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十篇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十篇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49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1

一、坚持了共产主义信念,强化了党性修养,用党的理论知识武装了自己的头脑。

党校是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进修培训和思想进步的摇篮,通过学习党的知识,我认识到了共产党产生、发展、壮大、繁荣的历史,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在实践中自觉磨炼而建立起来科学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了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了正确的政治观点,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提高了政治鉴别力,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学会了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用客观的标准去认识社会,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用严格的法律去约束行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坚持什么、发展什么、摈弃什么、反对什么,归根到底都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有关,违背了共产主义理想,我们的事业就会改变性质,就意味着失败。

二、时刻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想问题站得更高一些,工作上要求得更严一些,精神状态更好一些,决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干部。特别是在下基层的时候,说话办事要有分寸,决不能说有损大局的话,干有损形象的事。强化了奉献意识,淡泊个人名利。我深深感到无私奉献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共产党员标准的基本要求。甘愿牺牲奉献,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真正做到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个人的意愿和现实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精神振作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强化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团结稳定的局面。自觉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对待同志有满腔的热情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三、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狠刹腐败奢侈之风。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2

关键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学习压力社会支持调节作用

分类号B842.3

1问题提出

在研究生教育就是国家计划内,以在人员的身份,部分时间在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在研究生越来越多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虽然在研究生人数不断增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他们学习欲望非常强烈,但是他们真正的学习状况如何?截至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在研究生学习状况的报道。现实情况是,很多在研究生学习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对学习感到比较厌烦。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业没有兴趣或者缺乏动力却又为外部因素所迫不得不为之时,其对学习的有关认识就会发生改变,从而感到厌倦、疲惫、沮丧、挫折和缺乏热情等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以消极或者逃避的态度对待学习的一系列行为。上述在研究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就属于学习倦怠。学习倦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均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目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如何?学习压力、社会支持是否影响学习倦怠?它们是如何影响学习倦怠的?截至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研究。本研究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1.1试测被试

从高等院校简单随机抽取100名在研究生进行试测。

2.1.2正式测验被试

从陕西、江苏、北京、山东简单随机抽取543名在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254人,女277人,未填写性别者12人。

2.2研究工具

2.2.1学习倦怠问卷

通过检索国内外学习倦怠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台湾学者杨婷淳参照学习倦怠相关量表修订了信度、效度较高的在进修人员《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包括消极学习态度、人际疏离、学业不良情绪和情绪耗竭四个维度。消极学习态度是指个体以消极的态度衡量自己的学习表现,因而感到失望、无意义感。人际疏离表示个体对学校人际关系的知觉显得负面及疏离。学业不良情绪表示个体对学校功课感到厌倦、乏力、提不起劲。情绪耗竭表示个体感到挫折、沮丧、不被关心、不被了解。被试在学习倦怠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高;而被试在学习倦怠问卷上的得分越低,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低。

简单随机抽取10名在研究生及其导师进行访谈,了解在研究生学习状况,并请他们对杨婷淳修订的在进修人员《学习倦怠量表》每个条目的可读性与理解程度、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以及问卷条目的编排和呈现形式等进行评定。他们一致认为,该量表简单、易懂,能够准确反映在研究生学习状况。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高等院校抽取1130名在研究生进行《学习倦怠问卷》试测,然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检验Kmo值为.93,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6502.08,p=0.001,说明适合作因素分析。以主成分法抽取因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得到各项目的因子载荷。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个,4个因子可以解释全部项目变异的63.65%。根据4个因子的内容,结合已有文献和本研究的理论构想,我们把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消极学习态度、人际疏离、学业不良情绪和情绪耗竭。

为了进一步验证学习倦怠问卷的结构效度,我们利用amos17.0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4因素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所用数据为543人正式测验结果。下表为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其中,括号前的数字为项目,括号内的数据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即各项目在其所属维度的载荷。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项目的路径系数都大于0.63,说明整个问卷具有较好的项目结构效度。在研究生学习倦怠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情况:x2/df=4.28(

学习倦怠问卷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93,分半信度系数为0.86。由此可见,学习倦怠问卷信效度较好,适应于在研究生。

2.2.2在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

参考学习压力相关问卷及相关文献自编《在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该问卷从专业学习、科研能力、论文写作、学业考核等方面考察在研究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问卷为李克特五点量表,共13题,问卷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学习压力越大。试测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可以抽取一个因素,特征根为5.92,该因子可以解释全部项目变异的45.55%。除项目2因子载荷为。21(

为了进一步验证在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的结构效度,我们利用amos17.0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素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所用数据为543人正式测验结果。表3为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其中,括号前的数字为项目,括号内的数据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即各项目在其所属维度的载荷。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项目的路径系数都大于0.35,说明整个问卷具有较好的项目结构效度。

从表10可知,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学习压力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在研究生学习倦怠越高。第一层变量社会支持和学习压力进入回归方程之后,决定系数R2为0.22,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作为第二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后,决定系数R2变为0.24。Rsup>2为0.02,并且交互作用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存在社会支持和学习压力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支持是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的调节变量。

把社会支持得分在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在研究生分为高社会支持组,一个标准差以下的分为低社会支持组;再把学习压力得分在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教师分为高学习压力组,一个标准差以下的分为低学习压力组,做社会支持和学习压力的交互作用示意图,见图1。从图1可知,在学习压力比较高的在研究生中,获得不同社会支持的在研究生,其学习倦怠存在较大差异,获得社会支持比较多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低于获得社会支持比较少的在研究生。同样,在学习压力比较低的在研究生中,获得不同社会支持的在研究生,其学习倦怠也存在差异,获得社会支持比较多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低于获得社会支持比较少的在研究生。

4讨论

4.1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现状

本研究发现,6.07%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非常强烈。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混文凭思想,对学习采取放任的态度,以为在学习能够应付了事,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个别在研究生看见他人深造,因不甘落后、不甘示弱,便盲目跟风,加入在进修的大军,而等真正入学后却发现要顺利毕业并非易事,于是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出现学习倦怠的在研究生,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充满厌倦感,什么都不想做,认为什么都不好;对什么都没兴趣,即便是曾经感兴趣的学科,曾经喜欢参加的活动,也觉得索然无味。他们终日态度消沉,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但又把所有的愁苦、愤懑积压于心,不向别人倾诉。当这种厌倦和郁闷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对学校、教师甚至人生、社会都产生厌恶感,甚至自暴自弃,自伤自杀。在人员攻读研究生既是我国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的重要举措,也是搭建在人员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对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各高等院校应重视和关心在研究生的学习,加强其管理工作,改善其学习状况,以保障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4.2不同亚群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4.2.1不同年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研究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从整体上看,30岁以下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最高,30~40岁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次之,40岁以上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最低。这是因为30岁以下的在研究生刚踏上工作岗位或刚工作几年,正处于业的探索期,工作热情比较高涨,因而单位领导一般都交给其比较多的工作任务,但由于业务不熟练、经验缺乏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另外,由于受高等院校扩招、就业难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要么与大学所学专业不对口,要么与学历低的老员工相差无几,甚至比老员工的工作还要差。“知识贬值”往往会令大学毕业生迷茫、困惑、失落,随着社会上学历“水涨船高”,他们在就读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匆加入在进修行列,因事先对学校、所学专业、研究领域等缺乏了解,致使其学习倦怠程度比较高。40岁以上的在研究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已经轻车熟路,重回学校多是因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强烈的感受到学习新知识必要,他们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机会,学习动机比较强,所以学习倦怠程度最低。

4.2.2不同工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在研究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工龄差异。从整体上看,工作5―10年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最高,工作15年以上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最低。这是因为工作5―10年的在研究生已经进入业发展的稳定阶段,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另外,他们正处于成家、养家糊口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的重担、生活压力比较大。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致使该工龄段的在研究生心力交瘁、疲于奔命,这样必然会对在学习造成强烈的冲击,因而其学习倦怠水平比较高。工龄可以反映员工经验的积累和内化的程度。工作15年以上的在研究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能够比较娴熟地驾驭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和满意的工作成绩;另外由于其工龄较长,场上已经具有稳定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因而其工作方面的烦扰相对较少,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因而其学习倦怠程度较低。

4.2.3不同工作单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工作单位在研究生在学习倦怠的人际疏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单位人际疏离程度显著高于事业单位。这可能是由于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负荷的大小等不同造成的。相对而言,企业单位工作节奏比较快,员工工作压力比较大,人际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员工与上司、员工与员工间的良性互动较少,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有的员工经常加班加点,致使其无暇顾及在学习,而事业单位相对比较轻松一些,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习问题,充实、提高自己,因而他们学习倦怠程度比较低。

4.3社会支持在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任务量的大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倦怠存在高相关。任何超负荷都会导致个体产生倦怠感。回归分析发现:学习压力越大,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越高。在学习对在研究生的个人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课、公共课学习,又要撰写科研论文,因而学习任务比较重。繁重的学习压力是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在研究生的调查及访谈表明他们的学习压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外语水平差,检索、阅读外文文献费时费力;不能把握本专业领域学术前沿;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时常常力不从心;专业的研究训练缺乏;科研能力不强;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吃力;写作、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的难度较大;学习时间不够;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导师的沟通、交流较少;对专业缺乏兴趣;研究生学业考核难度较大;与研究团队协作、沟通较少。由于学习负担比较重,思想压力、心理压力比较大,导致有些在研究生在压力面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信心。

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本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学习压力对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具体地说,社会支持对减轻或降低学习压力起积极作用,获得社会支持比较高的在研究生,能够缓解或降低学习压力,进而能够缓解或降低学习倦怠程度。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被更多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分工协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不仅能为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办法,而且也为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和工作创设了一种积极的氛围,减少了在研究生知觉到的学习压力。虽然学习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关键的是在研究生自身对学习压力的主观认识、评价和体验。不论领导、同事、导师、家人、同学、和朋友等提供给在研究生的实际的支持(例如,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便利条件、帮助学习疑难问题等),还是他们提供给在研究生情感上的支持(例如,关心在研究生学习状况等),都能够减少在研究生知觉到的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增强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在学习,使他们安心学业,潜心研究,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缓解或消除学习倦怠。因而,社会支持能够降低学习压力对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造成的消极影响。

5结论

5.16.07%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非常强烈。

5.2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工作单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3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3)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3.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4.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6.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7.丰富学生的心象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师生;健康心理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高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同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1.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2.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3.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4.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5.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6.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想象力。

7.丰富教师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象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8.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9.磨练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10.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11.激发教师工作生活的热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5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成功学习观;研究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基于对素质与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大量成功现象的分析和成功规律的探讨,通过把握现代大学教育规律及时展趋势,以现代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成功学、人才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伦理学、管理学、系统论等学科群为理论支撑,创立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成功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通过成功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框架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个目标、五大体系、两大系统、两个发展和四个成功(具体内容用图1表示)。

1.一个目标。成功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成功素质是指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成功素质具有先进性、独特性、目的性、系统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2.五大体系。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不同于一般素质的“五大体系”,它是实现特定成功目标所必需的优秀素质体系,包括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方法体系。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居于核心地位,是成功素质的灵魂。

3.两大系统。成功素质教育将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大类。专业素质是指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体系;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优秀素质体系。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都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二者缺一不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成功素质教育可以划分为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二大系统。

4.两个发展。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使学生“五大体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培养每个学生在各项素质上都得到发展,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即个性特征充分开发,是指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先天基础、发展潜质、素质优势等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突出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充分开发。因为个性充分发展既是成功的本义,也是成功素质的本质特征,从而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5.四个成功。成功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大学培养成功人才,并将大学生的成功划分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在这四个成功中,学业成功是大学生的直接目标,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成功素质与四个成功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是促进大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唯一选择和必由之路,成功素质对大学生四个成功即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1.成功素质决定学业成功。传统大学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学业成功理解为拿到毕业证和学位,因而重专业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目的也主要放在各科考试成绩过关,能拿毕业证上。成功素质包括促使学生学业成功的素质。成功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学业成功定位为必须具备成功素质,要求学生自觉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发展成功素质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结果,不仅仅是学生顺利拿到毕业证,而且使他们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2.成功素质决定就业成功。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忠实、文明、诚信、拼搏、实践能力强、遵纪守法等综合素质,而这些正是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所包含的素质要素。成功素质是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其中包含就业成功的素质。因此,是否具备成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关键。

3.成功素质决定创业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者来源于创业成功,创业成功是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重要体现。成功素质教育要求在全面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的过程中,通过开设《成功学》、《创新学》、《创业指导》等课程和大量的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成功的素质,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因而成功素质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成功素质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创业成功。

4.成功素质决定事业成功。事业成功是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最终体现。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通过考察大量的成功人士,认为凡成功者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对目标的执著、敢于舍弃其他和对事业的耐心。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功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成功素质的特征要求为学生将来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素质基础。

正是源于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必然要求,以及成功素质对学生四种成功的决定性作用,成功素质教育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二、成功素质教育的学习观是成功学习观

学习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双方对学习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简言之,学习观就是如何看待学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是为学服务的,应当围绕学的需要进行,而学习观是学的灵魂。成功素质教育提出了全新的学习观,是以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观,是科学的学习观,可以称为成功学习观。成功学习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具有一致性。教育的四个支柱实际上就是21世纪的学习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表明了一种趋势,即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学习的范围不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某一个层面,它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时代赋予了“学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成功学习观是发展成功素质的学习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全面学习观

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仅仅学好专业知识,而应将相关知识的储备、能力的锻炼、品格的塑造、方法的习得、观念的形成等成功素质五大体系的开发、培养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还需要提高非专业素质。学习形式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更不是纯粹的理论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第一课堂是学习,第二课堂也是学习。可见,大学习观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等全面的学习观。全面学习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与党的基本教育方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的规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教育”――通过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塑造,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之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全面学习观要求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知识、能力与素质,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全面学习观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各方面的全面性。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形式上,认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同等重要,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同等重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同等重要;在学习方法上,包括记忆学习法、问题学习法、研究学习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上,不仅包括人生成长的学校学习各个阶段,也包括走向社会以后继续学习,是既面向现在又面向未来的学习过程,是贯穿终身的学习过程。

(二)内化学习观

成功素质教育学习观的核心思想是变传统的知识学习观为素质培育观,即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而是培养素质特别是成功素质。内化学习观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学习者的成功素质。无论何种学习,所学到的东西刚开始往往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不能够直接转变为素质。如何将这些“死”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本领和能力,最大程度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训练内化和实际应用等途径转化为成功所需要的素质。学习绝不能囿于知识的机械堆砌。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这并非说读书无用、知识无用,学习的关键在于怎样读、怎么学。是否学以致用、是否内化为素质,才是学习的本质。只有内化为素质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学习。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是由多种知识构成的。各种知识的有机组合便形成了知识结构。如何把知识转变为素质呢?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开发内化的途径主要有:环境熏陶内化、系统学习内化、系统训练内化、自我修炼内化和实践经验内化。通过一系列途径的内化,把那些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体质。通过不断反复的内化学习过程,人的素质就不断提高。所以,素质实质上就是去掉了一切外在东西之后潜在于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质因素,“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三)终身学习观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非一日之功,真正的学习是要结合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永久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观要求大学学习期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知识是浩瀚广博的,而在大学的有限时间里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相当有限;知识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发展的,仅仅凭借在大学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注定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学习最主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以后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观要求大学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这四种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由于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为了获得终身学习能力,要把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贯彻到人的一生中去,贯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所有人群中去,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起来,使未来社会成为教育社会,使“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形成学习化社会。而这些正是成功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三、成功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的几点启示

成功学习观是以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学习观,是以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观,是科学的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生要获得成功素质,取得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取得学业成功,只有取得学业成功,才有可能取得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由于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的学习重点有所不同,必须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培养研究方面的成功素质,因此,研究生要注重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和发展研究方面的成功素质。

(一)学会求知――研究生的学习观念

有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已经有十几年的学校学习经历,知识基础比较雄厚,因而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甚至有人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观点似乎很有道理,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的辩证关系。“可以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这在知识激增时代也不例外,甚至更加重要。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这算得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成功素质教育强调成功素质,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认为“知识量与素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对研究生也不例外。因此,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在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法、培养研究能力、养成研究品德,在不断追求已知中探求未知。

(二)学会做人――研究生的学习品格

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才。成功素质教育在五大体系别提出了品格体系,并认为“品格素质的核心包括二个方面的因素,即道德和意志。”这与许多教育家的论述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会做人的过程,而研究生作为学校学习的最高阶段,应当在学会做人方面也达到最高境界。学会做人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包括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感恩等等。而且每个方面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如学会关心包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世界上所有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研究生学会做人要从学习做人的知识入手,从身边做起,学会尊重导师,遵守学术规范,学会关心同学等,在学习研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体验做人的真谛。

(三)学会做事――研究生的技能训练

成功素质教育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内化学习观,并把系统训练内化、实践经验内化作为素质内化的二个主要途径。这些都对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学会做事就是要在学理论的同时学会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不实践,就无法将知识升华为素质”。研究生应当把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如课外活动、科学实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纳入自己的学习计划,接受导师的指导。只有加强学会做事,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现在一些研究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会做事,如学了管理不会搞管理,学了教育不会讲课,学了物理装不了电灯,学了生物五谷不分等。正如学游泳,如果只懂游泳知识,在岸上用手比划,从不下水实践,则永远学不会。因此,研究生只有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强研究实践,进行研究训练,才能掌握研究技能。

(四)学会学习――研究生的学习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在五大体系别提出了方法体系,特别强调学会“学习的方法”,将学习方法作为方法体系培养的重中之重来抓,提出了高效率的学习要求。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竞争对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学习的最高要求是高效率的学习。高效率的学习能力是成功素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研究生更需要学会学习。在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学习方法显得特别重要。学习方法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研究生必须在树立全面学习观、内化学习观、终身学习观的基础上,学会上课、学会自学、学会写作等。以学会自学为例,研究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自学。学会自学,就是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五)学会思考――研究生的思维训练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内化学习观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学习者的成功素质。虽然内化有多种途径,但是,不管哪一种途径都离不开思考。特别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会思考更加重要。学会思考必须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消化知识,明白知识的真正含义,才能把知识变成提高自己素质的文化素养。学会思考应当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都需要思考,学会研究和学会创新更需要思考。思考是研究与创新的前提,各种科学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学会思考是研究和创新的必备素质,学会思考才能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的方法很多,包括学会辩证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六)学会研究――研究生的研究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及其学习观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认为“研究式学习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以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要求师生双方在共同研究中学习提高。研究生离不开研究,没有研究,就不是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学会研究是学会思考的高级阶段。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越是在高层次阶段的学习,越需要学会研究。学会研究应当成为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主动加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七)学会创新――研究生的研究目标

成功素质教育不仅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而且把创新教育原则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出“全校师生都是创新的主体”,认为“学生创新是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创新教育要求学生时时想着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处处践行创新”。这些对研究生学会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创新是思考与研究的最高阶段,只有学会创新,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是做出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创新能力的形成往往以创新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研究生要在学习创新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思维,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学会创新应当成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学会创新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陶学忠编著.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4]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8).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张茂林.论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7]杨叔子.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6

1 关于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概括起来看,当前的数学学习研究遵循着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一般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对数学学习的具体问题作解释与分析;另一条是尽可能从数学学习具体过程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真实心理活动,分析其认知过程、机制及心智变化,由下至上构建理论。

而就目前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大多数专著和论文看,采用第一种研究途径的仍不在少数。上述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一般学习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肯定一般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研究的普遍指导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这种运用中表现出的简单化或贴标签式的倾向,特别反对把数学教育心理研究等同于“一般教育心理学加上数学例子”的作法。

事实上,教育心理学理论要有效地运用于数学学习研究,须经历一个理论与数学学习具体实践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概括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粘贴”过程。由此可见,问题的实质还不在于选择哪一条途径,而在于无论选择哪一条途径都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真正有机的结合,其价值也是双向的,即运用理论有效地解决数学学习问题,同时,通过具体数学学习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数学学习理论及一般学习理论。此外,在研究方式上同样需要在某种对分中寻求平衡关系的还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处理、逻辑论析与实证研究、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以及观察的与实验的、问卷的与访谈的、统计的与个案的、自省的与它析的、过程式的与结论式的等等。

2 建构主义对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启示

2.1 建构主义提供的是关于数学学习认识论的分析。相对于学习心理的实证而言,学习认识论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更为根本的,它体现了一种基本的教学立场及观念。事实上,认识论的分析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建构主义在现代的兴起,可以视为从认识论的高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直接成果”。

2.2 建构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建构主义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维度,在建构主义的旗帜下事实上也包含着诸多不同的观点,因此,为避免盲从或追求某种“时髦”,需要对建构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与轨迹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应对其诸多观点进行鉴别、再认、选择,甚至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整合。

2.3 不同的建构主义立场将对数学学习研究产生不同影响。一方面,建构主义的立场可以影响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如个人建构主义对个体认知活动的特殊性感兴趣,而社会建构主义更重视合作学习、语言交流、学习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的认识论立场为数学学习心理的具体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正因为如此,更应该把“探幽入微”的具体研究与宏观的认识论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2.4 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时应特别关注其特殊性。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应该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入手,探究其学习的特征。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于,数学的对象是一种思维对象,是人类经过一定的抽象活动所构造出来的心理上的对象。按照这样的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建构实际上可视为建构的“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的数学观与数学学习观本质关联的核心所在,也是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今后仍应深入探讨之处。

3 应对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即使是对一般学习心理研究而言,对于处在“生长期”的数学学习心理研究来说,更是存在着若干开放性环节和发展空间,这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对数学学习心理除了从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外,如下角度值得进一步重视。

3.1 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任何一种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明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对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必然涉及到“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认识规律与思维方法”等问题,这正是数学哲学及数学教育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3.2 思维科学与数学思维论。由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思维科学研究已获得长足进展,数学思维论立足于数学思维规律的概括与研究也已取得诸多成果,而将数学思维研究与相应的学习心理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国际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具体体现于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实际数学思维活动机制的深入研究。

3.3 社会学与文化学。数学学习活动因其本质上是人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具有社会适应性、文化继承性及环境相关性等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数学学习心理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并把握其规律性。也是学习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特别重视数学学习与现实环境的关联,以及学习中的交互活动着眼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与学校正规数学的关系及对数学学习影响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值得我们重视。

3.4 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众所周知,认知心理学现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人类心理过程与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作类比,通过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发展起了丰富的认知理论框架。尽管人们对依赖计算机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能否刻画或替代人的大脑仍然持不同观点,但它能为深入诠释人的学习心理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地,我们看重通过人工智能去研究数学学习心理的原因还在于,无论是数学学习的对象,还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都是同一的,即数学的“符号处理”,这种同一性使得运用人工智能理论去更准确描述数学学习心理机制具有独特的优势。

4 应加强对数学学习活动中具体问题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习型小组协作式问题体会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及其实践,日益暴露了它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越来越显示其生命力,这无疑是21世纪学校教育中占主导方式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我尝试以自己所开展的研究性活动为依据和基础,谈对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小组协作式学习的一些问题和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

“研究性学习”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等,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一直是德国教育的传统模式,到90年代,德国各中学陆续开设了项目研究课程,要求教师通过不同方法的教学活动以使学生在交谈或讨论中获知,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参与,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发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近几年来,法国也把研究性学习视为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挪威政府和波兰政府规定:中学生在校除学科知识外,还要研究一些必学的和选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和家庭生活,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亚洲国家受传统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形成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现出来。注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研究性教学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学,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的培养和探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即思维力的发展。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现代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即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情感的激发等。

研究性教学从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研究性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等都体现出开放性,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研究性教学更关心学生的过程,对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应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研究性教学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发现性、成功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评价也应是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的。

二、小组协作学习概述

小组协作式学习是研究性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小组协作学习强调任务驱动下学习者之间的积极协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将协作学习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不仅是对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的探索,而且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可以看出,要实现这六个目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以下几个方面;亲自研究、解决问题;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采用科学的方法。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若还以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进行,那么对这几个方面就不会有充分的体验,最终使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考虑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式学习。与其它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相比,它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近几年才大力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现阶段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我们应采用一种较为可操作性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更容易开展活动,避免挫伤积极性。而现今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普通高中中推行,这些学生长期以来是在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下接受教育,一下子未能完全适应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知识,而也是和教育者一样在摸索和探索中学习,他们受教育方式的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而在这个适应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式方式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就能降低研究性的难度,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只要能制定好合理的小组工作计划,角色分配得当,明确自己、他人及整个协作小组的目标,相信通过协作研究,学习者就可以一起体验克服困难的历程,感受到彼此合作的默契,一起分享最后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能够说自己的努力是小组成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关于小组协作学习形式的几点思考

(一)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充分弘扬学生个性和开发学生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性活动的前提。

“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①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个体的主体活动,如果不能科学地组织,有效地规范和正确地引导个体的学习活动,个体的发展目标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美好愿望而已。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个体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教育和教师在个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或命令学生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要求教师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观念,尊重、鼓励学生的各种自由、自主的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活创建、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场所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且要组织和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时,与传统教育相比,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关系。

同样,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而且它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虽然教师是指导者,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并非完全起到指导者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并非是全才,在某些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可能不如学生,教师应向学生学习,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案、新结论,所以师生关系是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学友关系。师生是构成任何教育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但要注意的是,在协作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只可作为辅导者。

其次,学生的观念也应改变。如前所述,现今的高中学生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难以一下子改变为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我在上学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都以为是像平时的课堂一样是教师授课,只是换个说法而已。于是在活动开展初期他们有一定的依赖性,寄希望于我能像往常一样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或查找某种资料能有现成的答案。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就向学生讲清楚何为研究性学习以及它的方法和意义,让他们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之后他们的积极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意义,努力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自主学习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

(二)结合学生心理确立课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由于课题是类似科学研究,是“从做中学”,一方面不能用成人和专家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研究是一种“长”作业,因而课题大很容易使学生能力、精力、财力跟不上。此外,教师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考虑其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不同程度的感受,产生与学生心理结构相匹配的同构效应,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例如,2008―200年我把课题定为:“以黄埔的历史背景观为龙头带动黄埔的旅游业为发展。”确立这一课题,一是现行高一新教材的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而广州,特别是广州黄埔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教材中搜集资料,积累研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二是我校正位于广州东部广州开发区内,也是属于广州黄埔区的范围,所以本校有相当一部分是黄埔区土生土长的学生,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也就有一定的认识及相当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通过对广州旅游文化资源的调查后,结合自己在黄埔长大的经历和感受,提出了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黄埔自身人文环境,提高黄埔人的文化素养,一方面以纯朴的民风、周到热情的服务取胜,另一方面适应时代的要求,如这里的农庄、果园的主人可以自己设计网页介绍农庄、果园的情况,让外地的旅客在互联网上就可以了解到情况,还可以预定提供旅游服务,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突出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

首先,合适的分组是协作学习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协助进行分组,使一个小组内有各方面特长的学生能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特长运作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问题。

其次,在小组计划的制定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或情景辅助学生。如:“黄埔区现今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哪种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为什么?其优势在哪?”“广州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现今广州的旅游消费有哪些方面?”“黄埔有哪些旅游资源?其发展有何利弊?”“黄埔区的旅客群体有什么特征?”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获得数据。如在解决“黄埔区的旅客群体有什么特征?”时,可以通过在旅游地点利用调查问卷访问旅客估计,还可以向旅客咨询改进的意见。

最后,在协作研究中,由于高中生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运用还需指导,因此教师需指导学习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及资料中撷取与主题相关的史料,引导他们如何把调查所得的数据作合作交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只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协作研究的主体。

(四)合理评价:使每个参与者都是成功者。

活动能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满足需要的对象,个体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追求特定的目标,达到特定的目标即实现了某种需要。个体的多种需要,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在活动中得到满足的。从根本上说,个体的活动就是力求实现对需要的满足的水准。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满足了一种需要后,就会通过新的活动来满足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自身的不断发展。所以研究性活动就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在活动的过程式得到满足。

“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②

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活动强调每个学习者都有收获,通过协作研究,学习者可以一起体验克服困难的历程,感受到彼此合作的默契,一起分享最后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能够说自己的努力是小组成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成功者。因而这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自信,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7.

参考文献:

①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7.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国莉.历史教育的突破口:关注人本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7.

[4]徐敏.历史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1.9.

[5]叶小兵.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历史教学,2001.2.

[6]朱可.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00.7.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自然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务的落实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课堂环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客体,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播和规范的灌输。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德育课堂环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优化德育课堂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和谐。在这种课堂和谐中,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课堂变成教学各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课堂“生态环境”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课程也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探索人的身心发展的中介。

同时,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建立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实现德育任务重要保证。而“德育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共同求知。

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关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新颖性、多变性和没有“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的灵活性,促使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不脱掉权威的“外衣”,努力主动地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捕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命题,而是虚心地与学生一道思考与探求问题的答案。即教师始终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感情距离缩短。因此,教师(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务)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德育的参与性与自律的能动性就会提高,这正是有效德育所期盼的局面。

三、研究性学习——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模式,培养能够运用所学德育理论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现代大学生,这正是德育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创新教育,更能有效的实现德育任务,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德育创新教育可以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众多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是以认识和解决某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究性活动。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育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取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一般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对策而组织的。这种新的德育模式能提供真实的道德体验,这些道德体验不但有助于德育知识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得的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德育问题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德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的,它是对德育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向,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9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学生只有具备主体性,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达到个性充分发挥的学习的主人。主体性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丢三落四,学习用品不收拾;作业忘做或忘带,还常埋怨老师未讲清或父母没提醒;不注意相互配合,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而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且行为自觉、主动,富有创造性,更乐于接受合作、承担义务,搞好学习。只有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自己的恒心、毅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才能去战胜困难。

新课改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新的教学价值观呼唤教育应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我国新课改的教学价值观是“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相对稳定、变化不大的社会中,传统教育用静态与凝固的知识、信条、价值观教育学生,以期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也许真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同时社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人格特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已成为现实,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象自身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一切和最终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他们心灵的书,使他们能独立地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利用先进的工具提取信息,学会自我设问并答疑,理智地行动。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当今的学生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因此,学习是内发的,而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行为。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意义学习,当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产生个人意义,和学习者的内在情感、需要、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因素相联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完善数学课堂结构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2)课题研究的内容:从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层次出发,探索农村初等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教学特点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全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本形成;根据本校特点和本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发,正确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训练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理论和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观察研究法:在学生主体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实验对象加以细致的观察,以获得对实验对象全面、系统、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框架。

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对实验对象进行评价,系统分析,确立分层次研究、子课题研究等项目。

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的研究的过程安排

(1)准备学习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落实各项有关工作,课题组老师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的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拟定研究方向。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明确研究方向,找出适合本课题的方法,并写心得体会,形成理论认识。

(2)分析现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各研究老师根据课题组的布置和要求,调查了解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归类分析。

(3)分析成因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对科学探究能力内涵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目标。

(4)开展实验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查、教学实验等多种方式,针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整套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体系。

研究性学习体会心得篇10

一.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具体课程,更主要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原有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下,学生偏重于机械练习、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技术传输。而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开展将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另外,研究性学习也不同于以往的兴趣小组,以往学校开设的各项兴趣小组(如:篮球兴趣小组、排球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等等),已经设定了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只有少数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才参与到规定的活动中。而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能力,自行决定探索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性学习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去,真正培养起学生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能力,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就贯彻在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部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二.研究性课题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将大都采用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在不同的背景之中去发现问题,确定对问题求解的策略,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论证及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结论。作为一种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载体,在对体育学科研究性学习素材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对象,能够引起全体学的主动思考,引发他们相互之间(或与教师)的交流。因此,研究的问题应当具有不同的层次性,要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思考它、体验它,并且都有思考的空间、体验的场所。同时应该允许结果的多元化,在可能的前提下,要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的机会。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理论研讨型。如:背越式跳高为什么比俯卧式跳高选进?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最终取得胜利的作用讨论;从CBa到nBa,姚明的价值在哪里?等等。

2.实践体验型。如:篮球运球急停跳投技术在综合技术中如何运用的实践;对学生自编健美操的指导;速度耐力练习对促进100米成绩提高实践及分析;等等。

3.调查实践型。如:本校学生体质状况与全国、省同年龄体质状况的调查;本市传统体育的特点的调查分析报告;目前社会全民健身活动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的调查报告;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发生或运用的体育功能,往往是一种或几种手段的连续运用的结果,用运动与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体育运动中的运动与生理、心理之间的相依关系,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也就可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联系的、动态的体育运动规律,所以,高中体育中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性课题其最终目的不仅仅定位于让学生获得技术的掌握与巩固,而应当是让他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对技术、知识、能力、作用、效果获得一些新的理解,包括重新认识或者得到一种新的锻炼方法或新的联系观点。

三.研究性学习不能追求形式,重点应该是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即确定课题;完成体验阶段,即证实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表达交流阶段,即初步交流、得到结果。

在研究性课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主要学习、体验,应用有关体育学科中的重要概念、方法、手段、原理以及与各种知识技术间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知识技术来源,即除了学习书本中要求的间接技术知识以外,还要广泛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发展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的能力,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四.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不是新鲜的提法,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所谓主体地位,往往是所谓教师主导地位的陪衬,并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研究性学习中所提倡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进行研究性学习中,不是不要教师讲解,更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过教师的讲解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接,更不是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研究欲望的各类问题,对全班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进行课堂讨论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讨论学习的效益高低取决于讨论中针对性的强弱。教师在用研究性学习精神组织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讨论既不能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加以过度限制,但也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学生通过讨论的得益多少取决于讨论中影响学生讨论积极性的驱动力的大小。另外,实践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体现,而且是新的一轮研究性学习的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应强调对学生能产生激发的力量。

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体育学科中怎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健康的体育理解,对娱乐体育运用等问题,它贵在研究、重在能力的激发和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知识含量和理论层次,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早日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致力目标,可以预测,研究性学习课程高质量地实施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