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投资规划流程十篇投资规划流程十篇

投资规划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48

投资规划流程篇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要求,总结20*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究部署2009年重点工作。部领导十分关心和重视规划计划工作,陈雷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矫勇副部长还将在会议结束时作重要讲话。刚才,陈雷部长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肯定了规划计划工作的成绩,对做好新时期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需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抓好落实。

下面,我代表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就20*年规划计划工作、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2009年工作安排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20*年的规划计划工作

20*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科学编制规划,加快项目前期;把握政策机遇,扩大投资规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力地推进了水利发展与改革。

(一)中央水利投资规模止跌回升,地方水利投资有突破性增长

20*年,面对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任务以及水利投资不足的问题,各级规划计划部门把握政策机遇,做好投资需求分析,积极争取扩大投资规模,为加快水利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中央水利投资逐步增加。全年共落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309.52亿元,加上中央财政专项安排的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32亿元,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达到340.52亿元,比20*年增加14%。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占中央预算内建设总投资的比例保持在23%左右。目前,已落实2009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330.92亿元,加上中央财政专项安排的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50亿元,今年年初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380亿元,比20*年全年增加11.8%,连续两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扭转了前几年因国债资金减发导致的水利投资下滑的局面。

二是水利投资重点更加突出。中央水利投资安排重点保证了部党组确定的"四件大事"的投资需求,其中,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4亿元,农村饮水安全64亿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及中部地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21亿元;重点保证了南水北调工程和治淮骨干工程投资需求,治淮工程年度投资41亿元;重点保证了在建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和行业能力建设投资需求。从投资结构来看,防洪工程投资155.12亿元,占45.6%;水资源工程投资142.74亿元,占41.9%;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投资20.26亿元,占5.9%;专项工程投资22.40亿元,占6.6%。东部地区60.38亿元,占17.7%;中部地区153.82亿元,占45.2%;西部地区126.32亿元,占37.1%。直接用于农村的水利建设项目投资为180亿元,占总投资的52.8%,比上年增加约5个百分点。

三是省级水利投资增长较快。据初步统计,20*年省级筹集的水利建设投资达到430亿元,比上年增加53.6%,首次超过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呈现突破性增长。其中,省级财政预算内投资占30.1%;水利建设基金占15.8%;水资源费、防洪保安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占26.2%;省级融资及其他投资占27.9%。一些省(区、市)出台了水利投资优惠政策,增加了省级水利投资规模。安徽省明确了治淮配套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按7:3或8:2承担;湖北省明确每年新增水利政策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亿元,5年不变;云南省政府决定20*~2*0年每年财政筹集10亿元用于水源工程建设;重庆市提高了土地出让金用于水利建设的比例,市政府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63亿元,专项用于"十一五"水利建设;贵州省连续两年实现省级水利投入成倍增长,年度投资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施的烟水配套工程,"十一五"期间可增加投入39亿多元,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措施的落实。全国有近1/3的省级水利投资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重庆、贵州、山西等省级水利投资较上年增长一倍以上,*等省级水利投资较上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了各项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水利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建设目标

20*年,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建设目标的关键一年。各级规划计划部门克服困难,统筹协调,加快进度,各项水利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治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年底,治淮骨干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65亿元,占81%,实物工程量完成85%左右。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中,已有13项工程全部完成,4项基本完成,2项正在加快实施,基本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建设目标。20*年以来的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增加了上游的拦蓄能力,提高了*中游防御大洪水的能力,改善了行蓄洪区运用条件,巩固和扩大了下游洪水出路,提高了支流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在抗御20*年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为总结分析治淮工程建设的成效,研究部署下一步的治淮工作,组织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总体评估,编制了今后五年进一步治理*建设规划。

二是其他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根据中咨公司的评估意见和国家审计署专项审计建议,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可研总报告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报国务院审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阶段的勘察等技术工作,正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调水规模、可调水量及对调出区的影响、资金筹措与管理体制等研究论证。长江荆江河段河势控制、"两湖"治理、黄河下游治理、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辽宁大伙房输水二期、甘肃引洮、西南中型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嫩江尼尔基、右江百色、四川紫坪铺等骨干工程全部建成发挥效益。塔里木河治理、黑河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工程深入推进,取得明显的治理成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全面启动,甘肃省抓紧制定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确保建设任务的落实。北京市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与奥运会有关的十几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加快了重点水库工程及重点工业区供水工程前期工作,一批骨干工程开始实施。

三是农村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共安排了178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31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235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00个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和51个牧区水利项目建设;安排了33处大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全年水利血防专项投资达到4.15亿元,解决了血吸虫疫区19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山东省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大力发展跨区域规模化集中供水,建成万人以上供水工程800多处,受益人口1820万人。浙江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和千库保安工程均已提前完成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三)水利规划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面展开

针对水利规划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流域综合规划相对滞后的问题,各级规划计划部门把规划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过程管理,注重规划协调和衔接,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

一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面展开。20*年初,国务院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规划修编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思路和任务分工均已确定,提出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主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核定总经费3.24亿元;我部逐一批复了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落实了规划经费,20*年安排6000万元,2009年已落实1.6亿元。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全国、流域和省(区、市)均建立了责任机制、协商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基础资料收集、外业查勘、技术培训、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规划修编已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黄委正准备与各省区和有关单位签订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目标责任书。松辽委制订了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原则与标准。全国1/3的省份成立了以省领导为组长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江西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副省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全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福建完成了全省68条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及跨地市河流综合规划的审批工作。四川省岷江、沱江等河流综合规划已经启动,初步规划成果基本完成。湖南省落实了2000万元经费用于流域综合规划修编。

二是水资源综合规划稳步推进。20*年,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工作重点是全国和流域规划成果的形成、完善、协调。完成了全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上报工作。提出了全国和各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初稿,部署了规划成果的行政协调工作。目前,各流域机构正在抓紧流域与省(区、市)规划成果的汇总、平衡和协调。组织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配置规划的编制。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取得重要成果,完成了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编制工作。河北省已完成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及13个专题研究的审查工作。

三是重点规划审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针对规划协调难度大、审批周期长等问题,加大了规划审批的协调力度。国务院批准了4项水利规划,是近年来国务院批复水利规划最多的一年。国务院批复了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海河、松花江、辽河、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也已上报国务院,近期均可批复。长江、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正在有关部门会签,近期有望上报国务院。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联合印发。水利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保障珠海澳门供水安全专项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珠江河口澳门附近水域综合治理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成果已上报国务院。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等正在抓紧上报国务院。

四是各地水利规划工作得到切实加强。江苏省启动了全省水系规划,优化水系布局,界定河道功能,科学布设饮用水水源地及污水排放口,划分河道等级,划定河道蓝线,明确分级管理职能,并研究提出了江苏省水利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市管河道和中心城河道蓝线规划方案基本完成。天津市编制了水系联通循环、再生水资源利用、围海造陆防潮、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等规划。山西省完成特大干旱年应急水源规划,以保障特大干旱年基本用水需求,同时解决煤矿采空区群众生活和工业用水问题。辽宁省编制完成了一批跨地市中小河流规划,有序指导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黑龙江省加快三江平原水利综合规划,为开发当地水资源、建设水稻商品粮基地提供保障。自治区开展了重点河流综合规划、冰湖灾害防治规划等工作。

五是重大水利专题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围绕全国、流域、区域水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了一批重大水利专题研究。在全国层面,重点开展了水利投融资政策研究、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初步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水利发展政策。在流域层面,针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中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了长江洞庭湖综合治理、引江济渭入黄、*河湖关系研究等工作,海委研究提出了海河流域水利保障体系建设近期实施方案。在区域层面,组织开展了长江三角洲、新疆、青海藏区、宁夏、吉林等区域水利发展问题及政策研究,一些政策建议和项目安排写入了国务院文件。各流域和各省(区、市)也都结合各地实际,开展了一批重大水利专题研究。

(四)强化规划计划制度建设,全力做好面上项目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计划管理,各级规划计划部门从制度建设入手,把抓好面上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基础,强化管理,不断提高规划计划工作管理水平。

一是狠抓了面上项目管理。针对近几年面上项目管理存在的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审批不规范、资金管理不严、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项目竣工验收率低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建立地方政府责任制,加强项目监督检查。重点开展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专项核查,把好安全鉴定复核和初步设计审查复核两个关口,针对一些省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设计力量不足的问题,组织部属设计院和有关单位开展了前期工作对口支援,同时也要求各地做好本省(区、市)勘测设计单位对口支援工作,确保按时完成设计任务。研究提出并下发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意见及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日供水1000立方米或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的单项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了100个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补充修订了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研究提出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立项审批程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型灌区项目检查。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省区在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前期工作方面有较大的突破。20*年,广西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病险水库安全鉴定工作,并从防洪保安费中又安排6362万元,专项用于列入国家规划的病险水库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湖北省落实了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并向财政借支3000万元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前期工作。辽宁省已完成规划内62%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审批工作。

二是完善规划计划管理制度。水利部出台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布了办事指南,对强化水利规划管理、规范水工程建设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出台了《水利部规划及建设投资管理决策制度》,对规范水利规划审批及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管理,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具有重要作用。各流域机构和省(区、市)也研究出台了一批有关规划计划的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水利前期工作管理。20*年,共落实中央水利前期投资3.37亿元。加强了前期项目立项管理,严格执行前期项目任务书制度,未审批任务书的前期项目不列入年度计划。研究提出了推进前期工作招投标改革的工作方案。着手开展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滚动计划编制,有序安排中央水利前期投资计划。据统计,全国省级水利前期投资达到6.7亿元,其中,广西、新疆、吉林等省区超过5000万元。新疆自治区财政安排7950万元用于水利前期工作,其中安排了2*0万元用于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初步设计编制工作。吉林省从省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滚动使用,推进了引嫩入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等项目前期工作,为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四是加强水利统计工作。完成了20*年水利统计年鉴、水利发展统计公报的编印及工作,并对外出版了中英文版的《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加强水利统计分析,开展了水利建设投资、水利设施能力、水利发展主要指标等研究分析。加强水资源核算体系研究工作,全面启动水资源核算试点工作,确定了北京、上海、海委和太湖局为水资源核算试点。加快了水利规划计划信息系统二期开发和应用。

(五)加强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规划计划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规划计划工作是水利工作的龙头和基础。各级规划计划部门注重改进工作作风,加强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编制重大规划、确定投资重点等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仅去年一年,组织开展了治淮、南水北调、石羊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以及新疆、青海、宁夏、吉林水利发展等多项调查研究,提出了有份量的调研报告,有些还专门向国务院呈报。二是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十分重视并认真对待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沟通与协商,为水利发展与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重视全国和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水利的建议和提案,重视专家对规划计划工作的意见,重视社会及媒体对水利工作的关注,努力做到件件有答复,得到全国人大和政协等有关方面的肯定。三是加强规划计划人员培训。举办了加强水利投资计划管理培训班、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培训班、水利统计培训班等。针对水利建设项目审计、稽察中暴露出的问题,邀请国家审计署有关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稽察办的领导,讲授加强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四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我司对司内5个处的处长进行了全部轮岗交流,进一步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五是加强廉政建设。开展了违规建设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清查工作,加强水资源开发领域防治商业贿赂工作,严格水利投资管理,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程序,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发生。

一年来规划计划工作取得的成绩,是部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国规划计划系统的同志们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规划计划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上的不适应、知识上的不适应、管理制度的不适应、管理水平的不适应、基础工作的不适应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改进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应对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的问题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陈雷部长在今天的讲话中提出了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5个方面机遇和4个方面的挑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对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对照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水利中心工作,从规划计划工作的角度看,当前水利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水利建设的投资保障还不适应。加快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协调发展,需要适度的投资规模保障。1998年中央水利投资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一直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特别是随着国债淡出,水利投资曾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尽管近两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有恢复性增长,但仍缺乏稳定的政策保障,投资规模还不能满足"十一五"规划建设任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投资缺口。因此,必须建立以各级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从政策上切实解决水利投入问题。

第二,水利建设布局和投资结构还不尽合理。一些事关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骨干项目还没有列入水利建设的重点。一些水利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建设投资领域亟待拓宽。比如,蓄滞洪区建设还未全面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城市水源建设和保护还缺乏投资渠道,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仍较为突出,行业能力建设仍显不足,等等。因此,必须积极争取拓宽投资领域,优化投资结构,不断完善水利建设的布局。

第三,水利规划的约束性作用还不强。1998年以来,我部组织开展了一大批规划,为有序安排水利建设、规范涉水事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但现有规划体系仍不完善,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刚刚启动,大部分中小河流还没有编制治理规划。有的规划内容不适应当前涉水事务管理的需要,刚性不强,从而造成一些地区水电资源无序开发和水资源过度开发。需要我们继续完善《水法》规定的全国、流域、区域三级,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两类的水利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水利规划的基础性、导向性和约束性作用。

第四,前期项目储备不足已初步显现。随着这两年水利投资逐步增加,一些重点在建项目建成投产,一批重点规划开始实施,逐步暴露出前期工作滞后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前期投入不足,特别是地方前期投入力度不够,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有些省区每年省级水利前期投入不足200万元,占省级水利建设总投资的比例不足0.5%,远低于应达到的3~5%比例。二是前期工作制约因素增多,协调难度增大,有些项目受到移民、征地、生态、省际协调等因素影响,前期工作推进缓慢。三是前期工作审批环节较多,有些重点项目建设条件尚未落实,影响了审批进度,难以尽快开工建设。

第五,规划计划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自1998年以来,水利建设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项目之多、投资之大、任务之艰巨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投资逐步增加,面上项目面广量大,建设任务很重,时间很紧,管理难度很大。特别是近几年审计稽察中暴露出在投资管理、前期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这反映了规划计划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手段还不到位,管理措施需进一步加强。各级规划计划部门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夯实前期工作基础,切实管好用好水利投资,努力提高投资的效益和质量。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规划计划工作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继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努力落实投资保障,全面加快前期工作,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开拓创新、强化管理,不断提升规划计划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争取落实稳定水利投资的政策。水利是以公共服务为主的基础设施,要积极争取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政策,切实解决水利投资长期波动和投入不足问题。各级规划计划部门要把增加投入、争取政策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好水利建设规划和前期工作,加强投资需求分析,适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研究争取水利投资政策,为加快水利建设提供投资保障。希望各地都能积极主动,抓住机遇,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增加水利投资的政策措施,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

(二)切实加大水利前期工作的力度。做好前期工作是加快水利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前期工作跟不上,势必影响水利建设的步伐,影响投资规模的增长,影响投资的效益和质量。当前,前期工作是制约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各地一定要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增加一批重点项目储备,加快已批规划的实施。要加大前期投入,省级水利建设投资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前期工作。要通过市场机制,采取前期工作招投标的方式,合理配置勘测设计技术力量,高度重视移民和征地问题,保证前期工作进度,提高设计深度和质量。加快推进"十一五"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面上项目前期工作审核把关,为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三)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水利建设要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安排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建设重点,拓宽投资领域,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十一五"重点水利建设的格局。继续把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作为重点,把事关民生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把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等水利建设作为重点,把水利信息化、基层单位基础设施等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加快推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骨干工程建设,突出保障防洪安全的大江大河治理及重要支流治理、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突出保障供水安全的重大水资源配置、重点水源等工程建设,突出保障生态安全的重点流域治理、区域综合治理、重点水源地保护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利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规划的基础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水利规划是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基础,是理清思路、合理布局、统筹协调、有序实施水利建设的基本手段,是强化涉水事务社会管理、规范水事行为的主要依据。要抓紧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要突出规划的战略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布局,超前谋划水利长远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突出规划的基础性,特别是做好防洪、水资源、水土保持等重大基础规划,确定规划的布局和方案;突出规划的综合性,特别是做好流域和区域综合规划,统筹考虑治理、开发、节约、保护、配置和管理的各项需求;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做好重点水利建设专项规划,做好工程建设的实施安排,确定投资需求和实施计划;突出规划的协调性和约束性,加强水利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强化规划对全社会的涉水事务进行有效地引导、规范和约束。

投资规划流程篇2

党的十六大提出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汪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的发展目标。新春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五年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理清今后一个时期规划计划工作的思路和原则,部署*年的规划计划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786亿元,以长江干堤为标志的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全面建设,长江中下游干堤加固工程已实现修完修好的既定目标,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开工,340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得到彻底解决,700余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小浪底、万家寨、江垭、飞来峡、乌鲁瓦提、满拉等一批骨干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百色、尼尔基、沙坡头、紫坪铺、临淮岗等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一批水资源节约、配置、保护及生态治理专项工程相继启动并取得突破,“十五”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布局已全面展开。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投入大幅度增加的结果,是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水利工作广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全国水利干部职工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的结果。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与规划计划工作密不可分。在此,我谨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同志和全国从事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五年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取得的成绩、基本经验和不足

(一)突出规划,奠定基础,体现新时期治水思路

98年大水以后,水利规划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作的方针发生重大调整,水利部党组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调整了治水思路,首先要求水利规划工作要适应这种调整,实践这种转变。二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障投资的安全和效益。三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水利规划工作紧紧围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水利工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的需要。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水利规划工作在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

五年来,我们组织编制了以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为重点的一大批水利规划。长江、松花江嫩江、淮河、太湖、海河、珠江、辽河等七大江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已全部得到国务院批准,全国防洪规划已基本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已全面启动;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已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果;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黑河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治理规划、首都水资源规划已得到国务院批复,并付诸实施;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长江河道采砂规划等一大批专业规划及专题研究工作也相继完成并发挥指导作用;各省水利部门也根据本省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和完成,为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创造了条件,为近几年中央投资大幅度增加提供了依据,也为水利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我们在水利规划工作中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规划思路的转变,改变了过去以建设工程为规划主要目标,转变为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水利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的主要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思想。如在黑河、塔里木河、石羊河等综合治理规划中,把流域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作为规划的主要目标,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科学管理作为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手段,贯彻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规划思想。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中,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特别强调,不能做成突出工程和投资的规划,而是要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出发,做成突出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的规划。二是突出了规划的基础工作,加强了对规划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如围绕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对下游防洪形势的影响,开展了重大专题研究,对流域防洪规划的编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三是突出了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调规划编制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如98大水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及时组织制定了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长江的特性及其洪水特点,提出长江防洪应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结合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措施及其它非工程措施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这一思路对五年来长江流域防洪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四是突出了规划的法律地位,水利规划体系逐步形成。新《水法》的颁布实施强化了对水资源规划的法律规定,明确了以全国、流域、区域三级,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两类的水利规划基本框架体系,强调了水利规划要以资源规划为主要导向,是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突出了水利规划的法律效力,使水利规划的组织、编制、审批和实施有法可依。五是突出了规划项目的管理,制定了《水利规划项目管理办法》、《水利规划编制费用计算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规划项目管理得到加强。六是突出了开放式规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视专家参与,加强了规划协调,提高了规划的公众参与和社会认同,使规划的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狠抓前期,提供条件,初步扭转水利前期工作被动局面

过去的五年,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投资强度,如何扭转前期工作滞后的被动局面;二是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如何合理确定水利建设发展布局,如何以扎实的项目前期工作保障水利发展所需的稳定的建设规模;三是在市场体制的环境下,如何提高项目论证的质量和水平,保证工程建设效益。由于我们及时采取了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扭转了被动的局面,保证了水利国债项目的顺利完成,保证了水利发展“十五”重点战略布局,保证了西部大开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1、加大前期工作投入力度。五年来共安排中央水利前期工作投资22.45亿元,是“八五”水利前期工作投资的近4倍。根据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的轻重缓急,重点安排了大江大河防洪和水资源控制性工程、水利国债项目和“十五”计划重点水利建设项目、西部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等前期工作和基础工作,并适当超前安排了部分“十一五”项目。审查审批和报送各类中央、地方基建项目947项,中央审批的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658亿元。

2、抓住基础资料这个关键。项目前期工作依赖于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不扎实将会造成前期工作的失误和工程隐患。针对以往基础工作薄弱的情况,五年来前期工作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料的收集,加强了水文、勘测等前期基础工作。仅长江中下游重要堤防勘测工作,就安排3.4亿元前期工作投资,完成了长江干堤全线的基础勘测和堤防断面测量。各流域重点堤防基础资料勘测工作都得到了加强,取得了一批珍贵的勘测成果,为做好水利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改革审核论证机制,加强前期项目的审核。为保证大量的前期工作成果的质量,水规总院和流域机构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加强了对前期成果的审查工作,把握设计深度,严格概算审查。在项目立项报批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工程技术指标的审核,更重视对建管体制、投融资机制、价格功能、可持续管理和运行等项目建设管理条件的审核,保证了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

4、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多方合作,扭转了前期工作滞后的局面。大规模的水利投资调动了各地狠抓前期工作的积极性。各级水利部门积极组织技术力量,抓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针对基建投资量大、工程进展快的特点,前期工作坚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多方协作、规范程序、加快周期的原则,及时完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了长江、松花江嫩江等堤防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了百色、尼尔基、沙坡头、紫坪铺、临淮岗等“十五”重点骨干工程的如期开工,保证了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规划的顺利实施。另外,水利前期工作改革已经起步,一些项目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设计单位,实行合同管理,保证了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进度。至*年底,“十五”计划确定的159项重点水利工程,已报送国家计委申请立项98项,另有31项已通过技术审查,前期项目储备比较充分,基本满足了“十五”期间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

5、加强管理,转变观念,前期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在水利前期工作中,不断转变观念,强化管理,逐步扭转了以往只重视工程措施忽视管理措施、重视技术方案忽视经济方案、重视水的自然规律忽视价值规律的状况,提高了前期工作的质量。在合理确定工程的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和技术方案的同时,按照水的价值规律,对以社会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要求在前期立项阶段就要落实工程管理单位和运行期的管理资金来源,以杜绝工程有人建设、无人管理、无钱管理的现象;对部分具有经营性的水利工程,要求根据工程效益测算所需的资本金、贷款规模,落实项目法人、资金筹措等建设管理方案,提高了前期工作的质量。

(三)稳定投资,强化管理,保证投资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大规模的水利投资极大地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如何保证投资安全,提高投资效益,对水利规划计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年来我们在稳定投资规模、合理安排投资计划、加强计划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安排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1、稳定投资规模。五年来规划计划工作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狠抓规划,强化前期,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水利的投资。五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规模达到1786亿元,相当于1949年以来中央水利基建总投资的70%,其中拨款投资424亿元,国债投资1258.5亿元,其它投资103.5亿元。五年平均年度投资强度达到357亿元,是1991~1997年平均年度投资强度85亿元的4.2倍。

2、突出投资重点。围绕水利工作总体安排,合理确定事关流域、区域水利发展大局的投资重点,在项目安排上,突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工程建设,重点安排了以长江干堤为代表的大江大河堤防、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建设项目;突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安全的水资源配置项目,重点安排了农村人畜饮水、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建设项目;突出了以改善生态、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为主的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安排了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建设项目;突出了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

3、优化投资结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和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要求,在投资安排上,适时合理地调整投资结构,把握投资方向,确保建设重点。一是行业结构上的调整。由于1999年以来的北方连续大旱,我国水资源短缺和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保障重点防洪工程的前提下,中央水利投资开始向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倾斜。水资源工程投资由1999年占中央投资的12.7%增长为*年的29.3%。二是区域性的调整。根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西部地区的中央投资由1999年占中央投资的10.3%增长为*年的39.2%。三是以水利现代化为方向的投资结构调整,加大了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投资力度。五年中央水利投资用于水文、水资源监测、电子政务、数字流域、科研教育和流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能力建设投资为40.4亿元,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4、加强投资计划管理。用好、管好这来之不易的水利投资,重在从粗放的投资管理转向规范的项目管理。五年来,在计划管理中,实行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投资需求与投资可能相结合,控制好基建规模,实行投资计划的动态管理;二是坚持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相结合,把握好建设重点,优化配置资金;三是坚持投资计划与工程形象面貌和实物工程量相结合,提高投资计划的科学性;四是坚持投资计划安排和投资计划检查相结合,及时获得计划执行的信息反馈,保证投资安全和计划的及时完成;五是坚持投资计划的编制、执行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提高投资效益。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规划计划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计划管理程序,制定了《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审查审批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在计划编制中,专项资金专项安排,严禁安排计划外项目。重大项目立项及计划安排严格实行部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策制度。在计划下达中,实行逐级审批,严禁越权审批、擅自更改或调整计划。规范了规模管理、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规划计划管理体制,实行三个衔接的管理方式。一是投资计划的落实及时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相衔接,与计划主管部门协商一致,共同负责;二是投资计划与部内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各省水利部门相衔接,确保流域、区域和各水利专项的建设重点;三是投资计划执行与审计、稽查等部门衔接,加大了对长江干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人畜饮水工程等国债项目和水利前期项目、小型基建项目的检查力度,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针对审计、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与时俱进,提高素质,发挥规划计划工作的龙头作用

五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既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也磨练了队伍,规划计划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一是注重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从规划计划管理体制和制度入手,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现政务规范化和决策民主化;重视提高规划计划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举办了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和国内外考察,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三是重视干部的使用与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规划计划干部队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和组织考核,使规划计划干部队伍成为自觉遵纪守法、勤奋务实的过硬队伍。五年来,从制订规划、确定建设布局和投资方向,到部门协调、水利统计、信息、提案答复、基础资料收集提供等方面,规划计划工作在水利工作中都起到了重要的龙头作用。

(五)五年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基本经验

过去的五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在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指导下,经过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规划计划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98年以来,影响水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认真应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下大力气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水问题,把各项水利工作贴近社会、贴近群众,根据各地区不同的需求,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拓展水利的社会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水利的工作氛围。五年来,在加强大江大河堤防、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的同时,还从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水源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拓展水利服务社会的领域,切实解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水利服务社会的范围由农村、农业、农民,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水利服务的质量由水利工程拓展到资源管理、信息、安全保障等。水利工作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工作,水利工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群众、从媒体到社会舆论都十分重视水利,关注水利,积极支持并参与水利建设。正是由于水利形成了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才取得了水利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抓住水利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深入翔实的前期工作赢得水利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从外部讲,我们抓住了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争取了大规模的水利投资。从水利自身来讲,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我们抓住了全社会要求加快水利发展的历史机遇,狠抓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做到规划先行,项目前期保证。正是由于规划和前期工作的到位,才确保了大规模水利投资的及时落实和安排,确保了水利建设的稳步发展。

第四,强化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促进水利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大规模的水利投资不能形成良性安全的资产,不仅是投资无以回报,更严重的是会给将来、给子孙留下无穷的隐患。面对历史的责任和考验,各级规划计划部门共同努力,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质量关,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真正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第五,锤炼水利队伍,培育水利精神,塑造奉献群体,为规划计划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繁重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水利队伍来承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磨练队伍,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努力培育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干部,为规划计划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五年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总结五年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成绩和基本经验的同时,还应该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工作中落实不够。在规划计划工作中,重项目、轻思路,重计划、轻规划,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在有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十分严重。有些堤防建设一味加高,忽视洪水风险分析,既影响洪水归槽,也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有些调水工程只考虑受水区的缺水情况,没有充分考虑调水河流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生态条件,为产生新的资源短缺和生态问题造成隐患。有些流域和区域缺乏资源管理的意识和观念,不重视资源规划和管理,造成了对资源的无序利用和浪费。这些现象说明,在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想作为工作主线,落实到规划计划工作的具体工作全过程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是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在工作中突出不够。近几年,中央水利投资安排面上的工程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重点项目投资的安排力度受到影响,致使重点项目不能尽快建成发挥效益,尤其是在大型灌区改造、堤防加固工程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要提高投资效益,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避免战线拉得过长。重点项目、重点流域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对一些面上的地方水利工程,应适当收缩中央投资,主要由地方投资建设。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从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经验来看,政府对公用事业的管理也在不断引入市场机制来运作,这样既可以提高投资效益,又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但过去我们在水利规划、项目前期和建设管理方面,还主要局限于行业内运作,在实行政府采购方面还十分滞后。比如规划和前期项目的招投标还没有广泛推开,造成勘测设计任务积压,成果质量不高;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迟缓,水利市场融资比例不高;小型基建项目设备购置量较大,但许多单位尚未实行规范的政府采购;有些基建项目在招投标、项目监理和合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水利在发挥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应引起重视。

四是以规划为龙头、计划为主导,综合协调各专业部门的力度不够。规划计划部门是水利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的职责。以往我们在发挥各专业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对围绕水利总体目标进行综合协调方面还较为欠缺。比如,在规划项目安排上,缺乏对水利规划体系的综合考虑,缺少规划的计划,存在项目多而杂的现象;在前期和项目投资安排中,有些水利工程建设安排与可能实现的防洪、水资源配置、节水、生态等综合目标存在脱节的现象;在协调各省区、各流域、各水利专业部门争项目、争投资等方面力度不够。

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规划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原则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战略、资源利用战略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民生活、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治水思路,以规划为基础,以稳定、拓展投资规模为主导,以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加强计划、资金管理为手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龙头和协调作用,为全面实现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提出的2010年水利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工作保障。今天下午矫勇司长还要具体部署下一步规划计划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这里我重点谈一下今后规划计划工作的思路和原则问题。

(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规划计划工作思路

1、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规划计划工作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主要方向;二是实现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规划计划工作思路的转变是基础;三是规划计划工作在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规划计划工作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轻自然对人类活动的报复而产生的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8年长江大水及近年日益增多的沙尘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些地方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比较突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超采地下水等现象严重,有的地方靠侵占河道搞建设甚至破坏堤防搞开发,破坏生态求发展,从而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因此,今后的规划计划工作要始终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比如在防洪建设中,要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体系,堤防、枢纽、蓄滞洪区建设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湖等,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景观;要规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水生态和水环境的侵害,实行洪水的风险管理,在防御洪水对人类危害的同时,也注意给洪水留有出路;要加强防洪调度,实现防洪指挥由经验模式向科学模式的转变。

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思路上的转变,是实现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基础。首先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订出科学的水利规划,以指导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在黄河,针对黄河断流、泥沙淤积等问题,汪恕诚部长提出“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规划思路,黄委会制定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我们加强了对黄河全河水量的统一调度,确保了在大旱之年黄河不断流;组织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试验,寻求治理黄河的自然规律。在长江,我们组织制订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规划,并重点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安排中央投资113.7亿元,完成和开工了一批平退圩垸,恢复长江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黑河调水、扎龙湿地及南四湖补水等一系列通过水利手段修复生态的实践,都是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几年来,虽然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水利生态恢复和治理工程,但是还仅仅属于局部范畴,要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还必须全过程、全方位地体现在各项水利规划和项目论证工作中。尤其是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中,一定要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突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抑制水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利用,防止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努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把握水资源特性,突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去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并在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等问题上达成共识,要求各国在*年之前制定出水资源综合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先保证人的生活基本用水,同时平衡工业、城市和生态用水的需求,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尤其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看,水资源的配置能力、使用效率和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状况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时空分布不均性、以流域为单元的基本自然属性。作为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是稀缺的基础性要素资源,具有公益性突出、与生态系统关系密切的基本特征。水资源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决定了在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必须突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结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在节水方面,应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加强工业和城市节水,提高节水工程的效率和效益,努力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要加强治污和污水处理回用,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保证水功能区的水质标准,解决局部地区水质型缺水问题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问题。在水资源配置方面,要制定河流水资源配置原则和方案,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定额体系,在地区间、行业间优化配置水资源。通过节水、治污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同时,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合理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对策建议。

3、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加大生态用水的保证力度,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生态用水严重不足,造成对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例如甘肃的石羊河流域,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中游盲目扩大灌溉面积,流域水资源缺乏科学规划、有效调配和统一管理,致使下游民勤地区来水量不断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民勤绿洲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用水难以保证,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有关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经过大规模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后,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上个世纪90年代每年1000多亿元降低为800亿元左右,由于水资源短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700亿元,而每年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造成的生态损失又比经济损失大得多。经济损失可能易于弥补,而恢复和挽救这种生态破坏则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巨大的代价。

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核心就是要保证基本的生态用水,保证生态安全,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五年来,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上实行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了全国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了黑河、塔里木河、首都水资源生态治理工程,实施了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等工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既要重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要,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用水需要,要牢记历史教训,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二是在规划和项目论证中,注重采取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改善和提高生态效益,通过规划和计划的合理安排,达到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的目的。三是在水资源管理上,通过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用水需求,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确定各地区的最高用水限额,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做好优化调度。四是要根据各地自然气候特点,科学计算生态需水量,加强水资源监测分析,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保证生态系统用水的良性循环。

4、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职能,拓展水利服务领域,提高水利服务质量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水利的公益性特征要求水利的发展要以政府行为为主;水资源的经济特征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全社会对水利的投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要突出专业性、安全性和功能性,也需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出最优秀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队伍。

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职能,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水资源管理、规范市场、协调裁定等方面的作用,对以公益型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防洪减淤、农业灌溉、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工程,要确定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对以经营型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供水、水电等工程,要积极培育市场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改革,鼓励社会投入,扩大水利服务的范围、规模和水平。在规划及前期工作中要加快推行招投标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提高水利工作的开放程度和透明度。

5、充分利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等手段,促进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规划计划工作要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打好基础。要充分利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等手段,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促进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进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密切结合。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单纯是对水量的管理,还包括对水质和水能的统一管理。所谓统一管理,一是要体现水资源在自然界中的统一,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系统的统一,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水质与水量的统一,上下游的统一;二是要体现水资源管理在人类管理行为中的统一,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水资源管理的和谐一致,规划决策中所有利与弊关系的统一,城市水务中供水与污水管理的统一。在管理环节上,应重点抓住规划和调度两个环节,通过统一规划,把河流治理开发中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内容统筹考虑,合理安排;通过统一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

(二)把握规划计划工作的特点和工作原则,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结合当前水利工作的实际,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

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必须把水利的各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握宏观形势,抓住发展机遇,突出水利工作重点。现阶段水利建设的重点要逐步从过去以防洪工程为主,转变为防洪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并重。要针对我国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依然严峻的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这是水利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水利发展新的历史机遇。要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在防洪方面,实现全国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建设全面按规划达标,现有重点病险水库全部得到除险加固,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在水资源配置方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并发挥效益,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完成主要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在改善生态方面,加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资源质量状况和生态脆弱河流、主要湿地以及地下水超采区的生态状况。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初步建立全国重要河流初始水权的分配机制,基本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推进水利的现代化。

2、尊重自然规律,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

要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认识。要遵循水的自然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科学治水,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水利规划并付诸实施,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要遵循水的经济规律,水利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入研究水利发展中的经济问题,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上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3、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规划先行、前期工作超前的原则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规划工作,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志曾在全国城市规划会议上指出,好的规划可以为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和管理保障,不好的规划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水利规划是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要依据新《水法》,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一是要重点抓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要做好制订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规划工作,落实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三是继续做好事关水利发展关键性问题的重点水利规划工作。四是重视水利信息化规划和行业能力建设规划。

项目前期工作要着眼于长远。水利前期工作周期普遍较长,目前“十五”前期项目储备较为充足,但“十一五”、“十二五”项目储备明显不足。在前期项目计划安排中,要根据规划和建设需求,有计划地安排一批长线项目,尤其是水资源配置项目和生态治理项目。一是要做好水利“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调整工作,筹划“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项目的布局,加快项目的前期工作。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保证建设的需要。三是重点抓好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以解决重要城市、重点区域、重点河段水资源短缺及生态治理等问题。四是在防洪规划指导下,继续做好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工程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的前期工作。五是抓好以改善生态为主的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包括牧区水利、淤地坝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工程前期工作。

4、稳定投资规模,坚持多渠道拓展投资的原则

稳定和拓展投资规模是规划计划工作的前提,是水利发展的关键,这是由我国水资源的四大问题所决定的,是由水利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所决定的。目前“十五”的基本建设规模约为1600亿元,加上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基本建设规模尚小于“九五”时期。因此,积极创造条件,稳定和拓展水利投入,力争“十五”期间再稳定地实行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新开一批项目,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年国债投资还将保持去年的规模。稳定水利投资规模将是今后规划计划工作的重要课题,要认真研究政策,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和管理资金。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基础作用,保持适当的财政投资规模。要深入分析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水利发展需求,抓住机遇,围绕水利建设的重点,做好规划和前期工作,研究提出水利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不断推出新的水利投资领域,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期稳定。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努力拓展新的资金渠道。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和防洪保安费的征收力度,积极筹集地方水利建设投资。第三,对城市供水、排污、水电等经营性项目和综合性水利工程中具有经济效益的部分,应面向市场,通过企业投资经营、股份制等方式,发挥水利市场融资作用,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水利建设。

5、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要根据各流域、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水资源条件的不同特点,优化项目投资结构和区域投资结构,集中力量保重点。结合水利“十五”计划的目标,要在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的同时,大力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加快西部地区水利建设。一是保安全,主要是保证防洪安全。在近几年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要逐步进行建设重点的转移。尤其是在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完成之后,要把流域防洪的重点转移到淮河流域防洪建设上。要根据国务院批转的七大江河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继续加强大江大河的治理,加快重点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保证骨干枢纽工程建设,尽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重点部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强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二是保供给,就是要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保障生活、促进生产、改善生态。要重点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加强其它城市水源建设,安排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三是保生态,就是要通过水利措施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努力遏制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要抓住重点河流、重点地区生态恶化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在生态治理中,工程措施要与建立巩固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的粮食基地、饲料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修复生态。四是保基础,就是加强基础资料和水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要加强水文、水资源及勘测工作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等基础工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总之,规划计划工作要从水利发展的全局出发,随时掌握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动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工作的综合和协调,突出重点,注重工作实效。

(三)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规划计划工作水平

规划计划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协调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把治水理论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规划计划工作,并在工作实际中不断深化和创新。二是处理好工作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对影响水利全局的重点工作要抓紧抓好。三是处理好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前期为手段,以投资计划为保障,以统计信息为基础,各环节紧密衔接。四是处理好与水利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要体现规划计划工作的协调和综合作用,也要发挥各级水利专业部门的作用,明确责任和要求。五是处理好与外部相关部门的关系,要掌握国家计划、财政、金融、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政策和工作重点,将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六是处理好业务工作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规划计划管理人员的素质,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服务意识、提升规划计划工作效率和水平。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检查我们的工作,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模范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水利规划计划干部队伍。

三、*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重点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因此,做好今年的规划计划工作十分重要。

(一)做好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

重点抓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第一阶段工作和全国防洪规划成果报批工作。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要力争今年底基本完成水资源评价工作。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务必把这项工作列上重要日程,加强组织协调,充实技术骨干,落实工作经费,会同相关部门,切实把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按计划完成。要尽快完善全国、流域和各省防洪规划成果,抓紧做好向国务院报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加强河口治理规划、国际河流规划等专项规划。各流域机构应把河口规划作为流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全流域的防洪、河道整治、航运、岸线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有关流域机构要根据各自的职责,按照部里的统一要求,组织好西南、西北、东北国际河流规划,要根据开发建设的需要,逐步加以开展。

加快重点河流河段规划。金沙江、嘉陵江、两江一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等省际之间、行业之间水资源矛盾突出的河流规划要加快规划进度,渭河、石羊河等生态问题突出的流域治理规划要尽快完善规划成果,争取列入实施计划。

加强水利重大专题研究。重点做好黄河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黄河泥沙研究、长江三峡清水下泄对下游河势的影响、鄱阳湖建闸等专题研究工作。

继续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研以及各单项工程的前期工作;抓好淮河等重点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加快皂市、西霞院、九甸峡、正义峡、龙口、张峰等重点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二)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

*年中央水利建设资金规模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目前落实的资金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与去年的规模持平,其中国债资金已落实238亿元。在投资安排上,要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水资源工程建设。

继续加强七大江河堤防及控制性枢纽等防洪工程建设。在堤防建设方面,长江流域重点开展洞庭湖、鄱阳湖和湖南“四水”、江西“五河”等重要支流i、ii级堤防加固工程,进行干流河势控制等工程建设。要突出淮河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尽快完成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重点安排好正阳关以下防洪关键性工程建设。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继续做好松花江嫩江、黄河下游、太湖、海河、珠江、辽河的防洪工程建设。尼尔基、百色、临淮岗、紫坪铺等在建骨干枢纽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等一批控制性工程争取今年开工。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步伐,对于列入规划的全国729座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按照既定目标明年底要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抓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重点加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长江流域要做好城陵矶100亿分蓄洪区建设,抓紧做好规划,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安排。

全力做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今年要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保证完成今年的投资计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年度建设任务。重点安排解决局部严重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争取辽宁大伙房调水、甘肃引洮、云南润滇工程、四川和重庆部分中型水库等开工建设。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要继续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2597万群众饮水困难。要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加大重点灌区的投资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快首都水资源、黑河、塔里木河专项规划实施进度。要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安排好单项工程的实施进度,切实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塔河治理的重点要放在中下游地区,确保规划的输水目标。黑河正义峡枢纽要抓紧开工建设,以提高黑河水资源的调蓄能力。

(三)调整区域水利建设布局,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

东部地区水利建设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以防洪安全和水环境保护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继续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海堤建设;结合城市防洪进行以改善水环境为中心的河道水系整治;加强以节水为目标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大型灌区的配套改造;加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防洪指挥系统建设和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入海河口的治理,进行河口治理的试点。

中部地区水利建设要在近几年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防洪保安和解决当前北方地区干旱缺水为重点,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创造条件。要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及重要支流以堤防为中心的防洪工程建设和已开工的枢纽工程建设,抓住机遇再新开工一批重要枢纽工程;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有重点地进行一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前期工作,促进中线工程早日开工,加强北方地区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北方地区尤其是沿黄大型灌区的配套改造力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黄土高原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工作。

西部地区水利建设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水利投资,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以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为重点,以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大中小结合的方式,解决多年来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历史欠帐,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利保障。要加强以解决水源为中心的中小型水库和人饮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治理;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及牧区水利建设,保护自然绿洲;加强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结合生态保护和扶贫解困,做好以电代燃料工程的试点;有重点地进行干旱缺水地区以渠道衬砌和田间节水为主的灌区改造。

(四)加强规划,强化项目和计划管理

规划计划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规划方面,要加强对规划和专题研究的管理,重视成果验收和转化工作。在项目前期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勘测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制定有关管理办法,促进前期工作招投标,积极推进试点,总结经验;抓好水利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落实工作;完善重大规划和项目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计划工作制度和法规,加强规划计划工作信息化管理。要重视研究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政策对水利的调控作用,认真研究水权和水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五)加强规划计划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适应能力

投资规划流程篇3

(一)二十年建设成就

二十年来,**以工代赈投资总额达62.47亿元,其中国家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4.67亿元。到目前为止共解决300余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0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提高收入。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09元,增加到**年的1657元,增加了1448元,增长了7.92倍。

以工代赈的实施使我区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时期以工代赈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二十年来,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总额达26.70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达14.41亿元。共新建水库21座,水库除险加固81座,渠道防渗8364.30公里,渠首87座,新打和改造灌溉井1214眼。相继建设了阿湖水库、桑株水库、昆仑渠首及总干渠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贫困地区各族人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十年来,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总额达11.69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6.3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县乡村道路9840公里,其中黑油路5240公里;桥梁258座4600延米;水电站34座,发电量1.36万千瓦;电话装机5.57万门,架设电话缆线1950公里。以工代赈项目的完成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和通讯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拓宽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

3、人畜饮水状况显著改善。二十年来,累计投入用于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和病区改水建设的以工代赈资金9.90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5.34亿元。通过打井、建蓄水池、水塔、水厂、铺设饮水管道、保护水源地等工程措施,解决了243.70万人和703.6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降低了地方病的发病率,密切联系了党和人民群众间的关系。

4、资源优势得以合理开发。二十年来,累计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中的以工代赈资金达12.93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7.88亿元。种植优质粮食作物159万亩,发展特色经济作物48.40万亩,治沙封育林82.32万亩,人工草场149.40万亩,棚圈7482座,青贮窖4120座,定居牧民22909户,改造中低产田179.70万亩,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5、积极落实劳务报酬政策,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自2002年以来共发放劳务报酬12417万元,增加了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同时还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短期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问题。通过实施劳务报酬政策,使当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实现由“要”到“我要干”的转变,拓宽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6、吸引了地方投资,增强了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工代赈资金充分调动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身的积极性,把以工代赈资金作为引导性投入,吸引各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形成合力,增强了扶贫开发的活力。通过以工代赈帮助贫困地区建设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投资。到目前为止,南疆四地州已有15家企业进驻贫困地区,投资总额达到了2亿多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工代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

1、以工代赈扶贫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随着普遍贫困问题的基本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从上至下的组织型、管制型反贫困机制,表现出了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一是贫困人口总体上被排斥在反贫困治理结构之外,政府与贫困人口的关系是救助与被救助的关系,贫困人口对政府产生过度依赖,政府所承担的反贫困任务沉重。二是扶贫资源的配置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忽视市场的作用,扶贫的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发育滞后,导致扶贫投资效益低下,扶贫开发效果有限。

2、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数分散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科技、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和高寒牧区以及边境地区,地县、县乡、乡村之间相距遥远,扶贫成本很高,投入所需要的以工代赈资金量大。加之,**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增加扶贫配套投入的难度很大。单纯依靠农牧民投工投劳抵消配套资金缺口,既影响了项目施工进度和质量,又加大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负担。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理位置呈相对封闭状态,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大、成本高。二十年来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的投入,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状况仍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一些主要河流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4、贫困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差,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居住在高寒山区、荒漠和边境地区,有效耕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尤其是水资源匮乏。加之,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投入成本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依然突出。二、规划的范围和规划期

(一)规划的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维吾尔自治区所辖的69个县市的重点贫困乡村,其中重点贫困县30个,重点贫困县中含国家确定的2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自治区确定的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二)规划期的确定

规划基期为**年,规划终期为2010年。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工代赈工作的经济观和政治观,以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改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全面贯彻执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要求,紧紧围绕“四大基地”建设,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问题和特点,全力推进“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扶贫开发方针,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全面实施、追求实效,努力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的总体思路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结合新时期以工代赈建设的特殊性、现实性和紧迫性,以部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为重点,以乡为基础、县为基本单位,坚持开发式扶贫为宗旨,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巩固温饱成果,帮助18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提高收入水平。加大以工代赈资金的集中投入力度,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继续加强草场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和易地搬迁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抗震安居工程实施范围。紧紧围绕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产业发展,突出区域间的建设重点,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全面实现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三大区域致贫的原因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工代赈各类项目总体上均相对集中在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其次,东疆地区次之。各区域内的重点将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南疆地区以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主要解决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和抗震安居等方面。和田和喀什地区重点围绕特色林果和棉花产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克州重点围绕草料地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坚持片区开发、综合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改良。北疆地区以农牧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主要解决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贫困牧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工程建设的重点是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牧区牧道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东疆地区以农业为主,包括牧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基本农田建设、农田小型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

——基本农田建设以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带动农民增收。

——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打井、节水及渠系配套等工程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乡村道路建设通过新增通车里程,完善乡村交通网络建设,改扩建已有道路,提升道路等级,加大道路的通行能力。

——人畜饮水工程通过管网建设、水源地建设和供水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地区居民饮水问题,改善牲畜饮水条件。

——草场建设以提高草地生产率,维护和改善草地生态为重点,大力开展牲畜饲养设施和饲草料储藏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力水平。

——小流域治理以流域的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林建设,合理布局防风林和经济林,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易地扶贫搬迁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与生态移民、牧民定居和绿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安置地的建设工作,切实使搬迁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和长期保证。

——抗震安居工程要坚持全面发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实用,抗震安全;坚持政府补助与群众自筹相结合,以群众自筹为主;坚持在自治区统一指导下,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把责任落实到人,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坚持强化监督,务求实效,全面提高抗震防灾水平。

(三)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绿洲环境建设、生产基地建设、易地搬迁和抗震安居等重大工程建设,有效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农牧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努力实现贫困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加70元以上,力争实现18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划建设的具体目标为:

——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110万亩以上;

——完成节水灌溉及改善灌溉面积110万亩以上;

——渠道防渗6000公里以上;

——完成排碱渠900公里以上;

——新打各类机井550眼以上;

——完成乡村道路建设与改造里程3700公里以上;

——解决饮水人群95万人;

——解决牲畜饮水289万头(只);

——完成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190万亩;

——完成防风林和经济林120万亩以上;

——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800平方公里以上;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000户,25000人;

——完成抗震安居住房重建或改造245500户、1227.5万平方米。

四、规划建设的重点、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

(一)规划建设的重点

**期间,以工代赈建设重点针对**绿洲灌溉农业的特点和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特点,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和草场建设。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兼顾小流域治理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范围,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平台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以下内容:

1、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节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项目464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26.9%。

2、草场建设重点是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等工程,其中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要作为草场建设的重中之重予以重点扶持。规划实施项目293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6.9%。

3、基本农田建设重点是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实施项目259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5.0%。

4、乡村道路建设重点是新增道路里程,完善乡村道路网络,兼顾对现有贫困区道路的改造和升级。规划实施项目258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4.9%。

5、人畜饮水工程重点是打井、水厂建设和供水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42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4.0%。

6、小流域治理建设要结合水土保护林、防风林和经济林建设,建立小流域治理综合体系。规划实施项目193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1.2%。

7、易地搬迁建设重点是搬入地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搬迁贫困户切实具备新的生产能力,且收入水平远远高于搬出地。规划实施项目12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0.7%。

8、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是南疆四地州特困户、低收入贫困户、困难户和高寒山区户的住房重建和改造,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消除地震隐患,确保贫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规划实施项目4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0.2%。

(二)规划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

规划建设项目1725项,其中重点县规划实施1482项,占总项目数的85.9%;非重点县规划实施243个项目,占项目总数量的14.1%。

项目规划总投资403440万元,其中重点县规划总投资370000万元,占全疆规划总投资的91.7%;非重点县规划总投资33440万元,占全疆规划总投资的8.3%。

规划总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37328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92.5%,其中重点县规划投资342630万元,占以工代赈总投资的91.8%;非重点县规划投资30650万元,占以工代赈总投资的8.2%。

规划总投资中地方配套资金3016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8.5%,其中重点县规划投资27370万元,占配套资金的90.8%;非重点县规划投资配套资金2790万元,占配套资金的9.2%。

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投资为:

1、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59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5.0%。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中低产田119万亩,产业基地建设14万亩,农田渠系配套1439公里,机井242眼,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223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86.1%。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中低产田103万亩,产业基地14万亩,农田渠系1313公里,机井242眼。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36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13.9%。主要建设内容为中低产田改造17万亩,产业基地0.17万亩,农田渠系126公里。

全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3780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9.3%。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425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9.2%;配套资金355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11.7%。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3412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0.3%。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3089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0.2%;配套资金323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0.9%。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368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7%。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336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8%;配套资金32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0%。

2、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施项目464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26.9%。主要建设内容为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4万亩;渠首24座;引水渠及排碱渠928公里;防渗渠4141公里;桥、涵、闸4566座;河堤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370万立方米;机井169眼;防洪堤工程254公里,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401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86.4%。主要建设内容为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1万亩;渠首24座;引水渠及排碱渠893公里;防渗渠3285公里;桥、涵、闸3682座;河堤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370万立方米;机井111眼;防洪堤工程240公里。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63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13.6%。主要建设内容为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引水渠及排碱渠35公里;防渗渠856公里;桥、涵、闸884座;机井58眼;防洪堤工程14公里。

全疆农田水利规划建设投资11914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29.5%。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903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29.2%;配套资金1001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33.2%。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10992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2.3%。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10059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2.2%;配套资金933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3.2%。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922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7.7%。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854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7.8%;配套资金68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6.8%。

3、乡村道路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58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5%。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道路2701公里,改扩建道路634公里,桥涵1009座。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223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86.4%。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道路2307公里;改扩建道路568公里;桥、涵995座。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35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13.5%。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道路394公里;改扩建道路66公里;桥、涵14座。

全疆乡村道路规划建设投资5391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3.3%。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911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额的13.2%;配套资金480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15.9%。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4926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1.3%。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4484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1.3%;配套资金442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2.0%。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465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8.6%。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427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8.6%;配套资金38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7.9%。

4、人畜引水工程:规划实施项目242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4.0%。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水管道8328公里;机井157眼;水厂、水塔及水池308座,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223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92.1%。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水管道7736公里;机井151眼;水厂、水塔及水池301座。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19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7.8%。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水管道592公里;机井6眼;水厂、水塔及水池7座。

全疆人畜饮水工程规划建设投资3281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8.1%。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19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额的8.0%;配套资金262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8.6%。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3141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5.7%。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2889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5.6%;配套资金252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6.1%。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140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4.2%。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130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4.3%;配套资金10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3.8%。

5、草场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93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7%。主要建设内容为天然草场83万亩;人工草场113万亩;青贮窖15360座;棚圈2276座;牧道413公里,草场配套渠系739公里),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225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76.7%。主要建设内容为天然草场55万亩;人工草场65万亩;青贮窖15360座;棚圈1970座;牧道413公里,草场配套渠系680公里。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68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23.2%。主要建设内容为天然草场28万亩;人工草场48万亩;棚圈306座;草场配套渠系59公里。

全疆草场建设规划建设投资5537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13.7%。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73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13.5%;配套资金4640万元,占总配套资金的15.3%,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4381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79.1%。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4018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79.2%;配套资金363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78.2%。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1156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20.8%。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1055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20.8%;配套资金101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21.7%。

6、小流域治理:规划实施项目193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1.2%。主要建设内容为种植防风林78万亩,种植经济林44万亩,溢洪道及河道疏浚190公里,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175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90.6%。主要建设内容为完成种植防风林73万亩;经济林42万亩;溢洪道、河道疏浚145公里。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18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9.3%。主要建设内容为完成种植防风林3万亩;经济林4万亩;溢洪道、河道疏浚70公里。

全疆小流域治理规划建设投资4264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10.5%。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935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10.5%;配套资金329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10.9%。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4054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5.0%。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3740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5.0%;配套资金314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5.4%。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210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4.9%。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195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4.9%;配套资金15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4.5%。

7、易地搬迁工程:规划实施项目12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0.7%。主要建设内容为搬迁6450户、25870人,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8项,占本规划项目数的66.6%,搬迁5980户、24000人。

——非重点县共实施4项,占本规划项目数的33.3%,搬迁470户、1870人。

全疆易地移民搬迁规划投资1167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2.8%。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42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2.7%;配套资金1250万元,占配套资金的总额4.1%,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1084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2.8%。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974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3.4%;配套资金110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88%。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83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7.1%。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68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6.5%;配套资金15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12.0%。

8、抗震安居工程:规划实施抗震安居工程项目4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0.2%。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抗震安居房245500户、1227万平方米(每户按50平方米计算),全部建造在南疆四地州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疆抗震安居工程规划投资5010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12.4%,全部为以工代赈抗震安居资金。

五、规划建设的总体布局

根据**贫困人口分布和各地区贫困成因分析,结合当地扶贫攻坚的实际要求,**以工代赈建设涉及全疆12个地州的69个县(市),其中重点覆盖国家确定的2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自治区确定的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全疆南、北、东疆三大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区域仍将集中在南疆五地州。

(一)建设投资总体布局

南疆五地州(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规划投资327980万元,占全疆总投资的81.3%,安排各类建设项目1229项,占总项目数的71.3%;其中和田、喀什、克州三地州规划投资293520万元,占全疆总投资的72.7%,占南疆地区总投资的89.5%,安排各类项目1069项,占全疆项目总量的61.9%,占南疆地区项目总量的87.3%,

北疆五地州(伊犁、阿勒泰、塔城、博州、昌吉)规划投资61290万元,占全疆总投资的15.2%,安排各类建设项目407项,占总项目数的23.6%;

东疆两地州(吐鲁番、哈密)规划投资14170万元,占全疆总投资的3.5%,安排各类建设项目82项,占总项目数的4.7%。

(二)类建设项目具体布局

1、基本农田建设:南疆重点布局在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占南疆基本农田建设总投资的73.4%;北疆为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占北疆基本农田建设总投资的77.6%;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基本农田建设总投资的80.2%。

2、农田水利建设:南疆重点布局在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占南疆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的75.8%;北疆重点布局在伊犁地区和塔城地区,占北疆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的76.6%;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的87.4%。

3、乡村道路建设:南疆重点布局在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占南疆乡村道路建设总投资的86.4%;北疆重点布局在伊犁地区和塔城地区,占北疆乡村道路建设总投资的79.3%;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乡村道路建设总投资的79.4%。

4、人畜饮水工程:南疆重点布局在喀什地区,占南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总投资的46.1%;北疆重点布局在塔城地区,占北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总投资的40.4%。

5、草场建设:南疆重点布局在喀什地区,占南疆草场建设总投资的52.6%;北疆重点布局在阿勒泰地区,占北疆草场建设总投资的62.5%;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草场建设总投资的88.9%。

6、小流域治理:南疆重点布局在和田地区,占南疆小流域治理总投资的59.5%;北疆重点布局在塔城地区,占北疆小流域治理总投资的56.3%。

7、易地搬迁工程:南疆重点布局在和田地区,占南疆易地搬迁工程总投资的40.6%;北疆重点布局在塔城地区,占北疆易地搬迁工程总投资的44.4%;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易地搬迁工程总投资的92.5%。

8、抗震安居工程:全部布局在南疆四地州。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认清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的新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建设规划指标和任务的完成。

按照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将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把解决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社会各界在以工代赈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以工代赈协作和对口支援,形成共同关注、支持、参与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建设的氛围。

(二)将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纳入自治区及各地州、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行业部门要设立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进行支持和资金扶持。

各地州县市一定要将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及各地州、县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要明确各自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和进度,并在资金、物资、技术、人才、政策以及资源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上,体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倾斜和扶持。继续加强行业、区域间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合作,各行业部门要结合自身行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扶贫力度。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把实现脱贫致富当作首要任务,根据脱贫目标提出具体解决途径,并形成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相结合的以工代赈计划体系,认真落实,讲求实效。

(三)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以工代赈建设规划项目的科技含量,为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围绕**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中的建设内容,结合贫困地区项目实施地资源条件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加大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组织多学科领域科技力量,加强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地区资源特点的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组装配套,形成完善、系统、成熟的技术体系,并对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生产技能和贫困地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四)建立以工代赈项目管理档案和项目储备库,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以工代赈项目繁多、涉及面广,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建立项目建设管理档案。具体由项目实施乡镇、村组落实,报各地区项目办备案。建立由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和由下而上的反馈机制,方便项目的检查验收,体现项目实施的效果,发现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为今后以工代赈项目推广实施积累经验。认真抓好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加强对在建项目的检查监督,配合财政部门管好用好以工代赈资金,严格执行报帐制。各有关地、县计委要根据本地实际,本着突出重点、目标明确、远近结合、统筹衔接、科学论证、合理排序、动态调整、分年实施的原则,确定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作为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和投资计划的基础。

(五)加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严格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和资金使用程序,确保项目发挥作用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要坚持以工代赈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申报的项目应做到前期工作完备,审批手续齐全,配套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二是以工代赈计划项目要由自治区发改委根据各县上报的规划和项目建设计划,按照以工代赈政策投向和前期工作完备的项目所需投资情况,参照各县贫困程度,经济社会指标,基础设施状况,以及上年度项目实施和计划执行等工作情况编制下达年度资金计划和项目建设计划。三是加强对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禁止以任何借口改变资金的性质、用途和使用范围,严禁挪用、拖欠和挤占,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以工代赈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者的责任。

(六)注重以工代赈规划建设项目与西部大开发总体部署、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其他扶贫开发项目的衔接,采取综合措施,确保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

以工代赈建设要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势产业开发相结合,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素质教育等工程项目相衔接,发挥项目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做到治理一片、成效一片、巩固一片,提高以工代赈扶贫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扶持有资源可能、有市场需求、有效益的项目,特别是依托“种养加”项目实行产业化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市场中获取较高收益,实现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投资规划流程篇4

关键词:油田开发投资项目系统节点链条式全过程控制

油田勘探开发建设投资项目的全过程控制,就是在勘探开发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项目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的情况,实行不同的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方式,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胜利油田通过积极探索投资精细管理理念,构筑形成了投资管理的“链条式运行体系”。通过链条式运行管理,将项目投资工作运行从部门导向转变为流程导向,按照最有利于项目管理优化的需求和创造价值的方式设计组织和配置资源,通过业务流程驱动员工岗位职责,象闭环的链条一样,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每一个环节都处在前一个环节的拉动和后一个环节推动的状态中,实现了部门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流程化、一体化运行格局,增加了项目决策精确度和计划执行力,提高了项目投资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

1.优化细化项目管理流程,构建链条式管理运行框架

纵向上,按投资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将项目分解为整体规划、项目前期、设计、运行、督查单元;横向上将一个工程项目按照构成,分解成若干细化单位工程,由以往的整体项目管理细化到项目单位工程管理。结合系统节点管理理论,将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工程控制、分析与评价细化设置为3个一级节点,14个二级节点,29个三级节点。核心内容就是运用系统控制方法,将项目管理目标分系统按照上下级管理权限逐级细化,把每一级的工作重点、管理难点作为管理的目标点、岗位的责任点和业绩的考核点,实现责任到节点,运行管理到节点,激励约束到节点。在完善相应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将投资项目管理工作从分散化、表面化向系统化、流程化深入,构筑的链条式管理运行框架环环相扣,增强了对勘探开发投资项目的控制力[2]。

2.突出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的投资控制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它是在投资决策前,通过各方面调查研究、比较论证,对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价,为项目投资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3]。为此,油田规划计划系统在编制前期工作计划时,细化了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目标。

2.1加强项目前期方案论证和优化工作,优化细化项目方案

对于产能建设项目,细化到每一口的钻采工艺和地面方案,做到真正从细节入手,优化方案,降低工程投资;对于老油田地面技术改造项目,首先从项目的必要性入手,对于可改可不改的项目,坚决不进行大改造,将投资真正用到油田最需要的地方,对于必须进行改造的项目,从工程方案方面进行详细优化,尽量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使项目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2.2加强前期工作一体化管理,加大项目前期现场调研和方案论证

在投资项目编制中充分发挥油田研究单位及设计院、评估公司等研究咨询机构项目前期工作专家组的作用,深入现场调研油田地面建设各系统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案对比优化。同时加强与勘探、开发、采油、装备等相关业务部门的结合,联合审查、审批程序,做到项目方案一体化编制、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审批,从源头上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体现项目前期决策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实施一批、准备一批、储备一批”的总体目标,积极完成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3.规范投资项目执行力度,注重落实方案过程控制

对项目建设的工程设计、设计变更、审批下达、施工监理、验收结算等节点实行全过程管理。

3.1强化项目设计阶段关键环节,设计调整实施论证报批制度

据统计资料表明,工程设计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度占75%以上,工程投资控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阶段的控制。为此,在保证项目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投资估算进行分解、分配,按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各专业设计,保证投资控制在限额内。方案设计需要调整变更时,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对变更原因和投资进行评估,所有的变更只有在批准后才能实施,以便分清责任,为今后向承包单位索赔提供依据[4]。

3.2强化物资供应工作,控制设备材料采购阶段的投资

加强建设、生产、技术、设备、设计等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提高物资采购的计划性,超前锁定长周期关键设备和重点项目所需的关键、特殊材料;加强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大力推进设备材料的国产化,尽可能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3.3积极发挥计划督查职能,扎实开展项目分析与评价工作

对建设项目程序、资金使用、工作量落实等加大监察力度,重点对计划外项目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现场督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项目及时整改。及时对项目实施结果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吸取投资项目前期、决策、实施等管理环节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投资项目管理水平。

4.以信息一体化为载体,提高链条式管理运行效率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胜利油田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广泛。通过链条式运行管理,油田规划计划信息系统进行了重新整合。

4.1梳理整合相关业务流

针对以往使用的各类生产、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较多,管理使用不方便的情况,为实现一体化、流程化管理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便于使用、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对在用信息系统进行了整合,做到系统内共享,便于查询,方便及时执行。

4.2推进管理信息化改造

整合集成了原有的分公司计划管理系统、管理局计划管理系统、钻测录工程投资管理系统、钻井统计管理系统等6个业务子系统,构建完成了统一的计划管理系统。该系统将规划管理、项目前期、计划管理、项目实施、项目统计、项目后评估六部分管理业务链固化于信息系统,实现了管理制度与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明确了每个节点的责任人和标准规范,规定办理时间,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人、标准到岗、限时完成,实现了全过程链条式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魏宏森.系统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m].2009.

[2]左美云周斌.实用项目管理与图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朱玉.推进建设项目投资的过程控制[J].中国石化.2010(9)

[4]韦方娥.国内石油公司在项目投资中如何借鉴外国管理[J]时代经贸.2007(11)

投资规划流程篇5

这次会议是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之后,水利部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任务,全力打好新形势下水利建设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水利任务,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刚才,黄华华省长亲临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广东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的巨大活力和水利发展的良好态势。

下面,我就做好新形势下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重大意义

2008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水利部门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规划计划工作作为水利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和龙头,在过去的一年里,把握国家宏观形势变化,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贴近民生水利需求,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水利投资创历史新高。中央水利投资连续三年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达到655.4亿元,年度增幅超过87%,创历史最高水平;各地共落实省级水利建设投资512亿元,年度增幅近20%,有力地保证了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二是水利在建规模明显增加。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事关民生的水利建设规模明显加大,治淮等重点水利骨干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大批具备条件的重点水利项目开工建设,57项前期工作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三是水利规划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批重要的水利基础性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国务院全年共批复12项重大水利规划,是历年审批水利规划最多的一年,为加快水利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规划基础。四是水利规划计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强化规划的时效性和约束力,投资计划管理更加严格,水利统计分析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灾害中,迅速摸清灾情,及时制定灾后重建方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中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重大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今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水利肩负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重大使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能迅速形成实物工程量,对建材、冶金、机械、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还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中央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增加水利投入作为安排新增建设资金的重点领域。这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投资强度高,完成时限紧,覆盖范围广,而且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新上项目必须有规划依据,有前期工作基础,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者要勇于担当重任,科学筹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全力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充分发挥水利对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作用,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推进民生水利发展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推进民生水利是水利部党组贯彻中央要求、顺应群众期待、凝聚发展共识提出来的,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推进民生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在规划编制中,体现在项目审批中,体现在投资安排中,优先安排和大力推进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规模、重点和布局,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

第三,完成"十大工程"任务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年初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今后2~3年,要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骨干水利枢纽和重点水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行业能力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这"十大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增强我国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保障能力。规划计划工作要紧紧围绕"十大工程"建设,抓紧编制规划,做好前期工作,加快立项审批,落实水利投资,力争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第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水利工作的根本目标。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水资源管理粗放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地方非法侵占河道湖泊水域,过度、无序开发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等现象还较为突出。规划计划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研究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性指标,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加强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强化规划对水资源开发行为的约束,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利用的状况,维护河湖健康。

第五,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大对青海等省藏区、、新疆、宁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水利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计划工作要紧紧把握国家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城乡一体规划,优化水利工程布局,完善区域水利发展政策,优先支持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水利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六,推进依法行政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是水利部门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规划计划工作在工作理念、发展思路、建设布局、改革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得到加强,但与新形势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必须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一方面,要加强规划计划工作的制度建设,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工作程序,提高规划计划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规范投资决策行为,规范项目审批,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和计划落实监督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计划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规划计划的实施效果。

总之,我们要站在国家和水利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水利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良好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扎扎实实地把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贯彻落实到水利规划计划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全力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

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新要求

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把扩大水利投资、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在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工夫,着力在完善规划体系、谋划长远发展上下工夫,着力在加快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上下工夫,着力在强化投资管理、确保投资安全和效益上下工夫,坚决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加快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全面提高水利保障能力。要牢牢抓住增加水利投资、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一方面,要狠抓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一批流域控制性工程、区域性重点工程、保障粮食增产骨干工程、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等,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狠抓水利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建设,重点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提升水利基础设施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让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坚持工程进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进一步提高水利发展质量和水平。这一轮增加投资拉动内需,投资规模大,建设任务重。要处理好质量与进度的关系,既要突出"快",更要注重"好"。要加强水利前期工作,加快项目的立项审批,强化施工组织管理,细化和优化工程施工方案,保障施工条件,千方百计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强化质量监督检查,保证工程质量,发挥投资效益。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严格专款专用,坚决防止滞留、截留、挤占、挪用水利建设资金,确保投资安全。坚持建管并重,工程管理设施要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建立和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第三,坚持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相统筹,促进水利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作为水利投资的重点,统筹安排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但总体看,水利建设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城市与农村水利发展差距较大。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市农村、流域区域、东中西部水利发展,根据城乡、区域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需求特点,科学安排水利计划和项目,优化水利建设布局,构筑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做出贡献。

第四,坚持当前与长远相衔接,切实增强水利发展的后劲。既要立足当前,抓紧实施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拉动经济增长;又要着眼长远,把水利规划目标与扩大内需阶段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与促进水利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加快解决水利历史欠账的同时,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正确处理内涵与外延、规模与效益、建设与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在积极实施新建工程、完善水利布局的同时,加大现有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和改建扩建力度,加快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软硬件系统建设,夯实水利发展基础,增强水利发展后劲,确保水利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第五,坚持大中小微相配套,建立健全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既要高度重视和优先安排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国家战略布局和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重点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建设,又要按照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抓住面上工程不放松,着力抓好区域性的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下大力气搞好面向广大群众的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田间配套、雨水集蓄利用、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牧区水利、农村水电开发等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大型水利工程与中小微型水利工程相互配套,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第六,坚持中央和地方事权分工与责任相匹配,形成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合力。全面完成增加水利投资、加快水利建设的艰巨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在目前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框架下,加大对地方公益性水利项目的投资补助力度,扩大投资补助范围,加强规划引导、投资引导、政策引导和监督检查。地方要进一步落实水利建设任务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前期工作、投资计划安排、地方资金配套、工程建设管理、质量安全监控、资金使用监管等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中央转贷地方国债资金、地方财政投入、银行信用平台、水利建设基金等渠道,千方百计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满足工程建设需要。规划计划部门要切实加大协调、指导、落实和监督力度,逐项落实目标、任务和责任,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三、扎实做好2009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2009年是扩内需保增长最为关键的一年,也将是水利投资再创新高、建设任务更为艰巨的一年,做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尤为重要。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大工程"建设任务,科学安排年度投资计划和项目。今年要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集中完成20~3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启动全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一批流域性防洪重点工程,加快骨干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启动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和南方崩岗治理,加快塔里木河、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加强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水文和水利信息化为重点的行业能力建设。要把完成好去年第四季度新增水利投资项目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对不能按时开工的项目要及时予以调整,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地方要减少年度投资计划安排,对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第二,进一步落实水利建设投资。一要抓住这次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强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向水利倾斜,进一步增加中央水利建设投资。二要认真做好延长和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等工作,进一步扩大水利资金来源,稳定水利投资渠道。三要采取多种措施,督促地方落实配套资金,努力提高各级政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地方水利投入。四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利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为加快新一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投资保障。

第三,进一步做好重点水利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一要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工作班子,重视社会参与,加强研究论证,尽早提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二要抓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报批工作。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已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已进入审查报批阶段。要加强规划成果的协调和完善,尽快上报国务院审批,并及早做好规划成果的和宣传工作。三要抓好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加强对规划修编的指导和协调,今年基本完成规划修编任务。四要做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利专项规划、中小河流重点治理规划、抗旱规划、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等重点专项水利规划编制工作。五要加强水利重大专题研究,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水利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等重大专题研究工作,从宏观上、战略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政策建议。

第四,进一步做好水利前期工作。前期工作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是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水利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力度,提高质量,为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奠定扎实基础。一要加大前期工作投入,拿出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前期工作,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前期工作资金需求。二要加强前期工作技术力量,建立严格的前期工作设计单位准入制度,严格设计资质管理,确保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三要加强审查复核把关,充实专家力量,建立专门队伍,实行审查审批意见终身负责制,为水利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四要健全前期工作程序,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细化技术要求,在保证项目立项审批进度的同时,促进前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第五,进一步强化水利规划计划管理。一要针对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投资,抓紧完善投资管理、建设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随意性。二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对不符合国家政策、不符合水利规划、不符合投资计划管理要求、不符合前期工作程序的项目,一律不安排投资,绝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绝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三要加强对水利建设投资的全过程跟踪检查,及时掌握最新建设进展情况,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稽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水利投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生产安全,保证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第六,进一步抓好水利统计调查工作。要适应水利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完善水利统计工作,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要搞好全国水利普查。全面掌握全国范围内河流湖泊、工程设施、资源变化、行业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二要完成好各项水利统计任务。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统计、汇总和等工作,更新完善各类水利统计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通报机制。三要提升水利统计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水利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研究,提高统计分析深度和质量,提供快捷方便的水利数据信息服务。四要完善水利统计工作体系。建立高效的水利统计信息反馈体系和应急统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国家统计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加大地方水利部门数据的收集力度,强化水利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

第七,进一步加强流域机构规划计划工作。流域管理机构在规划计划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任务,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一要在流域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切实加强对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组织领导,加强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理顺规划管理的体制机制,把握规划思路,创新规划理念,突出流域特色,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要在前期工作中发挥服务作用。在抓好流域性骨干工程前期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流域机构专业技术力量,加强对流域内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协调、把关和服务,对前期工作比较薄弱的地方,要主动提供技术支持。三要在加快水利建设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针对面广量大的水利投资和建设任务,流域机构要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强化水利投资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管理,加强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审核、河道内建设项目审查等管理工作,确保顺利完成新一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部有关司局和单位要加大对流域机构的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流域规划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八,进一步加强规划计划队伍建设。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必须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扎实、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水利规划计划干部队伍。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要求贯彻落实到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中去。要加强人员培养和锻炼,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适应时展变化,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二要进一步转变作风。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要健全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加强协调配合,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出实招、做实功、求实效。三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始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正确行使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策,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四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要认真总结水利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以提高和完善。要着力加强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尽早实现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水利部、流域机构和地方水利规划计划部门互联互通、远程办公,为加强规划计划全过程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规划计划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当前的抗旱工作。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明显不足,北方冬麦区发生严重冬旱。据2月1日统计,与多年同期相比,1月份淮河中游来水偏少4成多,黄河中游偏少3~4成、下游偏少2成,海河流域南拒马河偏少8成;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型水库蓄水比多年同期少,北方地区中小型水库蓄水尤为不足;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45亿亩,比常年同期多4000多万亩,有370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旱情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八省冬麦区。

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抗旱工作极为重视。总书记和总理、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组织动员一切力量,落实各项抗旱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北方旱情严重地区特别是小麦主产区抗旱工作的支持力度,着力抓好当前抗旱保苗工作,千方百计减轻干旱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及早做好春耕备耕有关工作,克服困难,争取夏粮乃至全年粮食有个好收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一个好基础。根据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防总、水利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抗旱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一是1月20日召开北方冬麦区七省异地抗旱会商会,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根据旱情的发展,昨天又启动了ii级抗旱应急响应;二是向冬麦区各省及有关流域机构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旱区各地和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当前抗旱保苗工作;三是商财政部下达了1亿元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支持重旱区抗旱工作,近日将再安排一批特大抗旱补助费,加大对重旱区的支持力度;四是派出6个工作组,赴10个重旱省检查指导抗旱工作,鄂竟平副部长带队深入一线指导抗旱工作。五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了抗旱应急调度,将下泄流量加大至550立方米每秒,最大限度地保障下游灌区的用水需要。旱区各省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织开展抗旱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2月下旬以来,全国完成抗旱浇灌面积7460万亩,解决了50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

投资规划流程篇6

关键词:水电站;决策;开发;管理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自东向西横贯其中,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中西部低平的阶梯状地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洋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36.64kw,可开发装机容量15万kw.下水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成熟,生产管理简单,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率及投资回报率。因此,开发小水电站已受到县内外众多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私营企业投资小水电项目已成为一种时尚。现就小水电项目决策和项目管理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作以简述,以防止决策失误,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投资风险。

1、要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小水电项目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成败,可行的投资决策是产生良好投资收益的前期和保证。因此,投资决策应遵循以下原则:

1.1投资决策科学性原则随着小水电资源的广泛开发及高科技在小水电站中的广泛应用,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决策的难度及复杂性也比以往相应增大。

仅凭经验主管地进行决策或采取“三边工程”的做法,都是不可行、不可取的。小水电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经济效益方面的主要有水电资源条件、开发技术含量、建设条件、资金筹措、电力销售价格等。www.133229.Com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小水电投资决策应以系统工程的概念予以综合考虑,避免对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考虑不周。如汉江一级支流——胥水河流域跨越地区和县域界限,流域上游的太白县、中游的洋县、下游的城固县在同一流域,各县都有不同的开发方案,这就出现了规划方案互相冲突,水电开发、输出不尽合理,本应该在流域第1期张亚智:小水电开发送筻与项旦筻窒垒的中上游筑坝蓄水,形成库容,以便对整个流域的各梯级电站用水进行合理调控、发挥最佳效益。但是沿途各县都缺乏统一的规划方案,大多数电站为径流式开发,使水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失去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1.2投资价值最大化原则投资者要追求最大的投资利润,多数投资者把电站装机容量和单位千瓦投资作为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往往忽视了项目的单位电能投资和投资收益率,增加了项目投资的风险。利润和风险是共存的,虽然小水电是低风险项目,但风险因素依然存在,考虑不周处理不当照样会导致投资失败。投资者在考虑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应重视风险因素,正确权衡投资和收益增加与风险加大的得失,在项目的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尽量减少风险因素。

2、要提高小水电的前期工作质量

2.1做好流域规划,梯级滚动开发为了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洋县在对全县水能利用状况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把流域水能开发与农田灌溉、人蓄饮水工程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梯级开发,一张蓝图管到底,这种长藤结瓜的建设方式,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项目的综合效益。如在酉水河一条流域上就规划建成了红桥水电站、堰家岭水电站、卡房水库坝后水电站、王河水电站、梁河一、二级水电站、龙王滩水电站、宋家堰水电站、酉水街水电站、荞麦山水电站。在金水流域规划了碗牛坝水电站、金水街水电站等,规划确定后不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体投资,都服从县上统一规划,达到了合理利用水能资源的目的。

2.2拿出最优的设计方案设计单要认真进行实际勘察,细致调查,搜集整理水文、气象及地质资料,并对工程的施工条件加以客观、公正的归纳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选用合理的水能规划方案,按照小水电站的设计规范和经济评价规程,最终确定保证出力倍比系数、年利用小时数和装机容量。小水电站站址和开发形式确定后,决定电站规模和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量。因此,合理选择设计流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设计对流域所采用的水文年限较短,选定的典型年失去本流域的代表性。多数径流式水电站采用的是旬平均流量甚至月平均流量作为计算电站设计流量的依据,往往计算出的多年平均年发电量偏大,不符合实际。

2.3因地制宜,精益求精作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并妥善处理好建筑物的安全和投资的矛盾在进行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时,应根据实际的地质、地貌、施工条件及地质条件进行单项的建筑物设计,在满足安全和应用的前提下,使各建筑物尽量布置紧凑合理。实现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减少投资和便于运行管理的目的。尽可能实现某些单项建筑物设计的定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力求在经济上可行的情况下,在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灵活运用上下功夫,特别应该注意研究防洪标准、洪水计算方法及泥沙淤积与建筑物安全运行、投资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合理确定机组的安装高程,做到既不浪费水头,又要充分估计到洪水对电站的危害性。如洋县金水电站在建设期间,过分强调了电站水头的利用,虽增大了电站的装机容量,但降低了厂区的防洪标准。2002年“6.9”费水头,又要充分估计到洪水对电站的危害性。如洋县金水电站在建设期间,过分强调了电站水头的利用,虽增大了电站的装机容量,但降低了厂区的防洪标准。2002年“6.9”洪水,使电站厂区和厂房内的所有设备全部淹没,对电站形成毁灭性的灾害,尾水处河床抬高了近两米,尾水出口被严重淤积,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之巨。

3、加强小水电站工程建设管理小水电站投资项目决策后,投资人出资组建项目法人公司是首要任务,这有利于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投资规划流程篇7

【关键词】物流产业;投资缺口;投资管理;融资平台

一、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背景

为了全面实施国家批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加快规划实施进程,广西相续出台《广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规划》、《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十一五”规划》、《南宁市现代物流总体发展规划》、《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规划》、《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规划》、《防城港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等地方性建设规划,根据以上建设规划,到2020年,南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成为沿太平洋西岸中国-东盟重要交通运输中心,广西沿海现代化组合港建设成为泛北部湾地区重要国际航运枢纽,南宁机场成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将成为连接泛珠江三角洲、西南及华南地区与中南半岛最为便捷、综合效益最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通道。物流产业随着广西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将上升为广西的重要产业,并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状况

目前广西防城港、北海和钦州三个沿海港口建有泊位6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19个,基本形成以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为主的环北部湾港口群。2007年广西投入200亿元左右修建对接东盟的海陆通道,其中2007年广西沿海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计划开工建设码头项目15项,项目总投资约99亿元,泊位37个。广西将在北部湾港口群建设15万吨级、10万吨级和5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散杂货、件杂货、集装箱和邮轮泊位。2010年广西全区年新增公路里程1291公里,公路总里程101782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79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2574公里。新增港口泊位综合通过能力1094万吨,港口泊位综合通过能力18217万吨,其中新增沿海港口泊位综合通过能力665万吨,沿海港口泊位综合通过能力12181万吨。

三、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缺口

(一)广西物流产业物流能力发展模型

物流能力包括能够运送货物的能力(有形要素),执行物流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无形要素)。衡量物流能力的指标包括物流设施承载能力、物流通讯网络性能、物流中心区域布局、物流经济管理体制、货物周转速度(单位时间内货物周转量)等。其中货物周转速度w是区域物流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区域物流能力的综合指标。因此,为了分析和预测广西物流产业物流能力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广西物流能力发展模型来进行分析。查询广西统计年鉴,得到广西1999年至2009年的年度货物周转量和物流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年度投资规模(以1999年为不变价格)。数据如下表:

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制作散点图,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情况,构建广西物流产业物流能力(w)投资模型,即w=a+B,(其中i为投资额,a为常数,B为系数),利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物流能力投资模型:w=-0.36782+0.0351。

(二)广西物流产业货物周转供给缺口

1.交通运输投资增加货物周转量供给

从1999年以来广西用于交通运输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根据广西统计年鉴资料,以广西交通运输投资i为被解释变量(单位为亿元),时间t为解释变量,对广西1999年至2009年交通运输投资(以1999年为不变价格)随时间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投资时间模型:=2.993255+0.308655,根据该模型可以对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额供应趋势进行预测:

为了评估社会物流能力的发展状况,把上表的投资额供应预测值带入物流能力投资模型w=-0.36782+0.0351,可得到由于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产生的货物周转量:

2.广西经济发展产生货物周转量需求

从1999年以来广西物流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根据广西统计年鉴资料,以广西年度物流货物周转量w为被解释变量(单位为万亿吨公里),时间t为解释变量,对广西1999年至2009年的年度物流货物周转量随时间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货物周转量时间模型:=0.07595+0.000125,利用该模型对广西物流产业年度物流货物周转量进行预测:

3.广西物流产业货物周转供给缺口分析

由于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投资能够拉动社会货物周转量服务供应能力是有限的,通过以上数据汇总,得到广西物流产业货物周转供给缺口:

四、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但是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投资效果需要实现质的提高,才能满足广西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为此,本文从政策扶持、投资管理、融资平台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植力度

物流业是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型兼备的产业,物流基础设施相对集中,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投资回收期比较较长。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某些重大物流建设项目的投资可采取集资入股的形式由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共同来承担,某些小型物流设施建设和部分物流设施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企业或企业集团独立承担,或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在投资建设中,除了适度提高政府的投资比例以外,还应制定和实施优惠、平等的投资政策,鼓励、吸引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比如对积极参与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者,在项目建设期间可享受免征土地使用税的待遇,并对其放宽贷款限制;在项目投产、运行的一定期限内,按一定比率减征相应企业的营业税;投资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内的物流基础设施,在进口设备和原材料时可免交部分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国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参与诸如部分公路、港口、物流园区、仓储设施等各个环节建设项目的投资等措施。以钦州港作为突破口,以防城港为依托,打造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为广西物流业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鼓励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通过兼并、重组、联营、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加大物流项目投资力度,形成规模效应。

(二)加强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力度

物流产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数额较大,应由专门的决策部门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正确处理政府物流项目投资与民间物流项目投资的关系,开展物流项目可行性研究,合理选择物流项目进行重点投资。进一步合理界定政府对物流投资建设的具体项目和范围,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制定政府物流项目管理制度,规范政府物流投资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投资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政府物流投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政府投资资金,包括预算内投资、各类专项建设资金、统借国外贷款和其他财政性资金等。政府物流投资资金要根据物流项目安排、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调控需要等加以统筹考虑,实行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多样化的资金投入方式。针对不同的资金类型和资金运用方式,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实现政府物流投资决策程序和物流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物流投资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政府物流投资项目要经过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中介机构评估论证,在实施物流项目投资决策时,要重视公众的参与和重视专家咨询和专业论证,特别重大的物流项目还应实行专家评议制度,专家在论证时不仅要做可行性论证,同时也要进行不可行性论证,通过正反对决,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加快构建物流产业投资融资合作平台

由于物流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额比较大,有些物流项目完全由企业全额投资时比较困难的,鉴于目前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银行取得项目贷款资金越来越难,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的物流项目投资建设。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瓶颈,广西政府有关部门应与相关机构通力合作,加快构建广西物流产业投资融资合作平台,大力开展广西物流金融业务,为企业物流项目投资后的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方资金进入广西物流产业投资,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提供融资,解决物流项目投资建设后的经营资金需求,是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

构建广西物流产业投资融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实现物流与金融的高效率配置。搭建以物流金融中心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广西物流金融信息平台,建立物流金融市场反馈体系,形成以下投资融资便利:物流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对物流金融信息进行全面处理,确定在物流业发展中各个环节的资金成本,以便对资金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积极创造物流项目建设融资条件;物流金融中心系统通过市场反馈系统,及时监督和支持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所用资金,减少资金投入盲目性。物流金融中心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横向联系分享企业信用评级信息,对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和再造,规避物流金融风险。

(四)加强物流产业金融投资管理人才培养

投资规划流程篇8

这次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启达乔泰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杰先生撰写系列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程序、牛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准备、系统化设计、细部规划设计、工程图纸与工程项目划分等。

李彦杰先生具有丰富的低温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经验,在祖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参与的大型物流中心项目已近30个。

本讲座中涉及的生鲜食品是广义的,包括冷冻食品、冷藏食品。

冷冻食品的中心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并且将食品中所含93%以上的水分冻结成冰,以防止食品因存放时间过长而产生劣化情形,因此冷冻食品的保存期限大多可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所以,凡经过处理后,将包装食品急速冷冻至-18℃以下的冻结状态的食品,称为冷冻食品。

冷藏食品应保持在7℃以下至冻结点以上,生鲜农畜水产品、调理食品、水果蔬菜、豆制品、面包快餐食品等,为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及品质,在制造、储运、销售过程中均需保持此温度,故称为冷藏食品。

由于生鲜食品在制造、储运、销售过程中均需要处于低温环境中,低温物流应运而生。低温物流包括原材料供应物流、食品工厂内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无论产品所有权转移多少次,均需依赖一系列能放置低温食品且符合低温标准的冷冻冷藏设备,以使食品在每一环节都能保证存放于最适合的低温环境中,确保食品品质安全及稳定。从生鲜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直至消费者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缺陷都将前功尽弃。

在本讲座中,我们将集生鲜食品加工与生鲜食品物流功能于一体的低温物流中心称之为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此类低温物流中心的职能包括生鲜食品加工、生鲜食品低温物流。

笔者经过参考文献,并根据多年的项目实施经验,将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产品分切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如猪肉分切加工中心);

2.禽类产品屠宰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如鸡鸭屠宰加工中心);

3.水产品加工及物流中心(如水产品鱼类加工中心);

4.蔬果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如蔬果加工配送中心);

5.速冻食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如速冻水饺加工及配送中心);

6.中央厨房(连锁餐饮业或快餐业共同产成品及半成品加工配送的场所):

7.面包厂(连锁面包店共同生产面包及面包坯的加工配送场所);

8.其他涉及生鲜食品加工与物流的物流中心。

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的主要特点是:

1.集生鲜食品加工与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为一体,能有效缩短冷链环节,更容易控制生鲜食品的品质,降低生鲜食品质量出现问题的概率;

2.销售渠道一般为连锁店或相对较稳定的客源,更接近市场及消费者,以减少盲目生产的可能性;

3.产品较为单一,特色较为鲜明,且规模化生产;

4.一般为冷链企业产业链中各环节前向一体化(如屠宰厂、畜禽养殖厂、蔬果生产基地、食品厂)或是后向一体化(如连锁超市、连锁畜禽肉店、连锁餐馆、连锁面包店、快餐配送)的产物;

5.较多地表现为企业内的具有加工功能的低温物流中心,是企业竞争的结果。

本文以猪肉分切加工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低温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的探讨。

一、规划设计准备阶段

1.确定规划设计目标

(1)确认未来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功能,明确加工中心的功能属性,以便在后期细部设计时能围绕其功能目标进行设计。

(2)确定未来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营运方式。

(3)确认未来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营运目标需求,具体包括:

①预估总投资预算;

②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目标使用年限;

③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最大产量及目标销售量;

④生鲜食品加工中心人力资源安排;

⑤目标投资回收期;

⑥其他。

2.基本资料收集

收集基本资料的目的是“把握现状”。通过对企业现状的把握,进一步明确企业对生鲜食品加工工作的需要量和企业对生鲜食品物流的需要量。

了解企业现有的加工及物流能力,同时综合考虑企业未来的经营目标,设计出更符合企业真正需要的、又不会造成投资不足或是投资浪费的生鲜食品加工中心,以降低企业在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投资过程中因对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投资风险。

在基本资料收集过程中需要调查及掌握的资料包括:

(1)产品类别。包括产品的类别、目标产品方向等,例如,生鲜分切肉制品、生鲜蔬果、熟食肉制品、水产品、豆制品、面包蛋糕、速冻水饺、速冻面食等。明确产品类别,就可以在细部设计时,针对不同类别生鲜产品的加工工艺需求,进行不同的细部设计,以求尽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证产品的品质、作业的便利性及高效率的加工作业能力。在产品类别的定位时,同一个生鲜食品加工中心不宜设置类别过多,也不宜类别差异性较大。因为差异性较大时,设施资源就很难达到统筹使用的状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2)具体产品。在已确认产品类别的基础上。对具体的目标产品要明确化。例如,生鲜分切肉制品一猪肉分切,原料为已屠宰好的白条猪(去头、去脚、去内脏之后),加工成最小至肉馅的一系列产品。只有产品明确化,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在进行工艺设计时,更能接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细部环节,使设计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3)目标深入群及配送半径。根据企业内部销售渠道情况,明确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下游客户,以便了解采购进货环节及加工物流配送出货环节的订单情况、产品批次情况、客户规模、配送范围,以便在规划设计时,对产品的物流属性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体现,在场地、区域布局规划时能更多考虑此方面的因素,使物流在生鲜食品加工中心顺畅进行。

(4)产品最大及均衡产量目标。产量目标应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要制定得切合实际,不宜过大。目标产量过大的规划设计会使资源闲置,是一种浪费;也不能目标产量不足,会使产品供不应求,造成重复建设。

(5)人力资源与组织架构配置。明确人员结构在各作业环节中的配置。

(6)营运成本。包括:土地取得成本、建筑物建设成本、设备设施购建成本、人员成本、其他成本等。

(7)国家资产投资使用效率。明确土地、建筑物、设备的利用率。

(8)各作业环节及作业前置时间。采购、验收、

入库上架、领料、加工前置作业、加工、加工入库、拣货、分拨、装车、配送等作业环节,以及各环节的作业前置时间均需了解清楚。

(9)各作业环节的物流量情况。各作业环节的物流量,决定了该作业区域的配置及区域面积。

(10)预估总投资预算。在规划设计前应明确企业对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总投资预算情况,在设计及确立各项目标时,应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权衡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及投资回收期。

3.基本资料分析

通过对基本资料的分析,明确:

(1)企业对加工能力的设计需求;

(2)企业生鲜产品原物料及成品的物流存量需求;

(3)企业生鲜产品原物料及成品的物流流量需求。

通过对基本资料的分析,确认企业的产品水平及物流服务水平,还可了解企业目前生鲜产品加工及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点,为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二、系统化设计与评估阶段

1.系统化设计

(1)企业建设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的出发点

(2)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选址

物流中心的选址应充分考虑该中心的食品加工与物流的双重属性。在选址时,除价格因素外,还存在如下限制条件:

①土地所在地交通运输条件;

②地基基础条件;

③土地面积及容积率要求;

④自然环境;

⑤经济环境;

⑥相关政策法规条件;

⑦其他。

(3)建筑物及加工、物流设备规划

①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朝向选择;

②物流中心建筑结构选择;

③物流中心地面处理方式选择;

④物流中心屋顶、侧壁规划;

⑤物流中心各区域面积、高度以及保温库板规划;

⑥物流中心码头区域规划;

⑦物流中心环场道路规划;

⑧物流中心主设备、设施规划;

⑨物流中心制冷系统规划与选择;

⑩物流中心其他辅助区域及房屋的规划。如电脑室、卫生间、更衣室、消毒室、工具室、制冷机、废弃物处理区、停车场等。

(4)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整体布局

要明确物流中心各作业区域需求,比如:进货暂存区、原料冷藏及冷冻库、急冻库、解冻库、材料冷藏及冷冻库、一次加工作业区、二次加工作业区、缓冲区域、内包装作业区、外包装作业区、成品冷藏及冷冻库、分拣区、出货暂存区以及装载容器清洗区及暂存区等。在布局时要注意统筹规划原则、区域共用原则、多温层区分及控制原则、可扩展性原则。

另外,还要明确各区域的面积需求、温层需求、加工设备需求。

2.评估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方案投资预估与目标投资预算的比较。如果差异较大时,企业可能会放弃该方案。

(2)方案产量及物流量与目标产销量与物流服务水平的比较。评价方案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3)方案投资回报率与投资回收期是否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

(4)多方案进行比较与选择。

三、细部规划与执行前段

投资规划流程篇9

一、遵循原则

1.防洪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效益。河道生态建设工程要在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突出生态性、亲水性和景观性,顺应河道自然的形态,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治理。对不同河流、河段(城市与乡村河段、干流与支流、凹岸与凸岸等),要根据河道功能和河道土质的不同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因河制宜,注重形式多样化,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的新路子。

3.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典型引路,分步实施。河道生态建设要以河流、地域为单位,兼顾林业、畜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建成构件结构合理、效果明显的生态防护体系,构建典型示范区,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以点代面,全面铺开。

4.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与河流水质污染治理项目有机结合,同时要有利于河道滩地种植结构调整,充分体现流畅、岸绿、景美、生态。

5.依靠科技,注重实效,节省工程投资。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充分利用省补助资金进行重点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河道生态建设,同时还要结合地区流域中长期规划,避免重复投资。

二、治理范围、时间、任务及整治目标

1.治理范围。流域面积在**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重点是大凌河、绕阳河2条大型河流;其他河流的城市段及跨河桥梁上下游可视范围。

2.治理时间。在20**~20**年完成绕阳河、大凌河锦州段河道生态建设任务;在20**~20**年完成其他河流的河道生态建设任务。

3.治理任务。全市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治理总面积为14.8万亩,其中大凌河6.8万亩、绕阳河1.59万亩、其他河流6.41万亩。生态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7亿元,其中绕阳河、大凌河2条重点河流生态工程建设投资1.47亿元,其他河流投资2356万元。

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承担。省投资采取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形式,补助资金为4837万元,其中**河2条重点河流城区段补助资金**75万元、农村段补助2584万元,其他河流补助资金1178万元。其余资金根据行政区划,由市、县进行配套,配套资金可采取多种形式筹集。

4.治理目标。结合河道治理项目的实施,通过科学的河道生态治理措施,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有效遏制沙尘、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使河道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

三、工作要求

1.科学规划,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河道生态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根据省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河的生态建设规划已由省水利厅编制完成,各县(市)区要抓紧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其他河流的生态建设规划,务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并于20**年11月末前完成,市水利局负责各河流生态规划的汇总和审查工作。

2.通力合作,摸清底数。

各相关部门要树立生态理念,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河道建设的强大合力。土地、林业、水利部门要通力合作,尽快摸清各河流滩地的底数,区分国有、集体和个人等土地性质,根据土地性质和分类,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务于20**年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3.全民参与,积极推进河道生态建设。

根据省政府要求,2009年底前重点完成绕阳河、大凌河及其他河流的跨河桥梁上下游可视范围内的河道生态建设治理任务,各县(市)区要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按照规划要求,认真组织落实,保质保量完成治理任务。

4.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做好验收工作。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市水利局要对已完成的治理任务进行阶段性验收,并对完成好的县(市)区在投资上给予支持。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确保河道生态建设顺利完成,市政府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市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市水利部门负责全市各河流规划的汇总及工程建设的监督、指导、检查验收以及日常协调等工作。发改和财政部门负责筹措和落实建设配套资金,推进工程实施。国土、林业、农业部门要对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用地、林木抚育及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各县(市)区也要成立河道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通过签订河道生态区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责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全社会动员,多元化参与。

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传河道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了解河道生态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已的系统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一是政府动员,率先垂范。各级政府要动员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河道生态建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可采取共同投资建设,共同受益的联合方式推动工程建设的实施。充分调动大家参与河道生态建设的热情。二是鼓励重点大户积极参与。20**年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在**河林纸一体化改革中取得近两万亩河滩地的所有权,各国有、集体林场在**河也拥有不同面积河滩林地的经营权。因此要对这些大户进行重点发动,要在水利部门的规划下对不影响行洪的宜林地、河滩地进行生态造林,充分发挥这批生力军的示范作用。三是创新思维,招商引资。河道生态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全民参与,打破市域、县域进行招商引资,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政策为先导,吸引域外大户的积极参与。四是实行企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可通过林权改革,对投资能力弱,地块分散的经营者进行企业化运作,建立股分制经营机制,本着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原则对这些投资者进行资源整合。五是抓住机遇,壮大水利行业的自身力量。各级水利部门是这次河道生态建设的重要组织者,要充分抓住这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强化自身建设,把河道生态建设做为发展自身的机遇,利用行业优势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壮大水利行业的实力。

3.多方投资,重点扶持。

对宜农宜林河滩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生态建设新方法。在摸清地类的同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相应的承包、租赁、合作等投资形式。各县(市)区政府要牵头落实配套资金,坚持政策跟进、重点投入,对省补资金可集中使用,重点使用。

4.加强目标考核。

为确保按计划完成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到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考核内容和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对未按要求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将缩减生态建设投资,并在“大禹杯”竞赛活动年度考核评比时实行一票否决。

投资规划流程篇10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可知,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基本生产手段,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电网经营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型、高投入的特点,固定资产在电网企业总资产中可占到80%以上的比重,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对于电网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创造企业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经营、筹资、投资等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一项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投资决定了购置的资产类别,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前景,以至于提出投资方案和评价方案的工作需要整个企业的经理人员共同努力。投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

投资按其对象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两种。生产性资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也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及存货等,这些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条件,企业利用这些资产可以增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一、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面临的形势

2002年后半年以来,由于国内GDp的高速增长,电力需求增长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整

整4年的时间里,全国的平均电力增长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高于GDp增长速度。200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4.4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5100万千瓦;2005年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2005年全国发电量247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

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导致电网负荷和网架结构凸现薄弱,无法满足电力增长的需要。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十一五”期间电源和电网结构调整十分重视。在电网建设方面,国家计划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在北通道,继续加大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向京津冀电网送电规模,促进西北黄河上游水电与宁夏火电联合以及陕北火电向华北和山东电网的送电。在中通道,要重点建设三峡水电站,同时开工建设金沙江和四川水电流域大型水电站向华东和华中送电工程。而在南通道,要在国家已经批准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工一批电力项目,保证西电东送目标按期完成。此外,“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区域主干电网架和各省网架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电网企业纷纷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省级电网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普遍达到四十亿元以上,投入的重点在变电容量和输电线路上,目的是保证电网坚强,提高电网输配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系数。

其实早在1998年,电力企业就开始斥巨资进行城市电网改造,1999年,又开始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在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有国家资本金的介入,政府部门和媒体高度关注,暴露了很多网改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社会对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水平提出质疑,并上升到仇视垄断企业的高度。

二、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至今,基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长四到五倍,在建设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企业,投资的出发点是获利,在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首先应当是衡量此项目是否盈利,是否能为企业产生经营效益,而电网企业在近几年的投资中,往往过分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如1999年以来进行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某些低压改造项目投入几十万元,而用户的年用电量不过几十度,折合人民币不足30元,投入和产出差距如此巨大,而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只注入20%的资本金,其余为银行贷款,电力企业在电网改造后还要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而电价同时又受到国家管制,导致电力企业在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以付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作为代价。

(二)在建设投资前期管理中,注重电网规划,忽视投资回收分析

前几年,由于电力需求紧张,电力企业备受关注。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加之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电网规划工作非常重视,经常与政府部门共同举办城市和农村电网规划研讨会,电网规划的重点立足于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根据政府对经济的统一规划进行安排,少有考虑投资回收的内容。

正象一份电网企业的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讲的,报告第一部分为所在地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电网运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为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建设规模及方案,第五部分为投资估算,第六部分是效益分析。在整个报告中,效益分析所占的篇幅和比重不到二十分之一,而且只有售电量增加、电费收入增加等有限数据,没有任何对投资回收的分析。即使完工后的工程分析,也仅限于工程造价的分析,鲜有投资回收期的内容。

可以看出,电网企业在进行建设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去考虑效益的问题,而是更多注重社会职能。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经不容质疑,而且除少量技术改造工程外,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都来自于金融机构贷款。一方面无视效益分析,盲目投资,一方面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无形中增加了电网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暴露出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不到位。

(三)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建设主体和使用主体脱节

电力企业一直采用自上而下垂直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压等级较高的工程项目,由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如220KV及以上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就由省一级电力公司核算,110KV工程由分公司负责核算,10KV等低压工程一般由支公司负责核算,但是由于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征地费、青苗赔偿费、前期费等支出必须由当地电力公司进行操作,导致一个工程项目由多个会计主体在核算,造成的后果是工程核算不完整,资料和信息不对称,竣工决算编制滞后。

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设计批复、可研批复过程中难免出现沟通问题,导致设计变更增加。几乎有80%的工程项目都有设计变更,变更引起概算不准确,投资计划不足,造成工程超预算列支。对于在企业内部实施预算管理的电网企业来说,资金无法核销,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四)工程物资管理不规范,浪费严重

省级电力公司出于集约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成本的需要,对于11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和大宗物资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但是由于采购委托有独立法人的物资公司,而合同签订却需各分支机构与供货商直接签订,而且由于物资的使用者不掌握主动权,导致售后服务跟不上,加之中间申报采购环节过多,周期过长,浪费严重。

(五)重立项,轻管理,投资建设后续问题多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立项,重施工,轻管理的现象,对由于用电负荷增加的需求非常重视,对工程施工进度也抓得很紧,但是在工程管理上却存在很多问题。自上而下普遍认为工程现场完工就是工程项目的结束,不注重收集资料,不注重工程物资的出入库管理和施工结算,后果是工程完工多年,决算仍没有编制,资产没有结转,折旧无法足额计提,导致账面资产不真实,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

转贴于三、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建议

(一)将电网建设规划与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紧密结合,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投资效益分析和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长期投资规划。即在进行电网前期规划时,除了考虑市场、负荷增加、未来经济发展等因素外,更要考虑市场是否优良,未来用户的电价结构如何,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方向,并根据上述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测算,结合未来用户的生产经营周期、产品性质、市场情况对投资资金的回收期进行详尽测算,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重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投资回收内容。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回收期、会计收益等指标,同时也要考虑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要增加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进行评价。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程序:一是提出投资方案,固定资产投资的方案通常来自生产部门。二是估计和测算方案的相关现金流量。三是计算投资方案的价值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四是价值指标与可接受标准比较。五是对已接受的方案进行再评估,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找出预测的偏差,通过发现问题修正财务控制,为决策提供支持。

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是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也被称为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技术,这种方法通过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和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以及现值指数,即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作为评价方案的指标,并计算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依据。另一种评价方法是不考虑时间价值,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首先计算回收期,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之后计算会计收益率,即年平均收益额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确定方案的优先次序。

(三)规范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管理,科学梳理管理流程。针对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设计变更过多,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脱节的现象,应科学梳理工作流程,建立设计变更、概预算变更的考核制度,优化设计方案,细化设计批复,分清责任。对于上级单位核算的工程,要规范与下级的资金拨付,资料的传递,信息的沟通。加强对物资采购和回收环节的监督,优化采购流程,减少资金风险,最大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结果的追踪分析,考核是否按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了预期的收益,并定期对投资项目的实施、效益做出评价,并作为考核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的依据。重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结转资产资料和实物的移交工作,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