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十篇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十篇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54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1

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关于水危机的性质分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水危机是资源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危机。我们认为水危机表面上是资源危机,实质上是治理危机,是我们治水体制的长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场缺失和计划失效),导致治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

危机则是改革的契机。在人类应对挑战、对付危机的各种行为中,制度的确立与改进最具有根本性,它的作用就在于节约成本,降低不确定性。制度是人类成功应对挑战的结果,又是成功迎接进一步挑战的先决条件。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过去我们应对水危机是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但是资源供给总是赶不上人类的需求,水危机反而越来越突出,这表明开源的水利工程建设只能治标,节水的制度建设才是应对水危机的治本之策。中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利设备、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主要职能应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1年年初,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确立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节水型社会。2002年8月修订的新水法规定,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中国应对水危机需要综合战略,关键是建立节水型社会。黄淮海流域是中国水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研究报告,如果黄淮海地区水管理能够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在减少废物排放及废水集中处理方面加大投资,节水潜力达到500亿~800亿立方米,不仅完全能够弥补北方需水量的不足,而且将大大改善中国的水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缺水,而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北方的用水效率和控制污染,将有25%~40%的调水量被浪费。南水北调工程要发挥预期效益,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最有效途径,节水导向的战略适用于整个中国,不仅适用于缺水北方,也同样适用于丰水的南方。

节水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投资。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相对于调水和治污,节水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2

危机则是改革的契机。在人类应对挑战、对付危机的各种行为中,制度的确立与改进最具有根本性,它的作用就在于节约成本,降低不确定性。制度是人类成功应对挑战的结果,又是成功迎接进一步挑战的先决条件。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过去我们应对水危机是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但是资源供给总是赶不上人类的需求,水危机反而越来越突出,这表明开源的水利工程建设只能治标,节水的制度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中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利设备、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之后,我国进入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期,过去五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额达1786亿元,是1949年到1997年水利基建投资总额的2.36倍。国家共发行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水利建设1258亿元,约占五分之一。为了应对严峻的水危机,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相应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伴随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否则不仅不能保证大量工程发挥预期效益,而且随着工程效益的迅速衰减,可能会将我们的水问题拖入更加复杂的境地。

节水型社会建设最能够反映对治水模式转型的要求。我们认为,未来20年中国非常有必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节水型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降低水治理的各种成本,建立促进节水和精心用水管水的激励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比调水工程经济成本低得多,社会收益高得多,这正是制度建设最主要的节约作用。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过程,不仅需要水利部门发挥重要作用,更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水利部组织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经验,我们建议优先在西北和华北缺水地区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向全国推广。

【内容提要】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应成为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新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西北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是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提供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实践。近期作者两次赴张掖实地调研,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张掖的试点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尝试概括节水型社会的特征、实现途径和运行机制,使其有更大范围的指导意义。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张掖的实践证明,水权理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框架。实施水权管理是从传统用水粗放型社会走向节水型社会的具体途径,内容包括:(1)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2)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利和义务;(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建立水权制度,实施水权管理,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和完善。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张掖的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水治理结构;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调控下迅速扩大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引入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工程建管转向宏观调控;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明。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治水模式的转型。我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从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协调发展,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投资优先。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治水迎来继建国初期以来的第二个投资高潮,水利部提出了从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的治水新思路,并以此指导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资源水利重视资源管理,核心是制度建设,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水开始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走向大规模的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在过去50年的治水实践中建设了高度的工程文明,同样有能力在未来50年建设高度的制度文明。

一、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中国目前在以最稀缺的水资源和最脆弱的水生态环境,支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负担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使我们面临着历史上极为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在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及未来50年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道路上,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中国的水危机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们对增长率的负面影响达到1.5-1.9%,高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外商投资下降的影响。 oecd的中国研究报告认为,水的低质量和低效率构成中国发展的重大挑战。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1年初,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确立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节水型社会。2002年8月修订的新水法规定,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中国应对水危机需要综合战略,关键是建立节水型社会。黄淮海流域是中国水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研究报告,如果黄淮海地区水管理能够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在减少废物排放及废水集中处理方面投资,节水潜力达到500-800亿m3,不仅完全能够弥补北方需水量的不足,而且将大大改善中国的水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缺水,而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北方的用水效率和控制污染,将有25-40%的调水量被浪费。南水北调工程要发挥预期效益,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最有效途径,节水导向的战略适用于整个中国,不仅适用于缺水北方,也同样适用于丰水的南方。节水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投资。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相对于调水和治污,节水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节水等于减污,在主要受水质型缺水困扰的南方,也有很强的节水需求。特别是南方很多省份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大大高于北方,城市水源不足和水质问题十分突出,面临不亚于北方的节水压力。因此,不论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不论枯水年,还是丰水年,不论农业还是工业,都有必要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可以认为,全面建立节水机制、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缺水和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

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新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探索节水型社会的实践经验,从去年开始,水利部选择甘肃张掖、辽宁大连、四川绵阳等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试点。张掖市是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的试点,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张掖的试点工作对于我们认识节水型社会有重要参考价值,2003年8月,我们两次赴张掖实地考察,回京后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对张掖经验做初步的理论总结。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3

目前关于加强能源管理机构,流传着三种说法:第一,成立能源部;第二,可能成立能源委员会,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牵头;此外,还有可能在国家发改委之内将能源局升格为副部级单位,以加强能源管理工作的协调。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出,中国煤炭产量不要超过10亿吨为宜。当年,煤炭产量最后的统计结果是9.98亿吨。2003年,中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16.67亿吨。2011年,预计产量将达到19亿吨.但是,在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2011年中国出现了能源严重短缺现象。能源短缺这一问题实际从2003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出现,到2011年则发展得更为明显和尖锐。总的表现是缺电、缺煤、缺油,媒体称之为“煤荒、电荒和油荒”。一时间,“中国是否出现能源危机”成为热门话题。对此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中国还没有出现能源危机,但是出现了能源危机的征兆和早期的现象。之所以说,不能称之为能源危机,是因为能源问题还没有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生产和生活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主体经济活动还在正常进行,经济仍然高速增长,我们并没有出现崩溃式的景象,而是一种短缺性的情形,而这一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如果能源危机出现,则经济会陷入萧条。有些地方出现用油紧张情况,但离19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时汽车排成长龙加油的情形还相差甚远;电力紧张导致江浙等省份出现生产“开三停四”的情况,但全局经济生产正常进行。因此,我称这为能源危机的征兆,如果不加以重视,则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由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出台,虽然在局部可能造成一定损失,但却避免了能源紧张问题的危害扩大。要剖析这背后的原因,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能源供应方面;第二,是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从供应方面看,我们发现现在中国煤、电、油的产量并没有比过去降低,而应当说增长形势并不差--2003年中国电力增长速度为16.5%,煤炭产量增长当年在两亿吨以上。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对能源需求的要求更高,因此供不应求的现象才突出出来。因此我认为,经济增长过快才是导致出现能源紧张的最重要原因。如上所述,尽管中国煤炭产量进一步提高,煤炭出口与日俱增,但因为国内需求旺盛,2003年中国煤炭出口量已经加以控制,有可能比去年还要降低。然而,从GDp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上半年只有9.7%(国家统计局数据)。那么理论上能源供应应能满足经济需要。但实际情况确实出现能源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我估计,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远远高于9.7%。实际上,各省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9.7%。在GDp数字后面,我们要看到,一些重要的、高耗能产品的增长速度惊人,高达20%乣30%,如铝材、电解铝、钢材、钢等。因此,对能源需求显得很急迫。而这是造成今年能源短缺的真正原因。那么,这是能源没有作好规划的问题吗?恐怕并非如此,而是经济增长过快,导致能源增长无法跟上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供应增长受到种种条件约束,不可能无限增长,一是国内新增供应有限,二是国际供应无法控制,而经济增长必定受到能源增长制约。因此,2003年中央出台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一定程度上及时缓解了能源供求矛盾。针对能源紧张问题,中央的解决思路是:首先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对高能耗产品增长速度和出口要严加控制,一些出口退税政策被取消。在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钢材、电解铝等产品增长速度下降,但之后又有一定反弹。因此,2005年需要继续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精神。2011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2011年的能源短缺问题,也引起中央政府开始注意到能源管理这一个重要问题。自从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能源工作汇报已经不下三次。而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央也意识到加强能源管理机构的重要性。目前,关于这方面流传着种种说法:第一,成立能源部;第二,可能成立能源委员会,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牵头;此外,还有可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4

【关键词】水资源危机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危机管理体制

水资源危机概念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实践中,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水与人类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水资源危机问题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现在的问题是;多数人对水资源危机的理解仍旧停留在广义水资源危机的层面。由于看待水资源危机的视角不同,对于建立应对机制与决策主张也就大厢径庭。不仅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质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可以导致水资源危机,而且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会导致水资源危机。这就是全新的水资源危机内涵。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危机的总体判断与应对策略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的总体判断

1.关中―天水经济区属于缺水地区,且呈加剧的趋势。仅从关中地区来看,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71.6亿m³,平均雨量671,自产地表水资源量73.7亿m³,地下水可开采量38.68亿m³,水资源总量82.03亿m³。全区平均产水模数14.8万m³/(k•a),为全国平均值的46%,陕西省的62%;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01m³,是全国的17%,陕西省的30%;耕地亩均水量311m³,是全国的15%,陕西省的34%。关中地区需水量为74.27×108m3,实际供水量只有56.54×108m3,缺水率达23.87%。按国际公认的人均水量1700m³以下为用水紧张的警戒线,关中仅为警戒线的23.6%。因此,就自然背景而言,关中―天水经济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持续干旱的情况下,这种资源型缺水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2.关中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关中渭河以南自产地表水资源占全区的70%,产水模数是全区均值的2倍,而耕地和人口分别是全区的25%和41%;渭河以北的耕地和人口分别是全区的75%和59%,地表水资源量仅为全区的30%,尤其是渭河以北泾东片干旱少雨,河流稀少,产水模数3.9万m³/(k•a),是渭河以南片的15%,而该地区是全省粮棉生产区和能源重化工基地,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3.关中地区的水供求矛盾突出,工业缺水严重。现状年在频率为75%的情况下,全区缺水17.9亿m³,缺水率为24%。2010年缺水6.13亿m³,缺水率为6.9%。缺水原因除了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外,主要是国家水利投入不足,供水工程建设跟不上需水的增长。水利工程运用年限大多超过30年,有的甚至超过50年,工程老化失修,设施配套不齐,水库泥沙淤积,供水能力严重衰减。一些骨干工程虽经长期论证,至今不能决策实施。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危机的主要根源

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比例不合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之比,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5.5:4.5,演变为近年的4:6,地下水用水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3亿m³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1亿m³左右。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关中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面积占到区内地下水监测水面积的35%,超采面积已达2590k,其中严重超采面积已达656k,形成了10余处地下水下降漏斗。部分纯井灌区水文地质条件恶化。西安等城市出现地面下沉,引发地面裂缝。近年来,关中地区地下水超采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

水污染严重,地表水质量不高。关中地区每年约有7亿t废水排放,其中工业污水达3亿t左右,污水处理率仅为13%上下。渭河干流除了林家村以上河段水质尚好外,其余河段均超过Ⅴ类标准。城市地下水中均有有害物质检出。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利用污水灌溉等,在污染土壤的同时,对地下水也造成污染。对冯家山灌区32个水样检测表明,矿化度一般为0.5~2g/l;硬度180.95~675mg/l;硝酸盐含量一般为12.55~67mg/l,最大达到137.28mg/l;亚硝酸盐含量0.004~0.08mg/l,水质恶化,水味苦咸,局部地带人畜已不能饮用。严重的水质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而且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蓄水设施严重不足,水资源调度能力较差。关中现有蓄水设施供水量7亿m³,仅占地表水总供应量的28.2%,占地表水与地下水总供应量的11.2%。农业供水面积不足有效灌溉面积的1/4,供水保证率低,不能满足工农业的供水要求。由于泥沙淤积,水库调蓄能力仍在下降。

水利建设难度较大,工程造价昂贵。渭河以北径流量少,含沙量高,地形破碎,水利工程建设难度大;渭河以南虽说水量较丰,但河流坡降大,只能建造高坝水库。

用水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关中地区老企业居多,设备陈旧,科技水平不高,一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多数在40%上下,工业用水定量偏高。相当一部分农村灌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在0.45~0.50之间,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城市因为供水管网破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输水损耗达10%~15%。

水价低廉,用水结构不合理,导致浪费水现象屡禁不绝。关中区内农业用水达到70%左右,而吨水产值仅有5~18元;工业用水占21%,吨水产值达到35~144元;城镇生活用水仅占到7%左右。另外,在水源利用上,没有根据产业结构对水质的要求实施分质供水,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部门存在着大量耗用优质水的现象。专家指出,如果水价提高10%,将使家庭用水降低3%~7%。水价格政策是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用水量,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

对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调度,水资源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原有的规划多数为农业供水的河流规划或工程规划,彼此衔接不够,协调不周。现有工程布局不合理,存在重建设、轻效益、重工程、轻环境的不良倾向。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尚未形成统一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水资源无法在区内实行调度,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争水矛盾不可避免。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和水环境恶化是关中地区水资源危机的典型特征。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关中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萎缩,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潜力不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必须把强化水资源危机意识、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日程,并作为战略重点抓紧实施。

(三)应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危机的主要策略

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全国节水型示范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实现省内南水北调,将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源引入关中―天水经济区。

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潜力,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水利工程联网调度。

从根本上治理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尽快降低渭河下游河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危机新型管理体系

(一)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

首先,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多龙戏水”管理方式。主要弊端是:水资源根据不同的物理属性分散管理,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归水利部负责。地下水归地质矿产部负责,海水归海洋局负责,大气水归气象局负责;水资源根据不同功能分散管理,水污染、供水、防洪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供水,城市和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实行分散管理,从而形成了水利益多重博弈的混乱局面。水利部门被架空,管理职能被削弱。这就从体制上造成了用水浪费、水质污染等水资源危机。

其次,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是以“工程水利”为主导的水利模式,片面依赖工程和技术手段,极端强调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作用。工作重点只放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严重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违背水资源生态平衡规律。水资源的管理职能被简单理解为“管理好江湖水和建设好供水工程”;视水资源的需求是刚性的,或是不可改变的;认为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水源和建设供水工程。于是,扩大供水就成为水利部门追求的唯一目标。在指导思想上,由于长期实行重开源、轻节流、高污染、弱管理,再加上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最终导致目前的水资源危机局面。

实践证明,这种“多龙戏水”的管理体制和以“工程水利”为主导的水利发展思路,不利于水资源系统本身的良性循环和人与水的和谐发展,势必引起深刻的、难以短期缓解的水资源危机。这种“多龙戏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水资源危机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彻底改革。

(二)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统一的水资源危机管理体制

由“以需定供”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向“以供定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水资源管理采取“以需定供”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导,以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水源管理为核心,很少考虑自然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模式主导下,造成缺水地区取水量过度、水资源生产利用率过高、废水排放控制不力,由此引发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等多重水资源危机。在水资源相对丰裕的地区,也普遍引发了水质与生态型水资源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管理措施和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彻底转变水资源管理观念,将“以需定供”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供定需”管理模式。“以供定需”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把需水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强调节约用水,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供给的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这种管理模式特别强调对水资源及其水环境的保护,着眼于有限水资源供给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由“多龙戏水”的管理体制向统一的水资源危机管理体制转变。水资源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水资源危机为背景,以水资源危机意识为基础理念,依据水资源及其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文系统自然循环规律,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行政手段、法规手段、经济手段和科学技术、危机教育等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以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统一的水资源危机管理体制包括四层涵义:

其一、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定位。水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一定要和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确保水资源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其二、水资源管理的对象界定。水资源管理从根本上是对水的管理。但这里的水不完全是自然水文循环的水,而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调控后的水。由此,水资源管理的对象就是通过水利工程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管理,这些水利工程包括径流调控工程、水源取水工程、输水工程、配水工程、排水工程等。

其三、水资源管理的方式界定。作为各级政府的水利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制定的水利法规,充分运用水权、水价、水市场等手段优化调配水资源。

其四、水资源管理的内容界定。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动态性,概括起来有八项内容:①制定和实施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包括水资源的开发规模、开发程序、开发时机、水资源保护和水体污染防治等内容。②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③水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使用权管理,在我国,水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权属于国家或集体,使用权是由管理机构发给用户取水许可证。④水资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包括用水、节水、水价等内容。⑤制定水量分配计划和调度方案。⑥防洪防涝,维护水库、江、河、湖堤坝。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建立水情监测预报管理网络体系。⑧大力发展水利保险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程伍群等【m】《水资源危机产生与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5

【关键词】水资源;水质;淡水资源

1.全球水资源现状

1.1水资源短缺

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冰川等等都是水资源,而且储量相当之大,我们为何总强调水资源短缺,强调对水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这里就涉及到了广义的水资源与狭义的水资源之分。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1]

地球虽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他们远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时空分布也不均匀。现在工业、农业以及人对水的需求大幅增长,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球上水储存量岁相当丰富,但只有2.5%是淡水,大部分淡水以永久性冰雪的形势封存于南极,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很有限,主要是湖泊、河流、土壤湿气和埋藏相对浅的地下水。大部分能够利用的水位于远离人类的地方,使水得利用成为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1.2水资源的分配问题

水资源的特点有流动性、有限性、可再生性等等,水资源的众多特点决定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总的来说包括时间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均匀,我国南北方水量差别及雨量季节的差别充分体现了水资源的不均匀性。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中度和高度缺水的地区,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仍在增加,而农业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利用的水相当之多。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各国也建筑河坝,从而协调灌溉用水、水力发电和生活用水等。我们通过对河流进行筑坝、引流等工程方式为人类的确带来了很大好处,但同时对单水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些工程建筑的造价也非常大,并改变了当地河流的形状,是当地人口被迫迁移,导致邻近的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1.3水质污染

水资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等。水资源受到污染会产生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等。但水污染问题通过水文循环过程会得到缓解,污染物随水体的运动不停地发生变化,自然的减少小时或无害化的过程,也就是水体自净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水污染问题,有的水污染是因为自然因素,但大部分水资源的污染是因为人为因素。城市和工业排出的污水污染着河流和地下水。农业开发在解决世界食物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它也造成了水污染。比如在中国,全国600多个大小城市中,有一半城市都缺水。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有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的水体。

水环境污染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水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废水量日益增多。大量的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废水进入天然水体,造成了水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一方面,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有雨水资源被污染,原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越来越少,造成水质性缺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2]

2.水资源保护

认识到了水问题的严重性,就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更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分配。目前,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还有许多人仍不知道怎样去保护。水问题已非常严重,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必须学会保护水资源。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改善水的管理,是所有人可以得到干净的饮用水。当我们能用到足够干净的水时,我们应该知道还有很多人用者受到污染的水甚至用不到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如果大家都能节约用水,也许节省下来的水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另外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带领身边的人一起来保护水资源,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保护水资源。第一,我们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水资源,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第二,不污染水资源。现在生活中污染水资源的情况还是频频发生,如农药、化学物质、重金属污染等等。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履行这些责任,整个环境下就会有非常大的改观,也许就改变了水资源紧缺及污染的问题。

水资源保护的目标是,在水量方面必须要保证生态用水,不能因为经济社会用水量的增加而引起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在水质方面,要根据水体的水环境容量,来规划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因为污染物超标排放而导致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或危及到其他用水的正常供应。[3]

3.人类与水资源的关系及人类面对的挑战

水已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淡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人类过度用水,水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湖泊,河流,湿地和地下含水层的淡水系统被破坏或消失。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把水作为维持生活的源泉,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聚集,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以来程度越来越大。水,已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淡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的用水速度已超过了水的再生速度;人类过度用水、水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湖泊、河流、湿地和地下含水层的淡水系统被破坏或消失;很多国家的淡水管理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节等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

4.结语

全球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水资源危机,全球范围内保护水资源的浪潮已经掀起,并取得重大成就,虽不尽人意,但相信通过国际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努力。人类会解决好淡水资源问题。[科]

【参考文献】

[1]陈志恺主编.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6

很多科学家认为,石油生产的“巅峰”时期将在未来5~10年内到来。

但从长远看,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与稀缺性,今后石油价格将维持高位。石油生产“巅峰”时代到来后,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

历史上,人类运用能源充当“斗争武器”的做法,曾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如今,能源充足国把能源当作“盾牌”,同样让全球迎来了新时代:一个高度重视“能源战略”的新时代。

“能源武器”威力无穷

相对于真枪实弹的战争,能源争夺战的破坏力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广泛。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为报复和打击以色列的支持者――美国,把石油作为武器,大幅抬高石油价格,而引发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革命,引发石油产量受影响,导致第二次石油危机,诱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经济衰退。一瞬间,西方各国陷入种种困境:能源短缺、工厂停工、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危机过后,深受其害的各国被迫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出现。

自去年以来,伊朗、委内瑞拉两国,都在充分利用“能源武器”拓展外交空间。因为核问题,伊朗与美国结怨很深,美国对伊朗“武力教训”的动机和想法早已有之。但由于伊朗油气资源丰富,欧盟、俄罗斯、日本与印度都与伊朗存在能源合作,这极大牵制了安理会对伊朗制裁的步伐。

论实力,委内瑞拉只是小国,军事上无法与美国抗衡。但由于委国是美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美国想对委动武,军事上虽不成问题,但原油价格也会出现暴涨。届时,美国经济将遭受巨大打击,而这正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抗争的核心本钱。

“能源稀缺”时代逼近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发动两场战争,尽管借口冠冕堂皇,但却始终摆脱不掉争夺中亚与中东石油的影子。伊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全球石油价格高涨、进而对全球经济稳定造成冲击,让人类迎来第三次“石油高价时代”,并可能永远告别“廉价石油”时代。

对比过去的两次石油危机,很多专家担心,“廉价石油”时代的结束,可能使全球经济同样面临因能源危机带来的严重挑战。为满足经济发展动力,为保障能源需求,能源需求大国只有靠“走出去”,参与到资源产区的激烈竞争中来。

各国谋划“走出去”战略

伊战是美国希望主导中东石油资源的开始,也是各国重视“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对日益发展的各个大国来说,都或多或少面临能源短缺威胁,保证能源供应的“走出去”战略和能源替代战略,成为各国谋划的两种选择。

从目前看,能源“走出去”战略则是最现实、最重要的选择。

2005年6月,美国耗资36亿美元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正式开通,成为一条彻底绕开俄罗斯领土的里海油气输出的“黄金通道”,使俄罗斯传统的里海势力范围被打破。

对美国来说,总统布什一直把能源政策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其战争与外交活动往往以此为核心而展开。2003年伊战以来,为恢复伊拉克石油生产,其石油部门成为少数受美军保护的“重点单位”。为保证石油生产顺利,美国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特别培训出“石油保护特种部队”。作为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的伊拉克,由于战后未及时恢复生产,其石油出口一直未达到战前水平。

美国总统布什1月10日宣布增兵伊拉克的新政策,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实现美国主导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战略,能从根本上巩固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对能源丰富的俄罗斯来说,俄罗斯从提供石油和天然气的角度制定了能源战略。在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俄罗斯将提高油气产能、发展对外油气合作作为拓展国家利益、提升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借此加快自身国力的恢复与发展。

对欧盟来说,近日俄白间关于油气的纠纷,正导致欧盟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感增加,迫切地寻求共同的能源政策,从整体保证欧盟能源的需求。自去年8月以来,欧盟构建协商一致的对外能源政策、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努力,备受世界关注。

对东亚各国来说,包括日本与印度在内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能源短缺,各国都在实现能源供应地的多元化、能源替代研发以及油气管道建设合作长期化,与其他大国以及油气资源国家展开合作与竞争。

过去的2006年里,俄罗斯频繁运用天然气这个“能源牌”,多次威胁切断对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甚至欧盟的天然气供给,在欧洲普遍引起恐慌。

与冷战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不同,能源领域“新冷战”呈现出多极力量并存。除表现为美俄“口水战”、外交战甚至宣传战等外,还表现为美国与拉美国家间的冲突、以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及几内亚为中心的大国争夺。

未来的冲突中,美国情报专家担心未来可能对沙特发动袭击,这是国际能源市场最脆弱的地方,也是最易引发能源危机的地带。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7

次贷危机是当前金融市场恐慌的“导火索”,但不是根源随着2006年底贷款家庭违约率的高企,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质量持续恶化,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导致了场外交易市场的失灵。众多金融机构由于过度参与次贷产品相关交易而蒙受巨额损失,导致了严重的流动性困难。随着信用评级机制公信力丧失,投资者趋于保守,信用市场短时间内迅速紧缩。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在缺少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随着时问推移难以支撑。本轮危机以次贷恶化为“导火索”,但究其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等资产价值形成互动,推动了价格泡沫的形成。在缺少自我修正能力和外部监管干预的情况下,市场步入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运行的泡沫循环。

二是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日趋激进,导致经营行为的投机化和短期化。在经济繁荣周期,众多金融机构的利润诉求被绝对化、单一化。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异化使得金融资本更多地流向短期回报高的领域,并使用过高的杠杆率。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三是央行等金融监管者无条件地信任市场,导致了监管空白。货币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没有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政策策略。在市场出现泡沫化倾向的时候仍然坚持“市场万能”的理论假设。

金融危机的真正前景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修正,而不是短期二救市”措施

针对本轮金融危机,此次国际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干预措施,其规模和频率都是史无前例的。其政策意图直指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的信贷极度紧缩、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从短期看,市场的信用“痉挛”源自于投资者、交易者的信心丧失。对于交易对手的缺乏信任使得市场参与者手中储蓄的流动性无法转化为市场中可用的流动性。“救市”举措就是用国家信用填补市场信用的不足,这是短期之内的应急措施,也是无奈之举。

从长期看,金融危机要得到根源性的缓解,必须在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一系列真正的调整和修正,重新建立起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国家的信任。

一方面,市场纪律必须得到重新梳理和改革。理性、均衡的市场文化需要回归。正如传统的金融理论所言,市场中应该是风险对冲者和风险投机者协调并存。在投资取向多元化的市场中,交易价格才是平稳而准确的。从近期情况来看,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主要金融机构股票价格被大量做空仍然反映了市场中的投机倾向的泛滥。许多金融机构激进逐利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因危机的发生而改变。这一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改观,或将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恢复,或将为未来其他新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者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市场的发展变化。市场并不总是万能的。特别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一国的市场往往不仅在本国因素的影响下自我调节,而是受到全球市场的共同影响。在市场自主运行的领域,金融监管者需要不断质疑本国金融市场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效性,持续对市场运行规则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并及时提出修正意见;在政策直接干预的领域,监管者需要全方位地运用监管工具,及时地掌握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信息并分类采取监管措施。建立清晰明确的监管规则,让有利于市场稳定的机构和产品进入,让不利于市场稳定的机构和产品退出。

中国金融业需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影响十分有限。这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所提供的坚实基础,监管部门制定了审慎有效的监管要求,以及我国金融业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等原因。但从长期趋势以及全球实体经济联动性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心存侥幸,独善其外,而是以此为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是按照宏观调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应对短期国际经济冲击,充分加强内需的缓冲效应。此次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将不断显现,并将可能危及全球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出口依赖型向均衡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加快这一进程,庞大的内需市场也是我们对冲外部影响的重要支撑。中国金融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多的行动适应和参与这种转变,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规避风险。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8

【关键词】强化危机管理;做强做大;企业

一、更新观念,树立企业危机管理意识

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要遵循预防为主、高层重视的原则,而表现是要更新观念,树立企业危机管理意识。危机管理实质上就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危机意识,首先要更新观念。企业危机并非可怕的事情,不能谈虎色变,这是企业发展正常的经历。树立危机意识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层,因为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方向的决策层,也是能力采取和实施预防措施的决策层。企业领导层只有有了危机意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随时观察和分析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动态,及时针对性调整发展战略,把企业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当危机爆发时,应从各方面客观进行评估,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应变措施,制定应急方案,领导分工负责实施,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增强企业的应变力,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树立危机意识,还要注意降低来自领导层的内耗。领导人员要以大局为重,达到相互了解、信任、支持和配合的目标,凡事要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考核,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预防和解决,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降低人为因素和决策因素造成的各类企业危机风险。

二、加强危机预测,提高危机防范和应对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内控体系,防范组织风险。企业内部可依据实际情况,成立企业风险控制及管理组织,由重要领导人员和专业人员构成,制定危机预防的各类制度,明确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相关奖惩制度,确保部门和人员权责明确、信息畅通,对危机进行时时关注和妥善处理。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把员工的共同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将危机预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要建立法律事务部门,防范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在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作为市场的主体,各个企业之间有互利互惠的时期,更会有兵戎相见的时候。许多企业都可能会经历过数次大的法律诉讼风险,对此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另外,企业需要在国内外持续拓展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需要知法懂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为公司的发展扫清障碍,确保企业正当的权益。

三要着力解决好企业关键原材料的短缺问题。在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关键原材料或大宗原材料的短缺问题,特别是关键源材料始终是制约企业飞速发展的瓶颈,是企业发展的短板。要做强做大企业,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必须彻底解决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使企业发展的短板转变为企业高速发展的基石,使企业发展的下游问题彻底解决。

四要建立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应对市场风险。在原材料短缺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要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量。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和产量的提高,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断提高,一成不变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市场销售动态机制,来达到规避市场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要低成本扩张,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企业要扩张,规范要壮大,要从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经营范围上全面拓展,就要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占据成本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在新建项目和扩张范围上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国家鼓励的产业方向和重点项目上发展,并适度延长产业链,致力于成本的压缩,以成本优势实现扩大生产能力,确保经济效益。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9

关键词:防爆电机;原理与选型;故障与分析;维护与保养

中图分类号:tm3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电动机在发生故障前都会有一些表面故障现象出现。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故障现象,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避免电机的烧毁或损坏。对于环境不良,易燃、易爆危险场所、频繁起动、过载运行等要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本文总结了防爆电动机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从事本行业有关人士参考。

1防爆电动机种类、原理及选用原则

1.1防爆电动机种类及原理爆炸性环境分为:爆炸性气体环境、可燃性粉尘环境和火灾危险环境等几类,电动机的防爆型式主要有:隔爆型电动机、增安型电动机、粉尘防爆型电动机、正压型电动机。

1.1.1隔爆型电动机防爆原理:电动机外壳能够承受内部的爆炸性混合物爆炸而不至于受到损坏,而且内部爆炸不至通过外壳上任何结合面或结构孔洞引起混合物爆炸的电机。

1.1.2增安型电动机防爆原理: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火花、电弧、危险温度,其绝缘带电部件的外壳防护不能低于ip44,其带电部件的外壳防护不得低于ip54,以避免在正常和规定过载条件下出现点爆现象。

1.1.3正压型电动机防爆原理:是向外壳内充入带正压的清洁空气,惰性气体,以阻止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外壳的电机,从而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其外壳防护不低于ip44,其出风口气压或充气气压不低于196pa。

1.2防爆电动机的选用原则

1.2.1根据爆炸危险场所的类别和区域等级,以及该场所中存在的爆炸性混合物的气体级别、温度组别、粉尘、纤维和火灾危险等级来选择。

1.2.2根据负荷使用情况,确定电动机的功率。

1.2.3根据工作机械的转速要求以及传动方式选择电动机。

2防爆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

电机的故障较多,但一般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

2.1机械故障

2.1.1振动与噪音:①机械振动:转子动平衡不良、鼠龙转子断条、脱焊、轴弯曲、轴承质量等。②电磁振动:由于电动机气隙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径向力使定子发生振动。③噪音:通风噪音、机械振动噪音、电磁噪音。

2.1.2轴承过热与损坏:①轴承损坏②轴承缺油③轴承油太多④轴承和轴配合不当⑤传送带过紧。

2.1.3扫膛:分为实扫和虚扫,扫膛一般是由于轴承损坏、转子弯曲、轴承端盖间隙过大、或者检修时装配不当、导致转子定子内圆相碰撞。

2.2电气故障

2.2.1三相电流不平衡:常常由于三相电源电压不平衡、匝间短路、三相匝数不相等,定子绕组部分线圈接反。

2.2.2电机空载电流偏大

电动机空载电流包括两个分量:空载电流励磁分量和空载电流的有功分量,空载电流与设计、导磁材料、电机功率及极数有关,电源电压偏高,定子星接误接成角接,转子装反,转子直径偏心气隙偏大,定、转子错位,铁心有效长度减小,转子弯曲定子、转子相摩擦,空载电流偏大必须查明原因,否则烧毁电机。

2.2.3缺相运行:电源缺相、控制回路造成缺相、电动机接线盒中接线柱松脱、连结头虚接或分断、电缆造成缺相。

2.2.4电机温升高:造成电机过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有电源、电机本身和负载三方面导致电机发热,电源电压过低,电网三相电压不对称,电网频率低:绕组短路,绕组接地,定、转子相擦,轴承过热:负载状况不正常,电机过载运行,负载有问题:电机通风散热差,风扇损坏,机壳散热片损坏等。

2.2.5绕组短路或接地:分绕组匝间短路和绕组相间短路。由于电动机电流过大、电源电压变动过大、单相运行、机械碰伤、制造不良等造成绝缘损坏所至。

2.2.6电机启动性能差:电机启动性能差的原因是短路电流大、短路电流小、短路损耗小、短路损耗大,应采取如下措施:适当车小转子外径,增大气隙,以减小差漏抗和谐波转矩,适当车小转子端环截面,以增大转子电阻,转子采用深槽结构,即利用集肤效应,使起动时转子电阻增大,提高堵转转矩。

3防爆电动机的维护与保养

3.1日常运行中应当遵守变电所巡视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故障扩大。

3.2在电气管理上应制定电机年、季、月检修计划,做到电机预检,预修,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3.3防爆电机经过一定时间运行后,还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检修有:大修每1-2年1次,中修每年进行2次,小修每年4次。

3.4大型电机在起动时必须进行盘车,使滑动轴承充分,避免起动困难。

3.5防爆电机不得随意拆卸;拆卸检修时,不能用零件的防爆面作撬棒的支点,更不允许敲打或撞击防爆面。拆卸电机时,应先取下风罩、风扇,再用套管板手拆卸端盖和轴承盖的螺栓,然后,用圆木或铜棒沿轴向撞击轴伸,使端盖和机座分开,最后取下转子。拆除零件,防爆面应朝上搁置,并用橡皮或布衬垫盖上,紧固螺栓,弹簧垫等注意不要丢失。

3.6浸漆和组装时,应将防爆面附着的绝缘漆或脏物清洗干净,不得用铁片等硬物刮划,但可以用油石研磨不平整的地方。

3.7为防止防爆面生锈,应在防爆面上涂抹机油或204-1置换型防锈油。

3.8当电动机的保护发生动作时,应查明故障来源,消除故障后,方可投入运行。对于缺相、堵转等故障,应当提起高度重视,防止烧毁电动机。在电动机投用前,电动机的各个保护参数应当校验准确无误,保证故障发生时动作的可靠性,灵敏性。

3.9应保证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良好的,一般的电动机运行5000h左右,即应补充或更换滑脂,运行中发现轴承过热或脂变质时,应及时更换脂。更换脂时,应消除旧的脂,并用汽油洗净轴承及轴承盖的油槽,然后将脂填充轴承内外圈之间空腔的1/2(对2极)及2/3(对4.6.8极)。

3.10当轴承的运行状况不好时,电动机运行时的振动及噪声将明显增大,检查轴承的径向游隙一定数值时,即更换轴承。

3.11更换绕组时必须记下原绕组的形式,尺寸及匝数、线规等,当失落了这些数据时,应向制造厂索取,随意更改原设计绕组,常常使电动机某项或几项性能恶化,甚至无法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防爆电动机,必须根据防爆场所和使用环境正确选型,为了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电动机的故障修理,就必须熟悉电动机常见故障的特点及原因,才能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尽快地将故障排除,恢复电动机故障,使电动机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做好电动机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也是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延长寿命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翠凤.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

[2]王文义.爆炸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技术[m].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1(3):200-205.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篇10

【关键词】技术进步长期动态预测模型供给需求

地球上的水资源,尽管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十分少。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约有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的问题,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联合国数据表明,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是成为了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假如人们能够做到节水保水保护环境,那么水资源的长期情况又会是怎样?本文将通过数学模型来找到答案。

一、模型参数说明

二、模型假设

(一)全球水资源总量没有大的改变;

(二)所有人为的干预水资源措施都起到了最大效果,即水资源污染、盐碱化、荒漠化等环境问题都已解决;已大量投入的水利设施建设完美地解决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全球公民节水意识强烈,节约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类的自觉行为;科学技术也得到显著提高,各类节水产品、再生水科技发展迅速。也就是说:此时经过技术处理后,地球能提供多少淡水资源,人类就有多少水供给。

(三)由于水资源的需求可以分为三部分: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由于工业、农业用水最终生产出的产品会被人们消费,因而可以用消费需水量表示工业与农业需水量。因此,最终将人均总需水量转化成两部分:人均消费需水量和人均生活需水量。

(四)人均消费需水量(类比于收入-支出模型中的消费函数)又可以看成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自发消费需水量,第二部分是引致消费需水量caD。因而,人均消费需水量函数可以写成:。从长期来看,没有人均总需水量,也就没有人均消费需水量,即:0,那么,在长期发展模型中,人均消费需水量的公式即为:。

三、水资源长期预测模型

在模型假设下,类比宏观经济学收入-支出模型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我们可以得到:

(一)人均总供水量仅由技术决定。随着技术的提高,再生水资源的增加,人均供水量也在增加,但由于地球总水资源有限,人均供水量增加速度逐渐降低,最终人均供水量趋于一个定值。反应在aS-g曲线中(如图所示),即曲线斜率大于零,同时斜率随着g的增大而变小,最终曲线趋于水平。

(二)人均总需水量也仅由技术决定,随着技术的提高,节水产品越来越多,人均总需水量不断减少,但即使技术提高,人的生命也不可能完全离开水,人均总需水量的降低速度逐渐减慢,最终人均总需水量也趋于一个定值。反映在aD-g曲线中(如图所示),即曲线斜率小于零,同时斜率随着g的增大而变小,最终曲线趋于水平。

(三)由公式推导:,,所以。可以得出人均生活需水量DS-g曲线(如图所示),人均生活需水量表示了人类能够生存所需要的人均水资源数量。

(四)将aD-g曲线、DS-g曲线与aS-g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DS与aS在技术水平为时相交,aD与aS在技术水平为时相交。

(五)点的含义为:将技术水平提高到时,人均供水量与人均生活需水量持平,此时全球不会出现因为缺水而生病死亡的现象,水资源不影响种族繁衍,但此时水资源不能满足人均消费需水量,因而,此时水资源限制社会经济发展。

(六)将技术水平提高到时,人均供水量与人均总需水量持平,此时,人均生活需水量与人均消费需水量都得到了满足,种族繁衍与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会受水资源的限制,全球人类将彻底不再受缺水的影响。

四、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一)当时,人类的生存问题受水资源威胁,水资源数量不能满足全部人口的生存需要,此时,会有部分人口因为缺水而生病死亡。

(二)当时,人的生存问题不受水资源威胁,但工业、农业的发展受水资源短缺问题制约,此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当时,水资源不再是制约人们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此时全球完全不再缺水,水资源的人均供给量大于或者等于人均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