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十篇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十篇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06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1

>>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与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山东省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湖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湖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进出口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中国入世十六周年背景下山东省进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研究宏观经济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四川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四川省进出口贸易对该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吉林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作用实证分析进出口贸易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实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探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分析浙江省FDi存量与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关系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1.

[2]范振洪,顾春太.后危机时期提升山东对外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综合竞争力,2011,02:55-61.

[3]毛清华.山东对外经济发展分析与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08:18-21.

[4]安佳,陈东景.山东省对外经济合作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0:108-109,113.

[5]田卫,高合群.2009年山东对外经济形势预测——基于山东省进出口数据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23-24.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加工贸易FDi国际收支“双顺差”

引言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除了个别年份外,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呈现出持续的“双顺差”格局,所带来的综合顺差额的持续增加以及外汇储备的快速累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大部分学者将国际收支“双顺差”看做是中国国际收支的核心问题,并对其成因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其中,FDi引资优惠政策以及加工贸易型FDi的存在被认为是双顺差形成的直接原因。比如,余永定和覃东海(2006)的研究认为,双顺差是中国长期推行吸引FDi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工贸易型优惠政策的直接结果;卢锋(2006a,2006b)的研究认为,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组合效应是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直接原因。鉴于此,部分学者提出要减少当前加工贸易优惠政策以促进外资对加工贸易的逐步退出,从而达到矫正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比如,杨立强(2008)认为,在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减缓外贸顺差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全面审视加工贸易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吴杨伟(2011)认为当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重点是减少加工贸易的出口总值,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加工贸易优惠政策等促进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以实现贸易平衡。

上述研究从理论层面定性分析了加工贸易型FDi在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从经验出发提出了解决措施。本文将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的国际收支和对外经贸统计,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展现加工贸易型FDi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确切影响,并通过情景模拟展现如果没有加工贸易型FDi的支撑,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格局是否会发生改变,从而为以往的经验分析提供更为严谨的数据支撑和论证。

来华加工贸易型FDi的形成与现状

(一)来华加工贸易型FDi形成的客观经济背景

加工贸易型FDi是指在东道国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加工贸易领域并逐渐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资政策取向以及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具体来说它是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资鼓励政策、加工贸易鼓励政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共同结合的产物,见图1。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出口导向型”FDi的政策鼓励。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利用外资规模非常小,从1978年后才开始逐步确立积极利用FDi的总战略,并体现在此后的每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中。总体来说,中国利用外资的总战略基本属于“积极利用外资”和鼓励FDi进行“出口导向型”(姚枝、仲何帆,2004)投资,目的在于通过外资的引进来解决中国工业化建设中的资本短缺、外汇短缺和技术短缺问题。

从对待外资的态度看,“六五”和“七五”规划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利用外资并适当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八五”规划开始明确了“扩大外资规模,积极利用外资,并以直接投资为利用外资的重点”的战略思想,并在此后的每个五年规划中得到了贯彻。从引进外资的方向看,“出口导向型外资”属于外资引进的重点。在“七五”规划中正式提出利用外资实现“出口创汇”目标的政策取向,“八五”规划至“十五规划”继续贯彻了这一思想,“十一五”规划中没有明确提到鼓励FDi进入出口产业,但“抓住国际产业链转移机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则隐含了该层意思。

为了贯彻鼓励出口导向型投资的外资战略,在1979年到2009年间,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外资投资方向、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多个政策文件,比如在《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6)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4、1997)等官方文件中明确表明,用于出口创汇的外资企业将获得包括廉价的土地使用、信贷支持、所得税减免和出口产品免交工商统一税等外资优惠政策。此外,国家还给予出口创汇型外资企业的外贸进出口自营权、报关权、经营自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加工贸易的政策鼓励。一般来说,加工贸易鼓励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利给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加工制造活动,以达到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被中国政府认为是“较快地提高出口产品生产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品种、扩大出口商品生产、增加外汇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务院于1979年9月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该办法针对加工贸易本身制定了多种优惠政策。比如对于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材料,国家减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领进口许可证,加工成品出口免征出口关税;对与来料加工有关的设备进口,以及外商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用车辆等,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领进口许可证等。

3.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华投资中的国际制造业转移倾向。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日等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开始向中国、东盟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本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新形式,跨国企业开始将信息通讯产业、飞机制造业、集成电路产业等高端制造业的组装和装配环节从发达国家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承载国际产业转移功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国内就形成了加工贸易型FDi,一方面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在东道国组装加工后再出口到其它国家,形成“三角贸易模式”。因此,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促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工贸易的偏好,这也是1992年以后来华FDi在加工贸易领域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来华加工贸易型FDi的状况

承载国际制造业转移功能的FDi,面对中国政府的出口导向型外资战略取向和加工贸易优惠政策,其最佳选择就是进入到加工贸易领域。同时,FDi进入到加工贸易领域,既符合中国政府利用外资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也符合利用加工贸易实现国内充分就业的经济稳定目标。因此,来华加工贸易型FDi伴随着1992年中国对外的进一步开放而快速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了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见表1。

来华加工贸易型FDi促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加工贸易型FDi若要促成持续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形成,需要两个必要条件:首先,加工贸易型FDi自身的对外经贸活动必须处于持续的贸易顺差状态,且其贸易顺差能够决定经常账户的顺差状态;其次,加工贸易型FDi所带来的长期资本净流入能够决定资本金融账户的顺差状态。

(一)来华加工贸易型FDi的贸易状态及其对经常账户的影响

加工贸易型FDi所形成的货物贸易差额的计算见公式(1),eXFp和imFp分别表示加工贸易型FDi带来的货物出口额和货物进口额。eXFp和imFp的计算见公式(2)和(3),其中,eXF和imF分别表示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0》和国家统计局2010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XFp和RimFp分别表示外资企业出口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和进口的比重,经验取值为80%和50%。

tBFp=eXFp-imFp(1)

eXFp=eXF*ReXFp(2)

imFp=imF*RimFp(3)

加工贸易型FDi所形成的货物贸易差额的计算结果见表2,表明加工贸易型FDi从1994年起开始产生了持续的贸易顺差。

加工贸易型FDi形成的持续性贸易顺差是否能够决定经常账户的顺差,则需要对加工贸易型FDi的货物贸易差额的绝对规模与其他类别的经济主体所形成的货物贸易差额的绝对规模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从2000年开始,加工贸易型FDi的贸易差额的绝对规模开始超越其他类别的经济主体的贸易差额的规模,成为货物贸易差额状态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自2000年伊始,加工贸易型FDi的货物贸易顺差状态直接决定了整个货物贸易的顺差状态。

此外,对于我国,货物贸易是经常账户的构成主体。2000-2011年期间,货物贸易顺差在经常账户顺差构成中占据的份额最大,即使在比重最低的年份2004年,其值仍然达到85.63%。因此,货物贸易的长期顺差也就决定了经常账户的长期顺差。

以上分析表明,从2000年起,加工贸易型FDi成为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形成的主体力量。

(二)加工贸易型FDi带来的长期资本净流入及其对金融账户的影响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理,金融账户项目的差额状态由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与其它投资差额三者共同决定。中国历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表明,1993之后我国金融项目下的证券投资差额和其它投资差额基本处于逆差状态,因此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完全来源于直接投资顺差,亦即FDi的净流入。

每年流入我国的FDi中具体有多大比例进入了加工贸易领域,迄今缺乏明确的统计数据,在理论界也没有精确计算方法,因此本文用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外资企业总产出额的比重作替代指标。考虑到来华的外资企业60%的产品用于出口(潘益兴,2006),形成外资企业的出口统计部分,那么,外资企业的年度总产出的计算方法见公式(4)。则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出口额与外资企业总产出之比的计算见公式(5)。

tpF=eXF/0.6(4)

RFDip=eXFp/tpF=eXF*0.8/(eXF/0.6)

=0.48(5)

其中,tpF表示外资企业的总产出,RFDip表示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外资企业总产出额的比,也表示进入加工贸易领域的FDi占每年来华FDi的比重。公式(5)的计算结果表明,每年来华的FDi中有大约48%的比例进入了加工贸易领域。

上述分析表明,从1993年开始,加工贸易型FDi为每年我国金融账户顺差的形成贡献了约一半的份额。

剔除加工贸易型FDi后的中国国际收支状态的模拟分析

为了进一步显示加工贸易型FDi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具体影响,我们考虑以后两种情景下的国际收支格局:一是完全剔除FDi中的加工贸易型FDi的情形;二是假定加工贸易型FDi转变为非加工贸易型FDi的情形。

(一)剔除加工贸易型FDi之后

如果剔除加工贸易型FDi,1994年至2011年期间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差额格局的变化结果见图2。一方面,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均出现顺差和逆差交替的状态,亦即单个账户持续顺差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同时顺差的格局不会出现,除个别年份外二者基本呈现“逆差+顺差”共存的状态。因此,如果剔除加工贸易型FDi,“双顺差”的格局会完全发生改变,既不存在双顺差状态,更不存在双顺差的持续问题。

(二)加工贸易型FDi转化为非加工贸易型FDi后的国际收支差额格局

假定在某种政策环境引导下,来华的加工贸易型FDi全部转化成非加工贸易型FDi,1994年至2011年期间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差额格局的变化结果见图3。其中,资本金融账户持续顺差的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但经常账户却出现持续逆差。这表明,1994-2011年期间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态也发生了完全的改变,见图3。

当前国内外经济要素的变化、加工贸易型FDi的调整方向与国际收支的发展趋势国际产业转移、中国政府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出口导向型FDi的鼓励政策是来华FDi对加工贸易偏好形成的客观经济原因。分析表明,每年来华外商直接投资中约有48%比例进入了加工贸易领域,形成了加工贸易型FDi。加工贸易型FDi从2000年起,促成并决定了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的格局。

本文的分析表明,FDi退出加工贸易领域,确实有助于贸易顺差的减少,但有可能会形成经常账户持续逆差和资本金融账户持续顺差的格局。而经常账户的持续逆差意味着中国将丧失在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这将会给国内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危害,更会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因此,加工贸易仍需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减少并取消加工贸易优惠政策或限制外资进入加工贸易领域的做法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继续积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加工贸易型FDi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是现阶段中国需要坚持的外资战略;另一方面,外资完全退出加工贸易领域后会导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持续逆差。所以,尽管是加工贸易型FDi的存在决定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但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途径不在于改变FDi对加工贸易的偏好,而在于如何引导国内资本的输出。比如,通过鼓励中国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在保证高质量外资输入的同时让国内资本输出,实现资本金融账户的逆差,从而配合经常账户的顺差,达到国际收支均衡。此外,对具有国内市场潜力的加工贸易实施特定差别的出口转内销专项政策,也将有助于国际收支均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与中国的对策.国际金融研究,2007(1)

2.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

3.卢锋.中国的双顺差、日本经验及失衡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2006(9)

4.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11)

5.杨立强.加工贸易政策的深度思考[C].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8年“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2008

6.吴杨伟.发展加工贸易促进贸易平衡研究.改革与战略[J],2011(2)

7.黄先海,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跨国分析[J].世界经济,2010(5)

作者简介: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创新对策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服务贸易逐渐站上了中心舞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占经济比重103%、108%、115%。2014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60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6%,服务进出口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2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实现服务进出口总额(不含政府服务)31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其中,服务出口1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进口2067亿美元,增长146%。服务进出口增速连续两个年度运行在10%以上。今后一段时间,服务贸易规模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现阶段的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开始有所统计,起初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0434亿美元,是1982年的13735倍。201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稳居世界第三,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06%攀升到6%,服务贸易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服务贸易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伴随全球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浪潮的推进,应用于新兴服务行业的高科技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使得我国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扩大。在继续保持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优势基础上,重视培育节能环保,环境服务,金融保险与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发展。我国在未来的服务贸易中,将会继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拓展服务方式,结合高新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服务贸易信息化水平。

(三)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服务贸易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比如广州、上海、深圳、浙江等,而西部地区的服务贸易几乎为空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在金融、计算机、运输、保险、信息服务、广告宣传、信息服务等占明显优势,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中西部地区,在人口、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略有优势。地区之间差距较大,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依旧薄弱。

(四)服务贸易高级劳动力匮乏。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我国的劳动力缺少比较优势,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方面,我国的比较优势仍旧主要体现在旅游、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由于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劳动者素质的水平是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体现,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只有从业人员具备比较高的素质,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我国服务贸易人员大多学历层次较低,难以满足我国服务贸易日益发展的需要。

(五)服务贸易竞争优势较低(tC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测度指标之一,是分析行业国际竞争力状况非常有效的指标,能够体现出研究对象的整体竞争力状况tC指数=(Xij-mij)/(Xij+mij),Xij表示的是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进口额该指标的取值区间是(-1,1),当tC>0,表示该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其值接近于0时,表明其竞争力状况接近于平均水平;当tC

二、发展服务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以及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服务贸易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力的新举措。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可以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开辟崭新的财富创造方式。有助于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引导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各国间经济合作,维护了国际贸易秩序。此外,由于服务业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特点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能够使我国在新一轮世界经济中占据领先地位。

三、新常态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国内服务业的投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

近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且保持持续平稳发展态势,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出口规模较小,出口水平比较低。投资国内服务业关系到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与稳定增长,扩大国内服务业水平,首先通过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外资欠发达地区投资,并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中西部服务业发展,尤其对新兴服务业给予大力支持;第二政府要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投资,根据邓宁生产折中理论,吸引国外投资必须满足内部化、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不断为吸引外资创造有利条件;第三是要鼓励劳动力流动和跨地域的投资,中西部地区真正发展起来了,外资的投资意愿提升,促进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快速稳健发展。

(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管理多头,条块分割,存在一些中间地带,从而造成疏忽,有些部门对于隶属系统实行垄断不利于该行业市场的相关培育和发展,更不利于提高行业竞争力。基于我国服务贸易国情,第一要建立统一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部门,专门制定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法律规则,并按照国际标准不断进行完善;第二要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力度,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三是要提高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不断完善我国服务贸易市场。

(三)实施人才战略,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掌握不同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我国服务业人才队伍中从事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多,而适合新型服务贸易人才较少,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的质量相对较低。一高等院校应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开设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外事常识等各类选修课。二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倾斜,加大对教育和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力度,重视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三重视引进国际知名的服务企业,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的创新。

(四)推进服务市场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我国对国外投资服务业限制较多,致使国内服务贸易行业缺乏竞争力,创新能力较弱,国家应积极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迫使国内服务业加快科技与技术创新,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蕾.浅谈我国经济贸易现状及政策[J].国际经贸

[2]张文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4(7)

[3]孙立行.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要素分析与战略研究[J].中国发展2014

[4]商务部.http:///g/2015-06-11/277889.shtml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外贸;发展;问题;控制力;对策

河南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发展严重滞后,突出表现在三低,即外贸依存度低、出口总量低、出口商品层面低。目前,河南省进出口仅占全国总量的0.6%,外资占5.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是进出口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往往被用来衡量国家、地区或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2010年,河南出口总值为177.9亿美元,在GDp中的比重仅为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6%,过低的外贸依存度说明河南尚未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尚未利用外部资源为本地经济发展助力。

一、河南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形势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河南外贸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5年间共实现进出口总值713亿美元,实现出口总值436亿美元,实现进口总值277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期间进出口、出口、进口值多了462、275、187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进出口、出口、进口值的2.8倍、2.7倍和3.1倍。2006年河南外贸出口增速为31.6%,比全国平均增幅27.2%仅高4.4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为19.9%,低于全国20%的平均增幅,在中部六省中尚处于中游水平,这不但与河南促进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还将大大影响“十一五”时期河南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河南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

我国2006年全国生产总值达到了209407亿,对外贸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17606亿美元,按照7075的人民币基准汇率计算,外贸依存度超过65%。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内需的增长、资金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缺一不可,但对外贸易一直是河南经济发展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1.各地市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河南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比较丰富,近年来进出口产品中五金、建材、化工类商品较多,机电、高新科技产品出口猛增,资源性商品、初级加工制成品的成交持续下降,河南出口一直以来以沿黄城市带为主,主要原因是这一区域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经济相对发达,而出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市是传统的农区,工业基础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近年来河南主要外贸数据反应河南省内各地市出口差距拉大速度明显加快。

2.企业缺乏贸易风险控制力。河南企业目前的出口地仍为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尽管这些地区的经济情况变化不大,风险评价的差异也不大,但伴随着河南外贸业务区域的扩展,面临的贸易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由于近年来欧美法倾向于对消费者的保护,只要消费者遭受损失的事实存在,不管厂家是否有疏忽都会被判败诉,甚至经常出现天价赔偿,不少企业因为产品责任问题在欧美市场成为被告。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的意识普遍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3.外贸人力资源控制力较低。河南外向型企业的发展,直接拉动了社会对涉外经贸人才的需求。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目前还存在这劳动力人事制度不规范,福利待遇不稳定,工作环境条件差等种种问题导致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外贸本科以上高学历学生没有大中专生抢手的情况。还有诸如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的发展严重滞后、出口产品位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加工贸易发展缓慢、思想观念落后,外贸配套改革不完善,阻碍了河南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因素导致了以上状况。

三、改进河南对外贸易现状的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举措。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对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树立名牌意识,培育更多的出口品牌。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名牌谁就掌握了竞争主动权。“印牌”、“贴牌”经营在河南省对外贸易中普遍存在,既不利于河南的经济发展,也不符合河南的贸易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走以规模创品牌、让更多的河南品牌产品走向世界,以名牌效应提高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

2.建立并完善适合河南外贸发展的人才战略体系。大力发展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培养外贸专门人才。在省内高等院校中,择优选择一些外贸专业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时应采取选派外贸专业人员到科研院所进修、培训和攻读学位等各种形式,大力培养河南外经贸建设事业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建立并完善渠道多样、制度健全的选拔和使用人才的运行机制,达到以事业前景、感情、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目的。

3.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及贸易服务。结合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振兴规划,加强产业政策与招商引资政策协调,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外来资本投向就业容量大技术扩散效应强示范带动效应好资源环境消耗低的产业;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开发农业生态资源;鼓励外来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支持企业通过利用外来资金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引进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产业升级同步。以发展服务贸易提升货物贸易发展质量,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政府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循环经济。当前河南各级政府应讲树立开明、开放的思想意识,实现由外贸管理为主向外贸服务为主的转变。清理与wto规则不相符的文件和规定,尽快地构建外经贸的经营监管体系,加强海关的监管能力,严厉打击走私,维护全省市场的公平竞争,以保证河南外经贸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抓住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外贸发展的方式,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建设,改善对外开放的区位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内陆开放政策环境优势的形成,努力打造最具活力、最有吸引力、最富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殿敏.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03).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外贸人才培养中山学院

一、中山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中山市经济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国际贸易在促进中山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山外贸依存度一度超过150%,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山市外贸依存度一直在100%上下波动,净出口占GDp比重超过40%,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当前,中山市外贸发展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4年进出口增幅仅为2.7%,其中出口增长4.2%,进口下降1.7%,外贸依存度下降至80%,与此同时中山GDp增速放缓,2014年GDp增长率仅为8%,为25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

改革开放至今,中山外向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为中山市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从1995年到2014年的20年间,进出口规模扩大了十倍以上。2014年,中山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69.6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出口278.8亿美元,同比增长5.3%。虽然在1995―2014年的绝大部部分年度,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但增速却开始下降,抛除2010年因2009年的过度低迷带来的反弹,从2006年起,中山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基本上是持续下降,同期中山经济总量增速进入持续下降轨道。

与进出口和出口增速下降相对应,中山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下降。造成进出口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因为出口对象地区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需求低迷,随着本地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抢走了我们的部分市场;主观上,中山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不能跟上市场的需要,而制约中山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因素则是人才无法满足外向型企业需求。

二、中山市外贸人才现状与问题分析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外贸人才指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及其他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活动和相关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的人才。就中山市而言,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具备能够促进商品国际贸易相关技能的人才。相比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因其跨国特性使得相关人才的能力要求更高。优秀的外贸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元化的丰富知识、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熟练操作计算机等。

适用的外贸人才需要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了解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环境因素,掌握国际贸易的经营方法、业务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计量、统计、会计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具有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熟练阅读英文资料,能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从事涉外经济活动。

利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林桂军教授博导的成熟的国际经贸人才的能力与技能识别体系,结合中山外贸产业现状,遴选25种重要的外贸从业能力,向中山市外贸企业发送电子调查问卷,把握中山市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需求及外贸人才现状。

1、调查企业构成

调查从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能力需求、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能力现状评估、企业获取外贸人才途径及获取外贸人才的难易程度等三个角度展开,中山市外经贸局(现商务局)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向本市外贸企业发放,收回有效问卷354份。调查的企业构成,生产性占79.67%,贸易型占20.33%,这基本反映了中山市外贸企业的结构现状,以生产型为主。

自从2004年7月中国放开外贸经营权,原来通过专业外贸企业出口的企业纷纷组建自己的外贸队伍,以提高出口利润,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外贸行业活力,同时伴随着对外贸人才需求的大幅增加,对外贸人才能力要求也由单纯的跟国外客户交流能力和发现寻找国外客户能力向综合能力包括生产经营相关的能力升级。中山外贸行业企业在原来的强势发展基础上,抓住机遇,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但从数据上看,中山进出口在2003年达到峰值以后,增速开始放缓,其他地区竞争力增强是一个主要因素,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山外贸人才数量质量无法跟上外贸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按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分别是英语应用、理解国内出口政策、职业道德、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文字表达、信用证制作和处理、了解产品竞争优势、了解贸易规则和反倾销、搜集和获取买方信用信息、国际商务谈判,这些能力是外贸人才能否获得外贸订单的关键能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贸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订单的人才,而跟订单处理相关的一些专业能力则被置于这些能力之后。

就中山市的外贸企业而言,多数企业没有知名的国际品牌,国际知名度低,产品本身的硬实力不够,同质化程度严重,产品本身不足以给企业带来充足的订单,获取订单更多地依赖外贸人员的综合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获取订单的能力成为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拥有足够数量市场开发能力较强的外贸人才成为外贸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3、中山市外贸企业外贸人才能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市外贸企业外贸人才能力满意度不高,除了职业道德外,对所有能力非常满意的企业比例都在20%以下,其中影响外贸人才市场开发的关键能力,满意程度排名较前的有英语应用、国际商务谈判,而企业认为比较重要影响外贸人才市场开发的关键能力如理解国内出口政策、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产品竞争优势、了解贸易规则和反倾销、搜集和获取买方信用信息等能力的满意度都不高。

中山市外贸人才能力现状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总体而言,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各项能力满意度不高,非常满意的比例明显偏低,企业最看重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更低,对比重要程度最高的前十项能力和满意程度最高的前十项能力,重合度非常低,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素质和能力中仅有英语应用、职业道德和国际商务谈判能力的满意度排名前十。

对比不满意程度,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理解国内经济形势、理解国内出口政策、了解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的能力不满意度偏高,全部排名前十。中山市外贸人才能力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外贸企业要求。

三、适应中山地方经济发展的外贸人才培养策略建议

做为珠三角经济发展城市之一的中山市,周边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占总体经济比重较大,相比于这些城市,中山市对外贸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利用本地高校培养适合本地外贸经济发展的人才是解决外贸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中山市的最高学府,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担任理事长。中山学院是中山市唯一能够提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承载着中山市外贸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基于中山市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的需求,适应中山地方经济发展。

1、建立机制让外贸企业实质融入外贸人才培养过程

借鉴“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共同主办的“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模式,策划举办校内的“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以竞赛带动教学。竞赛内容包括“拟定国际贸易参展商业计划书、国际贸易产品会和布置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要求各参赛队自行寻找合作厂商,参展商品以由合作企业提供的实际商品样品为原则,以此为契机让外贸企业深度参与,通过竞赛过程让学生掌握分析出口产品特点的技巧能力,对主要中山出口产品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竞赛准备过程中与企业的深度沟通,加强学生对外贸企业经营特点的认识,了解真实外贸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外贸企业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提前谋划人才遴选,将企业经营理念提前传递给潜在的未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影响,实现合作共赢,促进竞赛的良性开展。

2、加强教学过程与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联系

优秀人才的培养不只是高等教育学校的任务,支持帮助本地高校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同样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体现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的职能。外贸政策随着经济形势变化不断变化,地方政府外贸管理部门熟悉外贸政策,及时掌握本地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

中山市外经贸局(现商务局)对外贸管理有着丰富且卓有成效的经验,熟悉国内外及地方外贸相关政策,深度了解中山市外贸经济结构,通过加强中山学院与中山市外经贸局的联系,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及时把握中山现实外贸发展,另一方面直接邀请相关人员到校为学生开展外贸形势发展讲座,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外贸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外贸政策把握能力,及时了解中山外贸发展现状。

3、适应中山外贸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加强传统外贸实务专业职业知识传授的同时,适应外贸发展新形势,及时补充最新内容。例如,当前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补充甚至替代已是不可能逆转的历史潮流。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对专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将出现显著的变化,跨境电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订单获取和货物交付模式,在要求相关人才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和国际商务谈判及政策把握能力的基础上,要求专业人才能够把握海外网络用户的消费特征,合理有效规划物流方案,降低跨境配送成本,能够深度把握目标市场的经济结构、经济政策、文化因素等影响个人客户购买习惯的重要因素。

教学内容的调整尤其注重适应中山市外贸发展新形势,挖掘把握外贸新趋势在中山的发展情况,发现其中经验和问题,将之引入课堂讨论,在讨论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密切中山市外贸发展,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融入外贸业务实践,促进中山市地方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市外贸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413S4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基于服务中山经济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JY2015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明娟: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选择趋势研究

一、前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经济贸易在全球部分国家得到了重视并积极开展,这不仅促使各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参与了国际分工,也从不同程度上优化了自身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逐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加入wto对我国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调整,但其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跟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就得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现状入手,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让我国能够尽快适应世界经济贸易新规则,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概述

(一)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经济及商业等领域进行的交换、合作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及对外咨询等业务。它实现了各国之间技术借鉴、资源共享、商品及劳务活动的互换等,同时也加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与丰厚的资源,聘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需引进利用发达国家国家的技术和资本。随着各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各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合理分配及有效共享,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平衡。

(二)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是指根据本国国情及国际环境,基于本国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状况,制定的在相对较长一个时期内对外贸易发展全局性、长期性的决策和规划。正确的对外贸易战略不仅体现政府对贸易发展长期的规划导向,也能很好地促进民族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从理论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四个内容。从历史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战略,一直到加入wto之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冲击,终于认识到必须改变当前的贸易战略,探索新的结构优化的战略方针,以快速适应和跟进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步伐。

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期间,我国为应对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出口产品质量,制定推动发展策略,从而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走出了一条良性健康的道路。这不仅促使我国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业务中的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出口规模大幅度上升,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从近日世贸组织公布的各成员国贸易量统计数据看出,中国的贸易总额已仅次于美国,而贸易出口额却赶超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然而在随后的报告中预测了包括国际新型经济体的崛起、服务型及供应链贸易的发展、大宗商品的价格不稳及伴随人们对贸易与环境、就业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等因素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影响全球国际经济贸易的几大主要因素。而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成功案例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在未来几年所要面临的内外环境都有可能会越来越好,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中国也要面临劳动力流失的内部因素和国际经济整体处于缓增长步伐的外部因素。

从国际看,从次贷危机之后又遇欧债危机,各国相应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从而逐步稳定了经济复苏态势和提升了市场信心,发展预期也大多趋于利好。即使在全球经济发展有所改善的环境下,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济恢复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在政策不断干预下的经济复苏难免出现了副作用,导致新兴产业和经济体发展困难重重,加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阻挠,全球经济难以明显改变增长缓慢和风险居高不下的态势。国际经济的整体低迷造成国内的出口加工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经济也遭受了重大创伤。

从国内看,随着国家不断并施行的扩内需、稳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趋于平稳。党的十会议和三中全会决策更加激发了各领域积极地发展和整体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流失,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步履维艰。因此,我国开始规划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然而事实却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向发达国家转移,而重污染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却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显而易见的非公平贸易活动屡屡出现。鉴于对外贸易的现状,我国很有必要深刻总结反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已经不太符合目前国情及发展,应积极转变政策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变劳动密集向资本、技术密集,选择新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争做世界贸易强国。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1.规模小。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晚且基础不稳,GDp贡献不突出,整体规模比较小。

2.竞争力不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多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即使后期改为大量出口创汇战略,但产品大多也是低技术含量和低价格,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虽然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但服务贸易规模较小。

4.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我国每年都有50%以上的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货物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超过20%。涉及商品的生产及加工、金融和信息等服务领域。

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选择与趋势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我国有必要认识到只凭当前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已不能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情发展、不再满足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角度重新调整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优化对外经济结构,选择正确、适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对外经济贸易战略。

(一)基于出口导向战略,创新优化进出口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为主,进口技术密集型为主,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不断重视和加大投入,国内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并增强了综合国力,最终导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结构的调整:进口技术密集型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以及不断被消耗的几近匮乏的能演矛盾导致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成为能源进口大国,如铁矿砂、原油等能源性产品进口比重将大幅上升。

因此,我国应基于出口导向战略下,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不仅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还要将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调整为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价格产品的发达国家的高端消费市场。出口企业要不惜加大科研资本投入,加强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协作,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意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贸易高端路线,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在国际经济活动总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二)逐渐完善对外经济贸易相关政策

首先,在保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稳定政策切实落实的同时,也要协调各地区将结构性减税、退税政策真正能够落地实施,不断完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有效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争端中遇到的纠纷,维护和稳定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合法权利,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其次,要将市场自由调节与政府部门的宏观和微观调控政策有力结合,解决目前诸多企业遇到的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加大力度投入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期发展创造良好机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基础保障。研究发现,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差距。建立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企业前来投资将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些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服务贸易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如对外承包工程、建筑及中餐等企业。

(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在完善各项政策和建立健全服务重点体系的前提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导其大力开展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选择好载体,如某些工业园区及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等,建设好电子口岸,努力推动多部门联动的口岸通关、服务和协作机制。使我国实现对外经济贸易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外贸易同样需要人才与国际贸易接轨,复合型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更是外面企业所需要努力培养的。这就要求外贸企业本身要有针对人才培养的必要的合理的奖励制度,只有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人的才能才可以得以施展。

(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和技术互联的不断发展,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愈加紧密。由于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应注重与其他各国之间的技术互换、资源共享等协作,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也有了不同时期的调整。针对当前日益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业务和趋势发展,我国必须在当前贸易战略基础之上开拓出新的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并符合我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创新战略,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加大自身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断引进人才,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格按照wto的有关规定,实现贸易自由。同时加强与其他国之间的协调合作,积极开拓与国际经济新兴市场和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索毅.浅析当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J].经贸论坛,2014(9):171~172.

[2]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流通经济,2013(46):130~132.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国际形势贸易保护进出口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2009年,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将实现恢复性的缓慢增长,估计全球经济增速在3%—3.5%之间。这次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实现难度较大,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在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各种贸易壁垒增多等方面。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1.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现状

我国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由于受欧美经济复苏的节奏较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2010年3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进口1193.5亿美元,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

2.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从出口来看,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至2006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93.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货物贸易占据主流,机械加工制造及服装等轻工业出口,处于顺差优势,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需求整体疲软,我国加工贸易面临加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从进口来看,中国依赖进口的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石油、铁矿石、铜精粉这三种最重的工业原料对外依存度相当之高;一类是大豆、食用油这两大类农业产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尽管中国这五大资源性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五前,却仍需大量进口。且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不断加快,对重要资源能源,基础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费品、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需求仍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目前我国正在调整优化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调整措施

1.降低国内企业对外贸的依存度,积极扩大内需

我国商品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国外市场过度依赖。如对美国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国家具出口总额的60%。引起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警惕,因而对中国的出口便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限制。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注重内需的发展,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贸易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产的低成本,缺少技术创新,深受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和危害。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档次,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的研制,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进名牌展会建设,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是当务之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3.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令中国出口企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应着力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增强消化汇率升值而带来成本风险的能力。

4.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注重服务质量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提高服务,以质取胜,树立产品和服务双重质量的思想,即从重视有形产品质量过渡到既重视有形产品质量,又重视附加在有形产品上的服务、维修、送货等无形产品的质量上,即服务的质量上。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后危机时代对策

进入21世纪后,服务贸易逐渐取代货物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一个国家要想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要在服务贸易上取得主动,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全力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使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有必要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分析,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的发生影响到了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如图1所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于2009年出现下降,一改进入新世纪后的持续增长态势,出现-5.8%的负增长。但自2010年开始,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进入“后危机时代”,该年度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速达到26%以上,2011年和2012年的增速分别达到15.6%和12.3%。总体来看,后危机时代的国内服务贸易呈现以下新特点: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超过47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跃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德国之后。从总体来看,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5.6%,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10.8%。

2.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更多地体现为服务进口。近年来,服务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贸易逆差不断加大,2012年服务进口2801亿美元,出口1904亿美元,贸易差额由2011年的549亿美元扩大到897亿美元,同比增长63%,且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旅游、保险服务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类别。

3.传统服务进出口占比日益提高

近年来,传统服务业如国际运输服务和旅游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2012年旅游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贸易之首,这一数据在2009年仅为834亿美元;进口额大于出口额,2012年仅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就达到近520亿美元,成为当年最大贸易逆差来源。2012年国际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247亿美元,产生的贸易逆差近470亿美元。保险服务、建筑服务进出口额也出现较大增长,其中的保险服务进口大于出口,而建筑服务出口大于进口。

4.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

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都属于高附加值服务,近几年这些行业的出口和进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金融服务,尽管其进出口额在整个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增速迅猛,2012年其进出口的增速分别达到158.4%和122.5%。

二、国内服务贸易面临的困境

1.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亟待进一步融合

新形势下服务业水平需要新的标准。全球服务贸易的变化趋势就是与货物贸易越来越多地融为一体,不能再把两者简单地进行分割。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一流的跨国公司都在转变,由原来单纯制造转化为既卖制造也提供服务,其中的服务收入大大超过制造收入,甚至完全转变为服务企业,从而占据了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如iBm公司把计算机制造卖给联想后即实现了转变,由原来生产计算机的制造商转变为智能化方案设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的提供者。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水平,我国的服务贸易处于低端。后危机时代中服务贸易面临新形势,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和制造结合在一起的服务。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相当差,服务贸易亟需与货物贸易实现有机融合。

2.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

衡量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通常包括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nDeX)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inDeX)。当用于衡量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时,RCa指数是指一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该国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商品和服务总额的份额的比重,反映了一国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一般认为,若RCa≥2.5,表示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极强;若1.25≤RCa﹤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0.8≤RCa﹤1.25,说明竞争力一般;若RCa﹤0.8,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

根据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相关数据和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计算,近似得出2010、2011、2012年国内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分别为0.43、0.42、0.39,都低于0.8,说明国内服务贸易缺乏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弱。

服务贸易的tC指数是反映一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它通常用该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通常,如果tC﹥0,表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大则竞争力超强;若tC﹤0,则表示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数值越小竞争劣势越大。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可以得出,2010年~2012三年内国内服务贸易的tC指数分别是-0.06、-0.13、-0.19,反映了国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且呈现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内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处于较弱状态,亟待提高。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9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概述

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持续了增长的趋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了48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进出口差额为-0.41亿美元,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6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2.32%;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增幅10.31%,在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中占5.61%;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占比为10.82%,同比提升0.5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需求大于出口的需求,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几乎一直存在逆差,且逆差的额度正在逐渐增加。在2013年,中国的金融贸易逆差额度已经达到了近5亿美元。

(二)印度金融服务贸易现状概述

近30年以来,印度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努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且印度具有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印度的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印度软件开发、商务技术处理、信息技术业务外包等it行业的扩张,同时也促进了印度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印度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在2004年为11.33亿美元,出口额为3.4亿美元,进口额为7.9亿美元,而在2013年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增加到135.2亿美元,出口额增加到54.24亿美元,进口额增加到56.2亿美元,金融贸易总额和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84%和32.95%。

二、中印两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种商品(服务)的出口额与世界同类商品(服务)出口额的比值,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该商品(服务)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状况及其国际竞争地位。一个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该国的出口竞争力呈正比例关系。本文根据调查和计算,得出了2004~2013年中印金融服务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2004~2013年,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高于中国,在2004~2008年期间,印度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上升趋势,但经历了2009年短暂的下滑后在2011年先增长后下滑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与中国相比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0.5%以下,直到2012年才达到了0.61,不仅增长缓慢而且经常波动,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tC)指数主要是针对行业来讲的,是某行业的贸易差额与该行业贸易总额的比值,可以衡量该行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在进行不同国家间对比研究的过程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国家经济规模等不同等因素,而贸易竞争力指数剔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时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更高的可比性。

中印两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4~2013年间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几乎都小于0,这表明中印两国在2004~2013年间都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中不具备出口优势。印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5年前后有了较大改善,tC值由负转正,呈现出微弱的比较优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小于0,表现出较强的比较劣势。在2010年之后,我国因为政策措施的改变,tC指数虽然仍是负值,但在逐渐增加。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其广义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广义出口总额的比率。本文根据RCa设定了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st),来计算一个国家(地区)某种服务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国际上该种服务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本文根据调查和计算,得出了2004~2013年中印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中印两国的RCast指数都在0.8以下,说明两国的竞争力都较弱,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显出了劣势。印度的RCast指数在0.15至0.55的区间内上下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值为0.467;而中国的RCast指数长期低于0.05,平均值仅为0.067,直到2010年之后情况出现好转,在2013年达到了0.19,说明中印是最不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表现出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方面,中印两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篇10

1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而这一切已经说明,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根据wto的准确统计: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56万亿美元,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7.88%,位居世界第三位。另外,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43万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比例为8.9%,位居世界第二位。尽管如此,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出口贸易及其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在发生着非常巨大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也让我国出口贸易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例如,国际间贸易相互的摩擦也越来越多、我国对外资的依赖日益凸显等。出现的这些现象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和稳定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安全,这甚至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转轨能够顺利的完成。下面就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分析。

1.1按企业的性质将出口贸易进行分类

现如今,只要谈到某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必然会关注这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我国也不例外,我国迅猛增高的贸易出口额,成为了评价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贸易出口额一直处于迅猛增长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示我国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了。近年来,我国的各行各业均在不断地引进外资,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外资主要分布在利润比较高的行业。先不谈外资的总数,将注意力转向不同性质企业的贸易出口情况,就会得到不尽人意的印象。在2001~2005年贸易出口的总额中,外资企业牢牢占据着我国贸易市场的半壁江山,已经占50%以上,而2005年更是上升到了58%。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出口额却不断的在萎缩,直接从2001年的42.6%降到了2005年的22.4%。另外,私营企业逐渐在出口贸易行业苏醒过来,所占的份额达到了14.7%。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固然出口贸易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但是在中国,由于中国的外资企业是出口贸易迅猛发展的主体,而这种出口贸易实际上就是外国资本、技术、品牌、标准、品牌、销售网络等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也就是说,除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出口贸易实际上体现的是外国生产要素的竞争力,而不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我国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的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我国资本在国际竞争力的退步。

1.2按产品类别和出口贸易的方式进行分类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哪些产品出口额高,就集中出口这些产品。我国在2001~2005年间,占出口总额比重非常大的产品主要就是机电产品、轻纺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如果按照传统的出口贸易理论来判断,中国的优势产业就是机电产品、轻纺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就是说,我国的贸易优势就是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很显然,传统的理论是不科学的。下面,就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在2001~2005年间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的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非常小,在这种程度上,还有下降的趋势,实际上已经由2001年的42.1%逐渐降到了2005年的41.6%。但是,加工贸易的发展却是十分稳定的。与一般的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典型的产品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我国加工出口的很多产品,我国企业实际上只得到了很少一部分的租金和加工缴费,其余大量的费用都是外商在出口中的收入。这样其实不难看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扭曲,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假象。在我国进行大规模出口贸易的同时,我国的劳动者是外商的低成本,赚取微薄的收入,但是却为他们带来了巨额利润。

2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关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明显,出口贸易促进经济的增长。关于这一点,下文将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影响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劳动投入、物质资本投入、进口、出口、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投入、技术水平、外资、政府消费支出等。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对经济增长起着综合贡献作用。据调查显示,我国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另外,在经济开放这个角度来看,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大。而人口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第二,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据相关研究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存在着导向作用,但是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依赖于汇率波动、贸易条件、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等各种各样的因素。我国贸易条件的逐年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出口贸易带来的福利收入,所以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不能只是简单的注重出口数量的提高,更要注重贸易条件和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改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对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的平衡产生了非常有利的影响。虽然目前存在着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压力,但是从人民币汇率和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发展的关系来看,应该要保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第三,出口贸易的技术进步具有很大的效应。主要就是表现在:出口部门的技术示范和技术外溢效应、出口的干中学效应等。出口部门只有促进市场竞争才能够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协调出口贸易结构。第四,出口贸易的综合增长效应。出口贸易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宏观政策质量、价格扭曲、外商直接投资、制成品出口以及国内投资的影响。出口贸易不仅带动了国内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还加速了国内资本积累,出口贸易的发展在提高宏观政策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留给我们的启示,下面也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我国出口贸易经历了很多非常曲折的过程,人们对加工贸易的认识也还不全面。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政策有过几次很大的调整,例如加工贸易企业设置保证金台帐制度等。我国出口贸易里面的加工贸易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我国出口贸易的收益很少,因为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商获取。其次,我国出口的大多数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话就非常不利于整体产品结构的综合调整。再次,出口贸易中也会出现一些走私的现象。加工贸易企业一般会承接外商加工合同,或者会有外资的成分。因此,加工贸易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实际贡献远没有一般贸易多,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是很有利。

第二,外资实际上加剧了国际贸易的摩擦。外资并不能仅仅理解为资金,外资其实还包含很多其它的内容,例如,资金、经营管理、技术、品牌、产品、海外市场、就业创造等都是外资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外资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而言,所起的作用是变化的。在以前,我国会吸收外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国的资金短缺问题,从而扩大出口创造收益。但是,现在外资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就业,而促进就业这样的功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体现的比较多。

我国出口贸易资本中具有很大的趋利性,而这就使得企业能够获得与付出相对应的收益。但是,外资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收益并不理想,实际上也并不有利于提高中国居民的收益。外资企业在出口贸易方面的作用逐渐开始弱化,而这样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也很容易加剧国际贸易之间逐渐增强的摩擦。

第三,中国的很多对外贸易企业之所以能够存活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需拉动的,我国的很多廉价劳动力被外需带来的经济活动所吸引。这些企业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就很容易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只看到加工贸易的缺点。我国将加工贸易的优势发挥出来,就是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

3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首先,必须要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出口贸易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商品决定的,只有实施出口商品多样化的战略方针,才能降低出口商品过于集中的困境。实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战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出口贸易要素结构和提升出口贸易要素质量,为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次,优化出口地区结构的思路。只有实施“新型市场多元化战略”,才能优化出口国际地区的结构。要想加快我国落后城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要优化出口国内地区的结构。最后,促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面,构建内外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减少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降低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的依赖,而且要加大对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的培育,降低我国出口贸易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在外贸发展战略方面。必须要可持续的进行出口,这样才能提高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口贸易结构的适当调整,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方面,基础资源寻求型和边际产业的对外投资应该投向发展中国家。另外,应该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加强我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系,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范外资企业的垄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