在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由环境污染整治义务确认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预计负债――预计环境负债”科目。由资产弃置义务确认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科目,贷记“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科目。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弃置费用计算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科目。企业实际清偿预计负债时,借记“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四、完善我国会计核算的思考

(一)核算模式的选择

针对我国现阶段环境会计和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负债的核算方法不能满足复杂的实务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有关会计核算的研究起步晚,尚未形成系统的成熟的环境负债核算体系。为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以及从企业社会环境责任观的角度来看,专门设置一套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用于会计核算模式中十分必要。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编制独立环境会计报告,如环境资产负债表,对环境负债具体内容予以列示,相关事项予以披露。

(二)关于环境负债的核算科目和报表项目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下,有关环境负债核算的项目比较笼统,且分散在其他科目中,报表中也无单独列报,在这种核算方式下,信息使用者不能直接获取环境负债有关信息,不利于管理者决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独立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可以考虑暂时先通过对现有核算科目和报表项目进行适当的修订来满足当下需要。即在现有的负债和费用科目中直接添加二级环境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使二级科目的设置与报表项目保持一致,也能使环境负债尤其是非确定性环境负债带来的风险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和财务报告中得到具体反映。例如,对于因或有环境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科目,可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环境负债准备”科目单独反映。与所确认预计环境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还应在扣除确认的补偿金额后,在利润表中与其他费用或支出项目合并反映。为满足环境信息单独披露的需要,在合并项目下还需分项列示。

(三)有关环境负债核算中或有事项的处理

过去企业很少关心由于自身环境责任引发的潜在环境责任和应承担的环境义务问题,只有在发生环境后果后遭受环境处罚和赔偿时,才将其直接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项目进行简单的会计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具有稳健性,所提供的信息也是不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应当借鉴或有负债的理论与实践方式来处理环境责任问题。如果环境责任发生,未来很可能甚至基本确定未来经济利益会流出企业,且其导致的损失金额可以合理估计,应采用预计负债的基础计提或有损失。新会计准则下,在或有事项准则中虽然将环境污染整治纳入准则的适用范围,不过并没有制定专门针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会计处理的具体操作规范,导致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大多数企业对于环境治理支出只有到实际发生时才进行会计处理,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及时获得关于环境负债的准确信息。而且会计准则中针对或有环境负债的处理,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如将环境负债有关的预计或有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但又规定只有当期实际发生的费用才能计入,这与将环境负债有关的或有事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的做法是矛盾的,笔者建议增设“预计损失”科目作为过渡。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考虑在准则中充实关于环境污染治理义务形成的有关环境负债会计处理的条款,对环境污染治理义务的内容确认、计量,以及确认预计环境负债有关支出的费用化或资本化问题做出具体的明文规定,为企业确认和计量环境负债提供良好的依据。

五、结论

本文立足于我国环境负债核算的现实状况,以环境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等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环境负债核算的现状。综上所述,我国环境负债核算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待于提高,实务中,更是缺乏统一、成熟的会计准则的指导。在企业的实际核算过程中,环境负债的披露基本只是反映过去的事项,而对未来有影响的、不确定和不连续的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本文在结合我国环境负债核算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独立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对环境负债进行核算,要完善环境负债科目的设置和列报。同时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健全环境负债核算中或有事项的核算,从而建立健全我国环境负债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邢启亮.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分析研究[J].经济师,2006,(4).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4

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共识及工作成效

(一)突出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自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局班子成员在带头学好“三代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论述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和调研活动,认真撰写学习心得及调研文章,对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得到了提升,在认识上形成了共识。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实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确立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新机制,对于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不断提高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使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根结果。

科学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理论武器。近几年来,局党组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上迈了一个新的台阶。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怎样解决好面临的许多环保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住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环保工作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从我市环保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具体措施,能够切实解决好当前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建立健全适合环保工作需要的体制机制,以及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作用等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旧的、传统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努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性、规律性。在破解环保工作难题中,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又要大胆创新,善于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多方参与,共解难题的环保工作新格局。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创模,一手抓减排,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出“一成功、两下降、三提高、四加强”的良好态势:

一成功:通过“五创”共建,举全市之力实施了“蓝天”、“碧水”、“达标”、“宁静”、“绿地”五大工程,使我市环境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获得成功。去年底,省政府正式命名我市为全省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两下降:按照省、市政府的部署,几年来,我们及时将限期治理和污染减排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目标,通过实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工程和完善体系、强化督查、逗硬考核等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2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幅位居全省第一,氨氮削减量也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减排任务,污染减排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提高:一是通过“五创联动”和实行严格的监管措施,全面实现了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绿地覆盖率的显著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荣获全省第二名。20*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保持在88%以上,声环境控制得到加强。二是经过精心组织,集中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了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理,农村环境综合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三是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几年来,我市各级环保机构的领导班子得到加强,人员、编制得到新的充实。同时,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快速发展,建起了2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4个大气自动监测站,装备和更新了大量监测、监察取证设备。20*年,还投资近400万元建成了市环境电子信息指挥中心,成为全省第一个环境综合电子信息平台。

四加强:一是加强了建设项目管理。近年来,我市在严把项目审批关的同时,认真做好规模环评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5个重要环境保护规划,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19

个,其中报告书15

个,报告表141个,登记表63个,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强了环境行政执法工作。我市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为载体,分年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察工作,近年来,我们共出动7262人次,对2776家企业进行现场执法,共查处环保违法企业156家,下达整改通知书83份,实施行政处罚60次,使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加强了生态细胞创建工作。截止20*年底,全市共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2个,省级工业生态园区1个,农业生态园区15个,生态文明村10个,各级绿色学校25

所,为推进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了环保宣传工作。近几年,我市通过“六、五”世纪环境日和“环保世纪行”活动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使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提高,群众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所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通过梳理归纳,当前局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学风不够扎实:对学习政治理论缺乏紧迫感,对学习新的环保专业知识缺乏攻关精神,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不快。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的深度不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在思想上表现为摒弃传统观念不够,抢抓机遇意识不强,较为注重污染整治等具体性事务,较少从宏观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较少从体制、机制弊端制约环保工作发展和如何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环境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在行动上表现为环保工作服务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和环境保护高度融合,某些方面和环节尚存在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

执法力度不够:结构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思想依然存在,对违法排污行为多数停留在批评教育层面,真正查处的不多,缺乏较真碰硬的精神。其主要表现是排污费依法征收不到位,对违法排污行为查处力度不够。

治理工作不平衡:城乡生态环境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工作力度不够。经过“五创”后,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存在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面源污染较严重、农村环保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反映在污染治理存在片面性,比较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措施较少,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制除个别区县做得较好外,大多数区县是个薄弱环节。

作风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环境管理与基层实际情况有脱节的现象,对基层具体指导不力,向基层提供环境信息和支持不够,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充分。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环保工作考核机制、环保投入机制、环保奖惩激励机制以及农村环保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内部管理还不够协调,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也落实得不好。有时工作存在着错位、缺位和不落实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市环保队伍有所加强,但数量不够、素质不高、力量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应对繁重的环保工作任务和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还不强。

(二)原因分析

找准问题、查明根源,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针对局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环保业务知识抓得不紧,学习不深,理解不透澈。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有所了解和把握,但对整个理论体系、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还理解不深。忽视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借故工作繁忙而放松了理论学习,势必带来政治敏感性的迟钝和思想的保守和僵化,也很难找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二是存在小进则满、小变则安的思想。近几年来,依靠全局上下的努力,通过艰辛工作,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几次环保工作现场会(水葫芦治理、嘉陵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城市环境保护、现代化环境监管等),我市的污染总量减排、城市创模、“城考”等难度大的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我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发展不增污而减污,市民对环境满意度逐年提高等,产生了自满情绪,奋力“爬坡”的精神有所减弱,因而对“三个提速”的要求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有差距。三是由于我市的经济发展不足,对环保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保障不足,加之少数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未根本转变,环保工作成为了转型时期的一件难事。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提速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难度较大,因而有时产生了畏难情绪,有“跟着感觉走、遇事慢慢来”的想法,缺乏攻坚破难、敢为天下先的工作激情,对提速建成生态市的信心不坚定。这些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要通过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加以解决。

三、改进工作的的思路和措施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领导班子通过大讨论、大调研及广泛征求意见等形式,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过去的成绩和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环保工作有了更高的追求,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理清了工作思路,增添了工作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确保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三个提速”为总体取向,以实现“三个转变”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为目标,以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切实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细胞建设、环境监管和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工作,为实现“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继续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根据省、市政府“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巩固污染减排成果的基础上,落实好各项减排措施,圆满完成各项减排任务。

2、全面完成省控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根据省政府和省环保局的安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抓好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年度限期治理任务的完成。

3、抓好生态保护工作。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确保2009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分别于2010年、2012年完成部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创建任务。

4、切实抓好生态细胞建设工作。为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全面完成“三大创建”任务,从2009年起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细胞建设力度,力争在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和生态家园创建上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在2010年前使我市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达到80%以上。同时,要大力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创建工作。

5、加快环保项目建设。要加快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市城区备用饮用水源工程建设,督促垃圾处理厂渗透液处理,加强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搞好市及区、县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建设。

6、切实抓好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措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是促进环保工作的迫切要求。我们要在努力提高“三个认识”、推进“三个转变”、强化“三个整治,两个确保”、实现“三个创建”上下功夫,不断开创我市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工作模式,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难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一要树立“开放意识”。要从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将自身的工作经验不断升华运用,注重吸取兄弟省市乃至世界的先进环保经验为我所用。要形成“跳出环保看环保,围绕发展抓环保,搞好环保促发展”的开放理念。二是牢固树立“前沿意识”。要从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随着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环保部门已成为党政执政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勇于担当重任,自觉融入发展大潮,置于建设成渝之心现代产业高地的主战场。三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要从“小进则满,小变则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不管取得多么大的成绩,决不能有任何骄傲和自满,必须确立高标准,不断提升追赶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紧紧跟上“三个提速”的前进步伐。四是牢固树立“爬坡意识”。要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通过实践科学发展观,摒弃墨守陈规、故步自封的意识,凝聚团结拼搏的士气,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进取的锐气,争创一流的豪气,真爬坡,敢破难,确保××环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攀登全国高峰,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力。

2、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环保工作

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环保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就是要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促进优化发展;二是正确处理严把源头与强化整治的关系,促进健康发展;三是正确处理总量控制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促进协调发展;四是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有序发展;五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六是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3、围绕工作重点践行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环保部门工作创新的的迫切要求,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凡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在今后的环保工作中要遵循以下五个“更加注重”的原则:一要更加注重把环境保护工作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生态市建设作为环保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二要更加注重把环境保护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强化“三个整治、两个确保”,不断推进我市工业发展,不断推进城乡环保统筹。三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按照生态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立足区域主体功能,全理布局产业,促资源整合利用,有条件发展多快就支持发展多快,限制开发的区域就帮助优化发展,禁止发展的区域就坚决保护。四要更加注重把环境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通过抓好污染总量减排工作,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改造传统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五要更加注重把环境保护与部门协同结合起来。环保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注重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严格实行“绿色信贷”等措施,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强化环保宣传,形成大环保工作格局和机制。

4、找准实践载体,搭建实践平台

把握基本面,找准着力点是践行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实施好“六大工程”:一是污染限期治理及减排工程;二是农村集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推进工程;三是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四是生态细胞创建示范工程;五是小流域水环境保护工程;六是现代电子信息环境监管工程。同时,要落实好“六大措施”:一是编制好各项规划。就是要集中抓好××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市及观音湖水功能保护区、××市环境承载能力测定与产业布局规划等5个重要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拟制好行动方案。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拟制各项环保工作方案,给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为决策和组织实施服务。三是落实好岗位责任。既要落实好党政“一把手”环保目标责任制,又要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落实好内部工作责任制和相关部门责任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四是争取好环保补助资金。一方面要搞好环保项目的储备和论证工作,一方面要主动出击,争取中、省对我市更多的环保投入。五是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搞好技术指导,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能。六是加强督办和考核奖惩工作。要加强目标管理,强化督查督办,落实好考核奖惩制度,做到透明、规范、高效。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5

摘要:本文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并且与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相结合,着重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经济业务核算进行详细探讨,在有效的结合实务与理论的情况下,将相关社会责任会计的可行性模式提了出来。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实务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企业微观会计核算模式上发展起来,通过计量和报告企业间的社会成本与效益,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为目的的新型企业会计核算。社会责任会计发展较晚,在研究中主要是以概念性的讨论为主,所以,必须要与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理论相结合,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特有的计量方法的完善,全方位的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实务研究,并且有针对性的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

1.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假设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体现需要考虑会计主体的社会职能,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划分为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具体目标是将责任信息提供给社会,基本目标是致力于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通过计量社会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贡献值,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相关的资源,运用恰当的方式,实现企业的社会化责任目标。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多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假设、生产社会性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在各种社会责任会计主体假设的不断发展当中,不仅使传统会计向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经营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实现了企业分期方式、计量方式、生产方式等内容的转换。

2.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指导会计实务规范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在社会性、真实性、充分揭示性、政策性、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其中,社会性原则在社会责任会计中处于首要地位,反映企业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真实性原则反映的是企业活动的本来面目,使会计数值能够将事物本质反映出来;充分揭示性原则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报告给信息使用者;社会责任会计是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因此在进行核算是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一致性原则不仅包含企业之间数据审核的一致,同时包括审计期间会计处理程序的方法与选择一致。通过这些要素的实现,为企业会计树立了完善的工作准则,有利于非常快速的实现社会责任会计只能。

3.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与内容

社会责任属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与内容。变现方式是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相关关系时承担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包含的范围广泛,主要有企业收益、人力资源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以及维修服务的贡献等内容。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特有计量方法举例

1.调查分析法与替代评价法

调查分析法指的是调查享受了企业效益的群体与个人相关信息。替代评价法指的是当某项社会成本无法直接决定时,通过使用与项目大致相等的项目价值来进行项目价值的确定。在采用此法进行评估时,尽量选择与被评估事项相关的替代品,在对替代品价值进行评估时,既要考虑其市场价格,还要考虑其消费剩余。

2.人力资源计量法与生态环境计量法

人力资源计量法包括两种方式,也就是成本计量和价值计量。而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是从产出价值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计算和估量。通过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未来收益折现法、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详实数据。生态环境计量法是在边际效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下,配备相关数学思维模式进行的价值评估方式。通过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以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影响企业资产的重要依据,这种以环境质量的恶化引起资产价值额度的变化,从而使环境污染造成社会和企业双重损失的经济评估方法,成为资产价值法。

三、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研究

1.自然资源实务研究

在进行自然资源环境要素的核算之前,首先应当进行环境资产科目设置、环境资本科目设置、环境资产累计折耗科目设置、培育资产科目设置、以及为实现增值额科目设置。通过环境资产科目设置,增设递耗资产、生态资产、旅游资源、牧地资源、土地资源等二级科目。恢复可持续性发展的矿藏、森林、油井等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在环境资本的设置中,将环境资产和环境资本作为确认统计数量的期初存量。通过换进资产累计折耗的设置,作为环境资产的抵减账户,核实资源产品的资源价值。为了使国民经济指标和生产效益相结合,增设培育资产账户;而设置未实现增值科目,则是为了保证初期存量与本期增加量的总额与本期耗用量之差的等式成立。

2.社会效益实务研究与人力资源实务研究

企业向社会保障部门缴纳养老、事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企业通过设置“社会管理费用”“社会统筹保障金”等科目,将社会统筹保障金纳入到社会责任的体系中。在传统会计的账户设置基础上,设置人力资源、资本、成本、摊销、损益、工资与福利等项目。在资产项目设置中,通过核算企业和人力资源产权主体的交易行为,能为企业带来人力资源后期产值的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可用来核算人力资源在向企业让出人力资源使用权中中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所有权。

四、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

1.中小企业的简单形式披露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成本高,加上我国中小企业会计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中小企业中可通过叙述、表格、图形等方式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披露。也可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反映社会责任资产的运行现状。

4.2大型企业的报告形式披露

大型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在编制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应以传统的会计报表为核心,建立社会利润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尽量做到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目标的披露,使企业资源管理环境系统披露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做好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时,保证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基本制度的顺利实施。

作为会计学和统计学当中的新兴学科,社会责任会计在经济业务核算和信息披露方面发展程度较低。本文通过社会责任会计基本概念的构架,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几种常见的计量方法,总结出在不同企业类型的社会责任会计具有的不一样的披露形式,以期促进社会责任会计在沟通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2010,2(17):66-67.

[2]阳秋林.当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J].企业经济,2012,3(14):136-137.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6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其相互关系的学科,现在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0年编著的《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教材。本书主要讲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宇宙环境、大气坏境、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以及城乡聚落、农业与工业生产地域、地域联系、旅游活动、人类与环境、地理区域研究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在师范,地理是一门基础性的必修课,每周两课时,因为课时少,上课间隔时间长,学生其他科目和技能活动任务特别多,会不由自主地淡化地理,另外地理为学期考试科目,期中不考试,学生无考试压力,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很遥远,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比较传统,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话,学生就很难对地理课产生兴趣,学到该学的内容。所以根据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以及新课改的要求,高师地理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内在学习动机。

二、兴趣概念和作用

当代西方兴趣研究者中,把兴趣分为三种类型,即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和心理状态兴趣。张香综述他人的观点解释了三者的区别,“个人兴趣是由个体的倾向性引起的,指个体相对长时间地朝向某一种物体活动或某一知识领域。情境兴趣是由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它常常对个体的知识和参照系统只有短暂的作用和边缘性影响,情境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一种关于兴趣的相互作用和关联的观点,认为兴趣是个体的个人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知,就地理学科来说,个人兴趣是先于课堂的,学生本人对地理先天就有兴趣,无需教师调动;而情境兴趣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安排和教师人格魅力等教师能控综合因素,本文就此拓展开去,寻求一些有效的情境兴趣培养策略,以促成学生把内外兴趣观点关联起来,从而发展成一种个人心理状态的兴趣,达到地理兴趣培养的最高境界。

宋乐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总结了兴趣对学习的强大作用。“首先,兴趣是一个学生渴望得到知识的强大动力;其次,是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发展;另外,兴趣是学生成绩得以提高的重要引导力。”兴趣是成功的最原始动力,只有对自己学习的科目产生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高师地理情境兴趣培养策略

在兴趣的三种类型中,情境兴趣是教师唯一能控的因素,现代课堂倡导任务型教学方式,主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做中学”学习方式,教师要布置好任务,设置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在做中产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美好的心理情感会转化为内在兴趣和动机。在高师地理课堂中,教师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本地地理知识引导课堂新内容,利用好“活动”环节,使地理知识生活化,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情境兴趣。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调动学生主体性

任务型教学法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界引进它是在2000年以后,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好多学校、教师没有普及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失去了绝好的培养兴趣的情境。任务型教学法可以用到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去,尤其是不引人注目的地理课。

如用任务的三步骤学习第二章“大气环境”,学习目标不仅是大气环境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分三次课进行任务学习,第一次课任务为新课做准备,课前任务让学生分析宿迁的环境特征,查阅宿迁环境资料、气候和气象特征资料,课中任务是小组合作探讨、分析、比较各自掌握的信息,研讨学习,口头或书面表达成统一、科学的结论,形成印象,再和全班分享;任务后,学生试着把宿迁的个案学习成果与书本知识结合。第二次课任务要学习科学的大气环境概况,用任务的三个步骤分解任务,任务前,把宿迁的个案与整体大气环境结合联系起来,任务中,引导学生从点到面,归纳出大气环境概况,包括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等,学习课本上的精确内容,任务后,安排相关讨论、复述、做海报、手抄报等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找兴趣。第三次课是本章学习目标实现阶段,目的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起来。任务前,学生讨论学习本章的目的;任务中,汇总目的成目标,倡议行动起来,讨论和确定行动方案;任务后,执行方案。如此教学,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地理,任务课堂中激起的情境兴趣会经过个人内部心理的联系与整合从而转变为个人兴趣。

(二)以本地地理知识为出发点,把地理知识生活化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比起陌生和遥远的人和事,人总是对熟悉的人物和事物感兴趣。科学、空泛又冰冷的地理知识总是让人望而远之,所以把地理知识和内容生活化,从生活小处着眼,推广放大不失为一个引人入胜的好办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生活化的地理为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学的生活化”,“强调学习过程的经历、体验、探究和感悟”。学习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理性知识需要感性生活经验的对照而被求证。

课本第八章主题是旅游,以宿迁为例,宿迁的著名旅游景点有宿迁乾隆行宫、雪枫公园、项王故里、霸王举鼎、嶂山森林公园、骆马湖、泗洪洪泽湖湿地、沭阳花木、泗阳杨树等。宿迁高师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宿迁三县两区,他们对这些景区很熟悉,每个景点都有人去过,通过用任务教学法三步骤学习后,他们不仅学得了间接经验,还会产生亲自游历获得直观印象、游遍宿迁的兴趣,从此拓展开去,学习旅游的历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价值、旅游活动的要素等科学知识。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实际,高师地理教学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景,教师首先要有新课程理念,掌握任务型教学方法精髓,灵活地布置任务,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直观经验,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直观感性的经验,引领学生感觉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三)利用地理“活动”板块,拓展课外兴趣

“兴趣的培养要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也就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等使兴趣激发。”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板块题型有以小组为单位,召开小型座谈会、办墙报和板报、报纸剪接、拓展阅读、自制地球仪、建设气象园、画图、野外观察、查阅网络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任务中学习等新理念设计的,是给定的情境,作为教学后任务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激起情境兴趣的极好教学设计。学生喜欢教材中这些活动,潜意识里想做好活动并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后一定要检查,给予公正的评价,从赏识的角度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激情,学生就会带着老师的鼓励更积极地参与到下一次实践中去,不断地获得成功感,并且这种实践带来的成功感会转变为持久的个人兴趣。另外,地理“活动”板块要求做到的内容和方式、技巧等综合性较强,也会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促成学生爱护环境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7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共识及主要成效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在带头学好“三代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论述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和调研活动,认真撰写了学习心得及调研文章,对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得到了提升,在认识上形成了共识。

1、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新机制,对于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不断提高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使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根结果。

2、科学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理论武器。近几年来,局党组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上迈了一个新的台阶。党的*大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怎样解决好面临的许多环保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住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环保工作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具体措施,能够切实解决好当前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建立健全适合环保工作需要的体制机制,以及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作用等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性、规律性。在破解环保工作难题中,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又要大胆创新,善于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多方参与,共解难题的环保工作新格局。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近几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创模,一手抓减排,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出“一成功、两下降、三提高、四加强”的良好态势:

一成功:通过实施“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城市创模”工程,使我市环境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并正式申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两下降:按照省、市政府的部署,几年来,我们及时将限期治理和污染减排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目标,通过实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工程和完善体系、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等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20*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13.41万吨,比20*年下降6.61%;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2.63万吨,比20*年下降4.7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下降幅度。

三提高:一是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提高。20*年至20*年5年间,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4.04、3.98、2.89、2.35、2.01,二级以上天数分别为148、188、268、285、313天。预计年内市区二级以上天数将达到340天以上,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控断面王家庄水质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辛安泉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二是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区气化率达到91%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5.9%、45.78%、4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6平方米。三是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落实了城市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将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定期了环境信息,制定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环境保护机构独立建制,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和规划环评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按期完成。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

四加强:一是加强了建设项目管理。近年来,我市在严把项目审批关的同时,认真做好规划环评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5个重要环境保护规划,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19个,其中报告书15个,报告表141个,登记表63个,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强了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分类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清理整顿,共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焦炉、电石炉、洗煤厂、小石灰窑460余座。对重点排污企业加大检查频次,仅去年全市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92*人(次),对3*3家企业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对160余家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金1000余万元,征收排污费2.93亿元,比20*年增长了2倍,切实提高了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三是加强了生态环境创建工作。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成功创建了3个国家生态示范区、4个部级森林公园、1个部级生态村、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4个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矿井,10个绿色社区、138所绿色学校,为推进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近年来通过“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上党环保行”活动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使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提高,群众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所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通过梳理归纳,当前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风不够扎实。对学习政治理论缺乏紧迫感,对学习新的环保专业知识缺乏攻关精神,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不快。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的深度不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在思想上表现为摒弃传统观念不够,抢抓机遇意识不强,较为注重污染整治等具体性事务,较少从宏观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行动上表现为环保工作服务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和环境保护高度融合。

2、执法力度不够:结构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思想依然存在,对违法排污行为多数停留在批评教育层面,真正查处的不多,缺乏较真碰硬的精神。

3、治理工作不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存在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面源污染较严重、农村环保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反映在污染治理存在片面性,比较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措施较少,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制除个别区县做得较好外,大多数区县是个薄弱环节。

4、作风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环境管理与基层实际情况有脱节的现象,对基层具体指导不力,向基层提供环境信息和支持不够,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够。

5、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环保工作考核机制、环保投入机制、环保奖惩激励机制以及农村环保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内部管理还不够协调,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也落实得不好。有时工作存在着错位、缺位和不落实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找准问题、查明根源,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针对局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理论学习还不到位。对党的*大精神,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有所了解和把握,但对整个理论体系、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还理解不深。忽视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借工作繁忙而放松了理论学习,势必带来政治敏感性的迟钝和思想的保守和僵化,也很难找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思想上有自满情绪。近年来我市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区域环境质量、污染总量减排、城市创模、“城考”等难度大的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我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市民对环境满意度逐年提高,因此领导班子产生了自满情绪,奋力“爬坡”的精神有所减弱,导致各项工作与市委、市政府转型、安全、和谐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3、服务经济发展不够。由于我市的经济发展不足,对环保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保障不足,加之少数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未根本转变,环保工作成为转型时期的一件难事。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提速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难度较大,因而有时产生了畏难情绪,有“跟着感觉走、遇事慢慢来”的想法,缺乏攻坚破难、敢为天下先的工作激情。

三、改进工作的的思路和措施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牢“四个基础”,实现“四大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持之以恒地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推进上党盆地和*湿地“两地”保护,实施治污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以实际行动为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任务

1、落实污染减排任务。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战略机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坚持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确保潞城市、襄垣县、黎城县、壶关县、武乡县等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尽快运行并达到设计能力,发挥效益;沁源县、长子县、屯留县、沁县、平顺县等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设进度,在2009年6月底前必须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在继续建设电力、焦化企业脱硫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建设。

2、强化环评审批服务。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坚决兑现“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格审批、强化验收”的7项承诺。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适当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质量,充分发挥环评在扩大内需、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对于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要主动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及时向业主做出解释,说明不予审批的原因和理由。

3、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全面清查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彻底摸清全市环境家底,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污染物减排档案。对重点气、水、固体废物污染源实施经常性监管,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超总量排放和非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典型案件要挂牌督办,对严重违法违规的要追究责任,实施限批。

4、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要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5、推进环保能力建设。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加强环保执法建设,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测站必须达到国家和我省相应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重点河段监控断面水质实现自动监控,建立环境生态质量指标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市、县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6、落实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责任。要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山西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排名前三名者给予县(市、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奖励;排名后三名者,当年对县(市、区)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在倒数三名之内者进行通报批评,并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年在倒数第三名之内者,对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实行相应的组织处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三)主要措施

1、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工作模式,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难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一要树立“开放意识”。要从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将自身的工作经验不断升华运用,注重吸取兄弟市乃至全国的先进环保经验为我所用。要形成“跳出环保看环保,围绕发展抓环保,搞好环保促发展”的开放理念。二是牢固树立“前沿意识”。要从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随着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环保部门已成为党政执政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勇于担当重任,自觉融入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三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通过实践科学发展观,摒弃墨守陈规、故步自封的意识,确立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的思想,凝聚团结拼搏的士气,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进取的锐气,争创一流的豪气,确保我市环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着力解决工作措施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环保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就是要推进全市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即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促进优化发展;正确处理严把源头与强化整治的关系,促进健康发展;正确处理总量控制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促进协调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有序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3、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把保护环境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环保工作的新途径。一是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研究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二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按照“谁排污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推进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的环保设施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运营。三是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测站必须达到国家和我省相应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重点河段监控断面水质实现自动监控,建立环境生态质量指标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市、县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省第八次党代会及州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分析检查评议报告为依据,以解决学习实践活动中查找出来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对照检查、认真整改。坚持把深化思想认识与推动发展相结合,坚持领导带头示范与党员全员参与相结合,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长效机制相结合,坚持立足自觉整改与吸收群众参与相结合,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全面分析和归类梳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切实做到“四明确一承诺”(明确整改内容、整改目标和时限、整改措施、责任主体和整改事项的公示及整改时限和效果的公开承诺),确保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为*二次跨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整改目标

通过整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全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和同志关于云南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的指示,坚持以持续推进“保护七彩云南·构建和谐*”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生态立州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攻坚克难抓好污染减排,大力推进和落实各项减排措施,加强执法监管,坚决完成总量控制任务;加速推进重点水污染综合防治,强化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搞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群众用水安全。

(三)认真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大力促进生态创建工作的开展。

(四)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强化环评审批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功效,加强战略谋划,大胆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形成环保优化经济增长点体制、机制、法制和能力,努力构建环境保护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整改,进一步提高局党组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解放思想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机制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推动思想更加解放,作风更加务实,制度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为加速推进全州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基本原则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完善制度、出成果、见实效的关键阶段,也是党员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阶段,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以整改落实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全州环保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全面整改,突出重点。既全面推进整改工作,逐项研究分析,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又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推进环境保护科学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办成几件实事。

(三)落实责任,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组集体领导作用,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党组成员按照分工认真落实责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带头落实整改措施,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各科、室、站、支队严格按照方案逐条整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对具备条件的,要立即整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整改;已经整改的,要加以巩固,长期坚持。

(四)建章立制,常抓不懈。要把整改的过程作为举一反三、改进工作的过程,作为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的过程,作为健全机制、巩固提高的过程。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改成果。

四、整改内容及措施

制定整改措施是整改落实阶段的基础性环节。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以局党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五个问题”、“九项措施”为基础,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并按照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的要求,坚持做到“四明确一承诺”,进一步细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根据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时限要求和责任科室;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的法制、体制、机制和政策、标准、制度、规定;努力形成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保证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群众满意度测评有据可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环境优先战略的落实,增强环境监管的主动性。

1、进一步增强利用法律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建立与司法机关的联动机制,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共同应对突出环境问题。要结合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主动加强与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联系、协调与配合,积极争取司法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建立环境违法案件移送机制、协查机制和重大案件介入调查机制,主动接受检察和纪检机关对环境执法工作的监督,努力提高环境法制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依法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司法保障。

责任人:*

责任科室: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长期

2、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绿色信贷等工作。

继续抓好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3部门联合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的贯彻落实。一是与金融机构签署信息交换协议,规范环保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定期交换制度,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二是加强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指导,通过信息交换,法规培训等多种手段,使信贷工作人员了解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从而推进绿色信贷工作;三是加快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坚持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融入金融信贷之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制约“两高一资”企业盲目发展,积极为完成节能减排等环保重点任务作贡献。

责任人:*

责任科室: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10年底

第二、确保全省污染减排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

1、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州污染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及每年的工作计划,确定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加强重点减排项目信息上报,协调相关部门一起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近期要抓紧督促泸水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工作进程。

责任人:*

责任科室:污控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09年内

2、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环保部门对各级重点监控污染源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的职能权限,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重点污染源的监控。通过日常检查、专项督查、环保专项行动和环保大检查等活动,全面排查敏感区域、敏感企业,建立出境跨界河流区域、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以及工业集中区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建立健全敏感区域、敏感企业环境监管档案,全面加强对这部分企业的监控。

责任人:*

责任科室:污控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协办:监察支队

完成时限:2009年内

第三、贯彻落实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性工作。

1、扎实推进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根据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主要任务分解方案,抓好我局负责牵头的重点任务的实施,编制完成《*州生态州规划》,对四县编制《生态县规划》可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责任人:*

责任科室:自然生态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10年12月

2、加强指导、协调、监督维护重要区域的生态功能。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监管,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对省级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和管理评估,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对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森林公园等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编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强江河源头、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开展生态脆弱区保护试点,探索生态脆弱区保护道路;加强河流和交通、矿产、土地、旅游、水能、生物资源等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管;开展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协助省环保厅编制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大物种资源保护监管力度,强化生物安全管理。

责任人:*

责任科室:自然生态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10年12月

3、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编制*州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引进和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集中式饮用水安全;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强化现场指导和项目的绩效评估。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组织编制全州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监管试点和土壤污染治理示范。

责任人:*牵头(*协办)

责任科室:自然生态科

协办科室:环境监测站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12年12月

4、深化生态示范建设,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加强对生态县、乡(镇)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和管理;强化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培训和经验交流,树立典型,推广先进模式;加快生态示范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部级生态村、云南省生态乡镇的建设步伐,抓好基层生态创建的细胞工程。协助相关部门开展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政策研究试点,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责任人:*

责任科室:自然生态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10年12月

第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1、利用规划环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督促完成州级重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重点抓好全州行业发展规划环评等专项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

责任人:*

责任科室:环评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10年内

2、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提高环评审批质量和效率,着力解决环评“重审批轻监管,重检查轻落实,重程序轻服务”问题。2009年,修订完善我州环评文件会审制度。加强对县级环保部门的业务指导。

责任人:*

责任科室:环评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09年内

3、进一步完善对重点建设项目环评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重点项目环评动态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及时掌握和报告重点建设项目的信息,形成重点项目环评进展情况月报或季报,及时对重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编制、审批进行跟踪、协调。

责任人:*

责任科室:环评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09年内

4、完善环评管理基础性工作。

2009年,实现环评行政管理工作办公系统自动化,建立办公信息自动化平台,加快公文流转和信息传递,完善档案管理、资料积累与共享等基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对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受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环评管理信息的公开。

责任人:*

责任科室:环评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09年内

5、着力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做好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服务工作;为重点项目评审开辟“绿色通道”;继续加强培训、规划环评试点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为指导我州环评工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责任人:*

责任科室:环评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近期、长期

6、确保辐射安全。

一是加强辐射环境安全业务学习。二是加强行业监管,确保我州医疗卫生辐射环境安全。三是启动电磁辐射行业补办环保手续工作。

责任人:*

责任科室:污控科、环评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3年

第五、改革创新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

严格依照技术评估工作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项目做出技术评审和技术评估意见,并接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聘请、特邀专家库,进一步建立健全专家库;加强专家库管理,增加专家责任意识;提高技术评估工作效率和中介咨询服务质量,加强技术评审会议管理;注意收集会议资料,完善会议档案;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审、评估程序和执行相关规定;加强在项目技术评审前与环评科、污控科、监察支队和各县环保职能部门沟通与协调工作;逐步组织落实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划定项目负责人范围及等级,使之技术评审工作有序、高效完成任务。

责任人:李佐璨

责任科室:环境审核受理中心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09年

第六、进一步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州环境保护局政务网站建设,使网站成为我州环保信息公开平台。

贯彻落实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的“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网站的制度建设,规范网站管理流程,提高网站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深化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力争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纳入系统管理。不断拓展网上业务系统的应用,将业务数据及环境质量数据逐步整合为数据中心,在网站上向公众,逐步提高公众服务水平。

责任人:张晋锋

责任科室:局办公室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09-2010年

第七、全面提高环保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大力推广环保先进实用技术。

(1)积极组织筛选和评估我州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国内外环保先进适用技术。(2)组织引导企业在污染治理和技术创新上积极探索,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密切合作,联合攻关。

责任人:*牵头(*协办)

责任科室:环评科

协办科室:污控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长期

2、加强我省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我州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建设。(1)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环境标准。(2)积极配合环保厅做好我省环境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责任人:*牵头(*、*协办)

责任科室:环评科

协办科室:污控科、监测站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长期

3、加强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构建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1)制定我州贯彻《环保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实施意见。(2)组织对强制性清洁生产重点企业和有关环保部门人员进行清洁生产知识培训。

责任人:*

责任科室:污控科

责任领导:*副局长

完成时限:2009年内

第八、切实加强州环保局班子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局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带头搞好思想建设。落实局党组学习制度、理论学习通报制度,通过党校培训、上党课等形式,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推进班子思想建设。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切实按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努力工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

二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带头服务科学发展。坚持“六破六立”,坚决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定式,努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升科学发展的思想境界,不断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提高认识上有新突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环保行政管理实践上有新探索;统筹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在推动工作上有新进展。切实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力戒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做法,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事,努力做出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是强化党性锻炼,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习气,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少用声音指挥,多用身影和行动指挥,实行“一线工作法”,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大力提倡敢想敢干、敢于负责、敢为人先的精神,争创一流业绩。自觉践行总书记所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继续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加强团结,强化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补台意识,以好的作风推动工作,以好的形象凝聚人心。

四是加强组织纪律性,带头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凡是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都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带头廉洁自律。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监督。继续抓好《党内监督条例》等有关法规学习贯彻情况的督促检查,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函询、述职述廉制度。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宽从源头防止腐败的领域,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责任人:党组书记,局长*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9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共识及主要成效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在带头学好“三代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论述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和调研活动,认真撰写了学习心得及调研文章,对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得到了提升,在认识上形成了共识。

1、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新机制,对于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不断提高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使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根结果。

2、科学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理论武器。近几年来,局党组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上迈了一个新的台阶。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怎样解决好面临的许多环保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住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环保工作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具体措施,能够切实解决好当前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建立健全适合环保工作需要的体制机制,以及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作用等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性、规律性。在破解环保工作难题中,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又要大胆创新,善于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多方参与,共解难题的环保工作新格局。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近几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创模,一手抓减排,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出“一成功、两下降、三提高、四加强”的良好态势:

一成功:通过实施“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城市创模”工程,使我市环境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并正式申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两下降:按照省、市政府的部署,几年来,我们及时将限期治理和污染减排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目标,通过实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工程和完善体系、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等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万吨,比*年下降*;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万吨,比*年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下降幅度。

三提高:一是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年至*年5年间,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4、*、*、*、*01,二级以上天数分别为148、188、268、285、313天。预计年内市区二级以上天数将达到340天以上,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控断面王家庄水质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辛安泉水质达标率达到*。二是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市区气化率达到*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人均公共绿地达到*平方米。三是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落实了城市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将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定期了环境信息,制定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环境保护机构独立建制,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和规划环评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按期完成。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

四加强:一是加强了建设项目管理。近年来,我市在严把项目审批关的同时,认真做好规划环评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个重要环境保护规划,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19个,其中报告书15个,报告表*个,登记表*个,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强了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分类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清理整顿,共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焦炉、电石炉、洗煤厂、小石灰窑*余座。对重点排污企业加大检查频次,仅去年全市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人(次),对*家企业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对*余家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金*余万元,征收排污费*亿元,比*年增长了2倍,切实提高了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三是加强了生态环境创建工作。截止*年底,全市共成功创建了*个国家生态示范区、*个部级森林公园、*个部级生态村、*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个省级生态文明村、*个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矿井,*个绿色社区、138所绿色学校,为推进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近年来通过“

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上党环保行”活动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使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提高,群众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所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通过梳理归纳,当前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风不够扎实。对学习政治理论缺乏紧迫感,对学习新的环保专业知识缺乏攻关精神,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不快。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的深度不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在思想上表现为摒弃传统观念不够,抢抓机遇意识不强,较为注重污染整治等具体性事务,较少从宏观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行动上表现为环保工作服务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和环境保护高度融合。

2、执法力度不够:结构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思想依然存在,对违法排污行为多数停留在批评教育层面,真正查处的不多,缺乏较真碰硬的精神。

3、治理工作不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存在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面源污染较严重、农村环保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反映在污染治理存在片面性,比较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措施较少,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制除个别区县做得较好外,大多数区县是个薄弱环节。

4、作风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环境管理与基层实际情况有脱节的现象,对基层具体指导不力,向基层提供环境信息和支持不够,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够。

5、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环保工作考核机制、环保投入机制、环保奖惩激励机制以及农村环保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内部管理还不够协调,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也落实得不好。有时工作存在着错位、缺位和不落实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找准问题、查明根源,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针对局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理论学习还不到位。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有所了解和把握,但对整个理论体系、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还理解不深。忽视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借工作繁忙而放松了理论学习,势必带来政治敏感性的迟钝和思想的保守和僵化,也很难找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思想上有自满情绪。近年来我市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区域环境质量、污染总量减排、城市创模、“城考”等难度大的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我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市民对环境满意度逐年提高,因此领导班子产生了自满情绪,奋力“爬坡”的精神有所减弱,导致各项工作与市委、市政府转型、安全、和谐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3、服务经济发展不够。由于我市的经济发展不足,对环保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保障不足,加之少数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未根本转变,环保工作成为转型时期的一件难事。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提速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难度较大,因而有时产生了畏难情绪,有“跟着感觉走、遇事慢慢来”的想法,缺乏攻坚破难、敢为天下先的工作激情。

三、改进工作的的思路和措施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牢“四个基础”,实现“四大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持之以恒地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推进上党盆地和**湿地“两地”保护,实施治污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以实际行动为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任务

1、落实污染减排任务。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战略机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坚持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确保潞城市、襄垣县、黎城县、壶关县、武乡县等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尽快运行并达到设计能力,发挥效益;沁源县、长子县、屯留县、沁县、平顺县等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设进度,在2009年6月底前必须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在继续建设电力、焦化企业脱硫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建设。

2、强化环评审批服务。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坚决兑现“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格审批、强化验收”的7项承诺。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适当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质量,充分发挥环评在扩大内需、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对于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要主动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及时向业主做出解释,说明不予审批的原因和理由。

3、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全面清查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彻底摸清全市环境家底,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污染物减排档案。对重点气、水、固体废物污染源实施经常性监管,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超总量排放和非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典型案件要挂牌督办,对严重违法违规的要追究责任,实施限批。

4、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要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5、推进环保能力建设。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加强环保执法建设,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测站必须达到国家和我省相应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重点河段监控断面水质实现自动监控,建立环境生态质量指标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市、县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6、落实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责任。要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山西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排名前三名者给予县(市、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奖励;排名后三名者,当年对县(市、区)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在倒数三名之内者进行通报批评,并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年在倒数第三名之内者,对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实行相应的组织处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三)主要措施

1、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工作模式,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难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一要树立“开放意识”。要从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将自身的工作经验不断升华运用,注重吸取兄弟市乃至全国的先进环保经验为我所用。要形成“跳出环保看环保,围绕发展抓环保,搞好环保促发展”的开放理念。二是牢固树立“前沿意识”。要从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随着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环保部门已成为党政执政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勇于担当重任,自觉融入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三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通过实践科学发展观,摒弃墨守陈规、故步自封的意识,确立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的思想,凝聚团结拼搏的士气,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进取的锐气,争创一流的豪气,确保我市环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着力解决工作措施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环保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就是要推进全市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即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促进优化发展;正确处理严把源头与强化整治的关系,促进健康发展;正确处理总量控制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促进协调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有序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3、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把保护环境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环保工作的新途径。一是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研究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二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按照“谁排污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推进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的环保设施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运营。三是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测站必须达到国家和我省相应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重点河段监控断面水质实现自动监控,建立环境生态质量指标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市、县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4、着力解决机关工作作风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一要抓好班子建设。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党组成员要严格遵循领导班子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团结意识。要继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绝不能个人说了算。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班子成员之间主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了解。充分发挥成员合力,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维护班子的权威和班子的团结。二要抓好队伍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引进环境监测、环保科研专业人才,努力探索对设区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和重点乡镇设置环保机构的试点工作,不断延伸环保工作触角。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岗位练兵、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篇1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强调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应该说是环保系统和环保工作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但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环保系统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因而在指导思想上没有认真加以领会,也就没有认真的加以很好的把握,致使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举措不是很多,也没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列入环保工作的议事日程,只停留在工作会议上强调强调而已。具体来讲,我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解放不够,导致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极不相适应

由于局领导班子之间都存在解放思想不够的问题,以致大局意识、超前意识淡薄,带来在抓招商引资、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减排、环保行政执法等工作上,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规划滞后、工作按部就班,前怕狼后怕虎,这也怕踩红线,那也怕违反上级环保规定,不敢闯、不敢试,因循守旧,求稳怕乱,工作平稳地搞,不出问题就行。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现在真正认识到:思想解放不够,是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格格不入的,也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服务大局不够,导致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要求极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局在服务全县经济大局方面做得不够,总是习惯于就环保抓环保、就业务抓业务、就法规抓法规、就具体抓具体、就一般抓一般,这说明我们过去服务全县经济大局的意识不强,服务大局的力度不大,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有差距。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也是把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看成两个不同的工作范筹,把抓经济工作认为是县领导的事,抓环保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把环保工作抓好了就是履行了自身的工作职责,而忽视了环保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这就把抓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割裂开来。这种做法是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要求极不相适应的。

(三)、环保宣传不够,导致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极不相适应

一直以来,我们环保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埋头干自己的事情,忽视环境保护宣传。这种“定势”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我们环保系统之所以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除过去体制没有理顺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身没有开展持续的环保宣传造成的。由于环保宣传的缺位,使人们对环保的法律法规、国家环保政策、环保工作性质等都感到陌生,以致于人们常常把温泉城区的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当成是环保工作上的问题加以诘问,给环保工作造成误会。由于环保宣传的不够,带来过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一直不高,以致于我们到基层、到企业、到社区、到农村开展环保工作不仅不理解、不支持,反而厌烦、反感,给环保工作带来被动。现在虽然人们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对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了新的期待。而我们环保人自身由于环保宣传没有跟上,不仅环保的社会地位提升不快,而人们对建设“两型社会”的共识还远远不够,这对加快我县“两型社会”建设步伐是不利的,与环保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唱“主角”的总体要求也是极不相适应的。

(四)、调查研究不够,导致与促进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双赢的基本要求极不相适应

我县自成立环保机构以来,环保系统的工作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从弱势到渐趋强势的漫长过程,基本上没有开展什么调查研究。而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我们环保人成为“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多面手,涉及到环保方面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一下摆在了环保人的面前,真是千头万绪,常常忙于应付日常工作,一方面想搞一些调查研究,似乎是抽不开身,沉不下去;另一方面觉得要开展调查研究的课题太多,似乎是“狗咬刺猬”,无从下手;也就很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五)、能力建设不够,导致与促进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极不相适应

我县环保系统的能力建设,仍处在“弱化”阶段仅仅停留在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立、

人事管理、工作管理等层面上,属于“软”能力建设范畴,也就是只停留在一般的能力建设层面上;而“硬”能力建设包括办公场地建设、环境监测设备添制、环保信息自动化建设等,受条件的限制,我们想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也感到力不从心。由于自身能力建设不够,现在是处在“办公场地靠租借,环境监测靠旧设备,环保信息采集靠手动,环保培训靠上级,行政执法靠跑腿,业务工作靠自觉”这么一个被动的境地,导致干部职工思想不安心、综合素质上不去、工作效率提不高、外部形象难提升。这种现状的存在,显然与新形势下促进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分析检查阶段,我们采取发动群众自己找、领导点、职工提、互相帮等形式,既认真查摆问题,又深挖存在问题的根源。大家认为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是坚持系统学习的少,蜻蜓点水式学习的多。尤其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系统学习不够,对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论学习钻研不透,也就对科学发展观的精髓领会不深,理念转变不快,带来思想解放滞后,行动自然比他人慢半拍,自然落后于形势,使各项工作受到影响。

二是坚持深入基层实际的少,工作漂浮在上面的多。这反映了我们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习惯于在机关到时上班、到时下班,而深入到农村、到企业、到农户调研的次数不多,为群众办实事的主动性也不强。即使是上班,也是按部就班,无所事事,工作起来不快不慢,过得去就行;有时还看看报、上上网、聊聊天、打打嗙,工作漂浮也心安理得;有的遇到具体问题,不是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强调客观的多,检查主观的少,使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落实,如果上面不加强督办,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三是坚持完善管理的少,忙于建章立制的多。我局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党内到党外、从综合到专项的制度规定建立的不少,该上墙的上了墙,该装订成册的订成了册,尽管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完善;在工作管理上也是一般性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缺少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欠缺完备的监督机制,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

四是坚持大局观念的少,考虑局部利益的多。客观上受环保系统的体制机制的影响,环保系统长期以来面临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如何保障环保工作正常运转的问题,因而考虑大局的观念不得不适当后延;新形势下的环保体制虽然发生了变化,没有了生存的危机,但在主观上对部门的利益还是考虑的多一些,因为我们看到其他部门都是把部门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光有我们环保一个部门顾全大局,那不是“傻瓜”吗?所以我们也就随“大流”,对全县大局的工作过问的少了一些,对自身的部门工作和利益考虑的多了一些。

三、整改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通过第二阶段认真的分析检查和严格剖析,查找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环保局党政“一班人”一致认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理清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找到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固然重要,但如何整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真正取得实效,才是硬道理!对此,我们经过民主讨论,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以下整改的主要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主要思路

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机遇期,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以建设“两型社会”为抓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以节能减排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统领,扎实做好新时期的环保本职工作,一切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宁可牺牲“小我”,也要顾全“大我”,在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潮过程中,作为环保职能部门,要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切实把握好环评的“度”,对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老板、大项目、大投资、大产业和资源型工业,要不怕踩“红线”,积极搞好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的服务,办理好“准入”手续;对一些高污染、高成本、高消耗和低科技的投资项目,要从严把关,多方论证,不予审批;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线,让全县现有的生态环境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真正做到“要金山银山促经济大发展、更要绿水青山保环境优美”的双赢!

(二)、主要举措

针对我局当前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按照已拟定的主要思路,认真整改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切实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全方位地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对顾全大局的认识。要通过系统地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系统的各项工作,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法律的整体的政治本色;努力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局班子成员要注重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要形成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良好风气;要注重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坚持勤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通过提高理论水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全面解放思想、搞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持续践行科学发展观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浮在上面”为“沉到基层”,强化调查研究,搞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民众。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的好坏,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作风的风向标,因而转变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因此,我局要在边学边改的过程中,要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在转变观念上,要切实解决好“就环保抓环保”的问题;在转变职能上,要切实解决好“不作为与乱作为”的问题;在转变作风上,要把转变工作作风作为推进整个工作良性循环的突破口,重点是要解决好工作无所事事和“浮在上面”的问题,领导班子中的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乡工业、农业、旅游、集镇生活等方面的污染环境问题,展开专题调查研究,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和务实的建议。要通过切实转变作风,为全县大局服好务——当好决策高参;为基层服好务——当好义务“保母”;为民众服好务——多做顺民意、化民忧、谋民利的实事。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分析检查阶段,我们采取发动群众自己找、领导点、职工提、互相帮等形式,既认真查摆问题,又深

挖存在问题的根源。大家认为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是坚持系统学习的少,蜻蜓点水式学习的多。尤其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系统学习不够,对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论学习钻研不透,也就对科学发展观的精髓领会不深,理念转变不快,带来思想解放滞后,行动自然比他人慢半拍,自然落后于形势,使各项工作受到影响。

二是坚持深入基层实际的少,工作漂浮在上面的多。这反映了我们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习惯于在机关到时上班、到时下班,而深入到农村、到企业、到农户调研的次数不多,为群众办实事的主动性也不强。即使是上班,也是按部就班,无所事事,工作起来不快不慢,过得去就行;有时还看看报、上上网、聊聊天、打打嗙,工作漂浮也心安理得;有的遇到具体问题,不是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强调客观的多,检查主观的少,使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落实,如果上面不加强督办,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三是坚持完善管理的少,忙于建章立制的多。我局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党内到党外、从综合到专项的制度规定建立的不少,该上墙的上了墙,该装订成册的订成了册,尽管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完善;在工作管理上也是一般性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缺少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欠缺完备的监督机制,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

四是坚持大局观念的少,考虑局部利益的多。客观上受环保系统的体制机制的影响,环保系统长期以来面临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如何保障环保工作正常运转的问题,因而考虑大局的观念不得不适当后延;新形势下的环保体制虽然发生了变化,没有了生存的危机,但在主观上对部门的利益还是考虑的多一些,因为我们看到其他部门都是把部门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光有我们环保一个部门顾全大局,那不是“傻瓜”吗?所以我们也就随“大流”,对全县大局的工作过问的少了一些,对自身的部门工作和利益考虑的多了一些。

三、整改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通过第二阶段认真的分析检查和严格剖析,查找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环保局党政“一班人”一致认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理清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找到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固然重要,但如何整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真正取得实效,才是硬道理!对此,我们经过民主讨论,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以下整改的主要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主要思路

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机遇期,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以建设“两型社会”为抓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以节能减排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统领,扎实做好新时期的环保本职工作,一切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宁可牺牲“小我”,也要顾全“大我”,在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潮过程中,作为环保职能部门,要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切实把握好环评的“度”,对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老板、大项目、大投资、大产业和资源型工业,要不怕踩“红线”,积极搞好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的服务,办理好“准入”手续;对一些高污染、高成本、高消耗和低科技的投资项目,要从严把关,多方论证,不予审批;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线,让全县现有的生态环境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真正做到“要金山银山促经济大发展、更要绿水青山保环境优美”的双赢!

(二)、主要举措

针对我局当前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按照已拟定的主要思路,认真整改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切实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全方位地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对顾全大局的认识。要通过系统地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系统的各项工作,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法律的整体的政治本色;努力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局班子成员要注重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要形成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良好风气;要注重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坚持勤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通过提高理论水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全面解放思想、搞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持续践行科学发展观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浮在上面”为“沉到基层”,强化调查研究,搞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民众。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的好坏,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作风的风向标,因而转变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因此,我局要在边学边改的过程中,要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在转变观念上,要切实解决好“就环保抓环保”的问题;在转变职能上,要切实解决好“不作为与乱作为”的问题;在转变作风上,要把转变工作作风作为推进整个工作良性循环的突破口,重点是要解决好工作无所事事和“浮在上面”的问题,领导班子中的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乡工业、农业、旅游、集镇生活等方面的污染环境问题,展开专题调查研究,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和务实的建议。要通过切实转变作风,为全县大局服好务——当好决策高参;为基层服好务——当好义务“保母”;为民众服好务——多做顺民意、化民忧、谋民利的实事。

三是切实抓好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公务执行力。要通过加大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力度,来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努力增强履职本领、服务本领,并从解决工作机制方面入手,强化工作纪律,健全完善环保服务公开承诺制、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健全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解决好机关纪律松驰、工作涣散、效能低下、政务执行力疲软的问题。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党务、政务管理,健全工作奖惩激励机制,工作岗位竞争轮换机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的事,使环保部门真正成为机关效能高、政务执行力强的职能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