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十篇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十篇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02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1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浅谈教育中的法治化与人文关怀教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试论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教育中竞争机制与人文关怀教育的博弈分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思考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作用及运用策略浅谈“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生物学教学中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初中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策略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与人文熏陶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研究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策略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关于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0年7月29日电.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新华网.http:///2010-07/29/c_12388761.htm.2010年07月29日18:03:11.

[3]人文教育.百度百科.http:///link?url=-8C2bdZla2ext2cFvYD0Leay6wiyYjZRpmomZe9opda9ejaV

Bb3SoClmDxz9njic4U7ixLBJKCL1RDKuxiCeRq.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2

我们的时代好像是拒绝深刻的,否则,肤浅就不会成为时尚。无论在思想的世界,还是行动的世界,深刻总处于边缘。这大概也是我们的教育缺乏深刻品质的时代性依据。正因为缺乏,人们才会呼唤,才会深切地感受到缺乏深刻品质的教育是怎样的孱弱。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思考,对教育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了。教育学,作为人类知识家族中的一员,仍在把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引向深入。因而,我们呼唤教育的深刻,无疑是在教育实践意义上进行的。既然是在实践的意义上谈论教育的深刻,那就不该是一件玄虚的事情。人的认识触及事物的本质便为深刻,人的实践若能在本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深刻无疑了。进而,教育的深刻,意味着体现了教育最为根本的属性。由于教育是具有教育性的人类活动,所以,教育的深刻,应当体现为教育过程鲜明的教育性。教育性,就是内涵于教育的干预性、关怀性和策略性。

干预是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教育无论怎样的简单与落后,都会是一种干预。照这样说来,教育的深刻与否和干预应没什么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干预是教育的本体,反被淹没在教育行动的流动之中。古老的教育传统所强调的教育职责,始终是以知识的传授、品德的示范为要义的。反映在教育过程中,就出现了教师所做的一切多是围绕着知识的传授而进行,对于学生心灵的干预,即便存在,也不是基于计划的行为。干预,事实上就没有被纳入教育的正当内容之中,以至教育虽然也被俗解为教书育人,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基本上仅是一个教书者。教者之于教育者,是简单的角色;教若一定要算作是教育,就是一种肤浅的教育。没有明确干预意识的教,很容易与学生的学平行存在与运动,结果当然是教的成功不等于学的成功,教的失败也不影响学的成功。更有趣的是,即使是教学和谐,双双成功,教师也不见得知道自己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干预是一种强力意志,是相对成熟的教育者代表社会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把他们引向人类主流文化所期望的方向。意识到这一点,教育者及其教育恐怕才有可能走向深刻。

关怀是教育重要的精神内涵,它使得具体的教育行为在我们的思想中不再单薄,而是能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人的行为意义,并不能通过单个的行为本身显现,必须把单个的行为置入某种联系之中才能够显现出来。行为被置入的联系越是宏大,它的意义就越是深刻。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育就不再是发生在亲子之间、长幼之间、生产生活之中的朴素的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集团以至人类整体的意志。这种意志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表面看来越来越指向有形的生产系统,而其深层的和终极的意义是指向人类自身的。经济指标的追求,的确让教育系统越来越工具化了,但这绝不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当社会把教育工具化的时候,教育系统内部的工具主义常常会变本加厉,被沦为各种类型工具的,当然就是学生。学生一旦成了工具,在教师的眼中也就无所谓可爱或可憎,目标牵动人的情绪,谁会把关怀投给工具呢?所以,教育过程里就少了来自于人类整体的关怀,少了教师对学生生命及人生的彻底关怀。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脸上的中性表情中夹杂着表演似的微笑,可以听到教师毫无惭愧地把教育学生的责任推卸给或有能力或无能力的家长。我们一方面可以判定这样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判定这样的教育是肤浅的。

相对于干预和关怀,策略对于教育来说是锦上添花的。如果可以说干预和关怀造就了教育的灵(关怀)与肉(干预),那么,策略就是使这个灵与肉构成的教育机体实现其价值的实践智慧。智慧与深刻具有天然的联系,因为智慧是一种认识和实践的敞亮境界,这也恰是深刻的表征。不讲策略的教育过程是混沌的朦朦胧胧,不仅自身是浑浊的,任何关于教育的理性经过其中,都会变得无趣,犹如深刻的思想在肤浅者那里并无尊严。教育在最初是无所谓策略的,处于简单、朴素却不能说是肤浅的状态。简单、朴素和肤浅的本质区别,在于简单、朴素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历史状态,而肤浅则属于同一种历史状态中的低级与落后。在教育的萌芽时期,策略是未来的事物,教育没有策略属于正常;在教育基于思考的时期,策略成为一种进步,没有策略就属于肤浅,若还有知策略之事而不讲究教育策略的,则近于野蛮。策略是人对于道路的思考。按照工程思维的结构,人的思维会在目的和手段之间运动,策略显然是针对于目的的手段的思考。从对手段有思考的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摆脱本能、经验及传统的束缚,也就开始从日常思维向专业思维迈进,这当然是从肤浅走向深刻的坚实步伐。今天的人类教育具有专业的教育理论支持,专业化已经成为明确的进化方向,教育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在整个的教育研究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策略和不讲策略的教育,必是肤浅的。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3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策略教学的加强既是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本身的需要。对于教材中新出现的这一内容,并结合我市这两年开展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题研讨活动,但是一线教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以及对如何开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与不解。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忽视其多样性和相对性。

关注策略教学首先就得思考“什么是策略”,就像“什么是时间”一样,“什么是策略”也很难给它一个严格的大家都认可的定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策略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体验策略、形成策略,也不需要对“策略”是什么意思进行过多的说明或解释,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策略”的含义就可以了。相对于具体命题和方法而言,策略是一种比较宏观的思考问题的思路,其背后可能蕴涵着某种或者某些基本的思想与方法。策略与方法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策略比方法上位,如果说“方法”是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手段与行为,那么“策略”则是选择和使用方法的指导思想。策略比方法内隐,如果说“方法”有时还可以由外部赋予,而“策略”则完全是自身内部形成的。小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表现为:积累了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形成策略的前提),对合理地使用方法有所体验、有些经验(这是策略的重要成份)。

二、认为“策略”需要专门集中性教学,忽视平时的渗透孕伏。

我经常去低年级听课,发现低年级教师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四年级才进行教学,低年级没有这一部分内容,所以不用管。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在传统的应用题中才用到策略,平时的其他教学中没有这个要求。苏教版教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列作为教学内容,始于四年级。四上“列表”,四下“画图”,五上“一一列举”,五下“还原”,六上“替换”,六下“转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等到四年级,才去关注“解题策略”的问题。实际上这方面内容的渗透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大大提前。这样做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一个解题方法、策略的获得,是逐步领悟、积累的过程,需要一定的重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学生一旦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可以大大促进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渗透,宜早不宜迟,早起步,早受益。不能认为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中才运用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解决问题中的策略进行有机指导和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上我谈了两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理解上的偏差,下面我针对理解上的偏差再来谈谈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教学策略。

一、解题――不能“就题论题”

只求结果提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部分教师感觉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马不停蹄罗列各类题型,学生埋头苦干于题海之中。学生只会解决做到过的类似问题,一旦碰到更复杂或灵活一些的问题就显得一筹莫展。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过分注重解题的结果,忽视了策略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为形成策略服务的。教材提供的例题和习题只是提供了形成策略的载体。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策略的形成,体验策略的价值,才能真正形成策略意识。可见,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解题模型,并最终形成策略,而不再是简单的就题论题。

二、策略――不应“一厢情愿”主观给予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应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识”。如,体会策略的特定价值与意义,掌握策略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能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匹配,主动运用策略,获得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等,它更多强调“过程”的价值和策略的丰富内涵。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解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而不单纯是通过解题告知策略。

三、思考――不可“蜻蜓点水”只走过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虽然数量关系的阐述不需要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这并不表明,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于经验层面即可。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思维――不该“可有可无”浮于表面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发散性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数学学习,其本质就是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因此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展开主动的探索性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策略的感悟和提升的过程,而策略的提升应与数学思想相贯通,并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问题纷繁复杂,决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很多时候解决问题并不仅仅是一种策略的应用,一个数学问题摆在面前,其思维的触须是多端的,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思考解题的方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在解题实践中还需要学生注意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和教学的逻辑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把策略运用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蒯超英著:《学习策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56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1]。人类的生命经验,经过不同形式“教”与“学”的活动历程而传承。教学活动是一种教与学双向回馈的历程;因此,教师在各方面宜充分掌握教学必须变化的精义,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有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据此,一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选择教学策略成为教学成败的重要关键,教师必须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并加以观察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态度,详细考虑此教学策略与学生的风格态度是否相宜,如此才可达承前启后的教育目的[2]。换言之,教学法或是教学策略为教学上的一种计划或组型,可提供教学者设计课程或其他情境中面对教学目标的参酌方向,例如课程内容设计、教材分析、班级经营等,目的都在于使学生更能有效达成学习目的。所以了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意义成为现今初中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先备知识之一;因此本文透过对策略的定义与意义做先期了解,继而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定义与意义进行探讨。

1策略的定义与意义

1.1策略的定义

策略通常是用于军事战略层面的方法或程序。策略是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它必须利用内在心理历程,以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策略形成必须具备问题情境、认知压力及冒险性等三个条件。由策略条件的分析中,更可以发现不管是学习策略或教学策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功能;因此策略之意也包括教师所使用的一切教育方式与手段,并透过此方法或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标。综合言之,策略意指学习者必须学习在不同情境下选用适当的特定策略,且此策略为一完整性与多元性的整合,例如:什么策略最适合用来学习困难(容易)的教材;什么策略对不同类的学生最有效;故,策略也可说是教师使用一连串的方法或教材,来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并达成教学成长的过程。

1.2策略的意义

策略是有意义的、立即性的、有弹性的计划,对高层知识强调推理与批判,并引导读者对课文建构意义。paris认为一个成功的策略训练必须具备下列的条件:第一,学习的策略必须是有意义的,而且具有功能的;第二,学习策略的教学必须考虑到要运用何种策略、如何应用、何时使用、为何使用等;第三,教学或训练策略,应获得学生的认可,即它是有用而且必要的;第四,策略的应用须配合学生所知觉的物理条件,因为学生个人对生态条件的归因会影响期待心理,因此配合其生态观点有助于策略进行;第五,有效地产生、应用各监控策略的责任,应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第六,认知策略的教材必须与实际生活配合,而且能随时考虑学生需要,以提高学习动机。所以,策略的意义是深远、宏观的,如何把策略转化成行动方针,并随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搭配各种学说的理论精华,以有效达成教学方针,并把握住教育理念与执著,方可把策略之实施与流程化为更有效率与效能的结合。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定义与意义

2.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定义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是一教学活动,而这教学活动是经过一段时间,且欲达成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在认知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们的引导者,教师如何针对学生们的回馈予以引导,使学生们得以修正思考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运用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教师在教学历程中,应针对学习者的认知历程,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决定策略的来源不外是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社区、教师与设施等[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则是指在一个教育的情境里,教师呈现教育内容,并用以协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目、单元或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方法、技术及程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是:思想品德教学,乃在教育目标下,是一有计划、有目的的历程,教师依据学习的原理原则,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或学习集团为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2.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实包括组织教学法、架构完整的教学单元、与确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准备等一系列的工作。在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本身的意义时,通常涉及有关教学的两个概念:第一,在教育心理学上讨论如何教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其次,在学校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学法。任何教学法只有适用与否,没有好坏之别[4]。

2.2.1教师取向的教学策略

教师取向的教学策略,又称之为直接教学。教学活动的进行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第一,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第二,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这是个体吸收新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处理过程。第三,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新知识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新知识遗忘的原因,是学习时重复练习程度不够,致使在短期记忆阶段过后,转眼即告遗忘。第四,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在及时练习阶段结束之后,如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已正确地学习到新知识,就可放心结束此节的教学。第五,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按心理教育学家的建议,学生课后的独立作业,在难度上以不低于自己完成90%为原则。如此始能符合后效强化原则,继续保持学习动机,愿意自行完成作业[5]。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5

1.重视影视教育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2.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

9.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22.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32.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综述

33.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50.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1.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53.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立体架构

54.秦皇岛市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

55.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影视教育

56.国际影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唐纳德·J·泽坡拉访谈

57.构建高校影视教育新机制

58.影视教育中的实践主义新探

59.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

60.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影视审美教育

61.论高职院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迫切性

62.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63.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64.略论加强影视教育中纪实素养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65.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 

66.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7.影视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多元方式

68.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探讨

70.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71.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以信息革命为背景的视听媒介——对21世纪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74.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对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调研

76.2015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77.现代影视教育的四个知识层面与任务型课堂模式

78.当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影视教育

79.我国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8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81.影视教育与艺术课程

82.新媒体传播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综述

83.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问题研究

84.影视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义及对策

85.江苏高校本科段影视教育现状与问题

86.影视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87.浅论高校影视教育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关系

88.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

89.高校影视教育与教学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选择

93.浅谈影视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94.高校影视教育中DV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综述

96.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97.浅析影视教育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98.论影视教育的方式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生成智慧教学方式

智慧是人类大脑思维的独特产物。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一项伟大的体育教育宣言。这个宣言的核心理念就是召唤人们做“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拥有体育知识、技能的根基,更关系到学生智慧能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生成。

一、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怎样才能生成智慧

既然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方法并最终潜移默化地生成智慧,那么在体育课堂教育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如何做呢?

(一)生成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很少真正具有创新的思维或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规则、上课程序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即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创新思维和积极创新。

(二)增强执行能力

如果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策略教学的源泉的话,那么,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就是将甘泉洒在教学实处的工匠,这个工匠要具有执行和落实策略的能力。

二、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何以生成智慧

学者吴甘霖分析了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九种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阿基米德支点。

要实现体育课堂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关键在于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好、更强、更有效。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好,在于它更多地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同时获得;在于它更多地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于它更多地突出了学习策略获得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内在关系的形成。

三、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应该生成智慧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效率提升策略

一、小学教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改革以实践而言在教育中取得越加重要的作用,作为改革系统工程之中的生力军,取得了活力课堂,高效课堂,自主课堂的成绩。以当下教学来说,普遍为低产出,高投入,轻实质,重形式的教学方法,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一)、重视抽象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育之中引发出重抽象轻视形的现象,引发了学生动手能力不足。针对教学来说,众多的人认为针对数学这门富含逻辑性的学科,理所当然应注重逻辑思维培养。但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可得,在小学印象中,最主要的就是形象思维,进而才是逻辑思维。但在教学之中,已经产生了“越位”现象,在小学教育之中,教师家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考能力,并形成一种定势,进而学生也形成一种定势。以数量关系为例,在学习中让学生死背公式,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二)轻思考过程,重结果

在小学数学教育之中,我们很难听教师对学生询问思考过程,重视的是结果的对错,而忽视了思考过程,普遍教师针对学生出错原因也很少思考,引导了学生在做题中注重结果,哪怕出现了猜题的行为,忽略了做题的正确思路。

(三)重书本,轻实践

在数学教育之中,教师往往以教参为教学目标,把书本知识进行详细剖析解读,从而使得学生书本基础很扎实。但在实际教学之中,我们可以让同学在数学课上画一画,折一折,以生活常识中的例子为原型,进行讲述,充分的带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重书本,轻实践所带来的教学问题覆盖在普遍的学校之中,我们可以咨询每个学生电线杆之上的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他们肯定会告诉你:不知道,但倘若你直接问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他们会说:稳定性。这种的教学直接导致了知识不能和教学挂钩,导致学生脱离现实的同时,不能融入生活。

二、小学数学教育效率提升策略

(一)设置情境,引出课题

在小学数学教育之中“创设情境”是常用的策略,但也是经常被疏忽的策略。这种情景可以解决学生具象思维和数学抽象思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曾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的教育,更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发展和互动交往的过程。由此,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以司马光砸缸为例,老师给学生播放司马光砸缸的视频,并询问小学生如何救出掉入缸中的小朋友,并在小朋友踊跃发言之中,坦言,这就是一种“策略”。并向同学们阐释,策略就是方法,就是谋略,咨询小学生是否能举例说明策略?进而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联系生活,探究策略

针对书本教学之中的问题杂乱无章的现象,为了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可以以日常生活问题为探究根本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中联系生活,按照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合排列,进而形成了合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探索之中,回顾以往知识,进行解答,并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也应该选好切入点,找寻最佳数学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了解,实践和知识的形成。并从条件方面入手,感受分析法和综合法,形成针对题目的策略体验探究。并让学生回顾整个过程,通过比较,经历对探究知识的完整认识,进而积累经验,引发数学思考。

(三)通过模型,提高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变被动为主动,变抽象为直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高校,轻松,自然的学习效果。以“长方体认识”为例,以模具的形式,要求学生动手测量,通过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最终引发学生牢记12个棱,相对棱相等且平行,长方体相对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如此一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性,发挥主体作用,并提高思维能力,自己研究,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发现意识,动手意识,顺利完成任务量。

(四)实践操作,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加入实践操作的方法,可以将具体事物的接触和观察转换为和感性认识,再将感性认识转变为抽象人士,进而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解决实际问题”“性质和公式的推导”“图形的认识”“认数与计算”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以以实践的方式展开,从而验证结论正确性和教会学生探索问题方法。

在“圆的面积计算”时,可以采用回顾的方法,先回顾之前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接着提出“能否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来推倒圆的面积呢?”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倡导他们做自己所想的,同学们做他们所想,之后通过以上种种,将圆形图片寻找出来,将圆沿直径剪成相等的2份,并形成若干小扇形,进行拼图展示,从而让学生去发现,推导,进而加深对公式理解,提高教育效率。

(五)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育在工作中要不断完善现有机制,并学习先进理念,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日常规范的完善,注重细节。需要注意引导过程,教师应注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探索,发动学生主动认识发现新事物。并围绕教学重点产生质疑,和关键点的提问,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引发思考,其次需要注意在引导过程之中,质疑要具备启发性,注重新旧知识的回顾,避免一问一答的情况出现。

小结

有效性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主体出发,全面落实数学教育目标,提高课堂知识学生综合驾驭能力,提升数学教学中设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探索,不懈探索,并改进当前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效率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敏茹.浅谈新课程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陕西教育.2012(07).08

[2]徐阿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教育.2009(03).05

[3]吴海荣,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年03期

[4]陈晨,让师生合作走进数学课堂[J].才智.2011年19期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点;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63-0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对大学生了解、分析、掌握时事与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尤其是“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资源过于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惟有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方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应对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知》不仅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予以明确规定,由此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1.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方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基本内容相对稳定,而有关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等时事问题则动态性较强,这使得课程表现出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尤以变动性更明显。

2.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仅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例,国内部分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教育等六个方面。国际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调整复苏的情况;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国际关系;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展状况;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下的国际安全威胁问题;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策略与主张等五个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的特点由此可见。

3.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建立于知识讲授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党的政策等的宣讲与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由于国内外各种事件和问题的形成与发展都涉及大量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中立地就事论事地讲述时事、转述新闻,而要全面分析时事的发生历史、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事件的联系,阐明党和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使得教学具有思想性与知识性相融的特点。

4.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以时事和政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为教学目的,课程教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对相关理论问题全面而充分地阐述,只有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讲活、讲透和讲深相关的理论,才能使学生真心接受教育,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础上,才能指导他们清晰地了解、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现象、问题。

上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所固有的特点对教学效果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们既是课程教学的亮点,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成为课程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它们也是课程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变动性和广泛性强而连贯性、系统性相对不足,使任课教师因知识结构局限而难以驾驭所有讲授内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有广度而无深度,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扬优避劣、扬长避短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策略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和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尊重教学双方的主体性,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以综合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的成绩评定机制。

1.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模式,在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主体、激发双方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它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举措之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保障,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则是课程教学能够获得实效的重要途径。首先,从课堂教学的特点看。在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了解形势手段的便捷多样,令教师与学生在获取时事讯息方面处于同步状态,更何况学生人数众多、信息面广,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信息储量相对具有局限性。对此,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既能促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补充新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知识含量,又能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收集与讲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准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感到困惑的问题等,从而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在知识上的互补、过程中的互动,避免出现教与学相互分离的现象。其次,从大学生认知特点看。当代大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相对简单、生活体验肤浅,来自外界尤其是网络的多元化、复杂性信息,容易造成他们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偏差。他们往往“在国家稳定和个人义愤,在理智和情感,在长远利益和短期目标等方面失去判断力。有些大学生的求异思维明显,对非正常渠道传播的消息信任度极高,易偏激和冲动,且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号召性,往往在关键时候,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行动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他们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真实认知情况,也能够使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剖析、澄清和引导,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理论上所具有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国情、社情、民情,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他们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大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使得以讲授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显得既十分必要也充分可行。

首先,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都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相关,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产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无论是时事分析还是政策解读,都必需建立在学生对相关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这奠定了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地位。讲授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教学主题,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教育目的。但单一的讲授教学不仅会令课堂难以避免地陷入枯燥、沉闷的气氛之中,并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抑制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以讲授法为主的同时,通过将提问法、讨论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讲授法的辅助,不仅能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学习融入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从而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使得以讲授为主、辅以其他多种形式教学法的运用,在实践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从小练就了利用网络获取资讯的本领,见多识广、头脑敏捷、思维活跃。相对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个性张扬且叛逆,喜欢并敢于表现个人见解,喜欢尝试新事物。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安于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从网络上所获取的知识,尤其是有异于教师所讲授的观点。90后的这些特点提醒教师,在讲课中应努力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讲授与其他教学法相融合,尤其要注意多给学生提问、发言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达的各种见解,教师不要急于以是非论定,而要以平等、尊重、友好的态度,鼓励学生完整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设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最终得出教师所需要的结论。

3.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多种教学法的运用,这些都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但作为一门课程,学生更为关心的是课业成绩。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考核评分机制,没有建立较为全面、公正的评分机制,没有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成果加以综合考量,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弱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的效度。丰富完善考核方式,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营造严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氛围,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给予他们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让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在真假难辨的资讯大潮冲击下,学会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全面、系统的思维,正确认识和分析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始终将维护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置于第一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评价,都通过学生对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来衡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形成有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这种初步形成的形势观、政策观的正确性,以及学生在这些观念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通过他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表现来评定。其次,建立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需将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态度与成效结合考虑,在成绩评定中坚持“强化平时、弱化考试;奖励参与、看重态度;既重学习、更重应用;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原则与做法。具体而言,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互动、讨论发言、课堂作业等情况的评分;二是在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后,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学习体会等书面报告的成绩;三是期末的专题论文考核成绩,根据学期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相关内容给定选题范围,由学生据此选择论题、撰写论文,最后由教师综合学生这三部分成绩给出课程学习的总评成绩。

从教育学角度论,虽然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说,《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认识,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没有普适之道。但《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也可谓有一定之法,这个法就是教师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作用的认知以及教师自身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必不可少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曲 涛,马永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5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 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73.

[4]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Z].教社科司函[2011]22号.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9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有效策略;正能量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成绩大小的问题,而且影响到学生素质能否得到全面提高的问题,能否切实将师生从大量的重复练习、机械学习中解放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注入正能量呢?本人结合十几年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简要分析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打造有效课堂,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的有效教学,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梦想。有效教学策略的共同点就是把教师引导诱思的过程和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地采用启发诱导式、主体参与式、共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注入正能量。

一、启发诱导,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诱导式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的“填鸭注入式”教学相对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切实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学案导学中实施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诱导即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在生活体验和实践感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社会规范、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主流价值标准真正得以内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设置生活情景、问题情境启发,可以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启发,还可以通过展现意境启发,也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资料启发。例如,在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问题时,通过播放《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就能给学生强大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激起他们深入学习这一框题的极大兴趣。

二、主动参与,体验学习

主动参与式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而有创造性地介入关键和重要环节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获得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搜集教学资料、自主寻找答案,澄清基本概念、深化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框题时,我设计了社会调查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请同学们利用这个周末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本地区今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为什么制订这样的发展目标或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奎文区的实际情况?你能提出哪些建议?”同学们于是积极行动起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很清楚地理解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原因以及具体要求,不仅获得了教材知识,并且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参与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共同讨论,提升合作能力

共同讨论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上学生间的讨论为主要形式,其实质是在问题情境的触动下,学生各有所谈、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寻答案、领会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获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运用该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关系到讨论的成败,所以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同时注意把好讨论的“方向关”以免背离主题,无法收场;重视把握个体差异,及时激励和启发;把握讨论问题的难易度,避免无从谈或启而不发;注意讨论时间,避免讨论未展开就草草收场;注重总结与评价,避免流于问题的表面,造成模糊认识。

在平时教学中把以上策略真正贯彻下来,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通向智慧和文明,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心智健康的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让教育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5.

[2]钟启泉.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86.

体育教学策略与思考篇10

教育改革的特征及思维品质探析

中国大学品质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公信力提升对策

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

高等院校现代化学籍管理工作的研究

关于巩固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思考

新加坡中小学督导评价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强化入党动机教育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科研项目促进土木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一种适合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动画文件格式

基于微课程的个性化推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中国大学校长何时有自己的施政纲领

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对进城农民工子女边缘人格状态的分析

11%中小学生遭遇异往问题

树立优先发展理念踏上现代教育之路

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分析

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的思考

社会不公“北大苗子”变成劫匪

联片互动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信息时代学校档案管理的应对策略

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合格人才

从八起校园命案看当前教育的缺失

浅谈教师管理工作中的激励因素及策略

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教学理论评介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刍议初三学生体质方面的共性问题及对策

校本化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班主任教师兼做心理辅导教师的利弊分析

校长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创建特色学校

应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改善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令人堪忧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校长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创建特色学校

关于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构建教育评估中介体系的理性思考

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角色游戏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中的作用

以人为本促发展更新理念创佳绩

夯实高职实践教学助学生成功就业

教师教学成绩评价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电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超规模实验小学管理模式之创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