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十篇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十篇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46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1

论文摘要:当前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法学专业人才就业情况等成为了很多高校关注的共同话题,培养出符合时展所需要的创新性法律人才既能有效解决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法律人才。

1、目前景德镇法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景德镇开设有法学专业的地方各高校有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从两所法学专业的教学现状看.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上存在有脱离地方社会现实与地方经济现实的现象盲目模仿重点大学把教学重点放在追求升本考研升学率和为公、检、法律师输送人才等方面.忽略了教育要服务于地方建设和为基层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导向。其结果导致了不伦不类的课程安排既没有形成重点大学的办学实力又丧失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2、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有效途径分析

景德镇以陶瓷享誉世界,有“瓷都”之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千年窑火不断”的说法。“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汉唐以来,景德镇就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宋时已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瓷都。因此景德镇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景德镇而言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景德镇各个高校应该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从而根据定位参照国家标准和重点大学的开课模式来确定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

2.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目前.法学院系的课程设置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的课程开设较少。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我们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从综合到专门、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序设置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科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为此.除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14门核心课: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商法学、知识产权法作为主干课外应增开符合景德镇低于特色方面的知识产权法专门课程并作为专业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以降低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例如景德镇环境保护法、景德镇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等。除此之外,应该采取措施弥补法学专业口径不应过窄,除法学专业类课程外还应设立经济类、心理学类等课程作为学院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各个学校应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

2.2依托地域特色建立职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合作模式是目前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作为法学专业这一与社会密切相结合的专业更应该与社会紧密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纯理论教育。景德镇以陶瓷闻名全球,景德镇的院校应该抓住这一重要地域特色,将法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地域特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2.2.1学校树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理念

各个高校的法律院系应该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动走进社会与社会各类相关部门联系邀请相关的行业、企业和国家法律部门人员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与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管现与监控,形成产学合作、供需对接的有效机制。另外,从事高校法学教育的院系可根据自己院系的专业特色与当地的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监所系统等签订共同培养协议,实行学校培养为主,各企事业单位培养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与法院签订“书记员培养协议”,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律师助理培养协议”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培养。

2.2.2景德镇法律相关的企事业应该树立合作意识

目前一些地区的情况是高校往往愿意将自己的学生输送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培养模式但苦于一些地方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纳学校的学生而使学生找不到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鉴于这种问题各个地方政府应该鼓励或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使景德镇与法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树立与高校合作的意识从而使各个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向各个单位输送实习生敞开大门。学校可以与相关单位之间签订包括就业上的定向培养在内的双向培养协议,有效解决人才供需矛盾促进学校招生、教育教学、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学校与用人单位相互沟通联合办学、合作共底的新途径。

2.3加强学生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积累

知识产权法对于很多没有进入高校而言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如何使法学学业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树立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由一个法律方面的门外汉变为专业人士是很多高校培养法律人才面对的共同课题。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2

虽然近期房地产业面临系列压力,但在人才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策划、销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较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尤其是近两年来,路桥建设等相关专业开始升温,这使路桥规划人员变得畅销起来。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2、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医学类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吃香。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3、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传统的美术、音乐、表演等专业已经渐渐显露出就业面狭窄等问题。

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了近年来的热门。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紧缺。

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用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懂物理和建筑,就无法搞建筑、装潢设计;不懂计算机就做不出数字化影音作品。文化课严重缺失的“跛脚”毕业生就业压力必然不小。

4、财务金融专业顺应潮流

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就现在来说,金融专业在中国的就业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

5、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前景好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银行的后台运作(网络运作)、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或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和网络营销(含国际贸易)、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等专业工作,或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以及在各级学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等工作。

6、民航管理专业薪资待遇好

学民航管理专业薪资较高。近年来,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再新增2600多架飞机,民航总局将投入超过5000亿的资金用于机场建设。

而民航业却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许多民营航空公司为此展开人才大战,高薪挖角。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国外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资水平更高。就民航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形来看,薪资普遍较高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7、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类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类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类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it行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类也成为了热门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发展前景相当大。

8、法律类

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法律类因此成为前景最好专业之一。在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法律类作为朝阳学科,其毕业生的就业大有发展前景。

由于政府部门对法学类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9、物流类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物流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物流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物流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搬运运输、船舶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使物流类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所以,物流类将成为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一。

10、外语类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法学专业学生;企业就业;“一体多面”;复合型人才

1改革背景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运用生产要素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细胞,数量庞大,涉及社会不同层面和行业。近年来,由于前期招生规模扩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竞争激烈,司法考试通过率较低等原因,传统文科领域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直较大。

2改革目标和思路

基于以上背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系(以下简称“我系”)法学专业致力于从教学层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以企业法务、管理、文秘、对外业务等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对象,进行以“一体多面”为特色的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所谓“一体”,是指以法学专业教育和法律职业能力为主体的法学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仍然是法学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多面”,是指能够适应企业多种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

3具体的改革措施

(1)教学计划全面修订――职业方向课程。在该模块下,设置了以下相关课程,包括针对企业行政管理事务的“企业管理”和“社会调查与统计”、针对外贸企业的“国际经贸实践与法律实务”、针对一般企业法律事务的“非诉讼业务技能训练”等。

(2)设置必修的交叉课程――管理学课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的总体要求,在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总计8学分的交叉课程。根据前期调研和慎重考虑,法学专业计划以企业就业为导向开设相关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课程。

(3)将学生带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企业贯标工作。专业教师在从事横向科研课题时,将学生纳入研究团队,直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完成企业设定的研究工作和目标。根据我系以企业就业为导向的工作目标,法学专业有意识地开始将实习单位类型拓展到企业层面,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提升自身能力,拓展就业机会。法学专业学生在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引导学生确立合适主题,以企业为调研和活动对象,了解企业运行现状、面临问题和发展前景。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各种层面的社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要求专业教师具备相当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改革的创新

(1)确立了以企业就业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法学专业就业窄口径,根据当前现实情况和社会需求,顺势而为,将主要就业方向引向企业。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修订了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了交叉科学课程,改革了法律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同时拓展了以企业为对象的实习基地建设,并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与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加强基础沟通,为将来毕业生向企业流动提供渠道。

(2)确立了“一体多面”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以企业需求为依据,除了加强对学生的法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外,注意对法学专业学生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拓展,以及在企业管理实务、文书写作实务、速录技能培训、国际经贸实务等企业实际运行中的实务技能的教学和培训。

5成果应用情况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4

   论文关键词法学教育定位模式分类就业

   法学教育是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学教育在法律人才的培养、法治观念的宣传、法制进步的推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教育在我国重新得到重视,法学专业的开设从1978年的五院四系发展到目前的六百多所高校,数量上和质量上都空前提高。但是,作为法学教育的产品——法律人才,在法律服务市场上没有充分获得社会和实践部门的认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评价不高。法律系毕业生普遍存在同质性强,特色性弱,眼高手低,实践技能差,普通人才众,高端人才少的特点。i因此,近年来法学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出现招生热就业冷的巨大反差,这种倒挂现象从大的方面来说,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的文化背景、我们的法治建设进程有关,从法学教育内部来看,则与我们的现行法学教育定位、教育模式、规模和专业设置、资源利用等制度措施有关。鉴于时代和环境非法学教育所能左右,从后者出发加以反思,以寻找解决之道更为妥当。

   一、法学教育定位不准

   关于法学教育的定位主要有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观点。精英教育论认为法学教育要向社会培养治国理政、完善社会体制、推进公平正义的精英型人才,对这种人才的成才条件和职业准入标准要求很高,要设置较长的学制,经历严格的教育、考试和选拔,对人才高质量的要求导致在教育资源配备上、学生数量上形成精而少的特征。职业教育观主张法律职业作为市场社会中的一种职业,需要大力推广,学校仅是向市场和社会培养这种合格的法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专业设置和成才标准上没有特别限制,因而这种定位下法学教育规模宏大,形成法学教育大众化、大众化法学教育的模式。

   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定位各有其优劣。精英式人才教育之精英体现在对人才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两方面,既要具备崇高的法律伦理观念,具有协调处理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复合法律事件的能力,又有处理复杂法律事务的技能。精英教育之定位带来的疑问是,法律精英能否培养,是社会培育还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大凡行业的高端人才之产生具有多种因素之合力,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是不可或缺之一环。单一的环境和途径难独挡重任。特别是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之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而不断修正定型的过程,精英化的预期和现实的复杂性往往有不衔接之地。另外,在法治成为主流,人才紧缺的过渡性社会,精英式教育对大量资源的占用和专用也会影响社会对法律人才在供给数量需求上的满足,令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量不成比例。职业教育观把法学教育的神圣性光环褪色,视其为普通高等教育专业之一,和其他高等教育一视同仁。为因应时代需要,法学专业之开设和学生之学习不创设过高的限制条件,推行简单审批制度下的规模化、大众化教育。有的人还视新时代的法学教育为提高公民素质的素质教育。无疑,职业化教育对于满足社会对法治建设人才数量的需求是有绩效的。但是法律人才是与其他理工科技术性人才有重大区别的,法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给他们知识和技能,法律职业离不开上层建筑,法律人要与上层建筑、政治社会事务打交道,需要处理大量的涉及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的问题,显然仅仅掌握法律制度这种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不够的。忽略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正是职业化教育理念的致命错误,会导致法律人的公平正义观、伦理关怀思想严重贫乏或背离社会期待。

   我国法学教育定位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民国时期普遍设立了法政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报考目标都是成为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人才。建国后,1952年院系调整,将63个政法系科缩减为4所政法学院和6所大学法律系,法学招生规模大大压缩,当时的社会虽不需要大量法律人才,所保留下来的招生也是作为精英来对待的,一直到恢复高考初期,法律专业还作为保密专业招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法律专业普遍恢复,新的开设也不断增加,在需要破除人治,建设法制的政策背景下,法学教育的应用色彩渐浓,并最终取代了过去精英化教育的定位。法学教育定位的这种调整,可谓认识深化和因应时事的结果。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必然需要法律职业的兴盛,法学教育的再度繁荣可谓生逢其时。

   但是,也要看到,法学教育定位观念的改变也是在大量借鉴发达法治国家法学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今西方法学职业教育大致有三种类型,分别以美英、德日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美英法律职业主要从律师中产生,故整个法学教育以培育优秀的律师为目标,相关学制、课程、学习方式等均围绕律师职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展开,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能力养成、考核。因此学习法律之前要取得一个非法律的本科学位,以其阅历和知识结构等增强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德、日的情况则较为注重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强化学生的理论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学习法律之前一般为高中生,不要求学生的知识背景和阅历经验,但在进入正式法律职业之前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司法考试,德国要求两次考试,考试之前要求学生必须进行一到两年司法实践研习。这等于把实践性学习放在了知识学习之后进行。澳大利亚则要求学生在法律专业学习中同时修读其他学位的双学位,学制相应的设定为五年,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对西方法学职业教育加以总结,就不难发现存在两大特征:第一,职业性和复合型。注重法律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生经验和司法实践经历、伦理品德操守和司法实践能力同步培养和提高。法律职业实际上也是社会活动的一种,需要处理最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事务,需要有理解复杂社会关系的思维能力,故法学教育是一专多能、又专又强的综合型教育,整个教育目标设定和教育过程着眼与未来法律职业的要求。第二,高端性和精英性要求。西方并没有仅仅把法学教育职业化了事,针对法律职业与其他技术类职业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比如,其他学科背景的要求,强化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养成,司法考试的高淘汰率等,令法律职业的从业者个个成为严格选拔的产物,实际上就是一种精英型定位的体现。

   我国法学教育定位在借鉴职业性一面时,忽略了复合型和精英型,体现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知识偏重,法学学科之间过度分立,法学以外学科过少,实践操作能力培训不足,职业伦理培养形式化等方面。这种轻视或弱化的局面产生与我们的教育定位有很大关联。我们的培养目标仅仅是掌握法律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于是乎,能够熟悉法律和按照法律办事就成为急功近利的不二选择。实际上,法律问题的处置,不仅仅是依法办事,那是简单法律事务的解决方法,而实践中更多的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简单社会关系,是纷繁复杂,关涉多面的法律和社会事务,法律人以能够处理好这类事务为最高境界。所以,包括伦理操守、社会背景等在内的综合素养就非常必要,教育就理当早有安排。在没有这种考虑的顶层设计下,就难以培育受社会欢迎的高端法律人才,低层次无特色的重复就会不断复制每年的低就业现实。当然,此地的复合型和精英型并不意味着数量就一定少,在保持一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兼顾精英意识和复合知识背景。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模拟法律服务;非诉讼案例;法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3-0065-03

《公司法》课程不仅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法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还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财经类专业学生普遍学习的选修课,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些重要的组织制度和交易制度,主要特色在于内容的针对性、简明性、创新性和应用性[1]。从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公司法是商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商主体法的主干内容,教学目标应为培养学生以商法原理与制度规定来思考公司相关法律问题、规划公司内部管理与外部交易活动、解决相关法律纠纷的习惯和能力。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授课教师往往都会采取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公司法课程中,略有心得,现提出与业内同仁探讨,以供商榷。

1情景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如美联邦大法官霍姆斯所言,法学教育的目的乃是培养法律人认知法律,是传授法律内容、教导法学方法与特殊之法律人的训练,法律的生命并非逻辑,而是经验;而且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重点,在于积极推展“实例研习”的教学方法[2]。情景教学法是实践教学法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又称为情境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它在假设的情景中进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模拟情景,让学生通过模拟将自己置身于某些情景之中,按照模拟的目标和要求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3]。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情景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虚拟的职业场景,能够使受教育者的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践调查结果看,学生也普遍反映对情景教学具有更浓厚的兴趣。

1.2提供最贴近现实的模拟情境,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学院式教学与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差距一直是传统高等教育方式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而情景教学法正好为缺乏社会实践机会的学生提供了一种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1.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虚拟场景的构建往往需要参与其中的学生有效的合作方能达成,而这也是最大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4]。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有效沟通能力不管对学生今后职业发展还是人格修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1.4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情景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有效的指导者与评价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加深对自己教育对象的了解,检验前期教学的效果,甚至可以在优秀的教育对象身上学习到对今后教学有益的经验,吸收到有建设性的意见[5]。

“由于情境学习强调学习与社会文化情境间的密切关系,主张将人或事或物置于实际情境中,藉由与情境的互动方式,从其生活经验及文化脉络中,建构新的知识,并进而利用知识于生活中解决问题”[6],其教学效果为统计数据所证实[7],被广泛运用于工商管理、应用外语、临床医学、计算机软件编程、商务礼仪等多种课程教学中。

2情景教学法在公司法课程中的应用

由于公司法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单纯的理论知识点讲授肯定不适应课程要求,所以案例教学法在公司法教学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代尔(Langdell)教授最先引入法学教育领域。但由于我国缺乏判例法的背景,目前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只是把案例作为另外一种讲解内容,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案例在实践中的情境与背景,甚至人为剔除和简化案例背景细节,乃至编造虚假的教学案例。学生往往仍然处在被动灌输知识的地位,而且还会出现案例题目会做,但真正的实际运用能力差的现象。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带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过分学院化的倾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法学素养。

有不少法学教育者已发现了这一弊端,提出对案例教学法要进行拓展式的使用,不仅是为了辅助讲解理论知识,更要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而情景教学正可以达到此目的。这方面mBa的教学方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由于国内外经常用模拟管理比赛的方式检验mBa教学的质量,如“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各mBa培养院校在日常教学中也非常注重模拟情景管理的方法,并常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举办类似的比赛。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和比赛方法对促进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法学教学方法中,讲授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训练法、法律诊所教育法等传统教学方法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教学方法之间可以互相渗透和结合[8]。从这个角度看,情景教学法可以说是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训练法的结合,比起传统案例教学法更突出学生的主动性,比起模拟法庭训练法具有场地要求不高、时间控制灵活、使用频率更高等优点。

情景教学法在公司法课程中已有不少应用先例,有学者认为“模拟情境法就是以实际发生的案例为依托,由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充当角色,模拟当事人解决纠纷过程及司法实践运作的诉讼程序”[9]。

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法的应用不仅限于纠纷解决和诉讼程序,如公司设立过程、公司章程商讨和制订、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会议、股权收购等都可以进行场景模拟,使学生对公司法实际运作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比较专业的法律思维。因此,建议在公司课程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几种情景教学形式。

2.1模拟商务谈判

实践中公司法的运用远远不限于诉讼,大型跨国企业都非常重视法律风险的事前防控。因此,在公司设立协议签订、股权收购、项目融资等重大商业场合一般都会请律师或专门的法务人员参与,而基本的商务谈判技巧与精确的法律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是法律职业人应当具备的,这也恰恰是以往案例教学法的弱项。有不少法学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学生法律思维的不足,指出商法的“教学目标要从对商法理论和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向怎样用法律思维和商法规范去分析商事交易,为人们提供法律决策、风险安排”转变[10]。

在具体操作步骤上,教师可以提前指定模拟场景、分配角色,如公司股权收购,可以指定收购方、卖出方、双方顾问律师、公证机构、担保方等角色,提供基本的交易背景信息,包括公司成立和经营背景、公司章程、各股东持股情况、股票评估价格等。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由学生先尝试自己编写剧本,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提醒学生遗漏的步骤、可能在实践中无法操作的问题等,待实际教学过程中,则由学生主导进行模拟谈判。结束后由没有参加模拟演练的学生提问,参与学生作答,最后教师对整个谈判与问答过程进行点评。

2.2模拟法律文书起草

公司设立和运营过程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书,如公司设立协议、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等,以往公司法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理论性的介绍,学生少有机会实际动笔,而一般的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中又未必会接触到这样专门化的法律文书类型。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法律文书类型,提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模拟律师进行法律文书起草,提升学生实务能力。

2.3模拟法律服务项目

国企改制、风投合作、公司重组、公司合并与分立、公司清算等都是实务中非常重要的法律服务项目,受课堂时间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所限,无法进行全过程的情景模拟演练,教师可以选择其中较重要的关键场景,比如在公司重组中比较重要的重组管理人指定、重组方案设计、工商手续变更等环节,引导学生尝试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法律建议。

2.4模拟纠纷解决

这里的纠纷解决不仅是指诉讼,也可以是由教师提供某个场景,如假设公司目前面临重大债务到期危机,由学生扮演公司董事会成员、股东、顾问律师等角色,尝试与对方通过协商谈判、申请仲裁或参加诉讼等方式进行纠纷解决,关键是如何在合法的前提下寻找到对双方最为有利的解决方式。同时,在纠纷出现到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资料搜集、证据调取、出具法律意见,到启动诉讼程序、出庭支持当事人诉讼的完整工作环节。任课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出具指导意见,纠正错误。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思考最佳解决方案,培养用合法手段有效解决纠纷的能力。

3运用情景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注意诉讼与非诉讼案例的比例

对案例不能狭义理解为法院的判例,一方面我国不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国家,并不需要从法院判例中去总结和提炼法律规则;另一方面公司法的运用并不局限于诉讼程序,很大部分规则是在公司设立、运行、变更和解散中需要解决的非诉讼实务中需要用到的。而且,在现实的公司法律实践中,诉讼并不是唯一的甚至并不是最好的纠纷解决方式。公司法务人员或律师应当在公司某个具体行为前及过程中对法律风险进行整体评估和控制,最好的方式是事前防范法律风险而不是在事后解决纠纷,即使真的发生了争议或纠纷,理性的解决方案也是综合考虑成本、今后合作关系的保持及社会舆论影响等因素后选择协商、仲裁(事先或事后达成仲裁协议)或诉讼方式来解决。因此,应当注意选择一些非诉讼类案例,控制诉讼与非诉讼案例的比例,这样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法律风险防控思维,而不是形成“法律就是打官司”这样的片面认识。

3.2注意模拟场景的逼真感

情景教学法要取得成功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进入预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向专业人员一般地思考”[11]。为营造这样的情境氛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提供比较完整的卷宗资料。涉及到的财务报表、会计报告、登记申请书、出资协议、公司章程、票据资料等都尽量以真实的形态出现,采用多媒体资料介绍背景营造气氛,要求角色扮演的学生提前作好相关准备或彩排,必要的时候邀请专业的法律从业人员进行提前辅导和现场点评等。

3.3注意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

公司法涉及到管理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知识,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市场交易的必要背景知识,掌握一定的商务谈判技巧,这也是美国等国家没有法律本科教育,而需要学生具备其他学科本科教育背景后才能学习法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少学者也建议我国取消法学本科教育。在目前法学教育体系下,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教师加强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最近的商法教学改革中,尝试引进导入课程,对学生讲授交易法律有关社会背景知识。在商法教学中大量采用那些能够反映市场交易全貌的非诉讼案例,让学生在阅读并归纳案例事实的同时了解市场交易常识,在解剖交易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的同时深入理解商事制度的社会需求。这样,就能够在商法案例教学中实现法律知识传授与市场交易常识介绍的有机结合。”[12]因此,在进行场景模拟前,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管理学、财务会计、商务礼仪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情景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对学生今后尽快适应职业要求也是大有裨益的。

3.4注意课后的评价与反馈

以往案例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不适应案例教学的特点。学生参与的案例讨论与课程实践难以体现在最终课程成绩中,因此,在一部分学生中形成与其

(下转第71页)

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读案例、参加模拟法庭等活动不如多背书本和法条有利于应付考试的观点,缺乏对案例讨论和实践的积极性。情景教学往往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其中,因此对学生表现的准确评价与有效反馈更为重要,建议在模拟情景教学之后要求学生用类似mBa的方式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模拟制作的法律意见书可以作为课程考核作业上交,由教师综合学生在模拟场景表演中的表现和书面作业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并加权纳入期末成绩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恒.公司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74-175.

[2]俞志方,樊清华.大学本科商法课程教学范式研究——以商法案例教学的语境设计与分析为中心[J].理论导报,2008,(6):54-55.

[3]霍圣年.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134-136.

[4]annap.Hemingway.accomplishingYourScholarlyagendawhilemaximizingStudents'Learning[J].DuquesneLawReview,Summer,2012:545.

[5]KarolSchmidt.whatHigh-performingLawStudentsteachUsaboutacademicSupportprogramming[J].phoenixLawReview,Fall,2010:287.

[6]Brown,J.S.Collins,a.&Duguid,p..Situatedcognitionandthecultureoflearning[J].educationalResearcher,1989,18(1):32-41.

[7]沈新娣.对情景教学法教学效果的统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41-142.

[8]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C].许章润:清华法学第9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7.

[9]黄灿灿.互动式公司法教学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09,(8):179-180.

[10]王继远.实践的商法与商法的实践课程教学探讨[J].网络财富,2010,(4):129-130.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eSp;国贸专业;法律经贸;电子商务

专门用途英语(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英语逐渐成为最普及的交流工具。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各种学习需求,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

一、eSp理论概述

1.eSp的概念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等。英国应用语言学家peterStrevens给eSp定义为:“eSp courseare those in which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 are determined, principally or who-lly not by criteria of general education( as when english is a school subject),but by function or practical englishrequirement of the learner。”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及经济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也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eSp应运而生。

2.eSp的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eSp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语域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领域英语文献的语法和词汇特点,并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提供参考;2)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这一阶段超越了句子层面而注重篇章和修辞,即研究句子如何组成段落和篇章;3)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研究学习者的不同目标情景,分析不同情景的语言特点,并设置eSp课程教学大纲;4)技巧和策略分析阶段,该阶段关注的不再是语言本身,而是更深层次——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5)以学习为中心阶段,“以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中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本身的学习要求,只有结合各方面因素,才可能达到学好语言的最终目的。

二、我院国贸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多。高等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大力开设相关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在这大好形势下,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蓬勃发展。

作为整个学院的龙头大军,外国语学院肩负的任务更大更重。而在外国语学院开设的各专业中,国际贸易专业(简称国贸)更应成为学院发展的主力军。然而,现实情况是:与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相比,国贸学生规模较小;教学目的不明确;课程设置方面似乎与其他英语专业没有实质区别;师资力量较之英语师范专业有些薄弱,缺少一支专业教师团队。其结果是:国贸专业学生在接受了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后没能较系统地学习真正能体现专业特色的知识;即使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相关背景知识欠缺;因缺少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

依据相关eSp理论,eSp课程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eSp专家Robinson曾说过:正是Sp决定了e。可见,对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分析和研究正是eSp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以学习为中心的第五阶段是eSp的核心也应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试着在eSp理论下探索更加适合国贸专业的教学模式,使国贸专业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扎实的实用型人才。

三、eSp下的国贸专业教学设计

国贸专业的教学设计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无缝链接阶段及实践阶段。基础阶段就是对学生进行英语的基本技能教学,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实践阶段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将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工作的机会,比如给学生联系公司企业或是学校,方便他们实习。目前看来,基础阶段有保障,实践阶段易操作实现,而中间起关键作用的桥梁阶段则是一个空白。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间阶段。针对专业需要,我们在链接阶段主要向学生介绍法律经贸和电子商务知识。

1.法律经贸

法律经贸涵盖法律英语和对外经济贸易。我们可以考虑开设法律英语入门这一课程。先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对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并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中西法律思想的渊源并向学生解读使其对两大法系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后,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民法、刑法、经济法等主要的部门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法律语言的特点,比如准确性、概括性、规范性等。然后向学生讲授法律英语的特点。作为一门语言,它不仅具有英语的特点而且兼具法律的特点。法律英语用词准确又模糊,句式复杂,多用被动。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并了解法律英语的特点后,可以向学生进行法律英语常见词汇及句式的训练。这既可以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并加深巩固学生对法律英语特点的理解。为进一步巩固并提高学生的法律英语,可以对他们进行法律英语的翻译训练。从简单的法律术语入手,继而延伸至句子或法律文件。

对外经济贸易,主要涉及对外经济贸易合同类文书的写作规范及翻译。对外经济合同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说来,经济合同可按照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不同而分为购销合同、工程承包合同、加工承揽合同、货物运输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合同类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合同,比如购销合同,工程承包合同等的写作规范,而后让他们多做类似的翻译练习,以熟练掌握英文合同的表达。

2.电子商务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7

一、高职法律基础课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法律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鉴于法治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综合法律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开始逐渐凸显。就笔者承担过的《幼儿教育法规》和《法制案例》两门课程来说,如何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专业技能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是当前高职法律基础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高职法律基础课一直沿用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虽然展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刻板的对法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口头讲授,学生纯粹被动的接受,很难提起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度,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其次,教师专业教学水平需要提高,这也是当前高职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后,对于新型教学模式应用程度不高也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当前,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传统的仍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方式,与当前教育学界普遍认同的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路径

在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会极大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结合高职学生和专业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案例视频化、法律教学生活化、强化法律实践教学效果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提升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的。

1.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当中

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的设置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这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效果的改善均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幼儿教育法规》中关于幼儿园法律角色定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则幼儿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的视频化案例对情景的设置,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课堂所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学习当中。

2.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以教师自身的口头讲授为中心对知识进行讲授,以强硬的方式使学生接受并理解知识,不只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例如在对《民法通则》中有关债务的问题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无因管理”的受益人在法律上为什么有义务去支付管理人管理费用。在讲解庭审规则时,通过影片《全民目击》片段剪辑播放,将生活化的法律教学案例引入,请学生寻找影片中庭审现场的错漏,学生的思路也更加活跃,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必定会延伸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3.强化法律课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还是要以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根基,强调职业能力导向。在重视教学法改革的同时,充分注意到高职教学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和工作实践环节有效衔接起来,构建行之有效的法律专业实训模式,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维护,并进行模拟法庭、毕业实习、专题辩论等多种实训手段的尝试,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和法律咨询式等活动,增强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8

富士康四年的工作经验为朱巍向知识产权专业人士转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理工科出身的他也能在专利法律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此后,通过在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学硕士的进修,朱巍的法律基础得以提升。七年的律所工作经历,更是扎实了他的专业背景和实务能力,让原本机械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完全成为一名专业的法律人士。

2010年,朱巍加入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开始了事业的新篇章,为这家拥有两百多年历史,产品涉及众多领域,并不断致力于科学探索和创新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开拓中国市场而努力。

Chinaip:作为贵公司的法律顾问,您主要负责哪些管理工作?带领的团队规模和人员构成主要有哪些?

朱巍:我公司的中国区知识产权团队是一个有近10人的队伍,是直接由亚太区知识产权负责人领导的。在这个团队中,我主要负责专利和商业秘密有关的对外技术合作、制定保护策略、实施维权行动以及其他法律纠纷,我的同事会在这些领域配合、辅助我的工作。

我们中国的知识产权团队还包括负责专利检索、专利申请、商标事务及品牌打假的工作。我们团队中大多数同事拥有多年的海外学习和/或工作经历,有的同事甚至比我公司中国的很多研发人员的科研经历更长。

Chinaip:多年的律所从业经验,对您现在就职企业有哪些助益?

朱巍:我曾有近七年的时间在美资和中资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工作。在“前线”的工作经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也使我对知识产权以外的法律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中、美律所的工作经历,使我对美国的法律制度有一定了解,也使我体会到中美律师在执业中的不同风格和思路。这样的经历使我在与公司总部美国律师的沟通中,更容易地找到双方理解的不同点并提供解释,从而更快地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律所的经历使我也能站在外部律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在重大法律纠纷中,我能与外部律师更好地合作、互相取长补短。

Chinaip:为何选择从律所转型到企业?

朱巍:在律所工作时,往往由于时间和费用的限制,我不能对一个企业客户非常深入的了解,也不能为一个企业客户从产品开发到商业化乃至技术升级提供全程的法律服务。这就导致一些很好的法律策略不能及早实施以杜绝后续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因为缺乏对企业商业背景的了解而不能提供切中要害的法律解决方案。这些局限最终促使我转入企业内部担任法律顾问。现在,我能在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变化中不断调整和验证我构想的法律方案,从而跟企业一同成长。

Chinaip:您认为优秀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朱巍:由于很多问题不能只从知识产权法一个角度去思考,为此,知识产权经理人首先需要有良好的法律素养,能够想到所牵涉的法律问题的方方面面,才能进一步抽丝剥茧、逐一解决。同时,知识产权经理人需要有良好的商业意识,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公司管理层的意图,确保法律方案符合公司的最佳商业利益。再次,沟通能力很重要。有效地协调公司内各个部门,充分调动公司的内部资源,才能使知识产权方案顺利实施,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后,知识产权经理人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学习公司的新技术和相关法律的动态,了解公司新的商业变化,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

Chinaip: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时,知识产权经理人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您是如何应对的?

朱巍:由于杜邦公司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对法律和知识产权的重视已经有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工作中面对的困难,更多的是如何充分调动公司内各种资源和人力。很多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同事本身既有的工作任务就很重,在此之外为我们的法律项目提供支持肯定很辛苦。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获得业务部门领导的支持,使法律项目被当做业务部门自己的事情处理。其次,在工作取得满意结果之后,也要让支持这些法律项目的同事的努力得到肯定。当我们越来越多的法律项目实际为业务部门带来好处之后,将来就会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支持。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9

关键词:国际商法;经管类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34-02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商事活动取得快速的发展,这从客观上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既懂国际经济管理又懂国际商事法律规则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因此国际商法课程越来越受重视,成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法律必修课。然而,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其教学方法也绝不能照搬法学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国际商法课程主要反映国际商事条约、国际商事惯例和各国国内商事法的基本内容,其内容相当多且繁杂。比如在同一个问题上,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以及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存在不同的法律规定,甚至在同一法系内,德国法与法国法、英国法与美国法之间又有区别。又由于学生缺少系统的法律知识背景及对国外的法律制度、社会环境缺少认知,导致其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的现状。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制约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选择的背景因素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而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必须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1]。教学方法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必须对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背景因素进行分析。

(一)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2]。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经管类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经管类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此专业培养目标下,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商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以国际商法为依据并能灵活运用国际商法相关知识解决国际商事纠纷。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法律人士,与经管类专业开展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经管类专业开展国际商法教学,不能照搬法学院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其培养目标进行灵活调整。

(二)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国际商法体系的确定取决于跨越国界的商事关系的发展,因此国际商法的体系始终是随着跨国商事活动的发展,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国际商法作为一个法学分支学科,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国内学者尚无一致看法。从目前国际商法的发展来看,一般认为国家商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国际商事主体法、国际商事行为法、国际商事权利救济法。每一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都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内法的有机组成,可见国际商法体系的发展性、复杂性和多样性[3]。而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教学课时通常为32课时或者48课时。因此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对经管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和前瞻性。国际商事主体法应重点讲解公司法、合法企业法;国际商事行为法要重点讲解合同法、买卖法、法、信托法、票据法、国际货物运输法等内容;国际商事权利救济法重点讲解产品责任法、国际商事仲裁法。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必须合理安排、设置恰当,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法系国别法和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对比,尽量讲解国际商务中常用的一些规则及理论和实践中关于国际商法的最新发展。注重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弱化细节规定,回避国际商法体系中一些有争议的法律规定的讨论。

(三)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

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国际商法之前的法学知识几乎为空白,这种情况对他们学习国际商法很不利,给国际商法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对法学知识的接受性,尽量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来讲解国际商法的知识,尽可能地减少使用专业的术语。

二、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以上背景知识的分析,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曾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推广,直接讲授法因以教师为主导而遭到各种诟病。但是在恰当的时候对恰当的对象,用直接讲授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初学国际商法的学生而言,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和基础的国际商法准则,直接讲授法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比如对国际商法的发展历程、渊源和两大法系的主要特点的介绍,用直接讲授法就可以实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可以使学生尽快理解国际商法的发展历程,建立国际商法基本理念,初步形成国际商法的思维方式,尽快融入课程之中。

(二)问题驱动法

问题驱动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带着问题学习,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其解决方式。比如在讲授的法律关系时,在通过直接讲授法讲授的概念和产生之后,请学生思考人与本人之间是何种关系?如果学生自己作为人,在从事业务的过程中要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获得何种权利;如果学生自己作为本人,又要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获得何种权利?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讨论和最终解决,使学生对人和本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通过问题驱动法,使学生置身于国际商法的环境中去思考一些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找到了所学知识与工作生活的结合点,加强学以致用。

(三)讨论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教师可安排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一些有争议的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通过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小组讨论可以安排课下讨论、课上汇报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课下进行相关内容资料的收集、讨论,形成一致的陈述讲稿。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又与现实有一定联系的内容的学习。由于学生没有法律知识基础,过于难理解的法律问题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讨论学习容易形成一些误解,与现实没有结合点的纯理论的内容学生会缺乏讨论的兴趣。鉴于教师无法监控讨论的过程,容易造成大部分学生“搭便车”的行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容的合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法

法律课程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因此,案例分析方法是法学课程教学中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可以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原理,并可以通过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通过选择典型的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在讲授公司的管理和公司治理相关法律内容时,如果采取直接讲授法,其内容均是各国公司法对股东、股东大会、董事、董事会、经理、经理层等的法律规定,非常烦琐而枯燥,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引入国美控股权之争的案例,由于学生对国美比较熟悉,对这个案例也就相应比较感兴趣,希望能明白其中的缘由和真相。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各自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使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等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找到了公司法理论在实际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增强其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动力。但是案例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合适案例的可得性。由于目前大部分案例库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其专业性较强,不适合经管类学生使用。

基于对经管类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知识背景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国际商法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全发.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2]李如密.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1997,(5).

[3]宗艳霞.区分专业开展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07,(2).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10

尽管法务会计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西方等国家却已经在此领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美国的安然破产案审理过程中,每一方当事人都私下聘请了相关的法务会计作为团队一员,协助律师制定诉讼方案。由于在此案、审判过程中有专业的法务会计人员的介入,使得有关安然是否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也最终迫使安然(enron)公司承认做了假账,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其虚报的数字让人瞠目结舌。以此为鉴,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开始聘请公司的法务会计为其公司日常运作进行内部控制完善水平进行评估,以期尽早帮助公司查出舞弊行为,避免公司损失的扩大。随着全球经济低糜,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许多公众公司经营出现危机,从而导致大量的财务舞弊案的出现。许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甚至是投资者都要借助法务会计的专业知识来避免损害的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法务会计一方面可以在公司遭遇诉讼案件时为其辩护,保障其合法权益,即通过会计审计手段,同时运用诉讼技巧设计出最有效的诉讼法案。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尽快结束司法程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投资者查找公司可能进行虚假陈述的相关证据资料,也可以在投资者进行诉讼时,协助其代表律师对投资者因公司虚假陈述而遭受的实际损失进行计算,提供最佳的诉讼方案建议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最多的赔偿。法务会计还可以协助法官进行案件的审理工作,例如,在某些金融类诉讼案件中,许多涉及金融、会计、审计方面的内容都使得法官无能为力,急需法务会计人员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法官提供帮助进行审判活动。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务会计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未来在各国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对其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将大幅度的增加。

(一)法务会计在一定程度制约会计假账的存在

顺应国际潮流,在我国尽快建立完善法务会计的配套制度应属当务之急。在会计领域,从事会计职业必须学会做假账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这也使得其逐渐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会计假账同时也会产生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因其涉及到财务、税收、金融等众多国计民生领域,这一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制约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甚至会演变成全球的经济危机。日趋严重的会计假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将会进一步导致资本市场动荡,进而引发商业贿赂,最终表现为腐败蔓延。而法务会计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一悲剧的发生。其中的一条基础路径就是培养高质量的法务会计人才输送到社会,而这一使命无可争议地落在了财经院校的肩上。尤其是应用型财经院校更是义不容辞,应突破传统法学会计单独作战的格局,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对会计假账治理与财务、税收、金融、财政风险防范有所作为。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适应了会计法治需要

高校教育的现状是会计学、法学分别被授予完全不相干的学位,其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也大相径庭。而在实务中,会计师与律师的业务之间几乎没有交集,能够合作的案件也极少,都是各自为战,其效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培养出来的法律、会计人才由于没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根本不具备实务中所要求的既懂法律又知晓会计专业技能的能力,因此根本无法满足会计法治的需要。会计法治所追求的客观独立、防范假账、控制风险的会计契约效果无从实现。而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则有助于实现舞弊防范、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加强公司企业财产的保护。我国公司企业经常利用会计做假账从而滥用公司资产达到其违法的目的掩饰其违法行为。这也是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法务会计的专业技能进行公司行为的监督和防范。为此,应用型财经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就业前景,在借鉴和整合会计、法学专业各自的办学经验的同时,融合出法务会计的学科建设精华,将法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定位为以会计假账防范、企业财务税收风险防控为主要内容,以处理解决金融经济案件为最终目的的特色复合型会计法律人才培养,减少甚至消除会计假账,实现会计法治使命。

(三)法务会计人才就业市场广阔

一直以来,司法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证被誉为天下第一第二考,各大高校法学专业就业率极低,甚至教育部已经不再审批新建本科法学专业,虽然会计专业就业相较于法学要好,但如未取得注册会计师证在社会找工作也并非易事。一方面是毕业的法学会计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企业、金融机构和部分事业、行政单位急需既通识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处理法律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这种对防范会计与法律风险的岗位需求就更加紧迫。不仅仅是上述部门,就连专业分工较强的会计师实务所、律师实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也慢慢发现其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已经不是单一实务所可以完成的,需要跨行业跨事务所合作解决,而仅仅是简单的1+1合作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急需通晓会计、法律等多门专业知识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对实务中所涉及的会计法律和税务的综合性难题进行处理和解决。而这类问题是靠单一专业人才所解决不了的。放眼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其比较重要的业务之一就是法务会计业务。例如近几年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就增加了一倍的法务会计人员。再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其绝大部分业务是对公司财务进行审计、验资,这类传统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而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税务筹划等竞争力较大的鉴定咨询业务的涉猎却比较少,更别说是法务会计业务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传统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经营范围必须进行拓展,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而能够处理这些新增业务的人才主要来源于需求法务会计,因为其具有会计和管理咨询专业优势,且能够解决法律问题,因此未来在我国法务会计也将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较优选择,其就业前景尤其乐观。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法务会计的未来就业前景比较乐观。而近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原高职高专学校由于层次较低、竞争力较弱因此更加注重结合本校以前的学科优势和学科品牌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学校中的应用型财经院校更是以其品牌的会计专业而闻名,如何充分地整合利用这类院校的会计专业优势,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重点面向公司、各种事务所培养能够从事会计假账的防范,有能力就涉及税收、财务、会计、金融类案件风险防控问题的处理的综合性会计法学人才。另外从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在高校设置法务会计专业,培养具有法律、审计、财税、会计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构想,正符合教育部最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即未来将有600多所新转型的本科院校要立足社会需求进行职业教育,换句话说就是按照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的需要来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使得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得以变革,又形成了与国内研究型高校法学教育的平行与补充的关系,有利于优化法学教育布局,提升法学教育水平。因此,应用型财经类院校开设具备法律、会计等跨学科综合知识的法务会计专业,培养综合性人才将填补国内空白,同时也将拓宽就业市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现在法律专业就业难的危机,同时提高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终解决高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实现教育公平。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

(一)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总体构想

要想真正建立起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机制,创建法务会计专业,国内的高校就必须科学地设置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科学设置法务会计复合型法学人才的课程体系时,应当避免简单地将法学、会计学课程1+1叠加,这样的效果只能是1+1<2。应当以法学、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为基本构架,将法学实务理论与会计学实践知识相融合,在教育部规定的硬性课程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一般性通识课程的学时数,再将节省出来的课时设置法学与会计学交叉的特色课程,来实现交叉学科间知识的融汇贯通。因而,除了设置法学基本理论与实务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应开设注册会计师、中级财务会计学、法务会计概论、法务会计实务、公司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会计欺诈调查、金融法和金融犯罪调查、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等具有实践性的专业特色课程,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证明理论基础,使法学与会计学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也使得培养出来的“法学+会计学”复合型法学人才具有区别于传统法学专业方向的特质,能够更好地胜任法务会计方向的需求。

(二)法务会计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及其认证体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曾明确指要求在各级检察院不包括区级检察院应尽快设置法务会计岗位,以适应新时期人民检察工作的要求。人民检察院也曾招收司法会计人员,这类人员需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但这种考试不同于注册舞弊查核师,缺乏对法务会计需要掌握的专门知识进行考察。如前文所述,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要仅靠司法机关的人员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其特殊的公职人员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其独立性。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全国进行专门的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如美国的注册舞弊核查师),以保证法务会计人员具备相当的综合性技能。其考试科目有待于学者及实务工作者针对法务会计所处理的业务领域和内容进行确定,而笔者只是抛砖引玉设想其考试科目大致应当包括以下几大板块:即财务会计学板块、审计学板块、民商法学板块、三大诉讼法学板块、犯罪心理学板块等。而法务会计人员不应当隶属于司法机关,即不应当具有公职,主要防止其缺乏独立性,当然其考试和资格认定也不应当隶属于司法机关,这样法务会计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才会时刻以客户的利益为先,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制约下服务客户。另外,由于我国的法务会计起步较晚,缺乏基本的实务经验,国内的法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与国外法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理念和实务中积累的法务会计从业经验,共同拓展法务会计业务。同时,我国的立法应当明确法务会计执业的法律责任,对法务会计人员从事有关证据收集、以专家证人身份出庭作证等程序要进行法律规制,并制定法务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规范和准则,应制定相应的部门法规定法务会计人员违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可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由于法务会计人才要求较高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传统的跨学科理论教育无法解决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诊所式教育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接触实践项目的同时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并能切身体验这种来自社会实践中的真实项目中需要的法务会计技能,从而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加入诊所式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效果要求。

(1)法务会计的诊所型课程设置方向。在设置法务会计的课程前我们应首先明确法务会计人才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法务会计专业诞生于市场需求,因此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而非学历教育,即不能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否则还会延续传统法学专业“滞销”的情况。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有必要将诊所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应作为必修课进行设置。另外,如在法务会计专业开设诊所实践课,则需变更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作业、试卷及答案的形式与内容,探索新的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建议可结合学生的自我评议及相互评议的结果,综合考虑客户的评价,再加上教师的最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