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十篇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十篇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58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1

关键词:整体护理干预;小儿腹泻;临床应用

小儿腹泻为临床儿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给患儿造成严重影响。资料显示,腹泻是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此类疾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尤为重要[1]。对此,将抽选我院接收腹泻患儿100例,分别给予不同程度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选2012年8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小儿腹泻患儿100例,按临床接受护理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常规组、干预组),常规组患儿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处于1个月~2岁,平均(15.5±0.5)个月;干预组患儿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处于2个月~2岁,平均(17.6±0.6)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可比较(p>0.05)。

1.2临床诊断①患儿均符合腹泻疾病临床诊断;②临床表现:患儿均存在多便、持续发热等临床表现;③患儿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由家属签署临床意向书。

1.3方法常规组患儿实施临床基础性护理,干预组患儿实施临床整体护理干预,如下:

1.3.1心理护理腹泻发病急,致使患儿烦躁、不愿进食,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甚至间接影响患儿家属。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首先需给予患儿家属心理上的护理,让其清楚认识到腹泻疾病内容,以便消除患儿家属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指导患儿家属多鼓励患儿,帮助患儿进食,为后续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1.3.2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如大便性状、颜色等,若发现异常现象立即通知医生处理;若患儿存在持续发热现象,护理人员需格外注意,根据医嘱进行退热处理[2]。资料显示,腹泻患儿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观察患儿是否存在意识模糊等临床症状,准确记录尿量、体温等指标,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1.3.3饮食护理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实际进食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指导患儿家属让其少吃油腻食物,多喝水,遵循循序渐进的饮食原则,以流食为主,如情况允许还可静脉营养[3]。

1.3.4预防感染资料显示,腹泻由细菌感染导致,因此,临床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便预防感染;做好病床周围消毒工作,护理期间认真洗手,并借助消佳净喷洒病房,及时清洗排泄物,从而更好地防止感染[4]。

1.3.5健康教育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还需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多吃新鲜、干净食物,避免肠胃感染;教会患儿饭前便后洗手,适当室外活动等,加强其免疫力。

1.4观察项目①比对两组患儿临床结果,标准: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不见,大便成形为见效;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大便逐渐成形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大便性状等未变化为无效;②比对两组患儿护理结果;③比对两组患儿各指标。

1.5统计学方法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x±s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结果比对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临床好转率和常规组患儿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2.2两组患儿护理结果比对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率和常规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2.3两组患儿各指标比对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止泻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3讨论

小儿腹泻为临床儿科常见病,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必须加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以便减少并发症[5]。本组研究实验的100例腹泻患儿,分别给予临床基础性护理和整体护理干预,结果表明:临床整体护理干预组患儿临床好转率、临床护理满意率、止泻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和基础性护理组患儿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参考文献:

[1]张书平,郑丽.临床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2(03):517.

[2]孙小莉.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4(33):92-93.

[3]沙吾列・木塔力甫,朱慧洁.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18(08):117-118.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2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ofclinicalnursingpathwayinthenursingofpatientswithacutekidneyinjury(aKi)complicatedwith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method:54patientswithaKicomplicatedwith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frommarch2010toJanuary2015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theinterventionalgroupfor31casesandtheconventionalgroupfor23casesaccordingtothenursingmethods.theconventionalgroupwasgivennursingcareaccordingtoconventionalmethods,andtheinterventionalgroupwasgivennursingcareaccordingtoclinicalnursingpathway.thehospitalizationtime,hospitalizationcosts,hospitalmortality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onedaybeforedischarge,thequestionnaireofdiseaserelatedknowledgeandnursingsatisfactionwerehandedouttothepatients,andcomparedthenursingqualityscore.Result:thehospitalizationtimeoftheinterventionalgroup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atoftheconventionalgroup,thehospitalizationcostswassignificantlylessthanthatoftheconventiona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healthknowledgemasterrateoftheinterventionalgroupwas87.10%(27/31),which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60.87%(14/23)oftheconventionalgroup,thenursingsatisfactionoftheinterventionalgroupwas(100%)significantlyhigherthan78.26%oftheconventionalgroup,andthenursingqualityscoreoftheinterventionalgroupwas(97.28±2.45)scores,which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90.67±2.59)scoresoftheconventiona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linicalnursingpath;acutekidneyinjury;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effect

First-author’saddress:FutianHospitalaffiliatedtoGuangdongmedicalCollege,Shenzhen51803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2.027

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是由于外科手术等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引发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具有发病急、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1-2]。而消化道出血是aKi的常见并发症,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可明显增加aKi患者住院死亡的风险,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威胁[3]。合理有效的护理工作在降低aKi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由医院专业人员制定有顺序性、时间性,且适合某种疾病大多数患者的最有效照顾流程的护理规范[4]。本院成立了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制定了适合aKi并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并对31例aKi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aKi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4例,均经临床症状、实验室及纤维胃镜或血管造影确诊。根据上述患者采用的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干预组31例和常规组23例。干预组31例患者中,男17例(54.84%),女14例(45.16%);年龄19~78岁,平均(53.17±7.23)岁;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41.94%)、慢性肝病10例(32.26%)、高血压8例(25.81%)、慢性肾脏疾病6例(19.35%)、糖尿病5例(16.13%)、凝血功能障碍3例(9.68%)、严重低氧血症2例(6.45%)、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9例(29.03%)、合并外科手术后3例(9.68%);急性肾损伤网络(acutekidneyinjurynetwork,aKin)分期:1期0例、2期0例、3期31例(100%)。常规组23例患者中,男13例(56.52%),女10例(43.48%);年龄19~76岁,平均(52.94±7.55)岁;合并心功能不全10例(43.48%)、慢性肝病6例(26.09%)、高血压4例(17.39%)、慢性肾脏疾病4例(17.39%)、糖尿病3例(13.04%)、凝血功能障碍2例(8.70%)、严重低氧血症1例(4.35%)、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7例(30.43%)、合并外科手术后2例(8.70%);aKin分期:1期0例、2期0例、3期23例(10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合并急慢性疾病、外科手术、aKin分期及aKi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aKi诊断:参照aKin诊断标准,(1)48h血清肌酐上升≥25μmol/L;(2)7d内血清肌酐上升至≥1.5倍基线值;(3)持续超过6h尿量20g/L,且24h内需输血2U;(4)呕吐物或鼻胃管引流液为鲜血或咖啡样物质,或大便呈黑色柏油样,隐血试验呈强阳性(5)经纤维胃镜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为上消化道[6]。

1.3方法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病情及出血情况采用纤维胃镜下局部喷洒或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止血、电凝、钛夹出血、硬化止血等方法治疗。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指导、一般心理护理等,干预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系统的护理。具体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步骤如下。

1.3.1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和心理状态,并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护理需求,结合专家指导和医生的诊疗计划,制定合理、科学的“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表”,见表1。

1.3.2针对护理路径表的学习与培训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针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相关知识、实施要点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分层开展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理骨干指导、培训,然后再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对“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表”的掌握程度与护理技能。

1.3.3具体实施(1)患者入院后,则由护理人员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评估患者的护理需求,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完成护理记录。(2)护士长定期检查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情况,给予监督和指导。(3)若实施过程中,因患者病情恶化或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路径实施延迟,需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备注栏上进行标注,患者出院后由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进行全面效果评价,评估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并总结路径实施经验,分析路径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逐步完善临床护理路径表。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并于出院前1d发放由本院自行设计的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健康知识调查表,内容涉及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心理指导、作息要求、饮食原则、活动原则、感染预防、尿量记录、标本留取方法、治疗知识等10项,每项分数为0~10分,总分0~100分,总分≥80分为掌握。同时发放本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护理记录等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住院死亡情况比较干预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干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87.10%(27/3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0.8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69,p

2.3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非常满意率和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干预组的护理质量评分(97.28±2.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67±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569,p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最先在20世纪中期,由美国护士Zander[7]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于医院的急救护理,且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已广泛应用于西方临床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进而节省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8-9]。临床护理路径于1996年开始进入我国,经大多医疗结构和专业人员的探索和研究后,目前亦已取得较大进展,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标准化,并迅速识别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异,利于护理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护理工作,并通过持续进行质量改进,促进护理质量和护理有效性的提高,通过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医院经济效益,对控制医疗成本,节省不必要的社会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10-11]。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3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153-02

预见性护理是临床工作人员结合病人的临床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以临床护理知识为核心,预判病人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个提前的评估及预判,并预见性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为探讨针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介入方法进行治疗的预见性护理效果,回顾该院2012―2013年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采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开展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总计54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男48例,女6例,平均(55±3)岁。主要梗死区域:前壁41例;下壁13例;单一、双向以及三向支向病变患者依次为46例、6例、2例。其中高达10例(19%)发生了心律失常合并症,年龄(64.12±4.12)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术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各300mg嚼服。针对冠状造影(CaG)选取Judkins法,左右冠状动脉的情况清晰显示,进行多投照后进一步对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进行确定,在靶病变区域在球囊预扩张后将支架植入。成功支架植入评定标准:管腔残余狭窄300s。最后患者转入CCU监护病房,行低分子肝素5000U行皮下注射,每12h进行1次。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预见性护理:(1),急救护理:①送入CCU进行监护,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避免移动。②心理安慰,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给予鼻管或面罩进行氧气吸入,氧浓度为3~6L/min之间。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立刻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6~8L/min,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绞痛,因此,按医嘱尽快解除疼痛非常必要,例如:吗啡或哌替啶等。这类药物有上瘾性,用量要严格控制,避免上瘾[2]。④溶栓类药可以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溶栓类药物使用的时间越早(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相关检查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钾、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病患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心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总有效率8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27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3.7%);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14.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因为心脏血管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3]。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症发病率的增加,如何加强该病症的治疗和护理逐渐引起临床重视。目前,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存在一定并发症。因此,必须强化护理干预能力[4]。

经该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分析,该组研究中介入治疗成功率观察组(99.3%)显著高于对照组(91.2%);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室颤动发生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1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同时赋予优质的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进而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能够有效提高一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值得推广。但是,该研究中的入组对象较少,以此研究结论来总结其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尚不十分可靠,仍需进一步增加病例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利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的护理配合[J].广东医学,2011,32(4):535.

[2]杨清艳.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位报,2011,32(22):3737.

[3]邱春香.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33):142.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4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台州市317200

【摘 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抑郁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对其服药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的临床影响效果。方法:随机择取76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患者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8例)。分别对他们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进行临床服务干预,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服药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94.74%)和护理满意度(92.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8.95%,76.32%),两组比较的差异性显著,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进行临床服务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增强患者满意度,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理想、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法。

关键词抑郁症;优质护理;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抑郁症,也叫抑郁障碍,是精神科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1]。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危险因素主要有情绪、心理、社会环境等。选择我院2012年01月~2015年01月以来,精神科收治的抑郁症患者76例。将他们根据入院就诊时间划分成平均的两组,即: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对照组38例,采用优质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并对比、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现将详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择取2013年05月~2015年05月之间,在我院精神科进行治疗的76例抑郁症患者。年龄14岁~70岁,平均(32.6±6.4)岁;女性33例,男性43例。根据入院时间对76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8例,观察组患者38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即给予患者精神科一般性的心理疏导、访谈式交谈、环境护理、药物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

1.2.2观察组

采用优质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即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方法同上)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更加优质化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

(1)建立患者临床护理档案。

(2)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心理干预。

(3)加强同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建立护患信任。

(4)指导家属同患者进行科学的亲近沟通,提高家属及社会对患者的支持度。

(5)加强药物干预护理。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软件spss12.0对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的服药总依从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组间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临床分析统计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6.32%(29/38),其中:非常满意14例,满意15例,不满意9例。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2.11%(35/38),其中:非常满意22例,满意13例,不满意3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困扰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多发性疾病之一。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思维迟缓、心境低落、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以及其他生理症状等[2],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大部分人对抑郁症的了解仍停留在“精神病”阶段,对抑郁症谈之色变,避恐不及,更是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病情的加重和反复[3]。因此,在临床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重点关注和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优质、科学的临床护理服务,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状态,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本次随机抽选的抑郁症患者当中,采用优质护理进行临床干预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4.74%和92.11%,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78.95%,76.32%),两组对比的差异性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干预服务中,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服药依从率,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更好的辅助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帮助和促进他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有莲.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21):95-96.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5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术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指的是患者在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出现了炎症性改变,患者一般以呼吸困难、咳嗽、体温升高、痰量增多等为临床体征,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后续治疗[1]。肺部感染属于临床上各种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般老年患者、儿童等由于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因此临床上如何对手术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对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0.53±4.77)岁,体重45~78kg,平均体重(56.63±5.82)kg;对照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0.21±4.79)岁,体重43~79kg,平均体重(56.81±5.86)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馋鬼手术室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了以下措施:①进行术前护理,护士要积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让患者更好地配合临床护理措施实施,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心肺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并进行有效地排痰,让患者取正确上身前倾,缓慢深呼吸后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数秒后进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缩唇将其余气体尽可能呼出,循环2次后休息。②做好术中护理措施,术中要注意为患者进行保暖,避免受凉,护士要积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进行处理。③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干预,上术后6h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术后6h后取半坐卧位;积极给予患者吸氧和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同时继续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对于痰液粘稠且无力咳出患者可采取经口鼻进行吸痰;术后要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地镇痛并控制好补液的速度,保证营养摄入的充足与丰富。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肺部感染诊断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可见咳嗽、咯痰,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可伴有发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比例增高,肺部X线提示肺部伴有炎症性浸润[3]。采用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1。

注: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χ2=3.9158、10.3333,p=0.0478、0.001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注: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t=7.2064、7.8066,p=0.0000、0.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认为临床上造成肺部感染发生的因素较多,常见的有由于患者年龄的增长造成了患者肺脏功能的降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了发生心源性肺水肿并发肺部感染;还有部分患者由于吸烟等导致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造成了伤害,产生了肺脏换气与纤毛运动的障碍。在临床上手术治疗由于伤口会刺激患者肺部的呼吸系统,让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当患者咳痰时疼痛等多种因素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无法及时的排除,长期潴留在呼吸道导致了阻塞性肺不张以及肺部感染,此外手术过程中对于患者肺脏的牵拉与挤压导致肺部的损伤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因此进行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能够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4,5]。

我院通过对患者进行了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强化了围手术期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的强化,既重视护理本身对患者干预效果,同时也对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等知识的掌握进行了干预。术中注意对患者的保暖,避免受凉;手术后护士要加强对患者指导与病情变化的观察记录,积极地给予镇痛措施、吸氧等对症处理,防止各种因素导致患者肺脏通气量与弥散面积减少造成呼吸功能不全发生,此外还有积极的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减少细菌通过口腔定植,引发感染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可以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玲,唐丽.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2):142.

[2]赵爱平,胡文娟.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浅低温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理杂志,2012,24(5):4-6.

[3]朱文君.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312-1313.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6

关键词:儿童;哮喘病;护理干预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treatmentandnursinginterventionofchildrenasthma.methods:choose120casesofchildrenwithasthmaastheresearchobject,is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controlgroupasthmathroughroutinetreatmentandnursing,observationgroupimplementtargetednursingintervention.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67%,observinggroup,controlgrouptotaleffectiveratewas80.00%,comparingthetwogroup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wogroupsofpatientsbeforeandaftertreatmentoftheemergencynumberandthenumberofattacksinobservationgroup(1.6+0.9),(0.1-0.2)andthecontrolgroup(2.6+1.9),(0.6-0.3)times,comparingthetwogroup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clinicaltreatmentofasthmainchildrenwiththemethodofnursinginterventioncaneffectivelyimproveclinicalsymptomsofheartandlungfunction,reducethenumberofasthmaattacks,hasclinicalvalue.

Keywords:children;asthma;nursingintervention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1]。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慢性支气管疾病。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儿童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儿童哮喘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3.12±0.19)岁。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年龄(3.01±1.03)岁。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哮喘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脉搏加快、有吸气性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所有患儿均无糖皮质激素等禁忌症,无心源性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给予患儿进行住院治疗,并对患儿进行相应常规治疗哮喘的方法;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方法。首先患儿住院时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方位了解,建立患儿档案。其次,在住院期间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其中包括注意事项、紧急救助措施、饮食等方面。最后,结合患儿的病情为患儿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体征得到显著改善;②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体征得到一定改善;③无效,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检验,p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4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哮喘治疗效果分析[n(%)]

2.2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的变化情况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数值的变化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儿肺功能变化情况分析(x±s)

2.3比较两组患儿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发现,观察组患儿发作次数为(1.6±0.9)次,急诊次数为(0.1±0.2)次,对照组患儿发作次数为(2.6±1.9)次,急诊次数为(0.6±0.3)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x±s,次)

3讨论

哮喘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过敏性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影响儿童生命健康[2]。哮喘病的发病原因包括药物、饮食和过敏原等,一旦发作儿童的气道反应会急剧上升,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也会提高[3]。现阶段临床对儿童哮喘病的治疗通常是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儿童哮喘病的治疗采用针对性干预治疗护理。儿童入院时,对儿童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等做细致的了解和记录。掌握好儿童的疾病情况和用药情况。在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帮助家长和儿童在日常的护理中能够明白治疗重点和治疗注意事项。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的肺功能的数值明显高于治疗治疗前的数值,可见应用护理干预进行临床治疗能够减缓儿童哮喘症状。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急诊次数和发作次数为观察组(1.6±0.9)次、(0.1±0.2)次,对照组(2.6±1.9)次、(0.6±0.3)次。由此可见应用护理干预于儿童哮喘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儿童哮喘的发病次数。综上所述,对儿童哮喘的临床治疗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心肺功能的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匡庆贵,付印强,文运衡,等.孟鲁司特辅助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5,04(12):761-763.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7

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红河蒙自 661199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介入方法进行治疗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使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54例,将这些病患分成两组,比较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心率、住院时间、介入治疗成功率、心室颤动发生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减少恢复时间,增加恢复率。

http://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153-02

[作者简介]张丽红(1972-),女,白族,红河蒙自人,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和内科护理工作,邮箱:1210852744@qq.com。

预见性护理是临床工作人员结合病人的临床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以临床护理知识为核心,预判病人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个提前的评估及预判,并预见性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为探讨针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介入方法进行治疗的预见性护理效果,回顾该院2012—2013年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采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开展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总计54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男48例,女6例,平均(55±3)岁。主要梗死区域:前壁41例;下壁13例;单一、双向以及三向支向病变患者依次为46例、6例、2例。其中高达10例(19%)发生了心律失常合并症,年龄(64.12±4.12)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术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各300mg嚼服。针对冠状造影(CaG)选取Judkins法,左右冠状动脉的情况清晰显示,进行多体位投照后进一步对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进行确定,在靶病变区域在球囊预扩张后将支架植入。成功支架植入评定标准: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分级2-3,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无复发且无急诊外科旁路移植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一旦确定患者开始进行手术介入治疗后,要对其进行肝素(60~100U/kg)注射,以保证对患者活化凝血的时间(aCt)>300s。最后患者转入CCU监护病房,行低分子肝素5000U行皮下注射,每12h进行1次。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预见性护理:(1),急救护理:①送入CCU进行监护,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避免移动。②心理安慰,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给予鼻管或面罩进行氧气吸入,氧浓度为3~6L/min之间。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立刻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6~8L/min,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绞痛,因此,按医嘱尽快解除疼痛非常必要,例如:吗啡或哌替啶等。这类药物有上瘾性,用量要严格控制,避免上瘾[2]。④溶栓类药可以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溶栓类药物使用的时间越早(<6h),对发生梗死的心肌范围、预后有明显改善。⑤为患者使用血管扩张药物。(2)介入术后护理:①介入治疗后,需卧床休息,减少心肌活动、心肌耗氧量。②饮食、排泄给予患者低盐分、低脂肪以及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饮食可以少量多餐。③术后继续使用各类抗凝、降低心率、降脂的药物,避免患者因使用药物过量对心脏以及其它脏器带来伤害。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相关检查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钾、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病患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心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总有效率8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27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3.7%);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14.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因为心脏血管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3]。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症发病率的增加,如何加强该病症的治疗和护理逐渐引起临床重视。目前,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存在一定并发症。因此,必须强化护理干预能力[4]。

经该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分析,该组研究中介入治疗成功率观察组(99.3%)显著高于对照组(91.2%);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室颤动发生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1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郑秀清,任芬如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血钾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避免了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观察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经研究可知,对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加强治疗期间的预见性护理,意义重大。

在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同时赋予优质的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进而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能够有效提高一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值得推广。但是,该研究中的入组对象较少,以此研究结论来总结其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尚不十分可靠,仍需进一步增加病例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http://

参考文献

[1]陈利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的护理配合[J].广东医学,2011,32(4):535.

[2]杨清艳.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位报,2011,32(22):3737.

[3]邱春香.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33):142.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8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维持治疗期;护理干预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临床自身免疫性常见疾病,能够引起机体多个脏器出现病变及功能受损,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损伤,在临床上被称为狼疮性肾炎。该病多发于女性青壮年,住院治疗可以缓解其临床症状,但出院后仍需要进行维持治疗,长期服药并定期复诊,因此患者的服药及生活情况对其治疗效果影响较大,常会出现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部分狼疮性肾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维持治疗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86±5.37岁;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9.35±5.43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例经临床综合检查均确诊为狼疮性肾炎,经住院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而后出院进行维持治疗。所有患者在本次实验前均对实验有充分的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如下:

1.2.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详细讲解疾病的病因、影响因素、发展与转归,以及维持治疗的方法、作用及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提倡建立家庭支持体系,由患者家属帮助、督促患者定时、定量完成服药治疗并定期复查,同时对血压进行检测,加强对皮肤的护理;并根据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出现的问题与障碍,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及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帮助其加强治疗的信心与耐心,克服心理障碍,积极、正确的面对疾病及治疗。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进行指导、调整,告知其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对疾病的影响并予以指正,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科学、规律的生活、饮食习惯;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以低盐、高蛋白食物为主,可以每日饮用脱脂牛奶,同时注意控制营养的均衡及脂肪的摄取,禁忌食用油炸食品及海鱼、虾蟹等发物。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依从性、满意度及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3讨论

狼疮性肾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各种内脏器官受累,大部分均伴有肾炎,故又称狼疮性肾炎,而肾脏的病变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较大。该病在住院治疗后可以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但不能完全治愈,常需要出院后长期的服药进行维持治疗,导致病程时间较长、病情较复杂,患者在长期的疾病与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下,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负面情绪,而其临床治疗需要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与皮质激素,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对治疗的排斥性[2]。患者对治疗的不配合与不依从导致其临床疗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造成病情常反复发作,加大治疗难度,延长病程,进一步加深对患者的损伤与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该病患者在维持治疗前实施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作用。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狼疮性肾炎维持治疗期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满意度,降低复发率,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9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预见性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9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77-02

近年来,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和流行的趋势,已成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小儿支原体肺炎占肺炎总数的33.1-41.7%。[1-2]小儿支原体肺炎与一般肺炎不同,其肺部临床症状明显且较重,但肺部体征较轻,临床以刺激性干咳为主,伴发热,热型不定,时间长,病情表现多样,进展迅速等特点,严重者可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3]。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运用阿奇霉素治疗12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现将治疗及预见性护理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岁以上的12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4例和6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因3岁以下患儿无法自我表达,故不作为研究对象。

1.2治疗方案两组病例的治疗均选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剂量10mg/kg.d,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浓度为1mg/ml,采用序贯疗法。对照组滴速控制在20-30滴/min以内,治疗组加入维生素B650-100mg同时静脉滴注。并按4.5ml/(kg.h)滴速进行静脉滴注。对合并有其他感染者(痰或血液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加用敏感抗生素,有肺外合并症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1.3护理措施两组均予一般性护理、发热护理、呼吸道护理和饮食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同时予预见性心理护理和消化道护理措施。

1.3.1一般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时病室地面消毒。为避免交叉感染,尽可能将同病种的病儿安置在同一病室,并对疾病轻重程度不同的患儿分开护理。急性期嘱患儿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每日指导患儿用0.9%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次,这样可增强食欲,且可有效防止口腔炎的发生。

1.3.2发热护理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温一般波动在37-41℃,多在39℃左右,初期为不规则发热[4],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和伴随症状、体征等,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并记录。对高热患儿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措施,在退热的过程中,做好保暖措施,及时擦干汗水,补充水分,防止虚脱及受凉。对于有热惊厥病史的患儿,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双目凝视,肌张力高等抽搐先兆,并做好急救准备。

1.3.3呼吸道护理支原体肺炎的咳嗽为阵发性剧咳,有时伴有气促、紫绀,甚至呼吸困难、喘憋等危急情况,且咳嗽时间长,止咳效果差,所以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同时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有利于气体交换和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减轻喘憋和缺氧症状。要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保持口腔卫生,不定期给患儿拍背及变换,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对于较大儿童要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排出分泌物,同时给患儿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的排出;必要时适当吸痰,以清除呼吸道黏稠的分泌物。

1.3.4饮食护理罹患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多数会出现食欲不振,护理人员要切实做好对患儿家长的饮食指导,给予牛奶、豆腐、鸡汤、精肉等清淡、易消化及富含营养的食物,同时食品要多样化,尽量适合患儿口味,少食多餐,多吃蔬菜、水果,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5预见性心理护理患儿患了支原体肺炎后本身及家长易产生恐惧心理,尤其是告之要住院治疗后,自以为病情较重及已知的住院后打针、吃药,其恐惧、紧张心理会更加明显,此阶段护士要多安慰患儿,以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和家长介绍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程、预后等,使患儿家长用精湛的技术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也可通过讲故事、玩玩具以消除患儿紧张恐惧心理。在住院后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和疏导,有效稳定患儿的情绪并详细告知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性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情绪。对于在治疗后已出现反应的患儿,要主动告之系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而非病情加重的表现,鼓励患儿和家长积极地坚持配合治疗,完成疗程。

1.3.6预见性消化道护理支原体肺炎首选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但这类药物胃肠道刺激性大,易引起胃部不适,出现此反应的患儿易产生恐惧心理,家长也多顾虑,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前,护理人员要详细询问患儿有无胃病史,既往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史;要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循序渐进的特点,注意了解患儿的病情、用药目的、注意事项,并在治疗中加强巡视,随时观察及时处理。对于出现反应的患儿要耐心解释,使其认识到待身体逐渐适应后,胃肠道反应会明显减轻,鼓励患儿及家长配合临床治疗和各项护理操作。在治疗前,嘱患儿进食面包、苏打饼干等含碱性食物。根据研究要求和医嘱治疗组在静脉点滴液体中加用维生素B6,同时注意输液浓度和输液速度,减轻和缓解患儿可能性出现的胃肠不适。

1.4护理效果评价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5]及胃肠道反应评价。

胃肠道反应评价标准:无反应――未出现任何消化道症状;轻度反应――仅出现短暂的腹疼痛或不适,或轻微恶心但未呕吐;重度反应――有明显的腹痛或恶心、呕吐,不能坚持用药[6]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患者满意度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胃肠道反应治疗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对临床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判断,并且能够做到对患者的病情做到提前预知存在的风险和护理的风险,因此能够合理有效地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避免患者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7]。根据文献资料复习结合临床观察的积累,在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所选药物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预知到本病主要是患儿和家长对疾病本身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以及在治疗的过程中药物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针对此,采取了预见性心理护理和预见性消化道护理(加入维生素B6、控制输液浓度和滴速)。临床观察表明,运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配合做好预见性心理护理和消化道护理,能提高患儿和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能有效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晓青.78例小儿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中国病案,2011,12(8):67.

[2]许万宏.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抗生素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4(10):729.

[3]赵立芳.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10,7(35):54.

[4]胡菊英.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的护理.实用医学,2006,23(9):65.

[5]李新姣.预见性护理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中国中医急诊,2009,18(6):1021.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篇10

方法:选取自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急诊治疗的上消化出血患者120例,对其随机分成循证组与预见组,分别进行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种护理的临床疗效,记录出血次数、止血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对照护理,采取循证护理的循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采取预见性护理的预见组,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救期间,循证组出血次数高于预见组,但止血时间显著优于预见组,p

结论: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中各有优势,因此应该将其有机结合,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13-01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是由于食管以及胃肠等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所造成的急性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同时并伴有血容量减少与不足的循环衰竭情况,对患者生命质量危害极大[1]。本组研究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进行对照护理,评价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施用效果。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21-74岁,其中72例肝硬化并发出血,48例消化道溃疡并发出血;对患者进行询问与随访调查,其中54例因工作劳累引发出血,31例因情绪失控引发出血,21例因饮食不当引发出血,14例因气温不适引发出血。事先告知患者本研究目的,征得其同意后,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循证组与预见组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并发症以及出血诱因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基础护理方法: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常表现为呕血与黑便,所以两组患者都要进行基础护理,首先要进行口腔护理,如在患者呕血时,及时进行清理,并在急性出血期采取禁食措施,早晚各进行一次细致的口腔清洁[2];其次针对黑便进行护理,如果患者如厕频率较高,建议使用温水进行便后清洁,并促使臀部清洁干燥,防止产生湿疹,并保证合理饮食,多予以患者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的食物。针对具有便秘病史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遵医嘱,慎用药物,并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再次发生急性出血。循证护理方法:循证组患者在进行急救治疗的同时,采取该种护理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症状,采取适时的正确的护理方法,尤其是观测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同期也要密切注视患者体温、血压等基础指标的动态变化;再者予以患者心电监护,防止其情绪波动影响正常治疗与护理,准确记录患者呕血与黑便情况,并进行血常规检测[3]。预见性护理方法:预见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提前做好并发症以及出血等情况的预见性护理,一般来说,预见性护理主要根据观察患者是否有喉部痒感,胃部是否有灼烧感,有无恶心症状等,判断出血先兆,并根据血压与尿量等情况,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发展趋势,进而做好抢救与护理准备[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处于急性期的出血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急救治疗,不然对其生命安全影响极大。而临床上主要采用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来协助急救进行护理治疗,本组研究就是通过临床实践来比较二者之间的施用效果。其中循证护理的出发点是临床实际问题,也就是根据患者已发生的临床症状,采取正确的最佳方法去进行护理干预,属于事后护理[5];而预见性护理的出发点时临床可能性问题,也就是需要护理人员根据实践经验,根据患者所患有的疾病,去预见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后遗症以及并发疾病,提前采取护理干预,进行防治护理,属于事前护理。本组研究中的循证组,首先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其焦虑紧张的消极情绪,其次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血浆代用品来缓解微循环障碍,并及时补充血容量,进而维持血压恒定,再者对于呕血患者,采侧卧与半卧位,最后进行用药指导,如垂体后叶素不宜滴注过快,如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等;而预见组的护理方式,同样先进行心理护理,疏导其心理障碍,缓解其恐惧紧张情绪,并针对临床基础资料,实行不同的护理方式,再者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结合以往的护理经验,采取预见性措施,防止再次出血与并发症的发生,最后对患者进行预后指导,如何正确饮食,建立规范的作息时间等[6]。通过临床护理实践,两组护理总有效率相差不大,循证组(88.3%)略低于预见组(90.0%),同时循证组出血次数明显多于预见组,但其止血速度显著优于预见组,由此可见,采取预见性护理能够降低临床出血次数,而循证护理则可以在发生出血后及时止血,再根据随访调查,预见性护理通过出院指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之于循证组具有显著意义。笔者认为,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各有千秋,而在临床施用上,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更适于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的独特护理方法,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综上,鉴于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各具优势,因此应该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其进行有机的融合,使二者共同发挥作用,在提高临床护理效率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苏红,鲜继淑.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见性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38

[2]张艳琳,刘俐,孙永刚.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07,28(6):10

[3]梁华红.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8(26):6463-6464

[4]王雪梅.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内科护理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