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口老龄化现状十篇人口老龄化现状十篇

人口老龄化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16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1

(一)基本现状

国际上按照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2000年,河南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1%,进入老龄化以后,人口老龄化正呈逐年加深态势。《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58799人,占8.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河南省老年绝对人口数在排全国第4位。河南省统计局刚刚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河南省老年人口在2013年已经达到了9.7%。

(二)特点

河南不仅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而且增速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较大,增幅明显提高,但老龄人口比重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9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超过65岁的人口数量达750多万,仅次于四川、江苏、山东三省。根据《2005年河南省l%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全国65岁及以上入口比重为7.69%,河南省为8.23%,高于全国0.54个百分点。但截止到2010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比重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已经低了0.77个百分点。

2.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文)》指出,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河南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又由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经商,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而且这种状况会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另外,不同区域内老龄化状况也有所差异。截至2013年底,河南全省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9.1%。例驻马店、漯河、信仰、商丘、许昌都超过了10%,而鹤壁、济源分别为7.1%、7.6%。

3.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河南省统计局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河南人口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不但发展迅速,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明显。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共计169.62万人,较2000年增加了74.74万人。据中国老年学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河南共有百岁老人4359人,其中男性473人,女性3886人,占常住人口总数比例的4.64%。全国百岁老人增长最快的省份共有3个,分别是河南、安徽、广西。河南已跻身百岁老人增长最快省份。

4.未富先老现象显著。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占36%。比如,美国,2013年人均GDp为51248万美元,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进程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例如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其人均Gnp已达1万至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3000至10000美元的占28%,而河南省2013年人均GDp仅为5519.91美元,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了老龄化。相比之下,差距不言而喻,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这将对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三)河南省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

未来10年是老龄化较快发展期,河南省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并逐年放缓,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的结构性问题将突显,老龄化进程加快,动力资源所占比重开始下降;2026~2035年是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36~2050年老龄化程度放缓直至趋于稳定。2050年,我省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24.89%。老年抚养比将由2012年的10.14%上升到2050年的40%。

二、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一)把老龄社会作为河南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省情认真研究与规划

河南省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到来的,所问题与其他区省份相比更加凸显。因此,加强老年人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至关重要。一是要认真调研、全面摸清全省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状况、精神需求、社会参与与维护权益等等情况,探索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途径和方式。二是要加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研究。梳理与总结中外老龄事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探索老龄事业发展规律,研究老龄事业规划和体制机制创新。三是要重视老龄社会管理问题。认真分析河南老龄人口的思想状况和基层老龄工作状况,研究加强老年群体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

老龄人口养老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现阶段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是解决老龄化问题产生的最大瓶颈。要规避老龄化社会风险,解决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扩大养老储备,缓解社会抚养压力。2003年,河南全省总负担系数为43.80%,与此同时,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0.01%,正处于养老负担小、劳动力充足的“黄金时期”。预测表明,在2020年以前,全省总抚养系数一直在60%以内(与发达国家1995年的总抚养系数相近),政府负担相对较轻,是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及今后的若干年,既是我省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物质积累是我们应对2030年老龄化高峰来临的关键措施。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占全省较大比例的农村老年人口主要是靠家庭抚养,城镇居民大多数也要靠子女养老。但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省的养老需求来看,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是难以逆转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不断发展家庭养老的内涵,发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方式,应不断创新养老机构的模式和种类,大力发展公寓化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机构,使我省老年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

(四)稳定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农村老龄人口的自养能力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将土地集中起来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调整土地制度,保障土地的增值收益或流转收益能够转入农民手中。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传统养老的主要方式,自己养老更是目前一种重要的农村养老方式。但是,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只能维持极低水平的生活,根本负担不起养老所需要费用。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科技兴农、富农的道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想方设法增增农村集体和个人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个人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增强。

(五)加强和创新老年人社会管理与服务

加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既是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老年社团组织为广大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为的平台、知识更新的机会和晚年生活的自娱自乐乐园,对于老年人丰富晚年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质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和规范老年社会(群众)组织建设,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各级政府重应视老年社团的建设,应积极将老年社团建设纳入当地老年事业规划予以统筹安排,给予老年社团更多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建立健全老年社团组织管理的机构,落实好老年社团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加强主管部门和涉老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老年文体活动有章可循,要更大程度发挥老年社团组织和离退休人员在文化传承、示范教育和智囊库等方面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2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摘 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问题,其显著特点是“未富先老”、在老龄化社会里“跑步前进”,且老龄化速度快。那么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2012年老年人口比例达17.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将会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老龄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188-02

在2010年,辽宁省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其呈现“三快一高”特点,即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失能老人占老年人比例增高。本文通过详述辽宁省人口老龄化概况及特点,分析其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概况及特点

1.辽宁省比较早地进入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因年轻人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其实按照这一标准,辽宁省在1995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除去暂住人口,辽宁省60岁及以上人口很可能达到总人口的1/6,预计在2030年,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将会提前20年。2010年辽宁省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43%,2011年为16.96%。截至2012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254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51.7万人,占总人口17.67%,与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3%相比,高出3.37个百分点。

2、人口老龄化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以2012年为例,在全省751.7万老年人口中,城镇老年人口399.8万,占53.2%;农村老年人口351.9万,占46.8%。从地区分布上看,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五市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农村老年人口,其他九市均是农村老年人口多于城镇老年人口。发达城市人口老龄化倒置现象突出,如沈阳,抚顺,锦州等地。其实,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与我国的人口流迁密不可分。欠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从乡村流向城镇,青壮年的流出则加剧了乡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同时降低了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3、城镇化进程加快,空巢老人数与日俱增

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在外而形成了空巢老人群体。截止2012年末,辽宁各市空巢老人在老年总人口中占了四成左右。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数也在与日俱增。即目前看来空巢老人所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是缺乏照料和精神慰藉。2012年末,全省空巢老人达到340.6万人,占老年人口45.31%。

4、老年人教育程度较低,收入水平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以及文化的普及,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是老年人受教育的程度仍然较低。从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虽然在2012年末,全省共有老年大学(老干部大学)155所,在校学习人数2.4万人;基层老年学校621所,在校人数近10万人。其在总的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仅有1.6%,总体来说,辽宁省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同时,辽宁老年人收入水平主要由离退休金养老金、劳动收入以及其他人员供养三部分组成,而以离退休金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比例接近1/3,收入水平不高。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之所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源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人兼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属性,所以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对产出,劳动供给,以及社会保障支出产生深远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产出水平的影响

经济水平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即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以及技术进步。下面将采用一个基本的产出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水平的影响。假定劳动投入量L,资本投入量K,则该省总产出Y为:

Y(t)=a(t)·F[L(t),K(t)]

在资本投入量和技术一定的前提下,产出规模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劳动投入量减少,从而使总的产出水平降低。

2、人口老龄化对GDp的影响

GDp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经济指标,其包含储蓄,投资以及消费等变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则相应要求提高产出中用于老年人支出的比重。由于老年人不长期从事生产,所以在养老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则需要产出的就越多,而用于投资的比例就相对较小。在下图中可得,随着辽宁省GDp的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基本呈增长态势。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但改变了资源配置关系,而且使得储蓄率降低,消费率提高。

3、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进而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使得劳动力资源减少。自2009年开始,退出劳动年龄人口大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而在2020年后,这一趋势将更加显著。在总的劳动人口中,年长者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年轻人比重将会减少,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预计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为44.6岁,2030年将达45.9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对我省的劳动就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运行的逻辑是:人口老龄化将会改变劳动力的人口结构变化,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影响经济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最终体现为对总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4、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保障支出增大

(1)养老保障支出。养老金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重点,直接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老年人为保障对象的养老金负担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辽宁省作为全国首个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的省份,截止2012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0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6万人,增长3.38%。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八年增长,平均涨幅14.2%。如下图近六年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直持续增长,在2012年,企业养老金人均1683元。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增长,养老保障支出不断增大,给省内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2)医疗保障支出。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数量大幅度上升,致使老年人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攀升。老年人口是医疗服务需求量最高的人群,因此对整个社会医疗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压力是令人担忧的。在2012年末,省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25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1.8万人,是2000年的61.63倍。2012年末,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90元,比上年度提高60元。因此,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医疗费用既影响到老年人自身的总体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压力。

(3)养老服务支出。目前养老服务的内容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基本涵盖了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心理慰藉以及权益维护等一些基本需求。2012年末,全省城乡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591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0万张,新增床位2万张,同比增长11.1%。省内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心敬老院建设工程,全年维修改造农村中心敬老院105所,改扩建城市公办养老机构68所,并新增众多文娱设施。总体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促使养老服务支出会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周广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影响[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莫龙,韦宇红.中国人口:结构与规模的博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姜向群,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王慧娟.辽宁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9,(8).

[5]李军.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理论经济,2013.

[6]刘穷志,何奇.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J].经济学季刊,2012,(10).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率;抚养比;预测

对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发现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特征,预测研究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可以应对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为制定湖南省人口政策与规划、发展湖南省老年保健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也可以为发展老年人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对湖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及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人口学通常将人口总体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岁-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是否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追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其次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劳动就业制度、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差异,国家之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差别很大,就业者的退休年龄也相差很大。

尽管如此,世界上还是产生了对于一个国家人口类型划分的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口老龄化率,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老龄化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如果大于7%,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另外一个判断国家人口类型的标准和界限就是老化系数,即若一个国家或地区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二)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从人口老龄化率来看,我省1995年的人口老龄化率为7.1%。也就是说湖南省自1995年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湖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47%,即人口老龄化率为7.47%。而到了2006年,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率则上升到8.89%,比2000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抚养比来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的老年人抚养比是10.33%,2006年的老年人抚养比却高达12.00%,比2000年高出1.67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人口总数来看,根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湖南省的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601.68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453.29万人)增加了148.39万人,增长了32.74%。

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湖南省已进入老龄社会,且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迅速。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构成的某种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是随着我省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平均期望年龄的延长,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湖南省的老龄化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且会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倘若处理不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会影响湖南省整体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政府和企业的资金积累规模和投资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阻碍湖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影响我省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湖南省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老龄化速度增长迅速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湖南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总数是453.29万人,2006年则增至601.68万人,仅6年时间就增加了148.39万人,增长了32.74%,平均每年增加24.73万人,递增率接近4.9%。由此可见湖南省老年人口的基数变大,规模扩大速度很大。

自1995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当时的人口老龄化率为7.1%(按65岁及以上的老人计算),到2006年则达到了8.89%。11年间提高了1.79个百分点,老龄化率的增长速度很快。

这种现象反映了湖南省人口寿命的延长,也从侧面说明了湖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现象,湖南省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容应对。

2、湖南省各市州人口老龄化率的程度不一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化系数超过10%,也认为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湖南省14个市州都已经进入老龄化,但区域程度不一,湘潭市的老化系数最高,达12.62%,而岳阳的仅有10.22%。2000年湖南省的平均老化系数是11.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湘潭、益阳、张家界、常德、长沙、株洲、怀化7个市。

3、湖南各市州的老年人口数都有较大增长

图1表示的是1990年“四普”时湖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地区分布,图2表示的是2000年“五普”时湖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地区分布。可明显看出,老年人口数在30万人以下的城市有原来的4个减少为2个,即湘潭和株洲的老年人口数突破了30万。老年人口数在50万人以上的增至8个城市,新增加的城市为岳阳、益阳、怀化、永州。

1990年和200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数都在30万人以下的城市只有张家界、湘西自治州两个,尽管都没有超过30万人,但两个地区的老年人口数也都有所增长,张家界由13.93万人变为17.95万人,湘西自治州则由18.99万人增至26.5万人。早在1990年老年人口数就突破50万人的常德、长沙、邵阳、衡阳,老年人口也有很大增长,其中长沙、邵阳、衡阳三个地区超过了70万人,仅这三个地区的老年人口就占湖南省老年人口总数的31.14%。可见,湖南各市州的老年人口数都有较大增长。

4、湖南省的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状况

1995年湖南省迈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为3336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即使到了2006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达到了8.89%,人均GDp为却只上升到了11830元,折合成美元也仅为1480元。世界上一些国家在190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就已经超过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例如,法国、德国、瑞士和美国在1900年时的人均GDp分别为2849美元、3134美元、2516美元和4096美元。湖南省与这些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低,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是“未富先老”,必然造成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高。

5、湖南省的高龄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所占比重上升

一般来讲,将60―69岁的老人称为低龄老人,70―79的老人作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看作高龄老人。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就是用低龄、中龄、高龄来测算的。由表2可知,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低龄老人。60―69岁的老龄老人在1990至2000年的10年间,仅增长了30.1%;而80岁及以上的低龄老人却增长了62.15%,比低龄老人的增长速度高出了32.05个百分点。

再有,低龄老人在老年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减少,高龄老人所占的比重却上升了。1990年,低龄老人有326.88万人,到2000年达到425.28万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由62.56%下降至59.99%,减少了2.57个百分点;相应地,高龄老人却由37.54万人增为60.87万人,所占比重由7.18%上升为8.59%,增长了1.41个百分点,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186人上升为521人,增加了335人,增长了180.11%。还可以看出中、高龄老人所占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可见,湖南省的老年人年龄结构有高龄化的趋势。在未来几年,高龄老人的比重和绝对数量都会增大。

6、湖南省高龄老年人对医疗状况满意度不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低龄老人、中龄老人一般身体状况稍好,因此,我们在这采用了高龄老人对医疗状况的满意度。

医疗收费是高龄老人最不满意的地方(从表3可以看出),有49.5%的人非常不满意,31.5%的不满意,也就是说81%对医疗收费不满意,表示满意的仅有6.6%。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一下原因:第一,高龄老人一般退休在家,没有了工作收入,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甚至有的高龄老人没有退休金)支撑他们的生活和医疗支出。其次,高龄老人处于身体日渐衰弱,疾病频发的阶段,这导致他们的医疗费用支出较常人多许多。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1再次,目前的医药费、手术费等都很昂贵,较过去有数倍增长,患者经济负担沉重。

表3高龄老人对湖南长沙市医疗支持的满意度单位:%

项目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医疗设施情况18.720.331.723.45.9

医疗服务质量18.319.437.923.31.1

就医便利程度3.57.343.536.69.1

收费合理程度49.531.512.46.10.5

数据来源:易想和,王翠绒.城市高龄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调查――以湖南省长沙市310位高龄老年人为例[J].人口学刊,2006,(2):46-50

由表3可知,高龄老人对医疗设施也不满意。有31.7%的高龄老人觉得医院的医疗设施一般,39%的调查对象感到不满意,仅有29.3%的老人认为医疗设施满意或非常满意。许多城市高龄老年人反映,由于行动不便、经济拮据,他们在生病后,往往优先选择社区医院或小型医院,而这些医院的设施很难满足高龄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要求。因此,很多病检查不了,要么换医院,要么只好拖着,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医院的看法和评价2。

另外,现在医院的服务质量也存在很多问题。有37.7%的高龄老人对医疗服务质量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37.9%的老人觉得医疗服务质量一般,仅有1.1%的老人对医疗服务质量感到非常满意。

三、湖南省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本文选择湖南省1990―2006年的历年人口数据,以此数据作为建立模型和计算的依据。

对于湖南省总人口的增长,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来预测。其人口学意义:p为人口数,a是人口数量的极限值,b是人口增长率,c是达到极大值数量之半的年份。根据1990―2006年湖南省人口统计数据,得出湖南省总人口的计算公式。其中a=7199.476756,b=0.06275516773,c=26.38891225(以1990年为第一年)。

再次就是对老龄化率的预测。为使测算结果增加可参考性,本文设定未来湖南省老龄人口增长速度的低、中、高三个方案进行相关模拟测试。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把握未来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率的变动走势。

(1)低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2.612%,这是1992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最低增长率。

(2)中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3.388%,这是1990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平均增长率。

(3)高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5.763%,这是1992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最高增长率。

预测公式为a=a(-1)*(1+n),其中,a是所要求的老龄化率,a(-1)是上一年份的老龄化率,n为老龄化率的增长率。取定初始年份为1992年,此时的a=6.03%。表4中的老龄化率就是按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老年人数则是老龄化率乘以总人口数得出。

表4湖南省人口预测数据表

年份总人口数

(万人)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

老龄化率(%)老年人数(万人)老龄化率(%)老年人数(万人)老龄化率(%)老年人数(万人)

20066768.108.89601.688.89601.688.89601.68

20076781.158.88605.169.94677.5613.97952.59

20086805.209.11623.1210.28702.9414.781010.97

20096827.959.35641.4810.63729.1315.631072.73

20106849.459.59660.2710.98756.1616.531138.05

20156940.3210.91760.9412.98904.9121.881525.70

20207008.2612.41874.1115.331079.3929.002038.74

20257058.7514.121001.6618.111248.3838.312717.65

未来的几十年,湖南省的总人口将持续增长,将在2020年左右突破7000万人。

从老龄化率看湖南省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中方案的结果比较适中,而高、低方案的结果则提供了上、下界的判断。利用上表的老龄化率数据绘制曲线图(见下页图4),可以看出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呈现递增的趋势,并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在2010年,老龄化率将达到10.98%左右,上下界在[9.59,16.53];到2015年,湖南省老龄化率将达到12.98%左右,上下界在[10.91,21.88];到2020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将达到15.33%左右,上下界在[12.41,29.00];到2025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将达到18.11%左右,上下界在[14.12,38.31]。

从老年人口数量看湖南省人口发展趋势,湖南省的老年人不仅在相对数量上有所增加,绝对数量也增长较快。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省的老年人口数在2020年左右将突破1000万人,由此可见,老年人口的相对数量也增长很快。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省老龄化率在未来的二十年里将有很大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有很大的增加,湖南省的老龄化程度有所加重。

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这一社会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求政府从多方面做准备,迎接人口发展过程中这一必经的历史时期。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与引导,从而从容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

图3未来二十年湖南省老龄化率的发展趋势

1、完善老年医疗体系,提高老年人对医疗状况的满意程度

针对上述提到的大多数老年人不满意医疗设施的状况,有必要加大对医疗、保健设施的投入,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设施。

另外,继续完善卫生服务网络,方便老年人就医,消除他们对就医便利程度的不满。一方面在城市里,建立更多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要提高城市社区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水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最适合老年人,因为他们一般采取上门服务这一方式,这可消除老年人行动不便引起的就医障碍,方便老年人就医。尤其是对于那些处在慢性疾病的康复期的老人。同时可以通过社区医疗机构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咨询等。从这一点上看,应该增加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培养社区医务人员的技能,加强城市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与保健意识。对于农村,政府应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实施农村地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计划,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完善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人人平等地享有卫生健康服务。

再次,针对湖南省的医疗收费是高龄老人最不满意的地方,政府应责令缩减医药的销售环节,降低药品的价格;规范医院的收费标准,降低就医的门槛,让老年人有病时可以看得起病。

2、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尽量减轻社会负担和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

在未来几十年里,湖南省的老龄化率提高,意味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提高,不仅如此,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必然导致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为此,应鼓励老年人再就业,一来可以减轻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二来还可以保障低龄老年人养老时有更多的经济收入。这项措施有可行之处: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比较低(男60岁,女5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处于低龄老人阶段,大多身体还能适应工作。一般来说,退休下来的低龄老年人的工作经验很丰富。

3、继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体系

“未富先老”,城乡发展不均衡,这要求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我省现状的措施来应对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

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建立城乡二元养老保障体制:一方面完善城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确保老年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倡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和个人相辅助,即个人储蓄养老资金和子女供给相结合。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采取家庭养老的老人进行适当的补助;也要鼓励农村的老年人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供养为辅”。

4、重点开发老龄市场,发展老龄产业

随着湖南省老龄化率的提高,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老年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开拓老年人市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老年人需求就要促进老龄市场开发,其中老龄市场包括老年医疗保健市场、老龄服务市场、老年用品市场。事实上,老年医疗保健市场属于老龄服务市场的范畴。

在老年医疗保健市场里,应该大力发展护理行业,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应该将老年人的护理与预防、诊治、保健、康复有机的结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另外,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增设与老年人医疗保健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快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老年人的巨大需求。

对于老龄服务市场,一方面应加强老年人公寓、老年活动场所等福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开发老年人旅游专线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发展老年人家务管理行业,因为老年人,尤其是中、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子女忙于工作,日常生活、家务需要有人照料和管理。

引导和鼓励老年用品市场的发展是开发老龄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应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走产业化道路。以需求为导向,激活老年人消费商品市场,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要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道德环境,维护老年人权益,首先要培养公众的“爱老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宣传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树立老年人正面形象。倡导青年人与老年人进行交流、交心,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是健全和保障老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保障老年人权益落到实处。严厉打击虐待、遗弃老年人的违法行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

面对新一轮“老龄潮”的到来,湖南省老年人口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要应对这样的老龄化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壮大湖南经济实力,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正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也利于形成一个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石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对策[R].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课题成果汇编,2002:271-275.

[2]黄润龙,帅友良.人口增长的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9):25-27.

[3]陈卓颐,陈伟然.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求索,2006(10):87-89.

[4]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5):287-291.

[5]万克德.山东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28-32.

[6]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7]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J].人口学刊,2004(5):10-13.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这个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封市常住人口有4676159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87239人,占总人口的8.28%,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给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存在养老需求与资源不协调、养老机构服务单一等问题。但同时,大量老龄人口也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带了来广阔的市场。对于开封市来说,养老服务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新途径。

二、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开封市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2014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9.4%。而开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10.2%。开封市的老龄化水平在河南省18个城市中占第七位,且高于全省水平,老龄化现状较为严重。

图2-12014年河南省各地区老年抚养系数对比图①

图2-1显示的是2014年河南省各地老年抚养系数。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抚养系数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每单位劳动力要负担的养老压力较重。

2.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截止到2014年,开封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1张,要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张至40张的要求,则需要近2万张床位②。因此,开封市的养老需求缺口极大。不同消费水平,各种服务类型的养老机构的进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其中公办75家,拥有床位7935张,入住人数5658人;社会办养老机构76家,拥有床位9106张。③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公立与民办共同发展,良性竞争,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较高,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开封市积极进行了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的探索。养老服务业在朝着社会化、社区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政府规划

开封市民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修订出台了《开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5张以上,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目标。开封市提倡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政府规划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养老模式的居家社区化发展。

而在《开封“文化+健康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开封市将养老服务业的规划与文化底蕴相联系,提出打造趣味乐居城市、尊老孝老城市等。充分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理念发展开封独特的“文化养老”模式。这是开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方向与规划。

三、开封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前景

1.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1)开封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

图3-1显示的是2009年-2014年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后,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高于河南省水平。不难看出,开封市老龄化水平较高,因此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必然较大。

(2)开封市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

首先,开封市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地处平原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适宜居住。

其次,开封是八朝古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老龄人口的人文环境。

最后,开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图3-2所显示的开封及周边代表城市郑州和新乡在2010-2014年65岁以上人口数,可以看到在郑州的65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而且比开封老龄人口多。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开封与郑州的联系日渐加强,可以吸引大量郑州老龄人口在开封养老。

(3)政策优势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劣势

(1)开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图3-3反映的是2013-2014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中,开封市的人均GDp排13位,甚至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开封市老龄人口在养老方面的意愿支出额会较低,从而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市养老服务业规模良莠不齐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⑦而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有551家。⑧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多。但据实地调查,开封市的机构规模呈现出两极分化,床位在100以下的占多数,规模差距较大,且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3.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亲属抚养的家庭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早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421”的家庭结构。这一结构使家庭养老愈加困难,老人的养老成为难题。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模式既能满足由人口老龄化催生出的巨大市场,又能使养老服务业良好发展。因此推行养老服务业的社区化与社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可以顺应这一趋势,推行社区化与社会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其要结合地产、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实现跨行业整合。全面建立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⑨。开封市在发展这一“中国式养老”时,要注重居家、社区、机构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实施好医养结合工程;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四、促进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养老服务业有着很强的地区性,因此要不断探索符合开封市习惯和特色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二是,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普及,做到持证上岗,给老年人满意的服务。三是,大多数养老机构不能给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因此,要关注老年人内心的诉求,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伴随着新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的兴起,养老服务业要想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改进自己经营方式中的不足,积极发展和推广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

政府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充分意识到到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我们对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养老服务业关系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政府要认识到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以及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2.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便规范逐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减少开封居民的负担。政府可以通过医疗补助制度和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对养老机构的具体服务给予资金补助,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的发展,例如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建。加强对养老机构卫生环境方面的检查管理,改善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

5.开封应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养老”,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形成自己在养老服务业方面的特色。

注释:

①《河南统计年鉴2014》.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政务信息,2014.

③开封网.2016.

④《河南统计年鉴2009-2014》.

⑤《河南统计年鉴2010-2014》.

⑥《河南统计年鉴2013-2014》.

⑦开封网.2016.

⑧《河南统计年鉴2015》.

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凌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1(06).

[2]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东莞养老产业;现状、趋势、战略建构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活”。随着老龄人口、高龄人口、空巢及失能人口数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的需求逐步提高,养老产业大有可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东莞享有“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受原材料、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正受到冲击,东莞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对东莞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对东莞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战略建构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养老产业是为老年人提品和服务的特殊产业,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它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形成健康老龄化社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它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

一、东莞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2011年月7日《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数据,我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4.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占老龄人口总数的0.84%,服务领域涉及老年人健康护理、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终生教育、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临终关怀等等。虽然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实施时间较短,还存在很多不足,东莞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1300多万,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照此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东莞常住人口较多,比邻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而一线城市养老成本比较大,东莞拥有独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养老成本较低,地理位置优越,而现在养老存在供需差距大的问题。

(2)养老机构入住率比较低。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2年,东莞养老机构的床位闲置率在24哈28%之间,大多数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的入住率只有30%。相对来说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由于条件、设施好,老年人居住的环境好,入住率高。而民办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一般在50%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到价格成本约束,较高的价格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同时又因为受到成本约束养老机构只能提供一些基本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3)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大多数养老机构由于受到资金困扰,养老设施不完善、条件差,缺乏家庭气氛,更缺乏个性化的服务,个人自由和私人空间小,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缺乏医疗、康复、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上随意性较大,对老年人的服务和管理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具有很好发展前景,是值得政府推动以及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项新型产业。

二、东莞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养老产业的发展正在被提到全球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市场潜力巨大。养老产业发展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随着多种养老服务产业业态的出现,老年消费群体会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养老产品。(2)养老服务业会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发展得越来越健全,满足老年消费群体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等不同需求。(3)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养老产业为老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周到细致、更考虑老年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4)养老住宅业发展相对成熟,功能将逐渐完善。社区养老服找云涫辗训停覆盖面广,收益大,适合于普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必将成为养老产业的主导发展方向。

三、东莞养老产业战略建构

(1)着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阶级分化、利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日益显现,快速老龄化给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但同时也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带来广阔机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可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就业、优化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的工作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宣传确立社会化养老理念。古往今来,围绕传统孝道构成的家庭养老观念认为,养老天然是家庭的责任,正所谓“养儿防老”。政府应该依靠强大的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明确社会化养老的优势,使社会化养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进一步提高经济保障水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项目众多,内容不同。只有政府才能统揽各方,综合协调。要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确保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主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才有人格上的完整性,而这正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在社会救助中,对于老人要有相应的优惠,如低保对象中的老人免费入住养老机构等。

(4)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落实居家养老在养老方式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夯实社区服务的基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务的深入发展。

(5)完善行业扶持政策。山西省政府在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社会福利发展规划方面,应明确把养老服务业作为社区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列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向纵深推进。“十二五”期间,重点以提升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逐步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研究制订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规范养老服务业行业监管,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进入养老服务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6)实行中介组织运作。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改变过去政府包办、包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多地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组织或服务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具体可以采用“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述评

前言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20亿,而60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3、关于很多问题的研究,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如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分析上,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模型和假设条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何利用更加科学的模型和方法来分析我国的这种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应用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其学科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得人口老龄化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很多方面,如和资源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和金融资本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我国的金融状况的关系;和开放性经济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对外贸易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有关领域。

【参考文献】

[1]刘思敏.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

[2]徐文杰.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统计学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

[3]田雪原.“未富先老”视角的人口老龄化[J].南方人口,2010(2).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7

摘要为了使成都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变负面作用为正面效应,促进成都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数量、成都市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以及体育老年人口的体育参与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老年人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老年体育人口数量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提出如何促进成都地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建议。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老年体育

一、前言

按联合国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体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和过程。它是由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人口自然变动因素所促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比例达到7%,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将对成都的城市发展产生许多深刻的影响。

2002年4月12日联合国第2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对积极老龄化的界定是: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5],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平均带病期13.68年,他们的患病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而康复期却非常缓慢。我国的老龄健康整体状况较差,因此开展老年人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指导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成都市年轻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样的地区涉及锦江区、青羊区和武侯区。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收回164份。效度检验:通过本领域内2位专家对问卷调查进行效度检验,认定率为82%。

三、结果与分析

(一)目前成都市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年龄这种反比例关系表明长寿和健康难以兼顾的客观规律。从表1我们可以得出不进行经常体育锻炼老年人在70岁以上的阶段自我健康感觉开始显著下降,在71-75岁年龄组近40%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满意,到了76-80岁组中有接近50%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满意。根据杜鹏教授等人所作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调控情绪无疑会促进实现延缓老龄化。那么,为了提高健康老年人的比例和提高个体老年人健康质量,老年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作用就应该得到重视。

(二)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参与现状与分析

1.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目的与运动时间带研究

老年体育人口较多的选择在上午的6-8点钟进行锻炼,而早晨刚起来时,人体各脏器的运转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时候锻炼,对于心血管功能比较脆弱的人来说是较危险的。所以老年人的运动时间带应在下午的5-7点钟进行,这时不仅人体机能能力充分动员,而且这个时间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多排出的氧气最多。

2.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健身场所与社会体育需求研究

老年体育人口不仅有着强烈健身的愿望,而且在他们对社会体育需求上反映出较为集中的需求有三个:一是在住宅社区附近建设基础的体育锻炼设施,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建设,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健身需求;二是多数老年人表示希望在锻炼和非锻炼的时候都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人员从旁指导以及普及一些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三是学校的体育资源应该更加开放,应该在不影响学校生活正常秩序下对老年人进行开放。通过以上途径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三)发展成都老年人参与社区体育对积极老龄化的现实意义

20世界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以“生命已经增加了岁月,现在我们必须给岁月以生命”这句格言来提醒我们,人口的寿命增长得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保证寿命的质量。身体健康是晚年幸福的基本条件,老年人对健康都有强烈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机能和身体活动能力逐步下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因此开展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科学的指导和组织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和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成都市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十二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成都在一到两年即进入超老龄社会。(2)目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成都居民都显示出较为强烈的健身和锻炼的动机以及行为,但是活动方法、形式、内容层次、以及运动时间带都出现了不科学的因素。(3)成都市老年人各个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自评感受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与参见锻炼的频率和老年人自身健康水平的下降高度相关。

(二)建议

(1)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和体育政策的时候要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维来指导,根据老年人口参与体育的特殊性,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纳入政府的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纲要中,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老年人健康产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健身年龄和质量。

(2)提高体育对老龄化问题积极影响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成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要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以及群众在思想上社区体育对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体育老龄化意识。

(3)学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研究的投入,提高老年人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注重培养具有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的社会指导人员,在提高这些专业人员的数量的同时提高其质量,从而对老年人健身进行科学的,持续的指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徐箐.老年体育与积极老龄化―上海个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23-26.

[2]狄玉峰,张英东,李艳霞等.以社区体育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5):123,129.

[3]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四川省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4]陈智.正确认识当前四川的人口形势――从我国13亿人口日说开去[J].四川省情.2005(2):15-16.

[5]穆光宗.老年发展理论[J].人口研究.2002.26(6):29-37.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8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老年体育;对策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和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目前全世界60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20世纪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现代文明生活使发达国家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1世纪发展中的国家在经历了人口激增,多年持续高出生率之后,也和发达国家一样,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从长远来看,我国人口构成出现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严重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各国研究结果得到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超过国防费用,我国1978年离退休职工支出为17.3亿元,1990年上升到388.9亿元,2007年已达到5588.6亿元,医疗费用从1990年的76.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71.3亿元。同时老龄化也给老年人自身带来烦恼和困扰。经济发达的老龄化社会国家相应出台成熟和完整的政策、方法,对老龄人口迅速上升,政府每年支出医疗保健费用成倍增加。我们只有勇敢面对这个问题,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创办各种老年人俱乐部,开展一些老年人娱乐竞赛项目等,因此对老龄化后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老龄化是指动态的变化,在人类老龄化的研究中,“老龄化”一词从广义上有两种含义:每个人个体的老化和整个人口群体的变化。个体老化指个人年龄增长,生理、心理、功能、行为等老化。人口群体的老化除年龄老化为标志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

1.21世纪人口老龄化具有快速、大规模、普遍性的特征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不亚于“人炸”,对社会经济造成冲击。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占有世界人口的1/4~1/5,因此,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发展对世界人口老龄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报纸上刊登,2002年以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9亿人,占总人口14.61%,预计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多人,占总人口的28%以上,届时,我国将进入老年型行列。

2.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基础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更为突出,成为人口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有关专家、学者把老年群体划分为3个层次:60~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为高龄老人。目前,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年以7.9%的速度增长,是60岁老人增长速度的1.5倍。

人口高龄化及其高龄人口比例的迅速升高,必然引起抚养与被抚养人口比例的改变,加大社会消费基金的支出,加重劳动年龄的人口的负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人口高龄化与社会发展之间及社会经济机制之间关系的问题。此外,人口高龄化将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费用将大幅增加,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民经济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所以现在老年人口的问题,不能再看成是纯家庭问题和纯社会福利问题,人口高龄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和更加巨大的变化。

3.社会保障、退休养老金等迅速增加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政府用于老年人口退休养老金的支出与国民经济总产出之间的供养比例越来越高。如中国在1982年~1992年之间用于职工的退休养老金增加了13倍,2000年为20.14%,预计2020年为37.4%,2031年将达到47.%,如果仍按现行体制,届时仅退休养老金一项就占去工资总额的40%。

有关专家发现,一个孩子抚养到20岁所需费用比一个60岁的老人晚年所需支出费用高1/4~1/3,儿童的支出大多直接由父母承担的,而老年人则需要通过公共关系支出解决,人口老龄化越严重,需要享受养老保险金时间越长。因此,退休养老、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老年性支出将成为中国财政的一项巨大开销。

二、人口老龄化与大众体育

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体育运动是增加“健康人生寿命”的最佳途径,“生命在于运动”形象地说明了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它易被人理解且接受,但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人们为了生活得更愉快,更有意义,就应该科学地去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这对老年人更为迫切和需要。

1.健身运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社会上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多,运动在老年人中所占的地位也就成了老年人及有关医学工作者广泛感兴趣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及发展,使老年人长寿面临一个如何生活得更愉快,如何继续保持较充沛的精力问题。另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更多的老年人渴望了解推迟衰老的方法,寻找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苦苦寻觅的灵丹妙药已不存在了,而认识到抗老防病就应实行运动锻炼和保护身体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用医学术语讲,就是主动性活动和被动性活动相结合的措施,两者不可偏废。其中运动锻炼是提高人口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2.老年人是健身队伍的稳定人群

由于此时的老年人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原因,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身活动。

大众体育是具有大众化、社会化的特点。因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吸引社会多阶层、多年龄阶段,多种文化背景的人群参加,深受老年人的欢迎。据《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中国体育人口中比例最高年龄段为71~75岁,占该年龄总人数的46.1%。体育人口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又是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它反映了兴趣、爱好需要。根据周围的环境、身体、经济条件等选择性地参加一种或多种大众体育活动。

3.老年人参加健身运动,使社会大众体育得到新的发展

大众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大众体育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应运而生,壮大普及。参加以健身为目的的大众体育,既是生活的需要、现代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方针。

一般认为40岁以后开始为渐衰时期,60岁以后为衰老时期,这种人为划分是根据日历年龄即“周岁”划分的。但是除了日历年龄外,还有一个生理年龄,这是指一个人的状态而言。一个人的日历年龄和他的生理年龄是不一定相符合的。生理状态和生命活动可能轻于日历年龄,也可能相反。我们采用抗衰老防病、运动锻炼、营养卫生和身心休息等措施,就是在中老年后,使我们的生理状态和生命活力仍然保持在比较年轻的状态上。要做到这点,运动锻炼是其中关键措施之一。

4.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被称为“健康革命”的大众体育活动因其组织简便易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是一种极富感彩的高尚活动,可以提供给参与者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感、自豪感、征服感、战胜困难的成功感等。老年人常感到孤独、失落、忧郁等,通过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减轻和消除它们。家庭内部成员集体活动时和睦欢乐的气氛,使家庭环境变温馨,这些情感体验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坚持参加大众体育活动,可使其融于由体育构造而成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平衡,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对于老年人的体质与心理健康非常有利。

三、科学的锻炼方法,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老年人在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能盲目地、一味地为了锻炼而锻炼,还要加强科普在健身中的作用,从而做到科学地健身,尤其要制止各种封建迷信及伪科学对人们身心的侵蚀。

科技普及是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体育活动设施、场地日益不断丰富与完善,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健身意识也不断增强,体育健身运动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发展。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迷信心理,人们在对生命、健康、寿命等方面及其与体育的关系上,往往是科学与迷信共存,真正与谬误难分,一时难以形成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念和健身意识。正是抓住了当代人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披着“治病强身”的外衣荒诞邪说蒙骗毒害了许许多多不明真相的人。他鼓吹歪理邪说,以“伪科学”蛊惑人心,大搞神秘主义和心灵依附。就是这样一个打着弘扬传统文化和科学新发现的反科学、反政府的组织。“”不仅危害了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更危及到人们对信仰和信念。“”事件的发生,深刻说明了科技知识不去武装人们的头脑,封建迷信及伪科学就会侵蚀人们的思想,造成思潮的混乱。

人们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主要动机。当前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大大削弱一些人随意提高体育活动的“防治疾病”作用,认为只要参加某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就可以不生病,可不不吃药,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后果。

结论

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我们只有下大力气普及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使之了解体育健身运动项目,合理安排、科学锻炼,达到消除疲劳,增强体质,消遣娱乐的目的,从而树立科学的体育意识,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蚀。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体育发展的要求及方向,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我国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积极参与,我国在这方面应有所作为,努力为世界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1]张玉先,刘健.论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2]裴立新.我国老龄化现状的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3

[3]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一追踪研究[J].数据2006.8

[4]陈作松,季浏.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5]徐昌豹,赵淑美.体育活动对老年情绪与幸福感影响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武汉,2000.12

[6]张力为,伍未多.体育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体育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8]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北京:体育科学1999.19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影响;口腔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2.013

populationagingandoralhealthstrategyChengQian,wuHongkun.(Dept.ofGeriatricDentistry,westChinaHospitalofStomatology,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Chineseagingpopulationisgrowingrapidlyandtheelderlyisanincreasingproportionofthetotal.theextensionofthelife-spancombinedwiththedevelopmentofgeriatricdentistryresultsinincreasedretentionofnaturalteethandhigherriskofdentaldiseaseswithinolderpatients.asapartofgeneralhealth,dentalhealthhasanessentialroleinmaintainingandimprovingthequalityoflifeoftheelderly.thisreviewemphasizesonthecurrentdemographicsituation,theimpactsofagingpopulation,andtherelevant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opulationaging;impact;oralhealth;countermeasure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的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患病率和复杂程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口腔医疗工作者应及时改善和调整临床工作方法,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型人口标准:人口比例0~14岁小于30%,65岁以上大于7%,65岁/0~14岁人口比例大于0.3,年龄中位数30岁以上时为老龄化人口。资料[1]表明:1982~2004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截至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有分析认为,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上涨至30%,绝对数字将从2000年的1.28亿上升至2050年的4.31亿[2]。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1]。

2人口老龄化对口腔健康及口腔卫生保健的影响

2.1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相关性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口腔健康与全身状况密切相关,严重的口腔疾病可因老年痴呆症、高度依赖性、相关医疗及药物状况的掩盖而在临床上表现为亚急性、慢性、甚至是隐匿性。

牙源性感染并非局限在口腔,还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引起远在器官的病变和并发症,如支气管肺炎和败血症等[3]。口腔微生物与心内膜、脑膜、纵隔、椎骨、肝胆系统、人工关节等的炎症有关;口咽部致病微生物的吸入是发生于养老院中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血源性牙周致病微生物也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起一定作用[3]。

发达国家中老年人最常见的10种系统性疾病是:关节炎、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心理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和脑卒中,处理患有上述疾病,特别是进行性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时,口腔疾病的预防工作不容忽视[4]。

2.2口腔保健与增龄性变化

增龄性变化主要是由遗传所决定的生理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Gustafson[5]首次提出牙齿增龄性变化的科学评估方法,其中包括:磨耗、牙龈退缩的严重程度、牙根的透明度变化和吸收程度、根尖部继发性牙骨质沉积和继发性牙本质厚度的增加程度。

牙髓腔体积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增龄化特征之一,有研究[6]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冠根部的牙本质厚度增加;成牙本质细胞和牙髓成纤维细胞的密度降低,且根方的降低速度大于冠方;尽管牙根部的牙本质沉积速度是最快的,但在所有年龄段中,冠部牙髓细胞密度均大于根方。老年人的根管系统存在一定的变异,包括:形成的第三期牙本质几乎完全或部分使牙髓腔闭锁,致密纤维结缔组织重建(牙髓纤维化),以及神经和血供的显著减少[7]。这些变异影响了牙髓对损伤的反应,使治疗方案局限化,增加了牙髓治疗的复杂性,从而影响完整的功能性牙列的保留。

2.3人口老龄化与口腔保健需求

中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老年人的口腔保健需求也随之增加。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8]显示:全国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为14.65;根龋患病率为63.6%,龋均为2.74;牙周健康率为14.1%,牙龈出血检出率为68.0%,牙周袋检出率为52.2%,附着丧失≥4mm的检出率为71.3%;平均存留牙数为20.97,牙齿缺失率为86.1%,义齿修复率仅为42.6%;口腔黏膜异常检出率为7965/10万;恶性肿瘤检出率为30/10万。中国老年人龋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牙齿缺失状况普遍,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oHRQL)是反映口腔疾病及其防治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影响的综合评估指标,Gregory等[9]将其定义为“日常口腔健康的相关和影响因素间循环性自我更新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相互作用。老年人慢性系统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药物治疗种类多样,这些均会对oHRQL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影响其进食、讲话、品尝和吞咽等功能[10]。

2.4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精神心理状况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除了诊断和治疗明显的口腔疾病之外,还要把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老年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精神心理状况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亦有重要影响[11]。在老年时期,与死亡的本能对抗增加了疾病的心理负担,正常的人格特点因器质性疾病得到强化,进而形成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12]。老年人倾向于因身体健康不良而对精神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改变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精神健康老龄化,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智力激发(接受教育)和避免吸烟。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最大化的实现老龄人口的精神健康[13]。

3人口老龄化与口腔健康对策

3.1老年特色的口腔诊疗

随着老年人口腔疾病患病率和复杂程度的增高,老年口腔医疗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挑战不仅来自牙齿蚀损、磨损、脱矿、猛性冠根龋、残根、复发龋(冠和其他修复体周围)、龈下龋、唾液腺机能障碍、高菌斑水平、牙龈肿胀出血以及治疗时隔湿困难等口内情况,还要面对着老年患者依从性差、行为障碍等全身疾病状况和经济状况,以及老年患者对牙齿修复要求的复杂化、个体化等困难[14]。

微创牙科治疗(minimalinterventiondentistry,miD)是一种全新的牙医学理念,其会有助于老年口腔医疗工作者应对上述挑战。其主要内容包括:注重早期检查、预防,疾病风险评估,促进牙体外部和内部组织再矿化,微创窝洞预备以及生物性修复材料的选择使用,外科干预只在必需进行和病情控制后才予以采用[15]。miD着眼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强调病症早期的微创(甚至分子水平)治疗以及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时以患者为本的治疗方案[15]。老年miD为治疗老年口腔疾病提供了现实可行、合理有效的循证医学方法,是未来老年口腔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3.2口腔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老年人是龋病的高危人群,氟化物可应用于龋病的预防。对于主动口腔保健和被动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来说,氟化物的局部涂抹及含漱可减少根面龋损的数量,联合氯己定含漱可降低患龋率[16];咀嚼醋酸氯己定/木糖醇口香糖可降低体弱老年人的义齿性口炎和口角炎的发病率[17]。

口腔健康教育对老年患者的口腔保健观念、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方式之一。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模式于早期确立,在主观上认为疾病严重并可以成功治疗的基础上才会主动寻求治疗,并且乐于接受他们认为能够提升自我形象和社交活动的治疗,而不只是为了增强生理功能[18]。主观需求性和客观需要性的差异普遍存在于老年患者中,这就需要评估老年口腔卫生保健模式的可用性、适当性和成效性,以解决尚未满足的口腔医疗服务需求[19]。

3.3完善口腔保健体系

口腔保健体系的完善、健全对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口腔健康政策及相关计划应该作为国家和社区健康计划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需加强策略分析,通过公共健康共享的途径预防口腔疾病,设定相应的公共口腔健康项目规划[20]。

口腔健康促进项目应致力于加强口腔健康意识的培养,促进口腔健康知识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对象不仅包括老年人,还涉及到非口腔专业的医护工作者、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和决策者等,强化口腔健康保健是保证全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针对人口结构的改变及口腔流行病学的转变等现状,应进一步探究提高和维持老年人口腔健康的方法,开阔未来口腔医疗服务的前景。

3.4积极老龄化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新观点。“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积极老龄化”政策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口腔健康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老年人口腔健康对全身健康和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促进老年人的口腔健康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有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7(2):15-18.

[2]UnitednationspopulationFund.populationageinginChina-factsandfigures[R].UnFpa,2006.

[3]ShayK.infectiouscomplicationsofdentalandperiodontaldiseasesintheelderlypopulation[J].ClininfectDis,2002,34(9):1215-1223.

[4]ScullyC,ettingerRL.theinfluenceofsystemicdisea-sesonoralhealthcareinolderadults[J].JamDentassoc,2007,138(Suppl):7S-14S.

[5]GustafsonG.agedeterminationonteeth[J].JamDentassoc,1950,41(1):45-54.

[6]murraype,StanleyHR,matthewsJB,etal.age-relatedodontometricchangesofhumanteeth[J].oralSurgoralmedoralpatholoralRadiolendod,2002,93(4):474-482.

[7]GoodisHe,RossallJC,KahnaJ.endodonticstatusinolderU.S.adults.Reportofasurvey[J].JamDentassoc,2001,132(11):1525-1530.

[8]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111.

[9]GregoryJ,GibsonB,RobinsonpG.Variationandchangeinthemeaningofor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a‘grounded’systemsapproach[J].SocScimed,2005,60(8):1859-1868.

[10]ettingerRL.oralhealthandtheagingpopulation[J].JamDentassoc,2007,138(Suppl):5S-6S.

[11]patilmS,patilSB.Geriatricpatient-psychologicalandemotionalconsiderationsduringdentaltreatment[J].Gerodontology,2009,26(1):72-77.

[12]GreveKw,CurtisKL,BianchiniKJ.Responsetovanalphenandengelenregardingthediagnosisofpersonalitydisorderintheelderly[J].intJGeriatrpsychiatry,2005,20(2):190.

[13]FlickerL,Lautenschlagernt,almeidaop.Healthymentalageing[J].JBrmenopauseSoc,2006,12(3):92-96.

[14]ChalmersJm.minimalinterventiondentistry:part2.Strategiesforaddressingrestorativechallengesinolderpatients[J].JCanDentassoc,2006,72(5):435-440.

[15]tyasmJ,anusaviceKJ,FrenckenJe,etal.minimalinterventiondentistry—areview.FDiCommissionproject1-97[J].intDentJ,2000,50(1):1-12.

[16]wyattCC,macenteemi.Cariesmanagementforinstitutionalizedeldersusingfluorideandchlorhexidinemouthrinses[J].CommunityDentoralepidemiol,2004,32(5):322-328.

[17]SimonsD,BrailsfordSR,Kiddea,etal.theeffectofmedicatedchewinggumsonoralhealthinfrailolderpeople:a1-yearclinicaltrial[J].JamGeriatrSoc,2002,50(8):1348-1353.

[18]macenteemi.Qualityoflifeasanindicatoroforalhealthinolderpeople[J].JamDentassoc,2007,138(Suppl):47S-52S.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10

关键词: 老年人

紧急呼救

产品

开发

一、老年人年龄的界定

人的年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日历年龄、生理年龄、角色年龄和心理年龄。从生理学角度考察,进入60岁以后的个体,各种生理功能以及神经、消化、泌尿、循环、呼吸、免疫和骨骼等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而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个体进入60岁以后,其人生体验和社会角色等事实上都进入了不同于以前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此,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把60岁左右作为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我国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中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全球人口老龄化是毋庸置疑的现实。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或即将进人老龄社会。我国在1999年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人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是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为1998-2005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指标。第二阶段,从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2050年继续上升到30%。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受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成立后持续近10年的中国第一次出生高峰因素的影响,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40~59岁人口数量较多,当这部分人在未来20年时间内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也将呈现出持续快速的上升趋势。

其次,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由于经济发展,生存压力的减小,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使得整个老龄化结构将会向高龄化发展。

第三,家庭结构小型化与空巢家庭的增加。

第四,农村老年人口形势严峻。

第五,老年人口文化素质迅速提高。以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南京市为例,2000年时老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为41.1%,预计到2020年将急剧下降到12.5%,而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与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也将由2000年的28.6%、13.9%、8.8%与7.8%分别提高到2020年时的29.4%、27.9%、21.4%与8.6%,其中初中与高中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第六,老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现在的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老年人的健康程度更高,受教育时间更长,而且经济状况也更好,因而存活的时间将更长。

第七,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之后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即“先富后老”,因而具有为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要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前到来,增加了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难度。

三、我国老年人文化水平及经济状况分析

(一)老年人文化层次分析

根据南京市独居老人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独居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文盲半文盲)与小学文化程度的独居老人占独居老人的四分之三(74.5%)。而且,男女独居老人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性独居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性独居老人的受教育程度。以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南京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城市,情况尚且如此,就全国而言,老人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教育程度的老人做占的比例将会更高。

以2009-2019年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为例,出生年份为1949-1959年,正好是建国的初期,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本应接受良好的教育却因而荒废了。由此可以看出在1949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年龄越大则他们在年幼时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因此教育对于老年人的影响也就越微弱。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会有所提升,老年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在未来的十年中,我国拥有相对高学历的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不可能有显著的改观。

(二)老年人经济状况分析

1、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分析

通过对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的本质分析,可知,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老年人的养老消费的收入来源于前期劳动的剩余产品。本质上是老年人自己给自己提供养老收入。其实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一直是我国老龄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的劳动收入及离退休金收入。

从工业发达国家来看,老年人口的收入主要是社会保障金和退休金,其次是劳动报酬、个人财产收入和储蓄金。美国财政部在1993年调查发现退休人士的生活费用来源有:23%来自社会保障金、19%来自退休金、32%来自个人储蓄、24%劳动收入、2%来自其他。在我国,老年人口收入主要有退休金、家庭内部转移到收入、劳动报酬,另外还有个人储蓄、财产收入和股利分红等。

2、老年人收入的城乡差别分析

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国老年人的生活费用中43.83%来源于家庭。2004年12月张明新等人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发现老年人口的第一位收入仍是“子女提供”,占61.6%;劳动收入占21.4%;由政府或社团提供的占8%;有退休金的仅占5.4%。

而另一份针对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南京市独居老人的调查显示:独居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退休金,其他的主要生活费来源依次为社会救助,子女资助,配偶遗嘱补助,亲友资助与企业养老补贴等。

从我国老年人银行储蓄也可看出城市老年人的不管是存款额还是存款率普遍要高于农村老年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存款的数量也在逐步的降低,尤其是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其实也从侧面表明高龄老人,由于劳动能力的丧失,收人将会大幅度减少,所以他们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将会增加,也就是说这些老年人在经济上缺乏安全感,所以在消费的时候更是万分谨慎。

四、国内外老年呼救产品开发现状

(一)国内外老年产品开发现状

西方很多国家由于老龄化出现较早,所以关于老年人需求的研究也相对较成熟,由此带动出现了一大批专为老年人紧急呼救设计的产品,这些产品带来以人为本的养老新理念。国外的产品无论从技术还是造型都走在前列。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数量都无法与当代中国相比较。我国对于老年人需求的研究相对较晚,老年产品更是滞后发展。从老年产品品类上观察,目前市场上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主要都是集中在传统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例如衣食、住居等,而且产品品种单一且档次不高。而紧急呼救方面,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产品种类很少且功能单一。同时从整个市场来看,专门为老年人提品和服务的企业和厂商也不是很多。

(二)国内老年人呼救产品匮乏的原因分析

1、设计因素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其产品品种很少,大部分企业都把大众消费产品作为开发设计的主力,而忽视了老年产品的开发。或者更多的企业采用的是模仿和抄袭的方式,使得老年产品外观设计人才的严重匮乏,一些从事这个设计行业的人员也急需要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创新更多,更有特色,更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2、缺乏系统研究

现有的对于老年需求的研究主要是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而中国关于老年需求的研究起步较晚,也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尤其是老年呼救系统。除此以外对于老年产品的人机工程学研究也很少见有著作,老年产品的设计方法也没有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所以老年产品的开发很难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

3、产品功能不合理

产品设计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外观造型上,产品的功能设计同样要体现以老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现有的很多产品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功能,而没有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因而也违背了人性化的设计初衷。

4、市场因素

现有很多老年人呼救系统产品技术含量低,开发商所获利润空间很小,所以这也是导致该类产品发展速度放缓的原因之一。许多企业都处于观望态度,尽管他们对于向老年用户提供自己的产品也非常感兴趣,但是仍宁愿先看看其它的公司是如何发展的,然后再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国内急于求成的市场因素导致我们总是模仿国外品牌产品的影子,而不敢大胆创新,也是国内不能发展自己老年人产品品牌的原因。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