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十篇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十篇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04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商务英语;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现状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务英语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宽,课程门类不断增多,科学合理地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的迫切性越发显现出来。

国内的诸多应用型高校近年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各校的教学背景不同、办学经历不同,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观也有所差异。今年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各院校都非常重视课程模式的改革,对传统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做了一些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行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在传统的语言知识(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译等)和商务技能课程(如英语函电,外经贸英语会话、英语洽谈、商务英语口译等)的基础上,增设了专业知识类型课程(如国际贸易与结算、国际金融、经贸合同、国际商法等)和背景知识类型课程(如英美文化、英美报刊选读)。这种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完全按学科和专业设置课程的做法,突出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拓宽了文化和经贸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课程交叉重复、分化有余、综合不足、缺乏理论依据,未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人才素质观,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有些高校认为大纲制定和课程设置完成以后还可以征求学生未来的目标工作单位,如外贸公司、三资企业、外经贸管理机构、银行国际业务部、涉外保险机构等的意见和建议。有些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根据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依托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型训练,增设《商务英语口笔译》、《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等专业类商务英语课程。同时,依据国际国内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的,将商务知识类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设《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金融》等基础课的同时,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或高校专家以具体案例形式,开设一系列讲座,重点传授商务英语实践中所须掌握的《商务谈判技巧》、《报关实务操作》等相关课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得切身实践经验,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课本与实践活动接轨,提高他们日后成为贸易人才的可能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培B方案:(1)英语专业课程+商务英语课程;(2)商务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程+商务英语课程(全英文授课);(3)商务专业课程+商务英语课程+英语专业课程(中文授课);(4)英语专业课程+商务专业课程(英文授课);(5)商务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程(中文授课);(6)商务专业课程(全英文)+部分英语语言课程。

从上述6种教学方案可以看出,第一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课程+商务英语课程”把商务英语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模块来授课。即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学习英语课程,到大三时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有些学生选择商务英语方向。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授课以英语为主,辅助学习商务知识。这样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英语功底。不足在于,教师多为英语专业出身,缺乏商务知识背景;教学编排凌乱,缺乏完整的商务教材体系;在大多以英语专业背景的老师带领下,学生容易侧重语言方面的学习而忽略课程本身的商务性质。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把商务英语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是单纯坚持“英语本色”而忽略了“商务特色”。随着高校与市场接轨的程度加深,很多院校不再采取第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其余五种带有“商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但从上面第三、五、六这三种教学模式上来看,似乎又忽略了英语的基础作用,而带有“商科”之嫌。尤其是第三、五这两种教学模式采用中文授课的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的学习商务知识,但是这不免忽视了英语的文化环境,不利于对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又脱离了“英语本色”。第六种教学模式明显带有很强的“商务性”,过分的强调商务专业,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算作商务英语专业。比较而言,第二、四种教学模式较为理想,在英语授课的背景下学习商务知识,这样不仅没有脱离“英语本色”,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商务特色”。尤其是第二种教学模式,在学生懂得一定商务专业知识后再辅助以英文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懂得一定商务背景的情况下,于英文学习中灵活应用,最后向“商务英语课程”过渡,这样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衔接。通过对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商务英语这门课程到底是坚持“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是学校对该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有些高校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教学模式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1]彭俊;如何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基于“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71期.

[2]王立非;李琳;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J];外语界;2013年04期.

[3]王蓉梅;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罗海蓉;浅谈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2

>>高校研究生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高校研究生学籍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高校研究生体育课选课现状与对策分析河南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阻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地方性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创新与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现状分析及工作创新研究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研究生课程中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湖南省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问卷调查的分析与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5-1-21.

[2]章婧,万明,张淑林,等.营造质量文化氛围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3]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

[4]陈子辰,许为民,林伟连,等.新世纪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吕红艳.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及提升路径[J].江苏高教,2013,(05).

[6]林畅,许文年,周晓婧.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与教育对策分析――以三峡大学研究生创新素质调查为例[J].三峡论坛,2012,(1).

[7]谷喜岭.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报业,2011,(10).

[8]姚晓咸.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22).

[9]于佳宾,王维.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商业时代,2013,(20).

[10]何德忠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11]张宁.研究生创新素质之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2]邵永斌.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J].职业时空,2010,(3).

[13]谢晨岚.浅谈对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理念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9,(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3-29.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3

>>尼尔的生命化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试析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非美”现象身体哲学视域下的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路径探析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评价的困境与反思浅谈我国学校教育法治化存在的几个问题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引入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影响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我国学校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现状及问题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现状试析我国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浅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设施运用的现状我国学校电化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学校教育的概念及教学模式之研究微博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我国学校卫生监督的现状与发展浅谈我国学校体育督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现状与研究展望浅析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闫幸,常亚平.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9).

[3]刘芹妹,孟琦.twitter,向教育“推”来了什么[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107-110.

[4]郑燕林,李卢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9-32.

[5]成清.微博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6-128.

[6]徐小庆.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探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7]陈济晗.从学习者的动机视角研究微博的高校教育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8]王萍.教育微博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8):21-27.

[9]李超.微博在国内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131-134.

[10]汪敏,林筑英.基于微博的混合式学习研究[J].新课程(上),2012(12):114-115.

[11]高国华.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

[12]周月.微博在大学生远程学习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4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5

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

>>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现状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述评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初探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及启示大学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及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研究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质量保障机制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缺失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构建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究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浅析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建议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模式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金保华,王英.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4):1820.

[4]王战军,廖湘阳,周文辉,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2.

[5]王素梅.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67168.

[6]BransfordJD,SchwartzDL.Rethinkingtransfer:aSimpleproposalwithmultipleimplications[J].ReviewofResearchineducation,1999,(24):61100.

[7]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8]廖来红,郭建如.科研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系统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2021.

[9]黄宝印,徐维清,张艳,等.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9.

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internalqualityguarantee

mechanismforpostgraduateeducation

―empiricalanalysisbasedonmastergraduatesinaBeijingmunicipaluniversity

HoUYing,YanGQing,LUoLin

(Graduate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6

2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研究 

8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信息检索模型——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9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1应用几何画板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研究 

12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原理、设计与应用 

13基于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4webCL的基本理论与系统实现 

15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

16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17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8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20internet创新学习环境研究

 

21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 

22学习对象理论与网络课程开发 

23上海市综合高中的发展研究 

2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 

25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26临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7四川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察分析 

28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29信息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0普通高中职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1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轨迹透析(1985—2000) 

3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 

33企业e-Learning与学习型组织创建

34信息化社区教育研究 

35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6校本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研究 

37信息技术在高等工科院校《数控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8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39我国纪录片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40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整合的“五步教学法”及其应用研究

 

41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模式研究 

4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43基于多媒体教室的CpSL教学环境的研究 

44教育技术学之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45从信息科学角度对网络课程信息的研究与组织设计

46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与分析 

47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48基于网络的班级课堂协作学习研究及其过程设计 

49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问题研究 

50多媒体课件中不同色彩文字材料对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51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 

52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 

53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4概念图工具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五年级个案研究 

55参照SiF规范的emiS升级模式研究及其简化实现

 

56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究 

57中小学音乐教育主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58基于webSphere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59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库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60基于web的远程答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61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62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63导生角色研究 

64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任务驱动的流媒体答疑教学模式研究 

65《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66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7甘肃省城市中学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68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 

69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70网络学习日记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71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实践研究——《学习论》中的探索 

72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 

73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GBS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与实践 

74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 

75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设计

76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 

77中小学英语教师iCt技能体系研究 

78网络课程中电子学习档案设计与制作的研究 

79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0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81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82多媒体教材制作系统设计与开发 

83远程多媒体信息实时播放系统开发研究 

84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85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

 

86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87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88甘肃省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9卫星宽带远程环境下甘肃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 

90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学平台的搭建

 

91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92考试分析系统和标准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   

93中医痛风临床诊治智能Cai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94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 

95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师范院校职前培训模式探索及资源整合

 

96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研究 

97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98网络学习中的动机策略研究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7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研究生价值取向实证分析研究生教育现状满意度的实证分析普通高校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证分析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博士研究生区域流动的实证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证分析关于中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分析原油交接产生计量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计量方法分析与建议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音乐能力影响中国研究生英语语音能力的实证研究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高校研究生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利用计量分析法研究在校研究生人数变动企业能力计量方法研究现状及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戴平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J].统计教育,2007(10):26-28.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5):9-13.

[3]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15-25.

[4]王万B.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181-210.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86.

[6]支小军,刘永萍.计量经济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7-28.

[7]刘竞哲.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2):108-112.

[8]王红.中美经济学课程教育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5(4):55-59.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8

关键词: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80-02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水平的日益发展,按一级学科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和现实。相比过往的二级学科或者按照具体研究方向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模式而言,这是一种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在遵循学科特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改革的力度。

一、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反思

作为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状态,体现出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状态,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定位、招生制度、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实践教学等环节和要素。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围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我国不断呈现出各种新的方式和方法;在理论探索和总结层面上,应该说,围绕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自有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就相继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对象。

在欧美等国家,学者们注重从比较的角度对研究生培养的特征和方式进行梳理。如:乔治・沃那达克思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公办研究生教育》,对各国研究生教育的模式、管理、规模、数量等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总结,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展现出了不同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特征;伯顿・克拉克的《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一书,以德、美、英、法、日五国为比较对象,对各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科研基础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原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欧内斯特・吕德的《高等教育:英国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和克利夫顿・F的《悄然成功: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分别详细介绍了英国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相比起国外的学者而言,国内的学者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类型进行了一定总结与分析。如:李盛兵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该书探讨了研究生教育模式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陈学飞的《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以德、美、英、法为例,较系统地描述了这些国家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和现实状况,分析归纳了其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符娟明与迟恩莲合著的《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以较大代表性的苏、美、日、德四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阐明了这些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生教育的模式、主要的方针政策和改革举措。

当前,围绕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主要体现为这样的特点:一是注重对研究生现有培养模式类型的总结与分析;二是注重对不同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做出比较与描述;三是对一级学科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与应有的关注。当然,一级学科背景下的硕士生培养,作为一种新现象,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二、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意义

探讨和创新一级学科硕士点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培养方式不断变革的现实因素,着眼于通过创新培养方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在理论素养和综合运用方面有利于增强硕士生创新能力。进行这种话题的思考和讨论,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解决一级学科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切实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全面展开一级学科背景下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还是当前的一个新问题、新现象,改革与创新一级学科背景下硕士生培养模式是当今时代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针对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工作展开思考,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形成新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并及时地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它有利于创新硕士生培养模式,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利于建设一级学科背景下应有的新模式,切实提高硕士生创新能力。探讨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硕士生培养模式的要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团队、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明确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创新一级学科背景下的硕士培养模式,对于深入改革硕士生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引导意义,对于全面激发教学资源、优化人才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具有一定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有利于深化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推进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当前国内关于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基于二级学科视野展开讨论,围绕二级学科硕士生培养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对自2011年才在全国推行的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探讨,尚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所以,在理论总结层面,这种思考对于深化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有利于认清不同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与性质特征,有利于从教育本质层面认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推进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进而有利于指导实践操作。

第四,在操作层面,展开对硕士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团队、培养过程、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对于一级学科背景下硕士生培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与引导作用,操作性强,指导意义突出,能够有效满足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新需求,能够指导或引导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性。

三、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目标和路径

创新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主要目标就是:以一级学科硕士点发展为研究背景,以培养模式改革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以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设置、探讨导师团队的协作对策、探寻培养过程的完善途径等问题,进而在系统上整体完善硕士生培养模式。

围绕这样一种目标,需要创设新的路径,具体包含以下五个主要内容。

第一,深入探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一级学科往往涵盖了不同方向和领域的多个二级学科,这对硕士生的培养提出了多领域、多方向、多知识层面的挑战,也对硕士生培养的过程、环节、关键点等过程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涉及学生层面的知识构成和理论素养的培养问题,学生既要具备一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又要具备二级学科乃至三级方向的研究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涉及教师主体的手段更新和培养方式问题,既要考虑到同一学科的基本通用方法和理念,又要强调不同方向领域的特殊路径。归纳起来,主要的关键要素是,培养理念、培养制度、培养队伍、实施方式这四个方面。而围绕这四个方面的任何一点,都是一种非常复杂和系统的组织形式,需要不断打造和完善。

第二,不断探寻硕士生培养目标的优化路径。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硕士生人才的规格和内涵,是体现硕士生培养理念的总体方针和基本原则。因此,培养目标的设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性和灵活性。针对一级学科硕士点硕士生培养方式的特征,一方面要基于一级学科的整体视角,立足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更要着眼于硕士生的发展趋向和职业规划,兼顾学科整体要求和学生个体特性,做到两者的最佳结合,形成一级学科背景下的硕士生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在整体上要有宽泛性,在结构上要有针对性,在横向板块上要有特色,在纵向线条上要有亮点,从而总体上成为具有一级学科基础、拥有二级学科能力、具备三级研究方向的综合型创新性人才规格。

第三,创新一级学科背景下硕士生课程设置。课程是载体,是重要的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媒介。一级学科背景下硕士生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知识面的宽广性和综合性,也要呈现出知识面的交叉性和层次性。既要能充分彰显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又要能有效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方向性。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注重多样与交叉的整合、注重基础与前沿的互通,这是一级学科背景下硕士生课程设置应该注意的基本原则。

第四,积极探讨一级学科背景下硕士生导师团队协作对策问题。分析导师应对一级学科培养的方式与对策,探讨导师间的跨方向整合与协作方式,研究导师团队的组建与发展策略,这成了一个新问题。一级学科的宽广性,不同于传统的二级学科或者具体研究方向,它在客观上需要导师队伍开展协同指导,需要导师队伍形成整体互补格局,需要导师组更新理念,采取新的合作方式,方能有效形成合力,达到一级学科培养的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要突破传统只有一个导师的观念,而应该树立起要面对一个导师组的认识,更需要具备灵活的接受方式,形成自我的判断。因此,导师之间的协作与互补,导师组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不断探讨和更新。

第五,尝试建立一级学科背景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评估方式。对培养质量的评估,也即培养评价,探讨衡量把握新的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估方式,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这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机制。首先,要着眼于学生角度,学生是否真正受益,是否真正建立起一级学科的理论素养和基本视野,这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其次,要对学位论文、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建立一种考量机制,学位论文是关键点,研究能力是核心要素,综合能力是最终目标,三者都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观测点。再则,要充分考虑来自社会或者市场的评估指标,从第三方的角度衡量培养质量,并不断以此加以改进和完善。

总体而言,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理念到目标,从课程到实践,从导师到学生,从实施到评估,所有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对这个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目标是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这种整体工程进行创新思考,是研究生教育现实发展使然,也是研究生教育内在规律之要求,值得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二十个问题[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2).

[2]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3]冯斌,张伟,何跃,童洪志.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现状与反思[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9

1.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开展了积极的探究活动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公认的基本教学模式为: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检验假设、表达或交流结果。

2.研究的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中学化学教师提高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全方位认识,有利于中学化学教师科学地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化学新课程的宗旨。

3.研究的目标

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探究活动模式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将探究性学习活动常态化、生活化,为中学化学实施探究课堂教学提供范例,为广大教师从事探究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形成探究性教学的较为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常见的几种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1.有的学者主张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检验假设、表达或交流结果。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探究是多方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搜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3.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过程主要由8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三、中学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设疑激趣是前提。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

2.质疑探究是基础。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讨,边读、边议、边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化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3.辩疑解难是关键。针对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或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探究,同时还可运用实物模型、图表和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和生动的语言描绘进行形象化教学,想方设法架设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将看不见摸不到、微观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比喻,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积极讨论探究,诱导学生辨析疑难,以辩激思、以辨明理,使学生在辩疑解难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还要有所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释疑检验是重点。在探究疑难、辩明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适时恰当地给予精讲评价,通过巩固练习,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共性,突出特征,找出知识间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篇10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我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问题情景是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其中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任务。课堂中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成了天经地义,学生不敢向师道尊严的老师质问、发难,否则便视为大不敬,甚至答得偏离所谓的标准答案,便视为“捣乱”,强加批评、斥责。因而学生学会了“答”,不会、也不敢问了。这样的结果是课堂上有问有答,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而问题探究教学则以问题为中心,不断让学生提出问题、感知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

   根据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及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动态,我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景——激问;指导探究——解问;延伸拓展——生问这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问

   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问题要素可分为:目标状态或终点状态;对问题作出给定条件或事先描述的初始状态;一系列中间状态,它用以描述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解决的途径,三种状态构成了“问题空间”。因而,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终点状态,呈现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探究做好准备。比如在教学“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在和商品打交道,请同学们判断下面所列情形中的物件是否是商品:同学手中用着的笔;家里使用的自来水;商店柜台里摆放的文具;教室中供同学收看的电视机。我们为什么要到商场去购物呢?怎样才能使购物成功呢?从日常生活中设计情景,并确立问题的终点状态即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这就使学生产生问题心理状态,有一种疑惑、好奇,激起了极强的探究欲:到底什么是商品?作为商品应具备什么条件?商品和非商品该如何确定其“身份”?到底是商品的什么属性使我们去购买它?为什么能购买成功?当然激问的方式还有很多。总之要让学生上课时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带着好奇来学习新知识。

   2、指导探究——解问

   e.D.加涅在《学校学习认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三方面,解题者构建问题的表征;搜寻问题空间(激活工作记忆中的知识和运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对解题结果成功与否进行评价。e.D.加涅认为,在这三方面中,问题表征最为重要,因为不同的表征往往决定了解题者在问题空间中如何进行搜寻。所以无论学生提出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问题时,都要对问题进行表征,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最终呈现给全体同学讨论、自学、探究,通过师生间多种方式多方位的交流、解疑,形成新知识。如学生对出示的四种物件进行了判断,对手中的笔和教室里的电视机是否是商品产生了争论,经过讨论最后集中到对“用于交换”该如何理解,这时我指出“用于交换”是指劳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否则它就不是商品。在商场买的电视机放到教室供我们收看,这就使它由商品转为非商品,如果为了更新电视机而把它卖到旧货市场去,则又由非商品转为商品,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明确了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继而探讨为何去购物,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并进一步发现商品的使用价上值是多方面的,是物品、劳动产品共同具有的属性,它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那么为什么能够购买成功呢?有许多同学认为是因为商品能满足我们某方面需要的属性存在即使用价值,经过自学、讨论、探究得出不同的商品之所以交换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时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属性。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交流,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最后总结评价归纳,上升到正确的价值观。在指导探究——解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三导:导思、导议、导评,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探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

   3、延伸拓展——生问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将产生很多新问题,如商品是怎样产生的?伪劣产品是否是商品?不同商品为什么会有不同价格?怎样才能买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商品?怎样净化我们的商品市场?商品除了特定的使用价值外还有其他的有用性,能否利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思维挖掘其多种的有用性为我们充分地利用?如自来水可以淘米、洗衣、洗菜,使用过的污水还可以清洗居室、浇灌花草,众所周知,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危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来节约用水?能否设计一个家庭节水或学校节水的方案?这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应延伸、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教室,走进研究性学习。

   三、对开展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1、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是问题探究教学的前提

   学生有无强烈的提问欲望,能不能提出问题,敢不敢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多少会对老师有所敬畏,总认为教师是正确的,对课本、老师质疑被视之为“大不敬”,如果加之教师的不屑或不耐烦,甚至斥责的话,就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不仅学生没有“问题”,有“问题”也不敢问了。教师应改变观念,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如能平等地、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为经师的架子和面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地鼓励学生,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旺盛的热情,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教师良好的素质,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开展问题探究教学的关键

   要求学生能问、敢问、会问,首先教师要具备“问题意识”,能够改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让学生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诱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知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识。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面对学生大量的问题,不仅不要怕被学生“问倒”,而且要为你能被学生“问倒”感到高兴。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和学生讨论交流以及课后和学生一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紧密结合。

   3、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探究是问题探究教学的核心

   问题的创设是手段,引导探究才是目的。问题探究教学就是使学生处于问题情景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的思维经历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同时,问题情景能激起学生认知心理的冲突,动摇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聚焦问题,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现今学生明显敢问了,不但敢质问同学,也质问老师。不仅问多了,学生也逐渐掌握了提问的技巧,问题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学生乐问了,提问已不再成为学生的一项任务或一种心理负担,而是一种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手段了。很多同学变得喜欢问问题,变得更关注生活中知识的应用,能够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问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又可很好地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达到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融合,培养了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