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十篇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十篇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6:45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1

1.1教材评价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评价较高,但在基本技能和中医特色两个方面,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而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对教材的评价更高,针灸推拿专业和公选班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则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医药学专业学生对三基和中医特色的内涵界定更为严格,提出的要求更多,所以,对教材的评价和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与体系存在内在的联系。详见表3。

1.2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尤其在授课条理性、教学内容实用性和多媒体应用等三项评价较高,但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习等三个环节评价相对较低,均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从专业角度看,虽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体评价较低,但体育教育专业对自主学习、康复治疗专业对案例分析和自主学习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评价均为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作为必修课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治疗专业在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方面因为要求更高、同时在课时与教学设计之间协调得更好,而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则更低;此外,体育教育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针灸推拿学生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公选班学生对课程教学进度的评价均仅为偏向于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专业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对教师重点难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针灸推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针对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的内容偏少,公选班学生则认为课时较少、课程进度安排应该更斟酌。详见表4。

1.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发展帮助和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等三方面的评价较高。但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学生对学习方法促进、针灸推拿学生对专业发展帮助、公选班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的评价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学生认为运动医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相对特殊、且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有所欠缺,针灸推拿学生认为因为中医药和针灸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和预期相比还有差距,而公选班学生则认为由于课时偏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详见表5。

2对策与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又对运动医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医学作为中医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较晚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各环节都有待加强。为保证并提高运动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运动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已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所公认[3]。鉴于运动医学具有体育学和医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国运动医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中医特色等客观情况[4],运动医学教学团队和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科学的综合的考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交叉专业等因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较为合理,但专业结构和交叉专业融合并不理想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课程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以教师发展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人才引进、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运动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注重中医和西医、体育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2.2突出教材中医特色、增强基本技能方面内容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使用。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的运动医学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北京体育大学王安利主编,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褚立希主编,两本教材格局特色。但鉴于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康复专业,中医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且因为没有配套的实验技能操作方面的指导用书,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调查情况显示,教材较好的满足了体育和康复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但对于针灸推拿及其他中医药学、中医药学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来说,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指导,明显影响到了教材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因此,至少应该通过自编讲义、配套用书编写、国外教材翻译等途径,弥补目前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条件成熟之后,修订或重编教材,加大中医防治运动性病症和基本技能实操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满足中医院校学生的需要。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2

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是用医学的方法,自我医务监督意识即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自我医务监督的认识和评价;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常对自己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合理安排锻炼负荷,适当的安排调整,防止过度疲劳造成运动损伤,提高锻炼效果。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由于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条件进行正规的医务监督,利用自我医务监督正是一种较为简单可行实用的方法。然而在体育运动中,难免会出现运动损伤、意外受伤;只有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才能合理的运动,避免意外受伤,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提倡科学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达到人们终身受益的目的。

1、自我医务监督的相关内容

自我医务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率、血压、肺活量、体重、握力等,可利用仪器的客观检查为依据;再观察睡眠质量、食欲、自我感觉和运动心情等主观感觉,从而判断运动健康状况,学生在运动过程可以通过测量、观察和记录自己的锻炼情况和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直接和间接的评定运动量的大小和锻炼水平的高低,以预防训练过度造成的慢性损伤,达到既锻炼又增进身体健康,改善身体机能。一个运动爱好者要建立科学体育锻炼意思,加强自我医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体育能力增强的一个过程,所以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尤为重要。

自我医务监督指标一般不宜过多,应抓住重点、自始自终、应贯彻简便易行,客观有效的原则。在进行自我医务监督时根据监督指标可做成下表逐项填写。

根据自我医务监督表各项记录检测数据,进行综合练习分析和判断。如果主观感觉中各栏目数值均正常,客观检查也都在正常值之内,运动成绩稳定或呈上升趋势,又无伤病,表明前一阶段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是合理的;如果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检查和分析原因,并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及时调整锻炼的内容和运动负荷,必要时暂停锻炼或做进一步检查。锻炼后的各种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数据,有的可能属于“正常”或“增加”;也有的可能属于“一般”或“保持”,甚至有个别指标“下降”或“较差”。因此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要问题,做出科学判断。

2、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2.1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做准备活动

通过访问和观察,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运动前时根本就没有做准备活动的习惯,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系统,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发生。

2.2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熟练

由于一些学生学生身体素质差,平时不爱运动,看到班上其他同学掌握了某项技术动作,也想去完成动作,但忽视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仅凭一时冲动,在缺乏必要的素质与基本技术的情况下盲目去做,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发生。场地器材的不合格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跑道过硬或高低不平,沙坑过硬或有杂物,海绵垫厚度不够并且海绵垫之间衔接不严密,场地过滑等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3天气、温度的影响

有的同学在烈日高温下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的练习,时常会造成因为体内缺水而造成身体虚脱,随时会发生各种运动损伤,有的同学经常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练习,穿着汗水湿透的衣服,坐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上休息,这种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痛,肌肉湿痛等。

3、提高自我医务监督意识能减少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在于人为因素所造成,并不在于某项体育运动本身。人是高度发达能自我完善的有机体,在锻炼过程中对关节、肌肉、呼吸、内脏及心血管系统等各方面刺激,都会传送到大脑。大脑分析传入的信息,对自身运动能力、身体状况、疲劳程度都会有所感知,不论机体的机能下降、造成疲劳或已恢复,都会从主观感觉、以及客观检查中反映出来。此外学生在平时练习和比赛中不按教师的指导,不遵循正确的训练方法,或是睡眠休息不好,患病带伤训练,精神状态不佳,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都极易造成运动损伤。所以学生经常自我医务监督有助于教师及时安排和调整锻炼计划,预防运动损伤和早期发现运动性疾病,使体育锻炼能够健康发展,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

4、科学的体育锻炼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自我医务监督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健身锻炼是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活动,在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应有科学的要求,只有科学的进行健身锻炼才能达到强身目的。科学体育锻炼要求锻炼者在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学习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方法,学生提高日常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意识,需要教师积极地向学生传授自我医务监督的知识,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知其所以然,学会用科学的合理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健身,尽可能的减少运动损伤,能够更快的提高运动成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我医务监督的重要作用;也才能够使他们在学习期间提高对自我医务监督的认识,启发自觉意识,积极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科学的锻炼的方法及认识锻炼对身体的影响,从而进行科学的自我医务监督,增强体育锻炼的健身效果。

5、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思路

自我医务监督意识即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自我医务监督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医务监督是指参加体育锻炼者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常对自己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合理安排锻炼负荷,适当的安排调整,防止过度疲劳造成运动损伤,提高锻炼效果。

5.1合理体育教学内容

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健身锻炼与自我医务监督的特殊联系,只有在自我医务监督保障好的基础上,才能健身锻炼向着更快、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健身与自我医务监督相互关系的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的发展。

5.2提高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加强重视程度

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但长期以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应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定期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及职业道德水平。使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的自我医务监督知识,从而在体育教学中传授自我医务监督。

5.3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也必须由传统的技术教学转变为增强体质、终身体育为目的的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由被动练习变成了主动练习。学生不必在为动作技术掌握的好坏而背上浓重的思想包袱,而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轻松愉快的锻炼身体,他们重视的是练习过程和是否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不再是要求运动成绩;单纯的某一技术是否达标。这一转变,及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自我医务监督等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主动的学习。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整合课程改革;模块课程;教学管理

一、背景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的帮助下,浙江大学医学院于2007年开始实施临床医学整合课程改革。新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的形式,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为驱动,贯通基础和临床,整合医学、公共卫生、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模块化课程由8个模块组成(见表1),第一学年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第二学年则侧重临床知识与技能,各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知识深度逐渐加大,与临床的关系也逐渐密切。由于模块化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贯通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壁障,其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式,教学内容是基于器官系统,依托于临床案例进行的多学科的整合,教学进度也是多学科的齐头并进,而且pBL也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可见传统的按学科或学科系来设置的教研室或课程组已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需要。同时,往往一个模块就涉及几十位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使得模块课程运行的难度、复杂度急剧上升。因此,为保障课程高质量的运行,有必要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教学组织架构。成立了以模块课程组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架构。模块课程组在医学院模块课程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下,在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附图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架构1.模块课程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各模块课程的主任、教学专家、管理专家和学生代表担任委员,负责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决策和协调等工作。2.医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监督模块课程组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成效考核,以及资源保障、部门协调等工作。教学办公室是医学院的常设机构,统筹医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下设本科生教育办公室、研究生教育办公室、毕业后教育办公室和留学生教育办公室。3.模块课程组。模块课程组是整个模块化课程运行的核心管理部门,设组长和助理各1名。在课程委员会的总体规划下,具体负责模块课程业务的指导、设计以及教学的运行和管理、质量保障等工作,并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另配备课程秘书1名、pBL秘书2名和网站维护员1名。其中课程秘书负责模块课程的日常事务处理、资料归档和管理等工作;pBL秘书负责pBL的日常运行与管理等;网站维护员负责模块课程的信息化支持工作,包括网络平台、手持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信息的与管理,平台使用培训等。4.模块主任和模块协调员。各模块运行实行整合课程组协调下的模块主任负责制,每个模块课程设模块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由各模块中主要学科的相关专家通过竞聘产生,在整体框架下,负责所属模块的教学建设工作,包括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大纲修订、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落实、考核评价工作等。同时每个模块还设模块协调员1名,协助模块主任开展相关工作。

(二)模块课程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对保障模块课程的顺利同样实施极为重要。学校对模块课程组组长及助理、模块主任、模块协调员、课程秘书、pBL秘书和网站维护人员均设定了详细的Sop(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对在模块运行前、运行中和运行后各个阶段、各角色均规定了非常详尽的工作内容,职责明确。

(三)标准化、闭环式的质量保障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保障在于建立了标准化、闭环式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包括标准建立、实施监督、收集信息、分析反馈、持续改进等。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指导质量标准的建立,下一层标准对照、匹配上一层标准,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牢固支撑。同时课程体系通过各种反馈,建立了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如各模块课程设立了周反馈和终末反馈制度,模块主任、协调员根据学生的反馈,起动相应的机制,如协调和完善学科间教学内容的衔接、合理调节教学安排、调整授课教师等。

(四)其他保障和支撑。组建了横跨各临床医学院的临床学科教学委员会,旨在遴选出整个医学院最优秀的临床师资承担临床内容的授课;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等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由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推荐优秀资深教师,并由课程组会同各模块主任最终确定。为支撑模块课程的运行,建立了一体化的医学教育信息化平台。模块课程中的学习导航、pBL教学、自主学习、评价考核等内容的部分环节依托于平台开展。截止目前,网站总访问量达500余万次,利用平台开展的pBL相关教学达4万余人次。

三、实践效果

在教学管理体系方面所做的创新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我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程的平稳运行。自2009年起实施模块化课程以来,通过闭环式的持续改进,也使得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在各模块的终末反馈和每学期师生座谈中,师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对课程在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中所起的作用,都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和支持。

四、反思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模块课程中内容的整合和融合。医学整合课程改革,旨在面向临床,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将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领域的内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医学生胜任力的发掘和培养[4-5]。同时通过课程融合,提前接触临床知识,缩减理论授课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医学院从2007年启动整合课程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部分学科内容间不可避免的仍存在前后衔接有空档,内容有重复等问题,部分是原先设计存在的问题,部分则是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局部调整而产生。因此需要在一定周期内,由管理部门对模块课程进行整体性回顾、梳理,以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完善。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4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贯彻落实国家中西医结合相关政策的有效途径。如何根据西医院校的特点,在较少的教学课时里,将《中医学》的精华部分展示给学生,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进行梳理整合

1.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在西医院校

“中医学”教学实践中,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教材内容涵盖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大部分学科,仅是将其内容进行了压缩和精减。多数教师关注于将知识点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学生,务求面面俱到,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因此,对现有教材内容的传授方面也应作出一定的调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应对规定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取舍。对重点内容详讲、细讲、反复讲,对次要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例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藏象学说”内容,属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易与现代医学的一些概念混淆,在讲授中,要不惜课时,讲深讲透。在脏腑辨证部分,由于前期知识的铺垫,可以简略讲解,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强化。

1.2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我们要让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学生接纳中医、研究中医,运用中医理论及方法,更好地造福更多的患者,必须营造良好的知识背景和氛围,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十分注意拓展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例如:讲解绪论中,介绍了中医存废的争论以及近百年来部分文化名人对中医的看法,并对这些现象做出客观评述。介绍青蒿素、础霜(as203)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等科研及临床成就,中医与航天科技的结合以及当今中医药、针灸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发展的概况。这些知识的补充,既增进了同学们对文史知识的了解,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展示中医药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帮助同学们初步树立从中医学中寻求科研灵感的意识。在讲解体质学说部分,可以简要补充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相关知识等等。

1.3注意中西医的区别与联系,强化中医思维的培

养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之前,已学习了部分现代医学基础课程,基本形成了现代医学理念和思维方法。很容易以西医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学,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西医院校学生对西医专业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容易使学生对中医产生轻视甚至鄙视有了轻视中医的心理自然就缺乏学习中医的动力。授课时,应首先讲明中医学特点,说明它与西医学的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西医学观念生搬硬套中医学理论,否则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中医的理论特色,又要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同学们建立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并在整个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一理念。教学实践中具体可采取选择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例,与西医疾病病名相对应,使中西医的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易于理解,学生容易掌握。防止学生习惯性地应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医学模式去机械地论证中医理论的内涵。比如:在讲授“阴阳”“五行”的概念时,要结合自然社会现象、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现象,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具体明确“阴阳”的概念时,可结合阴阳实质现代研究的相关成果。“camp、cGmp”、“多巴胺、乙酰胆碱”、“交感、副交感神经”部分功能,有 利于理解。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引入中医学相关内容中的现代研究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解中医“五脏”概念时,“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借助与现代医学的认识进行讲解,但“心主神明”的内涵要详细讲解,结合现代医学对脑、中枢系统等的认识来阐明其实质。在讲述中医内科学时可以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起来讲授,针对某一具体疾病,从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认识和治疗手段上的异同进行简评,形成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客观地评价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

2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注意多样化、综合运用

2.1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比如:辨证部分内容,平铺直叙讲解难以给学生深刻印象,影响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阴阳、五行及藏象学说的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辨证分型可能的表现形式进行推理、归纳。教师可以对其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对遗漏部分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方面复习和巩固了原有知识,另一方面,对教材前后相近和类似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节约课时,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掌握与领会。

1.2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灵活运用病例教学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医学,但许多西医院校鉴于课时原因不专门安排中医学见习、实习时间。因此,如何让西医院校学生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中,认真选择典型病例,灵活运用于课堂,尽量将中医学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在中医学教学中利用病例讲解疾病,利用病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临床思维,能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如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教学过程中,可选择典型案例,模拟临床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避免课堂讲授的枯燥和单调,使中医学变得具体生动,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形象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优势,将抽象的中医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促进对中医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如:在“阴阳”“五行”部分,可制作成动画、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形象展示他们的消长变化、相互制约等关系。在“脏腑”部分,可选择恰当图片,形象地展示“在志”、“在体”、“开窍”、“其华”等内容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时相对应的病理状态。在“舌诊”部分的讲授中,可以将正常舌象和各种病态舌象用图像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形象直观,易懂易记。在经络、针灸内容的讲授中,可在幻灯片中通过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显示经络的循行、腧穴的位置、针灸各种疗法的技术操作以及针灸取穴的治疗方法。

3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学习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3.1构建课外平台,加强师生交流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完全消化,尤其是那些对中医学感兴趣的同学,更应该提供课外平台,加强师生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为弥补中医学课时的不足,对于教学学时内不能充分讲授或没有涉及、但学生又有极高学习兴趣的部分,可开设相应选修课,拓宽学生中医药知识领域。因课堂授课学时不足而未能详细讲授的内容,加强师生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同时积极利用图书馆和各种网络平台,把大量丰富的图书资料、教学图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料共享。条件允许时,还开设有中医兴趣社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

3.2指导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中医学知识是不现实的。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比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更加重要和迫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部分内容,适当延伸相关知识、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建议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等,使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条件和兴趣,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4结语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5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校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基地。创造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临床医学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水平,改革现有的临床教学模式是摆在各高校医学院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科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医学人才的知识体系中应该包含医学和多种相关学科内容,包括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人际交往等。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医学人才除了要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经过正规、严格的实践训练,掌握运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在终身学习时代,医学人才还应该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医学课程体系改革

 

医学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各学科在医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把全部课程分成核心课程、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并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设新兴、交叉学科课程和边缘学科课程。在保证完成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选修本人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以此增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再以课程内容和类别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智能、思维方式及运用、分析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以建立核心课程体系为基础,保证培养人才的专业根基。加强医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减少医学基础课程横向知识的重复,进一步促进医学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与临床专业课的有机联系。注重临床专业课程的改革,开设一些反映临床诊疗技术新进展的选修课程,扩大学生在医学实践中的适应性。

 

三、医学教学内容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更新周期的缩短,使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日益凸显。医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一直非常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学时数较多,一些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很难进入教学内容体系。随着社会对医学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预防、医疗、康复、保健逐渐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也趋于统一,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医学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人文社科学科内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顺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服务模式的需要。人文社科是医学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学,会使学生在医学生涯中丧失应付挑战的智力和能力。具体应增设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文学教育、人口学、法律、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课程。

 

(二)加强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应同卫生服务需要密切联系,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教育在教学中的比重应增加。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卫生学、流行病学,也包括卫生经济学、卫生服务的组织、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少医学院校还利用社区卫生资源积极开展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现场教学。对医学学生社会医学见习期的教学安排中,就已充分考虑到要把卫生人才培养同卫生服务需要相结合,重视社会医学和预防医学教育。重视非预防医学专业中的预防医学教育,使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临床医学趋向更加紧密地结合,这与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化相吻合。

 

四、医学教学模式改革

 

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关于医学教学实践的总体设计。主要的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包括以问题为中心和以社区为中心的两种模式。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既不按照学科开设,也不按器官系统综合,而是根据学生在自学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边实践边学习的教学模式,简称pLB模式。pLB模式从提出后,一直进行着探索和完善,其基本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按单元施教:首先,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病历向学生提供有关病人的信息(即提出问题);其次,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提出最可能的情况(即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意见归纳为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由学生选择某一问题进行自学,并准备书面报告;最后,每位学生就自己所准备的内容进行报告,再展开讨论,对最初假设进行论证,将所涉及到的问题再归纳成几个问题;学生再选择其中某个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再次进行集中汇报和讨论,如此滚动实施,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学习,通过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是自我教育与主动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医患关系处理与医学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促进学生与患者交流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形成,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施pLB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获得与掌握知识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医学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锤炼临床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要突破现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实验文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办法、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以真实的知识建构情境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学习向思考型、创新型学习转变。

 

建立综合性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优化实验技术、简化设备使用手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实验动手的需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配合精神;引导学生有计划、系统地达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积极建立起功能强劲、管理高效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改变实验教学管理落后的状况。

 

五、结语

 

研究利用知识管理理论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基于隐性知识建构理论框架的改革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教学,能进一步深化医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价值的认识;提高其在临床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导师具备的隐性知识的效果;促进医学专业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推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医学人才素质的培养水平,切实推动医学临床教学实践的发展。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多元化;中医美容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日益强烈,医学美容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医美容以其独特的理论、安全、有效的方法、副作用少的优点而备受爱美人士的青睐,而成为医学美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基于此,结合笔者所讲授的《中医美容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仔细思考、认真琢磨,考虑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中医基础、中药、针灸、推拿、常见损美性皮肤病等,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损美性皮肤问题的防治和损美性皮肤疾病的治疗为基本目的的专业核心课程。但中医理论以其抽象深奥,内容繁杂成为医学美容学生学习中之难题,而诸多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着授课从书本到书本,枯燥难学,记忆较难,学生缺少学习动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后就算结束,难以达到实际应用和熟练掌握的要求。

为了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运用于课堂,将所学与所用巧妙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我谈谈笔者的体会和心得,抛砖引玉,希冀有助教学。

有学者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1].在《中医美容技术》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理念,依据内容特点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设疑导入法、对比归纳法、图例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1设疑引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疑引入法是指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需要,引用历史典故、谜语、以及生活常识等为本次课设疑,一般设在每堂课的开篇,旨在马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意在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解中医"藏象学说"时,通过引入"黑箱子",引导学生,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如何知道里面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提示西医是直接打开箱子,通过解剖研究脏腑,不打开箱子,通过外部的特征推测内部的情况,这就是中医研究脏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表知里""以外测内",与西医截然不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到底怎么去推测,从而本次课循着本线索学习,印象非常深刻。再如讲"中医四诊"之前,引入"扁鹊见蔡桓公"和"扁鹊医虢国太子病"两则故事,引出望诊、脉诊内容,从而展开论述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通过故事引入课堂内容,印象深刻,激发学习热情。在讲到损美性皮肤疾病如雀斑时,会找一位面部有雀斑问题的同学,先让同学观察她的面部皮肤,说出她的皮肤问题所在,继而引出要讲的内容,这样的例子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她的皮肤问题,同学兴趣浓厚,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图例讲解法

图示例是将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用简洁的画图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复杂抽象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由图示入手循序渐进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较为容易,能较快接受即将讲授的内容。如在讲解心主血脉功能时,我们通过四个观察点以及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讲解,对比清楚,运用图表法一目了然,简洁易记。(如下表1)

【1】

加以简图示之,则事半功倍。再如在比较中医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时,也采用了图表法。(如下表2)

【2】

3归纳总结法

在中医美容技术的教学中,大量运用归纳总结法教学,即按照学习内容的类别,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罗列,因中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编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势必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八纲辨证中的虚证时,将气虚证归纳为"气短乏力自汗出,纳呆神疲脉无力";血虚证归纳为"眩晕心悸面黄白,肢麻舌淡脉细弱"易学易记,简明扼要。如在讲中药"十八反"时,其中"诸参"是指代什么时,为学生们编了"原子弹杀人苦",分为为"元参、紫参、丹参、沙参、人参、苦参,将抽象化的理论变得活泼起来,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也较容易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案例教学法

学生普遍认为中医理论比较抽象深奥,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要考虑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出发,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我所说的案例教学,涵义较为广泛,包括较深刻的正规的病例,如在讲脏腑辨证时,引入案例:陈某,女,23岁,1996年4月2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稍进油腻则大便泄泻。近半月来,自觉精神疲惫,乏力,自汗,纳谷不香,脘腹胀满,大便溏泻,曾服数种西药(药名不详),疗效不显,今要求中医治疗。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先引导学生思考,患者病位为何脏?再思考为虚证还是实证?如为虚证为何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一步步深入,最后辨证为脾气虚证。通过自己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印象深刻。病例也可包括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不同,贴近生活实际,故笔者大量节选生活案例,形象化、生活化,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讲"肝主疏泄"的功能时,疏泄过度,导致肝气上逆,咳血、吐血、甚则死亡时,就引用了"诸葛亮三气周瑜",因为肝气上逆,周瑜吐血而死。因此,教师应该精选教学内容,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基础和较为难懂的部分,力争将中医学的精髓向学生讲深讲透。总之,案例教学使用的频率,应该取决于该学科自身的教育目标,它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是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

5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使抽象难懂中医理论变得生动具体[2],如在讲望诊、舌诊和中药等章节中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无论教师怎样费尽口舌反复解释,学生还是不知所云,一知半解。引入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形象、生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病人、舌诊以及常用中药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在课堂,变主观为客观,刺激学生感官,强化理解和记忆。另外,尚可运用动画形式生动地演绎整个过程,如讲解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脉象以及介绍经络的循行路线时,采取动态模式形象地描绘出脉象的特征以及经络整个的循行过程,生动而具体,理解和记忆容易得多。另外在讲到损美性皮肤病时,运用多媒体图片播放一些实际病例,如痤疮、雀斑、肥胖等疾病时,典型的临床表现一目了然,具体而生动,印象深刻。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医美容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中医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用以指导中医美容发挥重要的作用。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形容多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学生接受种种不同的中医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参考文献: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医体结合教学改革体育教学

医学类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改革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体医结合”体育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医学院校的关注和重视。

1.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医学院校以医学专业发展为主,体育以公共课形式长期存在,对培养目标、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体育师资、教学与训练的运动场馆等体育教学资源等方面与综合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当今以“健康第一”为前提、阳光体育工程和全民健身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措施实施中,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本校的体育教育应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体育与医学的结合点,发展具有医学优势的体育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体育课教学课程的安排和内容,还是以传统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学模式为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医学院校以普修体育课教学和专项体育教学为主的模式已落后,迫切需要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做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力衔接。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选修课内容偏少,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已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学生仍认为枯燥项目偏多,缺乏新兴项目的开设。

目前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为全部以体育普修课形式开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实行以普修课和专选课相结合模式,全部实行专选课辅以在大三选修课形式和实行学分制。在内容项目设置方面,医学院校普修课设置的项目仍以传统的三大球、健美操和田径等体育项目为主。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姬乃春等学者认为医学院校体育开设项目应体现民族传统和文化,重视健身与保健相结合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开设体育保健、医疗体育和运动医学等相关的身体保健理论知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对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方面有明确要求和规定。医学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大多陈旧或老化,不能满足教学、训练和学生进行锻炼的需求。

人才强校的观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高校发展的最大支撑点就是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以2000年以后毕业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这部分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希望。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在调查中体现为比较合理,但仍存在医学院校难以引进高学历人才,年轻教师的培养形式单一,体育课程课时偏低,青年教师思想不稳定造成“隐性流失”的问题。

2.建议

自2004年北京首家医体结合的健身中心宣告成立,开设运动处方的北京北太平庄医院健康体质监测指导中心的成立,都表明将医学体检、体质检测和运动健身三者结合起来的这种体医结合模式已在我国悄然兴起。体医结合是医学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殊模式,如何将体育教学与医学优势融合和渗透,如何发挥二者的综合优势还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推进实施。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应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医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应积极探索体育与医学的结合点,结合医学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如中医药、公共卫生管理、预防等专业的学生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数学,如太极拳、导引养生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以适应社会对保健、养生人才的需要;护理、康复治疗学专业可开设专业康复体育教学,如形体操、瑜伽、医疗体操等教学,以更好地为康复病人进行护理和康复指导帮助;临床、全科、中西结合等专业的教学以开设运动处方、医疗体育保健与康复等内容,增加一些如体育运动与营养、运动损伤与急救、运动与免疫等方面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正积极探索医学与体育的结合点,已有不少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保健养生等专业,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应用型人才,既突出了实效性和针对性,又体现出了整合医学优势资源发展医学体育学科。

人类和社会需要健康,健康需要体育和医学,健康观念的确立为医学院校进行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改革模式提供了发展机遇,医学院校要在增加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实行灵活多化的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开拓思路,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具有高等医学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使体育更好地为医学、为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雨,杨毅.蚌埠医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党报,2012,4:462-465.

[2]罗凯.浅析医学类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3,19:189.

[3]姬乃春,陈亮.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特色发展前景探析[J].价值工程,2011,17(2):174-175.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生物化学是其重要基础课程,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及规律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三大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普遍规律;遗传信息传递和调控。这些内容为后期进一步学习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但是这些内容既涉及了广泛的理论知识,又涵盖了诸多生命科学实践;同时不仅有对生命过程机理的详细描述,还有对这些过程调控的概括。这就使得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加之名词繁多、概念抽象、内容枯燥,又涉及热力学、空间结构等物理、化学的多方面内容,因此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结合中医证候进行临床疾病研究的能力,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为例,以前采用的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多媒体结合板书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授课通常采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后小结三步走的流程。在新课导入阶段复习相关知识点,提供新课情景,引入新课;新课讲授阶段通常按照所讲授内容的逻辑性和相关性运用生动的语言结合图片、动画进行展示讲解;课后小结中进行重难点小结,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并引出下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显然,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生物化学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较强,难度较大,与化学、物理、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复杂学科紧密关联。其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利用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方式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教师难以做到生动、形象。因此,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械灌输及书本的抽象描述,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代谢的基本规律、联系、转化和调控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等生物化学的重要问题。这是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教学任务的落实,导致授课过程过于死板,课堂气氛拘谨沉闷,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失去信心和兴趣,也会滋生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以致被动学习,应付交差现象普遍。另外,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诊治与预防疾病能力,尤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条件和教学课时的限制,与课程对应的专业实验安排较少。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主要通过书本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缺少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机会。

2“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活动过程[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传统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无感官认识等问题[2]。传统课程教学在与“互联网+”的渗透融合中,可以逐步走向教学改革的创新与优化,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课程内容,而是通过参与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互联网+教学模式展现出以下几方面优势:①学生学习自由度更大,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更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且不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局限。②教育资源更丰富、更开放、更便利,有效保障教育公平。③师生、生生沟通更便捷,确保教学效果[3]。

3基于“互联网+”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3.1基于“互联网+”的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与探索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老师、一间教室”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培养定位。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完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和合作,进行知识的内化。所以,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由简入繁,从理论到应用,选择精、细、深、略有度的教学内容。每章授课内容采用从实验现象理论抽象实际应用。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实际抽象出理论,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再由理论指导进一步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入门。因此,近年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联用。例如,在学习酶促反应动力学一章中竞争性抑制这一内容时就利用网络平台实施了翻转课堂、pBL教学及研讨式教学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联用。教师先将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这一简单实验引申出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制作好大约10min左右的视频,并结合临床及科研实际案例设计“过关任务”(例如运用竞争性抑制的原理解释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用药注意事项、洛伐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等)。然后将制作好的视频教学内容和与之相关的“过关任务”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视频教学内容,参与在线讨论并完成“过关任务”。课堂上基于学生前期网络学习的成果,以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抗菌机理的差异为主题,采用pBL、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讨论解决课前学生发现的问题。课后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情况并在教学网络中相关资料供学生复习和检测,同时适量前瞻性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拓展。笔者发现结合互联网平台,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在线讨论、课堂研讨、课后复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竞争性抑制的基本原理,还能理解磺胺类药物及洛伐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注意事项,并且能与中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同学提出,由于洛伐他汀类药物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而且该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在午夜活性最高,因此选择在晚上服药降脂效果最佳,这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和“择时用药”的原则一致。通过这种“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获得了显著提高。而且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相互渗透,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化学理论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3.2“互联网+”生物化学讲课竞赛

在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细胞信号传导、物质代谢及其与临床医疗的关系等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描述非常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程度,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加深对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教研室尝试组织学生进行“互联网+”生物化学讲课大赛。教师设计好一系列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临床医疗实践密切相关的主题,如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探究中药作用机理和药效物质基础、从胆色素代谢探讨黄疸的发病与治疗、从氨基酸代谢探讨肝昏迷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等。学生组队选择相关主题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然后通过制作课件、教学动画和动漫等作品来动态讲解和展示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例分析及相关疾病防治原则。这种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学生自主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制作课件过程中通过联系实际,明白了生物化学不是一门空洞的学科,而是与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息息相关的学科,逐渐体会到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感到学而有趣、学而有用,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极大增强了对课程中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3“互联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化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医疗实践中经常采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防治与预后判断。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尽量选择既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是医疗实践中常用的技术作为常规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教研室科研课题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特色开设部分开放性实验。但是这些实验项目仍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践练习机会。近年来,教研室向学生在线或推荐了许多实验虚拟仿真模块和视频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模拟相关实验内容,从而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教研室还组织了生物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竞赛。首先,要求学生组队根据的竞赛主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可行性分析;然后,组织教师对上交的方案进行筛选和评估;最后,选择一定比例的设计方案进一步进行现场操作与答辩。这些实验设计和操作仅靠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通过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学习,借助多种网络资源才能完成详细的实验设计,并且借助现代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才可能完成实验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实验设计竞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强化学习的第二课堂。总之,应用多种网络技术对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是“互联网+”时代必要的探索。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通过这种改革与探索已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由课上延续到课下,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质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转变和优化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田爱丽.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6,(10):106-112.

[2]秦祖赠,谢新玲,文衍宣,等.基于互联网的化学反应工程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6):44-46.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多媒体教学体会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和探讨人体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科学。该课程不仅面向临床医学,而且对检验、护理等其他专业开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对学生做到“授之以渔”?我们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普遍存在教材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医学新生来说,面对这样一门内容较多,又需要有扎实根基的学科,往往觉得很难掌握。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繁杂的知识简明、清晰地展示和传授给学生,是任课老师面对的一大挑战。有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与看到内容的70%。这一结果表明,多媒体技术通过感官综合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仅听教师的讲解要多得多[1]。多媒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更直接、更有效。它能促使学生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2]。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要求,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复杂、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细胞体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只能用文字进行叙述或通过挂图进行讲解,就会使内容显得枯燥,不利于学生掌握。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可通过它灵活、多变的形式,利用图片、动画等媒体素材将这些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或看不到的结构,以及它们“工作”时的动态过程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展现或难以阐述清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问题,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性,为了能使其发挥最好的效果。在课堂上运用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适度使用,把握节奏。

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严格把握“度”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信息量要适度。多媒体教学改变了用书本、黑板、粉笔来传播知识信息的传统传授方式,使得一节课所包含的信息量大为增加,从课件包含的内容来讲,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板书教学的内容。但是如果信息量过大,把课堂的时间都挤满了,教师唯一的工作就是点击鼠标,失去了足够的时间观察学生的课堂现场表现,不能及时与学生交流或重复教材的重点;同时过大的信息量使得学生淹没在大量的知识内容里,只能一直阅读、记录而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学习主动性也会减弱。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另一方面,表现在多媒体课件运用比例上要适度。多媒体技术在学习中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学习手段,是一种与传统教学互补的教学媒介。如果为了一味追求课堂容量的增大,而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反而会使教学效果有所下降,失去了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一些传统的教学工具,比如挂图、模型、标本也能起到很好的演示效果,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一边拆分模型一边对照各个部分进行讲解,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也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兴趣。

2.注意课件的生动性。

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一剂“万能良药”,只有制作精良的课件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细胞的结构及细胞内微观世界中的各种动态变化,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多运用图片、动画等表现形式,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充分发挥图片、动画表达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在展示图片或动画的同时,配合教师的文字解说,比如用动画课件演示时,在讲到某些重点或难点时,教师可以随时将动画的播放暂停,对其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强调,也可以在讲解后,通过重播动画加深学生的印象,以达到更好的的教学效果。我在讲述“蛋白质合成的信号假说”、“G蛋白介导的第二信使信号通路”这两部分内容时,就采用了结合动画课件讲解的方式,将各种蛋白质以及细胞结构,用简单的、不同形状、颜色的图形表示,制作成Flash的形式,一边播放一边讲解,把课本上复杂、难懂的大段文字描述转变成生动、明了的动画形式,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本来作为教学难点的内容,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强调教师主导,引导多元对话。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以及笔记的强化作用,切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3]。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建立和谐课堂就很难实现。在课件的辅助下,课堂上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用于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课本对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的课堂真正“活”起来[4]。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我们在充分研究、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恰当地选择能够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特点的表现形式,对课件进行设计和制作,同时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价值,也才能使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波.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08,(2):108.

[2]孙玉明.论多媒体技术对学习的有效支持[J].科技创业月刊,2005,(5):112.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以传统授课为基础的教学;临床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81-04

1引言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融合了体育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及体育运动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1]。有些教师在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实施教学时经常步入一些误区,如没有考虑体育院校自身的特点,盲目照搬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准,专业定位不明确。如何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开展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如何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是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以传统授课为基础的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以讲义为向导,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大班形式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3]。LBL教学法关注基础知识,重视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虽然学生通过LBL能够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此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4]。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Learning,tBL)是以团队为基础,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5]。

运用tBL教学法教会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获取知识,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效果[4]。然而,tBL教学法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教师课堂把控能力的要求更高。tBL教学法也有一些缺陷,如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学生不适应,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tBL教学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以增强教学效果。

本研究探索在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采用tBL和LBL组合教学法,探讨并评价运用tBL和LBL组合教学法在体育院校开展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为提高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供参考。

2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2013级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tBL和LBL组合教学法组25人(tBL+LBL组),其中男生13人,女生12人,平均年龄20.44岁;LBL组25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5人,平均年龄20.48岁。

教学方法tBL+LBL组采用tBL和LBL组合教学法,LBL组采用LBL教学法,两组均教授2个学时,共70分钟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脑血栓形成”内容。教材选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临床医学概论》第1版。教学完成后,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LBL教学法。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展示课程内容,针对相关案例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散性讨论15分钟。

2)tBL和LBL组合教学法。教学包括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学生测试、小组测试、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和组员相互评价共7个部分。

第一步,将25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5人,每组确定1名组长。授课前1周,教师介绍组合教学法的过程,明确学生预习有关“脑血栓形成”的内容,并告知学生课上测试的相关内容。组长布置组员的具体分工。教师准备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测试资料。

第二步,教师课堂上利用20分钟概括性讲解“脑血栓形成”。

第三步,教师讲授结束后,学生在10分钟内闭卷完成10道客观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第四步,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这10道客观多项选择题,共同确定答案。答题形式采用一次性刮涂答题卡,若选择的答案正确,刮开涂层可见符号提示;若选择错误,刮开涂层则无符号提示。按刮涂次数计算得分,刮涂1次即获正确答案,得4分,依此类推,刮涂5次不得分。每题4分,共40分。

第五步,教师提出2道综合性问题,了解学生实际应用情况,分为应用性练习1和应用性练习2。要求各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陈述各组观点,组间辩论,教师点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得分由各组代表和教师共同评价,算出均分。每题10分,共20分。

第六步,教分析测试和讨论中学生的疑惑,并总结归纳课程的重点内容。

第七步,学生根据个人表现、团队参与度及团队贡献值对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取均分,满分20分,时间限定在5分钟内。

评价教师观察学生表现,采用调查问卷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反馈,采用闭卷考核学生有关课程内容。

1)教师观察法。教师在两种教学过程的讨论环节观察每名学生课堂表现及主动参与度。

2)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理论知识内容包括5项,每项10分:学生能否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脑血栓形成,重点突出;学生是否熟悉“脑血栓形成”与脑梗死、脑出血、卒中、康复等之间的关系;学生对脑血栓形成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点等的掌握情况;学生对“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的掌握情况;学生是否了解有关“脑血栓形成”康复治疗的最新进展。

3)课程内容测评。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有关课程内容的闭卷考试,包括10道多项选择题和2道综合分析题。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10分;综合分析题每题5分,满分10分。分别计算两组学生的多项选择题平均得分和综合分析题平均得分。

4)教学方法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课前是否了解和接受tBL教学法,是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是否有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是否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提供综合素质,是否增加了学习负担。共8项内容,每项10分,算两组学生每项的平均得分。

分析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测试正确率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

3结果

tBL+LBL组课堂测试成绩学生测试成绩平均分为(15.60±2.08)分;小组测试成绩平均分为(38.40±1.04)分;应用练习1平均分为(9.52±0.51)分,应用练习2平均分为(6.92±1.51)分;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平均分为(19.04±0.93)分;平均个人总得分为(89.48±3.12)分。学生测试中10道多项选择题的正确率中位数为80%,小组测试中10道多项选择题的正确率中位数为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4,p

教师观察课堂讨论情况LBL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稍欠主动,讨论问题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tBL+LBL组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团队意识强;组间辩论环节,学生能深入探讨问题;教师总结环节,学生积极互动。

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tBL+LBL组在有关课程内容的外延及最新进展方面优于LBL组(表1)。

课程内容测评成绩如表2所示,两组学生选择题的平均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L+LBL组综合分析题的平均得分高于L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教学方法反馈tBL和LBL组合教学法比单纯LBL教学法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综合素质。但tBL+LBL组学生反映tBL和LBL组合教学法明显增加了学习负担(p

4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体育因其独特的魅力,对人类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融合了体育科学理论和医学(含临床医学)理论的学科,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tBL教学法已经在一些医学基础课程[7]和临床见习[8]教学中得到应用。

本研究分别采用tBL和LBL组合教学法与LBL教学法在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开展有关医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发现tBL和LBL组合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调查结果发现,组合教学法中个人测试的正确率低于组内讨论的正确率,说明团队协作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法都能使学生系统、条理地掌握有关课程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有关“脑血栓形成”的定义和临床治疗的掌握情况上两组比较无差异。但tBL和LBL组合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充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综合分析相关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9]的能力,因此在有关课程内容的延展性、临床表现和预防以及国内外治疗进展上,tBL和LBL组合教学发挥了更大的优势。

同时,在针对课程内容有关的测评中发现,运用tBL和LBL组合教学与单用LBL教学相比,学生在选择题平均得分上差别不大,说明L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框架,表明在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LBL教学法仍然不可或缺;但在综合分析题方面,组合教学法组测评成绩优于单用LBL组,说明tBL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培养,达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与其他类似研究的结果一致[10],在课堂上还观察到,tBL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各组成员在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表达及交流等多个方面得到锻炼。

本研究在课后对两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tBL和LBL组合教学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研究结果在其他专业学生的tBL教学中得到验证[11]。t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研究还发现tBL和LBL组合教学组的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单纯LBL教学组的学生。黄永丽等[12]研究认为,在tBL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课堂上激烈的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而传统LBL教学法中学生存在盲从性,很难养成对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在实践中也体会到,教师为解答tBL教学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也需不断学习,这有利于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在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开展医学相关课程的传统教学时,适当使用tBL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并优化LBL与tBL的教学时间和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是今后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tBL教学的开展仍较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多数教师善于讲述知识,不习惯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讨论式教学[13]。虽然在成功的tBL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很少,但需在课前耗费大量时间研究教学内容,使其涵盖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进行文献检索,准备大量的背景资料并设计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讨论。

其次,运用tBL教学法需要学生课前充分地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因此,学生还需要适应这种教学方式。部分学生认为运用tBL增加了学习负担等,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更易于抓住传统教学中的重点等。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会明显影响运用tBL教学法的课堂效果[14]。

最后,采用何种客观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运用tBL教学法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5]。

因此,还需要增加研究时间,同时应追踪这些学生接受tBL和LBL组合教学的远期效果,才能对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开展医学相关课程的tBL和LBL组合教学效果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欧阳燕.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76-78.

[2]周洋,武峻申,江仁兵.tBL与pBL教学模式在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8):11-12.

[3]梁冬梅,李春海,彭林x.两种教学方法在外科学见习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1):89-91.

[4]杨雪莲,林梦瑶,黎巧玲,等.医学生对tBL、pBL、LBL教学法的再认识[J].广东化工,2015(12):255-256.

[5]陈健,毕艳丽.以团队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2):224-226.

[6]陈楚杰,潘华山,冯毅,等.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120-122.

[7]景玉宏,尹洁,刘向文,等.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学法在局解教学中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96-98.

[8]杨炼红,刘淑琼,许冰,等.tBL联合LBL在神经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3):287-290.

[9]陈家兴,黄芳,罗春英,等.t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总结[J].大学教育,2016(7):140-141.

[10]曹礼荣,王玉云,金笛,等.t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1):1858-1860.

[11]李春,王晓彦,安媛,等.tBL联合CBL教学法在住院医师风湿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82-83.

[12]黄永丽,张文玲,刘艳林.tBL教学模式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111-113.

[13]姜冠潮,周庆环,陈红.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在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