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十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十篇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6:41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1

商务网络(businessnetwork)可被定义为相互连接的商业关系集群(Johanson&Vahlne,2011)。根据Batt&purchase(2004)的研究,商业市场中的近期变动情况将会促进商务网络中各个企业间的合作方式的变化。基于此,全球化趋势将不可抗拒的使企业主动构建或者成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商业伙伴所组成的商务网络的一部分(m?ller&Svahn,2004)。然而,国家文化的差异会对企业所构成的商务网络以及运营方式产生影响(Dodd&patra,2002)。因此,理解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该文化差异对商务网络的影响对企业构建成功的商业关系纽带至关重要,它不仅为企业指明了成功的方向,而且能使企业运用这种文化差异来克服跨国贸易中可能存在的商业壁垒(Batonda&perry,2003)。由此,本文在Hofstede,Hofstede&minkov(2010)文化维度的基础上,探讨处于种族隔离结束后(1994至今)的南非文化的维度归属类别,以及该类文化对企业在南非的商务网络中关系构建和维系的启示。

一、国家文化维度的选择与研究样本

Hofstedeetal.(2010)的将国家文化分为六大维度:高权力距离vs.低权力距离、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高不确定性规避vs.低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vs.女性化、享乐vs.约束以及长期导向vs.短期导向。具体而言,本文主要聚焦于两个文化维度: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长期导向vs.短期导向。选择原因有以下两点:一、这两个文化维度有大量现有文献作为理论支撑;二、由于Hofstedeetal.(2010)对于南非文化维度的研究数据取自种族隔离制度存在之时(研究数据标注为Southafricanwhite),根据个人主义指数(iDV)和长期导向指数(Lto),其研究结果显示南非拥有的是个人主义和短期导向的文化。然而,那时南非的管理权基本在白人的手上,相对于种族隔离制度废止几十年后的今天,南非的情况已大不相同。因此,本文选择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vs.短期导向维度,以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验证南非文化的归属类别以及它给在南非构建商务网络的跨国企业所带来的启示。

为了达成本文目标,本研究选用一个在南非扩展商务网络近十年的瑞典it咨询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下称该公司为a公司)。a公司主要为瑞典和国际客户提供网络策略、网络服务设计和市场分析的服务,其在南非的商务网络业务主要为为客户提供外包和授权合同。本研究对a公司的一名董事和两名经理进行了开放式问题的访谈。受访的董事也是a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对于a公司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非常了解。另外两名经理主观国际贸易事务。本次访谈问题共有九道题,除了两道基本问题牵扯背景信息外,其他七道问题平均分配给本研究针对的两个文化维度。由于访谈问题基本为描述性问题,受访者用叙事手法回答问题的几率提高。此外,由于本研究选取的两个文化维度相互关联,访谈问题所得到的答案也可以互相支撑。

二、理论依据与访谈结果

2.1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的国家文化意味着个人的利益高于集体的利益,该文化在商务网络中的影响反映在信任和沟通这两个方面(Batt&purchase,2004)。在信任方面,Hofstedeetal.(2010)认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商务网络中的信任保持在职业层面。换言之,商务网络中的关系是严格按照协议(如合同)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商务网络中的关系更多的受到交情的影响。Jansson,Johansson&Ramstr?m(2007)指出,对于身处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所构建的商务网络,企业间的信任是基于组织和职业层面;身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所构建的商务网络,企业间的信任是基于人际和私人层面。在沟通方面,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很少依靠语言或者书写记录,因为重要的信息对关系网内的企业来说是应该早已铭记于心的。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企业往往会将大部分信息清楚的用语言或者书写表述出来,对他们而言,合同是记录信息的重要工具,记录越详细越好(Hofstedeetal.,2010;m?ller&Svahn,2004)。

在信任方面,访谈问题主要是关于网络内成员忠诚度、建立信任和作为网络内成员的必要性这些方面,与上文所述理论支持相一致。访谈结果如下:1)a公司在南非建立商务网络内的关系时依靠的是个人的忠诚,而非金钱利益;2)南非商务网络中公司间的信任感主要依靠人际关系而非商业上(职业)的关系;3)在南非商务网络的扩展只通过商务网络内成员公司的推荐。换言之,当网络内的企业无法完成a公司所的任务时,只有受到网络内企业所推荐的合乎资质的外来公司才有可能接到a的任务。在沟通方面,a公司经理反映该公司在南非商务网络中的企业交流主要通过非正式人际交流(如野餐聚会),而非正式的落于详细口述或笔述的职业层面的交流。结合信任和沟通这两个要素,a公司在南非的商务网络呈现出的是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文化的特点。

2.2长期导向vs.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的文化着眼于未来。受该种文化的影响,企业通常使用人际网络(关系)来强化商务网络内的关系。短期导向的文化着眼于过去和当下。有着这种文化导向的企业关注的是盈亏,发展商务网络内的关系靠的是交易(Hofstedeetal.,2010)。长期导向的企业可以接受迟来的收获,相对于短期导向企业的投机性交易,长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增强商务网络企业间的信任并建立起长远的贸易关系(Hofstede,2006)。Batonda&perry(2003)认为商务网络的发展贯穿着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可被划分为五个阶段(寻找关系、建立关系、发展关系、保持关系和终止关系)。长期导向文化有助于网络内的企业避免冲突、保持和睦,并在困境来临时坚持下去。相反,短期导向文化与关系发展和保持阶段负向相关。但是短期导向文化并非全是负面影响,对短期目标的追求能够增大企业迎头赶上、保持在竞争队伍前列的压力,从而刺激并扩大商务网络内企业间的交流互动(maitland,1999)。

从访谈结果来看,受访者普遍认为南非的商务网络主要以非正式(人际)关系为主。比如在a公司与网络内其他南非公司的交际主要依靠非正式活动(打猎、野餐聚会),与其他公司的业务往来主要靠网络内公司的推荐。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网络内的南非公司由于资质不达标而主动退出,近十年来从未有南非公司与a公司解除合作关系(即退出其商务网络)。以上访谈结果均显示南非文化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的利益至上、事事公事公办相反。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路径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自1995年引入以来先后经历了从初步认识到广泛关注,继而广泛应用、爆发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集中表现为电子商务交易额的逐年攀升、在线购物网民数量的爆发性增长以及电子商务网站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移动购物日益便捷,传统企业大规模进入电商行业中的网络购物市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广阔。

除了电子商务网站喷涌式的增加以及网民数量的大规模扩张,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吸引了与互联网交易相关的贸易公司、生产厂商、物流企业以及广告、金融、软件公司等主体的加入,相关的增值服务机构也不断增多。电子商务交易的产品种类随之越来越广泛,囊括了一般零售业商品以外的服务、信息类产品。日益壮大的电子商务产业中,各主体围绕核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相互关联和促进,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形成相对庞大的产业链和生态部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过程中集群化的现象标志着其产业链的日益成熟,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依存与互动、促进共赢局面的产生。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涵义

(一)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学理论应用于经济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熊彼特的经济进化论。商业生态系统最先由JamesF.moore(1986)提出,moore将其定义为“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将生态学观点应用到企业竞争战略中,为研究企业发展与市场运作提供了新思路,初步奠定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peltoniemi和vuori(2004)在此基础上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由具有一定关联的组织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系统,这些组织可能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及其他各类与系统有关的组织。其后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复杂适应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关联、价值创造以及均衡发展展开了探讨,商业生态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梁运文、谭力文(2005)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阐述了企业战略选择需要基于对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认识;而田秀华、聂清凯(2006)等人指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同主体、不同系统之间的动态发展与共赢将是未来发展的主题。

从实际应用角度,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用动态发展的思想剖析了各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关系,显著优于供应链理论、战略联盟理论等。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当前以共同客户链为导向、共生关系明显的集群化现象,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相比价值链理论等能够更好地解释电子商务产业的集群化现象,强调成员共生关系及对环境的动态适应与改变。因而本文立足商业生态理论对我国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演进展开研究更为合理。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涵

将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就产生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本文所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即为一系列密切关联的企业和组织机构,超越地理局限,利用互联网络平台作为竞争和沟通环境,围绕核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各成员各司其职,促进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交换和循环,共同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既是企业的关键战略途径,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系统中各成员间应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创新的集成化商务模式和标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战略选择、培养核心竞争力。

(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成模型

根据前文所述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结合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与运转模式的特殊性,笔者在整理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模型做了阐释,如图1所示,描述了各层次之间的依存关系。该模型自内而外、层次分明,包括由核心电子商务企业、供应商及客户组成的核心层;直接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各个相关组织,如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等组成的支撑层;与电子商务交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延伸层以及最外层的支撑电子商务系统运作的外部环境。其中核心层的主体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在支撑层的关联企业的支撑下有效便捷地完成交易。各层次中主体之间的交流协作也促进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交换共享,保障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演化路径

(一)电子商务系统的特征

1.系统更新迭代速度快。随着技术进步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整个过程中将会持续更新与优化,参与主体多样化、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商务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对于传统商业生态系统而言,高速的更新特征只会在衰退阶段出现。

2.核心企业的领导地位。互联网所具有的正网络效应,使核心企业对其客户的价值随着客户数增加而指数型增加。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围绕一个核心电子商务企业的集群化现象明显,随着生态系统的扩大,更多的支撑性、寄生性因素涌入,围绕核心企业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共享以及共同进化。

3.系统边界的模糊性。由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参与主体与市场环境的不断扩张降低了信息共享成本,突破了地域限制,由此衍生出了与交易相关的各类增值服务。和一般的商业生态系统专注于特定领域不同,电子商务系统本身的多样性促使其系统边界随着生态系统的扩大不断延伸,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4.较高环境威胁。当前电子商务仍是上升势头迅猛的新兴行业,其发展模式、技术支持与政策环境等都没有定型,伴随着系统的高速更新,各种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与传统商业生态系统相比,其面临衰退和死亡的威胁更高。外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变化也将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

moore从商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角度,将商业生态系统从产生并初具规模,到稳定发展最终走向衰退的过程为四个阶段。同样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作为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也必然经历这一生命周期的各演进过程。基于上文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结合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本文在传统的对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分析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分别是初步形成、扩展、协调发展、进化革新四个阶段,如图2所示。

第一,初步形成阶段。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进化初期,核心电子商务企业以满足特定客户需求为目标,通过运营模式创新或提升附加值的方式吸引其他的参与者与协作者。若这种模式是有效的,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就将生存下来,并不断扩张。通过开拓阶段后,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诞生并初具规模。

第二,经过初期的拓展过程且随着系统核心参与者的不断成长,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步入迅速增长的扩展阶段,参与系统的主体逐渐涌现。新的生态系统所形成的价值链条能够实现吸引客户、扩大生产的目标。与此同时,不同领导核心的同质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开始不断升级,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确定。

第三,扩展阶段业务的高速增长,使得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系统发展变得日益重要而复杂。此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多方利益冲突与价值分割,维持系统健康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规则和标准。此时市场资源和角色会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演进而进行协调和再分配,各类认证体系、规则制度的完善以及大规模协作的产生是抑制系统内部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

第四,当既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受到新的模式或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冲击时,系统面临演进终止、被替代的威胁,转而进入进化革新阶段。进化阶段需要系统改变或颠覆原有的模式,进行模式创新或技术创新,进化成为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事实上,由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本身易收到外部环境的威胁,使得电子商务系统在演进过程中的任意阶段都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刺激突发变化进入进化革新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本质上也显示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历程。作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参与者,能够明确其当前所处的阶段有利于帮助其有效的预测潜在风险,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对于领导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电子商务企业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案例分析

(一)初步形成阶段(1999-2002年)

在阿里巴巴集团初步发展阶段,也曾受到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威胁,通过大量的试错与探索之后,由功能单一的论坛转型为交易平台,助力中小企业的营销贸易,推陈出新得以生存下来。

(二)扩展阶段(2003-2007年)

随着网络设施的普及与技术进步,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成员规模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相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边界不断扩大。2003年建立C2C网站淘宝网,2005年收购雅虎中国,2006年收购口碑网等举措充分彰显了其业务功能的不断拓充完善。

(三)协调发展阶段(2008-2011年)

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增多,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中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2009年成立阿里云公司,2010年淘宝商城独立运营,都旨在为客户提供定位更精准的服务。这一阶段为了实现协调整合,作为系统核心的阿里巴巴敢于调整战略,实现从电子商务服务商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运营商的转型,以图加强系统的开放性,规范各类服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成长。

(四)进化革新阶段(2011年至今)

当前阿里巴巴公司成长势头正旺,但仍为潜在的威胁做好了准备。2011年,阿里巴巴开始着手建设仓储网络,2012年公司从香港联交所退市,生态系统持续良性进化。与此同时,各类社交网络与移动互联的应用也颠覆了一些传统的交易模式,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也都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规避恶性竞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使系统健康发展。鉴于外部环境的高威胁性,虽然阿里巴巴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上升期,未来也可能会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促使阿里集团颠覆当前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J].经济管理,2009(6)

2.胡岗岚.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自组织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3.吕林,王然.浅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文化适应性

   商务英语翻译问题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的互动、交流与接触。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弱化和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英语作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具有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征不仅反映着国家、地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着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重国外企业与本国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同区域、行业、特征和性质的文化交织影响、能动渗透的有机能动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强的波及力和辐射力,会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影响效应,商务英语翻译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是社会文化在企业组织管理实践中的折射,也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和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又流溢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既是企业组织的基因和灵魂,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和重要保障;既是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批判性和继承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应关注和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重视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国外企业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培育和创新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如何借鉴、学习、吸收和内化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可移植性等关键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学术上加以明确描述和科学阐明。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对待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局限和满足于介绍和翻译,而忽视根据本土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进行商务英语翻译,以及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吸收、修正和创造性地应用。

   忽视文化盘点,即忽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制约性,不注重原产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分析,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未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其来龙去脉,缺乏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深层次的文化学透视。

   缺乏对我国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准确认识,未经系统科学地分析就直接从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中演绎出各种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的手段、设想、方式与模式,企图在较短的时期内来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实践证明,单纯考虑国外企业文化,不会产生与国内企业商务交往活动的英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操作方式,也不会促进国内企业商务活动的持续、深入和有效地开展,反而给企业商务交往与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障碍,造成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巨大破坏。

   把握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

   事实上,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环节就是文化的适应性。当然,文化适应性的观点决不是否认不同商务英语翻译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渗透到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东西方管理文化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彼此各有优势,很难找到一条客观、有效的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究其本质是由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所致。因此,在我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反映国外企业文化特性,才能更好的造就企业商务英语翻译在企业商务创新实践中实现实质性转变和历史性飞跃。本文认为,商务英语翻译的首要前提应该是注重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有效体现国内外企业商务活动交往之间的文化适应性。

   全面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的内部环境

   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翻译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翻译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石。

   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GoodFaith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应置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去深入探讨。研究商务英语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商务英语翻译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体系和模式,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应用、测量、评估、诊断和追踪的实证性研究,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管理模式,推动经济组织交往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赵雪涛,王明辉.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关联[J].商场现代化,2008(24)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档案管理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档案是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电子商务档案与其它类型的纸质档案相比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复杂性、集成性等数字化特征。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智能化的电子商务档案管理是目前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对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智能化需求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档案的检索智能化、应用的智能化。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的智能化发展历程同步于图情信息智能检索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智能化体现在智能化的商情预测、营销策划及客户关系管理。

一、有关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特点

1.电子商务档案具有虚拟性,电子商务档案形成与电子商务交流过程之中,其主要包括电子文档、邮件、图案、声像以及其他电子签名、材料数据交易信息等等,他们本身就不具备实物档案的现实特征,仅仅是以数据、比特的方式存在于电子设备和网络之中。因此,电子商务档案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档案的形式具有虚拟性,电子商务是在电子交流的平台上使用专门的电子交流工具完成,有时候客户与商家之间根本不用见面就能够完成商务交易,并且双方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传输的,其交流信息档案都通过虚拟网络进行上传下载,因而电子商务档案的形式具有虚拟性;二是电子商务档案内容具有虚拟性。电子商务档案一般由比特构成,无论是文字、图像、声音还是软件产品、交易信息、记录等等属于虚拟内容,并不存在实体;三是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具有虚拟性。电子商务在交易过程中所使用的支付方式一般以电子银行或者其他专业的金融服务来执行,其本身不存在现金交易或者其他实物抵扣的方式。而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文档、电子账单、电子签名等都是通过虚拟的手段来实现的,其支付的方式具有虚拟性。

2.电子商务档案具有集成性特点,电子商务档案与传统的档案信息具有十分大的差异,除了其本身的虚拟性以外,还具有集成性特点。电子商务档案不仅包含了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图案信息等等,还包括具有整体统一性的立体档案,其集成了文字、数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等各种信息,电子档案将多种多媒体信息集中在一起,可以完整、真实地记录商务交流活动。

3.电子商务档案具有储存、携带便捷性以及危险性电子商务档案并没有实体,因此,其储存和携带都十分便捷,但是,由于其本身的虚拟性,它十分容易受到电脑病毒、黑客攻击、木马、存储介质损耗的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它本身具有一种易被破坏的危险性。

二、有关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储存的智能化趋势

目前,企业电子商务档案信息一般保存在企业自有硬盘之中,包括企业电脑、服务器以及相关移动存储设备之中,对这些文件的访问必须要有支持硬件设备启动的条件方可成功访问。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要求对于信息的提取即时化、便捷化,要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做到实时获取商务档案信息。这是未来智能化存储设备的基本要求,而对于电子档案存放后的提取方式转变与支持也是电子档案管理智能化的一大特征。智能化信息存储在输出时,可以支持各种智能化设备,并且还将支持具有权限的智能化设备对所储存的电子档案信息进行编辑、控制、备份、安全管理以及其他特殊操作,并且对于另外一些不安全的潜在输出请求进行预设处理、分级保护、安全管理,以达到保护档案信息的目的。智能化存储管理为未来的信息储存指明了方向,将存储与管理相结合,将能够使企业计算机系统、连接方式、工作模式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减少大量冗余行为,并且能够确保电子商务档案信息的安全与实时访问,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强大的支撑。

三、有关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的智能化趋势

1.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智能化检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图情信息智能检索的最新成果,为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的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存储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一般固定长度的信息,也有非固定长度的信息,既有用文字、数字表达的信息,也有用图形、图像、声音表达的信息、既有加密信息,也有不加密的信息,既有存储于本地存储设备上的信息,也有存储于异地设备甚至“存储云”上的信息。因此,对电子商务档案信息的智能检索意义重大。所谓“智能检索”,就是以文献和检索词的相关度为基础,综合考查文献的重要性等指标,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以提供更高的检索效率。智能检索的结果排序同时考虑相关性和重要性,相关性采用各字段加权混合索引,相关性分析更准确,必要性指通过对文献来源权威性分析和引用关系分析等实现对文献质量的评价,这样的结果排序更加准确,更能将与用户愿望最相关的文献排到最前面,提高检索效率。由此可见,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活动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显着,频繁的商务活动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此产生的电子商务档案信息越来越具有商务活动全球性、信息管理系统分布性、交易语言复杂性、交易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因此,传统档案信息检索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智能检索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必然成为信息时代用户畅游信息海洋的必然选择。

2.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超大型计算机的使用也为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电子商务档案智能化的发展将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更加人性化。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计算推理等思维活动渗透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应用中,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开展基于模式识别、物景分析的图形图像检索系统,满足用户对图形图像档案信息的检索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关于联想记忆模拟、自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理论开展电子商务的自动谈判系统、跨越语言障碍的档案信息搜索工具,满足电子商务国际化的需求。例如:模式识别可用于基于图像的检索,而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对图形、图像的选择上,交易双方首先是根据对被交易商品的图形、图像进行商务洽谈,然后达成交易意向。因此,对被交易商品的图形、图像的保存是电子商务档案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如,专家系统是智能检索实现的基础,从海量商务信息中筛选出能够进行交易的产品信息离不开人工智能检索系统的应用。

3.从电子商务档案的特征来看,有关电子商务档案智能化管理的需求更加依赖于图形图像智能检索工具的研究和利用,而对于图形图像智能检索工具的研究和利用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开展的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智能检索的研究,重点在于采用标注的方法对图像设置检索关键字,并建立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对图像的智能检索。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当图像数据库中图像数据较大时则检索较难实现,当图像内容复杂时,标注起来较困难,因此,这种检索方法同时还要求图像内容比较单一。而另一种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即基于视觉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由于任何图像都包含物体本身的纹理、形状、颜色、空间关系等特征,因此,基于视觉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采用提取图像所包含的纹理、形状、色彩、对象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建立图像的特征矢量库,并以此特征矢量作为索引关键字。与以往采用人工标注方式对图像内容进行标注的方法不同的是视觉特征的提取是从图像中自动提取的,并且检索的过程采取视觉特征间的匹配。与传统的检索方法相比,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融合了图像理解技术,从图像的纹理、形状、色彩、对象的空间关系等维度分析图像的特征,从而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检索途径。

四有关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智能化趋势

1.客户关系管理的智能化,客户档案毫无疑问将是电子商务档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电子商务系统将提供一种商家与客户进行交流的新方式,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全新的思维来看待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是企业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智能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加强对客户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分析客户的需求、研究产品的市场、拓展潜在的利润空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改进企业的管理漏洞、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进而达到优化、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的目的。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智能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智能化的客户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智能化的数据库技术是所有其他技术的基础。

2.智能化的商情预测,面对浩如烟海的客户及企业营销、销售和服务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具有高度商业智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不可想象的。智能化的商情预测系统利用数据挖掘的思想、数据仓库的管理技巧、一对一的营销对略、个性化的售后服务、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工具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拓展企业的赢利空间。同时,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将不仅实现现有的商业实践和商业需求,更将不断地实现向市场、客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只是重塑企业商业流程,而是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分析工具。

3.智能化的营销策划,借助于智能化的营销策划管理系统,企业将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产品及市场信息,制定高效的营销计划,设计切实可行的销售及服务指标,协调产品、服务、物流等渠道的配合关系,实现企业管理的最优目标。

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大量电子商务档案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电子商务档案比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复杂得多,因为其中涵盖了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一系列数据资料。因此,智能化的电子商务档案管理是必然趋势,而仅靠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单独作业是无法实现电子商务档案管理智能化要求的,必须依靠企业多方面的配合管理。

参考文献:

[1]姚凤臣.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智能化趋势探析[J].华章,2012(19):303.

[2]沈江胜.关于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两个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2(12)。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5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51-05

引言

在跨国并购中,学者普遍认为存在着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差异(mehdimajidi,2007;Bijilsma-Frankema,2002;Kogut&Singh,1988;Very&Schweiger,2001;weberetal,1996;等),weber(1996)等认为,民族文化差距是决定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变量。中西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Krefting&Frost(1985)认为,企业文化的差异化程度决定了文化整合的困难程度和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组织中不同群体的价值观越相似,越有利于文化的管理和变迁。实际上,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是多重的,既有母国和东道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又有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还有各自商业文化的差异。前人对商业文化影响的分析涉及很少,本文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的商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在商业领域的映射,并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的构造中我们将把商业文化也考虑进来。同时,文化自身也具有层次性,核心层、中间层与外层各有不同。其中核心层是对人们如何生存的基本的、隐含的假设;中间层是价值观体系;表层涉及人的行为和物化行为。基于此,本文运用文化分层理论,试图总结和归纳出商业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分析维度,为今后进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整合的实证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框架

1.文化及其层次性。Schein(1985)以文化的深度为标准给出了关于文化的冰山和洋葱的比喻,将文化划分为外显文化(表层)、价值体现层次(中间层)和基本假设(核心层)[12]。认为表层文化指显性的物质产品和行为,中间层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核心层则是对人们如何生存的基本的、隐含的假设。trompenaars(1993)也给出了类似的分层。外层是显性的产品,指那些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情况;中层是规范和价值观,规范明确了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错”,价值观则明确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坏”;核心层是关于存在的假定,即关于人们如何保持生存的根本的方式。这两个学者对文化的认识都包含一个非常深刻的“基本假设”或“绝对假设体系”。这里我们借鉴他们的观点,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基本假设)、中间层(价值观体系)和表层(行为和物化行为)。

2.商业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对于商业文化的研究涉及较少,对于跨国并购中商业文化涉及的更少。国外对商业文化的研究只是一些零散的描述。商业文化是在一国或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特定的商业形态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与在一种文化中经营的各个方面相关的准则、价值观和信念(terpstra&David,1991),向人们指出在一个社会中经营的正确的、可接受的方式。商业文化并不独立于更广泛的民族文化,而是与更普遍的民族文化包容并指导着一个社会商业文化的发展。商业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它影响着工作与组织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其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J.Cullen(2000)指出不同国家的商业文化在代表适当商业规矩的行为准则方面差别很大,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中西方国家商业行为之间的差异,包括商业决策,商业谈判,商业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这必然对跨国并购的整合产生影响。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并购西方国家企业大部分都失败的原因之一。

3.文化层次与商业文化的关系。trompenaars认为,核心假设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这种假设必须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验证方可以存在。商业文化根源于民族文化、结合了特定的商业形态和产业结构而成。在一个比较大的商业圈中,几乎其中所有的企业都共同遵守和信奉特定的商业文化,体现为商业法则、经济伦理等共同的观念和规范。它在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等领域都有一定的体现,并且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商业活动往往具有比较长的历史,因此涉及到一定的核心假设。同时由于它结合了具体的商业形式,因此在中间层和表层文化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在基本假设层面,商业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的特定商业活动生存方式的根本反映,而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因其各不相同的从事商业的历史,所形成的特定商业生存方式是不同的。商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衍生于基本假设和特定的社会商业历史及生态,影响也遍及一国、地区和民族的商业生活空间,如商业惯例、商业观念、商业伦理、商业礼仪、等。一个企业进入另一个国家并购当地的某一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符合(至少不违背)当地的商业惯例,在并购以后开展经营时,要在适应当地商业文化与保持自身经营政策一贯性之间寻求平衡。但无论如何,跨国公司都不可能完全置当地商业文化于脑后,而必须有所兼顾。例如,当地环保意识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高,即社会对企业的环保期望高,那么跨国公司的表现可以比当地商业文化的期望高,却不能低于其期望,否则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4.理论框架。目前,还没有学者从文化层次的角度对商业文化差异理论进行详细的总结和阐述。本文试图运用文化层次理论来构建商业文化三层次分析框架模型――商业文化的基本假设,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体现在表层的行为模式和物化行为等(Harris&moran,1987),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中西商业文化差异分析

每个国家或民族的商业文化,都受自身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与他国商业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商业文化领域更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商业文化差异。以下我们就分别阐述中西商业文化在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差异。

(一)中西商业文化的核心层比较分析

商业文化的核心层主要涉及到商业生存的“基本假设”。“一国社会对待商业的态度”可以说在最深层次影响了一国商业活动的生存状况;而“商业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商人对时间的看法”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一国商业生存的状况。

1.中西方社会对待商业的态度。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中国历史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人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14]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整个封建时期,对商业的不重视基本上被延续下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对商业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但不可否认,几千年来的漠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中国社会对商业的态度还是很保守的。

西方很早就进人了商业社会,不但商业十分发达,而且其商业文化中的某些精神同样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西方商业文化中,“重商”、“崇商”的思想十分突出。西方“重商”、“崇商”的精神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商业是高尚的、道德的职业,古希腊人的这种观点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近代的重商主义学说中,“重商”、“崇商”的精神表现得更为明显,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都非常重视一国的对外贸易,并把商业看成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此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肯定了交换对生产的巨大作用,他提出的分工加交换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被后人称为“斯密动力”。与斯密同时代的休漠也认为,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是与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重商主义者的理论指引下,西欧商业资本迅速发展,之后的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现代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活动几乎覆盖了其社会的所有生产生活领域,成为完全的商业社会。

2.商业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是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主要是从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自然产物、人是自然界一部分的立场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即“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不是提倡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伤害了自然,破坏了平衡。

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就与自然分为两极,因此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关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提倡认识自然世界的本来面貌、客观本质与发展规律,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不过西方早在几十年前便已认识到大肆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问题,因此他们现在已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中西方商人对时间的看法。西方国家(主要是北欧、德国和北美)认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尽量爱惜它,用好它。人们经常参加有关利用时间的讨论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另外,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商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虽然也比较注意节约时间,但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比较随意,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二)中西商业文化的中间层比较分析

商业活动中,人们价值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价值观的判断,这主要涉及商业伦理的道德问题;二是对价值观的选择,这主要包括商人对自身定位的决定和对商业活动目的的选择。商业文化的价值观还应包括商人自身的价值选择,因为商业活动中商人必然带有自己的目的和价值取向,这就关系到个人与集体的利益选择。因此,中西方商业文化价值体系的差异主要包括归属取向和成就取向、商业伦理、“义利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方面。

1.成就与归属。在确定自身身份定位方面,特姆彭纳斯和汉普顿―特纳(2007)认为有两种取向:归属取向和成就取向。本文以此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考察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的差异。持成就价值观的人努力工作,希望以此获得尊重,他们希望经济上的成功。持归属价值观的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年龄、阶层、性别、教育等,它关注的是“你是谁”而不是“你做什么”。西方国家在商业活动中倾向于成就取向,而中国则是归属取向。西方国家宗教精神要求人们努力工作以便在宗教上释罪,这也给予成功者宗教上的承认,因此宗教成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尤其是新教伦理强调的“勤勉”观念对西方国家商业的发展影响更深。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往往看重的是“过去的成就”、关系背景等,又受到佛教儒教的归属性的影响,因此总体来看倾向于归属价值观。

2.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涉及到商业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属于商业活动的价值判断。对商业伦理的经验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雷蒙德・鲍姆哈特(RaymondBaumhart)的研究。DavidJ.Fritzsche&HelmutBecker(1984)以及DavidJ.Fritzsche(1987)等人的研究都发现文化间存在行为差异,但差异取决于面临的道德问题是什么样的。中西方国家对道德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在道德行为上也会产生差异。众所周知,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也常常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中国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往往将它作为一种行业的潜规则。安义中、李丹(2000)对成都、西安、海口三城市企业管理者价值取向及管理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他们请被调查者对资金、人才、特有技术、紧缺物资和社会关系五大资源进行重要性排序,发现在124份有效样本中,最大比率的排序是“关系―资金―人才―技术―物资”[16]。这事实上反映了“关系”在中国的商业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胡军等人(2002)通过实证调查和主成分分析,总结出了华人企业管理模式的五个要素,其中“依赖网络”(涉及企业主的人际网络及企业间分工合作的问题)得分最高,即该要素最突出[17]。孙景华(2006)论证说,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信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基于人格或品德的“熟人信任”[18]。

而在西方国家,经济活动以信用为基础,以社会契约为纽带,这不同于中国的情况。在西方国家,商业组织是通过与社会建立社会契约而获得合法性的(thomasDonaldson,1982),目的是增加社会福利。因此,在西方国家,利用关系进行商业活动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的手段,而且涉及到是否合法的问题。

3.“以义制利”――“功利主义”。在商业活动的目的方面,中西方国家的商业文化体现了“以义制利”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以义制利”的思想贯穿了中国民族工商的整个发展历史。早在诸子百家时期,在义与利的关系上,荀子便提出“以义制利”,即以道德礼义节制人的利欲的基本准则。一方面,荀子认为,人的“好利”、“好声色”的自然本性是天生的。只要是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有求利之欲,是不可能去掉的。另一方面,荀子又认为,人的利欲是无止境的,社会财富却是有限的,人的利欲实际上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利欲必然要有所节制。“以义制利”,才能调节人的利欲无限性与社会的财富有限性的矛盾。他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求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15]就是说,人的自然,虽然不可能充分满足,但可以尽量得到满足;虽然不可能去掉,但可以努力加以节制。依靠礼义道德这些求利和节制利欲的规范,才既可能恰当地满足人的,又可合理地节制人的。

西方商业文化中鼓吹个人利益的天然合法性和至高无上性,充分肯定人们的功利追求。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产生于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它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学说,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道德精神的支持。在功利主义思想中,对于人类行为的效果,功利是唯一有价值的,从而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入世,追求财富是信仰上帝的表现,勤劳致富是上帝恩典的象征。只要是自己勤劳努力得来的财富,都是符合上帝对人的要求的,都是可取的甚至提出“不获利的研究”都是“浪费光阴和自我放纵”。功利主义的这种精神和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提及的新教伦理精神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新教中也提倡“理性追求社会财富是光荣的”。积极追求财富的思想和精神,在当时不仅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繁荣。

4.“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国家在商业文化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个人主义价值观提倡个体自我需要的满足,通过经济或社会途径来奖励个人成就,他们重视“个人生活时间,有挑战的工作、成就需要、对完成工作的个人的认可”(Drake,2001:320)。他们往往具有竞争的态度,而且鼓励竞争。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则鼓吹个体相互依赖,个体需要从属于集体和法律制度,个体有义务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这种牺牲也会得到经济或社会奖励。他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与和谐。西方国家倾向于个人主义,他们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把商业上的成功看做自己一切行动的目的,西方国家个体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而中国商业活动中往往强调企业的整体利益,任何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都会被批评,对成就往往是精神鼓励,比如公开表扬等,较少的物质奖励。

(三)中西商业文化的表层比较分析

主要指商业层面的行为规范,涉及的面很广。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个中西方差异比较大的方面:“商业沟通行为”、“商业谈判行为”、“商业交往方式”、“商业交往策略”和“商业惯例”。

1.商业沟通行为:高情景―低情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根据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与接收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提出了高情景与低情景文化分析构架[19]。他认为,“情景”是环绕着一个事件的信息,而“事件”则是沟通所要表达的内容,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反映一种文化的特征。根据“情景”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可将文化分为高情景文化(highcontextculture)和低情景文化(lowcontextculture)。高情景文化的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情景”而非“内容”,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比较长久。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个体从早期就学会了准确解释这些含蓄的信息。具有权力的人对下属行为负有个人责任。信任是人们履行协议的基础,协议常以口头形式确定。“圈外人”较为容易辨识,但很难进入“圈内人”的群体,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人们不太重视时间,却拘泥于形式[20]。很明显,中国的商业沟通行为属于典型的高情景,而恰恰相反,西方国家大多属于低情景。

2.商业谈判行为。(1)先谈原则与先谈细节。中国商人喜欢在处理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即“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商人如美国人则往往是“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西方人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细节不清楚,问题实际上就没有得到解决,原则只不过是一些仪式性的声明而已。所以,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上多动脑筋,对于原则性的讨论比较松懈。(2)重集体与重个体。中西方在谈判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体。但西方人比较强调集体的权力,即“分权”;强调个体的责任。中国人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体的权力,即“集权”。(3)重立场与重利益。中国人比较重立场,而西方比较重利益。中国人由于自己的国民性把“面子”看得极重,在谈判中对于立场特别敏感。

西方人对利益看得比立场更为重要。无论对任何人,评价其工作绩效的标准是看其谈判成果。一个在谈判中“勤恳稳重”有余而低效无利的谈判者,在西方人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苦劳”在西方人眼睛里不可能被记入“功劳”账上。因此,一个在谈判中过分坚持立场而不能获得利益或放弃了应得利益的人在西方是不可能被重用提拔的。由于西方的谈判者重效果而轻动机,他们对立场问题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谈判中努力追逐利益。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好处,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21]。

3.商业交往方式:熟人化、家族式、口头承诺――制度化、法律化、契约化的交往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基本法律保障和统一的商业竞争规则,却具备强大的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社会道德秩序,中国人讲究感情,注重关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22]人们倾向于对外办理任何事情,都托人找关系。这种熟人化、家族式的商业交往对象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倾向于口头承诺。

而西方人对人性的假设比较悲观,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认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人的本性,道德秩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恶行,故主张以制度、法律和契约来管制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西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在商业交往中,人们也往往倾向于签订契约,用契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4.商业交往策略:情、理、法―法、理、情。中国人重感情,在商业交往中讲究“和为贵”,注重哥们儿义气,往往对人不对事。在中国做生意,更需要注意的是“合情”、“合理”,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人们都避免动用法律来解决问题。

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人们在商业交往中,会把法律摆在第一位,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其次才会考虑“理”和“情”。

5.商业惯例。日常行为和习惯方面,例如,在穿着方面,西方商人通常比较讲究,在正式场合下他们都穿套装西服,穿皮鞋,打领带,男士、女士都用香水。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人也基本上这样穿着,但男士一般不用香水。在公共场所西方商人很注意举止,一般都不抽烟、不吐痰、说话声音很轻。中国商人也这样做但兴奋和激动时往往把嗓门提得很高。在娱乐方面西方商人通常喜欢打高尔夫球而中国商人喜欢打牌或打麻将[23]。

商业礼仪方面,东西方各有自己的礼仪。

结论

本文基于商业文化的视角,通过中西商业文化的对比分析,从文化的三层次(核心层、中间层和表层)出发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面临的商业文化差异,并得出了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中商业文化层面的分析维度,深化了商业文化整合的研究,但还没有进行实证方面的检验,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从实证角度进行检验商业文化是否在这三个层次上影响文化整合。

参考文献:

[1]a.nahavandi,a.R.anizationalCultureinthemanagementofmergers[m].London:QuorumBooks,1993.

[2]G.evans.Demark:pinstripesVersusthetrinity[J].euromony,1991,(1):63-66.

[3]i.picker,H.D.Shapiro,etc.mergersandacquisitions:Strategicistheword[J].institutionalinvestor,1991,(1):74-81.

[4]Johnw.Berry,RobertC.annis.acculturativeStress:theRoleofecology,CultureandDifferentiation[J].Journalof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74,5(4):382-406.

[5]p.Haspeslagh,D.Jemison.managingacquisitions:CreatingValuethroughCorporateRenewal[m].newYork:Freepress,1991.

[6]J.Cullen.多国管理:战略要径[m].邱立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F.trompenaars,C.Hampden-turner.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理解工商管理中的文化多样性[m].关世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S.Schneider,Jeans-LouisBarsoux.跨文化管理[m].石永恒,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m.Dalton,等.成功的全球化管理者[m].王俊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Brouthers,K.D.,Bamossy,G.J.post-formationprocessesineasternandwesterneuropeanjointventures[J].Journalofmanagement

Studies,2006,43(2):203-229.

[11]牛力娟,周淼.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及其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4):103-107.

[12]e.H.Schein.企业文化与领导[m].朱明伟,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

[13]m.porter.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G]//SamuelHuntington,LawrenceHamison.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

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4][汉]班固原.汉书[m].马玉山,胡恤琳,选,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5]马.二十五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

[16]安义中,李丹.关于成都、西安、海口三城市企业管理者价值取向及管理行为的调查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0,(1):60-63.

[17]胡军,王霄,钟永平.华人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以港、台及大陆为例实证研究的初步结果[J].管理世界,2002,(12):

104-113.

[18]孙景华.中国人的管理逻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9]edwardt.Hall,HowCulturesCollide[J].psychologytoday,July,1976:67-76.

[20]Jeffwrathall,michaelm.Berrell.国际管理学――全球化时代的管理[m].张新胜,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1]佚名.中西方商务谈判差异[eB/oL].sygj.省略/info/285-1.htm,2006-11-17.

[2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3]郎可夫.美中商业文化的冲突与沟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76.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6

关系在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即供应链中的“弱连接”强度,并基于此研究了构建并利用“弱连接”供应链结构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和供应链“弱连接”关系管理方法。

关键词:弱连接;突发事件;供应链风险;信息共享

一、引言

供应链某个企业中的“弱连接”企业是指那些与本企业或者本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或下游订货商处于相同或相似行业,暂时没有发生供需关系或者供需关系非常微弱的那些企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这些“弱连接”的企业或许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让供应链免于中断造成的损失。本文针对这种特殊的现象展开研究。

二、供应链中的“弱连接”企业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用它们之间的交易量和交易频率来衡量的,主要包括上下游企业之间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供需交易量、交易次数以及它们在企业总的交易量和交易次数中所占的比率。本文据此将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强连接”、“弱连接”和“无连接”。“强连接”企业就是指那些与某企业发生供需关系非常多的企业,也是传统供应链管理理论中所强调的那些十分重要的供应商或者订货商;“无连接”企业就是没有任何供需关系的、将来也不大可能会发生供需关系的企业,在本文中暂时不做研究;而本文着重研究的“弱连接”企业就是指那些供需关系较弱的企业,在这里主要是指以下三种企业:

(1)与某企业有间接供需关系但是处于同一条供应链的企业,如某企业的后备供应商;

(2)与某企业有较弱供需关系的企业,这些企业与某企业的交易量在各自的总交易量中所占比例较小,如同时处于多条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

(3)与某企业目前没有供需关系但未来有可能发生供需关系的企业,如属于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但是处于两条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

弱连接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弱连接”企业的强度

通常企业都通过交易量等指标来衡量供应商或者订货商对于本企业的重要程度,从而忽视了某些“弱连接”企业的潜在作用。实际上,这些“弱连接”的企业在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忽视它们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低效率,尤其在面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时,忽视“弱连接”企业的作用就意味着失去了很多阻止供应链中断的机会。我们先看图1(a),企业1是制造商,企业2是供应商,企业3是与企业2生产同种产品的后备供应商,当企业2的生产不足以满足企业1的订货时,企业2便会向企业3购买后备产品用于满足企业1的需求。这里企业2是企业1的“强连接”企业,而企业3则是企业2的“强连接”企业。根据格拉诺维特的理论,在网络中,任何三角关系,若其拥有两条强连接关系,则第三条必然是强连接或者弱连接,而不可能是无连接关系。在这里,也就是说,企业3一定会是企业1的“弱连接”企业。如图2所示。这个结论看上去很奇怪,两个本来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实际上,随着供应链的运行,供应商会逐步对其后备供应商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会逐渐降低自己应对突况的能力以减少运作成本,尤其在Jit生产和敏捷制造等日益盛行的今天,这种降低会变得更加明显。这样一来,这个供应商的后备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便会产生直接的联系,后备供应商的生产中断也会对制造商的正常生产产生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上游供应商的后备供应商对于制造商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当供应商由于突发事件不能生产而使制造商的供应链产生中断时,制造商可以直接转向后备供应商提品,从表面上看这是显而易见并且容易实施的,但实际上,如果制造商不能在正常运作时提前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弱连接”关系,那么制造商的需求信息和发生中断时的订货意愿不能被后备供应商提前获取,这样后备供应商便不可能在产能和库存上做好一定准备,这样的话在发生突发事件供应商不能及时满足制造商的需求时,其后备供应商对于制造商的作用也将十分有限。

我们再来看图1(b)中的“弱连接”关系。企业2是制造商企业1的主要供应商,而企业3则是和企业2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与企业1发生供应关系规模较小、同时为多个制造商供应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它是制造商1的“弱连接”供应商。通常都认为企业3的作用要远低于企业2,而实际上,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企业3作为制造商的“弱连接”供应商,其作用甚至要大于“强连接”供应商企业2。当企业2因为突发事件其生产发生中断时,企业3因为身处多个供应链之中,其生产一般并不会被影响,此时制造商反而可以依靠这个“弱连接”供应商供应原材料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行,“弱连接”供应商转化为“强连接”供应商,如图3所示。“弱连接”供应商的可靠性反而超过了“强连接”供应商,这就是“弱连接”企业的强度。

最后来看一下图1(c)中的“弱连接”关系。企业1、2、3、4和企业5、6、7、8分属同一行业的两条供应链,这两条供应链之间由于地域或者文化的限制没有供需关系,企业5和企业1是“无连接”关系。企业3是制造商企业1的供应商,而企业5则与企业3生产相同的产品,因此企业5未来有可能成为制造商1的供应商,它们之间实际上是“弱连接”关系。两个企业分处不同的供应链,它们的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信息互补关系。“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企业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已经存在的信息传递渠道上较亲密,因此,通过强连接所产生的信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供应链网络内的企业由于具有相似的外部环境和供应链文化,高度的信息沟通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供需信息的认知而降低了与其它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其他信息的接收,故也认为“强连接”供应链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环境的组织形态。相对于“强连接”关系,“弱连接”则较能够在不同的企业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使得网络中的企业能够增加修正已有供需信息的机会。“弱连接”供应链关系有助于在信息传递和修正方面增强供应链的鲁棒性。

最好的供应链应对满足以下三种要求:高效率、快速反应和促进创新。“强连接”的供应链关系能够满足高效率的要求,而“弱连接”供应链关系则能够为供应链带来快速反应和促进创新。

“弱连接”企业一般都是很容易获得的,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愿意作为那些原本彼此供应关系较弱的需求企业的后备供应商,这是一种相互的“弱连接”关系,彼此都是对方的后备关系企业。因此,“弱连接”企业关系是低成本且高效率的。供应链中“弱连接”企业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弱连接”企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供应路径。“强连接”企业为制造商提供了主要的供应路径,但是如果只有这一种供应来源,供应链就会显得十分脆弱。制造商可以低成本地获取更多的“弱连接”供应商,这些企业能够为制造商构造多条潜在的供应路径,以备主要路径中断时能够为制造商提供所需要的生产原材料。

(2)“弱连接”企业有利于供应链信息共享和传播。同一行业中的每一条供应链都有自己的供应链文化,都有它们自己的供应链组织方式,“弱连接”关系能够在这两个供应链中架起一座信息共享和传播的桥梁,使得供应链中的企业能够真正身处开放的信息环境之中。

(3)“弱连接”企业有助于供应链及时转化和分散风险。外部突发事件对供应链造成的损害可以通过“弱连接”企业来分散。另外,“弱连接”关系使得以前较小的供应链规模成倍增加,根据复杂网络中的无标度理论,供应链网络中的每一个企业其度分布趋于均匀化,这样一来,整个网络面对突发事件时将会变得非常“鲁棒”。另一方面,对于供应链不确定性累积所造成的供应中断风险来说,多元化的“弱连接”企业能够使得这些不确定性在产生之时就能够及时的消除,使得供应链风险得到转化和分散。

四、借助“弱连接”企业应对突发事件

本文已经详细分析了“弱连接”企业对于供应链的重要作用。“弱连接”的供应商或者订货商一方面能够及时转化或分散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发生中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能够为制造企业面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提供更多的应急供应源和供应路径。另外,“弱连接”供应关系所带来的信息共享能够使得企业能够更为准确及时地接收供应链风险信息。总之,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弱连接”供应商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弱连接”供应商在供应链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企业又应该怎样构建并利用这些“弱连接”供应关系呢?

供应链中的企业应当积极构建“弱连接”供应关系,加强与非直接联系的上游供应商的联系,加强与后备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要重视同行业的其他供应链中的企业,加强与它们的联系,积极向这些“弱连接”企业传递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订货意愿,积极与这些“弱连接”的供应商或者需求企业互通企业产能、需求等相关信息。通过这些措施,供应链发生中断时,这些“弱连接”的企业便能够及时转化成“强连接”的应急供应商或者制造商,从而成功应对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季建华.运营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大韧,刘宗华,汪秉宏.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tomlinBriant.onthevalueofmitigationandcontingencystrategiesformanagingsupplychaindisruptionrisks.managementScience,2006,52(5):639-657.

4.何明珂,董天胜.供应链中信用缺失的形成机理研究.管理世界,2007,(10):166-16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急运作管理与鲁棒计划”(项目号:7073200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项目号:2010047694);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基金项目。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7

【关键词】晋商文化工商管理革新

在我国民族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明清时期的晋商曾执全国商业和金融业之牛耳,形成了中国当时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大商业集团,著名的有日升昌、蔚泰厚、大德通、复盛公等十大票号和王登库、靳良宇、范永斗、王大宇等皇商以及大盛魁通事行、复恒当典当行、河东盐商等商号。他们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邦,在国际贸易中也是实力雄厚的商业集团。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晋商可以与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并称为世界三大商人。他们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了晋商文化以及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商业精神,成为我国“儒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典范,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成为我国商业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工商企业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工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就要弘扬中国传统的工商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工商企业文化,深化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改革,不断增强其核心竟争力。弘扬晋商文化及精神,挖掘其内涵,将对我国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晋商文化的主要内涵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导,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可称作儒商,而晋商则是儒商现象的典型形态。晋商以儒家文化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经营之道和价值取向,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渗透到整个晋商的精神世界,指导和维系晋商几百年的经营活动,形成了具有晋商文化特色的经商理念和价值观。具体来说,晋商文化及其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及客观地理环境的影响,造就了晋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精神为晋商创造了雄厚商业资本,使其驰名中外。如明人沈思孝在《晋录》中载:“晋中俗俭朴古,有唐虞之风。百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故其居奇能饶。”““晋商负货内外蒙古,跋涉数千里,于冷手冻足之季,行边野不毛之地,夏日酷暑,头顶烈日,足履灼沙,数日不见水源,如煎如灸;冬日朔风呼啸,天地晦冥,寒风凛冽,刺骨难熬;春秋狂风骤起,飞沙走石。”

(2)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晋商在其经商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利缘、地缘、亲缘、业缘为纽带资源,以撒网链接的形式进行团队经营,建立各种商帮。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如各商号、商人间出于稳定合作的战略合作考虑常有儿女亲家、师徒等亲缘关系,如祁县乔家出于经济、政治的需要,同祁县渠家、古县阎家、太谷曹家等都缔结姻缘关系,以扩展自己的社会势力。再如为了巩固已经获得的市场和实现对某些行业的垄断,还在主要城市建立了团结同乡的会馆。以联号制的形式形成业缘性群体组织,由一个大商号统管部分小商号,从而在经营中发挥企业团队作用。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

(3)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晋商在创业过程中,勇于开拓,敢于冒险,不断创新。他们弃农经商,背井离乡,走出故里,闯关东,下江南,越戈壁,甚至跨出国门。他们大胆创新,发展金融票号,使民族资本和民族商业惠及全国各地。他们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新创股份制,采取“银股”和“身股”两种入股形式,清人徐珂称之为“出资者为银。平素经营方针,一切措施,毫不过问。”“经理既受财东信赖与委托,得以经理全号事务,其权限尽乎独裁,而非独裁,实即集权制也。这种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晋商精神是其在创业史上改革创新的巨大精神股,出力者为身股”,两种股在年终都可参加分红,极大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二是实行两权分离制,“财东自将资金全权委诸经理,系负无限责任,静候经理年终报告力量。

(4)竞合兼容的管理策略。晋商在经营管理上采取竞合相间的兼容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眼光敏锐,审时度势;积极主动,适机而上;协调关系,增强友谊;既能与人宽容共处,和平共事,又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他们以高超的智慧和谋略运筹帷幄,取得巨额利润。他们“诚信经营,以人为本,以德治业”,善于经营管理,创建了良好的经营秩序,在商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持续不断的竞争能力,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如晋商乔家和曹家,他们初创时期基础相当薄弱,后来之所以发展壮大,驰骋中外商场,得益于他们高超的经营策略和精于管理的本领。

(5)立足诚信的经营理念。诚信理念是晋商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晋商挟信义而经商,不畏艰难,辗转千里,输万货以为人,赢百利而利己,立足于诚信,逐渐形成“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商业价值观,建立了“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的诚信理念。晋商之所以称雄商场五百年,正是因为晋商历来看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商业道义,重诚信,守信誉,把诚信作为其经商的首要道德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晋地从事工商业的领导、经商的企业家和工商业者们去认真思考,深刻反省的,只有积极去探索、弘扬和继承晋商的光荣传统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重塑当代晋商的形象,重振昔日的辉煌,新晋商崛起和做大做强的雄伟目标才能实现。

二、晋商文化在现代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山西的工商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重新阐析晋商管理文化,以提高现代企业工商管理水平。这将促使现代山西企业文化固有的智慧得以历久弥新,为管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智慧。

(1)晋商文化为新晋商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我国工商企业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和晋商同时崛起的几大商邦,他们都有其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商业精神,而且在现代都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发挥,带动了现代工商企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有关部门为了改变山西封闭落后现象,开始研究晋商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历史足迹,以彰显晋商开拓创新的精神境界。于2005年8月组建“新晋商联合会”,新晋商提出要用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用社会主义企业文化重塑新的形象,要以地域文化为纽带,组团发展,创造“新晋商”的品牌;要重诚信,讲道德,建设完善的信用体系;要重视商业信息,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促进新晋商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在2006年10月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不断赋予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凝聚和激励全省人民。”由此可见,弘扬晋商文化及其精神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晋商文化对现代企业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及视觉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理念、愿景、精神、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而晋商文化及其精神与现代资本运营相结合,把企业文化的创新看作是重要的资源,持续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由此可见,几百年积淀下来的晋商文化及其精神是相当丰富、全面且完整的,将会为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提供值得挖掘和借鉴的精神财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晋地从事工商业的领导、经商的企业家和工商业者们去认真思考,深刻反省的,只有积极去探索、弘扬和继承晋商的光荣传统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重塑当代晋商的形象,重振昔日的辉煌,形成有利于新晋商崛起和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三、晋商文化在推进现代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改革与创新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现代企业文化在如何面对经济文化的发展上有着更高而又迫切的诉求。而晋商500年的兴衰史所形成的晋商文化对企业文化战略的制定乃至整个社会信

用体系的构建,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1)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促进企业持续不断发展,形成创新企业文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因。晋商一贯倡导“经商之道首重信”,其所推崇的人才的选取、培养、员工教育方式、公司管理模式等理念,处处体现了晋商追求诚信、以人为本的义利观。现代企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人力、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应当把诚信理念渗透于制度、管理、营销活动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管理,要坚持文化育人,以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为创立企业文化的核心。

在经营管理上,要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一种人人平等、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通过企业文化的有效熏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优胜劣汰;要打造企业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待遇,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相关性,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经营理念。

(2)坚持诚信的理念,打造企业品牌战略。晋商在500年中用诚信维系着庞大的商业文明,造就了众多的百年品牌。像大德通原为茶庄,1884年改为票号,一直经营到20世纪50年代,历时100多年;日升昌票号从1823年创办到1914年倒闭,历时90余年;大盛魁商号更是经历了230年。品牌与诚信是相辅相成的。晋商在诚信的基础上创立了品牌,并用一如既往的诚信来维护品牌。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日积月累的产品积累,更需要一种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全力以赴树立品牌。有了品牌,企业还应当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把品牌种在消费者心中,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因此现代企业立足于诚信,打造企业品牌战略,注意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企业整体价值和品牌文化,大力塑造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员工队伍形象,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这样,企业才可以长盛不衰,品牌才可以永葆青春。

(3)弘扬晋商文化,加强政策法规、经营管理、技术体制的全面革新,打造经济强国。历史上晋商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对经营管理与商业行为的执著追求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性。晋商的复兴就在于重新焕发晋商精神和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去面对新时代工商企业的挑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塑新晋商的良好形象。晋商的经验告诉我们,重商能使经济搞活。因此,我们要弘扬晋商文化及精神,挖掘其内涵,资助工商企业发展,兴企富民。国家有关部门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扶持工商企业的发展,在政策法规、投资和贷款以及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策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依法经营管理,推进优化产权的改革;开发自我创造的潜能,坚持自我开发,走自主创新的品牌之路。要坚持走科技兴企的路子,不断增加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全国经济发展。

四、结语

中国的商业文化源远流长,从春秋末期的范蠡到明清的晋商、徽商,无不凝聚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商业智慧,伴随之出现了很多闪光的管理思想,特别是中国最大商帮晋商,他们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晋商文化以及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商业精神是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国“儒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典范,以丰富的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详实的行为规范,有效地调整了晋商商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促进了商人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的提高。作为具有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和山西人文色彩的商业道德体系,晋商文化伦理揭示了商业活动中的道德规律,不仅在晋商的兴起、发展中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是我国商业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工商企业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管理学的研究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现代工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就要弘扬中国传统的工商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工商企业文化,深化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改革,不断增强其核心竟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镇西.魂系山西[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刘建生.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郭梓林.乔致庸的经济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5]孙丽萍.傅山民本思想与晋商诚信理念的文化交融[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6]贡振羽.议晋商的商业文化特点[J].沧桑,2009,(1).

[7]高薇.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由晋商精神看儒家文化的当代管理价值[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

[8]郭学军.解读晋商——孔祥毅教授访谈录[J].企业管理,2004.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系统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4-0063-10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自由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工具、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并成为发展趋势。“脱媒现象”让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遭受严重打击,作为利润主要来源的利差收入不断减少、负债结构短期化、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并结合本国国情和自身特点,为摆脱金融脱媒带来的损失,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中间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提升对企业和个人的综合服务能力,逐渐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走上了业务多元化、服务多元化、收入多元化的多元化经营道路。随着多元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多元化经营在增加我国银行收入来源、提高其利润水平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风险问题一直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关注。周开国和李琳(2011)[1]的研究表明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与银行风险间的关系并不显著,银行风险的降低主要归因于利息收入波动风险减小,而随着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非利息收入波动风险反而增加,对总风险的贡献值增加。刘孟飞等(2012)[2]将银行资产收益率标准差作为银行个体风险的变量,以银行收入结构的赫芬达尔指数作为多元化程度的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得出我国银行进行多元化能够降低自身风险的结论。黄国妍(2015)[3]指出,收入多元化程度提升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回报,降低银行破产风险。但由于非利息收入的高波动性,非利息收入比重提高,反而会降低银行风险调整回报、增加银行破产风险。然而我国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系统风险的关系一直被学者所忽略。Brunnermeier等(2012)[4]首次以美国上市的538家银行为样本,研究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系统风险之间关系,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其系统风险期望损失越大,导致的系统风险水平越高。DeJonghe等(2015)[5]指出多元化经营对银行系统风险贡献度的影响会随银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关于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系统风险关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张晓玫和毛亚琪(2014)[6]指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的meS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一研究忽略了银行规模的影响同时没有深入研究非利息收入各项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具体作用。

基于此,本文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选取2008年之前国内上市的14家银行作为样本,计算每家银行的meS,作为银行系统风险的变量,将多元化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对meS值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其次将银行系统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和各项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试图找到银行利息收入和各项非利息收入的变动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和作用方式。同时,本文将银行规模这一影响因素引入模型,加入了银行规模与解释变量的交叉项,通过交叉项系数的回归结果得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性结果。

二、银行系统风险计算

边际期望损失(meS)是指当整体市场大幅下跌时,单个金融机构股权价值的预期损失。acharya等(2010)[7]在原有计算金融机构风险方法的基础上,将机构期望损失进行发展,提出meS作为金融机构系统风险的衡量指标。这一指标也被范小云等(2011)[8]众多学者广泛地应用与系统风险的研究中。具体方法如下:

假设整个系统由n家y行构成,系统性风险用eS表示。ri,t为银行i在t时刻的收益率,t时刻的市场收益率为rm,t,银行i的资产权重为θi,则有。那么,当市场收益率发生小概率事件,低于C时的市场期望收益为:

那么银行i的meS定义为:

本文使用DCC-GaRCH模型和非参数核估计对meS进行计算。

(一)数据选择

截止2016年11月,在我国大陆上市的银行共22家,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于2010年上市,江苏银行、贵阳银行于2016年8月上市,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于2016年9月上市,杭州银行于2016年10月上市,这些银行上市时间较短,其股票收益率的样本量过小,综合考虑各银行股票收益率数据的样本量需要,本文选取2008年之前上市的银行作为样本,其中包括国有银行4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7家: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3家: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Jp+1〗选取上述14家银行2007年10月8日至2016年10月28日每日的收盘价进行银行股票日收益率的计算,市场收益率选取沪深300金融指数收益率作为代表。设银行i股票的t日收盘价为pi,t,日收益率为;同理设沪深300金融指数的t日收盘价为pm,t,日收益率为。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

(四)回归结果分析

表5为以银行meS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多元化水平、银行规模和两者的交互项为解释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的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1)模型(1)中没有加入银行规模与多元化水平的交互项,其银行规模的系数为-000495077,多元化水平的系数为-003798,两者与meS值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银行规模与多元化水平的交互项,得到模型(2)的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到银行规模的系数绝对值减小并仍显著为负,而多元化水平变为096078833并显著,交互项系数为-003482178并显著。这一结果表明,银行规模的大小会显著影响多元化水平与银行meS的关系。当银行规模较大时,银行提高多元化水平将降低自身的meS,即降低其系统风险水平;而银行规模较小时,提高多元化水平⒃黾悠meS,提高银行面临的系统风险水平。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当银行规模自然对数小于2758时,多元化水平与meS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但多元化水平对meS的提高效应会随银行规模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当银行规模自然对数大于2758后,多元化水平与meS之间变成负向相关关系,并且系数的绝对值随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40889,2015年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56203;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735044,2015年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89537;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06年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91661,2015年的平均资产规模为303312。城市商业银行在研究期间的平均资产规模基本小于2758,其meS值随多元化水平的上升而提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远大于2758,其meS值随多元化水平的上升而降低;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06年至2009年,平均资产规模小于2758,而从2010至2015年,平均资产规模大于2758,其meS值与多元化水平呈倒U型的关系。(2)在控制变量方面,结果显示银行所有者权益资产比、不良贷款率的系数显著为正,所有者权益资产比的提高将降低银行meS值,降低其面临的系统风险;不良贷款率的提高将增加银行meS值,增大其面临的系统风险。GDp在两模型中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会降低银行的收益波动率和市场相关系数,进而降低银行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水平。

注:括号内为t值,置信度在1%、5%、10%水平下显著分别用***、**、*表示(下同)。

四、进一步研究

(一)模型建立

现阶段各类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所选择的主要方式均为扩大中间业务规模和提高服务多样性进而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但各类银行仍存在一定差异,除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外,投资收益、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均是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所获得的非利息收入来源。若各项收入对银行系统风险产生的作用不同,将导致多元化水平相同、规模相似的银行,由于收入结构的不同,其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水平很有可能并不相同,甚至差别较大。这就意味着只单一使用多元化水平作为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变量,计算其与meS值之间的关系较为笼统,无法全面深刻地反映银行多元化经营给银行系统风险带来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银行的收入多元化结构与银行系统风险的关系,探究银行的利息收入和各项非利息收入的变动对系统风险产生的影响,本文将利息资产收入比和各项非利息资产收入比作为解释变量,银行meS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yin代表银行i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及佣金、投资收益、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n=1,2,…,5。

(二)变量、数据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各项收入数据,所有数据主要来自wind数据库,数据库中缺失数值通过手动查阅银行季报获得。

各类银行各项收入资产比的描述性统计见表6。从表6的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上市银行的利息收入资产比为055210,远高于其他非利息收入资产比。手续费及佣金资产比高于其他非利息收入资产比,手续费及佣金为我国银行的主要非利息收入来源。在各类银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利息收入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息资产比高于其他两类银行,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利息资产比最低。在非利息收入方面,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资产比和汇兑收益资产比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比较高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收入资产比较高。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各类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方式相似但略有不同,各类银行获取非利息收入、提高多元化水平的主要方式均为扩大产生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中间业务规模,同时各类银行在其他非利息收入业务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7为meS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银行各项收入占比、银行规模和两者的交互项为解释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的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各项收入占比的系数和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1)利息收入占比的系数在两模型中的系数均显著为负,同时模型(4)中,利息收入占比与银行规模的交叉项显著为正,说明银行规模发生变化时,利息收入占比与meS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动。当银行规模小于293614时,银行降低利息收入占比将增加自身的meS,即增加其系统风险;而银行规模大于293614时,降低利息收入占比将减小其meS,降低银行面临的系统风险水平。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与293614有一定差距,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2008年起平均资产规模(自然对数)已经超过293614,所以在样本研究时间段内,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在不断下降,这一趋势提高了各类银行的系统风险,然而国有大型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这一临界值后,利息收入占比的继续下降将降低银行的系统风险。(2)手续费及佣金占比系数在模型(3)、(4)中均显著为负,加入交叉项系数后,手续费及佣金占比和交叉项系数均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手续费及佣金占比与银行meS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手续费及佣金比例的提高起到了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的作用,银行规模的大小对这一作用没有显著的影响。(3)投资收益的系数在两类模型中均显著为正,同时模型(4)中,投资收益占比与银行规模的交叉项显著为负,说明银行规模发生变化时,投资收益占比与meS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动。当银行规模大于2732时,银行提高投资收益占比将降低自身的meS,即降低其系统风险;而银行规模小于2732时,提高投资收益占比将增加其meS,提高银行面临的系统风险水平。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平均值在样本时间段内均小于2732,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均大于2732,这就意味着提高投资收益占比会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而对其他两类银行而言则会降低其系统风险。(4)汇兑收益占比系数在模型(3)、(4)中均显著为正,交叉项系数不显著,表明汇兑收益占比与银行meS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汇兑收益比例的提高增加了银行系统风险,银行规模的大小对这一关系没有显著的影响。其他业务收入占比系数不显著,其占比变化对银行系统风险没有显著的作用。从非利息收入占比系数的结果可知,除投资收益外,其他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对各类银行的系统风险影响一致,各项非利息收入的提高不会因为银行规模的不同而对系统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5)在控制变量方面,银行所有者权益资产比、不良贷款率在所有模型中的系数显著为正,GDp在所有模型中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与表6的结果保持一致,说明本文模型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五、稳定性检验

首先,本文使用另一个变量CoVaR作为银行系统风险变量,使用GaRCH模型计算ΔCoVaR作为meS值的替代变量对14家银行的系统风险贡献度重新计算和排序(mainik和Schaanning,2014)[11],除平安银行、南京银行的排名顺序发生变化外,其他12家银行均未发生变化。

其次,本文使用另一种计算方法对meS值进行计算,即找到样本时间段内市场表现最差5%的具体日期,计算此日期内银行股票收益率的均值作为meS值的测度(acharya等,2010)[7]。即:

按照计算结果对14家银行重新进行排序,排名顺序未发生变化,说明本文使用的meS值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

第三,使用熵方法对银行的多元化水平进行计算(魏成龙和刘建莉,2007)[12],算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多元化水平最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多元化水平最低,与文中使用赫芬达尔指数进行计算的结果保持一致。

第四,将ΔCoVaR和重新计算的meS值分别带入模型(1)、(2)(3)、(4)中,并将赫芬达尔指数替换成熵指数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多元化水平、公司规模和两变量的交叉项系数的正负号和显著性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本文变量之间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定性。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我国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meS值最高,〖Jp+1〗其抗系统风险能力最低,其次为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meS值最低,抗系统风险能力最高。

2.在不考虑银行规模与多元化水平的交互影响时,银行多元化水平的提高会显著降低银行的meS值,银行进行多元化会降低银行的系统风险。当考虑银行规模与多元化水平的交互影响时,我们发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提高多元化水平将提高面临的系统风险,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高多元化水平将降低面临的系统风险。

3.在不考虑银行规模与多元化水平的交互影响时,利息收入占比和手续费及佣金比例的提高起到了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的作用,汇兑收益占比、投资收益占比的提高会增加银行的系统风险,其他业务收入占比的变化对银行系统风险没有显著的作用。考虑交互影响后得出,利息收入占比的不断下降会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系统风险而降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占比会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而对其他两类银行而言则会降低其系统风险。

根据结论,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银行多元化经营提出以下建议: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应盲目扩张规模,提高多元化水平,而忽略多元化经营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13]。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多元化水平起到了分散银行系统风险的作用,但从回归结果中可知,不同类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系统风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商业银行提高多元化水平将提高面临的系统风险,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高多元化水平将降低面临的系统风险。这就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城市商业在现阶段如果盲目提高银行的多元化水平会为自身带来较高的系统风险。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应理性进行多元化经营,充分考虑多元化对系统风险的作用。

2.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方式应差异化而非趋同化。银行在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时应将系统风险作为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开展中间业务,获取手续费收入及佣金一直是我国各类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主要手段。然而结果显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除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提高能够降低系统风险外,其他各项非利息收入均会提高其系统风险水平同时利息收入占比的降低同样会提高系统风险水平,这就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若在考虑稳定系统风险的前提下获取非利息收入的方法应该是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占比。对于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而言,除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外投资收益占比的提高同样会降低其系统风险,那么两类银行同样可以适当提高投资收益的占比。

参考文献:

[1]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5):57-66.

[2]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8):59-69.

[3]黄国妍.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能够分散银行风险吗?[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6):16-28.

[4]BrunnermeiermK,DongGn,paliaD.Banks′non-interestincomeandsystemicrisk[C].aFa2012Chicagomeetingspaper,2012.

[5]DeJongheo,Diepstratenm,SchepensG.Banks′size,scopeandsystemicrisk:whatroleforconflictsofinterest?[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15,61:S3-S13.

[6]张晓玫,毛亚琪.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与非利息收入研究――基于LRmeS方法的创新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23-35.

[7]acharya,V.,pedersen,L,philippon,t.,etal.measuringSystemicRisk[R].theSeventeenthDubrovnikeconomicConference,2010.

[8]范小云,王道平,方意.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测度与监管-基于边际风险贡献与杠杆率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4):3-20.

[9]paisa,Storkpa.Banksizeandsystemicrisk[J].europeanFinancialmanagement,2013,19(3):429-451.

[10]HuangX,ZhouH,ZhuH.Systemicriskcontributions[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12,42(1-2):55-83.

[11]mainikG,Schaanninge.ondependenceconsistencyofCoVaRandsomeothersystemicriskmeasures[J].Statistics&Riskmodeling,2014,31(1):49-77.

[12]魏成龙,刘建莉.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12):85-93.

[13]谢俊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1-78.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9

关键词:金融生态商业银行合规文化

一、金融生态的一般性分析

(一)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

生态是生物和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总和。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开始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其他领域的问题,金融生态就是生态环境学和金融学结合的产物,它将生态概念引申到了金融领域。生态金融是指各种金融组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与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其内部金融组织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这个系统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和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乃至商业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内容。

(二)金融生态的特征

1 双面性。金融生态是一个系统,其主要中心是金融业。金融生态表现出了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面性。金融生态这个统一的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金融业内部环境,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等;另一部分就是金融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这两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地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特殊生态系统。

2 动态关联性。金融生态中的所有因素和外部所有因素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如同自然生态中各个生态因子紧密关联一样,他们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通过资金链条相互作用。所以,金融生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是一个动态关联的系统。

3 双重机制性。金融生态具有双重机制性,即适应性学习机制和自然选择机制。由于各国、各区域的法律体制、经济条件、社会特征、文化传统等各种外部因素不同,为了适用这种不同的外部环境,其金融生态内部因素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是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学习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同自然生态一样,金融生态也沿袭着自然选择的传统,不断进行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地动态发展着。

(三)和谐金融生态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和谐生态金融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金融生态环境,是我国转轨时期金融机构作为独立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最近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法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水准不高以及专业中介机构不规范都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谐金融生态也是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外,和谐金融生态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金融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金融业的稳定与否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创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维护我国金融业的稳定秩序,协调市场、政府和法律的运行机制,进而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真正建立和谐社会,

从微观层面来看,和谐金融生态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和谐金融生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和展现创造力的空间,为商业银行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中,商业银行能够充分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金融时报》评论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合规文化――金融生态的和谐因子

合规一词译自英文“compliance”,原意为“服从和遵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将合规定义为:“确保银行的活动与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合规文化是指银行所有员工从合规做起,人人合规,合规人人有责,倡导合规创造价值这一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和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合规文化已经为全球银行业所认可。合规文化之于商业银行的作用,相当于商业银行之于金融生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合规文化是金融生态的核心和灵魂,合规文化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金融生态的稳定与平衡,它是金融生态的和谐因子。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的建立能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风险,促进金融生态的和谐。商业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管理风险的企业。虽然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统计表明,我国90%以上的银行内部案件都是由于不合规、不合法导致的。可见,合规文化的建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非常的紧迫和必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趋同化,合规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为和谐金融生态打下坚实基础。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不断完善银行内控制度,保障和谐金融生态的稳定。从外延上来说,合规制度涵盖了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合规文化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着制约范围不全面,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合规文化的建立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把风险控制在源头上。商业银行风险通过合规文化和内控制度双重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推动了和谐金融生态的创建。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制度是金融生态的内因,其合规文化更是金融生态的核心和主轴,商业银行外部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是金融生态的外因,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内因与外因共同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其中内因决定了外因,所以,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建设决定着、影响着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法制环境等等。而上述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决定着金融生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合规文化是金融生态的和谐因子,它的发展左右着整个金融行业及其环境的发展,影响着金融生态的发展。

三、以金融生态为中心建设商业银行合规文化

我国银监会于2006年10月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为我国商业银行建设良好的合规文化,有效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提供了一个范本。但由于我国金融业对合规文化的研究和推行较晚,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应该以金融生态为中心建设商业银行合规文化。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全新的合规文化观

金融生态是具有区域性的一个概念,大致上可以分为全球范围的金融生态、国家金融生态、地区金融生态等,合规文化的内涵应该与金融生态的范围和概念相呼应。过去,我国商业银行谈论合规文化,多是从国家层面以及省际层面出发,将其简单地理解成符合国家及银行所处的省市的

规定。但是,各国的金融生态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一个金融链,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全新的视角去拓展对合规文化的理解:合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国家或民族文化,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国际文化、全球文化。我国商业银行合规文化的建设不仅仅要求做到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还应该包括符合国际法律文件、国际银行惯例等规定。加入wto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国家商业银行、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会越来越频繁,业务往来过程中产生很多新的金融或者合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时候,商业银行就应该按照国际协议中的原则进行解决,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金融风险,促进整个国际金融生态和国内金融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建设合规文化之前,应从国际层面以及国内层面树立全新的合规文化观。

(二)以人为本,创建科学的内控管理机制

科学的内控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避免违规的保障机制,是合规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完善合规组织框架,赋予合规部门相对独立性。合规部门的负责人必须是专职管理人员或者是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但不能参与银行业务的处理,能够全面协调银行合规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定期向高层汇报合规风险分析报告,并对合规部门负责:其次,应该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和整理,统一制定若干业务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从根本上解决制度过多而流于形式的问题。避免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情况;再次,合规部门的独立性应该是相对的。应受到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管。内审部门应当与合规部门分离,以保证对合规部门进行独立的考核,审计部门也要将与合规有关的任何审计调查结果及时告知合规负责人。此外,还应加强内控考核评价,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调整,大力营造良好的合规氛围。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篇10

[关键词]社区商业和谐内涵原则侧重点

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具体的社区中,个人从单位归属制向社区归属制转变,并回归社区,这是符合国际惯例,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社区商业的发展大势所趋,和谐社区商业的构建人心所向。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城市一直将社区商业定位于城市商业发展中的“拾遗、补缺、次要、补充”作用以片面对待,以至于忽视了社区商业在商业流通产业结构和城市商业发展中所应有的行业地位与职能分工,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观,我国的社区商业发展就很难改变当前“散、小、杂、乱”的低级、低档商业形象。

关于和谐社区商业内涵的界定、和谐社区商业构建的原则与侧重点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是理论空白。本文所做的一些探讨,尽管是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很有价值,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和谐社区商业内涵的解读

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和谐具有和睦、融洽、协调、有序等意思,一般指影响系统的内外部诸要素发展变化合乎逻辑和规律,处于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因此,和谐的社区商业,就是指社区商业主体与社区消费者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均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融洽有序的状态,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对追求“互利关系”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与“诚实守信”,它是两大主体之间“双赢”的具体反映,因为,任何主体之间的和谐均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信任之上,而任何的相互理解信任,则又是有着明确对象和原则的;泛对象的理解信任、以至泛对象的无原则的和谐,均不可能存在。

构建和谐的社区商业,有助于社区商业协调、有序的发展,有助于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满足社区消费者的及时、方便地享受购物与服务的需求。和谐的社区商业,它具有如下特征:

1.商业主体诚信守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商业主体在经营中以法规为准绳,以诚信为基础,一诺千金,童叟无欺,体现出对社区消费者情感、企业员工、弱势群体、社会公益等道德层面上的关爱与责任,富有爱心。

2.不同层次员工群体的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

在和谐的社区商业里,尽管员工所处岗位不同,但员工主体平等,最重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员工群体能通过制度化的手段、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且获得尽可能大的公平感和满足感。

3.各项运作机制和控制体系能够动态地运转

在和谐的社区商业里,企业管理公平透明、内部制度科学合理、组织运作协调高效、各项流程高度健全、管理执行坚强有力,社区商业充满生机活力并有序运转。

4.能有效地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和谐的社区商业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同时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倡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推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的和谐,综合效益良好而稳定。

二、和谐社区商业构建的原则

构建和谐的社区商业一定要讲究原则,并不是为了和谐而是非不分。一团和气,毫无准则,这其实是违背构建和谐社区商业的初衷和原则的。

1.以人为本

加强社区商业企业和谐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应正确认识广大员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他们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其次,要重视沟通与协调工作,避免由于内部竞争导致内耗。再次,企业在发展的基础上要让员工感受到发展和和谐带来的实惠,要改善工作条件,搞好劳保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四,要致力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既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企业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它是支撑企业和谐发展的一根重要支柱,没有公平公正,企业就不可能充满活力、稳定团结,构建和谐企业必然成为一句空话。目前企业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等方面。因此,在社区商业企业中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小环境,应使员工在收入分配、接受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参与竞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日常生活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等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以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活力。

3.以法治企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法治企的原则。具体而言,首先,企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遵守公司法,劳动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条例等,要用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运行,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推进企业的和谐建设。其次,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走群众路线,健全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使企业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再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者带头执行,做出表率。同时,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把执行规章制度的表现同奖惩联系起来,把以法治企、以情治企、以德治企有机结合起来。

4.关系协调

建设和谐的社区商业企业要坚持有效化解矛盾的关系协调原则。首先要针对企业内出现的各类内部矛盾的不同特点,运用教育、协商、调解多种手段和方法,及时地把矛盾和隐患化解于萌芽和基层,避免各类矛盾激化。其次,建立健全化解矛盾的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建立健全矛盾调解疏导机制,探索员工利益诉求反映的多种渠道,及时排除员工心中压抑和郁闷的情绪,消除偏激和憎恨心理,形成平和心理,最终缓解矛盾。再次,遵循正确处理企业人际关系的若干准则,如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等,发挥其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中的作用。第四,加强沟通,促进员工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减少矛盾和摩擦。

三、和谐社区商业构建的侧重点

和谐社区商业的构建须从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去建设,只有建设好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的和谐,社区商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可持续发展。

1.社区商业外部和谐构建的侧重点

现代社区商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可避免地要与供应商、同行、媒体、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自然环境以及社区消费者等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要与供应商保持合作、与同行公正竞争、与媒介有效沟通、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配合、与环境相协调等。在这些复杂的关系处理中,每一项关系处理的和谐与否都关系到社区商业主体能否运转、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等切身的利益问题。然而对社区商业主体而言,与社区消费者关系的和谐与否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鉴于此,本文在此只探讨社区商业主体与社区消费者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问题。

(1)明确对客理念是和谐的前提

社区消费者是上帝是社区商业应秉承的永恒的理念。其含义是社区消费者在社区商业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社区商业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都应反映出为社区消费者着想的想法。在一个完全卖方市场的时代,社区商业只有视社区消费者为上帝,尊重社区消费者,理解社区消费者所需,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社区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最终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2)提供优质服务是和谐的保障

适当的营业时间,简便的业务手续,可靠的安全保障,优雅的服务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齐全的服务项目,舒适的休息场所,优质的食品供应,灵活的收费标准,方便的规章制度等,而社区商业企业员工在服务时应做到以下:礼貌的服务态度,丰富的服务知识,娴熟的服务技能,快捷的服务效率,灵活的服务方式,科学的服务程序,分外的主动服务,得力的应急措施等,以满足社区消费者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等多方面的需求。社区商业只有始终将对社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牢记心中,时刻准备为社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社区消费者才会感动,客我双方的关系才会和谐、稳定。

(3)理清双方关系是和谐的关键

社区商业与社区消费者之间一般存在着如下几种关系:①利益关系。从本质上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首先是交易关系,既是互利和相互依赖,又是矛盾和相互竞争的。②人际关系。交易行为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或者因人际关系而促进交易关系。③信息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除了交流商品信息和需求信息外,还可能有其它思想和生活性信息交流。④法律关系。企业应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也不能损害企业财产和名誉,二者均受到法律的保护。社区消费者与社区商业的关系存在着互利、互争、互需、互动、互约(束)等性质。因此,正确认识社区商业与社区消费者之间这些关系,有助于二者间关系的互动与和谐。

2.社区商业内部和谐构建的侧重点

社区商业的对内和谐包括多个方面,如员工与岗位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员工之间的和谐、各个部门间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等。每个方面的和谐与否都非常重要,而最主要的集中在社区商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

(1)社区商业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区商业的主体是人,社区商业全体员工因职责、岗位、地位、角色等的不同而相互间构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如下几种: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下属之间、基层员工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区商业的内部和谐。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这三对内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它直接关系到社区商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社区商业管理者与下属关系融洽和谐的关键是贵在尊重、理解与沟通。管理者首先要尊重职工,信任职工,满足员工对尊重的需要,任何轻蔑、冷漠,都会激起员工的不满,甚至造成关系紧张;其次,管理者要爱护、关怀职工、关心职工的疾苦、为职工办实事、多与职工交流与沟通。再次,管理者要加强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培养民主作风,平易对待职工。而被管理者应对管理者给予敬重,多理解、支持、体贴,只有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才能营造一种领导与下属互相关爱的融洽氛围,改变双方互相指责、排斥的心理,从而共同为社区商业的和谐建设做出贡献。

基层员工之间的关系。社区商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由员工去完成,基层员工是构建社区商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主体力量。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饭店的和谐发展。只有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社区商业组织才能和谐运行。处理社区商业企业员工之间人际关系应本着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文明友好等原则,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求大同存小异,正确处理相互间的矛盾和摩擦,减少内耗,缩短心理距离,增强彼此间的亲和力。只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氛围,促进社区商业和谐的建设。

管理层之间的关系。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社区商业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间、各部门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是社区商业企业内部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管理层相互之间尤其是社区商业领导班子成员间分工是否明确、是否团结协作,关系是否融洽,对社区商业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影响甚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自职责任务的不尽相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不完全一致,使得企业的班子成员间、部门领导间又必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修养,培养大度、坦诚、全局、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等品格,不相互拆台,不争功诿过,求同存异,做团结共事的模范。只有管理层之间人际关系融洽,尤其是班子成员间团结一致,才会有企业的和谐发展。

(2)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

在现代社区商业中,企业要正常运转,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协调,否则,仅有前台对客营业部门的工作,而没有后台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整个社区商业企业是无法正常营业与运转的。因此,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无论是营业部门还是职能部门,都必须做到全局一盘棋。这首先要求各个部门的管理者、领导者要首先不本位主义,不斤斤计较,摒弃部门既得利益,以全局为重;其次各个部门的员工在销售旺季时或繁忙的营业时段,能配合其他部门的要求,如临时调换岗位、加班等,做到服从组织安排,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尽最大能力为社区商业和社区消费者服务。

(3)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

尽管在我国社区商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而且发展的速度快慢不一,硬件软件的配套参差不齐,但随着我国城市的形态发生根本的变化,新兴的居民社区日益增多,城市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的区域功能差异进一步凸现,社区商业的功能将会大大拓展,社区商业的地位将会大大提高,社区商业的人员就业将会大大增加,这就要求社区商业企业提供的平台要让其员工看到自身发展的前景,以人为本,用企业的发展来不断为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因为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人力资本效能的充分发挥而实现它效益的最大化,而且会因为创造出了和谐的企业内容关系而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内部化,有效地将员工个人的发展与社区商业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使社区商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杨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6-08-05(06)

[2]李定珍:中国社区商业概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3]鲍观明叶永彪:零售业态演变规律的综合模型构建[J].财贸经济,2006,(4)

[4]鲍观明:社区商贸服务业业态模式选择[J].上海商业,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