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班级文化解读十篇班级文化解读十篇

班级文化解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04

班级文化解读篇1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阅读理解;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阅读迁移水平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贺平(1980—),女,河南濮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基础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低廉、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表现形态也越来越人性化。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平板电脑,已经不是梦想,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现实。所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利用网络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可随时上网在线学习”。[1]这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综合的学习方式,它尤其强调个性化与移动性,允许每位学生通过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随着大量的智能化、便携式数字设备进入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内开展一对一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影响?这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研究问题

为了深入考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效果,笔者长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考察与研究。H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性试验,并首批开设10个“数字班”。所谓“数字班”,即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那些只有黑板粉笔或简易信息技术条件的相对传统情境下实施教学的班级被称为“常规班”。这两种形态的试验班均接受相同理念与模式的语文教学,如:教学时间相同,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完全一致,师资水平大致相同;每节语文课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阅读内容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数字班学生均人手一网的笔记本电脑,阅读材料以超链接文本或网站的形式呈现,可随时上网查找或浏览相关资源,并在网络平台中与教师、学生交流感受、表达想法;而常规班学生则直接阅读纸质的线性文本材料。现如今,H校开展探索性试验已长达三年半,数字班学生表现出“更喜欢阅读”、“阅读能力更高”、“当堂迁移写话的表现更好”等特点。关于此,笔者之前以该校六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强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课内数字阅读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产生显著影响。[2]首批参与试验的班级中,既包括从三年级开始加入试验的六年级学生,也包括从一年级就进入试验的四年级学生,如今的四年级数字班学生开展常规化的课内数字阅读也已长达三年半。与六年级学生相比,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也存在显著影响呢?

本研究将对H校四年级两种形态的试验班(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对比测试,尝试用来自一线教学现场的数据解答以上问题。对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子问题: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阅读理解水平的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在回答这三个子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对四年级与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相关结论展开综合讨论。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与普及,以屏幕阅读为主的数字阅读开始动摇传统纸质阅读的统治地位,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先后展开多项关于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电脑屏幕阅读与纸本阅读之间的对比研究。这些关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的研究,大致存在着以下不同的研究结论。

第一种,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运用电脑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媒介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muter等人以大学学生和职员为研究对象展开两次验证性实验,以阴极射线管和纸张两种方式呈现文本,比较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的可读性,两次实验研究均表明这两种呈现载体下的阅读理解水平不存在差异。[3][4]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5]此外,Kristine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的阅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和阅读纸质课本的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6]

第二种,个别研究者发现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存在差异。如:matthew等人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项研究中却发现纸质阅读方式下的阅读理解率要明显高于电脑屏幕阅读方式;而在回忆信息方面,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学生自由回忆记起的信息更多。[7]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文本的不同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有影响,且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打印文本的阅读效果优于word文本的阅读效果。[8]

已有研究(见表1)普遍认为数字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不存在差异”或“纸质阅读效果优于数字屏幕阅读”,由于这些研究多以短暂、非连续性的实验研究为主,比较缺乏自然、真实、长期的研究,并普遍对研究样本和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研究结论并不具备代表性和大范围的适用性。而笔者之前以H校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跟踪性研究,与以上两种研究结论均不一致。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意味着,在自然、真实的学校情境中,研究对象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时间、阅读量大小、屏幕阅读行为是否持久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三、测试题的编制

(一)研究框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是读者主动构建自己对文本的“文本图式”或“认知地图”,并形成关于文本内容和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的过程。Kintsch等人认为,读者阅读时关于文本的表征可分为三种水平,即文章字词本身的文本水平、由命题及其关系构成的文章语义结构水平(包括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其他先前知识整合而成的更深层理解的篇章表征水平。[9]国内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多种不同划分,如:有学者对文章阅读活动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将语文阅读过程分为文章微观理解阅读、文章宏观理解阅读、评价阅读和发散阅读等四个方面;[10][11]也有学者从字词的掌握、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理解结构的能力)、推论能力、评价能力等四个方面考察小学生的阅读能力。[12]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阅读理解框架的同时,结合阅读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等三个层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加以考察,其中阅读加工水平包括词语理解、句子理解、篇章结构理解和篇章推断判断等四个维度。

(二)测试标准

采用自编《小学四年级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题共包括2篇不同体裁和不同难度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均设有三类答题项,即4个单选题、1个纠错题、1个主观题,其中纠错题需要从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限时20分钟。测试题总计50分,分项评分标准分别为:每个单选题3分、纠错题每找出一个错别字并改写正确记2分(每篇共设4个错别字)、主观题按照三个等级分别记分(1分、3分、5分)。以上这三类答题项分别对应考察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

四、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

H校四年级共5个班,其中4个数字班,1个常规班,数字班与常规班整体规模并不均匀。本研究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不打乱原有的教学班级单位和不影响既定的教学秩序为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由于常规班只有1个,直接进入测试;而从4个数字班中随机选择了3个进入测试,以尽量减少抽样带来的误差。另外,四年级入学伊始,学校按照学业成绩表现将4个数字班所有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字班学生样本更加均匀和更具代表性。本研究共选择122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其中数字班学生93名,常规班学生29名,男生63名,女生59名。

(二)数据分析

数字班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与常规班的纸质阅读,均为长期的常规化课内阅读。为了有效检测两种班级形态的学生在某一时间点的阅读理解水平,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统一性,本研究采用传统的纸质测试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测试于2012年11月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者念指导语,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测试题,并由5位语文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流水批阅试卷,学生的各题分项得分与总分均使用excel表格统计。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简单效应检验、偏相关分析等。

(三)信度分析

将测试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Cronbach’salpha检验,整套测试题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15。两篇文章的各个答题项信度系数分别为:词语理解0.706、0.722;句子理解0.704、0.713;篇章结构理解0.704、0.712;篇章推断判断0.707、0.722;识别校对水平0.690、0.677;阅读迁移水平0.687、0.694。吴明隆提出在信度系数的接受度上面,分层面最低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最好高于0.60,而整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要在0.70以上。[13]因此,整套测试题的整体信度与各答题项的信度都达到可接受程度,信度良好,测试数据可靠、可信。

五、测试结果

(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比较

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在阅读理解水平总分上,t=-1.81,p>0.05,不同

表2不同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

阅读理解水平比较(m±sd)

*p

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下的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总分不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虽然数字班学生的平均分比常规班高3.97分,但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比较。

在阅读加工水平总分上,t=-2.99,p

第二,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比较。

在识别校对水平上,t=-0.08,p>0.05,数字班学生仅比常规班略高0.06分,但不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在阅读迁移水平总分上,t=-1.81,p>0.05,数字班学生总分比常规班高0.43分,但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长时间在一对一数字环境下进行电脑屏幕阅读并不会对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分析

对阅读理解水平总分进行2(性别:男女)×2(组别:数字班、常规班)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从性别来看,F(1,118)=9.78,p

第一,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比较。

表3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

阅读理解水平比较(m±sd)

对阅读加工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6.34,p

依次对各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①在词语理解上,性别主效应、组别主效应以及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②在句子理解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5.27,p

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比较。

对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识别校对水平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4.57,p

(三)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查学生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我们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即控制某一种水平之后寻找另外两种水平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呈现显著性正相关(r=0.303,p

表4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

三大变项之间的相关分析

六、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而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阅读迁移水平以及阅读理解总分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在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是在阅读理解总分上,还是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这三大变相水平上,女生均明显优于男生。另外,在对性别与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的交互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而数字班女生与常规班女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之间未呈现显著差异。

3.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存在相关

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二)综合讨论

笔者曾就H校六年级学生的同期阅读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呈现显著性差异,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第二,无论数字班还是常规班,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明显差异。第三,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14]截至2012年年底,H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坚持开展课内阅读均已达三年半之久。与六年级相比,本研究关于四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研究结果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见表5)。

1.关于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在阅读理解总分上,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首先,对于四年级和六年级而言,无论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学生们每节语文课中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每节课的识字量大大超出传统教学”,[15]这种长期且连续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课内阅读量已远远超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和“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6]然而,常规班学生的课内阅读材料仅限于纸质的印刷材料,而数字班学生除了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阅读内容相同的电子材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主题资源,并且可以当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平台交流与讨论,数字班学生也因而比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广、视野也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这也是在大致相同的课内阅读内容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在阅读加工水平上都明显优于常规班的主要原因,也意味着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识别校对水平并非简单的识字水平,而是学生对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综合反映,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这就要求学生既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字义、字音找出错别字,又要掌握字形并正确写出该字。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小说或故事时大多只注意事件的进程和变化”,[17]关注焦点多停留于文章或书籍的故事情节或整体概况,对单个的汉字或词语等细节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六年级学生则越来越多地关注字词与语法结构、“事物的规律性知识”[18]等,数字班学生可通过网络环境随时解决各种识字和阅读问题。因而,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识别校对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第三,阅读迁移水平指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迁移应用到其他实际情境中的能力;H校的试验班学生在每节语文课都有8~10分钟的时间当堂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写作表达,其中数字班学生在电脑上打写,常规班学生采用传统的手写,长期的课内写话训练使得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都同时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本研究中,在阅读迁移水平方面,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2.关于男女生之间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关于“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男女生性别差异随着年纪的升高有增大的趋势,女生在阅读能力上的优势逐渐明显”,[19]具体表现为三年级男女生差异不显著,四、五年级差异显著,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国外研究也指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且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到青少年时期,这种差别倾向于消失”。[20]这里的“青少年”指年满13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社会群体,一般多为中学生。因此,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不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到了中高年段后男女生差异逐渐显著,且女生优于男生,但到青少年时期这种性别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本研究中,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女生阅读水平都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即中年段差异显著;六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论“小学高年段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并不一致。这说明,不管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大量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对高年段学生的影响比对中年段学生的影响更明显。此外,四年级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六年级数字班男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即数字班男生在阅读理解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优于常规班男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在提高男生阅读能力、阅读心智方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

3.关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的相关分析

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的交互效应均表现一致。首先,本研究的识别校对水平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即便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篇章或句子的大致意思,也未必能顺利找出错别字并予以改正。这意味着,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识别校对水平,识别校对水平的高低也不决定于阅读加工水平,因此二者未呈现显著相关。其次,中高年段的学生开始从“学习阅读方法”到“通过阅读学习”[22]转化,对文章或书籍中结构与内容的整体理解不断增强,并越来越关注人物的内心体验和真实自我的表达,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迁移应用与表达的效果,因而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第三,数字班的电脑打写与常规班的传统手写,都是学生通过语言的自我建构与内化加工之后真正将语言迁移应用到实际情境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对汉字本身拥有足够的识字量,不但要认识字词、掌握字义字音,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并且正确拼写出来,因此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相关。

综合来看,关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结论,与前文关于屏幕与纸质两种媒介下的阅读效果已有两种研究结论(不存在明显差异、纸质阅读明显高于屏幕阅读)均不完全一致。笔者所研究的数字班学生的电脑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的纸质阅读是基于长期且连续的常规课内阅读而开展的,而已有研究中的纸质阅读与屏幕阅读大都是基于某一次的阅读行为和效果而开展的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较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本研究的研究样本仅来自于一所学校,样本量偏小,未来将扩大抽样范围到其他地区和学校,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取样和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此外,鉴于横向研究设计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未来将对同一批研究对象开展后续的跟踪性研究,以求更加清晰、完整地探求儿童数字阅读的发展规律。

(指导教师:余胜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2][14]贺平,余胜泉.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99~105.

[3]muter,p.,Kruk,R.S.,Buttigieg,m.a.&Kang,J.t..Reader-ControlledComputerizedpresentationoftext.HumanFactors,1988(30):473~486.

[4]muter,p.&maurutto,p..ReadingandSkimmingfromComputerScreensandBooks:thepaperlessofficeRevisited?Behaviorandinformationtechnology,1991(10):257~266.

[5]姜丽红.电脑屏幕与纸面呈现载体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8:64.

[6]Kristinee.Grace.ComparingtheipaDtopaper:increasingReadingComprehensionintheDigitalage[D].masterDissertation,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2011.

[7]matthewa.Kerr,&Sonyae.Symons.Computerizedpresentationoftext:effectsonChildren'sReadingofinformationalmaterial.Readingandwriting.2006,(19):1~19.

[8]孙悦亮,肖崇好.限定阅读时间条件下文本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7~300.

[9]Kintsch,w.,&VanDijk,t.a.towardamodeloftextComprehensionandproduction[J].psychologicalReview,1978,(85):24~40.

[10]莫雷.语文阅读水平测量(三)(修订版小学六年级适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1]温鸿博.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6.

[12]臧铁军.小学生阅读能力诊断性测评研究(上)[J].学科教育,1998,(5):46~48.

[13]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4.

[15]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17][1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5.

[19]臧铁军.小学生阅读能力诊断性测评研究(下)[J].学科教育,1998,(6):41~44.

班级文化解读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特色经典文化人文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3-02

以人为本,品味情调,领略精神,激扬情怀。

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班集体中,既要有学生严谨的学习、刻苦的钻研,更要有学生对宇宙自然人生深入的领悟;要有融洽和谐的氛围,须要有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作为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适合班级的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以学校德育工作为指导,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特色班级文化――经典阅读特色班级,努力创建上进和谐的班集体,逐渐形成班级文化浓郁的人文风貌。

经典阅读特色班级创建的目的是什么呢?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努力形成一种主题鲜明、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级文化,促进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园地、发展的沃土、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学生开启人生的起点。每个学生内心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成长的烦恼……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校园以外色彩斑斓的世界,渴望追求真善美,而阅读就是广阔的,它能展开最微乃至最大的大千世界,包含着人类几千年文明、文化的泱泱大气和浓缩精华,散发着璀璨的光彩;经典阅读,蕴含着作家大量的智慧与创造,对成长期的学生而言,它是精神的营养,是美的熏陶,美的净化,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一、提供学生成长沃土,创建班级特色文化

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要有“美”的仪表风范、美的心灵,品行端正,善于思考,乐观上进,须热爱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注重对文化经典的解读和领悟。

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通向接受美感的途径,即在阅读中领会文学文化经典,与作者作家灵魂对话,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情美。二是让学生受到作品中形象的激励,受到作者情感的鼓励和美好精神、品质的感化,增强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以明辨是非,精神升华,如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壮志,也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怀。

大浪淘沙。在人类浩瀚的书海中,作家作品何其之多。而在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不少思想内容贫乏,艺术粗糙,格调低下的作品与文化精品混杂,致使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学生从社会获得的书籍可以有很多,但“不良刊物”也会乘虚而入。我们在学生的书包可发现教材之外的漫画书、言情小说等,良莠不齐,学校与家庭均为之担忧。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经典,了解经典,已是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当务之急。

二、灵魂对话情感共鸣,熏陶净化感染教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创建特色班级文化,通过文化经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实现育人的目的,将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善、美滋润心田。

下面是我在班级中推行经典文化阅读,创建特色班级文化实践的一些做法:

1.每周课外阅读:推荐阅读篇目并要求学生写作随笔

首先,按照教育部推荐,我先向学生列出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

《论语》、《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呐喊》(鲁迅)、《女神》(郭沫若)、《子夜》(茅盾)、《家》(巴金)、《雷雨》(曹禺)、《围城》(钱钟书)、《谈美书简》(朱光潜)、《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歌德谈话录》(艾克曼)、《巴黎圣母院》(雨果)、《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诗选》(普希金)、《老人与海》(海明威)、《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作随笔。

通过文学讲座、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时,要端正欣赏文学作品的态度,站在正确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鉴别文学作品,对作品作出较客观、正确的评论,从文学作品中培养出健康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情操。

在我们的中学教材中,不乏中外文学的佳作精品。例如:初、高中语文教材均有《红楼梦》个别章节的选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的作品,对其评论历来是众说纷纭。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指出: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要从历史、社会背景的角度要找社会的根源。这样,宝黛悲剧不仅有自身爱情的意义,而且更有历史时代的意义。对照时下的言情通俗小说,前者更具有崇高的感人的精神内涵和深远的审美意义。通过让学生学会感知作品形象,鉴别、选择优秀作品,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开拓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其内心感情,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并逐渐学会选择自己的精神食粮。

2.学生阅读讲坛:每周课外阅读随笔优秀作品交流

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文化,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博览群书。力求学生在作品展示的形象和情节的感召下,自觉进入作品描绘的天地,见作者之所见所听,思作者之所思,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所恨,体悟作者的感情,“亲临其境”。利用文学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介绍哲学、美学乃至文学评论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积累,仔细推敲、琢磨,提高理解能力,分清文学作品的高低、粗细之分,正确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文学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心灵逐渐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达到班级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借助经典,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收效明显。读《简・爱》时,指导学生明白女主人公精神的可爱可贵之处,她的个性的独立与精神的追求;读《红与黑》时,指导学生了解作品除了反映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史”外,更是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广阔画卷;而读《欧也妮・葛朗台》时,我们也等于在阅读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上升发迹和贵族阶段衰亡没落的历史的“人间喜剧”。

设立“学生阅读讲坛”,每周都有课外阅读随笔优秀作品交流活动。一学年下来,先后有学生高纪君主讲的“《红楼梦》之林黛玉”、周梓健主讲的“三国讲坛”、湛炳发主讲的“《水浒传》之话说宋江”、湛晓彬主讲的“赫思嘉和简爱”等,学生反响很好。活动形式多样,思想火花碰撞,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净化、感染、教育。

3.阅读材料

⑴教育部推荐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见上文)

⑵具体阅读篇目、讨论问题及其德育意义(例举)

附学生读书笔记摘抄:

赫思嘉和简・爱(摘抄)

湛晓彬

赫思嘉和简・爱这两位女性文学形象,我更喜欢简・爱。简・爱是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简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她遭受众多不幸,却没有绝望,没有自我摧毁,没有在侮辱中沉沦,取而代之的是,她从所有不幸中换来了无限的信心,拥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拥有了一种可战胜内心的人格力量。在爱情的面前,坚贞不渝,她对罗契斯特的爱是简单的、单纯的,丝毫不夹杂些私心杂念,功利色彩。当简得知罗契斯特在火灾中不幸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生活能力,家财尽毁后,毅然回到他的身边。这让我敬佩,她的精神人格值得我学习,所以我喜欢简・爱。

⑶校本阅读资料:《故事与时评》、班级自编的多期班刊等;

⑷班级宣传栏及标语:“我读书,我进步,我快乐!”,“阅读经典,观照人生”。

“我读,故我在”等,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精神作用很大。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我和学生一起领悟经典,感受和领悟作家的智慧和创造,关照人生,去采撷人类精神的奇葩,去享受人类文化的满径花香,去收获璀璨夺目的“宝石”,去获得人生的大智慧,雕琢心灵的天使,收获了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发展的快乐。经典文化,是灯,照亮前方的路,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成才。

携经典同行,书香满径;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创建文明的和谐校园!

班级文化解读篇3

摘要:文章分析了班级图书角的不足,并提出班级图书角的优化与创新形式――“班级微图书馆”。并对“班级微图书馆”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了珠海三中“班级微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展望了“班级微图书馆”的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132-03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开展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图书馆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提出“班级微图书馆”的设想,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班级微图书馆”对班级图书角进行优化与创新,为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1“班级微图书馆”的特点分析

1.1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班级微图书馆为节点,建设“总馆――分馆”微体系

班级微图书馆是从图书馆的角度进行的界定,相对于学校图书馆而言,班级微图书馆是相对微型的图书馆。跟以往的班级读书角或班级图书角相比,“班级微图书馆”通过在各个班级建设微型图书馆,形成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班级微图书馆为节点的图书馆微体系,类似公共图书馆的“总馆―分馆”体系。在校园搭建基于“学校图书馆―班级微图书馆”的阅读平台。

1.2班级图书柜量身设计,统一美观

过去一些学校提出建设班级图书角,但是没有统一打造班级图书柜,导致书柜的式样各异。后来个别学校才慢慢出现统一的班级图书柜。“班级微图书馆”建设之初,图书馆深入班级进行了多次调研,根据教室位置量身设计了班级图书柜,并统一为每个班级配置了班级图书柜,构建了实用美观的阅读平台。

1.3图书来源多样化,图书流通快、更新及时

以往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来源主要是学校统一购买或老师、学生的捐赠,图书有好有坏,图书更新不及时,甚至没有更新。而班级微图书馆作为学校图书馆的一部分,图书的主要来源是学校图书馆。图书馆为每个班级开通一个读书卡,图书借阅权限(最大量)为200本,通过班级团借的方式给班级微图书馆提供源源不断的图书资源。由于这些图书是可以随时更换的,图书可以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另外,班级微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漂流站,是学校漂流活动的节点,接收图书漂流活动的图书。当然,师生自筹图书、捐赠图书、学校专款购买的图书以及班级订购的书刊都是班级微图书馆的图书来源。

1.4班级微图书馆由图书馆统一管理,有统一的规章制度

在班级微图书馆的建设与利用过程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为班级微图书馆配备书柜、提供图书保障,还制订了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对微图书馆进行管理。例如:统一的建设方案、统一的班级团借规则、格式统一的微图书馆图书目录。要求班级安排专人配合“班级微图书馆”的管理,做好“班级微图书馆”图书的管理、借阅以及使用登记。

2“班级微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以珠海市第三中学为例

2.1班级微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班级微图书馆”的概念源于班级图书角,主要指在班级设立班级图书柜,放置一定数量的图书,以供班级师生共享、共读。“班级微图书馆”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并在班级设立微型的图书馆,搭建“学校图书馆―班级微图书馆”的两级阅读平台,从而把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服务和读书活动延伸到班级、延伸到学生身边。在进行班级团借以及微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让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提升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与技能。此外,在阅读推广中,班级微图书馆是图书宣传与读书活动的宣传载体、是图书漂流活动的漂流站,是连接图书馆和读者的桥梁。

2.2班级微图书馆的建设实践

2.2.1对班级微图书馆进行美化。各班按照《珠海三中“班级微图书馆”计划》的建设方案,对班级图书柜与背景墙进行装饰美化。得益于班主任和学生的集体智慧,很多班级的微图书馆美化装饰到位,而且把图书角的美化装饰跟教室整体布置紧密结合,跟绿色校园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班级特色与班级文化。

2.2.2给班级微图书馆一个有特点的名字。同学们在精心布置“班级微图书馆”阅读区域的时候,还喜欢给班级微图书馆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比如:“图书角”“尚文苑”“SeVen”“书苑”“心灵驿站”“纳川馆”“书香苑”“梅香阁”“书香溢柜”“悦书阁”等。

2.2.3充分发挥班级读书卡的作用,挑选各种各样的书籍,丰富班级微图书馆。同学们可以咨询班主任、图书馆老师或语文、英语等学科老师,了解一些图书目录,也可以通过班级调查,掌握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然后派代表到图书馆挑选图书。通过向图书馆班级团借,这些图书就成了班级微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与此同时,班级还可以在图书馆拿到班级微图书馆所借图书的目录,目录清楚显示图书的名称、作者、出版社等信息,每本书后面还有很多借阅人签名的空格,以便在班级借阅的同学做好登记。

2.2.4做好图书分类,安排专人管理,进行阅读推广。微图书馆的图书到位后,班级可以对图书进行重新分类,比如:历史类、教辅类、名著类、英语类、小说类、工具书、参考书、综合类等。班级会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并根据班级情况,制订班级借书规则。班级微图书馆的管理员会采取一些措施向同学宣传微图书馆的图书。如制作“我推荐”的栏目,利用课前演讲介绍好书。有漂流图书的时候,班级还可以设立“漂流吧”,引导同学阅读漂流图书。

2.2.5做好读书笔记,开展班级读书活动。班级微图书馆注重收集同学的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班级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微图书馆的背景墙,展示大家的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比如:把好书推荐、好句摘抄、读书心得写在便利贴或纸条上,粘贴到背景墙上;或选择一些较好的读书心得,字迹工整地写到彩色纸上,粘贴到背景墙展示。另外,学科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阅读活动,充分利用好班级微图书馆的书籍。

2.2.6配合学校图书馆文化节,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学校图书馆每年都会举办图书馆文化节,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例如:图书漂流活动、读书征文活动、图书捐赠活动、游园猜谜活动、心意贴活动、微书摘活动、语文阅读指导课、“您选书,我买单”书展活动等。作为学校图书馆的一部分,班级微图书馆是所有读书活动的宣传载体,活动的宣传和海报会粘贴到班级微图书馆。另外,微图书馆是图书漂流活动的漂流站,捐书活动的捐书点,在开展征文活动时,征文活动推荐书目上的一些图书也会在微图书馆进行展示,以供大家选择。

2.2.7保持和学校图书馆联系,关注微图书馆信息。每学期,图书馆都会通过学校讯通、微博、微信、广播站、宣传单等方式向班级班级微图书馆建设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开展班级团借,建设班级微图书馆的通知;班级图书管理员培训与交流的信息;图书馆文化节读书活动的信息;班级微图书馆借书排行榜;期中班级微图书馆检查评比信息;期末班级微图书馆图书归还信息;微图书馆未还图书目录等。所有班级微图书馆都严格按照学校图书馆的统一安排,才能保障微图书馆建设的有序进行,保障图书财产的安全。

2.3“班级微图书馆”的运行机制

2.3.1开放时间。班级微图书馆建设地点在班级,只要班级开门,微图书馆就面向班级所有学生开放。尽管还没达到24小时开放,但是,从早上到晚修结束(班级熄灯),班级微图书馆都处于开放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上的不足,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借阅。

2.3.2班级团借制度。学校图书馆制订了“班级微图书馆”团借的规则和“班级微图书馆”的管理借阅规则等规章制度,为每个班级开通班级读书卡,通过班级团借的方式向班级微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图书馆为班级办理好团借手续,并打印出班级团借的图书目录,反馈给班级,以便班级做好图书的借阅登记和统计,做到有序管理。

2.3.3管理队伍与要求。根据学校图书馆的要求,每个班级微图书馆都由班主任指定专人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包括班级团借、班级图书柜与背景墙的装饰美化、图书资源建设、图书管理以及使用登记等。班级图书管理员是否喜欢阅读、是否了解图书、是否用心管理、是否细心服务,直接影响着班级微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的好坏。因此,班主任要尽量选择有责任心、喜欢阅读的学生来从事管理员工作。图书馆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耐心介绍班级微图书馆建设的一些注意事项。另外,图书馆定期召开班级学生管理员的培训会议,介绍班级微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开展经验交流,树立典型。此外,图书馆的学生助理(义工)有100多人,在班级微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读书活动开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4评价方法与手段。在珠海三中“班级微图书馆”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开展书香班级的建设与评选活动,开展班级、学校“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并且制定了珠海三中“书香班级”的评选方案,以及珠海三中“阅读之星”的评选方案。通过各种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充分利用“班级微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按照班级读书计划以及班级读书活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撰写读书札记、读书笔记以及读书心得、书评等。此后,在班级微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处为了推动班级微图书馆的建设,在班风班貌检查指标中,加入了班级图书角建设这一项,占1/6的分数,跟另外5项指标一起,形成班风班貌检查的新指标体系。随后,学校又制订了开展“美化教室”的活动方案,开展“美在教室”评比活动。“美化教室”的方案中涉及“班级微图书馆”的内容,要求班级安排专人负责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管理,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并且尽量体现班级文化,做出特色。通过这一系列的评价方法与手段,很好地推动了班级微图书馆的建设与实践,一批批班级微图书馆呈现在全校师生读者的面前。在学生读者评价方面,图书馆通过进行读者借阅排行榜、阅读之星评选等手段,激励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利用好班级微图书馆。

2.3.5资源与经费保障。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在阅读环境营造、图书经费、读书活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目前图书馆藏书多达80,000多册,班级微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保障。在班级微图书馆建设中,学校拿出近40,000元为每个班级添置了班级图书柜,搭建了“班级微图书馆”的硬件平台。另外,学校每年坚持投入稳定的经费,保障学校图书馆、班级微图书馆的图书经费和读书活动经费。

3“班级微图书馆”的应用成效

基于“学校图书馆―班级微图书馆”的阅读平台,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上下了很多功夫,利用图书馆文化节读书活动、珠海三中图书馆微博、微信、广播站等载体,宣传推广班级微图书馆,推动班级微图书馆的建设与完善。清新田园风、古典书香风、创意动漫风……每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打造微图书馆,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然,班级微图书馆的最大贡献在于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把更多的读者请进了学校图书馆,彻底激“活”学校图书馆。图书馆从不起眼的图书室蜕变成颇具规模的图书馆,在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间,图书馆内人气很旺,流通书库(藏书室)、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甚至户外的阅览桌椅等200多个座位基本满席,期中、期末更是“一位难求”,经常出现“占座”的行为。图书馆逐渐成为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同学养成了到图书馆阅读、借还书、写作业、自习的好习惯。据图书馆管理系统显示,2013年图书流通总量达到79,957册,其中借出图书40,404册,还回图书39,553册,按照全校2,500人算,学生的年均借书量16册左右。图书馆还以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向读者推荐好书,受到了关注与好评。

4“班级微图书馆”的前景展望

班级是学校里的基本单位,做好班级的读书活动,对建设书香校园、学习型校园具有推动作用。如果“班级微图书馆”能够与课堂教学结合、与班级读书结合、与班会课结合、与班级文化融合,并且尝试探究分级阅读理论以及“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应用,必然能够为班级图书角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与应用价值。但是,“班级微图书馆”是否具有生命力和持续力,是否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还需要学校根据实际,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静.书香溢满班级阅读滋润人生:谈书香班级建设的几点做法[J].作文教学研究,2010(4).

[2]王亮.关注校园文化新的增长点:论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J].课外阅读,2012(17).

[3]文安强.建立和完善高中班级图书角之我见[J].广东教育,2010(12):30-31.

班级文化解读篇4

一、让每一面墙都说话

班级文化氛围对班级管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使学生了解国学、亲近国学,我们将班级的每一面墙都充分利用起来,如可以陈列“国学故事”“国学语录”“国学绘画”等,总之,学生极目所视处处是“经典”。随着一期期墙面文化的变更,学生开始关注国学经典,他们自发地搜寻这方面的材料,不断充实教室里的每一面国学文化墙。我们还开展了“墙文化”评比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爷孙两辈人的国学”“国学博士论”“巾帼经典”等。

二、让每一个人都读国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为营造良好的读国学书氛围,学校图书室联合班级每周为同学们推荐经典书籍,开展了“好书推荐”系列活动。(1)图书室推荐。根据多年来学生借阅图书的数量记录,将借阅率高的图书列出目录发放给班级,学生自愿从目录中选取喜欢的国学书籍诵读。(2)教师推荐。由语文老师依据年级学生特点每周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阅读,老师会将推荐理由贴在班级文化墙上,或在阅读课上为同学分享精彩片段。(3)学生推荐。同学们为了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目,组织了精彩的推荐交流会,部分同学还制作了“好书推荐”powerpoint。这样图书推荐活动不仅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热情,更提供了一个以书会友的平台,大家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分享读书心得,共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另外,我们通过开展“国学诵读比赛”“国学故事会”“学国学心得交流”等活动,定期展示学生的诵读成果,在一次次的展示中,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都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国学经典的引领下,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在改变,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人之初,性本善”。

三、让《弟子规》与《班规》相结合

文字只有赋予在行动上才是最美丽的。学生朗朗上口的《弟子规》被列入了我们的《班规》之中。从“衣贵洁,不贵华”到“如何待人接物”;从“事虽小,勿擅为”到“言语忍,忿自泯”,从“房室清,墙壁净”到“捡起身边的垃圾,维护公共卫生”;从“自爱、自重”到“宽容他人,不嘲笑犯错误的同学”……让孩子们明确是非观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样,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是非观念”在主持公道。以前我们总会罚违反班规的同学打扫卫生,这种做法只能见效一天或几天,个别学生甚至还会出现逆反情绪。现在我们对违反班规的同学采用朗诵和反思的形式,比如,迟到的同学要朗诵“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三遍,并将这句话写一遍,贴在“反思墙”上。这样学生能从心里感悟并自新。

通过《弟子规》与《班规》的结合,让学生对《弟子规》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解,有意识地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也使我们的《班规》更人性化,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良好的班风建设。

四、让国学经典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班级管理之重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影响学习的因素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还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密切相关。根据《弟子规》里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们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让同学们从榜样身上吸取力量,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欲望,使学生逐渐由“他律”变成“自律”;其次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科学习状况,关注其发展,对学生停滞不前的学科从“理”上进行疏导,让孩子们明白:“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而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或面对挫折时则从“情”上及时鼓励他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促使其良性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就能让国学经典细雨润物,潜移默化,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班级文化解读篇5

在学校“毓正”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也在积极思考自己的育人目标、班级建设规划。结合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班级意愿以及学校理念,成功打造出一个团结向上、乐学善思的书香班级。

一、了解班情,为“正”探路

不同的原生态班级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班级教学与管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班情的正确认识。一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级,笔者就全面地了解了该班的学生特点、家庭组成,并与部分家长进行了较多的交流。经分析,这个班的孩子约有一半来自稳定良好的家庭,这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培养,愿意陪伴以及帮助孩子的成长;有另一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这些家长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明白培养孩子的重要性,但为了谋生,没有时间去钻研教育技巧,也极难抽出时间去陪伴孩子。大部分孩子都由爸爸妈妈管教,但也有2个孩子的管教基本由保姆阿姨负责,5个孩子的学习几乎只靠自己。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班级,学生家庭参差不一,家长素质良莠不齐。最初的学生以及家长差异看起来似乎毫不起眼,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一定会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能力上拉大差距,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在充分了解班级情况后,笔者初步定下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向:第一,要充分调动先进家长的主动性,借助先进家长的力量,形成家长群上正之舆论风气;第二,要逐步转变落后家长的思想观念,找到落后家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体验陪伴孩子成长的乐趣。

二、家校协标,向“正”启航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供了家长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引起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对他同时产生作用。如果家校能够一致,那么对孩子的导向就会更加成功。

为了打造一个浩然正气、凝聚力强的班级,笔者决定为班级定下一个长达6年的班级目标。为此,在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上,笔者就向全班家长系统介绍了自身、班级以及学校情况,并清楚阐述打造一个凝聚力强的班级的重要性。家长会结束后,笔者给家长们布置了一项新颖的任务――与自己孩子一起,思考班级目标。很快,在班级QQ群上,部分家长有了回应,很多家长都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笔者把所有家长的意见一一收集,并分条列述。

在第二次家长会中,笔者把之前家长们思考的目标一一列出,并重点介绍了其中老师能更好地落实的几个目标,最后,由全体家长举手表决,选出赞成人数最多的班级目标――书香班级。好书如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促自省。翰墨书香养正气,家长们和笔者都希望,借助书香班级,营造良好阅读氛围,让孩子能乐学善思,并在书香的浸润之下,养成浩然正气。

三、各方献计,义“正”辞约

马斯洛曾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至少包括以下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信息畅达的21世纪,人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突出,家长和孩子也有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班级目标定下来以后,笔者发动全体家长和学生细化思考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全班同学定下了“读经典文,做有德人”的班级口号。再次通过讨论,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达成了一致:“有德人”,应该是具备“孝心、爱心、恒心、诚心”等四种基本品质的孩子。班级目标、班级口号,学生和家长都有份参与,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后,更加积极地为班级出谋划策了。于是,笔者就顺理成章地定下了班级事务的决策方式――“大家提议,举手表决”。发动最广大的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班级建设,使班级核心文化严正公允、易被认可;用简约的话语将班级和新文化概括提炼,便于集体成员牢记于心。

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拟定班集体的重大事宜,可以很好地满足家长和孩子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笔者在工作开展中,能不断获得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也使自己从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中解放出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活动育人,养心固“正”

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能促进班级正文化的建设。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应力求内容丰富,契合班级建设目标,符合孩子年龄与心理特点,还应富有趣味,以让学生喜闻乐见。

班级文化解读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形成

康定中学自1939年自创办以来经历了1955年撤西康省、两度搬迁、2004年合校,成为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和教师培训为一体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学校,并且受到藏区文化和内地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

(一)文化渊源

康定中学学校文化渊源于刘文辉将军和费孝通先生。刘文辉(1894-1976),爱国将领,民国四川省、西康省主席,主政西康时,大办实业、兴办教育,奠定了康巴地区现代教育的基础。1939年3月刘文辉创办了第一所高级中学――康定中学,刘文辉是实力经边的代表人物,作为康中的创立者,他的思想成为康中“实”文化的历史坐标与文脉渊源。

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赴民族地区考察后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理论,康定中学诞生于多民族地区聚居区,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成为康定中学“和”文化的历史坐标与文脉渊源。

(二)“实和”文化的解读

康定中学现任校长陈军校长在对康定中学的历史研读后,将校园文化提炼为“实和”二字,并提出“盛德实学,豪迈和美”的校训,形成“求实尚和”的办学宗旨。

(三)“实和”文化的影响

1.编入校本课程

康定中学《印象》文化丛书中详细编录了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并且每个学生在班级“图书角”都能翻阅了解。

2.校园设施

在校园的渗水路面上显赫的印有“实和”,每栋的走廊,楼道旁都有相关宣传。成为学校文化有形的影响。

3.媒介宣传

康定中学设有“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师生都可以进行浏览关注,无形中了解学校建设和动态也成为师生的习惯。

4.活动实践

学校会定期开展以“实和”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年会、文体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更好的实践“实和”精神。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观念文化,主要指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这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落实的关键之所在。而这,更多地依赖于班主任营造出具有浓郁氛围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弥散于学生心中,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班级文化产生背景

初一新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班级认同感弱,集体意识不强,班级松散,缺乏凝聚力。笔者作为班主任老师,为创建一个团结、和谐、文明、积极的班集体,在研读了学校读本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们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以“文理”为内核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内涵的解读

1.文。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公序良俗;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是对天地万物信息的融会贯通;文本,需要通^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艺术成果;文艺,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为创造现实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文即文明做人,文明处世,注重文化学习,积极参加文艺活动,陶冶情操。

2.理。理解,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换位思考;理性,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理想,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智,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理即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知识,理解方法,学会学习。

3.文理就是要求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文明的习惯,学会理性思考问题,文而不弱,理而不私,成为文理兼备的优秀学生。

(三)具体操作

1.加强“硬”文化的建设

幽雅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包括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实际上就是一种静态文化。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提高班级凝聚力。建设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文化学习,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1)布置好教室卫生角与图书角。要求: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贴环保标语;图书角提供校园读本、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

(2)用好“张贴栏”,主要用于规范张贴学生操行统计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制度等内容。

(3)清理学生课桌,尽量做到统一、整齐、整洁。可以在课桌右边统一张贴上“目标文化”,学生的书籍摆放要整齐,讲桌桌面及里面的清洁卫生。

(4)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训“梦想在心,创造在手”。

(5)在靠后门的墙上贴上每位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6)后门与窗户之间的墙壁可贴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或优秀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也能增添班级文化气息。

2.加强“软”文化的渗透

(1)班训、班歌的设计

此三者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这些时,调动全班师生乃至家长人人参与,引起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设计了“梦想在心,创造在手”的班训、《没有什么不同》为班歌。

我重点抓住了学校举行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全校的广播操比赛,这是进入初中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所以我很用心的抓他们训练。学生从刚开始的稀稀拉拉状态到认真对待比赛,他们一出场气势就让人眼前一亮。比赛结果一出,我们班拿到了全校第一!这是同学们第一次争取回来的集体荣誉,那种胜利的喜悦感染了班里的每一个人。他们开始觉得能在这样的班级里学习和生活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这个“第一”是树立良好班风的一个转折点,整个班级的班风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在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自然会有一种自豪感,同学们会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加强自我约束力,那些类似迟到等违纪行为在这样的氛围里就会逐渐没有了。

之后的参加的两次合唱比赛、集体舞《缘望》学生们也拿出“能拿第一,就不拿第二”的精神认真排练,均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总之,“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文化育人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需要用“文化”来支撑和引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

班级文化解读篇7

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一样

把人带向远方

每迎接一批新同学,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我都会带领孩子们深情朗诵狄金森的这首著名的诗。我总以这首诗为源头,开始书写一个班级阅读经典的历史。经典阅读制度一直是我的班级的核心制度,而我班也有着很多关于班级图书馆的动人故事。

建设班级图书馆,是我把“优质生活”供在教育的“神坛”上的重要举措,是我在建班初期必须完成的第一个“大工程”。

现在,每一位朋友走进我班的教室,都会对整整齐齐排列在三个巨大书架上的800多本精品图书啧啧称赞。这800多本图书来之不易,从最初的简陋的图书角到现在的洋洋大观种类齐全,班级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这样和家长们谈心:有强盛的国才有富裕的家,有优秀的班级才可能会出现更多优秀的孩子。智慧的教育不会只盯着受教育者本身,而要想方设法地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通过建设班级图书馆来建设“书香班级”,乃是教育环境建设的关键一步。于是,经过几届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班级图书馆终于初具规模。

班级图书馆的建设推动着班级经典阅读制度的深化。作为语文教师,结合学科优势,我们不断地创新着班级生活的内容,力求让每一个“班级日子”都青春洋溢。

我所任教的重庆外国语学校初2009级12班“班级高山流水”文化社的冉雪立同学在“班级百家论坛”讲授《论语》后写下的《讲有心得》日记中有这样的一段:

先是整理资料,要删减,要旁征博引,于是开始调动满脑子的积累,总算在《庄子》与坡那儿得到一点儿启示。资料里对字词的注解不够详细,便翻起了《通译》、《详解》,不同解释进行比较与筛选后才满心忐忑地下笔写讲稿。这次讲子路,就抓住他莽撞的性格进行了延伸。曹雪芹著书有个笔法叫“草蛇灰线”,在我看来,讲稿亦如此。要有线索,又不能太明显。朦胧中前呼后应才是最高境界……告诉自己,成败无所谓,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正所谓“六经注我”,《论语》从圣坛渐渐化为身体中流动的血液,成为自己日日吸取的营养。

冉雪立同学只是一个典型。我班“班级百家讲坛”先后有20多位同学成为主讲小老师,这仅仅只是我班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创新班级生活的一个小举措。“让班级的每一个日子都青春洋溢”的追求就这样融化在班级经典阅读制度中。

班级图书馆是班级生活的一座丰碑,它昭示着班级生活的高度和纯度。在我班,与经典阅读制度相配套的还有很多制度。比如:每天坚持15分钟“优美的汉语”的积累;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小组经典阅读知识抢答赛或辩论赛;每半学期开展一次经典阅读课本剧表演;中午坚持收视“百家讲坛”,进行经典音乐欣赏;每月一部经典电影;“高山流水文化社”等各种班级社团定期开展活动……

在班级图书馆的熏陶下,在经典阅读制度的保证下,孩子们的阅读品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在孩子们《规划我的2009》的日记中,我读到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文字。比如:

我对于小说的品味在提升,不再对那些言情、侦探的小说感兴趣,而对文化文学倾注了更多的爱。我有了更多喜欢的作家,比如毕淑敏,艾青,还有鲁迅。

――学生王悦

2009年读完小说20本,有价值而不仅是满足猎奇的至少15本。

――学生梁明媚

2009年看书要多看古典文化和西方哲学,阅读量尽量达到7本以上。每本书要写读书笔记3篇。

――学生余秋帆

为了培养孩子们坚持读书的习惯和激发孩子们坚持读书的热情,我曾经写过教育手记《这个期末班级图书馆不闭馆》一文,号召全班同学让经典阅读正常化,不要受考试的牵制和影响,动员孩子们“绝不妥协”地和其他学科“抢”时间来阅读。

又到期末。硝烟弥漫,同学们都磨刀霍霍。

我早早地就宣布了:这个期末,班级图书馆不闭馆。

以前一到重要考试,班级图书馆是要闭馆的。这个期末,昭君老师的想法改变了。

孩子们,这种改变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好书的力量,相信哪怕是在残酷的应试竞争面前,阅读好书的效果依旧经受得起检验。

孩子们,昭君老师从来不敢淡化考试,作为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学老师,我必须在很多方面非常现实非常功利地和你们的家长站在一起。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我要为你们的前程负责,要尽可能地为你们争取更多的硬件面对未来的挑战。但是,不知道你们感觉到没有,我又尽可能地在努力淡化一些什么――我希望你们比其他班的孩子要幸福要健康要活泼,希望你们正视考试但是不会变成考试的奴隶。希望你们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初中岁月的时候,记忆中会有更多的五彩斑斓的东西,而不是只有考试和排名。

因为这样的一种期待,所以我做了很多在其他老师的眼中看来很另类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们,为此,我也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甚至是风险。但是,我愿意承担这些。教育的艺术乃是创造幸福生活的艺术。这是我坚信的教育原则,也是我固守的教育良心。在若干次的选择面前,我只以这样的一个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言行。

孩儿们,希望你体会老师的苦。珍惜老师给你的这份信任并把这份信任用到极致。

班级文化解读篇8

关键词:儿童阅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46-04

引言:

一年级的孩子学完了汉语拼音,要开始进行独立阅读了。这些孩子在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一识字工具以后,究竟是怎么开始阅读的?作为教师,如何帮助这些刚升入小学不久的孩子在阅读起步阶段顺利起航?这些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以自己跟踪观察了一学期的两个班级为例,拟从这两个班级部分孩子在这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中得出影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一谈帮助低年级儿童独立阅读顺利起步的几点做法。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回顾

笔者在开始本次调查研究之前,查阅了相关的书籍与文章后发现,比较多的研究结论指向如何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而对于儿童阅读起步的研究,例如影响低年级儿童独立阅读顺利起步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提高其阅读水平的研究还没有展开。据此,笔者试图通过本次跟踪调查就如何切实帮助低年级儿童独立阅读顺利起步能够有所发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及内容。儿童阅读能力的高低有可能会跟儿童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相关,考虑到这种特殊性,笔者在调查时考虑到选取样本所在学校要具备代表性,经过多方面考察,最终选取了两所学校:一所是省首批实验小学(下文称之为a校),省首批国际汉语推广基地,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另一所是区级普通学校(下文称之为B校)。接受测试的对象为这两个学校随机抽取的一年级某个班的学生,每个班上、中、下层次学生各5名,一共30名。

2.调查方法及内容。笔者分别在上述两所学校一年级中随机抽取了一个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跟踪观察。在两个班一年级第二学期学期初和学期末两个时间段对两个班的被试进行了阅读速度的测试,并进行了访谈。

二、影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文化背景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家庭,这个特定的家庭有其特定的背景。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因此,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等等就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从两个班级的测试结果来看(见表1),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的孩子在阅读起步阶段就表现出了不同层次的阅读水平。测试中a校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为97.4个字/分钟,15人中有4人没有理解所读文字含义;B校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为91.3个字/分钟,15人次中有10人次没能理解所读文字含义。从测试后整理的数据并结合访谈结果来看,一般来说,出生在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且职业又偏向于体力方面的家庭,其子女在阅读起步阶段(拼音学完开始自己独立阅读的阶段)所表现出的阅读能力要稍弱一些,如阅读速度较慢,且理解能力不强;反之,出生在父母文化程度较高且职业又偏向于脑力劳动方面的家庭,其子女的阅读能力稍强,即其阅读速度相对稍快,且理解能力较强。

(二)汉语拼音基础

笔者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第一次阅读速度的测试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学期之初进行的,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学完拼音并有了一定的识字量。班上的每个孩子基本上都可以独立地进行阅读了。那么,这种情况下,这个阶段的孩子之间阅读水平是否会有差异呢?如果有差异,这跟汉语拼音掌握情况是否有关联呢?

在进行第一次阅读测试前,两位任课教师均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汉语拼音掌握情况测试。老师将全班学生测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然后在上、中、下每个层次中分别随机抽取了5个学生接受笔者的阅读测试。

测试中,笔者还对被试进行了访谈。在被试谈到他们阅读的方法时他们都是先直接认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再拼拼音;在第一次测试中,每位被试反映所测文本中认识的字跟不认识的字差不多,第二次测试中,不认识的字少了。如果这里暂且将被试间识字量的差异忽略不计,那么从两次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拼音掌握的熟练程度与该生的阅读速度成正相关(见表2),即拼音测试中成绩好的,阅读速度也是相对较快的,但与其理解能力的强弱没有表现出某种直接联系。

(三)日常阅读练习

表3为a校被测的两次测试结果。从表3中可以发现,每一批学生的测试成绩,第二次比第一次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水平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两校比较,a校每一批次学生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都要大于B校(见表2)。表4为两校第一批次被测的测试成绩比较。从表4中可以发现,在第一次测试,B校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a校,第二次测试,B校学生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理解能力都落后于a校。

每次测试之后,笔者对各被测班级任课教师都有一次访谈。访谈中a校所测班级任课教师(教师a)介绍:她在学生接受完笔者的第一次测试之后,就在每天的语文作业中多了一项常规作业,即每天阅读课外书20分钟,次日老师则随机进行检查。B校所测班级任课教师(教师B)表示,对学生阅读方面没有统一的要求。由此可以发现,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还跟其日常的阅读练习有关。长期坚持每日一定时间的阅读,对提高个体的阅读能力是会有正面帮助的。事实表明,学生每天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不仅可以在阅读中巩固汉语拼音,提高汉语拼音的熟练程度(到学期结束,a校的有些被试已经达到遇到陌生汉字可以直呼音节的水平);同时在阅读中,因为反复接触一些汉字,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相当一部分新字。识字量有了提高,加之汉语拼音又非常熟悉了,其阅读速度就必然快了。学生在每天的阅读中,读得多了,见得多了,思考得多了,对文本的理解水平也就悄然提高了。

三、帮助儿童阅读顺利起步的几点有效举措

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孩子,各个方面尚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起步得如何,会影响到他小学、中学甚至终身学习的状态。一年级第二学期,正是学生阅读起步的关键时期,起步得好,说不定可以获得伴他一生的良好的阅读状态。

不过,在我们的学生中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一开始就不喜欢读书,有的则是稍大了反而不爱读书。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因素在于我们教师,在于我们这些作为儿童阅读起步阶段的导引者在儿童的这个关键期里对他们进行了怎样的引导。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注重情感体验,拥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小学语文阅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笔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上文得出的影响阅读起步阶段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几点因素,从儿童出发,提出如下能有效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帮助他们阅读顺利起步的举措。

1.每天都是读书时——父母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文化背景是影响儿童阅读基础的一大因素。因此,我们建议,作为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子女营造出一个“每天都是读书时”的家庭读书氛围。家长要尽可能地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就为其树立热爱读书的榜样,而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一到家就以电视或其它娱乐项目为伴。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幼小时期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年轻的爸爸妈妈倘若能够很好地做好正面示范,有意识地以自己优良的行为影响孩子,在家庭中创设“每天都是读书时”的家庭阅读氛围,将会让子女受益终生。

2.“给你一个大拇指”——激发儿童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首先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阅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阅读中去,才能在阅读中获得享受,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地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教师B在访谈中提到,她的班在两次测试中第三批次的学生进步是最为明显的,平均阅读速度由第一次的39.8个字/分钟上升到66.8个字/分钟,被试的理解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第一次被测5人无一人读懂文本,第二次测试只有1人未读懂,这当中读懂文本的被试基本能够复述所读内容。学生阅读能力能够有如此大幅度的提高,这与教师B日常对这几位学生在阅读中及时、大力地肯定是分不开的。教师B介绍到,他们班第三批次的学生家长大多是本市的流动从业人员,好一点的是市场卖水果的,还有在街头从事手机贴膜。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也没有半点课外阅读方面的要求和指导。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就全班而言,显得尤为薄弱。在第一次测试中,有一个学生在一分钟内只能非常困难地拼出四个音节。于是教师B想到,首先从提高这些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入手,说不定可以让他们的阅读起步来得顺利一些。在每次阅读时,教师B尤其注意鼓励这批孩子,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甚至有意识地在全班范围内放大,在他们的每日星星榜上,慷慨赠予“给你一个大拇指”印章。同时教师B还结合这几个孩子的实际水平,利用讲故事、开展比赛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一段时间下来,这个层次的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几乎每个人对阅读较第一学期都更感兴趣了,而且他们阅读的速度、理解的能力也都有了相应的提高。

3.“小蜜蜂读书活动”——增强儿童阅读动力

爱上读书固然可喜,将这种“热爱”持久保持则更为弥足珍贵。这里,笔者认为教师a在班级开展的“小蜜蜂读书活动”,很好地增强了儿童的阅读动力,使儿童对阅读的热爱持久性地“定格”。

从两次的测试结果来看,a校各个批次学生的测试成绩在第二次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教师a结合低年级儿童特点设计的“小蜜蜂读书活动”。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完了汉语拼音之后,老师就向全班同学介绍一批拼音读物,这个阶段推荐的读物图文并茂,而且篇幅短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非常有限,加之他们对汉语拼音还不够熟练,读这种短小的故事容易让他们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读完一本后,到老师处接受“过关”。其中,第一批顺利过关的小朋友不仅可以光荣地获得“小蜜蜂”奖章,还可以得到老师的“亲笔赠言”。要知道,这对于刚刚走上独立阅读之路的小朋友而言,是多大的光荣啊。语文老师每天利用午休结束后的时间进行“小蜜蜂读书过关”。过关时,老师会抽测小朋友朗读一部分内容,同时提几个关于读物内容方面的问题。如果顺利过关,一方面可以在自己的阅读星星榜上光荣地加一颗大大的红五星,另一方面还可以跟另外一位也顺利过了关的小伙伴交换阅读。这样,既节省了个人的阅读成本,又扩大了自己的阅读范围,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班级的图书资源。

从活动实施情况来看,这个班级的学生自活动开展以来,读书的热情就一直十分高涨。每天午休后,班上各个批次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到老师处过关。

就这样,一个半学期下来,班上每个孩子的课外阅读量都有了保证,最多的学生至笔者进行第二次测试时止,较高质量地读完了85本课外书,最少的也完成了26本课外书的阅读。

4.每周一次“书友沙龙”——交流思考中挖掘阅读潜力

重视儿童阅读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有效挖掘儿童自主的阅读潜力。处于起步阶段的孩子,虽然都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很多内容的理解都还很片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孩子都有着很大的阅读潜力。而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在平常的阅读活动中,重视好对儿童的思维训练,则能有效地挖掘儿童自主阅读的潜力,让儿童在阅读中不仅收获知识,而且锻炼思维,最终让自己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班级文化解读篇9

文化是一定人群中决定个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力量。班级文化决定着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学生的人格塑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苏州新时期的城市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和班级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班级文化建设以城市精神为方向,城市精神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成长的土壤。

关键词:

苏州精神;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

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十七年了,一直在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塑造学生的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一直没有找到班级文化可以植根的文化土壤,总感觉班级文化建设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难有一个可以长久坚持和发展的方向。来到苏州工作的这一年,笔者把苏州新时期的城市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和班级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有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班级文化建设以城市精神为方向,城市精神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成长的土壤。

一、崇尚文化,让班级书香四溢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或者教师单方面作用的结果。社会、家庭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正日趋明显。苏州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人文荟萃之地。尚文崇教是苏州自古以来的乡风民俗,如今“崇文”更是成为新时期苏州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的条件,把“崇文”的精神融合了进来,在班级里积极推进各种读书活动。

1.经典和老师共读。

每学期由语文老师(班主任)推荐一本经典名著,全班同学和语文老师一起阅读。老师根据同学们的阅读进度,提出阅读要求,使阅读行之有效。老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在相互交流中,师生都有所得。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利于保护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文章和家长共读。

由老师定期选择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文章,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同时,我还不定期地选择一些反映孩子真实想法的学生习作推荐给家长读。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孩子和家长的沟通,也让一些家长在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关心孩子的成长。

3.自己的书和同学共读。

我们学校每班都设立了班级图书角,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好书带到班级里来和其他同学分享。我们班级的图书角中共有各种图书200余册,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又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班级图书角的建立给孩子们读书提供了方便,也让他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通过各种形式的共读活动,我们班级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读书活动使我们这个原本充斥着各种叫喊的教室比以前明显安静了许多。浓郁的书香和全班读书的静谧慢慢赶走了喧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崇尚文化让班级建设充满了“文化”,而这种班级文化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一年下来,我班已有多位同学的文章在省市刊物发表,十几位同学在市、区级征文比赛中获奖。

二、博采众长,让学生共同进步

“融和”体现了苏州开放与包容并存的理念以及和谐发展的追求。“融和”就是要博采众长、协调发展,就是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所创造的有益成果,并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发扬光大,而班级文化建设也应该体现这种动态追求。所以新时期苏州城市精神的这一重要理念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苏州已经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以开放与包容的胸怀去寻求和谐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而在学校教育中也必然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苏州的中小学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还来自国外。这样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必然在班级中发生碰撞,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这种碰撞中培养开放与包容的个性,在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1.文化交流使孩子们有了开放与包容的胸怀。

我们班40名孩子中,苏州本地的孩子16名,江苏省其他地市的孩子6名,外省的孩子共有18名。我让班里的孩子各自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然后按地域划分成若干小组总结出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并以黑板报、手抄报、文化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了,更爱自己的家乡了。通过交流,孩子们认识了各地文化的特色,在接受各自文化的同时具备了更加开放与包容的胸怀。

2.学习交流使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不管教师如何努力,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等级分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分化是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把班级里的同学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由班级里各种层次的学生组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以达到最终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勇于创新,让学生个性飞扬

苏州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堪称奇迹。而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就是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敢于植根于现实,踏出一条条符合当地实际、大发展大变革的创新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新时期苏州城市精神的核心。苏州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赋予“创新”以新的内涵,使苏州发展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孩子是城市的未来,所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搭建创新平台,给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

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我们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各种培养学生特长的兴趣小组给孩子们提供了个性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班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周的班队会都是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演讲赛、辩论会、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给每个孩子都提供了机会。

2.欣赏个性飞扬,鼓励孩子大胆创新。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经济的腾飞让很多家庭富裕而幸福。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让孩子们见多识广,年龄虽小思维却很开阔。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而又独立的个体,活跃而奔放的个性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作敢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欣赏和鼓励,虽然,他们有时还不够成熟,考虑也不够全面。班级里良好的环境会孕育创新的种子。

四、宁静致远,让学生和谐发展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苏州人生性温婉娴雅,说着一口“吴侬软语”,喜欢宁静而有品位的生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状态,成为了苏州人和苏州这座城市永恒的价值目标。受吴地文化的影响,苏州一直在探寻和追求“宁静致远、内敛不张扬”的境界。同时,这种“不露也锋芒”、有深度的闯劲、韧劲也是苏州人一贯的追求风格。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孩子养成“内敛不张扬”的个性?如何让孩子有“不露也锋芒”的追求?这些问题曾一度困扰着我。“跳出小学班级看班级,从孩子的未来看自己班级,从孩子的一生看班主任工作。”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李学农教授在苏州的一次班主任培训讲座中的一种观点。李教授的观点真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其实学生的个性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并且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所以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怎样才能让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沉下来”“静下来”呢?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得到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

1.亲近传统文化。

我们学校是一所书法特色学校,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个性得到了锤炼。我还利用语文课的课前两分钟给学生讲一些从《论语》中选出的经典名句,让学生从中学习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

2.亲近自然。

班级文化解读篇10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教学;结合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语文知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体现,教学的有效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有效的落实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是一个非常重要角色,不仅要教授学生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要合理结合语文这门重要的学科,从而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行动力和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结合的重要性

(一)朗读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班主任思想教育的记忆能力

在小学语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重要的教学部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良的思想。而语文文章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和思想教育内容,班主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强化朗读教学,在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思想教育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进一步理解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行为,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促进管理工作良好开展。

(二)文字练习能够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写作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小学语文重点的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是互相辅助向前发展的。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到文章的情感因素,以及教育意义,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然后通过写作表达出来。班主任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管理,即落实了知识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将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利用语文课文辅助班主任教师所开展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自身就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以及思想教育因素,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就看班主任在实际的管理中,如何的运用,笔者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借助课文朗读教学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思想教育引导。小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语文知识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结合语文的教学内容,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基于课文理解对管理工作形成更为深刻的思想认识,进而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相应的保障[1]。其次,让学生在文字练习中接受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还应该重视对文字练习的应用,让学生对有重要意义的段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加以仿写或进行独立写作,进而让学生更为深刻的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在逐步提升学生思想认知的基础上,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最后,充分利用语文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社会上的相关事物,进而让学生可以理解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活动,为班级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创造条件,也为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课堂,组织活动积极推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从课堂组织入手为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辅助。首先,应借助分组学习进一步推动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进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活动中,教师基于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和理解,在团结协作中完成语文知识的探索,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也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基于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相关语文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逐步提升学生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接受程度,促使班级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例如在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进行郊游,让学生在感受春天气息、加深对大自然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郊游的过程中合理的加入团队教育,适当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团结意识,并基于此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自觉配合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工作,为小学教育的良好开展奠定基础[2]。

(三)以范文为蓝本对学生实施教育范例教学

要想让班主任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利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进行班级管理,这是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主要一方面。同时,由于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将语文课堂中的活动课程以班会的形式开展,进而让教师通过课文的讲解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对课堂内容加以延伸,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促使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融合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发挥[3]。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点教育科目,有效的落实语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正是班主任管理的切入点。因此班主任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将语文教育与班主任管理进行结合,既可以达到教授知识的目的,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广凤.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教育界,2014,(1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