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十篇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十篇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11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1

一、美国远程教育期刊简介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美国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也纷纷应运而生,通过收录和发表有关远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影响日益增强。综合来看,现阶段美国正式出版发行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主要有:《成人教育季刊》(adulteducationQuarterly)、《成人学习》(adultLearning)、《互联网与高等教育》(the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交互学习研究》(JournalofinteractiveLearningResearch)、《远程学习管理》(JournalofDistanceLearningadministration)、《美国远程教育杂志》(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教育技术评论》(educationaltechnologyReview)等二十余种。其中,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收录的共有两种:《成人教育季刊》和《互联网与高等教育》。SSCi根据论文引用次数衡量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因而被收录期刊往往在其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此外,《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主要刊载美国国内远程教育的研究论文,相比前两种刊物,更能反映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将这三种期刊作为美国远程教育研究论文分析的样本,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前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实际。《成人教育季刊》创刊于1950年,由美国成人与继续教育学会编辑出版发行,致力于收录和发表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比较等方面的文章。近年来,《成人教育季刊》加大了对教育实践创新及跨国际成人教育研究论文的刊载。《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创刊于1998年,由爱思维尔公司出版发行,全年4期,杂志对所有投稿采用同行评审程序,以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旨在促进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互动在线课程的合作学习与实践、网络教学中的国际化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创刊于1987年,由泰勒和弗朗西斯公司出版发行,季刊,全年4期。《美国远程教育杂志》致力于传播美国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探讨远程教育中的多媒体系统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学习、混合学习等问题。

二、三种期刊2007-2011年刊载论文分析

(一)论文概况

2007-2011年,《成人教育季刊》、《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和《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刊载文章的数量变化,能够侧面反映美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动态。在这三种期刊中,所刊文章主要为三类:由编辑撰写的社论、研究性论文(article)及书评(bookreview)。鉴于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将分析样本限于三种学术期刊的研究性论文。因此,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先对三种期刊2007-2011年的研究性论文刊载数量进行统计。

我们从上表清晰看出,2007-2011年《成人教育季刊》共发表研究性论文88篇,其中,2007年16篇,2008年16篇,2009年17篇,2010年19篇,2011年20篇;《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共发表研究性论文144篇,其中,2007年21篇,2008年25篇,2009年21篇,2010年45篇,2011年32篇;《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共发表研究性论文64篇,其中,2007年12篇,2008年12篇,2009年12篇,2010年12篇,2011年16篇。2007-2011年三种学术期刊收录研究性论文共计296篇。

从论文数量看,三种学术期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或许源于不同的期刊编排和编辑的选稿要求。但从总体趋势分析,2007至2011五年间,三种期刊的论文数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尽管增加的幅度不一。这也似乎从侧面印证了,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远程教育的发展,美国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地跟进和扩大。

(二)研究方法

每种学术期刊都遵循一定的价值理念和研究倾向,并在论文的收录上展现出研究风格的独特差异。我们详细研究了三种期刊所涉及到的296篇论文,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以及从不同方面对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结。尽管这些研究方法大多为我国从事远程教育研究的人员所熟知,但其应用模式、表现方式等与我们现实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亦即在研究方法的运用及表现等方面,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由于论文在方法的运用上较为灵活,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研究方法,因此,在论文研究方法的归类上,我们按照论文所偏重的研究方法进行划分。

1.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即指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p.188)依照定义,在我们的统计中,《成人教育季刊》刊载论文未涉及实验研究,而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美国远程教育杂志》所收录论文中应用较多,采用的研究方式包括了实地实验、标准试验等。在实验设计上,多采用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和准实验(quasi-experiment)。如《远程教育能否成为实验教育的有效途径?》(areDistanceLaboratorieseffectivetoolsfortechnologyeducation?),其中采用了随机对照实验的形式,分别测量了以远程教育形式进行实验课程学习的学生和在中学课堂进行实验课程学习的学生,对获取的六学期的成绩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此探讨在实验教育类课程中远程教育形式的有效性。《发展一种测量工具以评估学生对远程教育课程质量的意见》(DevelopmentofaninstrumenttoassessStudentopinionsoftheQualityofDistanceeducationCourses)则表现了另外一种实验研究的模式,通过对学生态度、意见等的测试来验证某种测量工具的可靠性。这些实验研究注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并常常利用建立数理模型等展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让研究显得更为直观和明了。

2.调查研究

在三种期刊收录的研究论文中,调查研究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采用这种研究方式的论文数量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尽管《成人教育季刊》偏重于理论性的研究,但在其近五年收录的论文中,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仍占总体论文的一半以上。而《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和《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也是最高的。调查研究的方式灵活多样,有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这些研究方式在相关的论文中,或以一种研究方式为主,或二种或三种研究方式相结合,综合运用。抽样的方式以随机抽样为主。通观调查研究在这些论文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首先,重视对调查研究方法的具体描述,在整个论文的主要内容中,一般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对具体的抽样、调查方法等展开论述;其次,在调查数据的表现和展示上,尽量通过多样的表格和图示来呈现相关的内容,在表格和图示的设计上较为科学、直观,增强了研究论文的表现力;最后,在讨论中立足于数据描述和分析,能够给予诠释性的论述。

3.历史研究

在2007-2011年三种期刊所收录论文中,历史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统计分析,《成人教育季刊》中有少部分历史研究的论文。另两种期刊集中于对现代及当前远程教育的研究,因此仅《美国远程教育杂志》收录了1篇历史研究论文,而《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所刊载论文几乎未涉及历史研究。从方法的视角看,历史研究常关注某一特点群体、地区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来分析事实的发生原因并揭示这段历史对现时代的影响。如《不为人知的故事:1920-1949年洋鬼子在上海丝绸厂的成人教育》(theUntoldStoryofForeignDeviladulteducatorsinShanghaiSilkFactories(1920to1949)),主要叙述1920-1949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进行的劳工成人教育的情况,分析其中的各种现象和原因,以及对二十一世纪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

4.理论研究

2007-2011年,三种期刊收录论文对理论研究方法均有涉及,在论文中所占比例仅次于调查研究。而《成人教育季刊》尤为注重此类研究,其统计论文中共有24篇属于理论研究论文,占总体收录论文的比重为27.3%。理论研究以严密的逻辑思辨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解释和建构,使其系统化、抽象化,并对远程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具有普遍地指导意义。无疑,从远程教育中所获取的具体的、零散的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远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对这些经验的理论化改造,将帮助远程教育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理论研究多持一种质化的研究取向,提倡逻辑思辨的方法。如《关于自我发展中自我的理性反思》(theSelfinSelf-Development:aRationalistmeditates)。但这并非理论研究的全部,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归属为理论研究的论文中,已较为普遍地渗透着量化研究和模型建构,以一种数理化的表现方式来阐述理论性的命题。如《网络沟通中的内容分析: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评估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模型》(Contentanalysisin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analyzingmodelsforassessingCriticalthinkingthroughtheLensofSocialConstructivism)。

5.文献研究

可归为文献研究的论文在2007-2011年三种期刊收录论文中所占比例较低,《成人教育季刊》有7篇论文,《美国远程教育杂志》有5篇论文均属此类。文献研究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符号、数字、图像等各种形式存在的资料,从中发现并探讨相关的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网络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等。对应用文献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普遍采用了内容分析、二次文献等方法,已涵盖了文献研究的各种具体方式。如《巴西远程教育研究方法和主题分析以1992-2007年期刊为样本》(analysisofthemethodsandResearchtopicsinaSampleoftheBrazilianDistanceeducationpublications,1992to2007)。

综上,笔者似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美国远程教育重视实证研究。具体表现为在统计的期刊论文中,使用历史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的论文数量合计为225篇,占总体论文数量的比例为76%。这些数字和比例已远远超过了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的期刊论文。显然,客观、严谨、定量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特征。实证研究强调对研究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已然成为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常态,并进一步促进了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除此之外,虽然各期刊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量化研究已成为了这些论文的共同选择。无论是实证的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还是倾向于定性描述的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等,都强调了量化研究的运用。定量分析已不仅仅是实证研究的专利,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等也似乎脱离了纯粹的质化研究的束缚,转而寻求与定量研究的结合,通过数理推论、模型建构来增强其理论分析和阐述的科学性。

(三)论文选题及内容

论文选题是研究的方向标,通过对选题范围及内容的梳理,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某一学科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学科研究的前沿,以及这一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研究广度与深度等。论文选题已成为我们追踪及分析学科研究现状的重要内容。为了较为完整地描述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现状,笔者对2007-2011年三种期刊收录的296篇论文进行了分析,概言之,其选题共涉及以下6个方面:基本理论、政策分析、发展历史、外国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网络教学等。

1.基本理论

有关基本理论的选题在美国现存期刊论文中较为常见,其所涉范围较广,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理论本身。具体分析相关论文,可以发现三种学术期刊收录论文普遍存在一种理论偏好,即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少或几乎未曾涉猎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自身,如远程教育的概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质量监控等,而较为集中关注社会运动、社会思潮的新进展及对成人远程教育的影响,或是在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背景下探讨远程教育活动等。近五年的选题热点如下:后现论、终身学习、现象学、新殖民主义、社会文化、全球化等。倾向于从较为宽广的理论视野探讨远程教育活动的规律、发展、变化等,从宏观层面对远程教育的发展进行概述。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者关注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还有研究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理论进行了探索,如虚拟教学理论等。这与我国当下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存在迥然差异,我们似乎更重视远程教育领域内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理论的探讨。两者在理论研究选题上的差异,或许源于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及成熟度不同。我们强调立足于远程教育的研究对象、命题及范围,进而构建远程教育的学科体系,因而理论研究在更多的时候以此为目的,并为此服务。

2.政策分析

关于远程教育政策分析在三种学术期刊的收录论文中并不多见。就选题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大概有4篇论文涉及到此类主题。有研究者从宏观层面关注社会、国家公共政策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如社会福利改革、扫盲计划等。他们以这些社会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为背景,深入分析特定的教育对象接受远程教育的费用、机会等相关问题,这一类的政策探讨,带有强烈的社会学或公共管理学的色彩,展现了较为宽阔的理论视野。还有研究者热衷于远程教育自身的政策分析,他们从远程教育管理入手,探讨远程教育与主流教育机构的融合、经济领域的远程学习、特殊区域的远程教育(如监狱)以及新型远程教育大学的构建等相关政策,期望通过对这些政策的分析,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并规范其管理。尽管探讨的层面和视角存在差异,但两类研究者都将研究视野投向了国外,论文所及也多为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公共与教育政策。

3.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是美国远程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三种学术期刊的论文均不缺乏对此类史实的追溯。主要内容和选题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成人教育、天主教工人运动中的妇女学习以及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等。总体而言,有关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历史的选题较少,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多关注他国特殊历史阶段的成人教育发展,而较少关注美国的相关历史进程。此外,我们在这些已有的论文选题中发现,研究者关注的特定历史阶段,多为社会矛盾激化、斗争激烈的时期,重视研究这些特定时代背景中的弱势群体如妇女、工厂工人等。而在涉及诸如少数种族、妇女等群体时,其研究重点往往倾向于教育权利、受教育条件、社会公平等偏政治性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远程教育研究的教育性。

4.外国远程教育

作为日益国际化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开始逐渐重视外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三种期刊的收录论文中,以外国远程教育发展为选题的论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在有关外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论文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涉及国家和地区较为多样,有加拿大、韩国、博茨瓦纳、瑞典、南非、巴西、哥斯达黎加等,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这与我国远程教育集中于研究英美等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二,从研究内容分析,则涉及跨文化、种族、妇女、老年人、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方面的各种问题,题材丰富、视角多元。研究层面有微观的,如《以技术平台构建教学方法:韩国基于博客学习的案例研究》(acasestudyofblog-basedlearninginKorea:technologybecomespedagogy),以两个不同的研究生班为样本,研究了博客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平台对网络学习者及教师的重要影响;也有宏观的,如《瑞典大众教育模式:一种民主与殖民的矛盾结合》(paradoxesofSolidarity:DemocracyandColonialLegaciesinSwedishpopulareducation),通过对上世纪70、80年代坦桑尼亚民间发展学院的分析,探讨了瑞典大众教育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及影响。

5.在线学习

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同步学习、异步学习、混合学习等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方式始终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激发着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在三种学术期刊收录的论文中,也以这一类选题最多。研究者对网络学习者的行为和心理等展开探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进一步梳理这些选题,我们发现研究者在专注于网络学习的同时,其侧重点却大相径庭,涵盖了在线学习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研究蓝图。有研究者喜欢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因而常常关注电话交互式学习、分布式学习、问题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社交网站中的体验学习、网络环境中的阅读行为、异步学习中的合作、在线讨论、聊天社区中的学习行为等;有研究者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热衷于讨论性格内外向学习者的远程教育学业成就评估、网络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在远程教育中的认知发展、在线学习动机、在线项目合作中的社区意识、社会学习理论与在线学习等;还有研究者重视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着力于研究虚拟学校、虚拟教室、在线特许学校、虚拟教育、远程学习环境、在线社区、个性化的虚拟学习空间、大型网络课堂、同步的网络音乐课堂、网络虚拟实验室等。

6.网络教学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旅游一线人员旅游管理教学参与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www.lw881.com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著.刘吉力莉等译.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m].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第14卷第6期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项目基金】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C类(自筹经费一般)课题《广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职后教育研究》(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1313号)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97-01

2006年10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基础外语教育目前面临严峻形势,表现为“英语教师师资数量不足,师资质量迫切需要提高”。在我国,英语被作为主要外语进行教授,并一直是基础教育阶段必修课程,面对基础外语教育的严峻形式,如何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从而提高我国基础外语教师素质成为重要课题。这里主要对我国21世纪以来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做一个总结。

我们可以以90年代中期为界限来划分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界对英语教师教育的问题由忽视走向重视并进而开展具体研究的发展线路,并且其研究成果围绕于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层面。2001年、2004年和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以及2005年和2006年举办的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上,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研究皆被列为大会中心议题之一(王家芝,2008)。自2005年9月“首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拉开国内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序幕之后,我国于2007年9月、2009年12月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举办了两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讨论会”,另经“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在广州举行“首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从而较为深入、全面地探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与改革。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满足不同教师、不同阶段的多样化需求”(马立,2006:212),而“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发展水平、需求。”(袁贵仁,2003:21)。另外,国内目前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总体主要以高校英语老师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对于教学一线、整体水平亟待提高的的广大中学英语老师。

江苏省无锡第三中学的王彬照、林春对该校的在位教师进行了专业发展需要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发展发展现状、教师现阶段关注内容、专业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趋势几方面。在专业发展需求这一方面,问卷涉及了教师迫切需要进修的内容、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心理类课程、普通基础课程、进修方式等方面。从问卷结果中,两位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该校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关注焦点上,表现出对“自我关注”、“任务关注”和“学生关注”同时关注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意味着“自我关注”、“任务关注”等方面长期积累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研究反映了学校迫切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以便提供给他们更合适的专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支持。

全鸿翎、李珂(2007)对2006年暑假来自全疆各地区参加培训的200多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有强烈且明确的发展需求,但教师资源和进修机会的短缺大大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教师对教学科研能力对教学和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的认识相当不足。

刘艳、刘媛媛(2008)通过结合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以及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施现状,阐述了反思性教学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存联系。张慧军(2009)以陕西省81所农村学校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教师问卷调查、教育部门领导访谈、学校领导访谈、英语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教师发展需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刘美等(2010)深刻分析了5.12地震后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在新的形式下,灾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必须融入教育重建的潮流,同时教育教研主管部门必须把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符合农村英语教师发展的规划,确保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育是整个中等英语教育的开始,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何源(2009)从这一角度出发,介绍了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科学论证了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方式各因素构成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从培训途径上,作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和教师行动研究已成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日志、听课、录像是反思性教学的三种培养方式。刘萍萍(2012)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提出了专业发展的对策。中学阶段外语教育承上启下,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强化势在必行,因此,孟臻(2012)认为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作者提出外语教学法学习与研究是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把外语教学法学习和研究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并兼顾其他。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文献作者所做的调查的区域来看,不仅波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有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河南、四川、江苏、湖北、山东、福建、辽宁、甘肃、江西、重庆、内蒙古、广西等16个省或自治区。但是,由于外语教师教育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研究视野的差异,研究者们对于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并没有达成共识。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很薄弱: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专业素质的罗列上,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大都限于简单的百分比统计,缺乏经过科学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及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因果联系的深入探究;学者们局限于外部的培训或英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对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有效促进机制的研究更为少见,这种现状也为本人的研究留出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家芝,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需求分析[J].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4

一、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开始从单一中心时代逐步向多中心时展,即向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注重社会结构多元化、职能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展。结构多元化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崛起、城市私营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职能多元化意味着分化的社会结构应该履行不同的社会职能,不同的社会职能应该体现不同的社会价值。价值多元化则意味着在物质和意识开放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追求事物的价值趋向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批富裕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对子女的教育有特殊的需要,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更优质的教育,或者是能够得到特别的照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上大学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人们在怀揣着上大学的愿望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基木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而的培养。而公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卜,在满足家长的这个需求方而能力欠缺。政府公共则力的不足导致许多公办学校在维持生存方而出现了资金链的中断。人才的自由流动政策和教师追求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这些学校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入环境较好、待遇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再加上人性化、灵活性的办园政策,极大地满足了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这些都促使人们在选择教育价值方而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于是,多元化的民办园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也曾出现过文化、教育等社会独立结构。每个独立的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为了保障每个独立结构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政府需要界定各个结构主体的职能,并创造条件促进各个主体实现其价值,以满足人民对价值的多元选择。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意味着我国想通过建立和谐社会来解决政府与资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教育与民众之间的矛盾集中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方面。这一时期,关于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的研究较多。2004-2014年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131070篇,以社会公平为主题的期刊论文16671篇。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因而,成为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教育背景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民办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指导思想。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事业绝不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兴办教育事业。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再次重申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开始改革学前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地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作为政府、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责任。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深化逐步波及到幼儿教育领域,体现在农村幼儿园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方面。随着社会中产阶级的出现与增加,教育消费主体对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堪重负转制成为民办幼儿园,社区幼儿园作为房地产业日益发展的产物逐渐成为城市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流。同时,九五期间,我国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这表明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于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这就意味着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公办幼儿教育的补充,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为了进一步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社会力量办学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设立、组织与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我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纲要》的颁布明确了政府在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的职责、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与目标。2010年我国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的颁布,把发展学前教育提上有计划的发展日程。在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民办幼儿教育以一种蓬勃的态势迅速发展。据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有民办幼儿园12.46万所,比上年增加9234万所;入园儿童865.62万人,比上年增加52.23万人;在园儿童1852.74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4万人。研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2004-2014年以学前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960篇。研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研究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

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不多,没有太多的争议。郭宗礼认为民办幼儿园是指由国家机构之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承办的、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和运行的幼儿园[2]。罗英智根据民办园的办园主体、产权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将民办园分为5类:1)纯民办幼儿园,经费自筹,产权、经营权私有;2)单位、团体办幼儿园,经费自筹,产权私有,经营权归主办者或承包者;3)民办公助幼儿园,举办者为民间团体或公民个人举办,在教学、人事、招生等方面受到政府或主管教育部门扶助;4)国有民办幼儿园,所有权国有,经费自筹,经营权私有;5)股份制幼儿园,股东自筹经费,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幼儿园,股东一般不参与经营幼儿园,行政领导权归当地政府,业务指导权归教育部门。

(二)关于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民办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陈静等研究者认为,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民办幼儿教育在总体上呈现出阶梯形态;民办幼儿园由于经营分散、行业集中程度低、未形成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效应。有些研究者通过调研发现小规模民办园存在一村多园的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从而造成办学资源的分散与浪费,甚至园际之间展开恶性竞争的后果。在微观方面,民办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园模式和民办园自身管理两个方面。吕桂珍在总结北京市民办园特色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列举了北京市民办园的发展模式,如集团发展模式、中外合作办园和办国际园模式,为地方省市民办园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在民办园自身管理方面,众多的研究者在对农村民办园和城市民办园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量的一手资料,认为目前民办园在发展中主要存在诸如资金投入、办园设施、安全与卫生、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保育、收费和财务制度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各抒己见,认为政府、社会和民办园在改变民办园生存状态方面应承担各自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做好宣传、立法、规划、督导、资助、咨询6个方面的工作。其次,社会成立小规模民办园的行业协会,规范小规模民办园的收费标准,制定行业认可的评估制度对民办园进行评估、验收。再次,民办园应改善办园环境,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儿童活动质量。

(三)关于民办幼儿教师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研究者从生存状态和专业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首先,从生存状态来看,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保障缺失,缺乏规范有效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较低,因而,民办教师处于职业倦怠和焦虑严重的困境中,从而出现了民办教师流动性较高的现象。其次,从民办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研究者认为目前民办园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师准入制度,民办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较低;在年龄方面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学历以大专和中专为主;民办教师不能享有及时进行专业发展教育的权利。在改变现状的建议中,郭宗礼认为民办园可以采取包括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切实提高民办园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民办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措施来改变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这一建议较具有普遍性。

三、对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反思

(一)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特点

1.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路线多样

研究者除了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外,还采用了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搜集实践资料。从而,使研究成果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依据。在研究路线方面,有的研究者采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先介绍相关的理论,再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现有民办园生存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的研究者遵从纯理论的路线,通过分析国外发展教育的经验,启示我国政府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应发挥的职能;有的研究者遵从由点到面的路线,以一个城市或乡村的民办教师发展现状为突破口,进而从宏观方面提出国家在促进民办教师专业发展中应尽的行政与法律职责。

2.研究内容集中,研究视角逐渐开阔

研究内容较多集中在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状态及改进策略方面。研究者最早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农村、城乡民办园的教育状态方面,在提出改进建议时,也是较多地关注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近几年,有些研究者开始转变视角,从社会公平和教育公益性的角度研究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意义,不仅研究民办园自身的发展状态,而且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同一区域公办园的发展经验,阐述民办园和民办教师在改进自身状态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有的研究者将视角转向国外,将外国政府、民众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经验引进国内,提出促进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举措。

(二)民办幼儿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本土化的研究

首先,已往的研究大都遵循一个既定模式,即阐述现有问题,简单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很少有研究者能够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挖掘改进民办幼儿教育现状措施的理论根源。其次,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的历史性研究也较少,这样就使现有的研究缺乏历史经验的借鉴,从而成为断点式研究。第三,关于国外民办教育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国外政府在发展幼儿教育中承担责任的经验介绍上。这些经验仅仅是当时某国教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与中国的教育、经济现状的可比性较低,其经验也就不具有可参考性。

2.比较性研究少,缺乏发展性研究

首先,目前的研究只是关注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很少有研究者从微观层面详细分析国外私立幼儿园的发展经验。仅有的几项研究也都是关于国外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和国外实施补偿性教育的法律、文件的介绍,对于国外私立幼儿园和教师自身发展、私立与公立幼儿园的互助发展、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助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与中国相关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更少。其次,研究成果表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农村、城镇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方面,所提建议也仅仅是针对改变现状而采取的措施,没有预测未来民办园的发展趋势,没有分析这些措施的可持续发展性。

3.研究成果分布不均,研究政策导向性凸显

2004年以来以民办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091篇,其中核心期刊387篇,博士论文36篇,硕士论文719篇;以民办幼儿教育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39篇,其中核心期刊有17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2篇。相比民办教育,民办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甚少,而且多集中在2010年之后,2010年以后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的期刊论文有21篇。这是因为,200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教育界掀起了关于民办教育研究的热潮。尽管在法律中也提到了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毕竟不是重点,因而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过多兴趣。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这两个文件中,国家把学前教育独立出来进行详细的阐述,激起了研究者的较大兴趣。可见,国家政策指导文件是研究者研究内容的风向标,直接关系研究成果的数量变化,出现了学术研究的跟风现象。这一现象必将影响学术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创新,降低研究成果的质量。

四、未来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视野开阔,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首先,未来的研究者将更加关注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田野化研究。通过对某一地区、某一民办园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相似地区、同一水平民办园的发展特点,提升经验的理论水平,加以推广。挖掘问题的本质,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改进这一类民办园质量的措施,以提高研究的效度。其次,跨学科研究将逐步增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经济的支持。未来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学问题时,将寻求相应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第三,研究者还可能选取国内外两个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相当的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国外发展幼儿教育的经验创造性地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5

关键词:移动学习;大学英语;教师角色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不再仅仅局限课堂,移动学习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突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灵活、便捷并集聚多种信息交流媒介,如短信、微信、QQ、微博等。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必定有新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因此而产生变化。

一、移动学习

1.移动学习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

移动学习(m-Learning),这一新兴的学习概念由爱尔兰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Keegan)于2000年在上海电视大学作题为《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的专题报告中首次引入中国教育界。至此中国的移动学习研究拉开帷幕。

我国的移动学习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2002年前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这一阶段我国学术界以引进和学习国外移动学习的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2002年至2006年,该研究相关论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0篇研究论文发展到2009年的69篇,移动学习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09年至今,相关课题论文急剧增长,2015年相关论文有855篇。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角度多种多样,研究范围与层次也在逐步扩大与加深。

2.移动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学术界对移动学习的定义尚未统一。移动学习可定义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黄德群:2005)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刘豫钧,鬲淑芳2004)由定义我们可分析出移动教育应该有如下特征:

(1)移动学习必须依赖于现代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及通信终端设备。这一特点使它有别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教师将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在课堂演示。

(2)移动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自由性,随时随地,无地点、无时间限制。这一特点使其区别于传统的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必须固定在电脑前进行学习。

(3)移动学习的内容不仅限于知识类的内容,其还包括教育服务,例如答疑、给予学习者人文关怀等。

(4)移动学习并非学习者单方被动接受学习内容而是需要与相应的教师进行信息沟通,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5)移动学习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个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与地点。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大学英语虽属于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但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课时紧张、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等,导致大英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中学时代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直至今日,大部分的英语课堂仍是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为主。即使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尚未实现。

2.迫于考试压力,总体急功近利

语言是一门人文学科,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应将视角转向语言交际、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方向。然而,实际教学因疲于应对考试,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几乎为空白。

3.缺乏实际运用

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法与词汇,但对于学生对词汇语法的综合运用,比如写作、口语的教学却远远不够。

“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是大学生英语学习普遍、真实的写照。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英语,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仍然提笔不会写、开口不会说,这样的学习结果确实令人担忧。学生充满挫败感,对英语产生厌倦情绪,上课不认真、学习缺乏热情。“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问题,亟待研究改进。”(郭林科,2010)。虽然之前有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善提出相关建议,但大学英语教学仍没有得到有效、明显改善。问题的严重性使我们不得不深思原因出在哪里,教应该怎样改善。

三、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新解

移动学习的出现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方式。“移动学习方式尤其适合语言学习”(田剪秋,2009),“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刘豫钧、鬲淑芳,2004)。这一学习模式的出现必定会导致教师角色的转变。

1.课程的研发者

移动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远不止是知识的讲授者。大学英语课堂时间有限,许多重点语言知识无法系统讲解,学生也无法深入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结合实际教学对移动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形式进行研究。移动学习延伸课堂的哪一部分,以怎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促使其自觉学习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设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使移动课程更加灵活、开放、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同时还能够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讲授。

2.知识的搜集者与引导者

在移动英语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而是知识的搜集者与引导者。移动学习的知识内容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归纳移动英语学习的相关内容。此外,面对海量的英语语法、词汇、文化等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或学习软件进行甄别、分类以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状态的监督者与评估者

由于移动学习不是面对面进行,教师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学生通过短信、QQ或微信等方式向教师汇报词汇学习的进度,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此外,由于移动英语学习不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干扰,而且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也有可能坚持不下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验或在线课堂及时监督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移动模式的学习是否有所提高,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这些需要教师去做出评价。由于不是面对面的讲授,学生更容易在一种放松心情下向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移动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更为学生欢迎的学习模式。

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关注基本的语言学习与训练之外,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口头与书面的语言沟通能力。当代大学生有着独特的认知方式与交际特点,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研究促进其高效学习的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为当今业界研究的热点。”(丁坤堂、李焕勤,2010)如何充分利用移动学习并将这一学习模式融入实际的大学英语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出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便捷实用的移动课程模式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6

采用多参数边缘组卷技术对考试系统进行设计,将教学管理、在线考试、在线答疑与讨论等功能综合提供给用户,实现了学习者高效率的学习,为考试系统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考试;自动组卷;B/S;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6102

1引言

随着无线技术与3G、4G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教育领域,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信息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使用传统考试模式,每次考试都要经过出卷、考试、披卷、录成绩和试卷分析这几个阶段。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要做大量的重复工作,尤其是对相同专业、相同教材、相同知识点的内容,势必会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的迅速发展,传统考试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在线考试模式。在线考试系统采用无纸化方式,利用网络优势和计算机存储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系统自动对试卷进行评判,评判结束把成绩存入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排名、汇总,最后根据成绩进行试卷分析。此种考试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一是考试阅卷、统计、试卷分析等工作都由计算机承担,大大的减轻了教师对考试管理的工作,提高了考试效率和教学水平;二是试卷根据题库中的题目自动组卷,因而避免了学生作弊和试卷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从而真正的实现考试的公平与公正;总之,使用在线考试系统可以缩短考试周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考试成本,增强考试的客观性。

2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的在线考试方面起步比较早,目前己经投入使用的考试系统有很多,如美国toFeL、GRe等考试,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参加考试,还有思科、微软等大公司的国际认证考试,这些考试系统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使用者。随着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迅速发展,对于试题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自动组卷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实用考试系统层出不穷。美国novell公司在1991年应用了Cat进行认证考试,使考试的人数超过了百万人次。美国从1993年开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采用自适应考试模式,逐步减少传统的以纸笔为基础的考试模式,同时面向全国推出了“高级就业计算机科学考试"、“计算机文化考试"和“专业领域考试"三类考试。在美国,各种认证资格考试都采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考试系统。澳大利亚国家公共资源管理局已于1995年4月建立“澳大利亚教育网",该网络包括了全部高等院校,而且还覆盖全澳大利亚所有的中小学校。在英国,由英国计算机学会BCS和iDpm分别组织计算机考试,并普及到英联邦及其它国家。综上所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把计算机考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在我国,考试系统起步比较晚,但发展也比较迅速。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教师在试题库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许多高校和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到课程的试题库研制工作中去,在试题库的模型建立、框架结构和选题算法上都获得了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在线考试系统现已在全国大多数高校普及,很多教师都用该系统进行课堂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目前网络考试模式主要有二类:C/S模式,B/S模式。(C/S)模式的考试系统,不便于更新、升级和维护,功能实现上也比较繁琐,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也比较差,难以满足复杂组卷条件的要求。组卷速度慢,组卷成功率低,很难适应目前考试形式。

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属于“瘦”终端类型,其扩展性好,便于后期维护。所以,B/S是开发该系统的最佳选择。本文采用技术实现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开发。

3研究内容及方法

3.1研究主要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需求分析。从用户分析和具体需求分析两方面对程序设计在线考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程序设计在线考试系统的现状,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并提出结论与建议,为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2)考试系统模块确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题目加入试题库,然后将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成分分析。本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题库管理模块;自动组卷模块;试卷评判分析模块。题库管理模块可以实现试题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功能;自动组卷模块利用多参数边缘法将试题随机抽取生成试卷;试卷评判分析模块实现阅卷、录入成绩、对成绩汇总并生成试卷分析。

(3)系统呈现。依据学习内容分类框架,设计出程序设计在线考试系统。

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移动学习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重点考察在线考试系统设计的研究现状,总结现有考试系统设计的缺陷与不足。查阅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在中国知网(CnKi),以“在线考试、程序设计”为检索关键词,对十多年来(2000-2013)国内优秀硕士论文、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了解研究进展。二是通过网络资源、专著等,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为研究的深入作好准备。

(2)调查研究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在线考试系统需求情况,采用自编的“在线考试你准备好了吗”调查问卷对我校12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从学习者对在线考试系统的态度和学习期望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获取相关信息。

(3)案例研究法。

研究中采用了案例研究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使用互联网检索在线考试应用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而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总结,总结出当前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缺陷;其二,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在线考试系统内容设计、一般过程模型的具体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4研究特色

4.1创新

(1)创新点一:引进多参数边缘组卷技术,设计出程序设计在线考试系统,并对主要功能进行了实现。由于利用了多参数边缘组卷法,使得在试卷组织过程中,知识点分值分布合理,不会出现知识点扎堆的现象。解决了同时满足题型、知识点、难度系数三个因素进行抽题的组卷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2)创新点二:原型系统采用B/S结构,并通过考试系统单点登录的方法,有效的防止了考生作弊现象。

(3)创新点三:采用ajax技术对在线考试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在线答题功能模块,使考生答题更顺畅,交卷更方便。同时也缓解了服务器的巨大负担,提升了在线考试的成功率。

4.2重点难点分析

(1)分析了解组卷技术理论基础,对多参数边缘组卷技术做了细致的研究;

(2)了解国内外关于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在线考试对学习的影响。掌握在线测评的关键技术,对考试平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测试;

(3)对在线测评系统的环境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并针对系统的设计原则做了探讨和研究;

(4)对基于B/S的在线考试系统做了系统设计,给出了理论模型;

(5)完成了部分在线考试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性能测试。

5结论

本系统应用了aSp开发模型和SQL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了B/S体系结构,完成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稳定可靠、自动组卷等特点。该系统可供多人同时考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提高了组卷阅卷的效率和考试的质量,体现了考试客观公正,降低了考试成本,获得了很多院校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总之,本研究中把多参数边缘组卷技术应用于考试系统的设计,来实现学习者在高效率的学习,也为考试系统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一定的社会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童小念,季建安.基于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网络,2005,(5):5153.

[2]何健雄.基于JZee的网络考试系统设计与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3]洪峰,吴云飞.ajax技术优化在线考试流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5661.

[4]宋小波.基于ajax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2007,(19):78.

[5]徐红勤.ajax在网络考试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7,(S1):349350.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7

关键字:移动学习;学习资源;m-learning

一、国外发展现状

移动学习的研究从1994年发展至今,已经从学校、实验室等小范围的研究群体发展到各行各业的研究群体。如今,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项目不甚枚举,他们研究和关注的移动学习应用场景也逐渐从学校转向户外、工作间等不同场所。

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andrew研究项目被视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一个移动学习研究项目,这项研究工作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让全校师生在校园环境中就能够自由享受移动学习所带来的完美体验。

移动学习的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这些项目中,有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而展开的,如英国的m-Learning项目,该项目采用m-learning系统结构用以支持移动学习材料的开发和研究,通过使用先进的移动设备来支持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自学和合作学习。有的是在高校利用移动通信技术而进行教育革新的项目,如德国、挪威的大学移动教育项目。也有的是为在职人员的终身学习需求而展开的项目,如eSF移动学习项目,该项目旨在使用移动技术用以吸引那些因为工作的原因难以以班级学习形式组织学习的学习者(雇员)参与终身学习,这些学习者主要是从事清洁和运输行业的工作人员。

如今,移动学习应用领域已经涉及到中小学、大学、职业培训、远程教育甚至针对全社会范围的教育。L-mo(Language–mobile)项目是由德国汉诺丁大学学习科学研究院发起的一项致力于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移动学习项目,该项目集合语言专家、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游戏设计者为儿童学习和实践第二语言设计了具有创新性的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来达到学习目的,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新加坡的mobiSkoolz项目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无线学习教育解决方案,该项目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平台,结合移动设备来增强学习和教学环境,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访问在线作业,进行复习和在线测试。英国开放大学发起的mobileVLe项目为开放大学的学习者以及希望通过连接在线的移动设备来访问开发大学的虚拟学习平台的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方法。由美国政府发起的moLe(mobileLearningenvironment)项目利用全球细胞网络和移动设备在国家与民众之间来推送和共享学习信息。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northernalbertainstituteoftechnology,nait)为多伦多圣尼嘉学院和nait会计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开发的移动学习资源,利用手持设备、无线通信技术作为辅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者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提高学习资源的可获取性。

二、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专家戴斯蒙德·基更于2000年在上海电大40年校庆的“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中外专家学者报告会”上所做的“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的报告,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学习发展的新阶段引入我国。国内最早研究移动学习有黄荣怀教授的《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一书,王建华的《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祝智庭、顾小青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

在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讯企业和学校教育部门。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项目以建立“移动教育”信息网和“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为核心内容。前者通过中国移动的短信平台向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后者通过在各主要大学建立“移动教育”服务站,为参与“移动教育”项目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承接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致力于教育资源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以顾小青教授为首展开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项目以开发“世博英语”这一微型课程为例,阐述了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机制以及资源共建流程及其相应的工具模板。诺基亚公司开展的“行学一族”项目主要通过服务器端向客户端推送单词、图片等学习资源来开展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在国内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资源的教学设计研究,资源的内容设计,资源的开发、应用及评价等。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的不断成熟,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也在日益丰富。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志刚在其硕士论文中参考SCoRm标准,构建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模型。河北大学的张鹏以成人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制定了成人移动学习资源教学设计模型。朱琦在研究移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的一般流程,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实例中的学习资源内容设计。而郑燕林则借鉴知识管理领域的SeCi模型,从知识性设计、情境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及交互性设计四个角度阐述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特点。马庚明在研究支持情境认知的移动学习的基础上总结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成人教育.

[2]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张鹏.成人移动学习资源的教学设计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8

关键词:本科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具有学术研究无法取代的价值。在于国外的学科碰撞当中,外国文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科,他为高校学生打开了一道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内容,因此,外国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学生在理解外国文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学主线往往被分为两条线,而教学内容则被分为三个不同的模块,在教学方法上一般还是遵循文学史的发展历史。从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往往倾向于西方文学与古典文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1]

一、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

世界文学的概念是歌德于1827年所提出来的,根据歌德的观点,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学的本质属于一种不断进化的有机体,不管是民族文学还是世界文学,都体现出了人类在文学方面的重大进步。[2]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之后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互相融合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沃伦在对歌德进行研究之后,世界文学除了歌德所提出的内涵之外,还指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学的总和,另一方面也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沃伦也进一步指出了世界文学对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意义。[3]根据沃伦的相关理论,比较文学是从世界的角度出发对所有的文学进行的研究。但是在我国国内的研究当中,世界文学在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当中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是文学关系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文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研究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同时研究是以一种跨学科与文化的文学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研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比较意识与兼容的特色。[4]但是对文学关系的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关系是一种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概念,在对文学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国家、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它的强调消解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在的同质关系。我国高校根据国外文学教学的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文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是以文学史的发展为主线,同时对不同作家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发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冲击,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好外国文学的教学对于每个外国文学教师来说都是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既然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们也必须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现阶段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深入的调查,从而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往往过度强调学生知识的传输,而并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往往采用一种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大都整齐划一地依据世界文学发展的先后年代,分国别地逐一讲授不同国度的文学。从时间上,漫漫数千年;从空间上,纵横跨度辽阔,涵盖全球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文学。旧模式制约了我们讲授的全面性和应有的深度,没有真正从世界视野的角度,讲授和指导学生把握该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在研究各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综合出人类总体文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了。[5]

二、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一种都呈现出一种不太景气的状态,大量外国文学的教学课程被严重挤压,有关外国文学的相关研究与会议也大幅度减少,许多教师都没有了解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信息的途径。[6]另一方面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的办学经费被严重挤压,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图书馆无力购买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外国文学阅读量不断下降。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授课当中由于需要介绍大量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导致许多课时被严重浪费。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校园的人文精神被严重削弱,许多大学生都出现较为功利的心态,许多学生都积极参加勤工俭学与各种商业活动当中,这种较为浮躁的状态使得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安心学习。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已经成年,都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许多来自于贫困地区的本科生在城市当中感受到现代文明对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一方面有感于自己家乡与家庭的贫困,从而迫使自己产生较为功利化的心态,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当中往往将精力放在如何改变自身的命运当中。这部分学生由于家乡的贫穷落后,在大学之前基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学,在大学阶段虽然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学,但是由于心思并不放在学习方面,虽然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外国文学的重要性,但是却不会过多的进行相关的学习。[7]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中古传统文学的影响而走上文学学习的道路,在学习外国文学的过程当中,在思维方面往往并不是很适应,这也使得外国文学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三、我国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课程重点内容

外国文学的教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介绍。在进行文学史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以文学史的发展为主线,向学生讲述外国文学的发展变过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文学特征,同时讲述各个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与特征。[8]在文学史的教学过程当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科学以及艺术等。在文学史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根据时间的发展将脉络理清,让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并自主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在进行作家作品的介绍教学时,教师除了需要注意学生学会了什么之外,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即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名家作品的赏析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作品分析的具体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进行观摩与赏析,对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就会逐渐掌握鉴赏与评析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当前阶段外国文学的教学基本都是以课堂学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减小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采用举办专题讲座以及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开设以针对不同国家与文学流派的文学选修课,吸引那些对于外国文学具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挑选部分学生加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当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与视野。在教学方式多样化拓展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水平对教学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以及学院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教学水平,同时引进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同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9]

(三)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培养高尚情操

文学并不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文化形式,任何作家在创造的过程当中都必然会受到其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外国文学与政治、经济、艺术、哲学以及自然学科联系到一起进行教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不同民族文学的融合,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思维就显得尤为必要,外国文学课程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正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时代环境,因此必须要对外国文学的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研究了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并对我国现阶段本科院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最后总结了对应的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苏卉.外国文学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以“《红与黑》的心理分析”一课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2,02:145-148+175.

[2]支斌生.略论外国文学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心智成长———以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教学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2:74-76.

[3]詹虎,赵学斌.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中学外国文学教学调查分析[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91-93.

[4]潘利锋,张能泉.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3,06:92-97+113.

[5]刘意青,邹赞,聂凤芝.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2,04:3-7.

[6]李安.外国文学教学中经典作品的解读策略———以《哈姆雷特》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2,11:65-69.

[7]田晓宁.“3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6,01:173-176.

[8]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01:2-8.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线性系统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实际操作

1.引言

“线性系统理论”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机电类专业以及其他研究生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控制系统理论的研究领域中,线性系统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最成熟的一个分支,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处理、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等多个方面。线性系统理论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原理和结论对于系统和控制理论的许多学科分支,如最优控制、随机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辨识、信号处理、故障检测和滤波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作为控制工程与控制科学方向研究生从事科研的一门基础课程,开设“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其运用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控制理论,机电课程,电子技术等,以解决实际问题[3],[4]。该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开展科研工作,还对他们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在国内许多控制学科的研究生专业都有开设,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等方面都各有所长,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也为我们进行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现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转置以及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等硕士研究生专业。自开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以来,一直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实际上,很多院校“线性系统理论”教学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有:1.1忽视了实验教学环节,理论课程远远多于实践课程,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1.2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实验课时非常少,导致学生做科研时,不能学以致用。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教育主要包含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两个重要阶段,其实就是学和做两个层面。所以,我们在对研究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必须对他们的课程学习阶段予以同等重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针对性地把系统控制理论中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教学中。

本文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线性系统理论的教学工作进行课程教改探讨,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以期对研究生进行学习、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和熏陶。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好地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服务。

2.理论教学的改革分析

2.1形成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

实际上,“线性系统理论”可以看成本科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仿真”等课程的延伸。那么,怎么样将这些本科课程进行整合,并结合各个具体研究生专业,有机地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亟待解决问题。因此,在进行本课程教学时,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加入能反映或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成果,构建并完善由经典控制理论与线性系统理论基础为主组成的控制理论课程体系,为相应的研究生研究专业和方向服务。同时,要避免与本科课程的重复,增设相关研究方向的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以适应了学科发展需要,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以下分别从课程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1.1课程研究方法分析。

线性系统理论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状态的运动规律和改变这种运动规律的可能性和方法,以建立和揭示系统结构、参数、行为和性能间的确定和定量的关系,即研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由于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时间域模型和频率域模型,所以综合线性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经典线性理论和现代线性理论两个过程),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状态空间法、几何理论法、代数理论法和多变量频域法四个方面。

状态空间法是线性系统理论形成最早和影响最广泛的一个分支,分析的对象是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属于时间域方法,主要的数学基础是线性代数和矩阵理论。几何理论法就是将对线性系统的研究转化为状态空间中的几何问题,并采用几何语言对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和综合,其数学工具是以几何形式表述的线性代数。代数理论法即采用抽象代数工具表征和研究线性系统,该方法起源于卡尔曼,并在模论方法的影响下,形成了相应的线性系统代数理论。而多变量频域法,其实质是以状态空间为基础,采用频率域的系统描述和计算方法,分析和综合线性时不变系统,主要包括简单的频率域方法和多项式矩阵方法。相比较状态空间法而言,多变量频域法物理直观性强,便于综合和调整。

2.1.2教学方法。

从线性系统理论和研究方法可知,其研究基础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数学工具,并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来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研究方法很多。因为,为突出问题的背景和增强说服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工程实际系统范例,并通过对实际系统的讲解给出抽象的定义,使得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际系统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将倒立摆、双容水箱、机械手和电力系统等复杂的控制系统作为例子始终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加以深化。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建立这些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线性化分析方法建立系统的状态控制表达式,并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判别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别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出状态反馈控制器和观测器,进行极点配置分析;设计镇定控制器和二次型优化控制器,进行优化控制等等。通过各个章节循序渐进的学习,以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将实际系统贯彻到理论学习中,也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实践教学的改革分析

3.1多媒体教学和仿真实验工具结合。

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主要结合多媒体技术、板书推导和教师讲解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很多画图和表格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样既减少板书量,又增加了教师课堂讲解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证明,通过板书书写,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加强学习。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借助matlab/Simulink[5]、VRmL、CaCSD和Cai等仿真平台,适当地插入有仿真工具编程实现一个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的表示、能控性能观性和稳定性分析,以及状态反馈实现极点控制等。其实通过这些仿真工具的课堂教学引入,不仅可以很方便地求解高阶系统的状态转移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还可以借助仿真教学辅助方式,使学生从实际的程序分析和图形描述中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分析系统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多媒体技术、板书推导和教师讲解三个方面的教学,并结合实验仿真的动态演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网络资源学习和数据库资源利用。

为了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内容,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拟建立相应的教学网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获取学习资料,包括课程课件,教学教案,习题答案和实验指导等,还可能通过网络工具和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网上学习和交流,可以进一步巩固学习,加大学习空间。同时,作为研究生,必须会使用数据库资源进行科研学习。对此,我们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环节的训练,使得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pringer、elsevier、ieee/iee和iS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文献的方法。虽然加大了本课程学习的难度,但是为攻读学位期间顺利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奠定了基础,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3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

根据课程的安排,我们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实验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主要是通过matlab/Simulink等仿真平台的应用,研究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系统的能控制和能观测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极点配置和观测器设计等。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包括直线倒立摆的控制实验。对于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程序,并进行实验结果测试验证,主要包括直线倒立摆的控制,双容水箱的控制和机械手臂的运动轨迹优化设计等。

在加强学生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专业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参观学习,了解所从事专业的特点,明确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与所学课程的关系,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并增强学习意识。

4.结语

本文针对线性控制理论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改革举措,并通过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说明。从目前的情况而言,不少学生反映效果很好。课程教改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永无止境。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徐红兵.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创造性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9,15(4):73-75.

[2]祝晓才,张明,辛华.“线性系统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30-134.

[3]齐晓慧,王敬.线性系统理论教学与研究生科学方法论培养[J].科教文汇,2009,2:44.

[4]毛晓波,梁静,黄俊杰.“研究生智能仪器与仪表”课程教改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50-51.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10

关键词:课程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2007年修订后正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学者们(夏纪梅,2005;陈坚林、谷志忠,2008等)对两版《课程要求》进行解读,并以不同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适时回顾《课程要求》颁布以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描绘相关领域研究全貌。根据Cooper(2010)对研究综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近年来涌现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大综述”,对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过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赵庆红等(2011)统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文献后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类是“小综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诸要素的研究进行微观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学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听力(如:程京艳,2009)、口语(如:蒋超等,2009)、阅读(如:方英,2008)、写作(如:秦朝霞,2009)、词汇(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丽霞,2007)等;针对其他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较少,张森等(2012)综述了有关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针对教师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唐进(2012)的综述有关自主学习研究,曹超(2009)的综述是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此外还有黄建滨等(2009)和蒋显菊(2007)分别针对教材和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阅读、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为视角探讨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但缺乏对各类主题研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要详尽描绘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需要从课程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整体把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依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语言学外语类期刊的论文数据。首先,查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录来源期刊目录》确定语言学外语类期刊共计11种(见表1)。其次,分别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等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进行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检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种期刊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相关论文844篇(不含有关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剔除会议讲话、会议述评、著作介绍等文章,通过分析论文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性,选定其中78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等不同维度对这些内容文章进行分类和梳理,并运用eXCeL工具进行详细数据统计,总结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现状,以图把握研究趋势。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

相关论文数量、所发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图1所示。总体来看,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其中,《课程要求》于2004年试行的当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之后两年数量略有下降;2007年《课程要求》修订后正式,该年此领域论文数量最低,之后几年相关数量平稳上升;2012年该领域论文数量上升明显,说明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继续升温。

2.2研究类型

本文将786篇相关论文按照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分类。

表2和图2显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489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为37.8%。两种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归类别。尽管从总体上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观察近两年论文研究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研究方法使用数量的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即从以质性研究为主转向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趋向平衡。以质性研究剖析和论述外语课程宏观发展规律,以量化研究验证外语教学微观层面的效果或比较不同微观教学层面的优劣。

2.3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内语言课程设计研究领域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被广泛认可,他认为外语课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非线性、相互调整和适应是常态”,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分别是planning(规划),enacting(实施,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eval-uating(评估),三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而不是线性发展状态。在动态课程设计观看来,enacting是整个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为指向并与之紧密联系。同时,课程设计的这三个环节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contexts),是由处于这些情景中的相关人员来完成的。

nation&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是当前语言课程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由三个外环和一个内环组成(如图4所示),内环以教学目标(goals)为核心,关注教学内容(contentandsequencing)、教学方式(formatandpresen—tation)与教学评估(monitoringandassessing),外环关注原则(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环境(environ—ment),内环加外环构成了课程,并以评估(evaluation)贯穿整个系统,调整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系统更具灵活性,这也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动态观。

笔者认为,Graves(2008)的语言课程设计动态系统模型与nation&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有相通之处,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都是“以课程规划为起点、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课程评估为保障”的循环而完整的系统(如图5所示)。

本调查以Graves(2008)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为基本框架,结合nation&macali—ster(2010)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对所统计论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归纳,将其研究主题划分如下(见表3)。

文章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表4和图6所示。2004—2012年间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对外语课程实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论文总数的72%;关于外语课程规划和评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论文总数的15%和13%。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外语课程规划研究愈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围绕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课程设置、语言教学“纲”与“目”之定位等角度展开;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如何构建立体式外语课程/教学综合评估体系等已成为外语课程评估领域研究的重点。而传统的有关语言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减少。

3对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以课程论为视角审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课程本体论研究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更加有效地为体现外语课程的性质、实现外语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评估,从而对外语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教学为主线”走向“以课程为主线”,更多关注外语课程规划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意义、有质量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应在外语课程整体观、动态观视阈下进行。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之间存有连贯关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线性整体;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各环节并非任意地组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人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作为以师生双方以及师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为基础生成的动态系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化存在形式和动态化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课程独有的过程性。因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课程为研究主体,重视对“课程规划”和“课程评估”的研究,为在规划和评估的影响机制下不断调整“课程实施”以顺应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并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质性研究为主体”走向“以量化研究为主体,质性、量化研究有机结合”,更多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质性研究(62%)与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证”,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从2011年起,二者逐渐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数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的结果。以实证的方式获得数据,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与准确,更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力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变化趋势一致,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正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关键。

(3)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研究”,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问题。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因此许多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外语课程的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语言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edu-cation)目标。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学科之外加大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还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与外语教学结合紧密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更多地被研究者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其他学科较少涉猎。构建以跨学科教育为导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和科研影响力。

(4)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静止化”走向“动态化”,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发展式教育观的契合。发展式教育观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外语教学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目标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有两股潮流(俞理明等,2012),一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出发点,走“语言驱动”的路子;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走“内容驱动”的路子。实践证明,“语言驱动”是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关键症结,eSp教学的核心“内容驱动”则具有事半功倍的优越性。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有动态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和学习需求分析,基础阶段要走“语言驱动”的路子,高级阶段要尝试走“内容驱动”的路子,二者处于交互发展的状态,是语言还是内容驱动大学英语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两条教学路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静止的眼光定位大学英语教学会导致其片面化、狭窄化。大学英语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最终指向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开发,这是发展式教育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