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想象力培训十篇儿童想象力培训十篇

儿童想象力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47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儿童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儿童画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地说儿童画是一种由儿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形式,只有儿童创作出来的才叫儿童画,成人画的就不是了。因为儿童作画的特征是自然、不规律、幼稚、发自内心的感受,画出来的东西有趣、不造作。而成人思想成熟,绘画作品反而无法达到儿童那种天真无邪的纯朴境界。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儿童画也成为广大家长关心的一个话题。

一、学习儿童画的目的

学习儿童画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其次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耐心。前提是要对儿童画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期的儿童美术教育,多将提高审美修养、激发绘画潜能、培养绘画人才作为培训宗旨,即“为画而学”的教育观。近年来,随着国外儿童美术教育观的渗入、影响,随着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教育界、美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绘画技巧、绘画形式不应是儿童培训的主要目的,儿童画培训应将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根本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要求教学者必须改变培养小画家的教学思维,要求教学者将过去的重画面形式转变为现在的重训练过程,要求教学者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种素材和多种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在训练形式上,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力求多样性、新颖性,让孩子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寓教于玩的乐趣。

二、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发自儿童心灵的闪光,不可因为天真幼稚、不合常理而责怪。儿童画中的想象力的方式是全方位的。儿童画中的观察生活可以想象,内容情节可以想象,物体形象可以想象,图案可以想象,色彩也可以想象。

1、生活与想象

儿童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特点和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这是生活与想象。

2、形象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物体形象并不和生活中的一个样子,而是把生活中的形象根据想象,画成自己喜欢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3、内容与想象

儿童画是有内容、有故事情节的。这个故事是可以自由想象发挥的,而且想象得越新奇越好。

4、色彩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色彩也可以想象,它走出写实色彩的范畴,你想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这就是创造性颜色。

5、图案与想象

儿童画中要添加美丽的装饰图案,这个图案也要发挥儿童的想象。开发想象力的方法是认识生活心灵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也是运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对着儿童的心灵,进行定时、定向、定量的启发引导。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心灵的觉醒,达到想象无限、创意无限的艺术效果,而表现儿童巨大的潜能。

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也富有情感。他们有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并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编故事、画画是孩子们经常采取的方法。

三、描绘形式和训练方法

按照一般绘画的规律,绘制一幅画,在明确主题后,必须考虑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以及表现方法(包括工具材料),上述四点构成绘画的基本要求。但当我们走进儿童画的世界,却发现在这里不需要求构图形式的变化,强调的是儿童随心所欲、大胆任意的挥笔;不需要求色彩配置的完美,强调的是儿童想象之翅自由自在地飞翔;不需担心造型处理得可笑,强调的是儿童心灵之窗毫无顾忌地敞开;不需担心表现方法的稚拙,强调的是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地玩耍。总之,在这里,孩子可以自由发挥、信手涂鸦,而不必按照绘画的要求来处理画面艺术形式。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2

论文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儿童画,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艺术教学方式评价标准,非技术性特质

 

近年来,如果哪个小孩在升学时能拿出一摞获奖证书,是一件让别的家长羡慕的事,所以说让孩子进个培训班,参加比赛拿奖成了家长们的心愿。一到寒暑假家长就拖着孩子奔波于各个艺术班,导致了艺术培训市场的火爆,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评奖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各种名目的奖项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在这种繁荣的景象背后,有一些现象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这就是少儿艺术作品或表演缺少童真和想象力。出现这种问题令人焦虑,究其原因是功利性在作怪,评委的口味和评价标准成了培训班老师追逐的目标,这是巨大的利益驱使的结果。许多培训班针对评奖的标准,制定相关的训练指标,总结出一些套路和程式,让孩子按照这些套路和程式训练。这实际上是纯粹的技术性练习,是为完成某种有难度的技巧而做的重复性训练。然而艺术教育,绝对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修养的提高和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是非技术因素的培养。对于技术以外的东西,培训机构不予重视,评奖机构的评奖标准也存在着片面强调艺术技巧和画面效果的趋势,导致幼儿艺术教育走入一个千人一面的怪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以技术为主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儿童画为例从教学阶段、教与学的过程和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幼儿艺术教育的非技术性特质。

一、幼儿思维的非技术性特质

艺术教育是要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以儿童画为例,儿童的年龄段决定了以表象思维为主,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且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感性经验的特点,形象理解能力强于抽象理解能力。绘画技术的训练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理性的提高,到了成人阶段对的绘画技巧的要求就相对要高一些,为了掌握和熟悉写实技巧就要长期地、重复地训练,如对着模特和静物写生。这对于爱玩的小孩子就太枯燥了,而且也不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所能达到的。同时技术是有规矩的,太多的规矩肯定会限制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儿童画是儿童的知觉与情感的外化,他们不在意技术的高低,只要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绘画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传达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就行了。所以说在儿童阶段学习绘画是排斥技术性的。

二、教与学的非技术性特质

从这个角度看对儿童的艺术教学活动应该在玩和游戏中进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许多东西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的,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想象力。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幻想的,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现实性和功利性,他们的艺术活动就是对自己世界的描述。所以说我们不能把他们拉到成人的世界中来,那样他们会失去童趣,也会失去作为一个孩子的魅力。以美术课为例教学场所不一定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室外任何一个地方。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就比在教室里一本正经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坚持以儿童为主体的原则,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采取一种跟随性的教学方式。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的个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中应该保持孩子身上的“差异”,不要搞人为的“整齐划一”,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创造力。老师不要作太多的示范,因为不管老师怎么去模仿儿童画,都不能完全体会到儿童的心态,总是带有成人化的因素,如果在儿童画中成人化的东西太多,把儿童看到的世界世俗化、现实化和理性化,就会把他们原本美好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空间象气球一样戳破,当他们再审视自己的世界时,就会是一种早熟的心态,画出的画自然是“伪儿童画”了。让孩子自由地行动,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他们的情绪,关注他们的创作过程,鼓励他们,赞扬他们,引导其通过想像和体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形象,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老师不需要“教”太多东西,因为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儿童的自主性特别强,随意性大,内在的想法很轻松就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他的表现方式或结果,有可能并不符合大人的要求,也不一定特别完整,很多在成人看来是词不达意的涂鸦,缺少技术含量,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快乐,表达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在教学中可以鼓励他们一边画一边和语言动作相结合,在技术不到的地方用其他方式补充出来。教与学是一体的,以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为主导,老师的“教育技术”隐藏在小孩玩的背后,以一种间接影响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这就是非技术性特质的一种体现。

三、评价标准的非技术性特质

参加比赛或平时教学老师都会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评价,正确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不正确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当然是消极的。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评价呢?以儿童画为例:(一)在评价儿童画中不以技巧的高低作为好坏的标准。尽管从技巧出发比较方便,但对儿童却不适宜,因为儿童感性的东西更多一些,技术训练容易损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容易把儿童画引到套路化和程式化的道路上去。(二)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美术活动分成几类如:有趣的、有益的和消极的三类。对于有趣的、有益的积极鼓励;对于消极的想办法避免;其中是否有趣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核心,以趣味性作为孩子的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的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发挥。(三)评委和老师并不一定是完全对的,不能盲从。

结语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我们反对以培养学生技巧为主的教学方法,技术教育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应该远离功利,遵循科学的方法,提倡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学习上给他们减负,在思想上减少对他们的束缚,不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对孩子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美术和文学的教育,给他们艺术的熏陶。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感染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其人格完善;在创作中激活幼儿的思路,让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对自己的欣赏,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能感受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参考文献:

[1]边霞.试论个性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早期教育,2004/07

[2]张妤涛.优化艺术教育活动保护幼儿创造意识.甘肃教育,2003/7。

[3]蔡黎曼.让幼儿在宽广的语境中积累审美经验---种看待幼儿园艺术综合教育的新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3/02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3

一、美术教育提升儿童的各种能力

(一)提升观察力

由于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简笔画为主,它可以吸引儿童对色彩和物体形状的注意,同时由于需要临摹而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识别力。儿童绘画的内容或手工折纸等都出自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乃至于童话故事中,例如托马斯火车、灰太狼与喜羊羊等形象。只有对身边事物感兴趣并且仔细观察的儿童才能够把简笔画或手工制作完成得更加具有想象力,也更形象。也有的时候儿童会通过记忆曾经的美术活动而在画面上再次把以往的场景描画出来,甚至会更具创造力地表现自己的绘画天赋。这不仅培养了儿童的判断、观察与想像的能力,进而也开发了儿童智力。

(二)增强记忆力

美国有一个喂养大猩猩的科研小组做过一个实验,让黑猩猩记住屏幕上一闪即逝的排列不规则的数字,结果它完全记住了,而人类儿童却失败了。这说明儿童的记忆力需要有意识的锻炼。儿童可以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记忆在头脑中,然后在纸上凭着记忆画出来。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儿童的记忆越来越得到锻炼,也增强了。有时候我们看着儿童独自画出来的抽象式的画,虽然歪歪扭扭很稚嫩,但他们的绘画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现实的模仿。当模仿越来越成功而逼真时,他们的美术作品则越优秀。进行的绘画活动越多,他们的记忆力就提高得越快。

(三)促进创造力

儿童的智商需要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来表达,而美术教育恰好能弥补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儿童可以得到形象思维的锻炼,拥有直观性,能够启发他们的联想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当培养出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便能渐渐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想象与创作之中得以成长。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是美术的专有特征,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的基础,例如梦想飞翔的怀特兄弟。而创造能力的发展理所当然会促进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美术活动通过其特有的形象生动性和情感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儿童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有助于情绪宣泄

儿童有时会烦闷、焦躁、脾气火爆,他们有时需要发泄情绪。绘画是最好的宣泄途径,它比打烂东西、大声骂人要安全得多、文明得多。画画满足了儿童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儿童需要向成人表达自己的个性、想法、思维和情感,儿童缺乏这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只能选择其他途径,绘画就使儿童成功地把思想和自身联系起来。

同时,美术教育可以协调人的左右两个大脑,因为人在画画时,可以不使用有分析能力的左脑,凭着直觉,人们就利用了右脑来不假思索地真诚表白。这使绘画者的绘画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美术活动使右脑动了起来。右脑能够帮助儿童增强对事物的画面感。经常使用右脑,会对事物的直观感增强,描绘能力也提高,会促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4

[关键词]少儿中国画教育教育功能教育内容“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64-01

一、教育功能

1.道德教育:把德育融入培训和主题活动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强化道德认识,注重培育道德意志。2.传承文化:我们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国画活动,使少年儿童更好地了解、认同、热爱民族文化、家乡文化。3.提升能力:少年儿童参加青少年宫组织的国画培训,可以学到国画的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艺术表现能力,最终以国画的眼光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活。4.培养情感:通过少儿中国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帮助少年儿童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教育内容

1.适宜性。青少年宫国画培训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要区别对待。2.个性。在国画教育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以少年儿童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少年儿童不同兴趣的爱好,重视发展少年儿童特长。3.文化性与多样性。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花鸟、山水、人物等,在内容上反映了一定的传统文化,但不够丰富。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学员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采用“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

(一)以开展少儿中国画培训为基础

1.小班化培训:在培训人数上,实行小班化,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由于人数少,教师可以实行一对一的辅导,可以充分照顾到每个少年儿童的个性,有利于其绘画水平的提高。2.创新培训方法,完善培训过程。(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2)鼓励实践,快乐国画。(3)展示杰作,有效评价。

(二)以少儿国画社团为阵地

1.建立社团制度,强化社团管理: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社团制度,包括考勤制度、社员入社制度、活动制度、奖惩制度等。通过民主推举选出社长、副社长、理事若干,建立了社团领导班子。2.明确社团目标,健全活动计划:建立社团是为了让爱好国画的少年儿童都有机会参加学习,提高社员的国画水平;每个月的15日为社团活动日,除特殊原因外不得变动,如有变更,社团领导班子提前两天讨论决定并将结果在活动前通知社员。3.社团活动内容:(1)开展国画基本知识技能辅导;(2)组织社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提高社员文化素质;(3)辅导社员欣赏中国画;(4)组织国画创作活动;(5)举办社员作品展览;(6)举行社员国画比赛。4.加强社团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先进的办团经验,使本社团更好地开展活动。

(三)以系列少儿主题国画活动为特色

1.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国画活动:围绕传统节日,我们开展了“节日与国画”活动。此次送国画活动,不仅是对“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家园”的文化宣传,而且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对一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2.磐安民间文化主题国画活动:磐安虽是一个山区县,但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非常明显,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们依托这些文化遗产开展磐安民间文化主题国画活动,让少年儿童用国画的方式表现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激发儿童对民间美术文化的热爱和发扬,提高少年儿童的美术素养。

3.生活主题国画活动:传统的国画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时间长了少年儿童会觉得枯燥乏味,最终会对国画失去兴趣。为此,磐安青少年宫开展生活主题的国画活动,规定绘画的内容必须是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

4.想象主题国画活动:想象绘画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想象的过程中把现实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甚至可以使事物随意变化。因为,画画本身并不是我们教育者的终极目标,让儿童的想象力在绘画中得到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5

1立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珠心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珠心算珠心算的学习中,一道自然数连加如20到120;儿童往往要经过几十、几百遍才能又快又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百折不挠的练习,向目标努力,他们一定厌倦过、想过放弃,但是,通过调适情绪、心中高度责任感激励、促使他们最后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克制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享受,这无疑将使他们获得自信,使他们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这个过程也是对儿童意志的一个考验。珠心算学习要求一快二准,长期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作风,从而培养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培养了持之以恒、刻苦、奋进、追求效率、质量的意识,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习惯的形成。

拨珠活动使儿童手指肌肉的运动增加,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适度的增加其运动量,也可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真可谓手巧促心灵,心灵手更巧。并且“珠心算”教学通过听数、看数、记数的训练,数译珠、珠译数的训练,在此特殊的环境中,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即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儿童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在传统的珠心算学习中,多数时间要求儿童必须外静内动的独立心算,在多数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拨珠以形成珠像,客观上减少了儿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许多时间学生都是独立的进行计算,这种学习方式缺少与同伴交流的客观条件。如果长时间这样学习,对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校园局域网、多元化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以及视频点播技术等的普遍应用,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正取代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珠心算教学的整合将是珠心算教学发展的趋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多项交流,将有利于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并且采取一定操作主动验证想法的正确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训练中去,克服了天天打算盘、想算盘这种枯燥乏味的事情,不断地激发兴趣,诱发了积极训练的动机,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让每一个学生感到“珠心算”的乐趣,积极投入。当师生间建立起亲近融洽的良好关系,课堂上注重合作、交流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自然“水到渠成”。

3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珠心算教学通过对儿童的培养,使他们计算速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儿童思维敏捷性品质很明显的改善。实践证明:一年级学生稍加训练可达到每秒计算3-6个数字,这是数值计算的训练,但智力活动具有辐射、迁移性,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对其它活动有同样的效应.。在珠心算的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手、眼、耳、口不仅配合协调,且左右两个半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交替运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儿童双手拨珠,在拨、看、听训练中,要求动作规范、准确、迅速、力度适中,不仅锻炼了手,也达到了心灵手巧,耳聪目明,提高了触觉、视觉、听觉的灵敏度。而且学习珠心算还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珠心算学习通过大量想珠、心算,使儿童想象力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语言学习中,珠心算班学生回答问题更有新意,课堂气氛更活跃。珠心算学习中,儿童手、眼、耳、口和左右脑同时运用,促使了儿童思维锻炼,加强了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促使儿童整体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4在实践中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慧的心理因素机能可以分成两个系统。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系统。后者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它对智力因素可以起到动力和调节机能,这对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研究认为:人成功的因素中20%归功于智商,而80%归功于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中的关键,即情感智商――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调适情绪、充满希望、具有高度责任感等。戈尔曼研究认为:对于智商,经验或教育对它的作用不大,而对人生至关重要的eQ却完全能从童年学得和提高。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6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89-01

幼儿舞蹈训练目的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姿态以及高贵的气质,增强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培育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给孩子美和艺术的熏陶,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模仿力、主动性和表现力等。

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有些幼儿舞蹈训练班却违背了舞蹈训练的目的,内容过于成人化,缺乏与幼儿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素材,从而使幼儿丧失了学习舞蹈的兴趣。

幼儿舞蹈有别于成人舞蹈,在舞蹈编排、动作、节奏、风格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幼儿舞蹈训练不仅能让幼儿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得到锻炼。同时使幼儿的创造力、主动性等到锻炼,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教育能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曾从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两方面概括说明了舞蹈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正确的基本姿态。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同时,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经常参加舞蹈训练,能促进其肌肉、骨骼的生理机能发育。同时对“驼背”、“抠胸”等不良姿态起到纠正效果。外在形象对于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影响,良好的形象,无形当中会让幼儿在生活中更自信,乐观。

二、舞蹈教育能对幼儿主动性的培养

儿童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迅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身心发展较快,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与疾病。舞蹈是视听觉的艺术,不仅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更能开阔儿童的眼界,增强自信心,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实践证明经常参加舞蹈表演的学生,性格要更活泼开朗、进入陌生的环境适应性更强一些,长时间的舞蹈训练使得她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更自信,更有主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能更愉悦的看待事物。幼儿舞蹈的特点是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好奇感,能够激发出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训练中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包括音乐、节奏、动作、情景表演等,对幼儿的性格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舞蹈训练,使得幼儿的心理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更加活泼、开朗,具备团队意识。

三、舞蹈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影响

舞蹈是肢体的艺术,通过肢体的运动与创造力的思维进行表演。幼儿的模仿能力和想象力特别强,幼儿时期是人最好的记忆时期,通过感知和具体表象来认知世间万物的心理特点。要想表现出好的舞蹈动作,在学习舞蹈时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模仿这些动作,体会动作含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得到锻炼,开拓了他们的思维。舞蹈的学习需要记录大量的舞蹈动作,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舞蹈时集中精力记住舞蹈的动律、节奏和队形,有助于锻炼儿童注意力的集中。

四、幼儿学习舞蹈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代代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学习。舞蹈《弟子规》以古代诗歌文化为伴奏音乐,让学生在玩耍的情况下,学习到了传统文化,舞蹈《赵钱孙李》以百家姓为伴奏音乐,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让幼儿学习了百家姓,从而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民间舞蹈教学中,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舞蹈,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对幼儿开阔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舞蹈教育对幼儿的学习、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锻炼人的身体素质,更能起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特点。不仅能够塑造人的外形,还能作用于人的内心,使受教育者在舞蹈艺术的熏陶下,求真、向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舞蹈训练中群体配合、相互合作的思维,培养了幼儿对集体观念,团结合作的意识,对群体素质的构建和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进而促进了社会文明的提高。

舞蹈教育既是艺术教育,又是情感教育。普及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我们共同认识到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才能更好推动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迎.幼师舞蹈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信与自由[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

[2]黄明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整合课程研究[J].舞蹈.2004(03).

[3]杨秀敏.对当前舞蹈教育的反思[J].科技信息.2007(05).

[4]朴红梅.儿童舞蹈表演创编与教学[D].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7

自儿童哲学诞生以来,儿童哲学课程也是各路学者关注的焦点,儿童哲学课程在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中大多适用于校本课程当中。而在学前教育当中,也可以用于园本课程的探索。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天生就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哲学问题,天生就带有好奇心看世界,但是若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缺乏发现这些哲学问题的眼光,无疑到最后便会变成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思维训练,这便是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儿童哲学课程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整个学前儿童哲学课程还在摸索当中。

一、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内涵

西方国家认为“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在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2015年高峰论坛中凸显了当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几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公民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批判性思维、自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方法论取向的看法是以训练思维为主的,而人文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提高哲学素养为主。学前儿童哲学课程可以说是以训练学前儿童思维为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前儿童哲学素养目的的活动。

二、提出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必要性

余保华、刘晶(2015)在其文章中提到,澳大利亚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探究性与合作性能力的儿童,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对策,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澳大利亚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启示我们,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儿童开始,错过关键期想在儿童成年后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十分困难;针对儿童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应该是统整性的。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或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这也是形成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还可以保护学前儿童的哲学天性,留住幼儿由于好奇心提出的哲学问题,并从中激发幼儿的思考。这样的课程提出可以让学前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或事物,这也正是我们时下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把一切能够培养人创新能力的想法从幼儿期开始激发出来。

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能够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当中,如何教育培养人才是各个国家讨论的主题,而儿童的创新能力便是关键,但儿童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因此能够开发人的理性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幼儿的理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出现便不会消失的,需要训练才能长期保持并一步步提高。而哲学课程便是能够训练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基础之一:哲学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认为哲学源于惊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秉持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其实惊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o限的惊讶与好奇,幼儿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哲学诞生之初,古希腊哲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但他们思考往往是一种直觉反应,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阶段更是如此,由于学前儿童的惊讶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审查,必然会犯逻辑上的错误,李普曼认为需要对学前儿童的这种直觉反应加以训练打磨,儿童的这些逻辑错误以及思考上的混乱与不足才会得到纠正与引导,才能对日后的言语及行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学前儿童也需要把直觉反应经过理性的思考训练,若在关键时期内得到了引导训练,便会在以后的思考中事半功倍。

儿童哲学所倡导的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推动理性思维发展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基础之二:心理学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8

一些儿童在学习中出现了抵触心理,觉得美术学习枯燥无味,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法的训练。一些教师总想着向儿童传授专业技巧,提高其美术功底,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儿童多处于被动接受、模仿的状态。如果儿童长久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其想象力、灵感、天赋将被压抑,对艺术的直觉也将受到制约。很多学者的实验发现,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同样事物所画出来的图画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较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因此改革儿童美术教育势在必行。还儿童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摒弃灌输教育势在必行。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本能,是人类思考的结果,是人最真实的思维,更是人类灵感的源泉,依靠直觉对儿童进行造型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美术教育的有效性,锻炼儿童思维,开发儿童智力。美术教学应形成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成为课堂的中心,应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条件。另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进行选择,避免将知识理论强加给儿童,让儿童依靠直觉进行发挥,进而培养儿童的美学意识,激发其创作兴趣和创造力。

2.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对事物的描绘规律为由简单到复杂、由意象到再现。儿童对事物的写实能力会随着他们对事物认知的提升而慢慢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体积和色彩的认识与表现,随着感知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实践证明,儿童美术教学中,儿童造型能力的形成不是靠传授技法,而是靠直觉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形成以视觉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化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强化儿童的直觉,从而刺激儿童的灵感。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9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得从一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训练。

过去有些老师认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三年级才开始阅读和写作,因而,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比较重视,对读写训练则有些忽视。但是我认为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工具桥梁作用。

汉语拼音是帮助儿童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也是进行读写训练的桥梁。所以,在学生入学力周进行拼音教学后,我就带着儿童自己学字、学词、学句、写句,自己拼读有拼音的课文、儿歌,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一点拼音知识进行读写,不但巩固了拼音知识,更重要的激发了儿童学字、学词、学句、写句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选择说得好的一两句话,按作业的格式抄下来,然后鼓励他们独自写。

二、加强说话训练

要求儿童写话,首先要培养儿童说话。识字教学要和说话训练密切结合。

在教新课前,我要求儿童借助字典作好预习,自己读准字音,课堂上各抒己见,分析字形,讲解字义。这样能给儿童充分练习说话的机会。如分析“拿”字,一个儿童说:是一个“人”字,一个“一”字,一个“口”字,一个“手”字合起来的。我请小朋友再想一想这样说好吗?为什么不好呢?经过讨论,教师指出:这样说话,表达的不准确,不清楚。应该这样说:“拿”字是从上到下,上面一个“合”字,下面一个“手”字,是用手拿东西的“拿”字,从而让儿童明确,只要把话说清楚、明白、准确,这个“拿”字就容易记住了。

三、培养朗读背诵能力。

儿童想象力培训篇10

【关键词】儿童;独处;培养

一、独处的涵义

独处主要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独处不是孤僻不是孤独,独处可以是一种爱好,独处时可以思考,可以回归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应有的调节。独处更是一种艺术。独处更有积极意义,它是个体自愿置身于这样一种状态,自己有意识地面对自己,自己和自己对话,即使有人在你身边,你也可以选择不与他人接触而保持独处。

二、独处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独处有助于满足儿童对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富有好奇心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征。儿童对环境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好奇开始的,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产生自我专注性的探索活动。有学者通过名人传记研究了独处与创造性的关系,发现人在独处时更富于创造性,有很多因独处,甚至是被迫的独处,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比如雷利的《世界史》是在狱中完成的;比如耳聋后贝多芬成为音乐家、画家戈雅创作出了大量的传世之作;还有中国古代众多艺术家,如山人、坡、李煜、徐渭、曹雪芹等等都有独处的经历。

2、独处能为儿童提供自我整合的机会,有利于儿童心理的成熟

独处能为儿童提供自我整合的机会。儿童每天都会经历着不同的事情,这些新的经验必须能够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当儿童不再关注别人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关注自己。儿童自我整合的过程就是儿童经验的内化、调整与整合,这一过程促进儿童心理的成熟。当儿童独处时他有了自我观念,敢于承认自己、接纳自己并和自己进行对话等深层自我的探索。因而在儿童一个人独处时,更有利于自我成长和心理的成熟。

3、促进儿童独立性个性品格的形成,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完善

儿童的发育是朝着具有更强独立性的方向发展的,儿童一旦进入生活便产生了获得独立的需要,出现自觉、自愿的独立性活动。独立性品质的形成会使儿童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人。通过独处,儿童才能人知道自己的力量,体验到自我的价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总体心理特征,儿童时期是发展健全人格的一个关键时期。当儿童独处的时候,他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他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周围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儿童的人格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三、儿童独处能力的培养

1、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首先,教师应该对孤单、孤独、独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摒弃一些传统的偏见,如:独处意味着退缩,意味着社会交际能力不强;害羞、退缩或者社会性不强的儿童必然孤独等等。其次,教师应作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始终以一种有活力的、可靠的、中立的形象出现,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良好的环境。因此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培养儿童独处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育者要为满足儿童独处的需要创造条件

教育者可以为儿童创造条件,开展积极的反思训练。儿童可以学会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态度进行“诊断”。当他们自省时,自信心得以增强、个性得以发展,解决问题与冲突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对比思考他们喜欢的事物和他们不喜欢的事物;或者让他们想想最近遇到的问题并反思自己的解决方式,同时想想还有其他什么方式可以解决;或者为以后的活动作一个具体的计划,等等。这些训练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教育者还可以开展有关放松训练,并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教师可以采用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等。另外,在儿童进行放松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进行大胆想象。除此以外,教育者可以多开展一些安静游戏。安静并不是立即可以达到的状态,它必须是身心和谐连接时才能达到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关掉一切人为的声音,让大家控制肢体不动以保持安静。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听见平常忽略的声音,甚至有机会重新理解这些声音。此时,当孩子们享受安静之后,安静就成为一种能力——超乎平常的理解力,一种激发内在潜能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