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汉语言文学总结十篇汉语言文学总结十篇

汉语言文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59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1

从开始上小学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这门学科,觉得中国语文这门学科不仅能使我们说出动听的话语,还能让我们写出漂亮的方块字,于是,我以后的生活就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这份不解的缘分,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还曾一度长时间担任语文课代表,是老师眼中的优秀生,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高考结束,我的语文分数也一如既往的是我所有学科中最高的,因此,我选择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来作为我大学学习的专业,而学校则选择了**师范大学。很幸运的是,最后我被录取了,如愿以偿的进入到**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我的学习生涯。

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是愉快而充实地度过的。学业上,我不仅深入的学习了本专业所涉及的所有课程,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还副修了英语专业;课余生活上,我积极地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邓研会及心理健康协会,同时在校外做些兼职,不仅锻炼了社会生存技能,所得的小小收入也能补贴生活。

对于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是怀着美好的憧憬的。听前辈人说,中文系能把一个女子塑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一个气质如兰的人。的确,四年的专业学习,也让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塑造力。我们要修读的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必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等,另一方面是专业选修课,如杜甫研究、陶渊明研究、港台文学、东方文化、基督教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等等。所修读的这些专业必修课奠定了我在汉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深厚基础,而专业选修课则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而且使我对中文的爱慕之情益笃。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由于对自身有着较高的要求,我结合兴趣副修了英语专业。副修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周六、周日,因此我就不能像其他不副修的同学一样,在周六、日还可以美美的睡个懒觉,我必须早早睁开朦胧的睡眼,起床,洗漱,然后去上课。虽然副修过程中有苦有累,但亦有喜有乐。上课时的充实,演presentation的搞笑与欢乐,拿到副修成绩单的喜悦,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的。非常遗憾的是,我只副修完专科的课程就不能再继续修读了,所以也不能如我先时之愿拿到双学士学位,但我也不能因此就自我否定整个副修过程,结果很重要,过程亦很重要,只要经历过,就值得珍惜。

除了专业课程与副修课程外,我还跟随大家一起修读了学校的校通修课程,加强了日常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常识修养及基本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同时,为了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中学教师的要求,我们还修读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通过了见习、实习,即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为自己将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2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

   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3

关键词:文献综述英汉学术论文分布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32-02

近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成了语言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对各类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对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尤为突出。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和讨论部分),而对作为学术论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综述的研究甚少,其英汉对比研究更为少见。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并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文献回顾能够体现论文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性认识,论证研究必要性的能力,以及宏观综合文献的能力,是整个论文中最难写的一部分。[1]鉴于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文以Swales学派体裁理论以及Connor的对比修辞理论为基础,从分布特征对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同一体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异同。

一、数据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总共包括40篇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学术论文。根据nwogu(1997)提出的建立语料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声望(reputation)和可读性(accessibility)的原则[2],确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种杂志:《外语界》《现代外语》《appliedLinguistic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这些杂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运用wolframmathematics60软件进行随机抽样,从4种杂志中分别任意抽取10篇论文,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语料库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献综述宏观结构对比,主要是针对所建立的语料库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应用语言学领域实证性学术文章的宏观结构主要包含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四个部分。[3]文献综述在论文中呈现的最主要的形式为引用,占据了文献中综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1990)将引用分为两种类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以括号或上标数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现。[4]运用pDF转word转换器软件统计这两种引用在英汉论文中四个部分(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中的字(词)数。英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单词数为单位计算的,而汉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中文字数为计算单位,因此不能仅通过统计英语论文的单词数和汉语论文的字数得出文献综述的分布比例。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也作为分析的依据。在统计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分布特点。

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宏观分布对比分析

1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是文章各部分文献综述字(词)数占相应各部分字(词)数的百分比。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论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最多(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文献综述单词数24527,占引言总单词数的637%;汉语论文中引言文献综述字数16650,占引言总字数的495%),结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献综述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而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则相反。对于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中的比例而言,英语论文略高于汉语论文(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词数38401,占英语论文总词数的266%;汉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字数33667,占汉语论文总字数的225%)。除了上面说到的英汉论文篇幅以不同的单位衡量的原因外,这样的结果不能足以比较文献综述在两种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因此有必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语料文献综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显示了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t=1615,1953,0215,-1870,1875;df=38;p>005)。

2.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

表3和表4是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对比。从表3可以看出,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都多于汉语论文,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为明显(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数771,汉语论文中为275;方法部分英文论文为185,汉语论文为50)。文献综述在论文中的出现频率与句子的比较结果相似,也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较结果和讨论部分要大。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同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这两方面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表5和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5)。研究表明,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显多于汉语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也是英文论文居多,但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在英汉论文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分布最多。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就句子数和出现频率而言,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多于汉语论文中的句子数,出现频率亦是如此。这两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英语论文作者更加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这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写作习惯差异。中西方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人际交往讲究“客气”。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直截了当。[5]因此,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时,中国学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直接、明快的写作风格。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不同之处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汉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文化习俗和写作风格都会影响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对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有助于学术写作者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各自的写作修辞特点,提高跨文化意识,加强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姿懿,高桂珍.中外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体裁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104-106.

[2]nwogu,K.n.themedicalResearchpapers:StructureandFunctio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997,16:119-138.

[3]杨瑞英.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学术文章结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29-34.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4

关键词语言接触英语借词汉语词汇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3.5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ofenglishLoanwordstoChineseVocabulary

intheperspectiveofLanguageContact

maJuan

(Chengduinstitute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00)

abstractinrecentyears,researchontheimpactofthehotissuesofenglishLoanwordsonChinesevocabularyfocusedonthecausesofenglishloanwordsgenerated,type,andimpactontheChinesevocabulary,attitudesandtrendsresearcherontheimpactofChinesevocabularyinfiveareas.thispaperonthesehotissuesinrecentyears,therepresentationofthevariousfactionstosortoutacademicachievement,summarizedandreviewed,inordertoclarifythecontext,outliningthetruefeaturesandmaketheproblemsoflanguagecontactperspectiveonChineseloanwordsinenglishvocabularyfurtherdevelopmentofacomprehensivesystemtoprovideasolidandreliableresearchplatform.

Keywordslanguagecontact;englishloanwords;Chinesevocabulary;influence

0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发展,也因为语言的普遍性,各种语言之间的接触日益密切。郭艳(2008:88)在“从语言接触看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中指出“很多的学者(如appel&muysken;BataensBeardsmore;Goebl;nelde;Stary&wolck;Grosjean;Li;mackey;myers-Scotton;Romaine;thomason;weinreich;winford)”都在研究语言接触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他们关注语言接触的形式特点、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典型的接触性语言如克里奥语、皮钦语以及语言的消亡等;如CharlesF.meyer(2009:42)在introducingenglishLinguistics中就提到“Languagedeathisatypeoflanguageshift.theprocessoflanguagedeathistypicallyslow,andinvolvessuccessivegenerationsofspeakersabandoningalanguageuntilonlyrelativelyfewpeopleremainasfluentspeakers”。语言接触可能导致各种语言现象,但是借词是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中最直接、最普遍的现象,而且以词汇借用最为典型。在强大的英语全球化势力影响下,英语词汇正源源不断地被引进汉语词汇之中,对汉语词汇势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分析综合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对语言接触视域下的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这一研究主要探讨的几类问题归纳如下:

1.1英语借词产生的原因

汉语词汇中英语借词的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的需求,同时也与人们的语用心理有着密切关系,还由于语言的普遍性,CharlesF.meyer(2009:38)在introducingenglishLinguistics中提到了“Languagetypologyandlanguageuniversals”。近年来对于语言接触视域下汉语词汇中英语借词产生的原因研究颇丰。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语言自身的发展;(2)社会因素的促进;(3)文化的渗透。

1.2英语借词的类型

近年内对英语借词的类型进行研究的分类各异,有从宏观分类的,也有从微观分类的,但都没有统一的定论,因此出现了各种分类分法。研究总结之后发现英语借词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1)英语借词的来源;(2)英语借词进入汉语词汇的时间;(3)英语借词的借译方式。根据前两种分法各家各派意见较一致。曹莉亚(2009:117)在“百年汉语外来词研究热点述要”中指出“按照英语借词的借译方式分类是最为通行的,但同时也问题最多。因为借译方式又包括音译词,音译词又包括纯音译词、音译加注词、半音半意词、音译兼意译词,意译词和借形词三类”。近年来学者们的分法均从属于第三种分类方式,总体上分类一致,但根据个人认识的不同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发现,以上学者们虽然分类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是综观起来都是从英语借词的借译方式进行分类的。

1.3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都相对稳定,而词汇系统则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英语和汉语频繁的语言接触中,大量英语借词在被消化吸收的同时,也对汉语的词汇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各家各派均对此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并获得可喜成果。总结起来,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汉语词汇日益显著的词缀化倾向;(2)汉语词汇日益增多的字母词;(3)不断加强的多音化趋势;(4)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5)日益增长的同义词6汉语词汇的语义改变。还有一些学者做了自己的观点补充:SunQiyun(2009:45)在StudyonenglishLoanwordsinmSC中提到英语借词增加了汉语词汇中数字派生词并影响了汉语词汇的书写方式。

1.4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影响的研究者态度

近三年内对于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各家各派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一,主要表现在持积极肯定和持消极忧虑两个方面。(1)积极肯定:持赞成态度的学者们占大多数。他们认为英语借词增添了汉语词汇的数量和活力。在汉英语言的交流中,汉语不断吸收英语中的词汇,并加以消化和改造,赋予了其新的面貌、新的内涵、从而展示了汉语言词汇巨大的生命力。而且认为尽管英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都只停留在其表层结构层面,因而是极其有限的,汉语词汇结构的根本特征并没有改变。英语外来词是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有益补充,对于汉语词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2)消极忧虑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他们认为应该规范英语借词,保护汉语词汇的纯正与健康。

综观学者们的积极乐观和消极忧思,对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正面评价居多。肯定英语借词丰富、发展了汉语词汇,并使汉语言更具生命力。

1.5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影响的发展趋势

纵观汉语词汇吸收英语借词的历史,我们发现不同历史时期虽有程度上的差别,但总的来说汉语还是开放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选择,英语借词是否能沉淀在现代汉语中并且成为基本词汇还要拭日以待。近年来研究学者对其发展趋势都做了自己的预测。他们都认为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影响日后会更加频繁、密切。

在对近年内学者们对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进行总结研究之后,发现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研究论文总数量不够丰富,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性等问题。

2结论

本文梳理总结了近年来学者们关于语言接触视域下的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在肯定学者们成果的同时也做了更系统全面的分类,发现了研究的主要论题内容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因此,全面系统地对其进行研究对汉语言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CharlesF.meyer.introducingenglishLinguistics[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

[2]HongZengzhang.theinfluenceofenglishonmodernChineseLexicon[D].ShanghainormalUniversity,2007.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方法;系统化;抓重点;多练习

汉语言文学学习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天通过各种方式使用汉语言,掌握汉语言这门基本的课程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汉语言文学的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有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样才能够掌握好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其他语言或者课程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说,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记忆技巧中,在背诵诗词歌赋时,可以采用一些背诵技巧,譬如英语单词的背诵技巧有词义分析,联想记忆法,词缀词根的分类记忆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英语单词有许多的后缀,如—tor,或者—er,有这类词缀的单词一般属于名词且,比如work加er后缀变成worker,就从动词变成了名词。类似英语单词这种单词分类,后缀等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方法要在学习经验中,多加总结或者套用一些其他科目课程的学习技巧。另外,在学习汉语言中,针对字词的学习可以通过形声字或者句子等来帮助记忆和学习。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通过变通来解决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注重技巧和方法,要提高学习效率或者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就必须要下足功夫,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前面提到的主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在上述的基础上,学好汉语言文学还有一点重要要求,就是要动手实践,多做练习。我们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到再多的理论或者懂得再多的学习技巧,没有动手去实践,没有做配套的练习还是不能够掌握知识的。俗话说,勤能补拙,勤动手,多做练习才能把学到的理论进行实践,才能在做练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学习是否有遗漏或者学习重点是否正确等等,学习汉语言就不能离开实效练习。做练习,是我们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做练习中,我们可以深入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或者研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的同时,必须要多做练习才能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综合学好汉语言文学。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全面地、系统化地,并且有重点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技巧,还需要多做习题。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后,要配合多做练习才能巩固知识,这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6

摘要:新疆喀什地区,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占到总人口数的95%以上,所以喀什是“学习汉语,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的主要对象。疏附县中心幼儿园,维吾尔族幼儿占到总幼儿人数的90%以上,所以我园一直以来把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口语作为主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水平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环境;母语;倾听;个体差异

当今,“学习汉语,说好普通话”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新疆喀什地区,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占到总人口数的90%以上,所以喀什是“学习汉语,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的主要对象。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双语教育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为了重视并满足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我园采取开设双语班,民汉混合编班的形式开展双语教育。

幼儿时期是语言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最佳时期。根据《幼儿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规定发展幼儿语言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发音清楚、正确,学习普通话。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其核心是发展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学前期的语言教育是以口语为基础的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来说学习汉语口语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疏附县中心幼儿园,维吾尔族幼儿占到总幼儿人数的90%以上,所以我园一直以来把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口语作为主要任务,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1.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因素。

我园位于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疏附县主要有维吾尔、汉、柯尔克孜、塔吉克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29.75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8.14%;汉族4933人,占1.63%;其他民族693人,占0.23%,所以疏附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多民族团结聚居的地区。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幼儿没有一个良好的接触汉语和学说汉语的社会环境,其次就是很多幼儿的父母双方都不懂也不会说汉语,即使懂汉语的也说得不标准这就使幼儿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说汉语的家庭环境。

2.自身母语的因素。

维吾尔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它和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如维吾尔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不同的,维吾尔语的主谓宾和汉语刚好相反,维吾尔语的谓语在主语的前面,这就使很多维族幼儿在说汉语时主谓颠倒,语序混乱。如把“我吃饭了”说成“饭吃了我”把“他打我”说成“他我打”。还有维语没有阴阳平仄之分而汉语讲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因此很多维族幼儿在说汉语时把握声调是一个难点。其次就是维语和汉语的好多词语的说法相同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如维语中的“桌子”指的就是我们汉语中“凳子”的意思,维语中所说的“沙子”在汉语中却是“簸箕”的意思等等,这样就给少数民族幼儿在理解汉语词语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其它方面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它的幼儿语言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及幼儿掌握汉语的程度明显高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我县属于四类地区是国家贫困县,经济发展和科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2)教师素质的影响。①我园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和幼儿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虽然具有HSK五级以上证书的教师占绝大部分,但口语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发音不准确现象严重。②我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到20%相当数量的教师的专业与幼儿教育毫无关系。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③教师的教授方法单一,与内容不相适应是困扰幼儿汉语学习的首要障碍;④教学方法应用不够广泛,采用传统的教辅工具较多,现代化的教辅工具较少。

(3)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幼儿学汉语的重视程度。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作为幼儿习得语言的第一个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双语学习,有的学者指出,家庭中的客观因素,如父母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及汉语水平等,在幼儿接受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客观环境势必为幼儿接受双语教学提供保障。我县的城镇人口只占到总人口数的8.37%,农村人口比例大,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结合上述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的因素,我园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园实行民汉幼儿混编制,这不仅能激发维族幼儿多说语,而且也让维族幼儿在课外通过与汉族幼儿彼此的玩耍和交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布置班级,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色彩使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对教师所教的东西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

2.注重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

根据学前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实践经验,将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划分为四大块: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早期阅读。倾听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幼儿会听才会说,幼儿倾听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他说的水平。

3.让幼儿掌握汉语的四种声调。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的声调代表不同的意思。因此,在对幼儿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要让幼儿注意声调,认识并掌握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种声调。

4.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语。

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从发音、用词到掌握语法规则无不如此。教师的言语质量,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言语的发展水平。因此要求教师发音要正确,坚持讲普通话;在表达方法上要适于幼儿的接受水平;讲话的语调要使幼儿感到亲切;讲话的速度和声音的大小,以幼儿能听清为准。

5.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老师很重视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运用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而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的口语交往能力也要注重增加个别交流,只有在个别交流时,我们老师才能更好地注意到该幼儿的口语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教师如能重视日常生活中与每个幼儿谈话,就可以增加很多知道幼儿练习口语的机会,更可以加快幼儿掌握口语的速度。

6.加强家园联系。

教师利用家长接园、送园的机会,利用家长开放日来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还利用幼儿来促进家长汉语水平的提高。如我园开办的“我是小小老师”的活动,要求幼儿把每天所学的儿歌、诗词回家后交给自己的爸爸妈妈。通过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带动了家长一起学汉语。

综上所述,学前双语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学前双语教师要不断探索,努力寻求适合我园幼儿实际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勇于创新,使我园的双语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学前双语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祝士媛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7

关键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述评

一、引言

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研究重点。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众多学者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都做了相应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得偏误语料的途径会直接影响到偏误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说服力。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取偏误语料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获取。这样的方式自然性强,但是调查面过于狭窄,缺乏普遍性。二是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来收集语料库,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但容易受学生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是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语料库覆盖面大,但分析过程较为复杂。

有了可靠的语料来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偏误进行正确地分析。笔者以“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收集了近30年来,与该关键词有关,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随后进行人工筛选,以确保文献研究对象为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以下数据图是1894年至2015年的相关论文情况。

由以上表格可知,1984年我国学者鲁健骥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文中首次介绍了“中介语”和“偏误”两个基本概念,并依据中介语的几个主要根源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训练问题等方面对偏误做了举例分析。此文标志着我国偏误分析研究的正式开启。1990年以后,偏误分析进入繁荣阶段,出现了很多针对语言各要素进行偏误分析的文章。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章主要是总结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方法和原则以及相关的语言学理论。

整体而言,偏误分析在近三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期研究中,以鲁健骥为代表的学者们注重的大多是理论的引证,通过对国外学者偏误分析理论的学习,将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多从实际出发,通过搜集留学生的实际偏误来进行研究分析。第三个阶段则是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反思并且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这标志着偏误分析的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二、前期阶段

1967年,Corder发表的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打开了偏误分析的大门。1972年,L·Selinker在论interlanguage上提出了“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鲁健骥(1984)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以L·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变为化石(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了错误与偏误的不同,介绍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影响其产生的五个原因,并以此为纲例举了母语为英语学生的语音偏误,随后又列举了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语层面可能发生的四种偏误现象,以及归纳了四类语法偏误类型体现的一个共时静态的研究视角。同年,梅立崇等发表的《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从历时动态的角度对32名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并且提出了“过渡方言”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针对某一偏误类型进行分析,成为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一种主要模式。从整体上看,80年代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论文数量非常少,仅仅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为后期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中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对外汉语发展的繁荣时期,众多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1994年,鲁健骥发表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一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母语干扰、过度泛化与教学失误对语法偏误产生的影响。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共得192项,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鲁健骥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分析。1996年,陈小荷《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一文单就副词“也”这一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偏误分析;1996年,高宁慧发表的《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将重点放到了代词的使用上;1999年,姜德梧《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着重讨论了HSK考试中外国学生“把”使用的偏误现象;1999年,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则从汉字角度分析了留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偏误现象;1999年,张永芳的《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关注点是将语言与文化初步结合,主要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偏误从语义和语法角度进行分析,并找出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启示。相关文献还有孙德坤的《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陈若凡的《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

这一阶段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研究,特点鲜明,目的性、针对性强,选取的考察点也非常细致。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依据教学对象与课堂实际,根据学生的国别情况,基于留学生的语言背景,进行偏误分析。2000年,肖奚强《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2007年,曾怡华《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上述偏误研究为特定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提供了教学策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三是基于汉语水平进行偏误分析。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于教学需要,根据其学习时间被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学习水平。许多有教学指导意义的偏误分析也是建立在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上的,如2004年唐永宝《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复句偏误考察》此类偏误分析建立在具体语料和对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

四、总结创新阶段

近十年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总结创新阶段。这一阶段发表的文章不仅总结了前人在理论介绍、偏误分析实践、习得过程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而且提出问题,指出了研究方向,对后来偏误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如:2005年,赵春利的《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研究了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所表现出的特点,认为在研究类型上先后可划分为理论引证、事实分析和创新总结三个阶段;论文还体现了从引证理论到具体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描写到认知的发展趋势,并且指出应该从理论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上加强对偏误分析的研究。2003年,张如梅《偏误分析述评》阐述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偏误的产生,偏误的确定和描述以及偏误分析对学习者的负面影响,并对偏误作出述评,从而进一步明确偏误分析对语言学习的作用。2011年,司艳艳的《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从偏误分析研究发展阶段、偏误分析的类型、偏误分析研究成就及问题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成果做了归纳和总结。此外,肖奚强的《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从偏误用例的选取、偏误用例的分类、偏误用例的分析三方面入手,探讨偏误分析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且主要对偏误分析用例的选取、分类和分析原则上进行反思。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从心理和思维两个方面揭示偏误产生的共同性。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也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热门研究话题。通过在知网上的相关检索、人工筛选、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发现,在2005年以后,关于偏误分析的硕士毕业论文平均每年多达一二百篇。而相关的国际会议与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更多地将视角转向了留学生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从留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来具体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契合了对外汉语教学。2005年,余瑾、王华《尼泊尔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对尼泊尔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尼泊尔学生总体水平和不同级别水平学生的声调偏误率,找出各声调偏误特点、难度梯级,发现汉语的上声是尼泊尔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了克服声调偏误的教学对策。2005年,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从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语言学习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越南人学汉语的语音出现偏误的原因。2014年,王安红、具旼炯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第28卷上的《语音同化与韩国学生汉语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一文,通过比较韩语与汉语中的语音同化现象而导致的语音偏误,从而得出有利于针对韩国学生语音的对外汉语教学。2015年,朱湘燕、徐逸君的《美国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分析》采用动词兼容性的敏感度测试的方式,对具有粤语背景的美国旧金山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产生偏误的原因既与汉语本身各给予义句式自然度不同相关,又与给予义句式在学习者所具有的粤语、英语两种语言方言背景和汉语中的普遍性标记程度不同相关,还与标记形式错综复杂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在创新性方面,这些研究者在偏误成因、偏误研究原则及办法、汉字偏误分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8

关键词:修辞对外汉语修辞学交际中心修辞观

近年来,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直被忽视和“冷落”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一时之间成了新的热点。随着学者研究和探索的深入,“对外汉语修辞学”正朝着新兴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起来。

然而,纵观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不难发现,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的理论基础还十分薄弱,学科框架仍然比较模糊,整个领域的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最早在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做出大胆尝试的是陈汝东先生(2000),在《对外汉语修辞学》中,他第一次把对外汉语修辞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然而,遗憾的是,全书除了第一章的理论思考外,其它部分基本上沿袭了汉语本体修辞学的框架和内容,没有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因而还不具备使对外汉语修辞学完全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影响力。此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思考,组织召开过几届“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但是,从对外汉语修辞学学科发展的全局来看,基础性的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研究还很不够,绝大多数的研究也未能突破传统汉语本体修辞学研究的思路,因而很难真正体现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乃至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学科的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目的和汉语学习者的实际入手,认清和把握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和本质,这是摆脱汉语本体修辞学桎梏、凸显对外汉语修辞学特色的根本前提;其次,要把握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即“对外汉语修辞是在汉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实现从“语言中心”的传统修辞观向“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这是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再次,要结合跨文化交际和认知科学等学科,拓宽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以汉语学习者的整个第二语言交际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发挥对外汉语修辞学的跨学科性和前沿性特色,提升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指导作用。其中,“交际中心”的修辞观占据主导地位,它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本质所在,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的灵魂,也是本文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一、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

在具体探讨“以交际为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学”之前,我们必须实现对修辞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向,本文称之为“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

“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就意味着在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必须改变传统的修辞观,转向以交际为中心的修辞观。

(一)“语言中心”的传统修辞观

“修辞”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非常受重视的一门学问,在自由的风气之下,演讲和辩论术非常发达,这就促进了修辞学的发展。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修辞是比较广义的,接近文学理论,但是,其中也包括了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在智者学派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发展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语言的分析上。不过,总的来说,“修辞”还是一门语言艺术。而

二、以交际为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学

从整体来看,以交际为中心的修辞观对把握对外汉语修辞的本质,界定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明确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对外汉语修辞的本质

什么是对外汉语修辞?这是研究对外汉语修辞学首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陈汝东先生认为,“对外汉语修辞是在汉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对外汉语修辞学》,2000)。这种定义把握了对外汉语修辞“跨文化性”和“交际性”的根本特点,并将对外汉语修辞视为一个行为过程,而不是语言技巧,这是值得肯定的。在此基础上,“对外汉语修辞”还可以理解为“在汉文化语境下以言语为主的交际调控过程”。“交际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观是符合这两种对外汉语修辞定义的。陈汝东先生虽然提出了上述定义,但却未能强调“交际性”才是对外汉语修辞学的本质,这是十分遗憾的。

本文明确提出“交际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观,也就明确了“交际性”作为对外汉语修辞学本质的重要地位。对外汉语修辞是“以言语为核心的跨文化交际的艺术”,是一个跨文化环境下的交际调控过程。这样,从认识论上讲,对外汉语修辞学也就能够摆脱传统的从汉语本体修辞学的套路,转而从整个第二语言交际过程入手,从而重新界定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确定整个学科的理论框架,总结、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修辞规律。可以说,“交际中心”的修辞观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基础。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9

论文摘要: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对124名学生2003年专业八级统考中汉译英、英译汉成绩与其他“纯”英语技能(听力、阅读、改错、写作等)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该研究旨在客观地揭示英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文章对该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阐述了它们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在英语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听、读、说、写、译这五种专业技能中,惟有“译”是一种双语交际能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听、读、说、写这四种能力的综合反映”,英语能力无疑是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李赋宁认为:“练好外语基本功和翻译的质量有很大关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翻译能力?学生的听、读、说、写等“纯”英语能力与翻译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有何联系?对翻译教学研究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但通常我们只能对英语能力和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作定性讨论。本文试通过统计分析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对翻译能力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外语学习与翻译学习之间的关系,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研究数据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属于人的心理特征,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通过测量其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征来推论一个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语言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表征数据通常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笔者有幸获得一份由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的200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八级统考成绩册(共124名考生),该成绩册提供了每个考生的总成绩和所有单项成绩(听力、阅读1、阅读2、听写、改错,汉译英、英译汉和写作)。英语专业八级统考是测量英语专业学生各种语言技能(包括翻译能力)的最权威的标准化考试,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非常适合作为测量学生英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定量数据。

2.数据统计分析笔者将该成绩册中每个考生的单项成绩输入SpSS软件,为便于分析操作,将“听力”和“听写”成绩相加后合并为一项(标记为“听力理解”),作为考生英语听力能力的表征数据;将“阅读1”和“阅读2”成绩相加后合并为一项(标记为“阅读理解”),作为考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表征数据,然后将每个考生除“英译汉”和“汉译英”外的所有单项成绩相加合并为一项(标记为“总分1”),作为考生“纯”英语能力的表征数据为了证实“纯”英语能力较强的考生和较弱的考生在翻译能力上是否存在明显差距,笔者将所有考生根据“总分l”的成绩分为两组,“总分l”成绩大于或等于及格分数(即48分)的考生为高分组(共35人),“总分l”成绩小于及格分数的考生为低分组(共89人),然后对这两组考生的“汉译英”及“英译汉”成绩分别进行均值比较及独立样本t检验。为了考察考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读、写等纯英语技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笔者用SpSS软件对全部考生的“汉译英”、“英译汉”、“听力理解”、“阅读理解”、“改错”、“写作”、“总分l”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对“总分l”大于等于及格分数(48分)

和小于及格分数的两组考生的“汉译英”成绩进行均值比较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如下:

由表l和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Lcvene方差齐性检验F:0772,p=0.381>0.05,可以认为两组学生“汉译英”成绩的方差相等;

(2)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时,t=3.303,p=o.001

2.对“总分l”大于等于及格分数(48分)和小于及格分数的两组考生的“英译汉”成绩进行均值比较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如下:

由表3和表4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Levene方差齐性检验F--2.541,p=0.113>0.05,可以认为两组学生“英译汉”成绩的方差相等;

(2)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时,t=3.152,p=.002

从上分析结果可认为,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翻译能力上明显优于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

3.对全部考生(124人)的“汉译英”、“英译汉”、“听力理解”、“阅读理解”、“改错”、“写作”、“总分1”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下:对表5中的数据可做如下分析:

-

(1)考生的“汉译英”成绩与英译汉成绩相关性最强(R=0.454,p=0.000),这说明汉译英能力和英译汉能力是相互关联的。从翻译教学来说,这提示我们英译汉教学与汉译英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考生的“汉译英”成绩与“总分1”的相关性较强(R=0.333,p=0.000),这说明学生的汉译英能力和听、读、写等“纯英语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英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汉译英能力;

(3)在构成“总分1”的各单项成绩中,“改错”成绩和考生的“汉译英”成绩的相关性最强(R=0.332,p=0.000),几乎和“总分1”与“汉译英”的相关性相同。八级“改错”测试的要求是:“运用语法、修辞、结构等语言知识识别短文的语病并提出改正的方法。”“改错”成绩和“汉译英”成绩的相关性启发我们:学生正确应用英语语法、修辞和结构等语言知识的能力是影响汉译英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和英译汉相比,学生在汉译英时比较容易受母语语言结构的干扰而出现语病。按照Lade的观点,句子结构和语言概念是汉英差别最大的地方,因而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要障碍。根据笔者平时批改学生汉译英作业的经验,不少学生在英语词法、句法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方面的语病屡见不鲜。周仁华¨柏总结了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译英表达时经常犯的13种错误,其中有7种和英语基本词法、句法和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有关。杨晓荣¨则将汉译英中译者所需的英语语感具体化为:1)语法意识;2)惯用法意识:3)表意意识;4)文体意识;5)情景意识;6)连贯意识。可以看出这6个方面和英语语言知识有很大关系。

(4)通常我们认为汉译英和英文写作都是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由于这些原因,英文写作就成为汉译英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因此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汉译英能力也应该较强,但表5数据表明这种主观印象并不一定正确:考生的汉译英成绩与写作成绩没有相关性(p=0.171>0.05),也就是说,英语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汉译英能力并不一定就很强,而汉译英能力出色的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也不一定同样出色。究其原因,写作时学生习惯用自己掌握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熟悉的思想内容,而汉译英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丰富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克服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各种差异再现原文的意义,这相当姜秋霞提出的译者的转换能力:“即在特定语言活动中激活双语语言文化结构,使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在各个内容层面上对等。”,也就是说,构成汉译英能力的主要因素除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含义转换能力,而后者只有在汉译英课程中才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5)考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和“汉译英”成绩有较弱的相关性(R=0.214,p=o.017>0.01),这启发我们,大量阅读英语作品可能不是提高学生汉译英能力的有效办法。

(6)考生的“阅读理解”成绩与英译汉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R=0.348,p=0.000),究其原因,在英译汉时学生需要透彻地理解英语原文,而这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对翻译教学的进一步启示

汉语言文学总结篇10

【关键词】字本位汉字思维方式理据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2-01

一、字本位理论的“字”

1.字本位理论概述与对外汉字教学

字本位理论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徐通锵先生的《语言论》,它是以“字”作为汉语基本单位的语言研究思路,它认为“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单位,是汉语语音、语义、语汇、句法等各平面的交汇点。同时,字本为理论关注汉字中所反映的汉民族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近年来,字本位理论成为了对外汉字教学热的引爆点。它的一系列关于汉字的研究成果重在弥补以往教学法的不足,克服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2.字本位理论中“字”的相关问题

(1)汉字与汉语

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索绪尔语言理论认为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表现语言。但同时索绪尔也指出:“对于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Saussure1916:27)现代的汉语语言学在接受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时,却忽视了它的适用范围。潘文国指出:“凡是自源文字都是表意的,凡是他源文字都是表音的。”他进一步解释:“……由于自源文字都是表意文字,文字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就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必然的理据。”(潘文国,2002:91)汉字是据义造形的文字,并不只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与汉语一样,都是汉民族认知和表述世界的方式。所以,无论在汉语研究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不能把汉字当作汉语的附庸,都必须摒除“印欧语眼光”,重新审视汉字、汉字的地位与汉字本身的系统性,这样才是抓住了汉语学习的关键。

(2)汉字的特点

①汉字的表意性与理据性

表意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而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最大特点。汉字从视觉上就能传达意义,使文字所承载的意义通过眼睛,直接为人所理解。汉字来源于文字画,它的理据性在文字产生初级阶段是相当直接的,就在现代的汉字中,这种理据也没有磨灭,汉字字形的表意功能仍是很明显的。汉字的理据性来源于汉字形音义的三维一体性。汉字的理据也就体现在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联系上。许慎在《说文》中提出“六书”理论,阐释了汉字的构成及变化规律,是汉字理据性的证明。

②汉字的非线性

a汉字字形的非线性汉字的形体区别性强,以方块结构为单位,以图形进行编码。汉字采用方块形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实现“以形示义”的必要手段。由于汉字是形、音、义大量信息浓缩成的一个个方块,无论是从形体上还是运用上,汉字的独立性和自由性都很强。

B汉字在汉语系统中的非线性地位汉字在汉语系统中是一个非线性的单位,它可以辐射到整个汉语系统。汉字不仅仅是基本结构单位,而且是各种语言现象的交汇点,在汉语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汉语研究的枢纽。汉字所承载的信息量大,是造成汉字难学的一个客观原因。但学习汉字就是学习汉语,一门语言的学习,需要掌握的信息量和规则是一定的,因此,我们以字为本来学习和研究汉语,也必将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字本位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

1.教材的选字

教材的选字应与汉字的理据性密切相关。汉字的学习,需要根据它的理据性进行,传统的六书理论为我们汉字理据教学提供了依据。所以,合理的学习过程应考虑汉字理据的层次性,遵循由“理据直接”的汉字开始逐渐过渡到“理据间接”的汉字。

从六书的角度讲,从“象形”到“指事”到“会意”再到“形声”,确实符合由显性到隐性,理据从单一到叠加的过程(王骏,2006)。在汉字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要结合常用字,尽量做到从理据直接的常用字到理据间接的常用字。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不同造字法的理据特点进行教学,应仔细斟酌“随文识‘字’”的顺序和数量。

2.汉字特点的总体介绍

对于从未接触汉字、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在他们眼中就是一幅幅神秘的图画或者是线条的堆积的符号。很多学生由于对汉字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只是盲目的描画汉字,这些画出来的“字”往往十分杂乱,大大阻碍了汉字学习的效率。我们认为在详细教授汉字之前,应向留学生概括介绍有关汉字的理论,主要包括汉字性质,汉字的造字方法,音韵特点等等,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而是让他们对汉字的概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把握,以便提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悟和感知能力。

3.汉字的语义功能二重性

汉字是具有生成能力的。“字”的生成能力就是一个字能否与另一个字相组合,生成表达一个概念的字组(徐通锵,2005:137)。徐通锵先生在《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一书中将字的语义功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字本身的概念意义,又称之为语汇意义;另一方面的意义体现在字组中,就是字与字的在相互结构关系中的意义,徐先生将之称为语汇-语法意义,这种语义特征既与概念意义有关,又与字与字结构关系相联系,这也可以称为汉字的语法功能。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汉字的语法意义鲜有提及,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举例来说明:学习了“牛”字,可以让学生来造字组,可有:母牛、牛角、奶牛、黑牛、野牛、牛奶、牛背、牛棚等等。我们将这些字组进行如下归类:

向心:母牛奶牛黑牛野牛

离心:牛奶牛背牛棚牛角

在向心字组中,其语义都为牛,只是区别它们的种类,色状等特点;而离心字组中,语义都是与牛有关的物件,而不指牛。通过向心、离心模式的对比,留学生对“牛”字的使用(即语法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对与“牛”搭配的字也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或是即使有生字,也可以大致猜出一些字组的意义。而且,用这种模式,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意味着可以生成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新字组,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

余论

字本位理论立足于汉语的传统,将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来研究汉语,给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强大的理论依据。字本位理论的汉字教学,从汉字出发,逐渐让学生熟悉汉语社团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汉语的能力,是一条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路线。

参考文献:

[1]戴汝潜2009.汉字决定论[J]. 汉字文化2009年第2期(总第88期)

[2]吕必松等2007.组合汉语知识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李大遂2003.简明实用汉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潘文国2008.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5]潘文国2002.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王骏2006.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

[7]万业馨2009.略论汉字教学的总体设计[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8]徐通锵2008.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徐通锵2005.语言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0]张朋朋2004.谈文字的本质[J].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

[11]张朋朋2005.谈“字本位”的内涵[J]. 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