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十篇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十篇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6:51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监督

当前阶段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效率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例如其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资源管理意识较为浅薄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其在会计评估过程中存在的登记标准不规范、登记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现象以及其在收款付款工作中的核算工作出现了制度内容缺陷现象等等,都是当前阶段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加强措施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加强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改善和优化。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核算工作的施行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借鉴应用以及充分优化,加强对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内容的记录以及审查,并针对记录内容做好相关的分析以充分做好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此外,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单位内部的实际财务管理状况制定单位内部的价格机制,采用定额管理或者计划价格的管理方式完成月末分摊差异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相关影响因素的预防。

1.2加强权责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权责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凭借权责制度施行过程中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施行过程中更加真实、客观、谨慎以及全面的分析和反应,更好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中对事业单位流动资金的使用状况的核查、单位固定资产的核查以及单位经营活动的核查和检验,帮助事业单位更加有效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同时,权责制度还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好的完成对对方单位财务实际情况的核查以及管理,帮助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情况能够更加安全和稳定。

1.3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应该根据《会计法》中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检查,针对会计核算工作施行过程中的资金管理规范性程度、资金利用率的有效程度、固定资产的清查全面性等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核实以及监督,事业单位还应该积极做好会计账薄、会计凭证、会计法规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保证上述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确实全面充分的进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成果质量。

2、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加强措施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加强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责任制的建立与施行。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监督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内部责任制度的建立以及施行,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根据自身岗位以及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职责不同完成其在会计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综合考虑诸多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同时有效的结合自身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根据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施行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制定责任制度并确保相关责任制度的贯彻落实,保证其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关岗位的个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举例来讲,事业单位可以在加强单位内部责任制度建立以及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建立并且不断完善会计人员岗位制度、会计核算工作处理制度、部门协同工作制度、个人岗位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等,保证上述制度的内容能够有效的涵盖会计核算工作以及会计监督工作的范围。

2.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完善。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指定相应的会计监督责任制度并且保证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贯彻落实也是有效的加强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针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根据其级别的不同以及实际工作性质的不同,在借鉴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在自身会计工作的施行过程中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中实行,加强对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设,从外界方面以及自身两个方面同时完成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责任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

2.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工作的施行过程中不断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施行,加强对内部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和改革,从财务会计工作的源头入手做好财务支出的管理工作,同时有效的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借鉴最初的预算内容完成相应的会计审核工作,保证会计审核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更加有效的规划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支出情况。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国库的单一账户制度来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共财政框架,在整体财务制度中都加强对预算管理工制度的优化和落实,根据各个项目的实际进度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融入和监管,按照预算工作的实行情况及时的调整各项支出。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事业单位在如何加强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工作中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加强自身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工作相关体系的建设,确保自身的财务会计工作始终处在清晰可控的范围内,确保单位自身财务管理状况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魏红敏.如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监督[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8):154.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2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加强措施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加强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改善和优化。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核算工作的施行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借鉴应用以及充分优化,加强对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内容的记录以及审查,并针对记录内容做好相关的分析以充分做好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此外,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单位内部的实际财务管理状况制定单位内部的价格机制,采用定额管理或者计划价格的管理方式完成月末分摊差异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相关影响因素的预防。

1.2加强权责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权责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凭借权责制度施行过程中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施行过程中更加真实、客观、谨慎以及全面的分析和反应,更好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中对事业单位流动资金的使用状况的核查、单位固定资产的核查以及单位经营活动的核查和检验,帮助事业单位更加有效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同时,权责制度还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好的完成对对方单位财务实际情况的核查以及管理,帮助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情况能够更加安全和稳定。

1.3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应该根据《会计法》中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检查,针对会计核算工作施行过程中的资金管理规范性程度、资金利用率的有效程度、固定资产的清查全面性等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核实以及监督,事业单位还应该积极做好会计账薄、会计凭证、会计法规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保证上述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确实全面充分的进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成果质量。

2、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加强措施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加强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责任制的建立与施行。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监督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内部责任制度的建立以及施行,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根据自身岗位以及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职责不同完成其在会计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综合考虑诸多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同时有效的结合自身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根据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施行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制定责任制度并确保相关责任制度的贯彻落实,保证其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关岗位的个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举例来讲,事业单位可以在加强单位内部责任制度建立以及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建立并且不断完善会计人员岗位制度、会计核算工作处理制度、部门协同工作制度、个人岗位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等,保证上述制度的内容能够有效的涵盖会计核算工作以及会计监督工作的范围。

2.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完善。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指定相应的会计监督责任制度并且保证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贯彻落实也是有效的加强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针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根据其级别的不同以及实际工作性质的不同,在借鉴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在自身会计工作的施行过程中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中实行,加强对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设,从外界方面以及自身两个方面同时完成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责任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

2.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工作的施行过程中不断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施行,加强对内部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和改革,从财务会计工作的源头入手做好财务支出的管理工作,同时有效的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借鉴最初的预算内容完成相应的会计审核工作,保证会计审核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更加有效的规划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支出情况。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国库的单一账户制度来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共财政框架,在整体财务制度中都加强对预算管理工制度的优化和落实,根据各个项目的实际进度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融入和监管,按照预算工作的实行情况及时的调整各项支出。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3

关键词:财会监督;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会计监督在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财会监督,可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计划、预算、执行和完成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直观揭示,能够帮助相关职能部门找出差距,提高其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会计监督与财政监督间的关系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从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会计监督与财政监督两者虽在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范围有所不同,但在会计核算和执行财经法规上却保持了相当一致性。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单位,如果能很好的执行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严格按会计制度依法办事,具有健全的会计监督体制,就会大大节约财政监督的成本,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根本,加强会计监督的建设即为财政监督的长效稳定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会计监督的策略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责任,也是经济监督最直接的手段。长期以来,会计监督在我国的作用一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成本趋于多元化,经济活动愈加复杂,由此也产生了大量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针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消除会计监督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构建长效稳定的财政监督机制奠定基础。

(一)健全财经法律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健全的财经法律法规体系,是会计人员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与会计监督相关的各项行政法规和实施细则在法律上的明确、会计监督各主体的权责的清楚划分,对会计主体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了会计人员对其职责能够得到真正的履行,同时也起到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除此之外,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有利于执法机关对违法造假行为的制裁,通过司法诉讼的程序也使会计监督的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履行,使会计的监督工作更具权威性。

(二)完善会计监督机构建设

监督机构的设立是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履行的保证。企业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我国新《会计法》中的内容,建立一个具有“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的会计监督机构,并根据这些制度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机构在企业中作为一个独立的财政管理部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企业财政被少数实权者独自操控的现象,使得会计监督机构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成立专门的会计监督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财政部门的管理控制的制度体系,以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行使。

(三)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

首先,有关机构和部门的工作程序可以选择适当的对外进行公开,特别是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以及职责的划分情况,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使相应的政策、程序、资金和使用情况都能够在公众的监督中运行,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政府可以设立举报邮箱或者网上举报等方式,对有价值的举报线索进行相应的检查,并且对于举报人施行严格的保密,使举报人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一些奖励的基金,鼓励群众进行监督举报。其次,公众舆论也要发挥其对社会各部门应有的监督作用。新闻媒体发挥媒体应有的职责,敢于对于违法行为给予曝光,这一点对于遏制会计监督管理部门腐败的行为的作用非常显著。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具有对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进行监查和督促的职能,所以在会计监督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影响会计监督工作能否有效行使的关键。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责任心,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才能保证会计监督有效的实施。首先,会计管理部门应开展定期的培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会计人员能够真正发挥到会计监督效力,以确保会计监督机制安全高效运转。其次,实现会计人员的职业化。会计人员的职业化是解决“企业会计体论”下国家利益易受侵害这一大难题的最为有效的措施,通过对会计资格的确认,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资质的严格审查,从根本上减少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的可能。

会计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使其发挥作用,是我国目前经济监督体系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都应该提高认识,针对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不断对我国会计监督进行完善,以确保稳定长效财政监督体系的构建,实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稳定、促进经济快速的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亚清.会计监督的基础性与局限性[J].中国科技博览,2010(36).

[2]吴翠云.会计改革对财政监督的新要求[J].财务与会计,2010(08).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4

《会计法》构建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及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从会计监督的层次上来划分,会计监督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说是接受法律法规的委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所实施的会计监督,这是会计监督的最高层次,也是会计监督之所以能被社会所承认的基础;

第二层次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接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所实施的监督,这一层次的监督主要是由于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所有者为了对经营者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而委托会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如近年来会计人员委派制和会计主管人员委派制就是该层次的监督;

第三层次的监督是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接受经营者委托对经营活动所实施的监督,该层次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企业管理和经营者经济责任的解除;

第四个层次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判断所实施的监督,该层次的监督是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对企业有些经营活动虽然符合法规,也得到了股东或经营者的许可,但却缺乏经济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使经营行为更具有合理性。

这第三和第四层次的监督也就是会计法第5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这两个层次的会计监督权利在具体履行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权根据需要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二是有权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三是因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权利得不到实现时,有权请求国家强制机关依法予以保护。

一、加强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通过会计监督可以保护经济主体的财产安全与完整。通过会计监督能够防止企业不合理、不合法的各种经济行为,从而节约资金。对社会而言,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防范经济运行风险,提高会计监督在经济监督中的地位。对会计主体而言,有利于保证微观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奠定依法治国的基础。尤其是对促进会计主体经济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推动财务经营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各级各类领导而言,有利于促进他们自觉接受会计监督,主动把自己置于会计监督之下,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会计监督权利,形成良好会计监督氛围。对会计人员而言,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的监督信心,把会计监督落到实处。

随着煤炭企业的发展,会计监督的必要性逐渐显露出来。有利于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约束财产所有者、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行为;有利于企业节约开支,提高经营效益。当然从宏观上来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减少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必要的阻力,也能推进廉政建设,节约使用资金,使社会经济运行更加秩序化,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会计监督的条件

1.有效行使会计监督权利,要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基础。从目前的情况看会计监督不到位,确有管理体制上的制约,但会计人员的素质过低,对职业道德水平重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重要原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效行使会计监督权利的先决条件。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会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人,掌握单位的财权和经济秘密,稍有不慎,就可能给国家、集体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会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理财的思想,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性强,并且会计监督权利是一项综合经济管理权利,没有相应的知识水平作基础,权利只能束之高阁,所以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不断扩大知识面,尽量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与会计监督权利相适应。会计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对会计人员从严考核,从严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应高于其他行业,这是由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会计工作经常处于各种利益的交叉点上,因此会计人员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公平的对待利益各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会计秩序,加大力度净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树立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第四是提高操作能力。会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是高层次的经济经营管理,没有相应的工作操作能力,权利无法落实。因此,较高的组织协调、指导指挥、经营操作、预测决策能力,是会计人员行使监督权利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第五是提升管理素质。落实会计监督权利要有良好的管理素质,通过自己的工作,把法律的强制性变成被监督者的自觉行动,管理才是有效的,监督才是有力的。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5

财务工作是企业整体工作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财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会计信息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的经济状态,因此,如果会计信息出现漏洞和错误,对于企业而言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做好财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

1.1利益的驱动

在一些企业中,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利益驱动。所谓的利益驱动,是企业的管理层为了隐瞒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授意会计工作人员伪造财务数据,通过造假账等形式来应对审计,出具虚假的会计信息。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基础就是利益驱动,一方面,表现在企业的管理层受到利益驱动,由于制造虚假财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隐瞒一些真实的财务内容,而财务数据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收益,因此,虚假财务信息就成为管理层利益驱动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讲,会计人员出具虚假财务信息也是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利益诱惑,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伪造财务数据,出具虚假财务信息的情况,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的出现。

1.2会计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

会计信息不对称,也是当前会计信息质量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我国的企业运行环境中,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权利是分离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就成为企业管理中为经营者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是分离的,无论是时空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会计人员将会计信息提交给企业的经营者,而经营者需要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来按照自己的利益使用这些会计信息,但是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是无法看到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受到了制约,资本市场上存在着虚假的会计信息成分,也是由于这种会计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而道德风险,也恰恰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使用。

1.3会计队伍素质不高

会计工作中出现了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会计人员面对的利益驱使还是道德风险,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人员个人的素质。一个会计工作队伍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支撑,在工作的开展中自然就会面临多种难题,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是会计工作人员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会计从业队伍的素养构成。

当前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企业忽视了对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培养工作,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财务工作的开展中,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职业素养下降,缺乏良好的职业修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会计工作中出现信息失真失实的情况也就比较常见。

1.4违法惩戒机制不完善

在会计工作中,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失实的情况没有严格的惩治机制,这也是给会计工作违法犯罪行为制造空间的一个原因。当前在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导致的会计工作开展中出现各种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也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违法成本低,一旦出现信息质量有问题的情况,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追查和惩治机制不完善,会计人员对自己的行为过错付出的成本代价比较小。目前的惩治机制力度不足,因此,这种外部的约束力也没有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约束作用。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意义

2.1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披露

会计信息的准确披露,是会计提供信息的重要支撑,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督,对于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准确披露不仅是对自身企业的监督,同时也是给企业的投资人和员工一种展示企业发展能力的表现。所以,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会计信息质量一定要有所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就是实现准确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是企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

2.2防止违法行为的出现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是降低企业中会计工作开展出现违法情况的概率。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的是企业的财务工作,更严重的会影响到投资人和企业员工的利益。如果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了问题,影响的是企业自身,但是拓展开来,越多的企业出现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会造成危害。因此,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是将这种对社会、对企业的危害扼杀在摇篮,是降低违法概率、防止违法行为出现的保障。

2.3规范财务会计行为

会计信息质量是财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构成,未来在企业的会计工作开展中,对会计质量进行规范,对于整体的财务工作而言,也是一种职业规范。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能够更好地展现财务工作中对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力度,提高整体的财务工作水平。

3加强财务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3.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针对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情况而言,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未来在企业的发展中,公司的智力结构要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特别是作为企业的投资人,一定要对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把握。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增加投资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力度,提高投资人对会计信息的知晓权,并且进一步深化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和审查力度。通过整体的财务信息流通机构的流程设计安排,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3.2加大会计监管力度

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情况角度来讲,未来在企业的发展中,要下大力度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特别是,要适当的增加对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的处罚力度,增加会计人员信息质量出现问题的惩罚成本,让会计人员对信息质量问题提起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从外部力量的角度做好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约束,提高了约束力。

3.3完善财务控制机制

从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角度而言,未来要从机制上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在企业中,要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工作机制,根据企业的治理结构的现状不同来合理设计财务控制机制。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针对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设定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会计信息管理机制,更好地强化会计信息的管理工作,并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保障各种现行的管理机制能够落实到位。

3.4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当前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情况,未来在企业中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讲,企业要给会计人员制造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的同时,增加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时刻让会计人员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减少会计工作中的道德风险导致的各种违规行为。此外,还应该在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考核方面增加职业素养考核,这样也是帮助会计工作人员树立良好职业素养的手段。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6

新形势下审计执法之我见(1)汤新铭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5日至16在北京召开,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审计工作如何为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稽查和审计监督,杜绝劣质工程和挪用项目资金”;要“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审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依法治税,严禁新形势下审计执法之我见(1)汤新铭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5日至16在北京召开,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审计工作如何为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稽查和审计监督,杜绝劣质工程和挪用项目资金”;要“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审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依法治税,严禁越权免税收行为,依法清理和收缴欠税,加大打击力度,维护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各种财政性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监督检查,将预算外资金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金融机构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重要业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要“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充分发挥监查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在谈到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时强调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大案要案。重点查办各级政府机关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查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法违纪、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和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推行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审计制度,朱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今后的审计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如何才能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担负起历史赋予审计干部的重任,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加强对审计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审计执法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审计执法工作的基础。《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是我国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加强审计法规的宣传学习,提高全社会对审计执法重要性的认识,做到知法懂法、自觉接受审计势在必行是完全必要的,审计执法工作有其特有的属性:一是依法性。《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力,是宪法赋予的权力。这表明审计监督实施的依法性和审计执法程序的严肃性。二是独立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法》这一规定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所担负的职责而确定的。审计机关如果不能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将无法完成《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因此,审计机关依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保证。三是强制性。《审计法》还远规定:“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新形势下审计执法之我见(1)汤新铭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5日至16在北京召开,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审计工作如何为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稽查和审计监督,杜绝劣质工程和挪用项目资金”;要“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审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依法治税,严禁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任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可见,审计监督是一个行政执法过程,那种把审计执法当成是一般性的工作检查,甚至认为是“挑刺”、“找岔子”等,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视法律的行为。二、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敬业精神,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保证根据我县审计队伍的现状,我们确立的基本思路是:“依法立局,以诚敬业,从我做起,上好台阶。”为了实施好这一基本思路,在全县审计队伍中要大力开展“四讲四要”活动。一是讲学习,功底要真。朱总理指出:“审计工作很重要,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审计机关肩负的任务也是十分光荣的。”审计人员要担负起如此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要坚决克服那种自卑心理,树立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责和自信心。二是讲政治,头脑要清。朱总理指出:“你干你的,谁也不要怕,审计部门要丫在国家的立场上,如实对外公布和报告,谁干扰就处理谁,就得下台。”作为法定的、专门的经济综合监督部门的审计机关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权力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7

关键词:事后监督;执行力;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2-0062-04

为加强对内部会计核算风险的监控,人民银行于2004年在分支行设立了事后监督部门,专门负责对会计、国库和货币发行等会计核算业务的日常会计监督。几年来,事后监督在规范会计行为、防范资金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外部金融风险的加剧,以及央行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事后监督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如何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切实发挥好风险防范的作用。是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事后监督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一)执行力的概念来源

“执行力”这一概念最早被运用于行政法学领域,普遍认为行政执行力是指“执行强制力”及“执行效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领域,是指企业执行战略计划的技术体系、能力。到2005年前后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是指政府相关组织在执行政策、决策、法令、战略及日常事务方面的执行能力及执行效力。执行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力通常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广义的执行力是执行意识、执行能力、执行机制的综合表现,执行意识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强与否。执行能力体现了业务素质高与否。执行机制体现了考核机制健全与否。

(二)事后监督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从执行力的概念来源看。事后监督执行力是指事后监督部门或人员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组织、制度和文化等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和执行效力。事后监督执行力影响因素按来源分析,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因素包括执行理念、执行主体、执行流程和执行机制,其中执行理念即事后监督要树立科学的监督理念,以防范资金风险。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目标;执行主体包含两个层级。即监督人员个人和监督团队;执行流程即事后监督人员监督的过程依据;执行机制就是保障监督执行的制度、措施等。外部因素中,主要指事后监督的外部环境,通常指上级指定的有关政策、法规,领导的重视、以及与被监督部门和会计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等。综上分析可见,事后监督执行力的提高就是要在科学的监督理念指导下,提高监督人员素质,完善监督依据,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并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营造和谐的外部监督环境。

二、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的必要性分析

(一)整体金融环境要求央行事后监督提高执行力

从当前金融环境整体来看,人民银行风险防控的压力比较大。一是受经济增速回落影响,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另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步入还款高峰期,偿债资金来源不足风险上升。这些都可能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二是一些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参与非法骗贷、高利贷等违法活动,可能引发较大风险:三是一些地区民间借贷在利率、资金来源和投向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经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人民银行肩负着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责,不仅要关注整体金融环境形势的影响,更要做好自身风险的防范,尤其是涉及到资金清算方面的风险,因此,作为人民银行内部资金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事后监督应切实提高执行力,充分发挥监督有效性。

(二)央行会计模式的变革要求事后监督提高执行力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央行会计核算从手工核算、计算机单机版核算过渡到网络化时代,逐渐实现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账务核算、资金结算及信息反映的质量和效率极大提高,会计核算主体逐步集中上移,会计层级管理逐步实现扁平化。可及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会计信息处理模式、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全新变革。因此,作为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关口,事后监督从形式到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后监督人员要紧跟业务改革的步伐,不仅要关注资金核算的正确性,更要关注系统设置的合理性及可能潜在的风险,同时要密切关注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业务操作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引发的风险。

(三)会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要求事后监督提高执行力

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是自身业务风险控制的基础、会计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因此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强调,要加强对核算业务的全过程监督,事后监督部门作为对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各业务的最后一道资金风险屏障,在人民银行会计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事后监督通过对监督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不仅可以及时全面了解各核算业务的情况,还可以建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就某一类问题进行专项审计和检查,以促进核算部门内控制度的健全,达到防范资金风险的目的,不断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三、影响事后监督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一)监督理念因素分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监督理念是事后监督充分发挥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但事后监督部门由于体制不顺和定位不科学等因素,从制度层面至今仍没有科学的监督理念提出,各分支行事后监督部门从实践的角度虽提出相应的监督目标。但标准不一。制度上无论是刚成立时总行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规程》。还是2010年新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都定位事后监督是对核算结果实施的复核和审验,是核算环节的最后一道关口,另外由于总行没有相应的司局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这就造成了工作中,事后监督部门不具备内审、纪检等职能部门所拥有的有效手段,对核算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时,往往陷入尴尬境地,也容易导致好人主义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执行力度越来越小,甚至执行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后监督有效性的开展。

(二)监督主体因素分析

监督主体对监督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监督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因。从实践角度看。监督目标的实现要靠监督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即通过监督主体的执行把监督目标变成现实,换句话说,事后监督执行力是由监督人员的精神状态、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以及协调能力等诸要素共同作用的。这里的监督主体也就是执行力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事后监督人员个人执行力和团队执行力。因此。要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水平,除了要提高团队每一成员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加强团队本身的建设,包括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等等,以加强团队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分工。总行制定的制度当中涉及到事后监督人员的培训问题,但目前的现状是,事后监督人员基本上都是靠自身学习来提高素质,很少有机会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三)监督机制因素分析

执行机制的完善是事后监督提高执行力,开展有效性监督的关键。其监督机制包括制度依据、监督手段方法等。

1.制度建设方面。制度完善是提高监督执行力的根本和必要条件,其核心是将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的行为都以制度的方式明确化和规范化,避免监督的随意性。自事后监督部门2004年成立以来,总行相继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等制度,各地事后监督部门结合当地实践,都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管理、操作规程以及工作制度等等,这都为事后监督执行力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从总行出台的制度来看,制度只是从原则上进行规定,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如风险评估方面,制度中只指出事后监督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但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也未建立一套较为细致、操作性很强的事后监督评估预警方法。由于不实行垂直管理,各地事后监督部门自身制定的制度标准不一,而且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2.监督手段方面。监督手段的科学选择是提升执行力的措施和途径。监督目标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方式的选择是否与会计核算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形式相匹配。目前事后监督手段常用的监督方式有人工和计算机监督、现场和非现场监督、全面性和重点性监督等手段。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监督手段滞后于业务的发展。目前事后监督工作除中央银行会计采用监督系统开展监督外。对国库、货币发行等业务仍以人工审票为主,这种人工监督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的结果。也容易导致监督内容不到位,难以起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二是风险评估侧重风险环节的确定。且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各地事后监督部门虽都基本确定了风险环节和风险点。但如何利用监督信息实行对风险的评估预警开展的较少,而且风险评估多是描述性地进行定性评价,缺少定量分析;三是尚未建立相应的监督信息系统。事后监督结果信息目前只是人为地进行整理存档,尚未有建立相应的统一信息标准系统对其进行强制性地存储。不利于从深层次上分析潜在的风险和评估预警的建立。

(四)监督环境因素分析

1.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方面。事后监督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事后监督与核算部门的关系,以及事后监督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事后监督部门与核算部门的关系应主要强调职责如何划分。监督的结果如何利用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关于职责如何划分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会计核算过程定义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者的结合,同时明确了核算部门和监督部门在会计监督中的定位,但现实工作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职责难以合理划分,甚至存在与文件相冲突和矛盾的地方。监督结果的利用问题,事后监督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事后监督成果具有全面性、及时性和可信赖性的特点,但现实工作中,各种检查如联行检查、审计检查、会计检查等仍相互交叉,各自为政,都没能够利用事后监督成果。这就涉及到协调机制的建立问题,协调机制不但应解决监督部门和被监督部门之间的问题,还应构建与审计、纪检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2.会计文化建设方面。会计文化是现代会计管理的一种软约束工具,它侧重于精神层面,以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形式对会计主体产生影响,具有弥补法制监管硬约束不足的作用。会计文化应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会计监督作为人民银行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监督文化也应受会计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总体上看。目前会计监督文化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监督的价值文化欠清晰。事后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导致监督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不是很清晰:二是监督的环境文化欠和谐。事后监督的地位决定了其权力不如内审、纪检具有权威性。平级监督导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难以找到契合点,有时对于出现的问题会发生扯皮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督环境的不和谐:三是监督的制度文化欠优越。总行在制度设计上虽然将会计监督定位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结合,但对于出现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更没有相应的纠错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的对策

事后监督作为人民银行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体的会计监督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必须在充分发挥内部因素积极作用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实现会计监督体系的整体联动。

(一)树立科学的监督理念,强化风险管理和监督

一是树立以风险为本的监督理念,强化风险管理。对作为会计控制重要环节的事后监督来说,树立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也就是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人民银行资金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可预见、可接受的范围内:二是加强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评估和研究。突出风险环节监督。协调相关业务部门认真研究每一项业务的流程,并对所涉及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界定。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框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评估相关风险,并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同时对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控和有效管理:三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按照实用性、系统性、全面性,便于操作和评价分析的原则,开发、建立与前台会计核算系统相连的风险预警监控系统。对前台核算系统资金汇划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实现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的转变,增强事后监督的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制度,增强监督执行的动力和约束力。

高效的执行力来源于执行动力,其动力就是利益导向机制,具体指激励约束机制信号的强弱。首先,激励机制的信号从正反馈的角度表明,当执行达到某一目标后,如何鼓励,如何奖赏,其力度有多大,需要明确。在总行没有对事后监督部门考核的情况下,为充分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可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如可考虑借鉴被监督部门的业绩来对监督人员考核,作为全面提升监督人员恪守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其次,约束机制从负反馈角度表示,当执行达不到目标,会带来什么消极后果,以及带来哪些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也需要明确,这就需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有章不循的要加大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执行制度的严肃性;第三就是要建章建制,规范事后监督流程。在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优化监督流程,做到标准化运作。标准化运作是高效执行力的基础,包含了岗位职责、权限配置、信息传递通道、监督流程、决策机制等,从而构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切实做到监督有据可依。

(三)加强培训,提高监督人员的执行力和有效力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的第一位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和最活跃的因素,同样事后监督目标的实现不能依赖事后监督制度本身,关键是对事后监督的贯彻和执行。因此,高素质的监督人员是保证事后监督执行力的重要内因。这就需要提升监督人员的整体执行技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央行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不仅要求监督人员熟练掌握有关规章制度,具备丰富的内控工作经验,业务敏感性和宽阔的业务视野,熟悉前台业务风险点,而且还要具有职业判断力,在实际业务监督中能够捕捉风险事件,预警风险类型,以满足新形势下内控监管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各类后续教育及培训,进一步更新事后监督人员业务知识,提升专业胜任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水平的事后监督干部队伍,以适应事后监督发展和转型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事后监督工作的智能化。

(四)加强会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首先在会计相关部门内部要加强文化建设,形成执行氛围。通过思想教育、宣传道德典型等方式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营造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文化氛围,以促进会计人员将制度要求转化为自律行为,将外在的制度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强化会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树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的理念,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二是畅通交流机制,营造和谐的监督环境。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同核算部门的协调沟通,即事后监督部门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要及时与核算部门沟通,同时核算部门对业务和制度的变化要及时告知事后部门,以共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事后监督部门要加强与会计、支付结算、审计和纪检部门的联系,提高监督合力,实现信息共享;三是提供一个真正做事的平台。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在这个平台上,会计及监督人员有机会、有责任、有奖惩,这样的一个平台是每个会计人员所留恋的,最终会形成一种激励会计及监督人员的文化氛围。

课题组组长:兰埃用

课题组成员:邢福陈莉

王志耆尹月丽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8

回答这个疑问,谈谈个人浅识。我们还得回到“审计”定义的原点。

首先说说“审”和“计”。审字的基本定义有多种,其中:祥细、周密,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敲研究为重点基础定义。祥细定义:祥究、考察,审,谓祥观其道也,知道、知悉。从字(形)看,“审”字正、不偏斜。再来看“计”字,计是核算、测量或核算的仪器,主意、策略,谋划、打算。“审”与“计”连在一起组成“审计”,意为通过祥细周密的考察研究分析,最终弄清楚弄明白公正地对某一事(物)的核算、主意、策略、计划执行落实情况作出评价。

引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简单地可理解为审查审核某一“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是否合法合规、计划执行是否到位完整。由此可见审计监督决非狭义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监督。

再来看看审计监督之由来,审计监督古今中外其实早已有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审计法是1914年10月北洋政府颁布的审计法和审计法施行细则。新中国于1985年和1988年分别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执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新中国第一部《审计法》是1994年8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施行。后2006年修改。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审计监督任务、职责、目的、权限、程序、法律责任等等,审计监督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和完善。国务院2014年10月9日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更加进一步明确审计监督范畴,特别提到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党的十首次将审计监督列入监督之列,不难看出新常态下党和政府赋予审计之重任和重托。

因此,新常态下审计监督如何适应之定当认真思考和应对。清楚了审计内涵加之当下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就不难理解政策执行到位与否、人员编制控制与否、网点布局合理与否、环境资源保护与否、财政财务收支执行预算情况真实合规合法与否等等都属于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范畴,决非是最初始化的简单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但同时又要看到由此派生出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

(一)审计力量严重匮乏。按新的审计监督范畴现有审计力量明显难以担当此任,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所谓业务人员也仅限于懂得财务监督知识和少数懂得工程造价决算审计监督知识的人员,(但还很不全面),且占比较小,何以担当。

(二)审计监督知识面窄。现有人员当中大概可分为四种类型:

1、是懂得些财务知识,可担财政财务行为监督作用但年龄偏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些力不从心。

2、是“半路出家”从头学起(如刚性安置或特殊原因调入)。年轻肯钻研者还能胜任,否则只能是占编。

3、是新招录者,招录条件虽想招录审计专业专门人才但实际是基层审计机关很难招到,因当下属稀有人才。所以只有将条件限于懂财会知识善计算机者均可报考或录用。

4、是非业务人员占比近40%以上甚至更高,如此人员和知识结构要想全面履行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三)监督与被监督对象关系不匹配。虽说我们监督的现实对象是某一部门,但实际上大多均为政府组成部门或工作部门,换句话说实则是监督政府。但审计机关本身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同属政府领导(同时也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如何监督,如何有效监督,如何大胆监督实在是有些困惑和茫然,这是一大体制障碍、瓶颈。基层审计监督机关实则是个“内审机构”,难谈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二、对策与办法。

(一)首先要亟待解决机制体制问题。受《宪法》之限制,改宪法非易事,但探索省以下审计机关实行人、财、物统管可能会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和行使监督权。此项政策需早日落地。同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上划划得了,能适应,见成效,做到监督更有力,决非“换汤不换药”。

(二)严把人员入口关,吸收新鲜血液。选录一批“全职”审计人才,懂政策,知识面广,品行端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三)花时间花本钱全员培训。特别是些新兴监督事项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培训,同时顶层应设计出台些操作性强的蓝本供基层参照,不能只下计划和任务,不管你能否胜任。要考虑层级之间的差别,以免影响审计监督质量,严重点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9

关键词: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监督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政府部门,是按照国家政策为国家以及人民进行服务的单位,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财务工作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各单位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随着时代的变革,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保证财务工作的开展质量,各事业单位都开始施行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但目前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却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一)对于内部会计控制认识程度不深

目前仍然有部分单位对于“内部会计控制”这一概念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控制的内容以及相应制度了解程度都相对较低,对于如何确保会计控制工作的质量更是毫无头绪,错误的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业,单位其他部门都没有对这项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工作开展时也会以对财务知识不了解为由推卸相应的工作责任,在这种认识与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的环境下,会计控制工作很难高质量进行。[3]

(二)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这一问题主要呈现为两点:第一点,单位内部的控制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监督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每一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监督工作流于表面的,落实质量并不理想。同时监督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单位的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点,社会监督力度不足。[2]

(三)各部门之间交流性不强

进行内部会计审计工作时,不仅是财务部门要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只有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顺利实施。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由于对内部控制认识程度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单位的非财务部门都没有对该项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财务部门也没有与其他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进而对控制工作的开展形成了直接的阻碍。[4]

(四)预算控制力度不足

预算工作时财务工作中的重点,准确的预算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对各项资金合理进行运用,避免贪污或者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在对内部会计进行控制时,预算也是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2]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强化建议

(一)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各地事业单位想要对内部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就要提高单位内部对于该项控制工作的意识水平,一方面要对每位管理者在内控工作中责任进行明确,要使其能够起到带头作用,使单位内部各个部门都能认识到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各个部门对于该项工作的配合程度。[3]

(二)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事业单位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形成明确的认知之后,要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制定健全的内控会计控制制度。在制定制度时,各单位首先要对根据单位自身的性质,以相应法律法规为依托,制定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4]

(三)建立高质量的财务审核机制

在建立财务审核机制时,单位必须要对相关部门的钱币资本进行授权,并要对审核权限、审核发放权限以及审批过程的标准进行确定。同时要实施硬性规定,要求单位产生的每笔开销都要由经手人进行签字,并交由财务部门进行审批,只有各项开销都符合标准之后才能批准,从而减少铺张浪费的情况出现,对单位财务资金有效进行控制。[1]

(四)增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各单位必须要对该项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实施动态化的监督制度,按照单位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对各项环节的具体监督操作进行调整,以确保内部监督工作开展质量。同时要对监督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公正度,保证监督工作的执行力度,降低徇私枉法情况的出现,保证单位资金的安全性。[2]

三、结束语

虽然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多方面的实施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值,但只要各地事业单位能够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对单位内部的预算工作、会计监督工作以及审核制度建立工作进行强化,并要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以及外部各单位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行。

参考文献:

[1]李露璐.试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J].经济师,2014,03:101-102.

[2]滕国华.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227+286.

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篇10

一、审计监督的优化

审计监督的优化是指审计主体遵循审计监督规范的要求,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以尽可能小的投入与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报告。

1、审计监督优化的标准审计监督优化的标准是判断审计监督是否达到优化的准绳。审计监督最终结果是通过审计,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因此审计监督与审计报告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审计监督优化的首要标准是审计工作质量最优化,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审计产品(即审计报告)的相关性,一般包括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二是审计产品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合法性和中立性。一般来看,审计监督优化标准应是与审计工作质量的最优化相统一,即审计监督的优化满足了审计产品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同时又体现了审计监督主体的利益愿望。

2、审计监督优化的途径首先,激励机制的优化。审计监督的动力来自两方面,即一方面来自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激励。目前我国审计监督明显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是现阶段我国审计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审计监督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成为审计监督中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认为,审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无论是政府部门党政领导,还是企事业单位领导既要承认审计监督的管理作用,树立监督也出生产力的观念,又要支持审计监督活动,为审计监督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工作保障。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对审计监督的优化不仅需要奖励的正面激励,而且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其次,尊重与信任也是审计监督主体的一种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能激发工作热情,消除畏难和偷懒的心理。最后,审计监督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依靠奖惩,还要依靠公平的待遇,即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其次,审计监督主体素质的优化。审计监督主体素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审计监督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种行为,行为是否优化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这种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思想品质的优化。审计人员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审计法律规范,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实施审计。三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是在正确目标引导下,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素质。而能力心理素质是指审计人员直接影响审计活动的效果,使审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素质,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内容。

最后,审计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研究我国审计监督的实施机制不难发现,无论是审计监督的纠错机制,还是审计监督目标的选择机制都很难适应审计监督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对审计监督的实施机制进行重构和整合,集中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改善监管的措施和手段,从而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优化审计监督,必须在遵循系统、充分、灵活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审计监督的实施机制。第一,权力与责任相结合,动力和压力相结合。无论是审计监督规范的制定,还是实施,都要明确界定相关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使之具有相应的动力和压力。负责制定规范的应当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的各项业务,制定出具有适应性和前瞻性的规范;负责监管的应当能够及时规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参与审计监督的各审计主体之间应当实现相互制约和监督,及时发现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须相互合作,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第三,建立和完善审计监督的纠错与目标选择机制。第四,理清审计监督思路,转变审计监督方式,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审计监督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

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实施机制是审计监督优化的外部制约机制,只有对违规行为不间断地监督制裁,审计监督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激励审计人员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展优化行为。然而审计监督是以人为主体的,能否优化还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审计监督优化的基本措施。

3、审计监督优化的内容明确审计监督的内容是建立健全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认为,审计监督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审计监督的内容包括审计主体对客体的审计监督、政府及社会对审计工作的管理控制即对审计主体的再监督两部分。①审计主体对客体的审计监督主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确保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合规、有效运行;如何适应审计主体组织形式和规模的发展变化,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合法;如何建立审计质量和审计组织履行审计法规制度的控制标难;研究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审计监督中的作用;研究政府审计监督与社会中介机构监督的关系(规范性标准或示范性标准)等。②政府及社会对审计工作的管理控制主要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审计法规体系,为政府或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研究对审计进行再监督的方式、范围,监督的主体、责任,如何完善监督的体制与运行机制;审计信息披露即审计报告的有关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审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与评价标准研究及审计报告的可读性研究等。

总之,当审计监督学把审计看作“一个行为过程”时,审计人员作为这个过程的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就很大。当审计报告作为这个过程的终点时,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即审计工作质量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审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化。而这种规范化由于人的行为假设的存在,需要监督实施机制和职业道德作为审计工作质量成本投入的,这种投入也是任何的审计环境下都是必须的。因此,对审计监督的研究,是审计工作质量优化的保证。

二、审计工作质量的改进措施

虚假审计报告的主要责任者是审计监督主体即审计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审计系统制度变迁的因素可看到,审计工作质量的改进不仅是审计工作本身的改进,而且是系统各方面的改进,尤其是对审计监督主体的改进。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与审计队伍的素质水平息息相关。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组织保证。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那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在采用科学审计监督手段和合理审计监督方式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工作责任性和全局观念。

2、加大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提高审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力度。制定与国际审计准则相一致的审计法律法规,完成现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审计的程序、处理处罚的透明度,推行审计的公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审计责任的追究机制、审计决定的执行机制、审计信息的反馈机制等审计法律监督体系。以制度做保证,对政出多门,不统一、不协调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性规章,该废止的废止,该完善的完善,以维护审计法规的完整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