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药学专业分析十篇中药学专业分析十篇

中药学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00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1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2]。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3],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辅相成,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两种基本素质。中药学专业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围绕中药材研究,以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药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一门现代综合学科。由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当前教学体系很多不足之处逐渐凸显,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不断调整和深化改革中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建立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实践教学出现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内容创新性不够;不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实践教学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解决[4]。另外,传统中药学专业各专业课实验内容的设置并没有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而且部分课程之间的内容还存在交叉;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存在着严重与实际生产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实践动手能力非常弱,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我院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专业人才,针对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及学生就业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实验室管理,开放教学资源,建立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资源丰富程度决定了实践教学改革深度,本院结合自身实验条件和科研优势,向学生开放了包括中药标本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在内的各专业科研平台,吸引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实验。与此同时,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也成为了我们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本院的以上实验平台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其设计内容进行实验。比如制备一些中药制剂、验证药物的药效作用以及对药妆中的某些指标成分进行检测等。亲自设计与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带着目的地学习,充满兴趣地实验,避免了传统课堂上灌输模式授课导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整合各专业实验资源,学生可以灵活应用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障教学质量,各专业教师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把握实验的主体方向,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加强实验室管理,整合教学资源,搭建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巩固和加深对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记忆。

2.打破课程界限,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内容

由于中药学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我们将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立足于理论学习之上,避免不同课程之间重复、交叉内容,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综合性实验课程首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中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等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鉴定能力,通过基地实践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各种药材具有的形态特点(大小、颜色、质地、气味等),加深了学生对中药材的形象记忆;然后运用中药化学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所选药材药效成分的有针对性地分离纯化,通过判断中药材类别、查阅文献选择分离纯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提取能力;采用实验室中的仪器对以上所得到的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使用仪器分析鉴定的能力;再通过中药制剂学中的方法选出最佳制剂形式对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制剂,进而熟练掌握中药材制剂的方法;最后通过中药药理学的知识对所得制剂的药理作用进行验证,加强学生对活体动物实验的操作和实践。以上实验过程中使用一种药材进行串联实验,大大降低了药品的消耗,节约了成本,优化了实验教学,达到了“一药多效”的效果[5]。在整个综合实验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需要将中药学专业所学到的各专业课中的知识融会贯通,交叉联系在一起自主进行实验;另一方面,本科生导师通过跟进学生在实验各个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既能整体巩固和复习理论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课程用“手把手”教学所带来的被动消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综合性实验课程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最终达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实现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3.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实现理论向实践、校园向社会、研究向应用转型的最有效平台。中药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我们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校园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当开拓视野,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进行科学实践。在企业、医院、药店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可以趁热打铁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实践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耳闻目睹,掌握中药在生产制备和销售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更高效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代生产力,投身于生产实践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科研单位的实践活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科学讲座、实验室参观等方式将最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见识到更前沿的中药学研究和科学发展动态,深入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补充和更新理论教学的内容,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三种实践教学体系中,开放的实验室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余时间得到了更充分地利用;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使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教学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思考中学会创新;企业、医院和科研单位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更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明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药学专业知识的日新月异,都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深入改革,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宝昌,刘海峰.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4):63-64.

[2]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丁安伟,朱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7-118.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2

围绕章节所系药物的功效和应用,导入相应典型古今案例,或紧扣案例从炮制、剂量、煎煮及剂型等方面衍伸出用药安全性,或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最后1-2章,以案例引出综合归纳.如讲解胸痹病名时,导入冠心病病例后,针对寒、痰、瘀、气滞等成因,联系前面章节所学药物串讲出桂枝、枳实、薤白、檀香、陈皮、川芎、瓜蒌、半夏、人参、麦冬等药的药性与功效,从而巩固和扩充知识;讲解具体毒药时,串讲出药物的理化成分及药理、中毒情况及解毒措施等的案例或实例,以加深对中药药性的理解和加强用药防范安全意识.

1.1实验教学导入案例

利用部分实验课时间,主要采取三种形式:首先是教师示范引导,适时而巧妙地导入相关案例;其二是将有关案例预先发给学生让其查找资料作准备,便于课堂上展开讨论时各抒己见;其三是循序渐进,由学生制作符合自身特点、而又有点“麻辣口味”(需要借助外力解答)的案例课件.并由小组派代表或主动或点名,上讲台演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1.2评估教学效果

根据文献有所改进,具体以教学兴趣、理解记忆、思维启发、思路创新四项抽象指标,主观评价认可程度;以期末考试成绩、创新课题及等量化指标,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中药学”教学期末采取匿名问卷形式,发放问卷调查表250份,收回有效问卷表250份,总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及考试成绩情况,均进行X2检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案例导入对能力培养的影响

以四项指标主观评价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法的3个班,自评单项能力增加均在85.0%以上,其认可率明显高于非案例教学的单一传统法对照班(83.3%以下),见表1。

2.2案例导入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显示,不及格率:导入案例教学的3个班共为6.2%,而对照组有13.3%;80分以上(含80分)的优良率:7年制中医专业为58.6%,中西医结合1班为58.3%、2班为55.0%,对照班为18.4%;平均成绩:3个班依次为85.11、77.82、75.81,均高于对照班的66.75,尤以7年制中医班成绩最佳,差异有显著性(p<0.05),如表2.2.3案例导入教学对申报科研课题的影响申报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结果显示:7年制中医专业班、中西医结合1班申报及批准数均较多,中西医结合2班次之,而对照班为0.结果显示:7年制中医专业班、中西医结合1班均分别公开2篇,如表3.

3讨论

所谓案例式教学法,通常是指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是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中药学”教学受多种条件限制,理论教学阶段中学生接触临床或实践操作机会较少,故常会对一些古今病名的枯燥及药物内容的繁杂感到茫然而厌学.为了夯实中药理论知识的基本功,为后续课程及临床用药打下坚实基础,我们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和兴趣特点的不同,致力于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按本课程特点精选典型案例,课堂上展现解读或课后讨论.我们以案例引导归纳演绎中药功效及适应证;或要求学生将案例与教材有关理论结合起来,归纳一般性观点,围绕案例陈述其所辨证型、随症立法及其依法引出的相应方药;或将稍有难度的案例布置为课后讨论题,抽部分实验课由师生共同解答共性问题及难点要点,激发其创新思维.教师还应从案例库中再调出类似而又相对简单的案例,进一步检查学生理解知识、应用原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已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有了一定辨证论治基础,虽然是二年级学生,但基本可以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进行初步辨证.因此,案例导入法应贯穿于每次课的始终.

案例评价是检验师生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问卷调查、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班比较,3个班学生对案例导入法的兴趣度、理解记忆度、思维启发度、创新思维度四项指标均明显增强;3个班学生优良率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显著降低、平均分数差异具显著意义(p<0.05);7年制中医班成绩最佳,可能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课时及学生自身特点等有关.申报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以及公开,结果显示:案例导入班均比对照班多,表明案例教学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中药学”案例教学强调纵横比较药物,加之要求学生个人探索以形成想法和意见,使其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案例导入又加强了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判断及融会贯通能力;围绕案例进行师生互动的实验课教学,使学生走上前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距离,有利于动态的信息交流,降低了对新知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相同教学时间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开放性案例教学法,确实要优于常规传统教学法.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药物分析高职药学专业

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准备的mooCs(幕课)材料(视频、电子学习材料等)通过网络等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课程知识。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解难释疑、检测练习等方式进行知识内化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由华东师范大学幕课中心牵头成立的C20幕课联盟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支持。因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景中的脚手架。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伴随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据调查显示,目前职业教育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尚处于观望状态,鲜有具体的应用案例。

高职药学专业培养掌握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具备药品生产与检验、药物制剂、药事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从事药品生产、检验、一般药物制剂和临床合理用药,面向医院药房、药物制剂室、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等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项目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据调查显示,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课堂的应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仅仅流于形式。鉴于此,一些专家和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试图在新型教育理念引领下,采用信息技术重新构建高职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高职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崭新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移动终端的普及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战略提供了机遇。

为了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药学专业的应用前景,我校药分教研室率先在药物分析课程中实行翻转课堂式项目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汇报如下:

1.实施对象

抽取我校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授课班级。1班为实验班,共48人,移动终端普及率100%,采用“翻转课堂”式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班为对照班,共47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个班级为同一位老师授课,在性别构成、年龄、学业基础、教师授课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5),可进行比较。

2.实施过程

对照班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维生素C的分析”项目为例,课前制作微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就本项目包含的知识点制作微课“维生素C的鉴别试验”、“维生素C特殊杂质的检查”和“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根据药物分析工的岗位要求和课程标准设定课前学习任务书,任务书涵盖了通过查阅中国药典2015年版获取检验维生素C的方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实验中涉及的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学生带着任务看视频,通过微课学习维生素C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课堂上,学生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如滴定终点的控制、薄层色谱法的操作进行讨论,并模拟真实场景完成技能操作和理论考核。

3.评价执行效果

学期末按照药物分析高级工要求进行理论、技能考核,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制定评价问卷。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班在理论和技能考核中均优于对照班,见下表。

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实验班98%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微课视频学习效果良好。8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操作能力得到提升。69%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96%的学生认可翻转课堂,希望继续使用该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大大提升了药物分析学科的教学效率,过去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巩固和练习。现在学生在课前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课堂上进行巩固和解决难题,实现了从“会”到“精”的转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成功的“翻转课堂”应具备以下因素。

1.教学资源准备充分

教学资源主要有书面材料和微课资料。目前,微课在国内正在兴起,但是适用于药物分析学科的并不多,需要老师自己制作。书面资料指导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准备过程中要对资料进行整合,形成贴合学生要求的资源。

2.注重学习指导的设计

“翻转课堂”并不是课前简单地看视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合理的学习任务,并提供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资源,如微课、行业标准、中国药典等,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课堂练习设计科学合理

课堂练习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同时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是学生真实的工作场景也可以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既要根据岗位要求做好问题预设,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注意课堂生成。

参考文献:

[1]陈琦,林峰.“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实践[J].科教导刊,2014(3月上).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4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调查报告、思路与对策

“营养与食品卫生”是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07年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办学开设的。本项目引进韩国培材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营养学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韩国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把积淀千年的中医养生经验与现代西方营养学理论相结合,培养出具备中西方营养学理念的高级双语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的临床、教学、科研以及食品烹饪、药膳、食疗的设计与开发应用等相关工作,在中国和韩国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学生成绩合格并符合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条件者,颁发山东中医药大学普通专科毕业证书。完成学业后,可推荐到韩国攻读更高层次学历。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韩合作办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该专业的影响力,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力度,特对三年来该专业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于下。

一、情况调查

组织该专业2007、2008、2009三个年级共136名学生,以问卷的形式作了深入的调查,主要涉及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教学计划、教材建设以及他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等情况。现将主要情况列述如下:

1.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72.9%的学生表示喜欢,只有14.1%和12.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无所谓。对专业设置,大部分学生认为该专业新颖有特色,对将来就业和创业的前景比较乐观。

1.2对任课老师的总体评价:1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58.8%的学生认为差强人意。学生普遍反映任课老师多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课堂式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和灵活,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授方法有待改进。

1.3对课程设置的看法:58.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反映较多的主要有:课程重复的问题,在一年级未学到基础课,到二年级学专业课时严重脱节;专业及专业方向课与中医类课程的关系未处理好;专业课程未由专业老师任课等,这些最终导致专业课的知识掌握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1.4关于学习状态:2.4%的学生表示很好,34.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54.1%的学生认为一般。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状态未处于最佳状态,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加之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低、对课程设置的不尽如人意等,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有些懈怠、得过且过的思想,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

1.5关于学习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于课堂听课、记笔记,考试前死记硬背,考完书本一扔的状况。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广泛涉猎的精神,学习方法比较简单。

1.6对外籍教师的评价:96.5%的学生表示满意和认可。外籍教师参与教学,既引进了优秀的教学方法,又借助ppt教学、课堂论辩、演示教学及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了境外教育机构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丰富了知识并拓宽学习思路,切实加强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2.1专升本的问题

中外合作班为三年专科,学生今后能否专升本,扩大职业上升空间,是他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基于中韩合作办学的特殊要求,学生的外语是韩国语。但据了解,目前专升本考试中可选择的外语只有英语、日语和俄语,不包括韩国语。因此,学生们是否有资格参加学校的专升本,能否用韩国语参加专升本外语考试,都是现实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2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调查可看出,学校对该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对接不顺畅、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都存在不少的问题。

2.3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合作“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但目前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模拟配餐实验教学设施、实践配餐基地标准化建设等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三、思路与对策

3.1优化课程设置,切实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支持力度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建议学校派相关人员赴韩进行考察,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否则,会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削弱该专业的成长,同时导致受教育者付出了高额学费,但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优化课程设置应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3.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行为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而教育教学质量又直接关系到教育消费者能否享受到等值的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教育相比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就是能直接和及时地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议除了不断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把国际合作办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这是学院乃至学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下一步的招生规模和合作办学项目能否延续等问题。

3.3完善政策制度,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发展

建议学校加大对该专业的扶持力度,在专升本的问题上,在师资、教学设备、实验以及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使得这一新兴专业能够规范、有序地发展,最终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4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知程度

任用一些懂得管理学、谙熟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从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帮助引导学生及时转变角色,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掌握学习方法。

发展国际教育是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人类保健事业的必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从政策层面给予了中外合作办学明确的身份。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加强,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药科学和技术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1]

中国中医药教育标准化建设主要针对的是本科院校的医学教育,国际社会还没有建立基于中医药国际发展和行业认证的全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现在发展国际中医药教育,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科学、严谨、合理、可行的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目前,因规模、师资、课程设置、实习基地等条件限制,中医教育设置还不尽完善,水平也差别悬殊,人才培养标准各不相同。制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院校教育国际标准,规范院校基础设施、教学师资、教学计划、临床教学基地、考核等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制定办学定位时,也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来制定[2],即学校的政策支持、地域环境、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师资状况、生源质量、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也就是一所高校正常运行所必须的各类条件保障状况。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外方资源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与人才培养模式[3]。

总之,中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使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刘秋颖,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探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6:26

[2]徐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22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5

关键词: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药物分析专业以主要培养具有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药品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药物分析、药事与企业管理、分析、策划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探索药物分析事业科学发展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教学宗旨。这就要求药物分析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药物分析学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药物在生产、检验、流通、应用中的药物研究、设计、开发等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和擅长药物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1-2]。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药物分析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教学宗旨的前提和途径。

一、设置特色鲜明的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群

药物分析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从药物分析方法和技术本质而言,核心基础是分析化学学科的分支,而分析化学是吸取当代科学技术包括化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利用物质一切可以利用的性质,建立表征测量药物质量及药物体内代谢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点或期间内获取药物的信息[3]。因此,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化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物质的基本属性间搭建一座桥梁,进行课程集成创新,设置特色鲜明的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群。该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包括基础通识课程:数学、四大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大板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药物分析(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用微生物学、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实务、药品市场营销等;第三大板块则是特色之处,即使得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建立纽带的课程群,包括药物分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文献解析、发展趋势导读和学术动态前言讲座课程;还要注重协调地将实验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训练包括药物计算机辅助设计、药物的制剂分析、鉴别和测定方法优化、体内药物分析综合一体化实验,及工厂企业调研和实践训练、开放式科研创新实验等渗透到这些纽带课程系中相结合的创新课程群,力求在特色鲜明的集成式创新课程群中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二、专业教学特色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构建以上药物分析专业集成式创新课程群的基础之上,还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一方面,可通过对教师队伍实施精细管理提升内涵,建立专业水平高的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筑强大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医药产业人才结构合理化。

结束语

现有药物分析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适应能力强、综合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构建彰显药物分析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学生兼具知识、能力、素养多元化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3):35-38.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6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需求等,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药”后“方”,引入病案分析教学,融入中成药知识等方法,开展方剂学教学方法研究及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学类专业;方剂学;职业院校

方剂学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研究和阐明方剂学基本理论、方剂药物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必修科目。中药学类专业是全国各医药院校学科设置中的核心专业,其分支专业包括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营销、中药分析、制药工程等[1]。中药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中药生产、检验、鉴定、分析、流通、制药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方剂学课程,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的解析方剂配伍规律的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科研与开发、生产及指导合理用药等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

1方剂学教学现状

中药学类专业中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即以培养学生处方能力为主。然而,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推介等,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应与岗位需求一致,而不是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处方能力。目前,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导致该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笔者通过几年的方剂学教学,发现学生在方剂学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生仍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思维拓展与实践能力;(2)由于学生前期中医中药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对方剂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质量不高;(3)部分教师思维固化,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4)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岗位需求不一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方剂学教学策略

2.1课堂教学先“药”后“方”

大多数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知识理解困难,而对中药学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组成方剂的“药物”为中心,逐步引入方剂的理、法、方,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方剂学教学仍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中药学类专业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对药物性味、功效、临床应用较熟悉的特点,在方剂学的具体讲解中,从复习药物性味、功效及运用,过渡到具体方剂的学习。在具体药物选择中,以组成方剂的主药或具有特殊配伍意义的药物为主。如讲解白虎汤时,先列出方剂的组成药物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让学生看书并思考“该方中用量最大的是何药”。在此方中,用量最大的是石膏,让学生知道石膏在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中石膏的性味、功效及临床运用,根据石膏清热泻火,可治疗汗出、口渴、高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的临床运用,告诉学生石膏是该方的主药,此时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主药”的定义,进一步引入方剂的治疗主证和功效。通过连续设问,既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又可以对前期的中药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所学方剂的理解。

2.2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顺应社会发展,与各类专业的特点相一致,符合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应明确方剂学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于能够辨别方剂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君臣佐使以及功效应用,并且逐步形成方剂解析能力,从而较好地将方剂学知识运用于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科目的学习中,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将与常用中成药相似度高、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掌握方剂。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方剂学获得的知识首先要利于提升与中药行业相关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培养处方能力[2]。因此,学生应掌握以下方剂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1)对于目前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处方,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关系、配伍禁忌、用药禁忌、药后调护要重点掌握。(2)熟悉常用方剂的剂型选择,方剂的煎煮、服用方法、用药禁忌等方面的常识。(3)了解常用方剂的功效应用和相应的中成药处方。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3引入病案分析法

方剂学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方、代表方的学习,掌握方剂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配伍规律[3]。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这是调动学习主动性的有益方式,也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分析思考的能力[4]。方剂学病案分析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案,让学生通过对病案思考、分析、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病案讨论课一般安排4~6次,选择的方剂学案例应通俗易懂,保证所描述病例或医疗事件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病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方剂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方剂学病案分析教学法由病案准备、病案引入、病案讨论、病案总结4个基本环节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协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得讨论观点有理可依。病案分析教学法将病案直接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4融入中成药知识

由于中成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贮藏、携带方便等优点,其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制备技术不断创新,中成药的命名、分类、配伍、保管贮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应重视中成药知识的传授,强调中成药在方剂教学中的作用。中成药基本知识包括中成药命名、分类、配伍、不良反应、服用、保管及常用中成药等。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学生通过对中成药基本知识的学习,可对中成药的特点以及临床应用达到一定认识。在教学计划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讲解中成药。在教学目标上,应把中成药的应用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中成药基本知识、选用规律、引申应用,了解中成药选用的基本原则、药物组成、配伍规律,培养运用中成药的能力,满足以后中药制药、中药推介等岗位工作需求。

3结语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而言,学习方剂学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患者正确选用中成药以及合理用药,在方剂学理论指导下研制、开发新药。方剂学教学应符合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处方分析能力,在方剂与中成药的运用上体现合理用药、辨证用药。

参考文献:

[1]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2]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3]郑攀.《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2):135-136.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07-02

制药工程专业属于药学、化学、化工、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和朝阳产业,也是近年来人才需求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紧密依托东南大学的学科优势,自2007年起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新药研发技术,强调制药工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强化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还设有“药品质量控制技术”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分析、药品检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与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备进行药品生产、全程质量管理及各类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能力。

作为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分析类专业基础课程,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具备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1]。课程涵盖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剂学和中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成贤学院的药物分析理论课程为32学时,实验课程为16学时,这就形成了计划学时少和教学信息量多的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将所有的常用药物逐一讲解,也不可能逐一回顾所有涉及的基本知识。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方案,通过调整教学结构和内容,扩充课程知识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制药专业人才。

1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教学结合

药物分析、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这三门课程在内容、教学和实验上互为基础,相互交叉,其中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中占比重最大,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药物分析的学习和学生从事药物分析工作的能力。然而,分析化学只重点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使学生在学习时对各种方法在制药工程领域中的作用认识不深,因而主动应用分析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药物分析的能力常显不足。因此,在药物分析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分析化学的联系。例如,化学分析法中的剩余量滴定法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应用较多,如水解后剩余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剩余碱量法测定氯贝丁酯,剩余碘量法测定异烟肼,溴量法测定5位取代基含不饱和键的巴比妥类药物等。因此,应加强化学分析法的理论及实验教学。

从课程的发展前景看,仪器分析法是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原有的药物分析课程多集中在容量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的讨论上,而对其他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介绍较少。然而,随着生物制剂、中药材成分分析、中药制剂和药代动力学等新型药物分析任务的不断涌现,旧有的分析方法往往不能满足药品分析任务的需求[2]。2010版《中国药典》中,色谱法已成为目前药物含量分析的主流方法。所以,在药物分析的教学中,加强色谱法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药物分析的掌握。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加强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如LC-mS、GC-mS等,并针对各类药物的适用方法做相应的深入讲解。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

由于药物结构式多、课程信息量大,应改变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3],把原本枯燥的药物化学结构和分析过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方式和动态模型讲解,同时利用色彩、字体、格式、标注、强调等多种方式突出课程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提问式教学,给学生布置一些药物分析方面的小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制多媒体课件,走上讲台讲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个人创新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此外,还可建立药物分析课程网站,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成贤学院正在建立化工与制药工程系网上教务平台,提供药物分析的网络课件和学习资料,并设置讨论版,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及时解决学生课后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网站以小木虫等学术网站为根基,提供制药工程相关领域的新动态和新进展,使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

3加强实验教学

药物分析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力设计实验的能力[4]。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根据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在验证性实验中选择了典型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实验内容,并加强了仪器分析,如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差示分光光度法等实验内容,共开设了4个实验:葡萄糖注射液的快速分析法、阿司匹林片的鉴别和含量测定(两步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阿司匹林中杂质、维生素B1原料药及片剂的含量测定。旨在培养学生如何根据药物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同时,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和书籍的过程中达到综合复习已学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并对药物质量研究有全面直观的了解。

在实验教学中,严格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数据测定、记录及分析实验结果。对于一些常规仪器,如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操作,安排1~2人一台仪器,让学生能独立操作;而对于一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如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先通过仪器仿真实验软件来播放仪器的相关信息,如仪器的内部结构、操作流程等,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练及学生的实际独立操作加深印象,达到教学的目的。可考虑将实验课程安排从验证性实验过渡到设计性实验。安排学生选做1~2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提出设计方案,并组织学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法,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最后写出实验小结。

每周可安排固定的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预约任课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药物分析实际问题带进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根据教师的一些药物分析类科研课题设置开放性实验,学生自主报名,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研究。本专业在数年毕业设计和创新实验中发现,学生对产品结构表征及纯度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加。原先采取学生送样实验教师打谱的方法,为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能力,现多由学生自己完成样品的扫描分析过程。

另外,经过本专业数年的发展,及新仪器、新分析方法的产生和教材的更新,教学大纲和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可通过网络或实地考察兄弟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大纲对现有大纲进行调整,做到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还可引进或外聘博士及以上学历、高职人员、海内外优秀人才承担药物分析的教学工作,加大本校与外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职业培训。

4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在过去的3年里,本专业已与东大苏州研究院、南京化工园区、南京生物医药谷、金陵药业、先声药业、泰州医药城等20余家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进入相关企业院所进行药物分析类毕业设计;并从去年开始与南京药石药物研发有限公司、江苏柯菲平医药有限公司、江苏威凯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3+1”合作办学。

5成效与展望

通过学科交叉、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加强实验教学等手段,使本专业学生产生了学习药物分析的浓厚兴趣。学生无论是和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还是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能使学生提前进入本专业生产开发第一线,了解药物分析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层次,校企双赢。改革的同时,也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进而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

纵观当前的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程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

[2]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5):40-41.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8

摘要:课程标准是专业建设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学的指导性文本。阐述了在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并以中药专业“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为例,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确定课程性质、确立课程设计思路、建立课程目标、编排课程内容及提出实施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策略。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4.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编号:D/2013/03/093)

作者简介:田友清,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丁平,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01-05

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重点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因此,在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将反映基本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贯穿其中,以满足“职业”和“行业”标准及社会用人需求的培养目标。[2]本文以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策略。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或特点,主要包括课程的定位、功能和任务等内容。性质由目标决定,并受目标引导。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是根据该课程在职业岗位面向中的作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立的。中药专业的岗位面向是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购销和中药分析,并需要取得中药调剂员、中药固体(液体)制剂工、中药购销员或中药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其先修课程包括“分析化学”、“中药鉴定技术”、“实用中药化学”、“中药制剂技术”等。因此,“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被定位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核心课及综合技术技能应用性课程。

(二)课程功能

课程功能为该课程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功能就是培养合格的中药检验工(高级),使其能胜任医药企业质量检验(QC)和质量控制(Qa)岗位的工作职责。

(三)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是该课程所担负的工作或责任,并由课程功能决定。“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从事医药企业QC和Qa岗位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具备在质检岗位上与同事相处、合作、交流及协商的能力,并养成认真、细致、诚实、可靠的品格,为从事中药分析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理念确立设计思路

理念是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在确立课程设计思路时,需要将理念贯穿其中。“能力本位”是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根本理念。[3]为了达到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思路之中(包括课程设置依据、内容确定依据、项目编排思路及课时安排说明)。

(一)课程设置依据

课程设置依据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设置依据是《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二)内容确定依据

课程内容主要是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而确定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内容是依据中药制剂QC和Qa岗位职责要求、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确立的。

(三)项目编排思路

项目编排思路反映课程设计理念,并指导课程内容编排。“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按照“取样前处理理化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的工作过程编排内容,并遵循职业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对完成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进行整合、序化,从而设计了检验前准备、中药制剂鉴别、中药制剂常规检查、中药制剂杂质检查、中药制剂卫生学检查、中药制剂含量测定、中药制剂综合检测等7个项目,并分化出42项工作任务,总课时为108学时。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该门课程讲授完毕后预期学生达到的标准。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核心,从适宜职业能力考量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建立课程目标。[4]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素质即素养、人格上的性质特点。知识的获得是为能力的提升服务的,而素质是在知识和能力之外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一)知识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以服务于能力目标的“必需、够用”为标准,以“了解、理解、掌握”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而建立(见表1)。

(二)能力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能力目标以满足质检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会、能”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工作技能的要求而建立。包括中药制剂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相关的仪器使用,药品标准的准确查阅,各种中药剂型分析的合理思路、规范方法和科学步骤,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判断(见表2)。

(三)素质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素质目标以满足质检岗位要求为标准,以“独立、协作、开拓、组织、计划”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而建立。包括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热爱思考、勤于动手等职业素养的养成,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药品质检岗位职业习惯的养成,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形成,团队协作观念和互助精神的形成,探索、创新、创优意识的养成等。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编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思路的集中反映,是课程目标落实的“土壤”。为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采取了项目引导下的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见图1),编排格式见表3。

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提出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是为课程实施提供原则性指导的规范性文本。为了有效运用课程标准,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和应有的教学效果,需要给予务实的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中应主要包括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条件、教材选编、资源开发等内容。

(一)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课程标准执行的核心环节,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等内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在培养学生中药制剂检验技能的同时,使其习得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反映教学实施的效果,衡量课程目标达成的程度,而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因此,教学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和精细化。为了全面反映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采用“五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即过程与结果、理论与技能、定量与定性、常规考核与技能竞赛、技能鉴定与企业评判相结合;并引入精细化评价方法,对仪器操作、药品检验、问题回答、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安全意识、学习精神、课堂出勤率等内容进行评价,从而综合反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条件主要包括专业教师配备和实训装备配置等内容。专业教师的数量、资质和能力是考量师资情况的重要指标。“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根据质检岗位能力培养及课时量的要求,需要配备专任教师和专职实验员各1名。要求教师具有中药制剂分析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中药制剂检验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药品质检仪器操作技能,具体从事过中药制剂检验工作,并拥有中药分析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主管药师、工程师以上专业职称。实训装备配置主要包括实验设施的数量和面积、实验设备和仪器的种类和数量等内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按每班48名学生配置实训室1间,该实训室应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并配有独立的电子天平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室、高效液相色谱仪室和气相色谱仪室,教学时分为16个小组执行工作任务,普通仪器按每组1套进行配备,要求能满足中药制剂检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教材选编

教材是课程标准执行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因此,宜选用部级规划教材。“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可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规划教材《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也可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整合,编写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五)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教材的有益补充,充足的课程资源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选编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教学参考书和数字资源的开发。为了培养QC和Qa岗位能力,“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可编写《药品质量检验仪器操作实训指导》、《中药制剂检验综合实训指导》、《中药分析工(高级)鉴定题库》等教学参考书;还可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制作设备、仪器操作和项目检测的视频,以供学生观看、模仿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Z].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职[2012]36号.

[2]肖永刚,李明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7-9.

[3]庞世俊,姜广坤,王庆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23-25.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9

[关键词]学科建设药物分析专业认证

随着国家对专业领域、专业标准或专业培训的不断重视,专业认证悄然兴起并逐渐标准化。本文针对药学专业认证对药物分析学科的具体要求,以及对本校药物分析学科建设现状横向分析比较,就学科建设定位、学科队伍建设和本科教学研究三方面对本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

一、药物分析学科建设的定位

现有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规范,为药物分析学科方向建设提供指引。根据学校的基础和社会的需要,依托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及目标定位,“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我药物分析学科重视应用课题的研究,强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我学科研究方向主要为地方药企制定药品质量标准、进行体内药物分析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

通过与地方药企联合攻关相关科技难题,将企业的资金、设备优势与我院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建研究基地,既可以减少我校在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投入,也能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环境,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我学科逐步形成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二、药物分析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我院药物分析学科队伍中专任教师6人,其士2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年龄全部在45岁以下,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然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只图眼前专业教师队伍够用、实用;重视师资学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作为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建设上,应强调高学历师资与高技能师资的互动与渗透,就是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培养出能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的学生。我教研室正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学科的快速发展。

三、本科教学研究

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学科建设提供了参考规范,专业认证的标准涉及学科建设定位、教学质量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支持条件的具备等等方面,对建设好该学科提出了规范的要求,为我校在开展学科建设时提供较强的参考作用,如《全国药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知识点》和《全国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技能手册》,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实验基本技能,这些标准及基本要求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1]。依托专业认证标准,我药物分析学科就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改进。

(一)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药品是否安全有效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质量控制是一项细致而严谨的工作,只有检验员意识到这工作的神圣,才会认真谨慎负责地进行实验,才可以提供真实可靠的测定数据。强调“合格的药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注重培养药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这也是药学专业认证里对学生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及建设、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自09年以来我们把药物分析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包括绪论、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药物的鉴别试验、药物的杂质检查、药物的含量测定与检验、体内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分析、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概论、生物制品分析、药品质量控制中现代分析方法的进展;各论部分包括巴比妥类、芳酸类、维生素类、抗生素类、甾体类等药物的分析。授课时先将总论部分给学生介绍,期中即对总论部分进行段考考核,期终闭卷部分再以各论部分内容为主进行考核。将本课程分为总论及各论两大部分进行讲授,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分段考核又让学生从本课程繁多的知识点的复习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我学科组使用自编的实验教材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参照药典正文和附录编排,兼顾各种测定方法选取典型药物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此外,我学科组还组织学生到药检所、药厂、研究所、医院等单位参观,了解“药物分析”在药物研制、生产、临床应用等过程中的应用和药物分析实践的重要性,学习药检部门规范化操作(如容量仪器校正、仪器清洗及摆放、《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05年版)》)。通过课堂理论指引、实验课验证及参观药检部门工作流程三者相结合,学生对本课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紧接着,在我学科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加中草药质量标准研究兴趣小组、综合一体化实验以及体内药物分析选修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提高,因其看到药物分析课程所学的知识在药检所的日常检验工作中得到了具体应用和体现,感觉到所学所用,在知识和心理上得到了双重收获。

(三)改革传统考试模式

药学专业课程考试的目的也不外乎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其考试的直接目的当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考试的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考试的终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专业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先天的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我们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而且是广大基层所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过去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理论和书本知识,轻实务能力,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实务能力或动手能力也很低。为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从理论、实践、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多样化考试形式。采用平时成绩(含作业、实验及实验考核)(占30%)、期终开卷笔试(占40%)和段考成绩(占30%)相结合,三项考核各具特色,弥补了单项考核的某些不足。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考试形式,期末考试将试卷分为第一及第二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试卷为开卷考试,以问答题、分析题、设计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0分;第二部分试卷为闭卷考试,主要是考核教学大纲要求的“三基”知识,占70分。平时成绩含作业、实验及实验考核,要求学生重视每一次的实验训练。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三项考核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也符合教学规律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我们在教学研究及改革中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即培养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善于解决生产管理一线中实际问题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融通合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药学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本文依托现有资源及实践研究,就学科建设的定位、学科队伍和本科教学研究三方面对本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专业认证可以推动专业结构的完善[2]、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直接体现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发展思路。加强专业认证,对规范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专业认证,促进了我校药物分析学科建设,增强了学科与药企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带动本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泽龙,从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试点评估谈专业认证,2008.6:53-55

中药学专业分析篇10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等。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技术。

1教学

1.1药学专业教学

一方面,随着药物研发及分析手段的进步,对药品含量准确性、可靠性及标准化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药典》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的药物品种越来越多。作为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研发及分析中的应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各级院校药学专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教学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生产销售越来越严格的准入及管理,特别是生产企业GCp认证的开展,对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药品质量控制部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必须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这样对我校的药学专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教学吹响了冲锋号,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主要教学内容。HpLC方法在《中国药典》1985年版刚规定使用时,只有8个品种规定使用HpLC方法检测,而到1995年版已达到113个品种,2000版药典的应用达到了282个品种,2005版药典的应用更是达到了632个品种,在药典所有分析方法中它是发展最快的一种分析方法[1]。

1.2医学检验专业教学

在医院,特别是较大型的医院,开展了临床药学,特别是较早开展了治疗药物血药浓度检测(tDm)工作[2]。在具体工作中,有药学类毕业生,也有不少是检验专业毕业生在从事这一工作。因此,对于我校检验专业的教学,可以教授tDm的相关知识,熟悉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在临床上的应用。

1.3临床医学教学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完善,科室设置日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接轨,医院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同时科研任务及科研压力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大,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获得临床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高效液相色谱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技能的组成部分。

2科研应用

科研与教学一样被并称为高校的灵魂。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科研已经作为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指标,因此还有不要提高我国院校的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投入。

2.1生化及化学类专业的科研应用

部分生化内源性物质的检测分析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从而为生化分子水平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及科学可信的分析数据。化学类专业,特别是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方面,高效液相色谱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2.2药学类专业的科研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及生化药物分析分析,药物的来源有合成、生物发酵、动物、植物和矿物之分。由于药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可能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这对于控制药品质量,建立质量标准来说比较困难,高效液相色谱可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再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2.3临床各专业的科研应用

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监测血药浓度的相对简便而快速的方法,但仅局限于科研而未广泛应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特点,且回收率及精密度高。该方法的意义在于可以随时对使用相关药物或未用药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单独或同时测定。随着今后各种固定相的研究以及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出现更多的组合模式。

3结论

简而言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技术,特别是在医药院校的科研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