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十篇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十篇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7:31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体育课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小学的体育课堂给学生所呈现的是和谐、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活动空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致特浓,乐于参与。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新的教学模式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一、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

在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的教学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真真正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茁壮健康地发展。

教学中,我改进教学形式,选取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

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自信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选取适合学生锻炼的分组训练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完善训练的规则与方法,选取适合锻炼的场地及训练用具。考虑学生身体的不同程度与水平,根据他们自身的接受程度进行合理安排锻炼,使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来,增强他们参与体育课的那份自信心。对在训练中表现非常认真,训练极其刻苦,效果又很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体育课的教学素材也多,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灵活选取教学内容,依据体育课堂目的、任务及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达到适应学生自身的状况与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有利时机,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参与课堂教学,将学生自身的活动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行为,启动学生的敏捷思维,采用积极、研讨的方式,辅之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2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新理念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广大体育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任务。本人结合自身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提出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活动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们重新拾起勇气、克服困难,最重实现成功;面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对他们提出表扬的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实现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如在教四年级体育时,其中有个女生在练习仰卧起坐时竟然一个也起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指责批评,而是教给她方法,鼓励她再继续尝试,果然,坚持了几次,能够做出好几个。当时我马上就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努力。到学期末,这位女同学仰卧起坐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课也充满了兴趣,上课特别认真。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与机会。成功的条件与机会会给成绩差的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会摘得成功的果实。因此,在平时练习测试时,我会暂时不给差生定下分数,再给他们几次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抱有希望,从而激发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建立对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新课程确立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新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化地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让学生自主练习,通过尝试、探索,学会学习的方法,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民主,和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与学的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但每节课不得超过3个游戏)、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多给学生提供互相帮助、互相指导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多为学生提供创造活动机会。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各种动物的行走姿势,中、高年级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方法的制定及改造,多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探究,多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避免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无神、探究过于泛化,或将体育课上成纯粹的游戏课。

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源于生活。体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接近学生的经验,学生就越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常常发生的事件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挑选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够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利用投掷教学内容,笔者在中、低年级教学中创设了《劳动的丰收》情景,通过“劳动模仿操:播种――丰收”等情节的贯穿,创设快乐的田间劳动情景,使学生不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同时也能用心灵去感悟劳动者的可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小学生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小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的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如:投掷实心球时,不能向着人多的地方投掷。(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小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如:见同学有危险时,大声提醒。(3)爱器材:教会小学生器材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

五、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全面锻炼学生

要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把锻炼的作用与以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只有体格强健、品质优秀,才能从容不迫地迎接未来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例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经典片段供学生欣赏,陶冶他们的情操等等,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道德得到了升华,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激发出来了。

六、教学评价多样化,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4

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

关键词

课程理念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竞相进行了教育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课程理念包括: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然而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前苏联凯洛夫的体育教学模式也被大家称作“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即是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根本目标来设计的体育教学过程模式。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它的最大不足是:注重技术传授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感应和社会适应性等因素。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著名学者毛振明提出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是: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体育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条件及结构程序等诸多要素。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组合的整体设计。各种要素都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下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去研究它的运动和变化.并对其予以优化组合.使其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和优效性的功能特点。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征,我们把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分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教学条件四个层次。

1、指导思想。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它是建立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反映了模式的内在特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这也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一切的模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的教学模式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其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其他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标领域的发展。

3、操作程序。操作程序指体育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操作程序包括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支撑骨架,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学方法则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操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

4、实现条件。实现条件指的是指促使体育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要成功的完成一次课实现条件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体育器材、教学内容、方法、时间、空间等,教学条件是实现教学模式的有力保证。

上述四个层次是构成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变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的构成了一定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主要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转贴于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一)指导思想上以新的课程理念为主。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拓宽了健康的含义,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性三维的健康观,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学目标由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目标比较单一,如发展学生的体能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教育观念更新,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也不断完善和丰富,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教学模式相互借鉴和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功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教学模式的广阔空间。

(三)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向着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学生执行;组织教法由教师设计,学生服从,每一步教学程序都是学生按教师指令运作,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针对这些弊端进行着改革,着重突出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如“探究发现模式”,“自学互教模式”等。

(四)体育教学模式向着适应个性方向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学生的特长,统一教授,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求能调动学习的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经验,满足需要,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发展自己的专长。

(五)体育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拓宽了健康的定义,强调学生的生物、心理、社会多维的健康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运动的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超越

体育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在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要从某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假设出发经过逻辑演绎,推演出一种体育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教学实验证实其科学性和优效性。同时,各种个别的体育教学经验经过高度概括、系统整理也可以形成体育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升华到体育教育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模式即是某种教学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某种教学经验的升华。体育教学模式的这一特性,使它能较好地充当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适合所有的体育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教学模式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位体育教师应掌握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展和超越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新思想;新观念;主动;创新;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9-02

1.更新教育观点是课改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教育观念是课改的先导

通过培训和学习,笔者认为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上应该有以下几点转变:

1.1指导思想的转变。由注重"三基"像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忽略了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由阶段体育的意识向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门期和打基础的阶段,而不是终身体育特点。人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太多和习惯。

1.3素质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

1.3.1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以往的体育课以体育知识为中心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和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1.3.2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的注意学生在身体的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使每个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1.3.3素质教育重视可接受性,更重视可发展性。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更关注他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性。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功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实践操作中的体会

三年多的实践过程中笔者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学生巨大的动力。学生如带着深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2.2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2.3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到新异刺激的影响。因此,笔者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上常常换新,使每节课有新东西、新收获、新活动。

2.4鼓励成功,激励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例如初一年级有位学生长得较胖,身体协调能力差,上立定跳远课时,他跳得很近,同学们都笑他,他自己也不愿意再练习了。针对这一点,笔者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并单独教学,逐渐树立他的自信心,他稍有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其它同学知道他进步了,他能行。渐渐地,他对自己有了信心,他从跳0.8米到会跳1.45米,他有这么大的进步,笔者在全班表扬了他。同学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他自己也增强了信心。新课程倡导课堂生活是师生共同营造的。课程资源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体育教学中,笔者把学生的自和创造性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展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转换角色;(2)变"主宰"为"主体";(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是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如在一年级上立定跳远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笔者依次让学生模仿小兔子、袋鼠和青蛙跳的动作,并分别谈谈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从而归纳出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很快就找到了立定跳远的好方法,学习效果很好。(4)鼓励大胆创新,(5)勇于实践。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笔者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一般运球技巧之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除了这种方式运球,你们还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式来运球?"于是胯下运球、背后运球、模仿nBa……各种方式层出不穷。笔者又启发他们用篮球做游戏,学生通过尝试,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比我想象的还好,还丰富。以前笔者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太小不适应创新,通过尝试,笔者发现他们的能力比我想象高得多,因此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3.评价设想

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评价方式。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笔者设计了一个"我参与,我成功"的成绩考核评价表,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能更全面、具体对学生进行评价,但也有它的弊端,即这种评价方式增添了教师的平时工作量。如何制定一种既简便由科学的评价方式将有待于教学中去实践去摸索。笔者坚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将使我校体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建平著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傅道春徐长江编

[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梁平编

[5]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王海燕编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模式

新课程不是传统的体育课加上原来的健康教育课合并的综合课程,而是更加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能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1.深刻理解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教学模式除了具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我们将其加以概括,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2.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2.1体育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所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使人们能够了解教学模式的来龙去脉.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2.2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方面.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部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构成体育教育模式的结构要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体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创新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如随时向教师发问),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

体育新课程主要是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到达既定的学习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采用新兴的街舞、健美操、搏击操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以后,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总之,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或轮流交替.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会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学习效果必定会大有提高.学生也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有权参与体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可以自由练习与思考,允许标新立异.师生关系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力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和师生关系的改善.

3.2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新课程,人性化教育,体育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57-01

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现在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和保健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教育,更要求我们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一、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性

教育教学只有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地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课程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身心才能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健康第一”体育教学基本理念

1、健身性

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本质特征,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必须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学校教育的根本。

2、基础性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目标,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今后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教育性

是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手段教育:一是要学习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二要遵守社会群体的行为道德规范。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在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4、娱乐性

娱乐性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人说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旋律,舞蹈的魅力在于它的节奏,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的一些学生不太喜欢体育,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体育教学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轻松愉快,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就得增加体育教学的娱乐性活动。

三体育与健康课的目的

1、激发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多掌握一些运动方法,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

2、意志的培养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只有不畏吃苦耐劳,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教学必不可缺少的,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学生意志,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

3、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积极性提高在心理上表现主动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求知欲强;课堂行为表现为能接受较大的运动强度和密度,技术掌握较快,锻炼的效果较好,不易发生伤害事故。

4、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和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2)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只要合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3)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

四、“健康第一”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8

关键词:中职体育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67

中职生在校期间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好,对体育技能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中职学校中还存在不重视体育课的现象,课时减少、设备匮乏,再加上中职生纪律差,少数学生甚至想方设法的逃课。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教学任务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亟需提高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注重关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体育教学中那些有趣的、可实现的教学过程以及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能很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开展运动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希望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肯定。充分肯定激励学生自身的潜力的充分发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作为职责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开展科学探究的精神。作为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必须要结合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并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激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训练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控,以及在后续学习中活动的自我调控。这些调控都能有效帮助该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并能克服训练中遇到的某些心理障碍,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战胜体育训练中的困难。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开展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同时,要求教师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体育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与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让课堂教学主体化、个性化,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技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用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来开展合作教学。把不同能力的学生相互的组合,实现因材施教。进行优势互补,诱发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适时加以点拨与指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例如:在教学“支撑跳跃”时,由于这项运动中的动作难度较大,于是就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了合作教学。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积极配合,并相互竞争。教师专门设置了不同的奖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实现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

3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要让学生乐学会学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体育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学习指标的,而是通过体育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放松学习的压力并通过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打好体育各方面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到这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感受到运动是一种快乐,从而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例如:在学习“急行跳远”这个运动项目时,我们不妨先测定一下每个学生的最好成绩。然后以每个人的最好成绩中80%一90%的成绩作为考核目标,考核出正确完成跳远动作的成绩。由于考核目标比自己最高成绩低,促使了学生反复的练习。因为留有一定的速度与力量余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掌握运动技术的快乐,进一步强化了学习运动技术的积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教学“立定跳远”时,为了让学生通过自我检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远度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有把握跳过的地点,并随时的进行调整。这样,以往的失败者南于在多次跳过的较近远度后,在教师认真的讲解并激励下,逐步的消除了恐惧心理,增强了运动的自信心,立定跳远的成绩渐渐提高。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激发学生参与锻炼

在中职生中难免有些学生因为中考的失败,从而导致了心理自卑现象的产生。尤其是很多学生,他们自认为自己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心理存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得不到老师与家长的理解与关爱。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加强耐心方面的指导与教育,避免盲目与急躁的发生。当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时,就及时地给予鼓励与表扬。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就确定新的学习目标,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出现失误的学生,首先要耐心指导,委婉地给予一些批评。只有真正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才能认真完成运动任务。中职体育教学也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应该进行精心选择,去掉那些不合时宜或不现实的资源。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总之,在中职体育教学中适时更新观念,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显得非常必要。中职体育教学应该大胆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进行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创新。中等职业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不断改进教学模式,适应现实未来就业的需要,从而建立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瑞吉.中职体育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11,(5).

[2]刘源溪.浅谈有效的体育课堂管理策略[J].新课程(下),2011,(1).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9

一、体育教学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否对体育有兴趣,必定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因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动机,不管什么人,凡是能使他感兴趣的事,他都会想方设法地了解,这是一种不需要外界压力而产生的自觉行动。比如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运动欲望,渴求掌握更多的体育技术和技能,不仅使自己个性和意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很乐意在运动中实现自己的才华和运动能力。除此以外,更为突出的是上课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刻苦地钻研技术,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学生处在这种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才能调动起积极的心理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反之,一个对体育毫无兴趣的学生,则表现为另一种态度:无论是什么项目都无法引起兴趣,始终是一种冷漠的态度,更谈不上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锻炼。在这种被动的状态学习,动力定型就很迟缓。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单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兴趣是事业成就的基础,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发明家无一不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强烈的兴趣。兴趣是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也是获得成功的巨大的推动力,所以学习兴趣程度的深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兴趣培养

1.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身价值。

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全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自己。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授课,可以消除体育课的枯燥乏味,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此,我确定了激发引导兴趣―学习运动技能―体验成功乐趣―形成体育价值观这一知识与技能全方位融合的心理教学过程。当学生有了参与热情后就转入正常的课堂教学,从动作由易到难的示范模仿,到学生整体自主地接受,结合富有亲切感的生活情景类游戏和比赛性练习,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涨,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例如:学习复杂或较难动作时,我有意识地利用动画或多媒体进行启发性辅助教学,用音乐渲染、动作表演附加语言描述情境的方式增加动作的直观性,使动作简单化,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对跑类内容我采用定时跑、定量跑、定时定量跑相结合或走跑等形式,或采用迎面接力跑、十字传递、追逐跑比赛,抑或结合一些奔跑类小游戏(蛇形跑、交替跑等),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自觉地在比赛中边动边学边领悟要点。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了预定水平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深化和放松练习,用4―5分钟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交流,互相纠错和总结,共同体验和感受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性别、体型和认知等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不同的练习阶段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对学生来说,营造友好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改变他们紧张压抑的情绪,容易高度集中注意力,树立起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情感交流信息畅通,就容易产生共鸣效应,在这种松而不懈的气氛中,学生情绪高昂并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示范,积极主动练习,技术要领掌握效果较佳,动作准确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学生通常会紧张拘谨,注意力分散,不愿意接受教师的示范指导,甚至不能充分发挥自我表现能力动地参与练习,也就谈不上课堂效果。要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课前及时调整好情绪,课上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课中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仪表、行为;要善于根据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开展多层次教学,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师生之间做到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情感交流,就可以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不断掀起教学高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优化体育器材设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场地、器材、教学手法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鲜事物的刺激常常会使学生乐此不疲,意犹未尽。因此,课上充分合理利用场地、器材,选配适当的音乐或舞蹈,运用无意注意的心理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点。只有教师不断地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提供不同的运动项目,同时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技术水平,探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吸引学生在体验性活动中不断提升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提高体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兴趣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在教学形式上采用集体参与竞争的方式,如成立校运动队、或者举办中小型运动会,都能更直观、更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起到直接的、显著的作用。

总之,实行兴趣教学,教师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以及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使他们自主地学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充分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得到增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队列队形;教学创新

在我国学校体育中,一直把队列队形练习,当作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集体行为规范和规范课堂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养成团结、活泼等作风,更能培养良好的身体姿势,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在实施新课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体育课中学生整齐划一的队列,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它对体育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勿用质疑的。在体育课堂常规中,队列陈形练习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组成部分,有它的要求;在体操教材中,有队列队形的内容;在教学组织方法中,还有队列队形的方法;在体育教学方法的“语言”中,也少不了运用队列“口令”的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队列队形练习,是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中发展体能的活动与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学练内容。

德国慕尼黑卡尔斯.费尔德中学体育教研室主任海缔.迈女士在1996年9月来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对笔者说过:整齐划一的队列队形在德国会让人们想起二战中纳粹侵略他国的痛苦回忆,但在中国一个班级有五六十名学生情况下,没有统一的队列队形来约束规范课堂教学是不切实际的,这是根据一个国家的国情来决定的。但如何不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到枯燥值得探讨。

一、队列队形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在集体活动中的集会等活动中,整齐划一的队列,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尽”。

2、有利于养成优美的体态。通过队列队形训练,有利于骨骼、肌肉的协调发展,养成“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的良好身体姿态,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因此,经常的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优美的体态和体形。丰富多彩的队形变化和图形练习还能提高学生对时间、空间的判断力,发展他们的韵律感和注意力,是体育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集合、分散以及集体移动等队列队形,是体育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组织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队列队形来调动队伍,可以节省教学组织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安全有序地进行。如,在课的开始,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能使学生迅速从课间自由活动转入严肃正规的体育课学习状态。又如,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采用一路纵队行进间做操或各种变换队形跑等,让学生在生理上逐步进入活动状态,完成向基本部分学习的过渡。

4、有利于培养意志品质。队列队形练习是一种重复性的身体操练,与学习其它运动项目相比,比较单调枯燥,而这也恰恰能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

二、新课程理念下队列队形教学的创新

过去,有些教师批评体育教学中严密的课堂组织是“军事化”的表现,把体育课上“死”了,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压制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博士曾提出:“体育课要加强队列训练和身体姿态的练习,以养成学生正确的姿势和体态,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同时形成他们良好的体态意识,要让中国的新一代都是‘站如松、坐如钟’,今后体育课的队列训练应该向‘姿态培养’和‘集体行动意识和能力培养’方向转化,要从每节课都有、但效果不佳的‘课堂常规’中解放出来。”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队列队形教学?不让队列队形教学成为“军训”,让枯燥的练习成为学生兴趣所在?

1、采用动作直观示范和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对直观教学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示范能起到良好的直观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弱,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配以图片加以说明队列队形教学,则效果更佳。如,螺旋型跑,教师直接带着学生练习会导致学生在进入圆心后队伍相互缠绕的现象,如果教师在练习之前,让学生看一会图形,再带领一组学生进行示范练习,这样全体学生练习起来会十分明确,不会再出现队伍缠绕现象。

2、以儿歌和顺口溜形式进行教学。儿童对于儿歌的节奏和乐感,有着天然的喜欢。所以在低段运用儿歌形式进行队列队形教学是非常合适的。如原地四面转法,学生对于脚跟为轴比较难理解,他在做动作时,往往会忘了脚跟转动,要么是依靠上肢摆动和躯干扭转带动下肢转动,要么是双脚跟一起转动,使身体摇晃不定,站立不稳。此时,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边拍手念儿歌“向右(左、后)转,右(左)脚的脚跟转,左(右)脚的脚尖转,脚跟脚尖一起转,一二”边做动作,这样做错的学生会更少些。对于有些动作要领通过顺口溜形式进行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记住。如齐步走或原地踏步,教师可以配合口令编顺口溜“抬头挺胸,手臂摆直,精神饱满,动作有力!”

3、以个人尝试和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操练。有些队列练习,在学生熟练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独自尝试练习和小组分散练习,一来可以培养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体育小干部,成为教师的助手,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三来也可以让个别动作不够熟练或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地改正。如,立正和稍息、原地四面转法、齐步走、原地踏步等,都可以通过个人和小组形式来完成练习。还可以通过择优表演方式给予评价等,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动作质量的提高。

4、以游戏和竞赛形式促练习兴趣的提高。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如果把队列队形练习融入到游戏之中,这对学好队列队形都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反口令练习对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应变和快速反应能力有着较大作用,如教师喊“稍息”,学生做“立正”动作;教师口令是“向左――转”,学生做“向右――转”。例如,队列练习单元教学结束后,可以开展同年级段的会操比赛,或组成图案的队列比赛等,就能使枯燥的队列练习,变成具有美感的集体活动。对新入学一年级小朋友练习排横队,由于学生方位感觉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可以发放座位牌形式来保证学生排好队伍。

5、有创意地设计队列队形。平时上课,教师从方便、简单的角度出发,一年四季采用四列横队形式,让学生感到了无生气和激情。为此,教师应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观看、交流、听讲、练习和安全的队列队形,如放射形队形、圆队形、方形队形、弧形队形等。还可以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两路纵队跑进向教师击掌问好再列队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队列队形练习兴趣。还如齐步走可以是集体横队和纵队走,还可以分单数和双数学生反方向或同方向走等。

6、教师要设计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练习。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他们喜好练习有一定的情节或生活场景的内容,这样能对他们胃口,他们更有兴趣学习,所以我们能够把队列队形练习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一定能起到较好效果。当然,这样的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不要牵强附会。如,四面转法可以采用“红绿灯”游戏;还可以营造火灾等生活场景练习,如笔者曾上过一堂以火灾演习为内容的课,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列队“参观”,教师当讲解员,突然一声警报响起(意味着火了),学生听到后快速列队猫腰跑到指定的“安全地点”。对于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们还可以进行拓展,如遇地震时,如何有效规避等都可以应用到体育课中。我区一所小学的一名学生,当他家在夜里遇到火灾时,该学生应用体育课中学到的知识,用湿毛巾捂口鼻从容撤离火灾现场,虽然家里受灾了,但他与家人完好无损。

7、树立榜样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体育教学中的队列练习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注意教师自身榜样的树立和氛围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和挺拔的体态就是对学生的示范和气氛营造,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体态,肯定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榜样作用。因此,教师每节课都要要以身作则,姿态和动作要规范。如果,体育教师平时自身的站姿和动作姿势都是不规范的,长期以往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反面作用,这对教师的教学是有一定杀伤力的。其次,教师宏亮和正确的口令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结束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队列队形是一项集体学练活动,需要个人正确动作规范,还需要集体的协同配合,整齐的队形、统一的步调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尤其是队列、队形变换练习时,集体配合以及每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所以,一节好的体育课必然有一个有序、流畅、安全、简洁、快速的队列队形伴随其中,这也是体育教师实现每一部分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快速、明了、有序和安全的队列队形调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它需要学生和集体一起不断地协同配合,才能达到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是,一堂课中的队列队形练习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课中要突出练习的“精和严”。毕竟,队列队形练习不同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它是一项教育性和辅的教材。练习中教师要抓到点子上,要给学生队列队形练习创造“威严但不呆板,精神而不松垮”。另外,教师每节课的队列队形练习应该要有明确的目标,同时,练习时要力求人人过关,不可以有滥竽充数现象,为练习而练习,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

在体育课中队列队形教学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课的精华,更要开动脑筋,创新思想,精心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丰富教学内容,队列队形教学一定能够让学生喜欢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明亚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队列队形教学之研究》,省略,2007年10月25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立新,《刍议新课程背景下队列队形教学之研究》,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