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口老龄化建议十篇人口老龄化建议十篇

人口老龄化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10:14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1

一、我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业,把发展养老保障和服务纳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部署中,纳入到民生工程实事中,全市实行了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巩固在96%以上,60周岁以上城乡无保障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大病医疗保险,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市财政投入扩建了老年公寓,新建了8家中心敬老院,全市现有证照齐全的民办养老机构37家,共计床位5000余张,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31个。

二、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社会发展带来的主要挑战,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老龄事业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与当今形势下养老的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

1.养老保障方面。不同人群之间的养老保障水平差别较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不一,会造成新的社会分配不公。目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发放标准为105元,保障水平^低。

2.医疗保障方面。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大大增加了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住院需求大,市级医院通常人满为患,看病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缓解。另一方面,需要缩小不同群体间医疗保障水平的差异性。

3.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一是我市养老床位供给总量和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2015年末养老机构床位要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4%,也就是需要养老床位10324张,但目前公办加上有证民办和无证民办,一共才8444张。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强,还留于形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仅在节日期间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迫切需要的常态化的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项目还没有全面开展。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仅仅挂了牌子,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服务。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不少民营企业家萌发创办养老机构的意愿,但往往苦于门槛多而高,所以望而却步。国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了优惠扶持政策,但因为一些政策措施刚性不够而也很难落实。

4.老年人的消费市场。老龄人口有许多特殊的消费和服务需求,商家更多地是考虑中青年等主力消费群,老年人的服装,医疗器具,旅游,健身场所和老年人的照料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1.加强老龄宣传教育工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必然阶段,老年人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社会都要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2.养老保障方面。一是加快建立无差别化的全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新农保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双向转移衔接,逐步缩小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享受标准的差距,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早实现城乡统筹衔接。二是充分发挥低龄老年退休人口的经验和技能优势,鼓励再就业,既满足退休者的工作需要和精神需要,又能减轻家庭和政府负担,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3.医疗保障方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的并轨,继续加大扩面征徼工作力度,使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转为“人员全覆盖”。二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鼓励支持大力发展民办医院,在行业准入、土地出让,人才供给方面给予政策便利,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的问题。

4.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一是政府拿出招商引资的热情,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细处,推进养老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上规模,有特色的护理,康复等专业养老机构。二是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助餐等常态化服务。三是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康复、营养、心理咨询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2

22日下午,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会上表决通过,这是福建省第一部在人代会上通过的实体法。

《条例》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1990年10月26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福建者老年人保护条例》同时废止。新《条例》共八章七十二条,明确了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老龄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工作体制、各方职责。

统计数字显示,福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从十一五末的421万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15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1.4%增加到13.41%。人口老龄化形势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快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大量增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难度加大。

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省人大代表根据群众反映,提出了近80件关于养老和老年人问题的建议,内容涉及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加大相关代表建议的督办力度,保障老年人权益。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华在《条例》通过后的新闻会上介绍说,1月20日,《条例》草案提交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代表们对《条例》草案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推进福建老龄事业发展,制定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十分必要。

《条例》从政府责任、家庭责任、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其中,明确了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对三无老人由政府给予供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给予生活和医疗救助,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构建对失能、失独、空巢、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体系,建立失踪老人信息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开展照料需求评估,对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给予适当护理补贴。

同时,《条例》规定,老年人对本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违背老年人意愿,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徐华就此表示,也就是说,老年人有权对啃老说不。

针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普遍短缺的问题,《条例》规定政府应编制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设施,在土地供应上予以优先支持,按总人口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设施。对新建城区和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旧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加快现有建筑、公共场所适老性改造,促进宜居环境建设。

此次通过的新《条例》公开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公众对针对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关注。《条例》提出,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给予特别扶助,独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期间应当支持其子女对老年人进行照料,并规定用人单位要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带薪护理时间。

相关阅读:

福建省老年人权益将有升级版法规保障。昨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的说明,该法规昨日下午起提交各代表团审议。据悉,这是福建省人代会历史上首次审议实体性法规,审议这项民生法规也成为本次省人代会的重头戏。

为什么

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

目前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率达13.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福建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0年10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

此次福建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重新立法,是对原有法规的全面升级,是贯彻中央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有关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服务的立法议案、建议比较集中,反映了社会普遍关切,有必要通过立法,将福建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成功做法写入法规,并通过立法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意识,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

要将这部法规提请大会审议

这部法规草案此前已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审议。在审议过程中,召开了50多场座谈会,共有1000多人次代表参加讨论,力求省人大代表全面参与立法。草案在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时,也得到各界热烈响应。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最直接最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代表大会立法,可以最大程度反映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老龄事业。谈到为什么将这项法规作为提交省人代会审议的首部实体性法规,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项立法

有哪些百姓关注的内容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践行30余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奇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看,2013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与之相差的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增加低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可谓“未富先老”。人口出现了老龄化问题,这是一种致命伤害,不仅不能化人口资源为优势,而且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一、“未富先老”现象的基本概况

未富先老,这是一个新锐词语,是专家在1982年人口普查后提出的,它反映的是中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却提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在我国今年的《社科院蓝皮书》指出: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个数据已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属于成年型,而短短20年左右,人口年龄结构就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三是地区老龄化差异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约16.38%;新疆最低,约为5.43%。东部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比西部地区严重。四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才达到6000美元。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纵观历史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更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老化。社会的运行需要充足的劳动力来维持,而老年人所占比例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龄较大的人在工作中掌握了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但是年龄的增长,导致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变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变得更加弱,劳动效率也跟着低下。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繁琐,要求人们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新的知识,显然青年劳动力更符合社会的需要。中老年人过多,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不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社会领域,人口老龄化需要家庭提供更多的赡养功能。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现在的家庭基本是独生子女。子女结婚的另一半很可能也是独生子女,对这个家庭来讲,基本是由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这样家庭的赡养功能就显得更加突出。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父母更是与子女同吃同住,对自己后代的依赖能力也是更强的。家庭赡养能力的突出需要子女更多的付出,这样无形中加重了下一代的负担。然而大量的独生子女赡养老年的能力一般,急需社会养老功能的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在政治领域,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裕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政府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重的负担。现如今社会上涌现一批“啃老族”、“蚁族”,他们本身生存都是比较艰辛,有很大一部分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政府需要对社会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予以帮助,因而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的责任愈发重。

三、对人口老龄化几点建议

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愈来愈严峻,许多专家预言,我国人口问题会在2030年到2050年迎来最严峻时期。目前,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经济、制度等各方面准备的还不足。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爆发的高峰期前,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做好各种的准备。以下是对缓解人口问题的建议:

(一)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年人口。

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产生效应的政策,无法一时看到成效,所引起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缓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从宏观政策上予以一定程度的控制。我们这一代人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来才可以,不能只说不做。

(二)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障制度。

改革、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多种合作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医疗经费来源,逐步形成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医保体系。就目前而言,国家要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口和他的家庭不会因为看病而变得贫穷。社区还要积极开展以老年然为主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研究。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建立健全老年病防治研究机构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收入

人口老龄化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不够发达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可以说是富与老同时或者是富先于老。而中国的国情不同,我们的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比较少,所以我们是“未富先老”。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把改革和发展,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又好又快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同许多发达国家都要面对的,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突出表现是“未富先老”,这说到底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不适应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多方的努力,本文的见解还是比较浅显,无法找出一条能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出路,还是需要个人,集体,社会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ttp:///workspace/index;jsessionid=CF5aB80a28F358712B06F9aa2C451478?m=gjnd

[2]朱忠祥.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3]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1998,(01)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4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第一,老年人口增长快。海南省于进入老龄化,但是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该省老年人口突破100万,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104.8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12%,高于全国的11%;65岁以上人口76.45万,占总人口比重8.95%,高于全国的8.3%。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即将出现的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海南省和两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使这一期间老年人口以5.83%的年均速度增长,高于总人口4.59%的年增长速度。

第二,老龄化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海南省83%的市县已经进入老龄化,其中老龄化程度超过12%的有文昌、琼海、定安、澄迈、海口、保亭和万宁等7个市县。

第三,高龄化问题突显。据统计数据,海南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96%,逼近14%的高龄化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到202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老年人12.37%,海南省高龄化将提前10年到来(图2)。

全省享受长寿补助的百岁以上老年人有963人,平均总人口10万人有11.14名百岁以上老人。长寿老人覆盖所有的市、县(区),覆盖72.81%的乡(镇、街)。其中总人口平均10万人有7名长寿老人的市县有:海口、琼海、儋州、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临高9个市县,有119个乡(镇、街),分别占市县总数的50%和乡(镇、街)总数的52.19%。全省总体长寿特点明显。

海南省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目前,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55.6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12.53%,老龄化程度不仅高于全省平均值,而且比城镇高1.06个百分点。生活在农村的80岁以上老年人约8.28万人,占农村老人总数的14.88%,高龄化指数比城镇高2.02个百分点。低收入老龄化使未富先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压力加大。

二、老有所养已经列入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议程

本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做出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决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十七大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近,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__年)》,提出逐步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的计划。此期间,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推进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老龄服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权益的责任。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南省完成老年立法,推进贯彻执行《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汇集全民的社会保障,对60周岁以上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按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120%发放养老金,进一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实现全民医保,将一批惠及广大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改善保障民生重大决策,对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激烈的社会变革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养老保障系统,家庭养老功能、土地养老功能都在急剧弱化。同时,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老龄工作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不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农村老龄服务任务艰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主要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障形势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海南省离退休、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老年人的比重为35.91%,这部分人基本居住在城镇,约占城镇老年人总数的78.37%;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铺开面狭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1%。城乡低保、五保、定期社会救济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老年人比重为13.17%,其中城镇基本生活保障覆盖老年人比重为8.19%,农村的比重为17.38%(图4)。

综合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两项统计,海南省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老年人的比重为49.07%,其中城镇养老保障覆盖率则提升至为86.56%,农村仍为17.38%。如果今明年施行60岁以上城镇居民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城镇低保标准发放养老金的政策,城乡养老保障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二)老年服务呼唤制度保障。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和老年人寿命延长,必然带来老年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海南省社会福利性和老年收养机构共有212间,床位4384张。“五保”、“三无”等特困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4.02%。福利机构收养特困老人的入住率为55.68%,对“五保”、“三无”、优抚对象的供养服务覆盖率分别为4.75%、4.4%和0.54%。与的情况相比,主要是五保集中供养率从11.45%的水平下降6.7的百分点。“五保”、“三无”老年人大多数要求居家养老服务。农村许多分散供养五保老人因痴呆或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民政部门发放的粮食、衣被放霉烂了也不知吃、不知穿。许多老年人患病需长期照顾护理。据海口市对市区三无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的估计约有1000人。市区3家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初始以“候鸟”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均转向社区老年服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居住护理服务。三无、五保、低保等特困老人和高龄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或者收入水平极低,病痛和

生活困难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给老人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老年人和老年人家庭亟需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三)落实老龄政策法规亟待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职责。首先,老龄法规政策尚未得到较好施行。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和批准的《海南省实施〈老年法〉若干规定》和《海口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管理条例》规定:65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乘坐城市公共交通汽车半票或免费优待,公交客运经营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补偿制度。但法规实施至今,公共交通财政补贴一直没有落实,影响公交经营效益,致使公交司机拒载老年人的事件屡屡发生。70周岁以上本省老年人“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的老年优待在省级医院还未得到实施。其次,现行惠民政策的落实,亟待配套制度和措施。海南省大力推进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但由于实施措施缺失,服务职责不到位,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先交钱后看病的规定,使低收入和贫困老年人无钱看病、无钱交押金住院,看病住院难;繁杂报销手续和多个管理部门审批,看病后报销难;五保、独居老人住院无人护理,老年人住院难。同时,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交错,多头管理,使老年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的职能和服务职责缺失。社区老年社会化服务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效率低下。

四、几点建议

海南省农村老龄服务要有跨越发展,形成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一体化格局,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强化公共财政补贴功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延伸,使广大老年人养老保障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机制。为农村80至99岁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150元标准发放高龄补贴,使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从17.38%提高至32%;积极推进建立财政补贴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机制建设。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5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我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持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1990年10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对保障老年人权益,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旧条例已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国家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作了新修订,有必要根据上位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一)制定条例,是贯彻中央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人口老龄化率13.4%,在老龄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各种老龄问题同步显现。党的十以来,对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情况新要求,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各项制度,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惠民生补短板的重要举措。

(二)制定条例,是总结经验,回应关切,引领推动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有关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服务的立法议案、建议比较集中,反映了社会普遍关切。通过立法,总结实践经验,加强主要制度的顶层设计,将我省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转化为制度安排,对影响长远的问题作适度前瞻性规定,有利于发挥立法引领推动作用,促进我省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制定条例,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老年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尊敬和关爱。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通过立法,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保护,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帮助、尊重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传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最直接最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代表大会立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反映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老龄事业。

二、制定条例的主要过程

经省委批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列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列入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省委十分重视条例的制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尤权同志主持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并到基层调研;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同意条例提交代表大会审议,并就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出指示。

按照省委的指示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加强组织协调,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立法准备工作。一是认真研究和审议,开展了关于老年工作的满意度测评、一法一例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了解掌握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常委会领导多次部署安排条例的调研、修改和宣传工作,研究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常委会各位副主任分别带领常委会组成人员到全省各地进行立法调研,广泛听取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专家学者、老年人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常委会二十六次、二十七次会议对条例进行了两次审议,对普遍反映的内容作了修改完善,为代表大会审议条例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委托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省军区政治部先后两次征求全体代表的意见,召开50多场座谈会,共有1000多人次代表参加讨论,收到意见建议近300条,并组织代表研读讨论条例草案,力求省人大代表全面参与立法。三是加强对重大制度设计的统筹协调,就有关方面的制度安排,多次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组织的意见,力争各项制度管用可行,提高条例操作性、针对性。四是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征求市、县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省政协委员、老年社会组织、部分老同志以及立法咨询专家、立法基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网上公开征集社会公众的意见。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参与踊跃,对立法工作给予极大支持。

从征集意见情况看,代表和社会各界对条例给予充分肯定,对条例提请代表大会审议表示高度赞同。省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内司工委会同省政府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并分类处理各方意见:一是对实践中比较成熟的举措,予以充分吸收,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对符合发展方向且有一定实践探索内容的,作引领性规定,为改革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对上位法已有规定的,做必要的衔接,如老年人年龄标准;有的做相应细化。对继承、监护、遗嘱等问题,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已有详细规定的;对赡养人范围、金融、税收等属于国家专属立法权的,地方立法不作规定。三是对属于老龄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明确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考虑到各地发展不平衡,有一些具体措施建议由设区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制定,待条件成熟后再作统一规定。四是对执行或发展中问题,建议由有关部门通过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予以解决;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

三、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条例(草案)共8章,72条。第一章总则,明确了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老龄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工作体制、各方职责。第二章家庭保障,规定赡养人主要义务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以及老年人人身、婚姻、财产与住房的权益。第三章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规定老年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单位的优待服务。第四章养老服务,明确公共性、市场化、公益性养老服务形态,规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第五章宜居环境,规定无障碍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改造等。第六章参与社会发展,规定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各种途径,以及老年教育、老年体育、老年文化发展的要求。第七章法律责任,规定有关组织、个人,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规定施行日期。下面,就几个重要问题作个说明。

(一)关于政府、家庭和市场的责任。老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条例(草案)明确发展老龄事业,保障老年人权益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原则。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定政府应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强调子女的义务和赡养人配偶、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责任,对赡养人的供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责任作了具体规定。三是积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明确向社会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支持企业提供市场化养老服务,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养老服务。条例(草案)还对慈善救助、公民互助志愿服务作出规定。

(二)关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老年人生活、医疗基本权益的重要制度。条例(草案)从两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明确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金和医保支付水平,扩大医保对养老医疗服务项目的支付范围;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为老年人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条例(草案)规定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津贴制度,对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对老年人提供公共交通出行免费或者补贴等。

二是明确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对三无老人由政府给予供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给予生活和医疗救助,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构建对失能、失独、空巢、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体系,建立失踪老人信息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开展照料需求评估,对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给予适当护理补贴。针对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给予特别扶助,独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期间应当支持其子女对老年人进行照料。

(三)关于居家社区养老。为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依托保障功能,条例(草案)规定了相关主体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责任,明确加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在社区统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小型社区养老院,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或公建民营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扩大社区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得多样化的社区综合服务。针对农村养老实际,规定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幸福院和农村医疗点建设。

(四)关于机构养老。为满足老年人集中养老的需求,同时推动养老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照料服务,条例(草案)明确重点发展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家型为补充的养老机构;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以护理型为主,着力提高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扶持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条例(草案)还对养老机构行为规范作出规定。

(五)关于老年人医疗服务。为满足老有所医要求,条例(草案)规定:一是统筹发展老年医疗事业,建立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形成老年常见病、慢性疾病、康复等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签约式服务、上门巡诊以及设立家庭病床等多样化的健康服务,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获得医疗服务;二是逐步建立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体系,推进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全完善护理制度,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需求;三是发展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扶持养老机构设置卫生室或医疗卫生机构,促进医养相关服务资源有效共享。

(六)关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针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普遍短缺的问题,条例(草案)规定政府应编制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设施,在土地供应上予以优先支持,按总人口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设施。对新建城区和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旧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加快现有建筑、公共场所适老性改造,促进宜居环境建设。

(七)关于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发展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条例(草案)规定全社会应当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体育、文化,从规划、经费投入、设施建设、资源统筹等方面予以保障,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条例(草案)及以上说明,请予审议。

相关阅读:

22日,福建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简称《条例》),为当前福建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的法律支持。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福建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从十一五末的421万人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从11.4%提升到13.41%。老年人口基数快速增加,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亟须更高水平养老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难度持续加大。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华介绍,此次条例全面修订了1990年出台的《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对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保障、家庭赡养责任、养老机构发展等养老新课题进行了制度规范,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益探索。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6

关键词: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龄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2-0102-01

我国人口众多,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就逐步的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加上国家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子女数量的减少,使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问题突显出来,养老形势严峻。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是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和现有长期护理保险的状况,建立科学完善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构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就进入了老龄化。老年人口剧增,尤其高龄化和生活能力弱化的老年人数量高速发展,使我国对老年人的生活和护理需求加剧。老年人口数量到2009年年末,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2.5%,其中有11.4%的老年人超过了80岁,并且每年呈现大数量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量的17.17%,届时超过80岁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000万人。到21世纪中叶,预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数量以上。数据反映着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现实,这种现象将在我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直接反映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正在不断的加大。(2)家庭结构的变革,使家庭功能减弱。我国传统的养老都是以家庭的形式来进行的。传统以来,老年人多由子女来进行养老和护理的义务。但是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加,家庭的规模和结构都有所改变。到2005年,我国的空巢老人数量显著增多,尤其是个别大中型城市,空巢老年家庭的数量达到了老年家庭的70%以上。独生子女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养老负担的加重也使子女对老人的养老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使养老的社会化需求加重。(3)医疗护理费用的攀升,养老经济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医疗费用也呈现了快速的增长趋势。医疗和护理的费用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上涨,很多普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到2010年我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比重占家庭人均收入的7.5%左右,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老年人的就医费用占医疗费用的80%的比重,高额的医疗费用是养老的经济压力巨大,而我国现有的保险制度只提供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不能保障长期的护理费用。因此,构建针对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保险制度成为一种社会养老的重要需求。

二、国外发达国家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借鉴

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商业保险的模式。投保的方式采取居民自愿的原则,保险多个种类的划分,可以满足社会中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要。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示范法规将保险公司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从最低标准到投保享受的权力都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

在日本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的社会保险的模式。日本的投保方式是强制性的,以公平性为原则,使全社会的老年护理得到全面的覆盖,社会福利性突出。但是因为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符合社会整体的需求,但是对于高层次人气的护理需求不能使其满足。德国采取强制性和补充性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是多种层次的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也减轻了政府在养老护理方面的财政负担。

三、构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状,通过对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对于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可采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满足多层次多需求的保险体系的建立。

(1)建立社会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1.保险的筹资。根据我国老龄化社会现实的需要,建议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加入到社会基本保险体系的范围。在资金的筹集上以部分积累的模式进行长期护理保险资费的征收,费用由政府、单位、个人来进行共同承担。如果企业、个人因特殊原因或者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对保费无力承担,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保费的补充。费用的缴纳直接从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缴费账户中进行相应比例的扣除,无需单独设立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依然以薪资比例来计算。2.保险的运营。社会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运营建议采用政府集中的管理模式。以保持基本收益稳定增值为原则,采用银行存款、国债发行、股票基金等多投资渠道相结合方式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采用信托的方式,将资金投入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多种投资渠道的综合运用来保证投资的稳定收益。可构建专门的基金机构,建立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3.保险的偿付。保险的偿付方面可采用年金偿付制度。设立基本的偿付条件,如:投保年限,退休年龄,失能等级等。以医疗机构开具的失能鉴定书为主要依据申领保险金。(2)建立商业性老年长期护理保险。1.投保条件限制。现有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存在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多对年龄进行限制。建议放宽年龄限制,将投保条件放宽,既可以提高经济利益的获得,又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真正实现保险的价值。2.责任范围的认定。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责任范围的认定首要条件在于承保于投保人因接受各种医疗性质所产生的个人护理任务而产生的长期护理费用。个人护理任务包括家庭护理,委托机构护理以及后续的康复等。持续护理的时间在12个月以上。自我过时和不良习惯造成的特殊情况不在承保范围之内。护理的类型不同所对应的保险额度也不同。3.支付的方式。可采用服务和现金相结合的支付方式。现金支付又可分为年金支付和一次性留余支付。服务支付是指直接根据投保人的需求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这种方式针对性较强,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综上所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和健全,是符合我国老龄化国情的需要,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养老问题开辟新的道路,真正的实现老有所养,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保险研究,2010,4:77-82.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7

关键词: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

一、问题提出

国务院于2004年9月7日发表的《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在21世纪三十年代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另据最新一次全国性人口抽样调查,即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按照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对人口是否老龄化的划分标准界定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数的10%即标志该国正式进入老龄化。人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关注老人、关心老人、关爱老人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基于此种原因,本文将以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鹰潭市老年人的体育健身强度、时间、次数等为研究的基本点和出发点,进而为鹰潭市体育部门科学、有效与合理地指导老年人体育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二、体育赛事法律服务内容

1.健身次数。

研究发现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次数呈现一个总体趋势: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体育健身次数随之下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鹰潭市老年人年龄段在60岁~64岁从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是6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10.1%,到年龄段为75岁以上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就增加到51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83.8%;另外,鹰潭市老年人年龄段在60岁~64岁每周5次以上体育健身的人数是21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35.4%,到年龄段为75岁以上每周5次以上体育健身的人数就下降到1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2%。

2.健身时间。

研究发现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数呈现一个总体趋势: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体育健身时间随之下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鹰潭市老年人年龄段在60岁~64岁体育健身30分钟内的人数是2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2.9%,到年龄段为75岁以上30分钟内体育健身的人数就增加到12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20%;另外,鹰潭市老年人年龄段在60岁~64岁1小时以上体育健身的人数是4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7.6%,到年龄段为75岁以上1小时以上体育健身的人数就下降到0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0%;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时间主要集中在30分钟~45分钟和45-60分钟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每个年龄段参与的人数最多。

3.健身强度。

研究发现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数呈现一个总体趋势: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体育健身强度随之下降。从表中可以看出,鹰潭市老年人年龄段在60岁~64岁体育健身微微发热的人数是3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5.1%,到年龄段为75岁以上微微发热的体育健身的人数就增加到10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16.3%;鹰潭市老年人年龄段在60岁~64岁出大汗体育健身的人数是9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15.8%,到年龄段为75岁以上出大汗体育健身的人数就下降到0人,所占该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是0%;另外,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强度主要集中在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分钟两强度,这两个时间段每个年龄段参与的人数最多。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知识来源与渠道,拓宽老年人体育知识面。

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知识来源途径的匮乏,决定了老年人体育健身知识量同时了影响了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因此,拓宽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知识面就成为老年人体育健身研究的基础。拓宽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知识面不仅要加强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加强老年人对体育健身专业知识的掌握。另外,应加强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知的宣传,定期举办老年人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2.加快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态度转变。

调查发现,有50.8%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应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49.2%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不应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这个结果可以说明,虽然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态度端正,但是体育健身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有一部分老年人不认为体育健身应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正确树立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观念,加深老年人体育健身信念。

3.倡老年人体育健身方式科学转变。

体育健身的强度、数及时间是三个关键要素,这三要素是我国体育人口的三个条件。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体育健身的强度,次数及时间搭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加快老年人体育健身科学锻炼是当务之急。应该从体育健身体育健身的强度、数及时间三方面入手,三管齐下,加快鹰潭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向科学方式转变。

总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社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目前,老龄化已引起全球的广泛的关注。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积极倡导“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为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提出方向性的建议,意义在于让社会行动起来,从各方面帮助老年人,让老年人积极行动起,做一个真正健康的老人,对于个体来说拥有健康才能享受生活,对国家来说老年人拥有健康,能够减轻国家的压力与负担,对于家庭社会来说,健康的老人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实现健康,就离不开体育锻炼。体育健身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对老年人的健康、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任海,王凯珍,王渡.我国城市体育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2005,19(2).

[3]卢红梅,田玉.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5.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8

延退应对养老金缺口

近日,由人社部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养老保障”分论坛上,包括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贡森在内的一众专家,均明确支持“延迟退休”。

其中,贡森研究员指出,老龄化加剧,应对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高退休年龄。他建议,政府应下决心,并加紧启动提高退休年龄的改革。

节约有限劳动力资源

10月21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也向媒体详细阐述过目前官方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考虑,一是为了维护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但主要原因,是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节约已开始出现下降的有限的劳动力资源。

此番论述,已从侧面印证,中央政府认为,是时候有必要启动“延退改革”了。

针对“延迟退休”引发的民间反对,专家建议,消除“双轨制”改革,尽快出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政策,应与实施“延迟退休”并行。

■观点

每年延退几个月避免一刀切

此前有报道称,延迟退休的方案,可能是将目前的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5岁。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民众反对。不少人认为,自己辛苦工作几十年,熬到退休,如果政府突然把退休年龄提高5岁,就是要自己多干五年活,五年后还拿一样的养老金,“那时钱都贬值了”。还有很多在企业工作的人担心,现在企业里年轻人都用不完,自己老了,退不了休,又被待岗,将陷入既没工资又没养老金的窘境。

对于上述担心,学界日前拿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

贡森介绍,“延迟退休”并非“一刀切”式地提高退休年龄,而是“一年涨几个月”的渐进式改革。比如,现在退休年龄是60岁,今年退休的老人,可以是60岁零两个月或三个月时退休,之后逐年按月提高退休年龄,“这样对每个人的影响并不大”。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55岁。不过,日前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长期测算及改革思路探讨》显示,目前,我国男性的实际退休年龄为56岁,女性实际退休年龄约50岁。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郑伟副教授提出的改革建议是,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退休年龄提高一个季度,每四年提高一岁,如此积累,直至男女实际退休年龄可以达到六十岁。郑伟预测,照此方案,大约20年后,延迟退休对弥补养老金缺口,维护养老金收支平衡,会起到一定效果。

同时,针对“被延迟退休的老人其实难以继续工作”的公众担忧,贡森建议,政府应尽快设计配套政策,对40岁以上人群开展延续就业的技能培训。

不久前,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强调,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国家应出台配套政策,着力开放实施中年及更大年龄段劳动力适合的工作岗位,保障这部分人群充分就业。

■分析

17省份去年养老金收不抵支

贡森介绍,社会关注的“养老金缺口”,主要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没有缺口。

当前,我国养老金存在三种缺口,分别是当期缺口、做实个人账户产生的缺口,以及隐含债务缺口。

首先,当期缺口即当年收上来的钱抵不过当年支出。2012年,17个省份当年收不抵支,缺口原因很多,如企业瞒报,也有人认为是大量农民工不参加养老保险,总之是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力不强,缺乏公信力。

其次,做实个人账户产生的缺口。现在,全国的缺口大概在2万亿以上。贡森介绍,多年来,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思路是积累资金,但在实践中站不住脚。因为从宏观经济角度,积累基金与先收现付,对应对老龄化,无本质区别。

第三,隐含债务缺口。贡森介绍,是指假定现在养老保险制度完全不变,未来几十年后累计的养老金缺口。

中国银行研究,2030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缺口,相当于当年GDp的38%左右;2050年相当于60%左右。贡森认为,如果养老保险是政府基本责任,政府可增加税收弥补养老金需求。现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养老金隐含债务,都不低于其GDp;大多数国家的隐含债务,是GDp的两到三倍。相比来说,我国隐含债务不算高。

■焦点

1、养老金若不改革2048年将枯竭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对现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中长期测算。结论是如果不改革,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37年,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到2048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累计收不抵支,完全枯竭。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副教授提出两大改革建议:放开计划生育和实施延迟退休。

郑伟认为,我国养老金的缺口,靠财政弥补已不可能;唯有改革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才能保证养老金稳定发放的可持续性。但他提醒,改革有一个时间窗,如错过未来几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期,将无法挽救。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强调,在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对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府须有急迫意识和忧患意识。

2、消除“双轨制”应与延退并行

“延迟退休”思路一经提出,就备受民间质疑。普遍的舆论观点是,“一群不用缴养老保险的人,在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由此引出养老金“双轨制”下的利益不公平,让普通百姓难以接受甚至大骂“延迟退休”,不断损害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

贡森认为,虽然“延迟退休”必须要做,也是世界各国应对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手段,但是,政府对“延迟退休”的实施方案,应讲究策略,不能让公众认为,“延退”是在现有的不公平制度下,加重不公平。

贡森的建议是,政府启动制定“延迟退休”方案同时,要尽快出台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养老保险的制度,起码要有明确的“双轨制”改革承诺,以增强政府推进养老保险改革的公信力。

此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社会关注的养老金双轨制问题,中央已提出明确改革方向,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消除养老金“双轨”下的权益失衡。

“机关事业单位不缴费,享受的养老金还很高,凭什么让普通人延迟退休?这从道义上、法理上都说不过去。政府应尽快出台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并轨方案,至少是渐进性的执行方案,表明我们(政府)的诚意和决心。”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18-0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从2001年到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2006)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养老保险问题是进入老年型社会不可回避的焦点。主要表现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的不断增大。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依然落后,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使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对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相应的影响。因此,关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

2.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处于低水平。我国60~64岁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四年多一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二年多一点。

3.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低,农村尤为明显。农村养老保险不到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民增收来源有限,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4.老年人生理、心理负担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弱化,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容易使老年人陷入心理困境。悲观的心理反过来又对生理产生不利影响。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三、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老年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社会不仅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而且更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我国老龄工作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服务理念。从制度层面,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入“增权”理念,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尊严和意义。同时,各类新闻媒体要努力塑造老年人的健康形象,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健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参与。当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相关制度方面资源稀缺有待完善。所以,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政府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以调动企业参与老年社会工作的积极性。

培养专才,提供专项优质服务。培养和建设专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队伍,要积极扶持各类非政府专业化服务组织,并与现有养老机构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为老年社会工作培养专门人才,不断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家庭养老又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模式。于情于理,未来全部依靠家庭养老显然不足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实际出发,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为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培养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社工人才;为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创建更好的平台;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加强部门负责人、老年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了解和认可;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社会参与度。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需要敬老爱老,爱戴老人就是爱戴我们自己。我们要以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努力把老龄化社会建设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凌小平.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理论界,

2008.

[4]穆光宗等.中国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J].人口与发展,

人口老龄化建议篇10

关键词:中职生;养老护理员;前景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到2015年,宁夏的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与失能失智老人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10,但是宁夏的养老护理员队伍遭遇了空前的尴尬,这就使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一、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1)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年均增加80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400万,年均增加100万。

(2)宁夏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速为3.2%,而我区达到了5.1%。预计到2015年,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9.3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2.7%;2020年,将达到110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5%以上。

(3)居民健康养老观念不断增强。空巢老人以及夫妇双方赡养双方父母的压力过大以及国家老龄化人口急速增长的趋势,老年人目前由过去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向社会化养老转型。更多的老年人在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公寓等社会服务部门度过老年生活。

2.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按照我国推行的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计算,全区养老护理员缺口率约7万人。然而,我区养老护理人员还不到500人,且98%没有经过规范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寥寥无几,且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学历低、年龄偏大、不具备专业技能的特点,养老护理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短缺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养老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发展刚刚起步

2008年以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虽然从90年代以来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合格的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二、我校护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1.护理专业分布情况

宁夏卫生学校(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宁夏青松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职业院校都设有中专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近几千人,目前我校护理专业2012-2014级在校生达2313人,是宁夏护理专业招生办学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

2.护理专业中专层次就业存在的问题

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并有一定比例的本科、硕士、博士比例,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对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相对中专生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才无论在职业修养、心理成熟度以及基础理论、技能方面都更胜一筹,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招聘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更具有市场价值。

三、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首先增加对老年护理等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其次重视与宁夏老年护理中心的负责人每年定期合作完成一批学生的“国家中级老年护理资格证”培训认定;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为社会培养更多亟须的专业护理人才,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护理专业师资队伍

首先,我校聘请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专家指导专业改革;其次,我校积极选派教师到老年医院、社区、相关机构学习引导教师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实践、锻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学校通过在职培训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标准,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3.实训条件配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