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十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十篇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27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孩子思维能力锻炼的黄金期,希望能帮到你。

在宝宝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也在开始学习并运用思维来思考东西。

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如果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发期和关键期,所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0~3岁:动作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往往都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做起。

首先,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这个阶段晚期的不少孩子,就已经能够从1数到10了,甚至能数得更多。父母在教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因为孩子能够用手触摸到着物品更加能引起孩子数数的兴趣。

其次,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归为一类,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标准,即事物的相同点。这样也能够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时父母们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发展特点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物体进行归类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动手把同一类物体摆放在一起,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重新归类,引导孩子动手操作。

再次,让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也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大到小,可以是从硬到软、从甜到淡,同样也可以反过来排列。如家长可以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孩子动手把苹果按大小排列起来;或者拿来软硬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按照软硬度来排列。

当然,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许多可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也同样有许多内容可以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如让孩子掌握左右、前后、里外等的空间概念。其实,只要父母善于发现,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一定可以在生活中逐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在这个时期,如孩子数1~10的数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要依托或借助一些具体的物体(如10个珠珠等)才能完成,但是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就可以逐步地过渡到用眼睛“默数”的程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简单转化。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1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在认数2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两句话;依此类推,逐步提高难度。在加法的学习中,通过展示图形,使孩子说出2句或者3句话等等,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使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有序能促进思维有序,使学生考虑问题有条有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促进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所以,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动手的能力的培养。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但是思维仍然离不开动作和表象,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萌发。

其实,培养这个时期的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许多的方法,父母要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发生了各种变化。首先,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于事物关系的理解;其次,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譬如当你用语言向孩子描述事物时,一般情况下他都会理解。

第三,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上,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早期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他只能简单的分辨出所谓的“好人、坏人”,这时他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已经能够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往全面的深度去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在不断地加深。

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2.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

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3.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以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例,他之所以能发现和创建元素周期表,这是不仅仅是因为他深通化学知识,而且他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猎,从而才能科学地制定出在人类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素周期表。

同样,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动画书、卡片、通俗易懂的故事书,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些动脑筋的故事书籍,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常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就能提高活跃孩子的思维,提高他们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立足于让孩子对这些知识充分理解,这是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孩子不理解的东西,是很难去进行积极的思考的。所以,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4.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来源之一,只有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的孩子,才会引发其对于更多的事物思考。

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该一方面根据孩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于事物的兴趣。

5.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年幼的孩子总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家长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那么家长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样,引导孩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也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6.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想象来打开思路。物理大师牛顿在苹果从树上掉下现象中引发出想象,最终研究出万有引力律。某物理学家在评价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其实,以上各种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只要经常使用,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利用各种时机,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分类法和比较法。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演绎法与归纳法。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抽象与概括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2.4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3

一、做出来不如讲出来,听得懂不如说得通。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二、举一反三,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四、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我怀疑你是不是亲身的,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五、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4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类理科教学,因为其本身的数字形态具有抽象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惑不解并感到吃力,而从其本身的特性来讲也不适合靠多看多记多背去领悟,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大多会产生抗拒逆反心理,所以教师的指引和疏导极为重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重点,那么如何教学?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的教学,一直令教师和学生倍感压力,因为相较于文科教学,数学其本身对知识逻辑的建构性非常强;换言之,文科类学习好比二维模式,只需沿着脉络去积累吸收知识,而数学的学习则类似三维空间,需要拓宽维度进行逻辑分析。而小学生性格特点鲜明,思维模式也是百花齐放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的讲解教学,对于年纪尚浅的小学生而言效果不是很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也融入课堂,可供教师选择的教材、工具以及方法也逐渐增多,但是作为学习对象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担任引导作用,那如何能让学生自主且高效的学习呢?选择对的方法极为重要,而合作互动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通过合作学习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方法

(一)寓教于乐,构建逻辑思维针对年纪幼小的低年级小学生,摊开书本直接灌输显然是行不通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对于刚步入小学的孩子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去听讲的,更何况是天马行空的数学教学这种抽象数字的学习。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这一特点把游戏娱乐带入课堂讲解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小孩子是害怕孤独的群体,经常喜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耍,那课堂教学也可以借鉴这一点,换汤不换药,根本目的还是在进行教学,教师此时就该带领学生们“做游戏”,然后把数学知识悄悄渗进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课《认识人民币》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准备好人民币或使用教学用的仿制版本,先对书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其价值,再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后分别发放人民币,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一部分扮演商人一部分扮演客人,进行买东西的游戏,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不断加深记忆;并且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做好引导。再比如,询问学生买卖东西时价格如何计算、该使用多大面值的人民币之类的问题,也能够使学生巩固之前学的《一百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教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把握在他们逻辑思维的构建,教师要为其添砖加瓦搭好地基,从融洽的学习合作中来,生动转变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产生兴趣,在学习中玩、在游戏中学,潜移默化点滴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才会使学生们更有动力,也更加便于他们构建起最初的逻辑思维框架,为日后的学好数学打好基础。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5

一、获得乐趣,引入数学之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当幼儿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忘我地追求它,探索它,表现主动积极。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把抽象的数学教育变为形象的数学教育,使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从“老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激发他们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参与活动主动性,让主体意识调配他们自身的智力和操作活动,从而激励幼儿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推动幼儿积极地实践。小班幼儿学习“2”的形成,老师通过《两只小动物》的游戏,让两个幼儿为一组,扮演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通过老师的引导语,理解和学会了“1”添上“1”是“2”的数概念(数学关系)。中班幼儿在穿手链和项链的过程中掌握了排序的规则。用色彩鲜艳、品种多样、大小不一的彩珠穿起的项链是孩子们钟爱的物品。也许刚开始,幼儿的穿编有随意性,但随着幼儿的实践,孩子们就会按不同的排序规则加以精心设计,所穿编出来的手链、项链各不相同,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自然也获得了极大的乐趣。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因此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和关系对以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只有通过自身及环境中的各种操作实践,使头脑和材料相互作用,才能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理解逻辑关系,才能吸引幼儿走近数学,接受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幼儿创新思维的的基本要素。

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创造性思维过程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等要素组成。这几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关、彼此孤立地,也不是平行并列、不分主次的,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要素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实现创新思维的主体。

根据思维目标指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正向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一直以来,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孩子们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不敢提出半点怀疑,压制了创造性。这样,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滞后于前人的水平,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新的萌芽和创新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新都源于发散思维,而在幼儿阶段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由为重要。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思维形式,三者都能通过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三者之间只有思维材料(思维加工对象)、思维加工手段、方法的不同,而没有高低级之分。而且从探索新事物的本质、规律即从创新活动考虑,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由于具有整体性、跳跃性(而不象逻辑思维那样具有直线性、顺序性)所以往往比逻辑思维更适合于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的需求。事实上,创新活动中关键性的突破只能靠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3—6岁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由此可见,幼儿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数学活动中有效的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对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3个环节:生活经验积累、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想象能力。

三、培育幼儿创新思维的途径

1、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前提。

为幼儿创设一个能自由操作、探索的愉快、有趣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开展活动与表现机会。在幼儿的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从成功和失败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就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创造”的环境,培养幼儿“创造”的心态。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去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同时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同伴的讨论来提高知识,解决问题。对幼儿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支持,对其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应看成是一种探索中的看法,要通过恰当的引导,启发其自悟,决不给以简单的否定,以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多向性。幼儿顾虑少了,就会充分地联想、交流、表现;就能展开想象、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去创新。

2、通过游戏训练幼儿的创新思维。

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高尔基指出“游戏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幼儿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事物联想起来,把学具操作与数学游戏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愉悦的环境中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利用儿童好动、好胜的心理,摆一摆、猜一猜、赛一赛;让幼儿当科学家、小医生、小机灵等,激发幼儿观察、联想,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排序游戏《我排的不一样》中,幼儿根据图形〇〇……重新自由排列,孩子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排列方法,有些孩子想到通过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来改变排序的规律如: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在这游戏中幼儿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有了求异的意识。

在图形拼砌游戏激发起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在加减法游戏《小机灵抢红旗》中,以两名幼儿为一组,幼儿自己出计算题进行比赛,幼儿每答对了对手所出的题目,所代表的小机灵就可以上升一层直到夺到红旗为胜。在这过程中,既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和敏捷性,同时也促进了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井字游戏》中幼儿根据井字卡片上的9个数字自编加减运算题,例如用横排的三个数字4、6、3,幼儿就能列出4+6-3、3+6-4、6-4+3、6-3+4、3+4-6、4-3+1等多个式题,在这一游戏中主要就是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通过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和操作,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关系,以促进其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创新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来进行。其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也就是说必须注重幼儿具体操作实践,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使幼儿接触到的数学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丽、生动、具体的。这样幼儿才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促进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例如提供吸管、纽扣、贝壳等让幼儿自编式题,幼儿根据吸管的粗细、长短、颜色、摆放位置等编出多道式题,幼儿逐步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在学习自编应用题时,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图片也是精心设计的,为的就是要训练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以鸭子戏水图为例:图上的鸭子有的是白色、有的是灰色;有的在戏水、有的在岸边;鸭子有大的、小的;有的带着小铃铛、有的则没有……幼儿甚至可以自己为鸭子添画装饰,幼儿参与创编的兴趣大大增强,往往一幅图就能创编出很多道应用题。在学习面积守恒时教师让幼儿通过切割的方法比较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幼儿先切割正方形进行比较,然后切割三角形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操作来训练幼儿的逆向思维。4、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创新思维的训练。

爱创造的孩子是生活的有心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形、时空等数学内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鼓励幼儿提问,因为幼儿向老师提问本身就是一种求知活动。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如果幼儿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这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利用上下楼梯的机会让幼儿想出不同的办法去数一数一共有几级楼梯,结果幼儿想出了各种的方法:有的是一级一级的数、有的是两级两级的数,还有的想到每层是10级,一层一层加起来就知道是多少级了。在学习测量时也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如在操场上利用自己的小脚、木棒、绳子、胶圈、椅子、小车等等物品来作为测量的工具。

数学无时无刻地存在于周围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必定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创性,加强幼儿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原则

数学是思维体操,幼儿通过周围的现实环境和在教育创设的特殊环境中获得有关数学知识之时,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训练。我们认为,无论是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游戏中或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都必须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因此,在活动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更应该注重幼儿思维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在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不同花样,不同类型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操作活动,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发挥其自主性,思维才能活跃并有所创新。

2、操作性原则。

通过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操作机会,使孩子积极参与学习。在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方式,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3、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培养幼儿创新思维时,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因人而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活动中让幼儿有充分的自由度,给予幼儿充分的思维时间,让每个幼儿都能拓宽思路,满足自己的学习和创新欲望。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6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思维能力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习中,如果教师可以时常的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是相当有帮助的。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的情况之下,数字仿真情景的引导中,数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的优势之处。

一、微课下数学课堂的资源建构

建构微课资源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设定教学课程的大纲和教材,选取这之间与逻辑思维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微课的课程设计。比如我们针对小学六年级“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部分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1]。

微课资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课程资源主要由“知识框架、学习任务单元、Flash微课件、逻辑能力联系”这几个部分组成。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体,辅助以教师的点播,目的是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整个微课件的Flash模块趣味性强,寓教于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着小动画,整节课下来也不会枯燥。

微课资源的课程建构主要采用Dreamweaver和Flash技术,主页面和欢迎页面主要采用Dreamweaver制作,主要包括知识地图和学习任务的链接,微课件的内容也是采用Flash技术完成的[2]。

二、微课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

主要采取的是对照式的实验方式。我们在学习阶段,首先需要对逻辑思维的训练的样本进行分析,将学生平均分成两个组,每个小组30人。然后,按照步骤对两个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实验组的训练过程

在上课之前,我们给予实验组装有微课资源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学生打开电脑,找到微课资源,进入主页面。于是页面出现了四个模块,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下面,老师给学生进行微课资源的使用讲解,微课资源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超链接,只要学生点击链接,便可以进入学习的页面。

上课时间到了,老师下达了学习的任务,同学们两人一组,开始进行学习。无需讨论,个人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有疑问的,在微课结束之后在进行讨论,或者请老师解答。所有的同学都学习完成了之后,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统一的点播。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分发测试卷,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回收该试卷。

(二)对照组的训练过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本方式进行学习,除了与实验组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同之外,其余的都一样。课后也是及时进行测试,回收试卷。

三、结果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测试包括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过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50分,相加起来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一)成绩对比

如表2:

显而易见,实验组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二)答题时间对比

基于试卷的难易程度,我们将答题的时间规定为40分钟。实验组大部分学生都早于规定的时间完成试卷,平均成绩为24分钟。对照组个别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任务。显然,实验组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三)成绩提高的幅度

在授课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均没有明显的提高的趋势,授课完成之后,实验组总成绩2436分,对照组2199分,实验组提高了838分,而对照组只提高了579分。这明显说明多媒体授课比微课更加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的幅度更大。

(四)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根据上表显示的结果,前测中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为低下,两组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都在60分之下;60分―70分的同学分布情况也较为不理想。后测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大部分同学都在70分―80分之间,60分之下的同学数量为0。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经过授课之后,两组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根据上文的情况来看,微课资源的“知识地图”、“学习任务单元”,使得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过程清晰完整,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较为合适的[3]。

数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燕,杨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36-38.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7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原因。受到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和一些“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造成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原因。由于现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许多青壮年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将他们都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没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却娇惯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使他们养成了娇惯、懒惰的性格。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讲究索取,不讲奉献,无心学习。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平时缺少巩固练习,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这样便造成听不懂,而对知识模糊认识的缘故,学习障碍便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另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二)构建平等环境,克服自卑心理。许多初中“学困生”,往往伴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内心孤独冷漠,常处在一个“冷”环境中。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锁在同学的圈子之外,始终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数学交流环境,时时处处尊重“数困生”的人格,多方面“引诱”他们参与数学讨论,使他们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增强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三) 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教会其学习。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表现在知识匮乏和知识间的联系弱。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开口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和思路的误区,从而对症下药。

        (四) 创造成功机会,战胜恐惧心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初中“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屡受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成功机制,积极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8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

一、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

1.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心理因素。

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数学本身并没有多少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一般来说,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差。不仅如此,我听许多教师说过:能学好数学的学生,其他科目也不会成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密切关系。

数学学习主要是做题,而多数同学反映,老师讲课本上的内容能听懂,可是做题时就不会了,这是由于大部分数学题思路繁琐,往往要多个条件结合才能解答出来,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一点吓坏了,刚读完题目就失去了信心。这就是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即学习意志不坚定的表现。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在数学学习中,他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见到难题就不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重视基础,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越来越强,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方面。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生的生理发育对学习也有一定影响。

中学生年龄多在13―16岁,普遍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体急剧增长,第二性征出现。生理的变化给这个年龄的少年人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的特点。在此期间,学习上,学科增多、难度加大,造成学习心理的紧迫感,许多基础不扎实、学习意志薄弱的学生就会松懈,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对那些复杂的运算、抽象定义、定理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总是表现得很浮躁。长期下去,慢慢就会跟不上集体的进度,成绩下滑,成为后进生,造成班级总体成绩的两极分化趋势。

4.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和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

有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在数学教学中,99.5%的课堂对话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自问自答”,极少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长期下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被扼杀,学生对老师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不能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另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优等生,轻后进生”等不良做法,导致许多后进生由反感教师到反感他上的课,成绩也就不可能提高。许多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硬背做题方法和步骤,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

5.家长对学生过多要求,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但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了学校学习时间外,有些孩子成绩低了,就要遭到家长的责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思想压力,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二、克服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措施

1.培养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生如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兴趣产生的途径是先因后果,创造条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形成良性循环,回头总结成功的途径,再延续下去,不断建立新的学习目标,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入良性轨道。例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上课做练习时,教师对后进生加以引导,最终完成练习,教师不要再问“做完了吗?”,因为其他学生说“完了”时,后进生可能默不作声。要让他们也说“完了”,而且答案都正确,就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从易到难,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研究学科特点,加强学法指导,因人而异,制定个人目标。

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在新的教学理论下,要求上课做到两个字:“活”与“动”,只看书不做题、不总结积累是不行的,听课时做到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过程中避免急躁心理,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有信心,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现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和原教材相比,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提高了灵活度,学生学起来感到有点困难。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分解教学难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中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想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不喜欢某老师而放弃该学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对后进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5.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9

关键词:青少年创造力;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其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一、中西方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比较

2001年,相关工作人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英青少年创造力进行了比较。分别有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参加了调查。

问卷包括7个题目。第一题是物体应用,旨在考查青少年列举物体的科学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第二题是提出问题,测量青少年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第三题是产品改进,目的是考查青少年对技术产品创造性的改进能力;第四题是科学想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科学想象能力;第五题是解决问题,旨在测量青少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六题是科学实验,用于考查青少年创造性的实验能力;第七题是产品设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

调查结果发现:第一,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差异较大。第二,除问题解决项目外,中国青少年的得分均低于英国青少年。①

二、阻碍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由于文化是一切的根源,因此选择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来分析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

历来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要数的总结最为全面:“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②从文化观点来看,中国的文化是延滞的文化,结果往往落后;而西方的文化是演变的文化,结果易于进步③。由此可见,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阻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使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发展呢?下面将分析之。

(一)自足、自夸的人生态度对青少年创造力的阻碍

西方文化最早从尼罗河上游趋于尼罗河下游,至地中海,主要沿海岸发展。它与外间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多,使其所包含的成分较为丰富,易于演变。并且地中海文化的中心不是永远在一个地方,各地文化有了各地的特性,虽并无高低之分,然而由于文化重心的不同与种类的复杂,互相效仿、竞争,结果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使其易于进步。

虽然早期中国文化是自黄河上游趋于下游,以至黄海沿岸,但它却沿大陆发展。因此中国的文化是在大陆上发展的,除了大海的阻隔,又有沙漠与高山的阻隔,结果使中国文化自成一个圈,与外间文化接触的机会少,使得文化成分单一,易于停滞。而且,汉族文化周围的各种文化,大致上都不如中国汉文化程度高。使得中国汉文化,不仅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东方文化的高峰,结果使中国人易于自足、自夸,这更使得中国文化易于停滞。自足、自夸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国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没有值得自己去学习、赶超的对象,使中国人缺乏创造意识。因此它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一。

(二)群体认同原则对创造力的根源性抑制

由于西方工商业阶层的崛起,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使希腊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了西方人个人本位的文化精神。在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看做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承认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的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人创造性的发展。这势必形成了西方人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而是倾向自我依赖――“他要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并且用自己的双手以自己的能力开辟自己的前途。”④总之,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人作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完全得以彰显,这恰恰满足了创造力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可见,西方的“个体本位”显然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这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并且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理集团内外的不同事物,这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群体原则的形成。这一原则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所在的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⑤。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层层隶属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使组织和个人失去应有的自和独立地位,使整个社会缺乏主动精神,不利于培养人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可见,群体认同原则忽视了个体的独立自主地位及个体的自由,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和独特个性。独立与自由可以说是创造力的“根”,根源性因素得不到满足,创造力如何充分发展呢?可见,群体认同对创造力的发展起到了根源性抑制作用,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二。

(三)中庸之道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西方文化始终把“利”和“力”视作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努力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然而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有实力,还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形成了西方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个体若要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或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就必须不断奋斗。另外对体力的崇拜发展为对更高层次的力量――知识、智慧、技术的崇拜。这样的文化氛围怎能不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呢?怎能不使青少年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呢?

而“群体认同”原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文化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了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然而在一般民众的世俗生活中,儒家理想中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于是鼓励中行、不争,结果导致了乡愿人格的蔓延。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并由此衍生出了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窒息了青少年的竞争意识,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的正常发展,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三。

(四)封闭保守对创造力的阻滞

沿着漫长海岸线发展并致力于征服大海的西方各民族,由于大海的磨砺和赐予、工商业中的流通交换、周围文化的滋养,使它总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而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外它总是不安于现状,把目光投向未来。总之,它形成了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这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传统中国在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使中国人形成了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这使其形成了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进而形成了以自我保守、向心凝聚为总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即封闭保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⑥。封闭保守使得中国人不重视信息交流,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严重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总之,封闭保守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四。

(五)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对创造力的不利影响

西方科学文化极为发达,靠的就是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逻辑具有很强的推理认知作用,并且它作为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容易被人学习掌握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把一切经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这使得人们更易接受新知识,更易着手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所在,更易有突破性发现。逻辑思维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儒家的直觉主义,它使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一切都听任直觉,在思考问题时思路不严谨、缺乏逻辑性。梁漱溟认为:“一般人是要讲理的,孔子是不讲理的,一般人是求其通的;孔子则简直不通!然而结果一般人之通却成不通,而孔子之不通则通之至。”直觉主义提倡人对一切事物不要操心,遇事应随感而应,而且随感而应通都是对的。显然直觉思维是不科学的,它没有规律可循,不利于人们学习掌握。一任直觉走下去,势必出现偏差,不利于解决问题,不易有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五。

三、提高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教育措施

(一)加强对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

自足、自夸使得中国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没有值得自己去学习、效仿的对象,使青少年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加强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锻炼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能够不断地消除其自身弱点,使其行为方式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家长应常主动和孩子谈话,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或经历过的事,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提供探索、玩耍的机会和条件,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成功,使孩子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轻易作出坏的评价,并且不单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也要教育学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内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

(二)加强对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群体认同使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自学性差,并使其缺乏创新欲望。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其创造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即学校和家长可以加强培养青少年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使其养成勇敢、坚韧、独立、专注、敢于冒尖、不怕困难等性格品质,并使其养成“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如:学校可以着重培养敢说话的孩子、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等。

(三)加强对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

中庸之道衍生出“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竞争意识差。所以,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其创造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学校和家长可以在平日的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教育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竞争,并有意识地培养其竞争意识,帮助青少年排除心理障碍,明确竞争目的,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竞争环境,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学校和家长可以指导青少年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为之努力的理想,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奋斗目标,并寻找参照者去努力学习。

(四)加强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封闭保守使得中国人夜郎自大,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从而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我们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青少年积极与他人交流、探讨,使其性格、能力及主体性得以自由发展,从而加强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活动、校外实践诱发学生的关爱冲动,这有利于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还可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教育过程,诱发学生创新冲动;也可通过教学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能力,教育青少年不再压抑自我,鼓励好奇心理的产生与存在。

(五)加强对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儒家直觉主义精神使中国人倾向于采用直觉思维而冷落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是培养科学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应加强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幼儿时教孩子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教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学校则可以通过提供感性材料,培养从感性表象向理性的抽象概括能力;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另外还可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这些措施都可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1-9-1.(第4版).

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4.

③陈序经.文化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0.

④[美]许光.宗族、种族、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逻辑思维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不能离开数学,重视数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地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

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