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十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十篇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6:48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科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7-01

一、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

其表现主要有:

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

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具体表现在:

①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②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③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④争夺科技人才成为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的作用。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兴起,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步表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时常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最早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受到非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平衡既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美、日、欧三足鼎立,美国经济实力仍居首位。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来愈大。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六、世界各国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七、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就实质来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从作用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跨国投资与兼并,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所到之处,努力与本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纳入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确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客观上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00,1.

[2]光明日报,1999,10.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76――01

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在当今时代的“主题”与“主流”这一问题上,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实际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本文用矛盾分析法方面的有关知识对此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茅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中诸多矛盾的两个聚集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握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当代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等问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二次大战后世界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由于上述三种主要原因,使得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这是“和平问题”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但是,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等问题更加突出。这是“和平问题”这一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二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这是“发展问题”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3

政治民主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大趋势。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就产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现象,国际重大事务不再由一两个超级大国说了算。世界政治的民主化,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民主政体。在当今世界上,实行专制制度的国家正在逐步减少,政党或统治集团实行独裁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所以,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贫穷落后国家,都在逐步向民主的方向迈进,只是步伐的快慢不同。执政党实行民主执政,为国民谋利,顺乎民意,这是世界的潮流,滚滚向前,不可阻挡,顺之者益昌,逆之者迟早必亡。民主执政既是当代政党执政的一条普遍规律,也是当今时代任何一个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民主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不搞民主,天长日久则慢慢人亡政息;不会搞民主,不能有效驾驭民主,民主的闸门一旦开启,则似决堤之洪水,必会快速地导致。我们不能把民主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更不能把民主自由等同于资本主义。其实,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更讲民主自由,社会主义应该让人民享有更加高度的民主自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容,就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没有了民主,没有人民当家作主,这样的社会绝不是社会主义,甚至连资本主义都不如,其实质是封建社会主义,是封建主义披上了社会主义的美丽外衣。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指出了一条避免人亡政息的历史新路,就是走一条民主新路,真正使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同志也多次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改革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政治体制上进行积极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一个国家要想在经济上发达起来,必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而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中发展壮大。在世外桃园中搞点小农经济还有点可能,而要想实现经济现代化,搞现代经济,就必须实行开放,必须加入到世界经济大家庭中来。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往往会带动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相反,一个国家经济出现重大衰退也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引起全球经济的动荡。如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了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弹丸之地的迪拜发生经济危机立刻让全球股市翻绿。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由全球经济市场化所引起的,也就是说搞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原因。从客观事实分析来看,经济的市场化必然带来经济的全球化,因为市场是没有国界的。你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资本、商品必然要突破国门限制,必然走向世界,面向全球,这就必然导致每一个国家的市场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联。所以,我们讲经济全球化时,一定要认识到是经济市场化在起根本性作用,是经济市场化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是内因,全球化是外在表现。不是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搞市场经济,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全球化。搞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人类社会还处于市场经济阶段,进入产品经济的条件尚不具备。一个国家要参与到全球化中来,而且要在全球化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在经济体制上搞市场经济体制。一个计划经济的体制不可能参与全球化,更不可能发展起来,只能在全球化中越来越落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搞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来,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发展本国经济。不搞市场经济,置身于全球化之外,只能导致贫穷落后。

三、社会人性化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随着地球文明的发展进步,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幸福,是为了人的不断解放。社会的人性化程度与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经济越发达,社会的人性化程度越高。在越是落后、贫困的条件下,人的动物属性就体现的越多,如奴隶社会就把奴隶当牲口买卖。社会人性化,就是全社会以人为本,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服务人、关爱人、善待人的良好风尚。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性化要求保障人权、尊重个性,社会管理和服务要面向普通民众,要关心、帮助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越贫穷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冲突就越多,就越不把人当人看待。如奴隶社会就把奴隶当物品、“会干活的牲口”。贫穷落后就导致愚昧无知和野蛮。现在人类经济、科技、文化发达起来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自由全面发展。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逐步成为共识和主流。如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志在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各国加强反恐合作等等。建设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人性化的必然要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暴力、恐怖、战争等都越来越为人类所摒弃。用暴力革命打碎旧世界、用武装起义来旧政权,都越来越为当今世界所不容。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和谐社会等词语越来越成为时髦的词句,并逐步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国家的政策、世界的规则。

四、思想多元化

由于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人性化,就必然导致思想理论的多元化。世界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也一定是思想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用一个主义、一个思想、一种理论来统一所有人的思想已经不切实际。现代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的经济基础。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广泛普及,特别是手机、电话、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接受思想理论的途径已经多样化。现代传播手段可以使一个重要信息在瞬间传遍全球。如果说言论自由还受许多制约的话,思想自由却难以受到有效限制。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与政党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为一个政党或国家,可以只将一种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社会思想必然是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学派林立、思潮众多,如经济上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人本主义等。在西方意识形态中并不是铁板一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也不是铁板一块。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是多样化的、不平衡的,不可能用一个主义、一种思想、一个制度、一个模式来统一世界。在当今时代,我们既不能希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世界人民,美国式的民主自由理念也不可能独行天下。从世界上来讲,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必将逐步缓和。

五、世界和谐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4

1.冷战政策,

4.经济全球化趋势。

【重难点详解】

1.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

(1)两极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敌视和斗争,它们主要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2)美苏争霸是美国和苏联两个战后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竞争,它们主要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会不惜牺牲本阵营国家的利益。

(3)不论是两极格局下的东西方对峙还是美苏争霸,所采用的主要手段都是冷战。

2.美苏争霸的启示。

(1)各国尤其是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各国都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制定外交政策,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予坚决抵制。

(3)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4.面对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中国应该怎么办?

在世界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一方而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另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争取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5.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发展原因。

(1)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2)迅速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②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④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6.人类面临的全球l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1)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问题、恐怖主义等。

(2)解决对策:这些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例题解析】

例1(2013・佛山)、老师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张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老师观点的是

a.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美苏在冷战中对峙

D.全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1947年,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使两极格局逐步形成。材料中的“铁幕”指的就是冷战政策,故答案选C。

例2

(2013・聊城)有人用“巨人林立”来概括当今世界局势,说美国是霸气仍存的巨人,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大病初愈的巨人,欧洲是凝聚力正在加强的巨人,中国是迅速崛起的巨人。这是对世界哪一发展趋势的形象解读

a.贸易自由化

B.政治民主化

C.格局多极化

D.文化多元化

解析: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将分别是未来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它们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答案选C。

例3

(20j3・鄂州)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在全世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如海湾战争(1991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阿富汗战争等,这充分说明

a.战争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B.当今世界不安宁的唯一原因是霸权主义

C.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解析:该题可以使用排除法解答。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排除a;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问题、霸权主义等都是威胁当今世界和平安全的因素,排除B;从材料看,主要反映的是美国霸权主义肆虐,而不是恐怖主义,排除C。故答案选D。

例4

(2013・汕尾)一部iphone手机,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目、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说明经济全球化能够

a.降低世界各地进口关税水平

B.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C.避免战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D.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解析:a、C、D所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故答案选B。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漫画所反映的事件是(

a.雅尔塔会议召开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C.对德国分区占领

D.美苏冷战

2.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还集结了二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剑拔弩张地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科索沃战争

3.中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了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关于该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错误的是

a.美国的援助指的是推行“马歇尔计划”

B.美国援助西欧的实际目的是将西欧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

C.美国实施援助是为了帮助西欧恢复政治大国地位

D.美国的援助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在其《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表明

a.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苏联暂时处于劣势

B.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单极”格局已经形成

C.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5.当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这本书。对以上现象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深受欢迎

B.说明中国已成为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C.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弱势地位,更多的还处于代工生产的层次

D.这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现象

6.以下图片中,不属于同一主题的是

a.美国“9・11”事件

B.反战者向枪口插鲜花

C.把手雷做成花瓶

D.铸剑为犁

7.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自由地穿耐克鞋,吃麦当劳快餐,用苹果手机,看好莱坞大片……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B.我国的经济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C.经济全球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跨国公司完全垄断了中国市场

8.右侧是一幅名为《eURope》的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他们最后倡导成立了(

a.国际联盟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联盟

D.联合国

9.冷战结束以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国家的联合进一步扩大,1993年欧盟成立。以下对欧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欧洲所有国家参加的经济政治联盟

B.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

C.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典型代表

D.欧盟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0.iphone5S是2013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时尚智能手机。该手机是由深圳工厂的流水线将来自美国的无线网络接人模块、韩国的微芯片、台湾的触摸屏模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100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最能说明当今世界的

a.贸易自由化

B.经济全球化

C.区域集团化

D.政治多极化

11.当今的世界关系错综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同在。下列国际组织中,中国已经加入的有

①世界贸易组织②亚太经合组织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联合国⑤欧洲联盟⑥国际奥委会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⑥

D.①②④⑥

二、非选择题

12.世界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会议建立了什么体系?这个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什么样的世界格局?

(3)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4)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你认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13.美国苹果,很大程度上也是“madeinChina”。美国苹果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分布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捷克以及美国等地;而绝大部分产品的组装是在中国内地完成的(换言之,苹果的产业链在中国)。不过,苹果留给组装环节的利润少的可怜。以iphone利润分配为例,苹果公司占有58.5%的利润,韩国、美国等其他公司分别占据了4.7%、2.4%的利润,而中国内地劳工成本只占了1.8%。

请回答:

(1)苹果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反映了当今世界什么样的趋势?推动这一趋势的关键是什么?

(2)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全球越来越多的“madeinChiz・a”?

(3)对于中国在苹果产品利润分配中的尴尬境遇,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应对?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B

6.a

7.C

8.B

9.a

10.B

11.D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5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下册政治知识1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1-1开放互动的世界

1、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共同的家园?(为什么)p3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进校园,开始集体生活;我们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我们放眼全国,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看看人类共同的家园。

2、当今世界的整体特点?(是什么)p3-4

(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封锁、孤立、以邻为壑的现象尽管仍然存在,但已不是主流。(开放是各层次、各领域的全面开放。)

(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快,但有不平衡性。)

(3)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联系是彼此影响。)

3、共同的家园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p4

世界的变化即既給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洋彼岸的一家美术馆的落成,邻国一段铁路的兴建,异国一场洪水的肆虐……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

4、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p5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生产和消费都在不断融入全球经济,既受全球经济影响,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生产和消费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相互的)

5、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是什么)p5-6

(1)商品生产全球化: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商品设计、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售后服务,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各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生产过程,共同完成商品生产。这能够充分发挥生产者各自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2)商品贸易全球化: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生产者可以借助各种手段和渠道把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美价廉、品种丰富的商品。

6、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p6-7

(1)积极影响(利):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对资源)。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各国)。

(2)消极影响(弊):经济全球化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7、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怎么做)p7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但无论怎样,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简单地说,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既要坚持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又要未雨绸缪,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8、为什么说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什么)p7

同住地球村,我们有机会和途径接触各具特色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渊源,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特有的理解与情感。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世界文化大花园。

9、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什么)p7-8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影响

a.积极方面: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B.消极方面: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

10、为什么要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为什么)p8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1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怎么做)p8-9

(1)个人角度: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2)国家角度: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知识扩展: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世界文化的特点及具体表现

(1)特点:多样性和丰富性。

(2)具体表现

①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②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和语言文字;

③世界文化具有独特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

3、我们应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1)要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2)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取精华其糟粕,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易混易错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2)外来文化中有很多腐朽、落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发展民族文化,减少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1-2复杂多变的关系

1、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表现及其成因?(是什么)p10-11

(1)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冷战(1947-1991年)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旧的世界格局消失,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但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

(2)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3)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2、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什么)p12

世界多极化使多种国际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主宰世界事务。这有利于各国通过协商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3、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什么)p12-14

(1)人类探索新的互动方式:长期以来,人类希望不断突破自身生活的区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脚步越走越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国家间的友好往来,也有给人类留下巨大伤痛的战争与冲突。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互动方式。

(2)国家间交往的主要内容

a.合作: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寻求发展。只有合作互惠,才能使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B.竞争: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在新一轮国际关系的调整中获得发展机遇。国际竞争需要各方共同遵循一定的国际规则。

(3)当前的国际形势: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关系也在改变。尽管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各类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考验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整个世界复杂多变。

4、我国为推动国际关系调整作出了怎样的努力?(是什么)p14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努力。

知识扩展:

1、世界多极化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新兴经济体

新兴经济体,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经济实体,但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南非,也称“金砖国家”;第二梯队包括墨西哥、韩国、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

3、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取决于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当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易混易错: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当今世界趋于民主,天下太平。(×)

九年级下册政治知识2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推动和平与发展

1、为什么要维护世界和平?(为什么)p16-18

(1)从历史上看: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和平的生活习以为常。但回顾历史,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给人类带来了难以忘却的伤痛。

(2)从二战上看:

a.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性质和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所作贡献)。正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战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才取得胜利(结果)。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看到战火导致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看到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看到核武器的使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深深感受到和平发展的可贵。(影响和启示)

2、维护世界和平的表现?(是什么)p18

(1)方式: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致力于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争端。

(2)新的探索: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派驻维和部队;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人类运用多种方式维护和平,为实现和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3、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形势?(是什么)p18

(1)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

(3)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其中,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主义违背人类的道义和规则,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

4、如何理解“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是什么)p19

驱散战争的阴影、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在默默地守卫和平,让我们拥有安宁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要看到和平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怎么做)。(维护世界和平不仅是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责任,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5、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是什么)p19

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社会),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词:经济、环境和社会)

6、为什么要消除贫困?(为什么)p20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现状)。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诸多因素使许多国家仍然难以摆脱贫困(产生因素)。由此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人类的发展(衍生问题)。

7、为消除贫困、促进发展,世界各国应怎么做?(怎么做)p21

(1)设立减贫目标:人类社会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减贫目标。

(2)探索发展途径:各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而努力。

(3)采取积极行动: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行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知识扩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文:worldwar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大德意志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2、联合国

联合国(英语:Unitednations(U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有: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3、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霸权主义包括世界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近代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都企图夺取世界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为抢占殖民地,霸占世界资源和商品市场以及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表现。60年代以后,苏联军事力量膨胀,展开了与美国的争夺。70年代后期,越南推行“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妄图在印度亚太地区称霸,是地区霸权主义的体现。霸权主义既是行为目的,又是行为手段。只有反对霸权主义,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4、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易混易错:当今,叙利亚冲突、巴以争端、伊核问题、美国破坏贸易规则等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也同样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勉励新挑战。因此,当今时代的主题已发生变化。(×)

九年级下册政治知识32-2谋求互利共赢

1、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p22-23

(1)背景: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必要性

a.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

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例如,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问题关系整个人类的生存,制约人类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B.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事不关己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错误做法)。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正确做法)。

2、(从各国角度)各国应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做)p24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2)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五个坚持、五个建设”)

3、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是什么)p2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理念的提出背景/原因)。由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价值)。这一理念被写入多个联合国决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国际影响)。

4、为什么我们需要关心人类共同命运?(为什么)p2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而写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互和共同担当。

5、(从人民角度)我们如何关心人类共同命运?(怎么做)p25

(1)尊重生命价值,关注他人命运

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能够让我们不仅善待自己,而且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看成同我们一样的人,理解他人的痛苦与快乐,看到生命中共同的渴望,增进包容与合作。

(2)将理论同实际行动相结合

我们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又要心系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6、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应该具备的方法和能力?(是什么)p26

关心人类命运,不仅要有关注国际事务的意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培养相应的能力。

(1)学习本国文化,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活动。

(2)在对外交流中,积极表达代表本国立场的观点和主张,态度坚定而温和。

(3)努力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4)了解外国人的礼仪习惯、交往方式、思维特点,交往时遵循相关的行为规范。

(5)对生态环境、多样文化并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形成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积极态度。

知识扩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在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党的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易混易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需要把目光投向其他国家,本国事情可以暂且放一放。(×)

九年级下册政治知识43-1中国担当

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有作为的表现?(是什么)p29-31

(1)面对危机与难题的态度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危机与灾难时常出现。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在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化解区域危机、对外经济援助、全球环境保护、各种灾害救援及高致死性传染病与瘟疫的防控等各个领域,都活跃着中国人的身影。

(3)实现自身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解决了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多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4)展示国际形象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的表现?(是什么)p31-33

(1)在化解国际难题与危机中显示中国智慧

随着国际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为国际社会各种难题与危机的化解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担当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范,显示了中国智慧。

(2)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新思路与大智慧的引领。中国着眼于时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3)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增长智慧

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同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4)在中国担当中积淀中国智慧

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知识扩展

1、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作用

①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②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又称已开发国家和先进国家。是指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国家,又称作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是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生活品质。借由开发自然资源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但未必属于发达国家(比如文莱、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国)。

发展中国家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这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相对比较低,通常指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

发达国家大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也就是商业)为主要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大都处于工业化(制造业,也就是工业)时期,未开发国家则还在农业时代。

易混易错: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正在担当中贡献者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据此有人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已居于主导地位,领导着世界发展。(×)

九年级下册政治知识53-2与世界深度互动

1、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的表现?(是什么)p35-36

(1)文化角度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2)经济角度

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物美价廉、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向国外投资,帮助急需发展资金的国家把握发展机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稳定器。

(3)政治角度

a.在世界格局上: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B.在全球治理上: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这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为什么说世界不同文明需要交流互鉴?(为什么)p37

文明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原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对待态度)。(文化没有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华文明如何在交流互鉴中发展?(怎么做)p38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4、如何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学习其他文明?(怎么做)p39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6

全会和“十一五”规划何以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何以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又为什么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又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等等。我们认为,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所决定的,是势所必然,时所必致。为了搞好学习,加深理解,我们整理了有关的时代背景的部分学习资料,供参考。

一、正确认识形势

《光明日报》在2005年10月21日发表《论形势》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把思想统一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进而把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才能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定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实现。

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我们对世界局势与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在此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并存,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然而,国际风云还有云谲波诡、乱象杂陈的一面。我们应当看到,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解体之后,大规模战争的阴影已逐渐褪去,但局部冲突依然时有所见。同时,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也给世界埋下了不安的隐患。我们更应当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面对今日之新世界,中国当谋求自身之新发展。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我国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全世界都看好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和平发展之路前途光明,把握好黄金发展期,将为我国后面十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加速,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也日益多样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客观形势,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具体问题。总体来看,这些特征由一系列的成就与挑战构成,每一个特征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们既记录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又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世界大势与本国国情,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路线图上必须标明的“路标”。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而浪费机遇则无异于放大了挑战。正确分析形势,勇于把握机遇,我们的征途上便会少去许多荆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9.11”事件

国际经济制度

全球化

经济衰退

 

2001年9月11日清晨,美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纽约市受到恐怖主义组织的突然袭击,象征美国经济实力与繁荣的世贸大楼双塔完全倒塌,数千人在这次事件中遇难。骇人听闻的恐怖主义袭击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美国经济也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增长减速演变为正式的衰退。随着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世界经济的增长失去了前进的火车头,整个世界经济也随之趋于衰退。世界经济的衰退虽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但同时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一、现行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是否还可行

 

(一)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的不同观点

 

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是一个涉及全球化利益和成本如何进行分配的关键问题。对国际经济制度的安排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自由主义、经济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三种。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观点是市场导向的。其理论基础为比较优势论。自由主义学派认:为贸易与经济交流是国际和平关系的源泉,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比较优势,只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就能扩大生产边界,达到更高的效用曲线,实现双赢。但是自由贸易的推行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因此,在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上,自由主义学派是欢迎霸权的。因为在霸权体制下,霸权国家有能力维护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创造一个和平的、适于经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一般而言,充当霸主的国家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吉尔平,1989,中译本):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必须提供霸权体制正常运行必需的国际公共品,如开放的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等。对霸主国家来说,虽然可以通过生产这些国际公共品而获利,但同时也要付出成本。因此,霸权国在生产国际公共品时,能否保持成本小于收益以形成盈利是这一体制得以持续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只有当霸权国与非霸权国达成共识、认同这种制度安排时,霸权国家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而这必须以霸权国家创建的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体制能够给所有参加这个制度体系的国家带来利益为前提条件。但是,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以霸权主义为内核的自由主义理论是有缺陷的:一方面,它人为的割裂了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并把现存的社会政治结构看成为既定的,并经常忽视经济活动后果的道义和平等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其理沦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考虑来自于需求方面的约束。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时常出现贫困的增长,原因就在于从供给角度看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分工,由于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造成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反而变得无利可图。自由主义理论在战后美国建立的霸权体制中得到确认。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的先后启动,这一制度安排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经济民族主义经历了多次变革,从重商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治论、保护主义、德国历史学派直至今天的新保护主义等等。在这些理论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的价值观显然是属于经济民族主义的,反对的是罗斯托提出的“经济现代化理论”。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增长大体要经历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的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五个阶段。并由此得出世界经济发展是线性的、同质的,而发达国家的现在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这一武断的结论(rostow,1960)。

 

与罗斯托不同,沃勒斯坦认为当今世界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中心地区、边缘地区和半边缘地区。处于世界中心地区的核心国家垄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的是具有垄断利润的“高科技”产品,而边缘国家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从而利润也较低的产品(wallerstein,1974)。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自然会使两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首先,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大都是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因此发达国家在产品的定价上处于优势地位,结果在贸易中,利润是流向北方的。再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看,受国际分工的制约,它们重点发展的只能是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这就会导致国内资源被集中配置在这些部门,从而不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结果往往是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于缓慢。其次,国际投资大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而远离利润和安全都不如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大都集中在出口部门,这加重了作为被投资国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并且,投资所得利润和利息最终还是流向了发达国家。据此,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经济的今天,世界各国并不是处在一个你追我赶的、线性的现代化发展的轨迹中,而是处在一个发达与不发达矛盾、对抗与持续冲突的“结构”中。在这种结构中,一部分国家的不发达恰好是由另一部分国家的发达造成的。因此,只要这个体系的结构不变,处在边缘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就不会好。其隐含的政策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发达国家应当尽快脱离由发达国家建立和控制的这种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寻求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这种政策思想导致丁“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产生,并在许多拉美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在许多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国家,经济不仅没有获得发展,反而引发危机。实践的失败意味着理论的危机,表明建立在经济民族主义基础上的“世界体系论”并不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有效替代。那么,导致它们发生危机的原因究竟何在?简单地讲,拉美国家在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主动退出世界市场体系的同时,严重地破坏了国内的市场机制,因为,“进口替代”在本质上是“反市场”的。由此可见,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不可取的,而极端的经济民族主义更加不可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受到三条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的支配(吉尔平, 1989,中译本):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否定了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应会自动创造需求,因此供应和需求一般而言是相互平衡的。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必将导致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的市场结构必定是失衡的。其次,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伴随着资本集中和积累而来的,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失业的增加,结果将会出现资本这一极财富积累和劳动这一极贫困积累的后果。最后,在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下,利润率是不断下降的。随着利润率的下降,资本主义最终会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走向终结。

 

在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上,对发达国家主导的自由贸易体制,马克思主义同样持否定态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的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不稳定和不平衡的,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将导致帝国主义战争。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预言不断地被后来的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所证实。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批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消极后果的同时,也未能找到有效的替代方案。目前市场经济体系正在世界范围内盛行。

 

(二)现实的制度安排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都认识到经济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因而自由主义理论成为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的主导理论。从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开始,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先后进行了八轮谈判,大大促进了贸易,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投资自由化。当然,这一体制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美国成为这一体制最大的受益者。在这一体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发生过多次危机,比如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等,但至今仍然是世界经济基本的制度安排。前苏联的解体和因特网技术的发展,更是把这一制度推向全球,从而掀起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三)“9.11”事件对国际经济制度的影响

 

从表面看,“9.11”事件是针对美国的,但实际是针对以美国为霸主的现行国际经济制度的。现行的国际经济制度是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美国一直是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收益者。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边缘化和贫困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选择美国作为打击对象是合乎逻辑的。直接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袭击是残忍的,并且也不大可能达到发动这一袭击的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但它对现行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提出了警告,那就是不能带来全球共同富裕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一定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种族矛盾与种族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塔勒比,2001)。因此,不管美国在阿富汗采取的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能否取得成功,现行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必须进行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9.11”事件会对国际经济制度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假如国际社会不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那么纯粹的军事打击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为了对现行的国际经济制度进行真正有效的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西方社会对非西方社会的歧视,非西方社会国家的人民和政府在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中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这一根本问题。号称民主至上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对待非西方国家的政治态度上经常采取双重标准,其典型的做法是:宁可要一个听话的独裁政府,也不要一个不听话的民主政府(亨廷顿,1998,中译本)。而这恰好是对非西方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之选择的基本权利的剥夺,因为一个听从西方摆布的独裁政府并不能够代表本国民众的意愿去参与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的抉择。其次,国际社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经济中经济自由主义或经济民族主义的制度安排作为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世界需要的是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并且是能够实现多赢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如果可以对当代一国范围内的、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加以模拟,那么今天的世界需要的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但又是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展开有效的、公平的国家间协调的新制度。这种制度安排的基本思想是:让市场和跨国公司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全球稀缺的资源;由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国家,不管是富国还是穷国,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非西方国家,公平地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成果,承担全球化带来的成本。这种想法或许是属于“乌托邦”式的,但是,国际社会若不采取这样的改革,和平与发展都将难以持续。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西方国家通过一国范围内不断的制度改革,把残酷剥削的资本主义改变为福利国家,已经为国际经济制度的未来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先例。今天,一切文明国家都有责任把这种能够带来社会公平的“福利国家”制度推向整个世界,去创造一个福利世界,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今天世界面临的种种冲突。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世界的安全与和平需要通过创建福利世界,让全球共同走向繁荣与富裕才能真正实现。

二、经济全球化面临危机

 

(一)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推动力(华民、孙烽,2000):第一,由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扩张造成的体制趋同。市场经济尽管有很大缺陷,但是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相比显然是一种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配置稀缺经济资源的制度安排。因此,在当今世界,除了少数民粹主义者和共有社会论者,一切想要发展经济的国家和人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导致宏观经济体制的趋同。市场经济体制在制度安排的细节上会因为各国文化与习惯的差异,以及工业化起步的时间先后而有所不同,但是它的基本制度特征是没有国别差异的,其中最基本的制度特征是:以自由产权为基础的自由市场,政府极大地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即自由竞争),以及面向全世界的经济开放(即自由贸易)等(吉尔平,2001,中译本)。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些基本特征表明,它的发展是不受地理限制的,因而,由各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本国经济而导致的全球经济体制趋同,势必会给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强大的推进。第二,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贡献源于它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对商品与要素进行套利,为此,就必须把它的经营活动加以分解,并按照商品与要素价格的国别差异,以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加以组合。跨国公司这种全球套利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造成了商品与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世界的经济活动日益超越主权国家给定的领土疆界,经济全球化不仅得到了制度的支持,而且在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中日益成为现实。第三,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进行远距离控制与交易的费用大幅度下降,从而扩大了企业活动的半径。从理论上讲,利用今天的信息网络技术,每个企业的活动半径都可以达到整个地球,这就使得经济全球化发展不仅受到了经济体制和跨国公司的支持,而且得到了新技术的支持。

 

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以上动因看,经济全球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因而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已经构成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基本特征(俞可平,2002)。

 

(二)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

 

经济全球化当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而是一个可以导致全球福利增进的“正和博弈”过程。尽管经济全球化可以导致全球福利的普遍增进,但是,全球化带来的利益能否在各国之间均衡分配,则取决于国际经济制度的安排。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市场力量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进程,因此,由于各国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发展并不能保证其产生的收益必定会在所有参与这一进程的国家之间均衡的分配。

 

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又占有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本要素,所以在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过程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从而获得经济全球化的绝大部分收益。但是,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得甚少。究其原因,就在于:第一,经济全球化存在着明显的民主缺陷;第二,发展中国家缺乏基本的市场竞争能力。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民主缺陷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接受者,它们没有权力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游戏规则的制定,借以达到改善自己处境的目的。在一种号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是因为,在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是迟到者,就是贫穷者,或者是兼而有之,它们没有能力(包括知识能力和经济能力)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定,从而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实际上被剥夺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民主权力,结果所得甚少(秦晓、凌晓东,2002)。发展中国家既然实际上被剥夺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力,因而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参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市场竞争。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被剥夺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因而它们一开始就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体系中的。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市场竞争弱势还和以下因素有关:第一,是制度弱势,如不健全的国内市场制度、独裁统治、腐败,以及由以上因素造成的错误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第二,是结构弱势,这种结构弱势包括国内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由进入壁垒造成的不利的国际分工(即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的国际分工);第三,是能力弱势,如人力和货币资本的匮乏,缺乏基本的行政与企业的管理能力等(秦晓、凌晓东,2002)。

 

(三)“9.11”事件使经济全球化受阻

 

“9.11”事件是全球化过程中潜在危机的爆发。从以上对经济全球化福利分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国际经济中的市场强权排除了弱者的民主参与之后,世界共享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可能性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在一个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说了算的全球化进程中,所有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规则实际上都变成了富人的规则(罗特科普夫,2002)。对于这样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在经济全球化中得益甚少或不能得益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无法认同。在现行国际经济制度的改革毫无进展的情况下,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政治上的孤立主义与经济上的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而“9.11”事件可以看成是所有反对经济全球化行为中一种最为极端的做法。对“9.11”事件这种灭绝人性的恐怖活动进行公开的谴责是绝对必要的,但是,这一事件的发生告诉人们,假如不对经济全球化潜在的危机予以有效的解决,经济全球化的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不仅如此,在“9.11”事件发生后,就连全球化的积极鼓动者、一向热衷于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模式”的美国,也出现了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思潮:要求美国在全球战略中收缩的国内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应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质疑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承担了过多的成本和责任;“是世界需要美国,而不是美国需要世界”的观念正在成为孤立主义者的信条;批评“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如今一向自诩为“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正在受到挑战。不难想象,如果美国的对外开放度下降,那么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必将大大减慢。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经济全球化是可以为全人类带来福利的,但前提条件是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应有参与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制定的民主权力;假如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能获得这种权力,那么它们也就不可能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收益;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不能是西方化,更不能是美国化,而只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9.11”事件的发生恰好是美国把经济全球化变成“美国化”的结果。

 

三、世界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一)“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正式转变为经济衰退

 

“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疲态。从2000年底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就已开始减速。据美联储当时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工业生产持续12个月下降;商业公司的总利润下滑 20%,裁员100万;总体失业率上升至4.9%;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连续六个月持续走低;房屋销售和工厂订单连续三个季度大幅下挫。

 

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源于新经济的周期调整。新经济并没有改变经济周期,不过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周期,而是属于康德拉季耶夫所说的长周期。根据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理论,每个这样的周期都由两个阶段构成:平均25—30年的繁荣阶段;平均25—30年的衰退阶段。美国的新经济革命始于石油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后的70年代后半期。石油危机在客观上要求一场既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节省原材料的产业革命;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这两者的结合导致了新经济的崛起。经过20多年一系列从无到有的技术创新,美国新经济的高频创新阶段基本结束,新经济开始转入成本竞争阶段。正是新经济发展的这种质变,使得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从长周期的繁荣阶段转向长周期的衰退阶段。因此,即使没有“9.11”事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是要减速的。考虑到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的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属于长周期性质的调整,所以在级别上至少是中级以上的,即“u”形调整。但是,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经济增长的“u”形调整曲线出现了拐点,即由经济增长减速迅速地转变成为经济衰退。

 

(二)美国经济衰退必然会引起世界经济增长的危机

 

世界经济的增长从来是不平衡的,它在结构上具有“中心一”的特征。世界经济增长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是需要火车头的。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世界经济增长突然进入没有火车头的时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日本和德国先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1988年日本的经济泡沫被捅破,这台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首先熄火。1991年东、西德合并,再加上欧元的启动,以及德国在发展新经济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使得德国这台火车头也失去了推动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动力。由于日本与德国这两台火车头的先后熄火,亚洲经济与欧洲经济的增长不是出现危机,就是增长缓慢。于是,美国这台世界经济中能量最大、级别最高的火车头对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简单地讲,在日本与德国这两台火车头熄火后,欧洲经济增长需要美国来拉动,亚洲经济的复苏需要美国刺激,拉美经济的稳定需要美国支持。但是,“9.11”事件发生后,由于美国经济开始走向衰退,世界经济增长因失去最后一台火车头而走向衰退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首先,拉美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急剧的动荡,阿根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次,亚洲国家的经济复苏被推迟了,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不仅没有经济复苏的迹象,而且还发生了可怕的社会动乱。最后,就连一向稳健的欧盟国家也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衰退,在美国国内也出现了破产效应,安然公司的突然倒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相联系的。因为经济衰退会导致债务链的中断和财务约束的硬化,从而使得那些具有潜在财务危机的公司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三)世界需要新的火车头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中心一”的增长结构是基本不变的,但是,中心国家与国家的地位却是经常转换的。农业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中心显然是在中国、印度、埃及等国;随着航海业的日渐发达,商业文明的时代到来了,地中海国家因此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起源于英伦三岛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工业化经济时代第一个中心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和金融等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日本与德国先后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国家。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日本有走向边缘化的趋势,德国已经明显衰老了,人们寄希望于美国经济的尽快复苏。但是,至少有两个因素决定了美国的中心地位开始受到冲击:第一,是新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将会使得美国经济出现较长时间的低靡。在今后几年中,假如有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积极干预,或许会使美国经济走出衰退,但这样的复苏不是来源于基本面的根本性好转,而是政策性的复苏,因而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是非常有限的。第二,是美国政府现行的“单边主义”政策会使世界出现更加严重的分裂,假如这种政策不予更改,即使美国经济真的复苏了,它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会像在“全球主义”政策下那样大。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世界需要新的火车头来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谁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火车头?根据过去的经验,一国只要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与制造能力,最好再加上巨大的国内市场(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美国),就可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是,在殖民主义已被世界人民彻底抛弃,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同时并行的今天,仅仅具备以上条件显然是不够的。今天能够成为火车头的国家不仅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要大,而且还应具有兼容性很强的先进文化,并勇于承担世界责任。

 

四、中国面临新的机会

 

“9.11”事件不会使中国经济受到太大的冲击,因为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并且还是一个具有一定内需的经济大国。目前世界上增长率高于5%以上的三个国家,即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都是具有一定内需的大国足以说明这一点。

 

事实上,“9.11”事件的发生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在世界经济衰退的今天,如果中国可使经济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那么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就会迅速趋于缩小。中国是一个大国,同时,在世界经济缺乏火车头的今天,中国理应承担世界责任。而这正是中国作为大国的一种发展机遇。

 

为了抓住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中国需要做出以下创新或调整:首先是文化创新。今天的世界,在文化上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一方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极端张扬个人价值的文化,另一方则是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为典型代表的、极端压抑个人价值的文化。这两种较为极端的文化较量的结果,不管最后是哪一种文化占据上风,对世界文明与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如果中国能够通过文化创新,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先进文化,那么中国就能真正确立起世界大国的地位。其次是体制创新。中国体制上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仍然没有真正从市场经济活动中退出。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人们进入市场的壁垒很高,企业家精神被压制,从而导致社会创新不足;市场被地方政府分割成为地方性的市场,中国的企业缺乏成长空间,从而造成大企业的稀缺和国际竞争力的不足;市场经济秩序由于政府的介入而缺乏公正性,市场信用和契约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以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没有诚信的道德危机。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中国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而且也会严重影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应当承担的大国责任。很显然,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真正地退出市场活动,完成由市场主体到市场秩序监管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的、功能转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20多年,为什么政府的职能就是转变不过来?归根到底在于政府有自己的企业,并且还掌握着所有微观主体进入市场的审批权。所以,要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不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是要建立有效的发展模式。这种有效的发展模式至少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第二,是可以在国内实现地区间梯度分工和雁形发展,进而使中国不同的地区都可以获得比较优势的;第三,还必须是充分就业的。

 

所以,结论是非常明确的,“9.11”事件给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机会,但是从本质上讲,“9.11”事件事实上给中国提出了新的发展与改革的课题。

 

    参考文献:

 

亨廷顿(1998):《文明的冲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华民、孙烽(2000):《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特征、效应与中国的应对》,《复旦学报》第5期。

 

吉尔平(1989):《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吉尔平(2001):《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特科普夫(2002):《在此之后》,[美]《华盛顿邮报》1月20日。

 

秦晓、凌晓东(2002):《经济全球化:目标、途径和我们的选择》,《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

 

塔勒比(2001):《本·拉丹本身无足轻重》,[法]《青年非洲》周刊12月24日。

 

俞可平(2002):《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化的争论》,《学习时报》1月21日。

 

    rostow. w. w (196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press, uk.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8

国际社会热议世行行长人选

2011年10月,国际社会已经开始悄悄议论谁将成为下一届世界银行的行长。对于现任的行长佐利克,当时外界的言论认为其不大可能连任,理由是这位共和党的资深官员难以得到总统奥巴马的推荐。

今年1月26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年会上,我碰到了任期即将结束的佐利克。4年多以前,佐利克在世行履新之时曾来清华大学与老师们进行了一场内部座谈会,大家聊得兴致很高。这次见到老相识,我直接问他是否已经决定谋求连任。他告诉我,回到美国之后,将与世界银行的各位高层领导进行一轮沟通,然后就宣布自己的决定。当时我的预感是,他将不谋求连任。2月15日,佐利克正式宣布他将不连任。

今天,国际社会针对谁将担任下一届世界银行行长的问题议论纷纷。美国与欧洲方面的评论基本认为,下一任行长还会来自美国。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世界银行的行长由美国总统通过财政部推荐,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总裁则由欧洲方面推荐人选,在欧洲各大国之间轮流执政。按此逻辑,今天欧美媒体的讨论聚焦于谁将荣任世界银行的行长。

一个热门说法是现任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另一个说法是克林顿政府后期的财政部部长、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标新立异但显然不着调的论点,比如让末日博士鲁比尼当行长。一些观察家还进一步分析,希拉里本人对这一职位并不感兴趣,因为她觊觎的是2016年的总统大选,如果在2012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行长的话,就意味着她必须在2014年中辞职,踏上总统竞选之路。这种在位两年多就辞职的做法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作为世界银行的行长,希拉里在美国国内的政治影响度将非常有限,这不利于实现她本人最终当选美国总统的政治野心。而劳伦斯・萨默斯在很多人看来也并不靠谱,因为他观点犀利,口无遮拦,尽管可能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但屡屡得罪经济学学术圈之外的社会精英和大众。因此,他不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得力的管理者。在哈佛大学,他被教授们撵下了台,这一纪录并不光彩。

推举中国候选人意义深远

我的观点是,这次世界银行行长的人选,与半年多前imF总裁的遴选性质不同,中国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地据理力争,争取能够把一位来自中国的候选人推举成为世界银行的行长。为什么?

第一,由一位中国人担任世界银行的行长,对于发展中国家整体上讲是非常有益的,这也是中国可以尽到的国际责任。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应该可以说是二战后全球经济的一大奇迹,而最能为此感到振奋的是一大批落后的国家。中国的发展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百姓都在暗暗自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拥有极大的号召力,具有榜样的作用。更具体地讲,来自于中国发展的宝贵经验,对于尚未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其他国家而言,是最具有借鉴意义的。

而来自中国的宝贵经验用高度概括的说法无非就是两条:第一条经验就是发展是硬道理。每个国家,要解决社会的、政治的、贫困的等等一切的问题,必须要有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必须来自于一定规模的投资。这就是邓小平所反复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发达国家的看法往往是错误的。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看来,先要把制度搞对,才能够实现发展,而他们所谓的良制往往是从当今发达国家照搬过来的,他们非常方便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他们今天的制度是在上百年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演进而来的,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时代的经济制度并非如此“先进”。他们没有能够看到的是,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政治的改革、政治的进步才能够实现,经济的体制才能够完善,社会的问题才能够逐步化解,贫困才能够消灭。

来自中国的第二个宝贵的经验就是持续的制度变迁,即改革必须逐步地、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经验并不是说必须先把制度完善才能够发展。中国的经验表明,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必须要首先抓住最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并针对其进行改革,经济才能够发展,发展了之后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

比如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在1978年,刚刚结束的时候,困扰中国社会、经济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因此,紧紧抓住农业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及解决农村集体制度过分集体化的制度约束,这项改革加上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迅速地解决了中国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立即给中国的改革注入了强心针,给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核心问题就变成了要进一步开发市场,摆脱美国年复一年的最惠国待遇的评审问题,这就促进了中国加入wto战略的形成。加入wto让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带来了十多年的繁荣。所有这些,笔者的总结就是,把改革搞对(详见本专栏2010年10月文章《把改革搞对》)。

非常客观地讲,中国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非常确定的、成型的中国经济模式。所谓中国模式仍在打造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模式一定会出现,且尚未成型的中国模式并不阻碍发展中国家揣摩中国的经验。由中国推选出一位世界银行的行长,可以最直接地把中国的宝贵经验传递给发展中国家。

由中国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加普遍地被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朋友所认同。当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甚至于实践中国的发展道路时,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会越来越多,中国在一些国际经济、政治问题上将变得更加有感召力,这对于中国在未来世界的定位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

imF总裁与世行行长职位的差别

为什么说在imF总裁的问题上,中国并不积极也不应该积极,而在世界银行行长的问题上,必须要积极争取呢?原因是,imF主要的运作对象就目前来看是发达国家,而imF改革等等方面的推动对中国而言,短期来看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如在中国投资份额的上升以及人民币是否纳入特别提款权等问题上,中国不急,发达国家更着急,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最重要的是,与国际货币体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可能在imF这样的国际组织内部通过谈判的方式来决定。相反,这些格局化的变动,只能通过市场的变化来确定。也就是说,imF总裁的位置是好看而不实惠的。

相反,世界银行行长的位置来得更加重要。事实上,过去近5年来,佐利克作为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来自于美国的世界银行行长,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提出要在世界银行这个平台上更多地引入中国人,力推林毅夫担任世界银行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也不断呼吁各国要关注非洲的发展问题等等,这恰恰证明了世界银行行长位置的重要性。

力争行长位置的两大理由

既然世界银行行长位置如此重要,那中国要如何与西方人据理力争呢?我认为,有两个理由要紧紧抓住。

第一是告诉西方,今天的世界已经改变,今天世界的主要增长点来自于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比重已经基本超过发达国家,更不用说,世行的工作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因此,由欧洲人掌控imF、美国人掌控世界银行的格局必须改变。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大势所趋。半年前,欧洲债务危机迫在眉睫,在imF总裁的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已经给予了理解并作出让步。而今天,在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这一国际组织的行长人选问题上,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应该顾全大局。

第二,我们同意应该让最合适的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这一原则,也就是说,应该选人而不是选国家;同时,我们也强调,一个候选人的背景也是其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候选人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经历都在发达国家,他怎么能够理解穷国的基本问题呢?相反,一个来自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从前非常贫困,而今天取得了迅速发展的国家的候选人,对于发展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贫困的问题,会有着最直接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他的资格。因此,中国方面应该可以理直气壮地讲,推举一位中国的候选人就是考虑到要推选最合适的候选人这一原则。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全球化

“世界历史”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的产物。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可见,资本主义大工业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起点――资本主义

(一)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2]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使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机器,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创造了神话般的传奇力量。试问过去哪一个时代蕴含着如此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可见,生产力的世界化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分工进一步扩大,使得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繁荣,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和扩大、日益普遍及深化,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动力。生产力的世界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交往活动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交错的,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空谈人们之间的交往,也不能忽视交往的扩大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交往的扩大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动力。

(二)资产阶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主导力量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4]资产阶级是使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开拓者,发生这一切变化的直接动因就是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他们对剩余价值无限的占有和无止境的贪欲,使得资本不断扩张,冲破地域的限制,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当本国的资源和市场满足不了的时候,阻碍资产阶级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价值时,资本就会冲破国内,走向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和开拓新的世界市场。由于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促使商品生产和销售范围不断扩大,由国内到国外,进而形成了世界市场,使得各民族和国家在这个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越是扩大,孤立和封闭的状态越是被打破,世界越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

(三)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历史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6]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世界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于是,世界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过去一些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了,由各地方和各民族之间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替代。不单是物质生产,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说,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而且也是精神活动世界化的过程,是一种新文明形成的过程。各民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了世界性的产品,日益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于是,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结果必然会是:凡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民族和地区,被迫脱离了闭关自守的状态,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推动方式却是野蛮的。“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归宿――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起点,并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但它并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终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并不属于资本主义,它的归宿是共产主义。

(一)世界历史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8]共产主义产生的现实前提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各民族的普遍交往。如果没有生产力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那就会产生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这种情况下,重新争夺必需品,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这样,人们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成为经验的存在,也就是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普遍性的个人所替代。否则,共产主义只是地域性的存在,而不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那还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

(二)世界历史培育了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即无产阶级

共产主义不是某个阶级、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所以它一定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通过共产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使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每一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在生产力有所发展还未达到高度发展时,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时,会日益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即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当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达到高度发达时,地域性的个人也就相应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者。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在全世界范围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促使无产阶级也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形成世界性的阶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0]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对全球化的启示

有些学者认为全球化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认为“世界历史”不适用当今的全球化。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否适用于全球化时代,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学者丰子义指出关键要考察这样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在性质上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和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11]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对当今的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当代表现

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角看待当今的全球化。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当今全球化,当我们把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结合起来考察时,并限定性地理解全球化的时候,就找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契合点,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它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全球化指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的特点是“当代新的科技革命引发社会生产力持续高速发展,真正世界性的生产、贸易、金融及各种交往迅猛发展,导致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资金、技术、人才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重新配置和集中的趋”。[12]全球化的出现既不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也不是人们故意设置的陷阱,而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具有客观性,是无法回避的。

(二)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实质

当今所说的全球化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现在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不管称它为“垄断资本主义”还是“全球资本主义”,当代的全球化依然是资本的全球化。如何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就全球化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来看,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这点和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的实质是一样的,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全球化,是新技术给资本和生产带来了空前的流动性。生产的跨国化导致了作为整体的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网络化”,连结这个网络的中介是跨国公司,是按照资本的逻辑进行着。但就其发展趋势来说,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的实质却是共产主义。虽说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确是日新月异,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扩大了世界各地的普遍交往,这为共产主义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三)客观认识全球化双刃剑的作用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化的理解也不相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它促使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的转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日益加深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日益渗透。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也逐渐加强,必然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风险。它既会给世界经济注入活力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各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以及领土安全等重大问题带来风险和挑战,引起全球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不公正问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涉及到每一个人。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力量,只有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坚持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从全球的视野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进而科学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化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全球化具有客观性,是不可回避的,同时也有进步的一面,因此我们要以主动的态度,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可以说是一球两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交通、通讯的快捷便利,科技生产力的传递,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文明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面对全球化这样的历史机遇,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直积极参与全球化。

(五)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要做到趋利避害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作用。所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都是有利有弊的。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处于主动和强势的地位,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利。从主观条件来说,为了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国也要积极的参与全球化。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全球化所处的地位,才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又快又好地发展自己。损害我国利益,特别是损害到根本利益的时候,则要坚决拒绝和抗争,维护本国权益,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使全球化向着公正、合理、互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应自主地决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深度、广度、方式、方法,选择一条循序渐进,稳定发展的道路,避免陷入一种不能自拔、超越自己承受力的境地。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选择优势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在在国际分工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全球化的不利因素。

注释:

[1][2][3][4][5][6][8][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68,277,276,276,276,87,294,8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11]丰子义、杨学功著.马克思“世界历史”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

[12]陈志尚.论生态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10:57.

参考文献:

[1]李相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8.

[2]吕世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经济全球[J].哲学研究,2002,10.

[3]孙月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篇10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