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绩效审计实施方案十篇绩效审计实施方案十篇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56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狠抓落地、重在辅导、严中有爱、达成目标。

把现有的绩效制度认真执行到位落到实处,改变绩效管理仅仅是评分的现状,把绩效辅导工作真正做起来,各级干部对下级做绩效管理既要严格也要关爱,要从内心真正想帮助下级成长进步,最终帮助下级达成绩效目标,从而达成组织的整体目标。

二、组织与职责

(一)根据集团绩效管理制度,为切实推行绩效管理工作,集团设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和绩效管理工作小组。

1.绩效管理领导小组

主任:总裁

组员:副总裁

2.绩效管理工作小组

组长:企管部负责人

成员:企管部副总监、财务管理部负责人、审计监察部负责人、总裁办负责人。

(二)职责

1.绩效管理领导小组

(1)确定集团绩效管理方针和导向;

(2)审核、审批集团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

(3)审核、审批集团绩效管理实施评选结果及奖惩措施;

(4)审批绩效管理工作小组提报的绩效管理实施总结报告;

(5)指导、监督、评价绩效管理工作小组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绩效管理工作小组

(1)参与评审绩效管理实施方案;

(2)负责跟踪、监控集团本部及集团关键人员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建立预警机制,提供必要的调整与管理改进建议;

(3)参与绩效管理实施优秀的评选。

(三)部门分工

企管部负责组织制定绩效管理实施方案与相关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与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估,对各单位与干部提供绩效管理的专业技术培训与支持,组织评选先进,组织绩效管理实施效果总结与评估;

其他部门、子公司、事业部负责专项领域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绩效考评等工作,向考评组织部门提供考核数据;

三、人员范围

控股职能部门正副职、子公司(事业部)正副职、路桥各分公司正副职。

以上干部每人选一名下级做重点绩效辅导。

四、时间与步骤

本次绩效管理实施工作自2019年8月26日至2020年1月20日。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与宣传发动(2019.8.17-8.26)

(一)方案制定(8.17-8.19):拟订绩效管理方案,报总裁审批。

(二)宣传发动(8.20-8.26):

1、制作绩效辅导培训课件—8.20。

2、组织召开会议,宣贯总裁关于绩效管理的讲话与要求,讲解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培训绩效辅导的流程与技术—8.26。

3、各干部到自己所在的单位进行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及总裁要求的宣贯—8.27。

第二阶段:绩效落地实施(8.27-12.31)

1、各干部分别选取一名下级作为绩效辅导对象,将名单提报给企管部—8.28;

2、各干部以月和周为周期对下属设定绩效目标计划、过程跟踪辅导、绩效结果评价、绩效改进措施调整,并提报绩效管理总结与计划—8.30-12.31;

3、过程中企管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绩效面谈记录、下级对绩效目标计划的理解程度、绩效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干部的绩效辅导能力、绩效面谈能力等,针对性给予相关人员技术方面的辅导;

4、每月组织绩效管理实施总结会,总结交流经验,改进不足。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2020.1.1-1.20)

1、企管部根据各干部绩效管理实施的效果、绩效辅导水平、绩效目标计划制定能力、绩效面谈能力、下属进步程度等指标组织评选,选出前三名(暂定)和后两名(暂定)报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审批—2020.1.12;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2

一、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现状

绩效审计从2003年起,一些审计机关已在试点,有的实施的是独立的绩效审计,有的实施的是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的绩效审计。实际上绩效审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多数还没有开展,部分审计机关或审计机关的部分审计项目只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对绩效审计予以关注,有的开展了绩效审计,仍带有试审的性质,审计的范围、方法、内容与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分析其原因,客观上:一是绩效审计的环境有待改善。经济发展慢的地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中,不真实、不合法等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会计信息的失真,绩效审计缺乏基础。二是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困扰,尤其是县级审计机关,主要精力疲于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审计任务以及地方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事项,无力开展绩效审计。这是制约绩效审计开展的主要原因。三是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还未健全,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也不够,绩效审计难以推进。四是现有审计人员,复合型人才缺乏,人员素质还达不到绩效审计的要求。

主观原因:经济发展慢的地方,审计机关都不同程度存在审计经费不足,而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处理处罚的资金上缴财政部门后能返还一些资金用于弥补机关经费不足。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重视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忽视绩效审计。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

(一)总体工作上把握好绩效审计的方向和途径

1、提高开展绩效审计重要性认识。积极试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推进绩效审计开展。

2、加大绩效审计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支持,创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

3、注重人员培训,加强绩效审计人才建设。可以“请进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指导,可以“走出去”,派人到起步早、有成熟经验的省、市审计局观摹学习,也可以干代训。

4、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一是独立开展绩效审计时,重视对违纪违法问题的检查和处理;二是开展常规审计时,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关注资金的使用,按照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审计方案,把绩效审计融入财务审计之中。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绩效审计,既维护了经济秩序,促进以法理财,以法行政,又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也容易被审计人员接受。

(二)具体实施中把握住几个方面

1、选好项目。绩效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揭露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在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审计工作的重点。应紧紧围绕当前工作的主要目标;(2)被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应从所涉及项目资金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确定被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3)被审计事项的受重视程度。应选择人大、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事项或与当前中心工作相关的热点问题,审计工作才能受到重视与支持,审计结果产生影响大;(4)被审计项目的风险程度。要对被审计事项充分估计,不应选择那些数据和信息不易获得的项目。(5)被审计单位的接受和配合程度,审计技术手段、审计人员能力水平等。

2、搞好审前调查。绩效审计项目涉及内容多,不做充分的审前调查,就难以确定审计目标和重点内容。在审前调查中,一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调查了解,二是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证明性资料、审计依据等资料进行调查了解和收集。“磨刀不误砍柴功”,审前调查做的越充分越详细,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才切实可行。

3、做好审计方案。制定好审计方案是保障审计工作有的放矢、有序进行的关键。制定时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还要有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还要考虑到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替代措施。

4、探索评价标准。目前缺乏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开展这项工作是一个制约。但现有条件下,绩效审计也有一些评价依据可以参考。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可依概算、预算、技术标准等为评价依据。

5、重视非财务资料的审查。在审计实施中,审计人员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财务资料上就帐查帐,还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重视非财务资料的审查,放下帐本走出去。

6、综合运用审计方法。将常用的审计方法与专业技术方法相结合。除了运用传统的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观察法、盘点法等,在绩效审计中要更多地运用内部测评、计算机软件审计、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7、注重沟通交流。一方面与被审计单位领导、财会人员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达成共识,落实审计建议。另一方面,与单位的业务、技术人员沟通,进一步掌握单位行业特点、业务流程等关键环节,挖掘审计资源。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政府财务管理系统绩效审计制度预算制度

一、引言

政府财务管理系统是一个政治的开放系统。政府依据纳税人的需求与支持,通过政治系统形成政策,依据政策规划施政计划,尔后根据施政计划编制预算并据以实施,这是系统的投入;其后达成施政目标并满足纳税人的需求,这是系统的产出。该过程结束后,政府尚需依据纳税人对施政的满意程度及目标达成程度,检讨并修正其政策。上述过程中,公民纳税以维持政府施政所需,政府执行施政计划与预算,其结果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与效益性?公共服务产出的质量如何?亦即其预算与计划执行的绩效如何?这均需经过具有审计专业能力与超然独立地位的审计机关的监督和评价,这种监督与评价制度即为绩效审计,换言之,绩效审计在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肩负着信息反馈的功能。

自Davidosborne和tedGaebler提出“新政府运动”以来,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强调成果导向、弹性授权与责任制,政府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绩效审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绩效审计。2004年7月,具有83年历史的美国Generalaccountingoffice,更名为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这是该组织近年来工作内容转变的结果,也充分表明了绩效审计将成为其未来工作的重心。

我国开展政府审计已有20余年,成果颇丰,但绩效审计仍处于试点阶段。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迅速,政府政务公开及其施政绩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推行绩效审计已是现实所需。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是提升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保障。因此,本文比较、分析英国、美国以及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与特征,进而对我国现行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为推进我国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英、美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一)英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英国近代审计制度始于十九世纪的行政机关变革。1866年颁布的《国库及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中首次建立了公共支出问责制度。议会授权支出,行政机关将支出纪录与账簿送请审计长审核,审计长审校并撰写审计报告提交议会。该法案规定审计长及其下属必须审核政府机关的每一笔交易。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张和公共支出的膨胀,尤其是一次大战后,这种审计方法变得不现实,因此英国于1921年修正了《国库及审计部门法》,规定各政府机关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行管理各项收支,审计长仅需对相关的交易事项实施抽样审计,并向议会报告政府的支出是否符合议会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议会及学界要求改革审计制度以适应政府角色的改变,特别是赋予审计长超然独立地位。1983年《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审计署(nationalauditoffice,nao)。nao隶属议会下院,其主要职责一是依《国库及审计部门法》对政府机关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与鉴证,即财务审计;二是依《国家审计法》对各机关使用公有财物及政府经费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及效益性检查与评估,即绩效审计。

nao执行绩效审计的选案标准主要考虑金额数量、是否已显现绩效不佳迹象、议会及民众关心的程度等。每年由下属业务部门提出百件左右的方案,审计长择要选出其中的五十件左右作为该年度执行绩效审计的标的。

nao的审计报告分两阶段提出,一是先导性研究报告,先导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是否需要实施全面绩效审计,若经评估认为需要审计,则需进一步规划审计重点及方向。二是全面审计后的正式报告。在执行绩效审计时,nao的审计人员随时与被审单位的相关人员保持合作关系,听取对方意见。审计完毕先将审计结果的初稿送被审单位征求意见,作为撰写正式报告的参考。由于与被审单位事前及事中的充分合作,故报告提出后,受审单位对报告所提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nao的职责仅限于向议会提交审计报告,后续的追踪查证工作,则由各行政部门自行负责。nao跟踪审核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向下议院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结果。

(二)美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美国的财政监督制度深受英国议会对政府财政控制观念的影响。直至宪法(1787年)颁布前,政府审计事务皆由议会办理。1789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财政部,由其执行政府的财政监督权。财政部长口头或书面向国会参众两院提交审计报告,依国会指示履行职责。一次大战后,国会为提高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效能,于1921年制定《预算与会计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act),成立审计总署(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直属国会,自此财政部的会计检查职权划归Gao.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Gao大大增强了国会制衡行政部门的能力,这也是美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次大战前,Gao协助国会监督行政机关的支出情况,主要工作是审核各机关送审的凭单。在约翰·R·摩卡尔(JohnR,mcCarl)担任审计长时,曾实施部分付款凭证的事前鉴证制度,但随着支出凭单大量增加,审计工作负荷过度。1950年颁布《预算与会计程序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proceduresact)时,放弃凭单的鉴证手续,废止事前审计制度。

1981年6月,鲍歇尔(Charlesa.Browsher)就任美国审计长,将Gao的工作目标定位于:①向国会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数据;②促进Gao与国会间的沟通与联系;③加强对国防预算的审计;④强化Gao核查各联邦政府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能力;⑤加强Gao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在鲍氏的任期中,Gao两度增修政府审计准则,建立起有效的Gao与国会间的沟通制度,并将各机关年度决算的审计交由公开执业的会计师鉴证,Gao则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政府绩效审计,审计范围涉及财政赤字、国防安全、信息资源的运用、人口老龄化、波斯湾战争中武器的使用效率、改善全国医疗健康计划、全球化的挑战等。鲍氏的不懈努力将Gao推上了世界绩效审计的领袖地位。

Gao是国会四大辅助机构之一,审计任务70%以上来自国会,依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规定,超然独立地行使其职权。与nao类似,审计结束后,在提交正式审计报告前,Gao先将审计报告草案送受审单位征求意见,经过双方充分沟通后,再向国会提交正式的审核报告,并在正式审计报告中列明受审单位的意见,供报告使用者评断参考。Gao每年向国会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多达1300多份,除少部分涉及国防机密的外,民众均可索取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公开使审计结果得到各方的重视,这对审计功能的提升尤有帮助。

三、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与英美两国相比,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较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该阶段,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落脚到经济效益的观点。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考虑了经济效益问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该阶段,审计机关一方面继续实施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对象的微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另一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审计工作,例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05815亿元,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项目总投资达1285亿元。

第三阶段,本世纪至今。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财政支出迅速膨胀,政府政务公开,提升国家竞争力等等均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驱动力。2001年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和农村电网审计、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以及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组织的对12家市属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等均是在此背景下实施。2003年7月,审计署制定《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的绩效审计带有明显的本土特征。首先,《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条文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规定,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揉合在一起,审计工作主要以查处和揭露国有企业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目的和内容。其次,审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属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并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其经济活动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第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数量较少。第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也比较少。第五,尽管我国施行绩效审计已初见成效,但是,及至今日,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如尚无类似于美国《绩效成果法》的全国性法律及相关制度,现行的《审计法》、《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也均未涉及该主题。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

四、完善我国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议

绩效审计制度是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的规范,涉及《审计法》、《预算法》及其施行细则、各项工作指南、审计准则等。经由对各国绩效审计制度的比较,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考虑近年来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重要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一)修订《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

我国现行的《审计法》颁布迄今已届十年,《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未明确提及绩效审计。然而,由于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现行的《审计法》已无法充分适应当前审计业务的需求,修订《审计法》及相关的配套法令已成为必然,因此建议:第一,将绩效审计的概念、审计内容及程序等引入《审计法》;第二,为便于监督政府新兴计划,若修法缓不济急,则可先修订《审计法》实施细则,在不违背母法规定的前提下,先就绩效审计程序与结果的处理制订完整的配套措施。

(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

准则是一种权威性的规范,用于确保审计质量、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使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报告能够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重视。推行绩效审计成功的国家均制定了绩效审计准则,如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俗称YellowBook黄皮书)的第六章为绩效审计工作准则,第七章为绩效审计报告准则。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指南》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绩效审计的内涵,第二部分说明绩效审计的基本特性,第三部分是绩效审计的工作规范,第四部分介绍审计长公署绩效审计质量管理系统的各项重要功能。我国目前尚无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因此建议:第一,从速制订并实施绩效审计准则,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绩效审计的工作依据和流程;第二,汇编绩效审计案例,作为审计人员办理绩效审计的参考,以利于经验承传。

(三)统一年度预算编制与绩效审计评价口径

预算是政府施政的财务计划,预算的编制应满足绩效评估的需要。我国《预算法》尚未引入绩效预算观念,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预算普遍存在施政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绩效衡量指标与方法等问题,无法评估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成预期效益,因此建议:修订《预算法》,将绩效预算观念引入《预算法》。

(四)建立决算审计报告与行政机关奖惩关联机制

决算审计报告是预算与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报告,是政府整体财务系统中的反馈信息。当前我国的决算审计报告并未与行政机关奖惩机制相关联,决算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各项审计意见普遍未受到行政机关的重视,同一问题重复发生,因此建议:修订各级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要点,将上年度预算执行绩效列为次年度预算分配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健全行政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及评估指标

犹如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政府也必须对纳税人负责,善尽公共资源管理与运用的职责。美国1993年的《政府绩效成果法》规定,各机关提交预算管理部门的年度绩效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计划绩效目标;②用客观、可量化与可评估的方式表达目标;③简要说明达成目标所需的工作过程、技术、资本、人力、信息等资源;④建立绩效指标;⑤确定计划成果与目标的对照基础;⑥说明所采用的效益评估方法。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因此建议:第一,参照美国的做法制定绩效成果法,健全绩效评估制度;第二,由权力部门推进落实绩效评估制度,以获得行政机关的积极参与支持;第三,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结果列入年度决算报告,以配合立法机关监督施政的需要。

(六)提高绩效审计信息的公开性和时效性

审计机关对外提交的审计报告,在时效上均有滞后性,这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参考价值,因此建议:第一,就社会各界或纳税人所关心的议题而开展的项目调查,若不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应适时予以公开;第二,设置审计机关发言人,选择适当信息,适时对外公开;第三,精选年度绩效审计案例,通过审计网站,对外公开。

(七)构建专业咨询机制

由于审计职能的变迁,许多先进国家的政府审计人员由过去传统的auditors的角色,演变为评估人员(evaluators)。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政策评估的时代,评估联邦政府的计划是否符合经济、效率与效益原则。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亦逐渐朝此方向发展,因此审计人员除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尚须具备其它自然与社会学科的专业知识,诸如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公共政策、信息管理、法律、土木、建筑等,同时对于政府施政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估政府计划执行绩效的职能。目前审计机关因受相关制度的制约,用人渠道受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范围过于狭隘,因此建议:审计机关可参照加拿大政府的做法,建立“审计咨询委员会”(auditadvisoryCommittee),提供专业与技术咨询,委员们可来自审计署及社会各界,均应是其所属领域的领导者或知名专家。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构建

一、绩效审计流程构建

国家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争取到2007年,投入绩效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审计机关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绩效审计却面临着诸多困难,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提出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的基本流程。

(一)明确绩效审计项目的选题范围

要确定所选的建设项目是否属于政府投资,是否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有较大影响,是否处于较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或公共设施等。

(二)审计方案的制定

对于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绩效审计来说,制定一个科学可行、周密详细的审计方案十分重要。绩效审计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包括:单位的目标、责任关系、资源以及外部经营环境;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计划聘用的外部专家;制订具体审计评价标准;拟订审计实施的具体时间安排。由于项目的绩效审计涉及的审计范围、目标及重点差异都很大,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评价标准。

2、在审计资源配置上,在制定方案时要特别注意,绩效审计常常需要聘请外部审计人员和其他行业的专家来介入。

(三)进行绩效审计风险和成本效益的评估

在绩效审计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可能增加绩效审计风险的问题,如与被审计单位关系紧张、试验新的审计方法等。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必须分析这些风险因素,并针对风险引发的问题建立一套明确的应对策略。同时,确定某个绩效审计选项是否恰当以及什么时候开展绩效审计,都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要合理估算其所需要的审计成本,并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做出合理安排。

(四)实施跟踪审计

实施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收集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证实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的载体,也是得出绩效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保持经常性的接触,确保被审计单位和审计部门双方在发现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形成共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其次,是分析审计证据。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每项审计证据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便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进行客观的分解与剖析。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意见相互交换意见十分重要。绩效审计工作交换审计意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与财务人员交换审计意见。双方应该就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和事实展开建设性地讨论和沟通。

2、与被审计基建项目的主管人员交换意见。在这个阶段中,审计人员可就即将公告的审计结果方面的内容与基建项目主管人员沟通。

3、征求第三方的意见。这里的第三方可能是监理公司、个人,也可能是有代表性的团体或者其他与政府关系不甚密切的机构,站在客观角度,他们可以提供出被审计项目更全面的观点。

(五)形成审计报告并公开

绩效审计报告是绩效审计成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审计人员要在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得出客观、可靠、有前瞻性的审计结论。绩效审计报告要实现审计成果效能的最大化,其内容应包括被审计事项的背景,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六个方面的内容。绩效审计报告要突出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揭露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效能衰退、效率低下等问题,着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深入挖掘问题成因,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敦促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加强整改。

对外公布的绩效审计报告是社会各界了解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载体,绩效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开不仅是绩效审计成果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国际惯例,如英国和美国的绩效审计报告均对外公开。我国的绩效审计报告要适应实现审计结果公告制的需要,在不泄露国家机密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和公众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的监督。审计报告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审计机关的网站审计报告;向审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或重要相关方面发送报告副本;发行有关审计报告详细内容的相关出版物;向绩效审计过程中接触的机构或部门寄送审计报告定的内容或一些专项报告。

(六)后续监督检查

在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中,后续监督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跟踪监督检查,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审计决定、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审计报告的有效执行,切实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在后续检查监督阶段,审计人员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要确认审计影响,并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的情况作出评价和反映;要采取事后监督等措施,检查评价审计质量,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应有选择地进行绩效审计,最大限度地扩大建设项目审计的影响力。

二、绩效审计模型设计

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与特定的建设项目、组织架构、审计流程等命题都有紧密的联系。然而,对于成功构建基本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体系,理清实施步骤和计划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体系构建整体规划的模型。

(一)明确审计目的

在对某一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绩效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该会同此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再进一步明晰此番审计的目标。

(二)对现有审计体系进行诊断

对现有该类建设项目审计体系的分析,发现其瓶颈,为审计体系重构设计改进标准。此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突破口,通过总结现有审计体系的不足之处,明确体系重构的目标和切入点。

(三)设计新体系

在分析诊断原有审计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内外部资源,设计新的审计体系,寻找支持新体系运作的技术手段。重要的是,在设计新体系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绩效”二字,将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理念贯穿到新体系的构建中。

(四)实施并评估

针对项目开始设定的目标,评估、检测新的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持续改善

审计体系的构建绝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新体系执行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整合内外部资源,不时对其进行修正,才能保障审计的高效,准确。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在构建了绩效审计流程和模型之后,便要对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进行清晰的规划。作为审计人员,应该对被审计的建设项目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还必须明白如何对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怎样判别某一绩效审计的优劣,以什么标准来衡量。

绩效评价可以分为经济性评价、效率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三类。

(一)经济性评价

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效益和设备使用效益上,具体内容有:人力资源利用情况、工作时间利用情况、工作效率情况、设备利用情况、设备时间利用情况、设备能力利用情况等。例如,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招人标准动辄博士、硕士,如果他们所从事的仅仅是简单的行政事务处理,这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即使是需要博士的岗位,是否能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过多的办公设施和闲置不用的设备,这些都构成一种浪费。

(二)效率性评价

主要包括经费节约率、办事完成率、群众来访处理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引进外资率、出口创汇增长率、人均经费额等。在投资项目中主要评价投资项目建设工期、建设质量、建设成本、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三)效果性评价

主要体现在预算支出的产出效果上,具体是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在数量方面,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努力扩大工作成果,充分满足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需要;在质量方面要求这些单位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开展业务活动,使成果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达到既定的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在很多时候它们都是相互交叉或重叠的,经常需要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后再做出评价。另外,项目效果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悉尼歌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歌剧院的实际建设费用超出预算几十倍,给当地财政造成了极大恐慌,人们怨声载道。数十年后,该歌剧院已经成为悉尼的标志,其效果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在现有审计流程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就必须对原有绩效审计体系进行重新构建,而不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做细微的改动。在新体系构建中,必须要把“绩效”的思想贯穿到审计过程中,以“绩效”的视角来审视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过程。当然,进行体系重构绝非一劳永逸,而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缮新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内部审计协会编著.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时现,朱恒金.建设项目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陈颖.公共资金绩效审计计划管理[J].审计月刊,2007(1).

4、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J].审计研究,2006(4).

5、刘向阳.绩效审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J].中国审计,2006(8).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5

一、国外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概况

(一)美国。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帮助政府进行角色调整、风险管理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发挥了显著作用。如今美国审计署的绩效审计开展比例已达到85%。美国审计署通过关注联邦政府各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行,不断对各相关部门及政策工具进行评估,以此服务于国会和美国民众,成为美国提升国家治理效果的重要保障。2013财政年度,美国审计署了709份报告,提出了1430项建议,其中80%被国会和被审计单位采纳,全年审计工作为联邦政府产生可量化的经济效益达515亿美元。随着治理全球化进程,美国审计署的绩效审计更加关注国家政策措施的全球和区域风险,绩效审计报告内容也随之扩展到众多非传统领域,其中国土安全、老兵事务、国际事务等审计业务增长幅度较大。1.绩效审计职责。根据美国现行法律,其审计署绩效审计的法定职责包括:一是对联邦政府履责情况和绩效进行审查评估,并向国会提交审计报告或发表证词,包括政府履行法定职责的绩效状况、重大政策实施状况及效果、重大决策事项等。二是对联邦现行重大外交、军事、财政、金融和商业政策进行跟踪审计,评估政策及其执行的有效性并提出完善建议。三是对联邦机构和投资项目(包括接受联邦资金资助的地方政府和私营机构)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其改进管理,提高绩效。2.绩效审计特点。一是绩效审计战略目标与国家治理目标的内在一致性。美国审计署的绩效审计紧紧围绕美国国家治理目标开展工作,顺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扩大关注角度。美国审计署制定六年战略规划,且每四年更新一次。以2007至2012年战略规划为例,美国审计署绩效审计的战略目标分别是帮助国会和政府应对金融安全问题、本土安全威胁和全球化挑战,帮助政府进行角色转换以适应21世纪挑战。二是开展政府职能“重复、交叉与分割”审计。2010年,美国审计署针对联邦政府巨大的债务赤字导致政府财政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审计调查结合例行的审计工作,确定了联邦政府部门职能中不必要或潜在的重复和交叉事项,找到了存在职能分割的项目和领域,提出了解决措施,进而节约了行政成本。近期公布的2014年度报告中,披露了11个发生重复、交叉与分割的政府行为证据,15个可避免浪费的领域,向国会提出了64项改进措施,预计可节省5亿美元以上的财政支出。三是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美国审计署采用综合评价法、结构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审计方法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前瞻性分析审计也是美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实务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其分析评价内容包括政府如何做好对未来需求、成本和结果的预测,以更好地为国会决策提供服务。3.绩效审计报告。绩效审计报告是美国审计署审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报告与证词”。绩效审计报告所涉及的被审计部门和机构可分为行政部门、独立机构、司法机构、立法机构、国际组织、特殊领土六类。美国审计署网站显示,其累计的5.2万余份审计报告中,涉及行政部门的报告最多,达3万余份;其次是独立机构,将近1万份。绩效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专题非常广泛,包括审计与财务管理、预算与支出、经济发展、教育、就业、能源、金融市场与制度等30余个。涉及最多的专题是审计与财务管理9700余份,其次是政府运营8100余份。在的绩效审计报告中,有一部分被称为“证词”,是美国审计署根据国会有关委员会的要求提供的,为该委员会职责范围的事项提供证据支持。2010财政年度,美国审计署向国会提交了67份证词。2012财政年度,美国审计署在国会有关委员会会议之前作证159次。

(二)英国。英国的绩效审计走在世界审计的前列。英国审计署每年完成约60个单独的绩效审计项目,财务审计项目也均包含了绩效审计的内容。绩效审计范围涉及国防、交通、教育、环境、养老、卫生、文化、法律、财政、农业等众多领域,主要关注政府的项目、方案和举措是如何实施的,改进财政管理和财政报告,信息的更好利用,确保公共服务开支的有效性。审计报告内容包含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议。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13—2014财政年度,英国审计署共了66份绩效审计报告和4份关注本地公共服务的研究报告,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为英国增加各项收益或节约各项费用合计约11亿英镑。1.绩效审计的重点。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的重点每年都有变化,以反映主要领域工作重点的变化。目前,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工作重点,一是降低成本,审查政府机构如何制订并具体执行结构化缩减开支的计划;二是落实责任,关注政府改组的影响以及责任交付新模式的运转情况;三是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研究整个服务提供系统,或关注地方一级的融资渠道以及实施和管理方法;四是跨政府问题,关注跨政府或多个政府机构的行动,从中提炼成功的做法;五是应对主要经济挑战,定期审查政府为改善当前经济状况而实施的主要行动。英国审计署对议会负责,执行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就财政收支、资源管理等政策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议会提供独立信息。为维护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英国审计署不对政策目标的自身优劣进行评价。2.绩效审计模式及主要方法。一是收集审计证据。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中常用的证据收集方法可分为定量法和定性法两类。定量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案例研究、统计分析等;定性法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文档和实物证据法等。二是分析审计证据。常用的证据收集方法,定量方面包括初步分析法、统计推断法、统计检验法、数据关联分析法等,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数学和统计分析,检查定量数据的偏差、异常、极端值、信息丢失以及数据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剖析数据探测信息所蕴含的模式、趋势和联系;定性方面包括编码和抽象法、数据矩阵法、序时分析法、频率计算法等。三是得出审计结论。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中经常采用“碰头会”的方法,即审计人员向审计组全体成员讲解审计的结果,将审计报告与审计证据联系起来,避免得出有失偏颇的审计结论。3.绩效审计标准和跟踪检查。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中并不自己制定绩效审计标准,而是借助历史数据、各行业主管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社会权威质量评估机构评判标准,以及审计部门以往的审计资料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确保绩效审计中引用的数据、标准、指标、评价结果既能被社会各界接受,又能对政府各部门的绩效管理产生切实的功效。跟踪检查是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保证审计质量、评价审计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该环节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确认审计影响。绩效审计影响分为量化的经济影响、量化的非经济影响和质的影响三类。二是实施建设性的事后监督工作。事后监督采用新闻媒体报道、外部监督、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组复核四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报告质量的评价工作由伦敦经济学院的独立专家组承担。

(三)德国。联邦审计院作为德国最高联邦机构之一,主要通过财政监督、咨询建议来确保国家机器运行的合法合理高效。联邦审计院在预算监督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审查预算单位的支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经济节约,重点在于经济性。联邦审计院一般不评价政治决策,而是在审计报告中提供有关事实的信息和数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承担咨询任务、提供决策帮助。联邦审计院承担建议和咨询任务的目的在于避免或减少发生财政方面的错误并提高效用。咨询是德国联邦审计院在其经济性审计方面的独到之处,重视事前的经济性研究与分析。建议包含如何提高质量以及开源节流的方式。横向审计是目前德国联邦审计院最受重视并广泛运用的审计方式之一,它是适应经济性审计的开展而出现的。横向审计是就同一审计题目或问题,对许多不同的公共部门和单位进行比较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处理办法和建议。横向审计分为三类:部门内部单位间的横向审计;不同部门间的横向审计;不同部门内部单位间的横向审计。作为比较分析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一审计方式帮助审计人员找到评价经济性的标准,查明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易于被被审计单位所接受。同时,它有助于审计人员发现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使财政预算的调整和立法的完善,在经济性审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法国。法国审计法院的主要任务是对国家公共财政收支和预算执行及决算情况进行事后审计,审核其准确性、合规性和真实性,以及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公共管理绩效。有两大目的:一是通过司法裁决或向其他司法机构提诉来纠正违法违规问题;二是通过提出审计建议来促进管理改进和实施改革措施。从审计活动的性质来看,分为司法性审计和非司法性审计两种。其中司法性审计针对的是公共会计账目,非司法性审计针对的是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状况。后者除了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外,最主要的是开展管理审计,即绩效审计。管理审计包含了财务、效益、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审计对象管理活动的经济性,人力、财务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业绩效益及其影响。管理审计涉及政府各个部门及其公共机构、社会保险机构、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拥有部分资产的合营企业、国家给予财政补贴或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企业,通过对企业或机构管理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估,提出整改、优化意见和建议,推动经济、社会、教育、保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健康发展,得到法国社会和国民的广泛认可。

(五)加拿大。加拿大审计署的主要功能是:以其特殊的地位,对联邦内阁政府的责任和业绩作出独立的评价和建议,以强化和完善公共经济责任机制。从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看,加拿大审计署已由审查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变为越来越关注非财务信息,比如审查政府部门的运转是否符合立法规定,重大项目的效益、效率、效果如何等。加拿大审计署按审计目标划分的职责,除了真实性审计和合法性审计这两种传统的财务审计外,另一项职责是开展综合审计(含绩效审计)。加拿大审计署的审计工作,大部分是综合审计,小部分是财务审计。综合审计是将传统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用综合性的工作方式来实施审计,是包括财务鉴证、遵循授权和货币价值在内的全面审计。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综合审计,内容包括政府组织或职能、活动或项目等的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效果,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对公共财产的保护等。但对政策制定和政府项目立项本身的合理性不提出质疑,也不评价政府政策的成就。加拿大要求所有政府规划都制定有效性方面的绩效标尺,审计署负责对是否存在这些标尺以及这些标尺的适当性进行评价。与传统财务审计相比,综合审计难度较大,耗费的审计资源较多。综合审计的基本特征:一是广泛性,指审计数量、内容和范围具有广泛性。二是协调性,指最大可能地与内部审计机构协调或依靠其工作。三是周期性,指审计时间跨度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大小或复杂性来决定,一年一次或多年一次。四是建设性,

促进加拿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日趋规范为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综合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即“3e”,指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审计,增加环境审计和公平性审计后,“3e”拓展到了“5e”。(六)日本。日本审计院(日本会计检查院)作为宪法规定的独立于内阁的机关,担负着“检查国家和法律规定的机关的会计行为,监督其经营管理和会计事务是否真实有效”的职责。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引进并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强调绩效审计和政策评估。1997年,日本修订了《审计院法》,在法律上增加了业绩检查的内容,明文规定审计院对公共机构活动的正确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及有效性进行检查,但审计重点逐步从正确性、合规性审计向经济性、效率性及有效性审计转移,反映了现代审计的重心开始从微观意义上的会计审计向宏观意义上的绩效审计转变。为了防止介入国会或者内阁的责任领域,日本审计院在进行绩效审计时非常谨慎。在通过审计指出某项政策措施或公共事项缺乏有效性时,日本审计院一般仅仅表明意见,对于如何采取对策作出改善处置,则完全交给内阁主管省、厅。日本审计院在绩效审计中,努力强化经济性、效率性及有效性的业绩评价型检查,特别是事业项目执行效果的有效性检查,重点是将有效性和经济性作为审计内容。经济性的标准是指机关、企业的职能活动以及预算能否用最少的费用施行,即事务事业以及预算的执行方面是否还有节约费用的空间。效率性的标准是指相同的费用能否取得更大的成果或是同费用对比能否取得最大化的成果。有效性的标准是指机关、企业的职能活动以及预算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实现预期效果。

(七)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的特色工作是战略审计。一方面是从宏观视角分阶段动态评价国家重点战略规划的可实现性和风险,提出改进战略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动态监督重大战略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揭露问题,促进整改。在开展战略审计中,俄罗斯联邦审计院注重在绩效审计结果和财务审计数据的基础上,关注战略审计目标的相互关系,确保战略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平衡性和综合性。他们在对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针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核查,同时也按国家总体目标和计划对财务资源的开支效果进行核查。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核实体的经济、效率和业绩情况。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指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重点审查劳动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和效率,公共项目的管理、规则、组织、执行、控制情况的效率和业务范围,公共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否按确定的宗旨和目标进行;落实公共事业项目的成本效益;查明阻碍达到所需质量标准和目标的因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确定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在对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时,采用公共资金使用情况和其成本之间的比率来确定公共资金使用效率。

(八)印度。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三个方面。合规性审计往往包含在财务审计中。绩效审计旨在检查工程、方案、项目、活动等的计划和执行情况,并评价其绩效和效果。绩效审计项目通常由总部办公室在考虑其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覆盖范围、影响程度等情况的基础上予以选择。一般以涉及大量支出和覆盖全国活动的主要项目为选择对象,但方案的复杂性、内容和执行难度也是影响选择的因素。相对于具有年度预算限制的全国性方案,在较小地区执行的方案应当被优先选取。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调研、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充分性,项目、计划、方案等的时间安排,关于执行情况和监控的制度和程序,物质成果、财务成果与预期目标的相关性,物资管理和存货管理的相关安排,期中估价结果,范围变化的影响,计划时间表的遵守情况和时间或成本的超支,预计收入的完成情况。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检查系统和结构、检查文件、询问行政人员、分析基于部门的数据库等。为了完善国家审计监督机制,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接受由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瑞典、挪威、南非等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国际同业互查组对于其绩效审计的审查,并对外披露同业互查报告。

(九)南非。随着南非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日益深化,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考评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南非相关法律,公共部门财务官员有义务提交《年初既定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报告》,并接受南非审计署的审查。南非高度重视政府公共部门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要求深入分析审计结果所载问题产生的原因,据此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以促进公共部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南非审计署强调助力完善会计制度,提高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效率。近几年,南非审计署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重点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重点审查《年初既定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报告》所含绩效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对照规定的目标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考评。二是重点审查政府采购行为对《政府采购法》的遵从程度,包括采购竞争的公开性和有效性,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及政府采购宏观目标的实现情况。三是重点审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情况,关注其机构人员的配置情况及组织绩效。四是重点审查公共部门的信息系统管理,关注数据的完整性、系统的安全性与内控的有效性。

二、国外绩效审计对我国审计工作的启示

(一)明确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依法审计是现代审计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基础。美国1974年制定的《国会预算与拨款控制法案》和英国1983年出台的《国家审计法》,都对开展绩效审计作出了法律规定。虽然我国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对绩效审计也有原则要求,但规定不健全,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为了保障绩效审计的监督权和建议权的充分行使,我国需要建立健全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法制保障。具体途经为:通过修订现行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或制定专门的政府绩效审计条例,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主体、客体、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公告规定等加以明确,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作出整体性制度安排,以确立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二)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从1972年迄今,美国审计署制发了7版《政府审计准则》。最新版政府审计准则称为2011版政府审计准则,涵盖了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舞弊审计等主要审计业务类型。英国审计署为开展绩效审计,颁布了《绩效审计手册》,对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用绩效标准强化审计质量。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缺乏规范,审计操作难以遵循,审计质量无法考评。我国审计机关应在具体的审计实践操作中,通过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和制定绩效审计指南,对绩效审计的内容、程序、评价标准、所用方法、报告格式等予以细化,规范绩效审计的具体业务和质量标准,以保障绩效审计结果公允,促进绩效审计快速发展。

(三)拓展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绩效审计。美国1993年颁布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为其审计署开展公共政策评价分析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案使美国审计署从监管联邦政府部门局部的、具体项目的执行层面,上升到监管国家整体战略计划实施的层面,并为其评价公共政策提供了科学的指标体系。如今,绩效审计、项目评价和政策分析占到美国审计署工作量的90%以上。现阶段,我国绩效审计未能完全满足国家治理的需要,必须拓展绩效审计范围,践行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念。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绩效审计是一种宏观、高层次的政府绩效审计,应当以服务国家治理为指导思想。当前,要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把促进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作为审计工作重点,持续跟踪审计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及时揭示和反映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政令畅通,提高政府绩效,推动国家治理机制良好运行。

(四)在各个审计领域加大绩效审计力度。外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例如,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政府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和实际运行情况绩效审计;二是大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审计;三是公共部门日常管理活动绩效审计;四是环境保护绩效审计;五是对公众关注的事项实施绩效审计。我国审计机关要把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在各个审计领域加大绩效审计力度。坚持开展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持续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促进财政提质增效。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关注财政支出的绩效,促进财政专项资金规范高效使用。加强“三公”经费、会议费使用和楼堂馆所建设等方面审计,促进厉行节约和提高行政运行绩效。加大对民生和资源环保项目的绩效审计力度,深入分析财政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等情况,坚持纵向到底,循着资金流向走,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问效到项目或个人,推动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审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促进提高项目投资绩效。加强外资运用绩效审计,促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目标相通,要以绩效审计理念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结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升级。

(五)探索开展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提高政府绩效是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从世界审计领域的发展趋势看,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外国审计机关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有的还制定绩效审计战略规划。例如,美国审计署己将绩效审计年度计划与国会听证需求相衔接,形成动态耦合机制。相比之下,我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安排甚少。从目前来看,独立型绩效审计与结合型绩效审计并重是我国审计工作的现实选择。独立型绩效审计是指专门单独立项开展的绩效审计项目,主要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配置、使用、利用财政资金和其他公共资源的绩效目标设定情况,财政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其他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独立型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逐步开展独立型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工作走向高端和成熟的标志。我国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工作目标选择,在坚持独立型绩效审计和结合型绩效审计并重的基础上,加大探索独立型绩效审计的比重,不断扩大绩效审计的影响,推动绩效审计实践向促进良治目标发展。

(六)加强政府绩效审计队伍建设。绩效审计涉及范围广,对审计人力资源的结构要求更为复杂。美国审计署员工知识背景包括会计、法律、工程、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德国联邦审计院多数审计人员具有法学背景,同时也雇用商科和经济类毕业生、计算机专家以及建筑、机械、通信、电子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工程师。同时,绩效审计需要利用多种专业的专家。加拿大审计署每一项综合审计(含绩效审计)都设有一个顾问委员会,由来自审计署内外部具有优良专业技能、洞察力、知识和经验的专家组成,他们通常是所在专业领域的领头人。为了保障政府绩效审计顺利实施,我国审计机关必须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吸收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数学等知识背景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同时,应根据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在审计实施之前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技能培训,尤其要注重对目标审计、内控审计、管理审计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要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专家库、社会中介机构库,优化绩效审计专家聘任和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与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充实绩效审计力量,提高绩效审计质量。

作者:林忠华单位:上海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审计概况[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

[2]雷阳、杨国庆.美国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中国审计,2014(1):76.

[3]陆晓晖.美国审计署审计报告的类型及特点[J].中国审计,2014(13):73.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成功度;项目生命期

建设项目管理是以建设项目为管理对象,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最优化地实现项目投资目标,对项目寿命周期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系统管理活动。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提高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确保国家建设计划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项目管理工作绩效的审计,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项目建成后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内容

建设项目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因此,只有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审计,才能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绩效做出完整、有效、合理的评价。

(一)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管理审计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直接决定了项目的规模和方向,根据项目建设意图进行项目的定义和定位,以便在项目建设活动的时间、空间、结构、资源多维关系中选择最佳的结合点,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的最优建设方案,并展开项目运作,保证项目完成后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投资决策阶段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努力提高工程投资的效益。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作审计主要包括:

1、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审计

前期策划工作审计的重点是:项目构思工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项目目标系统的完备性和实现的可能性;项目定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否编制项目管理规划方案,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建设工作结构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里程碑计划实施的程序性和可行性等。

2、可行性研究工作审计

可行性研究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主体资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的客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

3、项目建设决策工作审计

在本阶段审计重点包括:项目建设决策工作程序的合法性;项目的建设标准的客观性;建设地点选择的准确性等。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管理审计

1、设计准备工作审计

设计准备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项目建设目标是否明确,设计任务书是否完备,设计单位选择是否合理,设计所需的地质勘探等资料是否完整、准确等。

2、方案设计工作审计

方案设计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初步设计方案是否经过论证,功能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方案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设计概算是否控制在建设单位的期望值之内,设计是否经过审查,程序是否规范合理,设计进度是否符合建设目标等。

3、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审计

施工图设计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有无实行限额设计,各专业设计配套协调是否合理,设计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投资、功能和进度要求,结构、选材等方面是否合理,在满足建设单位投资目标条件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情况,设计文件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设计变更是否合理等。

(三)建设项目建设招投标阶段的工程管理审计

1、招投标准备工作审计

招投标准备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是否制定了相应的筹资计划,筹资是否经济合理,资金计划是否满足工程建设需要,项目的拆迁工作是否满足建设要求,项目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招标申请资料是否完整、内容是否真实,招标机构的组建或招标单位的选择是否合理合法等。

2、招投标工作审计

招投标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招标方式和程序是否合理合法,招标文件是否经过完备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审查,标底是否经过审计、是否体现优质优价,投标资格预审工作是否合理合法,开标、评标、定标过程是否规范合法,评委的选择及评委的评审工作是否公平公正,评标办法是否合理,评标报告是否真实合法,中标人是否在评委推荐的中标候选人范围内,中标结果是否进行公示等。

3、建设项目合同订立工作审计

合同订立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是否真实,是否按照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的内容订立合同,合同条款是否齐全严谨公平合法,承包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双方责任划分是否清楚,合同是否对工程分包提出相应的资质、能力、范围等规定,招标项目合同是否进行备案等。

(四)建设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审计

1、建设项目施工准备工作审计

施工准备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是否认真进行了图纸会审,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现场条件,是否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各项目参加方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是否建立,物资供应渠道是否落实、能否满足建设项目建设需要等。

2、建设项目施工工作审计

施工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各项目参加方是否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内控制度并有效执行,相互间是否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施工期间各环节的畅通,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目标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物资采购供应是否满足进度要求,工程计量支付是否按照合同文件进行,计量的基础资料是否真实完善,工程变更和签证的审批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程序,工程索赔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和合同文件,工程验收、资金到位是否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等等。

3、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审计

竣工验收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承包商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项目是否通过预验收,如未通过预验收,承包商是否在规定期限进行整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组织竣工验收,项目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或形成生产能力,承包商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整改,竣工工程结算是否真实、准确,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是否完整合理,工程财务决算费用是否客观合法等。

(五)建设项目使用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审计

本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缺陷责任期的保修管理工作和项目后评估工作,审计工作侧重分析项目投入使用后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与项目前期策划所确定的目标相比较,以判断该项目实现预期目标。

二、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指标的设立

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管理审计质量,必须使审计工作规范化,科学评价建设项目管理绩效状况,如何建立项目管理审计的评价标准或评价指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刚刚引入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法律法规对其绩效评价指标加以界定,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予以参考,从而加大了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对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一)建设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标准的特征

1、客观性

评价标准应当能客观地反映工程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科学性

评价标准必须科学、合理,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客观。

3、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保证能够做出客观评价。

4、可比性

不但要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纵向分析,而且要对不同地区同类项目进行横向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5、权威性

评价标准应当能够反映同类建设项目管理的真实水平,能够被评价者、评价对象及有关部门所接受。

6、完整性

评价指标应当完整,不能有遗漏,保证做出全面、完整的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是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因此,对建设项目管理绩效审计应当从目标审计和过程审计入手。

1、建设项目目标成功度

项目目标成功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项目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对照原定目标完成的情况,检查项目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分析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项目目标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项目目标评价可以从项目的系统目标入手,从功能目标、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方面进行评价。

2、建设项目过程成功度

由于项目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整个生命期,对建设项目的过程审计,是对项目立项决策、建设实施及运营管理全过程的系统总结与回顾,全面评价项目前期工作及实施过程中各主要环节的工作绩效,分析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原因,为今后改进项目管理工作积累经验。根据建设项目生命期项目管理的任务,建设项目过程成功度可分为:

(1)建设项目策划阶段成功度

可以从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可行性研究费用和质量、项目决策周期、决策程序的合理性、决策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审计。

(2)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成功度

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财力、物力集中投放和耗用过程,它对项目能否发挥投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阶段成功度可以从勘察设计工作、招投标工作、建设环境、项目变更情况、施工组织与管理、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和安全情况、项目竣工验收等等方面进行审计。

(3)投资执行成功度

主要审计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可靠,资金总额是否符合项目开工建设的要求,资金供应是否适时、适度,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等。可以从建设资金筹措、施工期各年度资金到位率及投资完成情况、工程竣工决算与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的比较分析、工程投资节余或超支的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审计。

(4)项目运营阶段成功度

主要衡量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测情况或其他同类项目的运营情况相比较,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项目运营阶段成功度可以从项目运营管理水平(达到设计能力、财务状况等)和项目效益预测(达到设计能力状况及预测;市场需求状况及未来预测;项目竞争能力现状及预测;项目运营外部条件现状及预测等)等方面进行审计。

三、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审计范围涉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的技术方法有:观察法、比较法、归纳和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类比法、数学法、实验法等方法。在审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特别注意指标的可度量性,尽量使非数量指标定量化,以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二)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相结合

建设项目管理绩效审计,不但要对项目全生命期有关指标进行纵向分析,而且要对同类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

进入21世纪后,项目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增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可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如挣值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以保证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四)注意项目管理与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区别

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一般从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方面进行,其重点是从整体上评价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是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结果是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度量,而项目管理绩效的结果则反应了建设项目绩效的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汤爱臣.对工程项目管理审计工作的思考[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10).

2、辛侨.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5).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7

项目评估分级工具,是用于预算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估技术工具,是一次项目资金管理的创新。它通过对预算项目的目标、设计、规划、管理等进行全方位评估来确定项目的绩效及其实现可能性。它由一系列提问组成,为整个政府部门内部评估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美国的绩效预算改革按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克林顿时期《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提出了新绩效预算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政府成效与结果法案》为美国新绩效预算改革提供了法律和制度框架。布什总统的《总统管理议程》形成了新绩效预算改革的战略实施框架。绩效评价工具paRt(项目评估分级工具)的实施,构建了新绩效预算改革的微观基础。paRt对项目的评估采取高度的事实依据和高期望值方式,其目的在于:联邦政府项目的绩效应该优秀政府的本质,而不能仅仅符合法令的要求。这份问卷中占权重较大的是项目管理部分和项目效果、会计责任部分。项目管理部分是针对项目管理机构管理水平的评估,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财务疏漏和为改善管理所做的努力程度,权重为20%。常见的问题包括:部门是否定期地搜集最新的可信的绩效信息,包括来自项目主要合伙人的信息,是否利用这些信息加强了项目管理并提高了绩效?政府部门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合伙人是否明确掌握成本进度和绩效结果的信息?是否所有的资金(包括联邦政府的资金和合伙人的资金)都是为计划内的预期目标支出的等。而项目效果、会计责任部分,这部分权重占比最大,为50%,它是根据战略性规划和其他方面的评估,结合项目目标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评级,是否实现了年度和长期的目标,有效性如何。

审计是对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方式,各国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系统。而美国政府审计则更为历史悠久,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便已把对国家财政的审计监督提上了议事日程。1789年的财政法规定在财政部内设立审计官。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8

十月中旬,中国审计学会和审计署外资司联合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研讨会。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中国审计学会会长翟熙贵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秦正到会并致词,审计署外资司司长徐吉明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陕西省审计厅厅长屈方方、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特派员娄伸出席会议。来自全省、市、区审计机关和审计署特派办的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研讨会论文作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及会议之后,孙宝厚总审计师、翟熙贵会长分别到陕西省审计厅、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汉中市审计机关进行了调研。

翟熙贵会长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全国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研讨会是贯彻执行审计署审计工作五年工作规划的体现,从2012年开始,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会议总结了近几年外资绩效审计的经验,深入探讨了理论与实务工作,为全国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了经验。

孙宝厚总审计师对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外资绩效审计提出三点思路:一是明确审计依据和目的。外资绩效审计是法定职责,大力开展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二是明确绩效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三是大力推进绩效审计。首先转变审计方式,实行主辅结合;其次加强审计与被审计彼此互动,重点实现由“我要审计”到“要我审计”的转变。大力开展绩效审计,以实际效果赢得需要;与被审计单位互动、探讨评价的合理指标,完善指标;在被审计单位自我评价报告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积极实践,勤于思考,完善规定,编制案例,推进深化。

在会议期间,20余名代表就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和成效及技术方法;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和深化发展的方向、途径等问题做了交流发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兴平市审计局强力推进“创选评”竞赛活动

今年以来,兴平市审计局以建设团结、和谐、求实、奋进机关为目标,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创选评”竞赛活动的方法和机制,以=十四条量化考核内容为基点,做到三个明确,有力的提升了“创选评”竞赛活动工作的水平。

一是明确了考核评比的内容。将政治素质、理论学习、纪律作风、业务工作、廉洁自律、中心工作等纳入“创选评”竞赛活动考核评比的内容。进行量化考核。

二是明确了考核分值和职责。“创选评”竞赛活动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为了便于量化考核,将二十四条规定细化为五个加分项目、七个扣分项目、七个一票否决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分值。同时,根据工作性质将考核评比内容分解到科室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实施日常考核的科室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实事求是,保证“创选评”竞赛活动评比结果客观公正。

三是明确了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创选评”竞赛活动季度评比为“差”的科室,委托局分管领导对其负责人和科室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提醒谈话,帮助其查找原因议定整改措施。

(吴胜雷)

蒲城县审计局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审计;环境审计

一、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

(一)国际社会关于环境审计的努力

1.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环境问题,致力于通过环境审计对各国可持续发展施加影响。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将环境审计作为重要议题,并在会后发表了《在国际环境协议审计方面进行合作的指南》和《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草案)》,对环境审计进行了比较成熟的阐述。2003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在波兰召开的第八次会议上通过了《废物管理审计》,并于2004年正式。2004年10月,国际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将《环境审计与合规审计》作为正式文件提交布达佩斯大会审议批准。该文件阐述了如何在最高审计机关的财务和合法性审计中引入环境审计的内容。除了对于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高度关注外,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还充分注意到了环境保护越来越趋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第一部正式文件即是《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如何在国际环境协定的审计方面开展合作》。在该文件的指导下,一些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联合开展了对一些国际环境协定的审计。

2.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于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和“生态认证”,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已在生态审计计划上登记的公司将被赋予可以使用“生态审计标志”的权利。成员国可以采取措施来鼓励公司加入生态审计计划。该措施可包括经济上的刺激和技术上的支持。对那些已经在生态审计计划中登记了的公司,成员国可以简化“主管当局”对他们在检查和控制方面的要求,并向“主管当局”提供审计报告。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于1993年3月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府,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二)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审计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依据具体情况,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环境审计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荷兰等。

1.美国

早在1969年,美国审计总署就对水污染控制项目进行审计。1978年美国审计总署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司,内设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绩效审计处。审计总署每年向国会提交环境审计报告30余份,为完善环保法案,促进合理使用资金,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进行环境审计的依据既涉及联邦“成文法”,又包括“习惯法”。1980年的《议会的综合环境的反应、补偿与责任法案》,1986年的《优先补偿基金与重新授权法案》以及1990年的《净化大气环境法》,这些成文法都为实施环境审计提供了依据。1986年的《优先补偿基金与重新授权法案》指出破坏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责任人是交付优先补偿基金的对象,承担这些公司报表审计的审计师对其审计的报表是否存在重要的环境责任的错报负审计责任。

2.荷兰

荷兰审计法院与议会上院和下院、政府和廉政委员会三个机构并列,是独立的国家最高机关。荷兰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计划,1994年,荷兰政府出台第二套国家环保政策计划,中央政府在预离与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实施了95个行动计划,目的在于消除或减少来自农业、工业、航运、交通、基建、废品处理、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污染。现在荷兰政府每年大约将国民生产总值的3%用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1989年5月,荷兰政府公布了《全国环境规划政策》,这是在联合国环境会议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中长期战略计划。8月,荷兰政府制定了环境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对环境保护负独立责任。1990年荷兰即开始实行中央政府的内部环境管理审计,其审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中央政府13个部委的23个政府机构以及森林、供水、公共设施等公共管理部门,主要是调查和评价这些部门机构的能量节约、内部环境管理和降低流动性等情况。此外,荷兰审计院还积极开展区域性合作审计。海洋船舶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环境问题。为了实施审计,首先成立一个由荷兰、波兰、挪威、土耳其等8个国家审计人员参加的跨区域审计组;跨区域审计组再对8个国家的审计情况进行协调汇总;最后反馈给各个国家。

二、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特点

(一)环境审计有法可依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依据什么实施审计,有什么样的审计依据,会影响审计活动的实施及其效果。环保标准是评价环境质量优劣程序和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好坏程度的尺度,也是审计部门进行环保审计执法的基础依据,因此,环保标准工作在环境审计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譬如,在欧洲共同体最重要的法律规定是1987年实施的《单一欧洲法》,其中指出:1.欧盟社会中凡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活动均应遵循下列目标:保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致力于保护人类的健康;确保对自然资源慎重、合理的利用;2.欧盟社会中凡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活动均应基于以下原则:应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修复对环境的损害;应对环境污染者进行惩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应该成为欧盟社会其他各项政策的重要内容。依据这一条款,欧盟各成员国都制定并实施各自的环境法律法规。美国1980年颁布了《议会的综合环境的反应、补偿与责任法案》,1986年颁布了《优先补偿基金与重新授权法案》以及1990年颁布了《净化大气环境法》。按上述规定,责任主体因未遵从现行的环境法规而造成的损失,应按照“优先基金法”的规定承担补偿责任。

(二)绩效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并重

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都适用于环境审计。西方很多国家在进行环境审计时,都是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即项目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要求;是否达到了国家所确定的技术、经济目标;行为和工作是否符合绩效的原则,有无损失、浪费。目前,美国的审计中已经有90%的力量着重抓绩效审计,其中环境绩效审计也是其重点,主要是对本身开展的环境及相关项目的实施、效率和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荷兰审计院将环境问题作为其绩效审计计划的六项主题之一,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有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健康的威胁和物理环境的退化等。

(三)开展跨国合作

在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的审计方面,当审计机关对政府执行环境国际公约情况的审计逐渐得到环境保护国际组织的认可时,对国际环境协议的审计就能够成为评价本国政府所承担的国际环境责任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国际环境协议的审计常常需要相关各国的联合审计。在联合对跨国环境问题进行审计方面,西方一些国家开展得较好。例如,荷兰。

三、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启示

(一)强化环境执法力度

我国从宪法上确立了环境审计实施的法律权威性。中国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是宪法赋予的权限,它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结论和决定中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作出的处罚,具有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协助执行。一般情况下,审计机关的各种处罚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能够及时纠正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和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二)将环境审计纳入审计计划,使环境审计逐步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把环境审计纳入审计计划可以保证审计工作定期有序地开展。审计工作不仅要法制化、制度化,还要规范化。法制化是审计工作权威性的保证,可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贯彻执行审计原则;制度化是审计工作独立性的保证,审计工作只有有了一套规章制度,才能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审计,维护审计的客观公正,保证审计人员独立地提出审计意见;规范化是审计工作的质量保证。所以,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既是建立环境审计机制运行的基础,又是建立和健全审计制度的落脚点。

(三)要拓宽环境审计范围,扩大环境审计的主体范围

首先,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拓展环境审计领域。具体来说,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不断扩大污染治理措施的专项环境审计;2.重点启动环境绩效审计;3.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考评各级领导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来说,环境审计的范围不仅应包括有关环保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而且应包括环保措施和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环境风险评估,以及环保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

其次,要扩大环境审计的主体范围。从我国环境审计现状来看,无论政府审计机关还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其机构设置的扩展都会受到阻碍,因而所能承担的环境审计任务有限。民间审计具有力量强大、独立性强、专业胜任能力高、适应性强等优势,能够在环境审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环境审计的范围应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

(四)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协调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强,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形成和发展为国际环境问题,并且随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潜伏性影响不断显露,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不再是仅依靠一国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是国际环境保护,即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各国民众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措施或行动。审计机关在关注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国际化的特点。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协调,减少在环境审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的重复劳动,减少环境审计实践中的盲目性,从而有助于环境审计实践走上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在联合对跨国环境问题进行审计方面,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海域污染、河流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上都需与邻国共同采取措施治理。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缔约或者签署国际环境公约50多项,这些条约的签订和履行也给我国审计机关与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联合进行环境审计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S].1995.

[2]张东华.美国国家环境审计[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05).

[3]徐长辉,吴允.荷兰的环境审计[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02).

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篇10

论文摘要:文章对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审计步骤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做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对维护企业利益,避免合同风险、融资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阴阳合同、肢解单位工程、造价一次包死的中标工程,结算时砍一刀等建设单位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着建筑市场秩序,给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建筑用钢材、水泥、铜等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工程成本,尤其是对造价一次包死的项目影响更大。一些改制后的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差距,粗放型管理的影响还较深;还有一些企业管理层次较多、管理手段较落后、施工技术层次较低。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造成建筑企业存在合同管理、投资、融资、垫资、拖欠工程款、施工等多方面的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施工企业都设置了审计机构,以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刚起步,还不是很成熟:(1)内审工作在管理和经营领域深入不够,多数停留在差错防弊的一般水平或层面上,使审计成果利用价值不大。(2)在审计方式上,仍然以事后审计为主,并非是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审计手段单一,使内部审计监督缺乏有效性;审计程序简单,取证不到位加大了审计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欠缺,项目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管理层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

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效益评价、决策服务、间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当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经济效益审计,。

一、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阶段,许多大型民营和国有施工企业通常采用的是“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组织管理模式,从低到高依次为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分公司,总承包公司。集团公司为利润中心,工程公司为成本费用中心,项目经理部为责任成本中心,机制上按责权利效统一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其基本考核模式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实行集体风险抵押承包,即“包实基数,确保上交、超额奖励、亏损受罚”。经理部实行“项目总承包合同书”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分公司按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工期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项目经理和分公司经理作为承包代表人、重奖重罚。其奖罚标准同整体承包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

为了使责任制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实行效益审计、成本跟踪核实、项目解体终审、责任制自评、互评和纵向、横向交错考核等办法,力求承包合理、成果真实、考核严明、奖罚兑现。

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就是施工企业内部通过制定适应项目管理目标审计方案,对其所属工程项目实施的、以促进工程项目部完善内部管理,帮助项目负责人更好地履行经营受托责任,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防范经营分险为目的的一种全面的效益审计形式。它是施工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监督,是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目标随着项目不同阶段而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性;合同执行中的变更管理,审计项目单位是否掌握和运用索赔技术。

2.评价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审计项目单位在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动态控制、核算和分析是否真实、完整和有效。

3.评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的有效性。

4.评价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审计和评价项目单位预算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系统的信息使用效果。

二、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内部效益审计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投标(事前)、施工中(事中)和竣工后(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

1.项目投标决策内部效益审计。主要包括:参与标前评审,评价承接项目的可行性;参与预算分割制定,评价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审查标底编制的合规性和标书制作的完整性,规避投标风险。在实务中,审计部门对其单独立项审计情形并不多见。

2.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核实建设项目的成本造价。重点关注内容为:(1)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即包括实体工程量和实际消耗量的大小,主要是验证其提供资料的真实程度。(2)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即施工单位是否真实采用所列材料的规格和数量等情况。(3)对影响造价的材料价格签证等有无按施工合同要求办理。(4)审计工程质量,即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5)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现象。(6)通过审计,提出合理索赔的可能性,根据同期施工日志,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索赔证据。(7)在建设项目结算阶段,重点检查影响项目成本的事项,如材料市场信息价格的变化、补充合同、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竣工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竣工后内部效益审计通常是在中介机构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后,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对项目整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审核和综合评价。在这个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侧重点是影响最终绩效激励兑现的量化指标的审核,如项目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确认;项目外债情况及真实性确认,同时对项目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项目后评价。

在各个阶段,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特别是对利润等绩效需考核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据效绩考核办法,出具内部效益审计定量指标评价报告;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材料、安全、现场管理等进行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出具内部控制评审意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产值分析、利润分析、风险分析,出具项目中期控制预警报告,以达到过程控制,目标管理。

三、内部效益审计的具体审计步骤

内部效益审计实施过程就是实现项目审计目的的过程,其实施主体是总公司层级的内部审计部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项目审计的一部分,而对影响工程成本的施工组织方案、材料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的配置与调度、分包工程成本等重要因素的审计,需要工程技术、经营计划、物资及审计部门本身等多部门参与。内部效益审计过程一般为: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等。

工程项目审计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目的对方案的要求,在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要按照《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和《内部审计制度》,制定符合具体审计目标的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为例,其主要审计程序的设计是在确定成本费用为重要效益指标审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查证分析表单,引导内部效益审计方向,并使现场审计取证表单成为内部效益审计报告的主要组成内容。

1.总体审计方案中量化绩效指标的审计。以系列查证分析表单为线索,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以成本费用为重要审计内容,在工程结算收入较为确定的情况下,主要以分析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为重点,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人、财、物的供应,机具的配置等等进行分析。

2.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表单举例。以《分包工程成本控制表》为例,审计表格的设计是为了最终反映审计成果,通过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审计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确认。在大量存在分包工程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审计监督,对人工、材料、机械等结算价格的审查,是内部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内容和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通过选择或制定审计所需管理表单,在审计相关数据基础上,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分包工程成本。一是抽查分包工程款拨付单,检查拨付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分包工程拨款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是否正确及时入账。二是抽查分包工程材料发出及领用的原始凭证,检查领料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材料发出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正确及时入账。再以《消耗主要材料差价分析表》为例,材料费一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0%以上,因此对主要材料的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工程预算与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双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分别由价格和数量引起的偏差幅度。在价格审查上,可以通过查证材料购买合同及发票,询问对方单位及对比市场信息价等具体的审计程序,来发现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数量分析上,主要审核材料进出库的内部控制、材料使用有无浪费、材料采购数量有无超预算、材料采购计划合理性。

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除了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外,还应深入到影响项目业绩及经营风险的每一个环节。在查证被审项目的收支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数据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项目部改善经营管理。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中有关安全、项目质量、项目进度等管理控制重点的审计,主要通过实施过程控制测试实现。重点是关键控制程序和关键控制目标的测试,其中审计表单的设计应与各项管理目标一致。

特别需要提出,目前企业在垫资及甲方拖欠工程款方面风险最大,因此将建设过程中的索赔事项作为内部效益审计的关注内容,并制定具体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取证工作,是内部效益审计出现的一个新的内容。

四、内部效益审计报告

内部效益审计报告及结果,有赖于上述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审计结果可分为:项目效益评价结果报告和项目效益风险分析提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