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十篇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十篇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58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1

(一)建立绿色学校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

根据《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1)》及XX年教育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大纲》中对“创建绿色学校”的要求和《浦东新区(XX年~2011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的工作要求。至今,我区已形成了每一年开展一轮创建10所区级学校以及三年期限的绿色学校复评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完善绿色学校的管理制度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究《浦东新区绿色学校管理办法》与《浦东新区绿色学校评价指标和标准》日趋完善和成熟,确立了有效的监控机制。

《绿色学校管理办法》全方位地诠释了浦东新区建设绿色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机构、创建单位的条件、绿色学校的认定及其权利和义务以及年度考核、奖励和日常管理等内容。经过历年来不断地修正,该办法已经基本符合浦东地域特征和学校教育现状及项目管理的要求。实践证明,改管理办法有力提升了我区绿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的内涵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我区学校绿色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组建了浦东新区绿色学校“交流、研讨”和“信息互动”平台

(一)一个“信息互动”的平台——浦东新区环境教育网

浦东新区环境教育网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网站,每所绿色学校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定期向浦东新区环境网和反馈学校绿色学校建设和环境教育的动态信息,因此该网站成为浦东新区绿色学校间一个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浦东新区环境教育网的正常运作一定意义上也提升和带动了整个浦东新区绿色学校建设及环境教育内涵发展的层次。

(二)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浦东新区绿色学校教研组

为了浦东新区绿色学校建设及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增强对绿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管和可控性,为了把浦东新区在绿色学校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学校有一个交流、研讨平台,组建绿色学校教研组,把这些积极因子凝集起来形成合力,可提升和带动整个浦东新区绿色学校建设和环境教育内涵发展的层次,进而形成浦东新区的特色。

三、浦东新区区域层面绿色学校建设及环境教育工作初具特色

(一)学校校长都将开展环境教育和建设绿色学校作为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形成建设绿色学校共工作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1.基层学校为了使绿色学校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大管理力度。先后制订了《校园绿化管理制度》、《学校环境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绿色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还与教职工每学期的评优、晋级和量化考核直接挂钩。全校建立了环境监督网,由各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带队执勤,对全校环境进行检查监督。

2.不少学校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和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使之常态化。课程发展处负责教学,落实学科渗透;教师发展处负责教师的学校培训和组织环境教育科研;学生发展处,负责而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校务办负责宣传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校园环境卫生和环境教育所需的经费设施等。

3.学校同时也充实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制订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制度》,确保绿色学校建设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也促进了全体师生参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三)以建设绿色学校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已经做到常态化,重视过程,注意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环境资源。

1.利用重要的环境纪念日,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

2.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及社会考察实践活动。

3.有常设宣传“绿色文化,绿色理念及绿色行动”的环境教育窗口。

(四)环境育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1.学校开始注重建设,营造环境育人的氛围。

2.学校关注学生学会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体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五)学校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社团活动,以此作为提升绿色学内在品质的一个重要举措。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2

一、建立科学有序、充满人文的绿色管理文化

在发展中前行的长小,经历了十几任校长,历经了83年办学积淀。学校的每一个时期虽然都有其辉煌的办学历史,但却缺乏一种科学的管理文化来助推学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基于现状,我们积极探索和构建绿色学校管理策略,助推学校管理从“经验”向“文化”迈进。

1.美化两个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家园

创建绿色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我校十分注重绿色校园环境的建设,从2001年起,我们就确立以绿色为主题,开展了市、省和部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2004年学校成功创建了“第四批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先进单位”。2011年,为了深化环境育人的内涵,我们争取长塘社区的支持,着力于校园绿色环境文化的建设。我们以“绿色·生态·教育”为主调,对教师的办公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校园自然环境,进行了重构与改善。保持了学校自然环境的原生态的本色,形成了以教育熏陶为主线,实现了让每一面墙、每一根柱子会“说话”,到让每一面墙、每一根柱子有系统地的凸显校园文化。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生活,既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又有效地促进心智发展,更激发他们对环境、对大自然的关爱。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绿色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互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为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绿色课堂环境,我们一方面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交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交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交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乐园。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的评比投票当中,让学生也有“说话权”,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

2.优化制度建设,让自觉成为师生一种习惯

教师是一个有较高知识层面、思想个性鲜明、自尊心强烈的群体。为了杜绝学校管理者的随意性,推行民主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我们采取“情感+约束”的管理机制,在工作中充分依靠师生、信任师生、尊重师生、发展师生,努力建立了以“自觉·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

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我校废除了一些陈旧的学校管理制度,转换学校制度建设的路径,把“职责要求”变为“责任目标”,把“工作约束”变成“工作导向”等,强化了学校制度的形成与建设过程,强化师生参与制度建设的意识和责任,建立了学校教代会对制度的审查及表决制度。这样一来,既规范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流程,又提升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质量,同时,强化了制度在学校管理当中的导向功能。学校制度就成了师生恪守的规范和航标,成了学校工作达成目标的有力保障。

实施绿色评价管理。实施绿色评价管理是深化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内部管理科学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有效保障。科学构建学校绿色评价体系,建立绿色评价指标,对学校工作起着一个正确导向作用,还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引领社会、学校、家长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启动了学校绿色评价机制。比如:学业评价由过去的“一元·终结性评价”向“多元·成长性评价”的转变。评价的内涵不断丰富,学生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又如:教师绩效评价由原来的“效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的转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构建适宜学生、彰显学校本色的绿色课程

“学校教育,课程第一”。我们确立了以建设学校绿色课程为深度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点,把课程的落实、建设和开发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绿色教育的基本思想策略,采取“规范国家课程,梳理隐形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做法,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个性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确定了三条路径:一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构建生活德育课程;二是遵循学生的行知规律,构建实践探索类课程;三是基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构建艺术与健康的课程。积极建设既适合学生发展,又具有长小特色的绿色课程体系。

2.丰富与开发学生活动课程内容

活动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素养,增长学生智慧,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路径和平台。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近年来,我们在精心设计活动课程、丰富内涵、创新形式上下功夫。一是以社会生活为载体的校外实践教育课程。从德育入手,从生活开始,每学期一天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每期一次的走进社区的公益活动或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体验教育;二是开展“张扬个性,精彩人生”的社团活动课程。依据学校特点及学生兴趣特长,开发以艺体为龙头,以语言训练、科学实验、电脑编程设计、魔方、棋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建设,实施走班式开设28个社团活动;三是开发课前1-3分钟的各种微格课程。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课前一分钟注意力训练,一分钟课前演讲,一分钟诵读,一分钟德育,一分钟站姿训练等微格活动课程。

三、寻求符合校情、提升办学质量的发展战略

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然而观念的革新并不等于行动的有效改进,寻找合符校情,提升办学质量的发展战略才是关键。

1.以学校文化发展为基点,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随着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重塑学校文化、用文化再造学校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我们秉承着“以建设物质文化打基础,制度文化添活力,铸品牌的精神文化,创特色的活动文化,显活力的课程文化”的文化建设思考,在重塑学校文化的同时,着重推进两种文化的建设。

强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学校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在共同的情感、认知和意志中体现出来的共同氛围、行为以及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但学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仅仅靠思想教育工作以及一阵子的宣传是不够的,要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其不断增强与发展。我们主要的做法:一是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师生成长、提升师生素质,实现用价值强化师生的人格;二是建立在奖惩的基础上,每年开展优秀教师评比,突出贡献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等奖励方式强化教师教育热情;三是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对照学校精神的要求,经过自我评价与诊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确定改进不足的策略。

强化师生行为文化建设。学校所有文化都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来构建的,学校所有的人和行为都是在构建学校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首先是转变领导和教师的理念,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通过教师去改变学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家长乃至社会的改变。采取读书感悟、专家培训、外出求学、博客交流等立体式的策略培训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这是绿色行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2.以项目推进为抓手,着力打造学校新亮点

我们以管理为导向,强化项目推动,关注重点,完善细节,逐步形成长小教育新的绿色发展路径。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校园文化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的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生活和科研设施,是典型的能耗大户。同时,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校园是育人的极其重要的场所。绿色校园文化是绿色大学创建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绿色大学建设情况的外在表现,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关系着绿色校园、绿色大学建设的成败。笔者以所在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城建学院”)为例,试从绿色建筑视角探析绿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1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绿色文化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全员绿色文化素养及审美情操,培养合格绿色人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行为向导相互作用下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集合。绿色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宏观上包括:生态道德观、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微观上包括:绿色环境的建设、绿色教育的实施、绿色知识的增长、绿色心灵的构建等。从这个内涵角度阐释,绿色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形态,外在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在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当前,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发展的主旋律,更是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所在。

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高职院校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责任感,并积淀于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从而最终实现文化育人之目的。绿色大学的存在就是一种绿色文化的存在。绿色校园文化在培育绿色人才的同时,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内塑素质,外树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化的外在体现。只有建设好绿色校园文化,绿色大学建设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

2.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绿色教育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绿色教育将意在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科学、人文、技术等综合性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绿色人才培养、促进绿色校园文化提高之目标。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培养人、改造人,从这个角度理解,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绿色校园文化重在培育校园绿色精神。绿色精神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元素,它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综合表现。

2.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绿色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是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是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理应具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来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教育为载体的文化生态,对于培养绿色人才作用不可或缺。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的教育方式非课堂传教式,非一朝一夕,而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循序渐进,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3.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师生在校园里直接感知到的文化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和标志,是师生员工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它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物质构件。绿色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以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等指标要素来衡量和指导的。校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绿色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办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形成,乃至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深远意义。

3.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是联结绿色校园文化之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制定、师生对制度的态度以及制度的执行三者结合,构成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审视,加强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其次要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再次要建立规范、持续改进的绿色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加强监督考核,做好评价,奖惩并举,确保绿色校园文化制度执行到位。

3.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是由师生员工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的经验理论,包含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即求真、向善、审美的有机统一。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分支点,绿色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内涵,其精神文化包括: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换言之,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

3.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的观念与思想的外在反映,是精神文化在人身上的动态表现,是一种习惯了的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建设是要将绿色文化的理念落实到师生员工的行为上,使绿色行为日常化、生活化、习惯化,让点滴绿色行为汇聚成整个校园的集体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按照主体划分,包括:管理人员绿色行为文化、教师绿色行为文化、服务人员绿色行为文化、学生绿色行为文化等;按照工作性质划分,包括:绿色管理行为文化、绿色教学行为文化、绿色科研行为文化、绿色服务行为文化、绿色生活行为文化等。

4基于绿色建筑视角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4.1树立绿色理念,塑造绿色校园精神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确立绿色理念,其基本理念包括三个范畴:一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二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低碳观念指导下的绿色生活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谐、可持续和低碳观,将绿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沉淀心理,触及灵魂,根深蒂固。江苏城建学院一直根植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并伴随产业结调整、转型升级发展而同频共振。“十二五”期初,在同类型院校中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以建造新校区绿色校园为契机,谋定而动,敢于亮剑。首先,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发声:立绿色理念、育绿色文化、办绿色教育、谋绿色发展、创绿色大学,并反复多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使师生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求得认同,引起共鸣。其次厘清发展思路,拨正决策导向,确立绿色发展战略,专门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创建绿色大学目标,成立绿管会和绿建办等专职机构,配齐人员,有效运作,把创绿的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4.2完善绿色硬件,凸显绿色校园物质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桥、一景一品等所构成的硬件设施,是绿色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让师生直面感受,深刻感悟,启迪心智。笔者以为,绿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本体、绿色人文景观、人才成长环境等。江苏城建学院新校区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国家星级绿色建筑。其中三星级(国家最高级)绿色建筑2幢,二星、三星等高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超总建筑面积的50%,践行了绿色校园的“绿色、节能、低碳”内涵,运用了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技术、雨水收集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等数十项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同时,注重绿色人文环境打造,两公里绿色建筑文化长廊、碳足迹计算器、建筑产业现代化展示中心、装配式建筑展示馆,以及由若干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知识展示牌构成的“校园大课堂”,绿色人文气氛浓郁。此外,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绿色教育,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适应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4.3实施绿色管理,夯实绿色校园制度文化

加强绿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和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等三个层面内容。江苏城建学院在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建造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的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校,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上位制度和《能耗监测管理办法》等下位制度,以及《绿色校园生活手册》等普适性规范读本。在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同时,倡导绿色管理,绿色、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岗位工作中。通过引导,逐步实现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在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将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同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问责。久而久之,师生员工的绿色素养普遍得到提高。

4.4重视绿色生态,弘扬绿色校园行为文化

绿色的校园社会生态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取向,甚至身心健康发展。江苏城建学院以建设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为契机,注重开展绿色活动,促进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一是举办与绿色建筑知识相关的专家报告会或环保、低碳教育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系统接受绿色知识,懂绿,爱绿,传绿,透绿。二是建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将武进国家绿建区和校园省级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区作为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提高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三是成立师生绿色志愿者联盟,聘请师生代表作为绿色监察义务员,巡查校园,及时纠正与绿色校园不匹配的行为或现象。四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车日、爱鸟日等节庆,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现绿色文化的元素,传播绿色文化的音符。五是开展绿色监察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好绿色交通的“协管员”;走进社区,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燃气安全检修等;走向山川、江河,对生态破坏和水污染等情况做好跟踪调查和义务咨询。六是倡导低碳行为,从衣食住行方面培养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讲生态文明,过低碳生活,倡绿色消费,树绿色新风。

参考文献

[1]朱本义.论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77~180.

[2]肖庆华.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2(4):84~85.

[3]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教育艺术,2012(11):372~373.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4

一、绿色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对校园绿化与美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过程。校园内的一花一木,一土一石,甚至每一个角落,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把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视作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巧、和谐、实用的设计,把当地人文资源和科学文化知识等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提高校园环境的知识含量,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校园成为科学文化的知识宫。如:我镇中心完小的文化长廊,集诗墙(刊选了50多首小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宣传栏、校园景观、安全防护栏于一体,这正是校园环境智育功能的体现。

美化了的校园,学生每天一跨入校门,两边皆绿,如步绿廊。课间漫步其中,如在花园中徜徉,让人有―种诗情画意的感受。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美化后的校园,每一寸土地成为一幅画,每一幢校舍建筑成为一首诗,师生在这种“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意境熏陶下,更容易领会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形神兼备、虚实相济的美学思想,激发了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热情,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绿色生活

师生幸福指数的高低既决定于物质条件,还决定于精神世界的文明程度以及自己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绿色生活这一概念。绿色生活主要围绕健康生活和文明生活两个部分进行工作设计。提出这一概念旨在使学校工作更多地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大部分教师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身体素质下滑。加强学生的健康卫生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明生活是指加强文明、礼仪、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文明品质。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在养成文明习惯上,我校的做法是:一是开设课程,加强文明、礼仪、卫生教育,转变观念,树立意识;二是制度促进,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督促学生;三是活动影响,从校园的环境卫生的保持,文明习惯的养成着手,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营造学生带家长,家长带家庭,家庭带社会的良好互动氛围;最后形成一种人人讲文明、讲礼仪、讲卫生的新风尚。

三、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主要是构建生态和谐校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如何把人、财、物的科学统筹安排,体现建设两型学校的思想。在这种新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一是对学校的管理,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让教师树立人人参与学校的管理,个个把学校当家庭管理的主人翁精神,最终实现由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营造促进学校发展的教育生态;二是对教师的管理,采用自主管理方式,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引领教师的自主发展,学校做到为教师的成功创设优质环境,营造促进教师成功的教育生态;三是对学生的管理,采用自我管理方式,构建无障碍管理通道,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做到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最终形成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的生态校园,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四、绿色课堂

绿色课堂就是打造原生态的课堂,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课堂高效。

绿色环境与绿色生活、绿色管理、绿色课堂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校园处处可育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和管理校园文化,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发挥校园绿色文化各种因素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在创建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的同时,创造出具有向心力和发展力的校园绿色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学校个性,并通过它来影响熏陶广大青少年、儿童,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5

关键词:校园绿化设计问题绿化建设策略

一、校园绿地设计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整洁、美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校园绿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植物材料为主,与建筑小品等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各种特色的学习与动空间。校园应以植物造景为根本,提高绿化覆盖率,利用植物划分组织空间,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提高校园的环境质量,改善整体生态环境。校园的绿地设计时,要充分渗透文化因素,创造一定的文化景观。

二、校园绿地设计

(一)公共绿地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休息、娱乐、健身与交往不可或缺的场所,因此校园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需求。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定面积的活动场地,如要有学生散步的道路,有方便学生使用的开敞空间等,还应布局合理,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创造封闭的空间可以提高绿地的使用率,灵活地利用树木、花卉结合亭廊等创造出相对安静的休息绿地,满足学生休息或学习等需要。

(二)楼间绿地是每两栋楼间为通风、采光而留的空地,属于生活与学习建筑用地的一部分。在校园总用地中,楼间绿地面积约占30%左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楼间绿地设计应以环境效益为主,从生态园林角度出发进行布局,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5%。主要利用植物(乔、灌、草、花)进行景观营造,美观、生态且具有造价低廉的特点,结合少量小型建筑小品(包括坐椅、花架、铺装路面、花坛等)组织空间,小品要小巧精致,桌椅坐凳既方便又美化环境,为学生创造出优美的休息活动场地。

(三)校园道路绿地主要以行人为主,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其绿地设计不同于城市道路,首先考虑学生出入方便要求,其次要考虑遮荫和美观。

三、校园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根据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功能要求,按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要考虑植物之间平、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和形态,并注意意境,要与住宅建筑、道路、建筑小品等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配置方式应丰富多样,为学生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环境。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避免过多使用绿化效应相对较小的大草坪,或以单调树种排列的树林,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面积和空间进行垂直绿化,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校园小气候环境。

绿地的植物配置要依据绿地的地形、绿地内其它设施的形式和分布情况、人的活动范围等布置。为了满足学生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需要,公共绿地内往往建有花架、享、廊、景墙、坐凳、铺装场地、园路等小型建筑和设施。花架等可用紫藤、凌霄、葡萄等攀援植物配置,亭廊等周围可采用孤植、丛植等手法,利用一些常绿植物和有季相变化的花木、彩色叶植物,以增加绿地内的季相景观和空间层次的变化。夏季要考虑防西晒,结合休息坐凳可配置高大的落叶乔木,用以遮荫和创造幽静的环境;同时采用一些具有芳香气味和浅色系开花植物进行配置。

楼间绿地植物的配置要讲求园林艺术,运用园林造景艺术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校园绿地景观,如以孤植或丛植形成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景观。依据各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各种植物的形体、色彩、季相等多方面的变化,组成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多维空间,各个楼间绿地可利用不同的植物品种,使每块绿地风姿各异,增强艺术感染力,而且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植物景观,让学生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植物栽植位置要充分考虑居室内通风、采光和学生出入交通的便利。

学校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考虑到主要以行人为主,应注意选择开花或富有叶色变化的乔木,并与花灌木相结合高低错落自然布置,增加绿化层次,起到遮荫、美化的作用。春有新绿,夏有浓荫,秋有色叶,冬季又不遮挡阳光,做到一路一树,一路一景观等。

四、高校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不少高校绿化情况来看,高校绿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缺少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二)人工绿化投资大,管理费用高,资源浪费严重。(三)缺少专业队伍及科学的养护管理。

五、发展校园园林绿化建设的策略

(一)面向未来,顺应杜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二)运用园林美学,构建特境美的造园风格。要大胆引进西方园林人工美和几何美的造园手法,融中、西方园林艺术为一体,体现一定的美学思想,创造出浓厚的艺术意境和强烈的美学效果。同时,校园景观建设不能脱离校园本身,校园园林规划应力求使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

(三)以人为本,满足校园功能需要。绿地规划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行为科学,突出各种校园绿地的功能作用,营造多形式的空间,尽量为学生课间学习、交流、休憩创造一种围和、半围和的滞留空间。另外,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任,校园绿化建设不仅要发挥绿化功能,还要发挥校园绿化的精神功能,注重精神环境的塑造,通过绿化造景展示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美好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操、品德和文化艺术

的熏陶。

(四)以植物造景为主,加强校园生态系统建设。树立“大园林”观念,一要把校园作为一个“大园林”来建设,二要与当地城市绿地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以植物造景为主,用最小的投人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1.搞好校园植物群落配置设计,提高生态效益。植物的选用要考虑其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实现多树种混交,做到乔、灌、草、藤搭配,速生、慢生,深根系、浅根系,喜光和耐阴等不同生理特性的树种合理配置,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并配置一定的果类植物、蜜源植物、野菜类植物,进一步招引蜂蝶类、鸟类和其它小动物,共同组建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效益,让校园成为鸟语花香的“森林公园”,为师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

2.科学选择物种。校园绿化树种选择,应在对当地自然气候作好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植物生态习性出发,结合校园气候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因树制宜。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营造校园地方特色。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最能体现一个学校、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特色,在校园绿化、美化建设中,应广泛使用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采用丰富多样且富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植物,丰富校园的种质资源库,营造独特的高校绿色文化。另外,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的稳定性”原则,还要注意提高校园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构建生态植物群落。

3.努力扩大绿化空间。在绿化布局上做到点、线、面结合,平立结合;开展乔、灌、地被植物、草坪相结合的立体绿化,加强垂直绿化、室内绿化、屋顶绿化等绿化薄弱环节的建设,尽可能增加绿化面积。

(五)要有稳定的资金投入。绿化工作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它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工作在许多高校都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但是前些年的高校绿化风格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已不协调,过去成排成行见缝插针植树的简单绿化布局必定要调整,有的院校因经费的严重不足至今还有大片可绿化地有待建设,这些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到位。因此,尚需制订一些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资金到位政策。

(六)科学养护管理,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高校园林绿化档次要迅速提高,由粗放管理向细化管理已成为必然,但靠有几分工作热情和简单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它的实质需要。这样园林绿化工作也应向细化迈进。

1.建立林木档案,实行微机系统管理。通过建立林木档案实地勘察定位,微机系统处理,给管理带来了许多方便,总体布局、设计的调整、上级报表、连年对比分析已经简单直观化,并且要制订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工作制度化。众多院校先后制订了《园林绿化管理条例》、《学生公益劳动管理细则》、《关于征收绿化费的细则》等文件,并通过制定园林绿化包干合同书、义务植树协议卡、园林绿化工作联系单等一系列措施为义务植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打下了基础。

2.加强校园绿地土壤改良。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建设中应首先从土壤改良抓起,充分注重土壤的结构、肥力、孔隙度、疏松度等土壤质量指标,以保证植物的茁壮生长。最好选用疏松、富含肥力的田园土、塘泥或根据植物特性专门配制的土壤。日常管理中,可以将落叶、修剪的枝叶等处理后覆盖在植物土壤的表面,以达到保肥保水的效果。

3.注意保护植物群落,重点绿化重点养护。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找出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种植方法,注意校园整体空间上的生态配置,构建合理的生态群落,增强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降低人工的养护费用。高校校园园林绿化不仅是供师生观赏的校园装饰,更可以改善师生生存环境,保护校园生态平衡,使校园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造型的园林树木、古树名木、花灌木进行精心修剪养护,例如花坛、植物雕塑、观赏草坪等。对于大多数以栽植耐践踏草种为主的开放性绿地,只需做定期修剪施肥。

4.广泛宣传,增强群体绿化意识。搞好绿化工作十分重要,如果人们不自发或自觉地去维护绿化的环境,将给管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为此,修建卫生绿化专栏,定期出绿化简报,大力宣传绿化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珍贵树木挂牌,介绍它的产地、生活习性、观赏特点等,将小游园设立标牌,介绍它的设计意图与园林风格。使园林绿化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人们在游玩中受教,不但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增强了“爱我校园,建我校园”意识。

参考文献: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6

淮阴工学院 万学刚

目录

摘要.................................................2

前言.................................................2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3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3

三、改进措施.........................................6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推进,对校园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从而对校园园林绿化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丰富的内涵,校园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成为学校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淮阴工学院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后勤管理处对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园林绿化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对调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为今后学校园林绿地建设和改造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淮阴工学院 园林绿化调研

前言

淮阴工学院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2560亩,校舍面积67万平方米。设有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数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台创学院)等19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66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1000余人。

为了解师生对园林绿化的满意度,搜集师生对园林绿化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淮阴工学院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2019年8月2日至9月30日后勤管理处就师生员工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满意度及合理化建议为主题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

后勤管理处按照抽样调查的规范要求,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工作涉及的内容,制定了相关的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于2018年6月2日至5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本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参加本次满意度评价的调查对象以全校为总体,随机抽取1200人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占调查样本总量的70%、教职工占25%、校内经营户占5%。

(二)调查方法:全部采用问卷式调查,具体为:以调查员入各校区、入教室组织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少量的随机拦截式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要求由调查对象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后,再由调查员收回,对不便填写的调查对象可采用调查员访问记录的办法进行。

(三)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二层是调查对象对目前校园园林绿化的评价,第三层是调查对象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接受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本次共成功访问了1200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00份。这1200人的基本情况是:按性别分,男性占68%,女性占32%;按年龄分,22岁以下占62%,22-50岁占36%,50岁以上占2%。

(二)师生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总体评价

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评价。调查问卷围绕绿地数量、绿地质量、绿地使用、环境质量四方面内容共7个问题请师生员工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对7个项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师生员工对学校园林绿化整体满意度为95.0%。详细情况见下表。

对7个项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师生员工对淮阴工学院园林县城绿化整体满意度为95.0%。详细情况见下表。

调查内容

评价档次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

不满意

1.您对本校的绿地面积和绿地数量是否满意

84.8%

11.1%

4.1%

0%

0%

2.您对本校的绿地景观效果是否满意

83.4%

11.3%

5.3%

0%

0%

3.您对本校园林景观的服务设施是否满意

82.2%

11.9%

5.9%

0%

0%

4.您对本校园林绿化日常维护是否满意

82.1%

12.1%

5.8%

0%

0%

5.您对本校园林绿化管理是否满意

72.9%

21.2%

5.9%

0%

0%

6.你对本校的空气质量是否满意

84.7%

11.1%

4.2%

0%

0%

7.您对本校的水体质量是否满意

82.0%

12.8%

5.2%

0%

0%

师生员工对园林绿化满意度评价

81.7%

13.3%

5.0%

0%

0%

1.对绿地数量满意度为95.9%。

2.对绿地质量满意度为94.7%。

3.对绿地使用满意度为94.1%。

4.对环境质量满意度为95.3%。

   (三)师生员工的建议

调查问卷设置了一道关于“您对创建园林校园、园林绿化工作有何意见或建议”的发散性话题,师生们积极谏言献策,收集到的新建议归纳如下:

1.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绿地数量有明显改观,但总量面积依然不足,绿化质量和档次有待提升,部分人行道绿化面积小,遮荫效果差,应加大绿化面积;住宅小区绿化数量很少,有的几乎没有绿化,建议学校继续进一步加强对小区的绿化建设,提升居民住宅小区环境,打造亮丽、绿色社区,提高园林校园整体绿化水平。

2.继续提升园林管理的技术水平,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做好校园绿地及树木的长期管理,校园道路绿化及风景林地的管理和保护;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避免绿化只种不管,盲目栽种,杜绝“今日栽、明日换,年年栽树,年年无看点”现象。

3.加大资金投入,扩展资金来源。建议设立专门的绿化专项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学校绿化建设,通过捐资助绿、认建认养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绿化建设和管理。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活动,引导师生自觉地参与到双创中来;开展园林校园创建系列主题活动,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通过开展全民植树或树木认养活动,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4.美观的绿化应能为游憩提供条件。在校园长期生活学习,学校已经成为同学们的第二个家。在生活中,同学们希望到户外进行如散步、坐息、交谈、阅读一类的活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树木葱绿、水体清净、环境优美的环境能有效促进同学们的交往。建议校园绿化在满足生理对自然的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精神上的调剂。

5.校园绿化是体现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经过绿化景观规划的校园,建议绿化应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校园特色。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同时也是满足人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6.枚乘路校区是淮阴工学院着重发展建设的新校区,经过系统的规划,绿化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为坐落于北方,冬天的校园显得太过萧条。建议以后在选择树木上应该在轴线及重要节点处多种植一些长青树木,避免出现冬季绿色绝迹的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学校园林绿化总体规划,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的规范性,保证规划内容落到实处,逐年提高校园绿化率、覆盖率和美化率。

(二)丰富绿化植物种类。加大对北京路校区公共绿地的改造力度,在重点窗口区域家,坚持适地适树(花、草)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添景改造,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寻找突破口,根据植物的色彩、层次和结构等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展现绿化的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和功能性,提升品位,打造亮点,彰显特色。

(三)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后勤管理处要制定管护工作的具体办法,强化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技术人员专业培训,坚持数量与质量、载植与管理并重,做到园林绿化与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树木成活率,达到美观效果。针对各个湖泊边树木稠密问题进行科学移植,增加绿化的通透性;对校园里的树木要定期修剪,定期打药;修剪后的残枝及时清理,以防火灾。要彻底解决杨柳树杨花飘絮问题,改善全校的环境质量。

(四)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校园园林绿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种树绿化,大力开展爱绿护绿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爱绿护绿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做到人人关注园林绿化建设,共同创建美好校园。

(五)加大对毁绿的打击力度。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制定严格的管护制度,量化细化管护工作,层层落实管护责任,提高校园绿化管理水平,严厉查处一切毁绿行为,确保绿化养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充分运用园林植物的景观特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园林特色和校园风格。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以及植物生长条件和植物适宜性,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从景观生态多样性出发,各类适宜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互相搭配,形成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反应,利用植物的造景艺术形式,彰显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时代使命感。 

(七)校园主体绿化植物应该突出本校特色。校园环境设计中应加强校园的垂直绿化,合理利用乔木的层次结构,其次,增加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链的稳定性。同时给校内每一树种挂上不锈钢标牌的“身份证”,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学到树木分类知识。然后,将植物景观富有更加特色的文化内涵。

(八)加强师生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确保校园绿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长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校园绿地的养护与管理。

四、结论

优秀的校园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应该能够很好的体现校园个性、办学特色,还应该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并且为在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感情提供怡人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秦祎,童星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以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为例[J].《人间》2016年28期 215-215

[2]邱昆,论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文化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9(8):125-128.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7

绿色教学:焕发师生生命活力

绿色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先后实施了绿色课堂文化建设的七项行动:

行动一:作业批阅不打“×”。

教师们共同约定: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用“\”(期待线)替代“×”(错号),学生纠正错误后,再把“\”(期待线)变为“√”(对号)。期待线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错误的宽容以及对纠正的期待。

行动二:为学生设计精妙的家庭作业和课堂练习。

我们把家庭作业设计纳入课堂教学设计的范畴,要求教师将其当做备课内容写入教案,以消除家庭作业布置的随意性。我们要求家庭作业要紧扣“三点”(学生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保“三不”(不随意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时间和难度超负荷作业),做到“三明”(设计意图明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效果明显),以提高家庭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行动三:从微环节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往往是“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为应对这个问题,我们从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入手,其中加强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师务必要精心备课,设计精巧的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行动四:从备课开始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展开,探究如何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潜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断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走进教师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联合备课”。如此以来,备课不再是固定化的程序,而是一场动态的师生交流活动。

行动五:建构“4S学程模型”。

所谓4S学程模型是指学生在“我们想学”的状态下实现“我们学会”,在“我们学会”过程中实现“我们会学”,从而促使学生“我们还想学”。

行动六: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

我们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家长、社区与学校的合作,其中以学生间的合作为核心。具体为:一为小组共同体、班级共同体和师生共同体;二为班级教师共同体、学段教师共同体、年级教师共同体、学科教师共同体和全校教师共同体;三为亲子共同体、家校共同体和家长共同体。

行动七:绿色课堂教学比赛“人人获奖”。

举办绿色课堂教学比赛除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之外,最重要是推进绿色课堂研究向纵深发展。绿色课堂比赛每年举办一届,每届比赛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开展。

绿色德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体验幸福成长

绿色德育的核心理念是“快乐体验,幸福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体验、在体验中幸福成长。

第一,“我参与,我成长”――“红领巾小区”活动。

“红领巾小区”是指学校和社区联合在学生家庭所在小区建立的少先队校外活动基地,少先队员们利用节假日在“红领巾小区”自主开展小队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环保节能、保洁护绿、孝亲敬长、自理自护、劳动实践、艺术交流和亲子阅读等。

第二,“我文明,我创造”――好习惯养成教育。

好习惯养成好教育,好习惯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社会文明习惯入手。

1.通过家长、教师、学生头脑风暴,形成《育才四小学生十个好习惯》;

2.设计“好习惯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好习惯”;

3.开设网上“好习惯银行”,组织家校合作推进好习惯达标;

4.制定《文明班队评比办法》,设置《安全文明监督岗》、《文明班队公示栏》,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

5.举办“养成教育班主任研讨会”,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题研究,开展“我能行,我最美”美少年评比活动。

第三,“我展示,我创造”――生本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生本校园”即:校园文化展示学生生活,学生创造凝成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自己优化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教育――

1.学生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状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2.学生是学校行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情操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学生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角。学生既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学生的爱心作品点缀着教室及学校庭廊,使校园文化环境更富生机活力。

绿色管理:让教师做学校管理的主人

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做学校管理的主人。

绿色管理的关键词是“简约、易行,高效”,遵循制度公约“不多于10条原则”,绿色管理是自主化、民主化和公共化的管理。具体做法包括:

自主化管理。涉及教职工的住宿、就餐、考勤、绩效工资、教学教研、工会活动、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和公约,均由教代会牵头,教职工自己制订,修改和完善。通过教代会实现教职工自主管理。

民主化管理。学校管理不搞一刀切,在各方面改革创新项目实施中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意愿;严格执行民主程序,比如岗位聘任工作中做好信息、通过方案、自主申报、资格审核、初审公示、学科评议、学生评议、聘任小组评议、综合公示、拟聘公示、结果呈报等程序,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行“学校骨干教师动态评审制”、“校园安全首遇负责制”。

公共化管理。学校管理实行开门办学,让班级、校级两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推进社区共建,完善学校、公安、街道办、居委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成立社区关工委、社区少工委,充分发挥社会优质资源的教育作用。

绿色评价:评价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绿色评价追求“自由、平等、全面发展”,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人性尊严。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8

一、“生态化绿色教育”是我校发展的落脚点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无论位处都市还是乡村,无论声名卓著还是默默无闻,“特色”都是追求发展之路。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与理念,2000年从我上任开始,结合实验校的创办和模式选择,如何走特色办学之路便成为我的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学校特色是办学人的所有思想的体现,就是要打造出有理念、有个性、有文化,从学校实际出发的高质量的品牌学校。于是我就在办学中带领全校教师面对学校实际,从迎合时展和教育需要出发,大胆探索新素质教育新模式为主攻方向,先后历经三个阶段的探索,创建了以关怀生命发展为基础、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教育模式——生态化绿色教育。

学校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一校之长高瞻远瞩的思考。面对当时教育的现状、教育状态的失衡,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在同一片蓝天里享受公平的教育,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的办学特色传承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绿色教育。为把“绿色教育”做好,让一代新人得到可持续发展,我校确立了“绿色教育宣言”,即“同在蓝天下,热爱大自然;同在蓝天下,保护大自然;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同在蓝天下,和谐共发展”,学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区主任史根东博士主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一书,将学校环保教育理念与办学育人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教育生态化既实现环境教育要求的“三个基本生态”,又能与学校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通过这条生态化教育之路,解决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教育问题,深入探讨了理论与实践中“绿色教育”的研究问题。这一年我参加了“全国首届小学校长大会”,把学校的这一办学思想、理念与中国教育学会的有关专家请教,和其他地区的小学校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我的办学思想与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坚定了创办“绿色教育”模式的信心。每年我都要外出学习1~2次,足迹遍布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参观知名学校,学习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深化学校生态化绿色教育使之深入人心,使教师进一步认识绿色教育的真谛,在教育中学生们也享受了绿色教育的恩泽,促进了健康成长。

二、“生态化绿色教育”是我校飞速发展的催化剂

“生态化绿色教育”创建过程,让学校、教师、学生从“生态化教育”模式中完成了各自的转变,也使百年沧桑的老校从整体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管理模式更新

1.学校从管理入手,构建了“三化(人本化、和谐化、生态化)、一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了“生态化绿色教育”的办学特色。并通过“一、二、三、四”基本策略实施,即:“转变一个角色”,由领导转变为服务;“协调两种关系”,一是人本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的关系;二是德治、情治与法治的关系;“实施三大工程”:创建绿色课堂工程,和谐育人工程,魅力校园工程;“建立四项机制”:即“学习型组织”机制、自我管理机制、民主管理机制、激励性评价机制。学校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了“一训”,即校风:厚德、博学、健美、关爱;导风:精干、求实、协作、创新;教风:爱心、善导、和谐、求是;学风:勤学、好问、精思、求真和校训:砺志、勤勉、自立、践行,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给学校管理树立了一面旗帜,在校内形成了共同的行动纲领,有力地推进了办学育人。

2.学校整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信赖与参与。为此,在办学中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的五保户家庭关爱老人,走进社会的肯德基进行服务体验;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培训、参与家校趣味运动会,建立书香家庭。通过开展社区共建、社会实践、家长学校、亲子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开拓教育的视野和途径,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家长的赞誉,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望,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3.加强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多年来,全体教师以主人翁姿态全程参与了学校制度的制定,依法修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从整体上形成规范的《依法治校规范》,并严格执行,既体现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又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不失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在情、理中构成了“德、法、情”三字治校方略,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二)教师专业成长

1.构建了学习型组织。通过构建校本教研模式,将建立校本科研制度与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有机融合起来,制定全员参与培养计划,以专家引领为主导,以小科室研究推动大团队发展,出台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增加了教师工作的科学含量,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学校每学期开展全员教师常规录像课、学年教师录像课、主任引路录像课、语文组和数学组研讨课等,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有效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我校在生态化教育中,大力提倡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工作中广泛地征集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师的需求,给教师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空间;鼓励设计充满个性的办公室文化,为教师创设和谐的人文氛围;学校领导深入教师之中谈心、交流,建立了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创设温馨的办公环境,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对教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教师在民主、愉悦、和谐的生态化环境中树立了主任翁的思想,有了“绿色心态”,极大地激发了办学育人的工作热情。

3.营造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生态环境。通过公正、公开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力营造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生态环境。在“明星、新秀教师”评比活动中施行奖励制度,每年度对教学优胜班级教师进行表彰。在办学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上的升华,就为学校绿色生态教育送来了缕缕春风,使孩子们在生态化教育中做到健康快乐地成长,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学生全面发展

1.人文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净化学生心灵。学校鼓励班级创设人文化的教室、民主化的管理氛围、个性化的学生发展空间。学校的校标、校歌、校报、校操、校园集体舞,形成了浓浓的和谐的文化氛围,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

2.构建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课堂”。在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建立教与学的双主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参与、和谐共生的“绿色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自然的、相应的发展。学校一直以构建生命课堂为出发点,在研究中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生成性教学模式等,修正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开展学科赛课活动,优化设计教学案例,有力地促进了课堂生态的改善,使师与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生与生成为协同的共同学习的小主人。

3.开发多元、充分体验的生态化校本课。学校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编写了“环境教育”与“泥乐我童年”两套校本教材,进而开发了环境教育课程与陶泥教育课程。通过生态环境知识学习,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感悟到理性的教育;通过陶泥课动手实践,不仅使孩子们快乐地参与,而且培养了创造才能,得到了艺术的熏陶。2010年十月,我校成功的承办了全国“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交流会”,学校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交流会示范校的荣誉,学校的陶泥室、画室成为交流会中的亮点,陶泥等艺术教育作品受到了来自国家教育部领导和全国各地校长的广泛赞誉。2012年暑期学校接待了韩国教育考察团,得到教育专家的好评,并索要学生艺术作品留念。

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绿色行动。学校为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亮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校为学生搭建自由展示的“绿色平台”,每学期开展了“学一手、露一手、争高手”系列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空间、自主选择学习的余地和自由展示的平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了创新教育的三个挑战,即培养目标转型、教学课程变化、学生地位转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重视人生,凝聚人心”的活动,使学生之间建立起宽松、平等、合作、和谐的生态化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让广大学生充分地在学校教育阵地中体验,在社区中磨练,在军营中陶冶,在社会中成长。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实了课程,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发挥了学生的才华,并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化绿色教育”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思想是行为的基础。我校之所以拥有健康的快乐的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生态化绿色教育”的思想已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一)生态化绿色教育思想为校园环境文化形成提供基础

走进昌邑二实验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眼前的6棵百年苍天古树,它既展示着学校文化的厚重,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环顾校园,两座教学楼色彩鲜明协调,四周的绿化带生机盎然,错落有致,高大的梧桐、常青的垂榆、粉红的刺梅、娇艳的迎春、茵茵绿草和盛开的喇叭花、串红等,构成了一幅靓丽的赏心悦目的朝气蓬勃的水彩画。在这些有趣的画面中,你可以聆听树上的鸟鸣,看鸟儿上下翻飞,在静态中包含着运动的美感。使生活在校园的师生,随时随地从校园环境文化中愉快地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享受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恩泽。

在人文环境建设中,我们努力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处景观言情,力争做到关注每一个细节。学校的透墙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引导社会、家长、师生的言行都自觉地融入在生态化绿色思想之中;教学楼上“创生态化绿色教育、为学生幸福发展奠基”彰显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运动长廊上介绍的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同时配备各种体育器材和大型玩具;花坛中白钢的警示牌上写着温馨的提示,“让我和你们共同成长”,在外观上勾勒出学校生态化绿色教育的基本理念。走入楼内,法制教育长廊、德育长廊、环保教育长廊、科技教育长廊、礼仪教育长廊、书香长廊、健康教育长廊和绿色教育长廊,200余块板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熏陶、感染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无形的教师,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学校的硬件建设先进,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科技探究室等,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愉快地享受现代教育的需要,使他们快乐地感受到作为现代社会的现代学校的先进,学校的安全设备齐全,灭火器、消防栓、报警器、校园监控系统等,确保了应对意外事故的发生……我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就像一个博学的长者,引领全校师生自觉地走进文明、健康、安全、生态、和谐的人生殿堂。通过这种独特有趣的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从而大大地培育了现代学校的文化精神,促进师生们的发展。

(二)生态化绿色教育为学生行为文化形成提供保证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已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坚持利用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始就向全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组织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知道“怎么做”,做到行为有标准;学校轮流推荐值周生,做学生行为规范监督员,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做到“会怎么做”;学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如上学要在操场上自然成队,放学站队打班牌出校,同时要求学生做到“三管住”、“四弯腰”、“五做到”、“六节约”。通过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收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生态化绿色教育有力促进教育教学文化与学校发展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9

关键词:可持续性绿色校园环保主题基金资金循环五大发展

一、引言

绿色校园在我国首次被提出是在1996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发展,绿色校园的建设发展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逐渐从生态环境建设向思想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及物质建设扩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这一概念不仅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还包括坚持可持续发展及坚持文明发展。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绿色校园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正是党和国家在时代背景下对绿色校园发展的新要求。然而,如何在绿色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体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当今高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绿色转型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点问题。在投资领域,绿色投资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环保主题基金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兴起的,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具体来说,环保主题基金作为绿色投资在公募基金市场上的主力军,其投资原则和投资策略无不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环保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

鉴于环保主题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本文认为绿色校园建设作为环保公用事业的一部分,理应纳入到环保主题基金的投资范围中来。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引入环保主题基金参与绿色校园建设,将环保主题基金作为绿色校园建设的一大资金来源,从而构建循环资金利用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绿色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助力。

本文从绿色校园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两个方面提出如何对绿色校园建设资金进行管理以使其良好地服务于绿色校园建设。本文对现有环保主题基金持有的重仓股所属行业进行总结分析,揭示其投资现状并非以环保行业为主,故为其指出绿色校园建设这一新方向,并通过校方的资金管理投资于绿色创业项目以实现资金的可持续循环利用,为校园建设创造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进行可持续性绿色校园建设,为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开拓新思路,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基础理念研究方面,陈骏(2012)从建设绿色校园的意义出发,指出建设绿色校园对环境、学生社会责任感、绿色科研及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施建军(2010)指出绿色大学是基于打造绿色校园体系并建立低碳能源支持系统,提出从践行低碳校园到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蔚东英和王民(2010)通过对以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绿色大学的建设与实施的总结得到建设绿色大学的启示。另外马秀峰和李彤彤(2010)从网络文化入手指出了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模式。熊校良(2012)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指出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绿色校园建设的方法。

在国外对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方面,Figueredo和tsarenko(2013)提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他们是否参加校园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前提。emanuel和adams(2011)与adomssent等(2007)针对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关心了解程度做出研究。owens和Hitchcock(2006)通过学生团队在校园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进行研究。pacheco和Bastante(2016)从消费角度指出决策者应增强绿色法规,促进可持续消费。oxaract等(2013)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出发点对校园可持续课程做出研究。

另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环保相关主题的公募基金进行研究。在对国际绿色基金发展进行研究方面,蒋华雄、谢双玉(2012)深入分析了绿色投资基金在各国的发展状况、投资策略,认为我国绿色投资基金发展缓慢,提出应积极推动其发展。针对为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的全球绿色气候基金的研究,崔连标等(2014)从在发展中国家间进行资金分配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分配方案;崔连标等(2015)还从历史责任、支付能力角度出发对全球绿色气候基金(GCF)融资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融资责任分摊体系。在绿色投资方面,陈志国等(2014)从养老金制度视角经实证分析提出我国新能源指数投资无法满足养老金基金投资风险收益的需求,提出养老金基金应增加绿色投资。蓝虹、任子平(2015)具体论述了ppp环保产业基金的管理模式,指出其融资工具需要进行拓展和创新。

目前,国内外学者不论是在探讨绿色校园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方面,还是在探索环保主题基金投资方面,都已初步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为推动我国校园建设工作和环保主题基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鲜有学者将环保主题基金与绿色校园可持续建设联系起来进行专门探讨。本文在已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将绿色基金引入到绿色校园循环资金利用体系中,丰富已有的绿色校园研究。

三、绿色校园资金循环研究

如右上图所示,本文通过总结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资金来源及资金用途,指出一条扩展绿色环保基金投资到绿色校园建设的新思路――通过校友捐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尤其是公募基金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校园宣传平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中来,同时将这些用途产生的资金进一步作为公募基金的资金回报,促使公募基金持续、长久地对绿色校园建设进行投资,构成一条完整的资金循环链。此方式既有利于环保基金发展,又能使绿色校园建设在物质上实现绿色可持续,从而对绿色校园建设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一)绿色校园资金来源分析。一般来说,绿色校园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校友捐赠、社会捐赠以及政府拨款。首先,对于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捐赠性资金是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来源之一,校友捐赠是学校社会捐赠的主体,是校友对母校提供的有关物质、智力、精神方面的捐赠。然而,这类捐赠性资金大多资金规模较小,所占比例较少,且来源不稳定,大多为一次性捐赠,没有规律性、周期性。因此,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无法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对于政府拨款,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政府拨款资金规模较大,在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中是主力军。但是,政府拨款资金的使用条件十分严苛,限定条款繁杂,资金使用灵活性较低,且多为定向使用资金。因此,政府拨款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也有其局限性。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校友捐赠、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受制颇多,而与之相反的是,环保主题基金不论是从金额规模上还是要求限制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环保主题基金引入到绿色校园建设的资金来源框架中,以推动绿色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保主题基金基本分析。本文从近四千种基金中筛选出以下13种环保主题相关基金,它们都符合绿色校园的内涵宗旨,并且能体现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含义,如表1所示。

这些已上市的环保主题基金都有其独有的投资原则。首先,环保主题基金以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投资理念,它们认为投资于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在获得良好回报的同时,亦能维护或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投资决策中,这些基金除了关注那些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还关注在其他产业中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致力于向绿色产业转型、或在绿色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相关贡献的公司,试图在有效控制投资组合风险的前提下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稳健收益。此外,政策导向带来了结构性投资机遇。国家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并具体落实到以下三个方面: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和谐、推进节能减排谋求自然和谐。无疑,积极跟进这一时代主题带来的投资机会,可以有效回避政策风险,获取稳健收益。

然而,通过总结2016年第二季度这些环保主题基金所持有的重仓股数据(取前五),本文得出了与其声称的投资理念不一样的结论,这些绿色基金并非全都遵循上述投资原则――投资于绿色环保产业,而是分出大量的资金投资于非绿色环保产业。经总结,13只环保相关基金中只有5只基金的重仓股涉及环保行业,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重仓股涉及环保行业的5只基金里,对于环保行业持股最多的是汇添富环保行业,占到净值的比例为25.54%;持股最少的是兴全绿色投资,只有3.78%,总体来说,这一持股比例偏低。并且,这些基金投资所涉及的环保行业大都集中在环保工程业、新能源行业以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余行业涉足甚少。由此本文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这些基金的重仓股尽管对环保行业有所涉及,但对环保行业的持股占净值比例偏低;第二,这些基金涉及环保行业的范围较窄,所投资的具体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至于其余8只绿色基金,所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制造业、酿酒食品业、化工制造业、电力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行业以及交运制造业,与环保基本无关。譬如,对于中海环保新能源主题(398051),其持有的前五大重仓股分别是华海药业、华兰生物、泸州老窖、五粮液以及老板电器,它们分属医药制造业、生物制药业、酿酒食品业、酿酒食品业以及厨用电器制造业,不难看出,这些公司大都属于普通的非绿色环保产业,与其投资原则大相径庭;再有富国低碳环保(100056),其所持有的重仓股有网宿科技、索菲亚、跨境通、华海药业、信维通信,分别属于通信服务业、家具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药品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公司并不属于环保产业,因此这些环保主题基金违背了其绿色低碳的投资理念,类似于这两只违背绿色环保投资原则的基金还有:财通可持续(000017)、汇丰晋信低碳先锋(540008)、银华和谐主题(180018)、汇添富社会责任(470028)、兴全社会责任(340007)、建信社会责任(530019)。这些违背绿色投资理念的基金占到笔者所收集的绿色基金的75%以上,由此本文得出结论:社会上许多环保主题基金并没有按照其绿色环保的投资理念进行投资。

本文认为,这种现象亟待改善。作为上市的环保主题公募基金,理应将大部分资金投放到能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的产业中来,譬如本文提到的绿色校园建设。一方面,这符合环保主题基金绿色环保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绿色校园建设能推动绿色低碳理念在校园和社会上传播,推动产生低碳环保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氛围,从而改善校园、社会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这也与上市环保主题基金的投资原则和投资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政策导向对于基金投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以来,国家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社引起的结构性变革无疑是基金投资的重要机遇,作为上市的环保主题基金,更要好好把握住这些投资机遇,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资绿色环保产业,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此外,投资绿色校园建设还能获得良好的回报。通过环保主题基金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培养高素质型人才队伍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创业,而校园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未来将给这些绿色基金带来不错的投资回报。

(三)绿色校园资金用途。绿色校园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校园宣传平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创业。

首先,关于校园宣传平台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绿色校园建设行政组织,负责在校内进行环保宣传,同时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绿色校园研究社团,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参与到绿色校园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积极开拓绿色校园网络平台,与其他高校共享绿色校园建设成果,并随时进行交流学习。

[9]owensKa,Halfacre-Hitchcocka.asGreenaswethink?theCaseoftheCollegeofCharlestonGreenBuildinginitia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ilityinHighereducation,2006,7(7):114-128.

[10]pacheco-BlancoB,Bastante-CecamJ.GreenpublicprocurementasaninitiativeforSustainableConsumption.anexploratoryStudyofSpanishpublicUniversiti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6,(133):648-656.

[11]oxararta,monroemC,BiedenwegK.theimportanceofteachingethicsofSustainabil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ilityinHighereducation,2013,14(1):6-14.

[12]Y华雄,谢双玉.国外绿色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126(05):95-101.

[13]崔连标,朱磊,范英.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绿色气候基金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61(01):28-34.

[14]崔连标,宋马林,朱磊,范英.全球绿色气候基金融资责任分摊机制研究――一种兼顾责任与能力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5,400(03):65-76.

[15]陈志国,杨甜婕,张弛.养老基金绿色投资组合分析与投资策略[J].保险研究,2014,314(06):117-127.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10

关键词:绿色大学;绿色教育;环境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1998年4月,清华大学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交《关于申请批准清华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项目的报告》,这不仅标志着“绿色大学”理念融入到高校的办学思想之中,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愿景之一,也标志着“绿色大学”成为高校实践环境保护、提升自身能力和形象的重要途径。“绿色大学”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大学为平台,塑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环境,为在大学精神中融入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找到最为恰当的知识、技术的传播平台。[1]

从“绿色大学”萌芽到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诸多学术文章一方面折射出我国“绿色大学”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与动态。因此,梳理和分析我国有关“绿色大学”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其健康发展。

一、文献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一)文献数据采集

“绿色大学”在我国的出现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以及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紧密联系,特别是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颁布,在教育领域提出“重订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对于我国大学开设有关环境教育公共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创建绿色校园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为“绿色大学”的出现奠定了政策基础。鉴于此,本研究将1994年确定为文献收集的起始时间,2010年为终止时间,共17年。数据源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主,以“绿色大学”、“绿色教育”、“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大学绿色教育”、“高校环境教育”、“高校绿色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关系的检索,检索结果经过筛选,所得文献作为文献数量与研究动态分析的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理清我国“绿色大学”的建设脉络,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编制了《中国绿色大学大事记》(1994-2010),这也是本文进行分析的基础资料。

(二)文献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从1994年至2010年,共检索到有关期刊文献512篇,年均32篇,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有关“绿色大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过程并非线性。按柱状图的变化,可以把文献数量的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4-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2010年为第二阶段。在1994-1997年间,每年的文献数量不足17年平均数的一半,说明这段时间对“绿色大学”的研究并不活跃,其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以环境教育或绿色教育为主。1998年,文献数量出现了大幅的增长,虽然之后的1999年文献数量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从2000年后,每年的文献数量变化基本趋向平稳。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与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开展“绿色大学”建设工作有重要的关系。事实上,检索结果表明,1998年后才真正出现了以“绿色大学”为研究专题的文章。此外2000年后文献数量变化趋向平稳,也说明这个阶段有关“绿色大学”的研究趋于成熟,研究内容的细化、研究角度的多元化是主要标志。

二、学术文章的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发现,我国关于“绿色大学”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绿色大学”创建、“绿色大学”评价及绿色教育三个方面。

(一)“绿色大学”创建

在我国,“绿色大学”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6年林集在《云南林业》第4期上发表的论文《绿党与绿大》,但是,在这篇很短的文献中,对“绿大”的解释主要是一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培训机构。与现在理解的“绿色大学”相同的文献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余谋昌先生在1991年《中国环境管理》上发表的论文《应重视生态文化建设》。而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目标,则是真正意义上“绿色大学”的实践开端,2001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清华大学为“绿色大学”。

继清华大学开展“绿色大学”建设以后,我国其他一些省份也进行了积极的推动,并借鉴基础教育中“绿色学校”的评估方式,开展了“绿色大学”的评估,命名了一批“绿色大学”。在此背景下,关于“绿色大学”创建的文章也不断增多,如在搜索到的512篇文章中,有145篇涉及“绿色大学”的创建,具体包括“绿色大学”概念与内涵、“绿色大学”现状及对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绿色大学”创建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思路有相似之处,有学者就提出建立“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方式,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采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方法,开展“绿色大学”建设;二是借鉴iSo14001的思想,开展“绿色大学”建设。这种将环境管理的思想纳入日常全面管理工作中的思路成为“绿色大学”建设的一种趋势。2011年4月,国家环保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颁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将开展“绿色大学”建设作为其内容之一,这些研究成果都将是中国“绿色大学”建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