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医药的现状十篇生物医药的现状十篇

生物医药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59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1

[关键词]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产学研

1.产权研的动因

第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第二,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第三,科研机构的优势在于知识转化。在产学研三方关系中,各自的定位有所不同。三者合在一起,就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创新价值链。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技术转让模式、合作开发技术模式、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模式、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模式、共享科技资源(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模式、技术咨询服务模式等[1]。

2.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存在问题

第一,课题组组长以发文章为目的,课题本身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我国的基金申请和考核,多以发表文章(的数量或和影响因子)或和申请专利数量为标准。在这种标准下,导致大部分课题在申请基金时,就存在瑕疵;即在课题申请时,就已经种下了课题研究成果不具有可商业化的根。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力。当我们对比我国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大学教授申请的专利与国外大药厂申请的专利,就会发现国内的专利保护太令人痛心。首先,谈谈权利要求项。我国一份专利的权利要求项,普遍在1页a4纸以内,几个到十几个权利要求项。而国外大药厂的专利,一般每份专利的权利要求项在几十页a4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权利要求项――把一切可能的漏洞都堵住了。其次,我国课题组组长们申请的专利,比较薄弱,一般一个课题1~2个专利保护,而国外大药厂申请若干个专利,从结构专利、到方法专利和适应症专利,形成错综复杂的专利网,构成层层壁垒。然后,我国科研院所、大学的专利大多数是学生完成初稿,而学生流动性大、对专利申请不放在心上甚至漠不关心(因为很多高校是以发表SCi文章为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而不是专利),所以专利初稿的质量低。专利人,一般是以专利获得授权来收取专利费,他们并不是以专利保护最牢固、被无效的可能性最低为目的。因此为了获得专利授权,专利人往往会建议专利申请人缩小专利权利要求范围。这样对于专利的价值来说,肯定是降低,甚至有的是大打折扣。最后,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大,所以有时竟然会发生,先去pubmed公布基因的序列号,再,再申请专利。这时才发现,无法获得专利授权,因为失去了专利申请的新颖性。这是多么低级的错误。完全可以先申请专利,再去或和基因序列。

第三,课题组组长不肯放手。对于产学研来说,大学、科研院所做好研发(产业上游),企业做好商品化、市场营销推广(产业下游),才能把蛋糕做大。而我国一部分大学、科研院所的课题组组长,还是希望自己成立公司,自己来做下游、做市场。这无可厚非。但是所谓术业有专攻。企业一般都有销售渠道、有销售团队、有商业经验,因此可以把产品快速地做大做强。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强联手,最后完全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第四,课题组组长对转让有顾虑。一些研究成果,往往花费了一个课题组组长几年、甚至几十年,甚至老中青几个课题组组长的研究生涯。大家对课题有感情,这是肯定的。但是为了让科研成果能让更多人受益,应该把他们商业化、产业化。作者鄙见,一个医药产品申请发明专利,专利保护期为20年,从申请食品药品监督局的临床批件,到获得新药证书能真正上市销售,专利保护期仅仅剩几年到十多年。如果能将专利在早期转让给企业或者让企业介入,那么企业在食品药品监督局申请批文的过往经验,将大大缩短申报所需要的时间,让专利的生命期相对变长。如果能将专利转让给国内和国外企业同时做,那么产品所达到的社会效益将会更大,获得的经济回报将会更高。有的课题组组长担心企业把专利买去了,却不做商业化,即“雪藏”。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首先,科研人员可以货比三家,选对好的买方;其次,利用合同进行约束,例如可以加入call-back的条约。

第五,中介转化效率低。我国最近几年公布了2批共70余家示范性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国家科技部在产学研、在技术转移方面大力布局。但不得不承认,现在我国生物医药中介还处于萌芽或者是探索阶段,技术转化的效率还是比较低。这由很多因素造成。

3.建议和意见

向欧美学习。可以是交流学习,也可以从实战中取得经验教训。欧美的技术转移很成熟,很多高校的教授成立一个几人的研发公司,仅仅做start-up的公司,当技术推进到一定阶段,比如临床前做完或者完成了1期临床,就卖给中型或者大型的医药公司做产业化。如接力棒一样,一棒接一棒,各司其职。当然,国外的风险投资比较敢于承担风险,很多早期的项目,比如临床前的项目他们都肯投资,而国内的风险投资往往在在研产品进入临床2期、甚至临床2期结果出来后,才肯投钱进去。但是众所周知,医药项目往往需要很多钱才能做起来,从临床前的百万人民币,到临床期的千万人民币。这些钱都是大学、科研院所无法独自承担的。我国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投入了很多钱,用于新药、技术平台的研发,但是粥多僧少。国家可以设立一些引导性的基金,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入早期的医药项目,把好的苗子做起来。

大学、科研机构应当树立产学研意识,建立产学研的制度。大学、科研机构应当鼓励一部分教授,去钻研国际性学术难题、做基础研究,也应当鼓励一部分教授和研究员去做产学研。无论是从教授或者研究员们评职称的规则上、还是从学生的毕业要求上,都不能再一味地一刀切――以SCi论文为标准。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2

关键词:供应链;医药物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小型化、分散状、杂乱性的局面,整个医药流通供应链比较混乱,为了医药物流的长远战略发展,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分析并改善现状。

一、研究背景

医药物流主要是在流通中对医药实物转运,是为实现医药商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过程,采取基于药品的分类信息化、分拣自动化、配送网络化而进行一系列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装卸、配送、客户服务等物流活动。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此前药品流通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模式,药品需要通过层层调拨,进行的是垂直流通。随后医药商品开始进行自由流通和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市场机制下的现阶段,医药企业发展迅猛,但流通环节又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医药物流的发展。因此,我国医药物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现状必须进行分析,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革。

二、存在问题

1.我国医药物流渠道多样化、复杂化、散乱化。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情现状,医药企业分布不均,营销渠道不同,流通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形式的复杂化和散乱化。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药品交易成本变高,变相的增加到消费者身上,而且由此也会导致药品经销中,营销等费用成本耗费变大,这不仅使医药分销企业难以形成大规模医药营销,而且也不利于生产企业控制各种直接和间接成本。

2.医药物流管理水平落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医药企业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医药物流仍处于粗放式经营、低效率运转的状态。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缺乏实际有效的管理模式,许多企业受传统物流观念影响,依旧沿袭传统观念,认为物流即“仓储+运输”模式。现代化科学技术没有采取,上下游供应链缺乏时效性管理。部分药品的特殊存储性、药效性、应激药品的调配存储等种种问题没有考虑全面。

3.医药物流信息传递孤立

现代物流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对整体进行集成。这就要求供应链各个节点上的医药企业以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来进行资源利用和共享。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非常薄弱,信息平台的应用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在供应链各环节间的顺畅流动。我国物流信息化在起步阶段又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发展缓慢。尽管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在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中并未得到应用。真正与其上下游企业进行对接还有所欠缺,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机制没有发挥本身的作用,信息传递明显滞后,这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低效高耗的运营,使企业开始转向高价值药品,低廉有效药品的供应却开始忽略,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信息的不对称也一直存在。

4.医药物流人才短缺

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的培养模式,我国物流的现在仍然以运输作为主要的环节,物流企业内部高专业高学历人才较少,配送人员普遍未接受系统的物流业务知识学习,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在业务能力上、统筹规划上、服务水平上有所欠缺。同时,医药物流更被普遍认同为货物的运输配送,忽视医药的特殊性。医药物流作为物流学与药学的交叉学科,开设医药物流专业和课程的药学院或药科大学几乎没有,这使得高级医药物流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

三、应对策略

1.在医药流通渠道提供共享信息

医药物流在供应链的环节中,重视信息共享,这样可以在流通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降低风险。从医药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整个过程中,进行信息共享,避免牛鞭效应的产生。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药品的生产和运输,因为信息的及时传递,可以有效到达需求者手里,避免不同企业的重复输送,减少库存积压。

2.建立健全医药管理系统

在众多医药企业中,药品的生产是依据社会需求来定的,物流业逐步开始与计算机、工程机械、运筹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加上医药专业特殊背景,药品采购与供应链紧密结合,建立基础技术平台。信息技术如电子资料交换(eDi)、企业资源管理(eRp)、分销需求计划(DRp)、电子自动订货(eoS)等围绕物流信息交换与管理的技术构建起信息管理平台,使信息共享机制贯穿医药的整个物流环节。

3.大力培养现代医药物流人才

随着新药事管理法规的不断出台和改进,医药物流管理也应引起重视。生产药品的需求度、药品的应急调配、仓储运输合理化设计等,都需要交叉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避免因为专业不到位而引起药品的污染与损失,需要能够在特殊情况下作出应激反应,迅速调配药品等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中,社会及各院系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药物流人才,对现代医药物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四、总结

医药物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殊性存在。对药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规章制度设立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将对形成实施战略性物流系统有。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吸收先进的观念思路,不断努力,发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物流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杨奎,胡天佑.我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3).

[2]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3):15-17.

[3]杨科峰.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3.11.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3

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4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解决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3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23-02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逐渐提高和转变,感染类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涨,已经成为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1]。抗菌药物是当前临床上一种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的常用药物,对感染性基本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当前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泛滥直接导致耐药菌株和药品的不良反应率大大上升,给治疗造成非常严重的阻碍。本文就当前医院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研究结果如下。

1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

1.1药物使用率高在本次随机调查的过程中2000张门诊处方中包含抗菌药物处方1123张,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56.15%。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对抗菌处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1123张处方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300张,占据总抗菌药物的26.71%。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要求,尤其是在急诊科和内科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升高,口腔科和皮肤科的使用率相对较少。医生及患者家属在治疗过程中为了提高抵抗力,尽快控制病情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抗菌药物使用率居高不下。

1.2抗菌药物更换使用率过高在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医院的抗菌药物更换使用率过高,其中外科3d内抗菌药物更换率达到28.61%,呼吸内科药物3d内抗菌药物更换率达到远远超过标准更换率,达到83.20%。医生在进行查房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更换,依据药敏性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更换,随意进行抗菌药物更换等都导致患者抗菌药物更换使用率大大上升,造成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加剧。

1.3抗菌药物联用效果欠佳抗菌药物联用效果欠佳是本次调查中一项明显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常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只需要两联,在联合使用的过程中要对药物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从本质上提高药物的联用效果。但是在本次随机调查的过程中抗菌药物联用不合理处方占到总处方的2.3%。随机抽取4张三联药物处方包括: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缓释片和头孢克洛胶囊;②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分散片和甲硝唑缓释片;③罗红霉素分散片、甲硝唑注射液和头孢米诺注射液;④头孢硫脒注射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和阿洛西林钠注射液。处方分别用于治疗宫颈炎、胃炎盆腔炎、淋巴结肿大。

1.4其他不合理使用状况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除上述主要状况外,还存在以下不合理使用状况。

1.4.1药物使用途径较为单一抗菌药物选取原则主要是根据药物疗效,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输液。但是本次调查中多数抗菌药物的使用途径较为单一,只是选取静脉注射的方法进行使用,导致用药效果大幅降低。除此之外,药物使用途径单一还造成输液不良反应上升。

1.4.2抗菌药物药敏试验送检率较低当前内科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送检率仅为7.70%,外科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送检率仅为8.26%,明显低于标准水平。对医院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医院临床中主要是以经验要用为主,细菌学诊断送检率和药敏性实验结果使用率较为低下。

1.4.3药物档次和口服不合理本次调查过程中发现出现部分低质量抗生素,造成抗生素的杀菌消炎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部分患者在进行抗生素类药物口服的过程中存在明显口服剂量过高、口服次数不符合要求等现象。

2抗菌药物使用解决措施

在进行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使用的过程中,医院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抗菌药物进行明确分类管理,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使用标准,确保从本质上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对不合理用药进行规范和纠正,降低当前不合理用药状况[2]。

2.1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在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对抗菌药物的实施和应用进行严格规定,确保建立强制的行为规范,降低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医院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抗菌药物使用和治疗标准,确保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抗菌药物选取和使用,从本质上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2.2加强药物配伍培训在进行抗菌药物配伍的过程中,医院要加强加强药物配伍培训。要对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知识及技能进行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特点、适应症、服用剂量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提高对患者的使用效果。要加强医务人员对药物治疗学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抗菌药物临床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3]。

2.3强化药物监督和管理医院要建立明确的抗菌药物管理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抗菌药物监督管理队伍,对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进行监督。通过对“三级检查诊治制度”进行完善,实现对抗菌药物、抗菌制度等的细化。医院要根据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良反应、药物特点对药物进行分型。通过药物分型对药物进行分类管理,详细对每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进行规定,严格监督医生的药物使用操作和药物使用效果。对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曾志涛,柳君,京辉.我院18300张门诊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08-109.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5

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四十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二、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11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足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三、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西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可增强四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中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

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五、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6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李发枝教授,国家第4批名老中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艾滋病)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自2004年始,每周二下午定时在河南省尉氏县中医院对艾滋病人进行义诊,常年如一日,每次都有大量的病人就诊,疗效甚好。为继承和发扬其诊疗经验,本研究通过对临床信息数据化处理后,进行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方药进行数据挖掘,解析其治疗思路,揭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纳入标准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中华医学会《艾滋病诊疗指南》[1]标准执行。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①符合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诊断依据,并以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作为主症。

1.2病例资料选择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在李发枝教授尉氏县中医院义诊门诊接受治疗的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共9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7例次,其中4例次首诊是正在发生的带状疱疹,其余33次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研究方法病例资料收集方法:初诊、复诊病例格式经过专门科研设计,保留病历原始信息。收集资料基本齐全,9例共37例次的数据均纳入本次研究中。

数据库说明: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库隶属于“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库,该系统由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的“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课题组建立。

1.4资料处理数据采集: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以上述研究目的为目标,采集了病例的文本信息[2],对文本信息结构化处理[3]并录入,形成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数据录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4-5]。

建立规范数据库:数据前期整理及规范录入完成后,进行数据汇总,形成数据库。对各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以利于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分析:本研究运用中医临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常使用的eclipseRCp技术。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是复杂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社会、生物学、商业、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广泛应用[6]。根据节点度的分布情况,可以将复杂网络分为指数网络和无尺度网络2个大类。把具有幂律分布的网络称为无尺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这是基于关联规则的一种数理分析模型与方法,反映了复杂网络在一定驱动力的影响下动态的自组织过程宏观规律,据研究显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过程具有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复杂网络分析为中医药理论如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等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名老中医的基本处方配伍经验或是某一病症的药物配伍经验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进而发现核心药物配伍特点及药对信息,由此能够总结名老中医某方面的学术思想[4]。

2结果

2.1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全部患者共9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7例次,其中4例次首诊是正在发生的带状疱疹,其余33次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治疗均有效。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7]得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高频药物,见表1。在37例次中,使用黄芩33次、甘草31次、红花25次、车前子24次、全瓜蒌23次、当归22次、龙胆草22次等。说明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主要为清热燥湿之黄芩,活血化瘀之红花,清热解毒、利尿渗湿之车前子,清肺化痰之全瓜蒌,养血活血之当归,清泄肝胆经湿热之龙胆草。

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根据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该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的频度,可以分析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常用药物即核心处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的常用药物网络见图1。结合网络图能直观看出常用药物和使用较多药物。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的可视化的处方配伍网络见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处于处方配伍网络的核心节点。每一味药物与周围药物的边表示配伍关系。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即药物配伍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强度。与该网络相对应的药物配伍频度信息见表2,黄芩-甘草配伍频度最高,其次为红花-甘草,再其次为黄芩-红花、全瓜蒌-红花、黄芩-全瓜蒌、全瓜蒌-甘草。方剂疗效的基础不是单味中药功效的相加,而是中药之间的配伍作用[8],药对是为达到某种疗效而组合使用的,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明确药对之理论,掌握在组方中的应用规律,更好的去应用药物的配伍理论,为中医药的治疗提高疗效。结合两部分信息,可提炼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处方特点为以清热、活血药物为核心药物,利于总结经验及指导临床应用。

2.2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辨证特点及症状加减用药特点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团,复杂网络图2可示龙胆泻肝汤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的方药组团。图2可示在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入全瓜蒌、红花。这与李发枝教授治疗本病时若出现原疱疹处及其周围皮肤剧痛,而表现为余热(湿)未尽,络脉瘀阻证之后遗神经痛相一致。这一配伍特点反映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辨证及治疗思路。

3讨论

3.1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核心药物及其基本病机的认识本次研究揭示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常用药物为为清热燥湿之黄芩,活血化瘀之红花,清热解毒、利尿渗湿之车前子,清肺化痰之全瓜蒌,养血活血之当归,清泄肝胆经湿热之龙胆草。可提炼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处方特点为以清热利湿及活血药物为核心药物。李发枝教授认为,艾滋病患者的基本病机以气血阴阳亏虚之正虚为主,但当出现带状疱疹时,则以邪实为主,乃肝胆湿热,外溢肌肤所致。因此,清泻肝胆湿热为其治疗大法,常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对于该病遗留之神经痛,李发枝教授认为乃肝胆湿热未尽,瘀阻皮肉之络,肺主皮毛,其治疗当清泻肝胆余热,兼清肺活血通络,故用龙胆泻肝汤加孙一奎《赤水玄珠》治疗胸痛之瓜蒌红花甘草汤,疗效颇佳。可见,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的用药经验体现了李发枝教授对本病基本病机的认识。

3.2核心处方组合及加减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团,复杂网络图图2可示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这一配伍特点反映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辨证及治疗思路。若肝胆湿热重则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湿热。若庖疹消退后,疼痛仍不止,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舌质暗红,脉弦者,则加具有清肺化痰,活血通络之瓜蒌红花甘草汤。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其由龙胆草、黄芩、泽泻、当归、生地黄、车前子、等10味药组成,龙胆草因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泄下焦之湿热而为君,柴胡、黄芩苦寒泻火,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且从小便而解,均为臣药;肝藏血,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同用,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效。据报道,龙胆泻肝汤能激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促进t细胞释放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或激活巨噬细胞释放淋巴激活因子,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调剂抗体产生,可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瓜萎红花甘草汤出自《赤水玄珠》,全瓜萎性味甘寒,润燥而不滞气机,清热而不伤阴,可疏理宣通气机、润肝缓急止痛,红花活血止痛,燥润互用,以增强全瓜萎活血止痛之功。两方共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

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法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处方配伍结构进行上述分析,发现的核心药物及处方规律得到李发枝教授的高度认可,并充分反映了李教授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可揭示专家的治疗路径,且基本符合专家的辨证思路,这充分说明复杂网络分析法在对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分析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因此,运用此分析法对名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挖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且该方法将核心药物、处方及配伍以图的形式表现,具有图示化、直观化[9]的特点,便于理解与掌握,对全面、客观地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的经验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4(6):321.

[2]王映辉,刘保,张润顺,等.北京市名老中医诊疗信息基础数据仓库与挖掘平台的建立[C].广州:第2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2006:612.

[3]张润顺,王映辉.名老中医电子病历中病史动态结构化数据录入规范[J].中围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00.

[4]周雪忠,刘保延,王映辉,等.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98.

[5]XuezhongZhou,ShiboChen,BaoyanLiu,etal.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linicaldatawarehouseformedicalknowledgediscoveryanddecisionsupport[J].artifintellmed,2010(48):139.

[6]张润顺,周雪忠,姚乃礼,等.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肝脾不调证的配伍特点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883.

[7]张润顺,王映辉,周雪忠,等.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45.

[8]Serranoma,Boguám,Vespignania.extractingthemultiscalebackboneofcomplexweightednetworks[J].procnatlacadSciUSa,2009,106(16):6483.

[9]郝宏文,张润顺,周雪忠,等.王素梅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方药配伍的复杂网络法分析初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1):1297.

DatamininganalysisofprofessorLiFa-zhiaiDSherpeszostermedicalrecord

wanGDan-ni,LiZhen,XULi-ran,GUoHui-jun*

(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aiD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enanUniversity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engzhou45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analysisofprofessorLiFa-zhiinthetreatmentofaiDSdruglawsofherpeszosterandpostherpeticneuralgia,providereferencefortheuseofChinesemedicinetreatmentofaiDS,herpeszosterandpostherpeticneuralgia.method:Byusingthemethodofanalyzingthecomplexnetworkofweishicounty,Henanin2007octoberto2011JulyduringaninterviewwithprofessorLiFa-zhitreatmentofaiDSofherpeszosterandpostherpeticneuralgiapatients,patientsareinputstructuredclinicalinformationcollectionsystem,intotheanalysisofthedata,carriesontheresearchanalysis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mpatibilitysystemalgorithmandcomplexnetworkanalysistheuseofcomplexnetworks.Result:theuseofmulti-dimensionalqueryanalysisofaiDSdrugs,thecoreofherpeszosterandpostherpeticneuralgiatreatedinthisstudyareScutellariaeRadix,GlucyrrhizaeRadix,CarthamcFlos,plantaginisSemen,trichosamthisFructus,angelicaeSinensisRadix,GentianaeRadix;coreprescriptionforLongdanXiegandecoctionandtrichosanthesredliquoricedecoction.Conclusion:professorLiFa-zhitreatmentofaiDS,herpeszosterandpostherpeticneuralgiabyclearingheatandremovingdampnessandactivatingbloodcirculationto.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7

关键词:医药物流;经营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020-020引言

随着医药商品市场化、产业规模化、以及分工专业化,药品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而商品共性在扩大。在此基础上物流与医药的相互结合衍生出一个崭新的行业——医药物流产业。

医药物流的核心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1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1.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全国医药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2000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952亿元,比2007年的6679亿元增长了5321亿元,年均递增约16.4%。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约占我国GDp总值(401202亿元)的3%左右。中国药品市场每年正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医药商业平均每年以18%的比率增长,零售药品市场的实际增长每年都在30%以上。医改成为市场扩容的政策支柱,医保的覆盖面扩大将直接带来医药市场500亿元左右的扩容。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1.2我国医药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与迅速发展的医药工业相比,目前支撑医药工业的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现象:

“一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三低”指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中国有1.2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GSp认证已经淘汰了0.4万家),而美国只有200多家,销售额前四名的医药批发商便占有全美医药批发商销售总额的85%。中国医药批发的毛利率平均为10.43%,费用率平均接近9.48%,批发利润率降到0.59%;而美国药品批发商的平均毛利率为4.5%左右,平均费用率不到2.5%。另外,产品重复多,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缺少集中性和竞争能力,渠道建设不规范,未与上下游建立信息反馈体系。医药物流企业处于弱势普遍导致整体竞争能力低下。

1.3我国医药物流营运模式分析我国医药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症结与目前我国医药物流营运模式有关。在目前的国内医药物流行业模式下(如图1),医药零售市场一直被医疗机构所垄断,通过医疗机构流出的医药占到85%,零售店仅占15%左右,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医疗系统在药品销售终端上处于高度垄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使医药零售企业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事实上,能进入医疗系统的除了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大都是靠贿赂等不法手段维持经营的中小企业。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医药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多。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通常,各级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都可直接对医院和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因此,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往往难以监控。另外,中国医药行业存在转包制的潜规则,导致在中间环节滋养了大量不必要的商和自由人。

同时,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过多导致了医药流通成本过高。中国医药批发的毛利率平均为10.43%,费用率平均接近9.48%,纯利率则不到0.6%;我国批发企业的利润率已经由1.3%降到0.59%;而美国的批发企业则维持在2%左右。我国医药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的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上的指标只有2.6%。

此外,医药零售市场一直被医疗机构所垄断,通过医疗机构流出的医药占到85%,零售店仅占15%左右,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医疗系统在药品销售终端上处于高度垄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使医药零售企业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2中国医药物流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医药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医药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需要整合供应链资源,优化药品流通环节。尽管目前医改最终方案还未公布,但相关法规已经开始启动。中国医药物流在发展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

2.1医药连锁经营优势逐渐显现药店连锁经营的优势是降低采购成本,从而降低销售价格。中国零售药店市场与国外有所不同,原因是国外的药品主要是依靠零售药店或分销机构销售给患者,而中国的医药体制存在“以药养医”的体制,绝大多数药品都是通过医疗机构销售给患者的。这种现状也限制了中国零售药店市场的市场化发展。然而,随着中国医改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效仿国外医药连锁经营模式,以此摆脱一味价格竞争,谋求新的发展。

从近八年百强药店销售总额变化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百强连锁药店销售额增幅不断,医药连锁经营优势逐渐显现。

2.2各地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力度加大虽然药品零售企业近年来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但只是数量增多,效益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零售企业自营配送中心效率低下。医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成为医药物流大发展的标志,为了推动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国家和医药企业开始大力投资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今年6月,国药控股安徽有限公司投资的皖西医药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安徽金安经济开发区,总投资4亿元,该医药物流中心建成后将大力推动皖西医药产业的发展;鄂企上市公司九州通将在武汉投资3.8亿元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建成后可支撑年销售配送药品60亿-80亿元。

各地大型物流中心的出现将会促进现代化医药物流体系和运营模式的优化。在新的运营模式(如图2)下,医药厂商的产品可以先汇集到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对各地的下游客户做配送,这样可以降低医药商业的管理成本和医药零售终端的进货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的集中度。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8

[关键词]Logistic方程医药行业3pmL共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38-02

物流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随着分工的再细化,第三方医药物流(以下简称3pmL)已表现出一股蓄势待发的气势。而医药行业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向来受到各界关注。

Logistic方程是生物学种群动态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程之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模型和方法。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Logistic方程来研究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周浩①根据Logistic方程的增长曲线,动态描述了企业的产出水平,并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各参数深入分析,探究影响企业产出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关键因子。孙久文②借助Logistic方程,对长三角地区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探究。

一、医药企业和3pmL的Logistic方程

(一)Logistic方程模型推导

Logistic方程是由马尔萨斯(malthusian)的人口增长模型演变而来。1798年,马尔萨斯以多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为依据构建了malthusian方程

(2.1)

1838年,荷兰生物数学家威赫尔斯特(Verhulst)首先提出了对malthusian模型进行修改,得到新的Logistic方程

(2.2)

本文即是用(2.2)Logistic方程式来描述和分析医药企业和3pmL的共生关系。

(二)符号说明

在Logistic方程模型中以产出水平代表医药企业和3pmL的增长变化,通过分析产出水平的变化来描述双方之间共生关系的演变过程。为了建模,特做如下定义或假设:

1.y表示模型中的产出水平,随自变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y1(t)和y2(t)分别表示医药企业和3pmL在t时刻的产出水平。

2.K1和K2分别表示医药企业和3pmL在独立状态下环境所决定的最大产出水平。K反映了资源的丰富程度,K值为一常数。

3.q1和q2分别表示医药企业所在行业产出水平的平均增长率和3pmL行业产出水平的平均增长率。q>0,反映了行业本身的平均增长率。

4.y1/K1和y2/K2分别表示医药企业和3pmL的产出水平占各自最大产出水平的比例,定义为自然增长饱和度。

5.a表示3pmL的自然增长饱和度对医药企业的产出水平增长的贡献,b表示医药企业的自然增长饱和度对3pmL的产出水平增长的贡献,a>0,b>0。

(三)建立模型

医药行业存在已久,在没有3pmL出现时,物流活动也是照常运作的,只是由买家或者卖家承担;然而第三方医药物流行业却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由于分工的专业化才出现了物流这个概念。严格意义上讲,3pmL是专门从事医药品物流的企业,必须依赖医药企业的订单才能生存,其产出水平取决于后者。

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忽略3pmL对医药企业的贡献。医药企业可以将物流外包,借助于其专业化的优势,一方面能够节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能够集中资源开展核心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众多的优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定义医药企业和3pmL之间的共生关系为偏利共生。

根据Logistic增长规律,再类比方程(2.2),可得医药企业在独立状态下产出水平的增长规律为

(2.3)

当3pmL加入后,医药企业能够获得众多优势,其产出水平又可以增加。因此在方程(2.3)右边再加上3pmL对医药企业产出水平的贡献即可,则有

(2.4)

对3pmL而言,其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其出现主要来自医药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如果没有医药企业,3pmL的产出水平将逐渐减少并趋于零。故3pmL的产出水平可以描述为

(2.5)

当医药企业将物流活动外包给3pmL,即偏利共生,3pmL依靠医药企业的订单能够生存时,医药企业通过对3pmL下订单等方式对3pmL的产出水平有促进作用。此外,考虑到3pmL自身的阻滞作用,有

(2.6)

(四)平衡状态求解

医药企业和3pmL在Logistic模型中达到稳定时,即是平衡状态。根据导数的意义,单位时间内产量为零,即(2.4)、(2.6)式为零就是平衡状态,最终解得两个平衡点为p1(0,0),p2()。

为了确定p1,p2是否真正的平衡点,根据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③,方程(2.4)、(2.6)在平衡点p0(y01,y02)展开泰勒级数,只取一次项,得

取上述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

(2.8)

根据α、β的正负判断平衡点稳定性的准则(

):

若α>0,β>0,则平衡点稳定

若α

把平衡点p1和p2代入,得p1不是其平衡点,而p2为平衡点,但其前提条件是a1,ab

在平衡状态下,医药企业产出水平为>K1,这就说明了医药企业的产出水平大于其独立状态经营时的产出水平;对于3pmL而言,其独立状态的产出水平为0,而在平衡状态下其产出水平为,说明3pmL的产出水平大于其独立经营时的产出水平。

(五)偏利共生平衡条件解释

偏利同共生平衡状态的条件是a1,ab

a

b>1:医药企业的自然增长饱和度对3pmL的产出水平增长的贡献大于1,即贡献大于3pmL自身的阻滞作用。没有医药企业的出现,3pmL就无法获得其订单,独立经营下去,因为3pmL不能从其他的领域取得订单。只有依托医药行业的订单,3pmL方能从中获利。所以,医药企业对3pmL的产出水平贡献很大,也对应了b>1的条件。

ab

二、总结

本文借用Verhulst修改后的Logistic方程,刻画描述了医药企业和第三方医药物流之间的偏利共生关系,以模型的方式说明了医药企业和3pmL企业在共生前后的增长变化,并对其平衡状态求解,用经济学的角度对医药企业和3pmL在偏利共生状态的平衡条件做了诠释,希望对两者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周浩.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3(4):34-39.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9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医学占据了世界医学的领地,而博大精深的中医已经淡淡被人们遗忘。怎么才能让中医学再次走进世界人民的眼中,变成世界医学的潮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很多的医学和生物科学工作人员所面临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最近几年来生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学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一些以综合技术为特点的学科正在不知不觉的兴起。而这些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还能说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潮流性,这些就能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生物医药的现状篇10

[摘要]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患者,将全部病例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核心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以清热利湿活血为要。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李发枝教授,国家第4批名老中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艾滋病)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自2004年始,每周二下午定时在河南省尉氏县中医院对艾滋病人进行义诊,常年如一日,每次都有大量的病人就诊,疗效甚好。为继承和发扬其诊疗经验,本研究通过对临床信息数据化处理后,进行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方药进行数据挖掘,解析其治疗思路,揭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纳入标准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中华医学会《艾滋病诊疗指南》[1]标准执行。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①符合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诊断依据,并以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作为主症。

 

1.2病例资料选择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在李发枝教授尉氏县中医院义诊门诊接受治疗的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共9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7例次,其中4例次首诊是正在发生的带状疱疹,其余33次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研究方法病例资料收集方法:初诊、复诊病例格式经过专门科研设计,保留病历原始信息。收集资料基本齐全,9例共37例次的数据均纳入本次研究中。 

数据库说明: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库隶属于“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库,该系统由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的“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课题组建立。

 

1.4资料处理数据采集: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以上述研究目的为目标,采集了病例的文本信息[2],对文本信息结构化处理[3]并录入,形成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数据录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4-5]。

 

建立规范数据库:数据前期整理及规范录入完成后,进行数据汇总,形成数据库。对各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以利于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分析:本研究运用中医临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常使用的eclipseRCp技术。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是复杂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社会、生物学、商业、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广泛应用[6]。根据节点度的分布情况,可以将复杂网络分为指数网络和无尺度网络2个大类。把具有幂律分布的网络称为无尺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这是基于关联规则的一种数理分析模型与方法,反映了复杂网络在一定驱动力的影响下动态的自组织过程宏观规律,据研究显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过程具有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复杂网络分析为中医药理论如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等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名老中医的基本处方配伍经验或是某一病症的药物配伍经验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进而发现核心药物配伍特点及药对信息,由此能够总结名老中医某方面的学术思想[4]。

 

2结果

2.1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全部患者共9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7例次,其中4例次首诊是正在发生的带状疱疹,其余33次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治疗均有效。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7]得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高频药物,见表1。在37例次中,使用黄芩33次、甘草31次、红花25次、车前子24次、全瓜蒌23次、当归22次、龙胆草22次等。说明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主要为清热燥湿之黄芩,活血化瘀之红花,清热解毒、利尿渗湿之车前子,清肺化痰之全瓜蒌,养血活血之当归,清泄肝胆经湿热之龙胆草。

 

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根据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该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的频度,可以分析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常用药物即核心处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的常用药物网络见图1。结合网络图能直观看出常用药物和使用较多药物。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的可视化的处方配伍网络见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处于处方配伍网络的核心节点。每一味药物与周围药物的边表示配伍关系。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即药物配伍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强度。与该网络相对应的药物配伍频度信息见表2,黄芩-甘草配伍频度最高,其次为红花-甘草,再其次为黄芩-红花、全瓜蒌-红花、黄芩-全瓜蒌、全瓜蒌-甘草。方剂疗效的基础不是单味中药功效的相加,而是中药之间的配伍作用[8],药对是为达到某种疗效而组合使用的,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明确药对之理论,掌握在组方中的应用规律,更好的去应用药物的配伍理论,为中医药的治疗提高疗效。结合两部分信息,可提炼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处方特点为以清热、活血药物为核心药物,利于总结经验及指导临床应用。

2.2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辨证特点及症状加减用药特点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团,复杂网络图2可示龙胆泻肝汤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的方药组团。图2可示在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入全瓜蒌、红花。这与李发枝教授治疗本病时若出现原疱疹处及其周围皮肤剧痛,而表现为余热(湿)未尽,络脉瘀阻证之后遗神经痛相一致。这一配伍特点反映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辨证及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