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十篇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十篇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8:00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1

【关键词】沙漠地区;速生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Q15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沙漠等干旱地带占据着地球陆地的近1/3。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开发和利用沙漠速生林。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漠速生林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来越重要。近年有学者提出东亚游牧民的南迁与气候的变化相关。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变化,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在变干。因此,研究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沙漠速生林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说明沙漠速生林气候特点、速生林防风林意义,结合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及沙漠速生林开发和利用的变化,阐明沙漠速生林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为今后速生林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速生林的概念

速生林,是指轮伐期短的人工林[1]。速生丰产用材林是指在高生产力的立地条件下,通过良种优苗和集约化经营措施,定向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的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与一般的人工林相比,在经营目标、资源投入和经营方式上有根本不同,它具有单位面积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比较效益高等。

比如为了造纸,找片地种许多速生白杨什么的,很快长高了就砍去造纸了。

从生态上讲,追求品种统一,速生丰产,谈不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而且容易发生病虫害和火灾。

另外,速生林砍伐频繁,根本不容落叶和落花有腐烂的时间。对土地只耗不养,再加上化肥催生、农药杀虫,土地贫瘠化的速度很快。

三、社会背景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建起“绿色沙漠”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何况我们还要营造速生林以供经济发展之需。反而是桉树人工林等,由于投资和技术密集,可以“平地起高楼”,一举建起植被系统。

有报道称一根新砍的桉树“5分钟就流出一杯水”,那可能是事实,桉树幼林生长极快,耗水量很大,但不能因此得出桉树就是“抽水机”的结论。在植物的速生季节,植物茎杆流出一杯水的现象太普遍了。俄罗斯、加拿大和我国北方,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生产树液饮料。北方的桦树、糖槭等,一个小时就可以从一个钻洞里流出一桶含糖分的液体。

很多研究证明,桉树的水分蒸腾同气候、树种、土壤类型有关。根据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在雷州半岛的多年实测数据,桉树人工林的蒸散量小于1000―1100mm,不会造成地下水减少,涵养水源的作用是积极的。中外科学家很多严谨的实验都不支持桉树是“抽水机”的说法。但幼龄桉树需水量大,这是桉树需水量大的真正原因。

更多实验证明,桉树的养分消耗比其他树种低。例如7年生的尾叶桉人工林每公顷每年的养分吸收量为:氮76kg、磷6kg、钾43kg;收获移走量为:氮26kg、磷2kg、钾23kg。这均低于一些主要的热带作物和树种。但如果施肥量赶不上生长的需要,桉树就只能摄取土壤中的营养,采伐时又不将枝丫树皮留地,那么将土壤营养耗尽是可能的。但这是一个经营的问题,是所有人工林都有的问题,不是桉树独有的问题。笼统地说种植桉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是武断的。

再看看桉树生物多样性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桉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指林分水平生物多样性。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虽不如天然林,但好于马尾松、灌丛、草地和农业用地。桉树人工林由于透光性能好一些,林下植物多于马占相思和黧蒴林。

依据一些特定地点、特定条件下的现象或数据,对发展桉树作出定论是不明智的。国内外实践证明:在那些荒芜的地带上,乃至于在那些消灭荒山不成功的稀疏林地上,按照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经营模式,营造高产的桉树人工林,不仅可以为地方带来生态经济的双赢局面,甚至是地方经济振兴的可行战略。

四、我国发展桉树速生林的历史意义

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已不堪重负,中央已决然地让天然林休养生息。但我国现有的传统人工林面积只有4140万公倾,蓄积仅33m3/公顷,生长量不足3m3/公顷。据国家林业局预测,到2015年,全国木材消费量将达到3.3-3.4亿m3,国内可供应量仅有1.9亿m3,我国已陷入“无林可采”的境地。如不能在短期内加快速生林建设,我们可能面临有钱买不到木材的局面。

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是基于国情的战略选择,是对国家森林资源整体保护的明智决策。我国的森林资源严重匮乏而木材消耗量巨大,我们唯一的战略选择,就是用自己的土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那些仅占林业用地总量的10-20%左右的土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生产出我们未来木材需求总量的80-90%,借以永续地满足我国大部分的木材需求,并将大部分的森林资源从沉重的生产压力下解放出来,使其发挥生态效益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在这10-20%的林地上,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生态效益,以保障其余80-90%的林木分布区的生态效用。

桉树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能在短期内帮助我国缓解环境矛盾的树种。在中央的政策和投资引导下,近些年来我国的速生林蓬勃发展。这是建国50余年以来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大好局面。这当中,尤以南方的桉树造林为佳。我国桉树种植面积居巴西之后排在第二位,片林面积已达170万公顷,且上升势头不减,每年大约以2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估计在2010年,我国桉树人工林面积可达250万公顷,平均产量可达20m3/公顷.年以上,年生产木材3000万m3以上,这可以使得国产木桨自给率达50%以上,由此又可以实现我国造纸业以草浆为主向以木浆为主的转变,而且将构建“南纸北运”的新格局。

这个转变意味着今后我国造纸业可以免除大部分污染,其环保价值也是桉树带来的。桉树是一个可以改变我国造纸业命运的树种。

桉树还有可能成为一个使得贫困山区脱贫的树种。桉树的造林成本为300-350元/亩,4年生可生产木片8-10吨/亩,每吨210元,产值1900元/亩。在广西,东门林场近四十年实践表明,桉树生产快,效益好,再生能力很强,老百姓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税收。据测算,广西每年几个亿的造林资金,其中40%转为农民的务工收入。

五、速生林的气候和防风设施的意义

1.沙漠与森林的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比较

我们知道,地―气因系统能量交换的各个分量是随下垫面覆盖、水分及大气中的水分(云)等素的不同而变化的。沙漠地带由于空气中水分(云)含量少,到达大气上层的太阳能几乎95%以上可以到达下垫面,而雨林地区只有约70%到达下垫面;由于反射率大和下垫面温度高,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能作为净辐射能的部分在沙漠却少于雨林;下垫面的净辐射能在沙漠主要以显热交换形式传给大气,而雨林地主要以潜热形式与大气交换能量。因此,在大面积干旱荒漠地区,改变下垫面植被覆盖及土壤物理特性,会对局地边界层气候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2.沙漠速生林的植被气候特点

策勒速生林―沙漠过渡带的植被具有独特的气候作用,植被覆盖度越大,风速越小,气温越低,相对湿度越高。相比植被覆盖度仅3%的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覆盖度27%)和骆驼刺群落(覆盖度67%)在观测期内0.5,1,2,4,8和10m处风速平均减小了32%,47%,近地表0.5m风速减少的最多,分别为57%,87%;2m处气温的平均值分利用HoBo气候观测仪,在2010年7月23日至8月24日对新疆策勒速生林―沙漠过渡带的柽别减少了0.32,1.02℃;2m处空气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分别增加2.33%,7.67%。有研究表明速生林有增加湿度和降水的“湿岛”和增雨作用[3]。

3.防风设施的意义

要想沙漠速生林的开发,防风是必须的,所以防风林防风网的建设显得极其重要,干旱区速生林防风设施(林、网)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对气候的缓和作用比湿润的日本要大,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促进作物生长。作物的生长高度和产量都随防风林的防护距离有明显的变化。另外,如上所述,在速生林与荒漠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温湿度差,这必然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局地环流,防风设施通过降低风速,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速生林效应。

4.近年来沙漠速生林气候环境的变化

(一)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

我国西部干旱区大速生林中的13个气象站1951~1993年夏季(6~8月)和冬季(12~2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逐年变化表明,近15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变化结果与速生林效应一样,是冬暖夏凉、夏季雨水增加[4]。

(二)干旱指数(p/(t+α))的变化

为评价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观察沙漠速生林的干旱指数,干旱指数虽然波动很大,但在增加。特别是5年滑动平均表示出50年代后期的下降、60~70年代的波动和70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幅度上升,表明气候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5]。

5.沙漠速生林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一)沙漠的开发与利用

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速生林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4倍。近15年的耕地扩大多是向沙漠要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煤代柴使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防风林也长大成林。这些变化正与上述干旱指数的变化相对应。

(二)速生林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沙漠速生林有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作用和增湿增雨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正好又适应沙漠速生林农业生产。所以,速生林越发展,对环境调节作用就越大,从而速生林就越能发展。反之,如果沙漠速生林开发利用不当,如河流水源涵养林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水流不稳;过量超采地下水,破坏地下水资源引起植被死亡、土地旱化、沙漠化;过量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滥砍乱伐,沙漠植被破坏引起沙丘活化、流沙再起等等造成速生林退化,则会使速生林效应减少,环境恶化,进而使沙漠速生林进一步退化。

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气候问题

林地开发工程易受气候条件影响,增加了施工难度,特别是在春季开发造林期间,大风天气对造林工程的损毁是比较大的,因反复施工增加了林地开发成本。

2.管理粗放

造林管理粗放,局部区域造林成活率较低,达不到速生林丰产的目标,简介增加了造林成本。

3.技术开发滞后

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原料林的管理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如何降低营造林成本,提高速生林地受益方面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4.人材队伍薄弱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薄弱,特别是年轻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断层,不利于企业的和谐、长远发展。

5.水资源紧缺

随着造林面积的逐步扩大,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原料林基地的发展。

七、策略及建议

1.开发工程管理。

反复论证,合理规划新开发工程要进行多次论证,特别是工程设计人员要进行多次的实验调查,了解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才能达到合理规划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施工浪费。

2.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尽量避免在春季开展大规模的施工。

开发工程要安排在每年的6月至次年2月进行,避开春季大风天气的干扰和破坏,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开发成本。

3.造林管理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制定造林方案时,要对新开发造林地进行反复的调查,根据不同地域的条件进行科学地施工。

4.加强监督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和协调力度,按施工方案规定进度公式,避免返工现象的出现。

4.综合沙漠速生林的特点和作用,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1)沙漠速生林有调节温度的作用。

(2)速生林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3)多植树造林,减少植被的砍伐,增加沙漠速生林的面积,从而增大速生林效应。

(4)合理开发利用速生林对于极地环境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速生林对防护沙漠地区综合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风速的变化,沙障内输沙率规格不一样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趋势。随着风速变化,沙障内输沙率规格较小时呈现的趋势是对数曲线。由于风速变化,沙障内输沙率规格较大时呈现的趋势是指数曲线。沙柳沙障的规格不一样,所取得的防护效益也是不一样的。在风力较大的时候,与较大规格的沙障相比,较小规格的沙障成本效益明显要高出很多。在风力较小的时候,规格较小的沙障的成本效益远远小于规格较大沙障的成本效益。在沙漠地区特定环境影响下,进行沙障规格研究,尤其是深入研究沙障的成本效益和防护效益之比,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海燕.榆林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0(02):50-54.

[2]赵国平,左合君,徐连秀等.沙柳沙障防风阻沙效益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05):145-146.

[3]吴正.风沙地貌与治沙工程学[m].科学出版社.2012(07):130-140..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2

近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的“全球十亿棵树运动”特别仪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全球十亿棵树运动”已实现在全球植树70亿棵的目标,其中中国植树26亿棵,是各国中最多的,对该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笔者建议中国不仅应该自己大规模植树造林,而且宜倡议开展以植树造林和保卫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维绿行动”(green-keepingmission),动员发达国家支援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植树造林,同时,如果中国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维绿”呼吁,也有利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拯救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掌握应有的倡议权和话语权。

“国际维绿行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超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因为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占总温室效应的比重超过60%。而森林植物和森林土壤则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最经济的“吸碳器”(二氧化碳吸收器)。据科学计算,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的蓄积,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国际维绿行动”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保卫森林,阻止为了商业目的乱砍滥伐。自18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除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以外,它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对森林的破坏也是二氧化碳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1850年至1950年,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的碳累计达1500亿吨~1900亿吨,同期间由于森林破坏而排放的碳累计达900亿吨~1200亿吨。

从1990年到2000年,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向全球扩展,全球的森林面积正以每年近10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特别是号称“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遭到肆意砍伐和疯狂破坏,正在对地球环境造成灾难性恶果。“保卫森林”、“保卫热带雨林”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战斗”。

森林具有“生时保环境,死后成资源”的双重性格,通过对森林的合理利用,完全可以为人类造福,特别是林木资源可转化为生物能源,被认为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能源”。林木资源还是建筑、造纸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可望获取“一举两得”效果:既可保环境,又可增资源,通过培育和开发林业生物能源,生产生物柴油和乙醇,增加生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替代石油等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有助于缓解人类面临的能源等资源危机,有助于促进为石油等资源的价格飙涨而焦躁的当今世界的安定。

大规模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阻止沙漠化的扩大,甚至可以将已经沙化的土地转变、还原为“宜居、宜耕、宜草”的土地,相当于“制造”出具有农牧生产力的、可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效国土”。目前,全世界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已达38亿公顷,每年仍有约600万公顷土地被沙漠化,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1公顷的土地被沙化。

中国已经创造了许多通过植树造林改造沙漠的成功事例,如在内蒙古地区种植沙漠作物,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重点地区,农民收入的1/3来自沙漠产业的发展。中美合资企业的百事(中国)公司(pelxsiCoChina)在内蒙达拉特旗沙漠边缘的大沙丘上办了第一个示范农场,种植土豆用于生产薯片,使原来一万多亩沙漠变成了良田,土豆亩产达2.8吨(最高亩产达到3.4吨),超过了中国平均水平(约一吨),2003年百事公司所需的土豆原料有40%就是由自己种植提供的,低于外部收购成本。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3

关键词:中国环境史;生态环境;人类活动;互动关系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特别明显,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仰仗自然的恩赐,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狩猎民族、游牧民族、农业民族的分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西方国家曾一度流行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反映了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在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接触自然的范围和深度迅速扩大,从而开拓了人们的眼界,许多人去探索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另一面,即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学者在研究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这些发现非常重要,它告诫人们必须善待自然,才能避免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黄河水患与水土保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然而黄河水患却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关于黄河水患的原因,以前一直认为是自然作用的结果,是暴雨所引起的。20世纪60年代,有的学者在研究黄河水患时发现,先秦时期水患比较少,西汉时期水患特别严重,从新莽到隋代的500多年中水患明显减少,出现了长期安流的局面。到了唐代水患又加重了。

黄河水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会有此不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后,发现与黄河中游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黄河中游是暴雨特别集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黄河中的泥沙和洪水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在先秦时期,黄河中游是戎狄少数民族居住区,这些戎狄属于射猎、畜牧民族,不懂得农业耕种。由于这种原因,植被没有遭到破坏,仍然保持其初始状态。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了人河的泥沙和洪水。

到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将这里的少数民族驱逐出去,出于戍边的政治考虑,大量向黄河中游地区移民,建立郡县,开荒垦种,使原先的森林植被遭到空前破坏,结果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中泥沙、洪水增多,造成下游河床增高,洪水泛滥成灾。西汉时期,黄河水患特别严重,即是由此引起的。

到了新莽以后,中原经历了三国分立和南北朝,汉族政权衰微,匈奴、乌桓等许多少数民族纷纷乘机南下,占领了黄河中游地区。秦汉时期的郡县废弃,所开垦的耕地全部荒芜,成为少数民族的牧场。这样。使原先被破坏了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和发展,水土流失大为减少。于是黄河出现了安流的局面。

黄河泛滥是一种自然现象,黄河水患的有无、轻重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黄河中游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关系到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换句话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黄河水患。

二、黄土高原是否生长过森林

黄土高原分布在秦岭以北、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森林稀少,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条件差,人口密集,是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地区。从国土整治考虑,这里亟需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然而,古代黄土高原上是否生长过森林?这成为决策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地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从未生长过森林,植树造林是行不通的。

地学家的言论是有所依据的,一是黄土高原森林及其稀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裸地,二是在黄土地层中没有发现树木的孢粉,孢粉是研究古代植物种类最可信的依据。

史学家根据文献记载,指出先秦时期黄土高原是生长有森林的,在《诗经》中可以找到有森林的诗句,在这些诗句中有棫林、桃林、平林、中林等等。在陇山以西、渭河上游,盛行以木瓦代替泥土瓦的“板屋”,也反映出木材易取、森林很多的历史事实。

我国的古代文明,以黄土高原出现最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土高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适于人类生活。黄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周人、秦人都属于农业民族,他们在开垦耕地、营造宫室和墓葬的过程中,大量地砍伐森林,使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其结果是引起了水土流失,造成地表支流破碎、沟壑纵横的景观,难于整治。

至于孢粉稀少则另有原因。水土流失使地层中的孢粉大量流失到大海中,此外,黄土中的微生物和碳酸钙,会使化石孢粉的含量减少,甚至全部丧失。由于上述原因,在黄土高原上不能以有无乔木的孢粉来判断古代有无森林树木。

既然黄土高原古代有过森林的存在。即证明了这里适于森林的成长,可以植树造林,用以防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也同其他地区一样,植树造林成为保持水土的基本途径,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沙漠化二重性的提出

沙漠化与沙漠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科学术语。沙漠系指大面积流沙堆积而言,沙漠的特点是松散,具有流动性,在先秦的典籍中被称为流沙。沙漠化又称荒漠化或沙质荒漠化,是指过去没有沙漠的地方出现了类似沙漠的景观而言的。沙漠化的过程有两种,一是沙漠在风力作用下不断扩张,将下风区的耕地、草场掩埋,二是地表上层被破坏,引起地下伏沙出

露,四面扩散,形成沙漠景观。

沙漠化出现很早,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西亚的巴尔米拉、彼特拉。中国的楼兰、精绝(今称尼亚)、居延,还有印度、巴基斯坦的某些地区,古代的绿洲早已深陷沙漠之中,成为沙漠的一部分。然而关于沙漠化的研究却起步甚晚。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有人转向沙漠化的研究。

由于沙漠化主要出现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沙漠化纯属自然现象,是气候干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所以不要在防治沙漠化方面投掷金钱。按此悲观的论点,在沙漠化灾难面前人类无所作为,只能坐以待毙。

中国学者对沙漠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干旱的气候、多沙的环境,只是沙漠化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真正导致沙漠化的却是人类的活动。汉代的精绝在农业耕种中破坏了水资源,导致整个绿洲的沙漠化;楼兰是由于塔里木河改道而衰落;汉代的居延则是由于耕种破坏了地表土层而引起沙漠化。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塔里木河下游为了垦种大面积砍伐胡杨林,结果引起严重的沙漠化,新开垦的耕地耕种不久即被流沙掩埋。

大量的事实表明,沙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这是沙漠化的二重性。正确认识沙漠化的二重性,是科学制定防治沙漠化对策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沙漠化二重性论断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同和肯定。《光明日报》评论说,这项研究“对正确认识沙漠化的发生原因,克服经济工作上的短期行为,纠正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利用,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关于森林影响降雨的研究

森林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除了“绿色水库”的蓄水功能外,森林还有影响降雨的功能,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海洋水蒸汽的输入是陆地降雨的基本原因。受距海洋距离的远近以及地形阻碍的影响,陆地降雨量是不均匀的。气象学家绘制的等雨线图,清楚地表明了降雨的不均匀性,并据降雨量的多少将陆地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就同一地区而言。降雨也呈现不均匀性。民谚将这种现象称作:隔山不下雨,隔河不下雨,隔路不下雨。这边是大雨倾盆,那边却雨滴稀少,甚至是晴天。这种现象原因何在?经过研究发现与地表森林植被的多少有关。1990年巴林右旗春季大旱,40多天不降雨,草场枯萎,牲畜倒毙。于是当地政府实施人工降雨,以干冰为增雨剂。可是干冰施放到天空中以后,却没有引起降雨,而在周围的旗(县)却出现了降雨。这使当地人士困惑不解,后经专业人士研究,发现巴林右旗地表森林植被稀少,不具备降雨条件。相邻旗(县)森林植被比较好,故而出现了降雨。

森林植被增加以后会增加降雨量,有许多事实为证。敖汉旗沙漠化严重,为了防沙治沙,自20世纪50年代起即大造人工林。在人工林覆盖大增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降雨量随之而增加了,年均降雨量由373毫米增加到487.7毫米。类似的情形在陕北黄龙山林场、青海都兰县、新疆塔里木绿洲也存在。这些地方纬度不同,气候带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然而都存在森林多即降雨多的现象,说明不是个别孤立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深入研究发现,森林多即降雨多是有原因的。从海洋输入的水蒸汽呈雾状,雾滴半径只有10微米,很容易为上升的气流顶托,难以克服空气的阻力下降。雨滴的半径多为1000微米,比雾滴大得多,一个半径为1毫米的雨滴,相当于100万个半径为10微米的雾滴。

雾滴聚合为雨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的空气对流作用。空气对流活动的强弱,与地表粗糙度和森林状况有关。受地表反射率的影响,地表粗糙度越高,森林越稠密,空气对流作用就越强,容易出现降雨。如果地表粗糙度低,森林稀少,空气对流就会受到抑制,破坏了降雨的条件。此外,森林所提供的生物冰核,常常成为雾滴的附着物,以生物冰核为中心形成雨滴,它比雾滴自行聚合为雨滴更容易一些。因此,森林的破坏是造成降雨量变少的重要原因。

在全新世初期(距今7000—5000年),地球表面森林繁茂,雨水特别丰沛。在进入全新世中期,特别是距今3000年以后,由于人类大肆砍伐森林,大面积的森林消失了,从而引起降雨量减少,这时的降雨量只有全新世初期的1/3,被称作全球的干旱化。此后,破坏森林更加严重,森林面积变得更少,因此,全球干旱化日趋严重,一直持续到今日。人类砍伐森林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森林减少会出现降雨减少和干旱化等等一系列生态危机。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了,只是到了今天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再次证明,在一些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活动。环境史研究应该站在纵观人类与自然的角度,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J].学术月刊,1962,(2).

[2]史念海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景爱.森林植被影响陆地成云降雨的实例及原因[a].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5]景爱.森林植被影响成云降雨研究[J].中国林业,2003,(7-9).

explorationofman’sactionattheBackofnaturalphenomenon

—examplesinthestudyofChineseenvironmenthistory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4

2.活动时间2013.3.7

3.活动准备情景剧头饰故事大王、小诗组合、小博士胸章

环境科教片配乐《我们的田野》

4.主题班会流程

主持人甲:敬爱的老师主持人乙:亲爱的同学合:下午好!

主持人甲:一粒花籽主持人乙:一个生命

主持人甲:一株树苗主持人乙:一个使命

主持人甲:花籽是金色的希望。主持人乙:树苗是绿色的心愿。

合:黄岗镇刘老家小学五一班“绿色让明天更美好”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甲: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可真非同一般,连地球爷爷、大地叔叔、沙漠阿姨、森林伯伯、和海洋姐姐也都来凑热闹,瞧,他们来了······(情景剧)

(1)地球自述:我是地球,说圆不圆,说方不方。我身上有海洋、森林、河流、山川、平原。我的内脏有煤炭、黄金等各种矿产,我是一个生机勃勃,覆盖着绿色植物的球体。我是你们人类的母亲,200万年前,我为人类创造了充足的生存条件——陆地、海洋、森林和空气。当时,我还年轻,被一层淡蓝色大气包围着,晶莹透亮,美丽壮观。

(2)大地:我是大地叔叔。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污染,水土大量流失。虽然它不像洪水那样凶猛,也不如地震那样强烈,但它却像癌细胞一样损害人的身体,中华大地流失面积竟有50万平方公里,哎,我病得不轻哪!

(3)沙漠:我是沙漠阿姨,我们出现在人类文明以后,人类是沙漠的制造者,对森林乱砍乱伐,是造成沙漠的主要原因。现在最大的沙漠,曾经是一片绿洲,由于破坏,才变成今天这种荒无人烟的情景。

(4)森林:大家好,我是森林伯伯。人类开始于我们森林,是我们养育了人类,我们为人类提供了吃、穿、住,没有我们,也就没有人类。然而人类掌握了火以后,就向自己的老家进攻了,一棵棵参天大树倒下,动物们被吓跑了,鸟儿哀鸣,猴子嚎叫。

(5)海洋:同学们好,我是海洋姐姐,我们蔚蓝色的海洋是人类的财富,但是今天的我们却被污染了,人们把石油和垃圾都倒在了我们身上,给我们海洋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合:我们伤痕累累,谁伤害我们,我们就要给他送去灾害:土地沙化(大地)、森林锐减(森林)、物种灭绝(沙漠)、水源污染(海洋)、泥石流、干旱(地球)……

合:看,我们正在被破坏……(环境科教片:正在毁灭的地球……)

主持人甲:地球的危机,就是人类的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请拯救地球吧!

主持人乙:科学家提出让森林来拯救地球。请听故事《森林与风沙》。

很久很在久以前,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土上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人们生活在地肥水美、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国王下令:每砍一棵树,都要栽下新的树苗!有一天,王子在树林里玩耍,不小心损坏了一株小树苗。国王知道后,狠狠地处罚了王子,王子很不服气。王子当上国王后,下令砍下所有的树木,为他建造高大华丽的宫殿,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至高无上的尊严!于是一片片森林被毁坏,国王的宫殿建成了。那宏大的规模,华丽的装饰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陶醉在豪华的生活中。可万万没想到,由于森林被破坏,引来了风沙,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这片美丽的土地,终于被风沙吞没,变成了一片大沙漠,这个强大的国家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主持人甲:故事听完,大家想想森林对保护地球到底有哪些好处?······

主持人乙:大家发言很好,我们来请教一下小博士。

小博士:森林被称为“绿色的金子”,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是“大自然的总调温室”,有调节气候、杀菌抗病的作用;是“人类环境安全的堡垒”,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如果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1998年我国发生的特大洪灾就与乱砍森林有关。以前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很少发生泥石流,由于乱砍乱伐,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植被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突然遇上强降雨,就发生了泥石流。

主持人甲:呼唤明天的绿色,我们必须植树造林。

主持人乙:是啊,地球需要树。植树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主持人甲:植树造林,才能保护好地球,保护好地球,才有我们美好的家园。

主持人乙:让我们栽下一棵树,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去培育,和小树一起成长。请听诗歌朗诵:《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

主持人甲:多么好的诗句,我们种下一棵小树,未来不再荒凉……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爱护好一草一木。

主持人乙:愿天常蓝,山常绿,水常清。

(合)全体起立,今天我们宣誓:“我是绿色小卫士,决不伤害一草和一木,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配乐《我们的田野》)

主持人甲:我们呼唤明天的绿色。主持人乙: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美丽。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5

关键词驼绒藜;梭梭;特征特性;育苗技术

德令哈地区属于荒漠区,是青海省分布面积较大的脆弱生态类型区,也是全省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目前整个柴达木盆地的林业长期以来苗木繁育一直以杨柳树种为主,苗木品种比较单一,林分结构简单,苗木的抗逆性差。加之,近年随着人口的迁进、过度开荒、超载放牧、不合理的樵采等人为因素影响,使盆地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加剧恶化,人类的生存、生活空间逐步退缩,盆地内已出现大面积的撂荒耕地和退化草场。截至1995年,弃荒地已达耕地的55%,退化草场面积达草原总面积的1/3,这将威胁盆地今后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维系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系统,保存青藏高原高寒干旱生态区特有的特种资源,必须对该地区现有的苗木繁育结构进行调整,并对灌木树种进行繁育试验,选择培育和繁育出一批适应干旱荒漠化地区生长的树种。在该地区现有的沙生植物及乡土树种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人工驯化和快速繁育,扩大乡土树种资源量,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适合柴达木地区荒漠化沙生植物育苗新路,对促进荒漠防治工作及生态建设进一步开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驼绒藜、梭梭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沙生植物,是沙漠地区特有的超旱生、耐盐、耐风蚀植物,素有“沙漠卫士”之称,是一种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尤其在干旱、高温、寒冷和风蚀等恶劣环境中能顽强生存,对外界环境压力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1-3]。通过对其进行繁育,总结出其生长规律,可缩短育苗周期,对培育本地乡土育种树种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打破目前品种相对比较单一的现状,选育出更优良、抗逆性更强的品种,拓宽其栽培应用区域,用于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海西荒漠化造林起到重要的作用。

1特征特性

驼绒藜(ceratoideslateensreveal)为灌木,产于德令哈海拔3000m的尕海陶力车站荒漠地区沙浅凹地,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良好的荒漠治理树种。可于当年10月进行采收,并对其种子去杂净种阴干后贮藏,待翌年5月播种。梭梭(heloxylonammodendronbunge)产于德令哈海拔2800m的怀头他拉的半荒漠的沙漠中,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良好的荒漠治理树种。可于当年10月进行采收,并对其种子去杂净种阴干后贮藏,待翌年5月播种。

2繁殖育苗技术

2.1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为砂质壤土的地块育苗。在秋季对土壤灌足冻水后进行翻耕,翌年播种前进行整地碎土和保墒等工作,对土壤进行平作,每条地宽度采取相同宽度18m,条与条间横楞坎打成一致,便于整个大田看上去美观整齐。种子播种和插条每块采取南北方向条播,行间距40cm×40cm。

2.2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子采取冷水浸种法,给种子创造利于发芽的条件,浸种时间的长短视贮藏期的长短和树种而定,对梭梭、驼绒黎种子一般浸种30h。

2.3播种

采取条播方式,按40cm行距将种子均匀地播到开沟中地,播种方向采取南北向,条播的沟幅宽度一般为8cm。为使播种行通直,人工播种前先拉线、用板锄均匀开沟,沟深一般为6?。播种时要边开沟边播种边覆沙,以防播种沟失去水分,播种量控制在37.5kg/hm2左右。覆沙进行保墒、保湿、防止风干和鸟兽的危害等,先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上覆沙厚3~5cm,梭梭上覆土5cm、驼绒藜上覆土3~4cm。

2.4苗期管理

沙生植物的繁殖,从萌芽、缓慢生长、旺盛生长到落叶休眠,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生长时期,各时期不但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且管理要求也不相同,因而掌握好其年生长规律对科学的管理苗木十分重要[4-6]。驼绒藜、梭梭等沙生植物,于5月19日开始栽种,6月8日种子开始陆续萌动出芽,一般萌动期续持续约20d,后进入生长停滞期,该时期为保持插穗的水分平衡,减少蒸腾,每6d灌1次水。速生期(6月5—28日)需加强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封顶期(9月至10月中旬)主要表现为顶芽形成,高生长停止,此间直径生长仍继续,根系处于旺盛生长阶段,为促进苗木木质化程度增加,可延长浇水期,每10d为1个周期,此期要停止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3参考文献

[1]刘友良.植物水分逆境生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尹卫.青海省野生灌木林分类型及评价[j].青海科技,2006,13(3):40-41.

[3]周立,胡令浩,等.柴达木盆地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78-151.

[4]何维明,张新时.水分共享在毛乌素沙地4种灌木根系中的存在状况[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630-633.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6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于2013年启动,历时两年多,共有50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综合运用了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和地面调查技术,获得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的最新数据。

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2%。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1.8%。第五次监测结果与2009年的第四次监测相比有明显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现出由极重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从荒漠化土地看,极重度减少2.83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8.36万平方公里;从沙化土地看,极重度减少7.48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4.19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和极重度沙化土地分别减少5.03%和7.90%。同时,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林沙产业,沙区经济林果面积已达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林果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加工和贮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监测结果显示,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2014年沙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8.33%,增加了0.7个百分点。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等在内的东部沙区植被盖度增加了8.3个百分点,固碳能力也相应提高了8.5%。同时,区域内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东部沙区土壤风蚀状况呈减轻趋势,土壤风蚀量下降了33%,地表释尘量下降了约37%,其中植被增加的贡献率为20%。沙尘天气5年间平均每年出现9.4次,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20.3%,北京地区平均每年出现2次,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63.0%。

荒漠化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难题。就我国而言,肆虐的风沙一直是高悬北方的心头大患,是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曾几何时,沙漠南下东侵,摧毁草场、农田、房舍,持续挤压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危及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治沙止漠,刻不容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瞻远瞩,制定《防沙治沙法》,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严肃责任考核与追究;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封禁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改善修复沙区生态状况;积极发展沙产业,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一系列保护和治理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加上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终于扼住了风沙灾害的咽喉,人进沙退逐步修复绿色家园。第五次监测结果,再一次用事实验证了我国防沙治沙道路的正确性。

张建龙指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战略、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依然严重,保护与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一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和1/6以上,“十三五”期间,全国需要完成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任务十分艰巨,如期实现2020年防治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二是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保护与巩固任务繁重。其中,有明显沙化趋势的30.03万平方公里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已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的面积占55%,极易出现反复,后续巩固与恢复任务繁重;还有28万平方公里的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亟待封禁保护。三是沙区开垦、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突出,无序开发建设现象严重。5年间沙区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0%和8.76%。2014年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达20.6%;内陆湖泊面积萎缩,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这些都对沙区生态建设和植被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张建龙指出,加强荒漠化沙化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原则,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依法防治,依靠人民群众和科学创新,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抓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为沙区群众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

当前防沙治沙的严峻形势与应对措施

记者提问环节,在回答有关目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形势的提问时张建龙指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成绩来之不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防沙治沙压力有所减轻,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任重而道远。

张建龙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仍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仍占国土面积的17.93%,全国近1/3的县有沙化土地分布,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基数依然很大。“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完成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任务十分艰巨。加之沙化土地治理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好治理的地方都已经治理,剩余沙化土地的治理条件越来越差,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要如期完成2020年的防治目标任务,丝毫不能放松。要从体制机制、科学技术创新上着手,切实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防沙治沙工作,确保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任务。

张建龙说,治理与沙化只有一步之遥,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极易出现反复,巩固成果压力很大。当前,全国还有30.03万平方公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不力、措施不当,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沙化土地,防止新增沙化土地压力很大。同时,沙区盲目开垦、超载放牧和无序建设等问题也很突出,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比较严重,对沙区植被保护和建设形成巨大威胁。

在回答记者有关未来沙化土地的治理目标的提问时张建龙表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个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张建龙说,到2020年我国50%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得到有效治理,这表明“十三五”期间要完成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非常艰巨。国家林业局将多管齐下、多方施策,保证完成中央确定的防沙治沙任务。

张建龙进一步明确了五项措施。一是巩固治理成果。将保护沙区现有植被作为完成治理任务的首要工作,严格禁止过度开垦、超载放牧、无序开采,严厉查处滥垦滥牧、滥采滥挖、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依法保护沙区植被和自然生态。二是坚持科学治理。提高治沙造林科技含量,在治理方式、树种选择、造林模式等方面下功夫,做到飞播造林、封禁保护与人工造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和治理成效。三是实施好重点工程。继续实施好现有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沙区封禁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大工程的投资力度,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四是创新防沙治沙机制。作为公益事业,防沙治沙要在坚持国家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防沙治沙机制改革,完善扶持政策,扩大投入渠道,创新补偿机制,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防沙治沙事业。五是加强考核监督。继续与重点省区政府签订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落实各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

防沙治沙与“一带一路”

在回答记者有关防沙治沙和“一带一路”的关系的提问时张建龙指出,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生态建设、扩大生态容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林业局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张建龙说,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以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生态要先行。从国内看,“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所涉及的7个省(区),是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5.39%。从国际看,“一带一路”所涉及的60多个国家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缔约方,都遭受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荒漠化防治与合作,努力改善并着力保护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林草植被,为这些区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

张建龙指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荒漠化防治大有作为。要积极与沿线国家加强荒漠化防治合作,通过搭建平台、理顺机制、明确方向、建立抓手,使“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要通过与林业有关的重大国际会议在主要地区搭建合作平台,在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竹藤产业发展、森林防火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要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实施示范项目、设立国际合作基金、加强交流学习等措施,加强国际合作。要重点开展古丝绸之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址周边区域、内陆河流水系和绿洲农业综合防护等群众聚集区域、丝绸之路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

沙区造林要因地制宜、

科学推进、量水而行

在记者提问环节,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回答记者有关沙区造林的提问时指出,沙区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区造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量水而行。

张永利说,我国沙区的许多地方历史上都有森林覆盖,黄土高原、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新疆部分内陆河流域及北疆准噶尔盆地等都曾有茂密的森林,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至今还保存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和梭梭林,这充分显示沙区很多地方具备造林条件。沙区不仅可以造林,而且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效,我国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都是成功的范例。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幅员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不足5%,风沙肆虐、生态脆弱,人民吃了不少苦头。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赤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5%,生态面貌大为改观。陕西延安的退耕还林、河北坝上的人工造林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区域的小气候和降雨量。

张永利指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高达365万平方公里,生活着数以亿计的人口,开展治沙造林的意义不言而喻。沙区造林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量水而行。一要坚持保护优先,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把现有的林草植被保护起来。二要合理选择造林地块,在宜林地上造林,绝不能超越条件胡来蛮干。按照规划,目前沙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至少还有3亿多亩宜林地。三要充分考虑水分平衡,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来考量,实事求是,以水定需、以水定林。四要大力发展节水林业、雨养林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把节水技术、产品、措施引入到造林绿化工作中。五要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六要适地适树,多栽植抗旱耐旱树种和乡土树种。七要适当降低造林密度,推广低密度治沙造林技术及模式。八要高度重视灌木林发展,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坚持发展灌草。九要人工造林和自然修复相结合,该封育的地方封育,该飞播的地方飞播,充分利用自然力。十要重视科技支持,提高科技水平。

森林有利于减轻雾霾及其对人体的伤害

在回答有关森林和雾霾的关系时,张永利指出,“森林造成雾霾加重”缺乏科学根据,是一个伪命题。相反,森林不但不会加重雾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雾霾对人体的伤害。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7

关键词沙区;生态环境恢复;开发利用;途径;陕西榆林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0-0234-02

榆林市人民经过50多年的努力,扭转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的趋势,使沙区生态环境步入正常恢复的轨道。近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国家能源重心向西转移,榆林市的开发建设拉开大幕,但大开发必然带来大破坏,在此形势下,既保证榆林沙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正常进行,又能营造出全新的投资环境,促进榆林地区的资源开发,发展地方经济,对全面推向小康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榆林沙区自然概况

榆林沙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北部,处于毛乌素沙地的南部,东经107°18′~110°38′,北纬37°22′~39°27′,总面积为24406.7km2,占全区面积的56.8%。榆林沙区在每年1月温度最低,为-12.0~-9.5℃;每年7月温度最高,为22~24℃;全年无霜期157d;年降水量250~440mm,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60%~75%,榆林沙区的降水年际变率相对较大,且常发生涝灾和旱灾,其中旱灾发生率大于涝灾。沙区大风天气高达173d。沙区东部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中部为淡栗钙土,向西过渡为棕钙土、灰钙土,其中间杂有草甸土、盐碱土等非地带性土壤。榆林沙区地形地势为西高东低,海拔多为1100~1300m,个别地区海拔高达1600m。榆林沙区主要以黄土高原梁地为分水岭,地形起伏较大,沙区上的沙丘主要是由第四系沉积物经风力形成的流沙,形成了典型的风沙草滩地貌景观。在植被方面,东北部为黄土高原暖温带森林草原地带,中部为典型草原和干草原地带,向西南过渡为草原化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在沙区还广泛分布着沙生植被、草甸植被、湖沼植被、盐生植被等非地带性植被。

2榆林沙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在历史上,榆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好。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榆林南部是“林木森森,山碧河清”的森林地带,北部是水草丰美的农牧区。从北魏至唐代中期,榆林成了屯军戌边垦荒的边防重镇,也成了胡汉争战的中心地带,由于当时大力发展农垦并经历多次战争,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焚烧垦荒种植,使原生植被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且土地出现沙漠化。到明清时期长城以北出现“四望黄沙,不见五谷”。到清朝后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民开始开荒种植农作物,且放牧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榆林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有报道显示,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流沙已经越过长城,并向长城以南侵占了50km,约有14万hm2的农田被流沙吞没,被沙化牧场面积高达26万hm2,该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榆林沙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条件和现状

3.1榆林沙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潜力巨大

榆林地区具有较高的自然条件,为植被恢复创造了条件。首先榆林地区低下水位较高,年降水量在450mm左右,且沙区内有红柳河、无定河等河流,而且这些河流具有河谷宽、水量多且稳等特点,方便进行引灌。有研究显示,榆林沙区内200多个大小海子,蓄水量高达18亿m3,沙区内水资源总面积高达22.41亿m3,人均3000m3。地势平坦,光照充足,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榆林沙区年平均气温在7.6~8.6℃,年均日照时间高达114~121d,且该地是我国总辐射值最高的地区,全年无霜期高达150~170d,具有较高的光能,昼夜温差较大,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历史上榆林沙区大多以草原、灌丛植被、沙生植被等为主,目前该地区生长着红柳、沙地柏、沙柳、花棒等优良治沙固沙植物资源,为榆林沙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植物基础。人力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为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便利,榆林地区内有包茂高速、青银高速、榆神高速、神府高速以及西包公路等,且有神朔铁路、西包铁路、银太铁路等铁路干线,为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治沙经验丰富,技术先进,榆林沙区具有50年的治沙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生物治沙措施,即以“因害设防、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先近后远,先易后难,采用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以及引水拉沙造田、兴修水利设施、搭设活障蔽等工程措施,对沙地进行逐步改造。

3.2榆林沙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良好

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榆林沙区生态环境步入正常恢复的轨道呈现出人进沙退的景象。由2005年对榆林市二类资源调查资料和1960年“榆林地区沙漠改造利用综合规划方案”可知,与1960年相比,1985年榆林地区流沙面积减少了39.6%,2005年又比1960年减少了79.6%,固沙面积高达76%,这些成绩都表明榆林地区造林种草效果明显,对沙漠化逆转和生态环境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榆林地区还有188万hm2的流沙亟需治理,应该继续努力。

3.3榆林沙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能源的开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的不断深入和能源重心向西转移,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自然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环境负荷不断增加,生态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其中植被退化和水资源污染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有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煤炭开发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面积高达2万hm2。由于煤炭主要在地下含水层,如果进行煤炭开采,必然破坏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加上煤炭开采需要大量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破坏了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加剧了沙漠化,能源大开发引发了土地资源的开发。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电厂等大型项目的上马,引发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土地开发。有些项目圈了地、也平整了土地,但迟迟不进行建设,导致大面积的荒沙,造成了严重的风蚀和流沙,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的存在,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能源资源区由于开发占用了土地,当地农民一夜暴富,而一部分沙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更加剧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引起土地退化、沙漠化。

4榆林沙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途径

4.1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是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

对于榆林沙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应该以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生物治疗是指通过栽培植物进行防沙治沙,其措施主要包括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以及人工造林种草。总体上通过建设大型组沙林带,实行网、片、带相结合的形式对流沙进行防治[1-2]。同时,应该根据沙丘的类型进行相应的防治,如距离村镇较远的地区,可采用飞机播种种草造林的方式进行防治;对于距离牧场较近的沙漠,应采用人工造林保护牧场。在种草造林时应根据沙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如在较为陡峭的荒山上应以刺槐和柠条为主,在立地条件好的退耕地上应以种植果树为主,在树种、草种的配置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草、灌、乔结合,大力发展灌木林。采用机械推沙或引水拉沙的工程措施,并辅助于草方格沙障、沙柳沙障、尼龙网沙障、化学药剂固沙等技术,按照“一改三化五配套”的标准,进行农田基建,把沙丘改造成农田、果园、牧场、庄园或修建工厂,变沙漠为良田和绿洲[3-4]。

4.2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是沙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途径

根据本地区自然条件和潜在的优势,以生态建设、环境改造为主,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从事农牧业生产,这就要求运用生物学等新技术,逐步建立起地域性的、高效益的复合农牧业生态经济体系[5-6]。林农复合生态系统,这种模式是营造多树种、多林种、多用途、多效益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使之形成体系,以此来改造低产农田,建立果园、鱼池等,从而组成林农复合生态系统,预计3~5年后即可取得可观效益。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这种模式是采用乔灌草、带片网、封育与造林相结合的办法,从营造综合防护林体系、改变生态环境入手,实现田、渠、林、路四配套,治沙造田,通过人工种草和种粮来保证牧业发展,彻底改变靠天养畜的局面。

5参考文献

[1]陈志清,朱震达.从沙尘暴看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259-265.

[2]董光荣,陈惠忠,王贵勇,等.150ka以来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B辑),1995,25(12):1303-1312.

[3]史培军,张宏,王平,等.我国沙区防沙治沙的区域模式[J].自然灾害学报,2000,9(3):1-7.

[4]廖太空,严子柱,常兆丰,等.荒漠绿洲防风固沙林体系的模糊综合评判[J].中国沙漠,2007,27(6):1027-1032.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8

――易解放

到沙漠去种树

2000年5月22日,这个对他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在年逾花甲的上海老人易解放眼中,却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那天上午9点30分,供职于日本JtB旅游公司的易解放突然接到儿子大学老师打来的电话:儿子杨睿哲在上学途中出了车祸,现正在医院抢救!

接完电话,易解放脑子顿时懵了。醒悟过来后,她疯了似地往医院赶。路上,她打电话通知了开诊所的丈夫。

在急救室门外,易解放和丈夫在煎熬中度过两个小时后,医生出来了。易解放迎了上去,拽着医生的胳膊急切地问儿子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医生摇了摇头说,尽力了,准备后事吧!

易解放如遭雷击般定在了那里,旋即,她和丈夫冲进了急救室,一眼就看到了雪白床单下儿子那张因失血过多变得蜡黄的脸,连嘴巴、眼睛都没有闭上。易解放试着给儿子做人工呼吸、按摩,但都无济于事。儿子真的离他们远去了,他手腕上还戴着过22岁生日时妈妈送给的手表,因车祸猛烈撞击,指针永远停在了9时20分。

从那一刻起,易解放的精神世界崩塌了。

易解放是1987年只身到日本闯荡的。三年后,丈夫带着13岁的儿子杨睿哲也来到日本,一家三口幸福地团聚到了一起。让易解放欣慰和骄傲的是,小睿哲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读高中时,品学兼优的他还成了外裔班长,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日本著名的中央大学。

考上大学后,尽管家境不错,但独立意识很强的杨睿哲仍坚持打工挣学费。出事前三天,他和一起在超市打工的同学去富士山游玩,玩得很累。星期一上学时。他起得有些迟,稍收拾一下跨上摩托车便往学校赶,没想到途中发生了车祸,一个青春洋溢的生命竞戛然而止。

此后两年间,易解放都活在对儿子的回忆里。儿子房间的摆设她没有动过,睿哲生前喜欢鲜花、巧克力。她就经常买回来放在他的房间。时间一长,儿子的房间成了陈列室。鲜花、巧克力、玩具摆得满屋子都是。

一晃两年过去了,易解放开始重新面对生活。一天,她整理儿子东西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儿子出事前半个月,她和睿哲之间一段严肃而认真的对话。

那天,母子俩都拥有了一天休息时间。早上,他们边吃早餐边看CCtV国际频道的节目。荧屏里出现了北京遭遇沙尘暴袭击的画面,主持人以沉重的语调解说,沙尘暴的源头来自于内蒙古北部沙漠地区。近年来,由于人们滥采滥伐和过度放牧,这些地区沙漠化日益严重,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治理,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会越来越多。而治理沙漠最好的措施便是种树,主持人呼吁更多的人都能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看完这个节目,易解放和儿子心情都很沉重。儿子放下饭碗,表情严肃地看着妈妈说:“我决定了,大学毕业后就回国种树:要干就大干一场!”易解放支持儿子的决定,还提醒他说,去沙漠植树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但这么大的沙漠,需要大量的资金啊!当时,儿子看着母亲,眨巴着眼睛,一副沉思的样子。想不到,半个月后,他就走了。儿子逝去后,保险公司赔付了一笔生命保险金,易解放觉得应该用它为儿子做件事情。

愚来想去,易解放认为自己应该实现儿子的愿望,到沙漠去种树,让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为此,她在日本创办了“绿色生命组织”,宗旨就是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接下来,易解放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对她的举动,同事们大为惊讶。因为,易解放在日本这家最大的旅游公司里已是中层管理人员,可谓事业有成,薪水丰厚,现在辞职确实令人惋惜。于是,公司里相熟的同事纷纷劝她三思而后行,可易解放还是坚定地辞了职。夫妻俩变卖了在日本的家产,随后回到了上海。

两年仅植活两万棵树

2003年4月,易解放用了10天时间,从内蒙古西边跑到了东边,行程4000公里,考察植树造林的地点。她通过拜访专家及查阅资料获知,东北和华北的沙尘暴源头在塔敏查干大沙漠,塔敏查干蒙语的意思是“死亡之海”。于是,易解放决定在800里塔敏查干大沙漠的边缘地带植树造林,把对儿子的爱深播在内蒙古大地上。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易解放和库伦旗政府签署了一份协议,准备10年间在1万亩沙漠里植树110万棵。然后由自己养护20年,20年后无偿赠送给当地农民。

带着这份协议,易解放回到了日本,“绿色生命组织”成员对这份协议都表示了反对。大家认为。“绿色生命组织”刚成立不久,尚没有取得政府支持,仅靠几个人几双手,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在1万亩沙漠里栽种110万棵树,难度实在太大了。

易解放理解成员们的心情,她决心自己先做出个样子来,让大家看到希望。回到国内,经过反复考虑,她拿出儿子生命保险金的一部分,带着儿子的遗像,再次来到了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

植树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树苗。易解放请教了当地有经验的牧民和农林专家,决定选种哲林4号、哲林5号杨树苗。然后,她便到林场洽谈树苗价格。当林场负责人得知易解放是个人出资,志愿到沙漠种树时,深受感动,当即给她打了五折。以每棵树苗2元的价格卖给了她。

易解放购买了3万多棵树苗,并雇请当地民用马车运到沙漠边缘。2003年4月22日。易解放和300名当地牧民及孩子亲手种下了3000棵树苗。

第二天,当易解放赶到植树基地时,却吃惊地发现,昨天种下的树苗都不翼而飞了。原来,夜里沙漠风很大,易解放刨的坑太浅,小树苗都被狂风刮走了。

易解放没有灰心,她虚心听取了当地农林专家的意见,从村里借来了拖拉机,然后在沙地里开出了一米深的大沟。每间隔两米栽下一棵树。

树栽好后,没有水是成活不了的,可到哪里去取水呢?易解放听从当地老人的建议,雇人从三里外的地方运来几车水。可一盆水浇下去,对干渴的沙地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对树苗的成活也无济于事。

看来只有被动地等待下雨了。在焦灼的等待中七天过去了,老天仍是晴空万里。如果再这样等下去,栽下的树苗将全部枯死。易解放只好请来了打井队,可一连钻了好几天。仅仅找到一个泉眼,而且打一口井需要花费4000元钱,也就是说打一口井要用去栽2000棵树的费用,易解放很心疼但也没有办法。

正当易解放筹集资金继续打井时。老天被她的诚心打动了,竟然罕见地下起了雨,而且一下就是整整七天。易解放激动地跑到雨中,像个孩子似地喊着:“睿哲,一定是你在帮助妈妈,谢谢你,妈妈一定要植更多的树,咱们母子俩一起努力!”

栽下这些树后,易解放把它们交由当地牧民维护,每棵树的维护费用是4元钱。回到上海不久,从

内蒙古传回消息,易解放植下的树苗成活了两万多棵,成活率达到75%,易解放激动得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她和老伴跑到睿哲墓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儿子。

第一批树苗成活率很高,让易解放信心大增。2004年春天,她又去了趟日本,到原来的公司发动大家捐款支持她。可响应的人不多,最后只筹得10多万元捐款。回到上海后,易解放又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凑够了30万元,再次来到了内蒙古。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易解放栽下3万棵树苗返回了上海。可不久,从内蒙古传回一个不好的消息。第二批栽种的树苗发生了大面积死亡,这让易解放心,情非常沉重。她立即返回基地,看到栽下的树苗成片成片地枯死,心被揪得很痛。

为了查找树苗枯死的原因,易解放拜访了当地农林专家,专家认为她选的树种可能不适合这里的沙质土壤。看到自己辛苦筹来的巨资就这样被无情的沙漠吞噬,易解放倍受打击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

看到易解放整天愁眉不展的样子,当地牧民布赫图利谷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布赫图利谷是易解放在当地接触最多的牧民,既是她的向导,也是她的翻译。两人已经成了朋友。

在布赫图利谷家里,易解放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布赫图利谷刚添了个孙女。’一家人喜气洋洋。看着孩子粉嘟嘟的小脸。易解放突然想。如果自己就此撒手而去,难道还要让可爱的孩子们继续生活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吗?而九泉之下的儿子对母亲也会伤心失望的。

从布赫图利谷家出来,易解放再次坚定了将植树进行到底的信心。

“大地妈妈”在沙漠里点燃绿色希望

回到上海后,易解放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拿出家里所有积蓄的80%用于植树。老伴对这个决定却顾虑重重。因为从日本回来后,易解放和老伴就没再工作,过着坐吃山空的日子。如果拿出绝大部分积蓄用于植树。老两口将来怎么养老?

易解放理解丈夫的心情。她动情地讲起库伦旗沙漠边缘牧民生活的艰辛,及当地孩子所处环境的恶劣,她阐述了自己在沙漠植树的深远意义,以及实现儿子生前愿望的决心。终于打动了老伴。

接下来的三年里,易解放又植下了10多万棵树苗。由于她加强了树苗品种的选择和护理,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5%。四年间。易解放已成功植下了11万棵树木,但离110万棵的目标仍相差甚远。

易解放深知单凭个人力量做这件事情的难度,她决心尽己所能筹集更多的资金,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她的植树事业中来。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易解放住在北京宣传她的沙漠植树行动。她认为北京正为绿色奥运而努力,而从源头内蒙古查敏塔干沙漠逼近的沙尘也许更能引起大家关注。为了省钱,易解放以每晚40元的价格,在朝阳区租住了一户人家的地下室。每天,她坐地铁、公交奔走在北京各单位与企业之间。一次次约人,一次次受到或冷或热的接待。有时。她甚至“赖”着不走。直到人家答应支持她为止。

在上海,易解放成立了“大地妈妈”社团,组织母亲们定期去库伦旗植树。她还成功说服了著名慈善家、世界和平大使珍・古道尔女士创建的“上海根与芽”组织,参与到她发起的沙漠植树活动中来。

为了募集到更多的资金,易解放头顶烈日,走上街头宣传募捐。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报之以冷漠,但更多的人给予了支持和赞许。

为了节约每一分钱用于植树,易解放平时宁可走路或坐公交,也舍不得打车。有一天实在太晚了,她打了个出租车。车上,跟司机聊起了她的植树行动。下车时。司机掏给她10元钱。说我捐两棵树。这些力量虽然微薄。却在精神上给了易解放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2007年春,易解放的植树经费链又断了。这时,她说服老伴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位于上海虹口区的一套房子。交易成功后,老两口在不再属于自己的家里住了最后一个晚上。当晚,边清理着家里的东西,边想着儿子在世时这房间里发生过的一幕又一幕,想到从此以后再也回不到这个他们栖身了20年的地方,两位老人痛哭了一场。

这个春天里,凭着卖房换来的钱,易解放的植树基地再添20万棵树苗。

2008年2月。当易解放接过“2007年度全国优秀母亲”获奖证书时,库伦旗人才知道这个呕心沥血、耗费巨资无偿为他们植树的上海老人,身后竟有一个如此荡气回肠的故事。库伦旗人感动了。他们在额勒顺的山头建了块大理石碑,以纪念杨睿哲,也纪念他的英雄母亲。黑色的大理石纪念碑坐北朝南,注视着数十万棵胡杨林。碑上是易解放写给儿子的一段话:你是一棵树,无论活着还是倒下,都是有用之材――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别人以光亮。

从北京领奖回来,易解放发起了“一百万母亲,一百万棵树”公益活动,呼吁全国、全世界的母亲都行动起来,为中国大地恢复绿色植被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她说:留房留车,留金留银,不如留给子孙后代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渐渐地,更多的个人和团体知道了这位伟大的中国妈妈和她植树背后的故事。感动之余。他们纷纷出钱出力。2008年和2009年春天。有许多国内和国外志愿者跟随易解放来到了内蒙古库伦旗,和这位英雄母亲一起植树。两年内,易解放和这些志愿者们就植下近20万棵沙漠胡杨。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9

关键词:绿洲开发;环境

1、引言

沙漠等干旱地带占据着地球陆地的近1/3。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开发和利用沙漠绿洲。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来越重要。近年有学者提出东亚游牧民的南迁与气候的变化相关[1]。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变化,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在变干[2]。因此,研究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说明沙漠绿洲气候特点、绿洲防风林意义,结合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及沙漠绿洲开发和利用的变化,阐明沙漠绿洲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绿洲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绿洲的气候和防风设施的意义

2.1沙漠与森林的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比较

我们知道,地―气因系统能量交换的各个分量是随下垫面覆盖、水分及大气中的水分(云)等素的不同而变化的。沙漠地带由于空气中水分(云)含量少,到达大气上层的太阳能几乎95%以上可以到达下垫面,而雨林地区只有约70%到达下垫面;由于反射率大和下垫面温度高,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能作为净辐射能的部分在沙漠却少于雨林;下垫面的净辐射能在沙漠主要以显热交换形式传给大气,而雨林地主要以潜热形式与大气交换能量。因此,在大面积干旱荒漠地区,改变下垫面植被覆盖及土壤物理特性,会对局地边界层气候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2.2沙漠绿洲的植被气候特点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植被具有独特的气候作用,植被覆盖度越大,风速越小,气温越低,相对湿度越高。相比植被覆盖度仅3%的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覆盖度27%)和骆驼刺群落(覆盖度67%)在观测期内0.5,1,2,4,8和10m处风速平均减小了32%,47%,近地表0.5m风速减少的最多,分别为57%,87%;2m处气温的平均值分利用HoBo气候观测仪,在2010年7月23日至8月24日对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柽别减少了0.32,1.02℃;2m处空气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分别增加2.33%,7.67%。有研究表明绿洲有增加湿度和降水的“湿岛”和增雨作用[3]。

2.3防风设施的意义

要想沙漠绿洲的开发,防风是必须的,所以防风林防风网的建设显得极其重要,干旱区绿洲防风设施(林、网)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对气候的缓和作用比湿润的日本要大,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促进作物生长。作物的生长高度和产量都随防风林的防护距离有明显的变化。另外,如上所述,在绿洲与荒漠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温湿度差,这必然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局地环流,防风设施通过降低风速,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近年来沙漠绿洲气候环境的变化

3.1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

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13个气象站1951~1993年夏季(6~8月)和冬季(12~2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逐年变化表明,近15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变化结果与绿洲效应一样,是冬暖夏凉、夏季雨水增加[4]。

3.2干旱指数(p/(t+α))的变化

为评价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观察沙漠绿洲的干旱指数,干旱指数虽然波动很大,但在增加。特别是5年滑动平均表示出50年代后期的下降、60~70年代的波动和70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幅度上升,表明气候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5]。

4、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4.1沙漠的开发与利用

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4倍。近15年的耕地扩大多是向沙漠要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煤代柴使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防风林也长大成林。这些变化正与上述干旱指数的变化相对应。

4.2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沙漠绿洲有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作用和增湿增雨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正好又适应沙漠绿洲农业生产。所以,绿洲越发展,对环境调节作用就越大,从而绿洲就越能发展。反之,如果沙漠绿洲开发利用不当,如河流水源涵养林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水流不稳;过量超采地下水,破坏地下水资源引起植被死亡、土地旱化、沙漠化;过量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滥砍乱伐,沙漠植被破坏引起沙丘活化、流沙再起等等造成绿洲退化,则会使绿洲效应减少,环境恶化,进而使沙漠绿洲进一步退化。

5、结论

综合沙漠绿洲的特点和作用,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1)沙漠绿洲有调节温度的作用。

(2)绿洲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3)多植树造林,减少植被的砍伐,增加沙漠绿洲的面积,从而增大绿洲效应。

(4)合理开发利用绿洲对于极地环境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FanGJ,LiUG.Relationshipbetweenclimaticchangeandthe?nomadicsouthwardmigrationsineasternasiaduringhistoricaltimes[J].ClimateChange,1992,22:151~169.?

2.耿宽宏.中国沙区的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0.?

3.朱震达,陈广庭,等.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0.?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篇10

1造林绿化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现阶段,国家已经把森林覆盖率纳入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计划到2020年森林面积稳步增强,区域分布更加合理,林木树种结构逐步优化,森林苗木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森林功能大大增强,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基于此,各地政府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制订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关于如何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

2造林绿化将来的规划

造林绿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真制订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科学制订造林规划,防沙固沙、林地保护等规划,加强造林绿化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坚持全国动员的基本方针,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人才队伍,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提高造林事业的质量效益,从而保证我们的造林绿化目标能够快速有序地得以实现。

二、科学规划,提高林木栽培和养护管理技术

首先,在栽培经营方面,以森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基础,要做到以下方面。(1)更多地关注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更多地关注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2)森林培育逐渐走向集约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发展,以适应市场的需要。(3)森林培育定向化。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效益,在森林培育上要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比如,商品化的森林要更注重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公益林就要更看重它的观赏价值。(4)栽植后,要根据旱情和杂草生长状况合理进行幼苗抚育。对于杂草比较茂盛、旱情较轻的要采取松土割草抚育;对于杂草较少而旱情严重的只需进行松土抚育即可。森林的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的面积逐渐增加,特别是纯树种林的增加,森林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且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一旦引发灾害发生,将很难控制。因此,对于森林的病虫害要做好早期防治,把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放在第一位,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完善检疫设施,各部门协调工作,统筹兼顾,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将病虫害灾难扼杀在萌芽状态。另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造林绿化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我国的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一些较易造林的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造林任务,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造林绿化能治理沙化耕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同时随着经济林的逐渐成熟,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1)消除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特别是在近年来工业发展越来越快,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树木能净化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吸附固体颗粒,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障人们身心健康方面有积极意义。(2)防风固沙,有效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沙漠的武器是风和沙,狂风肆虐,所到之处全部都变成废墟。要想抵御风沙的袭击,遏制土地沙漠化,就必须大力植树造林。风一旦遇到防护林,速度可以降低70%~80%。(3)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大约为230亿t,至今仍在增加,这必将导致气温变暖及海平面上升。1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kg的二氧化碳,并释放48kg的氧气。这对缓解温室效应意义重大。(4)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水是生命之源,但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正在流失,处于枯竭紧缺的状态。而1hm2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储存3000m3水。造林保水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