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十篇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十篇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33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1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24-05

1背景介绍

物联网的兴起2009年8月,温家宝同志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由此,物联网受到全社会极大的关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也被称为webof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单从字面上不难理解,物联网是一个将“物与物”连接起来的巨大网络,它在互联网将“人与人”在虚拟的世界中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延伸至将“人与物”相连,甚至将“物与物”相连,将虚拟世界中的人与现实世界中的物结合,恰当地解决了互联网虚拟性的缺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现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高校的建设规模也在日益增长,传统的学校生活与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信息膨胀现状下学生的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已经成了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全面建设智慧校园,服务师生。本文以无锡市江南大学为例,进行应用现状介绍。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校园生活和教学管理这两大方面。

1)校园生活。在校园生活方面,江南大学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智慧校园进行建设。

①“校园一卡通”应用。基于RFiD技术,学校将饭卡、浴室卡、打水卡、晨跑卡、借书卡、门禁卡等集合于一体,真正实现了一卡吃饭、洗浴、打水、出入宿舍等强大的功能,为学生生活提供“一卡走校园”的便利。

②智慧节能校园应用。在利用物联网进行节能型校园建设方面,学校研发了智能化照明系统、水电监测系统、能耗额定管理、漏水监测、用气监测、预付费管理等节能应用系统,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低碳校园”“绿色校园”的目标。

③数字图书馆的应用。针对图书馆拥有繁杂信息量的特点,学校建设了数字图书馆网站。一方面,可以连接至CnKi等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图书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籍在图书馆的位置,便于寻找。

2)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通过对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平台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教务信息、教学资源等,也为学生与教师不同时间、空间内的交流提供平台。

针对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江南大学还对校内平台“e-江南”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e-江南平台为江大学子提供从学习到生活的全方位查询与服务,如优质视频资源、学分学费查询、智能卡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很好地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与实际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是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

但是,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也慢慢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学生对智慧校园认识不足,从而使智慧校园的应用推广受到阻碍;某些物联网技术不纯熟就投入使用,使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失望。本次研究就针对物联网下的智慧校园在学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充分分析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看法,从而为智慧校园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2调查问卷编写

本次调研的问卷一共分三部分:基本信息调查;智慧校园设施使用及满意度调查;智慧校园发展建议调查。为了能在数据分析时全面了解学生对智慧校园设施的使用度及满意度,同时对智慧校园发展建议做调查,本课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略)。

3数据分析

智慧校园设施使用及满意度调查

1)对图书馆、教务网、教学平台等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见图1、图2、图3。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校内资源使用不一致,因此在数据分析时按照年级不同进行分类分析。本次调研所调查的对象仅限于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具有局限性。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如下问题。

在对数字图书馆使用方面,大多数人都处于偶尔使用的状态,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有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大三学生也比大二学生使用较多。从学生方面出发,这可能与现代人读书较少,本科生对学术研究较少、对文献需求较少等因素有关;从学校方面,可能与数字图书馆的宣传过少有关。

在对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方面,大部分人处于偶尔使用状态,大多数学生都反映,在使用高峰期(选课、查成绩等)经常出现系统无法登录或非常卡的情况。这就需要注意平台的建设。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面,大三学生中经常使用的人数较少,说明教学平台使用率不高;大二学生中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很少使用的人数相当。由于教学平台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可能与不同年级教师对平台的使用程度不同有关。

综合上面的比较分析,在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各种平台的宣传,平台的开发仅仅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首要步骤,能否真正在学生与教师中投入使用,能否为学生与教师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才是智慧校园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

2)对“校园一卡通”的使用情况(图4)。首先,几乎所有学生都肯定了将饭卡、门禁卡、洗澡卡、热水卡等校园用卡绑定到一起的做法,让学生的生活得到便利。

江南大学澡堂一卡通存储柜是近一个月刚安装的设施。采用一卡通刷卡,就可以打开空柜子,存储衣物,在沐浴完毕后再通过刷卡打开属于自己的柜子。可是这个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学生反映经常出现柜子打不开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不便。这一点也可以从图5的数据中看出,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女生,认为使用非常不便。

跑操采用“一卡通”打卡的方式进行也是江南大学本学期初开始实施的方式。通过在跑步的起点刷一次卡、终点刷一次卡,纪录学生的跑步时间以及所用时间。这种“一卡通”的运用,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将科学技术恰当使用的方式,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技术支持下的制度有待商榷,如图6所示。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校园一卡通”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有技术仍不行,必须要有合适的制度,让技术的应用更有价值,跑操制度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所有基于物联网的技术必须在纯熟后才能投入使用,否则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便利师生的效果,还会给校园生活带来麻烦。

3)节能校园建设。江南大学在节能校园建设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先后实现了智能化照明控制、水电监测系统、能耗额定管理、漏水监测、用气监测、预付费管理等系统,成为高校校园节能的范例。但学生对这些系统的了解情况却是差强人意。如图7所示,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切身感受到的节能系统如智能化照明系统等的使用情况了解较多,但对于漏水监测、用气监测等与自身生活无明显关系的设施了解甚少。

学生作为学校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设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校的建设做贡献。针对学生对节能智慧校园了解少的问题,江南大学后勤部门已经面向学生开展了学校节能智慧校园建设的成果汇报讲座,让广大学子切身感受节能型智慧校园的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相信在进一步的推广中,会让更多学生了解学校的建设,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

4)对“e-江南”平台的使用。e-江南是江南大学为学生开发的集学习、生活于一体的网络平台。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江南大学对e-江南平台进行进一步改进。如今,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查询有关自身学业方面的课表、成绩等内容,还可以进行宿舍设施损坏报修、智能卡管理等生活服务,是智慧校园应用的一大体现。但如此贴近生活的一个平台,学生对它的使用率却不高。

如图8所示,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大部分人对e-江南的使用频率都是相当低的,并表示对其强大的功能不了解。其中,大三学生的使用比大二学生更少,这可能与不同年级人群对网络的使用频率不同、人群中对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同等因素有关。

其次,如图9所示,在对“e-江南”不同功能的使用方面,学生在教务、学分学费、网络教学平台等与学业有关的入口登录较多。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e-江南的认识可能仅局限于教学领域的应用,还未很好地延伸至生活领域,如后勤服务系统当中的失物招领、网上报修等便民功能(如图10所示)。

如此贴近生活的e-江南平台还需在学生中加大推广,让学生、教师真正使用好这个平台,发挥其价值。

智慧校园发展建议调查

首先,笔者对在校学生对“智慧校园”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如图11所示,调查显示,表示接触过“智慧校园”概念的人比没接触过“智慧校园”概念的人稍多。但由于调查对象都为教技专业的学生,这与专业学习内容有关,在此仅对接触过和没接触过“智慧校园”概念的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进行分析。

在这个移动学习、移动生活的时代,学生对“使校园生活更便捷”的智慧校园建设的措施,普遍偏爱制作校园app,通过推送通知的方式了解校园各项信息。在这点上,浙江工业大学制作的校园app――微校并投入使用,学生普遍反映非常便捷。可见,智慧校园的建设也需要往可移动方向发展,使其更便捷。

其次,从图12中可以看出,没接触过“智慧校园”概念的学生仍偏爱于将所有信息以短信方式发至手机的传统方式发送通知,并没有充分利用技术为校园生活服务。这就需要在今后对学生多加宣传“智慧校园”的建设,加强学生的了解。

另外,对于“移动智慧校园”的建设,学生希望有图13所示功能。学生在移动智慧校园建设中,对学习、生活各个领域都有需求,其中的首要需求还是学业方面的。因此,在建设移动智慧校园时首先要实现解决移动学业端的功能,再进一步延伸至生活端。

最后,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最普遍的意见是:教室的多媒体设施维修需及时。这就表明在“智慧校园”建设之前,需要让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在保障例如教室多媒体设施等与师生校园生活密切联系的设施的基础上,开展“智慧校园”的建设,相信效果会更好!

4结论

江南大学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的建设在各大高校中走在前列,但在设施的实际使用方面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智慧校园”的平台、设施等需要通过宣传进行推广,让在校师生了解、使用,并体验到使用后带来的便捷,才能真正实现“智慧校园”技术的价值。

其次,学生对“智慧校园”的概念了解不足,这是导致使用“智慧校园”设施较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开展如讲座、汇报会等方面的宣传;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实际使用,在使用中体会“智慧校园”。

同时,“智慧校园”建设的开展必须以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前提。校园基础设施尤其是教室多媒体设备需要保证正常使用,才能进一步开展“智慧校园”的建设。

另外,现代技术必须要在发展纯熟后才可以投入使用,为师生生活带来便利。若技术不成熟就大规模投入使用,如澡堂一卡通存储柜,不仅不能达成便民的目的,反而会为学习、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2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69-02

1、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校园信息化程度。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建有数字校园,学校教学、办公、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对校园数字化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数字校园提供的服务功能与用户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完善和增加数字校园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使其逐步向智慧校园转变。“智慧校园”是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由浙江大学提出的概念,其蓝图是建设一个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的便于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智能化校园。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开始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在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策略之后,物联网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遍及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社会各个领域,物联网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带来了又一次新科技产业革命。

2、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概念及特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单的讲就是物与物连接的网络,所有实物都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具体的讲就是物体通过绑定射频识别装备、传感器或通过二维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和其他智能技术手段,遵循约定协议,接入到互联网或其他通信网络,实现网络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物与物之间随时随地的互通。从技术角度讲,物联网应具备3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感知物品信息;二是可靠传输,通过现有各种网络途径,将感知到的物品信息实时、准确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接收到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控制。

2.2 物联网的总体架构

根据物联网的特征,其总体架构可以分为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对所有物品信息智能识别和全面感知,是物联网总体构架的最底层,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进行智慧校园建设,首先要实现所有纳入管理的物品都有自己的iD标签,并配备与之相应数量的传感器、阅读器等感应装置。

网络层是物联网对感知到的物品信息通过各种网络途径实时、准确传递出去,是物联网总体架构的中坚层,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目前,各高校网络基础建设比较成熟,多数高校实现了万兆核心和千兆桌面的快速园区网,并在图书馆、教室等重要教学场所部署大量无线节点,基本实现网络铺设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应用层是物联网把接收到的物品信息通过智能计算技术进行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并实现信息的共享、交互和,是物联网总体架构的顶层,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智慧校园应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信息门户、统一认证、一卡通系统等应用层系统基础上将其进一步融合,建立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

3、智慧校园总体布局

3.1 总体目标

智慧校园应提供统一的门户支撑平台,集成信息采集、管理和检索,实现规范的信息组织和网络协作,面向园区网用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的服务;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入,集成个业务系统的用户认证信息,实现基于用户角色的权限分配和安全控制;提供统一的终端接入,支持多种通信设备和多种通信协议,能为所有应用终端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入方案;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支持现有业内常用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基本满足数据无缝共享的需求。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延续和发展,是在数字校园对园区全覆盖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基础上建立的。

3.2 体系结构

借助物联网体系架构划分标准,智慧校园的体系结构同样可以分为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建设智慧校园首先确立统一的信息标准。由于校园网中运行的业务种类繁多,没有一套标准的编码体系,无法实现各业务系统融合和数据共享,因此编制信息标准体系是建设智慧校园的首要任务。

统一接入应用就是建设统一的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安全高效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是统一接入应用的基础。统一数据服务平台,应基于统一的元数据、统一的可扩展标记语言交换协议标准,应兼容现有业务系统数据结构或进行已有业务数据平台向统一数据服务平台迁移,可以使各类业务系统和各种数据能够无缝交互。统一门户支持和统一用户接入就是提供统一身份认证和接入平台,规范信息从采集、处理、存储、使用的全过程,对信息资源访问权限进行集中控制,细化认证服务,简化认证方式。应用业务融合是在校园网信息门户中集成校园内各种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能够使用户在统一的信息门户中使用各自所需业务。

网络融合主要是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结合起来。其中有线网络是基础,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多,网络上数据量剧增,其他方式很难达到满意的传输速度,而有线网络的传输速度可以轻易达到GB数量级,与此同时,网络交换设备必须拥有更大的数据吞吐率。很多院校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多年,基础网络交换设备性能相对落后,对这些设备的更新应该是迎接智慧校园的第一步。在有线网络的基础上,应实现教学、办公、宿舍等园区内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借助快速的有线网络,提升无线网络速度,为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提供便利条件和更好的用户体验。结合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将园区内业务系统平台扩展到移动终端,以更为便捷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

数据采集主要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和二维码技术完成。传感器是物联网采集信息的终端工具,是感知、获取和检测信息的窗口。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物品与RFiD标签绑定以后,相当于拥有了身份证明,通过接收器或阅读器获取其身份信息。二维码是新型的条码技术,其缺点是只能单向表达,只能用扫描仪扫描后才能获取其信息,无法做到信息交互。感知层可以用两种方式接入园区网。一是直接使用tCp/ip协议接入园区网,此方式缺点是tCp/ip协议会增加网络开销,网络利用率低;二是在感知层管理节点处设置网关,利用网关重新封装感知网络的数据后再发送到园区网,此方式缺点在于一旦网关故障,感知网络数据将无法传送。

安全防护体系应根据国家安全标准,建立起一整套为设备、数据传输、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相应的安全防护机制。建立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对机房环境、网络设施、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实时监控,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

4、结语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为智慧校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缺失建设规范,没有可供参考范本;二是数据融合难度大,早期建成的业务系统较多,其建设方式多种多样,基础平台不能提供相应接口,而重建成本太大;三是安全防护难度大,感知层的节点大部分部署在难以监控的位置,其物理安全难以保障。智慧校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任何新事物的建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根据自身实际,有条件有步骤,对现有数字化校园逐渐进行改造,相信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下,智慧校园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宗平,朱洪波等.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2010(8):15-19.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3

一、华为“云、管、端”,助力教育信息化

云:华为为教育客户提供存储、服务器、数据中心、桌面云等全系列it产品。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性价比业界最佳,能够实现端到端软硬件垂直优化,兼容多家虚拟化引擎和硬件,从而满足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总校与分校之间it资源共享需求;融合一体机(FusionCube)实现了计算存储真正融合,内置高性能内部交换网络,完美支撑高性能科研计算、云存储、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应用;云桌面(Fusionaccess)是端到端优化整合的桌面云,具有端到端系统化的安全设计、丰富的接入认证方式,低带宽,高网络容忍度,音视频优化,GpU直通的卓越体验,是校园办公协同、计算机上机室、电子评卷、多媒体教学等的最佳选择。

分布式数据中心(DC2)不仅可以大大提高it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数据中心之间的容灾和备份。微型数据中心(microDC)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语音通信、远程管理集成在标准机柜中,实现3小时安装、1天上线敏捷部署,满足中小学、院系的it信息化建设需求。

管:华为致力于面向教育客户提供全场景的网络承载及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光传输、骨干路由器、企业出口路由器、防火墙、流量整形、行为监管、多业务网关、园区及数据中心交换机、无线wLan、Xpon接入等产品。在CeRnet骨干网、区域教育云网络、校园网精细化运营、无线校园、职教及普教校园网等多个场景均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及实际应用。

端:华为面向移动学习提供系列化mediapad、面向校园安全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面向协同办公提供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及客户端软件平台。基于需求深度定制的平板电脑课取代课桌上的书本和学生肩上的书包,成为电子书包,助力智慧课堂的各类教学应用。高清摄像头的全高清全智能保障校园安全。而高清的视频会议终端使得远程教学成为可能,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化,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用优质老师的面对面辅导。

二、华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助力教育信息化

顺应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的发展趋势,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华为凭借在教育行业多年的深耕、对校园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在整合“云、管、端”iCt产品基础之上,推出“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移动书包”四层次的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智慧教育云解决方案:以华为服务器、存储、网络、云操作系统、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业界领先的教育软件供应商,构建一个整体的、可部署的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网络解决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让更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以万兆校园骨干网络为核心,提供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覆盖、泛在无线宽带、校园精细化运营、校园网络泛在安全、ipv4/ipv6平滑演进、校园网络可视化管理中心、校园安全视频监控、校园网络及能耗节能管理、教育e卡通、校园办公协同、视频会议等解决方案,可满足校园学习、科研、办公、生活、管理、节能、服务方面的需求。

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教室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在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大潮中,正在从多媒体化向智能化升级,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日益普及。华为为此设计了pi3教学活动模型及SmaRt教室信息化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推出以云计算为核心架构,以物联网使教室智能化,以专为智能教室设计的“四合一“教室云边界(CCe),资源下沉、提升教学体验的校园云边界(SCe),简化运维管理的智能管控中心(CoC),预集成教学应用平台的云课堂中心(CCC)为核心设备的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满足网络课堂、远程课堂、颠倒课堂、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应用场景需求,助力教学模式变革。

移动书包解决方案:提供从学习终端(电子书包)、到网络安全接入策略、终端设备管理,到电子教本内容平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实现教学内容实时共享,教师有效监控课堂,即问即答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学能力。

三、开放协作,共筑未来智慧教育生态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4

关键词智慧校园;未来教室;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68-03

1前言

“智慧校园”的概念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关注,成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一个使用率较高的关键词。在教育信息化报刊中,我们常可看到有关“智慧校园”研讨方面的文章。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更将建设“智慧校园”工作列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中。然而,在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可行吗?“智慧校园”切合现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人们对此却没有提出过任何质疑。笔者认为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

2“智慧校园”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

我们先来看看“智慧校园”的原始定义。2010年浙江大学提出了智慧校园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根据以上“智慧校园”的理念,“智慧校园”有五个特点,分别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根据上述,笔者认为,“智慧校园”不完全切合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以下笔者从“智慧校园”定义的五个方面对照现行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具体分析。

“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对于现行中小学生来说现实意义有多大“网络学习”是中小学校主流的学习方式吗?这是我们要提出来进行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学生”不是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主流形式。

1)学生要进行“网络学习”,具有学习终端是先决条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校难以为学生解决用于“网络学习”的学习终端问题,“电子书包”曾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终端设备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但存争议[2]。

2)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对网络知识进行判别的能力,在浩繁的网络环境中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限制中小学生在校读书时上网浏览网页。

3)书写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对学生书写都有明确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因此,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以传统课堂的学习媒体为主,而“网络学习”只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手段。既然“网络学习”不是主流的学习形式,那么,我们在现行中小学校创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环境便缺乏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现行的中小学校需要“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显然不是学生在学校读书重要的任务,所以,校园“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对于现行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那么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据了解,我国现行中小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通常每周要上12节课或以上,平均每天有两节课或以上,上完课后还要备课、做课件、批改作业,有的教师还要兼任班主任,因此,对于中小学校教师来说,每天工作时间主要用于做好这些常规的教学工作上,科研不是中小学校工作的重点。所以,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总体的需求不大。

现行中小学校对“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有怎样的需求从校务管理上讲,现行中小学校的“校园一卡通”,集出入证(身份认证)、门禁、学生证、工作证(教师)、停车卡、借书证、校园消费等功能于一卡,大大提高了卡的使用效率,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包含其他高深的应用,但从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层面上讲,中小学校对此的需求不是十分迫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是“智慧校园”的专有特质“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现行大部分学校从校园的布局、文化氛围的创设到色调的选择等,都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设计,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特色氛围,达到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并非构成“智慧校园”的要件。

“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对中小学校师生有必要吗显然,“学习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主要的内涵。在学校中,学校往往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生活,与之无关的少做或不做,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部分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不提供住宿或学生午餐,学生放学后便回家,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校园生活”的需求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现行中小学校的教师来说,学校要求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从现行学校的现状上讲,“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失去其应有的必要意义。

综上所述,原始定义下的“智慧校园”与现行中小学教学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中小学校广泛建设“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3中小学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状况将会如何

以上从现行中小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现状说明了所谓“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实际的问题。以下设想一下,中小学师生如果生活在“智慧校园”中将会是怎么样?

中小学校能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吗“未来教室”是现行“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中用户首先要考虑做的项目。我们先来看看“未来教室”的定义。“‘未来教室’将彻底颠覆学生、家长对传统教室的想象。在这个教室里,最大的变化是没有黑板,也没有粉笔,更没有教科书,只有一个像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老师的手轻轻一指,所有的教程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而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也能在上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它就是一个专用的学习paD。”[3]

以上关于“未来教室”的描述语言人们看后非常受吸引,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似乎非常轻松愉快,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种完全以信息化设备为工具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将面临极大新的挑战,问题不是专家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回头再看看“未来教室”中关于学生学习的描述:“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可见,学生在“未来教室”的学习时,“电子书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核心的媒体。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可以保存大量的学习资源,但“电子书包”书写功能是无法取代现行用笔在笔记本上书写的功能的。

理论上讲,学生可以利用“专用的学习paD”进行书写,但“电子书包”的书写功能无法达到现实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效果。第一,“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显示的效果是电子模拟形成的效果,并不是人真实书写的效果。第二,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无法达到用练习本书写的大小规格,其实“专用的学习paD”设计师们只要用paD书写完整一张象学生练习用单行本大小的文字的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些paD与现实单行本书写效果的区别。第三,学生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书写速度无法达到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速度。第四,学生用练习本书写,不存在会因机器故障而无法保存书写文字的问题,但用“专用的学习paD”,纵然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稳定性,但死机或出故障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这样的异常,学生辛辛苦苦书写的结果将无法保存,严重影响学习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认为,从学生书写上讲,“专用的学习paD”是无法取代学生用作业本做作业的功能的。

由此可见,这种理想化的“未来教室”描绘的校园未来美好蓝图,与现实需求有很大偏差。在中小学校教学工作中,笔与练习本(作业本)是无法用信息化设备取代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而已。因此,中小学校难以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智慧校园”中,教师将要承受应用信息技术极大的工作压力在现行中小学校中,课件是中小学教师上课当然的工具,但在“未来教室”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辅导等常规教学工作都必须完全网上完成,就是说,教师从进入办公室到下班时间,时刻必须对着电脑开展工作,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因此,中小学校师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不可能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和自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将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的代价。

4现行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启动已多年,那么,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状况如何呢?最近笔者曾与部分“智慧校园”试点学校主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过一些交流,大家都觉得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比较迷茫,不知道建设“智慧校园”要做什么具体的项目。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教育信息化专家只从理论上对“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但却没有形成具体“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导致的。

“智慧校园”中的“智慧”是一个信息化含义高深且包罗万象的概念,要让校园具备“智慧”的功能,不是一个项目可以实现的工程,因此,建设“智慧校园”是一个综合而宏大的工程,这样的工作靠中小学校自己的力量去制订试点建设方案,谈何容易?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描绘着美好前景的“智慧校园”要启动试点工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有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的前提下进行,但现实却与此相反,专家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将建设的超级难题抛给试点学校去完成,凭中小学校的力量能完成这样的综合工程的设计工作吗?据了解,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抢占建设“智慧校园”制高点,在三年前先行在教育经费中为一些“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安排了“智慧校园”建设经费,然而经费下达后,学校却面临“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究竟要建设什么具体内容的困境。现在中小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工作便凸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特点。

根据学界的观点,“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4],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经历“数字校园”的阶段,就要一步登天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时代,是否有操之过急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回归建设“数字化校园”是较切合目前中小学校实际的做法。

5结语

由于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中建设“智慧校园”较符合大学的实际,但将适合大学教学实际的“智慧校园”移植到中小学校中,这种做法是有疑问的。“智慧校园”的概念出现后,教育信息化行业刮起了一鼓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的热潮。一些公司乘机介入,制订了一个又一个“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与建设方案,为构建虚拟“智慧校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这些建设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方面站在信息化应用的角度上大胆想象和创新,但却忽略了建设方案是否符合目前我们中小学校教学的实际。由于校园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老师和学生是校园服务的主要对象,所以,任何一个“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解决方案,都必须先进行是否符合现行学校的使用实际情况论证,在确认其符合学校实际后才启动建设工作。总之,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避免盲目投资建设脱离现实的“智慧校园”造成浪费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良后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陈翠珠,黄宇星.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及其系统构建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0-124.

[2]刘启达.深圳推广电子书包引发争议[n].深圳特区报,

2013-07-07(3).

[3]杨玛丽,高洁,余佳敏.两岸合作开花结果智慧校园落户宁波[eB/oL].http://.cn/system/2012/09/08/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5

(唐山学院计算系科学与技术系,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前很多的高等院校甚至中小学都在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是多媒体数字校园的新模式。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分析了智慧校园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校园模式。该智慧校园可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服务的平台。

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校园;智能感知

作者简介:王永强,男,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1智慧校园的现状

智慧校园是在多媒体数字校园之后提出的高校信息化全新概念,也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的产物。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

智慧校园的概念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该概念最早由浙江大学正式提出。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大描绘了这样一个智慧校园的蓝图: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现在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等。

2智慧校园支撑技术

物联网[2](iot),是指通过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按照相应协议,将物品与物品之间通过互联网相连,从而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视频监控,流媒体共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慧校园中的物联网技术,最明显的是使用智能感知技术,可以对校园环境、各种教学和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学校相关工作等进行科学统一管理。比如说基于RFiD的校园交通管理、校园一卡通的管理、宿舍管理,教工管理;基于ZigBee的校园监控管理,基于wiFi的移动教学;基于二维码的图书管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更为高效、绿色、环保,智能的校园环境。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将会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影响到互联网的产业格局,被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3]。

对于硬件层,目前,各高校硬件环境有了十足发展,但存在利用低,管理复杂等缺点。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通过云计算架构,整合学校的各种硬件资源,形成公共资源池,应用虚拟化操作,自动为各种任务分配资源。对于系统层,各高校使用着诸如学生管理、教工管理、图书馆管理等大量系统,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系统间通信困难,很难实现智慧校园。但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将各管理系统整合成“云”,科学的为用户服务。所以云计算是智慧校园实现的关键技术支持。

3智慧校园总体设计

在智慧校园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照确定的角色权限,个性化地定制信息服务;各类应用系统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融合服务,以支持单点接入的、安全的服务方式。[4]用户可以使用传统互联网设备,也可以使用物联网设备进行登录,登录后由云计算框架技术统一分配用户权限,来使用由云计算技术整合的系统。

3.1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框架结构

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进行总体设计后的框架结构可以分为自顶向下模式的四层,包括综合云管理平台层,管理子系统层,云计算数据整合层,网络层。其中综合云管理平台层,是由云计算技术将各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提供登录入口;云计算数据整合层,是由云计算技术将各类数据通过虚拟池形式科学存储;网络层,包含了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也引入了基于射频技术的物联网技术。

3.2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智慧表现

智慧校园的“智慧”主要表现[5]在智慧环境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教学过程、智慧生活、智慧就业推荐等方面。

智慧环境感知,是对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进行温湿度检测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并预警。智慧管理,是通过物联网对摄像头节点、红外节点、烟雾节点进行智能监控;通过云计算技术对各管理子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智慧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智能组织教学资料,以及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智能推荐。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智能分析,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等。智慧生活,使用者各项身体体征的监测,购物、旅游的推荐,基于爱好兴趣等的智慧交友,社团活动的智慧组织等。智慧就业推荐,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用人单位所需人才情况,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智能分析推荐。

3.3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数据安全

使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里,对于终端用户,只需将银行卡、校园一卡通,手机卡集成到手机中。即使用射频识别卡,也俗称为“黑卡”,可以进行移动支付,比如食堂、开水房、超市等;也可以涉及门禁、图书借阅,考勤等。

由于物联网集成到智慧校园的各个方面,而且物联网由于分布发散、终端设备量大、通过无线射频技术进行传输等特殊原因,所以智慧校园数据及网络安全也是智慧校园亟待解决问题。可以通过,采用较为成熟和可靠地系统,加强网络服务器及终端设备监管,提升防御策略等保障智慧校园的数据安全。

4结束语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运转效率。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应用,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尽管对智慧校园的研究实践探索刚刚起步,智慧校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但智慧校园是建设校园的目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质的变化,像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会迎来蓬勃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黄小卉,黄宇星.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1(11):38-39.

[2]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Uit.itUinternetReports2005:theinternetofthings[R].2005:1-28.

[3]张文川.云计算与智慧校园的建设[J].电子商务,2012(5):11-14.

[4]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6

关键词:一卡通;市民卡;建设;运行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58-02

一、引言

校园一卡通系统近年来在教育系统内得到了迅速普及和推广,大大推动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但多数高校基本上都只能在校内实现“一卡通”,无法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与城市一卡通系统的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南京理工大学在充分考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进行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建设,借助南京市市民卡平台将校园卡应用向校外拓展,拓宽范围,突破应用瓶颈,实现了校内校外一卡通,一张小小的i理工卡为师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项目建设

鉴于高校一卡通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建设既利用市民卡作载体,学校又可以自主管理校内应用;同时发挥政府背景及资源整合优势,最大限度降低校方系统投资和运营成本。系统贯彻“以人为本、运行稳定、管理科学”的原则,坚持以使用者为中心,在卡的使用和管理上为卡的最终使用者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降低新老系统过渡影响。整个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建设分为三期进行。

1.消费支付为主的一期系统建设

智慧理工一卡通一期系统建设主要完成了与消费支付相关的项目建设,实现了校园内新老一卡通系统的平稳过渡。

(1)建设情况

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始于2012年6月,同年8月底完工交付,9月正式投入使用。一期建设包含一卡通网络的建设,平台的搭建,与市民卡结算平台对接、银校圈存系统、消费管理系统、浴室节水控制系统、学分制财务收费系统、自助服务系统、与数字化校园的对接、与图书馆管理系统、通道系统、自助服务系统对接、与校医院HiS系统对接以及与上网、考试系统的对接等等,该系统同时兼具了市民卡与校园卡功能,既实现了校内校外一卡通,又保证了学校的独立运营和管理。

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改变了传统校内一卡通应用模式,打破学校围墙、连通校内校外,集校内应用和市民卡应用于一卡。在校内,一卡通集学生证、工作证、借书证、医疗证、就餐卡、钱包于一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在校外,通过一卡通的市民卡功能,可实现在“行、游、购、食”等四大领域刷卡消费的应用。如:在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停车场、轮渡等公共交通方面的电子付费功能;在图书馆、公园、影剧院、游乐园、体育场馆等文化旅游方面的电子付费功能;在商场、连锁超市、娱乐中心等购物休闲方面的电子付费功能等。

校内校外一卡通功能的实现,也使得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张卡片集成校内一卡通和校外市民卡辅助业务两个系统;各类卡账户性质不同,学生卡和临时卡只用钱包账户,教师卡有钱包账户和后台账户;包含消费类应用和辅助业务类,且辅助业务类的常态化应用有别于传统办理流程;圈存资金流复杂,银行可分别向市民卡公共钱包和校内专用钱包圈存,市民卡公共钱包可以向校内专用钱包转账。

(2)运行状况

整个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一期布署消费终端283台,节水控制终端885台(后增加到1304台),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57套;截至2013年底,系统用户数为47834人,银行圈存金额为8855万元,市民卡转帐金额为70万元,刷卡笔数为2174万次,消费总额为8925万元。从一卡通系统开通运行至今,系统运行稳定,运行状况良好,结算无差错,保证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正常使用。

i理工卡不仅代替了学校目前使用的所有证卡,而且还与南京市城市一卡通(市民卡)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内外互通。截至2013年底,校外卡片活跃数28718万张;自校内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向i理工卡市民卡钱包的圈存金额达358万元;校外刷卡1786941笔;校外刷卡金额501万元。

2.身份认证为主的二期系统建设

智慧理工一卡通二期建设以身份认证项目为主,内容主要包括楼宇门禁系统、会议签到系统等。

(1)门禁管理系统

门禁管理系统于2013年5月完成方案,通过多番与用户交流、征求意见,于2013年暑假完成了对校内十余个单位的门禁系统建设。

该门禁管理系统包括门禁、通道和访客三个子系统:门禁子系统中,持卡人使用i理工卡代替钥匙开门,系统根据管理员输入的人员出入规划来判断刷卡人是否有出入的权利;通道系统的通道闸与iC卡技术相结合,实现门禁、考勤、通行控制等功能;访客子系统从一卡通平台内部下载信息,是集识别、读取二代身份证和打印回执等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化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如下特色:

1)门禁管理系统基于校园网,以i理工卡为电子钥匙,扩大了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的覆盖范围。

2)门禁系统是独立于一卡通系统的二级管理平台,通过通用接口和一卡通系统实现身份下载及权限管理,采用保卫处统一管理和各个二级单位独立管理本单位人员进出相结合的方式,权责清晰。

3)门禁、通道的读卡器及系统控制器均支持i理工卡,并同时支持本单位教职工在没有带i理工卡时可通过刷二代身份证方式进出本单位大门。

4)访客管理系统同时支持校外来访人员通过二代身份证登记及支持校内外单位人员采用i理工卡进行登记、拍照和打印二维码。来访人员通过装置在访客通道机上的二维码读卡器进行识别进出,并留存记录备查。

5)门禁系统通过软件与数据中心内部网络相连,并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通过设置在门口的网络高清视频摄像机,在人员通过时在录像的同时抓拍人员进出图像,并统一存储在指定存储服务器供查询,为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各单位的门禁管理系统使用情况良好,方便了各单位的管理,保障了师生的安全。

(2)会议签到系统

使用i理工卡进行会议签到,实现了参会人签到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和签到统计过程的自动化,完善了签到管理现代化,从而方便了管理人员统计考核各会议出勤率,准确地掌握会议出勤情况。

会议签到系统根据南京理工大学的要求进行定制,基于校园网,支持i理工卡、二代身份证和教工号签到方式,可实现会签管理、会议签到和现场统计的不同区域显示。经过多番修改完善,会议签到系统于2013年秋季学期应用于学校中层领导干部例会,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今后会议签到系统还将扩大应用范围,全面实现学校签到考勤的自动化。

3.功能拓展为主的三期系统建设

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一期、二期建设主要完成了消费支付及身份识别类系统建设,三期将进行功能的拓展,使i理工卡的功能向纵深发展。

在三期建设中,将以i理工卡为介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新型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无缝对接可视化教室建设,实现教室学生自动考勤,建设校园停车管理系统;但也不局限于仅仅使用i理工卡,将建设手机一卡通,提高校园管理现代化水平。在建设的同时将对一卡通系统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发现数据隐藏关系和趋势,辅助高层管理人员决策。

三、结语

本文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以市民卡为载体的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并对一卡通系统的功能拓展建设进行了思考,希望能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宏坤.现代高校“校园一卡通”建设概述[J].中国电子商务,2011(7).

[2]罗影,熊大红,罗益荣.信息化背景下校园一卡通研究与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7).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已出现重大变革。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应用普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无处不在,学习个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和评教跟踪、学校家庭互通、师生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等新型“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模式已日渐成熟。关于“智慧校园”的研究已成为现今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1智慧校园的机遇和挑战

很多大学陆续会筹划实施智慧校园方案。技工院校也有部分开始实施,比如基于中国电信e卡通的智慧校园方案。但是目前大家都是在探索中行进,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会遇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各个技工学院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构架和技术标准,导致数据不一致,数据缺乏共享性和互通性,最终变成只是智慧了自己,无法智慧大家,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2)教学资源存储分散,资源的共享性较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的教师纯粹为了凑数而做资源,教学资源良莠不齐。

(3)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难免会遇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抵制,导致信息化建设步伐减慢。

(4)学校管理层对智慧校园提供的支持有限。

2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而笔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化校园,各种智能终端为师生提供一个广泛的感知环境。

智慧校园兼顾教育、技术和文化多方面的特性。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将学校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以及其他的网络系统充分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环境。

(2)智能终端广泛应用。计算机和智能终端为师生接入智慧校园提供了硬件保证。

(3)提供综合业务处理服务。能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业务按标准流程进行快速处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业务快速办理的平台。

(4)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针对不同角色提供不同的信息化服务。

(5)学习随时随地。通过有线或是无线网络,借助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在学校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答疑和在线讨论。

(6)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教学资源灵活配置。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云平台,随时调用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授课,与教学系统无缝对接,满足教学需求。

(7)实现校家互通。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给家长。

3智慧校园依靠的关键技术

智慧校园的兴起必然是依靠技术的发展,在多种技术的交互作用下才能充分发展智慧校园的“智慧”。

3.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最重要的优点是非接触识别,它穿透了强,并且阅读速度极快;它至少包含两个部件:标签和应答器。在技工学校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校园一卡通,类似于一张银行卡大小,里面内置识别芯片。校园一卡通目前在技工学校已经广泛使用,并作为校园内部RFiD识别的基本载体。学校可以很方便的利用RFiD技术实现学校的门禁系统、身份识别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智能电表和会议考勤系统等。并且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得到统计数据。

3.2二维码技术

二维条码技术主要是利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黑白相见的竖条图形来记录数据信息,是数字对象唯一识别符的一种。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主要通过光电扫描设备来自动识读,以达到对信息快速自动处理。二维条码在学校中的主要应用是图书入库出库管理,通过贴上相应的二维条码标签能快速读取图书信息。其次,应用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通过二维码标签能快速地获取资产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智能化管理。

3.3校园网络技术

智慧校园必须依托高速的网络来进行传输数据,现今很多学校主要是以有线网络为主,但是有线网络必须要进行综合布线,移动性差。因为必须大力发展校园移动互联技术,只有360度无死角的无线网络才能保证高品质的教学资源传输成为可能,也能让学习无处不在成为可能。如今,3G甚至4G技术和各种无线wifi接入技术的普及,让无线网络覆盖没有局域性,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没有地域限制。高速、稳定、安全和易于管理的无线网络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

3.4智慧校园软件搭建

上述技术是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在这些技术基础上还必须搭建软件平台,通过将各种不同的管理软件进行优化和整合,构建一个完善的、统一接口的智能型平台,真正发挥智慧校园智能化的作用。

必须加强和完善智慧校园中身份识别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或是手机识别技术建立起完善的识别机制,只有加强了环境的感知,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在智慧校园中的主导作用。

4结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它能带给学校的转变是巨大的。因此,智慧校园的建设必须兼顾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又应该以学校为主导,通信商必须在关键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进来。我们也应该看到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作为基础,所以必须重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防止受到外来攻击。采用成熟可靠的系统,杜绝安全隐患。

智慧校园建设是推动技工院校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对它进行优化和升级,保证智慧校园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15-19.

[2]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8

[关键词]“4S4B”工程;新兴产业;传统专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4.16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1实施背景

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生,始终作为学校骨干专业连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环境改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广和普及,专业建设经历了探索、提高、发展、辉煌、萎缩的全过程。计算机应用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辉煌了近20年,该专业派生出七个专业,每年招收八百多名新生。随后招生数量逐年下滑,到2010年仅招收了1个班新生。为解决由于生源严重萎缩造成的专业师资闲置和教学资源浪费的问题,学校提出开设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改造传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构想。在大量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我校2012年报请辽宁省教育厅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同时启动了“4S4B”建设工程。

2建设过程

按照项目建设流程实施“4S4B”工程,驱动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实现动态对接物联网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2.1通过“小职校”牵动“大联盟”

学生“出口”是开办专业的首要问题。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新专业初期,计算机项目组上青岛、下深圳、去厦门、跑无锡,拜访了数十家企业联系学生就业,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大的企业不理不睬,小的企业又满足不了“顶岗实习、原地就业”要求。于是由我校牵头,借助上海企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辽宁北淞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在东北地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联合组建东北物联网职业教育联盟。此举引起了众多企业、职业院校的关注。我校与中科院物联网研究研发中心签订了物联网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合作协议,与海尔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签订了冠名班合作协议,与辽宁宜佳电视购物有限公司签订了引企入校服务创业合作协议,与上海企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推进协议,与厦门凤凰创壹软件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软件协议等,已有中职18所、高职11所、应用型本科4所院校加盟。

借助东北物联网职业教育联盟,初步搭建起动态对接物联网新兴产业的校企合作平台,正在探索中高职贯通、中职本对接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2.2通过“小园区”驱动“大服务”

学校本着“立足校内、适时拓展、智慧创业、服务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及场馆,建成了由“六店一室”所构成的智慧型创业实践园,与机电工业职业体验中心相呼应。其中:辽宁北淞智慧创意店是装潢装饰工作室与辽宁北淞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泥塑+3D打印”实现专业提升;企想智慧超市体验店是商务网店工作室与上海企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通过“o2o架构的网店+智能识别(RFiD)混合管理”实现专业升级;宜佳购物校园旗舰店是智能手机工作室与辽宁宜佳电视购物有限公司合作,通过“移动互联+微商营销”实现专业改造;海尔电脑客服实践店和校园话务中心实践店是电脑维修工作室与海尔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通过“电脑上门服务+智能手表”实现了专业拓展的,利用智能手表实施学生上门服务的互动式全程跟踪定位;校园商务中心体验店是数码影音工作室集原有多媒体、动漫、平面设计专业优势,面向无线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微电影、微视、微课、动画等教学产品及技术支持,实现了专业转型。借助创业实践园,实施传统专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对本溪智慧城市的全方位服务。

2.3通过“小体验”启动“大智慧”

为提高本专业对口企业的满意度、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我校全面实施“入校职业体验测试、在校职业实践成熟、出校职业发展提升”内涵建设,设置了智慧创意体验厅和全息云课堂体验厅具有职业测功能的科普场馆;配合专业建设,完善了智能家居情景仿真体验馆、微电影剧情编导体验馆、专业画室等“体验与实训一体”的教学场馆;协助校园建设,新建了创业创新与顶岗实训有机融合的创业实践园;实现了与本溪智慧山水城建设同步发展的职业体验、专项培训、人才输送的“大智慧”。

借助“体验与实训一体”的实训场馆及职场环境,弥补传统专业教学环境职业化的“短板”,提升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2.4通过“小专业”推动“大突破”

在物联网时代,不能再问“这是不是物联网”,应该思考“怎样才能物联网”。本工程瞄准本溪智慧山水城地区建设,发挥原有计算机应用重点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依据学情提升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传统专业改造,建立和完善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教学管理机制。

第一,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落实“顶岗轮值制经营实训,反转课堂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徒弟一体、学业与创业并举、学习与竞赛融合、校园与社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

第二,通过实行人人拟定一份优质教学设计、人人制作一节优质课件、人人上好一节创新课程、人人撰写一份优质教学反思的公共教学活动,推行室室调查一个企业(或工种)、室室分析一个岗位、室室制定一个课程标准、室室写一个调查报告的专业教研活动,形成“5241”教学的新常态。

第三,构建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的工作室制及职场环境,形成了“智能手机工作室的边体验、边实训、边应用,点赞认定学生;商务网店工作室的边开店、边学习、边创业,盈利衡量学生;数码影音工作室的边扮演、边编导、边制作,效果评价学生;装潢装饰工作室的边设计、边创作、边销售,效益评定学生;电脑维修工作室的边服务、边学徒、边提升,任务考核学生”过程考核机制,形成“535”考核的新常态。

3成果成效

3.1专业成果

我校2014年被评为辽宁省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性实训基地;组建了东北物联网职业教育联盟,创建了创业实践园,建立起名师工作室及工作室制;连续两年承办了辽宁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智能家居设备安装与维护”和“网络布线”技能赛项,高职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赛项;专业带头人参与省级以上社会兼职有4人次,学术交流成果4项,获得实用型国家专利2项;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6人次以上、12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新增成果14项。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9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智慧校园”的概念。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的智慧校园概念则主要将“利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最终实现对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智慧校园的概念核心。

朝阳区在实践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首先,建设智慧校园,在物理层面上教室的形态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这是由于未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越来越少,以学生自学为主导研究性学习甚至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学习模式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研究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习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成为教育的新目标。

其次,智慧校园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对完整、全面的记录,并应当能够智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智慧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信息化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得所有数据与资源能够被自然地采集而非被动地录入到系统中,信息化的使用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与工作习惯。

再次,智慧校园应当在时空上继数字校园概念之后进一步进行拓展,利用包括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学校服务推送到学生、家长身边,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辅助教育,在根本上摆脱目前技术进步领先于教育的现状。

基于上述三点,北京市朝阳区将通过在现有数字校园学校中选择使用效果较好,校长有意愿、有想法推进信息化与教育工作的学校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在智慧校园试点工作的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智慧教室的建设作为智慧校园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第一,随着平板触控电脑的推出与快速普及,集成平板电脑的智慧课桌将取代学生的传统课桌。第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教室内部的温度、湿度、亮度自动调节,从而保障教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适宜学习。第三,在教室的物理摆放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群体流与研究型学习的需求,以团队合作模式开展学习为主要形式。第四,包括远程视频互联、高速有线与无线网络的提供将作为像水电一样的必要基础设施出现在教室中。

其次,作为智慧校园的中枢与大脑,由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基础发展而来的智慧校园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相对基础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更应该利用各类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教育参与者进行反馈,实现如按照教师所教年级、学科以及教学进度提供资源推送服务,并按照教师对于资源的使用习惯、不同用户的教学习惯,在后续过程中更加精准地完成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对于学生,则通过对包括学生各类测验等获得的数据与知识点对照分析,自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针对性强的练习试题。按照家长所关心的不同方面,在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的同时,还能够基于海量数据关联分析,就学生有关表现可能出现的后期影响提供提示与解决建议。

最后,作为智慧校园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都需要适应新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利用包括在线学习在内的全新学习手段,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知识还原为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掌握程度,实现学而不忘的效果。这些方式的转变,将各项工作都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类应用实现,各类数据、生成性资源被自然地记录到智慧校园系统中,从而在将来为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类问题的相关性提供海量数据。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篇10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下称上海电信)一直对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很重视。早在2012年5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电信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见证下,共同签署了《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和“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总体安排,展开全方位合作。

从本次展览会看,中国电信服务智慧教育的整体方案在以下四方面非常出彩。

实施“万千百”,夯实新一代教育信息网络

上海电信从2002年起,积极服务市教委与各区县教育局,承担了全市校校通主干网络及14个区县校校通网络的建设和运行保障,初始骨干带宽是10m。2006年签署骨干网升级协议暨教育信息化框架协议,骨干带宽从10m升级至100m。2009年起,上海电信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光网”建设,迅速提升上海全市宽带网络速率和质量,陆续进行区县校校通网络光网改造工程。目标是,用2年时间将上海基础教育网络率先建成“万兆骨干、千兆到校、百兆教室”的新一代网络,率先实现教育部所订立的目标,继续领先全国,为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夯实网络基础。上海电信目前已经完成全市8个区县校校通网络的全光网化改造。目前已为全市2000多所学校、700多家幼儿园提供服务,90%学校已实现光缆接入。

依托教育云平台,教育资源“平民化”

教育机构充分利用中国电信教育云基础设施来建设区域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资源体系。此举不仅使得不同地区的师生能在这个开放体系下获取优质资源,而且借助中国电信的云平台,可以将智慧校园和智慧家庭连接起来。学生在家里可随时登录个人空间复习智慧课堂的课件和资源,老师在家里可随时上传备课课件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并在智慧课堂上课时随时取用,打造处处可学习的教学环境。上海市虹口区已经采用了电信的教育云平台提供电子书包业务,目前已覆盖全区18所学校。

“平安校园”在身边,学生安全成长快

中国电信的校车信息服务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观众在现场看到,通过装置在车辆中的各种传感器、高清摄像头、3G通信模块,可以实时查看到车辆行进中的每个“动作”。同时,专职客服人员提供24小时在线的人工服务,校车在行车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驾驶员只需要一键即可与服务中心取得联系,获得车辆救援、报警、实时信息查询等服务。学生家长使用手机就可以查看到孩子上下车的信息。目前上海在用2000余辆校车,中国电信携手上汽集团已率先在专用校车上搭载该服务,并将逐步为现有校车提供增值服务。

在校园安防应用领域,全球眼成功应用于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上海电信部门在该校的校门、操场和沿街围墙上安装了摄像头,并将视频通过网络接入全球眼视频监控平台。在学校监控中心安装了智能分析设备,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告警。

全天候实现家校互动,师生家长携手育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