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十篇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十篇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51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1

【关键词】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队伍管理

一、革命v史纪念馆志愿者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志愿者的加入,革命历史纪念馆中的志愿者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志愿者的队伍不够稳定,成员常有流失;除了志愿者自身的因素外,造成这一现象的管理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志愿者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首先,我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主要由学生群体和离退休群体组成,缺乏系统地、全方位地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渠道。由于志愿者的条件、目的、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造成志愿者流失严重。其次,缺乏相对成熟的补充机制,志愿者流失后,不能为革命历史纪念馆快速地补充新鲜的“血液”,没有专门的机制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并从事定期招募。再次,缺乏志愿者主管机构,志愿者工作依赖于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而我国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志愿者服务起步较晚,没有建立对志愿者从申请接受、进行统一注册、到开展培训、推介和拓展志愿者服务业务、评估志愿者业绩以及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数据库等制度。

二是志愿者使用服务较为单一。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希望革命历史纪念馆能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学习和挑战自我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岗位。目前,存在着把志愿者作为通常意义上的临时性义工,而未能提升到人力资源层面来进行使用和管理的倾向。其后果是忽视了志愿者的权利,没有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挫伤了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对志愿者的内涵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加上缺乏明确的定位、整体的规划、系统的培训和高效的管理,导致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的人力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影响志愿者为革命历史纪念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是志愿者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志愿者是不计报酬,根据自身的特殊兴趣和专门技能,主动为革命历史纪念馆提供服务、宣传、专业技能支持的人。志愿者不讲报酬,但并不意味着不讲回报,他们同样需要获得回报。首先,忽视志愿者的权利,片面地认为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协助志愿者成长的平台。志愿者提供免费的服务,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享有相应的权利,他们享有获得培训的权利,以及获得充分发展的权利。其次,忽视对志愿者的回报。志愿者付出劳动,也要获得相应的回报,他们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精神上的奖励,使个人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革命历史纪念馆忽视志愿者潜在的需要的同时,相应的奖励措施、办法和制度随之留有空白,急待健全和完善。

二、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队伍的管理

首先,为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讲解服务是专业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针对展览的特点,要为志愿者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讲解技巧、接待礼仪等。这些专业的展前培训让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对展品的内涵和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胜任讲解任务。其次,成立志愿者管理小组,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在不断的实践中,革命历史纪念馆都逐步建立起一套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形成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模式。初期,志愿者队伍比较松散,未能形成有序的管理制度。但制定了志愿者服务章程、明确了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此外,还编制了志愿者服务手册,对志愿者服务时间以及培训内容进行登记和注册,充分肯定志愿者的成绩,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最后,搭建志愿者交流平台。在实际中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创建“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服务QQ群”,为志愿者搭建了一个联络交流的平台,大家共同探讨关注的问题,共同交流服务的感受。同时,优秀的志愿者将自己丰富的经验与广博的知识和其他志愿者共享,给予新志愿者鼓舞与力量,增强了这支队伍的凝聚力。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联谊活动以及定期召开座谈会。这些形式在宣传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总体上,我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管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尚不成熟。但是伴随着我国革命历史纪念馆事业的发展,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由一个不太为人所熟悉和了解的事物,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日益壮大起来。虽然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者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与志愿者自我管理模式的运行实践及发展,我们相信,志愿者管理将会进一步地提高和完善,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的因素将逐步减少,直至完全实现志愿者的自我管理。而以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将为我国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发展开辟一片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学基础[m].2006.

[2]卡罗尔・赛尔蒂.谁是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友[J].国际博协通讯,张晋平译,2002,(4).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2

一、社会工作介入志愿者培训的原因分析

(一)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需求

1、志愿服务水平低下。高校志愿者作为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素质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培训,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常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①专业价值观念缺乏;志愿精神强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但由于培训缺乏,这些理念并未被志愿者内化,同时,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平等接纳等理念也未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全程,从而导致很多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只是单纯的献爱心,甚至以一种“施恩者”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从而无法顾及甚至伤害到服务对象的情感;培训缺失也导致志愿者对公益机构的服务理念缺乏了解和认同甚至产生误解偏见,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展开。②专业技能缺乏;志愿服务是一项服务于社会或其他群体的活动,要求志愿者具有一定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心理、医疗知识等。然而现实中,高校志愿者却常表现出技能缺失、专业知识无法学以致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志愿者培训进行弥补。

2、志愿服务管理混乱。高校志愿者常以社团或院系为依托开展志愿服务,但且由于课业、精力等原因,高校志愿者流动性和随意性大大增强,这为系统的志愿者培训提升了难度。而社团、院系或者公益组织对志愿者的管理体系混乱,志愿者扎堆与志愿者缺乏并存,志愿服务时数混乱、激励机制缺乏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缺乏管理和约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志愿者流失加速,随意性增强。

3、志愿者培训不足。志愿者培训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实际中,志愿者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成效甚微。就高校社团或院系而言,相较于志愿服务质量,他们更关心志愿服务的次数和规模;在培训方面,以志愿活动和工作任务的简要介绍及分配取代所谓的“培训”,对于志愿服务的概念、内容及专业技能等也只是点到即止的“培训”方式普遍存在。公益组织角度,虽深知志愿者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因高校志愿者的流动性和随意性大、系统的培训成本高且收效甚微等,其在培训方面常选择进行简单的培训或删除培训,并安排其从事以体力为主的服务项目,如分发传单、打扫卫生等。对志愿者来说,参与类似于分发传单、打扫卫生这种简单的劳务服务严重打击了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而对于简单的讲授式培训他们也是兴趣缺失,从而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及志愿服务中所获得的激励也会影响其对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

(二)志愿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1、提升的需求。志愿者的动机研究显示,志愿者们希望在服务活动中实现自我提升,高校志愿者尤其如此,即使是不求回报的志愿服务,但志愿服务经历若能尽为其之后的求职和学业带来助益会大大提升其参与的意愿,即使其只是单纯地将志愿服务看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希望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社会工作强调以需求为导向,在介入志愿者培训时,同样会兼顾志愿者自身的需求。在培训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志愿者的各项能力,强调参与者自身资源和潜能的开发和探索,实现志愿者自我提升的需求即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和策略。

2、认同的需要。认同有助于激发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认同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志愿者的自我认同,这强调志愿者在培训和服务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逐渐认知并逐步提升自我认同,即志愿者切实的感受到提升和自我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外界的认同,即外部环境对志愿者及其行为的关注、肯定、支持和赞赏,志愿者通过感受到这种认同而获得认同和自我满足。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外部认同,都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增强对志愿者动机、需求等的关注,注重志愿者自身潜能的激发,即社会工作强调的优势视角和赋权理论。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志愿者资源丰富。高校志愿者社团为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途径。调研发现,高校内有很多不同的志愿者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样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校外和校内活动,且很多高校内组建志愿者社团联盟,由其组织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社团几乎囊括了高校内绝大多数的志愿者,其参与人数众多,且专业背景、优势特长各不相同,呈现出的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尤其在校内大型活动方面,规模效应和辐射范围广阔。

(二)高校志愿者支持优势明显。高校志愿者以社团或院系为依托的特点,使其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支持系统,不仅包括来自学生、院系、学校方面的资源和支持,也包括公益组织、其他高校甚至社会、企业的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为志愿者开展培训和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若善加利用整合,必然事半功倍。

(三)高校社工资源丰富。高校社工资源是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训的另一大优势。一方面,高校具有优秀的社会工作师资力量,可对志愿者培训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甚至直接干预;另一方面,社工专业师生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和项目经验,且积累有一定的资源,这都为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和内容的开拓及具体培训内容的把握等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这些社工资源都属高校内部资源,较易互动和获得。

三、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训策略分析

(一)整合高校资源,实现“社工+义工”联动。随着高校志愿者规模扩大,其局限性也随之暴露。借鉴现有“社工+义工”联动模式经验,将社会工作与高校志愿者结合形成联动机制,可以有效地规范高校志愿者培训,管理,提升志愿者专业水平。链接整合高校志愿者培训的各项潜在资源,通过高校团委与志愿者社团对接,或与其他志愿者社团对接,借助高校社工专业师生和团组织的优势领导,有效改善志愿者培训现状。

(二)拓展志愿者培训方式。相较之前传统的以讲座、培训手册为主的培训方式,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小组和个案工作等社会工作实务方法,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整合志愿服务资源。

(三)重视并构建完整的高校志愿者培训体系。从微观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上,社会工作介入的志愿者培训强调以需求为导向并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通过专业的督导和评估激励志愿者。从宏观培训体系建设上来说,组织形成“高校团委――社会工作者――高校社团――公益组织/机构”联合发展机制,实现跨学校、跨区域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推进高校志愿者整体服务水平。

四、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训的路径分析

(一)nGo组织。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与公益组织和团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注重社工人才的引进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服务中的应用,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时,不仅注重将社会工作的方法、理念传授给志愿者以提升其服务质量,并重视社会工作方法理念在培训中的巧妙融合,是借助nGo组织探索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训的有效的路径。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3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区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一方面是总结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全区今后一个阶段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规划和展望,使命非凡,意义重大。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奉献在城市志愿服务岗位上的主责单位、主承包单位、参与单位的各位领导、团干部和广大志愿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你们的付出,才有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精彩绝伦的表演;正是因为有你们的耕耘,才有“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一理念的完美展现;也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微笑,才真正打造了属于北京、属于*的永恒名片!

刚才团区委对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区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五点经验;作为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区城市志愿服务主责单位的各街乡也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讨,梳理了脉络、凝聚了智慧,再一次展现出*区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先优势,展示了全区的智力优势和平台优势,有力地延续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形成的良好的合作意识、奋斗意识和创新意识。下面,结合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我对进一步在全区范围内深化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几点希望:

一、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功实现了“数量最多、质量最优、工作最佳、效果最好”的目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运转高效、保障有力机制的建立;离不开“迎、讲、树、促、建”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扎实有力的培训和实践工作的开展;更离不开全体志愿者和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通过奥运,为真正实现全区志愿者工作的机制化、社会化和长效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志愿服务事业要发展,就要善于总结经验、剖析经验、应用经验,将在奥运志愿服务工作中确定的高目标、运用的好方法、归纳的新经验贯穿到志愿者日常工作的始终,发挥好、运用好并使之长效化,以此促进共青团工作、志愿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大力弘扬奥运精神

伟大的精神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坚强保障。包括广大志愿者在内所有为奥运做出贡献的人,都将实现个人价值与为国家、为北京、为*做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勇于承担使命,紧抓难得机遇,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新跨越、新*”战略构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奥运精神,并与“海纳百川、淀积千里、服务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相结合,使之成为推动我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区的志愿服务工作要发展,就要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感召下,进一步发挥和升华奥运精神的强大动力,使之成为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坚强纽带。

三、始终坚持奥运理念

坚持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是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的关键。按照首都的功能定位,将奥运“三大理念”进一步拓展为首都今后发展的新理念,使绿色、科技、人文成为奥运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响亮口号与鲜明特色。*区作为首都功能拓展区,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大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更应按照要求,积极实践三大理念,努力推动“人文*、科技*、绿色*”的建设。*区的志愿者工作要始终坚持奥运理念,围绕全区党政工作中心,积极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普及志愿理念,着力建设人文*;发挥*科技大区的优势,在创建创新型*的过程中发挥志愿服务的力量,着力建设科技*;壮大志愿者队伍,积极宣传环保、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建设绿色*。

四、长远规划志愿事业

奥运是短暂的,而志愿事业是长期的。*区志愿服务事业要有新发展,就应该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要进一步宣传志愿精神,提升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力求使参与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自觉行动。要着眼于锻造一直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继续发展健全之前建立的志愿者培训和实践基地,将奥运期间与各有关部门、机构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长期化、固定化;要不断探索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注册、评价和认证体系,进一步强化培训、使用、考评、激励等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志愿服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83-03在过去的十年中,职业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坚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发展目标,不断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出了重要力量。然而,随着中职学校人数的不断增加,给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对“中国梦”的阐述与勾勒出的未来中国发展的新蓝图,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进步的机会”成为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德育工作与志愿服务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中职德育工作的成绩与问题

十一五规划以来,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不断创造性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现已初步形成了德育管理体制健全化、德育课程规范化、德育师资队伍素质专业化、德育科研普及化、德育实践常规化的德育发展格局。很多中职学校陆续探索出“精细德育”、“全员德育”等创新型德育工作模式。同时通过逐步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技能大赛引领等方式来形成的合力德育的新格局。

(二)中职德育在新时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中职始终把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很多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健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至“黄赌毒”等道德沦丧思潮的影响。尤其对沿海地区的中职学生影响更为巨大,所以这也给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问题与挑战。

目前,中职德育理念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知识灌学生、高压管学生,制度捆学生等片面的、传统教育方式阻碍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道德知识的获取,而是引导人们去选择、构建有道德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完善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创造一个合乎人性、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那么解决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更加需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天性,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创设健康的平台。

二、志愿服务活动与中职德育工作的联系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一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带动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1993年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无数青年学子纷纷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近年,受到这种志愿服务精神的影响,无数中职学生也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能够彰显出其德育育人的新特性。

(一)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提供了有效补充

目前中职德育已形成了以德育课程、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开展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教育,然而其教育途径存在着缺乏教育的实践性、灵活性、切入性等问题。杜威认为:“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之间的区别,是讨论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凡是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观念就是‘道德观念’;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是人们对道德知识体系本身的认识,这种认识‘在道德上可以是漠不关心的’,因为‘在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知识中,没有使这些观念自动地转变为良好的品格或良好的行为的性质。’”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活动是对于系统性的德育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是实现德育知行统一的有效方式。

(二)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提供了教育契机

・德育研究・以中职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为切入点的创新德育模式分析教育契机是指对学生进行某种教育或解决某一个问题时的最佳时机。它是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或是有意创设的某种事件或情境。作为德育工作者,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的技能知识外,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自然就会设计不同主题教育课或者主题教育活动。由于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存在距离感使教育效果受到影响。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道德教育与学生实践产生共鸣,并引导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提供了不同的教育契机。例如交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就为德育提供了一次生动的“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珠海市圆明新园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提供了一次生动的“低碳、环保”主题教育活动。

(三)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搭建了展示平台

职业学校学生进校之前普遍缺乏自信心、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我认同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职业技能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消极和抵触情绪的产生。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怎样发现职业学校学生的“美”是转变学生情绪和学习态度的主要方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智能范畴内有所特长和发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发挥学生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方面的能力。

三、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学校开展的实践研究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珠海理工)在德育工作中逐步摸索出以发展5C(能力、信心、人际、品格、关心)积极品质为引领的社团育人特色模式,期中志愿服务活动在德育实效性中发挥的重要的积极作用。珠海理工坚持“市校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模式,在德育工作中产生了很好的泡菜效应。

(一)珠海理工“市校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模式

珠海理工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中坚持“市校结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校内志愿服务微体验、校外志愿服务助社会、国际赛事增自信为目标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体系。形式多样、层级鲜明、范围广阔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学校实行的生活化德育育人模式紧密相连。

(二)珠海理工“市校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的实施路径

珠海理工者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坚持学生自主管理为原则,志愿者协会校团委的指导下,实行社长负责制,下设秘书处、志愿服务小分队,班级理事等部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坚持以志愿服务微体验项目、常规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志愿服务项目广度的同时提升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性。志愿者协会(社团)通过规范性的管理来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志愿服务微体验阶段。我校在德育理念中始终坚持“生活德育”、“全员德育”的育人理念,道德教育要抓住学生生活活动与学习活动的契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不仅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道德教育,更积极地动员学生参与到道德教育的大课堂中,学生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受教育者,更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者和主导者。

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日行一善”志愿服务微体验活动,以“文明就餐”和“爱护校园环境”为志愿服务主题,各班学生以周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微体验。具体体验环节包括前期动员与引导、具体服务体验和体验分享。志愿服务微体验的形式不仅能够让参与者感受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更能促进参与者形成榜样效应,为学校道德教育种下健康的种子。据统计,我校2013-2014第一学期“日行一善”志愿服务微体验活动共有约1550人次参加的微体验活动,全员累计志愿时数约3500小时。

第二层次:走进社区、服务社会阶段。职业学校的育人模式不仅要依托学校教育,更要进一步借助企业与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全员德育”的目标。我校志愿服务的第二个阶段主要依托社会与企业,每周定期开展“圆明新园志愿服务活动”、“板障山志愿服务活动”、“交通文明使者志愿服务活动”、“吉大、婆石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不仅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公园、社区内的环保宣传、交通文明等服务活动,也能够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定期在社区内开展空调义务维修、计算机维修、文字录入等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大课堂中不仅倡导了公益力量,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

第三层次:国际大型赛事活动阶段。我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珠海临近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珠海市内举办的国际国内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此为契机在校内举办志愿选拔与评选活动,借助国际国内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竞争意识。以2013年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为例,全校有100名志愿者经过选拔后参与到赛事的组织与服务工作。学生志愿者在大型赛事活动中即可以锻炼并提高语言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又能够开拓学生眼界,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

四、结语

道德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更是新时期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的有效保障。中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在新时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实践,中职学校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道德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和创新实践。中职学校坚持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创新德育模式探索将会对整个中职学校道德教育体系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效应。

参考文献: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地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其倡导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者行动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中,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主要的参与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较高,因此在志愿服务中形成了独特优势,但同时因为起步较晚,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在长期助人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理论和模式。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导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不仅能使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而且能让大学生个体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并且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以满足当今各种社会问题对志愿服务的广泛需求。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1.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好的组织基础

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以青年志愿协会、服务队等社团为有形依托,充分借助党团组织的号召力与组织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整合、调动资源,组织架构相对简单,管理上相对方便,较易实现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动。同时,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都很高,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特别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经过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大学生培养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着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同时,大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比较善于发现新问题、学习新技能,专业水平即使不能和社会上资深的专业人士相比,但是与社会一般人员相比,专业能力优势仍非常明显。

3.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强的时间保障

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我国高校目前的学制为3―5年(不包括研究生阶段),以笔者从事多年志愿者组织工作的经验看,在校大学生除到了毕业年级外,都会一定程度的参与志愿工作,也就是说在校期间学生参与志愿工作可长达2―4年。同时,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因此课余时间的安排相对比较自由,志愿服务的时间得到较强的保障。

4.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大的协作优势

由于大学校园的住宿条件,大学生志愿者长期生活在一起,志愿者之间联系密切,具备良好的沟通基础,在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时更具默契,容易配合,因此具备较大的协作优势。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志愿精神”肤浅化,忽视主体与客体的自主成长需求

由于行政干预过多以及过于强调志愿服务的思想教育功能等因素,“志愿精神”往往被过分强调“无私奉献”的漂亮口号,志愿服务近乎等同于简单的“不求回报”、“无偿服务”等行为,使志愿精神流于空洞的说教;同时,过于强调“改善社会问题”的单向目的,忽视了客体的需求和主体的成长,使得“志愿精神”较为肤浅。

2.服务随意性较大,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志愿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要求志愿者需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服务技巧。大学生志愿服务往往缺乏系统的、针对性的指导,仅仅是通过志愿者招募后的短期培训,传授相对浅薄的志愿知识和服务技巧,培训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因而造成了志愿者对服务活动比较随意,导致志愿服务效能有限。

3.运作机制有待改进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相对肤浅,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价值感,同时加上高年级学生考虑到就业、实习等问题,造成了志愿者一定程度上的流失,队伍的稳定性、延续性较差。其次,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评估工作,缺乏对志愿工作的评估和激励,造成了志愿者的归属感和积极性不高。

三、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其根本意义在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宗旨。大学育人,德育为先,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创新载体,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面对着“失业”、“社会保障滞后”等各种社会问题,面对着急需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的社会现状,其探索并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努力是责无旁贷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的导入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艺术,强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方法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提高或恢复社会功能运作的能力,并创造有利于他们的社会环境的一项专业活动。

1.导入社会工作理念,有力补充“志愿精神”,增强持续性,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为“助人自助”,从字面上的理解可以分为两部分。助人:救受助对象于危难;帮助受助对象一般意义上的日常事务;着眼于受助对象未来能力的发展采取针对性的服务。自助: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服务过程的内化,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成长;另一方面,帮助受助对象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让受助对象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志愿者和受助对象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双方获得成长。社会工作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互相契合的。前者作为后者的一种有力补充,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志愿者领域内的深化,促进了精神饱满、持续性强的志愿服务队伍的形成,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2.导入社会工作手法,大力提升服务技能,提高专业性,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社会工作的手法包括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

个案工作法。鲍尔斯认为:“个案工作室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以人际关系的科学知识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专业技能为依据,启发与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的资源,促进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有较佳的适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巧,帮助受助者恢复自助能力。

小组工作法。人不可能离群索居,归依群体是人的本性。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手法,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在群体中与别人合作、分享、互助,发挥自身的潜能,达成群体的共同目的。

社区工作法。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基本载体。社区是由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培养成员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发挥成员的潜能。

将社工工作方法应用于志愿服务中,并内化为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将大大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而指导社会工作方法的诸多理论如心理分析理论、标签理论等,有助于服务者从更高层次了解各种行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大学生学习掌握社会工作方法,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付诸实践,从而促进专业性强、实效性高的志愿服务队伍的形成,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3.同伴互助、评估激励,有效改进运作机制,增强规范性,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运用社工同伴互助。志愿者同伴之间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生活阅历等等的异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或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或解决方法。因此,崭新的观念、视角、方法等就由此而生,志愿者团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源源不断的开发。

建立绩效考核标准。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对志愿者工作进行评估,创造激发志愿者工作动力的环境。导入激励机制,它有异于市场条件下的等价交换,而可以有多种形式:精神奖励,如表彰等;给予少量的补偿,用于交通费、餐饮费等志愿服务的物质成本开支;进行政策性补偿等。从而提升志愿者的归属感和积极性。

设置社工专业课程,规范培训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培训,赋予他们一定的工作自;另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同需求和成长需求,从而促进规范性强、积极性高的队伍的形成,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导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能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稳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大力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扩大志愿服务的时效性,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侯哲.初探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J].中国电子商务,2009,(09).

[2]刘兰芳,桂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中南民族大学民社学院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团侧记[J].人民调解,2009,(09).

[3]孙雪松.学生社会工作的应用与发展[J].科教文汇,2007,(03).

[4]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谭建光,周宏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国志愿服务的“广东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志愿服务与义工建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8]谭建光,李森.中国志愿服务指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9]郭伟和.动员与参与?还是志愿与认同?――国外社工与志工的关系对我国社工动员志工的借鉴意义[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7,(08).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6

关键词:志愿服务;管理运营机制;服务模式;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公益组织为载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活动。管理则是组织中的人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运用科学的职能和方法,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成员和组织整体目标的活动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管理就是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运用科学的职能和方法,整合和高效率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志愿者和公益组织整体目标的活动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意义。然而,要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良性、长效开展,尚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其中管理运营机制和服务发展模式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就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管理运营和开展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建议,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向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服务社会。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

1.志愿精神本质和内涵的社会化趋势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共青团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当前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理解尚存在偏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传统意义上的“志愿者”与“志愿服务”行为一向被认为是品格高尚的人群参与的无偿助人活动,实际上,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存在误差的。

2.志愿者组织体系化趋势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志愿者组织在管理和运营上逐渐形成了配套的准则。在相应的管理机制下,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逐渐体系化。

3.服务法制化趋势

1999年以来,广东、北京等省市的共青团组织积极推动制定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目前已有山东等13个省和成都等8个市颁布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和一些地方志愿管理条例,但这些法规的强制性、操作性还需提高。国内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者行动。

4.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的志愿活动服务类型、参与方式和志愿观念上逐渐趋向多元化。从低层次、简单的服务方式到全方位的参与,从同质化、单一化、功利化的服务观念到多元的成长观念,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已迈向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潮流。

5.专业化培训趋势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不断扩展,其在志愿服务精神层面以及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培养。

6.运营网络化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网络化运营成为一种志愿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起一个集志愿精神宣传、志愿活动策划、志愿主、客体登记注册、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及保障、外部监督为一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运营平台。

(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志愿者服务驱动力不足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多年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重智育,轻德育,志愿服务精神建设不完善,志愿服务的驱动力不足。道德理想和组织推动是志愿服务的内驱力和外驱力。

2.管理运营机制不健全

(1)服务主体与需求对象对接路径不畅(路径不畅)。许多大学生有意于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却应信息不畅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正式的组织或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组织和管理。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2)志愿服务层次较低,专业性不强。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在亲自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素质,不能有效的提供志愿服务。不少大学生一开始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活动。

(3)志愿服务多为“组织运动式”服务,个体自觉服务程度不高。目前,志愿服务主要是依赖学校行政和志愿者组织的力量进行开展的。

(4)志愿者人群流动性大,功利心理较重。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依赖于低年级群体,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缺乏工作技巧等问题。

(5)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不完善,工作开展不够规范。

(6)志愿服务组织纷杂,形式松散,统一协调机制不健全。当前的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是由志愿者组织、兴趣类社团、服务分队、项目培训基地和临时招募构成。由于志愿服务组织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运作中难以协调一致,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同时也给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增加难度。

(7)志愿服务注重形式,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

(8)管理侧重活动成果,忽视辅助精神建设。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的管理者只重视服务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其他辅的活动。

(9)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未能得到政府和学校相关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开展活动时会因为经费匮乏或人员的不到位,对活动进程造成限制。

二、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及服务模式创新初探

(一)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模式

依托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社团开展志愿活动

当前,“志愿服务”在校团委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与各类志愿者社团进行推动,从宣传、招募、培训、活动安排、执行、绩效评估到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运营体系,“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

“项目”基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在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实践创新基地、徐州市鹏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培育下,已有三届志愿者接受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志愿服务技能和专业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校地合作”模式,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1)高校与政府展开合作。高校拥有着大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是青年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高素质的志愿群体有着大量的需求。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公益事业的发展受到了阻力。通过与政府展开合作,可以确保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得以完善,同时,政府可以为高校提供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项目,交由高校的志愿群体来完成。

(2)高校与社会的合作。高校志愿者组织与企业、nGo及民间公益团体进行合作。以福建省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为例,该nGo机构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合作,为高校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为泉州、晋江、石狮等市的二百多家企业和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提供了志愿服务。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为企业和机构输送了大批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专业化人才。

(3)大学生志愿者与民间志愿者组织间联动。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市公益联盟、彭城580爱心公益联盟、徐州春晖公益联盟等民间公益组织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组织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4.特殊事项下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为自然灾害和特殊群体筹措基金时,大学生群体会在志愿者组织的带动下自发的组织捐款捐物或是义卖活动。例如,在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重大赛会以及“非典”疫情时期和汶川抗震救灾等活动中,80%的志愿者来自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时刻焕发着城市的活力和朝气,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色彩。

专业介入下的志愿服务实践模式

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育上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自助”服务理念来取缔传统的“施舍救助”,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很好的提炼、弘扬,同时要重视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

政策性志愿服务模式

近些年国家也陆续开展了“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等政策类志愿服务。随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逐步长效化、制度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发展成为实施人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运营机制

(1)CoRpS模式化运营。司徒达贤教授(2003)提出了CoRpS模式,在非营利性组织中CoRpS五个因素基本构成了管理运营机制的整体概念,该模式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和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C:(Clients),服务的对象;o:(operations),创造价值的业务运作,含规划与组织;R:(Resources),财力与物力资源,含资源的提供者;p:(participants),参与者,含专职人员与志愿工作者;S(Services),所创造或提供的服务。这些因素既可以分开讨论,也可以推动在管理模式下的互动。基本的运作就是结合人力资源(p)、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R),经由某些有组织的活动(o),创造有价值的服务(S),以服务社会中需要的人。开展CoRpS模式化运作,可以促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通过整体规划、流程设计、组织结构、权责划分等手段,高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提供更好的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志愿服务目标的完成。

(2)网络化运营平台模式。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落后、信息不对称、管理涣散、长效机制未健全的瓶颈问题,结合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具有的分散性、临时性、专项性的特点,倡导引入网络化平台管理模式。网络化运营具有传播速度快,易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组织、联系,网络方便、快捷,易沟通、反馈,资源整合高效,可以解决当下志愿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固定的网络平台支撑,有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宣扬与传承。

(3)项目化管理模式。项目化管理实践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诞生,60年代初被我国应用于国防和航空等领域,90年代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一管理形式成为改变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项目化管理具有科学性、竞争性和主体性的特点。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品牌活动建设,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保证服务工作的长效开展,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志愿服务的各项机制。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需要从招投标、检验监督、评优激励和资金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并严格执行项目化管理的工作程序。

(4)专业化培训模式。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培训制度。通过基地培训,志愿服务讲座,参观社会公益机构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的培训;通过“高校志愿者联盟”框架,以社会福利机构的专业人员对大学生展开进行定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开设志愿服务相关的选修课程,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专业教育和理论培训。

(5)制度化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实行绩效考核与评估,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活动的执行情况、活动效果、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估,通过绩效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实行荣誉奖励,确保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借鉴国外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推进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挂钩,并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养方案,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能力的成长。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出台志愿服务领域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志愿服务体系的法制化建设,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通过高校与政府、社会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根据社会需求,对志愿者群体实行分类培养和专业化管理,确保志愿者资源的优势化利用。校团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积极引导,利用高校师资力量、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实践基地、非营利性组织和机构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能力和技能进行培养,通过与政府、企业、机构、民间公益团体的合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平台,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有序、良性、长效发展,实现志愿服务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吉利;田田.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化运营平台的构建[J].惠州学院学报,2013,33(4):125-128.

[2]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南京n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5-57.

[3]吕明芳.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之CoRpS模式分析———以财团法人伊甸园社会福利基金会为例[R].台湾逢甲大学,2010

[4]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5]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3):91-93.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7

【关键词】中外比较;创新;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志愿服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仇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这些年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几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事和重要国际会议,涌现出“鸟巢一代”、“小白菜”等志愿者典型,初步形成了志愿服务机制和经验。为推进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高效的方式方法,为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中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比较

(一)角色认知上的差异

国外的志愿者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切入点,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美国总统行政机构都致力于鼓励志愿精神,许多政要亲自担任志愿组织的领导,这使志愿者服务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日本和韩国更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正式课程,使之成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和精神追求。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因而在角色认知上存有不同。我国的志愿服务受千年来儒家仁爱观,以及当代学雷锋活动的影响,更多停留在义务劳动者层面。同时,一些高校志愿者在自我角色定位上存在偏差,有些学生怕志愿服务影响正常学习而不愿意参与,有些学生则是为了获得荣誉抱着强烈的政治性心态参与,久而久之使志愿者产生认知偏差。

(二)组织管理上的差异

国外的志愿服务起步早、规模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声誉,形成了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运作体系,无论从前期成员的招募、选拔、培训,还是后期的评估、考核和监督都有严的规定,这使得国外的志愿者队伍长期保持高效稳定的状态。如英国的志愿服务是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就志愿服务程序和策略制定详细规定,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运作。新加坡还开设“社区管理学院”专门培养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与领导技巧。

中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在队伍的建立以及规范化、制度化的组织管理方面也不够完善。高校通常是在接到活动后然后开始招募志愿者,这使得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而且招募时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审核程序,也没有专业的培训和管理,使得志愿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三)活动运行上的差异

国外的志愿服务自主性强,自由度高,且活动内容丰富,深入社会各个层面,部分国家组建从事国际志愿服务的组织。他们在设立志愿服务项目前,往往从社会需求出发,经过深入完整的调查研究,得出其可行性论证,以保障服务的科学有效。美国的志愿者中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和退休的老年人占多数,许多人终身从事志愿服务,且科技含量高,服务涵盖提供教育机会、卫生保健服务、倡言公共政策等方方面面。

中国志愿者多为青年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经常性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更少。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主要以“校团委-分团委-学生志愿者”自上而下层级式的开展工作,这一工作方式起到了整合资源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参与者缺乏一定的自主性,活动内容单一且流于形式等。在活动开展方面呈现短期化、活动性特点,通常在特定的时间段,如3.5学雷锋日、重阳节、暑期社会实践时集中开展活动。

(四)保障体制上的差异

不少国家将志愿服务纳入了国家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活动开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德国政府要求所有的中学生如不入伍服役,都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新加坡政府在志愿服务的经费、场所、技术应用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并允许他们在社会上开展募捐活动。

我国对志愿服的经费支持、激励措施、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在高校,多依靠一些活动经费作为资金来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在安全保障方面也缺乏医疗保险或完善的后勤保障措施,一旦在活动中出现安全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权益维护。

二、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意义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但同时也具有青年学生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因此,我们要整合优势,扬长避短,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长效运行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一)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一直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感召并影响着当代青年,它对于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意识,弘扬社会新风尚,推进社会稳步发展,共建和谐社会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让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育育人课题之一,志愿服务俨然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让高校学生从活动中学会团结与协作,明确责任与使命,弘扬奉献与感恩,从实践中体会被他人的需求和被社会的认可,领悟自身的人生价值,从付出中得到满足和充实,升华内在的思想意识。

(二)志愿服务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选择、积累、凝炼和传承,它体现着一所高校的理念和和价值,志愿服务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主体人文建设,提高师生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志愿服务,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关注、关心、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文化氛围,以学校的重大节庆、体育赛事、学术交流等活动为契机,逐步打造高校的志愿服务品牌,为形成高校独特的服务文化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在志愿服务中,让志愿者精神影响并感染周边的师生,唤起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实现平等、互助、友爱的精神在校园内传递。在志愿服务中,使优秀青年师生明确社会责任感,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志愿服务文化内涵和实践理念,为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时代内涵。

(三)志愿服务是当代青年学生完善自我的创新平台

志愿服务是在实践中引导和培养广大青少年们成长成才的良好途径,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教育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创新平台,活动的参与既是服务大众的过程,也是充实和增强自身素养的过程。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为自己创造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青年学生提早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实现自我价值。有些特殊的志愿服务必须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通过前期培训,可以让青年增加了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组织管理、沟通策划、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三、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措施

(一)创新志愿服务思想理念

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首先,高校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这一精神核心延续,还要结合我国本土精神文化内涵,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扩大其创造的社会价值。

其次,要关注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个人需求,与其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相结合,更要在志愿服务中引导青年学生创新思维,拓展视野,为志愿服务的发展赢得广泛的活力。

再次,高校要跟时代步伐加强志愿服务理论教育,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使青年学生加强服务意识,发挥他们的才智走出适合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道路。

(二)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模式

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队伍的建立完善是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当前的志愿服务往往存在招募不到足够的志愿者,以及招募到的志愿者无法符合项目的需求等问题。因此高校志愿者的招募要进行严格的选拔,选择一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在提高队伍质量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

完善志愿者信息资料库。为了保障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加强志愿者服务的延续性,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信息系统和档案资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根据志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进行归类,以针对性的安排志愿者参加服务,同时将高校青年志愿者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在高校间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志愿者培训工作。可以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可以根据项目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通过集中学习、讲座和参观等方式提升青年志愿者的工作技能,还需要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聆听的技巧进行培养,将其打造成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能的志愿者队伍。

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并建立激励评估体系,提高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社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的权益,确保志愿服务开展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三)创新志愿服务多元形式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品牌的建立是志愿服务和志愿项目的灵魂。高校不能在已有的志愿服务成果中停滞不前,而要顺应时代变化,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时尚元素,力争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项目。

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利用走出去战略跨学校、跨区域开展服务,与政府机构、企业或公益组织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基地长期开展活动。建立固定平台后不仅有利于志愿服务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可以获得社会机构的认可和支持,扩大影响力。

拓展志愿服务新领域。发挥大学生专业技能,将志愿服务从助孤、老、残项目拓展至保护生态环境、助医助学等多个方面,在保证横向覆盖面的同时进行纵向深度挖掘,突破单一的操作层面,创新活动内容,拓展志愿服务新领域的开发,实现志愿服务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四)创新志愿精神传递方式

志愿服务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创新性的传递方式,高校可定期举行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的评比、表彰,弘扬树立典型,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舞台,将志愿服务的新理论和活动中的感人事迹进行展示,促进志愿者间的沟通交流,把志愿精神之种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时利用媒介平台,如展板、微博、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志愿服务精神。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是任重而道远,需要集中青年学生的才智,继续秉承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志愿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各项法制、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全面开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勃.国内外志愿者工作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2]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

[3]冯英,张惠秋,白亮.外国的志愿者[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8

关键词: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管理

志愿服务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文明进度等都具有密切关联性,志愿者事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为了发挥出志愿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注重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并且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本质,探究其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升志愿服务的价值与作用。此次研究主要是围绕志愿服务制度展开讨论,基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并且将其作为社会管理理论。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实践主要从枢纽型组织、档案登记以及注册平台等方面讨论,分析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希望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与社会管理理论

(一)基于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学分析。在文化角度上看,当前所开展的志愿服务不具备创新性,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是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关注到人类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对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款的善举行为来说,属于我国公益历史在新发展时期的表现。相比于慈善家来说,志愿服务具备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可以显现出承诺和坚守,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追求社会公益理念。所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以及企业所认可的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的主体往往为基层群众,人员组成主要包括青少年群体和社会人士。当前,多数人已经加入到志愿服务者队伍中,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在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二)社会管理学理论分析。从社会发展时间能够看出,我国利用短短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覆盖率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持续增长,从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相应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在金钱利益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也相应地导致志愿服务当中的奉献无私理念受到挑战。社会管理的本质在于人的管理,技术与艺术化管理又属于科学性管理,需要按照社会规律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控制约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公共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当代志愿者服务不仅发挥出志愿者的热情与激情,还需要深入认识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力量。(三)社会管理理论创新视角。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来说,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特点,且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同步,由此所导致的现实问题比较多。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较多负面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户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当前,多数志愿服务项目都开始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从上述服务项目能够看出,城乡二元发展存在碎片化结构问题。以上问题都是由于社会高速发展所致,尽管部分问题能够高效解决和处理,但是面对集中出现的问题,则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借助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属于综合创新举措,包含维护措施、民生保障措施以及法律建设措施等,所以社会管理创新又被称为公共管理创新。在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下,应当不断强化公众的公共精神和主体意识。志愿服务工作应当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形成规范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能够自觉且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则能够深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及时处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二、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意识

(一)基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志愿服务能够发现,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期间,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建国初期,雷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体系下,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志愿服务精神,具备社会的道德意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高尚的社会道德从来都不缺失,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了社会道德风尚的普及率,当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展现出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也属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体现。(二)基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就包含仁爱与善良之传统,公益历史达到数千年之久。在现代社会中,传统道德文明具备时代特点,例如雷锋精神、服务春运、抗震救灾以及奥运会志愿服务等,都属于我国志愿服务价值的具体表现。当前,我国深入检修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且开展城乡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与政府、市场所连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开始不断地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志愿者的服务力量。所以,志愿者及其服务组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属于道德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三)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基础之上,需要将社会管理职能分化到不同组织层面当中,使社会各界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以此降低管理成本。针对生产运用良好的企业来说,应当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公益性企业,从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活动。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必须依靠强大的信念和号召力,有效结合现代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开发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组织以及活动实践,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我国所颁布的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能够看出,各级政府都应当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并且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鼓励表现良好的志愿者组织,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对于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则应当优先录用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应聘者。按照志愿服务工作的改进意见可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志愿者档案,详细记录人员参与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不断规范志愿者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等。同时,还应当建立和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估制度,对不同志愿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考评办法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评价、服务记录以及服务对象评价等,作为志愿服务质量的评价依据。

三、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措施分析

(一)注重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应当建立志愿服务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技术性问题进行验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志愿服务的资金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多数地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百万级,说明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设计具备准确性的特点,在日后工作中,应当立足于制度建设与设计方面,共同建设志愿者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志愿服务项目,优化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子项目,组织志愿团队参加培训与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对于制约服务工作者的星级评定机制。在建设网络管理系统时,应当充分发挥出社会管理资源平台的作用,以此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在个人档案中添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情况。现阶段关于志愿者的注册登记以及星级评定都需要在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完成。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只存在系统登录计时,从而导致志愿者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之后,能给予志愿人员的心理激励、社会宣传告知以及管理组织考察等信息比较少。所以应当在个人履历档案当中,增添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详细记录个人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并且做好志愿服务登记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制度设计与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在个人各项档案当中详细记录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采用表格记录方式,及时奖励和表彰,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个人,使其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当中能够优先录用。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当关注志愿者服务工作,并且肯定志愿者的热情与投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激励工作中。基于志愿服务制度的设计角度,则应当体现在管理方法在公益活动上的应用,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的关注,能够全面认同志愿服务工作,以此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三)完善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功能。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较多复杂性问题,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比如雷锋精神流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组织专门推行雷锋精神活动,志愿服务促进发展初始化阶段,就已经建立了系统化管理组织,现阶段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实现常态化发展,所以需要组织多方面不断完善管理组织的各项功能。

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整合资源服务资源。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实现制度化建设目标,发展成果显著。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且多数人员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以必须要对志愿服务成果进行固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二)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现阶段,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目标实现的距离还比较远,能通过这样社会公益推动到深层发展结构中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维护社会公平。(三)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社会关系。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不断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就业,到处可见社会环境的重建过程,若社会公众比较注重金钱利益时,将会影响公益道德的形成,所以将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记录在个人档案当中,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关系,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有助于社会文明建设志愿服务资源管理制度既能够检查程序的落实情况,还有助于监督和管理。通过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精神的感召作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设计和建设志愿服务制度。针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则通过立项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并且推广到其他地区。在个人档案上详细记录志愿服务工作经历,通过专项调研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完善,提升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建设文明型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蓓蓓.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创新探索——基于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践[J].大学教育,2018,30(9):248-250.

[2]张翠芳.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制度化研究——基于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调查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26(4):55-58.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9

今年3月5日是第8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贯彻落实*年“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志愿中国·人文奥运”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困难群众奉献爱心,促进社会和谐,团中央决定于今年3月5日前后,集中开展“走近奥运、奉献爱心、共促和谐”志愿服务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广泛开展宣讲活动,为成功举办奥运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依托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吸纳优秀志愿者、体育明星以及赛会志愿者报名申请人等社会各界人士,组建多种形式的宣讲团、宣讲队,结合“志愿中国·人文奥运”主题活动宣传推广阶段的总体要求,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广泛开展宣讲活动。要积极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宣传奥运和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大力推广北京奥运会“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和北京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各省(区、市)团委要直接组建至少一支宣讲示范团。

2.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农村,要结合西部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重点项目,组织志愿者深入乡镇集市、田间地头,集中开展科技培训、义诊义治、文艺演出、普法宣传、政策宣讲等服务活动;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清除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张贴物等环保活动。在城市,要广泛宣传《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大力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以“一助一”长期结对为基本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照料、义务家教、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内容的志愿服务;要结合“志愿中国·人文奥运”主题活动的推进,广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篇10

理性与良性

四川省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以后,从各地赶来驰援的志愿者一时间涌进芦山县城,大有汶川地震“千军万马奔前方”的豪壮场景。因各路救援盲目涌往灾区方向,雅安地区道路拥堵,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等未经批准,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

几天过后,许多在激情中赶来的志愿者开始回归理性,救援工作更加有序,一些自身食宿无法保障反成负担的志愿者则陆续撤离。对比汶川大地震,志愿行动除了迅速还更有组织更有绩效,志愿者支援也日趋理性。

其实,未必一定要前往灾区,你可以捐款献血,捐赠物资,甚至只是发一条微博祈福等,都能传递爱的能量。雅安告诉我们,志愿需要热血,更需要理性。

2013年的志愿大事还包括一些重大活动。第十二届全运会共招募志愿者11668名,还招募了1.6万名城市志愿者、200万名社会志愿者,他们在8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1000个社会志愿服务站上服务全运。

从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看,社会开始了解志愿者,政府开始认可志愿服务是通过志愿者在大型活动中的出色表现。2013年的大型赛事与活动数量众多,北京园博会、天津东亚运动会、南京青奥会、锦州世园会……大活动带动志愿大发展,每次活动结束后,志愿热潮会成为传统留下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志愿文化就像雪球一样,在良性循环下,越滚越大。

纪念之后再出发

2013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50年来,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凝聚着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不断绽放出璀璨的道德光芒。

中央文明委3月1日召开纪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出席会议,强调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纪念题词50周年的图片展、书画展、雷锋题材电影、公益演出、爱心募捐、网络学雷锋等活动在各地展开,掀起了学雷锋、做好人的新热潮。这样的正能量昭示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发扬光大。

2013年,西部计划走过十个年头,先后有17万人次志愿者自觉选择到西部基层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西部计划实施十周年座谈会9月1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指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实施西部计划,希望当代有志青年不怕吃苦,到基层创业创新创优,在西部扎根奉献,让自己的青和祖国的振兴梦一样精彩。

根据团中央“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组织了1000场左右“中国梦・西部情”报告会,在高校青年群体引发了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