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十篇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十篇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39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学科学,衔接,学习方法,教学

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物理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因此,中小学衔接教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好这个衔接呢?我想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将小学的相关知识再拿到初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计划和准备,有目的、分步骤地进行。在此以初中为主体对科学衔接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物理学科从初二年级开设,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接触一些物理现象,但是一般不介绍严格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周密的实验、复杂的计算等等。当物理学科正式开设后,严格概念的界定、定理定律的证明与推导、周密的实验操作、复杂的计算就逐步引入。初二学生在接触物理学习之前,就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们有自己对物理学的憧憬,诸如神秘感、探索的欲望,来自高年级学生的影响,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初中物理做好了知识和情感上的铺垫。如果能把初中物理教学与小学科学课教学有机的衔接起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育系统,就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少学生进入中学后的物理学习的不适应,使学生在小学养成的科学素养、探究兴趣顺利地转化为初中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从流畅的过渡中更为轻松地学到物理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物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衔接

初中物理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其核心理念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物理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它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成为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研究科学课与物理课课程标准,明确小学3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课学习之后,应该或可能达到的程度,对指导初二年级物理教学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本知识的衔接

科学课的科学知识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方面。其中物质世界与初中物理联系紧密。小学科学课的物质世界部分从内容上来说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与小学科学课程密切相关。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初中和小学是分开办学,教师又缺乏沟通的平台,导致物理课的教学与科学课相互脱节。中学物理教学和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应研究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在内容和科学思想上有哪些衔接点,思考如何利用学生在科学课中已形成的初步概念,通过同化与顺应,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

三、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科学学习主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但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或许是小学教师在探究教学时过于包办探究思路,只“扶”不“放”,学生缺乏独立探究简单问题的能力。多数学生还不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一般探究性问题时不知所措,思维受阻。初中物理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把小学科学中培养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顺利过渡到初中物理要求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

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衔接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2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学;拓展;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7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49

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衔接,初中教师很有必要处理好有关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但要按照初中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与高中生物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突破。处理好生物有关内容的衔接是初中生物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也体现了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达到知识性、能力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1]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2]金松玉.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延边教育学院

学报,2013(6).

ResearchontheteachingContentCohesionofJunior-seniorHighSchoolBiology

RenJi-gui

(Zhangyeno.4middleSchool,ZhangyeGansu,734000,China)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3

真实的学习情境对于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加强真实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加形象与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学科内容的引入时,应当将教学情境的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初中生物教学的交互性,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课件的播放以及相关视频的播放,使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物学习内容上。教师更可以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生物学习动力的激发。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2以教学重难点解决作为有效的切入点

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讲,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利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很难深入到初中生物的知识世界中。这就使得初中生物教学具有更多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以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突破是当代初中生物教师的一个工作困难点。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初中生物教师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新方法。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以及动画等进行有效地结合,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趣味性地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初中学生的多个感官得到同时调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立体化的初中生物体系,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以及难点的突破。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加强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3以模拟实验的实施作为有效的切入点

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科学性,生物知识的基本属性就是科学性与自然性。这就使得初中生物教学需要实验的支持,在初中生物中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白生物知识的来源,加强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真实的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实验不能在初中生物教室中开展。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学生开展一场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多媒体的配合下对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实验的步骤与注意点讲解给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中的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演示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使生物教学的效率在信息技术的配合中得到提高。

4以开放学习环境创设作为有效切入点

初中学生的思维培养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对学生的生物思维进行培养,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只有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发散,促进自己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创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初中生物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整合,制作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件。将这个课件放在一个师生共用的网络平台之上,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对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所以说,教学环境的创设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5以复习高效模式打造作为有效切入点

复习对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复习,提高生物知识复习的效率。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对初中生物知识体系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完整地理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复习课堂中,可以使课堂的资源得到扩展,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将知识网络体系进行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更可以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水平出发,对自己认为的重点进行再次复习,提高复习的效率。所以,初中生物复习课堂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6结语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4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和以及教育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化学;内容;联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14-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05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联系”。

目前苏州市区初中生物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两学年,初一每周3课时,初二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苏州市结业考试。化学学科安排在初三开设,每周4课时。相对而言,初中生物课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化学作为中考科目,教学进度要比生物快。从师资角度来讲,化学教师兼职生物课的现象比较常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生物和化学的有效教学,值得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初中生物与化学在三维目标上的联系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初中生物与化学学科存在众多的“不谋而合”,下面简述在初中生物和化学的联系点。

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的联系

笔者比较了初中苏科版生物和沪教版化学相联系的内容,发现生物内容联系到了化学中的每一章,也涵盖了熟悉的化学基本用语、身边的化学物质、微观粒子的奥秘以及实验探究和化学的应用价值等几方面的内容。

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中的“化学变化”与生物“原始大气中简单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相联系;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缓慢氧化中的放热”与生物中“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热量”相联系;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分子的运动”与生物的“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气体扩散”相联系、化学的“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的“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影响”“贫血”相联系;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化学变化的实质”与生物的“食物在消化道中消化”相联系;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中“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与生物的“土壤线虫能够指示土壤中重金属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相联系;第六章溶解现象中“稀浓溶液中不同的溶质质量分数”与生物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的“酸性土壤的检验”与生物的“苔藓植物具有指示土壤性质的作用”相联系;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有机物为人体提供能量”与生物的“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相联系;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生物的“环境恶化影响生物的生存”相联系,等等。

生物与化学在对学生技能培养方面也有联系(见表1)。如实验操作、探究方法是科学学科中常见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生物与化学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法上也存在相同之处(见表2)。如化学中考要求的a级学习目标可以采用与生物相似学习方法,如可以采用自主阅读、观察的方式进行;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了初一生物中的变量原则后,则可以轻松面对化学中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探究;学生可以从生物的分类方法学习中培养思维技巧,从而可以迁徙到在化学学科中能熟练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则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的联系

生物与化学教学中均会涉及到一些古今中外的化学家、生物学家,他们的科学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改善生活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生物与化学学科中众多的科学实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通过对资源环境的学习来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合理安排初中生物与化学学科的教学

初中生物和化学有着众多相联系的知识点,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要根据中考学习水平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1.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初一生物课时安排为周3课时,教学任务相对较轻松,时间较宽裕,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初中化学的学习从开启化学之门到培养创新能力却只有一年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时间比较有限。通过对比,生物教学中涉及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化学教学中的a级目标,因此在生物教学时可以对这类比较浅显的内容进行嫁接和提前教学。例如熟悉的化学用语板块中简单化学元素符号的认识、常见物质像二氧化碳、水、氧气等化学式的书写;认识身边化学物质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检验方法的掌握;实验探究中对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的介绍;化学应用价值中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等。这样一方面既可以缓解化学教学进度中存在的时间紧迫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元素符号时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看谁记得又快又好、演示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辅助教师完成等一系列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一些“差生”的学习观念,从而增强学生对探索未来化学知识的神秘感,逐步培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还应加强学生间讨论、自主阅读、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方式的进行,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爱好科学、追寻真理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和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两者在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中起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处,为各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化学生物知识适时重复,加强化学学科中的重点难点教学

对于上述a级目标的知识点,经过生物学科的了解,在化学教学中应一掠而过或加以简化,避免过度重复性教学。然而对于一些化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分化点则需要通过反复教学来逐步巩固和提升。

第一,加强对重点难点内容的重复。

中考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级别的要求,例如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属于C级要求。学生从开启化学之门到参加中考时间较短,如何尽快适应化学学习和培养解题能力,需要对化学中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认识到位。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物和化学学习中分别强调并给予指导。相信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时间段进行重复学习,会提高学生对重要知识的领悟能力,从而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第二,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重复。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本的要求是学生掌握技能且能够学以致用。在生物(第七册上)中有个知识点是:“从传染病具备的三个条件角度来指导学生解决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跟化学教学中“通过燃烧的条件来寻找灭火的方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生物教学中开始正确引导,包括讲授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演示实验时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现象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等。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教师必须在化学教学中重点强调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良好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拓展生物知识教学,认识化学学科地位

生物与化学学科的知识点和目标不能完全重叠,在生物教学中有些没有涉及化学书本但与化学有关的拓展内容可以在生物课上进行简单介绍和辅助教学,比如《生物》中食品添加剂的类型和作用,食品添加剂的泛滥使用是目前社会焦点问题,以及警惕家居中的污染等,均涉及民生安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可能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运用化学治理环境,掌握科学知识,“学以致用”。认识化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造人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1.从学生知道“是什么”到学会“做什么”

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学习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会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所有化学知识都提前教学,而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对熟悉的化学物质化学式的书写,生物学习中只需对常见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识记,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大范围地去记忆其他物质的化学式,只有等到学习化学掌握了化学式书写的方法后再作要求,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与调整。比如对于探究实验,学生从生物中开始知道、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到化学学习中逐步转化为学会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绝对不能急功近利。

2.从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到学生独立完成“应该怎么做”

学生最先接近生物,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从科学角度给学生解释“为什么”的原因,发挥科学正能量,让学生逐步探知科学奥秘,慢慢促使学生从生物中感性认识逐渐发展到化学学科中的理性思维,向化学中考要求中的C级水平提出挑战。

生物与化学不分家。无论生物与化学兼职的教师也好,还是生化教研组也好,应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巧妙应用教学方法,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为培养高效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小梅.初中物理和化学的“亲密接触”[J].化学教学,2012,(7)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衔接教学

1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物科教材

高中生物科教材是以初中生物教材为基础的,如今许多的中学初中与高中分离,如果没有充分认知初中生物教材,就会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而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等。另外初中个别学校特别是农村大部分初中学校实验设备配备不齐,部分教师由于非生物专业出身而难以把握生物学的准确性等现象。我们已经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是有其内在必然的联系,学生的认知、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所以生物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的变化。要通览教材、大纲,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初高中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

2做好高、初中生物的衔接教学的策略

2.1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生理从少年转向青年,学习心理也就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激发学习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初中生物教师,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学生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向往。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处理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示、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经济都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其次,要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如生活环境的自然资源;人类实践活动的实物资源;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还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经济、社会、科学密切联系,作用巨大,前景美好。

2.2重视做好实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学科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高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初中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初中实验基础,做好衔接。而且实验过程对一个人的科学态度、思维品质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2.3指导学生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

2.3.1学会阅读自学。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学会知识归纳。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2.3.3学会科学的记忆和正确的理解方法。教会学生改变初中时的死记硬背法,学会科学的记忆法,记的时候不要盲目记忆,要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要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并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不要只记忆核心事项,要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学习,要正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互做比较,确实理解整理后再记忆,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把握实验目的,把结果跟自己的想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养成写实验观察日记的习惯,以学习资料的解释部分和习题集的整理部分为中心进行记忆。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7

关键词:衔接;小学和初中;生物教学

近三年,我同时担任学校的小学与初中七年级的科学教学,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特别是生物教学的学习尤为明显。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学时是班级中科学学习的佼佼者,也对初中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本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过渡没能做好。原来,小学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都对初中生物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上初中的生命科学,就要解决小学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在知识、兴趣、教法和学法等上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小学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是小学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注意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为初中生物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平时,经常听到初中科学老师对小学科学老师抱怨,说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都有学过,但是并没能很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帮助。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再与自己平时教学中实际情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没有做好。例如,种子的生物教学中,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外形,初步探究和观察种子的萌发。在中学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小学着重于动植物外形结构的学习上,而中学阶段则会深入学习动植物生殖等知识。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学习中,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人的具体活动与身体相应部位的关系,粗略地了解了人体的几大系统,而初中阶段会深入学习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这些都说明了中小学生物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安排的,也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为初中的教学进行服务;针对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初中老师应该对所教的内容做好选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中,对各种种子外形特征就进行过观察;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种子的萌发也尝试进行简单的探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这些学习中内容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还会涉及,那么这时就将初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渗透到小学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为初中教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就将重点放在探究种子内部结构与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在联系上。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生物教学注重从感官观察、感受等情感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而初中更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会更广、更深。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合理地衔接好,只有这样,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

中小学生物教材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会让人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产生偏见,认为小学阶段的生物教学没有学好,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不会有影响。其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小学生物教学之间还是有很多联系的。有很多小学生物教学知识都可以用在初中教学活动的情景创设中,为初中生物教学起到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对新知识的过渡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所学的动物的繁殖活动,就可以作为七年级下册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的情境创设部分。小学六年级中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也可以用来作为初中七年级中的物种多样性的情景部分的设计。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像放电影似的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有些初中生物练习中,也有涉及到小学教材中的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好小学教材,对初中的生物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进入初中时,就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有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等。

由于这些突然的变化,往往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些变化、知识上又难以掌握、生活上也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是学习的佼佼者,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对他们的学习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例如,陈群乐(化名)同学,现就读于七年级,他原先在我们学校就读小学时,科学这门学科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生物学习中,他经常会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与同龄的同学们比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在进入初中后,由于没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这些客观的“突变”,特别是生物教学内容与教师教学方式,结果成绩是一落千丈,现在都成了老师担忧的学困生了。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前两年升入初中的陆海东同学,现就读九年级,也因中小学生物教学方式的差异,师生交流不如小学多,导致他表现机会减少,感情逐渐被压抑,加上父母长期居住国外,亲情也没有及时得到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由此变得寡言寡语,不爱交往,学习热情激发不出来。而最终初中的生物成绩远不如以前。因此,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生物教师,在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提前对每个学生的小学生物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地做好教学上的过渡与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心。在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学生因客观的“突变”,生物学习吃力跟不上时,大多数的学生此时是焦虑,缺乏自信的,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2)了解清楚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初中生物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帮助学生找到生物学习不理想的原因,如,是学生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师教学方法与之不适应等,最后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生物学习中的问题。(3)做好坚持工作,逐步提高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稍有进步,我们在心理上就松懈了,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求,结果学生跟不上我们的要求,出来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逐步提高生物学习要求。(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扮演好学习的合作者。课后也多找机会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生物产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生物课程被误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一般都是在直观观察活动中获得。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观察探究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总结能力都不强。对于一些生物概念性的知识也是记忆思维较多,在学习上以被动接受的居多。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就以理解和自主探索为主了,归纳与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明显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充分认识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时地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适应,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我们需要安排学生对蚕的一生经过的各个阶段进行观察活动,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来学习蚕的生命周期。进入初中七年级下册学习动物的生长周期时,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相应地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针对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师有意识的先放慢教学的进度,以后再慢慢加快;也可以用一些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在小学六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将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缓缓地渗透,以便做好中小学学生认知特征与中小学生物教学相适应的顺利过渡。

三、对教师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在参加每次县里举办的学科培训会上,总是听到有很多非科学专业的老师在底下交流,关于中小学科学怎样教和自身的一些教学上的困惑等问题。从这些交流的内容中,我也和我学校的科学教师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真的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我校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有五位,其中只有一位是小学科学专业的教师,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还是音体美教师临时来顶课的,这样就造成中小学科学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教材体系的特点;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高,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科学教师队伍中的这种非专业情形,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乃至整个科学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所以对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物学科教学衔接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物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物教材,以便自己加强学习。吃透中小学的生物教材,使自己对教材体系的特点真正地做到了解。(2)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中小学生物的衔接。(3)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中大量的生物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能使学生通过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初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小学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小学实验基础,做好衔接。(4)在中小学生物衔接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的课前预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初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和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记忆,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做生物作业与及时订正作业的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作业,教师批改后要及时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也要做好“二次批改”的检查,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小学生物学习的顺利衔接做好准备。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高效是我们每一个中小学生物老师追求的目标,希望中小学生物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8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

初中阶段,化学是一门新开的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综合性的学科,化学科目的教学强调实验与理论并进。初中化学课程的开展,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化学科目,如何学好化学科目等,另一方面,教师在化学课程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在实验中不断发展创新,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概述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和谐的双边关系,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初中化学科目的学习乐趣,从各个角度打造高效课堂,从而优化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如何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优化初中化学教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优化初中化学的教学实践,首先需要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创新能力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喜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班级学生的整体性格较为活泼,喜欢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积极迎合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面,要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化学知识的抽象性降低,增强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讲解氧化铜(Cuo)时,可以用“同学们是否见过铜生锈了的样子呢?生锈了的铜是什么颜色的呢?”之类的话题将化学物质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谈论的兴趣。

(三)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升对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需要教师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对重点知识点进行不断的温习和重复,将相似知识点进行总结,从而攻克知识细节。

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常见的金属氯化物溶液进行总结,氯化铁(FeCl3)溶液是黄色的,氯化亚铁(FeCl2)的溶液颜色是浅绿色,绿化铜(CuCl2)的颜色是浅蓝色的;教师引导学生要对黑色物质进行总结,初中常见的黑色物质有碳单质(C)、氧化铁(Fe3o4)、氧化亚铁(Feo)等。

(四)在理论、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能力的学习,从而在探索化学问题方面的创造性发展。化学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化学理论与化学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化学创新能力方面的提升,优化初中化学教学。

例如,在通过学习来探索化学推测物质之类的题目中,a+B=C+D是一个化学方程式,其中给出了C为红色金属单质,D为无色无味气体。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很明显,C为铜单质(Cu),反应后物质出现铜的常见化学反应就是氧化铜(Cuo)的还原反应,所以B为氧化铜。因此,思路一:如果a是单质,那么a就是碳单质(C);思路二:如果a是有毒气体,那么a就是一氧化碳(Co)。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目标,准确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接下来化学课程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通过情景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确保学生明确化学实验的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突况的处理办法等。此外,教师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不断拓展和发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新课标;效率

G633.91

作为帮助人们认识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学的基础,又是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的前提,它是人们认识生物学这一复杂学科的产物,更是人们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掌握扎实的生物学概念在帮助学生奠定学生生物知识基础的同时,还有助于引导下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思维,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素养。所以,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并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效率的重要需求,更是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养成科学学习生物学习惯的重要前提。那么,具体来说如何提升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质量呢?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生物概念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提到概念教学大多数教师理解的就是让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殊不知,记忆概念定义知识概念教学的基础,深入理解、掌握并科学运用概念才是概念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从这一点出发,为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概念意识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围绕生物概念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树立牢固的的概念意识。比如说,关于“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小节,对“生物呼吸作用”这一概念的定义并非是呼吸作用这个属于的定位,而是指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制造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在细胞中通过线粒体把能量重新释放出来以供给细胞的生活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氧气、水和二氧化碳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又比如说,关于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也包含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等几个方面。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只要其能够将这几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就可算作是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由此可见,当学生在教师的而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逐渐理解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是概念教学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意识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换言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概念记忆为主要方式的单一模式,转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淡化教师角色,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探究的乐趣,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以概念教学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简捷明快的引入教学内容,是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变得水到渠成。例如实验情境,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得出概念,增强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又比如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如挂图、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创设概念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带着问题学习、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还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有关过蒸腾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最终归纳并理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实践情境开展概念教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比如说在学习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时,为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观察生活中的生态系统如树林、池塘等,分析这些环境中不同生物种类之间、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这里概念公式的的理解。总之,在生物概念教学中,通过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演变为直观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抓住生物概念的本质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

三、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落实生物概念的教学,提高概念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围绕重要概念展开,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促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事实作为佐证,以便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而且在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进行抽象和概括,构建合理的生物学知识理念,从而建立完整生物学的概念体系。比如说在概念的学习中对每个概念都设计出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比如说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一个家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又比如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如蘑菇、平菇等这一特例,同样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却是菌类不是植物,是分解者而不是生产者。以此类推通过多种正例、反例、特例的对比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从而逐步形成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

四、结语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初中生物课程的设置极为重要,它对普及生物常识,提升学生的生物知R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我国初中生物的概念教学来说,参差不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教学质量上呈现出一定的差距。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必须结合学情、教情和教学内容,自觉的更新较为思维,创新教学策略,想方设法的提升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甄真..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06)

[2]于昕.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06)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篇10

一、注重激发并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动力源泉,更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1]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由于初中的物理学习是物理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充满着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心智还很稚嫩,容易在物理学习中受到挫折而产生气馁,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心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动力,这既是初中物理的培养目标,也是搞好物理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

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应十分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就通过生动的版面设计,惊奇有趣的活动安排等来促使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教材都极力关注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关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中有许多独特的小实验。例如,序言中,高低蜡烛哪一支先灭?插入不同的隔板,条形磁铁对铁质回形针的吸引会变化吗?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声现象中,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摩擦高脚杯发声;热现象中,纸锅烧水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材利用故事的讲述、三位卡通人物的对话、漫画呈现等方法,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认识,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在第三章的章导图中,用小明游览瘦西湖的日记引入光现象的学习;在声现象中,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在光的折射中,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等。另外,教材在许多重要的概念、规律学习中也十分关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3.遵循认识规律,合理安排内容的呈现顺序。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教材特别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例如,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再“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再“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先“初识透镜”,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学习“速度”;先“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再“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先由漂浮感受向上托力而初识浮力,再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构建浮力的概念等。通过合理的安排,较好地化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树立信心。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教材,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放在首位,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兴趣、动手兴趣、探究兴趣,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关注优化教材的结构

课程标准根据物理学的内容体系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材中呈现,这不仅体现了教材的特色,也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其中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处。我们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体现物理学科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应是学科体系和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需要恰当地处理好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2]。

苏科版物理教材从“三维目标”出发,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围绕三大主题及其相互间关系,构建了不同层次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教材逻辑结构体系(如下图)。并据此设计各单元内容的安排顺序。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教材结构设计的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对“力”一章结构的安排是:一、力、弹力,二、重力,三、摩擦力,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教材并没有采用“将力的概念一次到位后再学习常见的力”的逻辑顺序,因为这一结构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起始概念过多,比较抽象,难度较大。人的认识过程常常是螺旋式上升的,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要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材中对力的概念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①初识“力”——从肌肉紧张感受力的存在,拓展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在“常见的力”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力的三要素和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③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④归纳力的作用效果,提升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④为第九章的内容)。这样的结构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简捷、紧凑。学生的学习如同爬山一样,到达山顶再俯视全景就会清晰得多,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要求,在学完一章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形成更为系统的逻辑结构认识,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与此类似,教师们对教材中其他部分的微观结构处理时,一定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整体结构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急于“一次到位”或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过程的渐近性,也不要把概念“咀嚼”得过细,填压给学生。

三、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关注探究的本质内涵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物理探索规律,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物理认识规律。在物理课程中,实验和科学探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探究的角度来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看,实验教学也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外,实验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的过程要求,此次课标修订,还进一步明确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以此来加强实验探究。因此,无论是从物理学自身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学最要紧的就是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实验,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凸显探究的本质内涵,最大限度发挥物理的育人功能。这既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物理课程实施的要求。苏科版物理教材除了关注用小型实验培养学生兴趣外,还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1.加强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修订后的八年级教材中明确规定了9个学生分组实验,对于这些学生实验,教材没有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组织,是根据每个实验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实验,侧重物理规律的探究,在教材的组织上就要特别注重探究的活动过程,对规律的认识是探究的成果;还有的如“练习使用温度计”、“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等实验,侧重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教材组织上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而且能使规定的实验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在实验的设计中力求更好地体现探究的本质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完成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材呈现的开放性过大,教师指导就较困难,学生探究的有效性不高。修订后的教材以偶然发现窗外景物的倒像来引入探究的问题,在学生尝试性地操作和观察,掌握了调节要领,并大致了解像的大小、正倒的变化情况后进行实验。在获得倒立缩小像和倒立放大像的实验后,在关键的“成倒立、等大像的条件”猜想环节上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已得数据,再用实验验证。这样做的意图是更好地体现了“探究不是简单的归纳,需要不断地思考、分析、猜想和验证”。在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再从影响成像性质的两个关键位置来进行总结,阐述规律的内涵。这样的小结,不是简单重复“规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再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一节中,针对学生存在的前概念来安排探究活动。用卡通画的形式表达学生的观点,设计的实验活动也针对“物体主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这一问题,不用“人推墙”的实验,而设计了“人从背后推人”的实验,不选两块磁体相互排斥的实验,而选铁块与磁体相互吸引的实验。可见教材修订后更符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个性特长。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和开放性的技术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八年级教材修订意安排了5个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选做,它们分别是:“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制作简易的密度计”,除第一个外,其余都是新增内容。这些课题有创新的闪光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求学生能设计一种比较隔声性能的简易方法;“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要求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命题的思想很好:为救治病人,急需将药品送到偏远深山中,而这种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由于山高路远、气温较高,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运输途中保温要求,要求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并动手制作;“制作简易的密度计”,让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体会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它们是给学生选做的,由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主要在课外完成,在学期开始时,由教师做一次本学期选题介绍,请学生报名,教师组织,实施中进行个别指导,学期结束前进行汇报、交流和评价。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四、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要求,关注基础性和选择性

物理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选和组织教材内容。从知识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主体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对于主体知识应考虑基础性的要求,而对拓展性知识则应体现一定的选择性。例如,“多普勒效应”并不是初中物理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拓展,将其放在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信息库中,供学生选择阅读;微观粒子中的夸克,虽在教材的正文中提及,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微粒即可,不宜展开;对课标中“摩擦力”这一知识点,重在“滑动摩擦力”的学习,而对“静摩擦力”的介绍放在“力”一章的信息库之中。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一些阅读栏目,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可开拓学生眼界、渗透科学教育。这样提高了教材与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吻合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教材中内容呈现、活动组织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此前由于学生有了“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即已有了“平衡力、非平衡力分别会对物体运动状态产生何种影响”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就可以推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然,这种“推出”是由老师来告知还是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领悟,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做出选择。这部分内容就大可不必以探究发现的方式进行。

五、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苏科版物理教材修订特别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在例题的呈现中,改变传统的“已知—求解—答”的模式,突出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反思环节,在一些例题中采用“分析—解—答—反思”的模式。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进行解答和反思,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例题后提出反思,来说明物理公式不仅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以此来加深对物理公式的认识。

2.为了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材在每一章后均设置了“小结与评价”栏目,其中包含两个部分:“知识梳理”和“反思与评价”。知识梳理部分是对本站所学的重要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反思与评价”部分是按实际需要安排3至5个问题,这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围绕重要概念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对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实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反思;或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平台,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对应用知识的评价,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六、反映时代性,渗透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功能

课程标准强调在物理学习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时展,同时渗透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功能。苏科版物理教材设置了“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或“读一读”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来呈现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拓展性知识,同时渗透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如在此次修订教材中就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以更好地反映学科前沿、中华民族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及现代物理技术应用的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声学建筑、中国古代对静电的认识、减小阻力的创新历程、举世瞩目的“天路”、“蛟龙号”深潜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手机的发展等。在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希望教师能以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引导,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用好教材,教好学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刘炳昇.继承与创新——初中物理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