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十篇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十篇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09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1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危重患者;应用观察

危重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中非常重要,是急诊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1]。预见性护理贯穿于急诊工作的整个操作过程,对急诊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探讨了预见性护理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实施抢救前的预见准备

1.1抢救物品预见性管理在进行抢救物品预见性管理时,要求每班护理人员,按时对护理用品和需要设备进行盘查,及时做好值班情况记录;每天检查抢救仪器,如果发生故障及时维护并做好应对措施;手术需要的物品必须做到:齐全、无菌、安全、固定。为了促进急诊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将输液、心肺复苏、监护组合罗列到手术救治中,积极做好防护措施。

1.2综合培训人员技能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是衡量护理人员的核心要素,熟练的专业技能也是保证成功抢救的重要环节[2]。因此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急诊手术实施内容,制定分类培训事项[3]。外科系统疾病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以上技能后,还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的伤口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积极配合手术人员完成手术作业。

1.3设计并制定急救方案设计并制定急求方案的时候,可以根据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预见性制定救治方案,加强抢救程序和抢救流程操作,提高抢救效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抢救程序培训,让救治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制定适合护理人员的方案,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

2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

2.1预见问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发病机制、病情、心理及生理反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预见问题,进一步估计病情判断病症,预测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和容易引发的关键问题[3]。

2.2确定重点按照患者的初步判断和病情变化,在准确分析患者出现病症原因后,确定护理工作重点。可以确定为: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②患者病情估计;③重要肝脏器官维护;④分泌物和引流物观察;⑤报告跟踪;仪器检测指标评定。如前例,预见性分析患者有可能出现宫外孕或者黄体破裂,应该及时进行静脉输液,同时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检测,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2]。

2.3具体实施积极做好以上工作后,可以根据患者状况和护理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好应对措施,提高抢救效率。

对患者实施抢救时,预见患者在思维不清晰时,容易发生呕吐甚至窒息;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安置患者,采取措施应对;然后根据患者面部表情和生命体征状况,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适当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安抚患者的心理变化,提高抢救效率。

3实施评价

3.1评价抢救患者回顾性分析抢救患者的救治材料,对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并发症、术后愈合情况进行追踪分析。将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标准。

3.2评价手术管理手术管理主要对抢救室管理、急症方案制定、护士人员表现状况、组织能力、整体配合效果和专业技能等进行评价;可以让手术患者、护理人员自我评价、医生评价、领导评价等获得综合评价效果,讲考评结果作为护理水平参考依据。

4实施护理管理意义

4.1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意义预见性护理表示,在进行护理前,对患者在护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一步确定护理重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患者护理疼痛,提高护理质量。急救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严格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定重点,才能提高预见护理质量、体现预见护理的重要性。

4.2预见性护理是管理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预见性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瞬间判断、确定护理评估和护理处置,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在急救护理中,保持准确、系统全面的信息观点,必须在建立护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护理时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评判[2];从系统化角度出发,综合全面的评定患者表现,掌握护理工作进行重难点;从控制论角度出发,实现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事后控制,积极做好事先控制对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4.3培养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急救护理主要是对慢性急救发作患者、危重患者等进行护理的新专业。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应用素质和护理专业水平对抢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3.1加强急症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意识决定方法。急救手术的成功与失败仅仅在一念之间,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对急症人员的病情进行评判,根据工作经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急救。与此同时,还必须在救治危机的状况下,保持临危不变的心理适应能力,快、准、稳的完成护理操作。可以通过专业培训,锻炼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急救手术成功率[1]。

4.3.2明确护理人员岗位分工急救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危重患者,抢救中容易发生各种突发状况,给抢救现场顺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果两位护士同时进行一项任务,会让抢救工作手忙脚乱,耽误最佳就诊时间。利用预见性急救演练,可以让护理患者明确职责分工,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对急救工作的顺利进展具有显著效果。

4.3.3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急症手术护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并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接诊到病危患者后,必须对患者的病情及时观察,抓紧时间,分秒必争,在有效的时间内,制定出最恰当的应对措施。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当医生没有抵达现场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预测,及时准备手术用品。启动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妥善处理急救中出现的问题。在抢救工作中不断完善护理能力。

5结论

本文主要从实施抢救前的预见准备,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实施评价,实施护理管理意义四方面分析了预见护理对危重患者的效果。经过3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预见性护理对危重患者产生的影响,加强了护理效果,让护理工作顺利规范的开展,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很大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吴洁华.预见性护理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体会[J].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3,4(09):234-235.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2

[关键词]急诊;抢救;安全文化;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2)11(a)-0164-02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成为医疗护理纠纷多发的科室[1]。由于工作的随机性,常常在工作中患者骤增,旧患者尚未处理,新患者又不停出现,使护理任务繁重,再加上患者和家属的期望值高,存在着很大的护理风险和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只有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如果不把技术和服务提升到人文艺术境界,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均可导致急诊抢救失误。

1急诊护理安全文化与护理安全

1.1急诊护理安全文化的内涵

科室护理管理团队承诺安全,并将其诠释为全体护理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护理管理要有安全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患者的心理也逐渐发生新的变化,已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抢救中有时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所有谈话和操作患者不可能都知情,例如eiCU、手术室、昏迷患者和急诊无主患者的抢救护理等,又如抢救中医护人员对各类危重症患者处置均已习以为常,忽略了抢救中各项抢救技术操作对患者是否构成侵权,有时因忙于抢救而忽略了告知义务,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只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安全对危重患者的重要意义,将安全理念在科室被普遍接受并上升到一种科室文化,成为护理人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时,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服务意识就形成了。

1.2急救护理的着眼点应视安全第一优先

科室安全文化可以理解为将安全第一优先整合到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项操作规范之中,并付诸于每天的工作实践中。安全文化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构成全科的统一行为。急诊科早期救治工作的特点是病因尚未明确,抢救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发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抢救患者死亡危险性高。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对重危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因人因时因病不同,分秒必争地抢救患者生命。越是如此越应视护理安全为护理工作的命脉,一切抢救工作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即为100×0=0。急诊工作随机性、时限性强,急诊抢救患者就诊有一定的逆时间性。晚间小夜班往往是就诊高峰,急诊护士尤其抢救室护士一定在认真工作的同时,注意护理安全。既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繁重、紧张的抢救工作和技术操作,又要承担护理工作责任。我们在急诊护理技术上视安全为先,提出细致严谨,求实慎独。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尤其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上。用熟练准确的操作和急诊抢救技能,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时刻将安全摆在首位,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抢救风险,保证护理安全,增强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急诊护理抢救中的安全要素及护理对策

2.1强化内涵建设,实行科学管理

科室安全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管理手段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必须强化内涵建设,坚持科学管理。科室为危重症抢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核心制度,如抢救制度、查对制度、转送危重症制度、抢救物品管理制度等,要求科室护士严格遵守,并随着工作中发生的问题随时修订以持续改进。规章制度带有强制性,是提高各级人员事业心、责任心,增强团队凝聚力,预防各种事故、差错、矛盾发生的保障。制度建设内涵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是护理抢救工作的安全设计。科室团队组成安全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教育全体护士既要遵守制度,更要尊重制度。我们通过制度来规范抢救工作,也通过制度文化保障全体护士对制度的自觉遵守,以双重作用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

2.2强化管理功能,实施系统管理

急诊抢救是多人协作的群体劳动,科室医护之间、护护之间、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交流互动是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要环节,这种良性互动交流应该是经常的、自觉的、坦率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急诊抢救中高风险服务还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如单位时间内来多个抢救患者造成急诊环境拥堵,使抢救资源严重缺乏带来的安全隐患;成批伤员造成的患者身份识别困难等。需要当班护士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各项制度的统一性、抢救安排的科学性、抢救过程的严肃性做到系统实施,才可取得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如患者身份识别我们采取至少两种以上方式进行核对;对昏迷患者、有沟通障碍的患者及老人、小孩均由陪伴家属参与核对等。其他方面如患者防跌倒的醒目标识、各种管道的清晰标记、复苏设施及药品的完好与便利、急救技术的灵活应用、紧急及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医院感染的预防等每个环节均有系统的制度流程及防范措施。从环境设施的规范及完备、护理技能、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从而保证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安全。

2.3强化责任意识,实施量化管理

急诊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急救物品的管理,抢救速度再快,操作技能再高,但抢救物品发生故障,不能形成抢救功能,这种高技能和快速就是无效的。而急诊科又是半开放的医疗场所,每天行行各类人群都有,物品的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的管理,在平时工作中要保证做到急救物品管理的“一专”、“四定”。即专人保管,定数、定位、定卡片、定期检查。我们除设一名富有责任心和有专业能力的器械护士专人管理抢救物品外,在物品管理制度上主要的措施有:(1)健全各类登记本,建立药品登记本、抢救车登记本、贵重药品物品登记本、毒麻药品登记本及各类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和维修登记本,并认真登记。每月科室指定一人协助器械护士共同检查急救药品物品,并及时更换,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2)班班核对,每班护士认真交接班,贵重物品药品共同检查并签字,急救器械有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尽快修理。(3)随时检查,每周二护士长抽查,急救车内药品及用物完好率应在100%。(4)及时补充,抢救后药品及时补充,抢救器械用后及时清理、消毒清洁整理,并做好下次使用准备。抢救物品完整的应急管理状态,应是一应俱全﹑百分之百有效的物品,是放置位置固定、不易在紧急抢救中发生使用错误的物品;最主要的是用在患者身上立即能够迅速形成抢救功能的物品[3]。只有在管理中层层把关,才能确实保证抢救物品时刻处于完好的应急状态。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我们在抢救物品管理中,不断优化物品管理,做好物品的明示,使标识清晰,每月在科护理总结会里分析物品管理中的漏洞,不断持续质量改进

2.4强化流程意识,实行规范化管理

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4],体现了环环相扣的技术操作时限性。将急诊抢救融入流程管理,即提升了规范化抢救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制定了急诊预检分诊流程、院前急救抢救流程、成批伤员应急处理流程、危重症转运流程、急诊疫情应急处理流程、无主患者护理管理流程等。在抢救流程管理中,急救护理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流程中产生出来的。在急诊救治中消除了无价值作业、无失误作业、重复作业,使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分析危重患者院内转送风险和利益的关系,为急诊科护士安全转送患者制定护理对策。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限制和人员不足以及责任心不强等因素,致使患者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极高[5]。因此,急诊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行转运前评估判断,转运前认真检查导管连线是否通畅,并将途中风险告知患者和家属,签订风险同意书,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险情冷静处理,确保转运途中安全。此外,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转送流程,对危重患者的转送过程随时进行模拟训练,在转送工具、抢救器材、药品及时配置,强化转运记录书写并予以制度保障等,可使院内患者的转送过程成为高质量的连续监护治疗过程。

3小结

危重症抢救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只要有抢救工作存在,就必定存在护理安全问题[6]。如何构建良好的急诊安全文化是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通过强化安全文化内涵建设,通过科学、系统、标准、规范的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加强执行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才能使科室的护理安全工作有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董蔷,崔丹.急诊护士在护理纠纷中的证据保留策略[J].护理学杂志,2010,25(17):37-39.

[2]王琳,丁虹.科室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484-485.

[3]王津生,董悦来,张秀敏,等.抢救用品的应急管理法[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8):51-53.

[4]李明子.现代管理的新理念——流程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6.

[5]张梅,周莹,翟凤平.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识别及防范策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851-853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3

本院地处太行山区,是一所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担负着本地区320万人口的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任务。全院共有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等6个临床科室,2007年度全院出院病人数7700人次,其中危重病人抢救320人次,占出院病人的4.2%(320/7700),抢救成功率94.7%(303/320)。本资料对本院产科100例危重病人、新生儿科182例危重病人的发生年龄、孕周及疾病分类进行分析。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院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产科及新生儿科院内危重病人及死亡病人。孕产妇2346例,其中危重病人抢救100例,孕产妇危重病人占孕产妇比例为4.3%;危重病人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8.1岁。新生儿科住院患儿758例,其中危重病人抢救182例,新生儿危重病人占新生儿科住院患儿比例的24.0%;危重患儿从出生1min~28d,平均年龄6.9d。

2.资料收集方法:根据产科、新生儿科出入院登记簿、妇幼信息系统孕产妇保健情况调查报表、5岁以下儿童保健情况调查报表、查阅医院信息系统数据。

3.危重病人的定义:产后24h出血500ml、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伴出血、羊水栓塞、产时合并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存在内科合并症(妊娠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疾病等)的孕产妇为产科危重病人;新生儿重度窒息、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g)、早产儿伴呼吸功能衰竭、早产儿伴心功能衰竭、新生儿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及新生儿的其它疾病伴呼吸功能衰竭为新生儿危重病人。

结果

1.抢救结果:产科抢救人次占全院抢救人次的31.25%(100/320),抢救成功率99.0%(99/100),其中1名产妇因羊水栓塞抢救无效死亡。孕产妇本院内死亡比例为4/万(1/2346);新生儿科抢救人次占全院抢救人次的56.9%(182/320),新生儿抢救成功比例95.6%(174/182),抢救失败占4.4%(8/182)。8例抢救失败的新生儿中4例新生儿先天畸形、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新生儿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上述6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自行出院,通过妇幼卫生信息网对上述抢救不成功,家长放弃治疗自行出院患儿进行追踪,出院5d内死亡),2例因出生极低体重(出生体重1445g、1169g)因呼吸衰竭死于本院。新生儿本院内死亡比例为0.3%(2/758)。

2.产科危重病人的疾病构成:产科出血、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羊水栓塞分别占产科住院病人的2.1%(49/2346)、1.4%(33/2346)、0.7%(17/2346)、0.04%(1/2346);产科出血中因宫缩乏力所占比例最高,妊娠并发症中高血压因素比例最高,妊娠合并症中心脏病所占比例最高,见表1。

3.新生儿危重患者的疾病构成:新生儿科抢救病人中,新生儿重度窒息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早产及出生低体重儿、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见表2。

4.产科危重病人年龄和孕周构成:产科住院者年龄分布主要在20~30岁阶段,占产科住院病人的86.8%(2037/2346),孕周主要在39~40周,占产科住院病人的57.2%(1341/2346);危重病人发生比例较高的年龄段为31~34岁,危重病人构成比最高的年龄段为26~30岁,危重病人发生比例最高的孕周均37周,构成比最高的孕周为39周,见表3。表1产科危重病人疾病构成注:有的危重病人存在1种以上疾病表2新生儿危重患儿疾病构成

5.危重新生儿日龄及孕周构成:新生儿住院患儿年龄分布有两个高峰期,主要在出生

6.新生儿危重患儿性别构成:新生儿科住院患儿男婴占52.1%(395/758),女婴占47.9%(363/758);新生儿危重患者中男婴占46.7%(85/182),女婴占53.3%(97/182);住院新生儿中男婴危重病人的发生比例为21.5%(85/395),女婴危重病人的发生比例为26.7%(97/363)。新生儿不同性别住院比例和危重儿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7.危重病人与地区:产科危重病人中城区为1.4%(14/1002),乡村为6.4%(86/1344),乡村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2,p

讨论

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是标志国家健康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本院新生儿危重抢救成功率95.6%(174/182),院内死亡比例为0.3%(2/758);产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比例99%(99/100),孕产妇死亡比例4/万(1/2346)。本资料对新生儿科和产科危重患者的统计分析了近年来由于产科质量的提高,新生儿抢救设备和水平的提高,使孕产妇死亡和婴儿死亡明显减少。但本资料提示:危重患者仍然是农村高于城市,加强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仍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

产科危重患者以26~30岁年龄组构成比例最高,占39%(39/100),其次为31~35岁,占32%(32/100)。新生儿危重患儿以小于7d患者为多,占61.5%(112/182),其中以小于3d的新生儿构成比例最高,占48.4%(88/182)。

在新生儿危重患儿中,新生儿重度窒息占到抢救患儿中的38.5%(70/182),出生低体重和早产儿占14.8%(27/182),其次是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先天性疾患等。7d以内危重患儿中24h内的新生儿最多,占29.7%。由于危重新生儿中窒息占的比例最大,所以提高产儿科医生复苏技术,对提高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加强围生期保健管理,普及围生期保健技术,提高对孕妇的监护技术,提高畸形儿孕期检出率,是降低早产儿、畸形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的重要途径。危重患儿的地区分布对我们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农村患儿多受就医环境、经济状况、交通条件的影响,往往容易延误病情,从而使农村住院新生儿危重病人比例较高。所以,加强农村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农村儿童系统管理率,是妇幼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4

关键词:急诊护理;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1前言

医疗纠纷是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双方发生矛盾,通常是由于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的认定有分歧。急诊面对的多是一些起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病情复杂的患者,其中还要承担突发事件时的大批量急救以及需无条件救助的无主患者,是医疗纠纷和投诉最易发生的科室。

2急诊护理中发生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2.1发挥科室领导的作用

科主任、护士长掌握科室易发生纠纷的环节,如危重病人、疑难特殊病人的病情,加强对容易发生纠纷的低年资、技术水平不高或经常被投诉的护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易引发纠纷的时机如抢救、交接班、值班及节假日期间的工作安排和检查,有重大纠纷和苗头,要积极处理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2完善院前出诊制度

院前出诊时认真接听并详细记录呼救电话内容。应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居住的街道、门牌号及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物或建筑物,弄清患者所在位置;固定使用驾驶员,熟悉当地街道、村庄的行车路线,争取出车速度;加强院前出诊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及急救技术培训:对院前抢救物品实行定位、定数、定车、定人检查,及时补充,班班交接,使院前抢救工作及时到位;向患者及家属讲清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取得合作与理解,以预防及减少出诊过程中的医疗纠纷。

2.3强化技术培训

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具体实施如针对各种急、危、重病症的抢救程序,经常组织模拟抢救,结合临床,强化训练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使每位护士的基本技术操作达到快、准、稳,熟练掌握胸外心脏按压、人工简易呼吸器的应用、气管插管、除颤术、洗胃机的操作与调试及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操作程序,急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定期进行急救理论学习及护理查房等,以达到与医生默契配合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2.4建立绿色通道

对急诊患者实行先抢救、先住院、先手术、后办手续的快速有效的服务体系,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重视转送患者的安全性,急诊患者诊断明确后转送病房,急诊护士则担负着转送患者的任务,静脉输液供氧中断、监护仪脱落等都会导致转送途中发生危险,引发纠纷。在转送危重患者时及时通知接收科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转送过程中护士要守候在患者身旁,危重患者备氧气、插管者备简易呼吸器等,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突况,送至病房应请病房护士测生命体征,做好交接。

2.5规范急诊护理文件书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0条将护理记录确定为患者有权复印、复制的客观资料,即可作为护患双方举证的依据。因此,护士在记录过程中要求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应遵循"该写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的原则,严防漏记、错记、涂改、随意捏造的现象。如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h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难以保证,极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而记录患者生命状态和抢救过程的急救记录是判定医疗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应及时、准确、详细、完整、客观地记录有关护理资料,应注意记录抢救、用药时间、抢救措施及结果,记录具体到分。各种资料不得涂改,应与医疗资料相符并妥善保管。为防范和解决医疗事故纠纷提供真实、准确的科学依据。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6完善急诊规章制度

急诊抢救设备、药品的完好率应达100%,以确保急救需要,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各种物品均设专人管理、定点放置、不得擅自移位挪用。急救药品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数量明确、备量充足、无过期,设专人定期检查设备性能、定期维护、清洁消毒,对不能正常使用的要及时维修、贴上醒目标签并备好备用物品,对重要物品及品要清点交班。为应对某些意外发生,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还必须熟悉各种抢救设备的操作原理,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以避免由此引发医疗纠纷。

2.7重视医疗收费环节的纠纷

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经济关系,也是减少投诉的一个方面。抢救患者时个别护士在收费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收费,如重复收费、一次性耗材收费等,容易引起患者的投诉。积极改善急诊辅助医疗科室的布局和基本设施,急诊化验、药房、摄片、收费等结构布局不够合理,造成需要紧急生命救助的患者及家属在那里排队等候,从而导致医疗纠纷。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简化就医流程,普及医学知识,提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是杜绝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学会忍让,化解矛盾。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要求医务人员学会忍让,把“对”让给患者,同时抓住患者的心理,选择适当的时间场合,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3结语

总之,急诊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快速的救护能力、高尚的医德品质,还应不断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强化学习医疗护理规范,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粱志花.浅谈急诊工作中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应对.中华现

代护理学杂志,2006,3

[2]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关键性问题.中国

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

[3]周明华,周石连.急诊患者医疗纠纷的防范体会.中国危

重病急救医学,2007(3)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5

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通过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不但可以提高患者抢救效果,而且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素质,为急诊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门诊急诊护理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3-01

门诊急诊是抢救危重患者医务工作的第一线,通常急诊患者起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情较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门诊急救需要较高的医疗质量,而急救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以此为患者提供迅速、及时、高效的护理服务[1]。为此本文将探讨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的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门诊急诊患者,其中男143例,女97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2.3±2.4岁,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平均分为两组,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急诊疾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措施如下:

1.2.1提高护理人员综合专业素质。专业急救理论及实践培训。组织护理人员统一进行专业急救理论及实践培训,拓宽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面,根据门诊急诊特点,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止血固定肢体、心肺复苏术、穿刺技术、急救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抢救技能,同时,也要掌握现代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库,对有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登记记录,为临床抢救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2]。

1.2.2加强门诊急诊抢救。门诊急诊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急诊就诊范围,重视院前急救,强调时间观念,组织医护人员前往现场抢救,院前现场中初步对患者危情进行判断,同时院内建立“生命绿色通道”,强化急诊护理环节,立即送至手术室继续抢救,从而保证急诊救治的快速有效[3]。

1.2.3强化服务质量观念。坚持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观念,为患者提供迅速、及时、高效的护理服务,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相关病史,用药禁忌等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抢救治疗资料,缩短患者抢救时间[4]。

1.2.4加强监护观察。因急诊患者发病时间短、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为此护理人员应通过现代监护仪器设备,从接诊到手术室抢救,再到术后入室观察期间,严密加强急诊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症状的变化,并依照记录患者临床变化资料,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5]。

1.2.5规范护理文书。

认真、准确、详细地记录门诊急诊期间患者的临床变化资料及相关所需资料,记录应用急诊药品的品种、剂量、时间等资料,以便统计和查对,以免出现医疗差错[6]。

1.3评定标准。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参照《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门诊急诊患者病情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而门诊急诊护士快速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基础之一,通过急诊抢救,并配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7,8]。

3.1增强护理服务意识。

3.1.1加强应急反应速度。速度是门诊急诊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突出抢救生命至上的观念,因此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在急诊中的应急反应速度,要求急救门诊护士要具备反应快、动作迅速、护理操作熟练、掌握急救医药及医疗器械的使用、加强医护之间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最有效的抢救护理方案等快速反应的素质[9]。

3.1.2树立院前急救意识。一有急诊任务,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好医护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在现场开展急救,为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院前急救专业素质,并配合医生转运患者,在回院途中给予不间断给予心肺复苏、止血固定躯体等抢救措施[10]。

3.1.3加强监护意识。掌握现代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根据各种监护数据,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患者临床变化情况的资料,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1]。

3.2门诊急救流程及管理模式。

3.2.1建立“生命绿色通道”。门诊急诊中,需要快速抢救患者生命,为提高抢救质量,应建立“生命绿色通道”,强化急诊环节,将危重患者迅速推进抢救室后配合医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氧输液支持,并给予相应检查配合工作[12]。

3.2.2制定急、危、重及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实施预案。总结每次急救护理的经验,制定面对急、危、重患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处理预案,并依照急救护理方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演练、考核。强化急救培训,提高抢救效率,规避抢救隐患,推动急救护理工作能有效开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行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红艳,谭东.急诊病人的输液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5(14):281

[2]陈军.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2(29):320

[3]翁淑贞.加强护理规范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8,12(11):103

[4]汪东亮,孙明,金薇.提高急诊质量管理的“六个环节”[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1):158

[5]徐燕荣.对急诊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东南国防医药,2008,03(16):293

[6]王波.转变对急诊患者急救护理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3):285

[7]黄金姣.流程管理在门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蛇志,2012,01(26):134

[8]梁美英,罗银秋.急诊综合护理模式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意义[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02(6):279

[9]文美月,黄玉娟.门诊患者对急诊注射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02(16):198

[10]姚峥,刘力松,张育.人性化服务理念在门急诊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医院,2008,12(09):236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6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护患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护患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正确认识其发生原因,有效地预防或减少护患纠纷,尤其是杜绝恶性纠纷事件的发生,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现分析如下:

1原因

1.1给药差错引发纠纷

给药是一项非常独立的治疗性护理操作,是护士最重要的护理职责之一。护士承担着临床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的责任,保证用药安全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临床上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出现转抄医嘱遗漏、延误、抄写错误、用药不透明(特别是贵重药品)、发错药物、药物不良反应未及时发现,给患者治疗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1.2职业道德修养低下引发纠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由于个别护士不注意自己素质的培养,工作中服务态度差,冲撞病人,缺乏语言沟通技巧,造成护患双方关系紧张,沟通障碍,不能保障各项护理活动的顺利进行。直接给患者的治疗和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1.3急危重病人抢救不当引发纠纷

危重病人随时都可发生生命危险,对其抢救有着严格的抢救常规和程序。护士如果对抢救技术不熟练,不能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的运用方法,或者要求护理人员予以特别的观察,及时的抢救与精心的护理。抢救与配合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关键,心肺功能复苏,缺o2、窒息病人的气道吸引,服毒病人的洗胃等都对病人的预后及转归起着决定性作用。组织与管理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必要保证。配备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士以及必须的急救药品器械,制定抢救常规和抢救程序等,可保证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临床上,护士责任不强,不能急病人所急,对急救药品、器械不熟练、抢救时不能正确及时使用,仪器未进行检查维修、补充,不能应急而延误抢救造成生命威胁,甚至死亡。

1.4管理者法律知识淡漠

护理管理者缺乏法律责任感,护士对护理行为的法律性缺乏足够认识,各种护理记录不完善、不及时、潦草、涂改、健康教育不全面、护理计划制定缺乏患者的参与,护理文书管理不妥,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患者的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1.5专科护理知识匮乏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范围越来越大,护理内容越来越丰富,新科室,新医疗设备的引进,均需护理参与,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护士重使用轻培养,导致护理水平与临床不平衡,不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技术而发生纠纷。

1.6护理人员编制紧缩

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病人住院天数和床位使用率的加快,护士长时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心疲惫。高年资护士惯性思维定势工作,临床护理知识掌握不牢固,技术不熟练,临床经验不足,慎独修养,应急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影响等,出现差错纠纷。

1.7护理差错易发生的时间

易发生在节假日,夜班及交接班时段,此时段值班人员少,思想松懈,交接班草率,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并作出正确处理而出现纠纷。

2对策

2.1加强用药过程

护士不但是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者,而且是患者对药物治疗效应的反馈者,作为患者用药的直接实施者,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加强药物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多学习药品相关知识,新药知识培训,收集说明书,将药品知识培训纳入业务考核内容,使每位护士都能掌握药物名称,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以便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其用药安全。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医院建设的头等要务,事关医院发展和医院形象。护士应注意仪容仪表,重视语言修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体现人性关怀,用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病人的信任,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创建一个和谐、愉悦的治疗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2.3抢救危重病人

抢救危重病人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一项紧急的任务,必须争分夺秒,为此我院成立了抢救小组,由责任心强、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组成,护士直接参与抢救方案及抢救护理计划的制订,各种抢救药品、抢救器械合理放置,经常维护充实,确保应急状态。严格执行“五定”制度,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并能及时准确作好各种护理记录,确保患者安全,杜绝了因急救不力而引发的纠纷。

2.4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认真学习护士管理条例,护理差错分级、医疗事故分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纳入目标管理内容,定期考核,从而提高护理对护理文书重要性认识,重视护理质量监控和整体护理落实,及时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使病历书写标准化、规范化,力求达到准确、及时、客观、完整,提高护理病案书写质量,妥善保管各种记录,以便举证倒置的法律依据。

2.5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新科室的开展、新设备的引进,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能力。因此,我院制订的各级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培训计划,并定期实施。除“三基”理论、技能操作培训外,对每个新科室开展,新设备的引进均派出理论扎实,责任心强的医生、护士,共同到省级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回来后再对科内每位护士培训指导。要求人人掌握并达到熟练操作。院内鼓励大家参加本科、大专自学考试和撰写护理论文,对稿费予以100%报销,从而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理理论、技能操作水平快速提高。

2.6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

针对护理人员紧缺,护理部对全院护士开展敬业精神培训,参观学习外院护理工作取得的成就典范,注意发现每位护士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肯定与表扬。医院为护士特设“委屈奖”,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空闲时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有效处理生活与工作问题,保持乐观心态,在事故易发生时段,提高警惕性,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实行了单性值班,保证监床工作的应急,杜绝差错的发生。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7

[关键词]规范培训;急诊护士急救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1-232-01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8

关键词急救护理流程改造急危重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70

急救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诊疗服务流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满意度和患者对医院的选择[1]。为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08年开始将流程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常见急危重症和大型突发事件作为研究项目。

方法: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新模式进行改造。分析传统疾病流程中急救医护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运用循证的方法[2,3],分析其缺陷的根源。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组织专家对相关流程技术进行论证,制订新流程。对研究单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更好的运用新流程。

观察指标:比较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估结果及内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

判定标准:在对流程改造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中,每个题目分为好、一般和差3个层次,好2分,一般1分,差0分,计算每个题目的总分。

结果

急救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各项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流程改造前后内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2。

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3。

讨论

近年来,循证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了改造,对原来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经过改造后的新型护理流程取得了专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说明这种护理流程真正做到了人性化,既能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又能兼顾护理人员本身的技术、精力和专业问题,达到了二者的有效统一。本研究还显示,流程改造后对内、外科和突发伤害的急救时间大大缩短,但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因此,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护理流程的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种人性化的护理流程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继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92.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9

医院的iCU病房常常紧闭的大门使其充满了神秘感:门外是焦急等待、神情凝重的患者亲属,总是不停地朝大门观望,对门内的医护人员寄托着无限希望,期待大门打开时能传砗孟息。

抢救危重患者的

临床单元

iCU是“重症监护病房”或“加强监护治疗病房”的英文缩写,是医院专门抢救危重患者的临床单元。虽然国内iCU的发展仅仅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但其成长非常迅速,已成为现代化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危重病人抢救的临床基地,集中了医院最危急的重症患者。对于很多危重病人来说,如果没有iCU,就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此,iCU也成为一所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iCU不仅聚集了医院最高端的医疗设备,也聚集着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强、应变能力快、能及早发现并熟练开展生命支持治疗手段的医护人员,“一招制胜、招招相扣”的故事常常在这里上演。这里,床单元的医生、护士配备量是普通病房的5~6倍,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一般病区要大得多。

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正是基于专业要求,收入iCU的患者病情都比普通病房患者的病情要危重和复杂得多。换言之,iCU收治的是普通病房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而难以诊治的危重患者,因而所采取的诊治方法及措施手段常常有较大的特殊性,用句通俗的话说――iCU的医护人员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走钢丝”。

iCU对每位病人进行连续动态的监护,医生护士能够更早地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免病情发生恶化才予以处理甚至抢救,同时也能避免使用或减少使用呼吸机、透析机、抗生素等。

随着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现代医学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明显增强,危急重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从过去的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例如,10年前认为同时有4个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100%会死亡,今天在iCU的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已有不少患者能度过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逐渐走向康复。当然,iCU也是以现代医学发展为根基的,不可能超越迄今医学尚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大约会有20%的危重患者,即便应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最高级的生命支持系统,iCU也无回天之力。

限制探视的原因

iCU是集合了全院的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管理的特殊场所,通常采用层流、负压或单向气流。危重患者的抵抗力低,过多家属探视会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有时还会增加病人对病情的过分恐惧,所以全世界规范的iCU都采用封闭式管理。当然,由于患者较长时间与亲属隔离,也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身心影响,所以一旦病情相对稳定,就应将其转出iCU,以便得到亲属的陪护与安抚。

特别要强调的是,危重病人全身的各种侵入性操作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密切的监护和管理,非医务人员的近距离接触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这也是iCU限制探视的原因之一。

iCU临床救治“绝招”

iCU收治哪些危重患者呢?概括起来包括以下病种: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动脉栓塞(含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等)、急性主动脉夹层、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质酸碱紊乱、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创伤致命性并发症、重症中暑、电击、淹溺等。

同时,iCU还承担着许多社会突发事件危重患者的救治。可以说,iCU医生不但要有急危重症医学多个领域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一身“绝技”。比如,能熟练开展心肺复苏术、面罩氧疗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深静脉置管术、胸腔闭式引流术、胃肠减压术、胃肠内营养术、胃肠外营养术、床旁血液净化术、静脉溶栓术、微创血管栓塞术、镇痛镇静术、调温术、临时心脏起搏术、电复律除颤术等急救诊疗技术。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篇10

1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与对症处理

在建立静脉通路的同时对危重患者还要进行对症处理,包括:①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并有双侧瞳孔不等大和呕吐症状,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②对失血性休克引起昏迷的患者,应大量补液,绝对禁用甘露醇。③对于伤口出血不止的患者,要立即进行加压包扎止血,待医生详细检查后再进一步处理。如需缝合伤口,要及时快速帮助医生准备缝合包及品。④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一定要有专人看护,加床挡保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以免再次摔伤。

2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在进行检查及抢救过程中,立即给予心电、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患者的病情进展随时进行了解。如出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进行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患者吸氧,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及鼻腔内分泌物,必要时实施气管切开。由于昏迷患者送入抢救室时均为被动仰卧位,为了防止患者因呕吐而导致窒息,应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4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及早、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路是应用各种抢救药物的前提,对于急危重患者我院均采用静脉留置针法,能确保患者在转运或搬动过程中静脉通路通畅,不至于脱出或跑针影响抢救与治疗。

5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

医生不仅要及时有效地抢救患者,还要及时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让家属能够最先了解病情,配合医护人员抢救。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为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减少医患矛盾,尽量让患者家属不要进入抢救室,在抢救结束后或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让家属探望。

6认真准确地书写抢救记录

抢救记录是医生了解抢救用药的参考,为医生补开医嘱提供依据。抢救结束后,护士必须及时书写抢救记录,来不及记录的要在抢救结束后6h内补记。力求要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简要”。

7安全护送

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初步稳定,由医护人员护送到病房再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在护送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备好抢救的物品,做好准备,保证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安全。

二、结果

34例创伤性昏迷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和及时采取完善的护理方案,30例治愈出院,经过3个月~6个月的回访,无1例出现并发症。4例患者病情严重,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护理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1、表2。

三、讨论

急诊科收治多为急危重患者,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所有的抢救设备都应处在应急状态,每天主班护士都应做好抢救设备的检查及保养,发现问题及时报修。抢救药品要放入抢救车内,用后要及时补充,每天要查对药品的批号及有效期,对于快到期的药品要提前3个月进行更换,确保抢救用药安全。②护士长要合理排班,做到新老搭配。让一些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促进新人的业务技术尽快娴熟。

本组结果表明,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提高,心理干预对危重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加强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干预,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为治疗奠定了基础,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及治疗的依从性。护理干预与药物治疗协同作用,可以达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