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十篇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36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1

探讨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环节的加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合理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优化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各高校组织、管理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的文本依据。目前,我校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高等学府,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使命,确立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再修订,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我校民航特有专业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体系的对比,优化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培养方案的继承与创新,汲取老版培养方案的优点,改进其不足,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了解本专业的入口。

1.1培养目标。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民航特色,主要在机务维修的理论与工程特别是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先进维修理论与方法、智能故障诊断、维修计划优化与维修管理等方面从事生产、教学(培训)与研发工作。本专业培养适应民航机务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于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兼顾非民航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逐步建成民航机务工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1.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2.1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熟知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飞机电子系统及维修、计算机应用,并掌握一定的民航维修管理和适航管理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

1.2.2能力结构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综合处理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开展机务维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飞机故障诊断和排故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电子类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主动跟踪民航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

2.1体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分三个类型,即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其中,公共基础平台是指保证学科大类下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学科基础平台是指保证本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专业基础平台是指本专业特定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通过三类课程综合的学习,可认为基本满足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要求。“模块”是指为达到本专业下某一应用领域“做事”所需的完整知识结构,本着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将部分专业课程按方向组成模块,即方向成组课,学生只能按方向成组选学其中一个模块。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为航空电子,学生通过修读“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达到“合格”的基础要求,再修本方向的专业课程应当能够达到专业方向的要求。

2.2课程设置及相关比例要求。课程设置中包括主要基础课和学科主干课,其中主要基础课由学校负责规定,学科主干课由本专业负责规定,数量约10门左右。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线性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导航原理与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本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微机应用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认识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集中安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典型机构和机械加工以及飞机结构与典型飞机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和整体概念的了解。金工实习也在第三学期集中安排,使学生对基本切削加工工艺有初步的了解,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微机应用实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微机及微机操作语言工具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对维修技术基础有较为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线路标准施工工艺和应用飞机维修文件。飞机电子系统实习需熟练掌握飞机电子系统的拆装、分解、校验、测试和运行以及CBt系统应用。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本专业基础知识,独立完成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设计任务,包括为完成此任务而进行的资料检索和利用,以及准确的科技语言的阐述。结束语本文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文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符合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波,高秀娥,胡玲艳等.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16(3).

[2]张淑梅.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2006,29(3):218-219.

[3]王素玉,于涛,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8):28-30.

[4]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1):66-69.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2

每年的高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2011年高考的落幕,全国各种模式的高考试题也浮出水面,高考化学试题严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编写,坚持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新中有活,以能力立意。试题特点鲜明地体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以能力测试为主,重在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预计2012年的高考题目仍然会延续这种命题趋势。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夯实基础,养成对化学总体思考的能力,加强对图像题(如化学平衡图像题)、化学计算类应用试题以及化学实验流程题的复习,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率。

在分析化学复习策略之前,先看看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试卷化学试题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化学试卷总体表现出这些特征:1.密切联系教材,紧扣考试大纲。2.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重视能力考查。2011年化学试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重视基础知识,试题涵盖知识面广,涉及基础知识多,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解、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结构、离子共存、物质的量、离子方程式等。总之,2011年化学试题在保证不超纲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3.重视实验考查,突出化学特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实验能力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离不开实验,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实验都给予了高度重视。4.突出主干知识,关注社会热点。主干知识反映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是学科的核心内容。2011年化学试题更加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化学基本概念、重要的化学反应、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电解原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制法、化学实验操作、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几乎都涉及了。5.重视方法考查,降低数学要求。

化学试题在突出综合应用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了对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对信息加工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有所考查。

高考总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达到复习高效,它需要复习者在全面中有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为此,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化学总复习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以此引领高三备考的各位学子顺利有序高效地搞好化学总复习。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大学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80-03

创新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地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omaria等分析了教师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1],认为教师在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Fangwen发现撰写本科毕业论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张孝义、杨静萍通过分析认为创新人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和个性品质[3]。王明杰从主客观角度和互动关系出发[4],认为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包括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激情、创新意志和团队合作,客观因素包括传统思想、制度环境、教育环境、组织环境和网络环境。张艳以农科本科专业为例[5],设立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进取精神、责任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等26项指标对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认为高校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大学生注重知识摄取,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能力。本文依据重点大学本科生的学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一、数据特征及变量定义

(一)数据特征

本文以国家某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2010―2013届共344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该校金融学专业历史较长,特色明显,学生报考率和就业率均表现突出。经整理获得有效样本数量339份,样本有效率为98.55%,并用毕业论文成绩作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毕业论文写作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三个等级,≥60且

(二)变量定义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参考相关的课程分类文献,本文将大学生学业数据归纳整理为十一个大类指标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分别命名为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习实践能力、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身体素质、科研方法、实际获得学分值和四级英语成绩,各变量具体赋值见表1。变量的赋值首先根据参考的相关文献对课程内容进行大类划分,然后考虑学分因素,对大类课程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该变量所对应的指标值,而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分数。该方法有利于降低因某一课程成绩的偶然性造成的指标值偏差,提高了研究方法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信度分析

用Cronbach’salpha系数检验变量间内部信度,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最常使用的信度分析法。通常情况下,克隆巴赫系数在0.7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该研究结果中数据总体的Cronbach’salpha系数是0.734,保证了数据内部的信度。

(二)效度检验

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值来检验效度。该统计量的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其值越接近1,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因子分析法。当Kmo值超过0.9时,意味着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0.9说明适合;当Kmo值小于0.5时,说明极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Spss17.0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研究的Kmo球形检验值为0.769,接近0.8,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也是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指标。该研究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973.595,sig值为0.000,小于普遍认同的显著性水平(0.05)。结果都表明本研究适合用因子分析进行解释。

(三)因子分析

1.因子提取。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归类统计分析,通过最大vaximax方差旋转得出五个因子。通过解释总方差分析,原始变量信息中提取的五个因子解释的累积总方差达到68.353%,表明提取出的五个因子可以解释因变量的68.353%,该样本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通过因子碎石图分析,曲线从第五个因子开始趋于平缓,证明了上述结论,因此选取前五个因子作为主要影响因素。

2.因子旋转。为了找到实际意义更明确的公因子,本文通过因子旋转,使每个变量的载荷更趋近于极值,以便解释和命名。Spss17.0软件中采取的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经过六次旋转迭代后,因子旋转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

3.因子得分矩阵。运用Spss17.0,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具体的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得出变量对公因子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依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如下五个函数关系,可以看出公共因子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简明关系。

F1=0.143X1+0.364X2+0.321X3-0.009X4-0.068X5-

0.092X6-0.021X7-0.15X8-0.0119X9+0.189X10+0.643X11

F2=-0.079X1+0.017X3+0.036X4+0.343X5-0.114X6+

0.058X7-0.043X8+0.509X9-0.263X10+0.425X11

F3=0.462X1-0.043X2-0.193X3-0.005X4-0.041X5+

0.336X6-0.172X7-0.043X8+0.509X9+0.072X10-0.051X11

F4=-0.065X1-0.031X2+0.076X3-0.131X4-0.305X5-

0.448X6-0.570X7+X8-0.120X9+0.134X10-0.091X11

F5=-0.126X1+0.026X2+0.088X3-0.833X4-0.041X5-

0.076X6-0.097X7-0.217X8-0.110X9+0.030X10-0.348X11

4.综合评价函数。综合评价是将多个评价因素或指标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或单个因素指标的过程。而评价函数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或实数值,所得评价函数值即可判断被评对象的优劣,其中加权综合型评价函数是最优的[6]。因此本文采用加权综合型评价函数,将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加权求和可得出综合评价函数,即:

Y=0.265F1+0.129F2+0.115F3+0.090F4+0.084F5

5.因子分析结果。把载荷值较大的指标归为一类,将十一个自变量归为五个公因子。其中成分1包括变量X2(专业基础知识)、X3(专业知识)和X10(实际获得学分值),旋转后的得分依次为0.859、0.792和0.604,这三个变量的得分均有一致性,因此将第一个公因子命名为专业教育。同理,成分2包括变量X5(实习实践能力)、X8(身体素质)和X11(四级英语成绩),三者的得分为0.576、0.810和0.687,反映的公因子命名为能力教育。成分3包括变量X1(公共基础知识)和X9(科研方法),二者的因子分值较高,分别为0.734和0.772,将第三个公因子命名为基础教育。成分4包括变量X6(人文社科知识)和X7(自然科学知识),旋转后的得分依次为0.596和0.721,因此将第四个公因子命名为知识拓展教育。成分5包括变量X4(专业技能),旋转后的得分为0.907,该成分只包含一个变量,所以用该变量的名字给该成分命名,即专业技能教育。

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26.5%,表明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很大;综合能力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12.9%,仅次于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说明在保证良好的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水平;基础知识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11.5%,与综合能力的贡献率大体接近,表明基础课程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拓展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9%,知识拓展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不可忽视;专业技能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8.4%,与知识拓展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贡献率大体接近。

三、加强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研究认为基础知识、专业教育、综合能力、知识拓展教育和专业技能是大学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五大因素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这五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合理安排,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更趋一致,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本科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根据研究所得结论,提出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市场需求与专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将来步入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内容重复率高、课程冗杂、内容脱离实际等现象,以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调文理交叉,拓宽学生知识口径,提倡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品德、情操、知识、能力均衡发展;加大学科专业的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之外,对感兴趣的领域有所了解。专业课程在设置方面应该积极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内容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完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监控

创新人才能力不仅仅拥有高的知识水平和娴熟的技能,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积极的心态。这些因素属于主观非量化因素,难以用某一种指标加以量化,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不同专业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能准确衡量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需要完善教师能力衡量标准,如授课资格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开课试讲制等制度。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通过实施定期教学检查、督导组督导和学生评教等措施,了解教学动态。结合学生培养预警和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学生、家庭三者良性互动的培养机制,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质量。

(三)注重基础课程,规范教材选用标准

基础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范围,使其在将来选择具体专业和从事的行业时有更大的余地。抓好教材规划,实施经典教材战略。在教材选用时,按照必修课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原则,实行课程组集体论证,专家审核的教材选用制度,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

(四)运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混合学习”模式结合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既发挥教师启发、引导和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混合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定学习方式和小组,自己利用学习资源和设备条件。通过混合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五)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构建以社会实践调查为基础,以实验、实习和实践环节为主线,以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为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夯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习实践效果。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有效、有序、高质量地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质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其知识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omaria,mansourJF,Salamaa,etal.theRoleof

Facultymembersatal-balqaappliedUniversity

in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alCreativity

amongtheirStud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education.majoringineconomicsandmanage-

mentDuringUndergraduatepaperLink.Canadian

SocialScience,2012,(4).

[2]Fangwen,maJing,wanGFan.analysisonthe

CultivationofComprehensiveabilityofStudents

majoringineconomicsandmanagementDuring

UndergraduatepaperLink[J].CanadaSocialScie-

nce,2012,(4).

[3]张孝义,杨静萍.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黄

山学院学报,2010,(1).

[4]王明杰.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中国人

才,2010,(23).

[5]张艳,张默.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农科本科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8).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4

关键词:考纲;高考试题;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92-01

一年一度的高考复习工作又开始了,面对纷繁的知识点以及如海的习题,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力争在2017年的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呢?

经过仔细研读考纲及近三年新课标П卷的考题,发现高中化学在高考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十二块,分别是:化学与StSe(Scine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environment环境)、物质的量相关知识、离子反应与微粒共存、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反应热与盖斯定律、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理论、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理论、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率、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下面是就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总结的近三年各个题目中知识点的分布:

由上面对选择题的知识点总结,可以发现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有机化学基础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在选择题中一定会有所考察,且侧重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另外StSe问题成为近三年化学的第一道选择题,也不难发现如今的高考越来越突出学科的社会实用性。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也是常考不衰。总之,在选择题部分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年必做的三道大题都以元素化合物性质为载体,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电化学、反应热、氧化还原原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乃至实验操作等等。无机综合题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流程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这些高中化学的中心内容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充分表明了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为考查学生能否进入高等学府继续学习的潜能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对于出现在新课标Π卷中的选考模块,很多学校会有选择地开设《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这两个模块。其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近三年出现的考点重要集中在核外电子排布式,未成对电子数,微粒的空间构型,化学键类型,沸点高低判断,分子极性,晶胞的分析计算等方面。该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深化与细化,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物质性质等具体内容。知识点少且发散性较弱,考点集中,便于集中攻克,复习耗时短,不少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一般总可得一部分的分,这也造成了多数学生会选做这道题。但是,物质结构的内容抽象、术语陌生,空间想象力及计算能力较弱的考生,晶胞及计算难得分。

对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来说,由于只是有机化学的基础而已,所以每年试题的考查点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这几个方面。且有机化学的必考与选考能够兼顾,对必做题有帮助,此模块知识系统性强,富有逻辑性,多数学生能掌握,对化学感兴趣且程度较好的学生会选做这一题。但是,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多难,学生不易得分,另外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中间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整体全错,易导致丢分。

纵观近三年高考理综考试的化学试题,可发现其难度并不大,体现了源于课本,覆盖全面的特点。而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复习内容要细致全面。具体做法如下:

1.整合教材,科学合理安排

复习时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如离子方程式书写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可以放到讲完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后,用缺项配平的方法来书写。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非金属碳元素中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关系问题,在讲金属元素钠的时候就涉及,就不必拖到非金属去讲了。

2.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复习中对细节的要求要严格,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往往决定高考的成败。为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丢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等等。要训练和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并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运算准确,表达规范。

3.训练思维,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一轮复习要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复习中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按照要求答题,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5

一、立足教材,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基础技能、基础知识的复习

化学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总复习时重要内容。在复习基本概念时,针对学生死记硬背,抓不准要点,运用时似是而非的毛病,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概念中关键字词,深入分析,揭示概念本质

例如,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这个定义的关键词是“化学变化中”和“最小粒子”通过分析:什么是最小粒子,最小粒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而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吗?原子还可以再分,那么为什么定义中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呢,是因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化学变化”中,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再比如,单质的定义中关键词是“同种元素”和“纯净物”,溶解度的概念中的关键概念是“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等,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揭示了概念的本质,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2、通过比较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复习中注重把一些表面相近而实质不同,或表面无关而相互关联的一些概念通过比较加以区别和加深理解。

例如,通过比较分子和原子;原子和元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单质与化合物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为灵活应用打下基础。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列表法。

3、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在复习中,针对学生重复习资料,轻书本的错误做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书,对阅读教材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至少要阅读两遍教材。第一遍通读,沟通全部知识内容与章节联系并发现问题。第二遍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精心细读有关章节,解决问题。

有些学生平时不看书,也不看书,或一目十行,看过无印象,或眼盯书本半天不动地方。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选读一些内容,逐渐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使看书和思考相结合,看书和问题相结合,在看书的时候做到“一看、二记、三想、四联系”。一看内容;二记概念;三想概念存在的条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适用范围;四联系,联系平时老师讲的一些例子和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在书本上划出重点词句和内容。使学生懂得教材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根据考试说明,在复习中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阶段我们要根据考试说明,从教材出发,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复习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指导复习

学生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及其它原因,使他们知识水平相差较多。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复习阶段他们大都有学好的愿望,但感到基础较差而显得信心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提问较简单的问题时找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通过回答,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感到“我也是什么都不行”,通过成功的体验,增强信心,提高成绩。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一些难一点的问题,使他们懂得许多问题还有深入学习,认真分析。例如在复习“水”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a、实验室用什么方法测定水的组成;

b、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c、这个实验证明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结论?分别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自尊心和进取心,对他们有缺漏的知识,热情指出并认真帮助复习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2、正确对待做题与学习的关系

在复习中,学生都有参考资料和习题集,学校每月还要进行月考,不要让学生认为复习就是做,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系统复习,陷于“题海”不能自拔。对此我们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做题与学习的关系,做题只是检验知识的一个手段,对大量的习题应选择一些典型习题认真分析,分析它考查了哪个知识点和能力,从中发现自己适应漏洞和能力缺陷,从而真正实现做题的目的。教师要经常对习题、试题进行讲评,分析错误原因,总结规律,确定最优的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把讲评的重点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上。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

在总复习中把所有学过的知识整理出来,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可以提高学生处理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6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一学期来对高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    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    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    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以《优化探究》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共3页,当前第1页1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基

础加强课时间);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    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    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    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3.    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共3页,当前第2页2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我们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 

2、新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高三还有大型探究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和规模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尽管老师想尽办法,动足脑筋,但还是遗憾多多。 

3、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7

【关键词】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心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53-01

基础护理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护理方法,它直接关系到了护理人员的“硬实力”。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评判一个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护士用扎实的基础护理来达到患者的满意。基础护理作为护理院校的专业特色,应该着重保证基础护理的教学质量,确保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底。临床实习作为护理学生过渡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转换阶段,对于护理学生的护理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基础护理对护理的作用,以实习护生这一角度来分析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情况,并评价实习护生在基础护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正确地方法来提高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本研究针对本校出去实习的2013年4-5月160名实习护生进行基础护理认知的调查问卷,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4-5月采取便利的方式,从本校出去实习的护生中随意抽取180名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60份,经过统一指导后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120.24)岁;其中独生子女56人,非独生子女104人,学历均为专科学历。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在结合相关文献、实践经验、专家意见上自行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矫正修订。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1)实习护生的基本信息;(2)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10个方面的认识状况;(3)其他相关的基础护理的内容。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来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后来分析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认知。

2结果

3对策

根据上述的调查问卷,总结出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程度,找出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增强对实习护生的基础护理知识的培训

实习护士作为踏入工作岗位的首次工作,扎实的护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础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断上升的今天,基础护理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工作能力都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学校教师应该计划组织模拟的基础护理内容训练培训,做好相关记录,并通过重要项目统一考核与其它项目抽考相结合的方式对护理学生进行基础护理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作为本科目期末最终成绩的组成。

3.2加强实习护生的心理调节

针对当前独生子女众多的学生基本情况,带教老师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和帮助实习护生的某些行为,鼓励她们尽快找准实习自身价值的突破口,拓宽实习护生的思路,将讨厌、烦躁、不满等情绪转化为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热爱,培养她们良好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

3.3护士长应对基础护理工作以身作则

护士长应该注重自身榜样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实习护生来说,应当充分调动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护士长严格把控基础护理质量,完善基础护理质量标准。指导实习护生怎样才能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护士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8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电工与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新发展,课程信息量不断增加,而新的宽口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使教学学时数进一步压缩,但内容却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认为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应本着培养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大胆的创新。

1明确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为电类专业基础课,不同于专业课,它更加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内容更接近工程实际,是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为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应引入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加强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同时又应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注入电类专业的活力,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促进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发展。以“保证基础、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为教改总思路,坚持教学与教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理念。构建“课堂教学+网络助学+兴趣小组”的立体化互动教学模式,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物与仿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指导与个性自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模式,实现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

2.1背景式教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极其广泛。我校把这门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的初衷,是为了应对企业对技工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有初步了解。利用社会和企业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热情。

2.2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电气现象,从身边小电器的故障维修入手,在生活中激起学生对各种电器原理的求知欲;就学生的亲身经历,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3互动式教学:教学不应该仅限于教授、仅限于学生摄取知识,而应该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深入探讨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4举例教学法:该课程介绍了很多电子电路和元器件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在介绍这些电路和元器件时,可以先列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实例,让学生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直观了解,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样,在介绍元器件和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时,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5设计优秀的教学手段:灵活应用实物、现场和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记忆。当然,不同的教学手段各有利弊,要综合运用,达到优劣互补,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6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传统的板书教学要在黑板上书写、推导公式、画图消耗时间较多,甚至不得不放弃很多繁杂的图解。相比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具备许多明显的优势: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用板书表达的、标识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模拟出来。

3先实践后理论,在实践中总结理论

为了能够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常常会出现错误。此时,要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错误,哪里出现问题就在哪里进行查找。当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操作活动,避免学生因为操作不当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错误,或者造成实验器材或者电子元件损坏时,不要一味责怪学生,而是引导他们查找造成实验器材或者电子元件损坏的原因,然后针对失败的原因改进实验措施。在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应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总结。当然.学生对于理论总结的表述未必完全科学严谨;但是,只要学生能够得出和理论相关或者相近的结论时,都要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

4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的培养有很多方法,像改变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的前景之光明,也是很有用的。学生认识到自己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本专业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文献,或者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见识或者体验自己将来在社会中的角色。

5结语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77-01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高超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行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学量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并最终体现为这些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育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1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基础知识教学当引起重视。通过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枯燥乏味的弊端,进一步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应当在全部理论课程为设置课堂实验。如实验可采用教师操作学生参观又或者学生亲自动手的方式来进行,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2)专业技能培养当不断创新。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还应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之外的一般性技能,比如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3)综合及专业核心能力亟待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无线电装配调试技能作为电子专业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实训以及实习方式来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则需要通过生产实习和综合训练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共同来完成,学校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增设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学内容。

2中职学校的电子类的课程现状及其问题

2.1学科教学体系设置滞后,教学模式单一

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的出发点是保证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这种方式对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有促进作用。但是在职业教育中的方式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为职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差导致无法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按照严密的逻辑结构掌握理论知识也没有必要,职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技能学习,因此,这种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业教育。

2.2学生动手实战能力不强,课程设置僵化

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效地连接起来,不能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存在着单调乏味的问题,而实践内容没有根据时代的进步要求做出创新,还演戏了陈旧的教材。与此同时,中职在电子技术实践培训过程中,特别是装配、卫华和以及维修等综合技能培训方面也不够重视。

2.3教学方法无法跟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中职的教师也习惯了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因此,大部分中职教师没有能力也不愿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因此,知识讲解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课程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兴趣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深化中职学校电子类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之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应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制定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企业的需求。

3.1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规划上尝试新的改革

在课程总体的规划上,要做到专业课程总体规划上不涉及具体产品。基本技能的学习是电子技术专业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对于模拟电子、数字垫子、电子装配以及电子产品设计和维修等多门学科多指导意义,教师应在基本课程框架内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网购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其就业方向。

3.2探索考核方法,实施多元化考核相结合的尝试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职校的学习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因此,职校的专业课程都要体现出实用性,这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客观要求,所以职校的考核方法应当重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只有综合的考核方法才能对教学的准的质量作出客观的评价。每一门理论课程教学之后都应设置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必须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所有的操作技能。

(2)重视考核方法的合理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习效果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提前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电子技术作为职业教育中应用性十分突出的课程,更加应该特别强调考核方法合理性,即突出实践考核的地位,避免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片面性。

(3)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对中职学校的电子类的课程改革来说,其教学计划应涵盖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和等级考核,并将认证的考前培训课程出等列入教学计划中,保证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而等级考核的实践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实践教学计划中。

3.3提高教师水平,不断创新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学改革教学老师不仅是改革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创新改革方式的尝试者,基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老师在其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其教授课程内容相符合,比如,老师可在电子专业教学课堂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或实地考察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尝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尝试做些有益的实践。

4结语

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的全过程,课程设置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对于课程改革成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法人需求。总之,电子技术的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段俊玲.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教学的课程整合初探[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6):43.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篇10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物理学原理部分是多学科交叉、转移和渗透的支撑点,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衔接各门专业课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郑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升本不久的地方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师范特色突出,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成为中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辅导中心的教师,这使我们决定将“大学物理”的课程重点定位在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课程定位,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体现在四方面。第一,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基础性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上;做好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合理衔接,如在力学中,我们对学生在中学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如速度、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适当讲解,节约课时,而将重点放在如何用微积分和向量来处理力学问题上;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第二,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是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1]把物理学的前沿知识和其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有机融合到教材的各部分内容中。如我们在讲动量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时,介绍离子推进器原理、火箭飞行原理和人造地球卫星入轨速率;在讲宇宙速度时介绍黑洞,并估算黑洞的引力半径;在讲熵和熵增加原理时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讲磁介质时,介绍高温超导、超导磁悬浮列车、磁纪录等;在讲光学仪器分辨本领时,介绍太空实验室—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讲狭义相对论时介绍光的多普勒效应和宇宙红移;在讲黑体辐射时介绍宇宙辐射背景;受课时限制,部分前沿知识如激光技术应用、纳米材料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第三,突出物理学的社会教育和思想文化功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知的:科学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的性质———它作用于心灵。”[2]物理学不仅是科学,同时也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物理学史,渗透物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弘扬物理学家为探索真理不屈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如在学习开普勒三定律时,介绍开普勒如何面对第谷•布拉赫所观察的700多颗星的全部天文观察资料,经过18年的刻苦钻研,用数学方法发现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三个优美、卓越而又简单的定律—开普勒三定律,从而向学生展示了物理学的“求真、至善”、“简单、和谐和美”,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打破不分专业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不同来决定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形成三个教学模块。模块一,108学时,内容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振动和波、光学、量子物理,适合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科学教育专业(专科);模块二,108学时,内容侧重热学和量子物理,减少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内容,适合化学专业;模块三,72学时,内容侧重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适合生物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专科)。

2构建高素质教学团队

根据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采用学历提升和进修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目前,郑州师范学院大学物理课程组有教师9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其士4人,硕士4人,学士1人;年龄结构合理,40岁以上3人,35~40岁4人,35岁以下2人。课程组的教授、副教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灵活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青年教师也虚心请教,形成了互帮互学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载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以下改革。

3.1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于1969年首创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首先被应用于北美研究型大学的医科教学中并取得很大成功。[3]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和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抓住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每个问题的分析、重点难点讲解、学生讨论和师生互动,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被学生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波动光学的相干光时,设计两个问题:光的相干条件与机械波相同,为什么机械波比较容易观察到干涉现象,而普通光源不能观察到干涉现象?普通光源怎样才能获得相干光?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们掌握了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光的相干条件、普通光源的发光机制和相干光的获取。在课后作业中,既布置计算题又布置思考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和想象性的思维活动。对于复杂问题和拓展内容,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通过课后思考、交互式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解答问题,在习题课中,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例如,在讲光的干涉时,给出的问题是:杨氏当年是利用两个小孔作为点光源,为什么后来被双缝所代替?在讲量子物理时,给出的问题是:维恩位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分析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讨和交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提高打下基础。问题式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它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2采用归纳总结教学法

大学物理包括力、热、光、电和量子物理,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使学生记忆困难,尤其是相似的概念和公式很容易混淆,如果不定时总结归类,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采用归纳总结教学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督促作用。例如,第一章教学结束时,教师对本章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公式以讲述的形式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然后设计出框图或表格,框图或表格的内容填写布置成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以后各章教学结束时,每章的总结由学生完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成框图或表格或树形结构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并将每章的总结计入平时成绩。

3.3采用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的教学。[4]对学生课程论文的指导,采用研究性教学法。论文题目可由教师提供,学生选择,也可以学生自命题目。题目范围广泛,可以从理论、实验、生活、社会等方面选题。教师讲解文献查找办法,提供写作指导,学生定题后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思考、讨论、分析总结进行研究性学习,最终写出论文。论文题目可以是:生活中的惯性力、科里奥利力及自然界中的科里奥利效应,论述燃煤电厂效率提高的发展趋势,光衍射理论的应用,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的发现与认识,霍金与黑洞等。

3.4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的特点是正视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利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个层次,前者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后者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路,开阔眼界而开设。辅导答疑分层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耐心讲解,使其理解,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潜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其思考得到答案。作业分层次,将习题设计成巩固基础知识的基本题、简单和综合运用的中等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高题等三种类型,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会做全部习题,中等生做前两类习题,基础差的学生要完成基本题,教师鼓励中等和基础差的学生选做提高型习题。

3.5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恰当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简单、直观、容易理解的内容、大量公式的推导以及例题演算坚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做笔记,做到手脑并用,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真实物理过程的展示,利用演示实验,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物理本质。对于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理论难以理解、实验条件不足以再现的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在课程建设中自编了“大学物理”电子课件和习题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物理知识背景资料,这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生动直观地反映抽象的内容,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给抽象、艰深的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波的传播和叠加、驻波的产生过程、电磁场分布、麦克斯韦分布函数、电子衍射实验等,使这些抽象问题更加直观,便于理解。我们始终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必须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基于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师生网上的互动讨论和动态辅导以及资源浏览、查询专业网站等。

4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掌握知识的水平,我们在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做法是:平时成绩30%(作业、每章总结、考勤、小测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课程论文10%,期末考试60%。考试类型多样化,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证明题、问答题、计算题。试题难易度适中,区分度大,其中基本题占90%,有难度的题占10%,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