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51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心理素质;重要性;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1-1一、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说,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因素能很大程度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一个歌手如果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说明他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完整的人格,这些都是成为杰出的歌唱家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音乐演唱和心理素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演唱在心理状态下进行,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音乐演唱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各个级别的音乐演唱比赛都在实践中证明了音乐比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时歌手的心态,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会影响其发声和气息的调整。心理状态好的歌手在比赛时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感情投入丰富,甚至能超常发挥,而心理状态不好的歌手容易出现气息不稳,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大脑一片空白,出现怯场、忘词、跑调等各种失误。

在舞台上,每个歌手都希望能保持最好的状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为观众带来动听的音乐,所以,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歌手来说尤为重要。一场出色的歌唱表演,除了要求演唱者有扎实的演唱功底之外,还要求演唱者有稳定的情绪和清醒的头脑,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唱表演中,这样的表演才是有生命、能打动观众的表演。当演唱者紧张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血压升高或下降,影响大脑思维能力,使演唱者出现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由此可见,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给演唱效果带来不小的增益,相反亦如此,不良的歌唱心理素质会使歌唱者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导致演唱表演的失败。

二、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素质方法的探讨

(一)把握每次上台机会,多积累舞台经验。

在舞台上,演唱者心理状态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演唱者舞台经验不足。面对演唱场地的变化和观众数量的变化,经验不足的歌唱表演者会在思想上出现负担,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发挥不出自身的水平。所以,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要尽量主动把握上舞台的机会,在实践中积累舞台经验,尽量避免怯场、气息不稳等问题的出现。

(二)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强化演唱技术

演唱表演者的技术是演唱表演的基础,演唱技术的高低也会反过来影响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如果演唱者技术高超,会给他自己的表演带来自信和安全感,能有效减轻演唱者的心理负担,让演唱者有个放松的心态,使演唱者能较好的发挥出演唱水平。相反,如果演唱者演唱技术不牢固,或是对歌曲的准备和理解不够,在舞台上容易紧张心虚,心理压力过大,进而出现各种作为专业歌手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同时强化意志力的培养,常去人流密集的地方练习,锻炼演唱者的胆量,提高对人群的适应能力,避免在观众较多的舞台上出现怯场的状况。

(三)端正心态,减轻思想负担

很多青年歌手在表演或比赛时目的性很强,思维没有集中在音乐表演上,容易影响到演唱时心理状态,进而导致在舞台上出现跑调、忘词等低级错误,严重影响音乐表演的质量。因此演唱者在表演是要集中精神,如果是在比赛中,则应该端正心态,不能单纯的以获奖和取悦评委为目的,要减轻相应的思想负担,以演唱出高水准的音乐为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这样不仅能减少甚至杜绝一些低级错问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渗透进每一句歌词,将歌曲唱到观众心底,和观众产生共鸣。

(四)准备充足,劳逸结合

对一首歌曲的理解程度会影响演唱者对这首歌曲的表现,因此在表演前或比赛前,对所选歌曲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做足准备工作,有利于在台上的发挥。对于新的歌曲要不断的演唱来熟悉歌词,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最适合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提高声音质量和情感表达。临上舞台前在后台用自己的方法如做深呼吸等,缓解紧张的情绪,保持头脑清醒,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才能在舞台上出色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在表演或比赛的间隙,要做好劳逸结合,有目的、有节奏的安排空闲的时间尽量避免刺激性和激烈性比较高的活动。过度劳累会使身体产生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不良因素互相影响就会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会严重影响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发挥。

总而言之,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对于音乐演唱的表演者来说非常重要,在演唱水平相似的情况下,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就成为影响演唱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高水准的音乐比赛一定程度上就是心理素质的比拼。一个歌手,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深厚的音乐素养,还必须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保证在舞台上心理状态稳定,能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另外演唱者还要增强的艺术表现力,使得音乐表演更具张力和生命力,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邵楠.良好心理素质在歌唱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2]徐彪.声乐艺术民族化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3]齐建立.浅谈歌唱中的共鸣[J].北方音乐,2012,(05).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2

(1)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优秀空乘人员的必备基础。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关键是能不能形成心理相容的气氛。空乘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单调工作的适应问题,面对危机的处理能力问题,面对特殊顾客的服务问题,以及自己的耐心、恒心、爱心、包容心以及意志的坚韧和稳定是空乘人员必需的,也是其人格特征的一部分。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空乘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名空乘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

(2)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空乘人员要面对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拥有不同习惯、文化背景、等形色各异的人群。面对这些乘客,要在服务中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空乘人员具有乐观、开朗、负责、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乐于交往等品质。这就要求空乘人员在复杂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良好心理素质是面对自我和挫折感的需要。空乘人员每天都在从事单调、复杂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服务工作。乘客对服务的苛刻要求以及公司的严格要求,使空乘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挫折,需要空乘人员具备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个人行为同组织行为和公众利益能协调一致并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来调节自己,以饱满的情绪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

2.空乘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作为空乘人员首先要真诚。空乘服务人员只有真诚地去关心别人,时刻为乘客的利益着想。每个人都想被人重视,但要想让别人重视你,必须让别人感受到被你重视。作为乘务人员,应时刻为旅客着想,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着想。让旅客时时感受到来自空乘人员的关心,使旅客下次出行还会选择这家公司,从而为公司挽留客户,也有利于空乘人员自身的晋升。

(2)作为空乘人员还应具备其他心理素质。作为空乘人员仅有真诚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其他各种能力。首先,要具备情绪控制能力,就是不能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要对自己的失误有正确认识,面对工作问题时情绪要稳定、平静,不骄不躁、镇定自若。其次,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变创造能力。要开朗无私、大度坦诚、注重与人的沟通与协作。最后,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离不开语言的表达。

3.如何培养空乘人员的良好心理素质

(1)树立良好品格是培养空乘人员责任心的基础。空乘人员的良好品格包括爱心,包容心,同情心。首先,作为乘务人员要富有爱心,乘务工作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工作,这就要求乘务人员必须热爱这项工作,对这项工作富有热情。其次,要培养乘务人员的包容心,作为乘务人员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于旅客,要能包容旅客的过失与鲁莽,用真诚去打动他们,把工作做到旅客的心坎里。最后,要培养乘务人员的同情心,乘客在外不小心生了病,急需人照顾,老人在外手脚不便,需要帮助,这都需要乘务人员在乘客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2)要在教学中注重完善空乘人员的心理素质。空乘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品格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自信心。自觉性是空乘人员比较重要的心理素质,一个人具备了自觉性,他就能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和力量。在遇到困难时就会主动想方设法地解决困难,调节自己在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坚持性和自制力也非常关键,坚持性能让一个人克服困难,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自制力,就是能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与行动能力,为自己做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心理素质

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中小学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课改的出发点来看,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鉴于中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善交际、不敢张口、害怕犯错和畏惧困难等实际问题,进而相应的产生焦虑情绪及情感、意志薄弱等心理问题,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负面效应,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在学科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并进一步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一、学科心理教育的定义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协同发展。学科教学不但要进行知识技能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好,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在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方法上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有关学科心理教育的定义,本文引用刘本剑给出的概念:所谓学科心理教育是指依据心理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开展学科心理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开发心理潜能,以助其成功、成才;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项任务体现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就构成了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任务。

1.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培养学生的一般性心理素质和特殊性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一般性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多种活动要求的普遍性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发展学生智力素质,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创造力等智力素质,如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各项记忆术来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单词;发展学生非智力素质,即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素质,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效果。

2.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学校心理教育比较偏重于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特别是智力的开发。如果我们能多挖掘一些潜能,那将会使学生创造一道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学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能力上。教师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敏锐发现学生情绪、心理上的变化,看其是否产生了焦虑、紧张与不安并及时加以心理辅导、耐心引导及持久鼓励以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倦心理障碍,创设一个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的最佳心理状况,产生教与学的和谐共融,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三、开展学科心理教育的途径

1.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对该学科有无兴趣,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培养。影响学科兴趣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控制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学科;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脑、耳、手、口兼用;活跃课堂气氛,注意提高学习效率;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式方法相结合,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从手段入手,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活动

中小学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变化很大的时期,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其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英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教学中去,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胆识,自我规范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效率入手,针对性的开展学法指导

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地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组织预习、认真听讲、科学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等各项有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实践听、说,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挫折;指导学生科学高效管理学习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要注重针对个别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学习不良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效矫正错误学习方法和不良学习习惯,及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从效果入手,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息息相关。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和提高。同时要重视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如课程的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恰当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总之,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育教学中各方面的配合,把握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趋向性,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英语学科中开展心理教育,使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增强了心理教育的效能,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情感,保持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最终达到一个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心理素质辩证思维能力环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60-02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各项素质指标中的基础性素质,也是核心素质,它是其它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可以说心理素质是第一素质。为此,党和国家领导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使其人格健全,具备较强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军校学员以后担当部队建设及执勤执法的主角,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1学员心理素质现状

总体上看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是好的,绝大多数学员具有较健全的人格和勇于进取、不怕挫折,主动迎接竞争、挑战的心理,但也有部分学员心理素质较差,影响和阻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制约了他们带兵能力的提高。具体说,其心理素质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自我意识不强

表现为:一是缺乏从内部动机来剖析自己。个体行为规律告诉我们,人的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而我们许多学员当表现出具体行为后,不注重从思想意识中找问题、找原因,大胆剖析自己,剖析自己的能力、水平、素质及主观努力,而偏重于行为效果的判断,在行为的表面上就事论事,在评论自己的错误时,总是愿意把它夸大为所遇到的困难及障碍。由于判断分析浅于行为的表面和客观环境的作用,自身主观因素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挖掘,就不能从这些行为中吸取教训,指导以后的行为,导致不良行为的重复性出现。二是缺乏用客观性标准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确立自己的能力层次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现在许多学员在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和设计自我发展目标上缺乏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分析。其中一部分学员高估自己,行为上表现为眼高手低,我行我素,草率行事等,在主动承担能力不能及的工作,而未完成或未较好完成后,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公平感,怨天忧人。另一部分学员低估自己。心理上表现为自卑、郁郁不乐、缺乏信心。行为上表现出工作被动,迟滞。对学员队交给的各项工作都不敢干,由于在实践中锻炼的少,能力提高的也就慢,工作的成功率也就很低。三是缺乏用自己能力控制自己。自我控制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许多学员出现的各类行为问题,多数都与他们自控能力弱有关。这些学员做事之前,往往不经过深思熟虑,缺乏对行动的周密思考与计划,仅靠自控以外的法规、制度和领导的指导、监督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当行为的不良后果出现以后,缺乏理智分析,凭感情行事,工作带冲动性,易酿成“悔之晚已”的结局。

1.2角色意识不浓

表现为:一是角色变化缺乏主动性。学员从入学到毕业经历许多角色的变化,其中有两个主要角色变化。其一是从士兵到军校学员;其二是由学员到基层干部。这种变化是潜在的,但不是自发的,是自已按着角色目标努力过程中的质变。然而,我们许多学员在这种角色的变化中表现出退缩和被动,在军校几年时间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被动受管的学生。学习上缺乏主动猎取知识、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习惯,不主动按基层干部的行为去规范、去发展。不主动在学员队组织的代职实习中管理、有创意地实施角色扮演。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习过程虽走了,但收效甚微。二是角色变化缺乏紧迫性。许多学员没有压力,他们看不到,也不顾,更不愿正视自己以后将承担的角色,将面临怎样大的挑战。他们在日复一日的,似乎相同的生活、工作安排上,感到莫大的踏实和安全。对上级赋予的角色从不引起重视,实际工作中敷衍了事,大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混日子”之嫌。三是角色变化缺乏灵活性。有些学员平时工作,总按一个较窄且较固定模式培养自己,总按一套比较固定的思维想问题,当扮演、实习自己熟悉角色时,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效绩突出,可角色一变,就不知其所以然了。他们不能根据新角色、新要求,创造性地调动和运用新的行为规范,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由于角色变化的单一,必然导致在以后的个人发展中产生“短命”的反应。

1.3辩证思维不够

表现为:一是对人对已要求的绝对化。部分学员以我为中心,工作中在与之相处中总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绝对化要求。要求自己事事拔尖,事事都获得成功,事事都想获得上级领导的赞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好事都想最早、最高、最好地拿到。拿不到就压抑,痛苦。而对他人则更是苛刻,要求别人必须友好地善待自己,工作上要帮助我,生活上要关心我,好的机会要让给我等等。由于对人对已认识的非理性,总站在自我狭隘的认识圈里,就必然引起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引起自己与别人的格格不入。二是看人看已的片面化。有些学员看人、看己,剖析人、剖析事,就好以点代面,以偏盖全,以一概十。看已时,一遇成绩就概括自己“了不得、有才气、有能力”;一遇错误、失败或失误,就概括自己“无能、一无是处”,看他人取得一点成绩,获得一点荣誉,就认为人家好的“不得了”,看他人一个缺点,就认为此人“一无所取”等等。由于认识上的失真,导致心理上、行为上与环境的不适,阻碍了自己与他人的正常交流,阻碍了个人事业的合理发展。

心理素质不好,对学员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造成的后果也是无法挽回的,既影响学员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生成提高。又影响学员的后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管理,积极纠正学员不良的心理,使学员的心理素质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求。

2管理的基本对策

2.1加强教育引导,使学员从思想上认识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先导规律告诉我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管理者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启发人的思想觉悟,由思想上的进步指导和推动工作上的进步。因此,我们要培养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一是加强认识上的教育。在教育中要采取正确、多样、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序善诱,通过典型事的剖析,典型人的以身说教,使广大的学员认清不良心理对以后工作的影响。二是加强内容上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正确的理论灌输完成,采取集中授课,分类指导,重点帮助等手段,使大家了解不良心理形成的过程及纠正的方法,掌握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准,学会自我养成。三是加强行为上的引导。一方面强化对学员自身行为的引导。干部要善于发现学员身上的闪光点,主动挖掘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纠正自己、培养自己。另一方面要用干部的行为引导。强化干部的行为表现,使学员从干部身上不仅看到不良心理纠正的可能和必然,而且要看到良好心理素质对所从事工作的促进作用。

2.2加强岗位锻炼,使学员在实践中自觉纠正不良的心理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行动不仅能够创造财富,还能转变人的性格,学员不良心理行为只有放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纠正。只有在实践中多思考、多分析、勇于剖析自我,大胆在不同的角色中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要加强学员角度的锻炼。学员要把自己设定在被管理者的地位上,找机会、找任务锻炼自己。一方面要在学业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要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培育良好的动机和智力;要在军事技术的训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勇气;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养成大度的胸怀;在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化中学会自我控制。另一方面要在具体活动中锻炼。要号召、组织学员广泛参加群体的公益性、娱乐性、比武性、交流性等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员在寓教寓乐中,在竟争与协作中,找到自己的优长和存在的价值,主动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动给自己创造愉快的心情环境;主动学会正确看自己、估自己,评他人、容他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二是加强代职角色的扮演。学员要把自己设定在管理者的地位上,扮演领导者锻炼自己。首先要练表达,主要解决个“怯”字。要利用各种活动的讲评来炼;要利用相应职务应组织的行政例会来炼;要利用向领导汇报工作,谈心、交心来炼。同时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科学锻炼方法:先纸上练,后嘴上练;先个人练,后再到集体中练。其次要练指挥,主要解决个“犹”字。要给学员交任务、压担子,督促其主动结合管理活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练指挥,主动结合队列动作在条条框框的规范中练指挥;主动结合战术情况在紧急情况的处理中练指挥。最后要练处理,主要解决个“卑”字。要通过案例分析作业练处理,要通过经验交流练处理,要通过要害问题的解决练处理。使学员逐步从“自卑”的心理阴影中解脱出来,步入相信自我,主动锻炼自我的轨道。

2.3加强环境营造,使学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环境效应规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由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一是营造公平发展的环境。管理行为的公平性是影响学员积极性的内在因素。一视同仁,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在营造中既要注意宏观政策上的公平性,又要注意在具体操作上的公平性;既要注意公平性的宣传,又要注意对不公平事件的处理,让每一位学员都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公平发展的环境中,自己有机会采取公平竟争的手段去获得成绩和荣誉,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二是营造宽、严适度的环境。严的失度,易使学员产生压抑、紧张,宽的没有规范,就会使学员没有自我约束,各级领导在对学员管理上既要注意严之有理、严之有据、严之有方、严之有情,又要注意宽而不垮,松而不乱。对自身要求上领导既要严得可敬,让学员有心理话愿意跟领导说,又要宽得可佩,让学员有心理话敢于和领导说。总之,要让学员在严中有宽、宽中有严,理、情、义相互交融中健康成长。三是营造合理渲泄的环境。学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烦心事,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不良情绪的长期压抑或不合理爆发都会影响学员的身心健康。由此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供学员渲泄。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官兵关系,使学员敢在领导面前渲泄。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战友之情,使学员有机会、有对象渲泄。再次要引导学员写管理日记,使学员有地方渲泄。最后要坚持广泛的谈心、交心制度,使干部能及时发现学员的心理情绪,及时诱导,使学员及时合理地渲泄。从而保障学员都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之中。

参考文献

[1]谢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稿[n].报,2008-10-09.

[2]曹水成.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边防工作[R].2007-11-02.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5

一、挖掘教材中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果能够挖掘出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借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例如,利用化学教学要求重视化学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结合而产生情感和意识,体验和经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估量自己,摆正自己在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与他人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进行分析时,指出它是由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玻璃导管、大试管、橡皮塞、水槽等很多单个的仪器按一定顺序组装成的“集体”的共同作用能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如果将它们拆开,则无法完成这个实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逐步培养出爱祖国、爱集体、爱家庭的高尚品质。

在化学史教学中,通过对名人取得成就的故事介绍,让学生领悟献身科学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相信科学,相信规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是一对矛盾,结合“矛盾的对立统一”,利用“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人生始终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能够信心十足地面对挑战。

二、矫正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健全

在心理素质中,个性心理品质是主要成分,它对人格的完善、心理障碍的预防、能力与行为的养成均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完善。个性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性格品质与人的成功发展及生活的幸福息息相关,它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有不善于交往、过于封闭自己、思想偏激、行为怪异;过于清高但又缺乏应有的自信,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敢面对等。

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修养,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及时引导。化学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化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创造良好性格的环境。教师要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始终豁达、开朗、乐观向上,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多接触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关系促进突破口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现代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充满激烈的竞争,内外各种因素特别是现代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上存在的偏差,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方面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面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如何解决。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其状况令人忧虑。重视心理教育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热门话题。

实施心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一方面,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既关系到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成功与发展,更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振兴大业。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高期望的压力,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要预防和解决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实施心理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要求。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日益重视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更是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2000年后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文件。

当前,重视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大中小学也如何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对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许多学校没有把学生心理教育纳入教育的正常轨道和系统的教育思路中加以考虑,对学校教育中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定位心理教育,才能使其得以有效实施并促进素质教育,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异议,这仍然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但在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全面有效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这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从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看

要正确定位学校心理教育,其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既然心理教育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就不能把它与学校整体素质教育分离开来,只有把心理教育的实施放到学校素质教育整体视野中去认识,才能理清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处于中介层次,它为生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它又是主体素质结构中的一种核心成分,推动、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

与素质的分类相应,素质教育也可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心理教育与其他素质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一个素质教育的整体。心理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不只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它必须为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心理基础。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校如果缺少了心理教育,不可能实施真正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同样,心理教育不能离开其他素质的教育孤立进行,心理教育应为整体素质教育服务。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将心理教育和其他素质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服务和帮助。如果把心理教育与其他教育分割开来,单纯孤立地进行,则在其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教育的时间、空间,教育人员,教育环境及氛围等,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把心理教育纳入整个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中去,使心理教育与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有机的育人整体,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学校必须把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定位学校心理教育,也才能真正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三、从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看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首先体现为一种教育思想,它的基本精神有三个: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

心理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潜能,并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其个性的目的的过程。心理教育也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符合其个性发展而又全面的完整的教育。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只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它要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帮助。在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同时,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

2.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学校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人的心理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其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心理教育的实施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得以实现。

3.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实现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教育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心理教育的核心。心理教育要求教师无条件地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并与学生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应创设一切机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教育强调始终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通过他助、互助达到自助,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心理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觉醒和成熟,使学生成为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

心理教育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从而使“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四、从心理教育的实施看

心理教育的实施必须与整体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心理教育的实施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心理教育的实施能促进学校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全体教育人员的素质,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改革,优化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决定了素质教育能否得到真正实施,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心理教育的实施能促使学校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策略和方法,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使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得到更好的体现和贯彻,有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学校运行机制、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的主动的发展”,能向每个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使他们人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施心理教育能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教师素质既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心理教育是全员参与的活动,要求人人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授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学家。通过实施心理教育,学校能促使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提高业务能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我们相信,把心理教育作为突破口,一大批更新了教育观念和改进了教育方法的教育工作者,也必将是一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3.心理教育能促使学校各项工作的优化,向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实施心理教育要重视开展各种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有关教师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在学校开展专门的心理教育要受到师资条件等限制。因此心理教育更多的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各种教育活动进行心理教育,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心理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心理教育要求每个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同时,能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教育能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心理教育也为班主任有效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新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心理教育的实施应是全方位的。学校教育的一切领域都应成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把心理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拓宽了心理教育的时空,利于师生的广泛参与,增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提高各项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优化,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实施心理教育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施心理教育需要优化净化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周边社会环境。

实施心理教育需要并促进学校环境的优化。学校环境具体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心理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氛围,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实施心理教育还需要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学校环境的优化不但有利于心理教育的实施,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同时良好的学校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为学校增强教育能量,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心理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相互沟通和协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这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教育必须与整体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心理教育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实施,能带动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把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现实的。这既能使心理教育走出狭隘天地,获得有效实施的更大的空间,又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找到一个新的模式。心理教育将为我们的素质教育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班华.心育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心理素质》教科书编委会.心理素质教育论[Z].中等学校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科技和网络的发达,90后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与诱惑。家庭、学校、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情感等因素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甚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工作格外重视。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①同志也曾多次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心理素质的良好与否,是衡量一名大学生是否是一名合格的人才的重要指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栋梁,大学生们不仅要学会学习知识,而且还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来自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学会很好地做人、做事、与人相处。因此,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探索出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对策,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近些年的调查和研究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抗挫折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等。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不良,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一些学生因此而旷课、休学甚至退学。在大学生中,由于心理素质差而引发的轻生等恶性事件也屡见不鲜,令人痛惜。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②进入大学,面对外部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因素的转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些人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而有些人因为不能正确认知自己,同时缺乏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2.人格发展人格体现了不同的个体之间在思想、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素质。在健全人格的指引下,大学生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人正直、诚实、独立、自尊,生活态度积极,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发现生活的意义。近些年来屡次发生的大学生出走、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恶劣的社会现象,这也充分说明,有些大学生们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缺陷。3.学习心理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莘莘学子终于迈进了神圣的大学殿堂。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在一片更广阔的空间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兼顾学业。然而,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面对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缺乏学习动机或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无聊、空虚的心理,或是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与学习无关的网络、娱乐等领域上,造成学业的荒废。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不能适应大学里强调自学的学习方法或是中学里的“尖子生”地位不复存在的现实,从而感到无所适从或过分失落、焦虑。4.情绪管理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大学生们的情绪特点相对来说表现为内容丰富,表达方式不稳定。从中学单调的学习生活进入到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大学生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情绪体验。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会因为一点不如意而产生挫败感。他们对周围人和事充满热情,也会表现出冷漠感。成功时,他们会欣喜若狂;失败时,他们会垂头丧气。跟中学时不同,他们此时已经学会将情绪内隐化,将一些情感体验深藏于心,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5.人际交往心理卫生学家丁珊先生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③。大学生远离父母和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大学,非常渴望与人交往,但往往会因为缺乏技巧而受挫。与同宿舍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社交恐惧心理、异往障碍等问题频频出现,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冷漠、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6.恋爱与性心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爱情观不成熟,从而不能很好地处理恋爱的目的、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受挫、情感破裂等问题,导致迷茫、焦虑、抑郁、苦闷等心理,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7.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大学生们来到了大学。他们希望在新的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功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对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等问题时,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容易产生退缩心理。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整体上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积极地寻求解决对策。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在心理特征上有着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独特性,而且在所处的外部环境上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其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各种因素之间又相互交叉,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1.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又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⑴社会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不健康的行为和思想等无时无刻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眼睛和大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性格也更加开朗,喜欢进行人际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视时代变迁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一些大学生面对来自西方社会、网络等多元的价值观,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们可能会感到难以适应,产生一些与择业有关的不良的心理素质问题。⑵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他们在此度过宝贵的大学时光。学校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造成重要影响,如果学校的风气不好、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和谐或学生对学校环境不适应,那么就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调试,甚至会引发严重后果。⑶家庭是个体生活的中心。家庭结构不全(父或母一方死亡或父母双亡、父母分居或离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家庭贫困也是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如自卑、怯懦、心理脆弱、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2.个体生理和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包括身体疾病或机能障碍等,也会促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如性格孤僻、敏感、易怒、易冲动、自制力差等。个体心理因素应该从认知水平、情感表达和个性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个性因素是核心,认知会影响个人对事件、人物的判断,情绪是心理波动的直接体现,这些因素相互交叉,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心理教育行为

一、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意义

现代社会使人们有了时间紧迫感、差别加大造成的心态不平衡、流动和变化加快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与工作条件产生的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于是就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产生浮躁、焦虑、失落、不满之类的不健康心态。另外,在心理素质上,当代人又存在意志薄弱、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危机意识不强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社会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单一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解决的出路是建立新型的人才素质模式,而在人的整体素质模式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对人的其他素质及人才整体素质有重要影响。

青年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在目前的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问题,走向成熟和成功。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二、心理教育行为的作用

心理教育行为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行为。如兴趣教育、意志锻炼、性格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性培养等。

心理教育的目标很明确,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的心理素质是指与现代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学生当前生活相适应的心理素质,以及学生进行良好学习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它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教育要求相互作用在人的主体内部的沉淀,同时又是人的主体性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推动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人的遗传素质和身体潜能开发与实现的程度,以及社会文化历史经验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沉淀的程度,都可以从人的心理素质水平上得到综合反映。

其次是开发身心潜能,不仅要造就学生与未来文化相适应的一般的心理素质,更要造就学生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创造心理素质。现代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潜能未能充分利用。曾任法国总理的埃德加・弗尔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大脑有很大一部分未经使用的潜能,有些专家估计说,其数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崭新的教育观念、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最后,心理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来帮助人们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

三、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内涵

心理教育行为的空间有多大?我们说:它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成功。心理教育行为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教育行为承担着四个方面的任务:培养、开掘、预防和补救。推进心理教育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一般来说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关键能力。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人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以及作为一种高层心理需求的创新意识与成长愿望,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德国的职业教育称这些心理素质是人的关键能力。我们的教育,就面临着要加大培养人关键能力的力度。

2.开发七种潜能。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他认为:实践证明,每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还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他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和过去在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能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否定了其他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知识训练并重。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造成心理疾患。因此,当前一方面要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有关膳食结构与性格调节的知识教育,通过预防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预防性心理训练,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的心理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以防止出现由于教育方式不当而产生的群体性心理障碍。

4.排除矫治补救。排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补救功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和犯罪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的原因之一。对此,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其他心理矫治手段进行补救,或者协助治疗机构进行补救,也是心理教育的紧迫任务。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不以传统的教育和考核方法来培养和评价学生,而是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更为重要。因为职业中专生即将迈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走向工作生产第一线,因此,他们在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同时,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术教学是中专职业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与文化基础学科不同,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令学生打造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具备基本的力量、耐力和柔韧度等;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意志,培养互利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美术教育成为一种意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也符合了国家教学改革在美术学科素质教学方面的要求,其目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直接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习和活动环境广阔,有一个频繁观察、操作、合作的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工作能力、活动能力及社交能力是中专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健的体魄。美术教学通过教师针对性、专业性的指导,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抗耐力强度、抗力量强度的能力,并且通过循序渐进地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为将来顺利适应岗位工作准备了良好的身体条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美术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学生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日渐加大。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越来越重要。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美术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美术竞赛中,要有良好的纪律性,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宽容别人所犯的错误,团结一致才能取得好成绩。而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将促使学生社会责任力的形成。此外,美术竞赛酿造出紧张的竞争氛围,将激发学生对竞争的自信心与热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焕发热情,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生观看奥运会、世锦赛等赛事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得到培养和升华;学生通过参与集体项目练习,可以发扬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风尚;学生通过参与班级之间的美术比赛,可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努力拼搏的良好风气;学生通过高强度、运动量大的耐力练习,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竞争的意志品质。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优势,自觉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贯彻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

美术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教育理念的新的实践形式,通过一切教育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情境越多,发问的能力就越强,设想、设计的方案也就越多样、越具想象力。在这样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培养及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为他们将来作为独立个体,能够独立发现、认识、接纳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并创新探索、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打下基础。

五、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新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谈不上在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中有所作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教师素质的概念及构成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描述较多,如: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有关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2)“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

(3)“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地影响尤为重要。“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Karlmenniger)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情感过程、职业兴趣、智力与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教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地健康发展。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发展和形成”。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非认知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性格开朗,自我悦纳,胸怀坦荡;情绪稳定,自信乐观,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地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如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通过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态。反之,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其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绪与心境则会直接抑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甚至消蚀其意志与事业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风;而自身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如坐针毡。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当前,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地德性要求显然来得更为严格。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常常担心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强调“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种种,为我国历代教师规定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评定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

Goleman(1995年)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

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4、提高自我修养,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他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参考资料:

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2003.(1)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毛放,浅论中小学教师素养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通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