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十篇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十篇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48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1

关键词国际;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作者简介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概念的角度与边界

在中国,国家安全观念的侧重点也是在不断地演变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侧重于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到单纯侧重军事安全,后来发展到侧重经济安全,一直到2014年,主席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我国把国家安全意识定义为:公民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方面所应有的观念的总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法纪观念、敌情观念、保密观念、安全防范观念及情况信息观念等。

因为国家安全概念的综合性,国家安全意识所包括的内容也必定是综合性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所谓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则是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知识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它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区别于以往的国防教育,相对于国防教育,它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内涵也更丰富。严格的说,传统的国防教育是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担必然要靠他们来实现,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必要而且重要的。

二、国外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现状

任何时期的任何国家对传统的国防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安全教育正成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新阵地。我们不妨看以下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小学中开展国防教育和信息安全教育的情况。

(一)美国的情况

美国政府认为,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力量联合起来,完善国防教育的运行体系。

在组织保障方面,美国政府和社会都高度重视国防教育,通过一系列的立法确立了国防教育的最高地位。美国国防教育的机构实现了社会化、层次化,这使美国的国防教育有了良好的基础和良好的保障,是美国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美国强调国防教育要与其他各种教育相结合,要互相渗透协调发展,既要重视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军事技术训练的普及和体育技能的提高,而这也充分体现在了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教育内容上。美国国防教育的实施制度建立在国防法规基础之上,而这也保障了美国的国防教育能够在有法律保障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在实施层面上,强调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广泛性和教育时机的时效性、动态性。

美国在国防教育中,把重点放在青少年的教育上、放在未来国防人才的培养上。他们制定的“培养美国人迎接2l世纪”计划,认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青少年的素质尤其是国防素质。全民青少年国防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后备军官训练团广泛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是强化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二,依靠类似少年军校的组织来抓好对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工作,数以千计类似少年军校的短期军事化训练营,都是受政府和军方支持的,通常由政府、军方、退伍兵或者老兵组织。第三,推行义工来加强青少年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美国的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灵魂,以国防意识教育为主题,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在此基础上,美国把国防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先进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军事体育项目等相结合,向各个领域渗透。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社会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宣传美国精神。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显性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等。第一,显性课程教育。虽然在美国不同层次甚至不同州、不同地区之间的课程差异很大,但是美国的德育课程却是有一定的共性的。美国德育课程主要有“公民科”“历史科”“人文科”等,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家庭到国家到世界,而且地理、历史占最大比例,旨在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让美国精神及爱国理念沁人心脾。“公民科”涵盖了美国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作为美国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美国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历史科”是美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授美国精神的重要途径。第二,隐性课程教育。渗透式教育是美国德育的主要特色。

(二)俄罗斯的情况

俄罗斯地处东欧平原,几乎完全没有山脉或海岸形成一种自然保护屏障,其地缘政治处境十分脆弱。俄罗斯不断地扩大疆域来寻求安全同时又面临着各种对自身安全的威胁,这种对安全的忧虑构成了俄罗斯的内在思维,即军事思维,同时在很多社会问题上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比如人口,教育。

俄罗斯实施国家教育标准的课程政策,一方面是要建立本国内的育空间,而更远目的是要以此为基础进而在独联体内形成育空间,在教育的范围内减轻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安全危险。这不能不说是久远的国家安全意识在现代俄罗斯课程政策中的反映。

俄罗斯面对北约东扩的威胁,努力恢复其大国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1998年俄罗斯颁布的《兵役义务与服役法》,要求全体公民必须接受国防教育,并对公民服役前接受国防教育的内容、时间、组织形式以及各项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

俄罗斯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以国防教育为核心的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旨在提高俄罗斯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和军事素质。

俄罗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科书均突出了军事爱国主义的内容,学校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军事爱国主义教育。1995年俄罗斯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投入巨资修建规模宏大的莫斯科卫国战争中央纪念馆,以翔实的文字、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大量实物,展示了卫国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苏联人民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课程内容方面把国防知识作为历史、地理和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接受国防教育。普京当选总统后的一批政府令中,就明确要求在学校恢复已中断多年的学生军训制度,并计划在中学增加民防课程。

(三)日本的情况

日本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极度匮乏,缺乏战略纵深的岛国,其国防教育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即始终用危机感来刺激国民对国家安全的关心,以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与美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及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不断,日本军国主义有所抬头,全民国防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全民国防教育体系。

日本的国防教育以宣传危机意识著称,以此为基础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日本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对国民进行传统教育,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集体本位主义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日本的国防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集团意识。日本在教育中提倡国家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高度统一,企业就是家,在不断进行爱企业的教育的同时,完成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作为一个具有尚武传统的国家,日本正在复兴尚武传统。日本的另一个传统就是对情报的重视,其情报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随着近年来军国主义的抬头,日本的国防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危险因素,比如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极力美化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战争,否认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甚至篡改教科书;日本的公职人员包括首相都公开参拜军国主义的象征“靖国神社”;日本自卫队在日本不断地宣传和引导下,社会地位空前提高,甚至成为日本社会最热门的职业之一;日本还拍摄美化侵略战争的影片。这些必须引起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士的高度重视。

(四)欧洲部分国家的情况

欧洲各国的国防教育各有特色,比如瑞士实行“总体防御”政策,实现“全民皆兵”,人手一本《瑞士民防手册》;瑞典十分重视心理防御,由专门负责国防教育的机构心理防御委员会了解和掌握社会公众对国防的心态和意愿,向社会宣传瑞典的安全形势及安全隐患,揭露潜在敌人的意图,传授抗敌的知识,向政府提供心理防御的工作建议,组织各级举办心理防御训练班;法国为了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国防教育的水平,还在各学区的师资培训学校增加了国防教育的培训内容,通过专题报告、系列讲座、参观展览、组织教学评比等多种形式,为学校培养和物色合格的国防教育师资人员;英国近期召开的教育会议,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弘扬英国主旋律,凡是不符合主旋律的内容要从教材中剔除。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心。各国对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纷纷把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纳入国家战略,并制定各种安全计划,来加强国民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国民的网络安全技能和知识。

三、国外经验和教训及对我国开展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借鉴意义

主席所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11种安全”。这11种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应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为我国开展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立法较晚,开展国防教育不及时不系统,课程设置不全面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开展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方面,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教训,以便迎头赶上并超越。

在组织保障方面,首先要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而通过立法保障其顺利实施更是重中之重;其次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实现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机构既有国家机构又有社会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而不是单独依靠国家的力量。

在实施层面上,我们要加强整个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实施途径,达到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目的。同时要注意这项工作的时效性和动态性,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各种情况迅速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要达到“总体安全观”所提到11种安全观,绝对不可能是一门课或者一种教育形式可以完成的。下表中提出的一些关于在中小学所学科目中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建议,仅供参考。

学科涵盖的安全意识课程性质

历史、地理、语文、外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显性、隐性

军事教育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核安全显性

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显性

地理、生物生态安全,资源安全隐性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2

1.课堂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创新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法,缺少个性化教育,导致不同学生群体难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思维接收到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思想实际问题的教育内容;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质不了解,以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少讲或不讲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只会讲空话、套话甚至假话,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课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2]。

2.社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具体的实施大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配套制度,考评和监控机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一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存在着片面的政绩观,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属于“虚功”,没有完善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管理方式,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使教育者产生了一种应付的心态,导致实践教育陷入了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

3.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运行不协调

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明确的规划,一些高校有意压缩队伍编制,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过低,教育队伍工作条件改善、职业培训深造、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不到位、不落实,使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西化”阴谋不断渗透,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人权”外交,无非是想以虚构和捏造等伎俩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舆论压力,以此来混淆国内不明真相的人的视听,达到动摇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险恶目的。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地用宗教渗透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和等地是备受敌对势力“关注”的地方,煽动教徒和部分群众寻滋闹事,破坏社会安定,极大地冲击了人民的思想武装,更给众多无辜百姓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3]。

2.信息网络化对意识形态传统功能的弱化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和信息,网上信息的这种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落差越来越小,教师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却越来越大。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使年轻一代垄断了网络的话语主动权,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获取知识,而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网络上那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就有可能被大学生认同接受,进而达到侵蚀国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果的目的。

3.社会转型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巩固和提升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失业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导致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等,这些突出问题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对社会失去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基。

4.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必然选择,也必将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深入,包含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技术和知识,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扩散和加速流动。当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备受冷落,国富民强、八荣八耻的传统观念渐隐渐退,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日益匮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立世精神已成空谈。因此,我们必须竭力捍卫民族文化的个性和根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以国为重的文化传统,充实及适应文化全球化,又保持鲜明民族个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不断增强其吸引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课堂上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注重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和阐述,善于将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听理论课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理论灌输是必要的,课堂讲授必须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感情、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理应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排除干扰、抵御风险、坚守社会主义阵地;只有进一步发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使教育得到切实保障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3

【关键词】生命安全;高职体育;教学方法构建

1生命安全教育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1.1生命安全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前提

体育的教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不管是专门的体育课,还是在早晚训练,都是围绕着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展开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都非常弱,他们的身体防护力、韧性以及反应能力,都有待提升,也就增加了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学生最大的关注和关爱,也是让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过程中最该关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保证了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完成相应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

1.2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需要以体育教学活动为媒介,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极端情况下应有的应变知识与能力,这与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宗旨不谋而合,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对意外事故的应变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生命安全教育具象化,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安全的意义与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生命安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文字,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加强高职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师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在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事件没有发生时,人们是不会关注生命安全的问题,也不会有意地提高安全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提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这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最先标准要求。如果生命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应该的关注,将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学校对于教师基本专业素质和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学生方面,教师也应该时刻提醒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生命安全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要从实际中关注生命安全,并且时刻注意,时刻小心。

2.2完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和意识体系,而且在体育教学中想要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需要高职院校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起在日常体育教学和活动中完成,逐渐提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视度,并且落实。通过长时间的关注让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们的潜意识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帮助学生完成生命安全的教育,并且潜入他们的意识中,进行日常体育教学的彻底渗透,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尊重他人生命的意义。以此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体系,并且根据学生日常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来随机调整。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4

为了做好今年秋季开学后的各项工作,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启动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和收费行为,加强校园安全,确保新学年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天,省政府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孔玉芳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两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省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精神,以迎接“两基”国检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契机,加大投入,落实责任,集中了更大的精力和财力,重点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顺利通过“两基”国检作为20*年河南教育的重大成果而载入史册。下一步,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结合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城乡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如期实现省政府提出的“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实现均衡”的目标任务。

1、认真组织开展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为调动各地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每两年评选表彰1次。首批先进县(市、区)评估验收将在今年年底进行。对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综合评估前10名的县(市、区),颁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奖牌,并奖励每县(市、区)80万元。各省辖市要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先进县创建规划,积极支持并组织所属县(市、区)参加创建活动,争取使一批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高、工作力度大的县(市、区)率先进入先进县行列,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快本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与财政、人事、发展改革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要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创建县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在农村中小学图书仪器装备工程、城镇薄弱学校改造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倾斜。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过程指导,跟踪了解创建工作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总结创建工作经验,指导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进一步加强城镇薄弱学校改造。加强城镇薄弱学校改造,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既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破解城镇入学难、大班额和择校热问题的根本出路。今年省委、省政府在向社会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中明确提出:以省辖市党委、政府为主,筹措资金改造200所城镇薄弱学校。省教育厅已将200所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分解下达到各省辖市,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省辖市都能认真落实改造资金和项目学校,不少项目已经开工。但是,还有个别地方重视不够,进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一定要从落实“十件实事”的大局出发,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种种困难,确保把改造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所项目学校,在年底前顺利兑现省委、省政府对社会各界的庄严承诺。新学期开学后,教育厅将组织专项督查,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地方要通报批评。

3、认真贯彻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省教育厅、发改委、建设厅印发的《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从学校的布局和规模、校园和校舍、仪器设备和场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进行了统一规范,是办好每一所农村中小学的最低保障线,也是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据。各地要依据这一标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辖区内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基本标准。

二、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经省政府同意,我省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今年4月份,省教育厅召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动员暨通识培训大会,对我省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之后,又下发了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培训骨干教师2800多人,培训各学科教师38000多人。目前,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一项基础工程。它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顺利推进。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确定之后,组织实施的任务主要在学校。因此,这里要特别强调,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高中学校务必要按照国家和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首先,要按照国家和省里课程方案,制订学校的实施方案和课程计划,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要在开设好必修课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设好各类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其次,加强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的培训,着力转变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培训工作。第三,尽快建立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新课程要用新办法、新制度来管理,包括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以及教学管理常规等。第四,要充分发挥样本校的作用,明确省辖市、专家和学校的职责,使其真正按照新课程实验的理念和要求去做。第五,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校际间资源的互惠共享。

2、加强研究,不断总结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过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研究,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各级教研部门要把新课程实验作为中心工作,立足教学实践,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帮助学校解决实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各普通高中要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组织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帮助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使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要加强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的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

3、加强领导,搞好跟踪指导服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首先,要解决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所必须的经费和编制问题,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确保新课程实验和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高中学校的投入,按照新课程实验的要求,添置必须的设施设备,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使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能达到或基本达到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教育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解决课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强与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良好条件。要经常深入高中学校了解和掌握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管理,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服务。各地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作为对高中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建立专项评估和督导制度,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实施新课程。

4、加强宣传,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细化方案,落实资金,切实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省政府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前不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省财政厅、教育厅也下发了《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准备工作的通知》,对这一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各地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文件的要求上来,珍惜和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义务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1、制定完善工作方案,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我省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有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直接免除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免除学杂费方案,足额落实配套资金,确保每一个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资助。同时,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通知要求,秋季开学前,各省辖市财政部门要预拨部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市区财政部门要足额拨付预算内公用经费。目前尚未拨付到位的要抓紧安排,以确保秋季开学后学校的正常运转。

2、努力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各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各地应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3、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社会各界的心理预期。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不同于农村。一是学杂费占全部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的比例并不高,免除学杂费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的效果不会像农村那样显著;二是免除学杂费后城市义务教育面临的择校矛盾短期内还难以全部解决。各地对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化解矛盾。要及时主动与新闻媒体沟通,统一新闻宣传口径,准确宣传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各项政策;要认真开展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广大校长的政策培训工作,传达好、执行好国务院文件精神;要主动向人大、政协汇报,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总之,要引导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方面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和收费行为

规范中小学办学收费行为,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事关教育形象和发展大局。近年来,我省坚持标本兼治、奖惩结合,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学校的办学和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群众投诉大幅度减少,满意度大幅度上升。但是,不规范的办学、收费现象在个别地方和学校依然存在,必须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1、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依法负起规范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责任,不得将义务教育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应均衡编班,不得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十不准》,不准非寄宿制学校安排早晚自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统一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不准统一征订或摊派各类教辅材料、学习用品等,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各地要制定和完善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学校牢固树立法制意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办学。要按照省政府《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工作的意见》,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省政府的文件印发后,省教育厅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绝大多数省辖市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今年全省所有改制学校均没有以改制学校的名义招生,大多数省辖市的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已明确了办学性质。但也有个别地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希望各地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省政府的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规范义务教育改制学校的目标任务。

2、加强对学校收费行为的监管。要加大对收费政策的宣传力度。各中小学校都要在校园醒目位置公示收费项目,校长对本校的收费政策要做到应知应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收取费用。要强化学校收费资金管理,严禁截留、平调、挪用、挤占学校收费资金。要加强检查监督力度。新学期开学后,省教育厅将组织对各地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对违规收费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继续深入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和民主评议学校行风活动。要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活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教育收费的规范化。要坚持纠、评、建相统一,组织开展好民主评议学校行风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把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招生、收费问题贯穿于评议工作全过程,边评边改,以评促改,切实规范办学、收费行为,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

五、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全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学校安全关系着社会稳定和亿万家庭的幸福。确保学校安全稳定,责任重于泰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师生健康安全。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师生安全教育。抓好安全教育,这是搞好学校安全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今年九月是全省第四个“中小学安全月”,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要深入贯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育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利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采用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加强与公安、消防、交通、卫生、地震等部门,以及与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合作,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要重视加强安全模拟演练。四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证明,坚持开展应急演练,是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减少师生伤亡的有效措施。各地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今后,全省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模拟应急疏散演习,并且要坚持下来,形成制度,养成习惯,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预案能迅速启动,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紧急疏散。

2、加强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今年是国务院安委会确定的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按照国务院要求,省政府今年5月1日至7月31日在全省范围开展了百日安全专项督查活动,之后又组织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回头看活动。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做好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尤为重要。各地要在秋季开学前后,组织专门力量,对校内的校舍、校车、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等重点设施、重点部位进行一次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整治,特别要把学生宿舍建筑内的商业场所作为安全隐患治理的重中之重。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登记在册、落实责任、认真整改。对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隐患,必须采取严厉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挂牌督办,跟踪问效。对因隐患排查治理不力导致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的,要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3、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加大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力度,督促学校落实各项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措施。要对食堂、饮水设施、厕所、宿舍等容易造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环境进行经常性地检查,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要积极开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要建立健全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尤其对一些传染性疾病或群发性不明原因疾病要及时掌握、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避免事态扩大。

4、精心组织好校车交通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前不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通报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8.12”重大交通道路事故。为了从此次事故中汲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国家四部委要求各地于9月1日至10月31日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公安、交通、安全监管等部门,精心组织好此次集中整治行动。要督促学校健全组织学生集体出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凡学校组织开展的学生集体出行活动,必须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出行前要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跟车,选择安全线路,并从严审查承运企业、车辆、驾驶人的资质,严禁租用无证无照的社会车辆,确保师生集体出行安全。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5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机制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勉励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有无与强弱,是衡量其有无爱国心的重要体现。因此,构建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机制,有利于促进青年学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情感的培育。

一、影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因素

国家安全意识是指在心理意识层面对与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影响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人主义意识增强,个人利益优先倾向。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使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并深刻影响价值观正在塑造中的高校大学生。个人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有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具有人道性与合理性。但是,个人主义也包含有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自我价值的至上性,强调以个人为本位[1]。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与独生子女家庭小环境,为个人主义思想生根提供了土壤,大学生容易滋生个人利益优先倾向。当代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甚至缺失,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全社会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宣传和引导都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对培育青年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够重视[2]。新时期大学生呈现一些新特点,如“自我意识增强,追求目标个性化,价值目标的功利化”[3]。

第二,就业形势严峻,重点关注人生出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始终是社会热点话题,鉴于经济制度、就业保障与指导制度、教育户籍法律制度以及促就业活动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很难满意就业[4]。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生计,因而职业前景成为大学生活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与“心病”。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看,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前景的关注与焦虑,是为了满足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时,就不会投入更多精力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许多大学生宁愿花费很大精力与时间考取各项证书以期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长期和平环境,形成天下太平的惯性思维。从全球层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遥远”的70多年前,此后虽然有过几次局部战争,但是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并未爆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念深入人心。从国内层面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战争硝烟淡出我们的视野,随处可见歌舞升平现象,流血与冲突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国内的和平稳定环境使得处于安逸生活中的国民和整个社会意识不到安全威胁。因此,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深受其所处社会环境影响,国家安全在其心中只是一种模糊遥远的概念。

二、构建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机制的必要性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们处在和平盛世的时代,但是必须时刻保持忧患与危机意识。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具有战略意义与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不容乐观。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内涵是不断拓展的,既包括传统安全威胁,又包括非传统安全威胁。虽然大学生在概念层面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对国家安全深刻的丰富内涵认知有待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法律和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导致对自身的网络行为是否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程度及其后果缺乏认识。当代大学生虽然有着热忱的爱国之心,但是年轻的他们对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还不够。况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和老师、家长交流较少,很容易被网络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净化网络的力度。

第二,全社会未形成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氛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国家安危。但是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刻,更应该体现在国家出现危难前对危难的忧患意识,预防国家危难比应对国家危难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与美日等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忧患意识要薄弱得多。一方面,西方国家叫嚣“中国”,使得一些国民自我感觉国家很强大,出现麻痹思想,降低了忧患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倡导中国和平崛起,这种和平色彩在国际社会也许能够起到增信释疑的效果,但是也会降低国民对中国崛起过程中遇到阻碍的警惕性,中国是否能够和平崛起不是自己单方面所决定的,国民必须要有和平崛起受到挑战的忧患意识。此外,国土面积、国内稳定环境、国防政策以及公众价值趋向等都不利于营造强烈的国家安全威胁氛围。

第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强弱会影响未来国家安全走向。当代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二三十年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甚至有些优秀者将进入国家决策核心圈。在对价值观塑造十分重要的大学阶段,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被打造的强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未来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度,关系到国家安全发展的方向。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西方一些极端反华保守势力对我国社会制度极其仇视,想方设法地要进行破坏。而我国青年大学生是他们重点进行和平演变的对象,如果我们不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少数大学生可能会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引导和蒙骗,大学生群体会被引向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有可能蒙受巨大损失。

三、建构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机制

影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多样化提升国家安全意识的机制。

第一,构建国家安全威胁的引导机制。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可见,“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面对多样复杂的国家安全威胁,需要构建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引导机制,让大学生了解各种国家安全威胁的形式、内容和危害。在国家安全的学术研究层面,有关学术机构要专门遴选一批专家跟踪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时事热点,展开详细研究,并做好把研究成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社会的准备。

第二,构建国家安全忧患的激发机制。美国作为世界顶级大国,其综合国力强大,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威胁其生死存亡。但是美国人骨子里依然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美国精英极为重视培育人民的忧患意识,激励本国民众居安思危,发奋图强,从而树立起官民强国强军的意识。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挑战更加严峻,更应该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曾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为了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需要有意识地构建忧患激发机制。在与国防有关的节假日期间,教育部门要统一部署形成制度,每年设定某一项或几项国家安全危机主题,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比如辩论赛、文艺晚会、征文比赛、危机应对模拟演习等,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形成关注国家安全的忧患氛围。当遇到传统安全或非传统安全威胁事件发生时,学校有关部门应实时组织相关科研领域专家,从国家安全角度,面向全体学生举行报告会,同时学校相关社团应积极参与,开展应对所发生事件有关的活动。

第三,构建国家安全教训的认知机制。曾经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今中外许多曾经霸气十足不可一世的王朝或国家,最终不能摆脱被颠覆的宿命,实际上,在这些鼎盛王朝灭亡的教训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汲取的智慧。要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历史上大国兴衰的教训足以提供鲜活的有说服力的素材,因此,高校需要构建一套国家安全教训的认知机制。在课程层面,大国兴衰等相关历史应该进入课程教学体系,可以是国防教育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在性质层面,大国兴衰历史课程学习必须定位为必修课,确保足够的教学时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知识灌输,进行严格的考核,没有相当程度的知识积累,相关意识的形成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四,构建国家安全教育的法规机制。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毕竟不同于专业素质教育,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直接效益,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投入过多精力会占据其他活动的时间。国家安全是既模糊又遥远的概念,在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下,过于强调国家安全危机意识反而会有杞人忧天之嫌,国家安全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积极性也会大受挫折。实际上,各大媒体、各级教育部门、学术机构以及各高校要形成上下联动、多层次多维度的国家安全危机教育的氛围,需要一个权威性的依据。在现代社会,依法教育是最权威最具人心的行为准则,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不涉及国家安全教育问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虽然规定学校国防教育与社会国防教育的义务,但是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进一步具体的可操作细则以及监督措施。因此,国家要积极推动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或者完善原有的一些法律,以增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法律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杨桂森.个人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7-90.

[2]王天兵.试析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的缺失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9):55.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6

论文摘要:全球化在赋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内涵的同时,也使其遭遇到新的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不少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文化情感,市场经济给爱国主义教育设置了障碍。结合全球化背景,从问题着手,试图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浪潮铺向每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能避开全球化的影响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一个突出的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1]。然而,全球化的到来,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挑战和冲击,对于爱国主义的误解以及如何适当、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等问题成了制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瓶颈。 

一、全球化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2],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把握全球化的特点,认清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注入时代的内涵。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根据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要求,我们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得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大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与时俱进。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的同时,还应该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全球化意识,不断根据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发展自己。 

2.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全球化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领土安全已经远不是国家的安全的全部内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人才安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4]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重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教育。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再加上目前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学者便发出“中国威胁论”的口号,对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安全问题并且他们是有义务维护国家安全的。《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隐患意识,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祖国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更好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3.爱国主义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理性爱国。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这样才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近两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内发生的缺乏理性的爱国行为:盲目抵制“家乐福”、拒绝购买“日货”等。对于大学生这种偏激的行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爱国,不应仅拘于一句口号,它要求大学生既要克服民族自大主义,也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要把情感与理性结合起来,用理性去认清现象的本质。但是,这种判断并不是天生就有,需要教育者的教导。因此,在全球化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忽视理性爱国,让理性的爱国情感成为大学生发展的动力。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显著:生动活泼的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对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大学生过度倾向于牺牲自我,成全祖国利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教育,缺乏实践等。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不少问题,其原因大致如下: 

1.全球化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文化情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文化情感受到了重大冲击。全球化下,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各国的信息联系更加密切,“于是便有人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提倡的是国际主义。对于此现象,有学者提出“非民族国家化”理论,认为民族与国家“已经过时”或“正在终结”[5]。更有人认为,民族和国家的分离,是全国性取代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如英国学者马丁·阿尔布老指出:“全球化的变迁必然导致国家理论的重建……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跨国层面上发生的种种实践活动的发展上面,集中在全国相关性在寻常百姓的日常活动中的运作上面……。”[6] 目前,美国的价值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中国人追求的价值,从而使这些中国人的心灵开始“美国化”。由此可见,“西方化”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政治、法律等文化价值观,致使一些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化”,成为“西化”俘虏[7]。如果这种局面继续持续下去,会严重导致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淡忘爱国主义情感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情感。 

2.市场经济给爱国主义教育设置了障碍。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元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下,每一个经济个体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就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改进管理,以求不断提高利润。在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个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为自己寻求最大利益,虽然热爱国家并不必然排斥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和超越国家的人类利益,可当个人利益与祖国或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需要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来成全祖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实行的公平竞争和政治民主的机制,这会使大学生一味地追求公平、民主,忽视了国家的权利,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人还甚至呼喊人权高于国家主权的口号。由此可见,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的某些方面已经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障碍。 

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1.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今时代,要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基地的建设分不开,因此,加强爱国主义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在资金上,应以政府的投入为主,以社会各界组织的支持为辅,各地政府应加大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的投入,同时政府也要鼓励社会各界组织积极参与到爱国基地建设的活动中,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接着,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教育基地周边的交通建设,在门票方面可以采取在校的学生免费进场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到教育基地接受爱国教育,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便利;最后,在内容和陈列方式方面,应该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改进展品的陈列方式,丰富展出的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 

2.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是来自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主要是看他是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实践。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理论教育,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爱国的精神履行在实际行动中,用行动去见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实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鼓励大学生自由组合,自定课题到社会中进行调研,并且进行学分认定和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思想道德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8]。硬环境是指校园里的物质环境,如学校的建筑、环境设施等。硬环境是客观是实体,就自身而言,它们是死物。但是,设计者对这些环境进行精心设计,使其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校园的走廊、宿舍、开水房、食堂等都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至于软环境,指的是课堂的教学以及学校开展的活动。软环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来激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生活活泼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剂,征文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能增加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在一种既严肃又自由的环境下顺利开展。 

四、结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新力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多元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以大学生为本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同时也要调动政府、学校、民间组织等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来支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r],1994-08-2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20. 

[4]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8. 

[5]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5. 

[6]马丁·阿尔布老.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2.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7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7―0046―0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政权的更迭。上世纪末,苏联主动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迅速,这是我们必须汲取的深刻教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它在目前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国内思想文化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下,显得异常迫切。因此,为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也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也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与思想精髓,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其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

意识形态是包括思想方式、信仰、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内容和形式的思想理论体系,价值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构建,受一定的价值观所支配,并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规定和制约着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总是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组织,代表其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有着强烈的价值指向性。从根本上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乃是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封建主义以森严等级、固有特权为价值特征,资本主义是以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价值导向的,而社会主义则是以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资产阶级近代以来先后发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宣扬理性、自由、平等、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独裁、等级、特权,在思想意识领域对封建主义展开猛烈进攻,并最后封建统治,夺取政权,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资产阶级极力鼓吹的自由、民主、平等并非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只是属于少数人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独占的战利品,而广大的劳动群众仍然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平等、自由、民主等口号不过是资产阶级为掩护阶级统治的实质,用来欺骗和迷惑民众的幌子而已。而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是要消灭剥削和阶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更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灵魂,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世界人类文明成果相衔接,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是在我国国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统一共识、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抵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进攻的有力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反作用。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性和辩护性,能够促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存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发挥着凝聚人心和整合思想的功能。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人们精神的共同纽带,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选择判断无不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沉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夙愿,尤其反映了近代百年以来的奋斗目标。它向人们明确了在当代中国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根本问题。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促使人们更加坚定不移的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助推器,法治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标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向人们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塑造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形成全体公民崇德向善的追求,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和未来。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引领和有力的价值支撑。

二、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困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特定的“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免遭危害,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序和谐的状态”〔2〕(p33),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等内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维护自己所依赖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关系到自身存亡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有着极端的重要性。保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确保主流价值观的安全,即主流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践行,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而目前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极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极具紧迫性。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消极腐败行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捂,威胁着国家政党、政权的稳固性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未能把马列主义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仅仅将马列主义放在嘴上讲、纸上写,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动摇、怀疑甚至否定。而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理想信念的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将直接动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同时,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精神上缺“钙”,导致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迷失、道德信条沦丧,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所侵蚀,,祸害群众,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国家的安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在社会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党内的贪腐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党内的蛀虫,严重降低了党的执政能力,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使人民群众降低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因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度和凝聚力。同志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3〕(p5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我们党在维护特定阶级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意识形态把政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政党将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即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4〕(p235)一个成熟的政党,只有确立符合自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完美意识形态,才能够团结同志,争取群众,实现党的宗旨。因此,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政权而言也极端重要。它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精神支柱,在保证社会价值导向、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摧毁了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意味着打垮了这个政权,所以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也是关系到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西方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渗

入,极大地妨碍着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形态构建

任何价值观都是一定阶级的价值观,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体现,因而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一直遭到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断攻击和诋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攻击的目标。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间文化交融加剧的契机,凭借优势的科学和经济地位,以输出的商品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工具,进行信息垄断、思想渗透和敌对宣传,大肆传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个体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自然主义、怀疑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国门。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逐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也渗入我国现实生活,向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发起种种冲击。由于上述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有着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看似客观的历史依据,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蛊惑性,较容易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同甚至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弱化,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益侵蚀大学生群

体,严重影响着未来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生活与成长环境较之以往复杂了许多,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样化都对学生群体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敌我势力、新旧思想、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争夺大学生群体的斗争日益白热化。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各种西化、分化伎俩,对我国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国内,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扩大,给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他们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以致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出现混乱。一些人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等问题,常常分辨不清。还有一些人一方面推崇诚信、敬业等基本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却时常是非善恶难分、价值观念模糊;一方面批评社会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却在价值评价上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认知与价值观实践脱节。这种未来接班人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混乱,对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东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权或曰文化软实力的争夺,是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的较量。一国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否强大,决定了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广度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争夺”〔6〕(p660),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正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才有必要强调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提升国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教育和引导国民成为拥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公民。因此,抓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对意识形态安全之紧迫性的自觉应对,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负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防线”。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第一,加强理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确立起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终身奋斗的目标。第二,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一贯的价值追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第三,强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在社会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群众的榜样和楷模,努力实现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督促党员干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身的不足,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最后,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制度是强化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要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情况引入到党员干部考核评价制度、选拔任用制度中,形成有效、有力的制度导向,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加强德行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自觉防止放纵堕落、贪污腐化的不良倾向。以此夯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防线”。

(二)加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防线”。

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践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旨。首先,要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用浅显易懂的方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最大程度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了解,进而促使人们自觉自愿接受并认同,主动摒弃错误、不良的价值观,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次,要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向群众宣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增强道德责任感。再次,要推动群众广泛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必须要落到实践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良好局面。通过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重要节日纪念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深化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领会,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愿性、自觉性、主动性。以此筑牢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防线”。

(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好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纵深防线”。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抓住了中国的未来,有效地延展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战略纵深。“纵深防线”的构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融入高校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向学生系统完整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神、本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横幅、标语和海报等各种形式宣传和阐释社会主义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感染。创造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之于行。要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内心的信仰、行动的指南,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目标。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家长和社会各方面要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教育,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社会风气,使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正确引导的同时,在家庭和社会中也能获得良好的熏陶。总之,要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大学生主动拒绝错误思想观念的诱导,形成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人格,做到胸怀远大理想抱负,立志成长成才,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的社会主义理想才能够最终实现。以此建好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纵深防线”。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政权的更迭。十以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抓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重大举措。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呼唤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主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做出的选择。坚定不移地抵制错误思潮的腐蚀,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当前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在眉睫的重大使命,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01).

〔2〕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2).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6〕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86-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在对待大学生安全稳定方面,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各个部门尚未形成合力。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摆在首位,没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高校安全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1、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使世界各种思潮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日趋复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安全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化也给维护校园稳定带来了很多隐患。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怎么样正确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3、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学校而言,它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学校管理上的混乱,给高校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还会给高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对于大学生而言,突发事件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是个人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和性格不稳定时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产生错误极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在极大影响社会稳定和法治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忧虑,甚至对大学教育产生了质疑。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安全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都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每年都通过安全课讲座和宣传板报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但由于突发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安全教育模式没有针对性,所以安全教育效果不大,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采取实用主义,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常是上级安排了,就抓一抓,上级不强调了,安全教育也就搁置一边;对安全教育的检查,也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又束之高阁;在解决完重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后没有吸取经验教训,事情过后就又放松不管。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3、管理观念有误区,措施不得力。在治安管理对象的问题上,许多高校一直都把学生作为治安管理的对象,没有真正地把他们当做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安全教育工作难以获得好的效果。有的学校想通过强硬的行政措施来加强管理,但这种效果往往是堵而不是疏,所以方式效果往往不理想。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是治安相对安全稳定的地方,安全教育问题远不如教育教学工作受到重视,以至于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多数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没有把安全教育作为重点,缺少必须的、基本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致使许多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所以,在对大学生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安全管理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其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

(一)维护校园安全,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

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是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9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6―0143―03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地方,更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敏感中心与前沿阵地。而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又存在着一定问题,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急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再对这些问题及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育的理念太过落后

大学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就是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然而,大部分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都采用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则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接受着一种非常被动的知识灌输,仅靠“教师―学生”这样一种单一的交互反馈机制进行信息传递。从正面灌输来看,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接收效果都会受到其自身素质影响,而如果教师的说服力再稍微欠缺一点,就很容易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从教学内容上看,部分教师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方面,还稍有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大的随意性,并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严格执行,总是选择性地重点讲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内容,其他的则一笔带过。〔1〕从教学手段上看,尽管大部分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但是部分教师仅仅只是将课本内容复印到ppt上,并没有对其进行再加工,这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和抵触之感,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社会实践太过注重形式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加强离不开有效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学生的社会了解、国情认识、品格培养以及责任感加强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着“重形式,轻意义”的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现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经费保障的缺乏,使其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参与;高校在社会实践认知上存在错误,仅仅只是将其看成上级下达的行政任务的完成,并没有真正领会社会实践的意义;社会实践的形式通常都只是发宣传单,做简单的志愿活动,实践内容极不丰富;有效监督与考评机制的缺乏,使得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应付心理等。

(三)校园文化教育滞后

就目前看来,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高校的校园文化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很多高校都错误地将校园文化教育等同于校园基础设施教育。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宽阔的马路以及耸立的教学新楼等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校之中,而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在精神内核方面的教育极度缺乏。尽管有些高校还是重视了校园文化教育,但是其中也不乏标语化和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很多学生连自己学校的校训和校歌都说不出来,其所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衔接性也不够强,所以产生的效果也不甚理想。〔2〕

(四)高校传媒功能的定位偏差

作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要载体的高校传媒本身是大众传媒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广播、杂志、电影、报纸以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尤其是近年来备受青睐的微信、微博以及博客等新媒体形态,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愈发广泛和深刻。这些传播媒体在为学生提供有益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庸俗的垃圾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难度,弱化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观念。

(五)教育队伍专业素质尚待提升

教育队伍的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然而,就目前看来,很多高校都不注重对教育队伍的教育,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仍旧存在着队伍不稳定,数量不充足以及结构不合理之类的问题。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队伍的工作压力,不少高校开始运用转岗调离和招聘专职教师的方式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这些转岗调离的教师大多都属于“半路出家”型,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新招聘的专职教师也大多是刚踏上就业岗位的毕业生,面对这一相对较为枯燥的工作时,其工作积极性就显得较为缺乏。

二、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加强党的领导原则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各级领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高校各式各样的宣传平台,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让高校学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积极吸收先进分子,不断扩充党员队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着力提升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实实在在地有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原则的坚持就是其人本价值取向的最明显特征,所以,在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对学生个性予以充分尊重,要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社会性,以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学生是具有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教育主体,不仅具备独特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还具备独立的人格,其个体差异也是无法避免的。〔4〕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切入点。

(三)继承借鉴的原则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进行创新,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教育任务、目标以及内容的变化势必会造成教育方法的过时和不适用,但是,必然会出现新的、更为适用的方法。这些新方法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对传统方法予以否定,而是由传统方法的改进和选择性继承而形成的创新。例如,理论教育法、自我教育法以及实践锻炼法都是长期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传统方法与新方法所不同的只是时代内容的内在要求,并不是对方法这一本身的全盘否定。

(四)方向性原则

意识形态本身所具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会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思想导向和政治倾向作用。高校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力量重点争夺的阵地,具备较强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色彩。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责任感,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导,要坚持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方向,要与党的纲领、宗旨保持高度一致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得到保障,才能够统一学生思想和行动,才能够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更合格的接班人。

(五)兼容并蓄原则

高校文化是兼容并蓄的,虽然和而不同,但向来尊重差异,扬长避短。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并没有亦步亦趋的发展,而是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正因如此在不同时代的治学、教育理念中,在对待不同民族学生的具体问题中,在外国学生来华求学的过程中,都应采取兼容并蓄的原则。

三、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训练。要将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大学课堂上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因为理论思维是一种形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与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师要将历史和逻辑融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之中,要将该理论的观点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自然不能脱离理论灌输和课堂讲授这两种基本教学方式,但是,适当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创新也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可以采用主题研讨式教学与案例剖析式教学这两种较为创新的方式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

最后,创新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感染力与吸引力。相关科学研究表明,人通过视觉所能获得的知识能够维持25%的记忆,通过听觉能够维持15%的记忆,而视听综合所能获得知识就能够维持65%的记忆。〔5〕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单纯地依靠多媒体或者口头讲学,而是要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将那些抽象而高深的理论性文字与图像、声音和影响等结合起来,用一种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不断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二)完善有关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教育

其一,要转变观念,要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所发挥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作为高校领导与相关的实践组织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应当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并认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任何一种形式的实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要在完成实践任务过程中不断地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

其二,要勇于创新,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社会实践不仅仅只是发宣传单或者做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要随着时展而不断创新和完善。军事训练、红色旅游、勤工助学、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以及生产劳动等都是极为不错的社会实践形式。

(三)加大校园文化教育力度,拓展教育文化路径

一方面,要对校园文化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树立全员共建的意识。校园文化的教育并不是仅仅只依靠个人或某个部门就能完成的。而高校的校园文化教育却与各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收益,还要使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等收益。所以,校园文化的教育也需要全员的努力,不能再怀有之前的狭隘意识,要明确认识自己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为校园文化教育贡献一己之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营建,凸显精神教育内涵与意义。文化环境其实就是文化的一种软性表达。意义与信仰的表达也能够通过隐形方式进行,只需将其融入于校园文化环境当中,便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将价值观渗透到学生思想深处,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这一价值观,而文化环境又主要是通过物质文化景观形态表现出来的。所以,校园文化环境的营建可以从挖掘和整合高校的物质精神资源入手,在图书馆、实验楼以及教学楼等建筑设施中进行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宣传,同时,浮雕、纪念碑教育、烈士事迹宣传、校友种树以及碑石铭文刻写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6〕

(四)借鉴高校传媒载体,完善安全教育传播体系

一方面,要优化传统的传媒载体,以不断增强教育传播吸引力。校园的传媒载体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要始终坚持指导性和权威性的作用,不能只为迎合大众趣味而忽视教育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都相对较高的采编队伍,进而确保高校校园传媒的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并且还富有教育意义。〔7〕此外,高校还应该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新媒体,实现优势互补。

(五)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队伍教育

一方面,要严把人才选拔之关,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聘用更多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思想素质都较高的人才,在队伍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年龄与学历的匹配,以“老年+中年+青年”与“学士+硕士+博士”为匹配标准,实现专业结构与知识的互补,从而不断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队伍结构与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队伍成员的培训力度,以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综合素质。〔8〕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通过脱产进修培训与在职培训等手段加强队伍程艳的道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文化素质等。

(六)使社团活动成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阵地

社团活动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教育的延伸。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要以社团为载体,整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渠道,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社团活动有机整合到一起,使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学生社团建立和发展时,要确定社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要求学生从参加社团组织开始就要自觉维护和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正处在身心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容易在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迷失自己。当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能形成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并容易确立科学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七)让校园媒体成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

校园媒体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政治,关心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以重大事件、重大节假日为契机,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工作。诸如每年的“两会”召开、“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开展专题报道;传达校党委和行政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掌控舆论的主导权,为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和谐的舆论环境,并且学校师生通过校园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便尽快加以贯彻落实。

结束语:

由此可见,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尽管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还存着课堂教育理念落后、社会实践太过注重形式、校园文化教育滞后、高校传媒功能定位偏差以及教育队伍专业素质尚待提升等问题,但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继承借鉴和方向性这三个原则,通过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渠道、完善有关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教育、加大校园文化教育力度以及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队伍教育等措施,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缓解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参考文献〕

〔1〕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29-33.

〔2〕王金玲.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理论界,2014,(05):160-163.

〔3〕.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4〕钱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52-53.

〔5〕袁晓桥.浅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J〕.党史文苑,2015,(20):67-68.

〔6〕朱蓉蓉,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10,(03):64-66.

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恐怖主义犯罪;学校安全教育;反思;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92-01

在2008年3月14日拉萨事件中,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以服装店五个花样少女被大火活活烧死。她们缺乏应对突发性恐怖活动犯罪的自救技能,延误了三次逃生机会而导致了最后的惨死。由此,应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中偏重于遵守纪律和法律的预防教育,而忽视受恐怖威胁时如何逃生的自救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恐怖活动犯罪含义及特征的分析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对恐怖主义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的专门、系统、明确的法律界定。许多人对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行为区分不清,认为恐怖活动犯罪就是恐怖主义犯罪。根据散布在《刑法修正案》、《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文件中的表述,恐怖活动犯罪大体可表述为“基于政治、社会或者其它动机而制造社会恐慌,以恐怖性手段所实施的侵犯人身、财产等严重危害社会而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恐怖主义犯罪“是基于的内在信仰、系统理论为前提的、旨在引起社会的心理恐慌的犯罪活动。”据此,我们可以说恐怖活动犯罪包括恐怖主义犯罪。此外还包括,近年来因个人不满社会现状而制造的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造成恐怖气氛、引起社会恐慌的、具有恐怖性质犯罪的“个体恐怖犯罪”。公众效应是现代恐怖活动犯罪的显著特征。的犯罪目标越来越指向无辜的平民,其目的是为了对民众施加影响,加强民众的恐惧感并借助电视和网络将恐怖行为现场带入千家万户,扩大其影响,并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恐惧,从而达到其政治的或私人的特殊目的。面对恐怖活动犯罪的独特性,我们需要革新学校安全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

二、恐怖活动犯罪盛行下革新学校安全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学校安全教育,是指学校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针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里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学校安全教育是针对学生的,以预防、自保、抵御为主的教育。2008年,制造了一系列的旨在破坏奥运会的恐怖事件。如4月份分子在拉萨制造的打杀抢烧的恐怖活动犯罪事件,8月份东突分子在新疆制造的一系列针对北京奥运会的恐怖活动犯罪事件等等。全中国人民切身感受到恐怖主义的迫近。2008年6月中国公安部编撰出版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指导公民在遇到恐怖袭击时,采取措施自救互救,将危险降到最低。京奥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反恐战线”的胜利,但奥运会的结束不应该是国民安全教育的终结而应是安全教育的新起点。因为在中国面临着新疆东突、分离主义和极端分子三种邪恶势力严峻的恐怖威胁;我们生活的周围可能存在着马加爵、王佳等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恐怖杀人狂;我们出行时福州、温州、昆明、长沙等地的个人恐怖主义分子制造的公交车爆炸案是我们可怕的梦魇;我们进入校门时,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第一学校恐怖袭击事件中330多个冤魂总让我们有一丝不安等等。所有这些让我们很多人谈恐色变,层出不穷的恐怖活动犯罪事件给我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安全知识应对猖獗的恐怖犯罪活动时,显得苍白无力。加强新时期学校安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在恐怖活动犯罪盛行的背景下,新的学校安全教育与传统预防为主的安全教育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奥运反恐的实践经验,重新审视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探讨学校安全教育应对的恐怖活动犯罪的策

略,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恐怖活动犯罪盛行下对学校安全教育不足的反思和应对策略

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学生的安全教育,又在2007年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从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实施途径、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的安全教育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我国的学校安全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可能使学生在遭遇恐怖袭击时易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救或互救,难于脱离危险。具体来说我国的学校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针对不足提出应对策略。1、学校对突发性恐怖活动犯罪缺乏科学性认识,需完备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对突发性恐怖活动犯罪事件缺少科学全面系统的危害性评估,进而影响其建设完善的应急响应和危机处理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忽视其面临恐怖袭击危机时使用的信息传播设备的购置和管理。这些不完善和疏忽,往往使学校在面临恐怖犯罪活动时,只能被动的组成学校危机处理临时小组,由于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缺乏,很容易犯一些严重的不可挽回的错误;由于信息传播设备的缺乏或管理不善,使信息不能有效传递、谣言四起而造成师生极大的心理恐慌,诱发更多的事故。因此,学校安全教育必须对突发性恐怖活动犯罪问题进行科学性研究;大力宣传,使师生充分了解恐怖活动的行为特性及预防措施;完备学校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教育评估体系并使安全教育设施建设常规化。2、教师对恐怖活动犯罪的认识不足,需强化应对恐怖袭击的技能教育。在传统的安全教育中,过分强调个人安全,导致过分的保护而使学生失去抵抗危险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往往是“因为水是危险,所以不让学生到河里游泳”式防范教育,而缺少“教授学生游泳技能”式的危机自救的环节。现实中的恐怖活动犯罪者的目标往往是无辜的平民,其犯罪活动我们是防不胜防的,好的策略应该是“授之于渔”。因此,在新形势下,学校教师安全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应对突发性恐怖袭击的技能教育上。为此需要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的专职队伍的建设,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技能和实践素质。进而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应急措施的教育,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反恐演习。3、学校安保人员防恐意识不足,需纳入学校安全教育体系中。在我国校园中存在着学校安保人员安全知识欠缺,防恐意识不足,责任感不强的弊端。但另一方面,学校安保人员又是学校安全的守护者,需要其在构建安全校园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面对现实和需要的冲突,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者需要把他们也纳入到学习安全教育的体系中来,加强对校园安保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提升校园安保人员的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防恐意识。全纳学校师生员工构建校园安全教育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形成整个校园讲求安全意识的氛围,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环境。4、学校安全教育的氛围不浓,急需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权、关爱学生生命的大众安全文化,是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物质和精神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会加深学生对安全规章的理解和认识,对他们进行各种传统和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在功能上形成自觉的、持久的约束性,从而远离恐怖活动犯罪。由此,在校园中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安全文化是消除恐怖活动犯罪根源的有效安全教育策略。当前我国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不浓,学生的安全意识相对淡漠,所以学校的发展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安全建设问题,从安全文化建设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安全保护能力。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周”、“安全知识研讨会”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校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突出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

总之,恐怖活动犯罪盛行下,学校安全教育的途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被动的防范,主要指学生安全意识的增强,对恐怖活动犯罪科学的认识。二是主动的参与,构建安全教育的常规管理体系;强化教师队伍的安全技能培训;全纳学校师生员工构建校园安全教育网,参与到预防和消除恐怖主义产生和传播文化建设中去;积极抵御恐怖主义思想意识,铲除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的基础,控制各种恐怖活动犯罪的发生。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只有把二者结合,才能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丛卓义.外国反恐立法的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8.4:47-53

[2]徐勇.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现状与研究展望[J].中国学校卫生.2007.8.8:673-674

[3]李捷,李强.反恐与公众参与[J].兰州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8.3.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