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课中存在的问题十篇微课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0:30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1

当前初中数学微课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快速提升微课的品质,是当前微课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参考了相关文献,并对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微课制作与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混淆微课与微型课或说课

微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微型课或说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呈现针对某个主题的全部教学过程,无疑是对教师基本能力及各方面的基本素质的综合考验。微课只需挑选某一个概念、知识点,或某道习题等进行讲解。比如有教师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微课设计中,从“引入”到“自主探索”、“定理生成”,再到“练习巩固”、“小结回顾”,呈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时间拖长,语速加快,信息量过大,而且未能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解答。

2.太过随意,准备不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微课是教师心血的结晶。课前应对学生的准备知识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同时对教材的把握要到位,并预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教师在平行四边形概念微课呈现前,对学生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了解不充分,没有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程度做相应的引导。如从学生不了解也不太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加大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甚至有教师跳过“引入环节”,直接给出平行四边形概念,这显然又太过随意,缺乏铺垫,急于求成。

3.目标不清,没有留“白”

有的微课一次会兼顾多个主题,重点不突出,主题含糊不清,可能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看到这样的微课可能以前的疑惑还没解决,却又多了许多问题。教师也需要给学生留“白”,学生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不妨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探究,教师应集中所有精力专攻一个“目标”,或者不妨多制作几个微课。

4.开头就缺乏吸引力

微课开头能够吸引住学生,是一节微课成败的关键。如果开头就缺乏吸引力,学生可能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何谈目标的实现呢?

5.语言啰嗦,画面过于单一或复杂

语言欠缺组织,有的甚至晦涩难懂,过渡不流畅,学生听了有被“牵着走”的感觉。微课视频可以是ppt转录而来,也可以是现场拍摄。当然后期的制作加工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二、对策分析——如何提升微课的有效性

1.充分准备——确立目标,备好学生,备好教材

对学生已有知识要有充分的了解,是做好微课的前提。同时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的把握也是关键所在。教师要想方设法突破难点,体现重点。为此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视频、游戏等素材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以确保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微课中的探究部分,倘若还是选择让学生“拼角”,即把三角形三个角撕下来,看三个角拼起来是不是平角,这样实际的操作体验是建构概念的良好途径,但又不免与微课的“短小精悍”的原则相冲突了。

2.开头与结尾要简洁

微课以15分钟左右为宜,各环节完成时间如何分配也是关键。引入部分与小结部分以1分钟左右为宜,如果有板书也要恰当准备,要考虑节约时间,又要显得大方得体。微课教学的节奏要求快慢有度,有时快——如学生练习、回答环节,有时慢——如正常引导环节、闪光点处等,需要教师平时多多关注、多加磨炼。

3.环环相扣,精彩不断

微课展开过程中应由浅入深将问题串抛给学生,层层推进,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渐深入,螺旋上升。教师还可以围绕问题,提示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或身边的材料中去发现,比如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做如下设计:变式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变式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变式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这些问题的设计也为后面平行四边形相关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围绕问题,提示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或身边的材料中去发现,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做一做,进而加深认识。

4.语言表达准确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问题;微课;引入;提升

在目前信息高速发展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影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微学习也正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微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微课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使用方便、易于扩充等特点。

中学课程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手段,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存在很多问题,而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恰好能够解决中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提高广大中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从而应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多样性、个性化需求的挑战。

一、中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学的教学延续着夸美纽斯的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以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思考,我们发现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以我校教学来进行说明:(1)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缺乏交流互动;(2)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差异性存在矛盾;(3)课后复习和答疑存在困难;(4)教学内容受限。

二、微课资源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中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微课的特点,可以尝试把微课引入中学的教学中,来提高中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1.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微课的设计一般都是围绕着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非常明确。微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短小精悍,一节“微课”视频时长通常都在10分钟左右,这种视频时长比较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又因为“微课”容量较小,学生可以快速地将其下载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上,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来自行安排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承载核心概念的微课视频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而课堂则注重开展师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得到解决。这样不仅使学生课后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进行教学反思和同行交流

通过微课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教师更深入、充分地备课,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进行同行交流以及开展有关的教学研究活动;微课资源的共享同时还避免了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另外,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学研究。

4.有利于知识的补充和拓展

通过微课资源,可以弥补中学课堂因为学时受限而不能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前沿知识传播给学生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杜悦.“翻转课堂”,你知道怎么“翻”怎么“转”吗.中国教育报.

2.杜悦.“翻转课堂”: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之二.中国教师报.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定义和特点

1.微课定义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微课特点

微课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主要讲解教学中的某个重点内容、难点内容,针对性强。微课可以反复展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目的。

二、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存在的问题

有的老师微课选题太大,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有的教师出镜、出声过多,分散学习者注意力,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高密度地呈现会计专业知识,忽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会计专业课程中常见的误区,学生缺乏深度思考空间。

三、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的目标

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的目标是通过微课让学生在观看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情况控制学习的进度和难度。教师制作的每一个微课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注重教学设计,通过视频化、情景化、图象化的内容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微课视频,解决了自学中的困惑,提升了练习的质量。

四、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的策略

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笔着结合自身工作,提出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策略,内容如下:

1.微课选题策略

选题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首先需要从中遴选出一些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课,然后逐步扩大微课群制作的数量。

2.微课设计策略

(1)慢播细讲策略

该策略主要用于点钞、珠算、小键盘的技能教学,是指教师将技能的全景进行录像,合理运用特写或慢动作展示操作细节,并配以相应解说,将之制作成微课。

(2)实景定制策略

该策略主要用于手工做账技能教学,是指教师制作的一个微课就解决一个问题,保证教学主题突出,且用时较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并以企业财务工作情景为背景展开教学。

(3)微课编排策略

优秀的微课编排应具有逻辑性,教学内容整体上的结构完整性更是典型的逻辑性,如,提出问题上有学习目标,分析问题上有讲解过程,解决问题上有知识的运用。讲解规范,知识科学,无科学性的错误。

(4)微课呈现策略

微课视频呈现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可视化地呈现,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微课制作关键在于在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讲解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题方法,微课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知识点图像化、视频化呈现,教师可以通过精巧、准确、活泼的微课,来高效地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解决的技能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特征;初中数学;微课教学

要践行微课教学行为,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必须把微课和初中数学的学科特征相结合,分析数学课堂下的微课开设的基本特征.基于本人在学习和开设微课的过程中的收获,可以把初中数学微课特征总结成以下两点.

1.三个区别.基于对微课的理解,每个教师首先要会区别三点:①区分于常态课堂,微课是和常态课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目标达成方式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②区分于视频课,很多教师非常容易把微课和视频课联系在一起,认为微课和视频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录像的时间变短一点.其实不然,视频课其实是常态课的缩影,简化了学生参与思考和训练的过程,而教师必要的演示、板书、甚至模拟的师生交流也是存在的,有时也可以是常态课全程录制,而微课是与之完全不同的.③区分于网学课.网学课起始于本世纪初,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训练、交流的机会,这种网学课的主要呈现过程和常态课是非常相似的,不同于常态课的是呈现形式不一样,其他基本相同,比如在网学课的过程中,学生是可以通过在线训练反馈给老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在线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困点等;而微课并不具有这些特点,他的呈现形式类似于网学课,而呈现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却是不一样的.因此,认识微课,我们要摒弃以上三种课型的教学形式和呈现形式.

2.两个突出.要深入认识微课,我们要知道微课在传递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主体特征,可以用两个突出来认知.第一突出解决一个问题,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呈现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在这个时间内,教师通过ppt和语言、演示的形式突出解决符合学生实际问题和提升环节的一个问题.第二突出一种策略,由于微课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呈现为主,缺少教师在现场教学过程中获取学生生成的情况,因此,在微课录制前,教师需要对我们需要突破的内容进行充分的预设和精心准备,可以通过录制前的实践来获取学生实际存在的思维难点和拐点,并充分准备好相应的问题的突破和突破策略,用教师的语言、ppt、演示的教学专业智慧在短短的5~10分钟内突破相关问题.

在了解好微课特征以后,我们就要进一步认识对数学微课课题的选择、制作、拍摄、剪辑等系列过程.

第一、确定内容.微课的呈现时间和呈现形式决定着微课的内容与众不同,就初中数学的微课课题选择,我们要确定以下几个注意点.

1.选定合适的主题,因为一节微课一般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所以内容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提升微课的价值,也可以是常态课中一个重点或难点的突破.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终的目的让学生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时我们的微课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突破方向.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开始确定突破策略.仍然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例,应用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方程;另一个就是结合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过程,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这时我们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哪个环节更加薄弱一些.比如基础一般的学生群体,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方程中,通过微课中的例子,让学生会列会解方程.而对于基础较扎实,理解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方法和步骤的总结上,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学会分析和归纳.

3.锁定突破策略.针对问题,我们要呈现一系列的突破策略,比如在苏科版《圆周角定理》的第一课的微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把重点锁定为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因此,如何在十分钟内把这个重点策略进行突破就是我们要确定的内容,比如通过下面的问题链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1:一条弧对着几个圆周角?一条弧对着几个圆心角?问题2:圆心角和圆周角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情况?问题出现以后,通过如图1的Flas来分别移动a点和C点,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1和2.

第二、课件制作.微课的ppt与实际课堂中的ppt略有不同,因为在常态课的课堂呈现中,ppt是一个辅助工具,ppt还要配合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过程,而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教师的语言和ppt.因此,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要起到一个演示、提醒、板书的逐步呈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结合教师的语言和ppt的呈现过程,感知其中的知识增进过程.比如我们制作微课《函数综合题》的过程中,我们分别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甲、乙、丙三幅ppt,这三幅ppt随着教师语言而依次呈现,并有一定的停顿性.除此之外,ppt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部分细节,比如ppt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再比如整体颜色不要太多太复杂,不要因为颜色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重字体、图片、空白之间的分配要均匀,一般字体占50%,图片占20%,空白占30%,总体给人以美观、匀称的感觉.

第三、微课的拍摄.最终的拍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区分微课和视频,从拍摄的角度可以简单理解成微课只需要ppt,不需要学生和黑板,而视频课是常态课的录制或剪辑.如下图3和图4,图3就是一节视频课,而图4只存在ppt的呈现,它才是微课.所以,拍摄的对象应该是ppt,而不是所有参与教与学的群体.

2.录音和录像同步.为了达到较好的微课呈现效果,在拍摄的过程中,录音和录像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采集音源和光源的效果,并让声音和视频同步.并且注意,一旦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要适当停顿,让参与微课学习的学生有适当的思考,这个停顿类似于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留白,但是停顿时间不能长,本身微课时间才十分钟,这个停顿只作提醒思考之意.而且为了提升录制的效果,我们在录制时把电脑分辨率调整至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那样效果更好.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微课;设计;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教学应用软件推陈出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1]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下载使用的微课也非常多,笔者在收集、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发现众多微课资源良莠不齐,在运用与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微课的设计、制作及使用谈谈看法.

1微课设计与制作

高中的微课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仍存在的困惑及疑难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视频.短小而精彩的微n适应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对新鲜又感兴趣的事物的学习往往是迫切、深刻的.微课可以实现让学生在课前、课后通过对微课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或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反复地研究,从疑惑到认识,从理解到掌握的过程.因此,对微课的设计、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1微课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

物理学中的概念与规律的叙述都是精练、准确的,实验研究过程及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过程都是严格、周密的.在传统物理教学中对概念与规律的阐述本就应该科学严谨,更何况微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中,不断重复地观看、学习与研究.这就要求在微课设计制作中,不仅所讲述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用词更要准确、严谨,表达清晰不能含糊.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口误”,在微课中绝不能出现.例如讲磁场的概念时,应当说“磁体与通电导线周围空间存在磁场”,而不应说成“磁体与通电导线周围空间叫做磁场”.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应当说万有引力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不应说成“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中学物理是由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为基础与主干,若在微课的制作中表达不清,用词不当,就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误导.如果概念不清,更谈不上掌握物理规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某一章节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

1.2微课选题的吸引性、延伸性

1.2.1微课选题的独特性、吸引性

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它把任务式教学模式转变为驱动式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进行学习.一节好的微课,不仅要时间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生动有趣,要从大量课程资源中凸显出来,它的选题还需具有独特性,符合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例如,重力与万有引力是学生常常混淆的概念.在高一年《重力》这一节中,对重力的产生原因,应当说“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应说成“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因为后者是指万有引力.上课时老师常常只是点到为止,但是对两种说法的区别学生一直无法理解,对两个概念是否真的有不同总是将信将疑.到了高一下学期学习《万有引力天体运动》这一章,学生沉睡在记忆深处的问题被唤醒,同时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万有引力与重力只是说法上的不同,还是本质上有区别?它们的大小、方向一样吗?两者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同,还是有时相等,有时不等?面对大量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因此微课《重力与万有引力一样吗》就应运而生.在该微课中针对学生的疑问设计了几个问题:①万有引力与重力的产生原因一样吗?②在地球表面上两者的方向相同吗?③在地球表面上两者的大小相同吗?④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一样吗?对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处理与分析问题的激情被激发,教师只需稍加点拔与引导,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这正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2.2微课选题的延伸性、拓展性

对学生原有问题的答疑、解惑,并不是随着微课设计制作、学生完成观看而完结.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会像滚动的雪球,随着他们学习、了解的知识的增加而膨胀.如学生在看完微课《重力与万有引力一样吗》之后又提出:既然在地球表面上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高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那为什么还要提出“重力”的概念?重力场与引力场一样吗?是不是在地球周围才讲重力场?……这里有一些的问题可能超出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是不适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的,但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应该对问题加以引导与利用.这使后期微课的制作不仅仅是解决课堂问题、课内知识,还要注意知识的挖掘与延伸.

对上面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可以再做一个微课,简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是从惯性系到非惯性系的发展过程,同时人们对竖直悬挂物的受力分析的认识也是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的转变.让学生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提出的背景及用途,同时了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探索历程.为了加深学生对“重力、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的与区别,还可以再制作微课《赤道上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等,使学生对天体运动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又能把物理知识加以应用,也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至于对“重力场”“引力场”的概念要涉及大学物理知识,不宜过度拓展,但我们可以在微课最后附上相关书目或网址,提供参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基础不同,对教学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对同一知识内容的微课,也应该设置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与内容延伸,形成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可以让不同需求的学生自行选择,让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1.3微课设计的逻辑性、系统性

物理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实验、探索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数学性和逻辑性.其理论框架类似于几何学的公理化系统,每个物理定律固然与实验相联系,但奇妙的是,众多的物理定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定律与定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2]

微课呈现的是特定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及内容,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较少,知识点呈碎片化,但它却能涉及到物理学的各个角落.教师不能抛开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把每一个微课孤立起来,而要把具体的微课内容放在学科系统或知识结构中加以衡量.[3]

例如在“牛顿运动三定律”系列微课设计时,就不能把三个定律的微课教学内容分别孤立起来,让学生学完之后即不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产生背景,也不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动力学地位,更不了解三个定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错误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是在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状态.教师要把每个定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认真研究,又要把三个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成为一个有逻辑联系的整体.

由于教学时间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背景不可能有过多的介绍,利用微课《牛顿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人类生存发展过程对有关力学问题的研究与应用,及对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把微课作为课前学习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清楚,对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的检验与修正是经典力学的重要起点;牛顿力学是对伽利略、惠更斯、笛卡儿等人工作的继承,他把前人思考的相对独立的规律进行联系,[4]是物理界中一次理论的大综合.

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微课设计中,在标题、内容或者总结部分都可以突出每条定律各自的地位及相互间的联系.牛顿第一定律是基础,它奠定了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定义了两个概念――惯性和力,指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抵抗运动状态改度的性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定性的指出惯性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牛顿第二定律是核心,它是在第一定律基础上进一步定量研究物体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是实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补充,它是确定力的性质的定律,是独立于第一、第二定律之外的,又是对第一、第二定律的重要补充――它使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单个质点,而且还能够用于多个质点或者不能视为质点的物体……它指出了自然界物体运动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5]

在微课设计中注重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避免学生在碎片化的微课学习中形成“堆砌式”的知识结构,而是形成“树状式”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2微课使用的局限性

微课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不是传统教学的替代.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互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交谈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大部分微课是教师根据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制作的,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针对学生反馈的新问题再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短时间内又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微课,问题的反馈与解决将会脱节.而且根据老师自身思考所设计的微课,和师生间直接相互碰撞交流对比,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教的肢体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它以表情、仪态、语气的运用,常常比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课堂上教师有时辅以手势(如讲解“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有时需要模拟(如讲解“扭秤实验”时,绷直身体,举起右手臂放水平,让身体扭转来模拟“悬绳的扭转”与“力矩平衡)、有时给予规范(作图时,一手拿着三角板,一手拿粉笔,边说边画),这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间传递的不只是物理知识,还有教师的风格、气质,物理学习中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思维方法与过程,及物理学科引人入胜的魅力.学生追求科学的乐趣,及对科学的学习态度,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微课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教学的补充,所以微课的使用需要一个度的把握,不能作为教学的替代.

虽然不是所有的教学形式都适合微课,但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优越性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其发展空间还很大,在开发和使用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实践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5.

[2]张立新.物理学中的演绎逻辑.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2013,29(5):63-64.

[3]许国梁,束炳如.中学物理教学教法[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论;微格教学;问题与对策

数学教学论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也是一门应用型基础理论课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学习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实践性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从而形成从事数学教学的初步能力.针对学生数学教学技能的培养,微格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目前,在各高师院校微格教学已被作为一种用来培训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而广泛应用.作为《数学教学论》任课教师,在微格教学指导中,笔者就存在的问题尝试着根据微格教学的特征,突出教学理论的指导性,进行教学探讨,得出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有效训练数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一、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实训前学生对教学理论认识不足,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已经将微格教学训练穿插于数学教学论课程中进行实验教学,但是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不能很好的体现教学论的指导作用;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理论课开展的同时没有根据具体知识的教学情况及时安排微格实训课;数学专业的学生习惯了纯数学上的演算、推理,面对教学论理论课程觉得枯燥无味,而在实践课上目标不明确,为训练而训练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在实训过程中时间没有有效利用,训练模式简单,学生、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

现今的高校学生人数多,微格教室有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仍然没有有效利用.根据笔者所教几届学生实训情况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实训前微格教案准备不充分,抄袭情况严重,缺少独立设计;二是在微格教学这种非正式教学状态下学生在态度上存在过分随意和过度胆小两种极端;三是学生之间协作意识不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互助表现不够.四是学生互评时因学生表达能力个体差异浪费时间较多.

3.在实训后反馈不及时,评价缺乏科学标准,教学论课程的考核制度不明确

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中很重要的步骤.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个体差异,评价反馈仅限于形式.另外微格教学技能的评价也缺乏科学标准和完整的体系,评价停留在泛泛而谈.这样的评价不符合微格教学技能的评价的要求,不利于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另外,目前教学论课程的考核具体制度不明确.有的采用笔试加试讲,有点采用说课加微试讲,有的采用制作课件加试讲等等,评分主观性大,致使很多学生可以蒙混过关.这样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二、微格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数学教学论》理论知识与微格实训课有效结合

在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效结合微格实训课,可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论》教学上把前大半学期用于讲理论,后小半期集中进行微格实训,笔者认为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微格实训,可以及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更有利于师范生的技能训练.

2.实训课上严格要求,精心设计,科学分组

开展微格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的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拥有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并不等于学生就能自控.在开展实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严格要求.在每次实训之前明确告诉学生训练某项教学技能,要求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案编写,留足微格教案撰写时间.教师在实训前要对教案进行指导修改,杜绝严重抄袭教案行为,确保试讲有备而来.

(2)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时间.首先教师对每次实训要精心设计确保时间有效利用.每节课每组试讲约3人,每人试讲10分钟,15分钟时间及时进行师生点评.教师在主控室观看实况录像时应集中精力,实时记录学生问题.然后有效组织学生观看回放录像,共同点评,教师总结,并及时指出学生试讲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改进建议.其次,课余时间灵活利用.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不定时互动,课堂上处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余处理个别问题.鼓励学生自行录视频通过现代通讯方式发送给教师进行指导.

(3)积极引导,科学分组,促进有效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强调每个学生都要扮演好教师、学生和评价者的角色,互相配合已达到共同进步.对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组,认真考察全班学生特点,每组人员各种类型混搭.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组长,协助教师带领全组同学畅所欲言,共同提高.总之,微格训练要达到讲的要有准备,看的要有思考,讨论的要有深度.

3.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有力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的评价;慎重处理好学生不同的问题;系统归纳总结反馈信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教师要制定科学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高校要建立教学技能的考核制度,加强微格教学的经验总结、交流,增强信息的了解,不断地总结经验.明确教学论课程的考核具体制度,笔者认为教学论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考核也必须两项结合.理论部分笔试加实践部分试讲更为合理.试讲分值严格按照技能评价体系评分.只有严格考核制度,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微格教学对《数学教学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做了必要的补充,在培养广大师范生的数学教学技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微格教学在《数学教学论》课程应用不断改进与整合,才能使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将数学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教学能力.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微课程;概念定位

【作者简介】孔令强,山东省教学能手,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教学跟进式指导骨干教师团队成员。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4-0079-04

在众多专家学者纷纷批判班级授课制弊端的今天,微课程成为弥补班级授课制的有效技术手段。尤其是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科学课来说,科学微课程这一新生事物对传统科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当前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如何科学全面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并描述其体现学科教学特点的特征,成为考量每位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理论研究者的重大命题。本文从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科学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为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一、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问题剖析

金陵在研究中提出: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然而,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部分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偏离了微课程的课程属性和技术属性,从而产生以下诸多问题:

1.教学视频制作等同于科学微课程。一些科学教师将教学视频制作等同于科学微课程,简单剪辑名师的教学视频、配套教材的光盘视频、网络上下载视频作为微课程来使用,还有些科学教师录制课堂视频片断来使用,其视频内容多是科学知识的讲解与概念的灌输,混淆了教学视频与微课程的教学价值,违背了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则,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班级授课制下使用的教学视频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而微课程视频则是课前、课中、课后均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灵活使用。小学科学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虽然离不开一定量的知识传授,但是也不能唯知识化。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直观的,丰富的,富有逻辑性,立体化的,所以,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人机交互,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2.粗制滥造的微课程导致教学思想大打折扣。目前,很多科学教师录制的微课程质量低下,满足不了科学教学的需求,导致“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流教学思想的课改理念无法化为现实。原因主要是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的特征把握失当,无法实现教学思想与技术的无缝隙融合,导致微课程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思维含量低,教学应用价值不大。

3.选题失当导致资源重复与浪费。有些科学微课程选题难度不大,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思维碰撞力很小,观看与否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即便是看了也索然无味;有些科学微课程的选题难度太大,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拓展漫无边际,核心学习内容游离于微课程之外;有些科学微课程的选题知识容量太大,10分钟之内解决不了相关的问题……这些选题失当的现象消耗了科学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课程资源的重叠与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做不到科学把握知识点。有些微课程仅仅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来做,无形中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须知,科学知识点有大有小,且呈发散状,微课程的知识点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多个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整合与经典呈现。

4.不规范使用微课程导致指导不到位。有些科学教师忽视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不去看教科书,而是仅靠看视频,或听教师的讲解,学生的主动思考减少了,主动研究欠缺了,学生的依赖性增强了,自主学习完全成为了一句空话,导致科学微课程的教学价值无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微课程成为讲授法的畸形存在。

5.技术依赖导致沟通受阻及教师惰性。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种生态化的存在,过度依赖技术反而会伤及教学。技术依赖的问题影响了科学微课程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表现为微课程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交流时间,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日益缩减,学生获得来自教师的面对面指导就难以实现,缺乏人文精神的交流,缺少教师人格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是单调的,是不丰满的。有些教师使用网络上下载的微课程,或是所谓的共享了他人设计的微课程之后,成为了甩手掌柜,惰性增强,无法承担起用技术改变教学的目标。

6.课程评价标准模糊,不易于操作,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就当前的微课程评价标准而言,尚未体现出学科特点,国家课程标准对科学微课程也存在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究竟好的科学微课程具有哪些特征?尚未有易于操作的研究成果供一线教师参考,没有关注学生使用微课程的实证效果。在这一情况下,一线的科学教师缺乏必要的引领,不易于操作科学微课程的评价问题,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以上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在于,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存在认识误区,理论层面缺乏指引导致了实践层面的诸多问题。

二、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定位

目前,科学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成为考量科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如何科学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呢?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对科学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定位:比较分析与微课程相关的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等概念的基础上,在科学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在分析基础上,在结合当前微课程研究的概念与科学学科特点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定位。

1.从科学课学科性质与特点视角分析。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来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用微课程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否则将偏离科学课的学科任务,让科学沦为单纯知识学习的应试学科,或是科普教育类课程,或是偏重与单一方面的学科任务,错失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2.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视角分析。今天的科学微课程虽然是慕课浪潮下的舶来品,但是就科学课教学而言,视频形式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非是新鲜事物。在《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如下: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运用的资源主要是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各种音像资源,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还可以运用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课标所倡导的各种音像资源、辅助软件及网络资源。与微课程相比,这些资源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关照。尽管课标还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但是,滥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一节课全程以视频或课件贯穿课堂还比较普遍,学生亲自探究的机会还比较少,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无法使科学课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唯有微课程能将上述资源的优势予以整合,并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真正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

3.从比较与微课程相关的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概念视角分析。从微课程的教学价值来看,我们需要厘清微课程、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的概念定义和教学作用,并以此视角梳理科学微课程的概念。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唐军、李金钊老师对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做了如下分析表。

就微课程的概念表述而言,梁乐明,梁锦明认为,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单独讲解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以是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可以是生活中的科普知识或社会文化,可以是在职学习、考试培训等。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唐军、李金钊认为,从时间长度来看,微课程时间较短,目前比较倾向于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从课的主题来看,主题相对独立,具有针对性,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科学微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空间,特别是不易观察的以视频形式弥补了教材资源的空白点。但也面临着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使用的规范性问题、指导的有效性问题,动手做科学的实践性问题。我们把科学微课程的概念确定为:科学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满足学生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的,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科学课堂为主要形式,以体现相关性的科学知识点、技能训练点、信息整合点的讲解与探究情境模拟为载体,贯穿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方法引领、资源提炼、互动测试、拓展反思、多元评价等在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微型化、复合化、简约化、自助餐化的时限控制在十分钟之内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资源创新。

参考文献:

[1][6]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8

一、新课导入,微课有奇效

初中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常采用“语言式”和“演示实验”导入。语言式导入,如介绍相关科学家或化学史,讲述相关典故,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等。演示实验导入,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借助化学实验适时导入新课。这两种方式用得多了,会产生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耗时低效”的感觉。而这些问题,正可以利用微课形式加以解决。

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时,同样是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着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洞内,而人却平安进出,后来,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二氧化碳气体。先前,我使用的是讲述故事的导入方式,这个故事离奇,非常符合初中生猎奇的心理特点,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故事的文字描述过于简单,又缺乏相关视频,因此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改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我从网络中节选了相关片段,配以声音旁白,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导入存在的问题,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再如《水的组成》这节课的导入。先前,我总是采用演示实验导入法,现场演示效果也是比较好的。问题在于,实验准备耗时耗力,演示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而网络上现存的一些视频资源又过于陈旧,并且由于课程内容的更新,使用上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果断采取微课教学,提前在实验室录制相关演示实验视频――电解水实验、氢气燃烧实验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微课视频,效果直观生动,并且由于视频上是自己的老师,对学生来说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教学效果特别好。

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使用,可以更直观、准确、生动、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在一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

二、实验教学,微课显身手

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使用微课,缓解传统化学实验课“课时少”与“任务多”,“大班额”与“小器材”的矛盾。演示实验制作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使学生更明确实验的规范操作和实验现象,同时将教师解放出来,在学生中巡视,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让更多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使课堂更充实有效。

如《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中,我试图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明确了实验原理,接着利用微课教学视频,介绍实验仪器及连接方法,再利用提前录制的另一个微课视频,分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这个时候,我可以一直在学生身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总结。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如果这节微课由学生演示录制,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呢?我立即召集另一班的学生,指导他们在化学实验室完成了该内容的微课录制,稍后在课堂教学时展示,让学生深感震惊和兴奋,确实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验证了我此前的想法。当然,这些宝贵的“微课”资源,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应用,也可以在同事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三、难点突破,微课见功夫

很多化学知识点是有前后联系的,有时因为前一个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后来的知识薄弱,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将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知识点以微课程形式呈现,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感到模糊时,就可以独立自主地利用微课进行“再学习”。既避免题海战术,又增强学习主动性,有利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及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课堂教学

地理这一学科是一门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想让学生扎实掌握其理论知识,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启发。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微课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方便、灵活、有针对性等特点。微课可以是视频文件也可以是音频文件,它的灵活性有助于教师灵活教学。同时,微课能够创建出一个体验式的教学环境,方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微课的针对性特点,有助于将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行突出讲解。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教学内容讲解透彻,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微课这种短小精悍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特别是近年来学生对网络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有限

对于大部分的一线教师来说,地理微课教学还仅停留在听说的层面,实践操作还不普遍,一方面是因为地理微课出现较晚,教师对于运用微课教学还没有很大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还不到位,无法使用微课进行有效教学,使得微课教学并未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二)制作微课的素材资源短缺

微课多数是从课内外教材中进行提取的,教师要自行进行总结、分类,可选用的半成品素材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导致微课素材成为阻碍微课教学的一大问题。加之教师还要兼顾科研方面的工作,使得很多教师都无法制作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且贴近地理教学内容的微课。

(三)微课教学定位不准

微课虽有其优点,但它不是万能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完全用微课取代了传统教学,讲解任何知识点都是通过微课进行的,这严重违背了微课教学的初衷。高中地理通常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微课教学只适用于自然地理的地形、经纬度、洋流、气候等问题的讲解,在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时微课没有太多优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选择的进行微课教学,不能滥用。

三、高中地理微课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一)组织培训,提升教师制作微课的技能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对教师的培养并没有涉及微课这方面,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培训活动,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对微课制作的技能进行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自觉学习微课技能的意识,可以利用网上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提高自身微课的制作水平。

(二)扎根课堂,探索微课应用模式

教师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尽可能地将教学模式调到最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微课视频,并对学习效果做简单测试。②组织学生针对视频与测验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③教师针对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④教师主导进行课堂总结,完成巩固练习。

(三)组织微课大赛,助力微课教学

通过大赛评比、展示优秀微课作品,让教师对微课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大赛的最终目的不是评比出最好的地理微课,而是通过大赛,让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微课教学的心得。微课大赛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微课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微课成果展示,互相交流经验。第二部分为专家点评指导,指导教师的微课教学,提升教师的微课教学水平。总之,要想让微课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微课设计能力,探索出科学的理微课教学模式,助力微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江海,朱学尧.“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62-63,66.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3]陆光明.浅谈高中地理多媒体微件的整合策略[J].地理教育,2014(7):11-12.

微课中存在的问题篇10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丰富其专业知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微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可以被建构的。该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教材、多媒体课件等资料则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传统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已具有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较强的操作性。该课程的教学一般以记账原理为起点,按照会计要素的顺序讲解其确认、计量、记录的过程,重点放在会计分录的教学和会计报表的编制上;一般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是讲授与练习。首先,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忽视了学生的“学”。尽管部分内容有启发思考的环节,但也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强调每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于企业的不同岗位涉及资金运动的过程及其相应凭证传递的真实情境涉及很少,学生在实践中会感到无从下手,其职业判断能力较为欠缺。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

1.注重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应用型学科的特点,将课程设计为众多微课,并将微课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结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练。主题突出、表达形式丰富的微课更容易使学生容易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从而使其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2.解决学生个体化差异问题。首先,学生可以借助微课,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情况控制学习的进度和难度。若知识已经掌握,可以快进,甚至可以直接跳转到其他微课进行学习;若知识还没有掌握,可以后退,或者反复观看学习。其次,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专业兴趣的差异,实行差异化分类、分层教学。

3.克服“中级财务会计”课时有限、业务繁多和内容枯燥的缺陷。“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和习题册的语言晦涩,内容枯燥。而微课可以采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受教学课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以往课堂所能传达的信息量较为有限。而在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前可通过微课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课外学习相关内容。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途径分析

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思路是:首先,教师课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知识点逐一细化,并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学生根据问题准备相关内容。其次,课堂上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示解说情境,学生则运用课前准备的知识在情境中体验,进一步发现问题。教师指引学生从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中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且适当点评,强调重点。最后,教师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知识构建情况。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课程教学目标的变革。教师不仅要强调会计的理论与实务,还要鼓励学生去感受具体经济业务中涉及的资金流动,以及原始凭证在企业各个岗位间传递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重分录、轻职业判断”的教学现状。

2.教学内容设计分析。(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对象,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设计合适、丰富的微课表现形式。(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能反映我国财会环境的典型案例。运用前后连贯的案例,设计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营造真实的财务环境。(3)情境创设过程中既要考虑案例的真实性,又要注意所学知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4)针对学生课前准备的知识,提供参考资料与文献的查找途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3.教学组织过程分析。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创设学生讨论的场所,构建讨论的氛围,促进其通过教学资料主动、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达到知识构建的目的。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运用快乐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除了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评价应强调基于情境的评价和基于过程的评价,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进行评价。比如,学生是否积极进行了课前准备,是否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是否在讨论中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此外,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也要进行改革,除了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外,还应加强对实务的考核评价。例如,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在实际情况中是否形成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存货核算”为例的微课设计

1.对存货核算内容进行分析,将存货核算涉及的知识细化为一个个知识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并选取相应的微课表现形式。(1)知识点的选取。首先,存货核算分为“收”“发”“存”三个模块;然后,教师进一步将收入存货的采购、结算、运输、入库的业务环节,发出存货的领用过程、票据传递和结存存货的清查、期末计价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细分。(2)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对存货核算“收”“发”“存”三个模块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剖析,分别设置每个模块下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3)微课的表现形式。根据知识点的内容及目标,微课要采用真人录制的真实票据的形式,展示经济业务,仿真的采购、运输、入库情境,业务流程和经典案例等内容。

2.设计自主性学习和研讨式教学环节。(1)自主性学习设计。教师在安排学生学习前,针对微课内容及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提供教学素材,安排学习任务,然后展示微课,让学生课后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2)研讨式教学设计。教师分别设计两个阶段的研讨式教学:第一,线上讨论区研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创建主题帖子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研讨。第二,线下课堂的研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归纳。

3.注重学生微课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据此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1)注重学生微课学习过程的评价。①教师通过微课平台统计学生的登录次数、登录时长等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教师通过查看线上讨论区的发表主题、回复次数等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线上、线下发表意见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果进行评价;④每次微课学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该内容采用微课形式的优缺点,是否能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建议。(2)实施差异化教学。基于上述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差异实行差异化的分层、分类授课。比如对于学习积极主动、专业兴趣浓厚且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教师引导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对于学生主动但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教师帮助其找到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监督,并实施鼓励教学法。

4.对改革后的微课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1)统计分析的途径与方法。①教师对微课教学过程进行观摩和总结;②按照学生类别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③以实施微课教学的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对微课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间差异的问卷调查;④对全部实施传统教学与实施改革教学班级的学习情况及效果对比进行问卷调查。(2)实施教学改革的总结。通过对上述信息的统计分析,教师总结实施微课改革后的积极效果,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最后提出“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案。

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分析

1.情境教学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财务岗位涉及各单位最核心的经济信息,保密性要求高。学生人数较多,难以前往企业实地参观,感受真实的情境。其次,难以获取真实案例且单个案例中涉及的知识不完善,无法与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相匹配。最后,若通过视频、仿真实验室的方式构建情境,又可能因为涉及多方技术专业团队合作的问题,导致情境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2.教师主体存在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若教师无法转变观念,将导致建构主义理念很难应用于教学中。以“学习辅导”和“内容点评”为主线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师时间与精力有限,或教师责任心较差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流于形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若不能把握好授课层次、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技能程度,那么教学内容的设计就会不科学、不系统,并将影响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和自主构建知识的效果。

3.学生主体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学生课前、课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并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是该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所以,学生如果缺乏自律意识或学习能力不足,那么学习效果将微乎其微,甚至会适得其反。

五、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对策

1.情境建构过程的对策。教师要收集反映我国财会环境实际的典型案例,对真实案例进行修正、完善,以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教师要设计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营造真实的财务环境,构建专属于教学且包括所有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的案例库。学校应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与技术团队,构建仿真模拟实验室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也可拍摄微电影等教学资料记录企业的工作流程。

2.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学校应组建包括课程专业人员、辅导人员、技术人员等不同分工、不同层次人员构成的教学团队。同时,学校还可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与财务会计教学相关的研讨会,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探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并进行经验交流,努力形成教学标准化模式,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授课标准,形成可共享的教学文件,便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此外,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课堂观摩、教师反思以及问卷调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取向的差异,实行差异化的分类别讨论与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分层提供教学资料,设置教学目标,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目标有选择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以“快乐教学”为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定期公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结果。

作者:熊金粮张滢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晓鹤.“记账凭证的装订”微课设计与开发[J].知识经济,2015(1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韩振宇.“微课”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5).

[4]言慧.增值税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分析——微课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