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维创新方法十篇思维创新方法十篇

思维创新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1:37

思维创新方法篇1

1、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从而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例如:鸡蛋固化技术。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乡榆树村一位农民,他从鸡蛋想到了奶粉,嘀咕着要把鸡蛋“晒干”,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晒干后的鸡蛋”不但能制成蛋黄粉、蛋黄饮料和罐头等食品,还能提取黄油,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2、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指通过一个或一类事物联想到相连、相关或可能相连、相关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从而达到创新目的的方法。例如:茅以升的“射水打桩法”。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因江中泥沙层很厚,打桩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后来他看到邻家的孩子用铁罐浇花,细细的水流居然把花坛泥土冲出了一个深深的窟窿,他茅塞顿开,立刻想到了射水打桩的好办法,解决了工程进展中的难题。

3、迂回思维。迂回思维法是指回避使用常规的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采取拐弯抹角的见解、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有一个领导书房里的大沙发要搬到另一个房间去,因沙发大门小,勤务员们试过几次都搬不出去。领导问:“怎么没搬出去?”勤务员说:“门太小出不去。”领导在沙发左右踱步,时而望望沙发,时而瞥一眼门,思索片刻,慢条斯理地问:“是先摆好沙发后盖房子呢?还是先盖好房子后再搬来沙发呢?”勤务员们听后低下了头。领导便出去散步了。后来勤务员们不时变换方式,终于将沙发搬出了门。

(来源:文章屋网)

思维创新方法篇2

关键词:谋划发散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创新谋划是指谋划人员根据所掌握信息,解开思想束缚,从不同的方向、角度、途径拓展思维,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方案和方法。发散思维有利于谋划人员纵目高瞻、扫描八方,从多方位、多层次寻找目标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计谋、方略。

一、快速流畅提升效率之法

快速流畅提升效率是指谋划人员在发散思维阶段,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受或少受外在条件限制,尽可能多的提出谋划方案。得出的方案越多,说明发散思维进行的越好。

(一)时间分割法

时间分割法是指为谋划人员根据谋划任务难度将谋划所需时间分成若干份,每个时间段集中精力谋划一个任务的思维方法。运用时间分割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科学划分时间。谋划人员应科学评估各谋划任务难度,难度高的任务划分相对长的时间,难度低的任务划分相对少的时间。二是合理确定划分时间段。在实际谋划过程中,将谋划时间划分为5份左右为宜。三是预留机动时间。谋划人员划分时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预留一定的时间机动,避免个别谋划任务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响整个谋划活动进行。

(二)任务分割法

任务分割法是指谋划人员将总的谋划任务逐步细化,分别指定相关人员进行谋划,充分发挥谋划人员专长,提升谋划思维效率。任务分割法有利于谋划人员集中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谋划人员特长,提高谋划的思维效率。任务分割法在实际运用中,需把握两个问题。首先,科学划分谋划任务。科学划分谋划任务,有利于谋划人员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思维效率。其次,合理确定谋划人员。在确定谋划人员时,应根据相关人员知识、经验、心理素质等合理确定谋划人员分组,优化人员组成结构,寻求最高谋划思维效率。

(三)群策群力法

群策群力法,顾名思义,是指依靠集体智慧去研究问题,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成果的思维方法。在激烈的竞争中,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往往是渺小的,而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则是无穷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完成其作品后,通常首先要请其夫人许广平阅读,其用意显然是想借助她的思维见解完善自己的作品。在创新谋划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谋划群体的积极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提高谋划的效率。群策群力法最重要的是全体谋划人员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思维成果。

二、灵活变通寻求突破之法

灵活变通寻求突破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谋划人员能够触类旁通、随机应变,勇于突破一般常识的局限,提出大胆新奇的方案。在发散思维阶段,只要发散的思路切题,发散的范围越广,维度越大,越容易产生突破。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一种集众人智慧为一体的思维方法。它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是一个使每个人都能提出大量新观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头脑风暴法有四条基本原则:首先,排除评论性评判;其次,鼓励“自由想象”;第三,要提出一定数量的观念;最后,探索研究组合与改进观念。

(二)多向探寻法

多向探寻法是指思维不局限于单一模式,从多方向探索同一个问题,让思维呈辐射状,得到诸多思维结果。多向探寻法的思维轨迹多向发展,即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方向,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立体、多方位分析,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多向探寻法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能突破思维障碍,争取通过广泛的思考达成另辟蹊径的目的。多向探寻法需要解决转向问题,思维活动在某个方向完成以后必须立即转到其他方向,探索可能性。

(三)重点延展法

重点延展法是指在创新谋划过程中,通过将谋划任务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为若干个子问题,逐步细化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重点延展法是突破思维僵局的有效途径。创新谋划人员在发散思维阶段,往往会囿于固有观念,思维无法向多方向发散。通过重点延展法将重点问题拓展开来,向谋划人员熟悉的领域靠拢,可以降低发散思维的门槛,增强谋划的灵活性。

三、独到创新另辟蹊径之法

独到创新另辟蹊径是指在发散思维过程中,谋划人员敢于打破常规,提出的方案独到新颖,与众不同,能够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发散思维阶段要求发散的结果具有创新性,只要利于解决问题,发散结果的不同点越多越好。

(一)求异创新法

求异创新法是指在创新谋划过程中,从现有事物或传统思路相异或相逆方面创新的思维方法。求异创新法是在思维中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现有思维成果,从已知信息中通过求异而产生新信息,从同信息来源中产生为数众多的信息输出,是突破经验思维的基本思维方法。求异创新来自于更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记忆和大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对已掌握的旧知识进行合理、灵活、巧妙地迁移和组合。

(二)联系创新法

联系创新法是指通过已知事物联想到其他事物的创新思维方法。联系创新是高于现实的再创,它需要基于现实的幻想、假设等一切超越现实的联想。联系创新法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一是相似联系法。相似联系法是指大脑受到刺激后自然而然地想到与此刺激相似的事物、动作或经验等。二是对比联系法。对比联系法是指从事物的对立关系中引发的想法。三是接近联系法。接近联系法是指大脑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外来刺激接近的事物、动作或经验等。四是因果联系法。因果联系法是指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的联系。

(三)综合创新法

综合创新法是在将众多已知信息理解、消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再造的一种思维方法。“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总指挥韦伯曾指出:“‘阿波罗’计划中没有一项新发明,都是现成技术的运用,关键在于综合。”综合创新不是简单地对已知信息进行整合,而是在合理取舍、有效补充的基础上的科学创新。创新谋划要将多部门、多领域的成果融合聚变,去粗取精,将合理的部分重新综合,促成新思维成果的诞生。

参考文献

思维创新方法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阻碍因素排除方法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强调“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①自本世纪初以来,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国内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靠行政命令,而是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断破解创新思维阻碍因素的过程。所以,充分认识创新思维的阻碍因素并有效加以破解,是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关键。

1创新思维发生的阻碍因素

创新思维是指经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想象,冲击原有的知识范畴,散发出新的灵感,创造出新的成果,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的过程。

研究表明,在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素使我们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智力因素,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虽然在生活中可以得到开发,可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智力因素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认知的误区,包括观察力和记忆力弱,想象力不够丰富以及过分相信视觉等感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我们过分相信假设或是错觉,甚至把它们作为我们行为做事的原则。

这里主要阐述阻碍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其主要包括:

(1)思维定势。它是人们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会给人一种安全感,使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胸有成竹,但恰恰因为人们的这种习惯性思维使人忽略了空间和时间的变化,阻碍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而形成形而上的框架。人们之所以会形成思维定势,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实践的惯性。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从脑中已经存储的经验中选择相同或是相似的经验来参照,而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表面现象,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研究,不愿意甚至是忽略了对深层次原因的追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其次,主体性因素,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思维方式或是经验,因为改变就意味着不确定,而这种不确定给人们带来的是不安,因此人们宁愿选择之前的思维方式或是经验,即使这些思维方式或是经验会使自己绕远路也没关系。

(2)社会观念的影响。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先导,但自董仲舒以来,统治阶级一直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也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于是,因循守旧变成了人们的典范,与之相适应的科考制度更是很少超出四书五经,这样就导致了大家只会死记硬背,这种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法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而长期以来,这种模式所起到的消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乃至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同时,儒家所推崇的中庸思想同样也阻碍着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它所宣传的“谦下不争,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固然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儒家哲学却否定自我肯定和自我表现,使我国缺少了产生创新思维的氛围,而这种自我肯定和自我表现恰恰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儒家思想的中庸哲学严重阻碍着创新思维的发展。

(3)忽视个性的文化取向妨碍了独立性人格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人们往往注重群体的发展,这固然是一种美德,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值得提倡的,但长期以来,这种观念却使人们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人们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逐渐丧失,个性受到阻碍,而独立性和主体性以及个性却恰好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条件。

(4)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因素。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有广博的知识面,还具有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知识丰富的基本要求,而知识结构是人们创新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具有创新性思维,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钱学森曾说:创新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这充分说明知识的多样性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

(5)急于求成。奥尔森曾经多次给学工程的学生一些富有创造性的设计问题,主要用意是要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处理工程设计,他通过这些问题发现学生们往往能提出早已想好的设计,而不去考虑其他的解决办法,急于求成往往会减少人们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时间,从而也就减少了创新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和几率。

以上是影响创新思维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才能为创新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

2排除创新思维阻碍因素的方法

要排除创新思维的阻碍因素,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避免思维定势,打破从众心理、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运用非逻辑思维,养成批判和怀疑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思维异质。

(1)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避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作为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它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如果在外界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采取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则会误入歧途。人们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认识,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要克服思维定势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②经过这种反映才会在头脑中形成对于某一事物的思维,当实践不断深入时,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对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说,就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和阅历,而且要根据条件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了解事物,以便能够较全面掌握事物的各种信息,为迈向理性认识做准备。思维的定势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克服,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能克服其弊端。

(2)打破从众心理、敢于向权威挑战。邓小平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就是说,真理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我们也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理和书上的知识虽然是众多学者和科学家总结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绝对正确无误,伽利略就曾哥白尼的日心说,成功提出了地心说,因此,要产生创新思维或是取得创造性成果就是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打破从众心理。

(3)善于运用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根据事物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实质和核心。其特点是非系统性、非合理性、非真实性、非连续性。非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是逻辑思维的反向延伸,并且要得到逻辑思维的检验和证实。它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③形象思维主要是指在对客观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与想象等思维形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特定的逻辑思维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才能得到科学认识。他明确表示相信直觉。由此可见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创造性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善于运用这些人类本身就具有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4)养成批判、怀疑的态度,正确认识、对待思维异质。养成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就要像歌德在评价莎士比亚时那样激动地写到:每个重要的有才能的剧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亚,都不能不研究他,研究他,就会认识到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是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描写得接近无语了,后来的人就无事可做了,只要心悦诚服的认识到已经有一个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优异作家在那里,有谁还有勇气提笔呢?容易拜倒在伟人面前时很多人在学术眼界和思维过程中走不出的怪圈。“我注六经”的思维观念深入人心,深刻的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正如古希腊谚语说的一样,伟大和贻害是双生子,因此,创新也需要保持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我们应该把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康德、马克思、黑格尔等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都是把批判和反思当作锐利的思想武器,在继承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正确认识和对待思维异质。正确对待思维异质就是指人们不仅要在应该趋同求异的问题上谋求一致,还要在趋异的问题上谋求不同、对立和冲突,这才是对待科学研究的真正科学态度,求同是为了达成共识,求异是为了寻找突破,应该在求异的基础上求同。然而,求异是很难做到的,历史上很多的思想家都是在去世若干年之后其思想才得到认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可以去避免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生,或刻意去隐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而应该正视与人们所不同的思维,分析其利弊,取其益而避其害。

创新思维的阻碍因素大多带有观念形态,要克服它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注释

①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04—25:00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603.

③王跃新,王洪胜.创新思维应用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328.

参考文献

[1]王跃新.创新思维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8.

思维创新方法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培养;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46-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新课标体对现代教育理念核心体现,是实施推进素质创新教育的关键性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理解《课标》要求,明确数学思维培养的意义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中,最重要的是那些简单朴素的思想方法。任何复杂的问题,如能分解转化为中学数学中常用的简单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简介"一章中,为体现划归思想在解方程中具有指导作用,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各个步骤时,都注意点明解方程的目的,即为最终使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各个步骤都是为此而实施的,即在保持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前提下,使未知逐步转化为已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标》的认知性目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而应提高到追求创新的较高层次。

1.2从“方法”了解“思维”,用“思维”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涵。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之中,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2.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鼓励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思维创新方法篇5

【关键词】欣赏教学;创新型;思维;培养;方法

音乐欣赏的创新型思维,是指对音乐作品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而产生的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这是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怎样培养独创性思维呢?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树立全新教学观念,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多年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原则始终没有落实,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使学生主体意识淡薄,不敢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首先要变革课堂教学观念。

1.要加强学生主体意识,不过于依赖课本。学生从小学接触课本开始,奉行的就是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正确的准则,理解、记忆课本内容,运用课本上的方法进行学习。不可否认,课本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知识。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课本并非完美无缺,高中音乐欣赏教材至少有如下缺陷:(1)跟不上时展,课本编写跟不上发展速度,许多年运用一个版本,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多,且范围和观念已显得陈旧。(2)观点单一化。音乐课本中有关作品的欣赏文字只是一家之说。但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教材中难用文字表达全面的。(3)思维空间不够。思维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而课本在这些方面显得有所欠缺。由于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主观能动性减弱,创新意识淡薄,束缚在课本有限的知识内,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只有加强主体意识,探索精神才能生发出来。

2.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学生在思考问题前,首先是考虑老师是什么观点;在提问之前老师有什么潜台词;在评论学生发言时老师是否流露倾向性,这些都会成为学生选择自己思路时的依据。要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只是个人观点,师生之间应平等交流,真诚相待。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引导者,学生探索中的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编者。

3.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使他们敢想敢说。高中学生在心理上虽然较小学生、初中生成熟很多,观察问题也深刻的多,但他们爱面子,怕说错,不愿在众多的同学及老师的面前发言。长期以来就养成了不愿意在课内举手发言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个问题:“21世纪我们怎样发展自己?”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要将自己今后的创造发明付诸实施,敢于表述,善于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口才是人生奋斗的一大工具。当然要引导他们发言还必须有具体方法。可先让学生在左右前后的同学之间发表论点,让学生们在小场面得以锻炼,我也深入到各小组中去参与讨论,给与鼓励。设了这样一个阶梯,学生逐渐开始敢于在班上发言,到后来争着发言了。

二、重过程,重探究,激发强烈的探究热情

在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时,注重的应该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为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他们知识面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丰富,手头资料欠缺等。受这些条件的制约,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那肯定会束缚学生的独创思维的发展。所以对学生经过独创思维后所得出的闪光点,即使是有明显错误的结论,我觉得也应鼓励,因为这些学生毕竟走过了探究的历程。

在音乐课堂上,我给学生听音乐然后设计“形象谣言填充题”,这个环节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每一位学生设计的语言都不一样,有的发言精彩独到;有的学生机智幽默,每句话与音乐形象十分贴切,显示出很强的思维独创能力。要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首先要保护学生探究事物的热情。因为这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了独创思维的能力,提高了探究问题的兴趣,得到了发现问题的乐趣。

三、注重教师的精彩示范,引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独创性,即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方法、独特的风格,才会产生强大的吸引磁场与凝聚作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前面叙述过目前使用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使学生思维的空间相当狭小,加上单一的观点讲述,给独创思维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音乐欣赏的广阔天地,我尝试将教材重新进行编排,从中我与学生一起来探究各类有趣的问题。例如从《欢乐颂》和《第五交响曲》中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音乐家贝多芬的有趣故事,引起了学生对交响曲欣赏的强烈欲望。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而争先恐后地回答一下子使课堂活跃起来。很显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我们的课就可上活了。

思维创新方法篇6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创新方法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思维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反用于生活的,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把黑板比较精确的画下来,并说明是画图的步骤。在学生们交流画图方法时,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比例尺是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同学们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逐步进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示和交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我用一些兰色的国画染料着色的水给同学们演示了体积=底面积×高这一体积公式。演示完之后,引导同学们交流一下,在演示过程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并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的答案很多:他们有的说颜色变化了,有的说高度变化了……;有的说仪器的形状没有变,有的说水的气味没有变,还有的说仪器的底面积没有变……我他们的答案都给以肯定的答案。然后继续引导他们这些量中和体积有关系的量是什么?使他们认识到上面的量中,只有仪器的底面积和高与体积有关。从而总结出: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随者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变大,体积也随着变大,高度变小,体积也随着变小,而且,它们变化的比值等于底面积,所以,在底面积一定时,高度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规律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开拓学习思路和视野。

(三)动手实践,培养创新

学生的发展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一节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导出圆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另外,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等训练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四)动手动脑,应用数学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进行巩固练习时,我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要把6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礼品盒用比较精致昂贵的包装纸包装在一起,比一比,谁的包装更合理,并说明你的理由。同学们在经过周密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之后,决定了包装方法。通过这样的探讨,同学们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互相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思维创新方法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1.021

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1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类似于创造性想象,源于常规思维,但又高于常规思维,即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视域,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知识的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统合,又是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的统一,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从同一来源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新信息及各样方向不同的输出,通过迁徙作用探索未知的东西。

创新思维的特点在于多维性,即由一点向多极辐射,而非囿于一点一面。当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并在已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依靠头脑进行第一步加工,若能超越现有信息,往往就是发散思维所起的作用。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及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结构、多层次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认识“更上一层楼”。

2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创新并非神秘之物,人人皆有,处处可见。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来说,它更多地意味着发现新事物的强烈愿望和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行为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创新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2.1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心理学理论认为,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发现学生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土壤。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还可以激发创新潜能的发挥。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创新离不开怀疑和批判,善于怀疑、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培养勤思、善思创新品质的前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监督者,主体性、民主性荡然无存,这样无疑熄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要鼓励学生不迷信盲从,大胆挑战和否定自己的知识权威,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景是刺激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创造性因素,以思维训练为主题组织教学,基于所教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设计适量新颖别致、灵活多变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将其思维带入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急于寻找答案的氛围之中。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3)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思维的开拓性。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和健美操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融机械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为一体,开拓了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2树立创新理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理念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以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是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蕴涵着教师的理性智慧,凝聚着教师的积极情感。不同的教师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而出现不同的教学行为选择。传统型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造,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造精神萎缩。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要结合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学条件等,从最优化原则出发,采取灵活、高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向和创造热情,启发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2.3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名创造性思维、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法,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多向性和多维性,即不囿于一点一面,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种目标、多种程式、结果或方案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头脑中涌现出尽可能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发散性思维不是着力寻找旧知识,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新理论、新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两种思维形式的融合,突出发散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交互网络系统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漂亮的界面、妙趣横生的画面、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具有开放性、主动性、互动性及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使计算机从单一处理字符信息的形式发展成能同时对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由无声世界进入有声世界,由静止画面进入动态画面、影视图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与自己生活背景和思维模式相对差异较大的学习环境之中,必然会产生意见、想法、观点的不一致,这样容易克服学生由于两种思维定势造成的想法的单一性,不同的观点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4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协作性、参与性、系统性、可控性、实证性和自我纠正机制等特征。黄远振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或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高级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以问题为重要载体自主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主动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挖掘学习潜能,主动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对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纵横交叉的状态。而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的多寡密切相关,知识的继承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充足的知识储备为创新夯实了雄厚的基础,离开知识的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造就过程。

新形势下,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性学习,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双新,王苏敏.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04(5).

[2]折惠兰.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思维创新方法篇9

1、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把孩子的这份好奇留住,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春游、秋游时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学了《雨点》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一下雨点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雨点在花瓣中捉迷藏,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怦然心动。教师要依据小学生思维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在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去进行开放性、多项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创新思维活动。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2、提供自由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而创造想象力是想象基础上的高一级境界,也是创新思维的高级形式。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多搞点启发创造想象,对搞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电教教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奇结局,对于课文的续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小麻雀》一文结尾未写明小麻雀的结局,而学生从上文了解小麻雀的悲惨遭遇后,感情上有所触动,对小麻雀的关心和同情促使他们很想知道小麻雀的结局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顺着文路推想小麻雀该有怎样的结局,学生想象的具体情节不相同,结局也迥异,至于细节更是杂彩纷陈。总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习惯。

3、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思,鼓励独立思考,不搞“一言堂”。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予以表扬,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凭借语文训练,培养多向思维

思维创新方法篇10

关键词:合并母公司兼并重组合并报表编制

并报表是反映母公司及其能够控制的全部子公司所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合并报表有如下特点:(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松动,传统单一会计主体变为多个会计主体,合并报表反映集团公司整体(包括母公司及其全部子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编制者是母公司;(3)合并报表编制方法区别于传统会计证―账―表的编制方法,仅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4)合并报表需要编制抵销分录。

一、合并报表编制的常用会计处理方法

编制合并报表常用的方法为工作底稿法。首先,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将母公司及其所有子公司的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的数据全部记入合并工作底稿。其次,根据当期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编制抵销分录。最后,计算出合并金额并填列合并报表。合并报表编制的常用会计处理方法中最关键的就是调整抵销分录的编制,下面以此进行分析。

(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以存货为例)。

例:a公司为B公司的母公司,a、B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2013年a公司向B公司销售甲产品100件,每件价款为7万元,成本为5万元,至2013年末已对外销售甲产品80件。

借:营业收入

(内部销售企业的不含税收入)7000000

贷:营业成本

(内部购进企业对外销售的成本)7000000

借:营业成本400000

贷:存货4000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存货贷方-存货借方)×25%]100000

贷:所得税费用100000

2014年a公司向B公司销售甲产品30件,每件价款为7万元,成本为5万元;至2014年末已对外销售甲产品10件。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抵销上年)400000

贷:营业成本(抵销上年)400000

借:营业收入

(内部销售企业的不含税收入)2100000

贷:营业成本

(内部购进企业对外销售的成本)2100000

借:营业成本800000

贷:存货8000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上年)100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抵销上年)1000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存货贷方-存货借方)×25%-去年确认金额]100000

贷:所得税费用100000

上述抵销业务处理的理论分析:母子公司个别报表反映的项目金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抵销内部购销业务金额,上述顺流交易中,母公司卖产品确认收入,收到现金,子公司买存货确认存货的入账价值,支付现金,从整个集团公司看,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属于集团内部物资调拨活动,所以应予抵销。在连续编制第二年的合并报表时,因为编报还是依据个别报表,所以首先要将上期对本期的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和利润有关项目均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然后再抵销本期的内部购销业务金额。

(二)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如果存在与母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情况,则需将子公司个别报表调整为与母公司一致;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除应考虑与母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而调整子公司个别报表外,还应编制调整分录,根据购买日该子公司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对子公司的个别报表进行调整。首先,将子公司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借记“存货”、“固定资产”(评估增值)项目,贷记“资本公积”、“应收账款”(评估减值)项目;期末调整,借记“营业成本”(存货已对外销售)、“应收账款”(按减值后金额收回)、“管理费用”项目,贷记“存货”、“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

(三)将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为权益法。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所规定的权益法调整:首先,按照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中母公司应享有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贷记“投资收益”项目,亏损份额做相反分录;其次,按子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投资收益”项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最后,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借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贷记“资本公积”项目。

(四)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母公司个别报表反映为其他资产(包括货币资产和非货币类资产)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增加,子公司个别报表反映为其他资产(包括货币资产和非货币类资产)增加,实收资本增加。从整个集团公司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属于集团内部资本拨付活动,所以应予抵销。借记“股本”(子公司期末数)、“资本公积”(子公司年初数+评估增值+本期发生额)、“盈余公积”(子公司期末数)、“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年初数+调整后的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股利)、商誉(权益法的投资金额大于享有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项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后的母公司金额)、“少数股东权益”项目。

(五)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借记“投资收益”(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少数股东损益”(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持股比例)、“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贷记“提取盈余公积”、“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未分配利润――年末”项目。

(六)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借记“应付账款”(含税金额)项目,贷记“应收账款”项目;借记“应付票据”(含税金额)项目,贷记“应收票据”项目;借记“预收账款”项目,贷记“预付账款”项目;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项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借记“所得税费用”(内部计提坏账准备涉及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借记“应付债券”(期末摊余成本)项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期末摊余成本)项目;借记“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项目,贷记“财务费用”项目;借记“应付利息”(面值×票面利率)项目,贷记“应收利息”项目。

(七)内部现金流量的抵销。借方登记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贷方登记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借方登记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贷方登记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借方登记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贷方登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工作底稿法编制合并报表的关键在于调整抵销分录的编制,以上七个方面是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关于调整抵销分录的一般会计处理。

二、合并报表编制方法的创新思维分析

首先,常用的工作底稿法编制的合并报表优势在于反映了集团公司整体财务信息,强化集团利益;避免集团公司内部转移定价粉饰报表。劣势在于工作底稿篇幅过长,编制及分析均难以操作;合并报表缺乏原始凭证的支撑;合并报表实际意义不大,并非企业纳税和分配股利的依据,合并报表中资产也不能作为偿债的依据;合并范围确定需要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职业判断;投资者难以依据合并报表来做投资决策。

其次,合并报表编制的思维方法简便,但实际操作脱离了会计基础理论。不仅松动了会计主体的基本假设,也违背了“证―账―表”的会计思维。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合并报表除了空间范围外,与个别财务报表的报表项目、会计要素等基本理论依据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再次,资本市场不断成熟增加了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的难度。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上永恒的主题――兼并与重组愈演愈烈,公司治理结构越来越复杂,股权交易的形式多样,母―子―孙公司持股比例不断变化,也增加了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的难度。

最后,合并报表编制方法的创新思维分析的结论:实务界需要理清母―子―孙公司的真实业务关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逐渐理顺投资行为与机构设置,投资者需要原始凭证验证集团公司合并报表的真实性,会计的实质勾稽关系不能丢弃,公司的法人独立地位不容否认,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基于以上分析,建议放弃编制调整抵销分录,采取直接编制会计分录,用明细科目来说明是编制合并报表的,并且登记入账,重新编制合并报表,让股东看到更详细、更直接的会计信息。

三、结束语

四张基本财务报表加上四张合并报表是会计的核心资源,综合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不做没有凭据的账,会计反映的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数据,不应该成为资本市场的傀儡与摆设。所以,合并报表同样也应该让投资者自己来做分析,投资者代表自己的利益识破财务谜局。S

参考文献:

马贤明,郑朝辉.会计谜局[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