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十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十篇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29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1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性服务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2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a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具有原材料检验、混凝土产品检验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多重职能,是企业质量控制的主要实施部门,同时也是核心技术管理部门,对预拌混凝土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

近年来,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对福建省内多个预拌混凝土进行突击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福建省预拌混凝土试验室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低、检验方法不当、检验不真实等现象,暴露出试验室检验能力不足、常规检验未能正常进行等问题。因此,预拌混凝土试验室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对于新建的或实施改造的预拌混凝土试验室,提高试验室的建设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试验室的建设工作值得进行研究。在试验室建设过程中,试验室管理人员应从建设规划、建设工作的保证和建设工作的控制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切实提升试验室的建设水平。

1试验室建设规划

试验室建设规划确定哪些标准适用于建设工作,并决定如何达到目标。试验室管理人员应明确建设规划依据,完善规划内容。

1.1规划依据

试验室建设规划是根据试验室所在的搅拌站情况、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试验室预期水平等内外部环境制定目标和计划,为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识别和确定必要的过程,规定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等相关资源配置的过程。

试验室建设工作的目标,一方面应确保试验室达到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性规定等强制要求,另一方面是使其规模、能力应与所在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水平相匹配。例如,产能大的搅拌站,试验室规模相应较大;需大量生产特殊规格产品的搅拌站,试验室应增强相应的检测、验证能力以符合要求。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的主要成果包括:人员、环境、仪器设备和流程性材料、指导文件和运行记录四大方面。试验室管理人员应对目标进行概括说明,尽可能使需要建设的内容都得到描述,而描述中没有明确要求的,即表示其不在建设工作范围之内。以某年生产能力为6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站的试验室建设为例,试验室建设目标说明如表1。

试验室建设规划的依据还包括试验室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等。试验室管理人员在建设中应对标准规范类文件进行收集和确认。

标准规范类文件包括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文件,其不仅是试验室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将来试验室运行时的重要依据,是试验室管理文件体系的一部分。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熟悉标准规范类文件,确保对这些文件内容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入性,必要时应考虑增聘人员或聘请行业专家担任顾问。

标准规范的收集必须做到齐全、准确,并能够确保其有效性,所有的标准规范应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可的查询网站进行复核。标准规范不断更新或修订,试验室管理人员应至少应确保在建设期间所有规范的现行版本都得到收集、现行标准规范的修订及时得到体现。对已经但尚未实施的标准规范,应特别注意加以收集和研究,在建设中加以应用实施,以确保试验室建设具有合理的前瞻性。

由于混凝土受地域性因素影响很大,而地方性标准既不低于国家标准,又根据所在地区情况明确了具体要求,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很有必要全面查询收集。

1.2规划内容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的规划,是对该试验室进行策划设计,确定试验室的特性和要求,包括试验室能力、运行水平等指标。试验室的主要职能是检验和设计开发,应对这两项职能的内容进行确认,并规定其运行所要达到的水平。

1.2.1试验室检验能力的规划

试验室检验的对象包括原材料和混凝土产品,应确定试验室具备的检验项目。对于经常性的重要检验,如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水泥安定性试验等,应列入试验室检验能力范围,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确保有充分的资源实现检验能力;一些检验频次很低但设备十分昂贵或者难度大大超出试验室一般技术水平的检验项,如光谱分析试验等,应通过外包形式进行检验,否则将大大增加建设费用但成效极微;对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一些检验项,试验室管理人员需要进行评估。但由于建设过程中尚不知道将来业务状况,少量检验项目的确定有难度。

1.2.2试验室设计能力规划

基于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配合比设计中,普通混凝土、抗渗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属于常规设计项目,绝大多数试验室应具有设计能力,抗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能力规划则需要另外进行评估,此外,电力、港口等一些行业所需要的配合比设计能力规划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评估。

1.2.3规定目标运行水平

规定试验室的目标运行水平,是使试验室在满足各类法律法规、标准强制要求的前提下,与所在的混凝土企业的规模、特定需求以及企业质量定位相匹配。试验室的运行水平可通过一些参数指标或某些描述来规定。以某试验室为例,其描述为:

(1)接到各项检验任务后,100%在15分钟内进行抽样并开展检验。

(2)试验报告差错率小于2%。

该描述至少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此外还要考虑可跟踪性。

1.3建设计划确认

试验室的检验和设计能力及其运行水平得到确定,试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初步明确对试验室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并编制建设计划。该计划应规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分配建设工作,确认各试验室管理人员的责权。

建设计划的内容包括:

(1)确定试验室的检测能力、设计能力、运行水平。

(2)描述试验室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检测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应尽可能详细具体,依据充分。

(3)明确实现这些要求的过程,确认任务活动及指派负责人员。

做好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计划,并得到企业负责人的确认,可以充分体现建设工作的目的性,有利于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积极性,对圆满实现建设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试验室建设工作的保证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工作的保证是对整个建设工作的执行情况作评估,以提供信用,保证试验室建设能够达到工作相关标准,包括制定清晰的要求说明、确定科学可行的标准、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配备合格和必要的资源、持续开展有计划的改进活动、对建设中的变化全面控制等方面内容。

2.1制定要求说明

预拌混凝土试验室明确了检验能力、设计能力及目标运行水平后,需要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确认所需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的具体要求要求,应尽可能对这几项内容进行细化。

2.1.1试验人员

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确定试验室人员的组织结构、明确试验室正常运行时各岗位的具体人数、任职要求,应确保试验室有足够的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在人员素质、数量上还应与试验室目标运行水平相适应。

2.1.2仪器设备及药品

试验室管理应对实现检验和设计能力所需的仪器设备进行分析,逐项分解罗列,并分类汇总。分析应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规定来确认需求,只有制定明确详细的计划配置清单,才能对工作保证起到有效作用。同时,充分的依据、详细的清单也将为试验室建设获得相关经费提供支持。

2.1.3设施和环境条件

试验室管理人员应参与试验工作区的基建工程,应根据主要设备的预期尺寸、试验操作的便利性、环境的需求以及业务预期需求量进行合理的空间和设备排布设计。

2.1.4检验方法

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确保试验室的管理手册以及其配套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管理办法以及记录表格得以完整的编制,并形成配套体系。对于检验和设计所用表格,应考察其适用性。一些表格所体现的检验过程已不符合现行标准的规定,但由于使用广泛,一直被采用。试验室管理人员应确保各类表格的适宜性,发现表格不合适时,应按照文件管理的规定执行评审、修订、批准的程序,对表格和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进行必要的修改。

目前试验室也逐步引入信息技术,检验及设计可以通过eRp软件进行数据记录、计算和处理,并执行校对、批准的程序,提高了检验和设计的工作效率。在试验室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软件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符合规定要求。

2.2建设工作保证的其他方面

在建设过程中,配备合格和必要的资源、对建设中变化全面控制两方面也是常见问题。试验室管理在人员、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等方面确定了清晰、详细的要求说明后,应向企业提出合格和必要的资源要求,企业对资源的提供是对试验室建设工作的保证。此外,临时出现的变化会影响试验室建设工作,应分析变化对建设工作的影响,并且及时设计相应的工作保证对策。

3试验室建设工作的控制

试验室管理人员可从人员组织、设备采购、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检测方法建立4个方面设置控制节点,制定检查表,对节点进行监视,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并对偏差进行纠正。通过试验室建设工作实际情况的度量、实际情况与目标的比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以缩小或消除偏差等活动,对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控制,最终确保建设工作达到预期要求。

结语

科学地开展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建设工作,对试验室建设无序混乱的状况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确保试验室的建设工作达到要求,保障建成的试验室较好地投入使用,从而提高试验室建设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郝燕勇.商品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2]过培君.中国商品混凝土发展现状及预测[J].混凝土世界,2011(12):16-23.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3

关键词:实验室 规范 管理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福建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进而也就成了福建省5所示范院校之一。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9月经过评审又再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这给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将成为我院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对学院今后的发展、实现创国家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责任。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阵地——实验室的管理,自然也就成了示范校建设管理的重头戏之一;如何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推动我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就成了我们每一位实验室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结合我院在示范校建设中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些做法,从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设、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信息档案建立等方面阐述了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与同仁们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术性人才。高职学生既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实验的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实验室评估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实验室的建设、学生的动手机会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实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二、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1.规范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实验室要有严谨的学风、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机制和严明的纪律,首先要有明确、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实验人员、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各种技术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有序、规范,实现现代化管理[1]。为此,我院于2009年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一次修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明确了实验室有关人员的职责。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了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同时也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规章制度既细又全,有利于实行量化管理和激励竞争,将实验室管理工作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引导,消除了随意的管理行为。

2.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采购、入账、使用、维护等。为此,我院规定每个实验室在采购设备时必须按照政府统一采购的程序做好报批、采购工作,各实验室管理人员每学期必须对本实验室内的设备进行一次清查、核对,做到“账、物、卡”相符率为100%,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管理处要定期对账,特别是对新购入的仪器设备要做到及时入账,及时编制设备卡片,及时贴好设备标签。设备运行要有详细的记录,出现故障后要及时请人维修,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展。对大型、精密仪器及特种设备要根据相关条例建立仪器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做好相应的跟踪管理。仪器设备要分科、分类存放,标签齐全清楚,陈列有序,按保管要求,做好仪器防潮、防尘、防震、防压、避磁等工作。

3.规范实验教学管理

(1)规范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2]

规范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也就是规范实验项目及考核办法的制订。我院长期以来都很重视各专业各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务处要求,各学科教研组的教师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职业资格为导向,根据各专业从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进行细化,确定实验实训项目,避免重复性实验或同样的内容在同一门课程或不同课程中的重复设置现象,尽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引入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修改、扩充,使得各实验项目达到最优化。实验大纲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该门实验课程的考试考核办法,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我国实施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际需要出发,规范优化考核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即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师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

(2)规范实验教材的建设

原来我院各实验课所使用的实验教材,除部分是高职院校专用的教材外,大部分是校外本科院校编著的,或购买仪器设备所附带的实验实训指导书,与我们高职教学的目标任务及需求方面不相符,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方面不是太具体,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够明确,缺少实用、使用价值。为此,我院规范加强了实验教材的建设,凡是无高职高专专用实验教材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这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编实验教材,并由教务处进行审核。相关教师在编写实验教材时,必须根据当前行业、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的发展水平情况,以应用为基础,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和一定的超前性,编写出能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实验指导书。

(3)规范实验报告

实验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是学生参加工作所需要的、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实验报告是考核学生掌握实验技术技能的主要内容,学生实验报告的编写是否规范,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批改是否认真、规范,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3]。为此,我院教务处统一印制了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活页纸及牛皮封面纸,封面的内容包括实验课程、实验指导教师、实验者的班级、姓名、学号、日期等,活页纸的内容包括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验日期、成绩,活页纸的正文部分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原理、主要仪器和材料、实验方法和步骤、结果分析及思考题的解答等。学生在做实验前必须做好实验预习报告,否则不准进入实验室,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做到了心中有数、心存疑问。这样,在教师讲解时才能更注意地听讲,预习有收获,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注意观察、有所收获。实验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可从指导书上摘录后进行编辑,但对有原始数据的实验,必须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写出结论,分析成败的原因。教师在批改报告时,对写得不完善的地方,要写上评语,不能简单地写上等级或分数;另外,批改后必须签名,并注上批改日期,否则将考核为教师批改作业不规范。

(4)规范“三废”处理

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加大,实验室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增,仪器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系统更加复杂,实验室环境的污染也随之日益明显。目前我院共有4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不同的实验室由于性质不同,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各不相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院实验中心要求有污染源的实验室必须制订一套污染物的处理、排放方案,学生实验结束后必须严格按照排放标准,把污染物处理后进行排放或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并且责任到人,若对环境造成污染,将对其进行惩罚。

4.规范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建立一支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精干的实验室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实验室任务的根本保障[4]。因此,规范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验队伍包含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各相关人员职责明确。为此,我院根据不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在体制上实行了系管实验室和校管实验室这两种管理模式并存的管理体制,明确了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的职责,实行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所管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另外,学院还会从多方面创造条件,给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发展的机会,有计划地做好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5.规范各实验室信息档案

实验室信息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督促实验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同时,信息档案的建立还有利于督促教师认真准备实验,上好每一堂实验课,便于对实验教学实行量化管理[1]。为此,我院实验中心规范了各实验室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将需要收集的档案材料归类为:

(1)仪器设备档案。

(2)实验教学档案。

(3)科研及实验教学成果档案。

(4)人员管理档案。

另外,对所收集的材料,要求各实验室管理人员利用电脑适时地对各种信息要素进行贮存、加工、检索和传递,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促进实验室工作水平,提高实验室效率。

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巩固示范校的评估结果,使我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出一流的高职学生,将是我们的责任与目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数字化建设发展迅速,校园网络给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为此,我院实验中心正筹划着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实验项目信息系统、实验设备信息系统及实验管理人员信息系统3个子系统[5]。利用该系统,可以了解实验教学情况、实验设备利用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等大量的综合信息,可以确定实验室在最大限度完成实验任务时设备的缺口数据。由此可以制订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并有利于实验室综合利用和实验室资源共享,为全院师生提供一个网络信息平台,从而促进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信息化,把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赵秀勤高校生物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尝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9):127-128。

[2]熊焰邱义臻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规范优化高职实验实训项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13(2):13-15。

[3]李德俊高职院校实验报告的规范化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5-7。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4

实验室是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载体,结合实验室的流程,对实验室的业务受理、任务分配、检测管理、样品管理、报告管理及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探讨。

关键词:实验室;流程管理;风险防范

引言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和危害的发生,是结果与期望的可能偏离。检测报告具有公证作用,直接关系到被检产品的销售及生产企业或经销企业的运作。不准确的检测结论会给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有效执法带来麻烦,从而使实验室公信力受损,以及承担连带的法律经济责任。

在《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对风险的表述为:检验检测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履行其对管理体系中的领导作用和承诺: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验检测的全过程;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提升客户满意度;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其意思是说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应识别检验检测活动的风险和机遇,配备适宜的资源,并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

1实验室流程管理

通常实验室流程包括业务受理、任务分配、检测管理、样品管理、报告管理等环节。

1.1业务受理

1.1.1了解检测目的

通过与客户沟通了解检测目的,确定检验类别及检验项目。平时接待委托检验不是简单的样品接受流转,要与客户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交谈了解客户检测的目的,从而确定检验类别,以及判断是否可以接受委托。有时甚至可以帮助客户确定检测项目,并告知客户需要提供哪些资料。

1.1.2做好合同评审

收集委托方的完整要求,包括检测目的、委托方信息、样品的信息、技术信息、其他信息等。满足委托方要求的评审,包括法律责任要素、能力资源要素、时间要素、保密要求要素。经双方签立的《委托检验协议》在执行中,任一方提出修改要求时,检测实验室应按程序文件的规定,对合同进行修改;评审的内容应包括被实验室分包出去的任何工作。对合同的任何偏离均应通知客户。合同评审要注意做好经济效益与法律责任关系,检测实验室在考虑经济利益时,必须把握好法律任,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产品检验和结果判定,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向客户出具公正的检验数据。根据检测业务的开展和发展需要,配备足够的合同评审人力资源,使人员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格和经验,特别是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送检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以及送检者的潜在需求,保证实验室的试验风险在试验前就杜绝,同时及时告知企业,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1.1.3检索能力范围

了解完客户的检测目的后,根据需求在LimS系统中检索检测能力。涉及质量鉴定的无资格受理(按相关规定需送省级以上相关部门);产品需检项目我所无检验能力不受理(有些产品未全项验收通过,不能检的项目不受理)。

1.1.4规范收取费用

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检测费用,杜绝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可以借助于LimS系统,将所有项目的检测收费标准录入系统。

1.2任务分配

在任务分配过程中要做到量力而行,根据检验人员授权范围,合理分配检测任务,同时还需要关注实验室最大承受检测能力。对重大检测项目一定要充分地进行合同评审。对于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实验室,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要考虑风险,要考虑自身的检验能力、技术力量,决不能接受超范围、不具备检验能力的项目,确保出具检验报告的合法性、避免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

1.3检测管理

检测过程中要坚持检测标准、规范检测行为、保证检测质量。检测工作必须要有程序,有了程序必须要执行,执行过的必须要有记录;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测;不能不做而记,也不能做而不记;别把习惯当成标准,要把标准变成习惯。

1.3.1事前充分准备

检验人员领取样品后开展的工作,重点做好样品的再次确认、检测标准的再次确认、仪器设备的确认、试剂耗材的确认、原始记录的准备。

1.3.2事中精心操作

检测过程中要勤动脑、多思考,切实坐到两严两实,即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试验,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好检测数据,实时做好不合格参数的取证。

1.3.3事后认真总结

检验人员检验结束后,需要认真总结,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只有总结才能提高,尤其是在数据的分析整理、异常情况的记录处理、总结试验的情况,特别是要关注方法的变化。

1.4样品管理

1.4.1关注样品保存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样品管理程序,以保护样品的完整性并为客户保密。样品在运输、接收、制备、处置、存储过程中应予以控制和记录。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要防止因保存环境不当导致样品发生退化、污染或损坏,丢失留样或者将样品挪作他用,企业提出异议后无备份样品。

1.4.2留意样品标识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并在检验检测整个期间保留该标识。在实际运行中要特别留意样品标识,样品标贴位置不当,导致容易混淆。有些样品有已经送检过的痕迹、样品群组的细分标识放置不当导致各个小样混淆。

1.4.3规范样品处置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制定和实施样品管理程序,规范样品的运输、接收、制备、处置、存储过程。要注意样品是否未按照规定的保存期限处理(复检时无法找到样品)、处理未做任何记录(没有相应的处置记录)、特殊样品未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一些特殊样品随意处置导致二次危害,如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用品)。

1.5报告管理

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1.5.1准确使用标识

标识适用错误,容易在未通过的产品上出现标识,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根据相应的资质,自动带出标识。

1.5.2防范假冒报告

随着造假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pS处理软件功能的强大,使得检测机构出现的报告被复制篡改的越来越多,因此报告的防伪显得尤为重要。报告被复制并修改其中的一些信息,如修改委托单位、添加检测项目甚至将不合格改为合格等。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自动调出pDF报告验证真伪。

1.5.3妥善保管留存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特别注意报告存档保存不当,导致报告丢失、损毁。

2风险分析及防范

2.1风险分析

纵观实验室流程,我们不难看出,产生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资质问题

实验室资质,资质过期或使用不当,检测报告不合法、检测结果不可靠。跨范围开展业务,工作质量没有保障,实验室存在风险。实验室重要岗位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如检测报告签发人员不是授权签字人,或者超出范围签发,那么实验室存在风险。

2.1.2质量问题

如果实验室质量管理w系不够完善或者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标准要求开展日常质量管理活动,制样、留样、环境条件、仪器设备计量、检测操作、标准方法选择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给实验室带来风险。

2.1.3利益问题

iSo/ieC17025标准要求“有措施能保证不受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对检测实验室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没有坚持原则,只从业务发展和利益上考量,求“客户满意”一味迁就委托方,则会给实验室带来极大的风险。

2.2风险评估

2.2.1制定风险评估表

制定风险评估表,将风险排查出来。

2.2.2实施风险等级控制

按照相应的风险等级建立起风险控制。

2.3风险规避及措施

2.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用制度约束,降低风险概率,要结合实验室的特点,修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范,做到依章办事,降低风险。

2.3.2开展风险管理的培训

全员认识风险,参与其中,适时组织人员开展风险防范的知识培训,让所有人员有风险防范意识,做到“全民皆兵”,大大降低风险的发生。

2.3.3强化检测合同的评审

提前甄别潜在的风险,及早预防,保证客户提出的质量要求及其他要求合理、明确,同时确定实验室确有能力和资源履行合同,减少合同纠纷、提高服务质量,在合同评审时应识别客户潜在的需求。

2.3.4合理制定好免责条款

风险防不胜防,我们只有想尽办法去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还是要注意制定好免责条款,万一出现风险,有免责条款支撑。

2.3.5建立起风险应对措施

指定部门和解释人员,统一口径,防止不同人员解释不一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总结

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作为检验机构必须全面落实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每一名员工的检验检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全过程监控和严格责任追究制,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水平,更好地为推进“质量强国”发挥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歆.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西北职教,2007(09):21.

[2]牟英华.我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27-28.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5

关键词:试验室;仪器;质量管理;试验检测报告

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机构为确保试验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真实性,而公正廉洁高效是我们管理体制的宗旨。改进试验室先进管理模式。当前,试验检测机构依据《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的情况,建立起了质量管理体系,来指导各项质量指标有序的进行。通过这几年来的运行与实践。本人认为加强与完善试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就要在于明确试验检测报告的形成的过程,及在各过程中可能影响试验检测报告质量的因素,因此,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管理措施,以保证最终试验检测报告的高质量。

1目标

试验检测报告是试验室检测工作的最终所要结果,也是试验室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了我们试验室的公正形象和信誉。因此,保证试验检测报告的高质量,是我们试验室质量管理的一个目标。

2两个过程

2.1样品管理过程

样品的管理是试验室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试验室应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地控制,保证试验检测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完整性以及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要求试验室建立样品唯一标识系统,也就是要求对样品实行盲样管理。样品唯一标识系统是样品管理的关键环节,它是每个样品在试验检测过程中识别和记录的唯一标记。实行盲样管理,试验室应充分考虑承揽工作的性质、开展业务的特点、人员的分工等各种因素,编制适合自身的试验检测流程,制订切合实际的盲样管理制度,做到收样独立、试验检测独立、报告编制独立、报告分发独立。

2.2试验检测过程

在试验室,样品的流转过程就是试验检测报告的形成过程,是试验的溯源与传递过程,是各类人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环形链条,是报告真实性的体现过程。以公路工程路面基层配合比设计为例,大致可以分为收样、集料试验、水泥试验、最大干密度确定、成型试件、脱模、养

护、强度检测、报告编制与发送等环节,这中间伴随有试验任务委托书、任务流转单、各项原始记录、仪器使用记录、试验检测报告等各种资料的传递。参与这项工作的科室有样品室、水泥室、土工室、成型室、力学室,人员有样品管理员、试验检测人员、资料管理人员、报告的复核和批准人员等。在整个工作流程中,涉及到人员的组织和管理、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样品真实性和代表性的保证、试验检测环境的控制和维护、记录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的保证等质量保证措施。因此,加强试验检测过程管理是试验室质量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3三个有效管理

3.1人员的管理

在试验室检测所有的资源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试验室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检测水平。目前,试验标准、规程中不断更新,仪器设备从过去单一的机械化、人工化逐渐过渡到微机处理、以机代人,就更要求试验人员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熟练的操作技能、完整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试验室必须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人员技能,确保试验室工作的高质量,以适应试验检测市场的需求。

要想提高人员的素质,培训是最佳的途径。一方面,应加强试验人员的业务学习,组织人员参加各级机构组织的新规程、规范、标准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对既有规范的学习,结合试验实践,交流探讨,提高试验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纠正不规范操作。同时,还应鼓励试验人员参加成人教育,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试验检测人员应履行本岗位职责,把试验检测质量同个人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3.2仪器的管理

仪器设备是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必需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试验检测工作质量、获取可靠数据的基础。因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是试验室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般来说,对新购仪器设备,试验室应从源头抓起,选择信誉高、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供应商,确保所购仪器设备满足检测要求,建立档案,从采购、验收到使用都要按规定制度执行;做好量值溯源工作,对在用仪器设备及对试验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周期检定或校准,对自校设备编制自校规程,做到规程、记录、证书、标志四统一;做好仪器设备状态的标志管理工作,便于确认仪器计量特性、仪器现场管理;加强标准物质的管理和使用,增加结果可信度,如水泥细度标准粉、基准水泥,可作为控制物质进行检验,证明待测水泥细度、强度等参数试验检测结果的可信性。

3.3环境和设施的管理

试验室的整体布局应本着安全的原则,在保证不影响试验检测结果和质量的前提下,结合专业检测室的工作性质和操作流程、仪器设备的环境条件要求,综合规划,合理布局,配置必要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水泥室、混凝土养护室应配备制冷、加热、加湿装置,保证温湿度满足要求;对环境要求严格的仪器,单独存

放,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对有接地要求的仪器必须按规定接地;对易燃、易爆、剧毒等化学危险品,按规定设专用库房存放,并指定专人(双人双锁)妥善保管;对废气、废物、废液,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不随意排放;配备适用足量的消防器材,放在明显位置,并定期检查。

为了预防和控制试验检测现场、办公区潜在的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试验室还应成立安全应急小组,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做好事故、事件应急准备,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和突发事故、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应急控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可能造成的对试验检测结果的影响。

4检测报告

4.1试验记录和报告不断完善

试验原始记录是出具试验报告的依据,它的有效管理很重要。原始记录一要能反映现场的全部信息,二要能够再现,具备在现性,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客观。记录中常见的问题是:记录的数据不全,没有把原始数据全部记录下来,失掉了观测的原始性;记录表达不准确,如有效数字位数不统一等;记录的格式不规范,未设计适用的记录表格,常遗忘必须记录的信息;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工整,出现笔误等等。因此,应针对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规程规范的要求,对原始记录不断补充,不断完善。

试验检测报告是试验室检测工作的最终产品,要具备格式统一、信息完善、依据正确、数据准确、结论正确、签字齐全、印章清晰等特点,同时,也要保证报告的及时性。试验室还应收集各类不合格报告,每年进行报告正确率评定,确定质量目标是否实现,为制订新目标提供依据。

4.2标准持续更新

标准、规范、规程是试验检测工作的技术准则,是开展试验检测工作的依据。为保证标准、规程、规范现行有效,试验室应通过向同行咨询、网络搜索等不同渠道,及时对规程规范进行查新,制订标准管理制度。同时,组织人员参加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使试验人员加深对标准、规范的认识,做到既了解试验项目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又掌握检测方法、实施步骤及检测结果的计算公式,更要会过程计算、数据修约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操作步骤开展试验检测工作。

4.3不合格项持续改进

通过计量认证的试验检测机构,每年都经历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主管部门的资质评审、监督检查、专项检查,试验室可将每次检查中,专家以文字或口头方式提出的各种不符合项、基本符合项,责任到人,一一落实,实施整改,并保留整改记录、图片等资料,一方面预防不合格项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可见证试验检测机构的发展历程。

4.4持续参加能力验证

试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是试验室全面审核试验检测质量的一项工作,是证明技术能力的一种主要手段。它不但包括了对试验检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比对,也包括对试验检测报告、数据处理的验证等,是试验室能力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试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可以衡量与其他试验室试验检测水平的差别,识别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试验检测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6

[关键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中图分类号]R1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150-01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承担着本辖区内公共卫生检测工作任务,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本辖区内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任务,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规范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管理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进行探讨。

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质量管理的必要前提[1]。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2005)、《实验室资质评审认可准则》(国家认监委国认实函[2006]141号)、《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9-2006)的有关规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量体系应该覆盖组织机构、人员、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检验过程、检验环境条件,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质量体系

中重要的环节。

1.2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依据标准,结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系建设要求,确定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编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应该涵盖中心全部行政职能科室的业务职能,确定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质量监督人的职责。技术负责人由中心主任担任,主要批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定期主持中心管理评审;质量负责人由分管检验工作的副主任担任。主要组织实施内部审核,签发检验监测相关技术文件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应该融入本实验室实际情况,保证有效运行体系,最重要一点就是切实可行,从管理人员到具体操作人员,每个岗位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避免单纯的纸上谈兵。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前提是领导重视,领导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者,领导对管理体系的建立、改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发挥着决策作用,领导的重视和思想统一是建立管理体系的关键。因此领导层首先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2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检测检验质量的关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正常运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协调指挥,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2]。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人员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是保证检测质量的首要条件,要求实验室人员必须具有与测量项目要求相当的最低能力水平,要求检验人员高、中、初各级人员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检验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制观念。

从事检验监测的所有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和考核,对大型精密仪器操作人员进行现场技能考核,并结合能力验证结果,各方面合格后发给操作上岗证,持证上岗。实验室确定的仪器设备管理员、档案管理员、安全员、样品接收员、剧毒药品/菌(毒)种管理员等相关责任人,都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2.2环境条件的规范管理

检验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实验场所,合适的环境和符合有关健康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实验室,其目的是保证检测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不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所要求的准确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与实验室环境条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工作环境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许多局限性,进而影响卫生检验工作的质量。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配有通风设备,如通风柜、排风扇等,应安装冷暖空调以控制室内温度。精密仪器室的基本要求除放置与仪器使用有关的物品外不可放置其他物品,不要经常开窗,如果室内湿度过大可采用相应的除湿措施,精密仪器应注意选用避光性强的厚窗帘。无菌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配备有紫外线消毒装置,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及空气质量监测。净化实验室在使用之前应先送风再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进入净化实验室之前要更换隔离服。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要求除按有关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之外,尤其要注意工作人员的隔离防护及空气过滤的质量。

2.3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规范管理

仪器设备是检测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仪器的好坏直接反映各检测单位的检测水平高低。对影响监测质量的设备均应建立统一档案,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的有关原始资料和技术资料,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方便检验人员随时使用,防止因人员变动而丢失。为了保证监测仪器设备的量值可溯源性,每年对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明细目录中的仪器设备进行检定,对未列入明细目录中而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根据检定和校准的结果在仪器明显处贴上“合格”、“准用”、“停用”的标志,进行运行的标识化管理。

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和规范管理对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溯源性有重要意义,用于开展检测项目中使用的标准物质,必须使用列入国家标准物质目录的有证标准物质。

2.4检测方法的规范管理

凡从事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检测工作必须依据相应的法定技术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作为检测/校准的依据,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规程、规范必须是国内现行的、最新的。

2.5样品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应建立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设样品受理室,使所有样品均办理受理手续,建立合同评审关系,建立对检测样品的唯一识别制度,对样品进行唯一性的编号,并在一个工作日内由样品受理室送达检验室进行检验,对所有送检样品进行待检、在检、检毕、留样4种标识,以保证避免对样品的识别发生混淆。

2.6记录及报告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对样品接收、仪器设备使用、试剂配制、检测过程等各环节均进行记录,记录的信息要准确、完整、清晰、明了,要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具有可溯源性。

实验室应制定检验报告编制审核签发程序,对报告的编制、修改、审核、签发、发放等过程的严格控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客观公正地出具每一份检验报告。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3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实验室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3]。定期开展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基础。管理体系定期的内部审核是检查中心各项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评审准则和体系文件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内审能自我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管理评审是中心主任主持评审工作,就质量方针、目标,对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

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由获得内审员资格或计量认证评审员资格的人来承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涵盖质量体系所有要素。内部审核采取查阅质量记录、技术记录以及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工作,立即运行“不合格工作控制与预防措施程序”,制定切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审核。对于潜在的问题,制定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管理评审按照预定的计划和程序进行,参会人员对相关人员所做的资源配置合理性及充分性报告、内部审核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报告、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及服务客户情况报告、工作量变化及检测人员培训工作报告、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实施情况及评价等进行充分讨论,以确定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过程改进、检测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的改善,并在会上对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检测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做出评价。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是提高检测工作质量、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永恒的目标、永恒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兴培.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7

供血库的储血,配血,发血与临床输血安全有密切的关系,也是连接血站与医疗机构的枢纽科室。血液的保存质量、血液相容性检验的准确性与正确发放是供血库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血液相容性检验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防止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的关键;足量储血是患者救治生命的保证。济源市供血库担负着全市24家医疗机构的临床供血的重任,如何提高供血库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及时发血,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笔者就加强供血库质量管理浅谈如下。

1供血库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供血库的质量管理范围包括血液的交接、储存、发出及输血前检测的整个过程,目的是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高效,避免输血差错及不良反应。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供血库(输血科)规范化管理步伐与发展的输血技术不相适应,如人员资质不健全,业务用房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关键设备不符合要求,检测项目及方法不规范等,在安全输血方面中存在诸多隐患。加强供血库质量管理,建立一套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供血库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

2.1组织与人员人员配置和岗位设置依照《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基本标准》。工作人员资质均具有医学检验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和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上岗资格证。为提高在岗人员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采用送出去培训和站内业务学习、科室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科室每个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质量管理知识等,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相继建立了《岗位管理制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和《工作质量百分考核制度》。通过培训是大家都能胜任其岗位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检测和临床用血保障任务。

2.2编制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到受血者输血申请及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对储血、配血、发血全过程进行控制。共分4个层次,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文件。《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程序间相互关系,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主体文件。程序文件是承接《质量手册》、引出作业文件的作用。作业文件是供血库工作人员开展某项具体操作、试验操作步骤的文件,使员工的操作指南。包括各类实验标准操作规程、关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供血库相关规章制度,共58个。这些作业文件不但涵盖了检验前、中、后所有技术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还对入库、储存、发放做了详细规定,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极大提高了供血库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2.3环境控制血库的建筑与设施符合《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规定,满足储血、配血、发血的需求。建立专门的标本接受窗口和血液发放窗口,设配血室、发血室、储血室、办公室、值班室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有效防止室内交叉感染。为保证配血结果的有效性,对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照明等)进行检测和控制,室温应保持在20℃-25℃,湿度应保持在50%-75%,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另外供血库应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保证及时供血。

2.4设备管理储血设备和检验器材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储存质量和检验结果,建立了设备的确认、维护和校准等管理程序。对供血库主要设备建立档案,定期进行校验、维护、对仪器的状态进行标识,由固定人员负责关键设备。定期对储血冰箱、恒温循环解冻箱、水浴箱等恒温设备每日监控温度,所用监控温度计由质检部门每年鉴定一次。储血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并做到定期除霜、除尘。恒温循环解冻箱每周消毒剂清洗一次,每月有质控科对离心机转速检测一次、对血库室内空气、台面及储血冰箱空气、内壁做生物监测一次。储血室空气使用动态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管定期进行强度检测,内线、外线电话保证24小时畅通,离心机、显微镜及时维护保养,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安全储血、供血提供保证。

2.5试剂管理输血相容性检测试剂大部分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鉴定合格,但有些试剂红细胞(反定型细胞和抗体筛选细胞)没有获得国药准字批文,对这类试剂需进行严格控制。质控科对每批试剂的准确度、效价及凝集强度进行质检,抽检合格才能使用。实验室每领一批试剂,要查看质检部门的检测报告,并对所领试剂进行外观检查,如外包装是否完整、外观颜色是否异常,是否在有效期等,在规定的温度下正确储存,有效保证试剂的质量,为进行准确的检测提供必要的前提。

2.6室间质量评价室间质评主要控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通过对实验室间的比对来确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活动。我们把室间质评作为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一名有资质的工作人员都能胜任此项工作,每次收到标本后都有其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质控品的检测。通过室间质评检查整体检验能力及实验室每个人员的检验能力,促进检验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从2009年起参加卫生部中心组织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2.7计算机信息管理为实现采供血科学化管理,血站与供血库之间实施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实现了血液出入库、患者用血、库存查询等微机化管理,对每个工作人员已授权设置账户及与密码,凭个人密码进行登记、查询、出入库等。微机化输血管理能有效防止人为差错,便于结果查询及统计,大大提高劳动效率,是供血库管理更标准化、规范化。

2.8质量审核质量审核是采供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在于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如工作人员的资质是否达到要求,检验试剂及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仪器设备的性能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各种记录是否完整、真实等,此项工作由科主任以上专门人员组成的审核小组来完成。规定每周的业务考评、每月的百分考核、半年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查找发现的问题,追查原因,制度措施,不断持续改进。

3小结

加强基层供血库质量管理,理顺了全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体制,实现了采供血一体化管理模式。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血站管理办法》〔2〕、《血站质量管理规范》〔3〕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4〕中规定,建立完善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突出以上人员、设备、试剂、环境等几个方面的管理,确保各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2005-11-17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8

关键词:语言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语音设备

中图分类号:o41;G642.423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赵涛涛(1982-),男,河南渑池人,硕士,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工程

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实验室(languagelaboratory)简称LL,是一种装有录音系统和其他电化教育手段并供语言教学使用的教室。语言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听力、口语训练,以提高语音独立学习的能力。语言实验室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外国语口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其系统设计中的运用,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具备了强大的管理和高效运用教学媒体资源并处理数据的性能以及强大的交互性能,因而其使用范围从过去单纯的听力、口语教学延伸至阅读、翻译、写作等更多课程,其功能也从单纯讲授拓展到了提问、两人对话、小组讨论、考试等多个方面。在运用现代语言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音实验室的迅速发展,语言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已经成为高校电化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

1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验室及其全部活动的实践,使实验室的职能以及实现职能所需要实施的各种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充分发挥作用,以最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实验室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化[2]。具体而言,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就是对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规程制度及语言实验室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2高校语言实验室管理现状

2.1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不对口,没有统一的学历和业务能力要求,真正懂专业、懂技术的有工科学历背景的人员相对较少[3]。其次,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职称存在断层。第三,很多高校对语言实验室等文科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了解不够,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方面给予的关注不够。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进修培训、业务交流,定期组织、参加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也是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2.2管理规程和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现在高校中关于实验室的管理规程和制度很多,但涉及语言实验室方面的内容很少。语言实验室的相关管理规定多是管理人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持。同时,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参差不齐,由他们制定的管理规程难免存在各种不足,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随着语言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层次和种类不断增多,也造成了实验室管理规程制定的难度,随着语言实验室设备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种难度还在不断加大。

2.3使用目的和应用范围需进一步规范

改善教学条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语言实验室作为语言学习的工具,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但设置课程的行政教学人员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对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和应用范围认识不足,限制了语言实验室巨大教学潜能的充分发挥。而授课的专业教师对语言实验室的使用也基本停留在听、说这两个最基础的功能上,无法使语言实验室得到最优化的使用,更忽视了语言实验室在科研上的重大作用。

3建立语言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体系

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对语言实验室的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以提高对实验室的管理效果,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效能。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以及对教学质量的管理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是一项比较庞大而复杂的工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语言实验室规程制度的规范化管理,语言实验室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3.1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3.1.1建立科学的管理人员引进制度

根据语言实验室工作特点和性质,在人员选择上要更加突出技术性和专业性。从学历层次、工作经验、专业素质等方面通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挑选出优秀人才充实到语言实验室队伍中[4]。结合本单位语音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员,做到人员结构在职称、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以及年龄等方面的合理化,保证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浪费。

3.1.2管理人员自身管理的规范化

一方面通过统一的年度业务考核来评价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进修或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给每个管理人员建立业务档案,收录个人历次考核结果、培训成绩、业务方面的奖惩等信息。

3.1.3管理人员梯队建设的规范化

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是语言实验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5]。语言实验室管理部门要确立本部门人员层次的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和目标对人员引进和人员培养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可以制定1~5年的短期规划、10年的中期规划和20年的长期规划,这样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既保证了人员梯队的延续性,也避免了由于骨干人员的离开而造成的人员断档。

3.1.4管理人员保障体系的规范化

根据高校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学校从职称评定、人员奖惩等一系列方面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使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认同感,激发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6]。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发展方向,使管理人员能摆脱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3.2规程制度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当前高校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情况,相当一部分的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认为,语言实验室的管理就是对语言实验室房间钥匙的管理,这一方面反映了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对语言实验室管理内容和体系的规范认识不足。语言实验室规程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基本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任何管理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使管理活动的主体职责分明,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7]。语言实验室基本管理制度是根据实验室的一般性特点制定的通用的、最基础的管理制度。是所有实验室管理普遍适用的基本标准。如我校制定的《河南大学实验室管理规程》、《河南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从总体上规范实验室的管理。

3.2.2专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根据语言实验设备的具体特点制定的专业化管理规范,这是语言实验室区别于其他实验室的专门化的、细节化的管理规范。

3.2.3操作规程的规范化

由于语言实验室使用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同,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各有不同。为了便于规范化管理,需要给每套语言实验室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不是产品说明书的简单复制,它是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的要求,结合语言设备的各项具体功能而制定的。操作规程要体现出课程的针对性,同时也必须做到步骤清晰、简单明了,便于授课教师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对语音设备使用中容易引起系统异常的错误操作应明确标示在规程中,以避免授课教师对设备操作不当引发设备故障。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对新安装设备的语言实验室先由厂家的技术人员对我院的管理人员进行设备操作技术培训,在管理人员理解、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后,将具体课程的需要各项功能总结在一起制定出一份简明操作规程,发给每一个使用语言实验室的教师,并根据操作规程的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我院授课教师都反映效果很好。

3.2.4设备维护保障制度的规范化

要求给每个语言实验室配备专门的有相关业务能力的管理人员,对设备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要求上课教师认真、及时地填写实验室管理日志、故障记录表,为管理人员维护检修设备提供信息。管理人员要给语言实验室建立综合档案,汇总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实时掌握语言实验室的第一手情况。应同语言实验室使用设备的生产商保持长期有效的联系,及时反馈语音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要求对方第一时间予以解决。我院给每一个语言实验室都建有详细的综合档案,包括设备购置合同、各种设备使用说明、光盘、每学期的使用管理日志、故障维修日志、卫生评比表、消防安全检查日志等各项内容,不但准确反映设备的使用状况还为学院领导设计学科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3.2.5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语言实验室对使用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隔音、防尘、防静电等,在建设语言实验室时就要遵循特定的标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管理人员要制定语言实验室卫生和安全管理办法或制度,在学期开始时依据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对使用语言实验室的师生进行课前培训,并在课前课后进行监督检查。如在卫生管理方面,我院规定在语音室上课的师生必须穿鞋套方可进教室上课并由管理员进行监督,要求每个在语音室上课的班下课后立即组织同学打扫教室卫生以保持教室的整洁。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院组织在语音室上课的班级对各班课后的卫生打扫状况相互打分并张榜公布,在学期末进行总评,对于表现突出的班级给予表扬并进行奖励。在安全管理方面,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8]。我院要求语音室管理人员在学期开始时就对全体上课师生进行安全培训,讲解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指明疏散通道,强调用电安全,特别指定安全的饮水区域,还要求管理人员每次上课期间都要不定时巡视、检查以确保师生的安全。以上内容通过给每个语音室建立管理使用、故障维修、卫生安全档案、指定具体的管理人员的方法来保障语音室管理规范的具体实施。以我院的201语言实验室为例,我院制定了《201语言室操作规程》、《201语音室管理办法》、《201语音室管理实施细则》、《201语音室安全管理制度》、《201语音室卫生管理制度》等多项具体实施标准,并制作成展示牌悬挂于教室的醒目位置,对上课的师生和管理人员进行督促。

3.3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语言实验室设备功能的不断更新,使得语言实验室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听说的基本功能,在笔译、口译、写作等各个方面均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使语言实验室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需要在使用上加强规范化管理。

3.3.1明确语言实验室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向

教学行政部门要在语音室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充分了解语言实验室的具体性能、各项指标数据,据此结合本专业的具体课程内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科研计划,要做到学术和技术的有效结合。3.3.2授课教师使用语言实验室的管理对使用语言实验室的专业教师在课前进行设备使用的业务培训,要求授课教师熟练掌握语言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并对其进行考核,使其对语音设备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对设备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对系统的各种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开发性设计,对设备常见问题能具体应对。我院每个学期课前都要对本学期使用语言实验室的教师进行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模拟课堂情况对每个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教师方可在语言实验室授课。

3.3.3语言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人员的互动

实验室管理是一个管理人员与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9]。加强上课专业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沟通,一方面上课师生要及时反馈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设备使用的想法意见,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在每次上课时与上课的师生进行简短的交流以便第一时间掌握语言实验室的具体状况,并对突发的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对师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加以改进。我院在每个语音室内都留有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方便师生求助,要求管理员做到随叫随到,有利的保障了教学的顺利进行。3.3.4语言实验室使用的总结评估在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均应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对本学期语言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教学行政部门为新学期的课程安排提供参考依据。

4结语

语言实验室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资金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上百万元,只有加强对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才能使其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使语言实验室现代化教学的优越性能和特点在外语教学效果中充分显示出来,使语音室在辅助外语教学中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更好地优化外语学习平台,使高校外语教学水平不断登上新台阶[10]。

参考文献

[1]陈建锐,何增颖.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88-191.

[2]赵丽,赵宇.浅谈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3,33(6):252-254.

[3]江建国.高校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9):25-26.

[4]郑宏.高校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466-467.

[5]陆海燕.关于语言实验室管理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2(10):217.

[6]许书烟.浅议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1):200-201.

[7]王春生.高校多媒体语音室的管理与维护[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14-116.

[8]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1):173-175.

[9]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21-23.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9

设备管理具有如下特点:仪器管理工作要贯穿全部工作的始终,落实在每个环节上,应作到细致具体。管理工作内容广泛,包括仪器的使用、维护、控温、防潮、防震、防尘、防腐蚀、稳压等。仪器管理工作应规范化、标准化不能仅凭个人经验、感觉以及记忆和主观思考。现代管理的本质是事前管理、预防性管理。实验室的仪器管理就是要将一切故障隐患消除在试验进行之前。全员管理是现代仪器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实验室仪器管理的特点。

仪器的计量管理,要首先制定设备检定周期一览表,表中应包括设备名称、型号、量程范围、准确度、生产厂家、仪器出厂编号、管理编号、检定周期、管理者等。实验室应有计量管理员,在每次检定/校准前做好检定计划,列出需检定/校准仪器的名称、台数、下次检定/校准时间、所需检定费用,并上报领导批准。

仪器检定/校准后,应核发检定/校准证书。根据证书进行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是检查仪器设备处于受控管理的措施之一。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均应实施标识管理。

第一类:合格标识――绿色。仪器设备经计量检定/校准、验证合格,确认其符合检测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要求的。

第二类准用标识――黄色。仪器设备存在部分缺陷,但在限定范围内可以使用的(即受限使用的)。包括多功能检测设备,某些功能丧失,但检测所用功能正常,且检定校准合格者;测试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验(检测)所用量程合格者;降等级后使用的仪器设备,当仪器设备的计量精度下降,但仍具有主要使用功能时,经计量部门批准后可以降级使用,降级后的仪器设备应注明降级程度。

第三类停用标识――红色。仪器设备目前状态不能使用,但经检定校准或修复后可以使用的,不是实验室不需要的废品杂物。包括仪器设备损坏,仪器设备经检定/校准不合格,仪器设备性能无法确定,仪器设备超过周期未检定/校准,不符合检测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要求。长期不使用的检验仪器设备,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提出,由技术负责人批准,贴上停用标识。需再次使用时,必须经校准、计量检定合格,贴上合格标识。在使用过程中或期间核查时,发现仪器设备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使用,由计量管理人员贴上停用标识,并在仪器使用记录中登记。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并重新确认合格,且由计量管理员贴上合格标识后,才能投入使用。

状态标识的信息应包括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检定/校准单位、仪器管理编号、检定人等。标识必须粘贴在不影响仪器设备正常使用的正面明显处。经确认的仪器设备,其标识由计量管理员负责填写并粘贴。

实验室使用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计量测试所不能检定的)需提供技术机构,对该设备的验证证明,以增强该设备出具数据的可信度。方法有通过检测标准物质来验证仪器的可信度,以及通过3台以上同类仪器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比对。此外,用于综合性检验的仪器设备,可通过对该设备基本参数的校验来进行。

期间核查是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的间隔期间,防止试验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设备,对象主要是针对性能不够稳定、漂移率大、使用率频繁、经常携带运输到现场检测,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在用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由各实验室自己进行。方法包括仪器间的比对、方法比对、标准物质验证、加标回收等。实验室进行期间核查后,应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若经分析发现仪器设备已经出现较大偏离、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时,应按相关规定处理,直至经证实的结果符合规定,仪器设备方可投入使用。

制定实验室仪器设备一览表,应包括仪器名称、型号、量程范围、准确度、生产厂家、仪器出厂编号、管理编号、购进日期、管理者等。

对检测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和主要仪器设备,应以一台一档的方式建立档案。档案应包含该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并实施动态管理,及时补充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内容。仪器档案应包括仪器及附件名称,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对仪器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当前的位置或指明其地点,说明书,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仪器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各种记录应保存3年以上),仪器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仪器设备和附件购买发票,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已受控)及维护规程,仪器期间核查操作规程(已受控),仪器自校规程及自校记录(自校的仪器)。

应建立随机档案,包括仪器使用记录(放置于仪器旁)、维护记录、操作规程(已受控)、维护操作规程、有效周期内计量检定证书(复印件)、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复印件或翻译稿(有关仪器操作、故障排除方法等)。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篇10

机能实验室属于现代媒体设施中的一种教学工具.因此,在基础医学院校展开机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其实验室具有实验数量多、仪器设备庞大等特点.目前,各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根据学院的规模以及院校的需求设置不同程度的机能实验室.在医学院校中一般拥有10-14间的机能实验室,根据学生的数量以及教学的需求,包括网络化教学实验室、创新性实验室、机能学人体实验室.在实验室内同时配有SH-1生物机能实验室同步演示系统设备、Labtutor人体实验教学系统以及BL-420F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相关的分析仪器等教学设备.通常情况下,机能实验室都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设施,这些设施有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因此,医学院校在机能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当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更规范化和制度化.只有将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室教学的过程中,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有效保障实验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充分发挥机能实验室的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在对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的有力保证.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医学院校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更来源于管理人员的服务.唯有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服务性的宗旨,更有助于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2.1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机能实验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使得机能实验室建设得更为完善,发展的更加规范,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机能实验室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所有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守则.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中,让学生按照相应的实验守则进行实验操作.其实,医学院校对机能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制度应当包括实验药品的管理制度、机能实验教师备课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实验室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同时,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可见,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2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制度相结合

制度的建立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加强管理的责任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机能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设置相应的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医学院校根据实验室教学的进行而设置的.实行岗位管理的要求符合实验室教学的特点,因此,对岗位本身应当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各医学院校根据本校机能实验室设立的具体情况,采取专人负责的模式.机能实验室岗位的设置应根据级别不同,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也不相同.唯有加强岗位管理,才能够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责任管理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在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责任管理的实行依据在岗人员的管理进行责任确认.责任管理制度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根据岗位管理的考核情况,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责任感.对机能实验室进行责任的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依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机能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度的推行,对机能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来,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3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

机能实验室内每一件设备仪器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医学院校在购买这些仪器的过程中,同样支出了较高的经济费用.机能实验室内的仪器各种各样,每一件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医学院校提供全套的仪器设备有助于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的管理.对实验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的效率.根据设备类型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依据实验的类别以及设备保养的要求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符合科学规范的配置.同时还可以对实验室进行专门化的设置.所谓专门化的设置,指的是针对一个实验项目,设置两个实验室的数量.这种专门的设置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还能够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的过程中,分类模式的进行,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实验室进行专门的设置,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展开,更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仪器设备搬动的情况.可见,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学,更有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使得在对机能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不会导致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是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2.4实验教学的标准化管理

机能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明确,对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促进机能实验室高效的运行.但是,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只针对管理人员提出一些必备的要求是完全不够的.为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实行实验室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档案.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因其他原因不能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那么其他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档案,立刻接管实验室管理工作.因此,在每学期开始,医学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集体备课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演实验,对每一位教师的实验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实验教学的档案应当由实验教师独立完成,交由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保管.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详细的了解.管理人员还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档案登记的信息对实验用品进行清点.该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是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可见,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不仅可以实现试验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3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机能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践表明,提高各组成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进行.随着实验跨科学性以及实验改革的进行,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具有其必要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中推行实验改革,为实验教学的推广献计献策.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日常的实验中注重实验室的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将对管理工作展开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使得机能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更好的进行.可见,在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中,教学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同时,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