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病虫害发生特点十篇病虫害发生特点十篇

病虫害发生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07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特点;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4-0126-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各部门越来越重视城镇的园林绿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观赏性日益凸显,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园林植物中发生的病虫害也越来越复杂,危害性很大。因此,在对城镇进行园林绿化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即为病虫害的防治[1]。但是近年来城镇园林绿化中病虫害的发生较以前有增长的趋势,应准确把握好防治的切入点,根据其发生特点,针对性地进行防治,避免对环境及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1园林植物中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发生种类繁多

当前,为了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园林工作者对园林植物进行多种组合、搭配,营造出植物类型多、结构复杂、色彩丰富、多样性的景观。但这些众多的植物类型及数量虽美化了环境,但也为病虫害繁殖提供了条件,带来了更多、更为复杂的病虫害问题。

1.2防治难度大

在防治城镇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外来植物的引入、过多使用化学农药等的影响,各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均不同,呈现多样性、特殊性。因此,在病x害防治过程中,需根据各个地区园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如发生趋势、消长态势等)灵活调整,以提高防治效率,有效杀灭病虫害[2]。

1.3危害持续时间长

目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且很难预知,一旦发生,则会产生较长时间的危害。当前园林植物的分布区域主要包括庭院、街道两侧、公园等,大部分为人工建成,生态系统较复杂,相对于天然林业更脆弱,大大增加了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几率[3]。有些地区的土壤养分贫瘠,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较差,再加上越来越高的现代建筑的遮挡,以及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所需光照及空间条件不足,此外还存在一些人为破坏景观等现象,这些造成了园林植物长势弱,以及对病虫害等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病虫害,则持续时间长、危害大。

2防治策略

针对目前银川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笔者认为防治应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和环境2个概念,使用多种防治方法,充分综合各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病虫害防治策略[4]。

2.1做好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治理

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时,若单一地采取化学药剂的方式,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对市民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普通化学农药的灭杀机理为非特异性,其最大的弊端在于使用后在有效灭杀病虫害的同时,也对园林中有益生物产生灭杀作用,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开展防治时,一定要坚持积极预防、综合治理的原则,提高病虫害防治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尽量避免农药的乱用,减少污染,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安全性。

2.2加大对检疫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检疫性病虫的带入

一是各地园林部门要结合本地园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片建立专业的病虫害测报网站,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以促进病虫害预报实现网络化;并划区建立测报站,使其在现代园林中的覆盖率超过9成。二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为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在从外地调入园林植物时,一定要重点检疫那些具有很强繁殖能力及广泛适应能力、可能产生大危害的病虫害种类,如潜叶蝇、松干蚧等,一旦发现,要即时封锁,统一消灭。

2.3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加强养护管理

一是各地的园林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采取电视、手机短信、科技直通车等方式,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抛弃原来粗放型的化学防治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就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进行培训,让相关人员能够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尽可能地降低使用农药进行防治的弊端,使园林植物的安全性得以保证;二是在园林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使其充分了解病虫害防治理论,做好园林植物养护工作,对园林植物病虫害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三是科学运筹肥水是园林绿化养护中一项重要环节,可使其长势旺盛,提高抗逆能力。此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点是:施入的有机肥一定要腐熟;施入无机肥的量要适当控制,避免造成植物长势过旺。

3参考文献

[1]仇兰芬,仲丽,任桂芳,等.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其对策[J].园林科技,2016(1):48-50.

[2]姜晓丹.银川地区园林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5(22):136-137.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2

关键词:毛竹;病虫害;特点;成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2-84-2

毛竹病虫害种类繁多,弄清其发生的特点成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针对性防治。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毛竹病虫害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及时通报,并组织竹农联合行动,选择有效防治措施,抓住有利时机,主治兼治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毛竹病虫害不会给毛竹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1毛竹病虫害预警预报

毛竹病虫害发生有一定规律,发病初期也很容易被发现,因此,要建立毛竹病虫害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发出预警,让竹农能够联合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消除病虫害威胁。林业和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技术指导,组织竹农联防联治,统一管理,统一施药,这样就可以有效切断一些病菌传播途径,做到标本兼治。

2毛竹病虫害综合防治

毛竹病虫害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原则,抓住最佳防治时机,采取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控制在可以允许的范围之内。

防治方法要灵活多样,主治兼治要搭配合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多种防治措施也注意协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物理和农业防治的力度。要通过抚育管理,提升竹子长势,增加其抗性,这是最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保护虫害天敌,用生物防治的方式,这也是最安全最实惠的防治措施。

3毛竹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毛竹病害防治要特别注意病原传播,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带病植株进入林地,从源头切断传染途径,这是毛竹病害防治的关键环节。

3.1毛竹丛枝病

毛竹丛枝病(Balansiatake(miyake)Hara)又叫扫帚病,病枝侧枝丛生,枝节数增多,枝节间缩短,叶子退化严重,呈鳞片状。5月~7月为发病盛期,病株会持续蔓延,几年内,整株枯死。病原为囊菌病菌引起,可通过孢子由大风雨水等途径传播,或者是带菌母竹造成。其防治包括造林前认真检查,不让带菌病株进入场。加强抚育管理,砍伐老竹,松土施肥促进竹林生长。发现病株要及时剪除,集中焚烧。

3.2竹杆锈病

竹秆锈病(pucciniaCortocopodesBerk.etBr)也叫竹褥病。病原为真菌,真菌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锈菌目中的竹毡锈菌。病菌在竹秆黄斑中以冬孢子越冬,传播途径主要靠风让病害蔓延。新老竹林都可发生此病,大多发生在生长过密湿度较大的地方。以2年~3年生竹秆最明显,一般危害竹子基部、中下部。4月~5月产生褐色或者至暗褐色粉质状突起,逐渐脱落,病斑呈现黑褐色,5月~6月为传染盛期,到8月病斑外出现黄斑,9月~10月形成椭圆形至条形,这就是冬孢子堆。

防治:发现病株要及时剪除砍伐,烧除病部,注意合理密植,对过密枝要进行疏剪,注意排水,清除杂草。加强检疫,防止病株进入。每年3月中旬,用涂抹煤焦油或者煤油的方式,对病株进行连续涂抹。严重时,可以用25%可湿性粉500~1000倍液,喷射2~3次。

3.3竹黑痣病

竹黑痣病(phyllachorasinensisSace)又称叶疹病,植株发病时,毛竹生长衰退迅速,竹叶枯萎脱落,出笋减少。病原为黑痣菌,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4月~5月释放囊孢子,借助风雨传播。

防治:及时发现及时清除病枝叶,并集中销毁,加强抚育管理,施肥松土,提升竹子长势,增强抗性。发病时,可以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4毛竹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毛竹虫害主要包括竹笋禾夜蛾、黄脊竹蝗、刚竹毒蛾、竹广肩小蜂、黄脊竹蝗、竹篦舟蛾和竹织叶野螟等,防治时要注意多种防治手段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农药防治要一药多治,这样才能提高防治效果。

4.1竹笋禾夜蛾

竹笋禾夜蛾(oligiavulgarisButler)又名笋蛀虫,主要危害竹笋,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林地杂草上越冬,翌年2月孵化成幼虫,开始蛀食杂草,到4月竹笋出土时,幼虫即蛀入笋尖小叶,蚕食柔软部分。到5月上旬,幼虫老熟钻出竹笋入土结茧化蛹。6月羽化成虫,产卵。遭受虫害的竹笋,很难成竹,即使长大也是断头折梢,成为残竹。

防治包括:每年8月份结合除草,全面清除消灭越冬虫卵,及早挖出退笋,可以在每年2月中旬,喷洒除草剂,对竹笋喷洒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8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中间间隔5~7天。

4.2竹广肩小蜂

竹广肩小蜂(aiolomorphusrhopaloides)危害时,可以造成竹叶多而密,竹节膨大,形成虫瘿。受害植株营养大量消耗,枝叶枯萎脱落,植株长势锐减,发笋减少,林分衰败,甚至导致植株死亡。竹广肩小蜂以蛹在虫瘿内越冬。每年2月~3月成虫羽化盛期,3月~4月成虫出瘿,5月幼虫孵出,9月老熟幼虫开始化蛹,以蛹越冬。

防治:竹广肩小蜂均集中小年竹上产卵,每年2月要及时巡视,发现后及时伐除带卵植株。羽化期时,可以用林丹烟剂或741烟剂熏杀。也可以在幼虫危害期,用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杀,或者用注射法杀死幼虫,方法是在竹子基部打洞,注入40%氧化乐果与80%敌敌畏乳剂等混合药剂10倍液,每株2毫升。

4.3刚竹毒蛾

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每年可发生3代,主要危害竹叶,发生时,可食尽竹叶,使竹节内积水,导致植株死亡。刚竹毒蛾以卵和幼虫是竹叶背面越冬。每年3月,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开始侵蚀竹叶。老熟幼虫在竹子上部竹叶上结茧。

防治:春季施用白僵菌粉炮,每亩3个,在幼虫期用664烟剂或敌马烟剂熏杀,每亩2包。加强抚育管理,改善林间通风透光状况。也可以采用灯光诱杀成虫。

4.4黄脊竹蝗

黄脊竹蝗(Ceracriskiangsutsai)又叫黄脊竹蝗,主要危害竹叶,特别是新竹被害很容易枯死,老竹竹叶被吃光,像火烧一样,被害竹秆内往往积水。以卵在土壤中越冬,每年5月为孵化期,起初幼虫在杂草上取食。10天之后就开始危害竹子,常常聚集在竹梢上取食。7月开始羽化,成虫聚集取食叶片,9月~10月产卵于杂草之中,卵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竹蝗产卵比较集中,11月份可进行挖掘消除。用新鲜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湿性敌百虫0.05~0.10公斤,以此药作为诱杀剂放在剖开槽竹内,诱杀效果不错。药剂防治要选择幼虫出生10天内,喷施1.5%甲基1605粉,每亩2公斤。

4.5竹篦舟蛾

竹篦舟蛾(Besaiagoddrica(Schaus),危害竹叶取食竹叶,被害竹子下年新竹减少。竹篦舟蛾取食竹叶,使竹林荒芜。

防治:强化抚育措施,合理砍伐,科学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性。利用黑光灯诱杀,效果也不错。药物防治可用敌敌畏插管烟剂,每亩1公斤。

4.6竹织叶野螟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coclesaliswalker)又叫竹螟,主要危害竹叶,可以导致冬季大量新竹死亡。均已老熟幼虫越冬,每年4月化蛹,5月成虫,6月羽化。

防治:加强抚育管理,减少密植,冬季削山松土,杀死越冬幼虫。也可以用黑光灯诱杀成虫。6月发现幼虫苞叶时,可以用90%敌百虫500倍液喷杀,也可以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就是在5月底释放松毛虫赤眼蜂,也可以取得不错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芳.毛竹几种主要病虫害防治[J].科教导刊,2012,(24).

[2]张国辉,王超,谢建强.毛竹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0,(5).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3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78-01

玉米是我国秋季主要农作物,新安县主要以种植夏玉米为主,占全县夏粮总面积的75%。

1夏玉米生长条件

新安县夏玉米多在6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约100天左右。玉米是喜温作物,要求在10―20℃温度中生长发育。积温根据不同品种而异,一般要求在2000―2800℃之间。根据历年气象资料显示,新安县的热量条件对夏玉米生长来说是适宜的。玉米生长处在高温季节,水分蒸发大,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尤其从拔节开始到抽雄为旺盛生长期,对水分要求很高,开花期需水更多,如水分不足,则直接造成减产。历年气象资料分析可知,新安县降水不均,容易形成“卡脖旱”,不利于玉米高产。玉米是高光效的短日照作物,一般要求日照8―12小时,全生育期需600―800小时,新安县夏玉米生育期平均日照时数为806.9小时,光能资源丰富,利于玉米生产。

2近几年病虫害发生特征分析

2005年秋季前期较干旱,气温较高,降雨偏少,对前期病虫发生产生不利影响,使前期病虫较轻,中后期降雨较正常年份偏多,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气温较正常年份略偏低,加之阴雨时间长,玉米正常生长受到影响,使玉米抵抗力降低,有利于病虫害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蚜虫的发生。因此2005年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是:中后期病害玉米螟、大小斑病、玉米蚜虫发生较重,危害较大,前期病虫发生较轻,危害较小,总的呈中度偏重发生。造成受灾面积89万亩次,损失395.8万公斤。

(1)玉米螟:三代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4万亩,一般穗期密度80―110头/百株,最高160头/百株,防治12万亩,挽回损失314.3万公斤。原因分析:8―9月份雨水多,气温适宜,湿度大,利于玉米螟的发生;二代玉米螟为三生积累了足够的虫源基数。

(2)玉米蚜虫: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万亩,一般百株虫量1―1.5万头/百株,最高密度3万头/百株,防治11万亩,挽回损失281.6万公斤。原因分析:中后期雨水偏多是造成其发生偏重的主要原因。

(3)玉米大小斑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一般病株率40―60%,最高100%。防治12万亩,挽回损失347.2万公斤。发生原因:阴雨天数多,湿度略高,利于该病的发生;玉米品种抗病能力差,对病源免疫力弱,病菌易于侵染。

2006年秋季的气候特征与2005年同期非常相似。前期较干旱,气温较高,降雨偏少,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使前期病虫较轻,中后期降雨较正常年份偏多,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日照时数偏少(7月光照时数为137.2小时,较常年平均值190.7小时偏少53.5小时;8月光照时数为122.5小时,较常年平均值189.7小时偏少67.2小时),气温较正常年份略偏低,(7月平均气温为26.0℃,较常年同期平均值26.6℃偏低0.6℃;8月平均气温为24.7℃,较常年同期平均值25.2℃偏低0.5℃),加之阴雨时间长,玉米正常生长受到抑制,使玉米抵抗力降低,有利于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蚜虫的发生。因此2006年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是:中后期病害玉米螟、大小斑病、玉米蚜虫发生较重,危害较大,前期病虫发生较轻,危害较小,总的呈中度偏重发生。造成受灾面积88万亩次,损失233.6万公斤。

(1)玉米螟:三代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万亩,一般穗期密度60―70头/百株,最高160头/百株,防治12万亩,挽回损失281.5万公斤。原因分析:8―9月份雨水多,光照少,利于玉米螟的发生;二代玉米螟为三生积累了足够的虫源基数。

(2)玉米蚜虫:轻度发生,发生面积4万亩,一般百株虫量2000头/百株,最高密度5000头/百株,防治3万亩,挽回损失36万公斤。

(3)玉米大小斑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万亩,一般病株率40―60%,最高100%。防治10万亩,挽回损失227.1万公斤。发生原因:阴雨天数多,湿度略高,利于该病的发生;玉米长势弱,抗病能力差,病菌易于侵染。

2007年秋季的气候特点是:5月下旬―6月中旬持续干旱,使夏播玉米播种偏晚;直至6月中旬末下雨后才播种上,而7、8月份降雨频繁,降雨次数多且较均匀,有利于病虫害的侵染,呈中度偏重发生,造成受灾面积98.63万亩次。

(1)玉米螟:三代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4万亩,一般穗期密度80―90头/百株,最高160头/百株,防治12万亩,挽回损失308.5万公斤。原因分析:8月份雨水多且分布均匀,光照少,利于玉米螟的发生。

(2)玉米蚜虫: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一般百株虫量1―1.5万头/百株,最高密度3万头/百株,防治11万亩,挽回损失273.2万公斤。

(3)玉米大小斑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万亩,一般病株率40―60%,最高100%。防治11万亩,挽回损失311.9万公斤。发生原因:阴雨天数多,田间湿度大;农民意识薄弱,没有形成防治习惯。

3防治措施

(1)加强秋作物主要病虫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发生发展动态。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4

关键词葡萄;无公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6-0114-02

葡萄结果期早,经济效益高,但葡萄容易遭受病虫害侵害,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文对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介绍,并提出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为葡萄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葡萄黑痘病

1.1.1发病症状。该病在葡萄生长季节均可发生,以春末和夏初危害最重。被害叶片产生红褐至黑褐色圆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至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边缘近紫褐色;叶脉及果穗轴、果梗受害病菌斑近梭形,稍下陷;表现在果实上的病斑呈圆形,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直径可达3~8mm,后期病斑硬化、龟裂,潮湿时病斑出现乳白色黏质即病菌分生孢子团[1]。

1.1.2发生条件。葡萄黑痘病在高温、高湿、多雨季节易流行发生。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和病残组织多的果园发病也较严重,发病盛期在7—9月。

1.2葡萄霜霉病

1.2.1发病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展为黄色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往往扩展相连成大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焦枯、卷缩,导致早期脱落;幼果发病,病部初呈灰白色或黄色变硬并下陷,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病果易脱落,病部黄褐色软腐,有的不久即干缩早落;嫩梢、叶柄、果梗及卷须等部位发病,病部初期为水渍状半透明淡黄色病斑,以后呈黄色至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面也生白色霜状霉层,被害新梢生长停滞、扭曲以致枯死。

1.2.2发生条件。高温、高湿、多雨季节有利于该病发生。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和病残体多的果园发病也较严重,发病盛期在7—9月。

1.3葡萄白腐病

1.3.1发病症状。该病主要侵害葡萄的果穗、枝蔓、叶片,初在离地面较近的穗轴或果梗上呈现不规则的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蔓延到果粒。果粒发病后约1周,果实软腐,由褐色变为深褐色,有灰白色的分生孢子器着生于果皮下,后逐渐失水干缩成僵果。

1.3.2发生条件。该病流行性强,而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最易发病,特别是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更易发病,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结果部位过低、管理粗放、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严重。由于白腐病菌是从伤口侵入的,所以一切造成伤口的条件都有利于发病。如风害、虫害及摘心、疏果等农事操作,均可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风害的影响更大,每次暴风雨后常会引起白腐病的严重发生,发病盛期在6—9月[2-3]。

1.4绿盲蝽

1.4.1危害症状。绿盲蝽虫体较小,昼伏夜出,发生初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常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影响葡萄正常生长。其以刺吸式口器串食葡萄嫩芽和嫩叶,有红褐色坏死斑点着生于叶片上,随着叶片的伸展长大,被害处形成撕裂或不规则的孔洞。

1.4.2形态特征。成虫长5mm左右,呈长椭圆形,虫体浅绿色,足和触角褐色,有小黑点密布于前胸背板上;若虫密生黑色绒毛,头、胸、腹均为浅绿色,翅芽顶部黑绿色。

1.4.3生活习性。该虫以卵在老树皮缝及芽眼间越冬,次年4月中旬,当平均气温上升至10℃以上时孵化为若虫,之后变为成虫,5月上旬葡萄新梢展叶期进入危害高峰,直接影响葡萄正常生长。

2葡萄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2.1休眠期防治技术(11月至次年3月)

2.1.1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梢。结合冬季修剪,将遭受病虫危害的枝蔓剪下,并带出果园进行集中处理。

2.1.2刮除老粗树皮。由于葡萄短须螨的雌成螨在翘皮中越冬,因此需在葡萄出土后及时将老翘皮刮除销毁,同时喷施害立平1000倍液+3~5°Bé石硫合剂,若发现斑衣蜡蝉的卵块也要刮除。

2.1.3进行果园翻耕,消灭越冬虫态。主要针对葡萄天蛾、葡萄虎蛾、雀纹天蛾、葡萄斑蛾等害虫,在冬季埋土和春季出土时进行果园翻耕。

2.2开花期防治技术(4—5月)

4—5月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越冬害虫开始迁移至新梢或叶片上进行危害,此期危害的害虫种类主要有葡萄二星叶蝉、绿盲蝽、葡萄长须卷蛾、斑衣蜡蝉、葡萄短须螨等。有些害虫喜在叶背及幼嫩部位进行危害,防治时一定要注意周到细致。

2.2.1杀虫灯。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趋波、趋色、趋味的特性,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色和味引诱害虫成虫扑灯,来控制和捕杀害虫的方法,这种杀虫灯技术能长期有效控制杀灭害虫,不产生抗性,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药残留,是一种很好的无公害防治害虫物理技术。

2.2.2摘叶杀虫。利用葡萄十星叶甲初孵幼虫基本在下部叶片的特点,摘除有虫叶片,集中处理。

2.2.3人工捕杀。利用杨叶甲、苹毛金龟子及小青花金龟等成虫具假死性特点,震落集中杀灭。

2.2.4糖醋液诱杀。糖醋液可以诱杀对糖、醋、酒等气味有一定敏感性的昆虫,如金龟子、卷叶蛾等。配方为红糖∶醋∶酒∶水=1∶4∶1∶16,将配好的糖醋液置于容器内(瓶和盆),进行诱杀[4-5]。

2.3膨果期防治技术(6—7月)

此时葡萄子房开始膨大发育成浆果,也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

2.3.1选用抗病虫品种。利用葡萄品种和砧木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病虫能力,如巨峰群品种抗黑痘病和霜霉病,So4、5BB均抗根瘤和根结线虫。

2.3.2清洁果园。发芽前认真清理病叶、病僵果、病虫枝条,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葡萄果园初侵染源。在植株萌动期可喷3°Bé石硫合剂。

2.3.3加强田间管理。改善架面,通风透光,及时整枝、打杈、摘心,尽量减少伤口,提高果穗离地面距离,注意排水降低地面湿度等一系列措施,都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此外,在葡萄行间覆盖地膜或覆草,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并明显降低果园的空气湿度,抑制病害孢子的萌发,也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3.4果实套袋。果实套袋可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及外观,保持果粉完整,保护果实免受药物污染和病虫害入侵,已成为葡萄无公害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

2.3.5化学药剂防治。防治病害,在葡萄展叶后至套袋前,可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喷防,每隔7~10d喷1次。果实套袋后,用75%百敌清500~600倍液、半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40%福星5000~6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防,每隔7~10d喷1次,若干旱少雨可以适当延长喷施间隔期,并可兼治其他叶果病害[6-8]。

防治虫害,用20%吡虫啉乳油4000~5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5%灭幼脲3号700~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除喷嫩梢叶片、枝蔓外,对地面杂草也要喷洒药液,以消灭潜伏的绿盲蝽蟓、虎蛾、白粉虱等害虫。

2.4果实采收期(8—10月)

此期,不同品种的葡萄均相继进入采收期,害虫仍处于危害期,应通过不同措施加以防治,但要注意保证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采收前20d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以防发生药剂中毒事故。果实采收期主要采取剪除虫枝或刺杀害虫的措施,即剪除被葡萄透翅蛾幼虫的危害枝,若被害枝较多,可用铁丝从蛀孔刺入杀死幼虫,同时捕杀葡萄天蛾2代幼虫。

3参考文献

[1]张建萍,朱朝磊,董阳辉,等.葡萄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5):214-218.

[2]顾沫英,汤铎,吴建康.试论葡萄病虫无公害防治的策略与措施[J].植物医生,1998(3):41-42.

[3]杨素玲.浅述无公害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05(6):8-9.

[4]刘会娟.浅谈无公害葡萄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2(19):34.

[5]郭亚辉,段孝卿.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58.

[6]王岚,刘长宝,刘美良.葡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3(6):120-121.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5

摘要根据宁国市中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强化农业防治、注重物理防治、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搞好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为中稻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稻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安徽宁国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以单季稻为主。中稻主要病虫害在整个生长期交替发生,长期以来农民重治轻防,生产严重受挫。分析和掌握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对实施水稻无公害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宁国市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水稻是宁国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一季中稻为主,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地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偏重,严重威胁着水稻的安全生产。对水稻危害较重的主要是“四虫三病”,即稻蓟马、稻象甲、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其中,又以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及稻瘟病危害最大。

1.1虫害发生特点

对中稻危害较大的虫害主要有稻蓟马、稻象甲、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及稻象甲在秧苗期及分蘖前期危害较重;在7~8月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以四(2)代及五(3)代对中稻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褐飞虱对水稻后期的危害尤为严重,重发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1.2病害发生特点

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叶瘟是苗期的主要病害,中后期纹枯病普遍发生,穗颈瘟在老病区易感品种的扬花至灌浆期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发生较重,白叶枯病在暴雨后的沿河地带时有发生。

2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各种病虫害在中稻整个生长期交替发生,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防治中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加强病虫测报[2],在各个时期确立重点病虫防治对象,选用复合防治指标进行总体防治,坚持不达防治指标不用药,在允许的范围内减少药剂使用次数,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污染,实现无公害生产。

2.1强化农业防治

运用农业防治,既可减轻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又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3]。

2.1.1减少菌源,选择抗病品种。稻瘟病病草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应清理田间病草,以消灭菌源。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取决于上年遗留下来的菌源数量和水稻的抗性强弱,灌水整田时应打捞菌核、减少菌源。选择叶片挺立、株形紧凑的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的品种种植。

2.1.2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壮秧的抗病能力强,采用旱育秧能提高秧苗素质,促使移栽后早生快发,按照土地肥力状况合理确定栽插密度,使田间保持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传播繁殖的环境条件。

2.1.3加强肥水管理。要注意施足基肥,早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使水稻前期不猛发,后期不徒长,不贪青倒伏,从而增强稻株的抗病虫能力;合理灌水,适时晒田,根据水稻生长需要,分蘖期浅灌,中后期干湿交替,在分蘖盛期基本苗达到目标总茎数80%时重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

2.2注重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即为物理防治。近年来灯光诱杀、黄板诱杀等物理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在水稻上宜推广灯光诱杀害虫,特别是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效果较好,对减轻害虫危害、保护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要方法有:①针对害虫的主要措施有:人工捕捉,采摘卵块,拔除枯心团,诱集或诱杀(目前大力推广的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等)。②针对病害防治的措施有:筛选种子,去除病粒,采用20%盐水或泥水浸种去除病粒,采用晒种减少病菌侵入。

2.3充分利用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或生物代谢物、天敌昆虫、菌体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的目的。其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人、畜和有益生物及农作物较为安全,不污染环境,对病虫发生有较长期抑制作用等优点。其主要措施有:一是以虫治虫。利用寄生蜂(稻螟赤眼蜂、螟黄黑卵峰、稻虱缨小蜂、白足扁股小蜂、二化螟绒茧蜂、稻纵卷叶绒茧蜂等),利用农田蜘蛛(小黑蛛、日本长脚蛛、卷叶刺足蛛、拟环纹狼蛛、水狼蛛、三突花蛛等);二是以微生物治虫。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杀螟杆菌、杀虫细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三是利用两栖动物治虫。如蛙类、蟾蜍等;四是以微生物治病。目前生产上应用井冈霉素治纹枯病。对害虫的各种天敌,要加强保护和利用,特别是中稻大田期较长,对害虫天敌的繁殖较有利。笔者认为,稻飞虱在中等至中等以下发生时,可利用田间自然天敌进行控制即可;当达中等以上发生时,加强田间监测,如果田间始终以小若较多、而大若很少时,仍可以田间天敌进行控制,如大若较多时,则应进行药治,从而以最少的药治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促进“绿色植保”的发展。

2.4搞好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能较快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4],在目前条件下,是其他防治措施难以完全取代的。但要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控害作用,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第一,要在防治适期施药,以少量药剂达到最佳效果。第二,选准对路药剂,如稻飞虱用噻嗪酮、吡虫啉、啶虫脒等长效药,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用具内吸性的锐劲特和杀虫单等,稻瘟病预防用丰登、防治用富士一号等,纹枯病用纹枯净等,特别是在后期稻飞虱发生较重地区,前中期应少用或不用三唑磷及其混配制剂。第三,把好施药技术,对水量要足,喷雾要均匀、透彻。第四,合理混用、轮用药剂,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2.4.1加强病虫监测。任何病虫都有一定的发生流行规律,但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内,其表现又有差异。因此,搞好病虫害监测,能对水稻病虫害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最佳防治适期内进行防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二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因其易突然大量迁入,若不加强监测,则会使防治陷于被动局面,特别是前期稻苗较小,大田面积较大,常不易引起重视,稍不注意,就会在苗期遭受飞虱的“冒穿”或稻纵卷叶螟的“梭白”而造成较大损失。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全面实施病虫防治的关键,在搞好主要病虫害调查的同时,密切注意气候条件的变化及水稻品种的布局,具体分析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及发生趋势,及时病虫防治情报,制定相应防控措施。

2.4.2根据测报结果,确立重点防治对象和防治时间。一是秧苗期。针对秧田面积小、病虫害集中、易于防治的特点,主要防治稻蓟马、稻象甲,做好稻瘟和白叶枯病的苗期防治,培育无病壮秧,栽前施药,带药移栽,减少大田施药次数。二是分蘖期要充分发挥水稻的补偿能力,适当放宽虫害的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三是中稻分蘖末期至穗期时。严密注视穗期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根据此时多病虫复合危害的特点,选用复合防治指标进行总体防治,以收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害的效果。宁国市此时主要以防治四(2)代和五(3)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穗颈瘟为重点,根据测报结果采取“压前控后”防治策略,降低虫口基数,统一集中进行药剂防治。

2.4.3正确选配农药和科学施用农药。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可选用乐斯本加消菌灵防治稻蓟马、稻象甲、苗稻瘟及白叶枯病。中后期防治飞虱及卷叶螟兼治纹枯病的药剂可选用锐劲特加噻嗪酮加井冈霉素,对局部稻瘟病发生田块另加三环唑防治穗颈瘟的发生。限制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按照稻田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施药,以防人畜中毒。

3参考文献

[1]任兰.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30.

[2]黄世文,王玲,黄雯雯,等.水稻重要病虫草害防治核心技术[j].中国稻米,2009(2):55-56.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6

关键词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新疆昌吉;2013年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4-0139-01

昌吉州棉花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万hm2左右,是新疆棉花主产区之一。由于近几年棉花种植模式的改变,棉田病虫害发生情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棉铃虫

1.1发生情况

连续3年偏轻发生,2013年在棉田发生面积4.36万hm2・次,较上年减为0.71万hm2・次,在昌吉州所有植棉区都有发生。

1.2发生特点

越冬代成蛾始见期较上年偏晚,一代棉铃虫轻发生,发生危害轻,二、三代棉铃虫(主要危害世代)偏轻发生,二代幼虫危害高峰期在6月底7月初,全州棉田中平均百株幼虫0.5头,最高百株幼虫6.54头,平均蛀蕾铃率0.85%,危害程度轻于往年。

1.3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2013年春季特殊气候,5月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左右,越冬代成蛾始见期推后。二是一代棉铃虫田间主要在棉田杂草苘麻上产卵。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部分农户及时拔除了棉田杂草苘麻,结合棉田防治棉蓟马对棉铃虫也进行了防治,减轻了虫源。三是农民的防范意识加强,及时使用了频振式杀虫灯,减少了成蛾数量,同时大部分农户在二代棉铃虫发生的关键时期进行了防治,减轻了虫源基数。四是农户对二代棉铃虫普遍进行了防治,棉田残虫量少,故三代棉铃虫发生轻[1-3]。

2棉蚜

2.1发生情况

中等发生,在棉田发生面积4.05万hm2・次,较上年增加1020hm2・次,在昌吉州所有植棉区都有发生。伏蚜危害高峰期玛纳斯县局部棉田有蚜株率达90%以上,卷叶株率15%,百株蚜量最高达11647头。

2.2发生特点

苗蚜始见期、迁入棉田发生期较上年偏晚12d,伏蚜始见期较去年晚6d。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伏蚜危害高峰期,7月25日后棉蚜种群数量逐步回落,8月后昼夜温差大,8月中旬棉蚜基本消退。

2.3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5月,昌吉州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左右,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0%~40%,使苗蚜的始见期及迁入棉田发生期偏晚。二是6―7月,气温较往年略偏低,降水偏多,部分农户在棉田使用黄板诱蚜,减少了部分虫源基数,发生危害较上年略轻。三是个别棉田由于过度用药,导致棉蚜局部发生较重[4]。

3棉叶螨

3.1发生情况

总体呈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15万hm2・次,较上年增加2886.7hm2・次。棉田平均有螨株率2%~10%,局部棉田有螨株率高达68%,百株螨量804头。

3.2发生特点

棉叶螨迁入棉田始见期较晚,发生面积较大,发生危害略轻,棉叶螨扩散蔓延速度较慢,仅局部棉田发生危害重。

3.3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2013年4月,昌吉州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而到5月气温较常年偏低,降水偏少,致使棉叶螨迁入棉田时间偏晚。二是7―8月,昌吉州大部农区温度略高于常年,降水偏少,有利于棉叶螨多点片发生。三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棉花生长苗期,部分农户未采取喷施保护带措施防治棉叶螨。四是棉花生长后期部分棉农放松了管理,未及时进行防治,局部棉田棉叶螨发生较重[5]。

4苗期立枯病

4.1发生情况

2013年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5万hm2,较上年减少3333.3hm2。

4.2发生特点

局部棉田里普遍发现幼苗茎基部受害,出现黄褐色病斑,幼苗死亡率高达1.5%。

4.3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4月中下旬,大的降水天气以及低温天气影响,利于棉花苗期立枯病发生。二是与种植棉花的土壤种类有关,黏土发生较重、砂壤土发生轻。三是农户重视种子拌种,拌种率达到95%以上,抑制棉花苗期病害发生蔓延。四是苗期病害发生期,植棉县(市)农技部门通过农事节目、现场指导,督促农户通过及时中耕、破除板结等农事措施,减轻了苗病的发生危害。

5棉花枯(黄)萎病

5.1发生情况

发生面积较上年略大、发生程度与上年持平,棉花枯萎病发生2666.7hm2,黄萎病发生4666.7hm2。新陆早33号等抗病品种失去耐病性而开始感病。

5.2发生特点

一是枯萎病有2个发病高峰,第1个高峰期在5月25日至6月20日。第2个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后,温度转凉,病情回升。二是黄萎病发病只1个明显高峰,初发期最早6月上旬,高温期发展缓慢,7月下旬后进入盛发,8月中下旬进入高峰,9月还在加重。

5.3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个别地块重茬、连作时间长、田间具有一定菌源,病菌逐年积累,引起再侵染[6]。二是地膜覆盖滴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基本覆盖昌吉州所有棉区,“地膜+滴灌”有助于枯黄萎病的发生。三是棉花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病性在减退。

6其他害虫

6.1发生情况

棉蓟马、棉盲蝽、三叶草夜蛾等次要害虫在局部地区点片发生危害加重,发生面积逾2.7万hm2。

6.2发生特点

发生初期量少,5月中旬左右在局部地区聚集危害。

6.3发生原因分析

农户对棉蓟马等这些次要害虫的认识不清,防治意识淡薄,在发生初期未能及时进行防治,致使局部地块后期危害加重。

7参考文献

[1]吕锡祥.昆虫学通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219-220.

[2]王志坚,贺志强.新疆棉花三虫的综合防治[J].新疆农垦科技,1999(2):12-13.

[3]姚举.新疆棉花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eB/oL].(2011-12-26)[2014-01-06].http:///link?url=9n5ickY0-8xG33ekz5f3n9msl0tqc2snKY9hi1xc2KnkFdaxaHrwmwSGBwoemYmnna_peaDKv2rpoCXiKwur_Kf6r0thqmep312wlewlcKo.

[4]赵冰梅,李贤超,王俊刚.2011年新疆兵团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棉花,2012(3):9-11.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7

一 行道树病虫害发生特点

1 病虫害种类多

汉中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均有病虫害发生,且种类繁多。有资料表明:每种园林植物都有相应的病虫害5种以上,有的植物被30多种病虫为害。香樟是汉中数量最多的行道树种,占行道树总株数的62%。它以常绿、树形优美、寿命长、生长势强、改善环境效果好等优势,深受市民欢迎。随着樟树的广泛栽培,病虫害也相继滋生为害,能为害香樟的病虫害多达30多种,比较严重的有白轮盾蚧、网盾蚧、壶蚧、叶蜂、樟丛螟、网蝽、煤污病、炭疽病、枝枯病等。

2 为害严重

白轮盾蚧严重发生。多数街道樟树白轮盾蚧虫株率高达100%。白轮盾蚧刺吸樟树汁液,使樟树生长不良;传播病菌(如煤污病、病毒病);分泌毒素,刺激嫩叶畸形;分泌蜡状物,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严重者可能导致整株枯死。

网蝽在部分樟树上发生也很严重。网蝽以成、若虫在叶背吸食汁液,叶片正面形成苍白点,背面有褐色小斑点状虫粪及分泌物,使整个叶片背面呈锈黄色,严重的叶片早落。

樟树煤污病偶有发生。介壳虫和蚜虫的分泌物对煤污病的菌丝和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叶蜂、樟丛螟等病虫害也在特定的季节严重为害部分樟树。

壶蚧为害广玉兰、白玉兰、香樟、法国冬青等树木。壶蚧以若虫、成虫刺吸为害,造成树势衰弱,并诱发煤污病,使树冠发黑,严重影响树木观赏效果。

3 外未有害生物不断入侵

近年来,在引进国外花木新品种时,也随之将一些原产世界各地的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我国,并扩散蔓延,如美国白蛾、蔗扁蛾、锈色棕榈象、褐纹甘蔗象、椰心叶甲、曲纹紫灰蝶、红火蚁、剌桐姬小蜂等,对园林威胁很大。

二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1 行道树种单一

目前汉中市的行道树以樟树为主,有的地段行道树全部为樟树,树种单一。单一的树种种植模式对各种虫害发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大量的单一树种给以该植物为食的害虫提供了充足、稳定的食物来源和隐蔽的生存场所。

2 树木生存基础环境差

(1)土壤结构被破坏。由于不合理的建筑施工,破坏了土壤结构,种植树木的地方土质变差,土壤板结、严重碱化、排水不良,甚至混入砖块、石灰水泥块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建筑垃圾,有些地方土层下还有硬化隔离层,使树木生长不良,抗病虫性差,甚至死亡。

(2)树盘面积小。许多行道树保留的树盘面积小,周围满铺水泥砖、沥青或混凝土,土层下还有石灰水泥硬化隔离层,人为阻断了植物根系与地面进行养分、水分和空气的交换。由于通气不畅,会造成根系窒息死亡。树盘小,周围完全硬化,根系只能在树盘附近有限的土壤空间内生长,不易向土壤深层和周围发展,植物生长不良,抗病虫性差。

(3)人为损伤。过往车辆、行人等对树木碰撞挤压,树根盘上放置其它物体等,对树干或根系造成损伤;建筑、经营等活动中向树根盘上倒入热水、碱性水、有毒物质等,也影响了树木的生长,甚至危及生命。

3 园林病虫害防治难度大

近几年大发生的蚧类害虫,体被介壳、蜡质等特殊保护物质,药液不易到达虫体,防治效果差:柱子害虫在树干内活动,潜叶害虫在叶片表皮下活动,杀虫药液不易到达虫体,防治效果也很差;街道树木高大,喷药难度大,加之环境复杂,喷药时还要考虑人、车、房、经营场所等的安全,喷药器械也不能到达树木的各个方位,很难保证将药液喷到树木的各部位,防治效果也就很难保证。

4 园林防治药剂更新滞后

近几年高毒农药的替代更新,原来毒性大、防效好的农药已停止生产使用,农业生产上已有一批高效低毒农药,但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高效低毒农药很少,特别是防治蚧类、柱子类害虫的高效低毒农药更少,价格也很高,致使园林病虫害防治投资大、防效差。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章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意义进行了介绍,对城市园林出现病虫害的原因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意义

以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自然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防治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段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和“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通过改进园林绿化植物的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园林绿化植物及其害虫天敌生存的环境,而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和发展的环境,直接、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建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坚决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为生态城的环境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三、防治原则

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要强调安全为主的原则,要注意对人畜,环境,天敌及植物的安全,尽可能地采取一些物理、生态防治方法和高效低毒的化学药物进行综合防治。

2、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以园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的效益原则,因地制宜地协调好生态、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要用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控制病虫害,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一定要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地把病虫害控制在景观效果允许以下的范围之内,杜绝扩大蔓延。

四、城市园林出现病虫害的原因

1.外来物种的引进

由于城市绿化需要和美化环境,会从其他地方引进不同风格和种类的植物,让城市园林建设的配置和方式更加的多样丰富,但是伴随着异地植物的迁移,也带来病虫害,会对植物造成危害,降低植物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破坏园林生态平衡,严重的会导致植物死亡,从而增加了园林维护的难度;另一方面,园林绿化植物的变化频繁,会导致主要病虫害种类的更迭,比如主要的害虫有:蚜虫、蚧虫、螨虫、粉虱等;由于周围生长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病害,比如溃疡病和枯病等。总的来说,一些固有的病虫害严重影响城市园林和草坪的建设。

2.对园林病虫害控制需要加强

有些地方片面的追求绿化进度,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很容易导致随着外来植物带来的新病虫害,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形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一方面由于生态原因,外来病虫害的蔓延;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对植物的生长造成频繁的干扰,使得园林植物种植结构失调,生长的空间狭窄以及环境不断恶化,无法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需要,天敌不断减少;还会导致园林区域调控能力降低,加深了园林病虫害的发生和长期危害。

防治的难度不断增大

随着园林规模的扩大和植物种类的丰富,对园林病虫害的防止难度和成本也不断的增加,从而造成教的危害和损失,有些害虫生命力较强,适应力较强,不同的药物难以真正消灭;而且有的的植物的病害还具有传染性,给园林病虫害的防止和处理带来很大的风险,增加维护的成本。

4.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首先,农药质量的不容乐观。对农药市场进场检查之后可以发现,“老药新名”“一药多名”等农药大量存在,其中除了假冒伪劣以外,还存在过期农药的问题。其次,农药选择不对口。有时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把植被原本的免疫能力破坏掉,反而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最后,落后的防治手段。

5.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意识不强

由于负责病虫害防治的相关部门不清楚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存在“应急防治为重,化学防治为主”的问题,而且没有合理利用农药、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得防治时间不统一,在化学防治过程中,也存在用药量不准、用药不及时的问题,费时费药又造成污染,导致了不理想的防治效果。

五、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病虫害防治方针。充分利用园林植被的多样化来保护和增殖天敌,抑制病虫害。一般一种病虫害的发生都有较固定的侵染对象,即寄主谱。寄主谱之间的受害程度存在差异,如果栽植树木时根据寄主谱规划栽植不同的树种,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此外,针对本地区多发的病虫害种类,绿化时选用抗性强的树种。

2.引进和输出种苗,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植物检疫法和有关规章制度。从外地引入苗木、花卉、草坪及绿化材料必须先经植保专业人员检查,确无检疫性病、虫、草害,才能种植,若有其它严重病虫害必须经植保人员进行技术处理后方可种植;本地苗圃出售苗木、花卉、草被及绿化材料,严禁附带病虫原出圃;对有检疫性危险病、虫、草害原的进口园林植物,必须在隔离温室或隔离区观察或处理,经一年以上确无危险病、虫、草后才能繁殖或定植。

3.应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制定长期和短期的防治计划。

4.发现危害严重,且大面积发生的,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性采取措施。

5.必须对本市园林植物危害既普遍又严重的各类蚧壳虫、蚜虫、叶螨、粉虱、天牛、木蠡等害虫,以及炭祖病、褐斑病、黑斑病等病害进行综合防治。

6.园艺防治

加强养护管理,夏、秋生长季节应适量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禁止施用未腐熟的堆肥、厩肥、饼肥和植物残体,做好排水工作;删除病、虫枝,挡风、遮光徒长枝;对病叶、病枝、病根、病株应及时集中焚毁;结合中耕(冬耕)除草,消灭地下害虫;有土传病原的土壤,应及时消毒。

7.人工防治

摘除休眠虫体,悬挂或依附在植物体和建筑物上的越冬虫茧、虫囊和卵块、卵囊并集中焚烧;直接捕杀个体大,危害状明显的害虫,有假死性或飞翔力不强的成虫(天蛾、尺蠖、蚱蝉、天牛、金龟子、叶甲);刮刷枝干虫体,要注意刮刷干净,不要损伤枝干皮层。刮除枝干病斑时尽可能不损伤树体,病斑的伤口处应进行消毒(可用千分之一升汞消毒),然后涂抹保护剂(波尔多液浆:硫酸铜0.5公升,加水7.5-10公升)。

8.加强技术培训,对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的大力推广

这需要增强植保技术服务手段,以讲座、热线电话、科技直通车等形式对负责各地区的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部门进行技术指导,使传统的施药理念在根本上得到改变,综合防治技术得到提高,帮助病虫害防治工作人员学会安全、合理用药,降低用药风险,对植物自身的安全进行保障。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广大市场的。要把农业、生物、物理三种防治技术和生态控制技术综合运用,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从而保证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六、结束语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9

关键词:青海马铃薯;病虫害;特点;防治

马铃薯在青海省已经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该省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继小麦、油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是青海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青海省种植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农作物良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青海省马铃薯的生产规模也不断加大。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病虫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也被人们提上日事议程。将介绍几种马铃薯的病虫害及与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仅供青海省广大马铃薯种植户参考。

1青海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病害发生的特点

1.1.1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真菌性病害之一,在气温较高、雨水充沛的7-8月发生的频率最高。根据田间的实地调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极高,对马铃薯的产量带来极大的危害。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发生在叶子部分,基本特征为:在叶缘或者叶尖部分有淡褐色斑,在斑的周围有晕圈,当空气湿度变大时褐斑就随之变大,叶片也变为黑绿色且发软,叶子的背面有白霉。在空气干燥的时候叶子就会枯萎,马铃薯的叶柄、茎也会被传染,有黑褐色斑及白霉的出现。马铃薯的块茎被感染后,表皮会出现褐色斑,发病初期不会变形,但随着浸染的不断加深,病斑会向下延伸并变硬。

1.1.2马铃薯黑茎病马铃薯的黑茎病是细菌性的病害,也被人们叫做黑脚病,发病部位在茎部或薯块上。当马铃薯幼苗时染病此病,会出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小,或者叶片上卷、茎部变黑,最终整株马铃薯萎蔫而死的情况。马铃薯的种薯感染此病,则会腐烂成黏团状而不发芽,或者刚发芽就会烂在土壤中而不能出苗。

1.1.3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的环腐病是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0%~40.0%,危害尤为严重。基本特征为:多发生在马铃薯的花期,从根部叶片开始,并由下向上传染,直到感染整株。病发初期,叶脉由绿变黄,并逐渐变枯,直至整株马铃薯倒伏而死亡。切开马铃薯发病的块茎便能看见里面的维管束变成乳黄色直至黑褐色,皮层内呈现环形或者狐形,所以称之为环腐。

1.1.4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常见的有以下3种:花叶型、坏死型、卷叶型。花叶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匀,叶面黄绿相间或者浓绿淡绿相间,严重的情况下叶片缩小,整株马铃薯会矮化。坏死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片与枝条的茎部产生褐色的坏死斑,严重的情况下,马铃薯的全部叶子枯萎而死。卷叶型病毒病马铃薯叶片自主脉或者沿主脉向内翻转而逐渐变硬,严重时马铃薯的叶子呈现筒状。

1.2马铃薯虫害发生的特点

1.2.1蝼蛄蝼蛄也被叫做拉拉蛄,它用它的口器及前边的爪子把马铃薯的根或者地下茎撕成丝状,导致地上的部分枯萎或者死亡,有时它也会咬马铃薯的芽,导致芽不再生长,致使马铃薯缺苗。蝼蛄在土壤中“开挖”隧道,使幼根失去土壤的滋养,并使其透风,导致马铃薯缺水,最终死亡。秋季时,蝼蛄咬食马铃薯,使其感染腐烂菌而造成整个马铃薯的腐烂。

1.2.2地老虎地老虎也被叫做切根虫、土蚕,幼虫时对马铃薯的危害性最大,成虫是一种蛾,危害性极小。它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苗,在马铃薯苗与地面的结合处把茎咬断,导致马铃薯整株死亡,并把其咬断的苗拖进它的虫洞,危害性极大。幼虫时,也会咬食其嫩叶,致使成孔。也会在地下咬食马铃薯的块茎,致使茎块成孔,或使其感染腐烂菌而腐烂。。

1.2.3蛴螬蛴螬叫被叫做地蚕,是金龟子的幼虫。它咬食、钻蛀马铃薯的地下茎块、嫩根,断口整齐,断绝马铃薯的营养与水分来源。马铃薯的块茎被钻蛀之后,导致其品质下降或者腐烂。成虫,即金龟子还经常爬到马铃薯株上,咬食其叶片。

1.2.4蚜虫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有以下两种:直接的危害,在马铃薯的叶背幼芽上咬食,导致其叶子皱缩、变形,影响其光和作用,使其发育不良;在蚜虫的咬食过程中,有可能把病毒传给健康的植株,从而引发其病毒病,最终造成马铃薯的减产。

2青海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病害防治措施

2.1.1晚疫病的防治措施种植时选用脱毒的种薯:1)种薯的处理。一定要严格挑选无病的种薯,选用72.0%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80.0%的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min,晾干后再种植;2)栽培时的注意事项: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段种植马铃薯;尽量避免雨后的田间积水与偏施氮肥;若发现中心病株,要在第一时间清除;3)药剂的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2.0%的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者云生600~800倍液或者30.0%的百菌清500倍液喷雾来进行防治。

2.1.2黑茎病的防治措施选用抗病的马铃薯品种;要选择无病的种薯,建立无病的留种田,使用单株选优,芽栽或者整薯来播种;催芽晒种,淘汰带病的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来拌种,然后立即进行播种;注意适时进行早播,并注意排水,降低土壤的湿度,采取必要措施来提高地温,以促进马铃薯早出苗;发现有病株时要及时清除。要注意合理轮作换茬,要避免重茬;种薯在入窖储藏前要严格把关,入窖后也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止适度过大、窖温过高的情况出现;药剂的防治:在发病初期,在马铃薯的叶面喷洒0.1%的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铜。

2.1.3环腐病的防治措施建立无病害的种薯基地,繁殖无病害的种薯;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用小整薯来播种;用0.2%的高猛酸钾对切马铃薯种的刀具进行彻底消毒;选用抗病的马铃薯品种,例如下寨65、青薯168等。

2.1.4病毒病的防治措施选用抗病毒病的马铃薯品种,例如青薯2号、东农303、大西洋等品种;在长齐苗之后要采取防治蚜虫的措施,以此减轻蚜虫带来的病害;在发病初期喷洒40.0%的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或者7.5%的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2.2虫害防治措施

2.2.1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地下虫的防治措施秋季收获马铃薯后进行深翻地、深耙地等措施,以此来破坏幼虫、成虫、蛹的过冬环境,减少其数量,减轻来年对马铃薯的虫害;清理马铃薯种植的田间环境,尤其是杂草与杂物,不仅要对其清理还要将其带出地外,以此来减少虫卵与幼虫的数量;使用杀虫剂:在马铃薯插秧种植时采用甲基异柳磷200mL拌种肥施入播种沟内防治。在耕地时,撒于土壤中,毒杀地下害虫。或在插秧种植时把以上农药放于马铃薯苗的根部,来毒杀害虫;灌根杀地下虫:用40.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马铃薯的苗期时灌于根部,每株50~100mL的量。

2.2.2蚜虫的防治措施进行合理的轮作种植;种植马铃薯要远离有病毒的田地;在蚜虫发生的初期,采用40.0%的氧化乐果乳油、灭蚜威500~1000或者10.0%的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稀释喷雾防治。

3结论

马铃薯是青海地区的主要经济和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粮菜兼用、生育期短、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用途广泛等优点,在青海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种植马铃薯的方式较为粗放,马铃薯种植户也存在不重视病虫害的防治的现象,导致当地马铃薯减产,商品价值不高,市场占有率下降。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马铃薯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润唐,邹恒欢,郭志雄,等.湛江地区火龙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中国园艺文摘,2010(11):78-80.

病虫害发生特点篇10

1玉米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1.1玉米大斑病http://

1.1.1发生的特点主要危害到叶片,严重一点会波及到包叶和叶鞘。在田间发病初,开始出现于下部叶片,然后逐步向上蔓延。发病的早期呈现为水渍状的青灰色小斑点,之后沿着叶脉向两侧发展,形成边缘深褐色中央黄褐色的纺锤形或者梭形的大斑点。当温度为18-22℃时发病率增加,尤其是连阴雨天气或者以多雨多雾的天气。

1.1.2防治的方法①为了减少菌量可轮作倒茬深翻;为了减少初侵染源,可彻底地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在发病初期,如果打掉下部的病叶,可有效减轻发病的程度;也可适期早播,能达到避病作用;加强田间肥水的管理,能够提高玉米抗病力。②防治大斑病最根本的途径是选用抗病品种植株。③可采用药剂防治。把百分之四十的克瘟散乳剂稀释500-1000倍液喷雾。若有必要,可间隔七小时左右再次喷洒一次药剂防治。

1.2玉米的粗缩病

1.2.1发生的特点这是一种由蝽象的传播所导致的玉米病毒病,幼苗期受害达五至六叶时症状初现,表现为生长迟缓、病株矮化、大叶片的浓绿和浅绿相间,并且扭曲,心叶呈白绿色,不能够伸展完全,更甚者腐烂至死。分蘖簇生,节与节之间缩短粗肿,大多数的植株不能够抽穗结实,并且抽完雄后雄穗轴有明显的短缩现象,雄花发育不完全,玉米饱粒小,果穗小,有些甚至没有饱粒。该病为玉米生产业中具有严重威胁性的病毒性病害,一有发生,如若防治不当或不及时,都会造成严重的减产后果。

1.2.2防治的方法一是适时早播。二是品种应选用耐病性能较强的。在玉米的安全播种期限之内,越早播种,苗龄越大,发病率也越轻;反之,病害极为严重。三是要及时铲除田间杂草,且要彻底拔除带病植株。能够适时中耕,拔除玉米地边、田间的杂草,破坏了蝽象的生存环境,可以降低蝽象的繁衍。及时铲除病株,把它深埋。四是施药及时、防治科学。用百分之四十八的毒死乳油300ml/hm2加病毒必克450g/hm2,对水350kg在六月初在蝽象成虫出现时按常规喷雾,每间隔3h再喷一次。

1.3玉米的青枯病

1.3.1发生的特点主要发生在灌浆的末期,该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和爆发性的病害,极其容易造成产量的严重损失。玉米一旦感染,就会突然萎蔫青枯,一整株叶子都呈现水烫状褪色干枯;苞叶枯死,果穗下垂;其基部由水浸状逐步变为浅褐色,手握时具有空心感,常常引起倒伏。

1.3.2防治的方法①在栽培的措施上应该尽量注意排水。②选用抗病的品种。③用康正雷、金雷多米尔或者盖克一千倍液灌根。

1.4玉米病的毒病

1.4.1发生的特点苗期褪绿条点状花叶自心叶的基部开始出现,然后没那么那扩展到全叶,叶肉上的组织褪绿呈黄,出现鲜明的黄绿夹杂条纹的症状。严重患病的植株会提前枯死或者不能够抽雄接穗。植株矮化是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病株玉米呈暗绿色,叶肉僵直粗厚,弯曲呈弓状。叶鞘、叶背面和苞叶的叶脉上有明显突起的短条纹,病株的高度这不到正常植株的一半,且不能够抽雄结穗。

1.4.2防治的方法①选用抗病且耐病的品种。②用百分之五十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1125kg/hm2喷雾,早期就把灰飞虱和蚜虫消灭在能够迁飞至玉米田之前。③重视栽培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1.5丝黑穗病

1.5.1发生的特点主要的危害阶段是玉米的开花和果穗,一旦患病整株玉米颗粒无收。

1.5.2防治的方法①选用抗病的品种。②实行深耕、轮作。③早期铲除带病植株,把带病植株拿到地外深埋或者烧毁。④在苗期利用药剂可以提前预防病菌的入侵。

2玉米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2.1玉米螟

2.1.1发生的特点玉米螟会使玉米的水分及营养输导受阻,结实率严重受到影响,造成减收减产。

2.1.2防治的方法首先在越冬的寄主秸秆、根茬、穗轴等阶段应处理好,尤其要在春季越冬时虫子羽化前期处理完成。采用烧、沤、铡、药封切口等等方法,压低虫源的基数,这就有效地减轻了玉米螟的发生。

2.2红蜘蛛

2.2.1发生的特点一般在抽穗之后,红蜘蛛就开始出现危害玉米,被害植株所产的玉米籽粒瘦小,严重造成减产。

2.2.2防治的方法①消灭掉越冬的成虫。在早春和秋后时节灌水,有利于消灭大量越冬的红蜘蛛。②用40%的乐果乳剂和20%的三氯杀螨醇调和稀释1000-1500倍(1:1),效果更佳。达到药剂防治。③利用天敌。食螨蓟马、深点食螨瓢虫、草蛉等都是玉米红蜘蛛的天敌,利用这些可有效除掉红蜘蛛。

2.3蚜虫

2.3.1发生的特点成虫专门选取嫩茎和叶背上吸取汁液,使得受害作物叶片卷缩,禾苗萎靡,导致死亡。老叶遭受迫害,提早干枯掉落,缩短了结果期,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2.3.2防治的方法①利用天敌。蚜茧蜂为玉米蚜虫的主要天敌。②用百分之五十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1125kg/hm2喷雾,可达到药剂防治。

2.4地下害虫

2.4.1发生的特点蝼蛄、蛴螬和地老虎等最为严重。经常咬噬玉米的根茎或根、幼苗,导致缺苗、死苗、断垄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