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广播电视的特性十篇广播电视的特性十篇

广播电视的特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8:44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音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20-01

广播与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渠道,播音主要以听觉效果取胜,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交流情感体验。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主要以声情并茂的特点来征服听众,二者播音均具有形神兼备、声色和谐的语言特点,增加听众的审美感受,但二者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是各自独立的整体。

1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特点的相同性分析

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具有许多相同点,具体包括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在规范性方面,二者播音时均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上符合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是我国的官方语言,各个地区的人们在正式场合都被鼓励说普通话,因而播音人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说规范的普通话。此外,播音人员还应具备清晰的思路、较强的逻辑能力、准确的语感及艺术魅力[1]。然而,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规范限制了播音的效果,是呆板的行为,这显然是一种幼稚的偏见。在庄重性方面,播音员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时,需要保持郑重的气质好态度,语言之中透露出可信度,庄重而又不呆板,活泼但是不轻浮,其语言应该表现出寓庄于谐的特点。播音员说话需谨慎、稳妥,使人们既相信又乐于接受,而不应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庄重性的精髓在于认真严肃,具体体现为事业感、责任感超强,这也是对播音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在鼓动性方面,播音员语言的本质属性在于激励人心、催人奋进,使人们乐于通过不断奋斗去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播音员这一职业的政治思想性较强,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宣传某种信念或思想,但这种思想并非强加于人们身上,而是通过富有弹性的声音形式感染人,最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同化的效果[2]。

2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特点的差异性分析

2.1创作手段的差异

广播播音与电视播音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二者对语言的要求均为立体性与形象性,由于二者所传递声音的媒介不同,因而其创作手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广播播音来说,其形象、立体的声音创作方式为有声语言,例如:音乐、播音、音响等,是一种听觉艺术。声音是广播能够存在的灵魂,无声的广播便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广播具有单一的创作手段,同时要求广播播音员以声音来进行创作,播音员将纯文本形式转化为立体形象的语音,进而把有用信息传递给听众。电视播音具有电视的综合特性,与广播播音差异加大,这也是电视播音的一大优势。电视播音电视播音的创作手段较为丰富,包括音乐、画面、剪辑、解说、特技、同期声等多种因素。多元化创作手段对电视播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作者具备电视综合意识[3]。

2.2语言构思特点的差异

广播播音创作手段只有一个,而且广播语音需要具有较强的感知性,广播播音员在把文字文本转化为声音时,需要在播音中加入自己的创作,而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及情感体验等均需播音员通过想象调动艺术手段而实现。播音员通过创作有声语言而进行艺术创作,其整个创作过程都加入了播音员的整体构思。电视播音的过程综合性较强,其创作魅力在于协调整个创作局部。编导是整体布局谋划的主导者,需要构思与配合各种表现手段,播音只是基于整体构思的一部分,但需要以宏观角度考虑问题才不至于使电视导播空洞、乏味、搪塞、拥堵,也有利于与电视画面和音乐背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4]。

2.3语言运用特点的差异

广播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声音,若果不能以磁性的声音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就是一次失败的播音。相反,如果能够让忙碌于其他琐事的听众停下手中的工作而细心去聆听,自然也就获得了成功。一般情况下,听众都是“一心二用”的,即,一边听播音,一边做其他事情,自然会分散注意力和部分精力,其听觉效果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广播播音员提高声音的诱惑力和弹性魅力,进而牢牢抓住听众的心扉。电视播音则不同,人们可以边看边听,视觉效果增加了电视播音的吸引力,使观众的注意力相对集中,通过专注于画面形象而凝神屏气,提高听觉效果。有些时候,观众会在微弱的声音下融入到音乐与画面的情境之中,在细细品味与感知之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增加播音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3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主要对广播播音与电视播音语言特点的异同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对比得知电视播音员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掌握控制声音的方法和技巧,还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与表情动作,是一种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虽然广播播音员不需要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但也要求其具备良好的气质、姿态,因为这些隐性因素都可以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赵越.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广播节目电视化的播出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于晚梦.语言学视阈下主持人无稿播音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原理

前言

自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广播电视行业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突出性的成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播和电视是人们最常见到的媒体传播方式,通过广播和电视,人们能够获得各区域的新闻信息,实时关注其所喜欢的行业动态。而在广播和电视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与信息相关的传播技术,对于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借助于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完善其信息传播途径,提升信息传播能力,才能够充分促进广播电视在当前时代下的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和意义。

1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相关内容分析

1.1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原理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是针对当前信息时代下人们对媒体新要求和需求,而被研发出来的新兴技术。其发射天线技术的原理,主要是经由发射机实现对信息的发射[1]。其发射的具体步骤为,将相关新闻信息转化成天线电波,由天线对其相关信息进行发射,通过各区域相关部门的电视信号或是信息处理形式,对天线电波中的相关内容加以处理,借助天线系统,由广播额和电视的无线信号接收信息,从而实现对新闻信息的传递。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在发展中,属于无线电设备,天线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电磁波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加以利用和接收,从而完成对信息信号的发送。

1.2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要求

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发展过程,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发射天线技术的要求相对加较高。其要求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广播电视行业取得迅猛发展,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于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形式。因此,不断提高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要求[2]。针对目前人们为了获取更好的广播电视接收信号和质量,将发射天线放置到屋顶尖端的现象,提出了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避雷要求。主要是上述操作在正常天气下可以运行,但是若在雷雨天气,则容易受雷电的影响,限制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稳定性。

1.3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在发展中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3]。①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具有传输特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传输性体现为电流失真下的图像传输,通常情况下,该技术下的传输特点能够有效支持发射天线技术下,其音频功能的频率振幅特性,继而从不同程度上降低传输信息中的电磁波杂音。②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具有综合特点。发射天线技术的综合性特点,主要概括性的体现在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两点,从综合性方面角度来说,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电磁波的稳定性、不同频段下广播和电视独特性以及视频和音频输出的变化性等,均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显著特点。

2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探讨

2.1电视发射技术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发现不少发射天线性技术,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发展中,电视发射技术的应用,是尤为重要的。电视发射技术在其构造方面,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信息的视频和音频发展方面,在电视发射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充分实现对控制装置、冷却系统、天线系统和检测系统等内容的更新。通过电视发射技术,能够使电视将相应的信息,有效的传输到电视设备调试环节中,从而通过后驱动电源射频信号对相关信息的接收,有效将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的新闻信息加以接收,最终形成广播电视信息。可见,电视发射技术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中的应用,具有稳定性作用。

2.2广播调频发射技术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仅电视发射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该,同时,广播调频发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应用。在应用广播调频发射技术时,主要是利用调频广播电台发射器的通用性,以及其具有立体声的调频发射器,对相关新闻信息进行立体性的调频信息传递。通过单声道的调频立体声对新闻信息的调频,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音频的清晰性。此外,通过广播调频发射技术,能够使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始终保持规高效益、高效率的工作,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失真率、减少噪音率等。

3结语

在当前信息网络化时代下,我国科学技术得到普遍的更新,并充分应用到社会各行业中。近年来,城市化水平明显加快,人们生活方式日益转变,人们对于媒体信息的传播要求日益提升。在此新的发展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信息传播遭遇了挑战,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媒体的需求,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实现对广播媒体发射技术的创新,是提升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广播电视发射技术的发展情况,本文从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原理、要求和特点等方面,对其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同时从电视技术、广播技术两方面,探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斌.浅析如何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3,04(21):86~87.

[2]蔺晓姗.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探微[J].中国新通信,2016,01(03):79~80.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3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广告效果;经济效益

广告效果是广告传播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即广告所达到的既定传播与促销目标的程度。增强广告传播效果,避免无效和低效的广告,这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共同的追求,也是广告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电视领域发生着迅速变化,数字电视进程日益加快,并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我们有一系列措施与经验,但是,数字电视之后广告传播将是机遇还是挑战?广告将如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这是值得我们探寻的新课题。

一、数字电视及其特殊的传播功能

数字电视(DigitaltV,DtV),是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提供卫星电视传播与数字电视节目服务,用数字压缩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从而为用户带来集高品质图像质量、特色化服务内容于一身的数字电视频道服务,具有高速、高质、超量、超文本、超时空、可检索、自由转换等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与特点,即是电视节目信号的拍摄、处理、编播、输出、接收、显现均采用数字技术的信息系统,存在于电视制作、传播、收看的全过程,它刷新了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平台,具有多媒体、即时性和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它是未来世界电视传播发展的主流趋势。概而述之,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电视台前端的数字化,实现电台、电视台内部栏目、节目、频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各信息共享。二是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整个电视信号传输、接收系统实施整体转换,逐步关闭模拟电视,实现前端到终端整个系统由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数字电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样性的服务功能。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开放、兼容与共享,它整合了其他媒体和电信运行的所有功能。如互联网浏览、即时视频点播、电视购物、资讯平台、远程教育、市政公报、互动游戏、分类广告、电子商务等,实现了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功能“三机合一”,使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三网合一”,在它们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电视成为类似电脑信息终端的显示器,数字电视成为“复合性多媒体”。二是互动功能。数字电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向着受众选择和控制的方向转化,实现了电视传者与受众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和即时反馈,技术实现了逐行显示的标准VGa图像,电视机成为一台多媒体信息终端显示器。三是实现了电视的多视窗如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频道、选择画面,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口味与需求随时更换节目。四是电视频道明显增加。数字电视使电视节目传输资源得到极大膨胀,卫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可以传输上百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通过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也可以提供数百套左右的节目。因此,现在使用的电视模拟网只能传输40多个频道,使用数字电视网后,则可以传输500多个频道,而每一个频道又可以播放多套节目。数字电视普及后,受众观看电视时,节目选择更宽,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观之,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传播比较,其传播优势明显体现在:电视传播播的质量高、选择的范围与传播的地域广泛、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

二、数字电视给广告带来全新的传播方式

1.从单向硬性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转变。数字电视的功能与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电视媒体截然不同。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是受控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处于一种你播什么我看什么的状态,受众反馈的方式不外乎写信、打电话。而数字电视则由过去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互动式”(传者与受者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即人机交互,受众可以主动地接受需要的电视信息。数字电视传播形式由过去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除“一对面”外的“点对点”传播。即数字电视使受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上传有关信息,选择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和服务,如我国数字电视杭州模式就实现了VoD视频点播。数字电视后画面还有多种“链接”形式,可以进入另一个数据流程。如果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向消费者“推”、“输”广告信息,乃至施加“皮下注射”进行广告信息灌输的话,那么,数字电视广告的、传播,改变为受众可以与电视中任何自己需要的广告“信息源”联系,把需要的广告信息“拉”出来,主动进行观看、浏览甚至下载,这样,传统模拟电视那种“地毯式轰炸”的广告传播方式正在失去效果,数字电视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广告传播的负面影响。

2.由强制性接收向选择的自由性收看转变。传统模拟电视是受控的、单向的,即传输接受,受众只是单纯被动地接收电视信息。而数字电视传播下的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空中自由选择电视观看,接受与消化电视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在电视中查找不同形式的信息,甚至可自由观看、查询、浏览、下载需要的广告信息资料,从而避免消费者因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的广告传播的无效性和被动性。数字电视广告的出现,甚至可能使传统购物方式发生转变,广告主开始向直销广告主转变(如中国数字电视的青岛模式),消费者不必一家家商场跑来跑去比较商品的质量、价格,更不必面对售货员的“热情推销”,一切只需操作遥控器或红外遥控键盘,边观看数字电视中的广告,边详看企业、产品的介绍,边互动选货、订货、购物。在数字电视环境下,受众成了主动广告信息的寻求者,开始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收视时间和收视内容,完全消除了电视广告在接收时间上的强制性与被动性。

3.由电视表现手段的单一性向电视表现的多样性转变。数字电视把影像、声音、文字、图表等信息传播形式集于一体,变成一种可以包容一切信息传递方式、类似于计算机“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也就是说,数字电视整合了一切媒体的优势,具有了多媒体的功能,它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利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制作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赏心悦目、可视性强的电视信息(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有电视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展现传播方式,给受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广告信息传播,传达多感官的广告信息,甚至还可以实现电视广告信息的录像、复制、定格或回放等功效,给受众带来全面的视听觉震撼。因此,数字电视传播广泛、力度大、交互性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就可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推播全屏广告、画中画广告、声音广告、游动广告、互动广告、全流量广告等综合多种传媒技术的广告传播形式,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4.由电视信息投放的模糊性向准确性转变。与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比较,数字电视广告投放的精准性明显增强。数字电视可依据有共同兴趣、爱好、利益的分众群体(消费者),依据要确定的广告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传播,即特定的电视广告针对特定的电视受众,使得数字电视广告传播的目标受众十分清楚。如某固定的电视节目专栏,不同产品的广告就可投放在这类传播平台上。这样广告播放的信息投放在有着共同需求的分众(消费者)中,其广告传播的目标市场十分清晰,从而真正做到广告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告主在数字电视中传播广告的信息的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广告主可以利用数字电视传播技术及时监测广告观看者、访问者类型、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地区,并进行归类统计,从而准确地了解到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这样,广告投放、传播广告的目标市场就会越来越准确。5.由传统固定的电视传播向移动的数字电视传播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移动电视正在出现,它是无线传输的数字化电视,其特点是移动接收、携带方便、清晰度高且音响效果好,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对受众的影响非常大。当前,流媒体如车内移动电视、手机移动电视、计算机电视收视等早已出现,这为电视广告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途径。目前上海、长沙的车载移动电视,以收视优势拉动了广告信息的传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相继推出了手机电视传播业务,其用户数量逐年增长。移动数字电视的传播效率和接受功能优势是传统模拟电视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这种移动的广告信息播放,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高的广告到达率。

三、数字电视广告实现有效传播的途径

1.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广告那种“全民式”的传播模式(数字电视频道的增多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模拟电视单一强势传播的削弱),使“点对点”的定向定面电视广告传播成为可能。数字电视媒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播放相应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表现出新的“点对点”的映射关系,它能使电视广告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方式传播给最需要广告信息的受众(消费者)。数字电视传播的出现,开始使自己小众化,传播的针对目标越来越细,这样就能有效增加数字电视广告的针对性、及时性与沟通效果,大大提高广告传播的效益,同时,由于“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在个性化内容的数字电视频道中,受众注意力集中,需求的目标明确,并自主自愿地接受电视广告信息,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2.建立电视资讯平台传播广告信息。在数字电视中建立“资讯平台”,就可以为广告传播建立信息资源库或称其为“服务仓库”,供受众(消费者)随时随地查找需要的广告服务,用户通过所设的解码器或操作键盘可随意检索数字电视广告信息,这样一来,电视广告就成为可供查询、可供检索的信息资料。电视资讯平台栏目上的受众,往往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这样也就能更好地使广告主与媒体接近目标分众(消费者),了解他们的购买行为和购买的习惯与差异,从而开办“资讯平台广告”——直接针对新产品的目标受众设计资讯平台,把广告的内容完全融到所资讯的形式与内容中去,把电视机变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广告信息终端。数字电视可以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需求与愿望,通过数字电视频道提供分类广告,为广告客户提供足够广阔的选择空间。目标市场明确了,电视广告资源就能得到合理开发。

3.采取电视与网络互动传播广告信息。对于广告而言,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数字电视技术第二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电视与互联网联通,真正实现跨媒体的信息共享,交互式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传播媒介的各自特征与优势来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受众在收看数字电视后,可以通过遥控、点击广告链接到企业或新产品频页,或上网查询更详尽的产品广告信息,甚至把需求信息再反馈到电视台或商家。同时,也可将数字电视广告转化为网络视频播放,可利用数字电视来吸引受众(消费者)收看简短广告片,最后用字幕打出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告知到网络中去查找更详细、更需要全面了解的广告信息,使受众对广告信息的阅读层次化,并进行互动双向交流。这种把电视媒体广告和网络广告结合为一体的广告传播方式,在美国、日本已经出现了,并日益受到受众的欢迎,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互动电视广告”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商家与电视受众(消费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通过广告信息库的建立,真正实现“一对一”的营销。

4.办好电视节目吸引受众来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后,节目制作的质量成为收视的关键,电视节目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才会产生传播效益。因为数字电视后每个安装了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系统的用户将能收到500多个频道,这种传播局面必然使电视受众不断地更换、选择电视节目来满足自己的收视要求。这样,传统模拟电视单一频道强势传播的局面开始削弱,那种全方位、大面积影响受众的广告,在数字电视面前变得只是少部分地影响受众了。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必须在电视频道相对稳定、节目品牌影响力大这种收看状态中去争取受众。因此,数字电视时代要想使商家的广告传播影响受众,就必须发挥数字传输的技术优势,办出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给受众带来乐趣,使数字电视节目显现出互动性、娱乐性、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利用好的电视节目搭建广告传播的平台,想方设法吸引受众视觉、听觉,让受众在享受好的节目的过程中自愿接受有关广告信息,甚至引发受众自发关注和参与,吸引他们去主动寻找广告信息,这样才能使电视输出的广告信息吸引眼球、传有效果。

5.实行电视分群投放来传播广告信息。传统模拟电视传播的对象往往是“全民性”的,广告传播也是大面积“广而告之”的“印象轰炸”,电视广告传播往往不顾各个年龄层次、各个地区、各种收入阶层、各种文化水准、各个生活层面的受众,盲目传播广告信息,所以这种电视广告传播关注力低。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受众开始分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的受众,观看与浏览的是共同关注的电视信息、电视广告,受众导向时代真正来临。这时电视广告传播只有按分群的目标受众“投其所好”地把广告信息传输给受众,投放的广告才会取得成效。在数字电视传播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锁定广告目标用户群,为他们“量身定制”广告,做到精确定向的广告传播。如果电视广告传播的分众(目标消费群)与专业电视频道的目标受众趋于一致,电视广告传播就会取得巨大效果。

不可否认,数字电视在中国还只是初现端倪,怎样构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与开发,但我们深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视媒体仍然是广告传播最为重要的媒介,其广告传播效果也最为明显,崭新的以“受众本位”数字电视的广告传播时代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雷蔚真.电视数字化:起步很快,寻求突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2).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4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1.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5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广告效果;经济效益

广告效果是广告传播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即广告所达到的既定传播与促销目标的程度。增强广告传播效果,避免无效和低效的广告,这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共同的追求,也是广告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电视领域发生着迅速变化,数字电视进程日益加快,并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我们有一系列措施与经验,但是,数字电视之后广告传播将是机遇还是挑战?广告将如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这是值得我们探寻的新课题。

一、数字电视及其特殊的传播功能

数字电视(DigitaltV,DtV),是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提供卫星电视传播与数字电视节目服务,用数字压缩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从而为用户带来集高品质图像质量、特色化服务内容于一身的数字电视频道服务,具有高速、高质、超量、超文本、超时空、可检索、自由转换等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与特点,即是电视节目信号的拍摄、处理、编播、输出、接收、显现均采用数字技术的信息系统,存在于电视制作、传播、收看的全过程,它刷新了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平台,具有多媒体、即时性和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它是未来世界电视传播发展的主流趋势。概而述之,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电视台前端的数字化,实现电台、电视台内部栏目、节目、频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各信息共享。二是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整个电视信号传输、接收系统实施整体转换,逐步关闭模拟电视,实现前端到终端整个系统由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数字电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样性的服务功能。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开放、兼容与共享,它整合了其他媒体和电信运行的所有功能。如互联网浏览、即时视频点播、电视购物、资讯平台、远程教育、市政公报、互动游戏、分类广告、电子商务等,实现了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功能“三机合一”,使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三网合一”,在它们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电视成为类似电脑信息终端的显示器,数字电视成为“复合性多媒体”。二是互动功能。数字电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向着受众选择和控制的方向转化,实现了电视传者与受众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和即时反馈,技术实现了逐行显示的标准VGa图像,电视机成为一台多媒体信息终端显示器。三是实现了电视的多视窗如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频道、选择画面,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口味与需求随时更换节目。四是电视频道明显增加。数字电视使电视节目传输资源得到极大膨胀,卫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可以传输上百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通过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也可以提供数百套左右的节目。因此,现在使用的电视模拟网只能传输40多个频道,使用数字电视网后,则可以传输500多个频道,而每一个频道又可以播放多套节目。数字电视普及后,受众观看电视时,节目选择更宽,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观之,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传播比较,其传播优势明显体现在:电视传播播的质量高、选择的范围与传播的地域广泛、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

二、数字电视给广告带来全新的传播方式

1.从单向硬性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转变。数字电视的功能与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电视媒体截然不同。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是受控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处于一种你播什么我看什么的状态,受众反馈的方式不外乎写信、打电话。而数字电视则由过去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互动式”(传者与受者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即人机交互,受众可以主动地接受需要的电视信息。数字电视传播形式由过去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除“一对面”外的“点对点”传播。即数字电视使受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上传有关信息,选择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和服务,如我国数字电视杭州模式就实现了VoD视频点播。数字电视后画面还有多种“链接”形式,可以进入另一个数据流程。如果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向消费者“推”、“输”广告信息,乃至施加“皮下注射”进行广告信息灌输的话,那么,数字电视广告的、传播,改变为受众可以与电视中任何自己需要的广告“信息源”联系,把需要的广告信息“拉”出来,主动进行观看、浏览甚至下载,这样,传统模拟电视那种“地毯式轰炸”的广告传播方式正在失去效果,数字电视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广告传播的负面影响。

2.由强制性接收向选择的自由性收看转变。传统模拟电视是受控的、单向的,即传输接受,受众只是单纯被动地接收电视信息。而数字电视传播下的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空中自由选择电视观看,接受与消化电视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在电视中查找不同形式的信息,甚至可自由观看、查询、浏览、下载需要的广告信息资料,从而避免消费者因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的广告传播的无效性和被动性。数字电视广告的出现,甚至可能使传统购物方式发生转变,广告主开始向直销广告主转变(如中国数字电视的青岛模式),消费者不必一家家商场跑来跑去比较商品的质量、价格,更不必面对售货员的“热情推销”,一切只需操作遥控器或红外遥控键盘,边观看数字电视中的广告,边详看企业、产品的介绍,边互动选货、订货、购物。在数字电视环境下,受众成了主动广告信息的寻求者,开始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收视时间和收视内容,完全消除了电视广告在接收时间上的强制性与被动性。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

在当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获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传媒的核心,要立足于自身的工作职能,面向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自己的播音主持艺术,更好地向社会民众服务,提升广播电视在社会民众之中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凸显其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广播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1.1.1改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银幕形象,提升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要以其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它不简单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外在相貌或发型服饰,而应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融合,是主持人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展示,所以,播音员主持人不仅仅要锤炼自己的形体动作、面对镜头的表情这些非有声语言,还要对现阶段受众的诉求、语言习惯、精神需要,特别是熟知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到“内外兼修”,使观众对其产生由外到内的审美感知、体验和品评,在内外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构筑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吸引力的全部内核

。1.1.2日益宽泛的工作需求的适应性要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具备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优势,不仅要具有采编播、节目制作的能力,还要敏锐把握市场动态、捕捉观众对精品优良节目的需求,做到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适应当前媒体在视觉技术上的高速发展,例如:如何在虚拟演播播厅,巧妙和3D动画进行有效结合,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体验;如何在语言上与时俱进,在选词用词上体现时代特色,又不“三俗”,引领受众的语言审美,等等。

1.1.3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生命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以饱满、优秀的形象面向观众,通过创新电视播音艺术,使自己的播音主持更具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寿命,虽然现如今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做到“合格”还得做到“优秀”,不但要做到“被动”工作,还要做到具有新视野、新视角对节目“开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下去。无论是央视的朱军、董卿,还是湖南卫视的何炅、汪涵,都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前行,不断挖掘挑战自己的潜力,这才是成为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发展的正确方式。

1.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1.2.1内在的创新与坚持为永恒追求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中,面对社会民众文化素养层次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新颖、趣味化、深层次的文化作品,播音主持人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在强化自身创新艺术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效果。

1.2.2职业化的趋势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必将以播音主持的职业化趋势为方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具有规范化、高标准的才能和水平,能够适应职业化趋势和要求,以更好地占据广播电视传播竞争地位。

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艺术性还相对匮乏,在创新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这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意识不足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部分人员对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认识不足,在对播音主持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难以形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

2.2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缺乏理论支撑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尚未形成足够成熟而先进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理论,在缺乏足够强大的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播音主持艺术创新难以进一步深化。

2.3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还没有形成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理论认识,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发展缺乏理论根基。同时,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存在不足,综合素养不高,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也不足,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缺乏团队基础,降低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全面发展。另外,广播电视台要眼光高远,给新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素质提升的空间,这样才能炼就大量优秀播音主持人才,不担心优秀主持人出走,形成“用人荒”。

3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培养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要重视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研究和分析,面对播音主持行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症下药,实现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全面创新。

3.1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

为推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创新发展,要以意识和观念的创新为首要前提,增强播音主持相关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并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纳入到行业规划中,提升对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使更多人理解和支持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3.2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要针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和问题,打造与时代进步相契合的播音主持队伍,要使之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仅要从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声音等方面提升,还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内在涵养,深入对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

3.3创新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独特语言风格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独特语言风格,注意播音主持的规范化、准确性和真实性,但这并不排斥日常口语的播音主持,而要以向观众传递信息为基准和目标,采用标准普通话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更好地使观众获悉播音主持传递的内容信息,并且在标准普通话的播报过程中,融入适当的口语化元素和生活化元素,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充分融合,减少和规避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曲高和寡”的不良印象,缓解和降低民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疏离感。所以,这种独特语言风格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在语言停连、断句、重音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如赵忠祥老师在解说《动物世界》时,重音拎取上,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跟主持人所在平台的风格有关系,例如,湖南卫视主打“欢乐”招牌,所以,湖南卫视的主持人风格整体风格时尚、年轻有朝气,不仅在造型上,在语言词汇的选取上也有别于央视的沉稳大气。仔细观察各地方卫视主持人的风格,都跟各自平台的定位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主持风格。这样差异化竞争,构成了语言风格的百花齐放。当然,即便是在同一个平台,也要找准自己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栏目特点、擅长领域、性格特点等,自然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在后期的职业工作中不断进行修整锤炼。

3.4搭设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互动平台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要能搭设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摒弃自说自话、“一言堂”的播音主持方式,创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的语言艺术平台。例如:访谈类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就不能将视角局限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还要充分意识到潜在的受众群体,可以与潜在受众群体交流和互动,获悉不同的节目感悟和评判效果,较好地实现对访谈现场的气氛调节和信息传递。

3.5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这种审美修养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感性把握,而很多时候审美修养的提高,会让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呈现出言谈举止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不是矫揉造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美学”的追求,会让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悟性得到提升,而不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职业倦怠感,而是时刻保持着对职业的新鲜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力。从而使播音主持人的审美个人修养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吻合,借助于语气的渲染、肢体语言的配合等,更好地将观众引领到播音主持人所营造的语言艺术氛围中,产生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情感共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4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极其关键和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创新运用,可以形成独特的、丰富的播音主持艺术风格,并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标签。另外,也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所在平台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气质熏陶,双重合力结合,尽力做到1+1>2,增进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促进交流深度和广度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水平,增加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秋硕.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内涵、共性与特性[J].青年记者,2017(2).

[2]程勇.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6).

[3]刘岩.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6(10).

[4]刘岩.关于提升播音主持艺术个性及魅力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6(14).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7

接地是电力和电子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系统中的接地部分主要是通过扁平钢带与大地进行联通,从而实现对于广播电视系统保护。广播电视系统接地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中,保护性接地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广播是一种主要用于传输声音的传输方式,而电视则主要应用于传输声音和图像。在对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广播电视工程来实现的。广播电视工程是诸多用于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设备和器材的总称,这些设备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实现对于广播和电视信号的传输。在整个广播电视系统中为实现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主要采用的有两种形式:有线传输和无线信号传输。在采用有线传输方式时,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被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后通过光纤或是导线传输到远方,这一形式与有线电话的形式相类似,在采用此种信号传输方式时具有信号传输稳定、保密性强、抗干扰能力高等的特点。而在采用无线信号传输方式时,通过将广播和电视信号通过广播电视工程转换为相应的无线电波信号,充分利用无线电波能够在空间中自由传输的特性实现其在空间中的任意传输,而在对广播电视信号进行接收时,只要接收地点的电波强度足够强就能够实现对于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相较于有线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无线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具有信号传输距离远等的特点,但是不足之处则是广播电视信号容易受到空间磁场强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此外,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一些大功率设备会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造成极强的电磁干扰,从而影响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在电磁干扰中较为突出的干扰是在导线与电源之间形成的相互耦合的干扰,比如说电感性耦合、电容性耦合、电磁场辐射等的干扰形式,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如何做好上述干扰的防护确保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是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和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加强对于广播电视工程接地防护的建设确保接地质量用以增强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性。广播电视工程信号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电磁干扰emi主要指的是干扰电缆信号并降低信号传输质量的电子噪音。一般可以将电磁干扰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传导干扰主要指的是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导电介质将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中。辐射干扰主要指的是干扰源通过空间将信号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中。当广播电视设备受到信号干扰后将会导致传输性能下降,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以广播和电视为例,雷电对广播电视信号造成干扰容易导致收音机等产生噪音或是电视节目出现雪花、图像传输模糊等的问题。通过对电磁干扰源进行归纳分析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性将其分为两大类,自然干扰类和人为干扰类。其中自然干扰源主要来自于大气层的天电噪声、地外空间所产生的宇宙射线等,上述这些干扰既是组成地球电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对广播电视无线通信质量和空间技术造成极大的干扰。人为干扰源主要来自于人类所构建的机电类设备或是其他的人工所能发射电磁能量干扰的装置,为确保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应当加强对于广播电视设备的接地防护。

2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系统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常用的接地方式主要有:浮点接地、单点接地、混合接地等的多种方式。对于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系统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需要注意广播电视系统中信号地和其他接地之间的连接次序。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由于需要进行大功率的信号发射因此其中包含有一部分的大功率设备,这些大功率的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对周边设备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这种在电源和导线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耦合的现象是较为常见的。其会对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的干扰。因此,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应当做好对于广播电视工程的接地防护,通过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大地之间建立起接地连接从而将干扰对广播电视系统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以确保广播电视系统的正常运行。(2)在构建广播电视系统的接地系统时要注意音频设备和视频设备接地的连接次序,构成广播电视系统的各设备对于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音频、视频设备在安全地和功率地方面使用较小的接地电阻即可,而信号接地由于需要杜绝杂波对于信号的影响应当选用较大的接地电阻。在上述接地电阻的选择过程中如接地电阻选用不当将会对广播电视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扰。尤其是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种高精密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中,而这些精密的电子设备则对应接地电阻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广播电视工程所使用的数字设备中,有些会要求有独立的数字地或是模拟地,而在接地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求将数字地或是模拟地进行分别接地后在汇聚到一起,对应接地的位置应当与公共接地母线相靠近。对应广播电视系统中所使用的信号设备,应当将设备机柜外壳的地线和系统外壳相连,最后将安全接地螺栓设置在设备的金属外壳上,确保设备接地系统的顺畅,在接地系统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广播电视设备的外壳接地进行简单的连接,而是应当根据设备的不同及接地电阻的不同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其进行合理的连接。(3)在广播电视工程的接地系统中应当注意使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在三相四线制的供电系统中,由于广播电视系统中各设备的负载用电量和用电特性的不同,将会在三相中各相造成不同的负载,如果中性线接地不好将会导致三相电源中性线电位偏移,而中性线电位偏移将极有可能造成单项供电的设备因电压的不均衡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在广播电视工程系统中确保电源中性线的可靠接地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确保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对于广播电视系统中的设备其机柜内的工作接地线应当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是电缆,避免使用无绝缘保护的扁钢、扁铜等。对于设备中的工作接地线应当与保护接地线相分离,确保接地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3结束语

广播电视工程的接地系统对于广播电视工程的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接地系统在广播电视工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接地系统在广播电视工程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介绍。

作者:李刚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六盘山电视调频转播台

参考文献

[1]王艳秋.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及其应用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3(16):126.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8

关键词:数字技术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传播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如何将数字技术完美地应用到广播电视中去至关重要。

1数字技术概述

1.1数字技术的特征

(1)数字技术多采用二进制,只要是元件所具有的两个稳定的状态,都可以用来表示二进制,所以他的基本单元电路是比较简单的,这就使得对电路中各个元件的精度要求不是很严格,允许元件参数有较大的分散性。这一特点易于实现数字电路集成化。(2)数字技术的抗干扰能力强、精度较高。由于素质技术传递加工和处理的是二值信息,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他的抗干扰能力极强,可以用来增加二进制数的数位的精度[1]。(3)数字技术的数字信号易于长期存贮,可将大量可贵的信息资源保存起来。(4)数字技术的保密性好,在数字技术中可以通过加密处理,保证可贵信息资源的隐秘性。(5)数字技术的通用性强,在数字技术中可用标准化逻辑部件构造多种数码系统。

1.2数字技术的具体内容

1.2.1传输过程数字化

传统信息传输受传输距离影响,深受噪声影响。而数字信息是不受传输距离影响的,它是可以重复再生的,通过检错,可以正确消除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噪声干扰造成的错误信息,提高信息的抗噪声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

1.2.2信息存储过程数字化

传统信息存储中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失真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数字技术实现了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借助数据压缩技术加大了数据记录的密度,借助数字纠错技术提高了信息存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3数字处理自动化

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字压缩技术。在数字化信息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数据压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信息数据之间都存在着关联性,容易出现信息冗杂问题,这就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压缩,数字压缩技术是数字技术的核心技术。

2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2.1数字技术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传播呈现出新特征

数字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产物,数字技术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

2.1.1传播媒介朝着“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其发展的新方向为“媒介融合”。广播电视纷纷开辟了与受众沟通交流的新型平台――数字化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只依赖于一个沟通平台的局面。在数字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广播电视与手机、互联网等不断整合,使得他们在崭新的大平台中实现了融合,使信息传播途径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速度。

2.1.2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征

传统的媒体,从信息采录到传递给受众中间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具有延时性特点,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信息的同步传播、同步接收,具有即时性特点[2]。这种即时性信息传播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鸿沟,将影、音、图、文等不同类别信息融为一体,瞬间完成加工,即时传递给受众。

2.2数字技术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制作呈现出新特点

传统广播电视的技术手段限制了广播电视频道数量的变化和范围的扩大,数字技术的出现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数字技术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传播出现了新的特征:

2.2.1广播电视的视觉效果趋向于立体化

广播电视得以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是媒体技术中的3D技术[3]。3D数字技术将广播电视新闻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转向立体化效果。电视研发工作也在大力应用3D数字技术,进入立体电视生产阶段。3D数字技术对人们的视觉冲击越来越大,传统的2D电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立体化视觉效果的需求。

3D立体化广播电视媒体最终将得到普及,3D技术会覆盖电视屏幕以及电脑屏幕,。对于广播电视来说,“如何充分利用3D数字技术制造立体化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能使广播电视获得更多的受众。

2.2.2广播电视的制作方法趋向于数字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内容的采录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化。数字化采录设备代替了传统采录设备,工作人员多使用数字摄像机,数字摄像机中白平衡的设定、跟拍以及对焦等都已经实现了智能化,避免了传统的复杂性操作,并且能保证内容采录的即时性,便于更好、更快地采录高清图像资料。数字技术还打破了传统线性编辑的不可调整性,工作人员可采用计算机对采录内容进行合成处理,提高了广播电视制作流程的灵活性,从而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数字技术还实现了广播电视制作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数字化。传统的信息传输依靠于交通工具,将现场采录信息传递到电视台,而数字技术是通过卫星通讯、数字网络以及高速光纤等传输的,传输速度大大提高。

2.2.3广播电视的内容趋向于深度化

数字技术使得广播电视实现了即时性特效,因此,仅凭时效性来争夺受众的方法已经过时。要使自己的广播电视节目立于不败之地,节目制作组就要在内容深化上努力,以纵向优势赢得更多受众。

3结语

综上所述,经历过数字化变革的广播电视正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受众的面前,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广播电视行业应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我,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海光.浅谈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0):216-216.

[2]虎正峰.浅谈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2,9(9):21,25.

[3]张磊.广播电视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活力,2012,(18):122-122.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9

1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机遇

1.1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表现,也是互联网和现代技术发展的成果,尤其是新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播手段,与以往传统的电视节目播送方式形成了强烈对比。在当下的网络中,除了专门的视频播送网站和视频平台,还有短视频抖音、快手以及微博、微信、QQ等,都可以进行视频播放,技术的革新为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手段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1.2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内容更加海量化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大量资源得以整合,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在传统环境下,资源有限和信息查找是两个大难题,由于以往信息资源载体的局限性,导致各种信息难以得到有效整合,而且,即使这些信息可以有效利用起来,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手段,在查找方面也会浪费较多时间。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所有的资源融合到一个数据库中,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只需输入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信息。总之,新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内容,也让信息检索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1.3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播方式更加现代化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手段和方式依托于现代化的技术和软件。以播放方式为例,广播电视节目在之前只能通过电视进行播放,电视播放也已经是当时最先进的手段和方式。但每一次的技术革新,总能为电视节目的播放带来新的方式,比如:电脑的出现、手机的出现和平板的出现。总之,每一种技术产物的出现,都是其播放手段的一次变化和升级。而制作手段也是一样的道理,尤其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相关软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对内容进行更新,再加上软件类型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特效的使用,也让电视节目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总之,随着新媒体环境而来的新媒体技术,让广播电视节目的直播手段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

2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节目在当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电视节目,还是传播思想、引导潮流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广播电视节目行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广播电视节目所产生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

2.1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单一、缺乏新意

电视节目的内容是传播信息和思想的主要内容,影响着观众的思维,但是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单一、缺乏新意,这也是制约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现在人们的思维惰性和过度追逐热点,导致现有的广播电视节目经常出现雷同的情况,相互抄袭也成为当下广播电视节目的一个现状。过度单调、缺乏创意的电视节目,无法满足所有受众的胃口,这样一来,受众对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再加上传统的广播电视选择性少,不像网络广播电视节目,人们可以随时观看,并且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不仅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还让节目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

2.2广播电视节目更新缓慢、实效性差

广播电视节目更新速度缓慢、缺乏实效性,也是制约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想要呈现在观众面前需要经过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电视节目在制作完成以后,还要通过审核,审核之后还需要根据日程进行安排,最终才能呈现在观众面前。另外,传统环境下的电视节目更新速度也很慢,有的节目甚至一周才更新一次,这种方式大大消耗了人们的耐心和兴趣。但是网络电视节目却不一样,网络电视节目在制作完成之后,只要不违背相关的准则,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除了一些规定有周期的电视节目之外,其他都有一定的自由性。甚至有的电视节目还会一次性完毕,这也是网络电视节目对传统电视节目造成冲击的一个优势所在。再加上时效性这一新闻要素的特点,如果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加以改善,终究会被网络电视节目所取代[1]。

2.3网络电视节目带来冲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滞后

网络电视节目的出现,对广播电视节目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体现在时效性和内容形式方面。由于网络电视节目的出现,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失去了一大批粉丝,再加上传统媒体介质的不便携性,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粉丝量急剧下降,这样一来,传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也会受到影响,最后,收视率下降又会导致参与其中的广告商变少,再加上本来就降低的收视率,使其效益也越来越低。这种蝴蝶效应所产生的后果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再加上现在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在网络上观看节目,所以,人们对于网络电视节目也更偏爱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3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广播电视存在很多先进性,也对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我们必须承认,传统广播电视也存在一定的优势。虽然和网络电视节目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时效性、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但是网络电视节目碎片化现象严重,广播电视节目却更加严谨、全面,而且更有深度。所以,如果广播电视节目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之后,依然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3.1打造特色品牌节目,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夯实自身发展的基础。当我们提起湖南卫视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这就是他们的特色品牌,也是湖南卫视的支柱节目。当我们提起浙江卫视的时候,又会想到《跑男》,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尤其是在当下,网络电视节目发展迅猛,各地电视台如果无法打造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来增强竞争力,就很难在现有的局势下得到大家关注。因为每个地方的电视台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及其本身的定位是不同的,所以,电视台必须根据自身特色和当地的特色来制作节目。除此之外,广播电视节目还要从实际出发,关注大众,这样才能在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同时,促进本地文化的宣传与发扬[3]。

3.2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节目制作效率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下的广播电视节目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制作手段传统、工作效率低下。所以,广播电视节目要尽快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充分借鉴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优势,从硬件和软件上做到与时俱进,实现智能化,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高效率。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拍摄、后期制作、后台运营和播放,每个环节所涉及的技术手段都要不断进步。比如,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和镜头的使用,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拍摄设备,还要选择先进的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拍摄出来的镜头有一定的质量。另外,在后期制作中,要积极使用比较高级的剪辑软件和特效软件,保证制作出来的节目有一个更美的视觉效果。最后,在播放时,可以利用aR、3D等技术以一个现代化的、全方位的角度来展现这个节目。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当今比较流行的网络直播来增加自己的粉丝数量[2]。

3.3丰富节目内容形式,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还要具备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的条件。因为每位观众的喜好都不同,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的审美完全类似,所以必须制作出多样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此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为此,广播电视节目必须以观众的需求为方向,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拓展节目的领域和类型[4]。同时,广播电视节目还必须具备个性化特点。节目之间相互仿效是广播电视节目在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虽然有些节目会进行一定的改变,但“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这一形势下,电视台创作特色化、个性化的节目,反而更具有吸引受众的特质。这也是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有效方法。

广播电视的特性篇10

【关键词】电视节目数字化技术维护

传统观点认为,电视的节目质量更多的表现为电台主持人的个人灵感的运用或创意的迸发,而随着处理器的出现及运用,电视节目设计则渐趋实体化,即将电视节目看做能动的、可产出的、可获益的行动过程,显然,新方式的发掘是不可缺少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传播以及应用,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播出系统逐渐完善,而要想促进电视节目的稳定发展,必须要对数字化技术实施一系列维护工作。

1电视节目播出的原则

1.1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

在广播电视台运营发展的过程中,笔者根据社会实际调查得知,电视节目要想充分展现艺术魅力,必须首先具备能够充分调动观众想象力的素质。语言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而人们的视听感受所能够带来的震撼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样一个新媒体发展日益蓬勃的时代背景下,电视节目要想能够展现艺术魅力的作用,播音人员或者主持人员必须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得观众能够根据个人的想法对事件作出评论,加强观众的自主性。

1.2立足于现实并体现个性

根植于现实是电视广播行业发展所需要明确的一个专业要求,即电视节目或者新闻播音作为社会事件的报道方式,必须体现求真务实的态度,对事件作出完整真实的论述,而想要展现专业魅力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便需要展示节目的个性化特征,电视节目个性的展示也就是播音支持社会力量的表现。电视节目要在确定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之上,对所处的时代、稿件性质作出客观的论述,同时加入职业性的个性特征。

1.3展现口语化语言能力

电视节目工作更多的涉及口语化的工作,因此,播音人员要将口语能力的训练作为职业发展的重点,口语能力是衡量播音人员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在播音主持时,主持人将一项复杂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是口语能力的体现,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还能够减轻观众的听觉疲劳。同时,在进行播音主持时,要注意将口语化的能力运用到新闻播报工作中,体现主持人的个性特征而和艺术魅力。

1.4了解社会价值取向

要想展示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价值,电视节目工作的开展必须充分了解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获得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能够丰富电视节目的内涵,获得长远的发展。只有了解社会的价值取向,广播电视业才能够对时事热点作出客观以及正确的评论。表达客观的看法也是电视节目创作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能够端正电视节目的社会舆论风向。

2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的技术维护

2.1提升声音质量

在电视广播运营发展的过程中,笔者根据社会实际调查得知,电视节目播音人员的声音质量对于节目的受欢迎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想能够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特别是在数字化播出时代,电视节目的声音维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人历来有重视音色的传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非常重视音色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表现意义。欧洲声乐重视音色与音色之间的相契,称为标准共振峰,高度讲究技巧性。而我国传统广播电视节目更加集中于音色的个性化发展上,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特征,创造形形的音色表现形式,使得音色具有多方向、多元化特征,因此迸发出更强的表现力。在数字化播出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声音在使用以及播出之前,需要进行科学的仪器检测和测试,确定声音的质量以及感染力。

2.2丰富广播节目制作手段

随着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的简明性、生动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也逐渐凸显,数字化下的电视节目播出十分讲究信息的传递效果,注重对视觉语言的把握使用以及编辑操作,光盘作为记录的媒体,相比其他语言更具说服力和艺术性,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不仅仅是电视工作人员的任务,同时也涉及众多领域,例如信息学领域、心理学领域、语言学领域、新闻学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行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节目的制作不仅仅类型多样且风格各异,满足了社会民众对于信息和审美的需要。因此,在数字化播出背景下,目前广播行业的发展要注重优化节目设计、制作,以此实现传递信息和吸引观众兴趣的双重目的。声音和文字的结合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也是十分有益的,一方面,声音给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文字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节目的详细内容,使观众的感官体验更加充实。目前,声音和文字的组合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数字化音频技术设计方法,该种方式对于全面传递节目信息以及提升节目制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促进电视广播业的技术革新

数字化播出方式的应用使得电视节目新处理技术逐渐发展,新处理技术涉及采集、修改、建模、存档等多个环节,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数字处理是较为安全且高效的处理路径。处理器在广播节目设计过程中的运用摆脱了传统操作技术的限制,为广播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创新和效益的提升。因此,我国广播行业也正面临新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技术革新对广播行业的重要影响、加强技术创新已成为网络人士、文化行业、广播工作人员等多位社会主体共同努力的方向。技术的发展对于变革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模式、加速行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媒体正在悄然改变着电视节目发展的方方面面。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则为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极大地开发了电视节目设计的内在设计潜力,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电视节目设计思维模式。

3结语

在电视节目遭遇信息化时代挑战的背景下,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的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丰富,获得了崭新的发展,但是电视节目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争取在保持自身传统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吸取新媒体发展的优势和特点,重新塑造数字化的电视节目跨平台传播新格局,利用一系列数字化的新技术、新手段以及新思路,促进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技术的维护和管理,促进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国雁.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的技术维护[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105-108.

[2]赵辉.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的技术维护与管理[J].西部广播电视,2014(17):176+181.

作者简介

闫文杰,男,山西省太原市人。现为太原电视台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