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光电技术培训十篇光电技术培训十篇

光电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47

光电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1引言

目前,全球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正日益严重的困扰着人类,“寻求绿色替代能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光伏太阳能作为新型能源正获得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扬州作为部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出台了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办法,成立了光伏产业园,晶澳、顺大、天威等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提升了产业发展质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从2012年江苏太阳能光伏职教集团扬州年会上获悉,尽管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正遭受国际影响,但它仍属朝阳产业,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其服务,要有专业办学的前瞻性。

2专业人才需求背景

邗江中专地处扬州地区,紧靠部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邗江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五十多家,已初步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照明(发电)”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对电子光伏类技能型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年均需求量达2万人左右,中专学历的一线技术操作工占用人的58%。企业十分希望学校能培养较高综合能力和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技能训练,跟上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学生技能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3邗江中专光伏实训基地的建设现状

邗江中专光伏实训基地在原有电工电子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8个先进的实训室,有电子焊接装配生产线、Smt表面贴装实训系统、电子测量实训室、电子产品调试实训室、光伏发电系统实训中心、太阳能基础实训室等,引入先进装备进行展示和操作训练,每个实训场地接入因特网,设立多媒体讲课区,开发跟踪现代先进技术的实训项目。

光伏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突出了电子与光伏技术先进性,互通性,重点建设光伏技术应用实训中心、电子设计装配技术实训中心、电子控制技术实训中心,打造电子技术、光伏技术、光电技术实训品牌。

4邗江中专电子光伏专业课程改革的取向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技能型技术人才培养服务,着眼点就是为专业教学服务。邗江中专在推进光伏基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与专业建设、基地建设相配套的课程改革,邀请知名的企业专家对光伏专业的设置提出指导性建议,完成了电子技术应用(光伏方向)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设置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突出技能方向的影响作用,注重专业课与文化课、实训课,之间要相互贯通。积极开发电子装配、光伏发电、光伏原理等配套的自编实训教材。根据电子光伏职业岗位活动的主要内容按技术归类确定组成每门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的组成单元模块(项目式)。其一般分为三类,即:专业基础理论模块、技术类模块、技能训练类模块,各模块的课程设计要充分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体现现代职教方法的运用。

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向利于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专业岗位胜任方向上进行,具体体现在:⑴按电工电子、光伏发电技能项目设计综合课程,实现理实一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应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⑵有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⑶将企业小组生产、任务制、绩效制、工时制等管理模式嫁接于实训基地教学中,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⑷建立引企入校,生产与实习有机融合,强化项目课程的有效落实,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工作、科研能力的提升,杜绝“黑板上开机器”职业教育的大忌。⑸通过课程设计整合,促进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⑹改革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今后发展思路

⑴推进实训基地从服务型、消耗型实训向经营生产教学服务型功能综合化方向实训转变。①社会培训功能。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各种培训的基地。②资源共享功能。实训基地下一步将建设成为扬州市的中职培训基地、市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场所,利用其资源发挥服务。③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功能。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应具备电子装接、测量、光伏发电等技能鉴定的功能,于此并加强推进考核模块设置,试题库建立,供培训与考核选择。④加工服务功能。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在与微创晶公司合作的前提下,将加大合作力度,引企入校。

光电技术培训篇2

一、媒体资源在阳光工程培训中的应用现状

(一)文字教材的应用

教材是参训学员搞好学习的基本前提,一是能系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能反复学习理解;二是参训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查找;三是在参加集中培训时便于学习;四是便于把所学的知识宣传给周围的农民群众;五是利于保存,方便复习。为每个参训学员提供一本文字教材是阳光工程培训的基本条件。但目前所选择的教材,仍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实践内容偏少的问题。

(二)各专业配套光盘的应用

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中,根据专业设置、培训内容,为每位参训学员配备一张光盘。光盘形象、直观,是非常受参训学员欢迎的一种媒体资源。

(三)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授课教师结合生产实践制作课件,深受学员的欢迎。但由于授课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目前课件的制作水平偏低,内容、形式单一。

(四)技术明白纸在实践教学和跟踪服务中的应用

按照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要求,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束后,及时进行跟踪服务,按农时季节编写技术明白纸,发到每个参训学员手中,成为参训学员解决疑难问题的及时雨。

二、综合利用媒体资源,提高阳光工程培训效果

综合利用媒体资源,是提高阳光工程培训质量的关键一环。

(一)加强媒体资源建设,使其更适应“阳光工程”培训对象的需求

媒体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使用和培训效果。首先,文字教材应更多注重实用、实际、实效,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先进性。其次,光盘要注重对文字教材重点难点的提炼,应以生动、形象、直观来打动农民。对于新技术的讲解,要做到深入浅出,最好能模拟现场情景,让参训学员真正掌握其精髓。第三,课件的制作应纳入农广校培训工作的重要议程,按照培训专业、培训内容,由省、市农广校统一安排,分配到基层校进行制作课件,农广校系统统一使用。

(二)教材、光盘、课件等配套使用,调动参训学员学习兴趣

在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过程中,将光盘和培训教材配套发放与利用,能够实现参训学员课堂听老师讲,下课有课本看,遇到技术难题有地方找答案的培训目标。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授课,发挥课件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结合教学实际播放光盘,提高参训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发挥科技广播站的作用

利用农广校农业实用技术CD盘和录音磁带,是农民学习生产技术的途径之一。选择科技广播站建设运行良好的村作为培训村,充分利用中央校、省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CD盘和录音讲座磁带在村里播放。与此同时,还可以自编一些节目,内容包括介绍适合当地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务工信息及有关农村政策法规等;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和生产实际,解答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四)宣传中央校和省校农业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和内容,方便农民利用广播电视学习

光电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61-02

作为工业大省的湖北,面对“缺煤少油乏气”,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应用难度较大的现实,用可再生的新能源来补充、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作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能源,光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行业,我国的光伏产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与江苏、江西等省光伏企业扎堆相比,湖北省的光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差距,省内比较强的光伏企业仅三家。近几年,我省日益重视光伏产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光伏产业做大做强。

光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十二五”规划之际,湖北省已经将光伏太阳能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正谋划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链,即在未来数年内,通过对光伏电站百亿元的投入,拉动从太阳能电池核心元素硅的生产到发电设备安装等全产业链,形成千亿元产值。届时,高技能光伏行业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据悉,在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由于光伏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需要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巨大的缺口亟待高职毕业生填补。

我院位于武汉腹地,准备依托光电子专业开设光伏技术专业。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对“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内的光伏企业,如珈伟太阳能(武汉)有限公司、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兴隆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光伏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对高职光伏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建设目标

基于湖北光伏产业当前发展布局呈现的特点,未来5年我省将形成以武汉为主体,以宜昌、黄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推进“沿江光伏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依托光谷核心圈、武汉城市圈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和集团优势,培养区域产业升级急需的、熟悉光伏组件工艺流程、掌握光伏组件焊接与检测的初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太阳能电池应用、光伏电站安装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我院要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为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在课程体系和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方向。

(二)建设重点

实践“项目引领”的情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补充、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相关光伏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伏系统相关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实行“项目引领”的情景式教学。主要项目应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压带、串带焊接,太阳能电池片焊接、检测,太阳能电池的选择和使用,蓄电池的选择和使用,控制器和逆变器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排除。

构建“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掌握原理、制造工艺等基础能力到相关电池生产等专项能力,再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综合能力,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2008年9月,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开班,是我国高校首个光伏专业。高职院校光伏专业才刚刚起步,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很少,因此,有必要与企业合作、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光伏教材。当前,我系正与企业合作,开发《光伏组件加工》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实训教材和学材。

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除了电工电子线路等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外,加快建设具备光伏发电系统所特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下页表1是我系即将建设的校内光伏技术实训室部分设置。校内实训室可以完成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的相关实验,包括串焊、层压、组装等训练以及电池电特性的检测训练;完成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相关实验实训,包括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的使用、维护训练;完成风电、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此外,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争取校企共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组件加工实训室,前者可以提供校内部分照明用电,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的工作;后者可以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我系已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制,每个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对于光伏专业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技能培训,提高师资队水平,培养在光伏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形成教师水平提高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光伏产业是湖北省经济“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机遇,在相关专业中增设光伏专业方向,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世辉.低碳经济与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类学校开设光伏技术专业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198-200.

[2]陈蓉,赵静,高品文.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定位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01(5):10-13.

[3]张适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7):127-127.

[4]宋伟杰,杨晔,王维燕,等.光伏产业:现状、前景及研究需求[J].太阳能,2011(3):15-17.

光电技术培训篇4

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教师首先要注重针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形成其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学生在校两年里,要强化他们钳工、焊工、维修电工、电子焊接、数模电的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与管理,准确使用常用仪器仪表、掌握基本测试方法、熟练组装激光器,在调试以及故障分析等方面进行专题训练,增加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打孔、激光热处理以及激光内雕等产品的实训活动,力求使产品的设计性、趣味性、综合性都能有所提高。其次,教师要制定一系列活动方案,定期举办“我爱小发明”“世界著名建筑拼图”“我心目中的潘多拉魔盒设计”等活动竞赛项目。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特点,促进学生尽早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课程的设置应能充分适应机光电等行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上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调,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在“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的思想指导下,在激光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以及激光器的安装、调试、检测及维护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上下工夫。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中职教育的宗旨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岗位的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并包含更多的现代技术和新应用技术。针对中职院校激光加工所涉及的机械加工类、电工电子类的教学内容,我们开发并编写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autoCaD技术》《ezCaD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和《设备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突出了对《激光原理》《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加工工艺》核心课程的教学,借助“校企合作、工学联合”的平台,将行业企业的生产标准和生产流程引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完善了激光加工的产品制作工艺,得到了指导教师、行家、企业领导的充分支持和肯定。

课程设置应注意统一性、地方性的有效结合

课程的统一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统一性课程是指基础课程模块。在参考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和音乐欣赏等纳入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仅为专业课程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课时分配应不低于总学时的30%。同时,课程设置应具有地方性特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一盘棋,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学校专业发展同步,切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大局,让教材开发和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只有把统一性和地方性有效结合,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程设置要与师资队伍的建设相结合

光电技术培训篇5

一、工作进展2、进一步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为了提高电脑农业的应用效果和扩大应用范围,我们在推广机制上大力创新,把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与我县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电脑农业做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全县已有18个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今年由州民宗委和州科技局正式挂牌运行,覆盖全县9个乡镇,辐射全县三分之一的农村地区6.5万农民;在这些服务站,我们已全部配备了电脑,安装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配套了相关的农业技术光碟和农业技术图书。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5.2万人次,社会反响强烈,深受农民欢迎,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chazidian.com

3、加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和开发技术培训。加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和开发技术培训是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电脑技术水平和电脑农业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2005年,由我县电脑农业办公室和各农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班40期,培训乡镇技术骨干、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技术人员、农民共计3650人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使各服务站技术骨干和部分农民掌握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操作和应用方法,提高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同时还对县乡电脑农业办公室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开展了2次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培训,为下一步进一步细化和开发适应本县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奠定基础。

4、开展送科技下乡月活动。今年6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县科协组织全县农业科技部门及30多位农业科技人员,分三个小组赴全县各乡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月活动。参与送科技下乡的县电脑农业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茶叶局等单位,都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主力军,在这次活动中,各产业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的农业实用技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叶、山羊、板栗、烟叶、魔芋、乌鸡、水果等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均由各相关部门复印成技术资料和复制成部分VCD技术光盘下发到了全县9个乡镇的部分农民手中。此次活动技术培训达28期,下发各类技术资料1.21万份,技术光盘455张,培训和咨询人数达1.65万人次,使广大农民朋友享受到了电脑农业科技的方便、快捷及标准化和针对性的有效服务。

光电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9(c)-0116-02

随着光电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光电信息产业已成为当前最具魅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的快速崛起,对光电信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为此,2012年国家教育部为适应国内对光电信息领域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批准设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为光电技术相关领域产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提高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1]。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需顺势改革。如何打破传统办学模式,面向地方人才需求进行转型发展,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当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题。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抓住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机遇,就必须紧扣光电产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后的可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1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同质化”明显,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产教融合视域下,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是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特点,知识具有广泛交叉性,在医疗、材料能源、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2]。光电技术与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机电技术等领域的结合与渗透,我国已经形成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产业。光电产业在业界的生产方式和设计开发上具有很大的共性,这些给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便利。在产教融合视域下,依据光电检测和光电通信地方经济特色,通过多学科知识的通识教育,工科类技术应用平台教育,光电检测和光通信专业教育和实践工程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娴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可从事光电产业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人才成为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2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优化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3-4]。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课程体系的优化应根据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而非教师能力设置,确立夯实基础、构建模块化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能力培养导向构建“课程群”,形成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以高等数学类、大学物理类课程模块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使学生获得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以物理光学、信息光学、光电子技术基础等光学技术模块和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和接口、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为专业基础平台,使学生掌握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以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器件、光电检测技术、光通信原理及应用、光网络基础、光纤通信课程、光电综合实训、综合设计等光电信息处理模块和光通信技术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方面的能力训练。课程群的构建是统筹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行业需求的内在关联,突出行业需求的工程实践应用作为新工科专业的主导地位。

3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行业需求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相互渗透与融合,使系列化课程衔接紧密,在整体优化基础上实现“专业化”“模块化”,处理好传统知识和现代化新技术、新工艺的关系,促进培养方案的“个性化”。教学内容为岗位实际需要服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开发教材、案例和实训项目等特色课程资源。引入“典型工程任务”,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利用企业平台作为教学载体,引项目进课堂,根据实际项目任务整合教学内容,把课程内容按照引进的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合作,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真正做到学做合一,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实验、实训、实践和专业综合应用等实践教学环节和学分(学时)数,积极推进实践内容、方法、手段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已有实践教学资源和建设新的实训实验平台,结合行业需求开展校内工程实训。积极开发校外实践基地,以光信息、光电子技术企业和相应研发机构为主,充分利用资源,寻找企业和专业实践的结合点,集中开展实践和实训。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和光电行业相关竞赛、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

“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关键和必然选择。当前,高校教师中既能指导实践还能从事理论教学的人才比较匮乏[5]。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坚持内部培养、专职引进与双向聘任结合的道路组建一支特色鲜明的“双能型”教师队伍是改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现状的重要方法。把“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培训体系,构建适合“双能型”教师发展的培训系统,与企业联合建立“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鼓励教师参与实践进修与培训,引导教师不断丰富行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拓宽教师引进渠道,改变重学历、轻实践能力的人才引进观念,优化双能教师的引进标准和考核内容。引进具有行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积极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平台,以“双能型”教师为骨干,带动普通专任教师共同发展。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指导实践和参与科研项目等工作。允许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到学校兼职,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学校工程类教师晋升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积极探索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全职或柔性引进企业高水平人才。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显著上升,也可使高校教师扎实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让学生更易接触行业工程实践,更深入理解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光电技术培训篇7

关键词:光伏产业现状光伏专业专业建设

一、全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继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征收惩罚性关税后,欧盟又着手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加上原先的投资过大、产能过剩且无序竞争,光伏产业进入了“寒冬”。针对光伏产业的困境,2012年以来,国家的产业政策也发生相关调整,由出口为主改为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促进国内需求。国家多次完善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加大对终端环节支持力度。2013年7月,国务院又出台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八条意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出台配套措施。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给出的《2014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提到新增光伏装机10Gw。我国政府采用整合光伏产业资源、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行业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配合国家政策出台了多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如《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继续扶持光伏发电政策意见》等,新一轮光伏发电扶持政策的出台将有效刺激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土光伏发电站的建设进度,从而转变光伏生产企业依赖于出口生存的现状。本省还组建了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成立了中国光伏产业联盟。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新能源产业列为全省六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之首。太阳能光伏产业居江苏省十大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之首。目前,本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大约占全国的60%,占全球的30%左右,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全省拥有太阳能光伏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江苏省光伏产业苏南、苏中、苏北光伏企业竞相发展,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区域发展尤为迅猛。产业链上中下游齐头并进,太阳能电池产量与产能呈几何级数增长,吸聚了光伏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根据江苏省最新发展规划,未来5年将大力发展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技术与装备,薄膜电池关键技术及大规模生产线,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区域建筑光伏和光伏微网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持单晶硅和多晶硅等关键材料产业的发展,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水平;支持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各类产品研发,扩大其应用领域。同时,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配套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推动光伏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机遇,将带动和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导致人才需求量的剧增。而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暂,国内外光伏产业生产、管理、研发的各层次人才紧缺,光伏发电专业人才储备相当少,从事光伏行业的技术人员大都从化工、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相关行业经过二次培训后从业上岗,在技术层面上来讲,这些转型人员在进入光伏企业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磨合期、技术成长期及技术成熟期。

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目前全国l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江苏省不足10家,难以满足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在光伏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光伏行业急需大量专业学习和研究光伏科学与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光伏专业建设重点

江苏各高职院校以光伏技术专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为任务,以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为手段,以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力争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江苏高职院校骨干示范专业方向。

光伏建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课程、课程改革、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

2.创新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混编型”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借助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力量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训形式,新建和完善一批校内专业实训室。

4.建立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虚拟教学、远程教学的目标。

5.服务江苏光伏产业,辐射长三角,以合作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晋升方面的教学活动,共同申报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扩大学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

6.与企业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管理制度长效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扩大学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管理制度长效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时机,依托江苏光伏产业集团优势,增设光伏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为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人才,拓宽高校学生就业面,促进光伏产业和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21).

[2]李文萱.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的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安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尚德光伏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0(29):35.

[4]田拥军,罗先进,文其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时空,2011(5).

作者简介:

光电技术培训篇8

[关键词]光电子专业;专业综合训练;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4-0084-03

0引言

光电子专业是以光电信息工程理论与技术为特色的信息类专业,致力于培养融合光、电、信息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专业综合训练作为一个必修实践环节,是加强学生工程训练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1]。同时,也是贯彻CDio理念的重要方式[2]。发达国家的工科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要求学生在工厂进行32个月的生产实训,几乎占整个大学学习时间的1/4;而日本明确提出:工科院校4年教育要始终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实际进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工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尤其是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普遍存在着“课程设计简化、毕业设计软化、专业综合训练与生产实习形式化”的现象[3]。太原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实验是将专业课实验去掉,形成一个64学时的专业综合实验课[4]。高朋等人介绍了沈阳师范大学在课外开放实验与实践活动中进行专业实践模块,与专业实验课程互为补充[5]。陈顺芳等人就咸宁学院光电信息实验与实践平台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6],具体实施也是以课外开放实验的方式进行。

专业综合训练起着从课本理论知识向专业实践能力过渡的桥梁作用,轻视这一教学环节会使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性降低及适应周期加长。因此,提高对这一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其的投入,加强对该教学环节的建设,对保证这一教学环节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光电类专业综合训练实践教学目的、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与研究。

1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光电子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和光学基本理论,了解光学原理、光电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对光源、光电探测器与传感器等方面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专业综合训练是安排在大四的一项教学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本专业的全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进行的。通过专业综合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燕山大学光电子专业综合训练内容与模式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类共有5个专业实验室、1个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光电类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上能满足7个教学班级的实践活动。专业综合训练通常是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具有较强应用背景的题目来进行仿真生产。早在2005年就设置了为期1周的专业综合实验,曾先后进行过“CCD综合实验”、“光纤F-p干涉仪”、“光纤亮度测温仪”等实验,由于学时较少,所以还是以“设计型”实验为主。随着教学改革逐年深入,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关注,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引入了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理念,所有这些都推动了燕山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专业综合实验学时由1周增加到2周,到2012年增加到4周。这项实践环节主要是在校内专业实验室进行,这一点有别于生产实习。

训练内容为设计制作一光纤位移传感系统,属于反射式强度调制光纤传感器,是一种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利用待测物理量引起光强变化,通过检测光强的变化实现对待测物理量的测量,如位移、压力、振动、表面粗糙度等。反射式光纤探头如图1所示。光纤探头a由两根光纤组成,一根用于发射光,一根用于接收反射体反射的光,R是镀膜的反射体。

系统装置的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mCU采用宏晶公司的StC12C5a60S2。实现数控恒流源来驱动LeD/LD发光,采用aVaGo公司的t-1527作为光源,探测器采用与之匹配的R-2526,反射光强经过信号处理后进行a/D转换,最后在LCD1602显示屏或者数码管上显示出来。载有光纤探头的二维位移调节架可以记录其位移,这样便可以得到位移与反射光强的关系,记录多组数据便可绘制出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的调制特性曲线,如图3。由图3可知,不同驱动电流下的调制特性曲线都在相同位置出现极大值,当位移小于极大值时,为递增函数,称之为“前坡”,反之为“后坡”[7]。系统可工作在这两个区域中,即“前坡”工作区和“后坡”工作区。可以看出,当在“前坡”工作时,可以有较高的灵敏度;当在“后坡”工作时,可以获得较宽的动态范围。图4为系统仪器的照片。

3专业综合训练的实施形式

专业综合训练的实施形式是保证训练成效的重要前提。图5为专业综合训练的流程图。学生在校内专业实验室进行查阅文献、设计、元器件选择、原理图绘制、pCB板的制作、光纤组件的设计与制作、焊接、硬件调试及其软件编写、文档撰写等工作[3]。

首先,领取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将训练内容与要求以书面形式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教师讲解训练内容、目的和一些具体要求。此部分既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的总体目标,更要让学生有明确的阶段性小目标,让学生清楚如何查资料、应该查什么样的资料、要实现什么目标。

其次,查阅文献资料,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光学组件设计。以往给学生留出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只有小部分学生能按要求完成,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弊病,采取了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的形式,每3人1组以ppt形式汇报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同时指导老师给出评价。该部分内容占学生成绩的一部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和效率。

再次,原理图与pCB板图的绘制,让学生熟悉专业的绘图制版软件,并熟悉电路板设计制作的流程。考虑到pCB板的制作成本、生产周期和后期调试问题,并不把学生的版图拿去工厂进行加工制作,而是在学生设计后期将已做好的pCB板及对应的版图资料一起发给学生。通过对比、改进、总结,让学生发现设计中的不足,掌握布局布线的方法与技巧。接着是电路板的焊接与调试。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各种封装形式元件的焊接工艺及技巧,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掌握硬件调试,包括电性能测试和一些简单的测试程序来评估硬件及其焊接工艺的优劣,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调试在整个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给学生的光纤组件基本都是半成品,要让学生制作光纤接头。由于系统采用的是粗芯塑料光纤,加工制作的工艺要求比较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本都能完成并达到要求。

软件编写,由于学生已进行过单片机课程设计,对C51单片机编程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功能实现上。要求实现既定基本功能,当然也鼓励学生进行功能拓展,充分利用mCU内部资源和硬件电路板的各个模块。经过3天的软件编写,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要求的基本功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系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扩展,效果甚至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对于一些编程能力差的学生,老师将软件功能拆分,指导其分步分块实现,尽可能地激发其编程热情,使其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系统性能综合测试,除了要求学生绘制出不同驱动电流下的反射式位移传感器的调制特性曲线外,还要求学生测量光源的p-i特性曲线等。进行系统调零、增益调节等功能测试,并评估仪器性能参数。

最后,文档撰写,以往学生容易忽视文档撰写的重要性,互相抄袭、东拼西凑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训练之初就反复强调文档在整个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将文档撰写的质量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4专业综合训练模式探寻

不断探寻专业综合训练的新模式,是深化本科实践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子工程系对专业综合训练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容上选择与定位一些综合程度比较高的题目,通常以一个具体的光电产品为载体,并且该产品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当前主流光电产品特征相近且与专业知识背景密切相关,使学生在光学、电子、机械设计和计算机应用等各方面都能得到综合锻炼。这就要求专业综合训练与前期大学本科三年所学各科课程有较好的知识点衔接,既包含如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子学、光电信息检测、光辐射、光学材料、光学制造工艺、光学测试等光学类主要专业课程知识运用,也要包含如光学精密设计、光学机械CaD、数字和模拟电路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运用,还要覆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基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运用,使学生在最大的知识范畴内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2)研发与设计过程满足“大过程”特征,体现在尽可能多的覆盖产品制造链上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对产品选型、市场定位、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分析、论证、设计、仿真、加工、装配、测试检验、分析评估等环节和步骤都有感性经历和体会。

3)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担当企业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多重角色,人人动手,充分参与生产、研发设计的每个环节。

4)开辟校内专业综合训练基地或工程训练中心。自2005年以来,分别在燕山大学特种光纤研发基地和光电类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过实习与训练。

(下转第89页)

5结束语

专业综合训练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综合训练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不仅是课程教学的总结,更是课程教学的延续。实践教学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近几年各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焦点,探讨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进程。

参考文献

[1]林逸群.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实习新模式探索和实践[J].光学技术,2008,12(34):307-308.

[2]代峰燕,曹建树.基于CDio理念的测控专业综合训练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30):88-90.

[3]杨连发,周娅,廖维奇,等.工科类专业综合训练现状及实习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0-92.

[4]魏计林,王青狮,邱选兵.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50-52.

[5]高朋,黄涛,薛艳霞.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1):41-44.

光电技术培训篇9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三、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课题,同时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措施,落实县阳光工程办一定的工作经费,以便更好地加强项目实施的协调和监管工作,同时建议省阳光工程办尽早安排落实xx年度培训补助经费,以便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得到更有力的开展。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光电技术培训篇10

一、农民培训工作情况

今年,截止6月底,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其中,在县委党校集中培训20期,在镇、村就近集中培训26期,按照项目要求,每期培训3—4天,已总培训10380人,占总任务100%(不含市组织的创业培训500人)。其中培训阳光工程培训2000人,占任务的100%;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880人,占任务的100%;对参加农业专业技术和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发放物化技术补贴人均50—150元,开展技术指导4次以上,按照任务要求已完成现场指导100%;农民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已对100名技术指导员开展集中培训5天,对1400个示范户和辐射户培训指导4—6次,按照任务要求已完成100%,同时发放叶面肥示范户每人50袋、辐射户每人20袋。已累计支出资金近430余万元,已申请财政下拨到各培训基地补助资金435.76万元,应补资金全部到位,不含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一般在乡镇。

二、农民培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县农委成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葛月光主任任组长,农委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委工会主席、党组成员徐华具体分管并兼任办公室主任。培训基地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明确专人具体抓。同时明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组织项目申报,组织招标确定培训基地并签订合同,制定实施方案,部署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开展项目检查、督导、验收,对培训基地进行考核,总结汇报有关数据、材料,每月组织召开例会等。培训基地的主要职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上报;签订并履行合同;选聘培训教师并保持相对稳定;公开遴选受训学员;规范培训和指导;开展跟踪回访服务;建立培训台账;填报各类报表;总结上报典型材料,留存培训过程文字记录及影像资料;提交实施情况总结和验收申请报告;按规定要求使用培训补助资金,建立资金使用明细账。

(二)公开招标,确定培训基地。通过招标公告,公开公平公正考核,确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广校、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县农机事业发展中心、县菜蓝子工作办公室、县水产管理站、县三义高级职业中学、县范集中学成教部、县禾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等9个单位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县农广校、县高级职业中学、县农机成人中专学校等3个单位为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县农广校为农民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基地;庄周职高为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市农委招标认定)。

(三)加强制度建设。除建立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台账制度、公示制度、管培分离制度、月报告制、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检查验收制度以外。重点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提前1-2天向办公室报告,并提供开班计划等有关材料。办公室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检查农民参训情况,听取学员意见和建议等。凡开班不上报者,其培训情况不予认可。二是百分之百电话回访制度。培训基地对已培训的学员必须进行100%电话回访,回访情况登记表每季度末上报办公室,办公室根据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和电话回访情况登记表进行再回访。同时,办公室采取随机抽查,暗访等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参训学员联络畅通,政策知晓,满意度增强,支持度提高。培训基地电话回访情况登记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和具办人签字盖单位公章后,于每季度末上报县农委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三是例会调度制度。每月20日为全县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例会日,原则上各培训基地分管领导和举办人参加,遇节假日不后延。主要议程为调度工作、交流意见、审核台账等上报资料,部署下步工作。没有特殊情况,20日上午9点按时开会,迟到者罚款100元,无辜缺席者罚款200元,并限时补会。

(四)强化培训质量。每期开班,都必须上报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指南,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授课教师、培训内容、作息时间。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却按照长训班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办班。每人发教材2-3本,水笔一支,笔记一本,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行开班动员,结业总结,并检查学员笔记,进行全员考试。对参训学员登记造册,印发学员证,学员本人凭证进班,定位入座。坚持点名制、缺席补课或取消制,保障学时。坚持奖惩制,每期培训班都评出10%左右的优秀学员,由县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对不守信用,无故缺席2次的学员,取消学习资格,并列入农委“黑名单”,两年内不安排其培训,不向其提供技术支持。保证了培训质量。为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六个结合”。一是本地老师与省级专家授课相结合;二是严肃教学与快乐学习相结合。每期都利用1-2个小时,采取有奖答题式、师生互动式、讨论交流式,有时利用晚上穿插少量的文娱活动,引导学员学习,帮助学员消化领会,使学员在放松了身心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现场观摩相结合。如,依托3月22日在党校开幕的皖北()第六届农资产品展交会这个平台,组织学员现场观摩、鉴别,进一步学习农药、化肥、种子方面的知识,增强识假辨劣能力。再如农机大户培训,每期都要安排半天,选择待建场地,现场展示、操作;四是口头讲解与物化激励相结合。如对参训的农资从业人员,每人免费发给电子磅秤一台,寓意要秤足数量、秤出质量、要秤出良心、公平交易、秤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每人发了一台喷雾器;对农机大户每人发了一套维修工具等;五是集中大班培训与分散小班培训相形结合。对于学员分散范围广的专业,则在党校集中培训,每期培训都在300人以上。对于学员相对集中的专业则到乡进村就近培训,每期50-100人,同时利用村镇广播,现场直播,扩大了培训效果,如农机学校等。六是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教师包保到片,指导到人,通过进村入户、电话、短信等形式开展培训指导。已向受训学员发送农技短信3条,2万人次。

(五)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会议宣传,县召开了启动会、再动员会宣传培训政策、培训要求;二是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农业信息网公开培训项目、培训对象、培训补助、培训基地、培训时间、监督电话等信息;三是印发县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10万份、印发《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简报》9期;四是开班典礼上第一堂课,宣传政策,在培训现场悬挂会标、宣传横幅、制作宣传图板等。五是上报工作情况、典型经验并在农业网站、报纸等媒体上发表总计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