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内部审计特点十篇内部审计特点十篇

内部审计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07

内部审计特点篇1

   一、舞弊审计的特点:

   1、舞弊审计的目标具有局限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的目标十分明确而且特别具体,它负责揭露有意歪曲事实记录及非法占用资产的行为的存在、范围及方法。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性的活动,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寻找与具体的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确定舞弊的具体细节,并确定舞弊行为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当然,舞弊审计人员也会注意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效率问题,但在某种意义上,舞弊审计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论断这一阶段,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因而可以说,舞弊审计的目标具有局限性。

   2、舞弊审计的性质具有重要性不论舞弊涉及的金额有多大,在性质上它都被认为是重要的。这是因为:

   (1)如果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迅速蔓延,给组织整体带来严重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

   (2)舞弊行为的存在,意味着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3)舞弊本身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它严重地伤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如不加以制止,会制约整个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妨碍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因此,我们说舞弊审计是重要的。在实施这一部分审计时,不能象常规审计那样,一定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舞弊审计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3、舞弊审计的时间具有随机性作为内部审计部门来说,一般的常规审计活动都通过审计计划确定其审计的先后顺序,并以风险评估为主要方法在审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一般不调整审计活动的先后顺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常规审计体现了较强的计划性和有序性。但舞弊审计则不然,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常规审计的每时每刻都以高度的职业警惕性和较强的专业熟练性注意发现舞弊行为的嫌疑,并随时采取恰当的审计方式进行检测与调查,相比而言,舞弊审计确实具有随机性。

   4、舞弊审计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受经济利益目标的驱使,在当今注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舞弊行为大有蔓延之势。其具体表现便是舞弊涉及人员众多,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舞弊现象无所不在。因此,舞弊审计范围广泛,影响力较大。

   5、舞弊审计的方法具有独特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必须执行“风险分析”——即对舞弊暴露的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性含义就是“必须比罪犯更聪明”。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编制审计计划,特别是在估计舞弊的可能性时,重点突出那些易受袭击的资产。因此,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常常使用的方法有:发展诚实方案,实施检查特权:“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上述三种方法在舞弊审计工作中使用得较为普遍,也比较灵活,这是常规审计所不能比拟的。

   6、舞弊审计的过程具有风险性舞弊审计较大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审计的执行过程和审计报告两个主要阶段。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不去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词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冒有违法的风险。另外,管理当局施加的压力、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以及对实物账户的估价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也会对审计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给舞弊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舞弊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根据上述舞弊审计的特点,为了保证舞弊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保持一定的审计独立性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它是一切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证的根本前提,因此,实施舞弊审计也不例外,首先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其实,独立性也是常规审计的重要条件,但在舞弊审计中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内部舞弊的主体大多为管理者,相对而言,由于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就更有舞弊的条件和可能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舞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组织的领导层。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组矛盾,一方面,内审部门受管理层的领导,另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上司进行审计,怎样保证审计质量?保持独立性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具有足够的专业熟练性专业熟练性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鉴别舞弊行为的能力,并有助于保证舞弊审计的工作效率。专业熟练性的确切含义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诚实、客观、勤奋”的原则执行审计任务;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会计原则和技术,了解、熟悉管理原则并懂得与审计有关的会计、经济、商业法,税收、财务、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化资料系统等基本原理;同时具备与人打交道和有效地进行交流的技能,并通过后续教育保持其专业技术胜任能力。足够的专业熟练性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有关舞弊的知识,懂得舞弊的特征和施行舞弊的技术以及与被审计活动有关的舞弊类型。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可以提高识别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舞弊审计的恰当性。

内部审计特点篇2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特点;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经济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医疗单位,经营活动及经济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分散化,促使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要,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特点能够进一步明确其职能,正确处理几方面关系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一、内部审计五大特点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可以总结出内部审计具有五方面的特点。

1.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必须能自由地和客观地独立于全心他们所审查的经济活动,这种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这对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这独立性要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首先,表现在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部门、单位内部,从属于部门和本单位,它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对本部门和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组织机构上有独立地位。其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监督时,必须坚持原则,排除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客观公正地对审计事项做出分析判断,使内审工作具有权威性。此外,内审部门在行使其职权上也具有独立性,根据内审人员的权限,内审人员独立行使其职权时,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预。

2.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能

内部审计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是客观的。客观性要求审计工作者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对他们的工作有一种正直的信条,而且不作重要的质量妥协,不能被置于一种使他们无法作出客观的专业决断的处境中。工作人员的指派必须避免出现可能的和实际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在有关的审计报告提交之前,必须审查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以便提供适当保证。说明这项工作是客观地进行的。

3.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训练性

内部审计的实施必须具有训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熟悉专业是内部审计工作部门和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这个部门为每项审计工作指派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能够恰当地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须要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训练。包括应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的训练程度。

4.内部审计工作的超前性

一般情况下,外部审计侧重于对会计资料和会计行为进行事后审计。而内部审计既要审查会计资料和会计行为,更要审查计划预算、经营预测、投资决策等方面。内部审计所进行的一系列事前监督活动,既可起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作用,又有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5.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

内部审计监察的范围涉及到部门和单位整个经济活动,能掌握较全面的经济资料。因此所提建设性建议就有了可靠基础。此外医院内部审计还具有审计方法灵活、方便,审计评价客观、独立、超脱、审计项目多种多样,审计制度针对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开展医疗卫生审计工作的有利条件。

二、内部审计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

目前,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做法不一,有的设在纪检监察部门;有的采取两张脸皮的做法,即由分管领导牵头,抽调有关人员兼职组成内审班子;还有的认为没必要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可聘请社会审计代为行使经济监督职能。笔者认为,以上3种做法都有其片面性,无法实现医疗卫生审计目标,当然也谈不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正确的做法是:按照《审计法》的要求,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或配备职能相应的内审人员,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资产、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审计的范围涉及医院内部一切经营活动及经济事项。

从内容上看,会计是会计制度、会计程序的设计部分,是会计技术实施部门;而审计则是对会计的评审部分。没有会计的设计和实施,那么审计的评审就失去了依据。

从程序上看,会计的工作程序是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审核,编制记账凭证,记账、清查、核算、报表等,会计表现为综合性、建设性和科学性;而审计一般表现为分析性和批判性,揭露性和建议性。

从工作上看,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原理和会计制度与规定,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情况;而审计工作则根据会计的记录进行查账分析。

从目的上看,会计工作主要提供经济信息为经济管理服务;而审计则着重于会计行为或会计事实的全部或部分的检查,并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评价。

从审计结果看,会计在对自身业务工作进行检查后,一般只需把错误纠正过来,并不需要提出检查专题报告,只是定期进行财务分析;而审计工作在结束时,要为委托人或受权人提供审计报告,以证明被查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是否合法、合理,真实和准确;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因此它远远超过会计监督的范围,也就是说会计监督不能代替审计监督。

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机关是业务指导关系,医院内部审计既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主动作用,又要争取外部审计的指导和帮助,努力将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接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4.要处理好与本部门、本单位领导人的关系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与本部门、本单位领导人的关系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卫生审计职能是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同时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也有赖于部门、单位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关键,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参与、依法处理。

5.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要得到领导的重视、群众的拥护,必须坚持“一审、二帮、三促”的工作方针,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提高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越搞越活,路子越走越宽。

三、加快发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

1.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

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领导是关键,首先主管部门、各级卫生单位领导要提高对卫生审计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审计工作列入工作议程,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没有开展内审工作的单位也不能观望等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

医院内部审计主管部门是龙头,基层单位是基础,主管部门应尽快创造条件设置内审机构,制定审计规划,形成网状化体系,在主管部门首长的领导下、在龙头的带动下,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鉴于当前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主管部门应引起重视,为了加强内审工作,还应开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训练班,有针对性地培训卫生审计人员。

3.注重医院内部审计的基础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政策性强、业务要求高、涉及面广、难度也大,为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按程序地正确运转,要注意加强审计基础和审计法规的学习及技术训练,结合部门、单位特点,指定一些必要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并不断完善、总结、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使内审工作稳定发展。

4.制定审计目标,掌握审计重点,加强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新形式下围绕卫生工作中心任务,建立起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管理经及国家会计制度重大改革相适应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实现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的转变。当前医疗卫生内部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保护国有资产、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益来开展,同时应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对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参考文献:

[1]李国玉.关于医院对外采购审计的探讨[J].会计文苑,2006(09).

内部审计特点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审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但是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比较独特的审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大多数大额存贷款都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等等市场业务一般都是由总行操作,故此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级分行以及总行来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在商业银行的这些层次来进行。在相关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进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报表,而这些报表往往不需要到实地进行查阅,因为这些资料都会被上交到一级分行及总行。因此,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及其内部审计基本上都是非现场审计。

(2)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也是进行非现场审计,但在一些方面,现场审计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比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无限上浮,这是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要更多的考虑贷款风险以及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但其实际制定的贷款利率能否体现上述因素,会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减少,这在报表资料上都是无法显示的,必须现场获取、查阅相关凭证才能够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价。

再比如存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不能上浮,虽然央行在国内的一些信用社正在开展利率上浮的试点,但全面的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适度上浮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别的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种高息揽存的违法手段,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而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利率风险,同样在其报表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也需要对一些原始凭证进行严密审计。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

1.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依靠计算机审计。

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基层银行的业务数据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上级机构,直至传输到总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得。利率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资产、负债项目,这些都是下级行向上级行报送的基本业务数据,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获取。

而且,在对利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越来越复杂多变,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如何、相关风险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测试。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如2004年建行总行审计部下属的非现场审计处和it审计处,已经共同开发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中抢了先。一旦相关信息今后便捷、完备的录入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后,审计部门就能对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随时监控。

(2)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否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审计

无论将来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手段如何发展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凭证进行审计。这一点的原因和前面论及的"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对于利率风险审计来说,非现场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如即便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依靠商业银行汇总到的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资料,仍然可以"非现场性"的完成绝大部分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同时,现场审计和实物审计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对于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J•索贝尔,《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内部审计特点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重点和谐

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是按审计的主体来区分的,内部审计的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或部门,而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本文主要讨论的外部审计是指社会审计。社会审计的主体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外部独立的审计机构。从市场经济的产生到如今的飞速发展,社会审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毋庸置疑。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审计体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19世纪20年代,现代内部审计开始发展,当时的内审也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可以称之为内部审计的财务审计阶段,到50年代以后经营审计管理审计逐渐形成。基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等问题的考虑,有人提出要将内部审计外部化,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内部审计的存续问题,内部审计是否真的可以外部化?还是应该两者并存,各有侧重和谐发展?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否定

尽管很多人提出内部审计外部化,其理由主要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及可以使得管理层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但是笔者认为外部化始终是弊大于利,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没有内审部门全面深入

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组织的一员,非常了解本行业及本企业的经营特点,他们可以完全溶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去,对本单位的情况可以随时掌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采取措施。而外聘人员总是利用一个特定的框架去分析他面对的所有的问题,这就有可能导致某一特定企业的一些具体或特殊情况的丢失。此外,内部审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的各个组织部门进行观察,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致的了解,结合自身的审计工作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2、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和责任感不能与内部审计人员相比,很难和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其压力和动力是不言而喻的。管理层决策的成败往往与内部审计人员所做的工作有关,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关系到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得失,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然具有较强的忠诚度和责任感,他们做出的审计结论的质量会更高,会更多地从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而外部审计人员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一方面很难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与被审单位这样的休戚关系,忠诚度和责任感相对来说都要差很多,因此,他们的审计结论难以从被审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也更难以高度的责任心去考虑被审单位的特殊情况。

3、内部审计外部化会使企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首先,内部审计外部化,使得企业相关部门只需要做专业以外的辅助工作,这样就缺少一个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过程影响到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本来可以为潜在的管理人员提供从事企业管理的锻炼机会,使有才能的人有机会接触重要的战略操作和组织控制,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外部化,就会失去这样的机会,从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竞争力。最后,如果企业想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势必会泄露企业的部分核心机密,这同样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4、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及工作效果比起内部审计人员会受到合同限制

内审外部化一般是通过合同的方式进行的,被审单位与外部审计机构就审计的工作范围及工作效果签订合同。外部审计人员会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服务。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即使发现可疑情况,如果超出了合同约定的范围,他们也不会对可疑的事项和风险进行跟踪和深人调查,而且外部审计人员不能一直驻在委托单位,只有在接受聘用期间提供临时的服务,不可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特别是出现突况时,就会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方便程度和灵活性。与此相反,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并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提供服务。

根据重要性原则的思想,本文认为有些学者提出的以节约成本为主的内审外部化优点和上述几点相比是相对次要的。至于独立性方面的考虑,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内审部门在组织机构中的设置问题来解决。当然这种比较是有前提假设的,它主要是针对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而言的,即有条件的企业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内审部门而不应该将内审外包。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存,应各有侧重和谐发展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适应了时展要求的,内部审计的地位同外部审计的地位一样不可动摇。关键问题在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存的情况下,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这关系到两者如何更好的发展、如何最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分不清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使浪费资源的同时又起不到较好的效果。

1、外部审计的重点

社会审计主要接受客户委托审计会计报表、验证资产等,出具报告证明,发表审计意见,为投资者、债权人、金融机构、管理部门、社会公众等提供可靠信息,以合理保证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人,对已审定报表、资产等情况的可信度做出合适地、正确地判断。

由于外部审计机构既不属于被审单位,又不属于各利益相关者,地位上相较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有着超然独立性,因此我认为它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签证业务上,将注意力集中在检查财务管理流程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方面。尽管外部审计也可以从事咨询业务,并且有数据表明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收入远大于来自签证业务的收入。但是伴随咨询业务进行的同时,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损害,事务所因此卷入财务丑闻的案例比比皆是。于是萨班斯法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审计机构在担任相应咨询业务的同时,不能再对其进行签证服务,这正是出于独立性的考虑。

社会审计经济公证的法律职能牵连着复杂且敏感的经济利益关系,扮演着社会“经济警察”的角色在维护国家经济管理、合理保证经济利益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监督、经济签证等职能作用(周文华2006)。正因为如此,社会审计更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履行该职能的签证业务上。

2、内部审计的重点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核实资产、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经营管理、参与组织决策,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依据与参考,其工作性质是对内部管理活动的再管理。还包括内控体系的审计、管理风险预防和公司治理等。

内部审计的最大优势是位于企业内部,熟悉企业情况,可以随时针对情况做出反应,由于熟悉本行业的特点,对经营过程和管理的审计可以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实事上,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内部控制,而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又是关键一环,内部审计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内部控制环节,包括风险的识别与管理、针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目的是增加企业的价值。

过去内部审计过多的与外部审计重复,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于是关心内部审计的专家学者们开始考虑内部审计的存续问题。iia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签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iia此次将增加企业价值纳为内部审计的目的提了出来,是一个重大突破。相当于告诉了我们现在内部审计更关注价值的增值。尽管增加价值是所有审计活动的终极目标,但是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它却是直接目标,同社会审计相比增加价值的目的性更明确。因此不管是提高企业的显性价值或是隐性价值,内部审计的重点都应该围绕这个来做,注重整个经营及管理过程的审计,而不是拘泥于财务审计等微观方面的审计。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偏重的开展工作,而不至于什么都做却什么也做不好,大量浪费审计资源的同时却起不好到很好的效果。

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审计资源的整合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虽然各有侧重,但并不是一刀切的概念,企业价值增值不仅是内部审计的目标也是外部审计的目标,同样,如果内部审计一味的考虑价值增值,一味的只做咨询而忽略最基本的财务审计也是不可取并且是不现实的,因此内外审计要相互合作。在各有侧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在我国无论内部审计协会还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倾向于内外审计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第一,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内部审计需要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审计活动,外部审计在实施审计时也需要粗略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从而确定审计风险,有针对性的进行审计,因此在外部审计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确定风险高发区,有重点的进行审计,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此外,外部审计还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编制的整合治理报告来观察企业的薄弱环节,在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特点并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可以大大节约审计时间,提高效率性和效果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制定、实施审计程序时,考虑与会计报表审计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注册会计师通常应当将注意到的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及时告知内部审计人员,并提请内部审计人员将其发现的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所有重大事项,及时告知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国外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的利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美国第2号审计准则为外部审计师依靠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完成的内部控制测试工作提供了机会。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声称,外部审计师寻求内部审计师的支持在加拿大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第二,内部审计关注、并借鉴外部审计的结论。外部审计不管是独立性还是客观性都比内部审计相对好一些,财务经营系统的一些常规审计、内部审计可以借鉴外部审计,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审计。要关注外部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特别是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看其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没有执行的要采取措施,督促执行,避免重蹈覆辙。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中应加强沟通与合作。

综上所述,外审与内审在审计这个大前提下,是有各自的优势的。他们的发展应该是各有侧重,同时又注重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能够实现审计资源乃至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两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7(2).

[2]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06(6).

[3]徐焱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的选择与实施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8).

[4]周文华: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6(7).

内部审计特点篇5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审外包;风险控制

一、内部审计外包

1.内部审计外包是基于波特的价值链与竞争力而产生的,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1)全外包。这种形式下企业将全部内部审计职能整体交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企业也可设置或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这种形式最受内部审计外包反对者的指责,其主要缺点是使内部审计丧失了主导地位,容易产生“套牢”效应,而且内部审计也失去了“连续性”特点,而这是内部审计实务操作的重要方面。所以这种方式主要在本来就没有设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企业比较流行。

(2)合作内审。合作内审是指企业内部保留少数几个内部审计人员,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在合作内审中,内审人员自始至终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在合作审计项目的规划、决策和起草最终报告中都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cpa和其他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等专业人员开展临时性的审计工作。

2.我国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形式的定位

针对以上两种内审外包形式,我国集团公司应选择合作内审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能够使内部审计的过程和结果更符合企业集团的特定情况,因为在合作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和外界专业人士就审计方式、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内审人员可以帮助外界cpa及专业人士熟悉企业自身情况,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询问并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尤其是企业集团这样一个集团公司,如果全部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则很难对审计过程进行过程,势必会增加集团公司的风险。同时,合作性的内审外包能够聘请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在合作审计下,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聘请不同领域、行业中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相对于内审全部外包全部交给一家会计事务所的情况,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管理过程的效率。

二、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缺陷

集团公司内审外包存在着一些优点,例如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节约成本、缓解审计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以及可以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但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

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集团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过程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集团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的判断和对企业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

另外,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有权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集团的各个组织部门进行观察,因而他们对企业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细致的了解,他们可以深入到集团文化中去,透彻地了解本行业及本企业的经营特点,从而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而外部审计人员尽管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毕竟是企业集团外聘的定期执行审计的人员,其所负责任及对企业情况的了解远不及内部审计人员,所以其对集团公司的一些具体或特殊情况,以及关键领域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的理解深度都不能与该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无法让整个集团公司利益人放心。

2.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比较低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命运与整个集团公司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管理层决策的成败往往与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有关,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会更多地从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而得出有利于集团长远利益的审计结论。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对自己所在的企业忠诚,必须考虑到其所做出的发现和建议在整个集团内可能引起的影响和副作用,因为其本身就是集团组织中的一员,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然具有较强的忠诚度和较高的责任感。而外部审计人员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他们和作为被审单位的集团公司没有风雨同舟的利害关系,其忠诚度比较低的,在审计过程中很难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因此,他们的审计结论是很难以从被审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的,并且很难以高度的责任心去考虑被审单位的特殊情况。

3.容易降低审计的权威性

集团公司内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不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但取决于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公司员工的广泛拥护,也取决于相关法规制度的有效支撑。而外部审计的“外部人”身份很难取得企业集团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所以其权威性比较受限,此外缺乏权威性的审计是很难在企业内部权力制衡中大有作为的,比较容易被排挤或是被收买,从而使其独立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此当外部审计力量进入到集团公司时,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将会大大的降低。

4.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可能会受合同限制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广泛的审计范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为集团公司提供服务,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不会受到限制。而当集团公司聘请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外部审计人员会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服务。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即使发现可疑情况,如果超出了合同约定的范围,在未获得委托人的允许之前,他们不会对可疑的事项和风险进行跟踪和深入的调查。尤其是出现突发情况时,就会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方便程度和灵活性。

三、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策略

1.对内审外包进行风险分析控制

集团公司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着风险,内部审计作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的有效与否对整个集团十分重要,而且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各个方面,内容琐碎繁杂,而且有些内容可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提供者时,必须考虑其职业信誉、职业经验和专长。

此外集团公司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控制:首先是外包商所能提供外包服务的项目或范围是否与企业现在外部审计业务冲突,是否影响二者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作业的管理及计划的执行过程;最后是预估的审计总成本或小时费用率,企业集团公司根据以上三方面,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对外部审计师就内审服务的业务交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范围、保密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企业外包的风险,进而更有保障的将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做好。最后,需要明确的是外包最终要走出一条“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演化路径。因此外包企业要注意标杆跟进,从中不断获取新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努力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进而提升整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

2.加强外部审计师的内部审计知识培训

集团公司在进行内审外包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是两者在审计目的、内容、职责等方面仍有很多不同,仅依靠外部审计的工作方法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外部审计师定期进行适当的培训,强化内部审计执业资格认证,加强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等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使之同时具备内部审计师应有的素质,进而提高外部审计师在内部审计工作上的胜任能力。

3.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组织相结合,可以补充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是要削弱或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应该一直关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熟悉,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公司业务过程的分析与评价上,并对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在合作内审中内部审计部门应处于主导地位。同时,集团公司还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内部审计力量,例如及时选拔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审人员,从集团成员企业中抽调内审人员建立兼职内审队伍,鼓励内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等。

4.确保良好的沟通

对内审外包中的合作关系应该实施良好的沟通,集团公司实施内部审计外包,应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公司设想、任务、价值观以及审计原则等,以使他们充分了解集团管理层的期望,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尽可能缩小外部审计师工作效果与内部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集团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师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外部审计师是用更富效率、更经济的技术来帮助他们的,这才能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存在着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会造成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易降低审计的权威性等等。因此,在开展内审外包时,不应当盲目的开展,应该结合集团公司自身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内审外包形式存在的风险,并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瞿曲.2005.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审计研究,2:11~19.

[2]边秀端.齐东翔.2002.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经济与管理,4:42~43.

[3]周为利.2002.内部审计外部化之研究.广西会计,4:27~28.

孙志亮.杨焕玲.2006.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策略.集团经济研究,12:35.

[4]廖建英.2006.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反向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8:86~87.

[5]王学龙.2002.浅谈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局限性.财会月刊,12:52~53.

内部审计特点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92-02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质量,是防范风险,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平稳履行基层央行职责的迫切需要。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及内部审计质量要求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广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或者说审计质量是满足人们对审计结果运用的程度。狭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一个特定审计项目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相关职业规范的遵守情况。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抓好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落脚点。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一是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机构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二是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三是审计活动能够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增加组织的价值。

二、影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自1998年人民银行设立内审机构以来,经过全体内审人员的共同努力,审计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内审转型工作的开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审计项目。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央行在审计质量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1.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结构有待提高改善。内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内审质量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一般包括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指对审计业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分析能力,没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就无法将审计事项查深查透,无法做出客观、正确的审计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的金融政策法规,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目前,基层央行内审人才短缺及专业结构单一依然是影响内审发展的关键因素。近些年,各级行比较注重内审发展,在人员配备上也给予了支持,内审力量得到了极大充实。但是,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并不是正比关系,内审部门人员多是会计专业,专业结构较为单一,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化,缺少专业强又有工作经验的中坚力量。同时,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对审计工作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也直接影响到了审计质量。

2.缺乏有效的内审质量评价及监督机制。近年来,人民银行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了审计工作行为,但是在制度建设上仍欠完备,缺乏行之有效的内审质量评价及监督机制。目前,人民银行对内审工作质量没有明确的标准和量化考核指标,对内审项目的评判也仅是逐级推选出总行、分行级“优秀审计项目”,且评选标准比较模糊,主观性较强,激励效果不明显。同时,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从而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即使出现审计过错,责任无法落实到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3.审计过程各环节有待提高。(1)审计计划缺乏主动性与针对性。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圆满完成全年审计工作的前提。内审质量的提高必须科学安排审计工作任务,合理统筹配置内审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以确保重点审计项目和审计重要环节。基层央行内审部门的审计计划往往是根据上级行的审计计划制定完成,即使是试点项目也是在规定的备选范围内开展,很少根据本行年度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确定审计项目,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内审部门的关注角度与行领导的关注角度是存在偏差的,内审咨询职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同时,基层央行内审部门由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条件所限,往往是只要完成上级行规定的审计任务就可以了,对于一些额外的创新性项目常常是有心无力或漠不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内审业务的发展。(2)审前调查流于形式,审计方案缺少针对性。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必须搞好审前调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内审部门不搞审前调查,或只是走过场,未对审计风险进行恰当评估,对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线索等缺乏全面了解,制定的审计方案仅仅是上级行方案的翻版重复,且对所有被审计单位都完全一致,没有针对性,也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难以做到有的放矢。(3)审计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审计项目成果的最终体现。审计报告质量的优劣,从小范围讲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从大的方面就会影响到领导科学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意义非常重大。目前,基层央行的审计报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一些周期性、循环性审计的报告每次所揭示的问题基本类似,且多为操作性问题,难以引起决策层的重视;二是部分审计报告未能完全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审计情况,对一些敏感问题往往是避重就轻,或干脆回避;三是审计建议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建设性,实际运用价值不大,难以发挥审计监督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参谋作用。

三、改善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审计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均需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使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项目始终,从审前准备到审计后续工作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审计质量。只有重视审计质量,才能规范审计人员在各阶段的行为,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成为审计精品,同时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加强人员培训,注重队伍建设。基层央行内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一是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把廉政建设放在首位,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从严治理审计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内审人员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金融活动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内审部门要注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以此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是要自觉地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增强资源配置预见性和计划性。每年审计计划下达后,要对计划项目安排进行统筹分析。二是要根据项目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审计人员,注意各专业人员的合理搭配,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同时,希望基层央行在人员调动调整时,可以考虑将业务部门的一些骨干力量充实到内审部门,以此来实现专业结构多元化,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提升内审人员业务素质。

2.建立健全内审质量评价及监督机制。提高基层央行审计质量,除了加强各环节质量控制外,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监督机制也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应包括质量评估与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2012年3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下称《评估办法》和《评估手册》)。人民银行部分分支机构在此基础上,按照内审转型的发展思路,开始尝试探索内审质量评估工作,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未在全系统加以推广普及,这仍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课题。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可以采用“部分试点,总体推动”的模式,由个别分支机构承担试点任务,由总行来制定统一的评估办法,从而在全国推广。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试点单位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按照分支机构的级次,最好能够涵盖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按照审计工作的优劣,最好能够根据以往的工作表现选定优、中、差三档单位来试点;二是评估办法的制定要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要在《评估办法》和《评估手册》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人民银行的特殊性;要在人民银行共性的基础上,考虑各级机构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建立质量评估办法的同时,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相当重要的。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审计人员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职业道德,减少人为因素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保证审计项目质量总目标的实现。

3.逐步规范各审计环节。(1)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要进一步确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切实实行“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将审计计划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保审计计划覆盖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二是要考虑内部管理需要,充分体现行领导对本行管理、监督的意图,突出重点。确定审计项目要与人民银行年度工作目标相结合,紧紧围绕年度人民银行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银行年度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人民银行内部管理工作中的敏感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内审项目,做到突出重点业务、突出重点环节、突出重点事项;三是正确处理好审计项目数量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数量与内部审计力量之间要平衡,不应不切合实际、不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承受能力,盲目确定审计项目;四是重视与上级行的沟通协调,在完成上级行“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地完成“自选动作”。(2)重视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方案质量。审计方案对于有效地控制审计项目过程,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工作质量,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编写审计方案时,要注意:一是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充分开展审前调查,积累基础资料,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做到统一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在一个辖区内和同一审计期限内,对相同审计事项的审计方案要统一,避免出现各吹各打的情况,同时要结合审计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对审计方案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修改,避免将上级行的方案当作万能药,只管下药,不考虑疗效。(3)提高审计报告含金量。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十分重要。提高基层央行审计报告质量,当前要做的是:一是审计报告内容要完整,格式要规范;二是审计报告要严谨,反映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部分、反映问题的部分、分析与评价部分在内容上要前后照应,不能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三是审计报告要立足全局,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查出的问题要分析透彻,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要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5(1)

2.王永军.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2(5)

内部审计特点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代审计;关系

一、内部控制是现代审计的评审对象

(一)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是在一个单位中,为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及其他资料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贯彻经营决策、方针和政策以及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节、制约和控制。由于单位内部控制通常表现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或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因而称为内部控制系统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它不但可以帮助单位实现预期目标,还能为外部审计提供可靠的依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一大特征。

(二)现代审计特点

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发现,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否,会计资料的正确与否,同企业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系统)较为健全、有效时,则资产、会计资料出现错弊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也因此而容易进行,审计风险也较小。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启示。于是审计人员首先开始将注意力先后转移到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的可信性方面。从而导致审计工作开始逐步从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着手,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确定审计查账的要点、规模和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1]同时,抽样技术本身也就有条件得以改进,采用了统计抽样法或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相结合的抽查法,从而提高了抽样审计的科学性。在审计的实践中,终于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新的审计方法———以内部控制制度(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方式,简称“制度基础法”。

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审计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直接检验法相比,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1)审计基础不同。会计资料是一定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所产生的结果。直接检验法只强调直接审查制度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深入到制度本身进行审查,也就是根据制度所产生的凭证、账簿、报表进行直接的检查和验证,以对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性和记录、计算正确性作出判断。而制度基础法则注重调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研究它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环节,评估其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用以说明赖以产生的会计资料是否可信。(2)审计程序不同。直接检验法在查账步骤上比较单纯。而制度基础法则需通过制度健全性调查、制度符合性测试、制度有效性评价后,再进行实质性的查账工作。(3)抽样技术采用不同。直接检验法如采取抽样技术,也只能以经验判断进行抽样。而制度基础法则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为依据,从而有条件采用统计抽样或判断抽样与统计抽样相结合的方法。(4)审查重点内涵不同。直接检验法主要采用判断抽样,即重点抽查。而制度基础法在采用统计抽样的情况下,其审计重点与上不同,其重点是内部控制系统内各个控制环节,尤其是关键控制点。审查的目的在于发现控制制度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在这些薄弱环节上扩大审查范围,看其是否造成了重大错误和对财务报表的歪曲。

现代审计方法的出现,使审计工作从单纯的日常经济业务的审查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这无疑是审计的查账技术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突破,既克服了直接检验法因详细审查或大量抽查而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做到节约审计资料,提高功效,还能发现业务处理程序上的错误和控制系统上不合理现象,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薄弱控制环节入手,比较科学地明确方向和重点,既保证审计的工作质量,又减少审计风险。但是,实行制度基础审计方式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求被审计单位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掌握内部控制情况的测试技术。

二、内部控制评审是现代审计的基础

制度基础审计对内部制度的评价目标是“确定其可信赖的程度,确定受审计程序限定的测试程度”,它是实施抽样审计的前提条件。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设置严密,运行良好,审计人员就可以在缩小抽样范围的情况下,对审查对象进行综合的评价;反之,如果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运行状况不佳,审计人员就要适当扩大审计抽样的范围和增加样本的容量。内控评审在企业审计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确定审计范围

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依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范围,主要应掌握两点:一是应把失去控制和控制薄弱的业务系统或控制环节列入审计范围。二是将特定时间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业务系统和控制环节列入必审的范围。因为,从业务发生的时间看,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只有在整个业务期间都能得到妥善执行,才是合理有效运转,倘若某项控制措施在某一特定期间未能得到妥善执行,那么,该期间某项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就较大,因此应理所当然地列入审计范围。

(二)确定审计重点

对于列入审计范围的业务活动,由于失控程度和各项业务的重要性不同,审计人员应给予不同的关注。通常情况下,凡列入审计范围的失控点和控制弱点以及与此有关的业务及资料都应列入审计重点。具体讲,凡与下列情况有关的经济业务都应列入审计重点进行审查:一是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设置得不够周全;二是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中某些控制措施未被执行;三是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中某些应有控制措施比较薄弱;四是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中的某些控制措施执行不力,功效性不强。

内部审计特点篇8

关键词:审计主题;审计学科;体系创新

学科体系是审计学科的基本框架,学科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相适宜的学科框架,没有学科框架的支撑,会导致学科效率和学科体系的降低。近年来,审计学科发展良好,但是相对于其他相邻学科,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审计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给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需要将学科体系作为审计学科发展的基础,提高审计学科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审计人才,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概述

审计学科体系的内涵及其属性和体系构成是审计学科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要想深入了解审计主题,需要了解审计学科体系的内涵及其属性,加大对审计学科的研究,明确审计学科的概念。审计学科内部的各项体系之间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能够实现对审计学科的整体概括,能够通过审计学科来展现出内部审计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出结构之间的不同变化规律。审计学科既属于科学类学科,也属于管理类学科,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作为科学知识范畴进行研究,展现出理性特征和经验特征,使学科更具综合性和边缘性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出不同的分支。审计学科体系的划分,是由莫茨和夏拉夫共同来提出的,主要从审计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审计理论进行划分,通常将哲学作为层次划分的基础,依次开展审计假设、审计准则和审计概念,确保层次划分的合理性,对提升审计工作效果,强化审计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现象与审计主题相关研究

1.审计现象

审计现象是审计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自身的特征性较为明显,其它现象无法实现对审计现象的涵盖,也无法成为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审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有了漫长的额发展历史,最早是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出现的,审计现象主要是被用作独立的研究对象来使用,要求监督官员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忠诚履行自身的职责,确保财务收支的准确记录,对政府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工作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几种类型,三种审计形式的发展,展现出了当代审计工作的发展状况,展现出了时代的发展特征,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政府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合规审计等单方面的内容,每个审计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不同国家的内部审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发达国家主要以风险管理、治理评价和内部审计控制为主,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和财务审计为主。审计现象的种类较多,并且逻辑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情况,制定出完善合理的内部审计体系,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对内部审计现象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纳,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对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应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内部审计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其成为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体系。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审计现象存在逻辑问题,需要从审计主体的角度对审计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从审计主体视角对审计现象进行归纳和处理,将审计工作分为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几种,财务审计在各审计工作中广泛存在,需要将其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将其作为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

2.审计主题

审计主题主要是由信息主题和行为主题组成,审计工作作为一项经济监督系统,需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将审计作为主要的审理对象,客观的反应经济活动信息。审计人员有权对信息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需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提升信息业绩和绩效水平。审计人员需要针对特定的行为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确保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审计人员在对行为主题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需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合理选择经济活动主体和经济活动地点,将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审计主题信息能够实现对审计客体的陈述或者认定,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客体的表现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例如,需要将会计报表审计作为信息审计的核心,需要从会计报表中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认定和陈述,使各类统计资料以典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时,需要将财务信息作为主要的审计内容,进而衍生出财务信息会计产品,不能将审计工作作为会计中的内容,财务和会计的工作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会计工作主要是对财务信息的确定、计量、记录和报告,而审计工作主要是审计各项会计工作内容是否具有妥当性。需要对生产财务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研究,确保财务信息生产过程的标准型,需要将财务信息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

三、审计学科分支体系内容

1.基础审计学

基础审计学重点研究各类审计现象,需要将理论层级作为审计工作的理论基础,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对审计实施的目的,审计本质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体理论、审计内容理论、审计目标理论和审计方法论层面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基础审计学又被称为一般审计学或者审计学基础,将审计原理、步骤、改变、方法和技术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2.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审计学

财务信息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理论和应用作为重点研究内容,理论层面主要是研究财务信息审计存在的基本问题,财务信息需求、财务本质、财务主客体、财务内容、财务目标和财务审计模式等方面的内容。而应用层面主要是研究财务信息审计原理、步骤、改变、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非财务信息审计学与财务信息审计学的内容存在一致性,但是审计主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审计主题由原来的财务信息改为现在的非财务信息。

3.行为与制度审计学

行为审计学由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共同组成,理论层级作为审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审计需求、审计主客体、审计本质、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审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应用层级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设计概念、审计方法、审计步骤、审计原理和审计技术等共同来组成。制度审计学由理论和应用两个层级组成,需要将制度审计学作为重点研究工作,对制度审计的需求、本质、审计主客体、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和审计模式等作为研究重点,展现出应用层级制度学的重要作用,确保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合理性。因此可知,审计学科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形式存在,自身具有独立性特点,需要将审计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与各分支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审计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四、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构建

审计学科作为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加强对审计学科体系的构建成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审计学科体系的构建一项系统化的知识工程,需要将知识工程作为一种建模活动,展现出模型的抽象,有目的的开展各项模型的建设工作,从审计现象的逻辑思维角度,对审计学科体系进行思考。审计学科体系分为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几种方法,审计学科的主要构建框架分为审计主体构建、审计内容构建、审计客体构建等三方面的内容,在对各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过程中,主要从理论和应用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不同类的审计学科由不同的审计学科框架组成,受审计现象分类体系影响较大,为了确保审计框架构建的合理性,需要从主体、客体和审计内容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框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需要从审计内容和审计主客体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明确其内部存在的逻辑关系。

要想对审计现象进行合理的分类,需要借用审计主题来实现,需要建立具有内部逻辑关系的分类体系,分类体系主要包含信息主题、行为主题,其中信息主题主要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种,而行为主题包括行为和制度两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信息主题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能够展现出审计现象的共同规律、原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每种审计现象的研究,对审计理论和审计应用情况进行合理的区分,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审计结构,以便能够与其他审计学科之间产生联系,强化审计工作职能,对各类审计现象进行有效的研究,以便确保审计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因此,通过对审计学科的构建,能够明确审计主题对审计学科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里面包含制度审计学、财务信息审计学、非财务信息经济学和一般审计学。

五、结论

审计学科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着审计学科的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审计主题框架和审计学科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财务信息审计、非财务信息审计、具体行为审计和制度审计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内部独特性,需要将其作为重点的研究项目,成立专门的独立性学科,确保各审计学科之间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能够形成独立的研究内容,将各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完整的独立性学科体系。审计学在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主要由财务信息审计学、行为审计学、一般审计学和非财务信息审计学等构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毕铭悦,马可哪呐,崔云,张筱,郑伟宏,王宏健.第三届审计理论创新发展论坛综述[J].审计研究,2014,01:43-46.

[2]李宗彦,章之旺.内部审计研究:1998-2012--基于SSCi、CSSCi的文献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2:52-64.

[3]王会金,黄溶冰,戚振东.国家治理框架下的中国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07:89-95+97.

[4]陈艳娇,吴春梅,魏国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研究会第二届审计教授论坛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12:151-153+162.

[5]王会金.审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1:16-22.

[6]朱华建,张盛勇,高宏伟.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题及述评--基于2000年到2010年《会计研究》等国内主要七种期刊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11:57-64+93.

[7]王晓妍,丁鼎.审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5,26:141-142.

内部审计特点篇9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基层领导;问题对策

一、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简述

(一)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基层领导范围内做好有关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健全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体系,稳定了社会的最基层,同时有利于加强有关的监督和评价,更好的促进、激励体制的运行。本文的研究背景基于我国的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和有关经济责任案件监管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旨在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在基层领导干部中广泛化、常态化的进行和推广,以能够更好完成有关的审计任务,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意识。

(二)开展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开展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在于:

1.有助于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管管理的完善,对领导离任干部的有关经济监督,不能单单因为离任就放弃对离任有关领导的经济审计监督。并且就我国的国情来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有关财务报表和有关的财政信息进行有关的分析。开展有关的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一个单位的整体经济审计责任和有关的经济运营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有关经济漏洞等。

2.在我国反腐倡廉的政策和基础上,开展有关的基层离任领导经济审计的运行,推进了我国的依法行政和依法法制进程。并且从基层领导干部中开展经济审计制度的建设,从基层审计做到更好的审计更高层领导的经济,推进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审计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廉政的决心。

3.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运用不力都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领导存在工作不力或者更为严重的问题,开展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工作更好的从基层上防护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对经济经济进行更为基层的监督。

4.更好的促进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对于经济审计的认识,更好的维护人民的利益,会对自身的经济审计要求更为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开展基层离任领导经济审计推进了我国的民主的进程,赋予社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队伍更好的经济监督的权利和程序。

综上所述,开展有关的基层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多重的意义和有关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经过了20年的发展和不断改进,该制度渐渐成为我国的一种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和结合中国实情的审计制度。

(三)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概念

基层领导干部是乡、镇、村等级别的干部,离任在本文是指离开基层领导干部岗位。基层离任领导干部是指离开基层领导干部岗位的乡镇村级别的干部。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在本文中的基层领导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基层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部门和经济中应该负有的责任,为有关的审计部门提供有关的参考依据。

二、开展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上的特点

本文中有关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主要从内容、程序、方法上进行分析有关的特点:

从内容上来看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不同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相关的时间节点不同,例如任职期间的目标完成情况和任职终结后有关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清查等等,前者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节点在任职期间而后者的时间节点在任职终结后;2.审计内容的覆盖面广,包括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财政收支等等有关的问题。

(二)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上的特点

从程序上看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特点主要包括:1.由于我国现有的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程序规范和固定的审计程序流程,因此此审计程序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具有相对的变化性和可塑性;2.在程序上具有很多的政治因素,包括很多的意见书和最终会记入人事档案管理中;

(三)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上的特点

从方法上看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特点:审计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检查手法,在很多的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都进行了查账与调查相结合,或者与实物盘点相结合,或者详查与抽查相结合等等方式,相关的审计程序检查手法多样。

另外有关的审计检查体现了多种原则的并用,凸显了严谨性的同时根据一分为二的特点体现了有关的包容性。

三、开展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开展基层离任领导干部责任经济审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摘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内容。

(一)存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偏差

开展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相关问题中有关的意识和认知偏差是处于首位上的。很多任期基层的干部对经济审计不够理解,认为是对他们工作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很多人认为这是走过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害怕暴露有关问题导致不够配合。其终结的原因是对基层经济审计工作的不理解,这些理解偏差导致了基层经济审计中负面影响不断。

(二)缺乏有关的计划性

缺乏有关的计划性,在有关程序进行中干部的离任职都是由管理部门知晓,经过有关的程序到审计部门需要一段时间,很容易造成案件的堆积和管理程序的落实不到位以及审计质量的问题。

(三)缺乏有关的统一工作标准

缺乏有关的统一工作标准,对于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在审计法中单独提出和制定有关的法律条例,使得该项事务进行一直处于相对较弱的管理状态。比如生态环境问责和终身追究等。

(四)缺乏常态化的操作和管理模式

缺乏常态化的操作和管理模式,对于“案例”审计一般都倾向于有一定的事态才进行审计和审核,在制度上和规范上不够严谨。为了使该项经济责任审计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必须在工作中更为常态化的对待离任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做到不管有没有问题尽量保证审计的完善

和充足。

(五)审计成果公布不透明

可以说审计成果是一整套审计过程的成果,但在我国的基层经济审计中缺乏有关的审计成果公布成果和有关的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审计公布结果不够透明,缺乏有关的震慑力和对基层现任和离任领导的约束力。

四、开展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策及建议

对于基层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从事前到事中到体系建立等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有关的审计前必须将有关的组织部门、人事管理部门以及有关的审计组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做好事前准备,以防有关的准备不周。

(二)制定适合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

遵循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相关准则,在审计程序上一定要保证有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在审计方法上也要根据实际的操作情况,保证采用的方法多样并且能够完成有关的审计目标。

(三)推广经济责任审计进入常态化

在各个基层工作单位中要更加明确规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及时性,并且根据有关情况进行及时性的分析和了解有关办法。将经济责任审计做到更加常态化,更加具有可行性和效力性。

(四)建立基层领导干部适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良好的基层领导干部适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为后期打好坚实的体系准备。

在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必须根据有关领导的经济监管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执行责任以及有关的经济目标责任等进行结合分析,通过进行相对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评价体系为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做基础。

(五)建立联合调查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调查组

根据前文中在现有单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部门不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做到协调合作,因此要求有关的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更加规范,做到部门联合,特别针对有关调查,使组织部、人力资源以及纪委等单位进行联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耗时,同时能够更好增进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胜伟.离任审计架起农村“同心桥”[J].中州审计,2000(02).

[2]王陆平.厂长离任审计应注意的问题[J].中州审计,2000(07).

[3]刘秀芝.厂长离任审计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4]覃孔春.乡镇“一把手”离任审计应突出“两个重点”[J].湖北审计,2000(02).

[5]谢立军.离任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审计月刊,2000(05).

[6]张会民.对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开展履行职责审计的探讨[J].黑龙江金融,2009(11).

[7]郭俊.领导干部法治审计机制的探索与构建[J].领导科学,2013(26).

[8]齐晓晖.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J].河北审计,1999(09).

[9]刘成耀.离任审计别走过场[J].金融与市场,2000(04).

[10]徐彩营.离任审计的主要趋向――届中审计[J].中国审计,2001(02).

[11]张远生.乡镇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方法[J].陕西审计,2000(03).

[12]滕克俭.乡镇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山东审计,2001(07).

[13]王红军.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J].中州审计,2001(10).

[14]建立乡镇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J].党的建设,1994(10).

内部审计特点篇10

我被安排到招商银行分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了个人和对公信贷业务的审计,协助他们延伸审计有关贷款单位。与此同时,利用一周时间开展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省房地产行业造成影响的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这次学习,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金融审计方法,为在实际工作中将审计任务做得更细更好更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参加这次特派办审计调查简单的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注重审计调查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

1、注重审前调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不搞审前调查就仓促进点审计,掌握不了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审计就会打败仗。特派办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审计组要花相当长的时间(一月到一个半月)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各项业务流程,掌握管理上、经营机制上、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我参加的招行审计从9月3日开始进点搞审前调查,重点了解了该行的系统内部情况(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业务经营品种和业务流程、风险及管理策略、计算机信息系统、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财务管理体制及重要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影响银行经营的因素(借款人所处的行业状况、市场竞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信贷政策、信贷管理手册、信贷操作手册等操作规范、调阅会议记录、贷款档案、采集电子数据,分析确定延伸审计单位。审前调查结束后,起草一份审前调查情况报告,与审计实施方案一并报办领导审批。

2、注重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侧重于对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具体规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审计目标明了、透彻。明确了审计调查要弄清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为审计人员指明了方向,二是细化了审计调查的重点和内容,审计调查的每项内容都具体到细节;三是审计方法明确,本次审计主要采取的是分析性复核中的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善于用图表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四是审计组分工比较明确,在审计分工一项有正常分工和兼职分工。四是审计工作要求较高。要求工作中强化分析,突出重点,加强与总行审计组的沟通,及时向领导汇报审计进度及发现的重要问题,严格执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严格执行“八不准”及各项廉政规定,切实做到了依法审计、文明审计。

3、注重审前培训。特派办每个审计项目的工作方案由审计署统一制定,工作方案下发后,对参与审计调查的审计人员进行审前培训,主要目的是明确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审计调查工作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据我了解,审前培训主要有三项任务:

(1)由负责组织审计项目的处室负责人讲解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审计调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审计调查的目标、调查的范围和主要内容、调查方法,使审计人员更透彻地理解,有利于围绕中心目标,开拓性、创造性地工作。

(2)组织讨论审计调查实施方案,使审计人员加深对审计实施方案各项内容和要求的理解,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同时收集、分析讨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据以修改和完善审计实施方案,使其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由富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介绍与调查事项相关的新的政策、法规、制度、管理状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改革思路等情况,帮助审计人员把握与审计调查事项相关方面的情况,开阔审计思路。

二、审计思路清晰,站位较高,侧重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体制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特派办审计人员审计思路清晰,具有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精神,抓住疑点一查到底,具备过硬的查账技能和清醒的头脑,不被假象迷惑。

1、转变观念,围绕绩效评估开展审计调查。此次专项审计调查,是金融绩效审计的首次尝试,他们没有经验可循,特派办审计组及时转变观念,突破传统商业银行审计的传统思维,在审计调查过程中,突出分行法人治理结构,评价机构、岗位设置的合规性;突出各项制度的建设情况,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突出内部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突出各项指标的真实性,评价考核办法的有效性和经营绩效的成长性。

2、把握整体,点面结合开展审计调查。一是读懂报表,做到整体把握。在审计调查过程中,主要对招行六年(02-07)的报表进行了分析,在面上把握招行的业务状况和经营特点,提出了重点关注异地贷款、个人贷款和存款中的定期存款业务。对各分支行的业务报表进行分析,确定各分支行重点关注的业务。二是拟定提纲,深入调查,做到面上把握,点上支持。为了理清思路,做到整体把握,审计组拟定审计调查提纲,对经营战略转型、经营理念、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内控制度演变等进行座谈和调查。三是在读懂报表的基础上,对贷款、收入、支出、利润等关键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3、把握关键,以业务条线流程为主轴开展审计调查。根据审计调查内容的特点,一是以资金流向为主轴线,延伸审计客户为关键点,展开审计调查,对授信申报审查审批(包括集团客户)、贷后监控、风险监控、柜台操作、会计流处理等业务,采取以符合性测试为主的方法,对关键环节进行审计调查;二是围绕公司治理、经营绩效等主题开展审计调查,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4、突出重点,围绕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开展审计调查。在审计调查过程中,以揭露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对内控制度的漏洞和风险突出的环节,查深查透,特别是风险较为集中的存款、贷款业务的内部控制以及授信和风险监控、会计处理业务。

5、在审计调查过程中,审计署金融司定期向特派办金融处全国金融审计工作动态,时常指导特派办金融处转变工作观念和工作思路,把握审计关键点和主要环节,反映银行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的根源和危害程度。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得到切实运用,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

本次审计调查由于招行所用的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财务系统等业务系统,全部由总行开发、升级,系统维护、数据备份等工作全部由总行负责,招行信息技术部仅仅负责网络建设、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电子设备的维修、巡检、安装等。数据实时上传总行数据中心,招行无备份,所以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由总行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后确定重点交各办审核,处理后的数据量不大,我们没有使用ao软件。通过现场审计发现特派办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凡是计算机考试中级通过的同志,每年都要写计算机应用方面审计的案例。在具体工作中常用计算机采集数据、进行各项指标对比分析与数据分析,真正做到了能打开被审计单位的电子账、数据库;能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采集转换过来,能使用审计软件查账、分析;能处理常见的软硬件故障。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全处人员召开审计经验交流会,让全处同志汇报近期工作、交流计算机审计方面心得体会(专家经验)、会诊疑难杂症(尤其是SQL语句查询等)、把审计人员长期积累的技术方法,形成专家经验、典型案例,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审计取证客观全面,任何评价都有相关审计证据支持

一是特派办审计人员取证能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收集证据,不夸大、不缩小,对审计调查不采取威胁、诱导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对查出的问题,依照审计程序及实施方案,按确定的审计目的要求、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调查、取证。审计证据不足的或尚存疑虑的重要事项,进一步获取审计证据,以证实或消除疑虑,确保审计取证的客观性。二是审计获取的取证资料,不让被审计单位人员每页都签字(但每页必须盖本单位公章),而是在取证资料上面附《审计证明材料》表格一张(表格主要项目是被审计单位名称、取证事项、审计人员、复核人员、取证问题、被审计单位意见栏、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等),表格上面只写问题形成的过程,不写定性依据和处理、处罚依据,让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认可。三是把内控测试也作为一项审计调查的主要工作,整个审计项目指定专人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实质性测试,主要是测试公司治理情况、内部控制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效果、风险管理情况,从内部制度的执行效果上来评价考核,相关的测试都有相应文件及证明材料。

五、工作严谨细致,严格保守商业秘密

一是特派办各处室运用的外部互联网与审计署内部网不在同一房间使用,防止网线通过电磁波传播泄密。二是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绝对不能与外网连接,让每个同志都签了《商业秘密保密个人承诺书》、《个人保密协议》来约束。三是U盘不能交叉使用。凡是与外网连接的计算机使用的U盘,不能与工作用的计算机交叉使用。四是高度重视保密工作,不得随意对外透露审计情况,或私自接受新闻媒介采访。对电子数据和文件资料的管理,建立严密的数据采集、使用、保管以及销毁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电子数据及相关资料,确保数据安全;五是不准利用工作中掌握的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的信息为自己或他人炒股,严禁对外宣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