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十篇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十篇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49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1

关键词: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专业;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61-02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软硬件结合,面向系统开发和应用的一个宽口径专业,与许多其他学科紧密相关,有着明显交叉的领域,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在掌握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等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电子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获得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拓展更宽的范围。

一、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概况和特点

1.课程概况。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授课,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两个部分。其中《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由《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而成,调整了教学要求并压缩了教学和实验学时,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电路模型的基本定律和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晶体管电路的一般原理,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般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分析。而《数字逻辑电路》和其他电子类相关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要求近似,但更偏重计算机专业特点,教学中应注重于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硬件基础。

2.课程特点。(1)课程的知识量大,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硬件的基础课程,包含了以后将大量使用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只有2个学期,特别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将其他专业需要利用3个学期来学习的《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被浓缩为1个学期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多,知识量大,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较大。(2)课程各个部分分割明确。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电路原理部分通过学习基本电路定理和理想元件的伏安特性,研究经过理想化和模型化后的电路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部分通过学习晶体管元件的基本特性,掌握一般模拟电子电路,特别是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数字逻辑电路部分学习基本逻辑门的构成方法,研究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3)面向学生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从整个课程的设计和讲授过程中需要考虑计算机专业同学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使之更好地与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相衔接。

二、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学生掌握困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2个学期的时间掌握其他电类专业4个学期的内容,相对难度较高,虽然课程设置调整了教学要求和教学课时,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程的大二同学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中分两部分讲授电路原理和模拟放大电路的知识,更使得学生在思路转换上可能出现问题。

2.授课教师对于计算机专业同学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大多由其他电学专业专业基础相关老师来进行。教师很容易进行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次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很可能无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对于这部分课程的课时缩减,可能造成学生认为这部分课程不重要,没有认真学习的心态和热情。同时如果学生没有打好电子技术的基础的话,会使学生在学习后续计算机专业各门后续课程的时候出现各种困难,从而引发整个知识体系的不牢固,影响到学生之后的就业和工作。

三、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1.在课程开始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部分课程在自己整个知识体系的作用和地位,使得学生了解到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同学需要掌握的第一门硬件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以后整个专业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要在课程之初提醒学生本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复杂程度较高,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随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来使得学生抓住学习的时机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2.针对专业特点合理分配学时,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特点和重点,同时紧跟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课时的合理分配,突出重点难点。授课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脉络的掌握,培养学生对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一般分析思路。对于《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应该在课程中强调课程中《电路原理》部分着重于对于抽象后的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网络的分析,要求对于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方程分析以及等效变换熟练掌握,强调定量的确定性计算,整体分析偏重于理想化抽象化,应提醒学生注重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思路和基本定理。而其中的《模拟电子技术》则开始接触更加接近实际应用的实际电路,应从电子信息系统出发向学生解释一般系统中的构成,以及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包含的部分,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向学生强调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分析多为近似分析,目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分析电路的整体表现,注重理解电路所完成的输入与输出大小关系和功能。而《数字逻辑电路》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重点,着重分析电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相对稳定,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应当适当引入相关最新电子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提升课程与学生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和实效性,同时可邀请部分教授或者计算机专业学者为学生进行相关的讲座,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对于整个专业体系有所了解,来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愿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3.采用现代教学和实验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强化对于课程知识点和动手能力的掌握。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与实际硬件联系紧密的特点,可以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来提高讲授速度,并且利用生动的多媒体图像声音或者动画的演示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针对课程安排实验较少的现状,适当安排部分ewB等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2]。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软件比如protel系列软件的实验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电路设计能力。最终鼓励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提供各种相对独立的小项目,培养其实际设计电路的能力,为其参与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3]。同时为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提供辅助支撑,为学校培养宽口径的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打下基础。

4.建立精品课程,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最终还要落到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授课教师的身上,只有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应当利用助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将有经验教师的经验传授给团队其他老师,培养合理的教师团队配置,积极鼓励教师去高水平大学进修,并努力建设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先进理念,不断提升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对于计算机专业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提高,高屋建瓴地把握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专业体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区别与其他专业的电子技术教育,做出特点合理发展。最后应当大力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对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这部分相对稳定的知识而言,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特点,与时俱进地编制符合自己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的精品教材。

总之,对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基础,这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睿.《电路与电子技术概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3):397-400.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本文将论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初步实践。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其主干学科包括信息科学、电子科学及计算机科学。因此,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坚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熟练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了解学科的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上述目标体现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对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现代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相关理念也渗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中,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同时,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得到飞速发展,也使得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获得广泛的应用。

(2)电子信息技术中需要很多的变换和数据处理,采用的算法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如快速傅氏算法、离散余弦变换、测量数据的误差处理与回归拟合等。在算法实现上,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领域中的数据运算、数据变换和数据处理都可融入计算机程序中。

(3)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线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仿真试验更加便捷、高效,出现了许多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覆盖了电子设计的全过程。电子系统的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eDa软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电子电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及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软件设计方法,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编程、控件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极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同时也使软件的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

2本专业计算机教育应重视的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针对专业特点,重视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课程,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必须明确本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对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与相关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都包含有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结合计算机技术。

(3)注意计算机软硬件内容并重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飞速发展,使高性能的单片机和专用微处理器芯片在各种电子系统中得到应用,其特点之一是软硬件共存于一体。因此,该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偏好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技术,必须全面掌握好软件与硬件两方面的知识。

(4)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在确保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应大量增加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以及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为目标的选修课程。根据这一思路,应当考虑:适度压缩必修课,仅将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作为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在某一方面的特长;适度增加以专业后续课程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计算机教育应用实践为主的应用特色课程和以地方人才特殊需求为主的地方特色课程等。

(5)注重计算机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对作为基础的必修课加以精选,适当删除各门课程中相互交叉和重复的内容;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更新。使学生能掌握新的知识,具备更深层次的技能,毕业后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要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计算机新理论和技术。同时,要根据本学科领域内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和优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3

ZhangYong;Zhoutianyuan

(①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连云港222005;②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徐州221116)

(①SchoolofComputerengineering,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Lianyungang222005,China;

②Schoolof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摘要:电子商务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文旨在结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探索出计算机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abstract:thee-commerceintegratescomputertechnology,networkcommunicationtechnology,thefinance,management,andmarketing.thispaperaimstofindappropriateelectronicbusinessteachingmodeofcomputermajortoinspirestudents'interestandenthusiasm,combingwithcomputerprofessionalrequirementsandthecharacteristicsofstudents.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教学探索

Keywords:electroniccommerce;computer;teaching;explor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98-01

1电子商务的地位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学科综合、文理渗透、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电子商务是当今世界商务活动的现实,也是商务活动发展的趋势,并将在本世纪的一定时期内独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通过对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学习,通过上机、上网等教学实践以及有关教学案例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树立起电子商务的一个基本框架,同时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管理知识、营运实务,为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高层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计算机专业的开课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计算机专业本科系统地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电子商务系统发展中的热点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发展过程,熟悉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能够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规划、系统分析,进行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企业信息门户设计,能够设计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设计电子支付系统,熟悉电子商务安全子系统规划设计,了解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实施,能够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维护管理。总之,通过对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结合自身特点从事商务实践的理论素养和电子商务的能力。

3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电子商务的教学重点

本课程中涉及的概念繁多,学时较少(32-48学时),因此教学过程中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和电子商务的知识体系,必须做出取舍,查缺补漏。一个比较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电子商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要求设计如下:

(1)熟悉电子商务的各种基本概念,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

(2)熟悉internet商务的基本框架,掌握B2C、B2B电子商务交易方法与特点。

(3)了解eDi商务,了解eDi的基本概念、术语、标准等基本概念。

(4)掌握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策略。

(5)掌握流通业、生产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的特点。

(6)掌握电子货币基本类型、网络银行的基本业务、网上支付的模式。

(7)掌握安全交易的体系,掌握安全交易的方法。

(8)了解电子商务物流的基本概念。

(9)掌握网络营销的策略、网络广告策略。

(10)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立。

从以上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在本课程中弱化了对计算机专业开发技术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等课程的基础,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新技术等课程是学生的后续课程,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对先修和后续课程中的知识不做重点讲授。而在课程教学中,讲授的重点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中所不能涉及的与商务相关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4课堂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灵感和探索热情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建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素养,培养了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基础之上,了解电子商务,开拓视野,为将来的就业拓宽途径和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入一些商务和it经典案例和故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实践。教师可给以积极的引导和培育,可建议学生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开展研究和探索;还可以在毕业设计时中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有的方案就可能成为将来的就业或创业的方向。在几年的电子商务教学中,通过引导和培育,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多人成功地创业。另外,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报考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认证,将来可成为融it与商务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5适时推行双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双语教学越来越呈现出其优越性和迫切性。同时双语教学也是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商务在全球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电子商务人才大量的需求。作为一门由欧美国家创造的新的学科,其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及专业英文文章的出现,电子商务的双语教学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就很有发展的必要。开展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运用这两种语言进行科目知识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用这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

6搭建电子商务实践平台

电子商务实验,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进行重复、加深和运用,用实践的形式来巩固知识、理解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把在专业理论课中学习过的知识点,转变为可以操作的活动和过程,联结成一个具有明显实践特征的经验型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认知,体验,应用和创新的活动。

7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运用了上述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同学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这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有多名学生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启发下毕业后走上了成功的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邵兵家.电子商务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4

关键词:情境教育;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1-0261-02

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作为大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应用能力的课程,在大学的教学当中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当前世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要具有比较优秀的计算机信息的技术基础。而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高校就已经开始开办了“信息技术”这一门的课程,从教学目的上看,是为了对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进行提高,增强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综合素养。而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大部分进入大学学习的青年学生,都在中学阶段乃至于小学阶段有接触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课程教育,因此,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电子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因此,对于当前的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应该是需要重新定位,在学科上应该成为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一个新的起点,并且适应当前的社会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中学阶段以及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知识之间进行衔接以及递进,因此来开展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则更具有应用性。

1当前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概述

在我国的这些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当中,大学的信息基础课程一直都是一门公共的必修课程,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而电子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仅仅在十年之前,中国的计算机普及程度还十分地,当时的大学计算机信息课程主要是侧重于对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进行普及,而电子计算机在如今的社会当中则已经有非常高的普及率,占到约百分之就是的程度。不过当前的大学电子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仍然保留了很多大量的基础文化类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电子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的知识,包括电子类的表格以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一些基础的使用等等,这些就基本上是一些当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程序以及基础操作方法的说明书的汇编,而在当前的电子计算机课程当中,基本上就是对于软件的操作的培训班,并且只是在提升学生的电子计算机的操作技巧,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不能够适应当前时代以及社会的要求。所以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面临着一个重塑和定位的问题。

近些年以来,很多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已经逐渐把电子计算机课程更改成为了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这样的一种调整表明了当前的高校已经了解时代以及社会对于当前大学生的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相关要求。信息技术相对比于电子计算机课程,在学科的涵盖上更为广泛。信息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对于当前的生产、工作、收集、包括保存以及传递、加工等等,都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也不断地进行发展。

河北大学的一项调查也表明了,当前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的学生数量是不断增长的,并且县级、乡级的一些中学也逐渐引入了很多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的学习。而大学新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在基础操作方面的合格水平也逐年增加,而大学新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则比较大,不同的省市区域,不同的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上开展情况有差异,大部分受到教学条件以及师资方面的影响。

而在大学生经过在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有部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的确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在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能力上面稍显薄弱。从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往往在电子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方面缺乏经验,虽然有一定的模拟实际训练的教学内容,但是这类实训的课程则往往缺乏一定的具体情境,所以在操作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某项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何应用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已经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方面学习,则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

2情境教育的概念以及优点

笔者在上文也谈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方面的操作能力水平是比较重要的,这也是当前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接入点。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具有技能性、实践性以及知识性在一体当中的新兴学科,一方面又是技术上的分支,但是又是对于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进行转变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必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一个基础的理论阶段和模拟阶段,应该要更多地具有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技术素养,并且能够让学生具有解决现实以及具体的实际类问题作为一个教学的主要导向。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之下,就是更多要创设一种情境,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教学,掌握到更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进而举一反三。

情境中的学习,在学界有不同的定义方式,而笔者结合教学的实际,认为当前的情境学习,主要是旨在让学生能够更具有效率地吸收知识,并且获得教学上的技能,进而对学生的实践以及生活进行练习,创设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的方法。所以这样的一种学习的方法重点是在学习主体的客观环境的创设当中。情境的学习是从生活实践的那个钟过来的,这样的一种生活以及实践,不仅仅是这些大学生曾经生活体验过的客观环境,更多还是将来这些大学生出去参加生产以及工作所可能会面对以及经历到的一些实际上的问题。不过,这种客观条件的创设还要兼顾教学内容的联系。

情境教育的主要优点主要有以下的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准确把握。一旦让大学生自行了解一些已经证明出来的理论,学生往往并不能够真正地体会出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并且也没有办法去体悟知识以及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当中的。所以,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地理解,进而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

第二方面,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生对于现实的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对于具体的知识所对应的具体问题由着深刻地理解,又能够从宏观地角度体会出什么情境能够产生出什么样的问题,所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牢固地进行掌握,并且能够更好了掌握到这些理论存在的条件,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应用自己的知识。

第三方面,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好地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从较为枯燥的情境之中摆脱出来,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经验以及生活上的经历有着更为丰富的联系,对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较为重要的探索精神是一种鼓励,对于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进一步地进行渲染,所以大学生能够在情境创设的条件下,建立起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第四方面,学习的情境的创立,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时候,产生出较为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更为丰富的体验。学习的情境能够让较为抽象的知识进一步的具体化,和学生的生活以及实践的经历相结合,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学习上更为强烈的一些情感上的因素。

所以,情境教育对于当代的大学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而言,能够克服单向传输,进一步地促进课程的沟通价值,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内容,进而提升学习课程知识的效率。

3情境教育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上的模式与建议

情境教育要以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作为主线,笔者认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以任务作为一座桥梁,通过任务来协助教师和学生构建出符合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具体情境。其基本的模式应该包含以下的流程。

教师设计任务展示模范作品提出任务监控教学过程反馈交流

学生进入任务分析讨论模范接受任务执行任务反馈交流

从这样的两条线索中,任务始终作为一座桥梁来引导,而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任务来进行情境的铺开,以及教学任务的开展。而情境的教育应该是在以下的部分进行开展。

第一部分,任务设计时候的情境预备。也就是在教师对教学的任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同步进入到任务里面,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情境进入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情感准备。

第二部分,在模范作品的展示以及讨论当中,要抓住这一个机会,对任务进行情境的渲染。教师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实践的实际,更好地让学生代入到情境之中。

第三部分,也就是在监控教学的阶段,要尽力营造出教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执行任务并且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出这种情境的影响。

第四部分,反馈阶段要注重对原先已经建立好的情境进行维持,促进教学的情境氛围更为突出,更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这种情境下的知识和具体应用。

在课程实践方面,笔者认为开展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情境教育,仍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于学习者的充分分析。因为当代的大学生正如笔者前文分析的,已经对于电子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着比较成熟的了解,所以,不能够单纯只是停留在基础操作的层面上,而应该注重对学生追求更深一步知识的求知欲,进行加深,不能忽略学生的感受。比如在电子贺卡的课程教学当中,学生已经对于windows的基础操作以及word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文字编辑有一定了解,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所未知的领域,以及和其已知知识之间的衔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任务设计与情境渲染之间的关系。比如电子贺卡的制作,我们要了解到学生对于亲人朋友的眷恋,所以要从这一个层面去鼓励学生多点动手去制作电子贺卡。电子贺卡的制作可能有部分学生会不在意其情感价值,我们则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作品,让这一部分的学生看到优秀的作品时候,有跃跃欲试的挑战念头,这样就可以兼顾到整个情境的渲染,对教学的任务布置,可以呈现出多因化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杜树杰.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2]冯伯虎.试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的构建[J].教育信息化,2006,1.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5

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大多数来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一般具有较扎实的机械专业的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却比较薄弱,许多研究生连常识性的电子知识都不具备,甚至对“测量”、“控制”领域一无所知。因此需对其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专业培养。由机械电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可见,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一般包括六大共性关键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如图1所示。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教学将以机械电子工程的原理与系统设计为主线,在上述各关键技术为主要模块深入展开,而在每一关键技术中,又分别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基础要求模块、较高要求模块、高要求模块,形成“一纵三横”的模块化结构。模块化教学设计很好地实现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

2“一纵三横”的模块化教学

“一纵”是指按机械电子工程原理与系统设计为主线的纵向结构,具体包括:传感检测技术模块、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伺服传动技术模块、系统集成技术模块。“三横”是指在每个技术模块中又细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基础要求模块、较高要求模块、高要求模块。具体内容如下:传感检测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传感与测试技术基础知识(传感器的基本构成、传感器的静态数学模型及其静态特性指标、传感器的选用),机电系统最常用的位移检测(光栅传感器、绝对码编码器、增量码编码器),力学量检测(应变式多维测力弹性体、扭矩传感器等),视觉检测(线阵CCD和面阵CCD的基本原理)。较高要求模块包括双目视觉检测的基本原理及标定,触觉传感器(指端应变式触觉传感器、多功能触觉传感器)。高要求模块包括机电测试新技术,现场总线系统,虚拟仪器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常用控制器(工控机、pLC、单片机),软件方面要求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数字滤波,线性化处理,标度变换。较高要求模块包括pLC、单片机的应用高级技巧。高要求模块包括pmaC原理及应用,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及DSp运动控制卡。自动控制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标准piD算法的改进,数字piD参数的选择。较高要求模块包括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的定义及特点,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模糊控制算法解决实际问题。高要求模块包括其它先进控制方法,如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神经控制等。伺服传动技术模块:主要讲解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步进电机及其控制。基础要求模块讲解三种电机的基本原理、机械特性及最常用的控制方法。较高要求模块讲解更深一层次的原理,如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动势、电磁转矩,交流电机的旋转磁场和定转子的电路分析,变频控制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步进电机的磁阻最小原理等。高要求模块讲解三种电机的先进控制技术,如直流电机的双闭环控制、交流电机的矢量控制等。系统集成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主讲机电系统各模块之间的级联设计,重点讲解模块之间的电气性能的相互匹配、信号耦合、时序配合、电平转换接口。较高要求模块主讲机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重点讲解接地技术、屏蔽技术、共模干扰的抑制、差模干扰的抑制、供电系统抗干扰、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等。高要求模块重点讲解软件抗干扰技术,如软件冗余技术、软件陷阱技术、“看门狗”技术等。

3以案例为载体,推进模块化教学设计

针对上述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了课程网站,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多个教学案例。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将“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自动导引车”、“汽车防抱死刹车系统”制作了教学案例,并对一些复杂系统进行了分解设计。采用单片机进行直流电机控制、采用pLC对交流电机进行变频控制,基于matLaB的模糊控制仿真等案例模块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案例,是将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及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动力。

4结语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6

0引言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利用空间电磁场实现信号的非接触传递,达到识别目标信息的目的。随着通信技术和半导体制作工艺的发展,微波领域的RFiD应用越来越广,而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RFiD技术,对物联网感知层感知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对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大多院校物联网实践教学均围绕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构建分析和RFiD基础理论验证开展,正确把握物联网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特点,同时设计好其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各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1RFiD实践教学体系

物联网是一个涉及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和信息安全等专业知识的学科,需要对以上各专业技术集成创新。RFiD基础理论包含了上述各专业知识,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完整体系架构,其实践教学是整个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高校侧重学科不同,RFiD实践教学的开展也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

(1)通信类实践。RFiD实践教学主要依托通信知识开展,包括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通信编解码方式的实验、调制解调的实验、无线传感节点通信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也均围绕通信技术开展。

(2)计算机软件类实践。RFiD实践教学以软件类为主,主要包括通信协议分析实验、防碰撞算法验证实验、编解码算法编程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中间件开发、应用系统软件设计等。

(3)电子类实践。RFiD实践教学主要以电子信息类为主,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实验、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阻抗匹配实验、射频电路仿真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RFiD阻抗匹配网络设计、读写器电源设计、读写器射频电路设计、射频频率跟踪系统设计等。RFiD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物联网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由于物联网涉及多项专业知识,所以RFiD实践教学模式不应是某一类专业的教学,应当综合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的实践,以通信专业知识理论验证为基础,电子专业硬件设计制作为平台,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为目标,贯穿RFiD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把众多专业知识在RFiD课程中融会贯通,达到比较全面的实践目的。和以往依托院校特色专业为基础的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模式不同,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1)基础理论验证,主要为RFiD通信技术基础理论的验证实验。包括RFiD通信模型中的各种编码解码波形观察分析对比,常用调制解调算法的实现和波形观察,125kHz/13.56mHz/900mHzRFiD标签内容在不同标准体系下的读写实验以及RFiD天线频率、方向性、阻抗和稳定性仿真分析。其中编解码、调制解调和电子标签读写实验可由RFiD综合实验平台的试验箱实现,天线特性仿真分析可由HFSS或者mwS等仿真软件实现。

(2)硬件设计,主要为RFiD读写系统部件的设计。包括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设计,其中电子标签的设计主要为天线设计,读写器设计主要为射频电路和天线的设计,可以按照模块分次完成,也可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3)软件设计,主要为读写器读写程序的设计和防碰撞算法的实现。包括低频和高频的读写器数据存取程序设计或者仿真,aLoHa及其改进算法以及BtS算法的仿真和观察。

(4)应用系统集成,主要为RFiD通信系统的综合应用设计。包括利用单片机或DSp实现抑或其他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系统设计,如单片机控制的RFiD标签汽车防盗系统、考勤系统和一卡通信息读取系统的设计。可以以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RFiD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验证实践平台如图3所示。

3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相关知识的完善。为实现RFiD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性,与其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十分必要,主要包括通信基础理论、无线通信技术、电磁场电磁波技术、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等基础知识,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计划的保障。

(2)实践教学设备的配置。实践教学开展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其配套设备,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实施的必要设备包括具有通信编解码和调制解调功能的综合开发平台、RFiD标签制作综合试验箱、电磁场电磁波或天线特性分析软件和不同频段的RFiD读写器等硬件设备。

(3)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物联网RFiD课程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单一学科的实验室人员无法胜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因此应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专业课老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7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如何针对“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自编实验教材自行研发了精品课程。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精品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概况

“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是计算机及信息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信息学科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组成数字计算机和其它数字系统的各种基本逻辑电路;能熟练地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对各类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能针对客观提出的各种设计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完成逻辑部件的设计与验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抽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对数字系统硬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技能,为信息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宽厚的学科基础。

2精品课程创新点

引入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增大课堂信息量。同时还应注意发扬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优点,比如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扬传统授课表达方式的优点,做好课堂讲解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工作,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和内容,使得教和学同步进行。

多媒体教学会给学生带来课堂笔记不便、课后复习困难的缺点,为此我们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建立了电子技术课程复习指导栏目,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习题集等上传。学生可以下载每一章节的预习和复习指导及作业题目,使他们能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另外,还把电子技术的一些仿真软件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自学使用。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基于提高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比重,开展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3具体实施办法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特点,提出“着重基础、开拓视野、加强实践”三条原则,并以教学改革的观点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

着重基础,就是在教学大纲中必须保证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分析方法的内容和授课学时。只有先培育出牢固的根基,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若再为其创造发展条件和空间,最终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开拓视野,是指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学科的发展,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介绍现代电子技术的新知识等内容。电子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的器件、新的设计工具和设计方式层出不穷,对一些已经成熟、比较关键的新技术和新器件要及时引进到教学计划中来,目的是使学生多掌握一些新的电子科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加强实践,指的是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在教学大纲中提高实践环节的要求和比重。电子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很高,要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就要给予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对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应合理安排,确保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4精品课程相关教材介绍

精品课程相关教材正在编写中,教材暂定名《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基础》。该教材是为电子类和非计算机高职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和逻辑设计编写的。教材本着使用性强、内容简练、通俗易懂原则,介绍数字电子技术原理、逻辑设计方法等。主要章节如下:

第1章:数字电路基础

第2章:逻辑代数基础

第3章:基本逻辑门电路概述

第4章:集成逻辑门电路

第5章:组合逻辑电路

第6章:集成触发器

第7章:时序逻辑电路

第8章: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

第9章: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10章:模数与数模转换电路

课程负责人:沈克永,南昌理工学院计算机系主任、教授、江西省计算机协会理事、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过的本科课程有:数字电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通信原理等;专科课程有:数字电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主编的教材包括:《C/C++程序设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宇航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指导》(中国宇航出版社),《计算机网络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

参考文献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68-02

五年制高职,即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对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分段培养,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则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

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学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较低,而教育效益和回报较高。它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五年时间里,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它包括了以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精密模具制造、电子商务、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及旅游管理等,充分体现适用、新兴、现代、复合等特征,密切贴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早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基本工具,能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实际的、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已成为现代每个人的必修课程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入门,是当代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中也不例外。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办公软件和internet应用等。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应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是所有计算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在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第一年,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对五年制高职的教学模式还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接下来就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

一讲授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法是最古老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以老师讲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讲授法已被许多人所唾弃,但讲授式教学法也有它优越的一面。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因此,我在教学中仍会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数制及其转换”这一知识点时,在仔细讲解转换方法的同时并借助粉笔和黑板,清晰地写下每一个转换步骤,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二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并借助具体生动的媒体作为知识的载体辅助教学,以达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枯燥知识的生动化等目的,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生动性。许多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如果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如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这一部分,我在教学中多采用的是演示法进行。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图片或相关的动画,不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鲜明的知识表象,还可以培养他们观察演示与操作过程的技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将课程内容拆解为一个个具有实用性、趣味性且难易适度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体与主动建构者,这要求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帮助者和促进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internet应用”这一章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此章节需要上网,学生可以顺便网上冲浪。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实施教学,提醒学生若要上网首先需要完成任务。教学中,我设置了“ip地址学习”、“电子邮件应用”、“即时通信软件QQ的使用”等任务,让学生要想上网冲浪,必须先要学会ip地址的设置,而且要求上机课的作业需通过电子邮件或QQ传输,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会电子邮件或QQ应用等内容。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知识与技能分解、融合到具体的项目中,设计项目教学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围绕各项目进行活动、讨论、学习、操作、实施,最后共同完成项目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目的性较强。这种方法需要相应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适用于综合性练习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内容,通常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设计制作电子小报”这一项目,让学生明确主题后,思考制作方案,然后把他们欠缺的地方提出来。实施过程中,多表扬学生的突出事件,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同样对于“电子表格”内容的学习,我会设置像“某公司生产情况统计与分析”这样的项目,不仅让学生学会表格的基本操作、数据计算与分析,还要能够掌握图表的应用以及表格的联动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word”、“excel”和“powerpoint”是常用的三种办公软件,因此也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中,演示文稿正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汇报、企业宣传、产品推介、婚礼庆典、项目竞标、管理咨询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演示文稿powerpoint的内容时,我设置的项目是“办公软件学习小结”,让学生将“word”、“excel”的学习情况在powerpoint中设计并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再进行汇报。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办公软件的使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分析和上台演讲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上就是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远不止这些,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过硬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蒋红.建构主义在五年制高职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0)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改进对策

一、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加的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会计软件更新较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缺乏,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因此,我们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容易被看做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确,把会计电算化课看成软件培训课或者和程序编写课混为一谈。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看待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2)教学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单机为主,缺乏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师资力量较为落后,许多会计专业的年长教师对计算机并不精通,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很多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最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设备的不足会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学校有着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但是却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的问题成了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阻碍因素。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处理好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加强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内容是存在困难的。这就让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有着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会计软件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将计算机引入专业的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三个方面,计算机和专业课不能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对策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的内控制度,计算机的审计。这些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当今的网络技术带来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和体现在会计软件设计上,比如网络财务软件,eRp软件,以及管理性质的财务软件等都吸收了业务流程,并体现除了一体化管理的新思想。所以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跟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水平,这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更新,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

(3)加强实践的训练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不能忽视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层次的将理论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然后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代表性业务实践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要和时代相结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案例,并要综合性强。案例内容设计内容要多,并且要做到类型全面,最好能够设计的环节较为广泛,让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和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和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提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会计电算化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2]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9,(04):85—87.

作者简介:任姗姗,女,出生于(1980.08—),河北人,职称为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会计学,现任职于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加的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会计软件更新较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缺乏,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因此,我们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容易被看做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确,把会计电算化课看成软件培训课或者和程序编写课混为一谈。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看待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2)教学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单机为主,缺乏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师资力量较为落后,许多会计专业的年长教师对计算机并不精通,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很多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最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设备的不足会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学校有着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但是却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的问题成了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阻碍因素。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处理好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加强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内容是存在困难的。这就让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有着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会计软件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将计算机引入专业的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三个方面,计算机和专业课不能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对策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的内控制度,计算机的审计。这些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当今的网络技术带来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和体现在会计软件设计上,比如网络财务软件,eRp软件,以及管理性质的财务软件等都吸收了业务流程,并体现除了一体化管理的新思想。所以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跟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水平,这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更新,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

(3)加强实践的训练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不能忽视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层次的将理论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然后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代表性业务实践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要和时代相结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案例,并要综合性强。案例内容设计内容要多,并且要做到类型全面,最好能够设计的环节较为广泛,让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和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和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提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会计电算化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2]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9,(04):85—87.

作者简介:任姗姗,女,出生于(1980.08—),河北人,职称为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会计学,现任职于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加的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会计软件更新较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缺乏,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因此,我们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容易被看做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确,把会计电算化课看成软件培训课或者和程序编写课混为一谈。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看待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2)教学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单机为主,缺乏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师资力量较为落后,许多会计专业的年长教师对计算机并不精通,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很多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最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设备的不足会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学校有着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但是却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的问题成了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阻碍因素。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处理好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加强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内容是存在困难的。这就让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有着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会计软件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将计算机引入专业的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三个方面,计算机和专业课不能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对策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的内控制度,计算机的审计。这些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当今的网络技术带来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和体现在会计软件设计上,比如网络财务软件,eRp软件,以及管理性质的财务软件等都吸收了业务流程,并体现除了一体化管理的新思想。所以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跟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水平,这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更新,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

(3)加强实践的训练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不能忽视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层次的将理论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然后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代表性业务实践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要和时代相结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案例,并要综合性强。案例内容设计内容要多,并且要做到类型全面,最好能够设计的环节较为广泛,让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和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和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提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会计电算化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2]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9,(04):85—87.

作者简介:任姗姗,女,出生于(1980.08—),河北人,职称为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会计学,现任职于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加的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会计软件更新较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缺乏,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因此,我们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容易被看做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确,把会计电算化课看成软件培训课或者和程序编写课混为一谈。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看待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2)教学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单机为主,缺乏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师资力量较为落后,许多会计专业的年长教师对计算机并不精通,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很多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最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设备的不足会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学校有着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但是却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的问题成了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阻碍因素。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处理好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加强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内容是存在困难的。这就让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有着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会计软件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将计算机引入专业的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三个方面,计算机和专业课不能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对策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的内控制度,计算机的审计。这些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当今的网络技术带来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和体现在会计软件设计上,比如网络财务软件,eRp软件,以及管理性质的财务软件等都吸收了业务流程,并体现除了一体化管理的新思想。所以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跟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水平,这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更新,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

(3)加强实践的训练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不能忽视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层次的将理论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然后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代表性业务实践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要和时代相结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案例,并要综合性强。案例内容设计内容要多,并且要做到类型全面,最好能够设计的环节较为广泛,让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和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和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提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会计电算化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篇10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为提供决策支持的,其人才的需求通过设立会计专业的高校数量便可略见一斑。不仅名牌大学纷纷增设会计学专业,绝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也都设立这一专业。据统计,全国大专院校中有1/10的学生是学会计的,因而,如何培养众多会计学子也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21世纪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尽管几乎所有的会计系、会计学院也都开设了电算化会计、机审计、电算化理财等课程。但如何才能够真正使会计学生不仅具有适应当前工作之需的技术和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潜力,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与

要想能够支持人在信息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人口压力、粮食匾缺、环境污染等各种危机,现代人必须具备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必须围绕上述四种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而审时度势,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的高职高专,其教学目标是否涛声依旧,抑或另有创新?

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理解这一问题。厦门大学会计系曾经于1998年6月至9月在广州、上海、南京、南昌、武汉等19个大、中城市的在校教师、在校学生及会计实务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其中,收回实务界人土问卷137份,实务界有82.5%的人认为,会计本科生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也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门人才,其所建立的扎实基础和所拓宽的知识面主要服务于本科生增强发展后劲,在会计领域工作中干得更为出色。笔者认为,实务界对会计本科生的要求如此,而作为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通才基础上的步才仍然是其目标。然而,高职高专生与本科生差异以及其在校时间较短等原因,使人们在通才与专才的选择上更注重后者,更注重学以致用,故而对其知识结构就必须另有打道。具体而言,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展后劲。

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而受教育者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新技术,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注重人文社会与技术教育结合培养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高专比较强调其应用性与实践性,因而技术教育可能要考虑多一些。而作为技术教育重头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客观地说,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包括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应用基础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而课时的不足则由不得我们均衡三个方面的学习时间。最近,教育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从小树立科学观念和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其中要求高中生应当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文本处理、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这些内容既包括知识基础知识,同时也涵括一定程度的能力基础。尽管高校与中学的培养目标通异,但由于中学期间已经讲授了计算机文化知识内容,在大学中就可减少对知识基础的讲授时间。而就能力基础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硬件的基本配置、选择购置能力;文字、表格、图形的处理和制作能力;应用internet进行信息检索、文件下载、收发e-mail和传真的能力;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防治能力等。

如果说能力基础的培养更贴近未来的话,那么,应用基础的教育则更能使学生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在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应用基础三者的课程与课时的安排上,仍然要遵循基础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侧重于专业课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换句话说,应用基础无论从课时的设计,还是从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应当着眼于应用。但是有两个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一,面对“知识爆炸”和信息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不能包罗万象,如何对信息技术的内容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经济管理类高职高专为例,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实践、大型数据库、计算机安全、经济管理类软件(如eRp和mRpⅡ等)的操作与评析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二,作为领先于社会的大学教育,显然不能讲授与当今社会所流行的软件内容差别较大的、使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因而,所开设课程的内容应当具有动态反映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新知识。尽管计算机软件的日新月异,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但是一个时期总有其主流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应当使学生抓住主流,举一反三。同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新一代软件,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各有关的计算机内容的讲授,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各种知识。

二、电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重构

10年前,会计学会会计改革组就已经提出:会计电算化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设计、修改能力为辅。并提出在大学会计专业应设五门课程,即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会计电算化软件包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基础。虽然时过境迁,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则不容改变。而在课程设置中则要审时度势,根据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电算化会计教学,毕竟不同于上会计人员的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但是,它又不能不考虑社会的需求。或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是首先要明确的。财政部在1994年5月4日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因此,高职高专的毕业生首先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会计软件。并具备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应当说,这一基本技能是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最低要求。

在学会对多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的同时,这类学生还应当由表及里,学会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选择与评析。能够根据合规性、可操作性、通用性、可审性以及适用性等标准动态性地判断会计软件的优劣。而所谓动态性判断,也即根据发展前景和会计软件的发展趋势加以评价。

与电子商务并非纸上谈兵,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更需要操作网上的相关软件,才能藉以了解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流程,掌握电子商务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原理。同时,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会计信息子系统又与其他各个子系统联系极为密切,抛开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而单独去谈会计软件,就很难理清会计与其他各子系统的数据联系。而要深入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又必须介绍典型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使学生从中熟悉这类软件的功能结构,并且领略管理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