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产养殖的问题十篇水产养殖的问题十篇

水产养殖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07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1

(唐山市畜牧水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河北唐山063000)

养鱼就是养水,对于水产养殖者是非常熟悉的一句名言。但笔者在实践中却发现,广大养殖者总是掌握不好水体处理的方法和节奏,不仅养殖效益的低下,浪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泛塘的现象,导致养殖失败,亏损累累。笔者就养殖水体的肥水方法及养殖者容易出现的错误做法,谈谈自己多年来在水产养殖生产一线的经验教训,希望对广大从事水产养殖的朋友有所帮助。

1肥水

1.1哪些养殖水体需要肥水

养殖滤食性鱼类的水体和杂食性鱼类的水体,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宜饵料;养殖吃食性鱼类的水体,其目的主要是促进水体的物质代谢,降解有毒物质和保证溶氧。

1.2肥水的好处

鱼、虾对饵料的要求高,在育苗场多投喂含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丰年虫及藻类)。放苗后,必须有足够的天然饵料和高品质的配合料供给,才能保证鱼、虾健康成长。肥水能培育出鱼、虾需要的富含维生素、胶原蛋白、海藻多糖的藻类和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有益微生物,满足鱼、虾的营养需要。提供完好的栖息环境,促进快速生长,从而减少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降低养殖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肥水中含有大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溶解氧,增强鱼、虾体质,提高鱼、虾摄食强度,降低饵料系数。

1.3施肥后池水没有肥起来并且变红如何解决

施肥后池水没有肥起来并且水体颜色变红,常见于秋冬季肥水,出现此现象即意味着肥水失败。肥水失败给水生动物很大的刺激,解决的办法是使用生物肥和氨基酸培藻素来解决。

1.4不同品种养殖水体的肥水原则

主养滤食性鱼类的水体施足基肥,保证追肥,少量多次,看水施肥,保证充足的饵料来源;主养吃食性鱼类的水体加速池塘的物质代谢,保证水体的溶解氧;混养水体保证饵料来源,加速物质代谢;虾类养殖池塘苗种期以肥水为主,养成期以加速物质代谢为主;蟹类养殖池塘保证水草(或其它为蟹类提供栖息地及饵料的挺水植物)生长良好。

1.5大水面的施肥原则

小于20hm2的水面可采用全池泼洒,大于20hm2的水面一次施肥量控制在1/3~2/3。

1.6长期水质偏瘦的池塘施肥原则

解决产生水质偏瘦的原因后施肥。产生的原因一般是水体酸性过大,底泥上长有青苔,有大量的底栖生物生长。方法一:酸性过大,使用生石灰,隔3~4d后,按照池塘的水质情况和养殖品种施肥;方法二:青苔生长;用高度苔藻净杀死青苔,然后按池塘的水质情况和养殖品种施肥。

1.7浮游动物过多的水体施肥原则

首先杀灭一部分浮游动物后,再按照养殖品种和池塘水色情况施肥。

1.8肥水肥不起来是什么原因

池塘中藻类所需营养盐不足(新挖池塘也容易出现);

水源污染,重金属离子超标,或过量使用消毒剂、杀虫剂,严重杀伤有益藻类和有益微生物,使其无法迅速繁殖,水不起色;

长期使用化学肥料肥水,造成土壤板结或水质变酸;

水体浮游动物或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抑制浮游植物生长;

水体中缺乏藻种,如采用井水或过滤海水的池塘;

阴雨天培藻,光合作用不够,藻类不能大量繁殖,水不起色;

用化肥或未发酵的鸡粪肥水,造成池塘内藻类营养不平衡。

1.9正确施肥的方法

早晚不施肥,中午、下午施肥。早晚水温低,光照弱,微藻下沉,此时施肥,微藻吸收营养慢,效果不明显。

阴雨天不施肥,晴天施肥。阴雨天微藻停止了光合作用,基本不繁殖。肥料在水中不能吸收,就会沉到池底。不光浪费了肥料,还造成了池底污染。

少量多施,一次施肥过量影响农作物生长,微藻也是植物,原理相同。

根据底质选择施肥,沙底的池塘肥水时,应适当加大用量,同时配一定量的钾肥,盐碱底的池塘含磷少,肥水时应添加一定量的磷肥。

2调水、解毒

2.1水质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物理因素:水温、光照、透明度、水体的运动等引起的问题;

化学因素:溶解氧、二氧化碳、氨氮、硫化氢、亚硝酸、重金属、有机物、pH值等引起的问题;

生物因素:高等水生动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浮游生物、微生物、水生植物等引起的问题。

2.2亚硝酸引起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案

亚硝酸盐属氧化剂毒物,吸收进入血液后,使血红蛋白失去正常的携氧功能,引起全身组织缺氧。亚硝酸盐来源于含氮有机物的厌氧微生物作用或水体中氮的平衡。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一个阶段。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偏高会使水产动物中毒,鳃丝紫红色,可能引发死底症、偷死症。

降低水底亚硝酸盐的主要措施有:清淤、干塘、换水、增加溶氧,避免过量投喂,使用微生物制剂等。

2.3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案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氨氮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一个阶段,氨的毒性取决于水体中的非离子氨而不是离子状态的氨,水体中氨氮偏高会使鱼类中毒,急性中毒时可发生浮头、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死亡。

降低氨氮的措施:①换部分新鲜水;②发现pH值高时,要降低pH值以降低氨的毒性。

2.4硫化氢引起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案

硫化氢主要源于局部环境严重缺氧,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产生:①含S底泥无氧分解产生H2S;②水解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S有机质丰富,还原产生;③水解偏酸。

危害:水质中硫化氢偏高时会使鱼类神经系统中毒或抑制鱼类某些生理机能,硫化氢在粘膜和鳃表面很快溶解造成组织缺氧症,引起麻痹和窒息死亡。硫化氢中毒时,动物闪电性中毒死亡,往往体质健康的虾碰到H2S后,快速死亡,引起偷死。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8503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水产养殖总量已高达4288.36万t,产值为6972.23亿元。但是,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获得高产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水产养殖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养殖过程中对水环境的保护,导致大量残饵、渔药、鱼虾排泄物等物质在水中沉积,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一些地区将养殖废水不加以处理就排放到河道中,严重地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同时,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会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2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2.1水产养殖业的环境问题

目前,水产养殖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生产领域之一,随着养殖业的高速发展,环境安全和水产养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追求产量的提高,密集放养、过度投放饵料和渔药,造成养殖水域污染状况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占有全世界红树林面积1/5的菲律宾,养殖者曾把红树林变成养虾的池塘,高密度放养鱼虾,加之对养殖区域的水环境管理不善,导致14万hm2的红树林逐渐消失,严重地破坏了珍稀的红树林生态系统[1]。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但同时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渔药等物质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养殖生态环境,其次是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如养殖废水)的排放或扩散,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2]。例如,天津于桥水库进行密集的网箱养殖,投入过量的生鲜饲料且忽略对水体的净化,导致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大面积滋生,CoD、tn、tp等物质的含量迅速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严重,水质严重恶化,目前,水库已经明令禁止在该水域进行网箱养鱼。近年来,山东沿海的莱州湾地区赤潮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附近大面积对虾养殖区域的废水不加以净化处理就排放到莱州湾海域,而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以及抗生素,导致水体严重污染,莱州湾海域就曾出现过数10km的大规模赤潮。

此外,养殖区域水环境的恶化也会引发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药物残留仍然是水产品质量中的突出问题,养殖者长期投放抗生素、激素等药物,造成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从近年出现的“氯霉素事件”、“恩诺沙星事件”、“孔雀石绿事件”中可见一斑[3]。我国出口的水产品多次因药物残留超标遭拒收,对中国水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2.2.1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部分水产养殖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选择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基于这种养殖模式,养殖者势必要在养殖过程中提高饵料的投入量及换水量,而大量的残饵、粪便会增大水环境的负荷

量,一旦超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引发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同时,日换水量的增加,不仅会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废水的排放也会影响周边的水域环境。养殖者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不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水体净化技术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和净化处理,而直接将废水排放到河道中,若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质,就会使接纳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厌氧状态,不仅会污染水源,甚至会使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2.2.2渔药使用不当

水产养殖者为了保证养殖产量,防治各类病害,在养殖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渔药,包括杀菌剂、除草剂、抗生素、防腐剂、甚至还会投放促进鱼虾产卵和生长的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会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散失到水中,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由于渔药使用不规范,在杀灭病菌、虫害的同时,也会对水体中的有益菌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使水环境的微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一些低浓度、性质稳定的药物残留于水中,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积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乃至人体造成危害[4]。

2.2.3饲料污染

养殖过程中饲料的使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大多数水产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的是生鲜饲料,生鲜饲料营养丰富、价格低廉。但是,这类饲料的吸收利用率低,饲料中仅有20%~30%的营养物质被鱼虾吸收,促进鱼虾生长,大部分营养物质则直接散失到水中或者通过鱼虾的排泄物再次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残饵、粪便中含n、p的营养物质和其他有机物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给养殖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配合饲料具备高效、优质、低污染的特点,但因为配合饲料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往往被养殖者拒之门外。

2.2.4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有关水产养殖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虽然法律法规众多,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管理仅做出了一般的规定,缺乏详尽的水环境管理细则以及水产养殖业的专项法律。

同时,部分法律条款强制力不够,对违法行为也没有详细的处罚条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虽然规定养殖者进行养殖活动必须办理养殖许可证,合理确定养殖种类和规模,但是,对于无证养殖的处罚,却只规定“责令改正,补办养殖证或者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对虽领取许可证但不按规定区域和种类养殖的行为,却无明确的处罚条例[5]。这就造成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养殖者必定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规避守法成本,追求产量提高,不重视污染减排,不愿采用高成本的环保技术进行生产。

2.2.5监管不力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监管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对于水产养殖活动的监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是多部门共同管理,这种多头管理、多家执法的监管模式还不成熟,职能分工不明确,责权交叉严重,遇事互相推诿,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对养殖者的生产活动(养殖规模及布局;饲料、渔药的使用;养殖废水排放等)监管不力,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我国缺乏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虽然已经确立了排污收费制度,但总体来看运用十分不足,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等手段也很薄弱。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追求政绩,只要求养殖产量的提高,政府财政收的增加,而对于水环境的污染事件,往往采取的是“监而不管,管而不罚,罚而不封”的模糊政策,存在着严重的监管问题。

3对策与建议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者应该自觉履行环境守法义务,但是,企业天然的逐利性,决定了在缺乏有力的环境监管条件下,企业必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这不利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控制污染,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寻求一条可以兼顾产业经济增长和养殖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健全水产养殖法律体系和许可证制度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法律法规较为冗杂,部分法律条款强制力不够,且缺乏规范养殖活动的专项法律,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保护状况,完善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法律法规。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水产养殖专项法律,内容详尽、执法严格,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经实现了水产养殖业的生态化转型。

此外,应该尽快确立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行业准入许可,在发放养殖许可证时,要严格限制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对养殖水域进行环境评估,确定养殖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容量,并签订环境保护协议;第二,排污许可,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残饵、渔药等污染物质,如果未经处理就肆意排放,会对养殖周边水域造成污染,我国尚未确立排污许可证制度,应该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种类、含量等指标作出详细的规定,定期监测废水排放,一旦发现污染物质排放超标,应该立即禁止养殖企业排放污水,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3.2确立严格监管机制,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1)应该明确划分监管部门的职能责权,要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履行到位,不断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成立环境保护监察中心,定期对当地水产养殖厂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督促检查,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并对养殖自身污染严重、废水排放量高的养殖厂由当地政府统一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按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联网,做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同时,要建立问责指标体系,层层落实环保责任,将环保目标考核纳入地方各级官员的任期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标准考察,督促领导干部履行环境监管职责[6]。

(2)要充分发挥民间渔业协同组织的监管作用,民间渔业协同组织是由从事渔业的企业、渔民所组成的非政府组织,部分组织成员直接参与水产养殖活动,了解水产养殖的生产过程和环境污染状况。政府可以适当放权,使渔业组织充当政府和养殖者的双重代言人,形成水产养殖业的自我管理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7]。

3.3完善税收补助政策,建立高效奖惩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规范生产活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韩国拥有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在水产养殖的饲料使用方面,为大力推广高效、低污染的配合饲料,韩国政府根据养殖户提供的配合饲料购买收据给予饲料差价(与生鲜饲料的差价)的100%补贴。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方面的财政补贴较少,应该借鉴其经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对于采用配合饲料、“绿色”渔药、环保技术进行健康养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和奖励。同时,必须确立税收惩罚制度,针对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造成污染的企业,根据其污染程度,在缴纳排污费的基础上加收污染税,以作惩戒,并将收取的污染税纳入财政补贴资金,奖励环保工作突出的养殖企业,以此激励养殖者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3.4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水污染防治”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应当依靠科技防控水环境污染事件。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应倡导绿色健康养殖,加强环保养殖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高效生态环保饲料、低污染“绿色”渔药,研发环保养殖设备和尾水处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养殖活动对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5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

我国水产养殖的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薄弱,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者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又有大量原来从事捕捞行业的渔民转而从事水产养殖,未接受过水产养殖的专业技术培训,就从事养殖生产,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出现滥用饲料、渔药的现象,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可以与水产院校或者科研单位合作,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环保教育,传播先进养殖技术和国家最新环保政策,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8]。鼓励从业人员按照HaCCp安全生产体系标准进行生产,HaCCp体系要求企业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管,预防、消除或降低环境化学污染物和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不仅可以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也可以从源头减少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3.6加强环境信息披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切实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环境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项先决性权利,只有把环境信息公开了,使公众切实享有环境知情权,公众参与才有动力,公众参与才更有针对性[9]。政府应该建立水产养殖信息交流门户网站,及时环保信息,使公众了解当地养殖水域的环境质量,也可通过交流平台宣传绿色养殖技术和国家环保法规。同时,政府还应积极鼓励公众对养殖企业进行环境监督,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公众信箱、开展社会调查或环境等途径获得公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养殖环境污染问题。

2013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结语

水产养殖业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养殖者为追求经济利益,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会忽视对水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水产养殖业是“以水为田”的农业,水环境的污染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抑制了水产养殖业的自身发展。因此,应该尽快建立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体系,完善法律制度,提升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H.primavera.overcomingtheimpactsofaquacultureonthecoastalzone[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531~545.

[2]张秋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志强.绿色水产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赵蕾,杨子江.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框架构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2):18~20.

[5]刘锡胤,于文松,丛日祥,等.水产养殖执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8(2):20~22.

[6]姬鹏程,孙长学.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7]乐家化.日本水产资源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0(2):312~314.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3

关键词:水产养殖;就业率;融资战略;滨海边疆区

中图分类号:F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92-03

一、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发展情况

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发展渔业潜力。据资料统计,在俄罗斯联邦境内有600万~1200万公顷面积的内陆水域适用于鱼类繁殖。鱼类养殖的潜力据评估至少在二百万至三百万吨以上。

内陆水域的基本水资源现今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乌拉尔、西北和远东的俄联邦边疆区内,它们占俄罗斯联邦渔业储备的90%。时至今日得以利用的资源只占整个总资源的5%~6%。

滨海边疆区位于日本海远东地区的南部,它的海岸长度为1200公里。滨海边疆区有着大量的岛屿:勃波瓦岛、列依涅克岛、利科尔德岛、普加金岛、阿斯科利德岛等等。鱼类的高产量是北部海岸以及大彼得湾的典型特征。而这些海岸拥有着优厚的海水生物养殖业,包括软体动物和藻类珍贵种类的养殖条件。

在日本海俄罗斯水域的鱼类种群为350种,其中的310种生活在大彼得湾。其中许多鱼类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态特征和疾病治疗特性(海胆、海参、帆立贝等等)。

滨海边疆区的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是它的典型特征。

(一)海水养殖业

适合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水域总面积为37.58万公顷,其中大彼得湾16.44万公顷,滨海边疆区的北部21.14万公顷。

依照滨海边疆区的地理形态和水特征以及海水养殖业水域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区域:从杜曼拿亚河口到加莫夫海角(南区)。从加莫夫海角到波沃罗特海角(中央区)。从波沃罗特海角到金海角(北部地区)。

现今在滨海边疆区有36种海洋生物养殖业,水域面积为1018.6万公顷。

滨海边疆区传统的海水养殖对象为:(1)软体类动物(扇贝、贻贝、牡蛎、灰壳贝、远东海参、黑色和灰色海胆等等);(2)藻类(日本海带)。

(二)淡水养殖业

内陆淡水养殖业,滨海边疆区也同样拥有很大的优势。在它的区域内河流总长度为18万公里,有600多个湖泊,其中的27个水域面积为1―40平方公里。同样在边疆区有100―120个各种类型的水库,面积均在1公顷左右。

滨海边疆区的湖泊和河流中生活着70个属的70多种鱼类。在该区的水库中养殖利润最大的是鲤鱼。

滨海边疆区淡水水库应分为以下区域:拉兹多里那河流域,包括拉兹多里那河和它的支流。乌苏里河流域(不包括杭卡湖),包括乌苏里江和它的支流。杭卡湖是边疆区内最大的湖。滨海边疆区的其他河流和湖泊。

滨海边疆区基本的淡水养殖对象为:(1)鲤科鱼类(阿穆尔野生鲤鱼、德国鲤鱼、日本鲤鱼、白阿穆尔鱼、白鲢鱼和杂色鲢鱼等等);(2)鲟科鱼(西伯利亚鱼、贝尔加鱼、阿穆尔鱼、鲟鱼、小体鲟鱼、鳇鱼、杂类鱼等等)。(3)鲑科鱼类(远东大马哈鱼、鳟鱼、驼背大马哈)。

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

根据表1显示的海水养殖企业数目及扇贝产品动态的数据,表明目前滨海边疆区海水养殖发展速度不大。2003―2007年期间的企业数目未变化。

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阻碍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金融问题

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业衰落主要原因是缺乏稳定和足够的拨款。从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渔业委员会大幅缩减了水产养殖业的拨款。这导致水产养殖场面积逐渐地收缩。

法律不完善及过高的投资风险影响本行业的拨款。在建立水产养殖企业起初的阶段中,需要巨大的货币投资。即使有足够拨款,养殖海带和贻贝时,2年之后才有收益,而养殖扇贝和海参时,3至5年之后有收益。工程项目全部回收8―10年后才能实现。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对这种长期项目找到投资者比较难(Johnson,t.1996年)。

(二)法律问题

在当前条件下从事水产养殖经营活动是不可以的,因为没有这类经营项目的详细规定。缺乏保障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经常会使政府和企业主的关系陷入复杂的情况当中。水生生物和藻类养殖场主需要通过官员的层层审批获得许可捕捞自己的产品。

现今划拨专用水产养殖区用来建设和扩展水产养殖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而不能进行。

建设新水产养殖企业的障碍归结为养殖水域办理和开发的层层程序。从递交申请到获得经营许可需要三次通过不同级别的审批机关和获得大约15个部门审批同意。开发一个养殖水区需要大约10万卢布(这只是开始阶段),这需要去7个不同级别的机关审批。办理土地使用证件需要大约7万卢布(不包含对短期的延期费用――5年以下――租赁),要在8个不同的国家部门办理。

这些问题应该在联邦水产养殖法中阐明,该法律2006年开始制定,到目前还未实施。

(三)来自国家的支持问题

在水产养殖业发展顺利的国家里,国家的支持是该行业发展必需的条件。

国家应该特别注意完善已经延伸到水产养殖企业的税收系统。众所周知,水产养殖企业需要3―4年才能获得商品。税收却从运行的第一年就开始收,这也是导致这些企业难以支撑下去的一个原因。别处在国外购买设备的关税和对商品的关税都是非常高,最终,要不企业亏损,要不对产品进行涨价(Kim,2006年)。

水产养殖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工艺的研发、工艺设备和工具的研制,需要实质的预算费用支持,因此没有金融机构适当的资金支持,就没有高效率发展水产养殖的基础。如果说中国在水产养殖业行业占据第一的位置,那就说明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研发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如果水产养殖业包含进民族计划《农工综合体的发展》中,国家就会投钱成立渔业下属部门。

(四)技术问题

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业繁荣时期缺少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目前不允许建立大规模的工业化养殖。使用粗放型和过时水生生物养殖技术的水产养殖企业,其发展的低技术和工艺水平,确立了水产养殖业经营的低经济指标和低投资性。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建立生产专业设备的企业,这样才能降低在海水生物养殖中材料使用和设备的成本。

需要新的可以满足海水养殖企业合理、高效使用要求的漂浮装置的设计。这样不仅是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可以买得起。

(五)社会经济问题

滨海边疆区沿岸地带独有的可以在其所有水域发展水产养殖业,但是在国家经济改革时期,大部分水产养殖企业停产。这也是在该领域从业人员失业的原因。生产的损害导致社会环境的损害(卫生,教育)。

众所周知,例如在中国从事水生生物水产养殖的企业,特别是从事海参养殖的,都是收入很丰厚的,而且是在自负盈亏的基础上经营。因此在滨海区沿岸如果出现那样高效的企业会有利于解决滨海边疆区很多社会经济问题。

水产养殖业应该作为滨海边疆区地方层面经济优先发展的方向,并且保障给予相应的支持:经济的、税收的和法律上的。

需要在边疆区层面上制订一个国家支持发展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业的计划,该计划应该体现出所有可能的国家支持方式,并且适当地规定国家支持方式可以根据水产养殖业形成的各阶段而改变。

三、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发展对策

(一)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制约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国家支持缺乏及法律基础不完善。发展水产养殖国家支持主要方向应该有企业财政、行政法律及科学技术的机制(见图1)。

国家应促进对水产养殖的投资,发展信贷政策。优惠贷款必须用于实现快速发展水产养殖大规模的地区项目(thornton,Ziegler.2002年)。

目前,水产养殖企业缺乏为进行创新活动的资金,并且许多企业无法为日常经济经营借贷。因此优惠的企业贷款将不但提高其工作效率,还将促进地区水产养殖结构的形成。

作为水产养殖企业借入资金主要来源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长期租赁业务,银行贷款及与国外伙伴合作建立合资企业(Chang,F.(w)1999年)。为了吸收国外投资,必须制定促进外国银行和企业向发展水产养殖投入资金的法规。

国家应该对税收制度的改善特别关注。财政支持主要方面之一是在为期3年的海带和贻贝养殖过程中免税,而在扇贝养殖过程中为期4―5年的免税。这将会促进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并获得固定的收入(Chang,F.(S)1999年)。

来自国家的行政法律对水产养殖场的支持预见到采用联邦“水产养殖法”,针对水产养殖业支持与发展的地区和联邦级项目实施,必须要排除联邦和地区间的矛盾。

为了促进水产养殖发展,必须把有前途的工艺和繁殖对象推广到生产中,扩大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

为了综合发展水域,并获得最大的产量,必须转向多种鱼类养殖.这将会更有效地利用企业人力、财力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Zaytsev,G.2011年)。

以上所提到的水产养殖问题的解决途径将来会促进工业生产增长,创造文明的竞争环境,会提高以渔业主导的滨海边疆区和俄罗斯的地位。

(二)滨海边疆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有史以来形成的科学技术生产基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当地劳动力紧张度较低、潜在的国内外巨大的销售市场、周边亚太区国家……所有的这一切促成了滨海边疆区现有水产养殖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anchorage,2010年)。

根据2007年海产开发业的收获情况来看(一公顷的产量在1065公斤左右,折合产品价值2650万卢布),可以说现在企业的水域利用还并不是很有效。

沿海海产开发的总潜能可以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水生生物系关于软体动物和水生贝壳类动物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情况来估算(表2)。

根据沿岸潜水区域行业报告,《太平洋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估算沿海海产开发业的产量可以突破年产70万吨。根据该情况的估算,我们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进行培植工作的区域面积不到8000公顷(80平方公里),而沿海整个行业的产品不超过1000吨。

联邦国家认识到发展工业捕鱼的必要性。目前滨海边疆区行政机构在实现“农工综合体的发展”优先的计划。这授予工业捕鱼联邦地位,不是区域性的。但企业缺乏为自己发展的资金。由于这一点,国家计划从联邦预算中拨出补助金,偿还为发展水产养殖的贷款。

根据材料消息,俄罗斯农业银行在国家优先级计划“农工综合体发展”的框架内,在2007年针对建筑行业和鱼类养殖工业的实现,引进技术、设备、优良鱼种的综合体现代化,发放贷款。

在实现国家优先级计划的框架内,在沿海地区计划建设和改进一些工厂,进行养殖远东海参和海洋扇贝。企业可实现每年获得1000万只抵抗力强的幼参、1600万只抵抗力强的海洋扇贝幼贝。

该规划从2008年到2012年共计投入资金金额为42800万卢布,其中用于水产养殖的债务部分占40.3%(GreaterHalifaxpartnership,2012年)。在该规划的框架内进行的投资计划能够创造100个左右的额外工作岗位。到该规划实施结束时,养殖的水生物资源量将达到5千吨左右,这将比2007年的水平(1千吨)高出3.6倍。

用于赔偿支付给俄罗斯银行的水产养殖贷款利息的最低补助金的需要量组成为:2009年530万卢布,2010年560万卢布,2011年590万卢布,2012年620万卢布。

为了解决渔业综合体的发展问题,已制定出联邦目标性规划方案《2009至2013年提高渔业综合体资源潜能的利用和发展效率》。

方案计划中规定的规划措施,针对的改革对象为:捕鱼船只、研究性船只、沿岸鱼类加工企业、水生物资源再生产项目的发展、水产养殖和海产开发项目(Stratigiiaprimorskogokraiado2025goda.2010年)。

综上所述,可以注意到沿海地区海产开发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有效地发展水产养殖将促进丰富特有鱼类产品的本地市场,也可创造工作岗位的机会,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anchorageeconomicprofile.(2010).anchorageeconomicDevelopmentCorporation.Retreivedfrom.

[2]Chang,FelixK.(winter1999).theRussianFareast’sendlesswinter.orbis,pp.77-110.

[3]Chang,FelixK.(Spring1999).theUnravelingofRussia’sFareasternpower.orbis,257-284.

[4]Fao.FishandaquacultureCountryprofiles,nationalFishe-

rySectoroverview:theRussianFederation.(2007).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availableftp:///fi/document/fcp/en/Fi_Cp_RU.pdf.

[5]GreaterHalifaxpartnership.(2012).availablegreater-

.

[6]Johnson,terry.(1996).thalassorama:ChangingFisheriesoftheRussianFareast.marineResourceeconomics,vol.11,pp.131-135.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4

关键词:海产养殖;环境问题;对策研究

一、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1.海水环境问题

海水是海产养殖第一环境。海产养殖的海水环境问题主要有:水质污染严重,营养盐、无机氮、油类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含量很高,默默地侵入着海产品的本质体,人们在食用人工养殖的海产品时往往会强烈地感觉到工业油类等异味;水体透明度差,海产养殖物多数原生于浅水区,对水体透明度(清澈度)要求较高,但这恰恰是人们最易忽视的环节,经调查,浙江沿海海产人工养殖场所的海水透明度基本符合养殖要求的不到10%,此现象实际上已成为海产人工养殖物生长发育迟缓、病虫害增多的重要因素;赤潮灾害频发,经常使海产人工养殖物大量死亡,随着近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海洋水产人工养殖业;农田溢物污染,在江南地区,每当洪涝时,农田一片,夹杂着大量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水与海产人工养殖海水水体长时间交融在一起,降低海产养殖水体的质量。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与生活)污水正以日产数亿吨计的速率通过河流成为近海主要污染源。

2.气候环境问题

除了海水环境,海洋水产人工养殖还更多地依赖气候环境。海产养殖的气候环境问题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空气质量往往较差,空气中除人们熟知的二氧化硫、氟化氢、重金属微粒、放射性物质外,还有因上述物质次生的有害物质,不断地自然(或通过降水)降落到养殖水体,造成水体多重交错污染;水温差异过大,海产人工养殖物原生的海洋环境水温变化幅度小,近似恒温,但人工养殖水体的温度随环境气温升降变化显著,养殖物较难适应这种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暴雨洪涝影响,海涂养殖最怕暴雨洪涝,持续不停的暴雨和凶猛的洪水,会迅速冲淡和污染养殖水体,破坏养殖生态环境,引起养殖物短时间内暴死;风暴潮侵袭,这是当前海产人工养殖中来自自然界最大祸害,浙江的海产养殖业平均每年因风暴潮侵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另外,由于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增暖性变异等原因,暴寒暴热等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这些来自自然界的负向因子,严重干扰海产人工养殖物的生长发育。

3.底质环境问题

良好的底质环境对于海产养殖,尤其是海涂水产养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谓底质环境问题是指:海洋或滩涂底基泥砂质地恶化,污染性淤泥积淀过厚,一方面,它难以成为海涂养殖物良好的基床,另一方面,它污染海产养殖场的海水体,作为海产养殖业主体的许多中小养殖实体,科技素养低下,经营粗放,环保投入甚微,忽视或疏于清淤排污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底泥中滴滴锑、砷、镉等多种毒性物质含量高得惊人;饵料残余腐蚀,主要是配合饲料残余的二次污染如残饵溶生的氮、磷营养物质使淤泥和水体的混合性污染加剧等;生态环境异常,尤其是处于海洋滩涂的人工海塘,与海洋相比其生态环境差异悬殊,即使是经过改良的海洋水产苗种也会出现异类生态与陌生环境等排斥反应;地下水泛侵,是江南地区独有的环境问题,这里地下水系发达,地下水位较高,对于海洋滩涂水产养殖区来说,地下水泛侵冲淡养殖场海水体,成为江南沿海涂海产养殖物不明不白成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今仍是一大难题。

4.饵料环境问题

饵料环境对养殖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现在,海产人工养殖的饵料环境堪忧,海原性饵料十分匮乏,海产品营养优良是因为海洋动植物生长于海洋这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摄食于丰富的海洋养料,而在人为环境下生活的海产养殖物一旦脱离了原生的海洋环境,也就失去了丰富的原生海洋饵料源,人们力图通过捕捞或人工养殖某些海洋动植物来满足海产养殖需要,但多因成本过高而放弃;替代饵料也很单调,且多数为人工合成,其营养价值根本无法与海原性饵料相比;配合饲料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生产经营商和养殖业主共同受经济利益驱动,违规制售和使用含有大量生长激素和劣质原料的配合饲料的现象比比皆是,其结果是养殖物成长发育畸型和养殖品营养质量低下;滥用药物,许多养殖单位在建设养殖场所实施环境消毒或防治海产养殖物病虫害时,或贪图省事或急功近利或根本就不懂科学,盲目地大剂量喷洒和喂用敌敌畏、敌百虫、土霉素、氯霉素和硫酸铜等抗生(菌)素类药物,使海产养殖的环境日趋恶化。

二、基本应对策略研究

1.尽快完善法规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海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其在渔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海域使用混乱,海洋资源无序、无度开发势头猛烈,种种迹象表明,海产养殖业已成为新一轮海洋环境污染之源和近岸海域可怕的生态杀手。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惊呼:长此下去,人类不仅得不偿失,而且连现有的海产也会面临濒危或灭绝的境地。海洋流通世界联系全球,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坚持走整体规划、合理开发、规模建设、科学经营之路。既要遵循国际通行准则,也要制订一整套切合我国实际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域使用、海洋开发的政策法规体系,及其相应的规划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尽快遏制无序、无度开发海洋资源的不良势头。问卷调查表明,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无序、无度”现象,多数源于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认识上的无知,故在全社会加大海洋科普和海洋环保的宣传教育力度实属当务之急。

2.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海产养殖并非“一汪海水”、“几把饲料”就可成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基本的是要营造一个与原生的海洋生态环境相似的海水域(海涂)海产养殖环境。首先,可按一定的区域范围砌筑具有防灾防污和调集新鲜海水功能的整体封闭局部可开放的环式海塘(海涂)堤坝,以保持相对恒质恒量的海水域和海涂湿地;其次,可在上述区域按照一定的间隔培养营造海水(海涂)水生植物生态圈和埂堤绿色植被带,以保持相对恒温恒湿的海水圈、空气层和生物滤污网;然后,可按养殖物不同习性要求建设跃层式海塘和复合型海涂,以保持相对恒定的海洋水产立体化人工养殖空间。浙江已在全省沿海建成连续的千里高标准海塘堤坝,并着手在部分海涂地区建设诸如绿化、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工程,为有效改善海产养殖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广大海产养殖业主及其上游产业(群体)能牢固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合理的投资观、负责的环保观和可持续的效益观,那么,在不太长时间内实现海产养殖生态环境的好转是可能的。

3.大力研发高新技术

海产养殖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生物、理化、地质、气象、信息等基础性学科和控制、种养、食物、防疫、加工等多种技术,是海产养殖成功的关键,用于海产养殖的水体或滩涂作为一个准海洋生态系统,第一,要解决好防灾防污的技术问题,在调水排水的出入口设置对内对外双重的污水处理系统,以保证排出去的过使用水和调进来的天然海水都既符合海洋环保标准,也符合海产养殖要求;第二,要解决好养殖过程的技术问题,海产养殖物在人工养殖周期内要经历种苗培育、投放试养、成长养护等若干个关键期,其中多数环节是在养殖区内完成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比较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应用技术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这方面的追赶步伐;第三,要解决好饵(养)料和药物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研制海产养殖所需的绿色饵(养)料、药物,建设合格的用于饵(养)料类的海洋水产人工养殖基地,以供应充足的、质优价廉的海产养殖饵(养)料。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水产品是人类获取自身所需蛋白质的最主要来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产养殖业及其相伴而生的海产品加工业、海产观光旅游业等,将是今后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宏观管理,抓紧研究制订新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及早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海产养殖业及其相关产业取得更高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以省域为单位的区域性海产养殖管理机构和区域间(全国性)海产养殖协调组织,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指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推动我国的海产养殖业健康成长、协调发展;构织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疫情疾病和食品安全在内的监控、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确保海产养殖业既不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又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前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因素决定一切,海洋水产人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且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

海产养殖过程是养殖物与环境之间双向互动渐进适应的过程,人们既可以通过改良养殖物的习性使之适应新的生长环境,也可以通过改善环境以迎合养殖物生长繁殖的本能需要。海产养殖业在面临不良生态环境威胁的同时,其自生的污染问题也在时刻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的安全。在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持续缩减[2]的今天,杜绝养殖业污染海洋与保护海产养殖环境同等重要。缘于种种原因,海产养殖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规模地向外海和深海推进,但如果相应的防污治污技术措施跟不上,就会出现(其实已经出现)新的更复杂更麻烦的污染问题,到时候最受重创的必将是养殖业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5

关键词:北方淡水养殖;问题;发展对策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1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一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1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1.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养殖品种混乱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2.1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

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2.2研究市场供需关系北方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北方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

2.3积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随着北方的淡水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还要积极寻找新的销路,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在寻找新的销路时,首要还是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研究市场的供求情况,以适当的时机进军新的市场,才可以将利益扩大到最大。

2.4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6

1畜牧养殖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基本问题

1.1粪便污染问题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畜禽会产生许多粪便,极易为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相关资料显示,畜禽所产生的粪便量是十分庞大的,只拿一头猪来说,它在一年中至少可以产生2.5t粪便,一家万头猪场产生的猪粪可以达到25000t。如果养殖人员欠缺一定的环保意识,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粪便时,则养殖场附近的空气以及水源会受到污染。由于畜禽的粪便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其可以通过空气和水传播,进而威胁人体健康。同时,随意排放的粪便污水和BoD、tn、CoD以及tp等相关粪便污染物会污染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如果这些受污染的水源流入农田中会使得植株晚熟、徒长以及倒伏,而受到污染的地下水则会影响人们饮用水的安全。

1.2药物残留污染问题

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当前的饲料以及兽药中加入了许多激素以及抗生素类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牲畜的发病率,并且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这些药物也会引起农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相关问题。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养殖场会定时或者不定时的对牲畜给予消毒处理,在消毒时部分药物会被遗留于牲畜的体表以及养殖场内,这些药物在挥发的同时极易变成有害物质,并污染周边的空气、土壤以及水源。这些被污染的水源、土壤又会被牲畜再次吸收,如此循环往复,牲畜的健康也会遭受十分严重的影响。

1.3臭味以及臭气污染问题

在一些养殖饲料当中,蛋白质会被代谢成为氮以及臭气,这在畜牧养殖中属于一类不可忽视的污染源。牲畜养殖过程所产生的氨以及硫化氢等气体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在畜牧养殖场附近,长期的臭气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并影响到人类的心理以及身体健康。

2提高畜牧养殖环境保护问题的基本措施

2.1提高畜牧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畜牧养殖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升畜牧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此,必须使其转变行业的发展思路,树立生态养殖的基本观念,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引导来提升畜牧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畜牧养殖环保的宣传工作,可以从农业经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展开,让畜牧养殖人员自主地加入防治污染工作中去,从而降低畜牧养殖污染给人体以及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2.2加大畜牧污染的治理强度

随着畜禽养殖的不断发展,畜牧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只有将畜牧污染问题的治理强度提升上来才可将各类污染问题解决到位。为此,国家政府部门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建设畜牧养殖污染治理的相关设施,比如创建农畜养殖无公害处理中心,建设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处理设施等。同时,还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来避免和改善畜牧养殖所带来的相关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运用一些生物手段将牲畜的粪便所产生的污水给予净化处理,还可以运用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相关污染物展开无害化处理。

2.3创建健康生态的畜牧养殖模式

畜牧养殖过程中环境保护属于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与各个环节都有联系,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必须创建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这样才可以提升农畜养殖的生态化程度。积极推广以及使用相应的绿色兽药以及绿色饲料,可以控制动物有毒以及有害物质的排出量,使得农畜产品以绿色化的水准呈现出来,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对养殖废弃物增加循环利用以及净化的力度,使得生态化以及清洁化的畜牧养殖模式得以实现。

2.4创建完善的畜牧养殖法律制度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7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印象;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3100

水产养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养殖的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注重生态环境更加重要。水产养殖业若想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发展的前提,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入研究合适的养殖方法,为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保障。

1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1.1水产养殖废弃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业也在不断进步,就规划来看,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无序性非常严重,许多养殖者没有经过综合考虑就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导致养殖密度剧增,致使排放的废水和废物量急剧增加。这些废水废物中含有很多污染环境的物质,特别是固态的废弃物质,放置的时间久了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若不能及时处理,则会导致很大区域内的环境恶化,对水产养殖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1.2化学品残留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化学药品,主要是为了控制水中疾病的滋生,起到杀菌、杀虫、杀藻的作用,防止水体中的病菌、寄生虫、水生植物大量繁殖等问题影响水产养殖。这些化学药品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对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间接对动物和人造成威胁。若是长期使用,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致使水产养殖减产,不能可持续的发展水产养殖。

2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对水产养殖进行合理规划

面对水产养殖行业的无序性,相关监管部门必须要对水产养殖进行合理的监测和规划,使水产养殖行业能够沿着科学正确的轨道前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要根据不同水域的使用功能,结合水产养殖的真正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和规划;要考虑水体对养殖水产的承载能力,无论是对于网围精养还是网箱养殖等方式,都要以科学养殖为基础而展开工作;要考虑水体对氮、磷等微量元素的承载力,测量出准确的承载值,以便最后确定出水体的具体养殖容量,方便管理,也可以从基础上保证水产养殖能够可持续发展[1]。

2.2优化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引起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养殖模式的不合理。水产养殖户的养殖模式,对环境有着直接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实施健康的水产养殖原则,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优化养殖模式的方式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内容:要根据养殖群体对象的生长规律、繁殖规律、生活习性以及生理特征等,选择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如热带虾与青虾进行轮养,先养一批热带虾,起捕后再养一批青虾,这样不仅能够节约了养殖场地,还能使养殖更加有效率;要通过合理的技术控制水体内的病原体的繁殖,以免造成水体污染,降低养殖效率;采取混养的方式,通过生物之间互补的生理特点,减少有害物质的代谢,降低水体污染程度,进而保证可持续发展。

2.3确立严格的监管机制

水产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要注意其正面以及负面的影响,面对养殖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设立严格的监管机构,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严格执法,遇到不遵守监管机制的养殖户,要给予严肃处理,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定期对养殖户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水体污染程度检测等,通过检测报告的指标来评定养殖户是否真正遵守监管机制,按照正确的养殖方式养殖,随时随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以此来保证水产养殖业能够健康发展[2]。

2.4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针对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防控还没有科学完善的技术支持,防控力度小,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不是非常明显,因此,应该将水产养殖的环境问题列入科学治理的范畴,给予重视。还要在水产养殖以及环境保护两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合适的科学技术,使水产养殖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对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对养殖户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培训,普及保护环境的技巧,降低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水产养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实现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3结束语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利弊共存,虽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其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不可忽视,相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监管机制、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水产养殖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水产养殖户也要及时优化养殖模式、对水产养殖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水体利用率的同时,达到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景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5(2):91-91.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8

关键词:工厂化养殖模式“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改革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海洋中走来,又向海洋中走去”,这是自然变迁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口激增、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为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积极进军海洋。“择海而养”,坚持走健康的海水养殖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由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实践中诸多难题有待于鱼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科技人员从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进鱼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顺应现代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透视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目前,本课程的教育特点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现代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型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及密度日渐加大,养殖动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质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降低了水产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却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原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环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产动物在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疾病往往成为生产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均与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不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社会因素急速变化的今天,为了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按照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修订“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参照教育部就高等水产养殖专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制定了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要求为: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指导下为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增殖服务。

现行的教学大纲为高等院校水产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顺应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目的要求进行修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的水产科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必须考虑到:(1)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原则;(3)以水产养殖教育本科层次为水准;(4)与高等水产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吻合;(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6)促进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的要求不是单纯要求教师“教什么”,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

三、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改革“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等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特点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教材内容中注重追求水产动物病害学科范围知识的系统性。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水产养殖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频率、速率在逐渐加快。“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要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生物技术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来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验项目包括病鱼的检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

3.教学、科研相促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产业空前发展,在众多的海水养殖行业中,海洋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开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但目前尚存在养殖设施水平较低、管理不甚规范、鱼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大环境逐日恶化等问题,以致病害日趋严重,并已构成制约其人工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当前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揭示病原种属,建立相应的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症的高效防治方法,无疑将对提高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科研互动,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既丰富了科研工作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科研为动力,教学内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突出学科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涉及一门课程的三个以上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或一门课程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设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得以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教师给定实验目的、方案,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或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实现;或根据相关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感知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1998,(4):26.

[2]向枭,何利君,沈忠明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6-258.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9

【关键词】进口虾虾养殖污染红树林破坏浅海滩涂扩大内需食品安全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意识到海水养殖特别是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规避过度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而控制养殖量,在日本所消费虾的90%以上依赖进口。日本虾产品进口因其在虾养殖国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而成为备受争议的进口农产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各界就认识到在东南亚各虾产品养殖出口国对所在国红树林及海洋环境等的破坏,呼吁各养殖国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法和适当缩小养殖规模。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的环境污染的认识研究、中国的虾养殖状况和各界对虾养殖环境影响的认识分析,寻找在对日本出口虾价格低迷,对美国出口虾受贸易保护措施制裁的形势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日本虾产品养殖、消费及进口状况

1、日本海水养殖虾数量少

日本是群岛海洋国家,渔业生产以海洋渔业为主。自1977年世界开始实施200海里水域经济专属制度后,日本的远洋渔业生产受到很大打击,捕捞量逐年下降,虾产品捕捞量也由最高时1963年8.7万t减少至2007年2.49万t。为弥补远洋渔业生产的不足,日本转向发展本国200海里水域内的渔业生产,海水养殖生产迅速发展,海水养殖产量从1975年的60万t增至1994年的134.4万t。但其后逐年递减至2006年的118万t。海水养殖量递减的原因,并非养殖生产不顺,而是为了避免因增产带来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恶化,养殖物品质下降和引发鱼病等。为使海水养殖生产持续稳定,近年日本将海水养殖产量控制在120万t左右。日本海水养殖占海洋渔业的20%左右,以鱼类(占22%,2006年数据,以下同),贝类(占36%),海藻类(占41%)养殖为主。虾产品养殖量极少,1997年2241t、2007年1675t,1998年捕捞天然虾2.7万t,养殖2000t,进口28万t,合计31万t。不足部分长期从东南亚等国进口。

2、日本进口虾来源国结构变化

日本水产品进口量居全球第一,是虾进口大国,虾进口量由1961年0.457万t,增至1972年13.5万t、1994年31.9万t。90年代后虾产品进口量在30万t以上,1997年以后出现大幅度波动,介于25至30万t之间,2008年进口量为26.26万t。

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日本先后从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进口天然捕捞虾产品。由于虾捕捞多采用海底拖网,致使天然虾被“涸泽而虾”,天然资源剧减。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台湾省,东南亚等地人工养殖。日本先后从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中国大陆进口低价养殖虾,日本市场虾价大跌,90年代中期的虾价降至60年代初期的一半左右,虾成为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代表。但短短数年后,台湾虾养殖业,就因高密度养殖而导致虾池污染、虾池池底老化而爆发虾病,致使养殖虾大量病死,台湾虾养殖业此后一蹶不振。

继台湾地区之后,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大陆相继成为日本进口虾来源国。虽然养虾池老化问题仍然没能解决,但靠弃旧辟新、丢弃被污染和老化了的虾池另辟新池,得以维持养殖虾产量。东南各国主要养殖黑斑节虾。中国以南美白对虾等淡水虾为主。

二、日本各界对虾进口来源国虾养殖污染的认识

1、日本出版的虾养殖污染的相关书籍

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对岸边红树林的破坏、对虾养殖农户的影响等。各界人士纷纷着书立说、实地考察、研讨对策。代表书籍有《虾和日本人》、《日本的虾・世界的虾》、《透过虾能看到亚洲》、《有机虾的旅行》、《亚洲虾养殖的兴起和外部不经济的发生》、《亚洲的虾养殖和贸易》、《虾和日本人〈2〉生活中的国际化》等。

《虾和日本人》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养殖虾的养殖、流通、加工过程的考察,描述了日本人喜食虾,消费数量庞大的虾;分析了东南亚各养虾国砍伐岸边红树林开辟养虾场,向养虾池投放大量抗生素等事实;分析了虾进口国和养殖国之间利益转移不均衡的矛盾,强调了日本人大量进口和食用养殖虾对虾养殖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2007年版《虾和日本人〈2〉》把20年前的数据更换为现在数据,介绍了养殖虾品种由黑斑节虾向其他品种扩展,揭示了东南亚以外的国家也加入养虾行列,红树林被砍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及虾养殖池被更多投放药物的事实。介绍了虾养殖农户生活和20年前比几乎没有改善的现状。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虾进口量停滞,已非世界最大虾消费国,取而代之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虾进口国,中国也由世界最大虾养殖国跃居为世界前六位的虾进口国。尽管在东南亚等国由自然循环型粗放养殖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养殖品种也由单一品种黑斑节虾向南美白对虾等多元化,但20年前论及的问题至今仍没解决。即为造养虾池而破坏红树林、过密养殖引发虾病、养虾池排水致海水污染、岸边农田盐化、养虾农户收入低、食品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2、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污染的关注

日本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学和民间组织,定期召开关于虾养殖国问题研讨会,派遣研究人员去虾养殖国考察,组织养殖虾问题研究会等。如1998年成立的“虾问题研究会”,围绕亚洲虾养殖问题展开各种活动,探讨日本进口养殖虾引发争论的原因,可持续的虾养殖方法,分析研究红树林破坏和虾养殖的关系等,1998年出版的月刊《水情报》中“虾和红树林”专集,1999年和2004年分别召开的亚洲虾养殖和环境研讨会,探讨越南,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虾养殖和海洋环境破坏等问题,如红树林修复,养虾池管理,养虾池生产形态,以及提高养殖户生活水平、改善沿岸山林地带环境等。“思考21世纪水产业之会”,“红树林植树大作战联络协议会”,“水产综合研究中心”等都对虾养殖国的海水环境和对红树林的破坏表示担忧。

3、虾养殖的危害

虾养殖由最初的粗放式养殖,逐渐发展至半集约式、集约式养殖。半集约式养虾池约8年左右,集约式养虾池约3年就得淘汰。虾养殖户把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里,投放大量饵料和营养剂。海水养殖虾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和底质恶化;高密度养殖易导致虾病蔓延,为防虾病而投入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会使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黑斑节虾等养殖会使岸边农田土壤盐化,殃及岸边树林和农田,被盐化的土壤即使不再作养虾池也不能再作农田使用;过度汲取地下水会导致地表下沉,增大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在沿海低地建养虾池,使近岸红树林,盐碱地和沼泽地以及农业用地遭到破坏。养虾池的开发严重破坏大片滩涂湿地,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破坏岸边生态平衡,致使许多环境发生变化。

三、日本对海洋环境保护和规避污染的措施

日本是虾产品消费大国,在世界虾进出口贸易中,日本占虾进口总量的50%,美国占30%,但日本虾产品自给率只有10%左右。日本为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提高水产品自给率,水产厅2007年修订了《水产基本计划》,设定水产品自给目标及可持续生产目标,计划2012年鱼和贝类自给率达到65%。日本为了保障虾的生产和供应量,采取了加大在海外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扶植海外虾生产供应地,同时在国内研发零污染完全密封循环式海水养虾技术。

日本2005年开始用“封闭循环式内陆海水养殖”技术养殖对虾,在远离大海的山村和都市的高楼中养殖,由于“内陆海水养殖”养植物生长快,并且不会造成水污染,且因在完全封闭的系统中养殖,不必使用预防疾病的各种抗生素,不会造成海洋污染。

日本2007年研发并投产了“完全密封循环式屋内型”虾养殖设备,该设备采用回收养殖排泄物和残饵,不换水技术,不污染海水。用塑料人工砂等净化设备降低养殖成本。由于养殖设备小,占用场所小,不受所在地限制,不受外来虾病的侵袭,不用投放各种抗生素,养殖虾产品安全性高。

日本2008年6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增加大黑虎虾养殖量,加大了投资力度,在养殖池底覆盖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板,利用设置在池内的管道吸除底部沉积死虾和粪便所形成的淤泥,顽固的淤泥定期将由潜水员潜入池底清除。养殖期结束时更换池水,防止淤泥粘附在池底,净化养殖池水质,提高虾的存活率和成长速度,日本希望能藉此技术增加养殖虾产量。

四、中国的虾养殖及污染对策

1、起步于浅海滩涂的虾养殖

虾产品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5%,日本是中国虾产品第一出口市场,占虾产品出口总额的20%。中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黄海海岸浅海滩涂进行养殖,80年代初期逐渐向其他沿海地区推移。2007年虾养殖量超过100万吨,产量居全球第一。养殖品种以淡水虾为主,南美白对虾占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8%。

纵观70年代末至今的虾养殖史,可谓是和各种虾病害和污染格斗的历史。早在80年代初期即发生虾池污染,黑白斑病、斜管虫、纤毛虫等各种病害,90年代遭遇经济效益不理想、养虾专业户严重亏损,陆源污染和赤潮等灾害。南美白对虾还因近亲繁殖种苗,种质退化;产量供大于求,价格低迷;违禁药物屡禁不止,影响对虾质量;经销商・虾养殖户和饲料厂间赊销饲料严重,影响饲料企业发展;对虾养殖人员素质低下,没有经过专门技术训练,甚至存在文盲养虾,影响养殖技术的提高等问题。

尽管中国虾养殖业和东南亚各国几乎同步经历了虾病害,过度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破坏红树林等问题,但在日本的相关书籍中很少被提及。这应该和中国养殖虾中近80%是淡水虾,可以在内陆湖泊和池塘养殖,不存在大农场主圈地驱逐当地渔民而引发渔民失海、失地,虾农生活贫困的问题,尽管养殖虾供大于求及因残存农药超标虾价逐年下降,但“2007年对虾出口额为8亿美元,全国水产养殖人员达2100万,渔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93元增加到2007年的6937元,增长了73倍。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工业、虾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由外部污染研究向虾养殖自身污染研究转变

90年代之前主要强调源于虾池外部的污染,90年代开始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90年代末期开始有大量文章论述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和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

3、中国养殖虾面临的世界环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受经济衰退和人们饮食高级化和对安全食品追求的影响,虾产品需要递减,日本政府为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修订了食品进口政策,通过制定“食品中残存农药肯定列表制度”、“进口加工品原材料的原产地证书制度”等,减少虾进口量,加大进口虾安全基准检疫,大大提高了国外水产品挤入日本市场的门槛,日本水产品进口量逐渐减少。日本也以中国虾产品残存农药超标而压低虾价格。虾进口量由1994年的31万9千t减少至1998年的26万6千t,在日本虾已失去了高级感,由高级食品失宠为一般食品,据日本大型婚宴公司经理介绍,最近在婚礼和宴会上用虾做的菜肴数量减少,有很多人把虾剩下。

中国在向日本出口虾市场中还面临和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和俄罗斯、加拿大等冷水虾的竞争。

由于日本减少进口量,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将出口至日本的虾转而出口到美国。然而2008年9月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国虾产品出口企业中,虾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对美出口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27.9%到112.8%,向中国相关企业征收27.9%到112.8%的反倾销税,反倾销税对养殖虾出口企业影响严重。

4、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要尽量减少虾养殖的自身污染和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生物治理的办法,如学习日本经验引进刺沙蚕,采取鱼虾贝,鳖虾立体混养方式;施放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控制有害细菌、分解有机质、调节水质,防治病害发生。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虾养殖,都要实行完全封闭循环式养殖虾池,在减少外源对虾池污染的同时,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和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使养殖废水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或完全循化利用。

其次“以食品安全为总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标准体系,提高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不但在生产、加工、运输的各个环节符合HaCCp和进口国有关虾产品市场准入标准,还要符合中国国内虾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在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目标市场消费者满意度,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的同时,不能急于改变“以南美白对虾独撑出口的局面”而“尝试出口养殖斑节虾”因日本人喜食的斑节虾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力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被日本人充分地论证过。

再次要加大内需,减少盲目的不当出口竞争,保持虾产品的适当价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也成为世界虾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国内市场销售,减少物流和运输环节,丰富国内消费市场水产品种类,避免出现成本倒挂和破坏环境的,以虾产品换取外汇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村井吉敬、鹤见良行:エビの向こうにアジアが见える(透过虾能看到亚洲)[m].学阳书房,1992.

[2]水产经济新闻:2006年日本海水养殖生产的主要内容[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

[3]日本初完全闭锁循环式屋内型エビ生产プラント稼动、北陆农政局新泻农政事务所、上越统计?情报センタ[Z].maff.go.jp/j/finding/zirei/08_it/pdf/057.pdf-2009-06-21.

[4]周井娟:日本虾产品进口结构变动规律与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2010(5).

[5]张慧:市场观潮正视养虾业对环境的影响[n].《中国海洋报》水产周刊・市场经营,2003-04-11.

[6]舒廷飞、罗琳等: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2(5).

[7]陈子强:对虾养殖问题二、养殖[J].福建水产,1984(1).

[8]徐启家、刘梦侠:中国对虾黑白斑病的初步观察[J].齐鲁渔业,1987(3).

[9]:养殖对虾的纤毛虫病害[J].动物学杂志,1990(25).

[10]胡佐楚:广东省对虾养殖现状和对策[J].水产科技,1990(1).

[11]王安利、胡兆群:对虾养殖、陆源污染与赤潮灾害[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1(8).

[12]叶建生:日本刺沙蚕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5).

[13]周洪:得内贸者得天下――国内对虾产业发展思考[J].广东饲料,2010(6).

[14]李生: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和对策[J].海洋与渔业,2009(3).

水产养殖的问题篇10

虽然宁夏渔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机构体制等问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未得到有效体现,表现在良种覆盖率低,养殖模式落后,大水面生态养殖产出率低,养殖基础设施老化,渔业生产管理滞后,效益提升乏力,市场竞争力下降,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养殖水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1.养殖主导品种效益低,引进名优品种无规模池塘老化严重、养殖模式陈旧,单产水平低(池塘养殖亩产374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0千克),效益下滑(亩效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00元)。近年来,随着高速交通运输能力增强以及农产品绿色通道开通,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极大推动了全国水产品流通。我区水产品区域优势逐渐丢失,尤其冬季出现外鱼内销的局面。而先后引进的46个新品种,重引进、轻技术,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到位,示范推广效果不佳,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2.良种供给体系不完善,养殖基本效益难保障在良种供应方面,我区没有形成有效的良种供应体系,长期落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区基本没有开展水产主导品种的良种再引进和选育工作,良种更新换代缓慢;主导品种基本无良种选育和供应单位,亲本来源五花八门;良种自繁供应能力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鱼种性成熟提前,养殖周期延长,病害频发,养殖风险明显增高。3.大水面养殖技术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十一五”以来,我区大水面面积增速很快,目前全区拥有大水面接近44万亩,为我区生态渔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规划水平低(开挖较浅),杂草丛生,水质堪忧。养殖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利用效能不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大水面养殖亩产为86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千克),基本没有形成稳定的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市场营销局面。4.先进设备装备率不高,现代渔业生产水平低同种植业、畜牧业相比,渔业产业存在管理水平低、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养殖技术、资源配置、市场经营发生着快速变化,而生产经营单位普遍存在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等跟不上现代渔业发展需求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渔业劳动力源日益紧缺,而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对养殖机械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依赖度日益增加,但我区渔业先进设备装备率和生产水平很低。5.稻蟹技术执行不严谨,综合优势体现不充分宁夏近几年大面积稻田养蟹取得了很大成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但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过程中,部分养殖单位不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围栏面积过大、投喂严重不足、管理粗枝大叶、逃逸现象严重,造成商品蟹回捕率不理想,上市规格偏小,生态种养综合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二、宁夏渔业科技研发与工作进展

针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品种退化、养殖模式落后、养殖基础设施老化、渔业生产管理滞后、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关键问题,“十二五”开局之期,围绕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服务生产需求的目标,针对渔业产业发展的急需技术和紧迫问题,开展了主推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推广,为本区渔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

1.主推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1)特色经济鱼类资源开发、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根据自治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精神,针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挖掘地方特色鱼类资源,在攻克黄河鲶等土著经济鱼类人工驯养、人工繁育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传统选育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开展黄河鲶、黄河鲤等优良新品种选育,为宁夏渔业这一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2)养殖主导品种良种体系建设:针对我区渔业良种(特别是主导品种)供应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采取良种引进和自繁相结合的方式,即鲤鲫鲶以自繁为主、草鱼鲢鳙以引进为主,探索建立鲤鲫鲶育繁推一体化的三级良种推广技术体系。重点对区级以上良种场选择培育生长快、适应性好、抗病力强的黄河鲶、黄河鲤、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水产良种亲本,经电子标记后向市县水产良种繁育场供给可追溯良种亲本,提升全区水产苗种质量。2013年已向各市县水产良种苗种繁育场供应黄河鲤良种亲本5000多组、“中科3号”良种亲本3000组。(3)主导优良品种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结合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以标准化改造的池塘为重点,更新主导品种良种推广养殖新模式、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推广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大力推广黄河鲤、黄河鲶、“中科3号”、优质草鱼等主导品种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实现亩增产100~200千克、亩增收2000~3000元。(4)名优新品种健康养殖技术:选择适宜本地区、市场前景较好、养殖技术成熟的斑点叉尾、墨鲤、锦鲤、红草鱼、丁、河蟹等名优新品种,开展本地区技术熟化与池塘精养、混养试验示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养殖经济效益。(5)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技术:针对宁夏稻蟹生态种养的发展需求,大力推进稻蟹生态种养技术,通过养殖工程、水稻栽培、蟹苗培育和稻蟹共生等关键技术的集成组装,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6)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针对大水面养殖技术基础差、水体富营养化、产量低、效益低等问题,集成推广水质工程治理、水生植物治理、微生物调控和鱼类增殖养殖等技术,建立湖泊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控、渔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性养护模式。

2.现代渔业技术创新与示范(1)池塘养殖“三节一减”技术:池塘养殖总产量占我区渔业总产量的90%。针对池塘养殖水资源浪费大(水产养殖用水占大农业用水量的30%~40%)、养殖环境不可控等问题,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分解,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引进国内池塘纳米微孔高效增氧技术,有效解决传统增氧方式只能提高上层水体溶氧水平,而难以为底层水提供充足氧气、养殖容量难以提高的问题。通过以上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达到节水、节地、节能和减排(“三节一减”)的目的。2年示范应用显示,节水60%以上,减排50%以上,节省电费约30%,产量每亩提高10%,综合效益提高20%~60%。(2)池塘鱼菜共生技术:针对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养殖水产品品质不高的局面,探索示范鱼菜共生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通过本技术的实施,实现鱼菜双收、净化养殖水环境、保障养殖水域安全、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和池塘养殖综合效益的目标,每亩可增加养殖效益200元以上。(3)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针对区内大面积长期闲置荒芜的盐碱地及现有盐碱池塘养殖产量低、病害频发的局面,开展耐盐碱鱼虾类本地区适应性筛选、盐碱地区水质综合调控技术研究,改变盐碱侵蚀农田、盐碱池塘养殖效益不高的局面,缓解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改善生态环境。(4)现代渔业生产管理控制技术:针对目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日常生产管理有效性低下的问题,建立投喂精准化、增氧自动化及监控可视化为一体的池塘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试验示范池塘机械化捕捞技术,探索“四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养殖技术,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三、宁夏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