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人健康教育十篇老年人健康教育十篇

老年人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8:01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

健康教育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服务工作之一,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的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从而能让人们主动接受各种预防保健措施。因此,正确的实施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有重大效果,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通过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评价-干预-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6月~2012年12月淄博市某小区年龄60岁以上的均精神正常,神志清楚,理解和愿意接受调查,经社区统一体检的老年人2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年龄60~84岁,女45例,男55例,平均年龄69.8岁;试验组:女48例,男52例,平均年龄70.2岁。两组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一般资料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未做特别指导,系统干预:嘱其有不适或需要可打电话或当面咨询试验组:发放给老年人健康教育处方,处方内容包括:生活中的一般小常识,患者应保持的心理状态,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的危害性,科普板报知识等,具体如下:

1.2.1心理教育培训①由统一培训7名心理指导师进行1次/w长达10min倾听老年人诉说掌握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耐心解答其提出的问题,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始终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②每2w在小区广场组织1次老年人活动内容形式各异运动竞技,歌咏比赛,书画展等;③取得家庭支持,与家庭成员联系,让其在日常生活中能有一颗平常心。

1.2.2健康教育①小区内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对老年人饮食起居,锻炼及日常小不适做出自我判断及时就诊;②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1.3效果评价心理稳定性:采用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测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0~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差。见表1。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表示(x±s)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

2结果

2.1两组老年人对健康状况的认知情况两组老年人在3年半中进行不定期随访,随访率100%发现两组人员均对健康状况有一定认知能力,但试验组比对照组对健康理解的更多。

2.2两组人员饮食控制情绪变化及日常行为习惯的变化试验组能通过学习健康处方宣教更好的控制饮食,自我调控情绪,保持健康心态处理日常事务。

2.3两组人员目前情况对照组死亡6例,1例肺Ca,2例为胃癌,2例心脏疾病具体不详死于家中,1例外伤死亡。试验组死亡2人,1例肺Ca,1例结肠Ca。试验组从健康状况,精神面貌方面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目前,随着医学模式由预防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活质量是一个概念,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其特征是老龄化程度长预测中的要快,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社会照顾,既要防止与老年人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又要使他们长期的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对他们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

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存质量,使得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它的终极目标是从普及卫生知识过渡到建立健康行为的目标上去,是一种干预措施。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使其养成有益健康的行为习惯,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根据老年人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及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并利用现有科学技术信息进行健康教育,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在健康教育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教育内容,并配合一些具体形象的宣传资料使健康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并不断跟进,发现评价健康问题及时干预,再评价,再干预,能起到最大改善健康效果。

将健康教育有效地引入到老年人健康管理中,能充分调动老年人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生命,实现本世纪,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健康主题。

参考文献:

[1]樊明月,张惠琴,郑磊.社区口腔门诊保健知识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偏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人力和资源缺乏等制约因素,影响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1]。而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菲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增加,老人们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期望通过护理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2]。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倡导老年人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2013年对本社区≥65岁的约7500名老年人进行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其中男4388人,女3112人,年龄65~80岁,平均71岁。

2健康教育的过程

2.1宣教前的准备工作

2.1.1确定宣教的对象一般每次宣教活动组织30名左右有一定的理解、接受能力的老年人。

2.1.2选择宣教的地点以靠近老年人居住地的老年活动中心为宜,要求光线明亮、交通方便、地面平整、环境整洁安静、有空调、卫生间、开水设施,利于老年人活动。

2.1.3确定宣教的内容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需求,选择1~2个方面的内容。

2.1.4选择宣教的方式通过评估他们的一般情况,如听、看、说、认知,来选择方式,有张贴宣传画、讲座、讨论会、放映幻灯片、录像、VCD等。

2.1.5确定宣教人员根据宣教内容确定宣教人员,可以是专门做宣教工作的人员,或是在某一方面有经验且具有亲和力的临床医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请上级专家。

2.1.6宣教时间的安排以下午14:00~16:00点为主,活动大约进行1~2h/次,每2个月进行1次,保证本社区每个行政村的老年人每年健康教育达到6次。宣教前将时间、地点通知到每一个宣教对象。

2.2进行宣教活动

2.2.1语言由于老年人的听、说、看、反应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尽量使用老年人易懂的方言,结合普通话,将医学知识深入浅出的阐述。

2.2.2语速尽量用慢语速进行宣教,极力反对说教式演讲。

2.2.3动作在宣教过程中配合躯体语言和行为语言,调动老年人的兴趣,使老年人对所讲的内容留下深刻的认识。

2.2.4观察在活动中观察老年人对知识的认知反应,察言观色,对老年人有疑问或有争论的知识点应仔细讲解。尊重老年人,让每一个老年人在活动中都有参与讨论、发表言论的机会。

2.3宣教后的后续工作

2.3.1检测宣教效果通过活动中的提问、活动后的小测试,直接收集老年人的学习效果;通过观察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是否采纳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间接地了解学习效果。

2.3.2听取反馈意见听取老年人对活动安排的意见,如宣教内容是否合适、宣教人员是否宣教到位、宣教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等的。

2.3.3记录将每次活动的所有内容都记录在册,作为宣教工作的存根,也为以后的宣教工作提供参考,利于健康教育的有序发展。

3结果

通过2010~2013年的宣教活动的开展,本社区的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到了≥85%,行为知晓率达到了≥8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了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开展对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活动对促进健康、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人;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75-02

老年糖尿病人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因年龄的增长,患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1]。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日益突出。为了使糖尿病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我们对6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诊治的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病人6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0~83岁,平均(68.5±5.8)岁,其中男45例,女15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9例,中学35例,小学12例,文盲4例。职业:干部42例,工人10例,商人8例。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对6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调查。在病人入院第一天及出院前一天由责任护士分别发放给病人认真填写,视力下降、书写不便和文化层次低的病人由病人口述,责任护士详细记录。共发出调查表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有效表60份,有效率100%。调查表中包括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疗法、心理调节、自我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知识。

1.2.2统计学方法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对比采用χ2检验,运用医用SpSS12.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

2结果

6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合理的饮食控制、积极参与运动锻炼、血糖的自我检测能力提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有关药物治疗、心理调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增多;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渗透到病人的治疗计划中[2]。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终生治疗,这就要求护士具有全面的知识,要针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求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采取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式,为病人提供最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3.1.1增长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通过对6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大部分病人了解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如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血糖控制不良所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由于老年人常多种病共存,一病多症或一症多病,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

3.1.2学会了合理地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和首选的一种方法[3]。饮食控制即按计划要求落实病人的平衡饮食食谱,在保证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稳定的条件下,又能充分或尽量满足病人饮食需要。首先让病人认识到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制定实用可行的、便于病人坚持的饮食计划方案,对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老年糖尿病病人活动相对减少,新陈代谢降低,食欲、消化和吸收功能也相应有所变化,对饥饿耐受性较差。应指导病人必须定时进食,进食高蛋白、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高纤维、富含维生素的低糖饮食。营养既要丰富,食品也要多样化,鼓励病人进食粗粮类食物,多吃些蔬菜及含少量糖分的水果,可增加食物中纤维的含量,有利于胃肠蠕动,延缓消化吸收,防止便秘,并有利于控制血糖。对于肥胖的老年糖尿病病人进食时

应酌减每份食品的分量。通过指导,使病人知道合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从而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膳食搭配。

3.1.3能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运动对老年糖尿病病人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肥胖病人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适当的活动,可使病人思想开朗,精神愉快,增加抵抗力,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运动还可抑制老化过程,延缓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引起的肌肉、关节功能的衰退,促进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以短时间的轻微活动开始,随着体质的增强,逐渐增加活动量,延长活动时间,每天运动1~3次,每次15~30min,不要过度劳累。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广播操、太极拳、慢跑等,运动疗法宜在饭后1h左右开始,不宜空腹进行,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运动。老年糖尿病病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项目来锻炼,而且要长期坚持,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但需强调一点,老年人运动时一定要有他人陪同,以防意外,并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及糖果或点心,以防运动时发生低血糖。

3.1.4能正确遵医嘱用药老年糖尿病病人用饮食、运动疗法、再加口服降糖药后,血糖可以得到满意控制。只有小部分需要胰岛素治疗。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和服药依从性差,需要护士和家属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让家属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经常督促病人按时遵医嘱用药。对视力下降和行动不便的病人,要教会家属正确注射胰岛素,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1.5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老年糖尿病病人常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重视病人的情绪反应,向病人说明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参加教育活动,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如听音乐、下棋、唱歌等娱乐活动;护士多关心病人,多与其沟通;要求家属密切配合,多体贴老人。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3.1.6学会自我监测,防治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病人不能长期住院治疗,为了使病人坚持治疗,需要我们在病人住院期间对其进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教会病人和家属自我监测血糖和病情,掌握低血糖等紧急事件的观察和处理方法,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达到控制病情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3.2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的认知程度,充分发挥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消除了影响血糖控制的不利因素,使病人的血糖水平更加稳定,更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

总之,通过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使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病人的自我保护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所以针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临床效果好,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钱荣立.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6):6.

[2]刘小明,陈秀军,赵春英,等.有效评价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初探[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68.

[3]钱荣立,杨泽,佟之夏.21世纪糖尿病防治[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55.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4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并使患者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出现患者心肌供氧不足、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病。老年人群比较常见,是老年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于病情的控制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大大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冠心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疫苗可以防治心血管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但目前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因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疾病恶化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使患者死亡。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本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心理指导

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老年患者情绪急躁、容易冲动、多疑、喜静怕孤、自尊心强等心理特征,心理和精神压力较重,对其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护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温暖、亲切、鼓励性的语言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因素。使患者了解自己情志障碍之所在,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控,纠正不良心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及忧虑,引导其保持良好的心境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冠心病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饮食治疗可影响到疾病的发展、预后,起到基础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发生的作用。在饮食上,营养要合理,少食、多餐、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如果不限制盐的摄入,过多的盐会造成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加重心脏负担,肥胖者要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同时,每天的膳食要保持清淡;少吃咸食,粗纤维植物蛋白的饮食,辅以蔬菜和水果,易消化、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富含维生素,控制总热量摄人。

3运动指导

在健康教育中,引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对治疗冠心病有很好的帮助,运动可以降低患者外周血管的紧张度,进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适量的运动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得以增强,心排血量得以增加,心肌对活动的适应性得以提高,可发挥降压,提高心肌营养和氧供应量,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另外,有规律的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循环有良好的作用,以运动后不出现过度疲劳或明显不适为限。

4药物指导

冠心病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病,由于老年人生功能及解剖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肝脏和肾脏这2个代谢和排泄药物重要器官,其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者只用成人,有的药仅用成人的2/1。因此,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给予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延长其寿命。护士首先应明确老年人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要向患者或家属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指导患者遵照医嘱服药,让患者了解涉及的各种药物相关作用,服用方法,不可忘服或者漏服;坚持长期服药,定期监测心功能,根据病情按医嘱调整用药,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复发。护士要教会患者或家属测量脉搏的正确方法,并要求服药前脉搏在60次/min以上,如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冠心病;健康教育;护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它一般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患病者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它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大,也是老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我们通过对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1老年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老年患者以多种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例如胸闷、心前区疼、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头昏等。其中,心脏本身的症状占80.72%,但心绞痛仅占26.13%。这一特点说明,老年人冠心病有的很不典型,极易与心外疾病相混淆,容易发生误、漏诊,故对以心外症状就诊的老年人,首先应排除心脏疾患。

老年人是一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的危险人群,其年龄增长本身就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表现为如下特殊的临床特点:

1.1无疼痛或绞痛部位不典型近年来,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表现为上升趋势,这种特点,多出现于高龄老人身上。因为老年人由于疼痛敏感性降低,痛阈增高,绞痛症状往往被泵衰竭、休克、消化道症状掩盖。虽疼痛部位各异,但诱因多是劳累、激动等,且呈阵发性,服用硝酸甘油能缓解。

1.2心律失常检出率高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及心肌缺血、缺氧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多见。许多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有的甚至以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或主要表现。这与老年人心脏储备能力低下、心肌收缩力减弱、梗死面积大有关。

1.3非Q波型心肌梗死发生率高部分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症状不典型,心电图无Q波出现,多需结合心肌酶检测结果才能诊断。

1.4并存其他疾病多老年人多数在发生冠心病前存在各种疾病,如合并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心病等。这些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本病的治疗棘手和死亡率较高。2冠心病老人的长期护理

冠心病老人的护理内容包括情志护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等几个方面。老年人冠心病在护理上总的原则是注重宣传指导,从心理和生理上对病人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可以从服药治疗,改变饮食习惯,克服消除心理因素等方面入手。

2.1情志护理冠心病属心身疾病范畴,冠心病老年人可因家庭纷扰、疾病困扰、经济紧张或空巢、亲人变故而产生长期的焦虑、抑郁、孤独等情感障碍,从而造成内环境稳定程度降低,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促使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随时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喜恶嗜好等,采用不同方式将冠心病的知识介绍给老人,让老年人认识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护理人员要告诉患者,良好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有利于他们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

2.2生活护理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让病人保持精神愉悦,增进食欲,可以促进他们病体的恢复。所以,患者的室内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清洁整剂。对于患者的饮食,要切忌进食总量过多或摄取过多脂肪、胆固醇。因为这些都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营养搭配上,要适当选用水产鱼类,因其蛋白质优良,易消化吸收。同时,还要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对于冠心病老年患者,气候寒冷时,更应该注意保暖,戒烟少酒。以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胃肠炎的发生。

老年人易发生便秘,这与老年病人长期卧床、进食少、消化功能减退有关,也与老人不习惯使用便器有关。因此,督促老年人每天进食膳食纤维,即多吃蔬菜瓜果,每天锻炼运动或散步活动,不能自主活动者给予每天腹部顺时针按摩,便秘时不要屏气用力,可给予开塞露塞肛。

2.3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老人病情变化时行24小时持续心电监护,定期床边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出现心律失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对心衰患者还应特别加强夜间巡视,若发现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烦躁、咯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竭症状,护士应协助医生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2.4用药护理对于冠心病,药物治疗是促使本病康复的重要手段。但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减缓而易在体内蓄积,故需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和剂量,注意不良反应。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时,开始剂量应较成人量小,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逐渐增加剂量至胸痛缓解,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老人合并心力衰竭时,洋地黄剂量约为成人的2/3,必须动态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倾向。肠溶阿斯匹林,该类药物对胃肠道刺激较大,故宜饭后顿服;阿斯匹林可引起皮下淤斑、淤点,消化道的便血、呕血,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用药前后正确采取血标本检测各项出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出血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嘱患者尽可能少做剧烈活动,避免意外损伤而加重出血。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6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8年1月至6月老年病人260例,男性134例,女性126例,年龄60至78岁,学历初中以下200例,高中及以上60例。调查护士152例,其中,被调查病人所在科室护士130例。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19~48岁,学历中专1例,大专83例,本科5例,其中有责任护士,转班护士。病人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病情状况及经济条件等资料均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性差异(p〉0.05)。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6月5个病区老年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单项选择,无书写能力者由其陪护或护工,本人表达。问卷均有效回收,之后计算百分比得出病人健康需求率,然后进行分析。

2结果

2.1老年病人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调查具体见表一

2.2根据老年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的现状也自行设计相关的护理人员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别对老年病人所在科室护士130例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见表二。

2.3调查结果可见,老年病人均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在入院、手术及有需求时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占76%.70%的护士认为在住院全过程,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有82%病人需要疾病知识介绍,出院后需求出访的病人占83%。

3讨论

3.1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护理人员不仅仅是各项治疗及常规护理的执行者,更是患者在入院至出院后各个阶段的教育者、咨询者。提高护士的交流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素质和专业知识,满足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3.2根据患者特点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要求病人入院后进行评估制定个性的健康教育,以满足病人的身心需求,如表一中,病人入院后健康教育的时机,应选择病情稳定后,以病人为中心,入院后的教育的内容应注重疾病知识、治疗方案的介绍。这就要求护士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教育形式要求因人而异,因病施教,选择不同的沟通技巧,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的使患者逐步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达到预期的效果。

3.3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和回访机制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确保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因此,就需要护士反复强化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对疾病的知识水平。而对于一些出院的老年患者,应定期出访,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及时恰当地给患者所需要的教育和帮助。

4小结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7

总结了健康教育对老年人戴用可摘义齿护理知识及行为的影响。主要包括针对佩戴义齿前后不同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人义齿的护理行为及口腔卫生保健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126例需佩戴可摘义齿的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认为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对可摘义齿的护理行为及口腔卫生状况。

关键词:

健康教育;老年人;可摘义齿;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并提前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及器官功能的减退,牙齿缺失成为老年人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不仅影响咀嚼功能的正常发挥,久而久之会导致消化系统的一系列问题,出现营养不良及吸收障碍,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佩戴可摘义齿,可修复牙列缺失,恢复嚼功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可摘义齿具有适应范围广,磨除牙体组织少,摘戴方便,易于清洁和价格较低等优点,目前是老年牙缺失者首选的牙齿修复方法[1]。对已接受治疗的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正确的义齿清洁方式,对可摘义齿戴用者具有重要意义。不正确的义齿护理,不仅达不到义齿修复的目的,还会引起许多口腔疾病的并发症,如义齿性口炎、牙周病、牙龈炎等。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身保持口腔健康[2]。现实生活中老年义齿戴用者缺乏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识,不知道义齿清洁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持口腔卫生,维护口腔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老年人可摘义齿戴用者进行几方面的健康教育,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科2015年5月~2016年4月接诊需佩戴可摘义齿的老年人共126例,包括生活不能自理10例,年龄65~80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55例。

1.2结果

126例老年戴用可摘义齿者普遍缺乏口腔健康知识,经统计,68%(86例)者不戴义齿时不知道将义齿浸泡在冷水中,42%(53例)者吃完饭后不漱口,46%(58例)者将义齿放入口中后咬着安放,60%(76例)者睡前忘记摘下义齿等。健康教育后老年人对义齿护理知识明显提高,比例超过健康教育前,改变了不良习惯。总之,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义齿护理知识,改善了护理行为。

2方法

2.1佩戴前健康教育

2.1.1

关心安慰患者

医院首先提供整洁、明亮、舒适、安全的环境,创造开放式的谈话场所。患者来就诊时,护士热情接待,根据不同患者产生的应急反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里护理,以亲切的语言,真诚的关怀,恰如其分的解释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和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焦虑及恐惧心里,了解患者病情,询问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了解有无治疗禁忌证,并给患者漱口以清洁口腔。

2.1.2取得患者配合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局部义齿戴入的步骤及治疗时间、预后、并发症、治疗费用;告知佩戴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对于听力下降及反应迟钝的老年人应反复交代。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要用口呼吸,避免误吞,如有不适则举手示意,不能随意讲话及转动身体,以防导致口腔软组织意外损伤。

2.2佩戴后健康教育

2.2.1义齿取戴方法

指导患者正确取戴义齿,不宜强力摘戴。安装义齿时注意好金属翼环和套用翼环的牙齿,双手左右平衡放入口中,不能将义齿放入口中后咬着安放,不宜用舌将义齿顶出,防止损伤自己原有的牙齿、口腔组织或损坏义齿。初戴义齿如有疼痛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修改;在修改前不能耐受的疼痛,应摘下义齿放入冷的清水中浸泡,不要干置,待来医院前1~2h戴上义齿以便准确查明原因,得到正确修改。切忌忍耐戴用,以免压伤牙槽粘膜或损伤牙周支持组织。

2.2.2义齿的处理

告知患者饭后及睡前应将义齿取下即时清洗。可摘局部义齿与牙龈和粘膜之间有间隙存在,进食后可有食物残屑存留,每次进食后应取出清洗漱口,以维护口腔组织的健康。夜间睡眠也不宜戴活动性义齿,以免造成误吞,同时可缓解牙槽骨压力。义齿清洗时在流水中用普通牙刷清洗干净,再浸泡于冷的清水中,禁止浸泡在热水或酒精等有机溶剂中,以免造成义齿基托树脂老化而影响使用寿命。义齿磨光面用软毛刷轻轻刷洗,组织面由于较粗糙可用硬毛刷仔细清洗。对口腔无病变及损伤者告知经常戴用义齿,以防余留牙位置改变或牙槽骨吸收变形而导致义齿摘戴困难,甚至无法戴入。

2.2.3加强口腔卫生

老年人佩戴的义齿和余留牙之间会产生新的滞留区,进食后可有食物残屑存留,同时减弱了唾液冲洗或缓冲作用,利于细菌附着,加之老年人口腔自洁能力和抵抗力下降,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义齿性口炎、牙周病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3]。应告知患者每次进食后及时取出清洗、漱口,以维护口腔组织健康。

2.2.4饮食指导

初戴义齿应先吃软的小块食物,尽量少用前牙切咬大块食物,根据情况逐渐增加食物硬度,最好不吃较硬的食物,适应以后也不要吃坚硬食物,以免弄坏义齿。

2.2.5不适复诊

初戴义齿时口内会有异物感,语言不清晰,恶心,唾液增多,咀嚼功能差,一般1~2周后即可缓解。若余留牙和粘膜的疼痛、义齿松动、摘戴困难、咬颊舌、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不适,或义齿损坏等应及时就医检查、调改和修理,不要自己修改义齿。正常半年到医院复诊1次义齿,即便活动义齿没有出现问题,也应该五年左右到医院更换一次。

3讨论

可摘义齿体积大,带入口腔后影响牙齿的自洁能力,降低口内生存环境,同时义齿周围容易滞留食物,促进细菌繁殖,导致佩戴可摘义齿老年人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加之老年人自理能力减退,反应迟钝,科学保健观念淡漠,认为老年人不需要口腔保健。因此,需要护士充满人性化的关怀,向老年人讲解相关口腔疾病和防治的保健知识[4]。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义齿护理知识,改善了义齿护理行为,达到良好的义齿卫生状况,培养了老年人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崇锦.口腔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71-638.

[2]贾晓青.健康教育在口腔科门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52):144-145.

[3]应巧燕,杜靚,张维,等.社区健康教育对可摘义齿戴用老年人义齿护理知识及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6B):2092-2093.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8

方法:以区域社康内的所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为目标人群,获得方便样本,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选(做基线调查和体检)。将患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及具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干预组,进行行为干预同时利用传统媒介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健康教育;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结果:干预组的慢性病知识掌握、饮食选择、药物使用及求医行为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结论: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可行性高。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评估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29-02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中国已于1999年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对中国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性,造成家庭结构改变,一对夫妇4个老人,给工作、生活都带来很多不便。老年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具有患病率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多,长期失能与残障,精神卫生,老年伤害,生命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社区老年保健工作也就成了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区中的医疗保健人员除了对这些老年患者提供最基本的药物治疗外,还要考虑到其他重要因素,就是在疾病管理水平、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患者的心理因素、行为干预等。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改变社区老年人的就医行为、用药规范及饮食选择,将为防治老年慢性病提供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区域社康内的所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为目标人群,获得方便样本,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选(做基线调查和体检)。将患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及具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干预组,进行行为干预同时利用传统媒介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健康教育;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1.2干预方法。选择一定时间内(约5天)对100名自愿参与者进行身体检查、血糖、血压筛查。根据个人情况将所选目标人群分为三类,为高血压及高危人群、糖尿病及高危人群和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疾病并伴有其他合并症人群。并随机将三类人群各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对所选定的干预组老年人进行培训,利用多媒体或寓教于乐的形式等,将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知识、饮食选择、有效运动和药物及检测仪器正确使用的方法等技能传授给他们,并给予行为干预,使其学会自身管理;再由老年人管理小组人员,负责社区内老年人的摸底及选择。对实施干预的老年人群反复进行督导,工作内容包括查看受教育者饮食生活习惯、用药规范及就医行为的情况,保证每半个月以电话形式了解干预组人群自我管理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健康讲座及行为干预,每季度进行一次周期性体检,动态监测血压、血糖及定期摸底测试;并在项目终期负责对干预组及对照组的所有老年人做调查问卷及体检。

1.3评估指标。

1.3.1效果评估指标。

1.3.1.1定性效果评估。每季度评估小组针对老年人慢病及高危人群的现场抽查,可作为小样本的定性效果评估。

1.3.1.2定量效果评估。

1.3.1.2.1横断面评估。在项目开展前后,对选择的3家社康所辖下的所有老年人慢病及高危人群,共抽取100名目标人员(方便样本)进行体检。

1.3.1.2.2对照评估。项目中设置对照组,不进行老年人慢病及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但用同样的行为调查问卷、选择相同数量的老年人慢病及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和体检。

1.3.2干预前后的评估指标。

1.3.2.1慢病知识知晓率、饮食运动习惯达标率、遵医行为等。

1.3.2.2生物学评估指标:血压、血糖。

1.4统计学处理。计学处理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干预组慢病知识知晓率、慢病知识均分有显著提高(见表1)。

2.2健康教育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遵医行为的比较,干预组患者在按医嘱服药、心理平衡、有氧运动、定时测血糖和(或)血压、定时复诊方面比对照组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这几个方面中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与本次研究的时间期限有很大关系,因为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见表2)。

3讨论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需要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系统来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式。老年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具有患病率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多,长期失能与残障,精神卫生,老年伤害,生命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庞大的老年群体给养老、医疗、社会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性,造成家庭结构改变,一对夫妇4个老人,给工作、生活都带来很多不便,因此,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社区老年保健工作也就成了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促使其养成健康行为,使其学会自身管理,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将为防治老年慢性病提供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老年;住院心力衰竭病人;家属;健康教育

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终合征[1]。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复发再入院率高,死亡率也高。为减少心衰病人猝死发生,减少其住院次数。对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532例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iii-iV级),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532例心功能iii-iV级全部病历采用心功能nYna分级法,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na)1928年标准[2],其中男312例,女220例,年龄61~95岁,平均76.5±11.5岁。按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71例,其中男198例,女73例,年龄77.3±5.6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8±1.3年;对照组261例,其中男174例,女87例,年龄74.2±4.3岁,病程2.5~17年,平均病程9±1.5年。

1.2方法对实验组在病人入院后即制定教育计划,进行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如:讲座、发小册子、宣传栏、一对一指导、病人互相交流及讨论、开工休会等。对文化层次及接受程度、工作性质不同等予以区别处理,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除病人参加外,还邀请家属,陪护参加,内容尽量通俗易懂;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进行一般护理。

1.3评价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于出院6个月内进行随访和跟踪调查,比较两组心力衰竭死亡及再入院复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X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观察6个月复发再入院及死亡情况,见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再入院比较

再入院复发死亡

实验组909

对照组14117

X256.727.73

p<0.01<0.01

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避免各种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发因素,建立健康行为模式。

3.1.1饮食习惯:老年病人饮食习惯欠佳,喜欢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用动物油烹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等);高盐食物,如腌制的食品。另外,老年病人因怕浪费,而强迫性进食剩余食物,而吃得过饱。针对这些特点,指导他们进低脂肪、低盐(无低钠血症时)、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

3.1.2休息与活动的指导: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年老、体弱,又常伴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针对这种情况,在病人心功能差时,帮助其适当抬高床头取舒适卧位,必要时加护拦,以避免坠床。根据心功能的情况制定活动计划:心功能i级者指导避免重体力劳动;心功能ii级指导病人避免病人卧床休息,鼓励病人行走,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以刚出现疲劳、呼吸困难或胸闷不适为限度;心功能iii级者指导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协助患者慢慢下床进行排尿、排便等床旁活动;心功能iV级者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对四肢做被运动和翻身。待病情好转后,才能在床上或床边适当活动。

3.1.3便秘:老年病人胃肠功能低下,肠蠕动减弱,心力衰竭时进,纤维少,常引起便秘。当用力排便时,增加了心脏负荷,可引起心律失常、猝死等。应指导病人摄取富含纤维的杂粮和菜蔬、水果,不吃过分精制的食物,不偏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指导病人避免过度用力屏气排便,有条件者提供坐椅。必要时配合腹部按摩。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适当活动。经上述措施无效时,可应用缓泻剂,如:潘泻叶、果导片、大黄等。指导患者应用开塞露。必要时予以肥皂水灌肠,我们采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连接高分子导管(吸痰管/导尿管)灌肠[3]。还可采取戴无菌手套直接抠出大便。病情严重时,加强监护。有研究显示,由于粪便前端干燥、屏气动作频繁等原因,使中前期,即开始排便后5分钟内是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心肌做功最多、耗氧最多、血流动力学最不稳定的时段,也是排便相关并发症最易发生的时期。因此,在排便开始5分钟内的严密监护最为重要[4]。

3.1.4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指导病人注意保暖,尤其是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不到拥挤的、空气污染的公共场所。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出现感染先兆及时治疗。室内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3.1.5心理指导: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普遍具有自尊心强、脾气固执、怕孤独、怕死亡的特征,特别在陌生的医疗环境中,有悲观失望、抑郁消沉,有的情绪急噪、喜怒无常,这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护理人员要勤于观察病情,善于发现病情变化,主动询问、关心、体贴病人,解除或减轻他们躯体上的痛苦,消除病人顾虑,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和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3.2建立遵医行为,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做到定期复查。

3.2.1这些病人往往须终生服药治疗。因此要指导病人正确、按时服药,告知病人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在病人入院后制作服药卡,按时指导病人服用,直到病人安全掌握。依据时间治疗学,指导病人在适当的时辰用药,如:清晨应用溶栓类药物,而他汀类药物均推荐晚间用药[5]。

3.2.2在病人出院前制定指导计划: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压、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合理饮食,进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适当活动,学会自我监测;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担当监督、帮助和支持和病人的重任;教会家属如何判断心跳和呼吸停止,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家属除拨打

120急救电话外,还应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指导病人出门时随身携带健康卡和硝酸甘油、救心丸等药物;定期随访,如有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浮肿、体重增加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通过对实验组的271例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在服药的依从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避免了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提高了遵医行为,从而降低了心力衰竭病人的再入院率。

参考文献

[1]陆再英等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陆再英等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9.

[3]张秀芬.清洁灌肠方法的观察与探讨.2006,25(3):171.

[4]王建荣,李冰等.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过程中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16.

老年人健康教育篇10

1内在因素

人体内在的稳定性有赖于感觉器官、中枢神经、骨骼肌肉功能的协调一致[2]。扰乱这一功能系统的原因有疾病、慢性累积性劳损及老年退行性变等因素。

1.1感觉功能因素及平衡失调老年人由于中枢处理能力下降,感觉到的信息就会简化、削弱,反应时间会增加;视力减退导致不能正确判断环境结构及障碍物,感觉中枢或传导的原因,神经瘤引起的听力丧失;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及时作出适宜的动作而跌倒[2]。

1.2中枢神经的因素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都会影响人体的稳定能力,如脑血管意外、震颤性麻痹(与药物、脑血管性痴呆有关)引起的平衡能力的降低,以及痴呆、帕金森病、脑积水、维生素B12缺乏、脊柱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此外,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使人直立活动时容易跌倒[1]。

1.3骨骼肌肉的因素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失常;腰背脊柱的劳损退变使脊柱对下肢的重新调整代偿能力下降。足部疾病(骨刺、滑囊炎,趾甲畸形等)可提供错误的下肢本体感觉信息,诱发跌倒,还有老年过程导致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3]。

1.4心理因素精神状态和认识能力与机体对环境、步态、平衡的控制能力有关,当判断能力受损或对周围的环境忽略时,跌倒的危险性增加。住院病人,由于躯体疾病、庞大的医疗费用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些药物的应用也常常影响老年人的判断能力。简单智力检查(minimentalstateexaminatinammSe)得分低于24分以及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depressionscaleGDS)评分高于10分的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成倍增加[1]。

1.5一过性脑缺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影响大脑的供血,引起间断性头晕,老年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导致大脑暂时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眩晕、视物不清等,极易站立不稳而跌倒。

2外在因素

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环境因素与自身因素作用增加跌倒发生的危险性,当个体的功能下降时,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除不平的路面、光线不足、环境杂乱、路边分界不清、地板过滑外,常因厕所、浴室、走廊无扶手、病床无护栏、坐在或躺在移动的物体上(未固定好的床、轮椅)等,另外由于病床较小,过高,上床不方便,难以在床上坐稳,也使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性增加。

3健康教育

向跌倒的高危人群及其家属讲解跌倒的不良后果及提供教育,加强公共卫生环境的管理,是预防跌倒的有效护理措施。

3.1做好入院评估介绍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从多方面收集以往有无跌倒的病史,本次患病或既往病史中是否有易引起跌倒的疾病,患者的视力情况,入院时或入院前用药是否有潜在跌倒的危机,步态及平衡能力,下肢能力,下肢肌肉骨骼是否有疾病,本身的肢体行动能力等,详细介绍病室环境,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场所,如厕所、浴室、楼梯等,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对活动不便易跌倒的老年人建议家属陪护,对于因种种原因家属无法陪护者,应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以免发生医疗纠纷[4]。

3.2采取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了解病史后要帮助患者熟悉病房和周围环境,患者夜间起床可先打铃通知护士,让护士给予帮助,老年人的病床应适当降低,地面应保持平整干燥,如果刚擦过地应有明显标志,提醒老年人注意防滑。洗手间和走廊内照明光线要充足并要有扶手。对长期卧床者及眼科手术后的患者,突然起床很容易引起跌倒,故交代患者最好在床上大小便,如必须起床时应由家属或护士协助患者大小便、下床活动、坐卧轮椅等,对于有跌倒的可能的患者最好有预防跌倒的记录单。

3.3心理行为的护理干预老年人跌倒一次后,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害怕跌倒而限制活动,有的因本身疾病长期卧床不起,而易产生消极心理,对这类老年人除加强肌力和平衡功能的锻炼外,心理护理更为重要[5],因此,对于有这种跌倒恐惧心理的老人,护理人员不仅要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跌倒,帮助老人克服恐惧心理。

因此,老年护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在于有效评估和积极消除各种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评估,必要时护理干预以及护理人员,老年人和家属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止跌倒的发生,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常见病的护理。老年护理学,2004,184。

2郑爱珍。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0。

3王秀华,可国平。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当代护士,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