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十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十篇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59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1

一、服务状态――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三方面:①遗传基因;②已有的基础;③当前的状态。遗传基因无法改变,已有的基础应充分利用,教师完全可激发并保持当前的状态。服务状态,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把教材上的探究内容变成学生自己想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有效参与,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情境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能启感和思维使学生想探究。实验演示、实物展示、游戏、视频播放、讲故事等都是常见的情景创设手法。情境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从学生感到有趣也比较熟悉的问题或现象入手,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大脑》(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我这样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下面我们先来做个有趣的游戏,老师会做出些动作或发出些指令,大家做出相反的动作。

师:现在游戏开始。(师坐下,一些同学马上站了起来,大多数学生没有反应,不过他们很快进入状态,随着教师“向左转”“向右转”“举左手”的口令,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

师:游戏结束。刚才是什么器官指挥你做出不同反应?(学生齐答:大脑。师板书课题)

师:关于大脑你知道什么?

……

二、服务目标――明确探究的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服务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与任务,弄清为什么做这件事,做什么。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受实验材料的干扰,很容易忘记探究目的、舍弃活动计划,拿起来就做,盲目去做,结果学生探究时玩得热热闹闹,但浅尝辄止的多,主动深入的少,有些甚至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变成了对探究材料的盲目玩弄。因此,只有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动手动脑,才能使活动有目的、规范地进行。

《电磁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研究主题是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刚开始,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在用电磁铁吸回形针这一活动上,几次上课,都有学生在讨论时静不下心来情不自禁玩弄电磁铁,在实验操作时不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对比实验,而是随意制作一个电磁铁,盲目地吸回形针。也许电磁铁对他们来说确实太好玩了。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并有效开展探究呢?后来我设计以下探究环节,效果较好。

(1)观察黑板上的数字(各组汇报吸回形针的个数),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有的组吸得多,而有的组吸得少)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发现并明确探究主题。

(2)比一比自己小组与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旨在让学生提出有根据的假设。

(3)学生收起实验材料,教师介绍补充材料(长短不同的导线、电池等),要求学生根据材料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设计一组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假设,为了公平,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学生边讨论边填写活动记录表。此环节是重点,旨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假设、材料,设计方法。让学生收起材料来讨论,避免了材料对学生的吸引,使学生能集中思想参与讨论。

(4)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汇报方案。本环节旨在交流中完善方案,提示学生注意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强化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三、服务方法――力求探究操作的显性化、科学化

服务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目标正确、有效地进行实验操作,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关键,要使学生探究得好,学生必须学会怎样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探究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然后学生才能发挥自主探索精神,动手动脑,高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方法指导的服务程度,要视学生的探究水平而定。一般来说,具体的探究方法由学生去寻找,详细的探究方案由学生去设计,探究的注意事项由学生去交流完善,实验操作由小组合作去完成。在方法指导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励者,是学生错误想法、做法的点拨人。否则,服务缺位将影响探究质量,服务过度不利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师的服务力求运用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四、服务发展――确保探究活动收获的最大化、多元化

服务发展,就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发现进行描述与交流,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使最大范围的学生最终都能有所得。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能发展和深层次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不同类型的课侧重点可能不同,但学生在不同方面要有所发展。

在探究发现的描述交流阶段,我一般都把讲台和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汇报,或集体登台或选派代表,或语言表述或文字、图画、实物、实验展示,我充当助手,和台下学生一样做认真的倾听者、积极的思考者,适时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或喝彩鼓掌。

为促进探究活动收获的多元化,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总结探究的收获和感受。在《电磁铁》一课中我曾这样总结:

师:通过研究,你对电磁铁有了哪些认识?

生1:电磁铁有电才能吸铁,没有电就不能吸铁。(与普通磁铁建立联系)

生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导线圈数、电池电量都有关系。(对电磁铁自身性质的认识)

生3:有许多因素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师:如果下节课我们仍然研究电磁铁,你想研究什么?

生1:我想研究电磁铁与导线长短是否有关系。

生2:我也想研究电磁铁与导线长短是否有关系。

(因为在前面的实验探究中,只有一个小组选择的假设是“导线长短”,他们用长短导线各测了两次,结果差别不大,得出的结论是影响不大,这引起学生的好奇,所以两位同学也想研究这一假设,可见,他们的探究在向纵深发展。)

师:除了想继续深入研究磁力大小外,有没有想研究其他方面的?

生3:我想研究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再次与普通磁铁的性质建立联系)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联系生活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或在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有效地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方法、手段、技术等方面作出的概括性规定。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来源于一定思想教学实践活动转化过程中的推演,而且还可以产生于对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特别在小学实验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有助于调动各种因素,为顺利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供策略技术支持。基础教育新教材基于新的教育理念,实现科学学科教学目标技术支持。基础教育新教材基于新的教育理念,在科学教学目标上有了一些变化,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小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教学策略:

1.参与探究策略

参与探究策略是使学生在教师激励、引导下积极地置身于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以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略。

1.1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是构成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性质。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性质看,有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者、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和形式参与等。学生参与性质不同,探究活动的效果就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是学生在注意听基础上对学活动所负载的探究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没有这种对探究过程的注意,就谈不上对探究信息的心理加工,更谈不上科学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发展。

1.2学生主动参与的对象――科学探究全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既包括主动参与探究目标的判断、探究方法的选择,也包括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以及活动评价活动。学生参与制定探究目标、选择探究方法是学生参与探究的起点和基础。如果学生参与探究却对这种参与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及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不清楚或一无所知,必然导致学生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参与制定探究目标、选择探究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起着激励、导向、规范作用。

学生主动参与以实现探究目标为目的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参与探究的核心内容。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学生通过对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这一载体所传递的探究信息的心理加工,如感知、质疑、猜想、推测、实验、探究等,逐步实现探究目标的过程。没有对探究信息的心理加工,学生参与就失去了实质性内容,这种参与就变成了徒具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无效参与。

2.探究策略

探究教学策略是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科学现象的探索研究,获得科学知识的本质及关于现象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发展智力特别是科学实验的探究策略。

2.1探究是一种主要的解决科学问题为取向的活动。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以获得科学问题解决是探究的目的。探究教学就是采用这种问题解决的探究方式以实现一定探究目标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的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殊性:

首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实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不可能像科学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围绕某个知识主题的探究材料、探究仪器和设备等;心理环境主要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二,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必要的、恰当的指导、演示和帮助。

其次,是小学实验探究对象的特殊性。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是人们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探索活动其结果是具有独创性,首创性。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就属于这种探究活动。小学生的实验探究对象主要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科学知识。因此,学生的实验探索活动主要是一种验证性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的价值主要在于促进学生的技能发展而不在于对人类的独创性的贡献。

再次,是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的特殊性。学生对以《科学》课程教材为主要对象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技能,更主要功能的是通过这种再创造性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认识,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获得独立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科学质疑、实验、验证等步骤的过程。

2.2科学探究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序、步骤的过程。科学探究总是开始于问题。人们在生活中对那些有意义而又困惑不解的科学现象总是想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手段去解决它、诠释它,这就必须在对自然现象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找到使人产生困惑的主要问题。发现了问题便有了进行探究活动的动机。探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小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始于问题,而科学问题产生于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仔细观察。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探究活动要求的认识意义,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具有与问题情境相适应的观念。而且学生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又不能对问题情境作出一定的解释。如果老师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无异于变相剥夺了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可用于探究活动的相关经验、技能、资料、材料和设备,即使是学生有了探究的机会,实验探究活动遵循着对问题情境的质疑、猜测、实验、验证、推理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整理分析围绕探究问题的资料并提出结论、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评价结论作出总结等一般过程。

3.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为实验探究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其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探究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

3.1实验小组是科学教学合作实验探究活动的基本单位,以实验探究小组为探究活动的基本单位有助于提高单位探究时间内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的效率。

3.2小组合作目标是科学实验组内合作的动力和方向。小组合作目标是凝聚组内成员的巨大动力,是推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探究的动力,也为小组成员的活动指明方向。没有共同目标作为合作基础的实验小组既不能激发合作创新的力量。也不可能通过规范个体行为使群体中的个体力量汇集成一股力量而指向探究的目标、方向。因此,共同的目标可以说是实验小组成功探究、创新的关键因素,它具有凝聚、定向、规范的功能。

3.3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科学实验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学习小组是建立在一定的共同努力目标的基础上的,这为组内分工协作提供了基础。适当的分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实验小组共同目标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协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处于现代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团队精神。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3

小学科学长时探究策略一、引言

在极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学习的主置一直在被强调,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体的功能,才能够更好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转变传统教育中将知识局限于课堂的做法,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且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来源也应该多样化。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极度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教师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课外,通过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来发现、分析和解决课外遇到的问题。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和内容加以探索的应用,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笔者认为,想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应当通过引导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文以小学科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将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延长到课外,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的策略。

二、小学科学长时探究活动的策略

小学科学长时探究是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实行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这种教学策略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经历自主地、长时间的、连续不断的实验观察活动。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长时探究活动指的是小学科学课内外的一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活动,完成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内,也可以是在课外。在引导学生对实验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着重关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使长时探究这一教学策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策略实施:

1.正确理解和运用长时探究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

长时探究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策略,许多教师为了求新,在课堂教学中将每一堂课都当作探究性的课堂,这种片面地理解和做法不仅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相反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疲劳感和厌烦感。为了使长时探究能够更好地应用并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做到根据选择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选择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比较适合学生的、能够引起他们极大兴趣的并且有比较大的思考空间的任务来交给他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来尝试并完成。这个任务可能在课堂上就能够完成,也可能需要学生在课下独立自主地来完成。从教学经验总结来看,适合长时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一般在问题上比较集中,而且问题是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目标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选择出正确的主题。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来各种动物的卵的图片后,提出对动物的卵能够繁殖后代进行研究的主题。这一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鸡蛋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对于这一主题,教师来可以将学生在课下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寻找更多的动物的卵,并比较它们之间在外形、大小、以及内部结构上是否有差异。在课下的探究活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和知识运用到课堂的探索中去。在运用长时探究的教学中时,教师应当注意到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上所受到的水平限制,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种情形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规划,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长时探究奠定基础。

2.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

在小学科学长时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当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制定探究的方案时需要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好地突出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任,而是在课堂以及课外的探索中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从而保障长时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首先为学生明确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就是检测16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时,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教师还应当在学生实验前进行引导、帮助并组织讨论。比如,应当怎么样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实验中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电路检验器如何操作以及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等。通过教师实验前的认真引导和帮助,就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从而使活动朝预定的方向前进,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3.增强和延长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长时探究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有些教学的结果却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许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注意力等随着时间在慢慢消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也在时间中降低。因此,教师在开展长时探究活动时,需要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逻辑认知规律等方面相一致,并且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保障长时探究活动在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伯权.激发学生内外需求,提高小学科学课堂长时探究效率[J].小学教学研究,2012,(28).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开发;教学策略研究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世界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培养高能力复合型的人才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投入更大的精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之一,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开发了新的教学策略,分别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其次根据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策略改革[1]。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开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在大学中,计算机专业也是一门热门行业。《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教学课程,如何有效的实施互联网教学一直都是相关学者重点研究的话题。本文开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只有两种,分别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这二者的对比如表1所示[2]。(1)产生式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自主地产生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去组织教学内容,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学生会根据自己安排的学习顺序去学习计算机内容,在教学者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换句话说,产生式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处于一种主动地位[3]。产生式教学具有如下优点:①能够帮助学生将计算机信息与他们自身对知识的认知有效结合,从而更加主动深入地处理信息,学习效果也会更好;②为了让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学习,跟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允许学生自主实践、设计和改善他们的想法;③学生自己设计的研发教学策略,会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积极性,使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产生式教学策略也具有如下不足之处:①完全依赖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所设计的过程极有可能是不妥的,而学生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设计,往往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②对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过于依赖,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种方法很有可能失败。(2)替代式教学策略是一种在传统教学中更加常用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主要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替代式教学策略具有如下优点:①学习效率明显高于产生式教学策略,学生在短期之内就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内容;②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没有过高的要求,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与此同时也具有如下不足之处:①因为学生在学习时投入的心力和智力较少,对信息缺少深度的处理,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4];②而替代式教学策略的安排过于紧凑,大量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受到制约;③计算机内容本来是一项极其容易出现变化的内容,但是替代式教学策略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学习过程较为枯燥。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改革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策略不够完善,各个高校应该积极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本文认为以下教学策略可以带动学生的进步。(1)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导,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教学策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就会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明确学习目标与动力,全方位参加到学生的学习中。(2)“探究-发现”教学策略。“探究-发现”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事物的现象探讨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探究教学需要根据特定的流程,教师为学生抛下一个问题,学生对教师留下的问题主动思考,认真观察。(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为小组设定目标,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目标,然后通过判断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评价教学策略的好坏。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分析可以了解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之一,必须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策略有两个,分别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宋争辉.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3):133-136.

[2]成杰,徐作英.高中生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s1):67-69.

[3]周坤,王慧剑,樊华.英语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3):135-136.

[4]赵守文.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3(26):28-30.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5

一、英语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

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现问题或选择专题,深入研讨和推理,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和谐的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英语学习环境与氛围。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并主动的求知,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将自己的知识、方法、技能、意识在英语实践活动中充分得以展示,物化为劳动成果,并由此直观自身的个性与创造力。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中。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也磨练了意志、陶冶情操,并随时进行着对自身认识与行为的自我相互评议,从而进行反馈调节。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英语学科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以及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可以初步形成英语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方式,教育家施布瓦曾指出:“如果要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探究性学习引入英语教学中,将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

三、英语学科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善于主动发现问题的策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发现感兴趣的知识,在课外也能寻求到有趣的课题。例如:在学习《Food》这一课,许多学生能发现中西方的日常膳食有很大区别,对此颇感兴趣,教师由此可以提出课题,让学生对各国日常饮食简单归类。学生由此对中西方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必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探讨。怎样详细的将各国饮食和用餐习惯更好的归类呢?这为教学中学生的研讨活动开展成为可能。学生发现课题范围过大,进行了明晰及选择,部分学生提出以中英两国的用餐习惯为题,部分学生合作以中英两国的节日饮食为题等等。

2.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探究适合小学生的难易适度的课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鼓励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同时运用新颖的探究方式给学生建议,这样学生才能始终喜欢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由此不仅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的策略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课堂调控调控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高中物理课堂调控策略有:(1)课堂整体调控的策略为精心选择问题、引进竞争激励、合理分配时间、灵活掌控环节;(2)提出假设调控的策略为发散思维放飞想象,拓展学生的联想空间,分类总结、分层探究,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3)评价反思调控的策略为反思过程互动评价、正向激励保护热情。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以下具体论述。

一、课堂整体的调控策略

课堂整体把握的好坏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心选择探究问题,把握好探究点的深度,调控好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1.精心选择问题

由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一堂探究课的探究点选择一般有1~2个,并只对1个点展开深入的探究。例如,在单摆的教学中,选择“单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定性探究”和“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定量探究”两个知识点展开。而单摆的周期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关系,教师可以埋下伏笔,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拓展的空间。

探究点的选择策略:(1)选择能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2)选择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3)选择学生有能力实施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最近发展区,选择探究问题的深度,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探究实验开展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

2.引进竞争机制

教师应该在探究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竞争氛围,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时,组织一定形式的比赛活动,如小组的阶段性汇报竞赛等,对实验方法的创新度进行评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组汇报并进行实验误差严密度分析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提出假设的调控策略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敲门砖,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无论假设最后是否被证实,都将推动认识的发展。因此,提出假设问题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放飞想象,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提出假设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物理现象或规律做出尝试性的解释,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猜想与假设包括了理性地思考和直觉地判断,是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开端。尽管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可以锻炼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假设,教师不仅要讲出假设的内容,而且还要讲出猜想的依据,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2.分类总结,分层探究,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学生完成猜想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结。教师这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的难度、实验条件、实验器材等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如何进行分层探究。对于难以在课堂完成的问题,可以在课后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有能力的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或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这样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评价反思的调控策略

1.反思过程,互动评价

在评价反思阶段,教师要把评价的内容直接指向探究过程本身,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与收获。教师应提供参考解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组织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一方面组织学生就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别人的意见和方法。要通过互动的评价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一个融洽而富有批判意识的评价氛围。

2.正向激励,保护热情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设想,教师应认真对待,积极引导。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了一定进展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问题或有气馁迹象出现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期望的眼神激励学生。当学生的猜想或探究思路有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口否定,而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并组织小组讨论,最终发现问题所在,进行正向激励。

【参考文献】

[1]邵子文.物理课堂“探究――建构”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教师版,2005(4):54.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7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1.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关于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在实际运用中,探究式学习经常与研究性学习、研究学习、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等等概念并列使用,有时产生认识上的模糊。我国一些研究者一般借用施瓦布的定义: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1]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人提出:“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展开的学习活动。”[2]探究式学习一般遵循:形成问题、搜集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的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我们认为,探究式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观念,又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模式,而非真正的科学家的探究。

2.探究式学习的特征。问题性。不同于以往的接受式学习,以概念、原理等知识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目标在于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或活动作为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教师围绕问题或活动,提供相关信息,学生围绕问题或活动收集资料,展开研究。

主体性。探究式学习以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作为主要形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参与和人际互动,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发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很大帮助。

开放性。在探究式学习中,问题或活动的选择、研究的方法、观点的表达等方面都给学生的创造留下较大的空间。问题本身没有现成的结论,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知道确切的结果,它需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去寻求。此外,打破了学科界限。探究式学习对问题的解决不只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需综合运用、适当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实践性。在探究式学习中,由于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讨论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潜能,有利于激发其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课题的选择,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成果的整理、汇报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做,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

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整合运用。学生所认识的世界和认识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互通的,对学生来说也是充满好奇的。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克服机械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合理地整合多种方式方法,创设新颖的思路,是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探究式学习的心理作用机制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控下进行的,并由此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的学习过程有四个基本的要素:探究目标或意图(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方案的策划和设计;探究行动(探究方案的实施);反思(总结和结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中的关键性载体,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亦是最终目标实现的对象。

1.选择性注意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选择性注意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和探究的要求,学生能将注意力指向应该学习的内容,同时对无关的刺激干扰加以抑制。维特罗克(wittrock)提出的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generativeprocess)模型指出,学习过程不从感觉经验开始,而是从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5]对分心物抑制能力强(其表现负启动效应大),在对目标作出反应时候,不被庞杂的信息、枝节问题、次要概念所迷惑,善于选择吸收有用信息,能够区分重要性、熟悉程度不同的材料;即使是首次接触的新材料,也能迅速识别并专注于材料的重要部分、陌生部分和具有实质关系部分。[6]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注意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并排除干扰的或不相关的信息,同时,还要随时调节选择性注意的目标以便满足不同学习任务的需要。

2.元认知是探究式学习的监控和调节系统。元认知是学生能够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进行,能够评估其中的问题,确定使用什么认知操作,以提高认知加工的效果,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认知风格等。元认知与学业成就之间相关显著,元认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多种认知活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三方面,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的知识。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课题的要求、个人的特点计划学习过程,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评价操作的有效性并相应地对操作性方式进行调整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7]

3.学习策略是探究式学习信息加工的关键。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方法和调控的技能的综合,主要包括学习认知策略和学习监控策略。winogrand(1989)认为,学习策略教学的宗旨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信息加工与处理、问题解决、善于开动脑筋、积极选择等策略进行有效地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学习的选择性和思想性。[8]学习策略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它存贮在长时记忆中。它包括信息流程中各环节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如注意、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过程以及对它们的控制过程。其中,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是直接对信息进行的加工。从内化的学习来讲,无论是学习的量还是质,都有赖于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策略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学习方法的积极运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性格特征,从而导致行动的主动和坚定,带来学习成效的大幅度提高。这不仅使学习过程扎实有效,而且也为学生素质的主动发展创造基本的条件。就外化的学习来讲,学生在运用心智技能时,必须有学习策略的指导和监控,才能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迅速而准确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加工和处理。

4.非智力因素是探究式学习的动力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研究发现,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和非智力因素现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一项研究探讨了在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不同作用。研究者以216名中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小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不仅受其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受数学兴趣发展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结构中的个人兴趣、情趣兴趣、意义性、投入性,对其数学学业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专业成就中,智力因素的影响显著大于学习兴趣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基本上不受智力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但要受数学学习态度发展水平以及数学学习态度结构中的数学乐趣、数学学习动机和对数学的恐惧等非智力因素的显著影响。[9]

三、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

1.提出问题策略。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作探究式学习的问题。用作探究学习的问题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涉及解题的知识结构应较为清晰,且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教师在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外,还须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层次性和实用性,以通过新颖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层次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构建学习环境,变要我懂为我要懂;通过实用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应用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问题的提出常常起到龙头作用,它对整个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及教学目的的达到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

2.师生关系策略。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的在交互的过程中共同建构知识。教师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引导下、鼓励下自主研究和讨论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潜能,有利于激发其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课题的选择,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成果的整理、汇报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3.学生主体性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原有的认知表象和当前问题情境中的各种成分进行重新组织、重新设计、重新假设。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通过发散思维引发出新的问题,通过试验、推理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对结论加以讨论。通过不断调整认知结构和改进能力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4.学习过程策略。要建构良好学习环境,建构的探究问题要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认识问题、把握问题、求解问题。在学习时要适时提供问题求解中的引导与帮助。要注意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积极参与,积极动脑,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在一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后,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通过不断取得成功而将问题引向深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在讨论中得到长进,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使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5.学习的评价策略。评价中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及思维过程的评价。必须明确,探究式学习中,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并不是它的目的。其根本目的不仅要让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一定内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现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的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科学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63.

[2]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3):33-35.

[3]nationalResearchCouncil.inquiryandthe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2000:24-27.

[4]osborneRJ,wittrockmC.Learningscience:Generativeprocess.Scienceeducation,1983,67(4):489-508.

[5]金志成,等.选择性注意加工机制上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3,(6):156-159.

[6]张宏如,沈烈敏.学习动机、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114-116.

[7]winograndp.parisSG.aCognitiveandmotivationalagendaforreadinginstruction.educationalLeadership,1989,(1):30-36.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科学课堂自主学习策略

 一、引言

    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正在进入深化阶段,只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学课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课程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其科学课目标的核心。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真正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怎样在科学课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策略,使其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科学课的特点分析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具备的特点为:一是课程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应该在把握好科学课目标的丰富性的前提下处理好科学素养与其他素养的有机联系;二是课程的内容是整合的。既体现了综合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体现了科学与学生生活的综合,也体现了科学与价值观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是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的。必须重视学生的“亲历亲为”,鼓励学生以给予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知识获取,强调学生理解有关科学本质和探究的知识,比如探究方面就是学生不是仅仅掌握一系列与探究相关的技能,而是发展他们对探究的理解;四是课程资源室开放的。不能将知识来源局限于书本,必须从多方面寻找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等。

   三、科学课堂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在当前减负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其策略之一就是要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教学中主体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度,参与的程度,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在学习中衡量学生是否体现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在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1)是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动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重点,让学生提出目标和见解,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教学氛围。

   例如,在进行水资源污染的讲授时,通过放映一段视频短片,展示某县在大力发展造纸业,使gdp超速增长,却付出了河湖鱼虾死绝水质严重污染,周边饮水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的代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利弊,发展思维,从而深层次地探究水资源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意识,形成能用正确的科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创设,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2)要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肯定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不尽相同,要让科学课发挥其发展综合素质的功能,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要设计出留给学生的时空,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的讲授时,结合近期广泛传播的“外星人”新闻,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目前关于“外星人”的新闻是否都是假新闻?但在浩瀚的宇宙中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就有1000亿个,银河系中就有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有2000亿个,在这么多的恒星系统中存在地球一样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存在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引入课程的实际内容,这就使学生产生对天文学的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要注重实验过程,强调探究性

科学是一门实验课程。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注重实验,并且能够亲生经历实验的教学整个过程,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无疑有巨大的价值。例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覆杯实验、可乐瓶变瘪以及吸管吸饮料的实验等,这些实验的器材生活中都容易寻到,操作也不复杂,而且现象也有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器材的收集、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原理的解释,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合作学习策略

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存在于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最终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使学生变得开放和睿智,克服了学生思维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必须乐学、愿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发地互相交流,从而尽最大努力自主地学好科学。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实施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容易被形式化、简单化。例如,小组讨论的基础是独立思考,而交流的前提是小组讨论,所以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避免在课堂上象征性地走走形式,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和论起的机会与时间。应认识到合作学习由于具备相互交往的平等性、互补性和竞争性,因此能够对学生产生特别的吸引力,进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举例来讲,在讲授对食物中毒、溺水、触电等意外事故的救护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教学材料、教学目标,分配角色;其次,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互帮互助,彼此分享信息,共同努力以达到小组的目标;最后,对学习成绩及小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对自主学习方式正确认识,使其与课程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只有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结合点上不断进行拓展和探究,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9,(3).

[2]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1).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建构目标;有效策略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曾经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形势下,自主探究性课堂构建已成为当今较为倡导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有效的自主探究性课堂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探讨课题。

一、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性课堂建构目标

在初中教学阶段,数学课程以基础性知识教学为主,以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为重要目标。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偏重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以传授型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给学生带来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构建自主探究性数学课堂本质上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凸显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本真原理的重要性,让学生能从被动接受学习的角色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角色转变。应用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激发自主探究学习的热忱,对于所学的数学课程能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学习规划以及学习过程的节奏把控,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后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从而极大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二、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性课堂建构策略

1.应用问题式导入教学模式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

构建自主探究性数学课堂,首先需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因此,应用问题式导入教学模式能够通过有效的数学问题构建场景,将学生带入自主认知的轻松氛围,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数学原理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熟悉掌握,同时通过完善的备课过程来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针对图形对称方面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引导性提问来带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在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有哪些”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给予了相应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引申性提问,“那么这些对称图形有哪些共同点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式导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和讨论中,从而打开数学逻辑思维,增强自身的数学素养。

2.应用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

数学学科是一门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极其注重的学科,因此,仅凭借单纯的知识点记忆和数学原理背诵是很难真正掌握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同理,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仅依赖教师的传授式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和参与探究。例如,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可以应用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知识水平悬殊不大的小组单位,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空间物体设计任务,引导小组间利用纸片和剪刀自主设计空间图形的平面图,并鼓励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动手折叠,仔细观察是否存在设计上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性作用。通过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另外还能极大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来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3.应用情境创设式教学模式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

数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课堂也需要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用课堂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中会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有用性,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这也是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热忱的重要途径。这可以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数学的实践,通过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来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不断推动的新形势下,构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通过应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数学应用意识,以帮助学生自主能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崔娟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探究现状调查及策略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14.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篇10

科学探究教学自20世纪伊始才渐趋得到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重视。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通常直接接受施教者所传输的知识,其学习动机集中于对知识的了解,一般借助机械性记忆的方式,但是高中物理教学领域所实施的科学探究施教方式便可以在施教环节,有所侧重地将探究物理知识的策略到教学之中,逐步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意识。

一、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现状

着眼于如今高中物理施教的现实状况,尽管科学探究教育在一些高中物理教师的力推下,得到了相应的实施,但是教师践行这一理论,实则是着眼于教学及课程层面,将其看作一种学习策略或者施教模式予以的探究。因为课堂50分钟的时间限制,加之高中物理教学毕竟要面对的是高考,施教进度要以高考为指导,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形式轰轰烈烈,实际收效不大的怪圈。

一些物理施教者通常仅仅是在公开课环节才形式化地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形式,一些教师将这种方式实施于验证已知规律等方面,缺乏传递科学理念的手段。因此,施教环节显现出一种表象化及固定性探索相应内容的特征,无法真正培养受教者的科学探究意识及能力。

二、高中物理践行科学探究教学的举措

1.施教者强化认识,注重学习

高中物理应当注重对受教者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注重践行科学探究教育。当前素质教育业已在教育教学领域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物理教学担负着将受教者科学素养水平提升的任务。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对自身专业素养,注重培养自身的求真、务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令学生跟随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探索物理知识,在协作中感受互动的乐趣。

此外,物理教师还应当注重将科学施教策略及科学理念运用到施教实践之中。伴随不断提升的科学技术水平,施教者唯有积极进行完善自我业务素养的学习,才可以紧随科学的发展,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施教策略运用到实践当中。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培训,探究相应的课题,令自身融入科学探索之中,令学科授课的策略不断更新,物理知识面不断拓展。

2.妙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索

高中物理教学的直接目的尽管是应对高考,但顺应新课标的指引,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施教过程中,践行科学探索的理念,则应当注重把生活情境的设置,打破传统以文本事例为主的施教方式,令学生收获一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感受。事实上,唯有妙设生活教学情境,才能令所实施的科学探索更具有一种“可亲性”,令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学科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设置科学的生活情境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

比方说,在讲解《力的分解》相关知识的环节,施教者便可以借助预设三角支架这一教辅用具的形式,引领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生活用具是借助这一原理设计的,学生们在思索中,有的学生便提及,一些理发店晒毛巾的支架等均是这种三脚架的形式。由此,施教者便可以和学生们探讨假定一些前提下的相关问题,比方说,假设支架两端为a、B两点,在其中的一点C将一物体悬挂其上,思考BC及aBC杆上各承受着何方向的力,该力又是如何出现的,再探讨借助何种方式对上述力的效果予以证明。在教学预设的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之下,学生探索的欲望之火被点燃,进而在科学探究当中强化了因循“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原理。

3.多渠道实施科学探索教育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策略的实施,即为于整个施教环节,教师对受教者予以科学探索的引导,令其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科知识的探索,进而汲取更多学科知识。践行科学探索方略,施教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细水长流”,逐步渗透相应的施教理念,教师应当注重对一些基础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的传输,夯实其知识基础,令学生在把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掌握更多探索的科学方法。综合而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践行科学探索教学理念的主要渠道可以概括为:①借助渗透学科知识,引导出科学探索施教方略;②借助学科实验强化科学探索理念;③借助对物理知识相关案例的分析践行科学探索理念;④借助考试、复习及总结方式对科学探索理念予以强化等。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要依托于思维的运转。探究高中物理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策略,应当注重培养受教者的科学素养,注重给予其积极探索的平台,令其在创新及实践当中得到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李高峰.刘恩山.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J].教育科学,2009(10).

[2]方红霞.定量探究影响安培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设计[J].教学月刊,2014(2).

[3]徐志长.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