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十篇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十篇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04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1

一、、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监护制度

1、凡遇急危重症病人,产科抢救小组成员,主管医生、主治医

生,必须立即到达现场,由科主任统一指挥组织进行紧张有序的抢救。并报告急救中心急救小组组长。

2、护士长带领有关护士,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准备好一切

抢救药品及器械。

3、由一名护士专人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各种监护数据变

化,准确记录,随时向有关医生报告,及时处理。

4、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负责详细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开出

医嘱及有关项目检查。

5、严格执行医嘱,精心做好各项护理,防止交叉感染。

6、保持抢救室安静、整洁。

7、医生、护士认真做好交接班,除交接班记录外,还须做好床

前交班。

二、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1、具备各种难产诊疗技术、产科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麻醉

等技术和相应设备以及急救药品,而且急救物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

2、向全社会公布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免费接诊孕

产妇。接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危重孕产妇到达医院后5分钟内处

3、在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的地区,应动员社区力量来解决转诊

所需要的交通工具和人力,必要时一面用人力转运产妇,同时由医

院派出救护车,两种方法相结合,尽量缩短转运时间。

4、转诊、接诊的医务人员在转运途中进行院前急救。并根据病

情需要,保持与医院联系,以便更好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3、转诊过程的要求:医院如遇有特别危重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

孕产妇,本院在技术或设备上确有困难的应及时上转。对下级医院

转入的病人必须认真接待,并将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及时

反馈。

三、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1、医生在孕早期建卡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史,认真检查,

及时发现高危因素。按高危评分标准对孕妇定期进行高危因素筛查,

做好评分登记及高危标记,并进行高危妊娠的专册记录,实行专案

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密追综随访。

2、严格执行高危门诊诊疗常规,对疑难危重病人处理有困难时,

应及时主动请上级医师会诊。

3、对基层转入的高危孕妇必须进行登记,反馈病情;高危转归

后,仍回原单位进行交流管理。

4、高危孕妇必须要求住院分娩。入院后,医务人员必须详细了

解病史,进行有关检查,针对病情做好解释安慰、卫生宣教工作,

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和顾虑,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

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危重和痛苦呻吟的病人应分别安置,

病情严重时,应保持镇静,注意不影响其他病人。

6、保持病房安静,保证病人休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不

在病人休息时间内进行检查与治疗。

7、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天早晨进行开窗通风一次,大小便器

随时洗涮,痰孟和垃圾要及时处理,保持清洁卫生。

8、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

四、会诊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

应邀医师一般要在当天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

病员,可到专科检查。

3、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人员,必须随请随到。

4、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

医务人员参加。

5、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

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

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

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医院应指

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前往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时,

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

进行书面会诊。

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

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

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五、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儿科合作制度

1、凡高危孕产妇或估计在分娩当中可能对新生儿有危害的,在

分娩时均应提前通知儿科医生到场,并做好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一

切准备。

2、妇产科医生或助产士要密切配合儿科医生做好新生儿窒息复

苏。

3、儿科医生在新生儿出生和出院时要进行体格检查。对母婴同

室的新生儿做好医疗保健工作,每天至少查房两次,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必要时转儿科治疗。

4、保健科、产科、儿科医生要密切配合,从孕期、分娩期到产

褥期共同管理高危围产儿。

5、儿科医生要向家长交待新生儿情况,指导并教育母亲有关新

生儿护理知识。

6、保健科与儿科共同做好高危新生儿随访工作。

五、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急危重症病例讨论会:凡遇急危重症病例,应立即组织讨论,

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

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2、术前病例讨论会:对重大、疑难及二次手术病例必须进行术

前讨论。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长、

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提出手术方案、术后观察事项、护理要求等。

对需二次手术的病例,必须提出手术理由。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3、死亡病例讨论会:凡死亡病例,一般应在死后一周内召开,

特殊病例应及时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进行,但不迟于二

周。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和有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务科派人

参加。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七、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

1、加强对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积极、及时、有效

地进行抢救,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措施落实。

2、遇有危重病人抢救时,应立即报告急救小组组长组织抢救,

同时向院长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凡正在抢救的危重病人,要常规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三份,

分别上报医务科、家属或单位,留一份进病历。并对其病情的发展和

预后作详细交待和说明,做好思想工作。

4、凡经抢救的病人,必须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经过和效果,

及时总结分析情况,以便补充、修改或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应请

求紧急会诊。

八、急救药品、设备管理制度

1、抢救室(产房)的急救药品要加强管理,实行四定:定人员

管理、定基数保存(用后及时补足)、定位置存放,定时间检查,发

现过期失效或变质药品及时清理,及时补充,保证抢救药品随时有

用。管理人员每天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督查一次,护理部每月督

查一次。分管领导随时进行抽查。

2、所有配置的仪器设备,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一律不准外借

及随意挪动位置(如特殊情况必须外借时应经有关领导批准),

3、保持仪器清洁,所有仪器用后必须及时清洁消毒,如有损害,

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修理,保持抢救设备功能状态。

4、产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抢救室各种监护设备的使用。

九、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1、配血和输血工作人员应有高度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以

保证病员输血安全。

2、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履行审批手续。

3、输血前要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谈话并签字。

4、输血前常规定血型并使用正确的交叉配血方法。

5、确保输入血与病人血无相斥性,必须有2人同时核对,确认

血液或血液成份及接受输血的病人两者正确无误并签名。

8、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查血液有效期及容器(袋)、查血

液质量、查输血装置;对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量、

血品种、血型、交叉配血化验单,也包括献血员姓名、血型、编号、

交叉配血化验单等。

7、不能将药物加入血液或血液成份中一起输注。

8、根据病情决定输血速度。原则上是开始速度应慢,5ml/分,

观察10~15分钟无异常后适当加快速度,急性失血性休克或心功能

差者酌情加快或减慢。

9、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操作规程,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10、输血后,应将输血反应记录卡于24小时内送回血库,瓶内

余血应保留24小时,以备发生输血反应时复查。

十、接受转诊病人情况反馈制度

1、建立母婴安全绿色通道,保证辖区内高危孕产妇转诊24小时畅通。

2、转诊单位按上级要求填写好高危转诊通知单,一式两份(一

份存转出单位,一份交接诊单位)。

3、接诊医生应详细了解病情和用药情况,做好交接班工作,必

要时参与抢救,并做好院前急救记录及接诊有关登记。

4、在病人出院后将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用电话反馈

给转诊单位的妇产科。如由医生送来的高危孕产妇,当时已作出了诊

断的,应立即将情况反馈给医生,并嘱转诊医生参与处理,以提高其

业务技术水平。

5、每月4号前将上月的高危孕产妇数字上报保健科,每年10月

4号前将全年高危孕产妇的花名册上报保健科。

十一、孕产妇工作流程图制度

十二、业务培训制度

1、由医院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兼管。医务科、护理部负责日常工

作及计划并具体实施。

2、培训时间:每年对急救小组人员进行至少2次的培训和演练。

3、培训内容:职业道德、各种抢救常规、急救仪器的使用、心

脏骤停人工复苏技术、急性心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合理用

血、急救药品的使用等。

十三、抢救小组工作制度

1、抢救小组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通信畅通,随叫随

到,抢救患者时做到人员到位、行动敏捷、有条不紊、分秒必争。

2、抢救时做到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3、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

抢救的顺利进行。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及时书写有关记录。记录内容完

整、准确。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

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如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严格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正确执行

医嘱。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

后再执行;保留安瓿以备事后查对。

6、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各种物品并进行初步处理、登记。

7、认真做好抢救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烦躁、昏迷

及神志不清者,加床档并采取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和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8、每日核对抢救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各种急救药

品、器材及物品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2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pBL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3

【关键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循证护理;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3-01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指的是胎龄28周-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活产儿[1],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非常低,容易发生感染、智力低下等并发症,具有高死亡率[2]。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将循证思想纳入护理学科的方法和实践而开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在严格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工作,提供给患者最佳的护理。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早产儿,给予循证护理后观察护理疗效,并与常规护理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是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早产儿,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体重1150g-2050g,平均体重1550g,胎龄29-35周,平均胎龄为(31±2)周;治疗组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体重1095-2100g,平均体重为1640g,胎龄30-36周,平均胎龄为(33±2)周。所有早产儿均无心肾脑部的疾病,没有先天畸形,均有自主呼吸微弱、吸吮能力差、进食量低,部分早产儿合并有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低体温等情况。两组早产儿在胎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早产儿进行循证护理,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21循证护理方法①建立护理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带领全体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组长安排组员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如何解决护理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有据可依和有证可循,如果有疑问必须反复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资深护理专家和新生儿科医生;②详细了解早产儿发育特点;③制定护理常规:所有成员负责患儿护理工作,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共同组织讨论,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行护理查房和病历讨论,保证护理诊断和措施要有据可依、有证可循。通过从期刊数据库等相关文献查找并列出护理工作要点。

122循证护理实践①注意保暖:早产儿由于相对较大的体表面积导致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中枢发育不全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其棕色脂肪含量少,所以较多见低体温患儿。保暖措施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暖箱的温度和湿度要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调节,保持相对恒定,患儿入院后立即进暖箱保暖,按照1次/4h测量体温,所有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②喂养:早产儿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较多,早期母乳喂养能够提高其免疫力,但由于患儿吸吮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差,喂养较为困难,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等疾病,要注意合理喂养。对于吞咽能力差的早产儿进行微量泵喂养,有利于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③呼吸道管理:早产儿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容易出现呼吸不规则,给予采取头后仰颈肩部抬高的仰卧位,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及时清理呼吸道,结合托背或者刺激皮肤的方法可缓解呼吸暂停,无效者进行复苏。④避免感染和出血:早产儿免疫力差,需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要严格按照消毒隔离措施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治疗和护理[3],必须对患儿的口腔、皮肤、臀部加强护理。早产儿由于缺乏VitK依赖凝血因子而发生出血症,所以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铁剂来预防。⑤观察病情:早产儿病情复杂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所以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避免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

2结果

给予循证护理的治疗组早产儿护理疗效要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也逐渐增高。由于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且功能低下,容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或体温异常等问题,而肺透明膜病或窒息、感染等是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早产儿病情变化迅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技能和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4],细心呵护,为早产儿提供合理、有效的宫外环境。

循证护理是护理学的新型领域,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护理模式,其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有据可依,合理地分析个体差异,提出问题并查阅相关文献解决问题,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循证实践。早产儿的护理对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非常关键,所以要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采用合理的护理方法。在循证护理过程中,相关护理人员要通过寻找可靠的科学证据来解决疑惑或者困难,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还能够促使他们改变不良行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投入工作中。本次研究中,实施循证护理的治疗组早产儿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治疗组,减少了感染、呼吸暂停或窒息、喂养不耐受等情况发生,提高了患儿睡眠质量,缩短了住院时间,维持体温恒定。说明早产儿采取循证护理的正确性,通过提出问题、寻找和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检测结果一系列步骤解决问题[5]。早产儿实施循证护理是综合考虑其自身情况、家属意见、护理人员的临床知识和科研成果等因素,所以循证护理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较高的护理和医疗要求。

综上所述,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循证护理能够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同时对护患关系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淑兰,王芳浅谈早产儿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343-344

[2]余桂英,邓云珍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睡眠和体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3):35-37

[3]焦阳早产儿护理64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1):227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4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33-02

精神病人用药护理是整个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一般情况下,这种药物副作用都是比较轻微的。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一般都是针对其中某一个最突出的作用,而药物的其他作用就可能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一定的药物副作用。而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性比较小,患者如果服用特定的抗精神病药物,就很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对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选择在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40名患者,分析他们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并探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护理。1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表现

在临床医学中,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表现在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表现,笔者选择近六个月内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副作用的40名患者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这40名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男女各20名,年龄约在20-60岁之间。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副作用状况或者采用集中式的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现药物副作用的40名患者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一些主要的药物副作用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药物引起的生理性副作用表现为恶心、干呕、便秘、药源性癫痫、视力下降、血压低等。

1.2药物引起的精神性副作用表现为一是精神性的兴奋症状:兴奋、失眠、思维紊乱、情绪起伏大、容易冲动、语言混乱、焦躁等;二是药源性谵妄症状:定向力差、意识模糊、行为意识不清、生活无法自理、产生幻觉和错觉等;三是精神性抑郁症状:状态低迷、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呆愣、沉默、悲观、消极、自责等。2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

由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给患者带来的一些药源性副作用,也可能使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

2.1恐惧心理部分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对药物的药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了解得不够,而当服用药物之后出现了药物副作用,难免会产生一些恐惧心理,患者常常会因为轻微的症状而让自己陷入极度的恐惧、紧张状态,并会伴随出汗、颤抖、呼吸急促等身体症状。

2.2愤怒心理有些患者会因为自身出现了药物副作用而迁怒他人,时常会怀疑是不是医护人员开错药,过多地责怪医护人员,并且常因情绪不稳而容易暴躁易怒,有时甚至会因情绪失控而对他人责骂甚至发生伤人或自伤等情况。

2.3焦虑心理患者一旦出现了药物副作用,如果副作用一直持续长时间不消,部分患者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心理。加上患者本身精神状态就存在一定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就更会增加患者对病情和持续不消的副作用的焦虑情绪。而这些焦虑情绪会让患者表现出不安、焦躁、无助等低落情绪,长期的焦虑心理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也不利于患者接下来的治疗和康复。

2.4悲观心理一部分患者常常会因为身体出现了一些副作用之后,就对药物治疗产生怀疑,进而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对接下来的治疗失去希望和信心。这部分患者的悲观心理常表现为失眠、情绪低落、厌食、哭泣等。

2.5不配合治疗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对于治疗也比较谨慎、小心,一旦产生药物副作用,就十分害怕这些副作用会加重自己的病情,不利于自己身体的完全康复,对药物治疗产生怀疑,出现抵触情绪,在接下来的治疗中,会表现出不配合治疗的状态。3针对抗精神病药物所产生副作用的护理措施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平等、信任的护患关系是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的基本的重要前提。精神病人精神活动异常、思维紊乱、缺乏自知力,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要及时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情况,尊重和理解病人,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加强语言沟通技巧及时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

3.2让患者提前了解药物副作用的情况医护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要对患者就药品的名称、药性、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及出现副作用后要采取的治疗和防护措施等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解释和说明。让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做好药物治疗的心理建设,使其能在出现药物副作用后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防止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悲观、愤怒等消极情绪。

3.3积极与患者沟通,打消患者对副作用的诸多疑虑当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后,医护人员要积极与其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接近和帮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来主动接受治疗,要向其解释药物副作用产生的原因,耐心地听取患者描述。医护人员尤其不能以消极或者回避的姿态来回应患者情绪过当的反映,要保持理性,积极打消患者的疑虑,规劝其接受治疗。

3.4预防和减轻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医护人员在护理精神科病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轻其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首先,医生在用药之前,要充分根据药效等因素,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状况、遗传因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精神情绪因素以及给药的次数、计量、效果等,医生要根据这些情况,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择副作用最少、最适合病人特点的药品,尽量在用药之前就将可能产生的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其次,在用药后,患者如果产生副作用,医护人员要根据其程度,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譬如某些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过后会出现下腹胀气、便秘、排尿困难等症状,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放松心情、用按摩或热敷等办法来改善这一状况,对于情况严重的病人,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采用导尿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痛苦。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方法以2011年――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抢救和护理措施复苏。观察抢救效果,分析5minapger评分。结果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抢救成功31例,抢救成功率为93.9%,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另1例新生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采取综合抢救和护理措施能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降低窒息死亡率。

【关键词】重度窒息;抢救;复苏;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6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43-02新生儿窒息就是在胎儿出生之后无自主呼吸或者是呼吸抑制从而出现混合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为5%-10%,新生儿窒息是较为危重的疾病之一,严重的会导致新生儿死亡。就临床实践而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产妇及分娩方式有较密切的关系[1]。采取有效措施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抢救对改善窒息新生儿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对33例重症窒息新生儿采用综合抢救和护理措施进行复苏的相关情况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胎龄24-31周,出生体重在1200g-3900g。患儿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口唇颜色发绀;肌张力减弱;皮肤黏膜反射减弱;无呼吸或有无效呼吸;心率表现不规律;患儿处于休克状态,且存在外周血液循环障碍。

1.2方法

1.2.1抢救方法①复苏配合:在复苏过程中,儿科医生位置与窒息儿的头部,对患儿各个阶段的情况准确评估,确定患儿在何时需要心脏按压,何时需要用药,同时进行人工通气和气管插管;产科医生主要负责患儿的心脏支持;助产士在患儿左侧负责断脐、静脉给药;手术台下助产士负责传递各种抢救用具。②清理呼吸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都是因为呼吸道阻塞引发的,要保证新生儿呼吸道畅通,在分娩中当胎儿头部娩出之后,助产者应该用左手的拇指放在新生儿的咽喉处,另外四指放在鼻根部,向口腔方向进行挤压,促使新生儿口部、鼻内、咽喉部的黏液挤出。胎儿娩出后,采用apger进行快速评估,若新生儿的评分在0-3分,就需要立即剪断脐带,脐带长度保持在6-8cm,方便后期脐静脉给药。新生儿仰卧时,在其肩部应该置2cm高的颈托,利于新生儿气道畅通,然后接好吸痰管,按照先口腔后鼻腔的顺序清理管理呼吸道的分泌物,在吸痰中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新生儿粘膜产生损伤[2]。③人工通气:如新生儿没有自主呼吸,采用6s心率评价法对新生儿心率做评价之后,当心率

1.2.2护理方法①观察新生儿体征:复苏成功新生儿还未彻底脱离危险期,护理中要对其体征密切观察,尤其是要对患儿瞳孔、意识反应、皮肤颜色、肌张力等重点观察。另外,重视新生儿喂养、尿量以及大便情况。②保暖:新生儿复苏成功后,其循环功能还比较差,体温较低,尤其是低质量儿和早产儿,较容易出现硬肿症,护理中需要注重保暖,随时观察患儿体温变化[3]。③呼吸道护理:新生儿出现呕吐后,要及时将呼吸道中的呕吐物清理干净,避免误吸,产生肺炎或窒息。④感染护理: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护理中要注意隔离消毒,执行无菌操作标准,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使用抗生素。2结果

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抢救成功31例,抢救成功率为93.9%,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另1例新生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后期有2例患儿出现急性肺水肿,2例新生儿出现肺部感染。5分钟apger评分为(8.36±2.54)。总体抢救和护理效果良好。3讨论

新生儿出现重度窒息的因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产妇因素。研究表明,大多数发生新生儿窒息情况,均因为产妇在产前有胎盘功能低下状况。第二,分娩因素。研究表明,引发新生儿窒息率较高的分娩方式有胎头吸引术和臂位剖宫产术。另外,在临床中因为脐带因素、新生儿体重等因素导致的重度窒息情况也相对较多。

新生儿窒息早期成功复苏能够逆转新生儿窒息的生理和病理,新生儿各种脏器功能能够全部恢复,但是晚期会导致患儿脏器出现严重损害,即便复苏成功,也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后遗症。所以在临床中准确评估新生儿窒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本组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抢救成功31例,抢救成功率为93.9%,说明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对于新生儿复苏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王宝君,张旱愉,张韵.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与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9):74-75.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5

【关键词】儿科 患儿家长 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1]。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儿科工作实践中,由于护理群体是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的儿童,护士与患儿之间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儿童患病,对患儿和家长都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2]。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做好患儿的护理,还做好其家属的心理护理。笔者通过对68例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就诊住院患儿的家长68名,其中男性30人,女性38人,年龄23-58岁,患儿家长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独立阅读及回答问卷。

1.2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症状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至5(极严重)分5级,自编问卷内容有患儿家长的基本情况、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评分前由组织者讲解答卷要求和细节,被调查者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在患者住院三天内进行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发出68份,收回68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与国内常模(644)[4]进行比较。

2 结果

2.1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患儿家属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9个因子分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人际关系分数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相比无差异。

2.2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的原因有78.8%的家长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71.5%的家长担心患儿病情变化,66.7%的家长担心疾病的预后,61.3%的家长担心经济问题,27.8%的家长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3 讨论

3.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3.1.1焦虑和紧张:是由于缺乏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担心病情及预后、对医院环境陌生等而引起的,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对病情变化反复陈述,希望得到肯定答案,并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延误治疗。

3.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是由于家长对疾病预后和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1.3怀疑和不信任: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和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信任,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从网络上、书籍找来的方法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网络或书上的方案为准。

3.1.4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依赖: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依赖于护理人员,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同病相怜: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尤其是重症患儿家长之间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2心理护理

3.2.1对家长紧张、焦虑的心理的护理

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第一时间做好入院宣教,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所要遵循的各种制度、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并全程、系统的做好健康宣教,为家长介绍病情,对疾病原因、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护理知识进行讲解。对患儿的病情变化,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治疗方案放心;经济问题引起的焦虑,首先要表示理解,强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中断治疗的可能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在用药及检查方面,尽量考虑到病人经济情况。

3.2.2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疾病的预后应以合适的方式向家长进行说明,对预后好的疾病,采用鼓励性语言,使家长建充分的信心;预后差的疾病应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家长,给予心理疏导,使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3.2.3对家长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着装等外在条件的不信任的,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强调充满爱心的服务,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家长交谈,避免在患儿哭闹、进食及睡觉时间进行,交流时语言通俗易懂,语调适中,语气温和、诚恳,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对治疗方案的差异引起的怀疑,可以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医护人员也应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技术,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来博得家长的信任。

3.2.4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对家长容忍的心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4 结论

通过对68位患儿家长调查分析,找出了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解除了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操作中尽到告知义务,消除了疑虑,并将健康宣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对家长进行正确引导,取得了配合,并加强沟通,鼓励合理宣泻,增强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的信任感,并能够主动配合护理及治疗,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间的关系,同时促进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实现满意服务和感动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翠萍,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27(12):828.

[2]蒋旭华,张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6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08-0095-02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儿科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收治的新生患儿病情极危重,特别是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各种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相对低下,治疗及检查比较困难,各种诊治手段或病房内患儿分类隔离不彻底都会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1]。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的水平,我院对2008年~2011年niCU院内感染的患儿资料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niCU收治新生儿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或疑似院内感染的患儿58例为院感组,男婴23例,女婴35例,住院时间11~32d,平均18.65d。同时选取同期niCU收治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患者60例作为非院感组。

1.2方法

1.2.1niCU院感发生因素分析对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登记,并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分析病原菌的种类。包括胎龄、性别、羊水污染程度、出生时体重、新生儿评分、低蛋白血症、手术及损伤性操作、静脉全营养、应用广谱抗生素。

1.2.2niCU院感护理干预措施①告知护理工作人员发生院感或疑似院感的患儿具体病情,可能的诱因,需要护理人员注意的问题,提高无菌操作的认识,并将科室院感控制情况作为医院考核或认定工作人员是否合格的硬性指标。②所有检查或治疗进入性器械,必须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消毒,并记录所有消毒、灭菌的资料。③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重复性操作;④及时处理各种医疗废弃物或垃圾,减少病原菌传染源;⑤住院患儿实施必要的分类隔离,避免带菌患儿与非带菌患儿在同一病房治疗,更不能应用同一台温箱;⑥病房卫生保持清洁,空气尽量保持清新,温湿度应适合患儿需要,定期消毒,并进行微生物监测;⑦医护人员必须戴口罩,减少其他病房的活动次数,甚至限制进入其他有菌病房,避免将自身携带的细菌传染给患儿;⑧抗生素应用要合理,防止配伍不当引起的菌群失调;⑨对发生医院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病例,要及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做到早治疗、早预防。

1.2.3护理干预的niCU院感的效果观察58例发生院内感染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时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院内感染发生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iCU院感发生因素分析

院内感染组与无院内感染组之间比较,羊水污染程度、新生儿评分、手术及损伤性操作、静脉全营养、应用广谱抗生素差异存在意义(p<0.05),而胎龄、性别、出生时体重、低蛋白血症间差异无意义。见表1。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羊水污染程度、手术及损伤性操作、静脉全营养、是否应用广谱抗生素是影响niCU院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2护理干预niCU院感的效果

两组所观察患儿在护理干预niCU院感治疗下全部康复出院。观察组:平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11±2.5)d,平均住院时间(12±3.5)d;对照组:平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14.5±3)d,平均住院时间(18±2.5)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可明显有助于患儿的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出院时进行护理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调查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医院感染日趋得到重视,控制医院感染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工作中的一部分,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包括医护人员在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发生的感染,常见的感染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2],在本次研究中niCU所发生的感染是指患儿进入niCU病房后继发的感染,其中羊水污染程度、手术及损伤性操作、静脉全营养、是否应用广谱抗生素是影响niCU院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随着羊水污染程度的增高、手术次数及侵入性操作项目增加、应用静脉全营养、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增多,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增高。因此,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niCU病房患儿,应重点监测,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及早制定预防干预措施,以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

加强护理干预医院感染的管理,对减少院感发生和治愈医院感染有积极的效果[3],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到证实,护理干预可明显有助于患儿的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加强护理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及意识,有效减少患儿的继发感染,增强了对未发生医院感染患儿的保护[4];②科学的护理管理,切断了护理过程中的传播途径;③污染源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房卫生、通风条件得到改善,空气质量提高[5];④医院感染患儿应严格隔离治疗。⑤加强患儿的营养,患儿在无法进食时,体外营养应搭配合理。⑥认真处理患儿脐带,新生儿脐带是与外界相通的感染通路,必须严格消毒处理,避免败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但是我们在工作中绝不能麻痹松懈,必须提高自己的无菌观念,总之,进入niCU治疗的新生儿,病情往往比较重,体质虚弱易发感染,另外部分治疗或检查手段是有创的,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所以护理工作必须增强责任心,严格无菌操作,这样对患儿的康复有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静,孙建伟,孙静.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18-219.

[2]许红红,刘允香,黄婉锋.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8(3):89-90.

[3]吴善梅,吕艳梅.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J].医学信息,2011,24(15):5088-5089.

[4]谭维玉,黄健珍.护士在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22-24.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7

耳鼻喉科的老师都很和蔼,不忙的时候会教我些临床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耳鼻喉科实习是很顺利的,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耳鼻喉科实习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耳鼻喉科实习心得一:我们在耳鼻咽喉科实习期间,老师安排我们每天早上查房,还有观看教学光碟,在巩固耳鼻咽喉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我们掌握临床常见专科检查方法,如耳窥镜,前鼻窥镜,压舌板,音叉等的使用手法,还有了解常用仪器,如听力计、声导抗仪、耳声发射仪、鼻内窥镜、电子喉镜等,以及了解临床常见专科手术,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故事形成术、鼻窦炎内窥镜手术、扁桃体切除术、气管切开术、腺体样刮除术、鼓膜切开置管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在此期间还要求我们初步掌握以下专科急症诊断和处理,如……以及以下常见临床病症……。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人体特别是头面部的构造相当的精细复杂,通过老师的解说和引导,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五官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还增强我们探究五官相关疾病的兴趣。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咽异感症,它的症状和中医内科学中所提及的梅核气类似,不过中医所说的梅核气相当于西医的非器质性咽异感症,如咽神经官能症、癔病、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中医所说的更强调精神方面的疾病,而西医认为咽异感症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多与咽部器质性病变有关。对于梅核气的治疗中医就常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或加味温胆汤等。

在该科学习的这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实习不仅要求我们努力学习临床基础知识,还要培养自己思考分析整合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精进自己的能力,

耳鼻喉科实习心得二:耳鼻咽喉学临床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耳鼻咽喉学教学实习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观察各种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结果,掌握发病原理及疾病的发展规律,巩固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进行病例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诊治手段,培养初步的工作方法。

通过临床实习使同学们掌握耳鼻咽喉学各种常见病的基本概念、发病原理及生理解剖,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及治疗,重点掌握鼻咽癌、慢性中耳炎、鼻出血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熟悉常见病如:鼻炎、咽炎、声带新生物及咽喉部异物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以及常见的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后作出科学判定的能力。

根据学校教学安排04、05级五年临床专业,共计162名学员进入我院临床实习。按照轮转表安排每个学员在传染科实习3周。

为了更好管理和培养实习学生科室还制定了“耳鼻咽喉科临床实习规定”:

1、实习医生必须遵守所在科室各项规章制度。

各实习队进入实习后,要听取耳鼻咽喉科住院总医师关于科室基本情况的介绍。

2、实习医生必须遵守所在单位的劳动纪律,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间坚守岗位,不做与实习无关的事。

离开病房应及时告诉上级医生。

3、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放寒、暑假,节假日不得离开驻地,如确有特殊情况,需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由医教部批准。

4、每名学员跟随一名住院医师参加医疗工作。

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习医生必须参加病房值班,节假日值班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

5、实习医生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病例纸处方笺等医疗公用纸张和文具,不得浪费或移做它用。

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制定了具体的教学安排。每名学员跟随一名住院医师参加医疗工作;每名学员对新入院患者要求书写入院病例;参加值班并参加科内举办的学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甚至参加医疗差错、事故分析,跟随带教老师参加院内、科间会诊,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科室疑难病例讨论中,首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由带教老师作出启发式的讲评和小结。这些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真正进入医生角色,有助于责任心的培养。充分利用教学查房对指导学生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教学查房效果,每次查房前都提前通知学生查房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病情,查找疑难问题,并参阅有关资料,在查房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病情和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由老师作出概括性的总结。

我们在强调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逐步总结归纳病人的所有信息,抓住问题的实质并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动手、动脑,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位实习生在离科之前必须要通过出科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病例书写、诊断与鉴别诊断,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制定治疗计划、临床操作、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联系

相关的理论和基础知识考核学生对病例的分析能力,了解学生的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期正是磨练本领的宝贵时机,不管将来从事任何医学专业,实习期间对各个科室的整体了解是做一名合格医生必备的知识平台和具备发散式、活跃的临床思维能力的知识储备的必须程序。建立详细的科室带教计划带教计划是临床带教工作的指导方向,科室应制定出不同层次、具有针对性的带教计划,每周有具体的知识目标、技能目的。出科室要求达到的目标,是每名带教老师应熟记在心的指导方向。因此,在临床教学中,结合学科特色,将临床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启迪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视野。通过学习、借鉴现代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综合能力,促进了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

耳鼻喉科实习心得三:耳鼻喉科的老师都很和蔼,不忙的时候会教我些临床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规范熟练进行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监测生命体征,及时为病人吸除呼吸道内痰液,必要时做了超声雾化及滴化痰药水,湿化气道。在为病人监测生命体征时,时常要注意病人体温的变化,高热者要实行物理降温,脉搏的快慢,血压的高低得及时登记在病历上以便医生查阅。术后病人我们采取一级护理,术后三天每四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一次,术后病人当日绝对卧床休息,扁桃体手术后全麻者术后6小时采取侧俯卧位,局麻者术后2小时采取半坐卧位,以利病人呼吸和静脉回流,减少出血,减轻头痛。

嘱病人应多休息少说话。全麻者术后6小时后`局麻者术后2小时后方可进冷流质饮食,禁食过热过硬粗糙辛辣酸性食物,禁烟酒。喉头水肿者应给予超声雾化,另外告诉患者若口腔内有分泌物要吐出,勿吞入,以助于观察,防止呕吐。叫患者在术后次日多做伸舌动作和多进食,以利于伤口愈合。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能为病人减轻病痛,增添舒适,是我身为实习护士感到无比荣幸的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细心的对待每一位病人,哪怕只是为病人加条床单。

耳鼻喉科的实习结束后就来到了新生儿科,新生儿科是一个独特的科室,面对的是特殊的人群,是一个个脆弱的小生命,这更让我意识到医生不仅要医术高,医护人员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懂得如何与他们“沟通”,是否饿了?是否肚子胀得难受?还是要换尿布了……每天面对这么多的患儿,我明白了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生命和健康,而我们的职责正是捍卫健康的生命。在带教老师的细心、耐心指导下,我掌握了新生儿蓝光治疗、淋浴、盆浴、鼻饲、喂奶、动脉采血和静脉留置针等护理操作技术;掌握了心电监护仪和输液微量泵的使用;熟悉了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流程;了解了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早产儿的护理),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8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9-01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在我院儿科诊治的370例患儿,其中196例为男性,174例为女性;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为(7.3±1.5)岁;在患儿及其家属之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儿单纯进行与疾病相关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个性化护理。个性化护理具体包括:(1)心理护理因儿科的患者相对特殊,由于其年龄较小,对自身的疾病没有足够的认识,患病后心理上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在所处环境出现变化后就会随之改变,患儿主要表现为抑郁、恐惧、自卑、退缩、多动、焦虑以及孤僻等多种不良心理问题[1]。为了配合临床医生的诊治工作,护理人员要根据每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以及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心理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和患儿进行良好的沟通,让患儿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进而缓解其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帮助其早日恢复健康。(2)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主动的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患儿家长对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为患儿制定一套完整的健康计划,可运用多种方式向患儿及其家长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饮食要求、预防措施、体育锻炼以及用药指导等等,具体方法有[2]:学习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制作精美的板报以及定时召开座谈会等,最大限度的降低患儿及其家属心中的疑惑,而且帮助患儿及其家属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对于治愈后出院的患儿,要做好跟踪随访工作,告知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免再次发生。通过对患儿进行定期随访,要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及需求,如有必要,可对所服药物进行适当调整,使患儿在出院后仍可以感受到医院的服务。(3)环境护理儿童病房应尽量满足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条件下,为患儿提供一个愉快、健康的修养环境[3]。在对各项设施进行配备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出儿科的特色,可在走廊和病房墙上装饰各种卡通动物形象、图案以及认图识字表等,保持病房的气氛充满童趣。每个房间内应安装电视机,定时为患儿播放动画片以及舒缓的音乐,放松患儿的心情,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积极的配合医生的诊治。(4)根据患儿的年龄制定有针对性了护理措施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需求不同,护士要适当改变,不要一成不变的遵守护理方案[4]。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对照组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情况的评价为:30例非常满意,66例基本满意,36例一般满意,5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71.74%;观察组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情况的评价为:76例非常满意,58例基本满意,42例一般满意,10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4.62%;比较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我国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相对溺爱,儿童的依赖感较强,害怕打针、吃药,忍耐力差等特点,这对治疗及护理提出了一定的困难。此外,儿科患儿的发病常常来时凶猛,起病迅速,病情变化较快,在加上患儿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的诊治,家长过于关心和爱护,这就需要护士在操作时具有熟练的技术,能够冷静分析和观察,这就需要护士具有很好的心理辅导能力。

根据儿科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对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熟悉,同时还要了解其流行季节、发病年龄,患儿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以及体征,能够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常规的儿童知识,对于患儿家长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决,尽快得到家长的信任,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诊治。同时可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患儿实施护理,在工作中具有高涨的热情及责任心,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以及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根据患儿的经济条件、饮食习惯以及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服务[5]。不在按照传统的护理模式执行,而是有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服务,通过对患儿实施全面的、细致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护患纠纷,将儿童整体的护理质量提高,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9

本人在儿科工作十二年,输液室工作六年、亲身经历且目睹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及生活。总结如下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及缓解对策。

1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

1.1来自工作的压力

儿科护理工作相对成人科室繁杂琐碎,同样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成人科室的护士高出几倍。儿科住院患儿病程短,周转快,治疗多,儿科护士为了有较稳定的技术素质,人员需相对稳定。但由于绩效低,压力大,致使愿意待在儿科的护士不多,人员编制相对不足。同时夜班频繁,生活无规律,生物钟紊乱,影响护士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加之夜班期间,收治急诊入院病人,增加了工作压力,易造成情绪激动及不良心理状态,长期如此导致心身疾病。

1.2来自患儿家属的压力

儿童是家庭的重心,关注的长辈较多,形成典型的4.2.1结构(四个老人,2个大人,1个孩子)孩子患病后,家长焦虑不安,迫切希望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缓解,治疗护理及时见效。部分家属医学知识缺乏,过度关爱孩子,担心检查治疗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或其他不良影响,拒绝配合治疗,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时,家长往往由于心疼孩子而怀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甚至抱怨指责、出现过激言行,将怒气宣泄在护士身上,因此儿科护士除要付出较多劳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易造成沉重心理负担。

1.3儿科疾病病种的繁杂性带来的压力

本院是二级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仅限于成人收治,儿童传染病也在儿科收治。如手足口病、腮腺炎、猩红热、水痘等,为预防交叉感染,床位安排应进行区域隔离,且其他非传染病病种,也存在各系统疾病分室居住、疾病初发期与恢复期的分室居住问题,稍有不慎就引发患儿家属不满,然后迁床、解释、沟通成为护士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工作情绪及心身健康。

1.4嘈杂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

儿科护士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患儿缺乏自主表达能力,会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之陪护者多,护士长期处于超高分贝的噪杂环境中,精神高度紧张,患儿的不合作导致穿刺失败或输液过程中针头脱出,液体渗出等都在无形中带给儿科护士承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1.5缺乏社会支持与领导重视

护士的辛勤劳动无法得到社会认可:鉴于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关爱程度,儿科医患关系长期处于质疑与排斥中,甚至得不到医院管理层的理解。例如孩子病程过长会归咎于医护人员水平低;输液无法一针见血是护士技术差,甚至认为是在拿患儿做实验;帮高热病人擦浴,塞退热栓是护士份内之事,口头指导就是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对于家长的疑问,稍有解释不到位就是态度恶劣,导致住院病人满意度低,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缓解儿科护士工作压力的对策

2.1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自信可增强个体对压力的抵抗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根本,鼓励护士加强理论学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时向家长讲解疾病病因、治疗、护理、预后及注意事项,同时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护理部每月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各项专科及基础操作,科室每周练习一项专科操作,提高护士的业务技能。儿科护士的穿刺技术最重要,年轻护士要平时多留心观察,改进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信,也提高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熟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2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科室组织学习《护患沟通实践指导手册》每个护士熟悉护患沟通的理论知识,掌握基础护理工作沟通指南,护理部经常出情景演练题目,科室组织讨论工作中遇到各种情境下的沟通技巧,多倾听语言表达能力强、沟通技巧好的资深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以加强对年轻护士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沟通能力。

护士还应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关心患儿的病痛,理解家长的苦衷,工作中多沟通,勤交流,尽可能提供到位的服务,满足病人的要求,操作不尽人意时主动致歉,多数家长在真诚和善意的沟通中一般能够理解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治疗。

2.3室管理方面的措施

2.31严格执行科主任、护士长值周制度

科主任、护士长每日对新入院病人首先进行见面交流,介绍疾病的知识及住院期间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病人及家属理解、支持及协调的问题。下午下班前护士长巡视病房一周,对白天病房病人情况包括治疗、护理完成情况,病情有无变化,病人及家属心理动态有全面了解,并与相关人员联系,协助解决,为护士的进一步沟通提供良好平台。

2.3.2合理安排班次

护士长根据护士的性格、特长、能力,有计划地安排班次,分配床位,合理安排工作量,如安排技术好的护士分管穿刺有难度的病人,安排不善言辞、工作仔细的护士承担治疗或日常工作,安排带教能力强的护士进行轮转生带教,促进成长,排班时坚持以人为本,如遇抢救患者需要人员时,及时调配,避免或减少护士超负荷工作现象,缓解其身心压力。

2.3.3提高儿科护士待遇

科室管理者带领大家努力学习,开展儿科新技术、新项目,既增强了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增加了科室业务收入;利用儿科护士穿刺技术较高的优势,协助他科工作。同时,与院部沟通协调,申请合理待遇。

近年来我院儿科工作量不大,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适当收治他科病人,既缓解他科收治困难的问题,又提高了本病区护士的收入。

总之在快节奏、多元化的今天,随着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对生存质量的日趋关注,以及维权意识不断强化,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和风险也在不断翻新,与日俱增。护士必须学会正确认识对待自己的职业,找出自我平衡支点,顺应形势,学会自我调适,释放内心的压力,面对压力应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对能力,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以提高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55.

[2]刘玉馥,周莉.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3.

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篇10

为了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发挥niCU病房的优势,在辖区内建立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系统,对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降低病死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我院近3年来转运回院的102例危重新生儿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62例,女40例。转运日龄为≤12h43例(42.2%);≤24h24例(23.5%);≤3d16例(15.7%);≤7d11例(10.8%);>7d8例(7.8%)。出生体重:1500克15例(14.7%),-2500克49例(48.0%),-4000克33例(32.4%),4000克5例(4.9%)。胎龄37周32例(31.4%),-42周47例(46.1%),42周23例(22.5%)。apgar评分异常36例(占35.3%)。围生期因素:羊水Ⅱ-Ⅲ度混浊或血性29例(28.4%),脐带绕颈13例(12.7%),胎膜早破6例(5.9%),胎位异常16例(15.7%)。

1.2转运设备专用救护车(配备直流、交流交换电源,提供220V交流电源),新生儿专业转运暖箱,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微量血糖仪,电动低压吸引器,氧气,气囊面罩,微量输液泵,新生儿喉镜,气管导管,抢救药品等。

1.3转运方法niCU设24h专线电话,通过电话向当地医院了解患儿病情,派遣专业医护人员前往接诊;到达当地医院后,做必要的处理以稳定病情,确定是否转运;所有转运儿进入转运途中之前其家属均应签转运同意书,使家属充分认识到患儿的病情及途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在整个转运过程中,要确保转运小组与niCU之间信息联络通畅;转运途中加强监护,维护生命体征稳定。

2结果

2.1转运前及转运途中的处理清理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插鼻胃管,鼻导管或头罩吸氧,复苏囊加压给氧,气管插管,置新生儿转运暖箱保暖,监测体温、血糖,监测生命体征。低血糖者给予10%葡萄糖液输液泵输入;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颅内压增高时,用脱水剂;酸中毒时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补充碳酸氢钠。

3讨论

危重新生儿不但发病时间短,而且病情恶化快,由于本地区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学科专业人员和救治医疗设备,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系统,无疑是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的主要措施。同时,由专业医护人员转运,保证转运过程中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对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降低致残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

本组102例患儿均转运到本院niCU,转运途中无死亡病例,转运成功率为100%。本组患儿以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原因要求转运者占多数,呼吸系统疾病共62例,占60.8%。现场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关键,对怀疑RDS或头罩吸氧下呼吸困难及青紫不能改善或呼吸暂停较频繁者则予气管插管,即适当放宽插管指征,以免途中需插管时因颠簸、光线、空间等因素操作困难延误救治。接回到niCU3小时内死亡3例(重度RDS合并肺出血2例,重度Hie1例)。此3例转运时已极其危重,呼吸衰竭明显,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有抽搐、昏迷、脑水肿等,可在转运前给予脱水剂、镇静剂以稳定病情,病情不稳定不主张进行转运,因途中还可能出现许多不可预料因素加重病情。监测血糖是非常必要的,持续的低血糖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不可逆性脑损伤,也会导致颅内出血及呼吸暂停。另外,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基础上适量补碱以纠正酸中毒对途中保证病情稳定大有益处。低体温对危重新生儿的危害极大,可引起肺出血导致死亡。体温对危重新生儿预后有直接影响[2]。文献报道,体温低于36.00C且体重不足1500g者病死率达56.5%,本组患儿中低体温者占20.6%,多见于早产儿及循环不良者,此与基层医院大多缺乏保暖设备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对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稳定患儿病情,以确保转运成功。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如下: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放宽气管插管指征,使血氧饱和度在85%-95%之间。②对有抽搐、昏迷、脑水肿者应先给予镇静剂、脱水剂后再转运。③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及时纠正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④转运时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有气胸、休克等危重情况时应给予紧急处理,待病情平稳后转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