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课程模式十篇体育课程模式十篇

体育课程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9:52

体育课程模式篇1

关键词:体育课程;健康体质测试;体育选项;模式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类型或框架【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由单一的传统模式变为符合校情的多种模式并存,学校采用不同模式,体育课程开设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各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主要有【2】:

一、传统式:即普修课

二、分段式:即普修课+选项课

三、双轨式:即同时开设普修课和选项课,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

四、俱乐部式:学生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教师分工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考核。

五、一体化式:开设普修课、选项课、专项选修课、体育保健课,同时课外广泛开展早锻炼和俱乐部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

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分段式。时间为三个学期,大一两学期普修,大二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第三学期,另一部分在第四学期,分别上一个学期的选修课。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何种模式能更好的适应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对健康锻炼的需要,我们通过调查学生需求和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情况分析,对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对2009级1865人、2010级1987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卷2009级1840份,2010级1932份,有效率为97.9%。

    (2)数理统计:对问卷和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查阅文献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结果

2.2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分类统计结果

2.2.12008、2009、2010级大一新生测试成绩等级人数比例对比

2.2.22009级分组进行测试成绩统计对照分析

因大二只有一个学期上选项课,将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上选项课学生分成非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a组)和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B组)进行了分组对照。

           

从以上对照分析可以看出,a组大一、B组大一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大二较B组大二体质测试成绩差且差异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上更长时间体育课、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3.1.2 通过对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的学生测试成绩显著优异,体育课对促进学生锻炼,提升学生体质有明显成效。

3.1.3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需求,当前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是较为热门的项目。

3.2建议

3.2.1 建议我院体育课开设四个学期。建议开设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第一学期普修,第二、三、四学期选项,或者第一、二学期普修,第三、四学期选项。

3.2.2 建议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分段式,即普修+选项相结合的模式,并增加选项课时间和供选项目。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更能满足学生广泛的体育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亦能分流热门选项学生,减轻热门选项的压力,提高教学效果。

3.2.3课上进一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外课内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质测试成绩。加大对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院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3.2.4 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从学生对体育课选项的需求来看,目前开设的项目除羽毛球人数较多需要适当分流,场地和师资基本能满足要求。但还有一些学生喜欢的选项如台球、网球、跆拳道、游泳等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设施投入,改善场地的布局和配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林.关于综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和分析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3期,72-73

[2]顾渊彦.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模式论,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二期,71-74

作者简介:

施晓鸿(1963-),男,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体育课程模式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体性;模式

我们知道,学生是认识和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是对知识的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尊重了主体,学生才可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中尊重差异,才能使教育恰到好处地施加于每一个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方面,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是最典型的。

一、体育教学的主体性概念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领域内,强调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特点,发挥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已经成为教学中的新趋势。在我国学校体育较发达的地区,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主动自我发展的教学范例已经屡见不鲜。现试定义如下:主体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师提出问题或启发之下,突出学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其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师生之间互动互评,教学生动活泼。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应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身心健康保健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师生关系融洽,身体练习的危险性不大。

二、主体性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

主体性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的形式有快乐体育模式,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

(一)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快乐?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我们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除,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快乐的心理体验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对于社会的人来说,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快乐体验固然重要,但是,对人有建设性、有社会意义的活动更显得重要。如果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快乐体育应包括得到人体健康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体验等的快乐。

(二)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发展学生体育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的注意力。教学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多用在语文教学、外语教学,社会科学教学。情景教学用潜意识调节意识,用情感和审美来调节意识。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可以使学生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

(三)成功体育模式

成功体育是毛振明先生倡导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在教育学领域里认为,成功教育的宗旨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身心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其实践的突破口是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四)关于快乐体育功能的有限性

快乐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转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求。但是,以“乐”激趣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良方和途径。这里存在着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问题。实际上,学生的兴趣即受影响于施教的方式,也受影响于施教的内容。当教学方式创设的精神与教学内容所描述的情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在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不论教材等条件,盲目“引导”学生“一乐了之”,忽视学生主动寻找乐趣的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应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予以修正。

素质教育不仅有培养人的竞争和协作的意识,同时要培养人对竞争与协同的选择,甚至方法与技巧的选择与运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对于了解和善于协同者来说,人们经常用“集体情商”的能力来描述。这种观点和实践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

三、实践体育与健康课程主体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同一般教学模式一样,各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应有最适合的条件和内容:相反,也应有它不太合适的条件与内容。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模式就可以“包打天下”。从教学方法来说,不同教学模式的成立必定依赖于一系列相应教学方式的开发和重组。表象练习对技术的学习就比较有效,在快乐体育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与暗示比较重要,而在成功体育教学中教育评价的方法就十分关键。

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但是,能够站在全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的高度,能够达到较高艺术水平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教学课并具有鲜明个性的并不多。这种水平是培养不出来的,因为必须有自己的教学观点和实践的磨练。因此,我们在对体育老师指导学习模式的同时,不要把青年教师的个性和特色磨平。有特色对学生也是十分有意的。

这里归纳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都是一些独立的有特色的模式。这些模式是为了更有利于实现某些教学目标。实际上,各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关的要素。因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本身是学生和一种综合性的身心活动,我们不可能抛开学生的心理体验去谈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抛开体能的问题去谈技能学习。

当前,讨论和建立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应看到,这里建立的模式不是改革的“终极”模式。它应该随着我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体育课程模式篇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出现,体育课程模式开始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我国的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与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方式密切相关。虽然近年来,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篇论文主要从对体育课程基本理论教学方式研究出发,探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下一步发展,旨在建立一个受学生欢迎,适用于时展的体育课程。

关键词:体育课程;基本理论;改革;趋势

随着《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的出F,为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不是十分雄厚,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失去上课的乐趣,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的出现,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乐趣和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基本理论模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体育基本理论教程》,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向学生传输许多体育理论知识,比如一些运动的常识、身体保健或者是体育的人文等实用性、科学性的理论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达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的素养,同时对于改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观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尤为重要,不仅要教会学生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锻炼和实践来强健体魄,提升自身素质。体育基本理论模式的出现为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体育基本理论模式对于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去传达知识,学生在被动的位置上接受知识的传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课程中来,在新的模式之下,学生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的课程进行减少,尽量的开展课外的活动带领学生通过户外的活动和同学之间的协作了解课堂的内容。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引导之下,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增加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虽然受到体育课程基本理论模式的影响,许多的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受制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一些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的体育课程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一些学校在体育教材的选择上往往学则普通高校教材,在运用这些教材时,缺乏自己的教学特点。由于普通体育教材不能适用于每一个学校的现状,同时也就不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一些高校的学生来源较广,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农村,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就不一样,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不同,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往往会因为成绩较差产生自卑心理,在学校进行体育学习时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这些学生自身的原因的存在也就照成了一些学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存在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普通体育教材无法适用于每一个学校,当这些学校在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确认时,也就存在阻碍。因此,当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不同,结合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进行锻炼,强化身体素质,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体育目标不仅有利于完成学校要求的教学目标,还有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能够拿出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在世界占有一席之位。

2.一些学校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上缺乏自己的特点

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只是简单的对别的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基础操作的删减,甚至于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是完全的照搬别的院校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情况不仅在一些高校中出现,甚至于一些中小学校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些学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只注意制定与课程教材相一致的课堂标准,将学习的大纲与学习的进度相结合,甚至于用一样的考核标准去对待每一名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抹杀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学习每一门课程的天性。在我国很少有学校能够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产生这样现状的原因不仅是因为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模式时忽视自身的特点,缺乏系统的教学管理,还由于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忽视。因此,我们再此呼吁社会上得一些学校在建立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时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确定教学模式。比如如果是中学学校要对学生的一些基本体育技能进行锻炼,以基础的体育技能锻炼为主巩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加以一些趣味的体育活动进行课堂的教授,培养中小学生从小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增强中小学生的体魄;在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授时,比如一些高职或者大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学习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学习的内容,制定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目标。比如,一些文职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长期的坐立在电脑跟前,教师在进行课堂学习时要针对这一情况,引导学生建立定期训练的习惯,不能长时间的坐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习惯产生重大的影响。

3.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发那个面缺乏教学资源

由于国人的身体素质不是均衡,尤其是现在科技十分发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了写作业,就是看电视、玩手机,不会主动参与到锻炼中去,另外由于一些学校在体育器材和场地,乃至教学的器材上都是十分的匮乏,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无法伸展拳脚,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追求,另外由于我国学校的层次不同,每个学校的体育教师的能力也就不同,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教师疲于课堂教学,也就很难有精力去做好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虽然每个学校都在不停的发展以适应于时代的需要,但是受制于师资力量的影响,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上无法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师的考核就会受到影响,在得不到应有的工资待遇时候,教师就会丧失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体育教学模式的下一步发展趋势

受体育教学基本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首先要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教学时增加阅读与提问的环节,让枯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充满活力。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课堂的气氛,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从而发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理论知识学习的分量,尽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占到全面体育课程教学的十分之一,当然体育教师也可以学习其他课程教学的特点可以通过布置课堂作业的方式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达,使学生不仅可以再课堂上,也可在课余的时间掌握理论知识。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采取考核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知识问答,通过抢答,轮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印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优秀的体育教师也起倒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体育教师的管理,培养素质高尚体育教师。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专业知识,还要对生物科学,人体学和生理学进行涉猎。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碰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时,都能够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体育课程的传授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学校也要在政策,设备和场地方面给予支持。体育课程的创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只有鲜明的理论知识进行引导,才能建立一个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四、结语

受到当前新形势的影响,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在体育课堂的管理上要进一步创新,转变思想,将体育课程教学放在当前教育任务的重要位置。运用学校的优势,丰富体育课堂的管理理念,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寿根,谢斌."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

[2]林涛.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6;

[3]丁勇春.福建省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4):421-424.Doi;

体育课程模式篇4

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

关键词

课程理念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竞相进行了教育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课程理念包括: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然而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前苏联凯洛夫的体育教学模式也被大家称作“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即是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根本目标来设计的体育教学过程模式。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它的最大不足是:注重技术传授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感应和社会适应性等因素。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著名学者毛振明提出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是: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体育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条件及结构程序等诸多要素。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组合的整体设计。各种要素都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下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去研究它的运动和变化.并对其予以优化组合.使其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和优效性的功能特点。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征,我们把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分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教学条件四个层次。

1、指导思想。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它是建立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反映了模式的内在特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这也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一切的模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的教学模式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其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其他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标领域的发展。

3、操作程序。操作程序指体育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操作程序包括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支撑骨架,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学方法则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操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

4、实现条件。实现条件指的是指促使体育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要成功的完成一次课实现条件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体育器材、教学内容、方法、时间、空间等,教学条件是实现教学模式的有力保证。

上述四个层次是构成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变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的构成了一定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主要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转贴于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一)指导思想上以新的课程理念为主。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拓宽了健康的含义,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性三维的健康观,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学目标由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目标比较单一,如发展学生的体能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教育观念更新,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也不断完善和丰富,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教学模式相互借鉴和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功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教学模式的广阔空间。

(三)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向着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学生执行;组织教法由教师设计,学生服从,每一步教学程序都是学生按教师指令运作,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针对这些弊端进行着改革,着重突出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如“探究发现模式”,“自学互教模式”等。

(四)体育教学模式向着适应个性方向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学生的特长,统一教授,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求能调动学习的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经验,满足需要,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发展自己的专长。

(五)体育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拓宽了健康的定义,强调学生的生物、心理、社会多维的健康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运动的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超越

体育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在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要从某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假设出发经过逻辑演绎,推演出一种体育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教学实验证实其科学性和优效性。同时,各种个别的体育教学经验经过高度概括、系统整理也可以形成体育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升华到体育教育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模式即是某种教学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某种教学经验的升华。体育教学模式的这一特性,使它能较好地充当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适合所有的体育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教学模式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位体育教师应掌握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展和超越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体育课程模式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职业技能;教学;职业体能教育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对人才的技术知识储备、技能能力有着要求,对人才的身体素质也提高了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对体育课程也越发重视,开始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职业体能教育随之而来。高校体育课程往往是体育公共课程,并没有针对性的专业体育课程,该文将以培养高校学生专业课程实践性操作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在体育课程中引入职业身体能力锻炼的课程。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时,针对性的设计符合学生所学专业所需的职业身体能力锻炼活动,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

1职业体能教育模式

1.1职业体能教育基本概述

职业体能教育是在学生们选择锻炼内容时,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主,在选择锻炼内容时,选择适合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活动。职业体育教育主要是以素质教育和职业基本技能培养为主要方向,学校的体育部门经过对学生能力和学生专业的评估,利用体育资源,在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学生自己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体育课程模式。

1.2职业体能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不仅仅作为学生岗前培训存在,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但是专业课程也需要和未来职业需求相融合,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需求为重。新课改背景下,职业体育教育理念逐渐深入各个教育系统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储备,对学生的体能也做出了要求,学生是否能承受较强的工作压力、体能是否能完成较大的工作量,这使职业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迫在眉睫。

2高校职业体能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教育部于2002年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发展提出了终身体育理念,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但是指导性的意见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职业体能教育现状并不是完全理想。(1)体育课程的设置依旧仅仅满足于教学大纲,没有充分利用体育资源,设置适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体育锻炼内容和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没有设置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体育课程内容,许多高校领导依然处于把体育当作副课的教学理念。(2)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仍然停留在某些运动的专业能力培养上,课程内容多是某项运动的技能培训。虽然在运动项目上有所增加,但是体育教学模式上依旧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运动技能培训。(3)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没有体现出学生在体育课程上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存在,体育课上基本是老师演示半堂课,学生练习半堂课,都是以老师主导的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突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充分发掘和培养,使得学生仅在学校给予的学习任务框架下完成学业,不能适应未来就职后的自我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4)体育课程设置没有反映学生的专业教育特点。国家倡导的终身体育不仅仅是口号,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依旧着重于运动技能锻炼,没有真正让学生领悟到终身体育的意义。

3高校职业体能教学模式构建方式

(1)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围绕职业性设计。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因此,职业体能课程设计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学科需求、学生需求、专业需求、社会需求等因素,培养学生职业体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制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详细评价分析。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体能结合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内容考核、教学水平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详细评价分析。进一步完善高校职业体能教学模式的构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准。(3)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师仅仅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在组织和管理上由学生自我发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建设职业体能教育的师资队伍。高校领导往往对体育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是有所忽视的,然而,体育教师是职业体能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在职业体能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培养一支优秀的掌握了职业体能教育的师资队伍,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4结语

体育课程模式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

高中体育课是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在高中阶段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给高中体育教学带来新机遇,高中体育课迎来改革的浪潮。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正在逐步加大师资投入和课程体系建设,为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究,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的主人成为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具有主动权。同时,也要从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目标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拓展体育教学思路,给高中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笔者根据实际的高中体育教学经验,主要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只关注学生身体锻炼,忽视对高中生体育精神和体育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不愿意参与体育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无法满足高中生的发展需要。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开发高中生的潜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教学的主人还给学生。同时,要不断革新思想,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地向高中生展示体育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以达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清晰,通常是想到哪里教到哪里,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为每一节体育课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高中生在体育课堂收获知识和快乐。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对于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具有推动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教学效率?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特征,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因此,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是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具有良好体育氛围的课堂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会将学生带入一种催人奋进的教学情境中,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育教师要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地上好每一节课,针对不同水平和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学校还要定期举办体育运动会或者各种体育实践等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或者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让高中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华,明确学习体育的方向。

三、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课大多在户外进行,相对于一般的课程更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特长,不仅要让高中生学到体育知识,而且要让高中生理解体育的内涵,形成高尚的体育素养。传统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只是把体育锻炼当成教学的主要任务,使体育教学失去意义。素质教育要求高中体育教学体现人文关怀和感情因素,根据实际学情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比如对于体育尖子生,体育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并引导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对于体育后进生,体育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使他们尽快找到体育锻炼技巧,能够跟上教师步伐。同时,高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教材的重视程度,深入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并进行不断拓展和延伸,为高中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师生进行有效互动,强化高中体育课的魅力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高中体育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乐于与体育教师谈心和交流感情。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做高中生的教师,还要做高中生的领路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取代传统的教师为主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愉悦身心,在“体验式”的教学氛围中形成高效的体育课堂。比如在学习篮球的行进间四角传球时,为了让高中生快速掌握侧身弧线跑动的技巧和移动传接球时身体的协调配合等,我首先会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热身运动,绕球场慢跑两圈,然后做手腕和脚踝的关节活动,在跟高中生一起进行球性练习,包括左右拨球、绕环、接下地反弹球、双手接上抛后下地的反弹球等,并及时给学生指出错误的动作,示范正确的动作。

五、加强情感渗透,发扬“健康第一”的体育精神

在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必须加强与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使之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没有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高中生的体育天赋被遏制,无法将体育精神发扬光大。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将“健康第一”的体育精神放在体育教学的首位,加强情感的融合,多听取学生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才能真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我经常利用体育室内课的机会与学生交流情感,让学生畅所欲言,为体育课提出改进策略。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需要体育教师进行探索和尝试,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摒弃与时代脱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体育发展的新型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模式篇7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互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当前,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仍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把“教什么”和“怎样教”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学法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侧重教法与教材的逻辑关系,忽视教法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因此,教师必须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被动”向“主动”“学会”向“会学”的过程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教育学生树立体育观、健康观,深刻认识体育的社会价值。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对新课程的认识

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体育教学新课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对青少年人群影响很大,也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具有一般体育课程的普遍特征,也有自身的相对特征和功能。

新课程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但是《新课标》中“内容和标准”只是提供了以―个框架而不是具体的学习内容,符合我国体育教学实际。新课程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新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学优势,体现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这就为体育教师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学校的体育教师积极开发利用体育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持。新的教学内容始终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在学习内容方面要有较强的健身育人的功能将推进体育课项目作为加强课堂运动技能学习的手段。要避免过分强调娱乐性、刺激性而偏离新课程思想,异化体育课的宗旨。

三、主题互动教学模式概念

所谓主题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堂体育课上设定一个主题(具体的目标任务),以多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练习、互相竞赛、互相帮助、互相探索和研究来共同完成主题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一定主题任务下进行互动。强调通过完成主题任务,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强调开放的、创新的多边互动。

四、实践分析主题互动

1.开放的主题

主题是教学的方向。只有主题的开放,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因而主题需要创新,主题需要多样,主题需要开放,在教学中主题的确定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把主题贯彻课堂的始终,师生有―个共同的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的优势是主题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2.互动的主题

运动需要学生的参与。同样主题的确定也需要学生的参与,有了学生参与的主题,才是学生意愿的反映。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主题的确定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整合教材时,教师一般需要主动设计主题,主动与学生交流意向,让学生理解主题内容;鼓励学生配合主题互动,保证主题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运动技能,身心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

五、主题互动对完成《新课程》课程目标的作用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主题互动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在主题任务下进行互动,而主题的设定是多样的,如果把学生按兴趣、爱好分组,每组的学生进行互动学习,通过互相帮助,也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主题互动教学模式能使每位学生在互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更能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服务。可以说,主题互动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落到了实处。

六、主题互动的运用原则

1.主题必须是《新课程》课程目标的细化

运用主题互动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促使《新课程》课程目标的完成,所以,主题的设定不能脱离《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只能《新课程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体育课程模式篇8

一、CDio教育模式设计理念

CDio教育模式以“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为起点”,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理实一体教会学生。工科教育发展战略之一:做中学。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学习方法论,CDio教育模式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一种模式。

1.突出能力本位

通过项目实验、实践,激发和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机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

2.体现实践主线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职业资格四级标准,由行业专家对机床调试与维修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注意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流程编写教材,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工作环节中。具有较完整的工作过程,相适应的理论知识。

3.彰显以人为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学做合一,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使课堂成为有收获的课堂。

学为主体---让学生学有所乐;理实一体-----让学生学有所用;学做合一------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CDio教育模式应用的技巧

课程是一件极精致的作品。课程体系开发是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教学文件准备―完成教学过程―学生习得学习经验“基于工作过程”的活动化课程开发过程包括专业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再分析。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综合性过程――项目教学。

CDio教育模式应用技巧:兼顾生产性经验和学习性经验的获得,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活动可不可以做成课程?可不可以按照课程去管理?三个问题:开发什么、由谁开发、如何开发。通过调查研究对活动化课程有一个完整论证

(1)重点更新教学观念,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知道什么”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到和用得怎样”的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压缩授课学时,部分课程采用边讲边实验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

(3)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大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为整个培养计划设置丰富的实践项目并辅以工业实习,利用课堂和现代学习场所/实验室使计划具有活泼的、实践的、团队的特色。

三、CDio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1.资讯――我们小组要作什么?教师引导问题

1.1提供引导文

任务要求:认识X轴滚珠丝杠及工作台的结构,对数控机床X轴滚珠丝杠及工作台进行拆装及修调的工作。

工作思路:分析X轴滚珠丝杠及工作台的结构特点,认识结构,掌握拆卸、装配和调整要求。

1.2提供学习情境所需要的工具条件

1.2.1装调工具:数控机床设备及设备一览表,数控维修手册、数控机床结构图册、数控系统参数说明书等文件,数控机床调整常用工具、量具、量仪等。

1.2.2教学工具: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

1.3提供信息资讯途径及方法指导

图书资料、网络资料、企业资料等。

1.4重点指导

1.4.1协调学生自愿分组。

1.4.2分析装调要求:与客户沟通,了解X轴滚珠丝杠及工作台的功能,分析X轴滚珠丝杠及工作台结构特点,重点分析X轴滚珠丝杠的装调要求等。

1.4.3现有装调工具的功能、使用范围等。

1.4.4重点观察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1.4.5完成任务

形成以下书面材料:1)X轴滚珠丝杠及工作台的功用;2)X轴滚珠丝杠及工作台的结构分析。

2.计划――考虑如何完成?

2.1工作计划主要内容

制订方案:合理划分拆卸、装配顺序,调整工具的选用,测量工具的选择,制定装调计划。

2.2重点指导:

教师重点观察学生拆卸、装配顺序及装配工艺基础知识、使用手册等工具能力、分析能力。

2.3完成任务

形成以下书面材料:1)确定拆卸、装配顺序2)选择调整工具、测量工具3)拟定装调计划。

3.决策――确定实施办法和所需材料,与学生分组谈话

3.1确定实施方案

通过谈话方式,分组分析装调工艺方案,协调组内分工,明确工作任务,检查装调工具。

3.2指导重点

分析装调工艺方案工作重点,及工作标准。每人的工作任务内容、要求,与其它人的沟通和其它部门的沟通。重点观察学生的协调能力。

4.实施――完成工作任务

5.检查

对数控机床X轴工作台的装配质量进行检验

6.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

贯彻综合化考核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以过程考核为主,考核涵盖项目全过程,主要从项目操作实施来进行考核。

体育课程模式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稳步发展。早在2000年,全国就已有中等职业学校7655所,在校生达414.5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如何?我们带着此问题对河北省117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场地、器械陈旧;体育教学模式滞后;教学内容重实践、轻理论,重竞技、轻健身,忽视职业特色体育内容;忽视体育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学生成绩评价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掌握为主要内容,以“时间、距离、数量”为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打击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我们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构建了以“学生为本、加强基础,发展个性、突出职业”的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即“基础课+专项课+体能课”,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研究目的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教育体系。根据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我们构建了三段式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依据。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研究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internet和手工查阅1998―2002年国内外职业教育专著7部、期刊30余篇。

2.2.2专家访谈法

邀请职业教育专家和试点学校教导处主任、体育教师研究讨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与实施方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一个进口,多个出口”加以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特点:三年必修课;学生特点:体能基础较低、体育兴趣广泛;教学环境特点:体育氛围较差、场地器械陈旧。因此我们构建了“基础课+选项课+体能课”的三段式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

3.1.1基础模式

基础课是对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体育基础教育课,它主要是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体能水平较低的情况而制定的,以发展基本体能、增强体质、培养体育兴趣为主要目的,按学生体能进行分层教学。

3.1.2选项模式

选项课是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体育个性教育课,它主要是以尊重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体育兴趣和爱好等个性而制定的,使学生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掌握两个完整的运动项目,以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按学生体育兴趣进行分项教学。

3.1.3体能模式

体能课是对三年级学生开设的职业体育教育课,它主要是在前两年体育基础上,为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针对性地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和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按原班进行模块教学。

3.2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劳动后备力量,它所培养的人才不需要有高超的运动技能,而是通过各种体育项目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体能基础,更好地服务社会。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加强基础,发展个性,突出职业为指导思想,为学生“会锻炼”奠定基础,增加学生获得“终身体育”的知识储备和获得“终身健康”的体能储备。为此,我们构建了与模式配套的教学内容。

3.2.1理论知识内容

体育教育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体育基础知识、科学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体育生物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体育保健学知识、运动处方知识、体能评价知识等。

3.2.2基础体育内容

基础体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心肺功能3方面的内容。基本活动能力内容主要是安排一些发展走、跑、跳、投、攀、爬、搬运等能力的练习内容;运动能力内容主要是安排一些与运动有关的速度、力量、灵敏、神经肌肉协调性、平衡能力、反应能力等练习内容;心肺功能内容主要是安排一些能发展心肺耐力、肌肉耐力的练习内容。

3.2.3个性体育内容

个性体育内容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学校传统项目、场地器械、学生爱好、教师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开设少量的大众体育项目和竞技体育项目。

3.2.4职业体育内容

职业体育内容主要是根据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特征(伏案型、站立型、综合型),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部分去农村、乡镇),社会文明病等,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内容、体育保健内容、民间体育项目。

3.3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不断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体育意识,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定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掌握为主要内容,以“时间、距离、数量”为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这可能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站在学生的视角,以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为目的,重新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个体动态评价体系(见表1)。

这种评价体系能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励进步,特别是注意了个体差异和体弱学生的特殊情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那些水平一般,学习和锻炼刻苦的学生是一种鼓励,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培养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已从原来的以学习竞技技术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始向加强基础,发展个性,突出职业的多元教学模式方向转变;教学内容以由原来的以竞技项目、达标内容为主,开始向个性、健身、职业、娱乐方向转变;评价体系由原来的过分强调显性指标的时间、距离、数量,开始向注重隐性指标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体育行为、体育能力等方向转变。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模式促能力,以内容促知识,以评价促提高,从实现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健康”,到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会健康”,最后到意识努力基础上的“终身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教育,2002,(16).

[2]李会增,汤生玲,袁淑娟等.对河北省职业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年体育论文特刊.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体育课程模式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2-131-02

作者:郑月朗,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助教/郑月彪,北海市第一建筑公司工程部经理;湖南,长沙410014

引言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tbound),是一种新颖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它原创于英国军队对士兵的一种训练手段,后被企业引进作为拓展员工素质的一种新型的运动项目。其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情景设计,使参加拓展的学员在情景体验中体验一种不一样的团体众中获得团结合作、有效领导、关爱与帮助、责任与义务等的重要性的感受或是使学员从中以现自身的潜能,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增长自信。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恰是对“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的一大补充和修善,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一、拓展训练进入体育课堂的理论基础

新一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急需探求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型。笔者经过感性拓展训练体验与理性的思考后发现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融性,这为拓展训练进入体育课堂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一,两者所倡导的到阳光下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其二,两者的目标群体是一样的。体育是唯一一门从小学到大学不断,而且不分专业,不分人群的公共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终生体育意识。而拓展训练同样能够满足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群的人的需要。其三,两者的课程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交融性。两者课程目标比较可见表1:

二、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在人们多重需求面前显得过于单薄,亟待需要一种新教学模式对其进行补充修善。2000年中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远见目标,体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素质拓展的重担。从2001年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体育界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体现“能力培养、情感陶冶和促进人际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成功教学、愉快教学、合作教学等百余种教学模式应声而出。这些教学方法是为了弥补传统教法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等弊端而出现的。然而,在实践的运用中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体育课上往往为了追求学生的“自由”变相地出现了“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教学模式或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快乐”而把体育的本质属性即增强体质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的体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三高一低”的不良现象。体育课亟待得出一种新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笔者在阅览诸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近几年提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发现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其一,各类模式制定的标准不能统一,总体上没有系统的规划与实施。其二,各种教学模式的提出相对独立,少有认识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致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难以综合运用,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其三,改革中提出的个别教学模式意思表达模糊,导致实践操作性不强,从而引起体育教师难以理解和运用。概念与范畴的难以掌握与控制是以往理论改革和实践运用的最大难点,使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体育的真正含义。

三、拓展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分析

拓展训练弥补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训练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要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它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体验项目来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拓展训练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拓展教学是一项综合教学模式,它也优于体育改革热潮中提出的其它教育模式。拓展式教学的提出是体育教学改革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先行后知”、“团队活动”是拓展教学的灵魂。拓展训练是自主学习、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群体教学、成功体验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等模式的有机整合。拓展教学开展的基础是将一个大的整体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以8到15个人为最佳。团队的建立使每个学生在潜意识里有一种集体归属感。在每次活动过程中都以团队为单位,团队中的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各项竞赛活动中需要全体成员同心协力、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才能取得团队的胜利。在让学生“先行”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启发和诱导而不参与任何活动。因此,拓展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以“蜘蛛网”(SDider'sweb,也称电网)项目为例,“蜘蛛网”项目是在模拟战争紧急情况的基础上,大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学生可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危急情况下可以强烈地感受集体作战,团结一致的力量,同时在集体活动中也肯定了自身的价值。在这种特殊情景下所形成的经验感受使所有成员即使离开了团队也能自如地应用所学到的技能。再则,分享活动在拓展教学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却也是拓展培训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分享环节中,学员既可能是表扬、批评自己,也可以表扬、批评同伴;既可以是谈某个环节的感受,也可以谈整个项目的体验。这不仅可以强化对自身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赞扬他人的良好品质。同时,学员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提高。最后由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整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在教学理念、目标、手段、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拓展训练具备进入学校体育课堂的优势。

2、拓展训练在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综合了自主学习、情景教学、小团体教学、探究式教学、成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3、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是对传统体育教学一个必要的补充,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缺乏增强体育体质的目的。

(二)建议

1、根据“先行后知”、“团队意识”等原则合理地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现代体育项目改编成拓展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