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十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十篇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09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1

摘要

6月14日,由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新华社《中国记者》、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在武汉举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新闻专业期刊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並通过《武汉共识》。

关键词

新闻专业期刊

评价标准

社会影响力

参加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的代表相聚武汉,就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期刊的办刊方向和评价标准等议题进行讨论。经过深入交流与研讨,达成以下共识。

一、当前,传媒业态和新闻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新闻专业期刊在新闻理论传播和业务研究方面负有重要使命。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发展迅猛,媒介的生态环境及生存样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在实现全媒体转型和数字化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出现了很多新的模式和经验。移动技术改变了阅读,也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作为为业界和学界服务的专业期刊,应当适应新的形势,关注前沿问题,研究现实问题,为推动业界的改革发展服务,同时提高专业或学术期刊自身的影响力。

二、我国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期刊有不同定位与研究方向。然而,不言而喻,新闻传播在现阶段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不仅需要追求学术价值,更应直面时代课题,注入现实关怀。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或学术期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大学新闻院系办的院校类刊物;第二种是由全国各类新闻协会或学会主办的刊物;第三种也是数量最大的是由新闻媒体(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主办的刊物。三类专业或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然而,无论上述哪一类期刊,其办刊主旨都应是为中国新闻业界和学术研究服务。在推动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改革创新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是我们的共同职责。

三、现阶段,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理论和实践要求並得到普遍认可的新闻专业期刊评价体系。

我国现有的关于新闻传播学期刊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但有的存在侧重量化评估,忽略社会影响力评估的问题。建立以质量为导向,注重社会影响力评价,结合量化评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不仅是新闻传播类期刊紧跟时代、服务读者的需要,也有助于新闻传播学学术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更具实际意义的评价标准,应注重对新闻专业期刊综合考量,评估研究论文的社会影响力。

国际上普遍认为,在人文科学领域,文献计量方法得出的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质量,但並不能代替质量评价。专业和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估的重要参数,应当是期刊文章的原创性、精准性和重要性。

研究或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主要指“学术”之外的影响力,包括经济、社会、政策、文化和社会生活。新的标准体系应当以质量为导向,结合量化评估,综合评估各项指标,诸如在权威机构的获奖情况、在权威期刊的发表或转载情况及发行量等等。在此基础上,由业界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第三方评估小组,对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进行筛选。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2

关键词:oBe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06

一、“oBe”概念

oBe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北美开始流行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英文全称是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可翻译为“以结果为导向”或“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围绕教科书和教师,以内容驱动教育系统运行的做法,而是以目标和结果为驱动,通过计划、实施、评估和使用环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型的、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运行体系。

二、建立“oBe”模式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必要性

“oBe”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理论基础,在北美国家教育实践中也受到青睐,在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高校教学改革中值得借鉴,在一些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中也值得研究借鉴。

教育部等三部委2015年10月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自主确定转型应用高校,全国一共650所,超过一半的地方高校面临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教学改革,面对新的要求和任务,这些高校目前还处于转型的探索和动员阶段,还没有可遵循的成熟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校可以借鉴“oBe”这种国外发展成熟的模式来探索应用转型的成功之道。

网络与新媒体是教育部2012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特设专业,自2012年新增以来,现已有百余所高校招生或即将招生,作为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对新媒体人才的大量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新媒体相关专业的培养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讲求新闻主义的中国人民大学模式、崇尚技术主义的武汉大学模式以及推崇传播学的复旦大学模式。①这三种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纵观国内不断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众多高校在此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依然沿袭着传播学和新闻学的教育理念,开设课程“一锅炖”,没有明确目标定位和特色。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差异性,专业能力泛而不专,缺乏社会竞争力,不能适应新媒介发展需要。

三、基于“oBe”模式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策略

1.制定“学习产出“的预期目标策略

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化的预期学习产出是“oBe”模式的首要环节,这个预期必须是可描述的专业使命、愿景、目标以及实施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预期目标的描述除了毕业生学习产出预期,还应包括制定每门课程学习产出预期目标。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和地方特点,结合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可以制定不一样的学习产出目标。对新闻传播和网络新媒体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标准以及水平进行定义描述;对新媒体基本知识的范围和熟练程度要分类描述;对新媒体专业需要掌握和学会的基本技能要清晰地制定每项目标,逐条描述。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三是培养熟悉互联网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高校可以在此宏观目标下制定具体的可衡量的专业预期标准和课程预期标准。

2.实现“学习产出“的教育方法手段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这就使得教学活动在目标结果的驱动下,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学生的主导性大大增强。面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群体,在信息开放的环境中,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用固定的方法手段教授学习显然已经过时。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新设专业,如何组织教学活动。依据oBe学生产出驱动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应该以实现预期学习产出为目的,其核心是将新闻传播大类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建立专业方向性平台,设定专业课程模块和相适的可选择的教学策略。在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中学生根据产出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实现一个自主、开放和高效的教学运行系统。

3.评估“学习产出“的评价体系建设策略

对“学习产出”的评估是oBe模式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首先是检验“学习产出”预期目标的实现,目标是否合理,实现的方法手段是否高效;其次,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性,通过评估可以查找问题,改进质量;最后,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学情数据库,对于教育管理部门统计、研究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持。网络与新媒体教学评估要依据学习产出预期标准展开,有专业层面的评估、也有课程层面的评估,课程层面的评估可以采用测验、问卷、项目、报告等多样化评价方法,既有形成性的评估,也有总结性的评估;同时,评估主体要综合各方面要求,可以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媒体单位等。只有形成综合的评估体系,对“学习产出”结果的认识和判断才能科学地使用。

结语:“oBe”模式是基于工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其标准化、程式化和预设轨道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过程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追求的是学生的同一性而不是多样性。网络与新媒体作为文理结合应用学科专业,不能完全照搬这种模式,必须遵循网络与新媒体学科专业自身特点把教师“教”的预设性和学生“学”的创造性结合起来,发挥其规范引导作用。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甘肃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197

参考文献:

①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年第期.2007年03期

作者简介: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3

一个名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省部级新闻会评估组”的机构已经低调运作7年。“京派”清华大学和“海派”复旦大学作为评估组“左右手”,承担着为国新办历年新闻活动“举牌亮分”的任务,并为我国发言人系统不断培训、输送新鲜血液。

“中国的发言人制度由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设立,蔡武继任后推动了三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如今正在走向创新之路,军队新闻发言人和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设计即是力证。”评估组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以下简称清华中心)李希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而在评估组另一负责人、曾经担任过国家重要课题“2008奥运会中国形象传播战略”和“2010上海世博会形象传播战略”课题组组长,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看来,对国新办新闻会的评估是对“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新闻制度建设方面不折不扣的落实和执行。

用“两弹一星”精神研究国际传播

李希光至今清晰记得自己参与评估的第一场新闻会。

1999年夏天,时任中共中央外宣办主任的赵启正就美国国会污蔑中国窃取美国核武器技术的《考克斯报告》召开记者招待会。

结束后,赵启正邀请李希光、美国学者刘康和主持记者会的中央外宣办一局局长钱小芊就会效果进行评估。大家一致认为那场会之所以成功,主要是赵启正懂得跟记者说话的艺术。李希光建议举办培训班,培养能够与西方记者沟通的发言人。临别时,赵启正对他说:“将来国新办举办发言人培训班一定请你来讲。”

从三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到如今的党委新闻发言人的集中亮相,都是西方世界判定中国民主政治改革没有关上大门的重要指标。

在此之前,李希光曾在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做访问学者,曾任上海市长、海协会会长的汪道涵与他谈话,希望他能在这个为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的智库“师夷长技以自疆”。

2001年11月,由中央外宣办举办的首届“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在北京开班,李希光带领清华中心的一支教学小组执教。“这将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赵启正如是说,因为它正是后来风靡全国的政府发言人培训班的前身。

2000年春,汪道涵在北京贵宾楼饭店会见赵启正和李希光,指出“研究国际传播,特别是美国媒体,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学术价值。我们要用当年研制两弹一基的精神来重视国际传播这个重大课题”。

2003年,赵启正和李希光将“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开至贵阳,却因“非典”被迫中断返京。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国新办新闻会上宣布“已经逐步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却被北京301医院的一位老军医直斥“说假话”。

以此为导火线,时任国新办主任的赵启正授意李希光带队开始在全国开展新闻发言人培训。

赵启正告诉李希光,发言人是熟能生巧的艺术,基本的技巧和策略都要通过培训实现。他的任务就是“帮助领导干部读书”。

自2001年以来,清华中心主讲了30余期“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以及近千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和省部级新闻发言人班,为中央和国务院66个部委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培养了几万名政府和企业发言人。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这些培训带动起来的。”一位中央主管领导的评价,是对清华李希光团队的充分肯定。最标准的新闻会是怎样炼成的

2009年11月26日,国新办连夜召开新闻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清华中心政府科研部主任苏婧已经早早坐在最前排准备进行现场评估。

案头上整齐地摆放着会的中英文材料,苏婧和工作人员仔细阅读以判断材料是否准确翔实。他们手握计时器,对发言人的自主时间和回答记者提问时间分别记录。

“早期新闻会照稿念读的情况比较多,”苏婧告诉本刊记者,而现在按照他们的评价标准,发言人自主时间以lo~15分钟为宜,重点放在记者提问环节,一般以6~8个问题为宜,答问的质量、主持人对提问记者的选择都是现场评估的指标。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评估小组正聚集在一起,观看该场新闻会的电视直播。“因为不像清华占据地利优势,早期还没有网络视频时,我们是通过看电视直播和―遍遍观摩录像来完成评估的。”孟建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

“发言人思路是否清晰、表述是否准确、时长、气氛以及是否掌握主动权是新闻现场评估的重点。”苏婧说,媒体报道则以标题、主题、关键词、引语、题材以及时间为标准进行量化分析媒体是否准确传达了会的内容。

“在这场新闻会中,主持人对提问记者的选择可圈可点。两家境内媒体一为央视,一为地方都市报,其他都是境外媒体,包括BBC、美联社、法新社、德国电视台、《卫报》以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而解振华和何亚非的立场和观点同参加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是一以贯之的。之后一个月,那场新闻会都有舆论热度。”苏婧说。

在孟建看来,7年来新闻评估工作已经走出了过去较简单的模式,向前迈了一大步。“以前我们就一场新闻会本身进行评估,而现在正在逐步尝试阶段性、动态、全过程的评估。”以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60多场国新办“搭台”的新闻会为例,对一个阶段的会进行整合评估对下一阶段的新闻工作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主动策划力度和议程设置意识增强,是苏婧的直接感受,“现在国新办新闻会除了要求准确及时地传递政府声音,还在主动掌握话语权方面开始突破”。还是以“应对气候变化新闻会”为例,在西方舆论对中国为实现快速发展而以环境为代价进行指责时,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强调了中国在计划生育领域的成就,这就是一种主动意识的体现。

整套装备收集舆情

清华组和复旦组作为国新办省部级新闻活动评估组的“左右手’在互为“对照组”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评估重点和方向。

清华大学的舆情监测同中央各部委的联系更加密切。今年以来,山西疫苗事件、江苏狂犬病疫苗事件、三聚氰胺事件、麻疹疫苗事件、圣元奶粉事件层出,清华中心的舆情通报也每天一期,向卫生部以及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局。

苏婧以山西疫苗事件为例分析了舆情监测的重点:比如近期关注度的高低、主题和题材的分布、焦点文章、转载率与点击率等都会作为舆情搜集的指标并辅以研究人员的分析向卫生部通报,另

外还有媒体关系图以及人物关系图,比如他们通过对圣元奶粉案的媒体报道进行分析,发现确实存在“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诉求”。

2009年初,清华中心承接了“舆论引导力建设”重大课题。为“做好舆隋的评估和预警”,李希光给他的团队进行了“标准化配置”:台式电脑、手提电脑、上网本、黑莓手机一应俱全,以便随时随地分类舆情。

复旦组侧重的是“大的社会背景联动和多学科资源整合”。据盂建统计,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的最初几年,复旦大学参与评估的国新办新闻会场次一年能达到20~30场,最多时有四个小组分工对不同场次进行评估。

今年截至目前,呼估场次刚超过10场。“在场次减少的同时,是评估向深度开掘的过程,”盂建指出,这是我国新闻会和发言人队伍放量增长之后,开始着力于完善制度、提高专业水准的体现。

具体体现是,复旦组开始尝试在深圳、广州等地试点对新闻会后“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转变”进行评估。比如,他们通过对全国五大区域抽样、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深圳龙岗舞王歌舞厅大火事件后民众对政府处置和媒体报道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必须要注意到,一场大火还牵连出了公安系统内所谓的‘亿元贪官’等诸多‘衍生灾害’。”孟建指出,如果不对突发事件进行动态、发散、全过程的关注和监测,新闻的效果亦会大打折扣。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010年6月30日,中央11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于国新办新闻会的蓝色背景板前,只不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字样被“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所取代。清华评估组对此次会、中央党校的专场新闻会以及党校参观活动进行了综合评估。

“国际媒体的反应出乎意料的积极”,是清华评估组得出的结论。

在西方的语境中,“共产党”的话题往往是负面的。李希光坦言,在此次外媒的报道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Cnn的报道,在介绍了中国的改革举措后,记者反问“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在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生存下来?”

“Cnn所采取的是冲突的报道框架,”李希光分析指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共中央此次新闻发言人亮相及党校开放等展现“透明度”的举措报道还是给予了肯定。文章认为,这是一种“适应”过程,中国正在前进。在“政党问题无法客观”的大背景下,能看到如此的报道,活动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他认为,这次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高层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管理者对自己执政的合法性越来越不自信,普遍存在着脆弱的执政心理”的西方观点的自信回应。

孟建表达了相似观点:“从三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到如今的党委新闻发言人的集中亮相,都是西方世界判定中国民主政治改革没有关上大门的重要指标。”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孟建对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未来发展方向的概括。

2008年3月,清华评估组受国防部新闻局委托开展了对世界军事强国新闻制度研究、国际主流媒体对我军报道研究、重大军事事件中的媒体角色研究,并就中国设立军方发言人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李希光团队还为军方首批新闻发言人开展了系统专业培训,并参与策划了国防部首场新闻会。这成为近年除党委新闻发言人之外,继政府新闻发言人之后“帻向到边”的又一创新举措。

孟建认为,当下受新闻力量和水准的制约,“纵向到底”还不宜铺开至乡镇。

这些年来,他不厌其烦地对受训的省市新闻发言人提问:“公务员最应具备哪些能力?”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4

【关键词】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教育;年鉴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没有比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更能说明传播的重要性的历史阶段了。信息传播作为维系社会共同体的粘合剂,将分散的个体聚合成彼此相依、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体。信息弥漫于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渗透到社会系统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它就像空气,影响着人类的呼吸、丰富着人类的思想、引导着人类的行为。在社会系统的延续发展中,传播不仅在守望着社会、传承着文化、维系着社群,而且其本身就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信息传播,不仅制约着人类的思维空间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物理空间,而且还决定了人类的精神境界。传播与社会同生共存,是历史进化的铁则。

一、实践地看:作为新闻业基石的新闻传播教育

正如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传播的社会,我们同样也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新闻传播教育的传播业。新闻传播从自发的社会活动演变成一个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社会事业,除了社会需求的拉动、传播技术的支撑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批批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的传媒人的涌入。人自始至终都是传播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及其传播历史的主人。在传播本身进化的历史上,传媒人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传媒人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起来,传媒人的成长不仅需要空气、水分和阳光,更需要导师的教导与引领。在西方社会,信息传播作为一项社会职业,其早期历史上的行吟诗人,可以说是最早的传媒人和历史学家。在荷马史诗中,既有历史故事的陈述,也有最近新闻的报道;罗马帝国时期手抄新闻作者的新闻职业特征也已经十分鲜明。在中国,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周朝,其宫廷中的史官,就承担着记录新闻和历史的职责。蔡元培先生主张,新闻与历史同源,他在为徐宝璜《新闻学》所作的序言中说,“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犹今日新闻中记某某之谈话若行动呼?”。当然,他也深知新闻之于史又有差异:“两者虽记以往之事,史所记不嫌其旧,而新闻所记愈新愈善,其异一;作史者可穷年累月以成之,而新闻则成之于俄顷,其异二;史者纯粹著述之业,而新闻则有营业性质,其异三;是以我国虽有史学,而不足以包新闻学。”①在专业史官之外,朝廷还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②。”更有甚者,中国古制还规定:“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③。新闻传播由来已久,在东西方古代史上都可以得到印证。万物皆有史,皆有其从来。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在《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一文中指出:“每个普通人,同你我一样,记忆种种说过做过的事情,并且只要没有睡着也一定是这样做的。假定这位‘普通先生’早晨醒来而记不起任何说过做过的事情,那他真要成为一个失去心灵的人了。……正常地说来,这位‘普通先生’的记忆力,当他早晨醒来,便伸入过去的时间领域和遥远的空间领域,并且立刻重新创造他努力的小天地,仿佛把昨天说过做过的种种事情联系起来。没有这种历史知识,这种说过做过事情的记忆,他的今日便要漫无目的,他的明日也要失去意义。”④新闻传播源远流长,新闻传播教育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虽然我们还无法找到教育史上的资料,来清晰地说明古代社会如何培养职业新闻人。但是一个普通人,要成为能够记录与传播事实,胜任采访、写作、编纂的传播者,显然是需要一个复杂的学习或培训过程的。现有的一些证据表明,古代罗马第一批手书新闻采写者多是奴隶出身,作为奴隶主的会说话的工具,他必须得到系统的技能训练才能进入职业角色,这种培训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在工作中学习。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多具有家族传统,子承父业或者兄终弟及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春秋时期的襄公二十五年,齐国的崔杼杀了国君,“大史书曰:崔杼杀其君。崔氏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⑤。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司马迁作为太史令,就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担任过太史令。关于古代新闻传播教育,因历史久远,资料淹没无闻,很难勾勒其全貌。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社会有传播活动,有职业传播人,但是没有社会化的职业传播教育,这和其他行业十分相似。我们对古代传播描述,更多的是根据片段材料的拼合,其间有很多想象的成分。虽然历史学家也需要想象力,但是决不能过于依赖想象,更不能陷入想象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应该说,对古代传播及传播技能的培养情况,我们确实所知有限。这一方面是历史本身的原因,时代的长河滚滚向前,大浪淘沙,能够沉淀下来的,自然只是少数有分量的重量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历史意识的缺失,没有及时地记录或保存相关的文献,或者是记录了,而因为种种原因而泯灭,从而给今人认识传播教育历史造成了困扰。

二、历史地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发掘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发达的信息社会,而支撑、维系这个社会的就是信息传播系统。这一系统直接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的需求。当信息传播与工业社会彼此互动,从而加速了社会历史的进程时,近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便应运而生了。在20世纪初,从美洲大陆到欧洲大陆,在不同的国家相继出现了大学新闻教育,并且形成了不同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些模式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借鉴乃至吸收。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们一般把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视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从此开始,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逐步地拉开了中国现代新闻教育的序幕。1922年,厦门大学成立了新闻学部(于1926年停办);1924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成立,不久就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确立了在民国新闻教育中的地位,被视为民初中国大学新闻教育的“最优秀者”;1926年9月,复旦大学首次以新闻系名义正式招生,3年后,复旦大学正式成立新闻系,其首任系主任为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谢六逸教授;1936年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创立“电影与播音专修科”,成为中国高等电影广播教育的源头;1946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在上海成立;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大学于1955年成立新闻学系。由此新中国高等新闻教育事业开始发展起来。截止2015年底,全国681所大学开设新闻与传播类专业。而“985”“211”大学中开设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比例高达55.9%。这些学校拥有新闻与传播类专业教师6912人(其中硕士以上2943人);设有1244个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326个,广电234个,广告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其本科在校学生总规模达22.5691万人。在此之外,还设有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⑥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有些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规模超过了本科生。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繁荣发展,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不仅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因为其大量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定向输出,成为支撑当代新闻传播体系的重要支柱。作为一个新闻传播教育者,面对着全球化、数字技术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面对着无所不至的信息和无所不能的传播,面对着学校所能与社会所需的差距,不仅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逐渐地失去了方向感。如何才能胜任新闻传播教育的天职,怎样才能满足社会的期待呢?虽然我们可以从许多渠道获得不少的知识资源和理论资源,诸如传播学研究、新闻学研究、传播法学研究、传媒经济研究、新闻传播实务研究、新媒体研究、品牌传播研究等等,来引领我们的思维,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栋,但是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能够起到本质性资鉴作用的当代历史资源的发掘和累积,对于当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新问题的客观记录和整理,基本上还是付之缺如。如果说过去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开发、积累,是因为认识方面的原因,或者是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程度还不够,那么,今天则完全不同。新闻传播与传媒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有足够大的物质资源和工具条件,来做我们的前人想做而没有做的工作,我们不能再任由这些历史资源随水漂流,湮没无闻。置身于新闻传播教育这个以培养历史记录者为天职的行业,我们在关注自然与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记录自身的历史,不能让我们的后人也重复我们今天的遗憾。

三、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写作必要性与写作思路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5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

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

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按照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

1.办学设计

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

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

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

5.构建评估机制

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

2.政策支持

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2.找准定位,“计划”驱动,打造特色品牌

成都学院在主管副校长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各专业负责教师、学界和行业专家等召开了共建新闻学院研讨会。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并结合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展开研讨,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学院坚持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驱动,在办学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国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国家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将以共建新闻学院为契机,打造一批学界与业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经验,追求卓越,推进改革创新

俗语说,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实施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积极正视和借鉴。成都学院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多次向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汲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在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主要做法,并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制度中。成都学院在汲取这些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顶层设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地方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

4.强化过程,及时反馈,注重内涵建设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6

目前,校媒合作模式已成为高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有效路径,为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效率奠定了基础。分析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案例,从组织领导、实践教学、内容生产、质量评价、学术研究方面着手,构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与此同时,校媒双方应该在学生媒体实践时间、指导老师薪酬激励、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方面加大条件保障建设力度。

关键词:校媒合作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事业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进入繁荣时期,办学专业点逐渐增多,招生规模成倍增长。但是受传统人才培养观念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理念滞后于媒体实践,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人才培养效率。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3年6月份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并且要求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积极行动起来,与相关媒体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构建校媒合作办学平台,探索校媒合作办学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

一、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意义

1.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行业背景主要是各级各类媒体,随着信息与传播科技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出现了三种动态化发展趋势:一是传播技术现代化,视音频采录设备等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新闻工作者尽快学习适应;二是传播理念创意化,在媒体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背景下,要想更多更好吸引受众注意力,必须在版面设计、节目策划等方面体现独到之处,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极强的创意思路;三是传播平台网络化,网络深度介入新闻传播过程,新闻工作者在线索收集、内容制作、信息传播、效果反馈等方面越来越依赖网络平台。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注重对专业教育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等原因,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旦确定下来便很难更改,加上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新换代不及时,容易出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媒体行业标准动态化调整脱节的问题。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可以促使高校紧密联系媒体行业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媒体行业标准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任课教师修正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2.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新闻传播类专业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类型,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采集、编辑、制作、创意等方面实践能力的高低,这就意味着高校在保证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学方式,打破了高校与媒体的界限,将实践教学环节推向新闻工作一线,促进实践教学与新闻工作有机融合。一方面,学生以“准新闻工作者”身份进入实战情境后,必须要按照媒体要求限时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调动在校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学习转换为实践情境中的主动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媒体给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新闻工作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素养和工作方法,切身感受自身差距并产生情绪感染,促使学生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效率。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核心工作之一。就新闻传播类专业而言,多年来全国媒体机构及就业岗位总量增长相对有限,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且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实现对口就业,极大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效率。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可以在高校学生就业方面达到三种效果:一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广泛接触新闻工作,可以深入了解媒体行业人才需求方面的具体要求,及早建立良好就业意识;二是高校在媒体建立各种实践教学平台,为媒体充分了解高校人才培养情况创造条件,疏通了人才需求渠道,可以极大减少学生就业趋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现“在哪实践学习,在哪实现就业”的理想目标;三是高校通过与媒体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口就业后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媒体后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二、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构成

1.组织领导机制。

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与意欲合作的媒体机构取得联系,协商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依据实际情况设立具体工作目标。例如,嘉应学院与梅州广播电视台合作成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高校与媒体共同培养人才,关键是要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明确合作方式和各自任务,明晰双方分别承担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构建目标清晰、程序合理、运行顺畅的组织领导机制,是开展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前提条件,不仅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高效率,而且可以保证合作过程的常态化。

2.实践教学机制。

从高校方面来说,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一个实践教学过程,其目标应该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广泛深入接触新闻工作,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化调整,着力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以程序化的方式保证实践教学水平成为校媒合作的关键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媒合作办学体现实践教学程序化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走出去”,例如,浙江万里学院在与东南商报社合作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全程参与社区新闻报道、社区活动策划与执行、社区全媒体创新、非广告社区业务经营等活动;二是“请进来”,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新华社合作开办“多语种国际新闻人才特色班”,邀请多位有丰富国际新闻报道经历的记者、编辑讲学,力图让学生拥有国际化新闻报道视野;三是“环节化”,例如,山东财经大学与“搜狐焦点”泰安站签约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到四年级实习环节时可以选择进入该实习基地实习。新闻传播学科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

3.内容生产机制。

从媒体方面来说,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一个内容生产过程,青年学生富有朝气并极具创造性,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媒体新闻工作中,可以为媒体的内容生产带来新鲜元素。例如,吉林教育电视台选派部分领导干部、记者、编辑走入校园,担任客座教授、工作室负责人或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拍摄制作电视节目,推出《校园新主播》等系列节目;北京电视台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发起“台校新人培养行动”,学生可以组队研发、策划并制作适用于北京电视台四大新媒体平台的原创媒介内容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内容生产,可以极大扩展受众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学生参与内容生产,实际上创造了另外一种非常富有创意的实践教学方式,即高校教学资源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教学方式从模拟训练到置身实践的转变等。

4.质量评价机制。

在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是重要环节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媒合作办学如何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评选优秀实习生,例如,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每届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都会举行实习工作总结会,遴选并表彰在媒体实践学习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二是发放合格证书,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制定了《卓越采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考核办法》,注重将学生个人实践学习经历、成绩与现场笔试、面试考察相结合,凡符合规定者,由二级学院负责发放“重庆文理学院卓越新采编人才荣誉证书”;三是综合测试考核,例如,成都学院建立了由专家评阅组、新闻工作者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相关专业开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指出,评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按照系统科学的反馈机制制定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反馈体系,指明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重要性。

5.学术研究机制。

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可以为校媒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搭建良好平台。从高校方面来说,高校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媒体实践过程中触发问题意识,使得学术研究方向更有针对性。例如,三江学院曾与现代快报社合作举办“校媒联合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弊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进行研讨。从媒体方面来说,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改革、内容创新、发展方向等问题需要厘清,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学术资源予以指导。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经济频道合作成立“高校媒体双向论坛”,华中科技大学需要定期选派专家学者到湖北经视讲述国内外广播电视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

三、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条件保障

1.协调学生媒体实践时间。

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遇到的首要矛盾是时间资源分配问题,高校需要完成指令性教学任务,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安排有刚性要求,媒体需要完成规定报道任务,对新闻工作者的精力投入也有硬性规定。因此,校媒合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取得学生、教师、新闻工作人员三者时间资源最大公约数成为基本条件。基于这个原因,在校媒合作洽谈中,双方需要达成以下共识:一是高校应该灵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腾挪出专门用以参与媒体实践的时间;二是高校选定专门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适当减少指导老师相关课程教学等方面工作任务;三是媒体选定新闻工作者担任指导老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适当减少相关新闻报道任务,为学生参与媒体实践提供强力支持。

2.完善指导老师薪酬激励。

高校教师和新闻工作者联合担任学生媒体实践学习指导老师,在减少正常工作量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个人收入,因此建立校媒合作指导老师薪酬激励制度是必然选择。但是从目前部分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案例来看,很多高校倾向于认为教师担任学生媒体实践学习指导老师是本职工作要求,很多媒体则倾向于认为新闻工作者担任学生媒体实践学习指导老师是单位信任的表现,双方都对指导老师薪酬问题讳莫如深。为保证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机制的顺利运行,应该基于待遇分流原则,可以由高校方面负责按照相关标准妥善解决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的薪酬,媒体方面负责按照相关标准认真考虑新闻工作人员担任指导老师的薪酬。

3.构建设备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传播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学生在媒体实践学习中,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灯光设施、服装、道具、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设施是必备之物,如果过度挤占高校或者媒体的常规设备资源,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日常课程教学或者媒体的日常新闻工作。因此,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机制运行中,校媒双方应该借助多种渠道建设设备资源共享平台,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媒体实验中心,引入社会办学力量建立媒体信息中心,校媒双方出资建立媒体研发中心,等等。在当前网络深度介入新闻传播过程的背景下,新媒体传播已成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建设校媒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时,应该侧重考虑将传统专业技能和网络相结合,能够将报刊新闻、广播电视节目等融合成为在网络平台下展示的产品。

四、结语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未来高端新闻传播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构建现代新闻事业的重大举措。有学者指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机构与媒体机构共同的任务,需要对学生实践学习做出严密的定性与定量规划。因此,高校应该在当下蓬勃兴起的校媒合作模式下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叶信治.走出大学教学盲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2]王渊明.积极探索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1).

[3]陈富祥.校媒合作: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J].甘肃教育,2013(24).

[4]马谛.校台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1).

[5]黄进,杨琨,李勇.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成都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7

企业新闻传播的策略

企业新闻传播,是企业把本企业新近发生的、为内外公众所普遍关心的事实及时报道给内外公众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媒体新闻一样,企业新闻也要遵循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从事企业新闻传播活动,要坚持新鲜性原则: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时间差越小,内容具有新意,新闻价值越大;同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真实、准确、不能随意编造。也要坚持接近性原则:企业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利益上、地理上、职业上的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也要坚持党性原则:企业新闻为生产服务是由党的基本路线和企业生产的目的性所决定的。

企业新闻是为企业服务的,其目的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正确的企业新闻传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企业的利益去组织、策划和实施。

企业状况分析。对一个企业的状况分析,可以根据知名度(企业被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与美誉度(企业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两项基本的形象指标,分析出企业实际形象地位和现状。一是企业的美誉度与知名度都很高;二是企业的美誉度高于知名度;三是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都很低;四是企业的美誉度低于知名度。

目标受众的关键信息的确定。这个阶段考虑的是企业信息传播给谁和传播怎样的信息问题。一是目标受众的确定:不同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企业新闻传播战略应对受众做出清晰界定,争取重要的受众理解、支持与合作,就会推动企业利益的发展。例如企业作为乙方处于工程投标的时候,那么以市场分析家、风险承担者为主的甲方就是重要受众。如果企业处在贯彻落实政府或国家方针政策的时候,地方政府或国家的官员就是重要受众。企业的一些目标需要员工努力奋斗去实现时,员工就是重要受众;二是关键信息的确定:每个企业每个时期都有需要传播的关键信息。

媒体选择与传播策略。媒体选择: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目标受众的不同也就意味着企业新闻传播要对媒体进行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要根据目标受众情况而定。再好的企业信息刊登在目标受众看不到或不愿意看的媒体上也是枉然,因此,选择媒体一定要投目标受众之所好。选择媒体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企业需要提高其知名度的时候,那么,就要选择发行量大、收视率高、受众群体多的媒体。如果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信誉度时,就要选择本行业、本企业的媒体。选择媒体要根据媒体的性质而定。

传播策略:企业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策略的宣传是企业新闻取得良好效果的可靠保证。新闻宣传稿:企业新闻都是由企业专职或兼职宣传人员按照本企业新闻报道要点撰写,其策略是“抢头版、争头条、重实效”,以此来宣传积极、正面、能够吸引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企业信息。召开新闻会:当企业的一些新闻有可能激发出媒体相当的兴趣或者企业要宣布一些重大的好消息时,邀请有关人士、媒体和企业重要代表参加,随后接受采访,这样的报道面比较大,影响也很广泛,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组织成功的新闻活动:为了突出传播效果,满足企业需要,在企业新闻传播过程中还要注意策划和组织一些积极的新闻活动,这也是企业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

企业新闻传播效果评估

过去一段时间里,企业按数量,而不是按质量来评价自己的媒体效果,一份厚厚的剪报就代表着成功。现在看来,这种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因为它无法区分正面的报道还是负面的报道。评价结果应该判断各媒体的报道所传播的信息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中性的。要善于对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如在媒体上露面的频率,宣传的信息被多少人所了解,受众中是否是企业的关键受众等等。

对新闻报道量的分析:统计报道的总次数,报道量越大,引起公众注意和兴趣的程度越高。

对新闻报道质的分析:报道刊载在层次高、影响力大,有重要读者层次或重要报刊,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新闻报道时机的分析:看报道及时性和适时性能否恰好配合企业的实际发展。

通过发行量和收听收视率推算受众量,再根据目标受众特点得知企业关键信息是否传播到目标受众那里,还要注意对反馈意见的收信与分析,通过这些评价出企业新闻的传播效果。

对企业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实企业新闻传播的成绩,也是为了不断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为制定新的传播计划和实施新的传播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企业新闻传播中的问题

企业和媒体在新闻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存在互相依存关系,一方面,企业新闻宣传需借助媒体放大宣传功能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媒体也需要企业提供新闻线索和信息源以丰富其传播内容。企业与媒体应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但在目前实践中,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媒体对企业的宣传要追求宣传效果的最佳化。一些媒体向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突出了效益思想,却淡化了服务意识,使媒体与企业的合作出现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

创效方面的“全民皆兵”。有的媒体将经济指标分解到包括记者、编辑在内的全体员工身上,以一定的经济提成激励员工去各个企业找关系、谈条件、拉广告。

合作方面的“杀熟现象”:媒体的一些编采人员在创效任务的压力下和经济提成的诱惑下,把目标确定在自己多年工作中建立的朋友身上,不管人家的企业需不需要作新闻,你是厂长、经理,关键时候就得拉兄弟一把,由于碍着面子,企业大哥不情愿地掏钱做了广告。

服务方面的“短期行为”: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沟通,缺乏对企业状况的了解和把握,造成了对企业的宣传和服务缺乏针对性,有的采编人员直接拿过企业的年度总结配上几幅照片凑足了专版。显然,这样的宣传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当前,企业的需求量为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既需要企业很好地去组织和运作,也需要媒体好好的把握和规范,以优质高效的传播服务促进双方的合作双赢。

二是企业还要建好自己的宣传阵地。企业有了自己的宣传载体,对于管理层决策的宣贯、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及市场动态、创建企业文化等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当前形势下,企业新闻宣传载体应以内部刊物更合适。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8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新闻教育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攸关新闻教育的成败。目前

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新闻实践性教育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学界与业界,检验学校教育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考察台湾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与特点,以期大陆高校新闻教改可以有所参考与借鉴。

一、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

根据郑贞铭教授的观点,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教育的奠基时期(1949年——1970年);发展时期(1971——1990)与蓬勃时期(1991——至今)。

在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也就是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初步获得发展,社会对专业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此间,台湾成立了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系、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政治大学新闻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私立

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广播、影视学专业博士级的实务人才。www.133229.com由于新闻传播实务界中经验丰富的人士不见得具备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师资聘用标准,很多实务性课程都只能聘请媒介人员担任。但这些人士因为业务繁忙,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担课程任务,而且课后也没有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辅导。为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学校采用了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式,选拔硕士阶段已经具有良好动手能力(能独立制作广电节目、纪录片等)的优秀青年,送他们到国外攻读博士,然后回校任教。教育界人士也时常呼吁业界能更多反哺学界,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

二、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

综上所述,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创办初期,各校就形成了校内实习、毕业实习或校外实习的传统。各新闻院系均设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实验室供学生实习使用。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政大新闻提出的“在做中学”已成为新闻界教育的共识。各高校在实习管理、评估方面的制度方面已较为成熟。

其次,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不论是创办初期开设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展时期购买先进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设备,还是繁荣时期更新数字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各校始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充实教学,跟随时代进步,使学生保持较好的竞争力,不至于落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是普通的文科专业,有心办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在财务上给予保障,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培育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9

制播分离是电视传媒产业化运作的一个重要标志,目的是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刺激和提高电视节目的创作。制播分离的实质,对于电视台来说,是把节目选题、节目质量带来的经济风险转嫁给了制作单位,其目标追求的产业化色彩十分浓重,所以,在利益因素和市场因素的驱使下,必然要求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更加趋向于科学和规范。

对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基本要求

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应该具备科学规范的评估要素。现在,我国对电视传媒的三大功能定位,即喉舌功能、传播功能、产业功能,决定了优秀的电视节目必然是导向正确、群众满意、制作精良、市场欢迎。据此,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也应该具备评估政治导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专业水平等四个方面的评估要素。而在这些要素当中,由于评估政治导向的要素具有“一票否决权”的特质,因此,成为关键要素,理应受到重视。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应该是客观的、是可以量化的。要克服那种认为电视节目这样的精神产品是不可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估的想法。其实只有量化的评估结果,在节目之间才能有横向的可比性,才会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节目的实际水平,使节目的创作人员感到目标明确,有章可循,使电视节目管理逐步规范。建构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既要力求完善,又要立足于现有的评估手段和条件,具有可操作性。

一些节目评估方案试图把有关节目的所有因素全部包括其中,从而降低了方案的可操作性,或者使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施。比如,广告收入问题、节目成本问题,虽然都很重要,但列入节目评估体系会给具体操作带来许多不可量化或不正确性。节目的优劣固然是影响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但经济环境、社会形势以及自身广告推荐的力度等等,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节目和广告的传播效果,而节目的成本只能根据节目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因此,鉴于当前电视台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建构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新型电视节目评估指标的设定

在制播分离的实施过程中,为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设定评估指标,是一项关系到整个体系成败的首要的问题。过去的情况是,许多电视台把收视率和专家评议作为节目的评估指标,但在现行的制播分离体制下,这两项指标的设定就完全起不到正确评估节目的作用。由于它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使管理层无法据此对栏目进行奖优罚劣,无法决定其经费的多少,更无法对节目的定位实行校正与调整,所谓形成内部管理机制的良性循环简直是奢谈,甚至连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为节目质量各执一词,争到面红耳赤的窘境都无法回避。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表明,由于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协调利益的客观依据显失公平,势必为节目购买出现假公济私的黑洞留下伏笔。针对这些问题,长期的实践探索充分证实,如果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能够从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估和节目的投产比等四个主要方面加以构成的话,就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最大限度的公正和互利。

1、收视率

收视率是反映电视节目收看人数多少的指标。它是节目影响力大小的标志之一,因而也是节目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但是,对电视台来说,收视率更多地意味着广告价格和收入的高低多寡。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广告客户一般是根据节目的收视率来投放广告。可以说,收视率就是经济效益。

2、满意度

满意度是反映观众在看过节目之后对节目满意程度的指标。电视台在确定某个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常常是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考量,但观众看节目、评价节目的时候,其目的和动机却要单纯得多。所以,观众满意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一定范围内大众对电视节目的情感需求和理性判断,体现的是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

3、专家评估

专家评估是专家(包括台领导)从专业角度对节目质量的诸多因素的评估指标,它实际上包含了政治导向和专业水准两项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固然由于专业水准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人来评估,同时把专业要求和导向要求统一由专家来把握,还可以对个别指令性很强的节目给以适当的照顾。因为这一类的节目常有一些常规之外的特殊要求,这些要求可能不被观众欢迎和理解,但专家可以理解并在评估时考虑这些因素,作为个案进行处理。

4、投产比

投产比是衡量投入和产出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它是以节目成本与广告收入之比来计算的。小投入大产出,评估指数就会显示小于1,而且越小越好;大投入小产出,评估指数就会显示大于1,而且越大越差。这样的比值对于衡量节目的投入和产出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因此,在节目的横向比较中,既不会由于一味地计算节目成本或广告收入,而对节目产生偏颇的想法,又不会失去不同节目的可比性。

对评估指标所占权重的指导意见

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估和投产比四项指标应该是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一般而言,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应该呈正比关系,但也存在着较多的例外,尤其是收视率高满意度低的情况。这是我们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而造成的后果,收视率高是因为观众没有更好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意度是潜在的收视率,一个节目长期处于收视率高满意度低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有好的节目出现,观众就会流失,高收视率就会变成低收视率。所以满意度在节目评估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原则上应该大于收视率所占的权重。

另一方面,收视率、满意度均是来自观众的数据,都是按照严格的统计学方法得出的数据,都是来自电视行业之外的评价。专家评估和投产比则是来自行业内部的评价和数据,如果调整专家的构成和节目播出的时段就有可能影响评估的结果。因此,前者更具客观性,后者更具主观性。说的更明白点,收视率是一个量的指标,而满意度和专家评估则是质的评估指标的量化形式。

所以,节目评估指标体系应该是重“质”还是重“量”,不言而喻。至于投产比,上文“对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基本要求”中阐明了它的不确定性,这也就决定了它不会占很大的权重,但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如果能和另外三项评估指标按一定的比例有机地糅合起来,将大大增加节目评估的正确性。

央视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它们把几项指标的权重分别划定为:客观评估指标(收视率和满意度)50%,主观评估指标(领导评估、专家评估)30%、节目成本20%。虽然,这样的权重分配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模式,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法,就是客观的评估要占大比例的权重,主观的评估所占权重相对要小一些,如此分配才够科学合理。但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可顾此失彼。

新型节目评估体系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1、指标量化存在机械量化的问题

在“质量标准评估”时,有些台将某一节目播出的条数、字数、主持人说话时间的长短等都用一个很具体的数字加以规定,像物质产品规格一样要求。这种作法违背了电视节目的特性和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信息同时具有密度、宽度和深度的特性,硬性规定条数、字数以及主持人的语速,只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密度有要求,而对其宽度、深度未提要求,这在节目质量评估时极为不妥,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对权数的计算研究不够

通过加权法来解决节目横向比较的问题,已得到业界的认同,不少台已在实践中开始运用。但是,权数的计算至今仍缺乏科学理论依据。影响评估指标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又都时刻在发展变化,对它们的权数几乎难以准确计算,越追求准确,作法就会越复杂。所以,权数计算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是业界、学界必须尽快攻克的一大课题,但就其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对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对评估指标的选择上力求简单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也许是解决权数计算难题的一个突破口。

3、专家评估有失严肃性

此处所说的不严肃性,主要是指在节目评估中专家的缺席和行政领导“一言堂”的现象。所以,为了在节目评估工作中更多地体现科学性,更多地减少主观色彩,增加公正性和权威性,规避非专业角度的行政干预,电视台有必要成立一个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专家评估委员会或专家评审团(一般在本台内组建),对节目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估。作为播前评估的有力保证,还可以彻底弥补播后评估有些指标难以准确测量的不足。同时,这个团体也为调查机构与传播决策机构之间架起了桥梁。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层面,结合节目对调查机构所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传播决策机构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案,进而对节目的设置、调整和布局做出前瞻性的规划。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篇10

兰州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自命题科目一览表

序号招生类型招生专业代码招生专业名称初试自命题科目复试自命题科目同等学力(专科或本科结业)加试科目1学术型020101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综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思想史2020104西方经济学3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4020202区域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统计学5020207劳动经济学6020105世界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7020205产业经济学统计学、流通经济学8020206国际贸易学统计学、国际金融学9020201国民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10020209数量经济学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1020203财政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12020204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130202Z1金融工程统计学、金融学14027000统计学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西方经济学、抽样调查150701Z3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16030107经济法学法理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17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政治经济学、法学概论18030505思想政治教育普通心理学、法学概论19120201会计学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20120202企业管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初级会计学21120203旅游管理旅游学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22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运筹学程序设计(语言任选)、算法与数据结构23 025200应用统计统计学统计学专业综合西方经济学、抽样调查24025400国际商务国际商务专业基础经济学综合国际商务概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合作25025100金融金融学综合货币银行学、管理学26025500保险保险专业基础货币银行学、管理学27025600资产评估资产评估专业基础财务管理管理学、会计学原理28025700审计 会计学综合+政治理论管理学、会计学原理29125300会计 管理学、会计学原理30125100工商管理 管理学原理+政治理论 31055200新闻与传播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与传播学综合新闻编辑学、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