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外贸易重要性十篇对外贸易重要性十篇

对外贸易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0:37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作用

一、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及范围

(一)国际经济法的“公法说”和“综合说”

“公法说”。综合说强调国际经济法的公法特性是公法说的主要涵义,但大多数学者对于这个含义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分为下面几个观点:1.国家经济法对于国家的调整经济领域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就是经济秩序的管理者,反映出了国际经济的法律秩序。2.是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中国际经济法起调整作用,是它们法律规范的总称。3.认为国际经济法是所有国家之间协调经济关系和配置经济利益以及对国际经济交往行为进行调控和管理的国内法和国际法规范的总体。“综合说”。是国际经济法公法属性和私法属性兼备的属性。主要观点有:1.在国际社会中关于经济关系和组织的法律规范以国际经济法为主要体现。即在有关于国际经济交往中商品生产、流通、结算、信贷、投资、税收等关系及国际经济组织等法规和法制总称。2.调整跨越一国境界的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发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个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国际商法以及各国涉外经济法、民商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的结合体。

(二)国际经济法的范围

第一,狭义说。其观点在一定范围内不提倡私法性的原则。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国际经济法能调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法律体系,其法律内容是由众多国家共同拟定的。但国际贸易法中的买卖、运输与运输保险等法律法规并不在经济法的范围之内。”第二,广义说。它的观点则是在一定范围内提倡私法性的原则。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在国与国进行经济往来时,由于进行法律的行为主体不一样,其性质不相同。它不仅包括国内的法律法规,而且还有国际的法律规范。既有公共法规,又有私有法规”。

二、改革开放给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

西汉时期,张骞通商西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的召开,把实行改革开放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向全世界打开了开放的大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紧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建设,积极和世界各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合作。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改革开放的成果被扩大,加速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我国的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直到现在,对外贸易都还是中国经济体系中最活跃和增长最快的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我国也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加强了和世界各国的联系,一定程度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在加入wto之后,出口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国际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也逐渐增多,如在我国现实存在的一些国际经济问题:知识产权壁垒、技术壁垒、倾销与反倾销等,这些就需要国际经济法进行调节和干涉,确保国际市场经济秩序的稳步发展。

(一)从知识产权危机方面分析

无论是在我国的制造业还是在工业领域,或者是在现在发展迅速的计算机互联网领域,各行各业都存在着难以突破和解决的技术性问题,虽然我国在一些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我国经济面对国际贸易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发展极为困难。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和复杂,在全面要求创新的时代下,技术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急需要大规模创新和发展。其实,我们所说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当前知识的再转化问题,知识产权的壁垒也就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也是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正视和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则能增强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反之,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很大程度的限制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企业发展不下去等一系列的恶劣情况,更严重的是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制约,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国家和政府层面上,还是企业自身来说,都应该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有充分的认识,对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国家和政府制定出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依照国际经济法中的法律法规妥善处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诉讼问题,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各项权利和利益。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各个方面与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使知识产权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并从经济方面鼓励和支持技术自主创新,推动其不断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前行。另一方面,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制定出一些维护知识产权的方法,主动申请专利,对于一些侵权行为要搜集相关信息,全面维护知识产权者的利益。最后,还要在对侵权诉讼问题上,以法律为武器积极的面对。

(二)应对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从概念或手段上可以理解为:以低于他国的价格将同种商品输入到进口国的市场上,使进口国国内该商品生产行业出现销售不畅甚至滞销,市场混乱,影响其经济秩序的稳定。反倾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倾销这一现象,提出相对的解决策略和实施手段。然而,现实当中,所谓的反倾销一定程度上却是针对与出口国的贸易限制,人为地进行干预和制约,以达到所谓对本国企业贸易保护的目的。法律是解决复杂和混乱的市场经济中经济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国际经济法就是手段和方法中的重要依据。由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外贸易规模也相对较小,国际贸易影响力不大,基本上没有出现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大力开展,在出现的反倾销案例中很多都是世界各国针对中国产品的倾销指控。所以,我们也要在合适的时间针对指控,根据国际经济法的相关法律条例进行维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我们在面对反倾销的指控时要有清醒的认识,应该透过现象看清它国指控的实际目的,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反倾销诉讼,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并且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平,而不能盲目一味的自我检讨。另一方面,我国的反倾销立法也亟需完善,研究和改进现有立法条例中的一些不足,建立反倾销预警系统,重点监控一些敏感国家,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简单分析了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及范围,又对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待我国经济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波.国际经济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4(25).

[2]栾昕博.有关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5).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2

内容论文摘要:经济效益的评价是考察经济行为效率以及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归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原则,以使效益评价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修正原则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11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中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11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11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3.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正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负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维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两种效益的协调同步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那么从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考虑,必须剔除和修正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任何建立在损害国家宏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基础上的微观经营活动,不管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都必须加以制止。在这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同时进行所取得的相关结论,是政府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滑冬玲.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3).佟家栋.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分析,南开学报,2005(6).陈柳钦,宾建成.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南方论丛,2005(2).李晓龙.我国对外贸易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导刊,2005(10).黄萍.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湖南大学学报,2001(4).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3

[摘要]为履行wto进一步削减关税的义务,关税壁垒的作用将越来越削弱,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非关税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要。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更隐蔽、更强大的壁垒,客观上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因此我国应加强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管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词]国际贸易wto技术性贸易壁垒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对我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将继续逐步降低,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形形色色新贸易壁垒的门槛正在日益提高,并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认识这些新贸易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于防范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采取正确措施突破它并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基本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1年出口达3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3%。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不高,出口商品结构落后,产品档次有待于提高。由于一些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在安全和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确实存在某些差距。从现实情况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成为影响我国越来越多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三、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我国出口的对策1.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性贸易壁垒既可以适当地保护本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又可构成对国际贸易的歧视和障碍。通过技术法律、法规的手段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加强有关技术立法工作,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充分反映我国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应对我国现行有关技术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修订,去除其中违背国际惯例、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的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针对现存技术法律法规体系的缺陷,进行填补空白、充实完备立法工作。促进技术法规、标准、认证认可检验工作的协调统一。理顺技术法规和经济法规的关系,理顺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关系,各行业分别制定技术法规的规划,并通过立法程序建立我国自己的技术法律、法规体系。2.总结农产品出口蒙受惨重损失的教训,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重要性的认识欧盟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实施禁令和日本不断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损失了8亿多美元。从内因上看,与我国企业产品安全意识淡薄,产品技术、卫生和质量水平不高等多种因素有关;我国标准化建设水平较低,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从外因上看,有些技术性贸易壁垒确实出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欺诈行为的考虑,但不少技术性贸易壁垒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对此,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是我外贸出口面临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3.加强国际合作,防范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1)建议建立由wto成员认可的国际性技术性贸易壁垒监督机制,规范wto成员正确执行《tBt协议》,特别是对有关成员实行国内外双重标准进行有效监督。(2)加强同欧盟、日本、韩国有关方面的合作,促使有关国家不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制定机构的工作,对我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应努力要求制定国际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其他国家提出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关税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一部与之相关的权威性的立法,只有一些技术性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的法规,而且存在相互重叠交叉、空白及冲突。因此,必须解决我国现行法律冲突,填补空白,有必要规范我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的立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在规范、有序、法治的良性状态下进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长期制约中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我国与相关企业之间必须加强密切合作,按照完善机制、加强引导、延伸服务、区分情况、重点跨越、稳步推进的原则,组织企业务实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出口健康发展。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4

   对外贸易法是指国家对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它包括宪法、对外贸易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外贸易法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一部法律的重要性,是由该法律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决定的。对外贸易法调整的是一国对外贸易及投资法律关系的。而在当今世界,各国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外贸法地位也日趋重要。随着wto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日益加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经济最发达的占世界经济总量1/4的大国美国,外贸依存度为20.7%,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为20.1%.【1】这些国家重视外贸法的程度也愈来愈高。美国从其独立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外贸,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200多年的外贸发展历程中,尤其是二战之后,美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中起主导作用的国家,但是从60年代起在日本及70年代日益强大的欧盟的强烈竞争下,使其外贸法既有管理本国进出口功能,又有在竞争中趋利避害的服务功能。“在美国,国际贸易是最热门的话题,外贸法也是最为社会关心的法规之一。因为它直接涉及美国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2】因此,对外贸易法在这些西方贸易大国早已越出了一般部门经济法的范围,无论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都赋予其特别重要的地位,给予非同小可的重视。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对外贸易的管理权直接掌握和控制在国会手中。该对外贸易管理权是通过制定法律、批准条约、决定征税以及掌握开支等方式行使的。行政部门则负责外贸法的实施和执行。美国政府中负责对外贸易管理的机关决不只由商务部负责,它同时还设有其他部门共同负责,主要有美国贸易代表以及一个独立机构———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还专门设有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区上诉法院,分别受理一审和二审的国际贸易案件。美国总统作为行政最高长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有很大的权力,他可以直接介入贸易事务并根据有关部门的建议采取措施,在是否采取保障措施、贸易禁运、贸易制裁等方面享有最终决定权。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内容丰富而具体,仅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就达1000多页,其内容涉及贸易待遇,包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待遇、普遍优惠待遇、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进口救济与贸易秩序,包括反倾销法、反补贴法、保障措施、调整援助【3】、市场扰乱【4】、不公平贸易做法【5】和非经济原因【6】的进口管制;出口促进与管制,包括301条款制度【7】和贸易促进、出口管制。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组织主要包括日本贸易会议、经产省、大藏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经济企划厅、公正交易委员会等。但日本贸易会议的主席由内阁总理大臣亲自担任,其成员包括经产省、大藏省、农林水产省、外务省、运输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公正交易委员会委员长、经济企划厅长官等组成。日本的特点是总理亲自处理,重要部门联手共管外贸。

   欧盟负责制定和实施贸易政策的主要机构包括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的执行机构)、欧盟议会(代表欧盟的公民)和欧洲法院。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外贸法的特殊重要地位表现在:

   (1)由最高权力机关立法;

   (2)由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实施;

   (3)全国一盘棋,主要部门及其第一把手亲自参与对外贸易法的执行;

   (4)内容详细灵活,在管理国内进出口的同时,强调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和拓展。

   二我国应对对外贸易法予以特别重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的外贸发展特别迅速。1978年进出口额仅为206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为2000多亿美元,而2002年我国的进出口额达到6200多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的位置已上升到第6位;今年上半年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协议投资金额已达8300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4500亿美元。我国共批准设立三资企业已超过40万家。同样,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也十分高,有经济学家统计,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44%.【8】尽管各国测算外贸依存度的方法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外经外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不可忽视,因此,作为调整外经外贸工作基本法的对外贸易法理所当然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西方贸易大国,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起步晚,重视不够,当然这与我国长期以来进出口数量有限,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弱有关,但是,从现在我国外贸的实际情况出发,外贸法的重要性已经凸现,外贸法应该予以重新定位并提到重要日程。

   三当前对外贸易法的若干前沿问题

   (一)透明度原则

   1.透明度原则的由来

   透明度原则源于西方世界。它早期是伴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作为商人,面临市场的巨大挑战,就要设法克服市场因政策法律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商人们迫切要求市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要求政府管理市场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透明,以便公众能方便地获得政府管理和服务市场的信息。因此透明度原则早期又称之谓“阳光原则”或“知晓原则”。

   透明度原则的日趋明确,那是在二战之后,它作为调整战后贸易制度的基本规范,被引入了“关贸总协定”,其内容逐渐明确,尤其是该原则被引入到wto的各主要协议之中后尤为突出。透明度原则的核心条款是关贸总协定的第10条。随着wto影响的扩大,该原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数十年以来,透明度原则已经成为各国外贸法的强制性规定而列入其主要条款。

   2.透明度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

   根据wto各主要协议的规定,透明度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公布和告知原则。该原则要求成员方管理机构必须将正式实施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政策予以公布;必须将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条约及政府协定,予以公布;在实施具体贸易过程中的法令、条例以及一般援用的司法判例及行政决定,都应迅速公布。二是关于行政和司法过程中的透明度。

   要求各成员管理外贸过程及审理外贸案件的过程透明,并要求能对政府管理外贸过程中的决定进行独立的司法审查。

   透明度原则已经成为wto基本原则中带有基础性的一项重要原则,能否切实地履行透明度原则,不仅是衡量中国承诺履行wto各项制度的法律基础,而且也是衡量中国遵守wto各项法律义务的信用基础,更是我们运用wto规则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重要前提。

   3.中国正积极地遵守透明度原则中国依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作出的郑重承诺将使中国的经济环境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中国政府在原则问题上的承诺,关键的或者说具有突破性的一点就是政府在管理外贸工作中取消内部文件(亦称红头文件),即凡是执行的,必须是公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

   中国对履行wto透明度原则迅速而全面地做出上述承诺,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该原则的重视,也表现了中国全面履行wto各项法律规定的决心和能力。

   (二)对外贸易经营权

   西方国家对外贸易法历来重视对外贸易经营主体问题,把它作为外贸制度的基础。美国外贸法专家认为,是否允许个人或所有企业从事外贸,这是一国对外贸易法的基石,犹如一国宪法是否保护人权一样重要。因为对外贸易主体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的自由度(即自由化)问题。它涉及对外贸易的几乎所有制度,比如工商管理、海关、外汇及税收等一系列法律,也就是说,对外贸易经营权是整个外贸制度开放的晴雨表。西方各国的外贸法对此都作出了相当宽松的规定,美国、欧盟及日本等西方国家都规定了其自然人、法人及合伙企业都能自由获得对外自由贸易权。

   中国在加入wto时承诺3年内放开外贸经营权。即在加入wto3年后,即从2004年12月11日起应对这类企业(包括自然人)放开外贸经营权。

   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法应参照国际惯例,规定除在特定的贸易领域内从事国营贸易的专营权或特许权外,所有在中国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业都可以享有外贸经营权。

   (三)国营贸易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5

【关键词】贸易保护;wto;自由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国家间的经贸联系不断加深,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来,以期为自身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自身发展。从理论上看,自由贸易是一种双赢的贸易机制,也是现在所倡导的发展趋势,但是各个国家还是或多或少地采取一定地贸易保护措施。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来看,贸易保护也一直存在,并且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合理。

一、贸易保护理论简述

(一)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日美贸易摩擦,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有关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十分必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20世纪相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这有其深层原因:首先,全球经济趋于疲软,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其次,传统工业产品一向是国家保护的重点。再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销售价格偏低,而出口数量猛增,必然促使进口国家对之加以设限。最后,wto在反倾销与反补贴方面的措施不力。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转换及实施手段的变化

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其关注的焦点已扩展到社会问题,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1、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国通过的《伯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

2、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wto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政策的若干调整不利于中国外贸稳定增长

1、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保护重点将从限制外资流入转向限制内资外流,不利于中国继续扩大吸引外资

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实现全球产业跨国转移的载体,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的扩张正是以大量跨国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的。但是,由于经济危机时期对资本流入的需求上升,降低了东道国对外资质量的评估,削弱了东道国对外资操纵本国经济的担忧。这些因素促使东道国减缓出台对外资的限制性政策,放宽限制以吸引外资流入的政策竞争在发展中国家间即将加剧。

2、各国为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不断出现,导致各国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出口鼓励政策的竞争

金融危机使各国国内需求出现萎缩,依靠外需拉动增长的重要性不断增长。目前,各国政府促进出口的直接支持措施包括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以及对本国出口提供融资支持。有的国家官方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业务范围从出口卖方融资扩大到买方信贷,并增加了官方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资金。

(二)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不断下降,中国外贸制度被进一步滥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政策实践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主要表现为多边贸易体制为各国贸易政策设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基于多边贸易体制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当前各国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都力求不直接违反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同时竭力强调对现有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这主要表现为: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的政策手段实现贸易保护目的;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利用诸边条约或区域贸易协定等保护成员国利益等等。

必须强调的是,多边贸易体制以各成员国间达成的多边贸易协定为基础,因此必然在规则严密性及法律约束力上无法与国内法规比较。因此,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转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成员方间的诚实信用来实现的。在经济繁荣和贸易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主要成员方能够从贸易自由化公共产品中获得巨大利益,因此也就有动力自觉维持诚实信用;但在经济低迷时期,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则会使各方成员在贸易保护政策上展开“失信竞争”,导致整个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目前,尽管各国的贸易政策措施尚未动摇多边贸易框架,但面对恢复前景不明的世界经济,已然初现的“失信竞争”将可能长期侵蚀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

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的下降和多边贸易规则的滥用无疑对中国外贸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期面临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多边贸易规则在约束他国贸易保护政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也为我们应对贸易争端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解决平台。其次,中国在入世之初曾被迫接受多项特殊条款,并导致中国在后来的贸易争端中由于这些制度障碍而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目前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的下降,中国外贸中的一些制度已经出现了被滥用的趋势。

(三)环境保护将对中国外贸提出更大挑战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贸易议题也未成为谈判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认为,与碳排放相关的贸易壁垒在短期内尚不能够对国际贸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一趋势对全球贸易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此外,随着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也不能排除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引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新议题或新措施,这点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尤其需要关注。

三、贸易保护主义对wto的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了解并积极运用wto规则和各项机制

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和规则,从而运用这些规则和各项机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改善贸易环境。

(二)进一步推动国内“四体联动”贸易救济体系建设,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面对国际经贸摩擦的增多,积极运用本国贸易救济手段维护本国贸易利益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此外,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也应当成为我国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将违背和滥用wto规则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诉诸争端解决的重要途径。国家还应当抓紧研究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以维护国内产业的稳定发展。贸易调整援助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因贸易或产业转移而遭受利益损失的产业、企业及其工人进行补偿和扶助的政策,在美国、欧盟都有成熟的法律和实践。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对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下维护国内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做好长期应对贸易摩擦准备,依靠产品竞争力提升中国外贸抗风险能力

加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所在。中国在今后的贸易政策调整中应当更加重视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的调整重组又无疑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由于内需、外需旺盛,即便是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空间,企业往往缺乏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约束力增强所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企业在危机中应难而上,取得突破。中国应当抓住此次“危”中之“机”,在加快外贸恢复的同时实质性推进外贸结构的优化和改善。

(四)维护并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所呈现出的特征,一方面表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趋势,任何主要贸易国家都不愿也不能够逆潮流而动,公开放弃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并执行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但另一方面,各国对多边贸易基本原则的偏离也反映出现存的贸易自由化制度建设进程正逐渐失去吸引力,各方成员在贸易保护政策上展开的“失信竞争”使多边贸易体制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个拥有巨大贸易利益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对西方主导制定实施的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公正性的体会也正日益痛切,争取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贸秩序已成为我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在入世过渡期内,中国基本采取了“韬光养晦”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避免成为矛盾焦点起到了作用,有助于我国成长为排名前三位的贸易体。

四、结束语

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中始终存在的两股力量,此消彼长。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自由贸易成为理论主导和发展趋势,但是从实际主导的时间长短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却更胜一筹。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领域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伟,阮炜峰.我国应以何种措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J].商场现代化,2011(11).

[2]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01).

[3]金缀桥.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J].中国集体经济,2012(03).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6

[关键词]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技术创新

2006年2月《国际金融报》上刊登的《中国外贸全球第二的梦想・博弈在荆棘和玫瑰之间》一文有一句话,我至今难忘――“如果说中国的外贸发展是一条玫瑰之路的话,那中国面对的外贸摩擦便是玫瑰之路上的荆棘。”当初看这篇文章中写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屡屡受挫,外国不断修订咄咄逼人的新外贸政策,以致我国的许多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被逼上绝路却又像“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外国的新规定既没有违反法律,也没有与wto的规则相悖,甚至这些新规定还体现着对人民福利提高的促进作用,但实际上都是对我国外贸事业的严重摧残与限制。而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与贸易,是一个国家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遥想我国当年闭关自守,被英国商船轰开国门的惨痛历史,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个堕落保守、不思进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落后闭塞、盲目乐观的国家是要被世界所淘汰的。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了我国的选择。为此,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如何避免贸易摩擦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后,中国外经贸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入世四年多来,我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新贸易大国地位正在逐步崛起。回顾这四年多来的外经贸发展历程,统计数据的确令人振奋:200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620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出口达3255.7亿美元,增长22.3%(数据来源于外经贸部网站),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200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达8512亿美元,已超过2000年全年的货物进出口总值,进出口双双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总体贸易增速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位次已升至第四位;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再奏高歌,出口和进口增长双双超过30%,贸易总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2005年中国进出口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总值达14221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第三位。透过辉煌的外表,我们更应当看到其背后的无奈――国外屡屡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来限制我国的出口。

二、贸易摩擦呈现出的新特点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外经贸迅速发展的背后,可谓是危机四伏:在高贸易额的表象下,隐藏着oem加工贸易占50%以上且逐年增长的隐患,这将会引起高端创新性产品严重匮乏、产业技术水平低下;此外,对外贸易逐年迅猛膨胀,tBt和SpS通报量大幅度增长的隐患……目前,我国处在入世的后过渡期,中国与世贸组织各成员方、特别是主要发达成员方之间的贸易摩擦正在从性质上发生重大变化,从一般性贸易摩擦转变成为战略性贸易摩擦;而且,中国所面临的技术贸易壁垒正在呈现出“与知识产权相结合、重点在人与环境、影响从个别产品转到整个行业”的新动向。

知识产权是当代国际贸易中最重要,也是最新的一个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以知识产权作为技术的支撑。很显然,跨越技术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技术支持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能力。虽然近几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较快,但是国内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的比例增长缓慢。例如:在2002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中,国外专利占50.6%。中国高新产品中,发明专利的产品比例1996年到2001年一直在7%左右,高新专利产品出口中,发明专利的产品出口比例2001年为13%,比1996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高新产品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按出口额计算,2001年引进国外技术的产品占71.3%(数据来源于wto经济导刊2005年7月11日《中国应对技术壁垒面临三大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技术壁垒应对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家整体技术竞争能力。技术壁垒的设置、破解与跨越实质上是各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较量。其次,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SpS措施是中国今后应对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另外,欧盟2003年初公布了《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涉及面很广,它广泛影响到了应用化学品的纺织、服装、鞋、玩具、家具、家电以及通信等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巨大影响。

三、贸易摩擦的危害性

目前,不管是传统的一般贸易壁垒还是新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危害都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限制了我国的出口,摧毁了我国许多吸纳众多劳动力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增加了失业率,也打击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自1995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它还导致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对我国整体贸易环境也造成了危害。贸易摩擦经常是通过一种商品而打击整个产业链,危害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四、应对战略的选择

为了应对贸易摩擦,我国的学者和外贸工作者都做过许多研究。从根本上来说,我国不应该以干涉外国制定的进口政策为重点,而应以发展完善自身、提高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因为即使我们可以及时制止外国制定新的进口商品管理规定,但各种各样的新规定还会接二连三地出台。只要我们国内的生产流程、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存在问题,外国仍然会千方百计地阻止我们出口。但如果我国企业能够注重创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身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的,并且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产品,转变中国某些企业竞争策略过度依赖价格竞争的状态,那么国外便无机可乘。这样不但解决了贸易摩擦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快速反应系统是当务之急。可行的战术策略主要包括:争取更加合理的国际经贸规则;积极规范企业行为(包括外国贸易伙伴的行为),整顿外贸秩序;建立、完善贸易争端应对机制;建立、扩大自由贸易阵线;与贸易伙伴合理分享贸易发展利益,削弱其发动贸易争端的内在动机;主动运用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和商业仲裁机制;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社会责任以及知识产权等等。

(一)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快速反应系统

为什么要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快速反应系统呢?首先,近年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缺乏预警和快速反应的结果。例如:2002年1月23日欧盟向中方报告,称在中国出口欧盟的蜂蜜中检测出氯的残留成分,1月25日欧盟作出暂停进口建议,而中国有关部门4月22日才要求国内停止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含氯蜂药,5月10日才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口蜂蜜严格检验。而快速反应避免规避风险的情况也有,以中国皮革行业为例:1995年,德国开始要求纺织品、皮革制品禁止使用有害的偶氮染料。中国皮革工业协会获悉后立即向企业预警,要求出口企业做好准备,并组织企业研究“真皮标志生态皮革”。当得知欧盟有可能在2002年年内开始实施出口欧盟纺织品、皮革制品禁用有害的偶氮染料的指令后,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宣布,全行业正式启动“真皮标志生态皮革”工作。其次,对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现有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加强技术预警和快速反应是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有效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快速反应系统是一项政府职能,政府在出口方面应给予企业更多的指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目前,上海已经首先自主开发完成了“反倾销措施监控预警系统V1.0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此基础上早日建立起全国的预警系统,培养大量的应付技术性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使我国能够提前预知国外的动向,是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必备环节和必由之路。

(二)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开发研制我国特有技术和产品,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我国不必拘泥于低廉劳动力成本一条路,如果我国能够开发许多独具特色的创新产品,尤其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那么在整个世界市场上,我国的产品将处于垄断地位,这样不但有利于我国出口,而且还会对国外的限制形成一种制约。比如说,我国的纺织品可以加入某种我国特产或开发、研制的材料,达到某种独特的功能,作为一种专利技术。我国的制鞋业也可以从材料和外观上入手,争取创造出特色。

(三)敢于和善于在wto法律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

目前,我国与许多国家都建立有双边贸易危机争端的解决机制,但并非总是能够奏效。以中美纺织磋商为例,美国之前做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形成了多套方案,在贸易谈判方面美国还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要使磋商能产生实际效果,能真正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依据wto多边规则比靠双边的,主要依靠政治、实力解决问题的途径要公平、公正,因为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更讲规则与程序,这对我国相对来说比较有利。要适当调整过去只依靠双边解决问题的传统做法,养成尊重、遵守、适用多边规则与机制的习惯,要敢于和善于在wto法律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鉴于wto复杂的磋商程序和高额的费用,我国政府应当鼓励支持成立相应的民间组织,并且培养专门的人才,以便能够最大开限度地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四)转变出口战略,适当动用贸易报复措施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举世无双,从而给一些国家形成竞争压力,许多国家常常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实行限制,采取保障措施等手段来阻止我国廉价商品的大量流入。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出口竞争策略,改变出口削价竞争、以量取胜的思路,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尽可能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鼓励企业创新,开发高端产品。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或者采取转变外贸乃至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矫正过度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尽力化解贸易争端于未然之际,尽可能通过平等理性协商解决贸易争端,防止贸易争端失控而酿成两败俱伤的贸易战,但在适当情况下不排除通过贸易报复措施抑制某些贸易伙伴国内有关利益集团的道德风险。从政治角度来讲,我国在强调双赢的思想下,应当通过转变外贸结构,让出部分低端产品市场,实现真正的双赢。

(五)动用行业外交策略

在应对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有时政府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没有政府的支持不行,但政府出面又很容易把贸易问题政治化。除政府外,化解贸易纠纷还需依靠多方面力量,行业外交是解决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加强沟通和协商,化解摩擦,构建稳定和谐的贸易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在贸易摩擦日趋升级的时候,协会和商会积极配合商务部等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与国外政府和业界的斡旋,并积极自发组团出访,加强与国外业界的沟通与交流,为化解贸易摩擦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去年,在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方面,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和中国纺织品协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发挥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作用,因为这些组织在华有商业利益,并且熟悉国际规则;还可以通过增进相互了解和在进口国开展有效的政治游说,降低摩擦爆发的几率;在贸易摩擦发生之后,抑制其烈度。

(六)积极采取规避措施尽量避免贸易壁垒

在目前的贸易中,一方面由于许多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入世的时候做出了很多具有牺牲性的承诺,因此在世界上有许多专门针对我国的贸易条款。为了发展我国的外贸,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比如采取中性包装的措施进入国外市场;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在东道国寻找合作商或者直接设厂等方式来直接进入消费市场。同时我国相关行业应当重视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应对贸易摩擦,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化解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增强企业主动采取措施避免贸易摩擦的意识,进一步发挥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主体作用使我国的外贸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而腾飞。

综上所述,对贸易摩擦我们应当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要冷静对待,看清问题的本质,并持以平常心态;另一方面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其实,贸易壁垒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高经济增长率令多少国家叹为观止,作为一个劳动力成本优势国,我国的廉价产品挤占了多少国家的产品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贸易大国,我国的贸易顺差又让多少国家眼红……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发展我国外贸,避免我国的贸易摩擦,并不是通过纸上谈兵就能够做到的。但是贸易摩擦的解决也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无论进口方采取何种贸易壁垒措施而引发出不同性质的贸易摩擦,其实都是可以发现规律的,比如说“量增价跌”;贸易摩擦并不是不可预防的,无论什么样的不公平规则的出台都可以通过快速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并及时通过磋商解决;贸易摩擦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无论多么棘手的状况发生,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变出口战略、开发特色产品、鼓励技术创新加以解决。总之,为了使中国顺利渡过入世的后过渡期,为了使中国成为贸易强国,为了使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同心协力解决这一任重道远的问题。只要坚定信念,相信路就在前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新奎.战略性贸易摩擦与贸易壁垒监控预警机制的建设[m].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8

关键词: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17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9-0004-10

一、引言

加入wto十三年来,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同时。对外贸易摩擦正日益增多,对外贸易冲突不断升级。随着全球贸易重点逐步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中国遭遇的服务贸易摩擦也愈发频繁,不断升温的服务贸易争端无疑给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阻碍。美国是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对中国发起服务贸易诉讼最多的国家,仅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案件就占中国服务贸易摩擦案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有必要探讨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动态,这对中国在新历史条件下缓解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轨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美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为10695亿美元,占有全球约12%的贸易份额。美国服务贸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国际服务贸易分工格局中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其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服务居主流地位,新型服务贸易成为支柱体系。从服务贸易的历史数据来看(图1),美国服务贸易持续处于顺差的状态,并且自2003年开始呈现服务贸易余额逐年增长的趋势,在随后八年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7.3%。尽管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服务贸易余额出现了小幅度回落,但后危机时代的美国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仍然展现强劲势头,2012年服务贸易顺差较2011年扩大了10.1%。

另一方面,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68%。其服务贸易摩擦不仅反映了短期内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一般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长期发展趋势。迄今为止,对于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也是促使笔者关注和研究此问题的直接动因。尽管如此,对于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研究已颇为丰富。能为本文的理论构架和思路延展提供必要的文献基础。在贸易摩擦的理论探索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是通过构建政府、利益集团和一般选民之间的动态化博弈模型,利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贸易政策制定的内生过程。从而对贸易摩擦的内在机理进行阐释。Grossman和Helprnan(1994)运用数理模型着重比较了利益集团和公民福利在贸易保护政策决策中的影响,其研究表明,一国贸易保护的程度与利益集团所属行业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贸易摩擦所导致的政府间国际争端实际上是国内政治矛盾的真实反映。沿袭Grossman和Helpman的研究思想,Grether等(2001)、mcCalman(2004)基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分别对墨西哥和澳大利亚贸易政策的保护模式进行分析,将贸易摩擦研究从经济领域向不同国别的政治领域延伸。邓力平(2009)在分析贸易自由化进程性质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概念,认为贸易保护内生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之中,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贸易政策内生化思想的不断渗透,贸易保护内生性对于解释贸易摩擦内在机理的效力也在逐步增强。本文基于贸易保护内生性这一研究思路,试图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进行更高层面的审视。

二、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

根据wto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世界各国服务贸易摩擦共发生22起,其中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就有15起,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68%。如表1所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服务领域较为宽泛。其中,分销服务4起,通用服务4起,金融服务2起,通讯服务2起,期刊服务、娱乐服务、古巴法案各1起。

无论是作为方还是被诉方,相比其他各国,美国都更为频繁地与其他经济体发生服务贸易摩擦。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中作为方频率最高的国家,此类诉讼案件共有11起,其对象不仅涉及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还包括墨西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被诉方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共4起,其中欧盟作为国,针对美国的服务贸易争端案就达3起,而另一起则发生于中南美洲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对美提出的娱乐服务诉讼案。

通过对表1中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案例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多发生在分销服务、通用服务和金融服务领域

美国的服务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分销服务、金融服务和通用服务这三个领域,共占摩擦总数的66%。从时间跨度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大都集中在分销服务和通用服务;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领域。一方面,美国对于本国相对成熟的金融产业积极进入目标市场;另一方面,目标国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金融产业予以保护,开放步伐迟缓,金融市场开放顺序的结构性失衡必然会引发美国对外贸易争端的激化。

(二)扮演的角色多为方,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目标

在已有的涉及美国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中,美国扮演的角色多为方。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摩擦中作为方频率最高的国家,此类诉讼案件共有11起。自2000年后,美国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诉讼案件不断提升,对象全部集中于中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市场正处于加速成长阶段,具有长期而巨大的商业潜力,一直是美国服务提供商角逐的目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相对薄弱,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在服务贸易争端的应对机制上也存在明显的漏洞,诸多缺陷很容易被美国作为突破口,构成服务贸易诉讼的有力依据。

(三)焦点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上。涉及的提供方式较为全面

从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具体形式来看,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上。例如,美国以方的角色诉讼墨西哥影响电信服务措施案(DS204)、诉讼加拿大影响期刊进口措施案(DS31)都是基于外国机构对美国服务产品的进入限制而引起的贸易争端。美国作为被诉方参与的大部分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也同样涉及市场准入问题,如安提瓜和巴布达诉讼美国影响跨境提供服务措施案(DS285)问题的焦点就集中于美国对国外提供的等娱乐活动的市场准入问题。从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来看,美国服务贸易摩擦涉及的提供方式较为全面,主要涉及了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三种形式,其中涉及跨境交付的诉讼案件占据主体,如DS204案和DS285案中,无论美国扮演的诉讼角色是方,亦或是被诉方,其诉讼的焦点都集中于两国对于跨境交付问题的矛盾与冲突。

(四)界定具体承诺是处理服务贸易摩擦的出发点

美国作为方的所有服务贸易争端都聚焦于对被诉国GatS减让表②承诺的界定。DS204案中,美国诉称墨西哥对电信服务供应商的管制措施违背了其在GatS减让表中的承诺,据此向DSB提出诉讼请求;美国作为被诉方,矛头也主要针对GatS减让表的承诺与履行问题,DS285案中,双方对于网络服务的争议再次体现为对具体承诺的界定。此外,美国善于利用GatS的一般例外条款为承诺的界定寻求法律依托。DS285案和美国诉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DS363)中,美国均援引Gatt第20条(a)项中的“公共道德”例外条款为申诉抗辩,最终在服务贸易争端中占据上风。

(五)案件结果多以美国胜诉而告终

从服务贸易摩擦的处理结局来看,一方面,作为方的美国大都获得了胜诉或至少取得了对自己有利的局面。美国作为方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共有11起。其中胜诉的案件共有6起,和解案件1起,磋商未果而终止的案件与正在磋商谈判的案件各2起(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美国在服务贸易诉讼案件中占有明显的主导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甚至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其诉讼要求也相对强硬,要求外国直接撤销或停止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美国作为被诉方在国际谈判中却屡尝败绩。在DS285案和欧盟诉美国对外国销售公司的税收待遇案(DS108)中,美国均被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裁决违反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或《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下的相关规则。以DS285为例。尽管两国对于GatS体系下关于服务跨境交付的承诺各据一词,但最终wto专家组还是认定美国在业跨境交付上做出了完全市场准入的承诺,此案以电子商业大国美国的败诉而告终。事实表明,多边贸易体制对成员国的行为产生了有效的约束作用。

三、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内在成因解析

(一)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内生性理论根源

各国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各国在贸易保护问题上的较劲始终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过程。换言之,贸易保护内生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这一性质被称为“贸易保护内生性”(邓力平,2009)。基于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理论根源,贸易摩擦则可以看做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过程。本文将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概念拓展至服务贸易领域,从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理论视角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成因进行整体的把握与辩证的思考。

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分支,在其自由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服务贸易保护主义,从“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这一认识出发,对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不断出现、反复回潮或时常抬头的美国服务贸易摩擦问题就不足为奇了。长期以来,在经济危机或衰退的特定时期中,服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被认为是一种常态与趋势,但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衰退到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这一过程来看,随着美国对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服务贸易保护也势必成为一个客观过程。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使得内生于自由化过程中的服务贸易保护越来越成为美国维护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也将呈现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矛盾与冲突愈加激化的态势,这应当被看做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服务贸易保护不仅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的属性,还具有形式上不断深化、功能上不断延伸的特性。由此,笔者提出“服务贸易保护区域外延性”的概念,用以补充和完善服务贸易保护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服务贸易保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具备区域外延性的新特征,即以区域性组织为核心,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不断向外辐射,通过不断演化的服务贸易保护形式,对外设立服务贸易壁垒以达到保护区域内国家经济利益的目标。以欧盟为例,在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驱动下,欧盟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逐步扩大,设置的服务贸易壁垒类型也日益增加,同时对非欧盟国家实行差别待遇的管制力度也具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服务贸易保护的区域外延性加以审视,倘若美国利用区域性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中美国的主导力量。

从上述基点出发,笔者认为,对美国服务贸易摩擦解析的前提是必须充分认识服务贸易保护的内生性,认识服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服务贸易摩擦的必然性与客观性,同时深刻审视保护的区域外延性在服务贸易中的渗透,这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理性思考。

(二)美国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现实基础

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必然会催生出服务贸易保护主义,而美国服务贸易保护内生性的演变也是基于其国内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的现实基础。从经济利益角度看,美国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现实都发生了内生性变化。一方面,各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逐步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但服务贸易多边体系的制度调整滞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样的体系自然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在此背景下,各国对外经济政策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和谐因素就会不断激化,并演变成现实的国际服务贸易争端;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通过服务贸易、投资等渠道释放出来,在经济上就表现为服务贸易摩擦。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技术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多的是各种无形的技术、专利、标准、服务等产品(雷达、于春海,2004)。在国际范围内,高技术产业链要求更为规范的外部市场环境,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市场规范和法律约束,而拥有规范市场的发达国家却往往对美国构成了潜在的竞争威胁。因此,美国在巩固和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同时,必是会伴随着与各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频发。

随着各国服务经济融合的加深,制度层面的碰撞已成为常态。从政治现实角度看,美国特殊的政治结构与服务贸易的特性相结合时,更容易产生内生的服务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下,议员和政府官员往往是某种利益的代言人,这些代言人既可能直接支持贸易保护政策,也可能和其他议员互相支持,甚至进行政治利益交换,以便产生更大影响(李丽,2005)。服务业往往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的劳动力群体分布较广,因此存在更大范围内的利益相关体,从而产生更多的代言人对美国服务贸易政策产生内生影响。民主制度、政治规则与服务贸易政策内生关联机制的不断深化,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双边或多边服务贸易摩擦。此外,美国国会的贸易管理体系以及议员选举制度也是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国会议员对本州的政绩和利益的关注高于对全局利益,因而可能将服务贸易问题视为地方问题,形成狭隘的服务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服务业面临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往往需要更大范围的政府干预与介入。在国际关系层面上,服务贸易则涉及更大范围内国际制度与经济秩序的协调。对于中小国家,美国通过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对它们实现再制度化,然而在对这些国家的国内法律、制度等进行“改造”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服务贸易摩擦和碰撞;对于其他大国或地区,美国在国际层面上与其争夺地区影响力。试图对国际关系进行解构与重组,从而构建以美国为轴心的轴辐式国家间关系格局,这种国际关系的强势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也必然会激化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矛盾与冲突。

四、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发展动态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从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特征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金融服务领域将成为后危机时代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涉及中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共有6起,中美服务贸易摩擦就有4起,占中国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三分之二。在4起中美服务贸易诉讼案中(见表2),涉及金融服务的诉讼案件占据2起。其中,美国诉中国金融信息服务案(DS373)和美国诉中国影响电子支付服务的若干措施案(DS413)都是由中国的金融信息部门对外管制措施而引发。中国的金融领域开放较晚,行业规范缺乏有效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因此诸多缺陷很容易被美国作为突破口,构成服务贸易诉讼的有力依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始发的欧债危机,更可能长期强化这种摩擦集聚的趋势。因此,中国需要重视金融服务领域的风险防范,加强金融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执行体系。此外,中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针对服务业FDi的立法,关于商业存在法律体系的缺失势必将造成中美服务贸易在金融领域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内金融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服务标准、执业资格、经营规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和高度自律。

(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

2000年以前,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案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诉加拿大影响期刊进口措施案(DS31)和美国诉欧盟对版权和邻接权的保护措施案(DS115)。自2000年后,其诉讼对象主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皆以违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为由对这些国家提出上诉申请。随着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美国势必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手段对世界其他国家采取贸易管制或有效的报复措施,知识产权保护也将成为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议题。

知识产权保护是美国服务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长期内也将成为中美服务贸易争端的焦点。中美服务贸易诉讼案中,DS373和DS413案都涉及了服务贸易市场中比较敏感的文化产品领域和金融领域,凸显了中国在服务贸易市场开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冲突。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是缓和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国在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上存在严重的服务贸易逆差,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相互协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本国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进而摆脱中国在知识产权贸易上所处的绝对弱势地位,努力突破知识产权造成的中美服务贸易阻碍。

(三)美国应对服务贸易摩擦的反制力量正不断强化

高效的服务贸易摩擦应对机制逐步成为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中扭转不利局面的有力武器。近年来,美国频繁采取积极主动的服务贸易反制与报复手段对国采取经济制裁或贸易报复。由于美国国会对于服务贸易保护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较强的法律强制性,因而在服务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上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同时,在金融、信息服务等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服务部门中,美国善于利用DSB解决相应的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力求通过DSB对谈判阶段的成员国施加压力,为其贸易救济赢得法律空间。

相较而言,中国在服务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上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制度环境方面,国内的贸易救济存在缺失,未形成关于贸易救济的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使中国在遭遇服务贸易摩擦时面临国内贸易救济缺乏立法保障。对外又无法实施有效贸易报复的双重困境;在利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中国在面对服务贸易争端时的应对态度和反制手段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很多时候甚至存在消极应对的现象,无法有效地利用DSB平台为其辩护。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完善服务贸易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对服务贸易保护的立法,界定服务贸易保护的范围和对象,强化服务贸易保护的法律约束性,从而为服务贸易救济甚至服务贸易报复提供法律空间,扭转中国在服务贸易争端中所处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DSB解决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尽管DSB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但它仍不失为有效解决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和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任何贸易摩擦的激化或单边及双边的制裁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沈四宝,2007)。因此,在wto多边框架下通过磋商和谈判解决服务贸易争端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应当充分利用DSB平台表明自身的立场和态度,以合理、合法的辩护理由为申诉抗辩。

(林峰电子邮箱:)

参考文献:

邓力平.2009.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保护与税收因素[J].涉外税务(12).

李丽.2005.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1).

雷达,于春海.2004.内外均衡、结构调整和贸易摩擦[J].世界经济与政治(8):70-76.

沈四宝·2007.美国、日本和欧盟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

Crossman,e.m.alldHelpmane.1994.protectionforSa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84(4):833-850.Grether,J.m.,Demelo,J.andolarrage,m.2001.whoDeterminesme,cantradepolicy[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64(2):343-370.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9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在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实施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使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从1979~2004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年均增速达26.9%,比同期外贸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4.38%增长为2004年的55.3%。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浙江作为外贸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值得我们关注。1浙江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1992~2004年的十几年里,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1992年的91.52亿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1477.34亿元,尤其从2002年始加工贸易增幅较大,从2002年的630.57亿元发展为2004年的1477.34亿元,增长了800多亿元。2004年浙江省加工贸易有了新的发展。统计显示,2004年前11个月,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9.3%,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3.3%,在整个贸易中的地位开始上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提高。长期以来,受国家贸易政策、企业自身条件和利益的限制,外资企业倾向加工贸易,内资企业倾向一般贸易。这在2004年有所改变,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第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增长迅猛,产业链延伸。2004年加工贸易从上游原料环节就从一般贸易转为加工贸易进口,通过深加工结转,延长加工链条,直到成品的再出口。

2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2.1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分析

增值系数是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增值系数的提高表现为加工贸易在质量上的扩张。

从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均大于1,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点多提高到了近2点的水平,表明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额大于加工贸易进口额,即加工贸易处于贸易顺差。增值系数整体上的上升趋势,说明浙江省加工贸易的顺差额逐渐增大,出口创汇力增强。

2.2加工贸易对浙江省GDp的拉动度分析

加工贸易对GDp的拉动度表示GDp增长率中有几个百分点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亦即加工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乘积。拉动度=(X-m)GDp增长率∕GDp,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的加工贸易净出口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浙江省在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企业兴盛发展参与加工贸易,大量的加工设备进行进口,此类贸易只有进口而无出口,导致浙江省加工贸易从总体上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初加工的基础上,浙江省民营企业中一些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浙江省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加工贸易进出口与浙江省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越来越大,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3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线性回归分析

在浙江加工贸易对GDp拉动度分析的基础上,文中选取相关数据,通过建立GDp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及GDp滞后一期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减少数据的波动,更好的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拟合效果,本文对GDp、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取对数。建立二元回归模型:㏑GDp=a+b㏑GDp(-1)+c㏑tJ+u其中:㏑GDp--GDp㏑tJ--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GDp(-1)--GDp(-1)将有关数据带入SpSS,输出结果如下:㏑GDp=1.862+0.594㏑GDp(-1)+0.282㏑tJt:(7.585)(8.559)(4.685)R2=0.996Dw=2.107F-statistic=1335.128

从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方程的拟和优度很高,R平方高达0.996,表明上述方程式的解释力很强,可信度很高。所有参数估计量都通过了检验,表明㏑GDp(-1)、㏑tJ及常数项显著。从Dw值可以看出方程中的随机变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②对方程式运用戈里瑟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以及运用逐步回归检验法检验自变量的多从共线性。通过检验得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

由回归模型可以得出,加工贸易对GDp有促进作用,加工贸易每增长1亿元,GDp将增长0.282亿元。加工贸易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的外贸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进出口额的比重只有二、三成,这与全国加工贸易占五五成的形势形成较大差距,这种外贸比重上的失衡使得加工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所限制。

3结论及对策建议

上述的各种数据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实现贸易方式多元化、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对外出口,减轻就业压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如下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加工贸易的宣传,消除长期以来企业认为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产业链短受外商控制,不利于产业自主发展的这种认识偏见,促进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政府合理设置公共保税仓库,为深加工结转货物提供便捷、低廉的交易平台。

(2)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浙江的一般贸易虽然居全国第一,但走的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老路,由于缺乏品牌和技术,这些产品、产业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处于低端的不利局面,面临的不仅是贸易摩擦,更有难以跨越的贸易壁垒。因此,应在巩固浙江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走出一条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的道路。同时,立足于一般贸易为主的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一般贸易出口的营销渠道优势、成熟的加工制造优势,大力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走浙江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之路。

(3)健全社会相关部门共管机制,坚持鼓励合法发展、打击违法经营并举的方针。加工贸易管理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外汇、银行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起与国际接轨、以"海关主管、社会共管、企业自管"为特色的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加工贸易外部环境,推进浙江省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兴,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2(5)

对外贸易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蓝色壁垒劳工就业权对外贸易法工会组织中美轮胎特保案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发达国家为继续保持自身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优势地位,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而蓝色壁垒正作为一种新兴的打着道德标杆的隐形壁垒给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经济设置一层人权障碍。发达国家在国家贸易市场上设置的蓝色壁垒,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一种歧视性对待,这需要我国政府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今后的对外贸易谈判和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充分把握话语权,争取有利于自身的谈判结果和国际规则。

劳工就业权实施外贸法保护的必要性

劳工就业权实施面临的新问题为“蓝色壁垒”问题。蓝色壁垒,是指为了实现保护劳动环境与生存权利的目的而采取的相关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按照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构筑的贸易壁垒,主要是针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2009年,美国总统奥马巴应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申请,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全部卡车和轿车轮胎进行3年期限的惩罚性关税惩罚,这无疑给中国轮胎制造业带来巨大损失。同时,我国的轮胎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是其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美国政府对从我国进口轮胎惩罚性关税措施的实行以及紧随其后的其他一些国家类似举措的做出,一方面使我国轮胎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因为出口量的锐减,使我国轮胎制造业大量劳工失业,其就业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有三分之二的美国民众认为“更自由的贸易将导致美国失业人数的增加,即使而对那些赞成自由贸易的人而言,如果关税可以保护本地的就业机会,他们就会支持征收进口税”。①美国特保案所推行的依据并非是真正要推进全球劳工保护水平的提高,而是为保护本国夕阳产业和劳动者充分就业权所推出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形式。蓝色壁垒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尤其是出口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除了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动机以外,从我国自身而言,劳工权益保障措施的不到位亦是在国家贸易上授人以柄的重要原因之所在。所以,从外贸法角度保护劳工就业权存在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劳工就业权保护存在的缺陷

我国外贸关联企业劳工就业权的用工单位侵害,主要依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专业性劳动保障法律规范来规制;“而来自境外滥用新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等‘贸易因素’导致的就业权侵害,就必须动用《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等对外贸易法律、法规予以保护。”②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在劳工就业权保护问题上多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

保护劳工就业权的立法目的宗旨缺失。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法》第一条规定:“对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该条规定即可以被视作是我国《对外贸易法》之立法目的宗旨的法律条文诠释。从该条文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法》重在保护外贸关联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而未能关照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工的就业权。美国的《1974年贸易法案》第四条规定:“提供适当的程序,保障美国产业和劳工免于不公平或损害性竞争,并帮助产业、厂商、工人和社区对国际贸易流向变化做出调整”。③并且,紧随其后的《1979年贸易协定法案》、《1984年贸易法修正案》皆把“保障劳工就业权”作为其立法宗旨。在“保障劳工就业权”的对外贸易立法宗旨之下,美国的对外贸易谈判、贸易壁垒调查和评估、贸易调整援助计划等等外贸保护手段几乎都围绕着保护劳工就业权的行动目的展开。

一般而言,“立法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一种预定目的的实现,一种有目的的创造。”④立法目的乃是贯穿一部法律的灵魂与血液,我国《对外贸易法》劳工就业保障立法目的的缺失,直接引致了整个法律制度框架条文的设置出发点缺少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人文价值关怀。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制定于1994年,最后修订于2004年,受限于当时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并未认识到劳工就业权益保护的重要性。经过近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国际贸易领域Sa8000、iS026000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兴起,劳工权益保护水平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交易对象甄别、选择的重要指标,我国《对外贸易法》劳工就业权立法目的的缺失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国家贸易领域并掌握话语权的一大障碍。

劳工就业权保护的政府义务与责任空置。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法》中关于政府义务与责任的规定,仅仅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五条关于对外贸易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事徇私枉法、、收受贿赂等不当行为的处罚上,而未规定政府采取积极行为保障劳工就业权的相关义务与责任。⑤前已述及,对劳工就业权的在国际贸易层面上的侵害,劳工个人自身很难通过诉讼、仲裁等常规的救济方式实现自我救助,这就需要政府出面以国家的姿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劳工的充分就业权。对此,就以前面涉及到的中美轮胎特保案为例,美国政府与民众出于对“中国制造”的恐慌,担心从中国进口的物资因为价格低廉而影响到美国本土相应产业的发展,进而降低其民众的就业率,所以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乘用车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假如美国政府对于就业率受影响的假设是成立的话,因美国轮胎生产企业中因产品销量锐减而被迫下岗的劳工也是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获得权利救济的,因此美国政府会出面对中国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以试图保障其本国相关产业的劳工充分就业权。

劳工就业权的外贸法保护构建路径

《对外贸易法》立法目的重释。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法》重经济秩序维持、外贸经营者权益保护,轻生产者、劳工利益保障。然而,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者是剩余价值的最终创造者,一切财富从最终极意义上而言,都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因此,从保护劳工就业权的视角出发,需要在我国《对外贸易法》的第一条中增设劳工就业权保护的目的性条款,并且兼及生产者的权益保护,之所以在“目的条款”中增加对生产者权益保护的内容,是因为考虑到对于外贸关联企业而言,生产者与劳工之间存在着休戚相关的利益纠葛,彼此之间“互为唇齿”,不可偏废其一。除此之外,还要在《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等我国《对外贸易法》的配套实施法律规范中同时引入类似的劳工就业权保障目的条款,以彰显劳工就业权保护的重要性。

明确国际贸易交往中政府的劳工就业权保障义务与责任。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法》关于政府责任的规定内容不够具体、且并没有涉及到政府保障劳工就业的积极作为义务与责任。按照我国目前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责权限划分,对对外贸易工作享有管理权限的行政机关主要有商务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等。其中商务部主要职责在于对保障劳工就业权提供预防性保障,具体负责制定市场贸易壁垒和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的认定条件与标准,制定反倾销适用具体要求,通过国际双边、多变谈判机制及时制止侵犯我国劳工充分就业权的不公平行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则主要负责劳工充分就业权的救济性保障工作。具体而言包括:第一,援助资格的认证与审查义务。即在外贸关联企业的劳工因为国家贸易政策变化、外贸不公正歧视等原因遭受下岗、失业困难时。企业职工推选代表或者工会组织有权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援助,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设置一定的资格审核条件,对失业劳工情况进行形式与实质审查,并作出是否给予援助救济资格的决定。第二,调整援助和其他救济的发放义务。在经过对提出申请的劳工情况进行审查决定给予援助或救济的情况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及时保质、保量发放救助物资与资金。对于不符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规定,对其做出不予发放决定的劳工,应充分说明理由,并告知其享有对做出决定机关享有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权利。第三,举行听证的义务。对于涉及劳工就业权保护的行政程序的,应当及时组织公开听证,并且听证过程必须有劳工推荐代表或者工会组织人员出席。第四,提供就业服务的义务。对于因受对外贸易影响而失业的关联企业劳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及时了解劳工生活状况,为其提供就业培训和建议。第五,监督义务。对于下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在工作中的失职、违法行为,应履行监督义务,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此外,对于上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对外贸易管理工作中存在失职、违法行为的,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完善劳工就业权保护预防与救济机制。我国的《对外贸易调查规则》由于内容单薄、且不涉及劳工就业充分权保护标准,而难以起到保护劳工就业利益的法律目的。对此,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美国《1974年贸易法案》规定,贸易代表应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时,对贸易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具体交易做法是否涉嫌不公平交易和设置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评估与认定。⑥并将贸易国政策法规与具体做法是否会影响本国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作为评估认定的核心参考标准。《2002年贸易促进授权法案》中还规定,美国总统拥有审查国际贸易协定内容的权力,主要依据是其实施将会或可能会对美国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的,并且需要向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以及美国民众报告。⑦参考借鉴美国的做法,我国的《对外贸易调查规则》,首先应将贸易国对外贸易政策与行为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影响列为调查评估的重要内容;其次,相关调查评估、认定部门应该及时将有关国际贸易劳工就业充分性影响的情况披露给社会公众。

在对外贸易谈判方面,我国目前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并未将劳工充分就业保障作为双边或多变贸易谈判的议题。而美国自《1974年贸易法案》以来赋予了总统在对外贸易谈判中的自由裁量权,并且国会甚至对总统所达成的最终协定没有修改权。《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又明确做出规定,政府在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时应将“劳动者充分就业”因素作为谈判的首要考虑因素。对此,我国《对外贸易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对外贸易的双边或多边磋商、谈判和争端的解决。”短短二十余字的规定,不仅没有涉及劳工就业权保障的影响因素考虑,也未能提供其他具体化的谈判目标。因此,笔者建议对《对外贸易法》第四十八条的“谈判条款”进行修正,植入“劳工充分就业保障”这样的谈判考虑因素,并且随着我国劳动者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应当将其设定为我国对外贸易谈判的首要目标。

我国对外贸易损害认定并未将对劳工就业权的损害作为认定因素之一。这就直接影响到劳工援助和救济机会的获得。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则不同,其将“实质性损害威胁”、“实质性损害”、和“对拟建国内产业造成实质”三个因素作为损害认定的基本因素,并将劳工就业损害作为三个因素成立的证因之一。因此,我国在判断对外贸易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威胁”与“实质性损害”等情况时,应将劳工就业权受损情况作为认定标准之一。

对于劳工调整援助与救济问题,对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法》应增设劳工就业权援助与救济专章,明确因为对外贸易原因影响而失业的劳动者享有获得国家援助与救济的权利,并且明确相关责任机关,及时给予利益受损劳工援助和救济。

在劳工权益的司法救助问题上,就我国目前的法院系统而言,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恐怕难以胜任对外贸易劳工就业权纠纷案件。因此,笔者建议可将此类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专门管辖,在法院内部设置国际贸易法庭,安排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法院负责审理此类案件。

重视工会在保障劳工就业权中的作用。中美轮胎特保案折射出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的重要性,其在政府的决策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美国工会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自19世纪世界范围内兴起无产阶级革命以来,美国的工会组织逐渐承担起劳工利益代言人的角色,通过参政议政、游说、组织宣传等行动,向美国政府与国会施压,使其法律政策向劳工保护方面倾斜,美国的对外贸易立法之所以如此重视劳工就业权保护,与工会的施压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⑧然而,在我国工会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现行《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级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是相关法律却并未赋予工会更多实际性的权利。

在劳工就业权外贸法保护问题上,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和突出,单个的劳工者个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法》中应当对工会在保护劳工就业权问题上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具体而言包括:在外贸关联企业中,工会享有劳工利益代表、代言主体的地位;工会组织可以以自己名义就外贸侵权事件申请调查认定、援助救济和提起行政复议与诉讼;工会组织负有协助外贸行政管理机关执行劳工调整援助、救济的义务,等等。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人员)

【注释】

①毛燕琼:“对美国特别保障制度及其实施的考察”,《法学》,2010年第2期,第69~77页。

②陈业宏,黄媛媛:“美国外贸法对劳动就业权的保护及其启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第43~50页。

③姚铃:“2010年中美贸易关系走向及其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11期,第12~16页。

④黎建飞:“论立法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54~61页。

⑤陈业宏,黄媛媛:“论劳动就业权的外贸法保护构想”,《法学杂志》,2011年第12期,第61~65页。

⑥金玉秋:“金融危机后的对外经贸、劳动就业与政策抉择”,《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第23~26页。

⑦韩立:《美国贸易法》,余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